理财规划遵循的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6:21

理财规划遵循的原则篇1

   一、影响管理会计原则的因素分析

   管理会计原则主要受管理会计的信息特征、目标以及假设的影响。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信息虽然都是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的,但管理会计信息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阶层服务,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和使用者是统一的,社会没有必要像规范财务会计信息那样规范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带有单个性的特征,即只能为某一个特定的企业单位内部使用,而没有社会性。这是管理会计原则得不到社会关注的根本原则,但是非曲直并不能说管理会计没有会计原则。如果说财务会计原则具有统一性、强制性和法律性的特征,那么管理会计原则具有单一性、可选择性(即柔性)和自觉性的特征。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对会计原则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管理会计目标可以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是通过提供管理会计信息,协助管理当局作出具体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决策。具体目标是:通过提供规则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协助管理当局确定各项经营目标。通过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协助管理当局合理地配置经济资源。通过提供控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协助管理当局调节和控制经济活动。通过提供评价考核业绩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协助管理当局考核和评价各个责任单位的经营业绩。管理会计原则是在管理会计目标的指导下制定的,是实现目标的规范或规则。管理会计人员在应用管理会计方法时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实现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进而实现其总目标。既然管理会计目标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那么实现目标所遵循的原则也应该有基本原则(刚性原则)和具体原则(即柔性原则)。

   会计假设是会计原则的前提和约束条件,管理会计假设一般有经营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委托关系等。这里只讨论管理会计主体假设和管理会计原则之间的关系。管理会计主体是在兼顾企业整体的条件下,主要以车间、班组、责任单位作为会计主体,来履行管理会计职能,实现管理会计目标。企业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职能部门和责任单位,这些部门和责任单位具有不同的职能和目标,它们所需要的管理会计信息各有不同,因而加工信息过程中遵循的原则就自然有差别,即企业内部各部门和责任单位,在遵循管理会计的一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各自部门、责任单位的职能、目标和管理会计方法的不同,又遵循着管理会计的具体原则,即可选择的、自觉的柔性原则。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信息具有单个性,管理会计原则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管理会计原则即有贯穿管理会计所有内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责任单位都必须遵循的一般会计原则,即刚性会计原则;又有因企业内部各部门、责任单位的职能、目标不同,应用的管理会计方法内容不同而遵循的具体管理会计原则,也称为柔性原则,从而形成一套有一定层次的,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管理会计原则体系。

   二、管理会计刚性和柔性原则的具体内容

   (一)管理会计的刚性原则,也称管理会计的一般原则和指导性原则,它的特点是贯穿管理会计所有内容的始终。企业内部每个部门、每个责任单位,不论其管理会计的职能和目标如何,都要遵循管理会计的刚性原则。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全面效益原则。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效益的统一。系统分析原则。它要求每个责任中心的目标、决策、计划,既要实现本责任中心的效益,也要协调与相关责任中心有关指标的关系,更要与企业的总体目标一致。信息的成本效益原则。管理会计根据信息成本和信息收益的比较结果来确定是否要加工输出信息。灵活性原则。指管理会计可根据不同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法取得所需要的信息。激励性原则。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有助于企业员工的努力方向与企业的总体目标一致,并激励企业员工为完成既定目标而努力。相关性原则。指管理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与企业管理当局所作的决策密切相关。可靠性原则。指管理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于内部信息的使用者能达到很高的信赖程度。可接受性原则。是指管理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通俗易懂,便于内部管理阶层使用。及时性原则。指管理会计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地加工和传输各种管理会计信息。以上九条,前五条是管理会计信息在加工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后四条是对管理会计信息提出的质量要求。

   (二)管理会计的柔性原则,包括规划与决策会计所遵循的一般原则和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所遵循的一般原则。前者又下属规划会计原则和决策会计原则,后者又下属成本控制原则和责任会计原则。

   1、规划与决策会计的一般原则有:第一,目标管理原则。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要有目标,不但要有时间上的长短期目标,而且要有层次上的全厂目标和各车间班组的责任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目标网络。第二,价值实现原则。管理会计不但要为企业提供如何提高内部生产效率的会计信息,而且要提供如何实现这些产品价值的会计信息。第三,合理使用资源原则。管理会计在提供规划和决策会计信息时,必须考虑现有资源能否满足目标的实现及方案的要求,以及现有资源能否得到充分利用等问题。

   在规划与决策会计一般原则之下,又下属有规划会计原则和决策会计原则。

   规划会计原则有:目标利润最大原则。本量利分析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着目标利润最大而展开的。综合平衡原则。全面预算把各个部门的分目标综合在一起,组成企业的总体目标,为此,要对各个部门的经济活动综合平衡,全面安排。预算编制要积极可靠,留有余地。积极可靠是指充分估计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不要把预算指标定得过低或过高。总成本与业务量依存关系的原则。可把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这是变动成本计算法所遵循的原则。

   决策会计原则有:正确预测原则。预测是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的基本前提。最优化原则。管理会计无论是短期经营决策,还是长期投资决策,都要选择备选方案中效益最好的方案。成本相关性原则。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只考虑与决策方案有直接联系的、能导致不同方案差异的相关成本,而不考虑非相关成本。稳健性原则。长期投资决策具有资金量大、时间长、不可逆转的特点,决定了长期投资必须遵循稳键性原则,它包括货币时间价值原则、投资风险报酬原则以及考虑通货膨胀的原则。

   2、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的一般原则有:第一,整体性原则。它要求把成本与质量,把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当作一个整体来处理。第二,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在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中,要求控制有权,控制有责,对控制的结果要赏罚分明。第三,例外管理原则。就是在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中,管理当局应负责处理脱离标准、差异较大的“例外”事项。在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一般原则下,又下属有成本控制原则和责任会计原则。成本控制原则有:全面原则。指成本控制要全员控制、全过程控制、全方位控制。分级归口管理原则。企业的成本目标,要层层分解,层层归口,层层落实,落实到各车间、部门、工段、小组、个人,形成一个成本控制系统。成本控制三结合原则。就是以目标成本为依据,把明确目标、实行调节和业绩考核三者结合起来。

   责任会计原则有:目标一致性原则。为了保证系统整体目标的实现,系统内各局部的分目标与系统内的整体目标必须保持一致。可控性原则。考核责任单位的指标,要以可控制的指标为限,责任单位没有能力控制的指标,不应考核。反馈性原则。企业各责任单位对责任预算的执行,要有一套健全的反馈系统,要建立记录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以确保责任预算的完成。适应性原则。指责任中心的划分,责任指标的考核,责任业绩的评价都要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

理财规划遵循的原则篇2

关键词:高校;财务预算;编制原则;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前言

财务是高校管理的关键部分,财务预算管理与高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管理人员逐渐认识到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开始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控制财务编制过程,并对编制原则进行深入分析,充分研究实施策略,以提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促进高校健康、快速发展。

一、高校财务预算的编制原则

(一)收支平衡原则

现阶段高校的收入渠道有所增加,收入不断增长,但是由于高校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师待遇,因此,需要支出的资金也在持续增长。在进行财务预算编制时,需要遵循收支平衡的原则,量力而行,以免支出超出能力范围使高校陷入财务危机。

(二)合理负债原则

随着社会上对高校教学要求的提升,各大高校开始了对自身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的完善。虽然这一措施吸引了更多学生前来就学,学费、住宿费等收入都有所增加,并获得了更多的财政拨款,但是在完善过程中,高校中的各项经费也随之增长,所需资金仍然无法得到满足,这一情况下,高校必然会采取贷款、借款等方式进行筹资,而在还款时,不仅需要偿还所有借款,还需要支付一定的利息。因此,要求高校在财务预算编制时,遵循合理负债的原则,对融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效益分析,充分考虑学校的偿还能力,避免不良贷款给学校造成的消极影响。

(三)成本效益原则

对于高校的一些大型项目建设或投资,需要提前进行论证分析,由相关人员制定多种不同的实施方案,对方案的可行性、所需成本、预期效益等进行科学的分析,选出低成本高效益的方案,切忌过于注重短期利益而盲目开展项目,影响高校未来发展。

(四)统筹兼顾原则

由于高校的收入有限,无法完全满足所有的支出项目,因此,需要高校遵循统筹兼顾的原则,科学规划学校发展道路,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开展各项支出项目。对每一个项目都采取方案择优的方式,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精打细算,并通过招投标法等方式,实现项目的公开、透明,以免资金浪费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五)收入预算科学预测原则

高校的收入预算受招生计划、财政拨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预测难度较大,因此,在高校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应遵循收入预算科学预测的原则,充分考虑各收入项目的影响因素,做到既不隐藏收入,也不高估收入。

(六)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结合原则

在高校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应遵循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相结合的原则,避免过于追求低成本而造成设施建成后防腐维修、设备淘汰较快,反而导致资金大量浪费,不利于高校的长期发展。

二、高校财务预算编制实施策略

(一)重视前期工作

预算编制的前期工作主要是对预算编制的规划[1]。包含了对编制人员的选择、预算调查表设计、编制阶段划分、编制时间及内容的安排等。编制人员的业务素养对编制工作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因此,高校应选择责任心较强、专业水平较高、具备丰富编制经验的人员作为主要负责人,并配备相应的助手。

