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6:30

绿色产业前景篇1

近年来,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异常迅猛,由此而形成的信息通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由此也极大地推动了新型绿色电池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进程。作为通信使用的电池,以下新型绿色电池技术和相关产业发展尤为迅速。

1.贮氢材料及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

2.锂离子嵌入材料及液态电解质锂离子蓄电池

3.聚合物电解质锂蓄电池或锂离子蓄电池

4.锌空气电池和pem燃料电池

除以上外,针对我国通信产业的高速增长,我国电池工业界正以极高的速度推动环保型无汞碱性锌锰原池及可充电电池和密封铅酸蓄电池的技术发展及扩大应用市场。

新型绿色环保电池简介

新型绿色环保电池是指近年来已投入使用或正在研制、开发的一类高性能、无污染电池。目前已经大量使用的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和正在推广使用的无汞碱性锌锰原电池和可充电电池以及正在研制、开发的锂或锂离子塑料蓄电池和燃料电池等都属于这一范畴。此外,目前已广泛应用并利用太阳能进行光电转换的太阳电池(又称光伏发电),也可列入这一范畴。

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nimH)与镉镍蓄电池(niCd)有相同的工作电压(1.2V),但由于采用稀土合金或tini合金贮氢材料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取代了致癌物质镉,不仅使这种新型电池成为一种绿色环保电池,而且使电池的比能量提高了近40%,达到60-80wh/kg和210-240wh/L。这种电池是90年代初逐步实现产业化,并且首先使用于手机电池。目前虽然它在手机上的主导地位逐步被锂离子电池取代,但是在欧美手机应用中,其市场占有率仍在50%左右。

锂离子蓄电池(Li-ion)系由可使锂离子嵌入及脱嵌的碳作负极,可逆嵌锂的金属氧化物作正极(LiCoo2、Linio2或Limn2o4)和有机电解质构成,其工作电压为3.6V,因此一个锂离子电池相当于三个镉镍或金属氢化物镍电池。由此这种电池的比能量是可以超过100wh/kg和280wh/L,又大大超过了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的比能量。鉴于以上优点,自1993-2000年短短的几年中,其生产量和使用量以极高的速度增长。

碱性锌锰干电池(alkaline)较同尺寸普通干电池具有更高的容量,并具有大电流放电的能力。近年来已应用了无汞锌粉,因此使这种电池成为一种绿色电池,并成为原电池中的主流产品,目前碱性锌锰干电池仍然是Bp机使用最多的电源。同时,世界各国也关注这种电池的可充性,美国一家公司已推出可充碱锰电池,产品应用缓慢增长中。这种电池保持了原电池的放电特性,而且能再充电使用几十次至几百次(深充放电循环寿命约25次)。

锂塑料蓄电池(Lip)是金属锂为负极,导电聚合物作电解质的新型电池,其比能量已达到170wh/kg和350wh/L。锂离子塑料蓄电池则是将目前锂离子蓄电池中的有机电解液贮存于一种聚合物膜中,或是使用导电聚合物为电解质,使电池中无游离电解液。这种电池可以用铝塑料复合膜实现热压封装,具有重量轻、形状可任意改变,安全性更好的特点。

燃料电池(FC)则是一种利用燃料(如氢气或含燃料)和氧化剂(如纯氧或空气中的氧)直接连续发电的装置,由于避开了卡诺循环的限制,这种发电装置不仅效率高(电化学反应转换效率可高达40%以上),且无污染气体排出,因此是未来的高效和清洁发电方式。国内外许多公司都在致力于发展适合手机、笔记本计算机的pem燃料电池,一旦投入应用,其经济效益极大。

密封铅酸蓄电池是铅酸蓄电池的一种。

世界新型绿色电池发展及应用市场和前景

2001年日本野村株式会社公布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表明由1999年4月至2000年3月,世界原电池和蓄电池市场总额已达285亿美元,其中原电池市场总额为101亿美元,铅酸蓄电池市场总额为118亿美元,而小型蓄电池市场总额也达65亿美元。同时明确指出,在小型电池市场中,新型金属氢化物镍电池、锂离子电池和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自90年代以来的10年中,增长额达到了3倍,而且小型电池中锂离子电池和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市场需求将成继续上升热头,这也正是与它们在手机中的应用比例继续增加相关联的。

新型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是1988年刚进入实用阶段的,1990年在日本即投入了大规模生产。1998-1999年,三洋、松下和东芝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它们分别占有市场份额40%,30%和20%,而生产能力都已达到1500万只/月。最近报道,三洋购置了东芝的生产工厂,从而使其生产能力大大增加,成为世界第一位。此外,日本日立,汤浅和新神户等也已逐步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当前,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已包括圆柱形aaa系列(aaa和Laaa);aa系列(aa和4/5aa),a系列(4/3a和4/5a)和方形电池系列(F5和F6等),其中aaa系列、aa系列和方形电池系列产品主要用于手机等,而a系列产品主要用于笔记本计算机等。

实际上,目前日本各厂生产的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的性能仍在不断提高,aa电池容量已达1500mah,其中三洋公司的aa电池的标称容量已达1500-1600mah;最适用于大哥大的aaa电池,容量已从500mah提高至700-750mah。而4/3a电池的容量为4000mah-5000mah,这种电池的体积比能量达300wh/L以上,一度曾超过锂离子蓄电池的水平。

