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6:34

高中体育教学措施篇1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227-01

中学体育教师效能感的提升有利于促使教师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并且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己更快的成长。所以说教师的效能感的提升,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成绩的提升,还能促使教师的不断成长。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经历都对教学效能感的形成具有巨大作用。

1什么是教师的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是教师的一种自我感知和信念,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成绩并对其进行主观的判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不是单一的一种技能,而是多种心理成分的整合体。首先,就其本质来说,教学效能感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信念。就能力来说,主要表现为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就信念来说,主要体现在鼓励学生克服各种困难去提升自我的信念;其次,就其成分来说,其包括的内容不仅有认知成分,还有情感成分等等,可以说是一个综合体;第三,就其核心来说,包括教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方面。教学效能感是对教与学、以及教学中的各种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是对自己教学的评价和判断。

2提升教师效能感的措施

2.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价值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成效,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中学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提高认识,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念。同时,教师还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以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把自己的人生奉献给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做贡献要不斤斤计较,要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最大最求和最大乐趣。教师要为人师表,甘为人梯,以极大的热情和责任感,在教育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2开展培训活动,提供榜样示范。

中学体育教师要经常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校也要组织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并把培训和教学有机的结合,通过教学实践和培训来解决教师的教学难题,从而促使教师的不断成长,提升教学效能感。体育教师在一起学习和培训,这个集体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共同体,可以互相的交流合作,即学习了知识,由提升了教学经验,同时也提升了教学效能感。学校要为体育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例如,观摩课、研讨会、教学录像观摩等等,通过观看和分析优质课教学来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行为,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效能感。此外,还可以通学习从优秀的教师身上学到课堂教学的优秀策略,增强了教学的效能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2.3教师要学会正确归因。

中学体育教师要学会对自己的教学得失进行归因,只有正确的归因才能有效促使教学效能感的提升。首先,培养体育教师的归因意识。学校要通过有效手段来提升教师的归因倾向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其次,归因要正确。教师在教学后进行归因,要实事求是的寻找原因,既要从学生方面找原因,又要从自身上找原因。同时,还可以通过集体归因的方法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把教师的集体智慧发挥出来,有效的克服困难和不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面,提高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2.4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优化育人环境。

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教师效能感的提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中学学校领导要力求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促使教师、学生、领导,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谐发展,使教师能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不断提升自己。建立完善的校园管理制度,创设良好的校园风气,完善系统的功能,提供有效的教学硬件设施,为体育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使得教师上课没有后顾之忧。

2.5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转变是体育教学发展的趋势,也是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不断成长的过程,更是提升教师效能感的客观要求。所以,体育教师要转变思想,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不断开拓进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使自己由普通的体育代课教师转变为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进行行动研究,通过研究他人的教学行动来增长见识和经验;在他人的帮助下研究自己,对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提升,从而提升教学效能感。

2.6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对于学校教学的评价更加重视,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学生将成为重点评价对象。为此,教育部门要结合每个学校的实际制定能促进学生和教师全面发展的评价制度。对教师的考评标准的制定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制定,这样才能最有效的反应教师的劳动。同时,还要把科研、教学实验、创新教学和校本课程以及师生关系等都纳入评估体系,使教师体会更多的效能感。另外,体育教师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素质,因为良好的身心素质时提高教师效能感的基础。体育教师要认识到体育教学任务的艰巨性,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方法,提升教学效能感。

3结论

教师效能感的提升不仅仅要依靠教师自身提升,还要学校为广大体育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胜任感、责任感和成就感,更加坚定的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同时,有关部门要不断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进行干预手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探讨如何从教学实践、培训等方法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参考文献

[1]熊刚,熊会.论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途径[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高中体育教学措施篇2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73

一、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教学重视程度偏低,与文化课协调不利

就目前而言,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中体育教学受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大部分家长和教师过于关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和智力开发,忽视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体育课课程目标设定、内容安排等与文化课协调不利,致使课程安排缺失,甚至存在随意占用体育课的现象。

2.体育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开展项目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体育教学方法较为陈旧落后,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需求,不利于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发展。体育课开展的项目非常单一,并没有根据学校的特点考虑环境因素。例如,江浙等省市高中可以大力开展游泳项目,北方省市的高中可以开展长跑、铅球项目等。其次,整体的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枯燥乏味,一味完成教学目标,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教学质量不高。

3.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不高、设备设施老化

部分高中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偏低,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一味重视体育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体育教学未与心理辅导有机结合起来。其次,体育教学离不开硬软件设施。例如,部分学校的跑道、足球场年久失修,甚至有些高中没有室内场地,一旦遇到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就制约教师的体育教学。软件设施的匮乏、多媒体设备设施的应用缺失,致使教师无法将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正确地传达给学生,降低了教学效率。

二、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对策

1.更新教学理念、科学协调好文化课间的关系

我国各地区教育部门、高中校领导、教师应提高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协调好与文化课间的关系,各学科平衡发展。体育课程的特点是具有竞争性、趣味性,因此科学开展体育课可以有效调节日常文化课的枯燥感,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其次,合理开展体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开发智力。例如,体育教师在讲授跳高、跳远、跑步等运动项目的动作要领时,要充分向学生讲解人体的构造、运动规律等,保证学生正确领悟动作,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顺利地传授学科知识。