将高校财务预算编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制定编制相关的材料,并对预算调查表进行发放和回收,第二阶段为制定预算草案阶段,对所收集的预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调查核实资料的真实性,对各项目进行测算,利用总结数据进行预算草案的设计,并交由上级进行审核,提出正式草案,第三阶段为财务预算审定阶段,根据领导意见对草案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正式方案。通常整个预算编制过程需要六周左右,高校应合理安排时间,以保证预算编制时间的充足。

(二)细化预算编制

细化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基础,是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2]。因此,高校在财务预算编制实施的过程中,应对预算编制进行细化,尽量细化到各基层单位、部门以及项目,提升预算的准确性。

做好预算设计,尽可能的与会计科目相对应,保证预算项目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形成包含重要项目预算明细表、预算汇总表、部门明细表三部分内容的完整预算项目体系。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在预算中体现出每一支出项目,保证所有支出都有根有据,并制定部门的预算明细以及重要项目的预算明细。加强并落实对各项目的论证工作,避免盲目安排项目相关工作。对于经常性的支出项目,需要创建相关的资料库,如主要耗材价格信息库、职工基本信息库等。对于专项基建项目等,需要提前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创建项目库,以便为年度预算提供相关数据。

(三)使用科学的预算方法和工具

在进行高校收入预算编制时,需要对不同的收入采取不同的预算编制方法。例如学生学费等收入可以使用标准收入预算法,经营收入可以结合收入项目特点及影响因素,按照科学预测原则进行预算。

在进行高校支出预算编制时,可以采取零基预算法。零基预算法,即以零为基数的编制计划和预算方法[3]。将零作为起点,对预算年度所有项目的缓急程度进行分析,测算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的预算,并对每一人员和部门进行逐一测算、核定,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以提升预算的精确性。

高校的财务预算编制工作时每年必做的工作,其内容、方法上不存在较大差异,采用人工编制十分浪费人力和时间,并且极易出现人为失误,因此,需要采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编制,能够直接在编制过程中在上一年度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改,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和时间,并保证了编制的准确性,大大提高了高校财务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

三、结论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和科学的财务管理,财务预算编制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对高校的财务决策和长期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财务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循财务预算编制的各项原则,充分重视前期工作,细化预算编制,并采取科学的预算方法,运用计算机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以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和预算管理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皮志红.论高校财务预算编制的过程控制[J].商,2013,11(22):42-43.

理财规划遵循的原则篇3

关键词:烟草;财务;管理;创新

一、财务管理理论概论

第一,财务管理理论。1.财务管理的目标。有效的财务管理目标一般有利润、资本利润率、企业价值最大化等标准,但核心理财目标是财富最大化。2.财务管理内容。一般包括与财务活动有关的所有可用货币表现的事项,其一般的核心管理内容是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3.财务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合法、平衡、利润风险均衡以及分级管理原则。4.财务管理的环境。处理好财务管理环境一般指的是分析企业财务当前状况和发展预期,把握财务活动优势和不利条件,以实现企业财务目标。

第二,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全面预算管理是指以企业的目标利润为导向,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一般会通过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预算、调整预算来建立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促使企业经营活动按预算管理的轨道正常进行。

第三,管理信息化理论。是指企业为了系统控制自身从而进行高效运转的目标而建立的信息传递、分析和反馈的综合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侧重于对复杂的运作系统进行决策与控制。如采用定量化的方法对计划、业务和控制工作进行决策;利用信息传递系统为各级决策者提供所需的经过加工的有用数据;而系统还能将决策者的计划、指令和实际执行的业务相结合处理。

二、烟草公司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烟草公司现有财务管理模式

第一,财务人员的管理。地方市系统财务人员一般采用各烟草分公司属地管理模式,而所辖的县级分公司无独立财务机构,以前的独立法人的财务都已经合并到新的综合办公室,外设一名报账出纳和会计,规模较大的生产原烟的分公司则另外设立财务室。分公司财务工作一般在业务上归总公司财务科进行统一管理,但人事上一般还是由当地分公司进行管理。第二,财务制度的管理。一般的地方市公司实施系统的统一财务管理制度,总公司对全市系统的预算、投资和薪酬实行统一的考核和管理制度,并分别设立了分公司人员参与的预算、投资和薪酬委员会,同时各分公司可依据总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制定出对应的内部管理流程和制度。第三,财务计划的管理。财务计划主要是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来实现财务计划目标,如利用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和预算考核来具象化企业的生产、销售、物流和投资计划,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计划管理的重要工具。第四,资金管理。烟草公司一般会从收支两条线进行管理,一是全市总公司系统的销售收入款项统一存入指定的公司账户,款项只进不出,然后由市公司财务科再定期转入市公司的目标分账户,同时对县级分公司采用报账制资金核拨的管理模式,各县级分公司一般有20万日常开支的备用金,如果有额外的备用金开支需求,需填报相应的资金申报单申请,经市烟草公司财务科统一审核后才能拨付。

(二)模式优缺点分析

第一,会计法规不健全,需加强违法处罚力度。如会计人员对会计原则和处理方法选择有过大的选择空间,致使许多会计人员利用非法职业判断制造不实的会计信息。第二,监督机制不健全。烟草公司的监督系统有诸多弊端,如缺乏内部审计监督,虽公司内部单独设立审计监督机构,但监督机构的审计人员囿于管理关系束缚而对企业内部违法违纪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不作为。第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长期以来,烟草行业从上到下都是利用目标责任书作为考核领导政绩的依据,依据考核结果,兑现相关政策。第四,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会计人员管理制度相对陈旧,烟草系统的财务工作人员基本没有经过系统的财务专业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相对缺乏。

三、烟草公司财务管理模式优化设计

第一,调整公司财务战略,改革财务管理模式。公司要以规范、效率和灵活为原则制定新的烟草公司战略目标,财务管理依据烟草公司的战略目标,以规范为公司的第一原则,有效提高公司的财务管理效率。因此,烟草公司必须建构系统的人员、资金、信息和管理相统一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督与考核建设。第二,建立会计委派制度,财务人员进行集中管理。完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建设,设立专业委派会计管理机构,推动各项委派会计管理制度建设,受委派会计人员要经过严格的管理、指导、监督和考核,并及时解决相关会计人员所遇到的问题。通过改革,可以改变会计人员的管理依附关系,保持其相对独立资格,把业务能力强并且政治素质高的人员委派到监督单位,担任主办会计或财务主管,对重要会计岗位职位实施委派。第三,改革财务信息集成方式,优化会计信息质量。烟草公司因适应改革新形势,进行会计电算化建设,财务软件、卷烟营销软件和管理软件实现会计数据共享。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通过网络完成对财务集中管理。如可利用计算机网络设计、信息技术和财务软件实现财务集中管理。

第四,实行全面预算管理。1.预算编制原则。遵循企业目标管理为向导原则;遵循简洁高效原则;遵循科学合理原则;遵循“条条管理,块块使用”原则。2.预算编制方法和要求。依据编制标准和要求,完成预算表格和报告;编制预算时消除预算管理的不合理因素;接受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相关审议,审议通过后上报有关部门。3.预算管理模式。预算通过后,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制作预算管理责任书,递交给党组;预算通过后一般不再调整,重点控制数额较大单笔费用支出;预算编制与预算考核紧密挂钩,并严格遵守相关预算考核办法进行考核。

第五,完善资金管理体系,提高资金使用率。1.成立资金结算中心。资金结算中心主要是为了控制公司资金的流动,让子公司依据母公司所制定的发展战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2.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实施预算追踪控制,建立相应的财务预警系统,以信息化为基础,对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实行预算监控。

理财规划遵循的原则篇4

[关键词]财务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100-01

企业管理的有效进行有赖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支撑。然而,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内容复杂、责任重大的一项管理事务,它涉及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竞争的激烈性更是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要有效的进行,从而实现财务管理应该达到的目标,辅助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所以,为了保障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进行,就必须要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一般原则,并且时刻按照原则的规范和准则进行财务处理活动。本文主要阐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四个主要原则即真实性、权益性、责任性和计划性,希望能够为企业财务管理能够更好的领悟财务管理的一般原则而做出一些贡献。

一.真实性原则

笔者个人认为财务管理的一般原则中,真实性原则是最为重要的原则。所谓的真实性原则指的就是企业在进行财务处理时,所做出的关于财务方面的各种资料例如财务报告、财务核算等等必须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如实的反应。企业在进行财务处理时,如果不遵循真实性原则,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及其不利的。首先,如果不遵循真实性原则,企业的管理阶层不能很好的掌握企业当下的财务状况,在做重大决策时,依照错误的财务状况信息,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很可能就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从而不利于企业顺利的发展。其次,企业财务管理所反映出的错误财务状况不仅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税收部门、国家资产管理部门等等,对于国家税收部门来说,企业所反映出的财务状况直接关系着税收的多少以及企业的经营能力;对于国家资产管理部门来说,企业所反映出的财务状况直接关系着投资收益水平的高低。再次,企业财务管理遵循真实性原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企业的信誉水平和素质水平,不遵循真实性原则很可能就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从而使得企业不能健康的发展。