当今日本是锂离子蓄电不也的最大生产国,自1990年锂离子电池由日本SonY公司研制成功后,日本几家大电池公司都相继走向产业化。1999年,Sony公司的月产能力已达1000万只,三洋和东芝的合资公司(at)紧追其后,为500万只/月,松下为400万只/月,其它还有日立、富士、日本moli等也已有相当生产规模。但到2000年,三洋的生产能力已超过其他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公司,其市场份额已达30%左右。

除去加速扩大小型电池生产规模之外,各国对这一新体系的研究工作方兴未艾,在小型电池领域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1)继续寻找新材料,进一步提高电池性能和降低电池成本。

现在在多数电池产品中作用LiCoo2o也已有小部分产品(日本moli方形电池)开始使用Linio.8Coo.2o2及Limn2o4替代,前者可以提高电池的比能量,而后者可以降低电池的成本。负极材料碳是多种多样的,最近发现天然石墨不仅价格适宜,而且可以达到很高的比容量和低的容量损失(由原6%降至4%以下)。另外,对电解质材料和隔膜材料的研究也在继续进行中。

(2)产品性能不断提高,产品规格品种不断增加,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由于手机越来越小,小型方形电池受到青睐,为了降低重量,日本三洋公司的方形电池已采用了铝外壳,并解决了由此带来一系列密封及焊接等关键技术问题。同时,随着新材料的应用及电池优化设计,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已从最初的100wh/kg升至150wh/kg以上。其中,日本各公司生产的18650型电池容量皆已达到1800mah,而研制的产品则已达2000mah,同时方形电池厚度3.8mm的锂离子电池已成为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其重量和体积比能量分别达160wh/kg和360wh/L,这种电池显然是针对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而研制的竞争产品。

我国新型绿色电池发展及应用市场现状和前景

自90年代以来,我国正日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池生产国和最大的电池消耗国,据2000年1月20日,我国中央电视台的消息:1999年底,我国电池年产量达140亿只,其中国内消耗量60亿只,人均达5只。到2000年底,我国全年电池产量又增至170亿只,国内消耗量增至70亿只,人均消耗量达6.6只。我国在个人或家庭消费中,用于Bp机、手机、无绳电话的电池量正处于迅速增长之中。以下就与通讯用电池的相关产业和市场发展作一简要说明和分析。

(一)中国原电池产业

近几十年,中国原电池产量统计见下表:

在以上统计数字中,碱性锌锰电池的产量增长最为迅速,这与寻呼机用户及家用电器的不断增长相关联。具体年度生产量列如下表中:

我国在1998年以前碱性锌锰电池自动化装配线基本都是进口的、绝大多数碱性锌锰电池生产线为国外进口。1998年1月8日,第一条国产LR6型碱性锌锰电池生产线在宁波的信达公司建成。这一生产线在外观、材料选择、工艺及电子控制上都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它已达到90年代进口设备的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最近,我们最大的碱性锌锰电池生产厂南孚公司又自行设计并制造了一条LR6系列的自动组装生产线,最高速度可达400只/分,并通过初评获2001年度国家高科技进步奖。该公司2000年产量为4.5亿只,与1999年相比增加了50%。这一生产力已列入世界碱性电池最大制造商的前10位,其产品类型齐全,正投入生产的有LR20,LR14,LR6,LR03,6LR61系列产品。

近来,还有一些新的碱性锌锰电池生产厂家在国内相继成立。

其中1999年,四川绵阳成立长虹电池公司,该厂从日本东芝(toSHiBa)公司引进了四条LR6碱性锌锰电池生产线。每条线生产速度为300只/分,并且其产品具有不含汞,高容量的特点。劲量中国公司经过两年的建设,近期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了碱性锌锰电池生产线。金霸王在广东省东莞市建厂生产碱性锌锰电池。其生产速度为450只/分。

为了适应环保的需要,我国也提出了消除原电池中的汞含量的目标,为此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并从今年初开始执行:

1.自2001年1月1日起,禁止生产汞含量超过重量百分比0.025%的原电池产品。

2.2005年1月1日起,禁止生产汞含量超过重量百分比0.0001%的Zn/mno2碱性电池。

为了配合原电池无汞化的进程,1999年11月,比利时五矿公司和上海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在上海合资成立无汞锌粉制造厂。该公司可提供无汞碱性电池用的锌粉。同时,还有数家中国材料生产厂也已开始生产和供应无汞锌粉。此外,湘潭电化集团公司新近建成年产量为6000t电解二氧化锰的无汞碱性锌锰电池正极材料,该厂产品质量性能可达国际同类产品技术指标。

从原电池产业看,我们进入wto后,产品的竞争力是比较强的,这可以从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价格比较看出,如下表中所示:

(二)我国金属氢化物镍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产业

我国新型金属氢化物镍产业是在“863”计划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目前国内已形成一定规模生产能力的企业有:天津和平海湾公司、天津蓝天三洋公司、天津津川公司、广东省太乙和佳力公司、辽宁省三浦公司、江苏启东公司和浙江中大公司等,其中和平海湾金属氢化物镍电池年产能力为4000万只,主要生产设备和技术是由日本原东芝公司引进的,现生产的aaa型电池标称容量为600mah。近期aaa型电池标称容量将增至700mah。此外,还生产方形F6电池等产品。这些产品主要都用于手机。