2.运用多元教学方法、展开科学的教学项目

高中体育教学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选择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生理心理特征、不同身体素质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篮球运动项目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从动作要领、战术配合等进行细致讲解,同时提高学生内部的沟通交流合作。其次,教学项目的开展应具备科学性,制定细致的教学目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反复观察新项目教学内容,收集数据资料,做出数据统计汇总,分析其效果,并不断完善与优化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对体育教学课程做出正确评价,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3.优化师资力量、完善体育教学设备设施

高中体育教学措施篇3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质量;主体地位;运动爱好

现如今,新课改正在我国深入推进,广大高中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新课改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使存在于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从而促使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获得大幅度发展和提升。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经验,对高中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几点措施进行探讨。

一、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当前的高中体育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模式也比较固定单一,即教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练习,一节课就在不断地示范、模仿、练习、检验等程序中度过,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抑制了学生学习个性的展现,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体育课程要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身为高中体育教师,我们要积极贯彻和实施新课改这一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课堂中围绕学生来设计体育教学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从而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高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让学生学习某一体育动作时,我们不要总是一味地为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机械模仿和反复操练,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对体育动作进行琢磨和分析,找到其中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变讲授为点拨,这样,学生掌握的就不仅仅是这一体育动作,还有教学思路和学习方法,进而会自主地学习和练习其他动作。另外,我们也可以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即让学生对体育教材进行自主阅读,掌握教材中的一些基本动作要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二、注重学生运动爱好的培养,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兴趣是促使学生展开学习行为活动的关键,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学习和探索的动力,才会有兴趣盎然的学习心态。但是当前的高中体育教学现状是,学生明显缺乏学习的兴趣,对体育课程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在体育课堂上一点活力都没有,整节课的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压抑。所以,身为高中体育教师,我们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该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让学生体验到进行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比如,在每节体育课的开始环节即热身环节,我们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如让学生排好队,玩“反动作”的游戏,即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出和教师口令相反的动作,如教师喊“向左转”,学生要做出“向右转”的动作,喊“向左看齐”,学生要做出“向右看齐”的动作,一旦有做错的学生,则淘汰。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以小组的形式自创热身操,每节课的热身环节抽取一组来给其他学生做示范,并教授给其他同学。而且,我们的体育课堂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传统呆板,而是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点,改变了学生心目中对体育学习的印象,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我们要致力于新课标下高中体育教学的研究,积极贯彻新课标教学理念,采取符合体育教学实际和高中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高中体育的教学质量得到最大幅度的提高。

高中体育教学措施篇4

关键词:高中体育;篮球教学;现状

篮球教学是高中生最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的运动项目,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新课标实施以来,许多高校开始注重提高篮球的教学质量,努力将篮球教育有效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一、高中体育篮球教学的现状

宁夏育才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比较偏远的山区,他们往往只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却缺乏对篮球运动的接触和了解,在自身篮球运动素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欠缺。另外,多数学校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存在着教学意识和方法上的错误,使得高中篮球教学质量低下。

1.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不达标

学生的体能是篮球运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相比于经济发达地区学校的学生,生活水平较低,在营养摄取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身体素质普遍低下,不如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加上高中学习的紧张性,许多学生疏于日常锻炼,导致其身体素质达不到篮球运动的标准。

另外,同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高中时期的学生更倾向于备战考试、埋头苦学,与各种各样的试题打交道,时刻处于高强度的学习中,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对自身缺乏信心,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达标,影响到了篮球运动能力的发挥。

2.教学模式传统

现阶段体育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通常采取比较传统的、低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先是体育教师进行示范性动作的展示和讲解,然后教导学生进行标准动作的模仿,体育教师在旁边进行动作纠正,当学生掌握规范动作后就进行自主练习。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使学生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技巧,但由于教学方式过于死板,会使学生逐渐丧失篮球学习的积极性,失去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从而使篮球教学的长期教学效果收到影响。

3.教学目标单一

现阶段的篮球教学中,体育教师只注重学生对基本篮球技巧的掌握,而没有过多地关注对学生心理素质、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通常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技巧后,体育教师便进行“放羊式”的管理,放松了对学生的约束,使部分学生抱着应付公事的心态进行练习,导致篮球教学的课堂效率低下。这种单一的教学目标使得多数学生不能真正地从篮球学习中获得收益,从而忽视了篮球学习,甚至对篮球学习产生厌恶感。

二、提高高中体育篮球教学质量的措施

学校及体育教师应当积极响应新课标要求,通过改善学生综合素质,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篮球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高中体育篮球教学的质量。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影响篮球教学的根本原因,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了解,然后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强度适宜的训练计划。例如,每节体育课上先让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热身运动,以此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同时多举办一些体育比赛活动,在比赛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身体运动起来、心情放松下来,从而改善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进行针对性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不同学生对篮球技巧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应当注意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例如,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篮球根基的不同,制定分层的教学模式,对基础较强的学生进行高技巧方面的训练,加强他们的远距离投篮能力、篮下得分能力等;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着重训练他们的运传球能力、近距离投篮能力等,使不同学生的篮球水平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改变教学理念,树立全面的教学目标

在进行篮球教学时,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高中阶段学生具有非常强的自主意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重视学生的自主地位,通过篮球游戏、篮球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融入到篮球学习中,在趣味性浓厚的学习环境里教会学生篮球技巧,在激烈的篮球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4.使用正确的评价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

每个学生对篮球的兴趣是不同的,如果使用单一的评价方法去评价所有学生,就会使许多基础较弱的学生感到沮丧,因此,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初步评价,然后对基础差不多的学生进行分组篮球比赛,通过小组成绩进行再次评价,最终计算出综合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兼顾了学生的课堂表现、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了评价的公平性,有利于学生篮球兴趣的提高。