二.权益性原则

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为企业净资产,属于企业所有者的权益。按照《企业财务通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所有者权益包括投入资本金、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投资者分配利润与未分配利润等项。按照所有权决定受益权的原理,上述权益应归所有者所占有,其他任何组织与个人不得侵占,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这就是权益性原则的基本内容。随着合资、联营、股份制等企业组织形式的建立与完善,保护投资者权益不受侵犯,在财务管理中贯彻权益性原则更加重要。权益性原则要求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认真执行资本金制度,保证资本金的完整性;要从财务角度全面管理好各项资产,及时清偿债务,防止资产损失;要按国家法规要求并结合企业实际合理分配税后利润,处理好公积金、公益金提取与投资者利润的分配关系,保护投资者利益。只有认真贯彻落实权益性原则,才能增强国内外投资者向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促进资金市场和产权市场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扎实的经济基础。

三.责任性原则

企业资金的物质性与周期性特点,决定着财务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财务活动涉及面宽,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程度大。财务活动组织得合理,财务关系处理得恰当,能全面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反之,财务管理如果出现混乱状况,必然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甚至破产。因此,财务管理必须按照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与阶段,将有关财务指标分解落实到对该项指标应直接承担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建立财务活动横向责任部门和纵向责任单位互相交织的管理责任制,即通常所讲的财务指标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各项财务指标的完成具有牢固的群众基础,才能做到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要建立财务管理责任制,还必须赋予财务管理责任单位相适的财权,并按照履行财务责任的情况给予应有的物质利益,建立一套以财务责任为中心,财务责、权、利相结合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包括原始记录、消耗定额、工时定额、财产清查等。只有做到各种原始记录及时、准确,各项定额先进合理,财产物资盘点准确、账实、账账、账表相符,才能正确确定各责任单位所分管的资金定额、费用限额、收入目标、内部利润目标等财务指标,正确核算和考核这些指标,使财务管理责任制切实执行。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过去财务管理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内部经济核算制、内部银行制、内部承包制等各种管理制度,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应当继续坚持与发展。

四.计划性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企业之间生产经营活动日趋专业化与协作化。企业为实现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经营目标,必须全面开展市场预测,科学地组织生产经营与对外投资活动。从企业内部资源的分配看,必须由企业经营者及其职能机构掌握并决定内部各单位为生产经营或劳务所需用的可使用的资源数量。企业内部不能按自由价格制度分配资源,因为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讨价还价只会妨碍统一指挥,造成资源浪费。因此,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调解主要依靠计划调解,有计划地分配和使用企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生产与经营符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进行符合社会需要的对外投资。企业计划调节包括生产、销售与财务等各个方面。对财务活动的计划调节,即是对资金的筹集、投资、耗资、收入与分配活动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计划管理,认真编制与执行财务计划,并以计划目标为依据进行财务控制、分析与考核。财务计划主要包括筹资计划、投资计划、资金周转计划、成本费用计划、销售收入计划和利润计划等项。财务计划管理的可能性取决于企业资金运动的规律性。前述企业资金运动与社会资金运动相结合、资金运动与物资运动相结合、资金运动的内部综合平衡和资金运动的连续并存性等规律的存在与作用的发挥,使企业资金占用量与社会资金占用量之间,企业资金占用量与生产流通规模之间、各部分资金占用量之间、企业资金占用量与生产流通规模之间、各部分资金占用量之间,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存在一定比例关系或相关关系,使企业资金需要量与筹资量、筹资渠道的计划以及投资计划成为可能。同时。上述规律还使物资耗费与资金耗费之间、收入与利润之间、资金周转与利润之间、成本费用与利润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或相关关系,使企业成本费用计划、销售收入计划和利润计划的编制与执行成为可能。

结语:企业财务管理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在发展中,必须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视。然而,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视,就应该按照财务管理的一般原则来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事务进行处理。企业财务管理的一般性原则并不是束缚企业的发展,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财务管理一般性原则的理解和认识,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更为有效,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理财规划遵循的原则篇5

摘要:中国电信进入转型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时,系统推进战略转型,促进企业科学发展,是中国电信和每一位员工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财务人员及财务工作在企业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增强财务管理,如何服务企业转型,财务转型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财务工作者的关注。文章从中国电信转型新时期下财务人员的思维转型角度,就预算、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税务筹划等方面作出初步的探讨,为中国电信财务转型提供新的思考,以期财务人员队伍能为中国电信战略转型提供更好的服务支撑并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电信转型财务新思维

关键词:电信转型财务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175-02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175-02

中国电信已经进入转型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时,系统推进战略转型,促进企业科学发展,是中国电信和每一位员工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财务人员及财务工作在企业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增强财务管理,如何服务企业转型,财务转型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财务工作者的关注。

中国电信已经进入转型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时,系统推进战略转型,促进企业科学发展,是中国电信和每一位员工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财务人员及财务工作在企业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增强财务管理,如何服务企业转型,财务转型问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财务工作者的关注。

一、财务转型首先需要财务人员思维模式的转型

一、财务转型首先需要财务人员思维模式的转型

随着电信竞争的日益激烈,电信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电信企业内部在战略决策、业务开发、管理方式、服务策略等方面都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企业转型的过程需要财务转型做服务和支撑,这首先需要财务人员思维模式的转型。

随着电信竞争的日益激烈,电信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电信企业内部在战略决策、业务开发、管理方式、服务策略等方面都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企业转型的过程需要财务转型做服务和支撑,这首先需要财务人员思维模式的转型。

1.需要提高对待转型的积极主动性。面对转型问题,要做好迎难而上的思想准备,发挥财务人员的务实精神,为转型提供服务与支撑。同时,面对转型中的新问题,不一味拘泥于旧的思维方式,要勇于创新和实践。

1.需要提高对待转型的积极主动性。面对转型问题,要做好迎难而上的思想准备,发挥财务人员的务实精神,为转型提供服务与支撑。同时,面对转型中的新问题,不一味拘泥于旧的思维方式,要勇于创新和实践。

2.需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中国会计制度的改革,新的税法政策的实施,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知识更新水平必需要适应新的制度和政策的变化,才能更好地服务和支撑企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电信转型新业务的开展,对分产品和分客户群的成本分析,全业务模式下移动业务的处理方式等,对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需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中国会计制度的改革,新的税法政策的实施,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知识更新水平必需要适应新的制度和政策的变化,才能更好地服务和支撑企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电信转型新业务的开展,对分产品和分客户群的成本分析,全业务模式下移动业务的处理方式等,对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克服财务会计的保守思维方式,从传统的“账房先生”到企业战略决策的参与者、服务支撑者。企业的战略链有两个链条――产品链和价值链,产品链是企业关于产品的战略定位,价值链是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的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战略预算的实现,而战略预算则需要财务战略提供技术保证,包括预算的分解、收益的分配、内控和考核等。

3.克服财务会计的保守思维方式,从传统的“账房先生”到企业战略决策的参与者、服务支撑者。企业的战略链有两个链条――产品链和价值链,产品链是企业关于产品的战略定位,价值链是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的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战略预算的实现,而战略预算则需要财务战略提供技术保证,包括预算的分解、收益的分配、内控和考核等。

二、构建基于战略的预算管理新思维

二、构建基于战略的预算管理新思维

(一)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强调预算管理的平台作用而忽视发挥平台作用的条件。预算管理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事,预算需要先做好最基础的核算和考核。

1.强调预算管理的平台作用而忽视发挥平台作用的条件。预算管理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事,预算需要先做好最基础的核算和考核。

2.将全面预算与财务预算等同起来。尤其是业务部门通常认为预算就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或者认为预算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的,自己只要搞好自己专业内的事情就可以了,财务往往成为单位预算的末端,缺乏整体的把控。

2.将全面预算与财务预算等同起来。尤其是业务部门通常认为预算就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或者认为预算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的,自己只要搞好自己专业内的事情就可以了,财务往往成为单位预算的末端,缺乏整体的把控。

3.将预算指标视作预测的结果,忽视了预算的决策和管理作用,往往造成财务的被动。

3.将预算指标视作预测的结果,忽视了预算的决策和管理作用,往往造成财务的被动。

(二)转变预算管理思维模式的必要性

(二)转变预算管理思维模式的必要性

1.财务转型需要提高财务人员的总体把控能力,将企业的决策深入贯彻到每一个环节,这就需要财务人员树立基于战略的预算管理新思维。

1.财务转型需要提高财务人员的总体把控能力,将企业的决策深入贯彻到每一个环节,这就需要财务人员树立基于战略的预算管理新思维。

2.总体环境的变化要求财务人员转变预算管理思维模式。

2.总体环境的变化要求财务人员转变预算管理思维模式。

首先,目前电信市场争夺的焦点开始从客户数量向客户质量转变,这就要求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市场调查和科学分析预测,实行市场、业务、投资、财务、资金等各方面综合配套的全面预算管理。其次,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逐步实现由内部管理考核指标向外部客户感知评价指标转变,需要更好地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另外,作为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中国电信需要接受全体股东的监督,遵循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在新的会计准则的执行越来越规范、内外部审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的环境下,要求电信企业的财务人员构建基于战略的预算管理新思维。

首先,目前电信市场争夺的焦点开始从客户数量向客户质量转变,这就要求企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市场调查和科学分析预测,实行市场、业务、投资、财务、资金等各方面综合配套的全面预算管理。其次,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逐步实现由内部管理考核指标向外部客户感知评价指标转变,需要更好地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另外,作为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中国电信需要接受全体股东的监督,遵循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在新的会计准则的执行越来越规范、内外部审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的环境下,要求电信企业的财务人员构建基于战略的预算管理新思维。