我国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研制首先是由信息产业部电子十八所于1992年开始的,并于1998年建成了年产30万只圆柱电池生产线。1999年在天津市的支持下建成了力神公司。力神公司拥有我国第一条锂离子电池自动化生产线。

自2000年开始经过motorola公司9个月的认证,于今年6月18号由motorola公司向力神公司正式颁发了产品合格证书和合格供应商证书。这标志着我国锂离子电池产品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力神公司已启动第二期工程,将于今年年底由现有年产150由于手机越来越小,小型方形电池受到青睐,为了降低重量,日本三洋公司的方形电池已采用了铝外壳,并解决了由此带来一系列密封及焊接等关键技术问题。同时,随着新材料的应用及电池优化设计,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已从最初的100wh/kg升至150wh/kg以上。其中,日本各公司生产的18650型电池容量皆已达到1800mah,而研制的产品则已达2000mah,同时方形电池厚度3.8mm的锂离子电池已成为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其重量和体积比能量分别达160wh/kg和360wh/L,这种电池显然是针对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而研制的竞争产品。

我国新型绿色电池发展及应用市场现状和前景

自90年代以来,我国正日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池生产国和最大的电池消耗国,据2000年1月20日,我国中央电视台的消息:1999年底,我国电池年产量达140亿只,其中国内消耗量60亿只,人均达5只。到2000年底,我国全年电池产量又增至170亿只,国内消耗量增至70亿只,人均消耗量达6.6只。我国在个人或家庭消费中,用于Bp机、手机、无绳电话的电池量正处于迅速增长之中。以下就与通讯用电池的相关产业和市场发展作一简要说明和分析。

(一)中国原电池产业

近几十年,中国原电池产量统计见下表:

在以上统计数字中,碱性锌锰电池的产量增长最为迅速,这与寻呼机用户及家用电器的不断增长相关联。具体年度生产量列如下表中:

我国在1998年以前碱性锌锰电池自动化装配线基本都是进口的、绝大多数碱性锌锰电池生产线为国外进口。1998年1月8日,第一条国产LR6型碱性锌锰电池生产线在宁波的信达公司建成。这一生产线在外观、材料选择、工艺及电子控制上都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它已达到90年代进口设备的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最近,我们最大的碱性锌锰电池生产厂南孚公司又自行设计并制造了一条LR6系列的自动组装生产线,最高速度可达400只/分,并通过初评获2001年度国家高科技进步奖。该公司2000年产量为4.5亿只,与1999年相比增加了50%。这一生产力已列入世界碱性电池最大制造商的前10位,其产品类型齐全,正投入生产的有LR20,LR14,LR6,LR03,6LR61系列产品。

近来,还有一些新的碱性锌锰电池生产厂家在国内相继成立。

其中1999年,四川绵阳成立长虹电池公司,该厂从日本东芝(toSHiBa)公司引进了四条LR6碱性锌锰电池生产线。每条线生产速度为300只/分,并且其产品具有不含汞,高容量的特点。劲量中国公司经过两年的建设,近期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了碱性锌锰电池生产线。金霸王在广东省东莞市建厂生产碱性锌锰电池。其生产速度为450只/分。

为了适应环保的需要,我国也提出了消除原电池中的汞含量的目标,为此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并从今年初开始执行:

1.自2001年1月1日起,禁止生产汞含量超过重量百分比0.025%的原电池产品。

2.2005年1月1日起,禁止生产汞含量超过重量百分比0.0001%的Zn/mno2碱性电池。

为了配合原电池无汞化的进程,1999年11月,比利时五矿公司和上海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在上海合资成立无汞锌粉制造厂。该公司可提供无汞碱性电池用的锌粉。同时,还有数家中国材料生产厂也已开始生产和供应无汞锌粉。此外,湘潭电化集团公司新近建成年产量为6000t电解二氧化锰的无汞碱性锌锰电池正极材料,该厂产品质量性能可达国际同类产品技术指标。

从原电池产业看,我们进入wto后,产品的竞争力是比较强的,这可以从目前国内市场上的价格比较看出,如下表中所示:

(二)我国金属氢化物镍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产业

我国新型金属氢化物镍产业是在“863”计划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目前国内已形成一定规模生产能力的企业有:天津和平海湾公司、天津蓝天三洋公司、天津津川公司、广东省太乙和佳力公司、辽宁省三浦公司、江苏启东公司和浙江中大公司等,其中和平海湾金属氢化物镍电池年产能力为4000万只,主要生产设备和技术是由日本原东芝公司引进的,现生产的aaa型电池标称容量为600mah。近期aaa型电池标称容量将增至700mah。此外,还生产方形F6电池等产品。这些产品主要都用于手机。

我国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研制首先是由信息产业部电子十八所于1992年开始的,并于1998年建成了年产30万只圆柱电池生产线。1999年在天津市的支持下建成了力神公司。力神公司拥有我国第一条锂离子电池自动化生产线。

自2000年开始经过motorola公司9个月的认证,于今年6月18号由motorola公司向力神公司正式颁发了产品合格证书和合格供应商证书。这标志着我国锂离子电池产品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力神公司已启动第二期工程,将于今年年底由现有年产1500万只的生产能力扩大到年产3500万只,并于明年扩大至年产5000万只的生产能力。山东华光和哈尔滨光宇也都建成了自动化生产线,业已投入运行,年生产能力分别为2000万只左右。此外,我国广东深