总结:

高中体育篮球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建立的自主学习意识,对学生进行公正的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另外,学校也应增加对篮球教学的资金投入,使篮球训练有充足的器材保障,最终提高篮球教学的整体质量。(作者单位:宁夏育才中学)

参考文献:

[1]胡金平.新课改下高中篮球教学的有效方法探讨[J].时代教育,2013(5)

[2]马书伟.提高篮球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J].考试周刊,2013(55)

高中体育教学措施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内容器材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019-02

当今社会的竞争,不仅仅是人才的竞争,更是体质、体能的较量。为了适应社会需求,作为人才接受系统体育教育最后一站的高校体育,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它在培养德才兼备、体能健全的人才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培养优秀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高校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十分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对症下药,使高校体育适应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传统

技能掌握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一直沿用的教学手段,它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主张遵循运动技能掌握的规律性来安排教学过程。即便到了高校的体育课堂,体育教学也依旧沿袭着小学、中学一样的步骤:集合――列队――跑步(热身)――关节活动――某一项运动的技术讲解、示范――学生练习――列队、解散。此等陈旧的教学年年如旧,使学生不厌其烦,既不利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又不利于预期教学效果的实现。

2.教学方法死板、陈旧

由于固有观念的影响,在现行的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只关注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的掌握,过分注重技术教学和运动外在的表现,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多以专项化的体育教学方法为主;教师一味地按照大纲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兴趣,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由表达,也忽视了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手段;并且还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体育成绩的唯一方式和目标,一味追求考试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关心的是教学指标的完成以及本节课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好坏,学生所关心的是所学项目的标准及分数,很多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体育潜力得不到应有的挖掘。所以,也就很少有人去考虑所学内容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及自身运用的价值,致使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难以形成。

3.教学内容繁杂重复

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以达标为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根本任务,大纲对学生要学习的体育项目做了明确规定,使得体育教学内容偏多,在规定时数内难以完成,造成每个项目只能是走马观花地表面学习,效果不佳。中小学里学习过的竞技体育内容到大学又要重复学习,甚至使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就只有走、跑、跳、投等几个有限的项目。而对一些健身效果好、趣味性强、群众基础广的体育运动项目没有进行合理的设置,分不清主次,多是以提高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为主的项目,休闲体育、生活体育、民族体育等相关的内容涉及较少,不利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能力,使得大学生毕业后没有1~2个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体育绝缘,对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培养十分不利。

4.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缺乏

要保证高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就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教学场地及教学器材做基础和后盾。但由于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还比较落后,很多高校都还不能满足体育教学标准所需要的教学场地与教学器材等硬件设施,与新课程改革标准规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一些大学生比较喜欢的运动项目,如乒乓球、网球、足球、游泳等项目的锻炼场地明显不足。

5.教师的整体水平与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不相适应

高校体育教师中绝大多数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竞技体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竞技运动技术知识的影响,知识结构偏重于竞技技术,对健康教育了解甚少,从而造成教师业务水平与终身体育教学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状况,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6.理论教学缺失

现代高校体育已不是狭义上的体育(即单纯的体育锻炼或体育运动的教育),它应该是广义上的,不仅包括身体锻炼的教育,还包括卫生保健教育。前者侧重于学生机体的培育,后者侧重于学生机体的保护,这两方面都是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密不可分的。然而,现阶段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只重视前者,对于后者,最多也不过是象征性地发一本有关运动卫生保健方面的教科书。这本书,课上不讲,考试不考,一般无人问津。体育理论知识是体育锻炼的向导,理论教学的缺失使众多学生不知如何参加体育锻炼,不知如何在体育运动中更好地保护自己,面对意外受伤也往往束手无策。

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措施

1.完善课程教材体系,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在追求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娱乐性、健身性、文化性的同时,立足于系统设计、科学选择和整体推进。大学体育应在保留具有较高锻炼价值,又深受广大学生喜欢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娱乐性体育项目,加强非竞技运动项目,个人运动项目,以利于毕业后坚持体育锻炼。应将终身体育思想贯穿于整个体育教育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体育对大学生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使新的教材体系更紧密地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因此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在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及运动习惯的养成,尤其是终身体育的内容要不断增大,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健康运动的科学方法,提高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激发其锻炼的动力。组织形式上要丰富多样,如必修制、选修制、俱乐部制,应适当减少体育必修课的比例,增大选修课的比例,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与实施,建立以健身为主要内容的新体系。

2.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伴随素质教育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也应加以改进,要结合现代化的技术,创造新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运动场安装投影仪,方便教师播放课件或相关的影视、图像资料,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更为形象、生动地掌握技术动作和所需学习的理论知识。另外,讨论式教学模式可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分组式教学,培养学生竞争、团队意识,小组竞赛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也应引入高校的体育课堂。形式是外因,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教育教学的效果,可作为本质内因的教学内容无疑对教学起着更大的作用。要做到“健康第一”,要树立起终身体育的理念,就要丰富原有枯燥的教学内容。竞技田径的众多项目虽然在锻炼身体素质、培养健康体格、磨炼精神意志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考虑到体育的终身性、锻炼的健身性和休闲的娱乐性,可多开设一些学生所喜爱的新兴项目,如健身健美操、街舞、大众交谊舞、软式网球等。此外,也可结合自身实际挖掘发展一些具有地方和民族色彩的体育项目,以丰富我们的大学体育课堂。