(三)构建基于战略的预算管理新思维的一些思考

(三)构建基于战略的预算管理新思维的一些思考

1.建立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预算目标。财务部门作为预算的牵头部门,需要具备整体的把控能力,预算的编制也必需符合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方向。在总的目标框架内,牵头制定可操作可实现的具体目标,才能真正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预算的编制应为预算的实现指明方向,预算的编制需要所有部门的共同合作。

1.建立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预算目标。财务部门作为预算的牵头部门,需要具备整体的把控能力,预算的编制也必需符合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方向。在总的目标框架内,牵头制定可操作可实现的具体目标,才能真正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预算的编制应为预算的实现指明方向,预算的编制需要所有部门的共同合作。

2.变预算管理的末端为全程全流程管理。管理需要多条腿走路,预算管理也需要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共同完成预算目标,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首先,预算的编制需要各个业务部门的参与。其次,要将预算执行与分析深入到业务层面,与动态控制结合起来,提高业务部门对预算的认知程度。另外,区分预算与内控的关系,两者不可等同。

2.变预算管理的末端为全程全流程管理。管理需要多条腿走路,预算管理也需要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共同完成预算目标,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首先,预算的编制需要各个业务部门的参与。其次,要将预算执行与分析深入到业务层面,与动态控制结合起来,提高业务部门对预算的认知程度。另外,区分预算与内控的关系,两者不可等同。

3.提高把控能力,降低企业风险。首先,使预算管理细化到各级管理单元,分级实施预算管理控制,实现所有预算事项的可控在控。其次,实时跟踪预算的执行,严格对预算执行进行实时监控。最后,完善预算考核体系,更新预算考核机制,实现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强化预算考核的刚性。

3.提高把控能力,降低企业风险。首先,使预算管理细化到各级管理单元,分级实施预算管理控制,实现所有预算事项的可控在控。其次,实时跟踪预算的执行,严格对预算执行进行实时监控。最后,完善预算考核体系,更新预算考核机制,实现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强化预算考核的刚性。

4.实行精细化管理。预算管理不是“拍脑袋”的事情,尤其是财务人员,要进一步发挥财务管理的决策支撑作用。首先,要规范财务管理流程,重点做好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抓好汇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其次,加强整体预算,合理调配资源,探索有效的资源配置模型,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4.实行精细化管理。预算管理不是“拍脑袋”的事情,尤其是财务人员,要进一步发挥财务管理的决策支撑作用。首先,要规范财务管理流程,重点做好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抓好汇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其次,加强整体预算,合理调配资源,探索有效的资源配置模型,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构建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控管理新思维

三、构建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控管理新思维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

依据CoSo委员会2003年7月完成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定义: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

依据CoSo委员会2003年7月完成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定义: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

(二)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关系

(二)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关系

1.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经济组织的管理目标而提供的一种合理保障,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合理保证合规经营、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和经营结果的效率与效益。

1.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经济组织的管理目标而提供的一种合理保障,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合理保证合规经营、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和经营结果的效率与效益。

2.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主要是通过事后和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控制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在事前制订目标时就充分考虑了风险的存在。

2.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仅是管理的一项职能,主要是通过事后和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而全面风险管理则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控制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在事前制订目标时就充分考虑了风险的存在。

3.两者的活动不一致。内部控制主要是对目标和战略计划制定当中的风险进行评估,而全面风险管理还负责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设立。

3.两者的活动不一致。内部控制主要是对目标和战略计划制定当中的风险进行评估,而全面风险管理还负责企业战略目标的具体设立。

4.两者对风险的定义不同。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区分风险和机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把风险明确定义为“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风险与机会区分开来。

4.两者对风险的定义不同。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区分风险和机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把风险明确定义为“对企业的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风险与机会区分开来。

5.两者对风险的对策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及利用风险信息支持业务前台决策流程等,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这些内容都是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的,也是其所不能做到的。

5.两者对风险的对策不一致。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及利用风险信息支持业务前台决策流程等,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这些内容都是内部控制框架中没有的,也是其所不能做到的。

(三)构建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新思维

(三)构建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新思维

存入我的阅览室

由于全面风险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在电信转型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尽快转换长期以来固化的观念和思维定式,努力构建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新思维,赋予内部控制新内容。

由于全面风险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在电信转型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尽快转换长期以来固化的观念和思维定式,努力构建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新思维,赋予内部控制新内容。

1.构建全新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原则。

1.构建全新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原则。

(1)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置应使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要求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内部控制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即:全员管理原则,实现全体员工对风险管理的参与;全过程管理原则,对企业的发展、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实行风险控制;全方位风险管理原则,不但要包括业务风险,还要包括法律风险、技术风险等。

(1)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置应使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要求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内部控制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即:全员管理原则,实现全体员工对风险管理的参与;全过程管理原则,对企业的发展、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实行风险控制;全方位风险管理原则,不但要包括业务风险,还要包括法律风险、技术风险等。

(2)独立性原则。内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要与经营、支持保障部门保持相互独立,直接向最高决策层负责,保证内部控制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可蠹撇棵拧⒓嗖觳棵乓刖⒅С直U喜棵疟3窒嗷ザ懒苯酉蜃罡呔霾卟愀涸穑Vつ诓靠刂苹沟亩懒⑿院腿ㄍ浴

(3)协调与效率原则。要保证部门之间权责划分明确、清晰,便于操作;保证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方便、快捷,准确无误,保证经营管理的高效运作。

(3)协调与效率原则。要保证部门之间权责划分明确、清晰,便于操作;保证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方便、快捷,准确无误,保证经营管理的高效运作。

2.构建符合内控要求的业务管理新制度。要在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全面梳理现有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项业务管理制度,整合业务操作流程,建立起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防范体制,构筑起覆盖所有业务品种和涉及业务全过程的内控管理体系,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同步。逐步建立起业务管理服从规章制度、业务操作服从处理流程、业务考核服从统一标准的管理新制度。

2.构建符合内控要求的业务管理新制度。要在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全面梳理现有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项业务管理制度,整合业务操作流程,建立起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防范体制,构筑起覆盖所有业务品种和涉及业务全过程的内控管理体系,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同步。逐步建立起业务管理服从规章制度、业务操作服从处理流程、业务考核服从统一标准的管理新制度。

3.构建切合实际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各单位、各部门的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将内部控制管理由个人行为和操作行为提升到整个单位的整体行为。

3.构建切合实际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各单位、各部门的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将内部控制管理由个人行为和操作行为提升到整个单位的整体行为。

四、构建基于法制的税务筹划新思维

四、构建基于法制的税务筹划新思维

税务筹划是纳税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国家税收政策、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税法提供的一切优惠条件,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的安排和筹划,在诸多可选的方案中择其最优,以减轻税负,达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一种经营管理活动。

税务筹划是纳税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国家税收政策、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税法提供的一切优惠条件,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的安排和筹划,在诸多可选的方案中择其最优,以减轻税负,达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一种经营管理活动。

1.税务筹划的前提条件是遵守税法和拥护税法,是在对税法的深刻认识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财务人员必需遵循税法的要求进行税务筹划,减少企业的法律风险。

1.税务筹划的前提条件是遵守税法和拥护税法,是在对税法的深刻认识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财务人员必需遵循税法的要求进行税务筹划,减少企业的法律风险。

2.规范税务筹划的基础工作。

2.规范税务筹划的基础工作。

(1)设立完整、规范的会计账目和编制真实的财务会计报告,既是国家有关《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也是企业依法纳税、满足税务管理部门要求的基本需要,同时又构成了企业税务筹划的微观技术基础。完整、规范的会计资料便于企业对税务筹划进行量化分析,为提高筹划效率提供依据。

(1)设立完整、规范的会计账目和编制真实的财务会计报告,既是国家有关《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也是企业依法纳税、满足税务管理部门要求的基本需要,同时又构成了企业税务筹划的微观技术基础。完整、规范的会计资料便于企业对税务筹划进行量化分析,为提高筹划效率提供依据。

(2)企业还应对其各个业务流程和费用项目进行细分,根据财务数据认真分析各项业务和项目的独立性和依赖性,除考虑发展机遇和管理要求外,还应综合考虑各项税负的影响,为企业的业务转型做好税负基础分析工作,尽量减少整个企业的税负。

(2)企业还应对其各个业务流程和费用项目进行细分,根据财务数据认真分析各项业务和项目的独立性和依赖性,除考虑发展机遇和管理要求外,还应综合考虑各项税负的影响,为企业的业务转型做好税负基础分析工作,尽量减少整个企业的税负。

3.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企业进行税务筹划虽然可以带来节税效应,但任何一项筹划方案都有两面性,在取得税收利益的同时,也要为筹划方案的实施付出相关的成本和额外的费用,如雇用相关人才、技术支持、支付服务费等,而且还会发生因选择该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带来的机会成本。因而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和其他财务决策一样,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最小的筹划成本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其成本时,筹划方案才可付诸实施。切不可为筹划而筹划,而应计算税务筹划的经济利益,合则为之。

3.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企业进行税务筹划虽然可以带来节税效应,但任何一项筹划方案都有两面性,在取得税收利益的同时,也要为筹划方案的实施付出相关的成本和额外的费用,如雇用相关人才、技术支持、支付服务费等,而且还会发生因选择该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带来的机会成本。因而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和其他财务决策一样,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最小的筹划成本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其成本时,筹划方案才可付诸实施。切不可为筹划而筹划,而应计算税务筹划的经济利益,合则为之。