圳地区有一批以手工生产线为特点的锂离子电池公司,其中BYD的手动生产线月产方形锂离子电池已达500万只。这些生产线生产的电池成本较低很具竞争性,已大量使用于我国手机电池替换市场和出口

厦门的宝龙公司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试运行日产5000只,其电池产品可为noKia等品牌手机提供电源。其尺寸为62mmX36mmX5mm的典型产品容量为1200mah。

近来,日本大公司SanYo和SonY公司已计划分别在北京建厂生产方形锂离子电池,在苏州生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绿色产业前景篇2

前言

北京经济实力雄厚,绿色工业众多,具备发展绿色工业旅游的基本条件。在工业高能耗、高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绿色工业旅游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旅游的一个趋势。绿色工业旅游成功开发,必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创新经营与旅游建设同步发展。

一、绿色工业旅游概述

(一)绿色工业旅游

工业旅游是近二十年在国内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是社会和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产物,是指对现代工业场所的厂容、厂貌,以及产品的生产和制造过程进行参观、游览,也就是一种将旅游与工业联系起来的旅游方式。绿色工业旅游是其中一种特殊的、以绿色工业为载体的旅游形态,是一种新型环保、可持续的工业旅游。

绿色工业旅游除了具备工业旅游的知识性、依附性、多效益性、重游率低和观赏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绿色工业旅游有科学的发展理念、全面的产业结构以及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绿色工业旅游主要包括环保的工业产品、环保的工业设备和环保的旅游线路等。

(二)开发绿色工业旅游的意义

北京市旅游资源雄厚,知名景区众多,但景区环境承载力有限。绿色工业旅游作为新鲜血液,将会减轻其它景区的压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提升相关企业的品牌价值和知名度,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绿色旅游开展还可以增加群众与企业的互动,增强市民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提高绿色企业的亲和力,起到良好的社会导向作用。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90年来,我国的工业能源消耗占了全社会能源消耗的70%。旅游业是一种低碳绿色产业,能够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在节能减排上也占很大的优势。打造绿色工业旅游,将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面对未来工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北京绿色工业旅游线路开发的现状

(一)北京的工业发展有60多年的历史,到2010年,北京工业旅游已拥有首钢、燕京啤酒、牛栏山等14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企业,以及50余家市属工业旅游示范点,涉及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9个工业类别。顺鑫农业下属的顺鑫牛栏山酒厂等,都已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工业游旅游项目。景区有白酒酿造历史博物馆、百年牛栏山酒厂微缩景观等文化设施和自动化生猪屠宰线等,游客可以参与放心产品的制作过程,还可以现场购买营养美味的新鲜果蔬汁。

(二)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部分旅行社已经推出了十几条工业旅游线路,如都市生活探索游、现代制造体验游、创意文化体验游等8个主题,打造了798、751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景点。工业旅游的开展展示了北京工业企业实力,同时还优化了产业结构。

(三)随着工业旅游的开展,出台了相关标准和指导方案。例如《工业旅游推进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工业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工业旅游服务质量要求(征求意见稿)》等。

三、北京开发绿色工业旅游的优势

(一)绿色工业资源丰富

绿色工业旅游的对象主要是以工业企业,因此工业旅游活动的成败,关键在于对绿色企业的选择。开展绿色工业旅游,必要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特点,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知名度和吸引力程度至关重要。北京绿色旅游资源丰富,涉及食品、电力、制造等多个行业。适合发展绿色工业旅游的企业,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循环经济类、绿色食品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三大类。

循环经济类企业主要有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中电国华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热电分公司和四季沐歌等。这些企业规模大、品牌知名度高,在北京市污水处理、供热供电上、节能减排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是绿色食品企业的代表。燕京啤酒是全国百家绿色食品示范企业之一。北京汇源饮料也通过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将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应用到自身生产经营中,引领了果汁健康消费的新时尚。生态工业园区主要有亦庄开发区、密云开发区等。这些工业园区推进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创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绿色、循环、集约发展道路。金风科技、伊利、今麦郎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等都可以成为园区绿色旅游的目的地。

(二)拥有充足的潜在客源市场

企业精英希望借鉴优秀企业发展经验,参加绿色工业旅游的可能性高。北京市民对于高科技以及绿色旅游接受能力强,希望体验高精尖企业的氛围。北京也是高等院校的聚集地,大学生是主要客源之一,同时绿色工业旅游目的地也是中小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基地。此外,前来北京旅游的外国游客也希望从中看到中国特色。

(三)区位条件突出

凭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条件,旅行社和工业企业都可以享有良好的政策待遇;交通便利、物流畅通,也为旅游提供了更广阔的开发空间。绿色工业旅游的开展还可以充分利用市区的旅游和服务设施。北京拥有众多知名景区,绿色工业旅游很多位于黄金旅游线上,是开发绿色工业旅游线的极大优势。

四、北京开发绿色工业旅游线路面临的问题

(一)绿色工业旅游线路的特色尚未形成

尽管部分旅行社已经推出十几条精品工业旅游线路,但是涉及绿色工业旅游的环保科技工业游、顺义绿色美食游等线路,并未形成明显的可持续特色,只是强调工业生产的过程。其次,落实到具体企业,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单调,往往以参观为主,忽视了游客的亲身体验,与完善的工业旅游模式存在很大差距。如德国工业区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有博物馆模式、公共游憩空间模式、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和区域性一体化模式等,旅游资源开发也更为具体深入。