3.加强体育师资建设,促进教师素质能力的发展

第一,加强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定期举办师德培训与交流会,制定职业道德评价依据,辅以相应的奖惩办法;将师德考核纳入年度考核工作;将两种奖项作为职称评定参考依据。

第二,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用以防治教学示范中由于教师态度不当而引起的不良行为。为体育教师的继续学习和进修搭建良好平台,制定相关制度;在职称评定中加大教学成果的所占比例。

第三,转变教师的思想认识,明确体罚尤其是变相体罚并不等同于严格要求;制定相关规定与措施,对于课堂中存在的惩罚行为给予防范与禁止;积极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

第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定期开展教师相互听课,相互交流学习,举办教学研讨会和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活动。

第五,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充分发挥作用。

4.加大体育教学的投入力度,增大体育场馆的设施投资

现在很多高校都存在体育教学设施不足的问题,这就使得体育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地开展,使学生们想进行体育运动却找不到合适的场所。所以,各高校应重视体育教学,提高体育课程在高校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大力发展体育设施建设。高校可对学生进行调研,找出大学生们最喜爱的体育项目和最缺乏的体育设施,然后投入专项资金进行建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还应引进更多的体育人才,提高体育老师的福利待遇,以激发其教学积极性。增加学校体育活动的项目,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体育活动,争取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感受体育的乐趣。

5.充实理论课内容,加大理论课教学时数

高校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意识、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进而达到终身体育目的的一门课程,不仅只是传授给学生运动的技能,而且还要传授给学生体育的理论知识。长期以来,我们对体育课程的知识体系一直有误解,把一些纯概念的内容、单项竞技体育的发展史、竞赛规划和裁判法当做体育的基础知识,使其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实用价值不高,未能形成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体系,达不到终身体育的目的。要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兴趣,就应适当增加理论课程学时,充实理论课程内容,将社会体育、体育文化与教育、体育心理与保健、娱乐体育、休闲体育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融入其中,不把目光只盯在跑、跳、投、踢球上,体育教育的根本在于体育文化,没有文化就难以形成体育,没有文化也就无法发展体育。

6.改革成绩考核标准,重视因材施教

高校体育教学要突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根本宗旨,摒弃过去那种通过期末测试来评定成绩的一元化标准。因为每个学生的身体条件都是不同的,所以不能对所有学生采用同一种考核标准,而是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再采取不同的考核标准。重在考查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出勤次数、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等,同时结合同学对其的相关评价得出最后的期末成绩。一个公平公正的考核标准不但有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曾黎、李军亚.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8)

高中体育教学措施篇6

关键词:体育教育公共体育课健康教育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81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多年实施,在全社会范围内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健身氛围,但是我国知识分子的身体健康现状却不容乐观。据统计,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为58岁,比普通人平均寿命少10岁,中国高级知识分子中出现的“过劳死”现象也越来越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健康教育的弱化和缺失。而高校作为我国知识分子的主要培养阵地,其公共体育课是培养知识分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健康教育的投入。

1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缺失上的现状

1.1正确健康理念的缺失

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实践中,公共体育课的地位和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以及学生对“健康”概念的理解也常常不够全面和深入。通常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对健康的理解主要体现在生理健康方面,容易将体育、健康、体质等概念混为一谈,而对于体育意识、健身观念、健身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认识常常容易忽视,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并没有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观念。

1.2健康教育内容的缺失

在当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上,各项教育活动主要是以运动技术为主,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和体育技能为导向的,虽然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理论课堂上会涉及到体育健康、科学健身方法、运动损伤处理等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但是显然不够全面,在大学生的体育课堂上,关于大学生心理障碍与心理健康的指导还是相对欠缺。此外,在课外实践课堂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是以竞技体育为主,快乐体育、休闲体育等项目则是相对缺失,很难满足学生在健康教育方面的个性化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健康体育的良好发展。

1.3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一样,都是高校公共体育课健康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容易造成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很多实践已经证明,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亚于疾病的危害,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反而有助于疾病的减少或恢复。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多是以9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家庭和社会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条件,但同时也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上的弱化,随着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比例的进一步上升,在高校的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很多不必要的悲剧。

1.4健康教育评价机制的缺失

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旨在以恰当的形式,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对教学的成果进行考核和确定,是公共体育课程得以实施和教学质量得以改进的主要途径,而当前的公共体育教学评价多是局部性的评价、静态的评价或结果性的评价,但,主要是考核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情况和达标程度,忽略了健康教育评价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2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加强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2.1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首先要实现教学中心从竞技体育向健康教育的积极转变,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为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将竞技体育课程同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要充分认识到生理上的健康并没代表着真正的健康,只有实现生理、心理、精神、道德、生活方式、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在整体上的健康,才能够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2.2构建以健康教育为主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设是强化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尤其是自体育健康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的颁布以来,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变得更加多元化、科学化。高校体育教师在优化体育教学的课程内容体系时,应当坚持以健康育人为重点,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质水平和健康水平的课程内容新体系,个人觉得至少应当包括健康理论、体育理论、体育锻炼卫生、体育锻炼医务监督、运动损伤防治以及医疗医院等方面的内容。

2.3明确公共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基于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当以强身健体、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为主,明确增强学生体质、树立健康意识、掌握终身体育方法、完善个人意志品格、修身塑形等多元化的健康教育目标和任务体系,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建立以发展个性、强身育人、增强健身意识、培养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体育健康教育新模式。