4.注意培养企业税务筹划人员。税务筹划是一项高层次的理财活动,成功的税收筹划不仅要求筹划主体以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更要筹划主体具备法律、税收、财务会计、统计、金融、数学、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统筹谋划的能力,否则,即使有迫切的税务筹划愿望也难有具体的筹划作为。如果盲目地开展税务筹划,其结果可能是得不偿失。因此,从事税务筹划的人员应当精通多门学科,具备相当的专业素质。尽管企业可以聘请常年税务顾问或雇用税务人员来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但税务筹划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没有内部有关人员的配合和介入是绝对不可行的。企业要想降低纳税筹划的风险,提高纳税筹划的成功率,重视企业内部税务筹划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风险,提高纳税筹划的成功率,重视企业内部税务筹划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吕玉梅.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技术经济,2007(5)

1.吕玉梅.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技术经济,2007(5)

2.孔令男,许天兴.博弈论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浅谈.财会通讯理财,2008(10)

2.孔令男,许天兴.博弈论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浅谈.财会通讯理财,2008(10)

3.彭若弘.电信运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中的若干问题探讨.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3(1)

3.彭若弘.电信运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中的若干问题探讨.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3(1)

4.陈秧秧.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2)

4.陈秧秧.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2)

5.支文.国有企业税务筹划探析.广西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3(3)

5.支文.国有企业税务筹划探析.广西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3(3)

(作者单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安徽合肥230001)

(作者单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安徽合肥230001)

(责编:贾伟)

(责编:贾伟)

存入我的阅览室

由于全面风险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在电信转型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尽快转换长期以来固化的观念和思维定式,努力构建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新思维,赋予内部控制新内容。

由于全面风险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在电信转型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尽快转换长期以来固化的观念和思维定式,努力构建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新思维,赋予内部控制新内容。

1.构建全新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原则。

1.构建全新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原则。

(1)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置应使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要求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内部控制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即:全员管理原则,实现全体员工对风险管理的参与;全过程管理原则,对企业的发展、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实行风险控制;全方位风险管理原则,不但要包括业务风险,还要包括法律风险、技术风险等。

(1)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置应使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要求渗透到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内部控制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的原则,即:全员管理原则,实现全体员工对风险管理的参与;全过程管理原则,对企业的发展、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实行风险控制;全方位风险管理原则,不但要包括业务风险,还要包括法律风险、技术风险等。

(2)独立性原则。内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要与经营、支持保障部门保持相互独立,直接向最高决策层负责,保证内部控制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独立性原则。内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要与经营、支持保障部门保持相互独立,直接向最高决策层负责,保证内部控制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3)协调与效率原则。要保证部门之间权责划分明确、清晰,便于操作;保证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方便、快捷,准确无误,保证经营管理的高效运作。

(3)协调与效率原则。要保证部门之间权责划分明确、清晰,便于操作;保证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方便、快捷,准确无误,保证经营管理的高效运作。

2.构建符合内控要求的业务管理新制度。要在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全面梳理现有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项业务管理制度,整合业务操作流程,建立起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防范体制,构筑起覆盖所有业务品种和涉及业务全过程的内控管理体系,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同步。逐步建立起业务管理服从规章制度、业务操作服从处理流程、业务考核服从统一标准的管理新制度。

2.构建符合内控要求的业务管理新制度。要在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全面梳理现有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项业务管理制度,整合业务操作流程,建立起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防范体制,构筑起覆盖所有业务品种和涉及业务全过程的内控管理体系,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同步。逐步建立起业务管理服从规章制度、业务操作服从处理流程、业务考核服从统一标准的管理新制度。

3.构建切合实际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各单位、各部门的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将内部控制管理由个人行为和操作行为提升到整个单位的整体行为。

3.构建切合实际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各单位、各部门的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将内部控制管理由个人行为和操作行为提升到整个单位的整体行为。

四、构建基于法制的税务筹划新思维

四、构建基于法制的税务筹划新思维

税务筹划是纳税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国家税收政策、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税法提供的一切优惠条件,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的安排和筹划,在诸多可选的方案中择其最优,以减轻税负,达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一种经营管理活动。

税务筹划是纳税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国家税收政策、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税法提供的一切优惠条件,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的安排和筹划,在诸多可选的方案中择其最优,以减轻税负,达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一种经营管理活动。

1.税务筹划的前提条件是遵守税法和拥护税法,是在对税法的深刻认识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财务人员必需遵循税法的要求进行税务筹划,减少企业的法律风险。

1.税务筹划的前提条件是遵守税法和拥护税法,是在对税法的深刻认识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财务人员必需遵循税法的要求进行税务筹划,减少企业的法律风险。

2.规范税务筹划的基础工作。

2.规范税务筹划的基础工作。

(1)设立完整、规范的会计账目和编制真实的财务会计报告,既是国家有关《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也是企业依法纳税、满足税务管理部门要求的基本需要,同时又构成了企业税务筹划的微观技术基础。完整、规范的会计资料便于企业对税务筹划进行量化分析,为提高筹划效率提供依据。

(1)设立完整、规范的会计账目和编制真实的财务会计报告,既是国家有关《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也是企业依法纳税、满足税务管理部门要求的基本需要,同时又构成了企业税务筹划的微观技术基础。完整、规范的会计资料便于企业对税务筹划进行量化分析,为提高筹划效率提供依据。

(2)企业还应对其各个业务流程和费用项目进行细分,根据财务数据认真分析各项业务和项目的独立性和依赖性,除考虑发展机遇和管理要求外,还应综合考虑各项税负的影响,为企业的业务转型做好税负基础分析工作,尽量减少整个企业的税负。

(2)企业还应对其各个业务流程和费用项目进行细分,根据财务数据认真分析各项业务和项目的独立性和依赖性,除考虑发展机遇和管理要求外,还应综合考虑各项税负的影响,为企业的业务转型做好税负基础分析工作,尽量减少整个企业的税负。

3.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企业进行税务筹划虽然可以带来节税效应,但任何一项筹划方案都有两面性,在取得税收利益的同时,也要为筹划方案的实施付出相关的成本和额外的费用,如雇用相关人才、技术支持、支付服务费等,而且还会发生因选择该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带来的机会成本。因而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和其他财务决策一样,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最小的筹划成本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其成本时,筹划方案才可付诸实施。切不可为筹划而筹划,而应计算税务筹划的经济利益,合则为之。

3.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企业进行税务筹划虽然可以带来节税效应,但任何一项筹划方案都有两面性,在取得税收利益的同时,也要为筹划方案的实施付出相关的成本和额外的费用,如雇用相关人才、技术支持、支付服务费等,而且还会发生因选择该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带来的机会成本。因而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和其他财务决策一样,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最小的筹划成本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其成本时,筹划方案才可付诸实施。切不可为筹划而筹划,而应计算税务筹划的经济利益,合则为之。

4.注意培养企业税务筹划人员。税务筹划是一项高层次的理财活动,成功的税收筹划不仅要求筹划主体以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更要筹划主体具备法律、税收、财务会计、统计、金融、数学、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统筹谋划的能力,否则,即使有迫切的税务筹划愿望也难有具体的筹划作为。如果盲目地开展税务筹划,其结果可能是得不偿失。因此,从事税务筹划的人员应当精通多门学科,具备相当的专业素质。尽管企业可以聘请常年税务顾问或雇用税务人员来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但税务筹划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没有内部有关人员的配合和介入是绝对不可行的。企业要想降低纳税筹划的风险,提高纳税筹划的成功率,重视企业内部税务筹划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的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吕玉梅.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技术经济,2007(5)

1.吕玉梅.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技术经济,2007(5)

2.孔令男,许天兴.博弈论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浅谈.财会通讯理财,2008(10)

2.孔令男,许天兴.博弈论视角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浅谈.财会通讯理财,2008(10)

3.彭若弘.电信运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中的若干问题探讨.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3(1)

3.彭若弘.电信运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中的若干问题探讨.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3(1)

4.陈秧秧.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2)

4.陈秧秧.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2)

5.支文.国有企业税务筹划探析.广西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3(3)

5.支文.国有企业税务筹划探析.广西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3(3)

(作者单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安徽合肥230001)

(作者单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安徽合肥230001)

(责编:贾伟)

理财规划遵循的原则篇6

2005年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iaSB签署了联合声明,确认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现公布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却相对封闭于iaSB的《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违背了上述各自对应的完整版准则趋同原则。国内外的两个准则主要差异在哪里?我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为何要采取相对封闭的立法方式?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我国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提出积极建议。

一、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健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衔接,是一个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指导上市公司及大中型企业的会计事务,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原则上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维护了基本准则在整个会计标准体系中的统驭地位,又兼顾了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这是两者关系的权威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健全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二)有利于规范我国小企业财务工作。《小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统一了小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使得小企业财务工作有章可循,有准则可参考,对于小企业处理会计问题,规范财务是一条捷径。

(三)有利于降低小企业遵循准则的成本。比起完整版《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简化的条文、省略的内容以及大大缩小的会计处理的可选择范围,降低了小企业的遵循准则成本。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相同点和主要区别

《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各自对应的完整版相比,其相同点一是与中小企业不相关的内容被省略;二是只提供一些更简单的选择,使得会计选择过程简化;三是简化了对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四是财务内容披露大大简化。综上所述,两个准则的主要立法目的是一致的,都试图降低小企业的准则遵循负担。而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则从方便监管,特别是降低税务监管成本的角度出发,其内容更简化、可选择性更少。