(二)绿色工业旅游营销策划不完善

旅行社对绿色工业旅游路线的营销还不够成熟。目前大多旅行社只是进行了简单宣传,力度不够。在产品设计方面,缺乏具有特色的、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包装。在发展目标的制定上,旅行社欠缺集中的规划,对如何挖掘现有的资源、寻找自身优势的认识不到位。

(三)企业对绿色工业旅游的认识有待提高

绿色工业旅游是一种新兴旅游体验方式,政府、企业对未来经济发展潜力认识不够,往往强调社会经济效益,主要着眼于宣传企业形象,扩大社会影响。企业主导产品年产值和利润均达到较高水平,但旅游接待收入在其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对于因此带来的收入和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导致旅行社开发线路遇到障碍。

(四)绿色工业旅游人才欠缺

旅行社缺少优秀的旅游产品设计人才、营销人才,景区缺少专业的服务人员。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习绿色工业旅游的人少,学有所长的人少,有经验的人更少。即使很多员工前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由于公司待遇低、受重视程度低等原因,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员工的培训制度的不完善也,造成专业人员工作能力的提高难以突破。

五、北京开发绿色工旅游线路的对策

(一)在原有工业旅游线路的基础上,打造不同特色的绿色工业旅游线路

此类线路具体包括以北京燕京啤酒、北京汇源饮料食品、京顺鑫农业、北京张裕爱斐堡等集团为代表的绿色饮食游,以亦庄开发区和密云开发区为代表的生态工业园区游以及以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四季沐歌等为代表的循环经济游。

(二)加强对绿色工业旅游线路的深层开发,创造体验,增强参与性

旅行社开发线路时,要更注重旅游者的体验。工业旅游不只是简单的参观生产流水线,而是让旅游者能够置身其中,能参与和体验。在进行绿色饮食游时,除了让游客参观生产流水线,了解食品制造工艺,还可以加进品尝产品的环节。除此,不论是绿色饮食游还是工业园区游,都可让游客亲自穿上工服,参与到产品制作或者产品处理的过程中。如在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游客可以参与到除了可以参与采摘葡萄的工作,还以加入酿酒的环节中,让游客体验绿色的工艺流程。

(三)完善景区功能设施

除开放工业展览馆观光功能外,还应具有会议接待、青少年夏令营、绿色企业职业教育培训、旅游商品研发销售等功能。景区中要加入自然景观、文化等元素,与工业旅游元素相结合,增加景区的看点。此外还要增添更多绿色元素,如贴有绿色出行标志的分类垃圾桶、游览搭乘的绿色交通工具等,以此将游客置于绿色出行的氛围中,更舒适地游览。

(四)强化旅游线路的营销

多种途径拓展旅游市场。可以借助名人效应,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如邀请新闻媒体、资深专家等亲身体验工业旅游,并做专题报道,这样在宣传线路的同时也提升了全民的工业旅游意识。还可以制定详细的各阶段旅游线路促销的方案,线路推出的初级阶段实施优惠策略吸引顾客,中期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但同时扩大线路及旅游方式的多样性。后期总结经验,制定出更长期的新的方案。

(五)密切与企业的合作

各类企业可以提供旅游吸引物和纪念品,同时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在优化、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优势。而旅行社要在线路的开发、宣传与之后的市场推广、客源组织等方面要投入更多努力。比如旅行社可以和企业共同举办工业旅游节,或开展以绿色工业为主题的会展旅游,形成集宣传、经贸、娱乐为一体的旅游线路。

(六)培养绿色工业旅游人才,规范服务管理

培养优秀的产品设计人才、营销人才以及景区服务人员。旅行社和景区需要和旅游院校建立合作,定期招聘优秀的员工。同时对各岗位工要实行定期的业务培训,制定一系列适宜的奖惩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景区也要建立完整的旅游管理机构,完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处处为游客着想,提供人性化、亲情化、个性化、细微化的服务。

结论

绿色产业前景篇3

【关键词】旅游业;绿色的呼唤;绿色产品;绿色观念;绿色营销

一、绿色的呼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素质的提高,加之发展中各种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世界进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阶段,90年开始世界进入了“环保时代”,“绿色时代”。

绿色的中心意思是指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通常把与环境保护,防止污染相关的事物冠之于“绿色”的称号。于是绿色产品,绿色科技,绿色职业纷纷出现。这里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使旅游业发展成为真正的绿色产业。

在一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都是先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取得发展,再以牺牲发展为代价保护环境,似乎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怪圈。有没有一种产业能够较好的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与一体呢?旅游业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产业,这就是近年来旅游业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大力支持发展旅游业,使得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较短,既无经验可循,又无科学指导,有些地方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有的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适值旅游业蓬勃发展之际,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FrancescoFrancialli指出:“未来几年,游客数目将增加3倍,从1996年的5.93亿增加到2020年的16亿。我们更需要努力地保护环境,不然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我国因丰富的旅游资源,被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在2020年将成为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届时将有1,37亿人前来参观,访问和游览。发展与现状的冲突要求我们必须好好把握发展策略,让旅游业发展成为真正的绿色行业,注意资源的有效利用,保护环境,培育绿色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