2.4创新考核评价体系

基于当前高校健康教育中考核评价体系的缺失或存在的缺陷,公共体育教学要强调“知、信、行”的统一,着眼于学生的行为改变,重点在提高学生卫生知识及提高个人健康技能。因此,对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不仅仅要对学生的运动技能等表面成绩进行考核,还必须对学生的健康行为、生活方式、心理状况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以求更加科学的检验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教学水平,促进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3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作为基层的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探索出能够真正适应我国高校体育健康教育需求的教学模式,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闫丽杰,卢春艳.高校体育教育中健康课程的弱点与盲点[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高中体育教学措施篇7

【关键词】高中体育体制改革体育文化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有了强健的体魄,才可以行万里路,看万卷书。高中是学生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强壮体格。因此,要健全和完善体育教学改革制度,提高高中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水平。

一、更新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现状

1.在新课改的浪潮下,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长足地发展,但就其全盘来看,仍不尽完善。首先,受西方竞技思想的影响,体育教学重运动技术,轻思想解放,仍是照搬西方教学模式,缺少创新;其次,教师强调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个性要求。从而导致高中生健康意识不强,体育兴趣不高,身体素质与创新能力不强,无法适应新的科技、经济、文化的需要。

2.要想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及时更新教学思想是关键。老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旅途中的引路人,老师的思想对学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教师应改变过去单纯地教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而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体育健康意识,提高自主性,有一个自我体育锻炼的方式,而不是盲从教师的教学。在技能与思想两者中找到平衡点,在树立正确体育观念的同时加强体锻炼。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技术和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理解体育运动的精神价值,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与此同时,体育观念也要随着时展的更新而更新,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

1.新时期,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应迎合形势的要求,做出整改,实现创新,提高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与信息化。在教学中,实现多种方式同步教学,课堂理论知识传授,户外专业技能的培训,并适时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更新教学内容。目前的教材更新率不高,内容陈旧,缺乏一定的弹性,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也就是说,教学的硬件设施跟不上,这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完善体育教学体制改革,需要在原有课程体系上优化提升。在原来以竞技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上,完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使其联系高中生实际,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现代教学模式提倡教学多元化,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契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根据客观规律完善课程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体育健身的热情,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体育文化素养,提升了自信心。

2.现在很多教学模式仍是沿袭了传统,老师完成知识的教授,却不积极发散学生的思维,忽略学生的感受。学生盲目地学、模仿。这一方法扼杀了学生思维的天性,也打消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自我个性的发展与兴趣爱好的培养。“教”与“学”的分离原因有很多,教学方法是主要。要破除旧的教学模式,从体育教学的客观实际出发,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提高健康意识。注意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吸收有益的教学方法,形成多元化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种丰富的课外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科学安排学生的活动时间,让学生不间断体育锻炼,帮助他们加深对体育的了解,练成健康体魄!优良的教学成果需要精准的教学方法,严密的教学体系需要创新的教学模式。

三、完善体育教学弘扬体育文化

文化是一定时期内经济、政治的反应,经济、政治又决定着文化的兴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也在蒸蒸日上。教育作为文化传播形式之一,对文化进行继承与创新,如果形象点来说,把文化比作蚕,那么教育就是桑床,衍生创造蛹的巢床。长期以来,体育形成独特的文化和精神价值,鼓励着人们奋进。高中体育教学中要注意文化继承,弘扬新时期的体育文化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的。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运动培养了学生的健康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拼搏意识和顽强意识等。体育运动的核心就是竞争和挑战,而这种竞争和挑战意识的培养就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人与人之间比的是核心竞争力,竞争与挑战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创新能力与认知能力的体现。另外,体育竞技中的顽强拼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人格的塑造及责任感的形成,甚至民族精神的培养。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将创新教学与文化传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开花。

综上所述,完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机制,思想是内核,方法是关键,创新是动力。提高学生健康意识,提升身体素质,需因时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有自我锻炼的意识和主动性。完善教育机制,弘扬健康新文化!

参考文献:

高中体育教学措施篇8

关键词:高中;教育管理;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B-0011-01

高中教育管理包含众多内容,如学校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校建设等,作为学校教育管理人员,需要端正教育管理思想,制定教育管理措施。高中阶段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效果对教学活动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明确教育管理目标,规范教育教学管理行为;制定教育教学管理具体措施,全面提升教育管理品质;升级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成长。

一、明确管理目标,规范教育教学管理行为

高中教育管理中,管理目标呈现时效性,有长远目标,也有近期目标,只有全面界定厘清管理目标,才能促使教育管理顺利展开。高中教育管理长期目标包括学校建设总体方向、办学指导思想、学校文化建设、教育管理品牌创建等;短期目标有:制定阶段性教育管理计划、学校近期活动设计、学校近期建设规划、教育教学日常管理等。只有明确了教育教学管理目标,才能为教学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如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这是学校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在具体操作时,首先要明确管理目标,而且要把近期目标放在首要位置。教师备课、上课情况,各种教学材料准备情况,课堂教学效果,都有具体的管理目标,唯有目标,才能获得肯定的教学评价。如果教师不能实现教学目标,不仅是这个教师的失职,也是教学管理的失误。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唯有制定切实可行教学管理措施,督促每一位教师都能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才能实现学校教育的长远目标。高中教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研组、年级组、教导处、政教处、校长室等,都有具体责任人,唯有让每一个科室、每一个责任人都明确管理目标,才能确保教育管理措施的顺利落实。