由于国情和文化差异,《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以下方面存有较大差别。

(一)适用范围差异较大

从名称来看,我国的《小企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是“小”企业,而《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适用范围是中、小企业。正如《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十条提到“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制定了它们各自的中小主体定义”。但从两个准则的具体条文来看,不难发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要小于《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小企业会计准则》对适用小企业的标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所规定的小型企业,但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这三种小企业除外。“小型企业”的界定由国家工信部、统计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认定,主要从营业收入、资产总额、从业人员三个维度,区分行业严格界定小企业的规模。

《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定的中小主体是:“不负有公众受托责任向外部使用者公布通用财务报表”。且《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企业集团的子公司没有特殊要求,只要该子公司不负有公众受托责任,即使其母公司采用了完整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该子公司也可以采用《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很显然。以是否负有公众受托责任作为划分中小企业主体是相对比较恰当的。不管企业主体规模如何,凡公众公司应当承担更高的披露义务,与其从公众融资享受的权力相匹配。而按照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众多非公众受托责任公司必须执行完整版《企业会计准则》,从而大大加重了这部分企业的执行准则负担。

(二)结构和内容区别较大

1.结构上的区别。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共十章九十条,外加附录《小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主要帐务处理和财务报表》。以会计要素分类为主要线索划分章节,正文33页。而《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达230页,按照主题编纂,共35个主题,结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类似。

理财规划遵循的原则篇7

[关键词]税收;税收筹划;意义

1税收筹划的概念与内涵

“税收筹划”一词来源于英文的“taxplanning”。可以译为“税收计划”或“税收筹划”。在我国税收筹划指纳税人在符合国家法律及税收法规的前提下,按照税收政策法规的导向。事前选择税负最轻或税后利益最大化的纳税方案处理自己的生产、经营和投资、理财活动的一种筹划行为。这说明税收筹划的前提条件要符合国家法律及税收法规必须符合税收政策法规的导向,并是在生产经营和投资理财活动之前进行的,其目的是使自己税负最轻和税后利益最大化。可以说税收筹划就是在纳税人进行生产经营投资理财决策时不能将税收因素排除在外,比如一项决策在不考虑税收因素时可能是最好的决策,但加入税收因素后可能就不是最佳的决策。

2税收筹划与偷税、避税、节税的区别

2.1税收筹划与偷税的区别。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所作的经营、投资、理财的事先筹划与安排,具有事前筹划性特点,符合国家法律及税收法规并按照税法规定和政策导向进行的事前筹划行为,当然是法律所允许的一种合法行为。而偷税则是纳税人在应税行为发生以后采取伪造、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等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是法律所不容许的非法行为。

2.2税收筹划与避税的区别。税收筹划所作出的经营、投资、理财选择,是按照税法予以鼓励或扶持发展的政策导向来筹划的符合国家立法意图的,因而也是各国政府鼓励的行为。而避税则是纳税人通过人为安排以改变应税事实而达到少缴或免缴税款的行为,虽然它没有违反法律,但是却有悖于政府的立法意图利用了政府的立法不足或缺陷。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符合国家税法立法意图和政策导向以及政府所采取的态度。

2.3税收筹划与节税的联系和区别。可以说节税是税收筹划的低级阶段。在税收筹划中要运用除节税方法以外许多方法,应该说较高级的税收筹划不仅要实现节税目标,更要追求税后利益最大化。这种由单纯追求节税目标向追求税后利益最大化目标的转变,反映了纳税人现财观念不断增强的发展过程。

3企业税收筹划应遵循的原则

税收筹划的目的是合理合法降低税收负担,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因此税收筹划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进行,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要作到:

3.1不违背税收法律规定的原则。纳税人必须遵从税法规定依法纳税,如果违反税法规定应当受到法律制裁。因此。税收筹划者必须熟悉和精通税法,掌握国家税法和税收政策的导向,并密切注视税收政策及税法的调整变动,使税收筹划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这也是由税收筹划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3.2事前筹划的原则。税收筹划的实施必须在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发生之前,企业欲进行税收筹划应当在投资、经营等经济行为发生前着手安排,兼顾各相关税种进行比较,要全面考察相关年度的纳税资料,立足于企业经营的连续过程,全面衡量,不得在这些经济行为已经发生后,再去采用各种手段减轻税负,这样做即使能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也不是税收筹划。

4企业税收筹划的意义

在遵从税法、符合国家税收政策导向的前提下进行税收筹划,应该对纳税人、国家和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企业而言税收筹划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税收利益,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有利于经济行为有效率的选择,增强竞争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4.1税收筹划有利于增加企业收入。因为企业进行税收筹划降低了纳税成本,节省了费用开支,同时提高企业的资本回收率使企业获得的利润直接增加。因此可以说增加了企业的收入。

4.2税收筹划有利于企业获得延期纳税的好处。企业实行税收筹划,通过一些经济性选择条款的合理充分运用,可以税款延期缴纳税款。从而增强了企业的资金利用率。

理财规划遵循的原则篇8

一、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基本原则

外贸企业建立和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必须遵循国家统一规定

《企业财务通则》和《商品流通企业财务制度》是国家进行宏观财务管理的基本法规,是所有外贸企业财务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规范。外贸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必须依据并遵循这些基本法规,既不能超越或突破国家统一规定,也不能脱离国家财务法规另搞一套,必须保证国家财务法规的有效实施。

(二)必须充分体现企业本身特点及其管理要求

外贸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既要遵循国家统一规定,也应充分考虑其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对国家赋予的理财自,企业应在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中具体明确,凡是可由企业自行选择的财务处理事项,企业应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并结合其实际情况作出具体选择与规定。

(三)必须全面规范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

外贸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财务管理也必须是对全过程的管理。企业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应该体现全面性的原则,既要有资金筹集的管理办法,也要建立资产、收入和费用等管理办法,尤其是对属于微观财务管理范围而在国家财务法规中未作规定的有关内容、程序、关系以及财务管理体制、职责分工等,均应作出明确的规范,确保企业财务活动高效、有序的运行。

二、外贸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结构体系

(一)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权责

1.明确企业法人代表在财务管理上的权责。包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根据企业财务预算方案依法组织好企业生产经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具体确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机构设置;组织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和财务预算;指导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财务检查,以及接受财政、税务、审计等机关的监督检查。

2.明确企业财务负责人(包括总会计师或行使总会计师职权的企业领导人)的权责。包括宣传、研究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财务政策;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审核重要财务事项;负责组织企业财务管理,审核财务报告并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制定企业财务预算并负责实施,督促、检查企业资金、成本、费用、利润等指标的考核落实;协调企业内部各单位的财务关系等。

3.明确企业财务部门的权责。包括负责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检查、分析;具体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组织、指导企业内部各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本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监督财务收支,依法计算缴纳国家税收并向有关国家管理部门报送财务报告;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统一调度资金,统筹处理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包括配合财务部门落实财务预算,分析本部门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依法提供或填报各种原始记录和有关报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5.理顺企业的各项财务关系。包括企业与投资者的财务关系;企业与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内部各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关系;企业集团公司与成员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特别是实行公司制的企业,应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具体明确企业财务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

(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1.明确原始记录管理及填报要求的办法。包括统一规范各种原始记录的格式、内容和填制方法,明确签署、传递、汇集、反馈的责任要求,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完整、正确、清晰、及时,健全财务管理资料。

2.明确财产、物资的管理及清查盘点办法。包括各项财产、物资的购进、销售、转移、调出、调入、收发、领退、盘盈、盘亏、毁损、报废的管理制度及相关手续;固定资产台帐制度和低值易耗品的保管使用办法及其管理部门;定期和不定期财产物资盘存制度,并明确重点清查的办法,做到帐、物、卡三相符。

3.明确商品计量、检验验收办法及定额管理办法。包括计量检测手段及购进、运输、入库、销售等各环节计量验收管理工作及责任;商品质量检验与计量检验相结合的进货验收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包括商品自然损耗定额、费用定额收支管理办法及定期修订制度等。

4.明确编制财务预算的要求。包括财务预算编制办法程序;计划期内预算调整的程序、方法及考核要求。

5.确定内部稽核制度。包括内部稽核工作的职责分工;稽核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审核凭证、复核帐簿、核签报表的方法;实行电算化核算的企业,应专门确定电算化凭证、帐簿、报表的复核、审签制度等。

6.确定财务分析制度。包括定期进行财务分析和检查;企业核算资料的搜集组织,进行财务分析的基本原则,分析资料的真实、可比,以及进行财务分析的基本程序和目的要求等。

(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基本制度

1.资金管理制度。包括资金需要量的预测、资金预算的编制、最佳筹资渠道的选择及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等办法;资本金分类管理、资本保全及增值管理办法;已实施股份制改造企业增资扩股办法;资本公积金的管理以及对于国家各种专项拨款的单独核算管理办法;企业各类负债的合同以及责任等管理办法。

2.货币资金及往来户结算管理制度。包括货币资金日常管理的原则及办法;现金、备用金收支的管理办法及内部控制制度;开户银行的选择及基本银行帐户管理办法;对外付款的复核、审批管理制度;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在途货币资金、信用证存款、企业单位信用卡的使用与管理等办法;往来户结算登记、定期核对与清理等制度;应收票据登记、保管及或有负债信息反馈责任制度;坏帐损失的确认办法、审批手续、报损程序与责任,合理选择确定坏帐准备金的计提比例等。