营销。

二、培育绿色观念

就如任何植物必须有它生成的土壤一样,绿色行业的发展亦必须有适宜它成长的大气候。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旅游管理部门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绿色工程的必要性、意识到绿色行业的确切内涵,只是口号上、形式上染上绿色,虚有其表,那恐怕反而会被用以掩盖事实的真相,被当成遮羞布。如以保护生态为由,大肆展开生态旅游,不顾生态的实际能力,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据统计,我国目前有22%的自然保护区遭至破坏,有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政府管理部门是旅游行业规划的决策者,是行业发展的导向,同时也是有力的监督部门,所以绿色应首先走进他们中间、各级管理者应能充分把握旅游业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甚至整个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引利防弊,他们应意识到旅游资源的易损性,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在开发成景观时,应注意保护措施先行,制订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强环保宣传,让绿色的观念在自己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从而言于表,实于行,使绿色行业有了坚实的上层建筑。

旅游业的执行者是旅游企业和旅游服务人员,所以说光有绿色的上层建筑是不够的还要有具备绿色观念的企业和员工。这里值得提倡的是上海旅游高等专科的戴新环教授建议的绿色企业文化和培养绿色员工。绿色企业文化是指为企业全体员工提供一种旨在保护资源,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健康的价值观,为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提供指导方针。实施绿色文化,要求企业更多地注意人的导向,企业应把对手更多的看作是环境保护的伙伴。创建绿色企业文化关键是在于企业最高领导层,也就是企业领导层应该转化原有只重视经济利益,不顾环境污染,先污染,后治理,剥夺后代的利益和生存权的错误观念,看不见环保型投资会带来更大的,更合理的投入产出。以杭州西子湖宾馆为例,在餐厅前,投资营造了一大片常年绿色草坪,客人无不感到赏心悦目,甚至非住店客人都因其环境好而喜欢去西子宾馆就餐共经济效益明显上升社会效益也极佳。总之绿色企业要求我们能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切实做到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当企业利益与社会生态平衡向冲突时要合理协调,肯舍小家为大家。

绿色员工的培养就是要在整个旅游企业内部进行全员环境教育,通过培训,培养绿色观念,使员工具备绿色意识,积极贯彻实施企业的绿色措施。企业应采取措施鼓励员工人人参加环保活动,如举办环保知识讲座,鼓励员工提议绿色建议,对实施环保计划表现积极,确有实绩者将其事迹记入员工档案,作为奖励和晋升参考之用;旅游企业还可将好人好事登载在旅游企业自办的报纸上或杂志上,以资表扬,凡此举措都是对具有绿色意识的人员业绩的认可,对绿色观念在员工中的深入普及起到很好的作用。

绿色观念培育的第三步当然是引导绿色消费,培育具有绿色观念的高素质的旅游者。所谓绿色消费是指以可持续的和承担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的方式进行消费。在旅游者数以百计增长的今天,不管号称怎样的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旅游地若没有正确的旅游消费,恐怕也是僧多粥少,低素质的旅游者的破坏力是无比强大的,他们在铺着整齐干净的地毯上乱吐口水,乱扔烟头;对着公园的历史人物雕像撒尿,刻纪念;在环境悠雅的风景区内抽烟,扔垃圾,旅游地遭此番轰炸,其后果可想而知了。所以旅游业要想真正的绿起来,没有绿色的消费者是万万不行的。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人的精神文明有了很大的提高,培养高素质的旅游者是有其物资和精神基础的,关键在于引导。旅游部门应配合新闻传播媒介,介绍国内外环保旅游先进经验。分析低水平旅游与我国旅游发展潜在问题的冲突,呼吁国民的良知。定期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上加强宣传力度,让环保忧患意识深入人心。在各风景区、景点、酒店张帖绿色公益广告,如国际著名的Ramada饭店集团向客人散发一份题为《你可以做五十件简单的事情,拯救地球》的传单,宣传环保。浙江西子宾馆为节约资源,引导绿色环保消费专门设计一张宾馆节能卡,鼓励住宿超过一天的旅客使用“节能卡”,内容如下:

宾馆节能卡

尊敬的来宾:

通常我们每天都对客人的被单进行换洗,如果你觉得不必要时,请于早上将此卡放在枕头上,这一天您的被单将不更换。谢谢合作!

浙江西子宾馆

相信各方联合,强化环保观念,会产生一代新型的旅游者,他们懂得享受旅游生活的各种乐趣,而又懂得倍加呵护我们珍贵的旅游资源,同时把环保意识带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于是我们会拥有更蔚蓝的天空、更清新的空气、更美丽的生活空间。

三、开发绿色产品

所谓绿色产品是指那些符合“绿色标志”(greenlabel)要求的产品。绿色产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绿色产品”指那些具有改进环境条件的产品,如宾馆使用的空气净化设备,保健服务等;另一类是“相对绿色产品”指那些可以减少对于环境的实际或潜在损害的产品,如绿色食品,绿色燃料等。开发绿色产品,首先应推行绿色开发。绿色开发基本包括:1、从追求规模到追求效益。由于传统发展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片面追求发展规模不注意旅游资源的利用度。从目前旅游景点开发的热潮仍然在持续,这就造成了传统景点的客流分流的态势加强,这样各景区就要想尽办法延长客人的停留时间,增大消费量,从单纯追求人数,追求规模过度到深化利用,追求效益,延长时间,比如山东省泰安市就尽量在泰山开发多一些项目,让客人在泰安多停留时间,不光仅上一趟泰山下来就了事。延长时间的最主要办法就是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涵量,增加景区娱乐参与节目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2、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现代科技工业的发展使得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吸引我们的旅游资源。工业旅游、休闲渔业、科技教育旅游等使那原本闲散的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既丰富了旅游者的科学知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也带动了各种经济的发展。比如酒厂过去就是生产酒,去卖酒,现在很多酒厂都开成旅游点了,从选料工艺开始一直到最后勾兑,客人都可参观游览。这种社会资源广泛利用本质上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就是在推行绿色开发。