二、制定管理对策,全面提升教育管理品质

在落实教育管理措施时,需要学校制定详细的管理计划和措施。在教学管理中,优化日常管理措施,制定教学实践活动计划,对师生展开多重思想教育,对教学秩序进行整合,对教科研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对教学辅助行为的管理,对教育资金合理利用进行管理,对学校组织结构的建设管理,都需要给出具体措施。每一所学校都有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各个职能部门都发挥重要管理作用。为提升教育管理质量,需要对学校管理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对教育管理方法进行深度优化,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为学校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高中教育管理对策具有个性化特征,因为每一个科室和责任人,都会根据自身管理情况,制定适合度更高的管理措施。如政教处具体负责班级管理,自然要出台一系列班级管理对策,对班级进行量化管理。如班级卫生管理细则,对校园卫生条件进行明确界定,对各个班级卫生区和教室、宿舍卫生展开定期检查评比,这些工作都需要有具体的管理细则进行规范。有些学校设置卫生流动红旗、卫生标兵、模范科室等,这就属于教育管理具体措施。为提升教育管理措施有效性,学校不仅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还发动学生自觉进行相互监督,向不文明现象展开斗争。学校管理系统建立健全,能够强化教育管理对策执行力,提升教育管理对策的有效性。

三、实施管理评价,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成长

传统教育管理评价只有教学成绩、升学率,势必造成问题掩盖,也忽视了教育成长和进步。因此,要引入科学的教育管理评价机制,为学校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提供保障。首先是对教育管理效果展开正确评价,教育管理效果要看教学成绩,更要关注过程与成长,特别是对教师教学展开评价时,不能单纯看教学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进步。其次是根据教育评价展开工作调整,教育管理效果如何,需要用科学手段加以评估,评估结果不应该成为一种结论,而应该是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

如教学阶段性测试评价,这应该是学校评价的最基本形式。科任教师、班级、学校都会对阶段性考试成绩进行总结分析,甚至要设立多种奖项。特别是临近高考的年级,考试成绩自然成为评价焦点。为激励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生活,我们学校特别推出各类进步奖,对教学成绩、学习成绩有突出进步的师生进行大张旗鼓的奖励,对平时思想进步助人为乐的师生进行奖励,对意志坚强勇敢面对挫折的学生展开奖励。这项措施一经实行,立刻引起巨大反响,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表示理解和支持。高中教育追求高考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教育本质属性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成长有重要价值。学校教育管理评价制度的科学优化,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进步动力。促进了教育教学管理顺利成长。

高中教育管理成效如何,对高中教育教学会产生重要影响。我们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提高教育管理效率。这样才能满足高中阶段教学需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重要作用。明确教育管理目标、制定管理措施、实施管理评价,从不同维度展开教学管理,符合现代高中教育教学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高中体育教学措施篇9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生就业;施教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1)06-0038-03

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在职责上存在大范围交叉。而对思政教育工作而言,就业相关的思政理念教育是其核心组成之一,工作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并使其事业观具有敬业、乐业的特征。哈耶克指出:“没有基于道德感基础之上的责任感,任何职业都将失去它的社会价值。”[1]对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而言,需要通过思政教育来解决的问题核心,不在于让学生理解“就业理想”与“现实就业”之间的差距存在于中外所有社会、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几乎所有人面前;也不是劝说他们忍受性地去接受某种工作岗位,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意识、从内心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如此才能让学生不把衡量事业成功的标准片面地理解为“升官发财”,也不片面地追求“少劳多得”;才能把学生变成有信心把每份工作做得精彩的乐观上进的劳动者。曾说过:“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2]在就业问题上,通过思政教育解决的是劳动态度问题和劳动动力问题,其效能依赖于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施教体系建设。

1施教体系的主要载体与途径

1)课堂教育。对于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课堂教育依然是首要实施途径;使用课堂这个载体,由思政教育课程宣讲教育、专业课程默化教育、就业指导课程专题教育三种途径共同实施。问题是那些实施默化教育者通常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方面的功能和责任。

2)课外活动。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就业相关思政教育的不可轻视的载体。大学生课外活动依然是在教师指导下有明确目的的教育方式,如社团活动、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春游参观等。活动设计者常常并没注意到就业相关思政教育层面设计,从而放任这一默化教育行为在非设计状态下发生。

3)家庭教育。家长是学生的首席教师,尤其是在思政教育方面。家庭教育是高校就业相关思政教育必须利用的一个扩展性载体。如果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在事业观和敬业观等方面相冲突,将事倍功半,甚至效果全无。高校延伸利用家庭教育在途径上是相对困难的,但家长学校、家长期刊、个别沟通等途径都是高校有效的利用家庭教育的途径。

4)网络教育。无论是专业知识学习还是思政知识学习,普及化的网络已经是施教者和受教者共同依赖的载体,日益成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而且网络是各种就业观平权施教的平台。利用网络宣传正确的事业观和敬业观,批驳不良就业观,已经成为高校就业相关思政教育者必须适应的一种教育途径。

5)社会实习。尽管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见习方式多样、主要目的不同,但它承载的绝不仅是专业技能教育,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以默化的形式必含其中。这一功能不依赖于社会实习设计者是否意识到而存在,所以这方面功能设计也应该成为设计者的责任。

6)文艺活动。大学生是文艺作品的最为主动的享用者,文艺活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思政教育最为喜闻乐见的隐性载体。这种寓教于乐的途径也是最高效的施教选择。一首歌曲的传唱、一部电影的热映,甚至远胜于课堂上千言万语的教导。