3.存货管理制度。包括存货的计价方法及存货转移、收发等管理制度及其相关手续;商品削价准备制度和商品削价的审批权限,存货清查盘点制度及存货盘盈、盘亏原因分析、审批程序、责任归属、财务处理办法;低值易耗品、包装物有关的摊销方法及收发、保管、报废、损坏赔偿等管理办法。

4.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包括企业适用的固定资产目录;固定资产标准和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净残值率;固定资产的实物保管、出租、出借、调入、调出、内部转移、盘盈、盘亏、维修管理、报废清理等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在上述各环节中的责任与管理权限;购建固定资产的内部决策及审批程序;购建固定资产的可行性分析、立项审批、实物保管在建工程期间管理及预决算审查、竣工验收与考核等项管理制度。

5.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管理制度。包括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的管理范围、计价方法、实际成本、摊销期限、转让收入、成本结转等财务处理;开办费的开支项目、责任、摊销计划等。

6.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包括投资方向与方式的选择、投资可行性研究、决策的审批程序和投放管理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投资效益的反馈追踪和考核评价;对外投资的计价方法及核算方式;投资损失的确认方法、审批手续、报损程序与责任;有价证券的登记、保管、转让和审批程序的管理等。

7.外币业务管理制度。包括确定企业记帐本位币;明确企业记帐汇率、合理选择汇兑损益计算确认的方法及企业外币帐户的调整方法;企业出口收汇、进口用汇的管理;企业外汇帐户的管理及内部控制等。

8.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包括企业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标准,预算、开支及审批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划清商品进价成本与商品流通费用开支项目和工资性支出与其他支出界限,明确工资性支出的具体项目及分配方法;对重点费用开支项目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如差旅费、业务招待费、涉外费、劳动保险费和技术开发费等;企业依法纳税制度及有关纳税责任管理制度,明确企业所得税费用的计算方法、纳税程序和纳税责任,企业履行纳税义务的财会手续与财会责任,正确选择确定处理企业会计利润与纳税所得之间差异的核算方法等。

9.主营业务收入管理制度。包括商品销售收入、代购代销业务收入管理制度;商品销售的预测、分析及日常管理制度;编制企业进出口商品销售计划的原则及方式方法;明确商品销售收入实现的确认原则以及有关进出口商品销售收入的计价、入帐时间及依据;进出口商品销售收入有关运费、保险费、佣金的收支管理办法;企业其他销售收入的管理制度等。

10.其他业务收入管理制度。包括外贸企业速遣费收入、涉外保险等劳务费收入、其他酬金收入等来源范围及确认原则,严格收入的入帐、核算管理办法及防止收入隐匿、转移等财会和审计的监控措施。

11.利润及其分配管理制度。包括企业利润预测分析制度与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利润考核指标及责权归属;企业各项营业外收支项目、范围、财务手续和核算管理办法;企业各项捐赠的内部控制制度;按国家统一规定的税后利润分配顺序及分配比例,相应建立企业利润分配管理办法,尤其是对盈余公积金、公益金的具体用途、核算管理等,应按国家规定的原则或公司章程有关规定作出详细的规定。

12.财务报告、分析及评价制度。企业应根据统一规定填报有关报表和编写财务情况说明书,同时应根据内部管理需要,合理选择、设置一些内部报表、如各类成本费用明细表、营业外收支明细表等,并对其格式、指标、编报要求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对于全资投资单位或隶属单位,除应按统一规定编制合并报表外,应根据其业务的性质加强其内部报表的管理。健全企业财务分析制度,包括财务分析的项目和主要内容;财务分析的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财务分析的具体方法及分析报告的编写要求等。在国家统一规定的外贸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经营决策或内部管理需求,健全企业内部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13.电算化核算管理制度。包括电脑程序设置、维护、调整的管理制度;财务软件的审批、监督制度;操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权限;防止有关数据被修改及未经审核而录入电脑的措施,如上机操作记录制度等;保证机房设备安全和计算机正常运行的管理制度和责任措施;企业会计数据和软件的安全保护措施,以及磁性会计档案的管理制度等。

(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单项制度

1.经济合同的财务管理办法。包括企业经济合同的编码管理、代表企业签订合同的基本要求、进出口合同的签约金额权限、结算方式选择的财务管理以及合同签订和生效后的有关财务责任及履行合同有关的财务处理,合同结束后的最终管理或评价等。

2.进出口业务的财务管理办法。包括进出口业务财务工作程序,合同生效后应履行的财会手续;明确规定出口业务中跟踪结汇、采购备货、商品出库、外汇帐款结算、出口退税、运保费、佣金支付等,以及进口业务中落实外汇、开证准备、付款结算等各具体环节的具体财会手续及责任,建立起程序明确、手续明了、责任清楚的进出口业务财务管理办法和内部控制制度。

3.不同贸易方式的财务管理办法。除基本的进出口业务财务管理办法之外,外贸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建立有关进出口业务财务管理办法、出口信贷方式销售管理办法、代销国外商品销售财务管理办法、加工补偿业务、易货贸易业务等其他贸易方式的财务管理办法,健全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

4.信用证及其它结算方式的财务管理办法。外贸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的特点,也可独立于进出口业务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之外,单独制定信用证及其它结算方式下的财务管理办法,包括合同信用证条款的签订、开立信用证的程序、验证审证程序以及其他结算方式中财会部门应明确履行的程序、手续与相关的责任等。

5.内部银行的财务管理办法。对设立内部银行的大型外贸企业,应建立严格的内部银行财务管理办法,包括明确内部银行职能、权限和责任,规定内部银行结算方式和结算纪律等管理办法。

6.对外担保的财务管理办法。包括对外担保的内部审批制度及财务参与担保决策制度;具体规定担保条件,如当地银行的不可撤消担保书或远期承兑汇票、财产抵押公证书等等;明确担保年限、金额、依据和责任;对所担保事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员。

7.出口退税的财务管理办法。在国家统一的出口退税办法下,企业应具体制定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出口退税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包括具体规定出口退税办税员的职责,出口退税的业务流程及手续,出口退税的确认、退税凭证的取得,出口退税申报的管理及事后检查责任等。

8.其它相对独立于基本制度之外的管理办法。包括财会人员岗位职责、企业职工工资性收入分配制度、企业职工住房和医疗等福利制度、职工社会保障等有关财务管理办法、境外企业或机构的财务管理办法、公司人员出国与制装费的财务管理办法等等。

三、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应注意的问题和程序

(一)外贸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形式可根据企业的规模、管理特点而定,既可以以基本制度为本制定一个总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也可以按具体财务事项单独制定若干个单项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特别是大型的外贸企业总公司,财务关系比较复杂、管理职责分工较细,应参照上述单项制度制定单项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各单项财务管理办法既自成体系,又统一相联,确保整个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完整性、系统性。

(二)外贸企业制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应根据自身经营特点,按照重要性原则,对有些内容只作一般性规定,有些内容作详细规定。企业可根据需要按本指导意见的结构体系作适当分解和组合。在具体内容上,应尽量详细,把规定的重点落实在具体的程序与应履行的手续上。

理财规划遵循的原则篇9

1落后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落后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应遵循长期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原则,确保工程建设不断走向深入,服务更多的农民群众。1)长期性原则。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宣传国家政策、传播先进文化知识、提高农村居民素质的一个基础工程,其建设不是短期行为,而是要服务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广电部门应遵循长期性原则,充分认识“村村通”工程未来的发展需求,如数字电视技术的引入、网络融合的实现等,将“村村通”工程与地区整体的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2)系统性原则。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从前期的规划部署,到工程建设施工,以及后期的维修维护、技术升级等,本身就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特别对于后期的用户服务、费用收取、维修保养等工作,都关系着工程建设整体的成本和效益。广电部门应遵循系统性的原则完善现有的管理,重视各个建设环节间的关联,确保管理到位,从而节约建设资金。3)全面性原则。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加速发展实质是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全面建设,其中不仅要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加强对工程建设的支持,物力方面技术水平的提高、信号质量的改善、节目内容的丰富、生活服务的便利等都是不同角度的发展体现。而工程建设质量、用户服务质量又是通过人力资源得到体现。因此,广电部门应遵循全面性原则,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落后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发展的建议

为加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发展,广电部门应重视以下工作:1)制定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战略部署。落后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既要尽快消除信号“盲区”,又要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广电部门应根据地区未来的建设方向,制定“村村通”工程的战略部署,明确短期、中期、长期的战略规划。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时期的一大亮点,广大农村地区的脱贫致富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同时也需要实现文化繁荣。因此,短期来看,落后地区的“村村通”工程建设首先要以“消盲”为重点,尽快由“村村通”向“户户通”迈进。而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及经济开发战略的实施,广电部门应制定有线与无线相结合、有线电视向数字电视转型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使落后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不断实现跨越发展。2)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投入力度。由于落后地区缺乏建设资金,广电部门首先应尽快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投入机制,将短期、中期、长期建设投资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且要考虑到未来的投资增长趋势,使财政预算逐年递增,从而加速工程建设的落实。其次,地区广电部门应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以及省市扶植政策的支持,确保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按计划实施。最后,广电部门还应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努力填补当前的资金缺口。例如,有条件的地区应尽量进行有线电视建设,并适时向数字电视发展,通过向用户收取少量的费用,进而为后期的维护工作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3)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在保证充足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广电部门应尽快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增加频道和电台数量、丰富节目内容、促进网络融合,全面提高节目质量。首先,广电部门应不断增加落后地区的电视频道和电台数量,在电视频道和电台的选择上,应注重以涉农节目为主,同时兼顾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的文化需求,如信息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子女教育等。其次,广电部门应结合地区实际,编辑策划高品质的涉农节目,使农民能够随时了解农业、科技、文化动态。最后,广电部门应重视网络融合建设,使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通信手段能够为农民带来更有力的帮助,并提高节目播出质量。4)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推动各项工作的深入实施,广电部门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工程建设中来,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通过改善从业人员的薪酬福利,开展专业培训,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同时随着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广电部门应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使“村村通”工程各个环节都具备相关责任人,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高兴彪单位:云南省会泽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理财规划遵循的原则篇10