绿色产品的开发其一是绿色景区的开发。绿色风景区首先是指一股风景区在开发规划时注意维护风景区内动植物及其它生态资源之间的平衡,合理预测景区的发展,给当地居民生活,社会经济带来的利敝影响,并予以控制。在风景区内提倡卫生、安全、文明、优雅的行为举止,实行资源利用的可待续发展等。另外绿色风景区也特指那些以生态景观为主的旅游区,比如,野生动植物园、沙漠景观特区、海洋公园等。

其二,为旅行社绿色产品。1999年我国推出的主题活动“生态旅游年”,各地旅行社纷纷推出一宣传环保知识,展示自然生态为主的绿色旅游线路,比如,自行车旅游、森林漫游、滑雪旅游、观鸟旅游等,这些旅游产品或注意节约能源,控制污染,或包涵丰富科普文化知识,为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爱护自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其三,绿色饭店的开发是绿色旅游产品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创建绿色饭店是比较好的一种做法,绿色饭店其中之一如推出绿色客房,即房屋建筑用绿色建筑材料,不使用含化学物质的材料和粘接装饰材料。客房地面宜用未经加工的地板原料或天然石料。家具可选择未经加工木材和玻璃制品或竹藤制品。此外,客房应使用绿色用品,如天然纤维、棉、麻织品的用品,绿色文具,绿色小冰箱,节能灯等,美国迈阿密达蓝饭店(mianiDakelandmarriotHotel)开展“绿色客房运动”,就是一个成功的实例。这家饭店共有客房330间,在其中19个客房安装了空气和水过滤装置。设计了有效防微粒装置Hepa用来清除空气中的气味、灰尘、污物、烟以及其他微粒。水过滤系统提供了客人的自来水具有瓶装水同样的质量,虽然绿色客房比普通客房贵5美元的费用,但客人对此反响积极,绿色客房供不应求。绿色饭店还包括提供无公害、无污染、完全、优质的绿色食品;以及本着为客人健康和节约公共财物的服务。

四、开展绿色营销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顺应绿色消费潮流,从保护环境,反对污染,充分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通过研制产品,利用自然,变废为宝等措施,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实施绿色营销有三条宗旨:第一,节约材料耗费,保护地球资源;第二,确保产品的安全使用,卫生和方便,以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提升;第三,引导绿色消费,培养人们的绿色意识,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即“绿色营销”旨在起到人们从环境中获得绿色消费,并还给环境以绿色。

从整体上而言,我国旅游业尚不具备绿色营销意识,传统的、非持续性的销售观念和营销手段在旅游业中居主导地位,从而影响我国旅游业营销绿色化的进程,并对我国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产生着不利的影响。个旅游企业营销的目标尚停留在刺激消费、追求消费数量增加的阶段,这往往导致经济增长呈粗放型,不注意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低水平发展,既资源浪费,又污染环境。另外,绿色营销作为一种新的市场行为,在其发展初级阶段,各方面的立法和监督尚未成熟,市场次序尚未建立。许多企业乘机利用“绿色”烟幕来做动作,为自己树立一种所谓的绿色形象而事实上换汤不换药,营销的本身运转仍未“绿化”,这种“暗渡陈仓”的做法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非常恶劣的影响。

随着绿色时代的到来,人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越来越关注资源与环境保护。虽然旅游业不像能耗大、污染重的重工业给生态和生物带来严重和破坏,但也会给环境带来程度不同的隐性或显性污染及资源浪费,要想使旅游业真正成为绿色产业,旅游行业必须推行绿色营销,以我国的饭店业为例,在国内外的环保压力下,我国饭店业日益认识到,绿色营销的重要性。1999年4月28日,杭州之江度假村,浙江市贸中心,大饭店等14家旅游饭店联合发出了“创建绿色饭店,倡导绿色消费”的倡议,引起浙江数十家旅游饭店的热烈响应,“绿色”一下子成发杭州饭店的热门话题,正如他们中的代表所言:我们并不吝惜投入,只是希望减少浪费,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饭店无意限制客人的行为,只是希望客人共同致力于环境的改善,并获得整洁美好的“绿色”感受;绿色消费将成为21世纪的消费主流,加入绿色消费队伍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随着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绿色营销技术开展营销活动。绿色营销对于政府和社会公众有多方面益处,包括有利于政府环保工作负担的减轻,使政府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政用与其他社会福利。所以环保为主题的绿色营销在未来市场营销中的地位将日益突出,并为旅游企业带来许多机会利益。

五、绿色的期待

据经济学家预言,环保问题在21世纪将成为影响市场供求的重要因素。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行业随着人们余暇时间的增多和经济收入的提高,市场需求具备着无穷大的潜力。要想作为一种生命力长久的行业,旅游业首先必须发现自己的生命根枝于何处,没有青山绿水,没有鸟语花香,没有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人们大概永远也不想踏出家门半步,连呼吸都要带过滤器,谁还有心情去游山玩水。所以,旅游业必须保护自己的生命之源。作为一种负责任的、有远见的行业,我们只能严格地走绿色产业的道路,让旅游业真正的绿起来。我们期待着旅游业从观念上、从产品开发上、从经营销售上走绿色化的轨道。让旅游业即能在今天利国利民,又能给后代留下大笔绿色财富,让绿色精神永垂不朽。

【参考文献】

[1]李保宁.席卷全球的绿色浪潮——国外绿色文明的十二趋势[J].国际展望,1999,(4).