7)心理辅导。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遇到“成长的烦恼”是普遍现象。尽管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无论是过去的“精英教育”时期,还是现今的“大众教育”时代,就业及其衍生的心理问题一直以很大的比例存在。这注定心理辅导是高校就业相关思政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渠道。

8)就业讲座。请就业指导专家来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已是高校就业教育的必备方式。这些讲座者因其权威身份和社会声望往往产生较为特殊的思政教育效能,如果不能注重思政教育理念方面的统一性,常常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理念混乱。这也注定应将这些专门讲座列入高校就业相关思政教育施教载体。

9)就业中介。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就业服务中介机构或企业就此涌现。它们必然以各种方式介入高校就业工作,或者说高校就业工作体系也必然在不同程度上与这些就业中介产生结合。所以对这些就业中介的选择不仅限于效率、效益、规范等方面,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理念方面也要求必须同步延伸而至。

10)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就业方面的思政教育必佐以榜样示范。榜样示范承载着就业相关思政教育的所有内容,它可以以正反两种施教方式成为教育的验证性途径。如何选择榜样,如何宣传榜样,如何解释榜样,是高校就业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必须慎重设计的教育内容。

2施教体系建设的共性原则

强化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是高校职责。各高校的特色不同,在就业相关思政教育的施教体系建设理念上也各有所长,但应遵守如下共性原则。

1)系统性原则。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是由高校的多方面要素共同形成的体系来承担完成的。虽然各要素在体系结构中所具功能有别,但不能片面强调某些要素的作用,“短板效应”会导致高校整体施教能力低下。

2)多样性原则。尽管不同的施教载体与途径效能有别,但每种就业相关的思政教育的载体与途径都有其特定的施教效能。不应对某种载体与途径产生过分的依赖,“久施之计”其效果必弱。这一原则还要求,不断地努力实施载体扩展与途径延深,如家庭教育、网络教育的深度纳入。

3)合理性原则。首先,思政教育内容要具备合理性,“假、大、空”式的说教之所以不能真正收到教育成效,就是因为不合理的审视;再者,不能使用非理性教育手段(如口号宣传、利益恐吓等),理性教育手段才能产生真实的教育效果。

4)现实性原则。现今社会发展变化快,教育内容上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具有良好的针对性。那些已不具备现实性的教育内容必须及时清除,否则会让施教的可信性丧失。

5)政治性原则。就业水平是社会政治的评价参数,必须让大学生看到政府所付出的积极努力,看到相关就业促进措施的深层善意;必须让大学生理解就业压力是中外社会共存难题,是人人均须面对的压力。“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出现‘知识失业’的现象。”[3]

6)具体性原则。不同高校有其具体的特色,也有其具体的就业教育难题。这一原则是要求在施教载体与途径选择上体现出本校特色。校际间的经验借鉴是必需的,但必须进行校情化后使用,那种照搬照抄的做法是错误的。

7)激励性原则。就业相关思政教育核心目的是激励受教者“乐业敬业”以实现社会的进步,所以教育内容必须体现激励性。要使受教者看到美好未来实现的可能性,看到从业经验的价值,倡导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给个体安装“奋进”的不竭动力源。

8)立场性原则。施教者从受教者人生利益最大化角度分析教育内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简单高唱“奉献”、“应该”、“历史责任”的说教难有成效。否则,只能说明施教者方法简单或能力有限。因为两者内容上相同,转变仅是表述方式层面上的。

3施教体系建设措施的共性特征

因校情有别,各高校具体施教体系的建设措施因校情参透而个性化;但按上述建设原则要求,在建设措施的选择与集成上,应使措施效能具有如下共性特征。

1)职责全员化。出台就业相关思政教育职责全员化措施,而不是认为那只是个别部门(如就业办)或个别教师(如专职思政教师、辅导员等)的职责。否则,专业课堂默化教育与专职(及专题)课堂教育在理念一致性上难以保障,而且这种教育的载体多元性、途径的多样性,甚至常让教育效果打折在“短板”之处。

2)载体多元化。建立施教载体多元化保障措施,从而形成结构化的载体利用体系,使每种可能的载体都尽可能得到良性利用;同时,对新载体的开发利用的尝试能够激励和宽容。比如家庭教育、网络载体、就业中介等载体的利用方式创新尝试。

3)途径娱乐化。传统观念中认为思政教育是严肃的,通常认为不可以采用娱乐化的途径进行教育,忘了寓教于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成为传统的严肃教育模式让教育成效在枯燥中打折。所以要采取措施鼓励教育途径的娱乐化。如快板书、改词歌曲、网络动画更能让受教者印象深刻。

4)设计隐性化。用措施保证教育内容是被目的性设计的,而且这种设计要具有隐蔽性。过于显性的设计,易给人以虚假之感,不利于教育效果的形成。而无设计的教育,也不能达成目的性。如采用定期组织教育设计经验交流会等方式落实。

5)环节延伸化。在这个体系建设上,不能局限在“校门之内环节”,要通过措施将家长教育、就业中介等载体作为校外环节,进行施教体系的环节延伸性建设,因为大学生同时也深受来自这些环节的观念影响。

6)立场反身化。通过措施引导施教者不要总以“你怎样”、“你应该怎样”去设计教育内容的讲解方式,而要以“怎样做是有利而可行的”、“这样会让人生利益最大化”的建议方式讲解思政教育内容。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去施教效果必佳。

7)评价实效化。邓小平说:“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4]它就是评价实效化的通俗表述。在施教载体与途径的使用方式的评价上,不要注重华丽和正统,而应注重实效和创新。