及其产生的原因。研究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的差异,旨在探讨如何构建符合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模式。

【关键词】税务会计原则财务会计原则比较

不论在税收学中、还是在(财务)会计学中,有关“原则①”问题,都是其学科理论的核心内容,因为它是构建最优税收制度、最优(财务)会计制度的法则或标准。换言之,如果没有“原则”,也就没有灵魂;而介于税收学与(财务)会计学之间的、或者说两者交叉的边缘学科——税务会计,其“原则”应该是税收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的“结合”。但因“税法至上”,税务会计原则以税法为主导,凡符合其要求的(财务)会计原则,它就承认;不完全符合其要求的(财务)会计原则,它就有限承认或有条件承认;不符合其要求的(财务)会计原则,它就不予承认。经过“筛选”与“甄别”后,逐步形成了税务会计原则。本文在探讨税务会计原则、并与(财务)会计原则对比分析后,提出如何构建符合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

一、税务会计原则

国家为了实际有效地对纳税人稽征税款,在税收原则指导下,通过税法体现并逐步形成了税收核算原则。如果站在纳税人的角度,税收核算(税款稽征)原则就是税务会计原则。税务会计虽然要遵循(财务)会计的一般程序和方法②,但它必须以税法为导向,因此,美国学者认为,美国的国内收入法典(iRC)既是联邦税收的最高法律,也是税务会计(Federaltaxaccounting)的理论与方法指南(凯文.e.墨非等,2001),如是,税务会计原则也就隐含在国内收入法典之中。我认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其税务会计原则都隐含在税法中,它虽然远远不如(财务)会计原则那么明确、那么公认、那么耳熟能详,但其刚性、其硬度,却要明显高于(财务)会计原则,纳税人一旦违反,就要受到税法等相关法律的惩处。

我国台湾学者认为,税务会计原则一般包括③:1.租税法律主义原则;2.命令不得抵触法律原则;3.法律不追溯既往原则;4.新法优于旧法原则;5.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6.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7.从新从轻原则;8.实质征税原则;9.不妨碍财务会计原则(指财务会计处理应依据公认会计原则,企业依税法进行的所得税计算调整,不能影响财务会计的账面记录);10.账证适法原则。这些阐述主要是从税款征收核算(计算)的特点进行的系统归纳和概括,这些特点或原则,在我国大陆的税法中也多有体现④;但站在纳税主体的角度,根据税法规定和税收原则,并借鉴(财务)会计原则,如何抽象出税务会计应遵循的法则或标准,可能更加体现税务会计的要求。

在(财务)会计中,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原则、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原则及其修正原则,其基本精神大多也适用于税务会计,但因税务会计与税法的特定联系,税收原则理论和税收立法原则会非常明显地影响、甚至主导税务会计原则,此外,还应体现税务会计主体的税收利益,这就逐步形成了税务会计原则。笔者认为,税务会计原则主要应有:

(一)税法导向原则

税法导向原则亦称税法遵从⑤原则。税务会计应以税法为准绳,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的基础上,再以税法为判断标准(或以税务筹划为目标)进行重新确认和计量,在遵从或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履行纳税义务,寻求税收利益。该原则体现“税法至上”,税法优先于会计法规等其他普通法规。

(二)以财务会计核算为基础原则

该原则适用于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混合的会计模式。只有当某一交易、事项按会计准则、制度在财务会计报告日确认以后,才能确认该交易、事项按税法规定确认的应课税款;依据会计准则、制度在财务报告日尚未确认的交易、事项可能影响到当日已确认的其他交易、事项的最终应课税款,但只有在根据会计准则、制度确认导致征税效应的交易、事项之后,才能确认这些征税效应,其基本含义是:(1)对于已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全部交易事项的当期或递延税款,应确认为当期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2)根据现行税法的规定计量某一交易事项的当期或递延应纳税款,以确定当期或未来年份应付或应退还的所得税金额;(3)为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不预期未来年份赚取的收益或发生的费用的应纳税款或已颁布税法、税率变更的未来执行情况。

(三)应计制原则与实现制原则

由于收付实现制不符合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不能用于财务会计报告目的⑥,为了更多的借助于财务会计记录,降低税收征管成本,目前大多数国家的税法都接受应计制原则。但在其被用于税务会计时,与财务会计的应计制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第一,应该考虑税款支付能力原则,使得纳税人在最有能力支付时缴纳税款。第二,确定性的需要,要求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实现具有确定性。例如,在收入的确认上,应计制的税务会计由于在一定程度上被支付能力原则所覆盖而包含着一定的收付实现原则,而在费用的扣除上,财务会计采用稳健原则列入的某些估计、预计费用,在税务会计中是不能够被接受的,后者强调“该经济行为已经发生”(在费用发生时而不是实际支付时确认扣除)的限制条件,从而起到保护政府税收收入的目的。第三,保护政府税收收入。由此可见,税务会计(实质是税法)是有条件地接受应计制原则,体现的是税收实用主义。

各国早期的税法都是按收付实现原则计税,因为它体现了现金流动原则(具体化为公平负税和支付能力原则),该原则是确保纳税人有能力支付应纳税款而使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基础。目前,实现制原则一般只适用于小企业、非营利组织和个人的纳税申报。如果税法明确规定某些涉税事项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税务会计则应以实际收付现金为标准确认、计量应税收入与可扣除成本、费用。

(四)历史(实际)成本计价原则

按历史成本计价原则进行会计处理,既有利于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存量计量,也有利于对收入、费用、利润的流量计量,因此,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在财务会计中,该原则有一定的局限性,为纠正其不足,可以根据判断标准,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等,从而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进行修正。但在税务会计中,除税法另有规定外,纳税人必须遵循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因为它具有确定性与可验证性。

(五)相关性原则

与财务会计的相关性原则不同,税务会计的相关性体现在所得税负债的计算,是指纳税人当期可扣除的费用从性质和根源上必须与其取得的收入相关。

(六)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财务会计中对某一会计期间的收入与其相关的费用相配比,以正确计算当期损益并据以进行收益分配。税务会计的配比原则是在所得税负债计算时,应按税法确定收入(法定收入)并界定同期可扣除费用,即纳税人发生的费用应在费用应配比或应分配的当期申报扣除。

(七)确定性原则

确定性原则是指在所得税会计处理过程中,按所得税税法的规定,在应税收入与可扣除费用的实际实现上应具有确定性,即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不论何时支付,其金额必须是确定的。该原则适用于所得税的税前扣除,凡税前扣除的费用,如财产损失等,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且其金额必须是可确定的。

(八)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纳税人可扣除费用的计算与分配方法应符合一般

的经营常规和会计惯例。该原则属于定性原则而非定量原则,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对同一交易事项的认定和会计处理,征纳双方角度不同、利益不同,对是否“合理”会有不同的解释。税务会计信息应该具有“合理性”的充分说服力。

(九)划分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原则

营业收益(经营所得)与资本收益(资本利得)具有不同的来源、担负着不同的纳税责任。营业收益是指企业通过其日常性的经营活动而获得的收入,通常表现为现金流入或其他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其内容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两个部分,其税额的课征标准一般按正常税率计征。资本收益是指在出售或交换税法规定的资本资产⑦时所得的利益(如投资收益、出售或交换有价证券的收益等),资本收益的课税标准具有许多不同于营业收益的特殊规定。因此,为了正确地计算所得税负债和所得税费用,应该遵循两种收益的划分原则。这一原则在美、英等国的所得税会计中有比较详尽的规定⑧,我国现行税法对两类收益尚未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

(十)税款支付能力原则

税款支付能力与纳税能力有所不同。纳税能力是指纳税人应以合理的标准确定计税基数(税基),有同等计税基数的纳税人应负担同一税种的同等税款。因此,纳税能力体现的是合理负税原则。与企业的其他费用支出有所不同,税款支付必须全部是现金支出,因此,在考虑纳税能力的同时,也应考虑税款的支付能力。税务会计在确认、计量、记录收入、收益、成本、费用时,应尽可能选择保证税款支付能力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销售方式、结算方式的选择等)。

(十一)筹划性原则

税务会计既要保证依法计税、纳税,又要尽可能地争取纳税人的最大税收利益。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会计政策、采用何种税务筹划方案,必须事先进行周密地谋划。“税务会计的目标不是会计,而是收益。”(汉弗莱.H.纳什,1997)因此,它还具有财务职能,具有预测性。

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制定《税收基本法》,税制正处于转型期,很难完整系统地体现税收核算原则——税务会计原则⑨。因此,探讨税务会计原则,既是学科理论建设的需要,也是会计实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