8)内容现时化。把思政理念的传输形态进行时尚化改造,能够使用年轻人关注的热点案例,能够使用年轻人的时尚语境。施教内容的现时化就是消除“代沟”以实现同平台的心灵对话。否则,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话语平台异位,教育活动成为自说自话的虚假表演,难有实效。

9)榜样真实化。通过措施保障选用可比性榜样(即同种性质的案例)、选用对比性榜样(即正反两种角度),同时杜绝把榜样完美化。只有那些有血有肉的(甚至是不完美的)榜样,才能使受教者认为可以效仿而产生真实的榜样力量;否则,受教者会将之视为“美丽的传说”而起不到榜样示范作用。要善于使用在受教者生活圈内的榜样。

10)施教平权化。施教者从不具有“灌输”能力,其言说的观念均是在同各种观念竞争中取胜才能发挥实效。现代社会崇尚平权,施教者的非平权优越感对施教效果必有损伤。现代施教者必须适应平权施教的变革,尤其在触及灵魂的思政教育中。

参考文献

[1]胡解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界中的就业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60-61.

[2].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65.

高中体育教学措施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综合素质;立体培养

占普通高校60%以上的高职高专院校[1],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其本质特征是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更为注重的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本文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命科学系为例,探索构建立体的、全过程的、系统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旨在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1、组织管理

1.1领导小组。为保证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顺利实施,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考核工作。领导组组长:系主任、党总支书记;领导组副组长:系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领导组成员:系办公室主任、教学管理科科长、学生管理科科长、政治辅导员、团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专业教研室主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学生管理科科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整体协调落实各方工作。

1.2评议小组。按照班级设立评议小组,具体指导并落实该实施方案。评议组组长:班主任;评议组副组长:班长、团支部书记;评议组成员:学习委员、体育委员、文艺委员、生活劳动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宿舍长代表(1名)。

1.3测评要求。各班评议小组于每月上旬内将上月测评表及加减分原始记录在班级进行不低于三天的公示,无异议后上报院系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每学期第十九周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本学期每位同学的综合素质测评进行汇总(相关课程成绩除外),第二十周在系网站上进行不低于五天的公示。每学期第一周由领导小组对上学期的综合测评成绩进行审核,确定最终成绩。

2、综合素质培养内容及措施

2.1德育培养内容及措施

2.1.1德育培养内容。大学生德育主要包括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培育。

2.1.2德育培养措施。(1)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学生职业道德》、《廉洁修身》、《形势政策》等德育课程;(2)由各支部、各班定期组织进行政治学习,每位同学每月学习不少于2次;由学生管理科定期播放励志电影,每位同学每月观看励志电影不少于2部;由各班定期组织主题班会,以各种形式就德育相关内容进行培养;(3)每位同学在同班同学中确定一名德育榜样,相互学习。

2.2智育培养内容及措施

2.2.1智育培养内容。大学生智育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育,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育。

2.2.2智育培养措施。(1)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知识培养体系和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由教学管理科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的监督和指导;(2)组织各类职业资格证的培训和鉴定,鼓励同学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组织各类知识竞赛、职业技能比赛,鼓励同学通过比赛以拓展各项能力;(3)每位同学在同班同学中确定一名智育榜样,相互学习。

2.3体育培养内容及措施

2.3.1体育培养内容。大学生体育主要包括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培育,运动技能水平的培育,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培育。

2.3.2体育培养措施。(1)开设《大学体育》、《篮球》、《排球》、《足球》、《田径(长跑)》、《健美操》、《体育舞蹈》等课程;(2)每周开展不低于3小时中等强度的专门的课余体育自我锻炼;组织同学参加校运动会、篮球赛等各类竞技比赛;组织同学根据兴趣爱好参与各类体育社团;组织同学积极参加课间操,并对表现情况进行考评;(3)每学期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考核,以考促练,以培养大学生自我锻炼的主动性,提高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的意识;此外,每位同学在同班同学中确定一名体育榜样,相互学习。

2.4美育培养内容及措施

2.4.1美育培养内容。大学生美育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从而感到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的情趣,形成健康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养成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终身热爱和追求的情感。

2.4.2美育培养措施。(1)开设美学方面的课程(或讲座)以及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促使大学生学习并掌握审美知识,增强其审美感知和理解能力;(2)广泛开展书法、舞蹈、音乐、语言等艺术类高品位、高质量的比赛、展演或展览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扩大参与面,受其感染和熏陶,以培养良好的、审美的心态;(3)每位同学在同班同学中确定一名美育榜样,相互学习;此外,每学期至少阅读5本名著,并提交每本不低于5000字的学习笔记;每周练习书法、唱歌、背诗不低于3小时,并有相应的记录。

2.5劳育培养内容及措施

2.5.1劳育培养内容。大学生劳育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养成劳动意识,具有热爱劳动、积极主动参与劳动的态度,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5.1劳育培养措施。(1)开设《公益劳动》课程;(2)广泛开展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等实践项目;(3)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此外,每位同学在同班同学中确定一名劳育榜样,相互学习。

2.6能力培养内容及措施

2.6.1能力培养内容。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参与校、系学生会、班干部的工作并获得60%及以上学生满意率,争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评选等。

2.6.2能力培养措施。(1)鼓励学生参加校、系学生会各部门竞选;(2)各班设定学习委员、体育委员、文艺委员、生活劳动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班委;每间宿舍设定一名宿舍长;(3)每学期组织各项(部级、省厅级、市校级、系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