[2]李牡姣.浙江饭店业刮起“绿色”旋风[n].江南游报,1999-04-30.

[3]倪强.近年来国内关于生态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1999,(4).

[4]戴新环.创建绿色饭店的构想[J].旅游经济,1999,(1).

绿色产业前景篇4

(一)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旅游业是对以环境为依托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的产业,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然而,我国在过去几十年的旅游发展中,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益,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如水土流失、生态破坏,文物古迹的损坏等等。提倡绿色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取消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将促使中国旅游经济向着生态健康的发展之路迈进,进而防止了旅游业之路越走越窄。

(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旅游业是综合性的服务产业,它以自身综合性的话特点对当地经济产生联带作用,而且在第三产业中以其核心地位领导其它各领域的发展。因此,旅游业的绿色持续发展推动着第三产业的协调持续发展,引导第三产业向着前沿领域进发。旅游业与环境资源联系非常密切,而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绿色旅游经济产生的环境效益不断地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进行。总之,绿色旅游业实现了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发展绿色旅游的过程中,其它产业也相应地实现了循环与再利用的发展方式,极大地保护生态资源,使得我国旅游业将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旅游开发中的绿色经济

(一)自然景观开发中的绿色经济

1.避免盲目,集约环保开发。在旅游开发中粗放式的开发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的自然景观的破坏,而过度的人为建设造成景区内景观的不协调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失调,很多景区也产生了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这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旅游开发应该放弃“唯经济效益观”、改变开发方式,利用集约开发和生态保护,实现自然旅游景区的集约经营和与自然和谐共处。旅游区经开发后经营者应根据环境容量合理控制游客数量,避免人口集中对生态景观产生负面影响,让自然景观不失自然本色。

2.因地制宜,综合开发。我国国土面积广阔,自然景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自然资源的旅游开发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最好选择。我国山地景观丰富,山地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垂直结构,它的植被随着海拔的变化而而发生变化。这种独特的自然景观是旅游中的亮点,开发商应充分利用山地的气候、物种的阶梯变化发现特色旅游业,同时注意对清新空气和繁茂植被的保护,防止其脆弱性引发的生态失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水是地表最活跃的因素,水域景区的开发也是生态建设绿色旅游的重点,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海洋、湖泊、江河、瀑布、湿地等等。水域景观旅游开发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因此,开发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和保持水体质量,利用周边环境如青山、水生植被等提高水体的优美度,同时合理控制游客数量,万不可超出环境容量,要以清洁优美的环境吸引游客。浩瀚的大漠景观气魄宏大,给人一种独特的震撼美,沙漠旅游将受到人们的追捧。开发沙漠旅游资源要以沙漠为主基调,同时借助绿洲、内地湖泊和特有植被等提高景区的观赏度,其中沙漠草本作物对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大多都是防风固沙的好武器也是沙漠旅游开发的保障。我国多层的地理景观成就了多样的旅游开发模式。

(二)人文景观开发中的绿色经济

1.古迹保护与生态经营。古迹遗址等旅游区以其固有的魅力吸引着游客,但是古迹在开发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与周边的环境的协调,那么它在游客心中将逐渐丧失其价值,因此,古迹的维护和开发应运用高科技手段,减少不必要的环境破坏,避免盲目和过度开发,保护其地域特色。在经营过程中,经营者应引进高效环境管理技术,使旅游区的环保工作向规范化和效益化方向转变。古迹可修复但不可重建,重建的古迹不仅较低了本身的文化价值,而且很容易造成与周边景观的不协调。

2.古镇建设与特色旅游。中国的古镇以特色著称,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乡土风情。特色是小镇的建设与开发的有效切入点,旅游环境与旅游活动的结合将给予旅游者更好的精神享受和审美实践。古镇需充分利用其“古”其“旧”以原生态促进旅游的持续发展。但这一切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展,建立科学合理的环保规划将更有利于古镇特色文化的宣传和我国的生态旅游建设。

(三)产业链发展中的绿色经济

1.绿色餐饮。绿色餐饮是指在旅游发展中与绿色旅游相协调的生态环保的餐饮行业,它以高效的能源管理和较低的资源消耗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提供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2.绿色交通。旅游中的绿色交通不仅包括路运交通方式还包括水上交通方式和空中交通方式。它们以旅游游览车、游艇和空中缆车为代表。这些交通工具必须秉承低碳环保高效低耗的原则,尽量减少对景观的影响。

3.绿色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打造既要体现地域特色又要增强使用性,更重要的是不以牺牲当地生物多样性为代价,也不要造成对当地环境的破坏。而要降低资源消耗率,提倡手工生产,体现人文文化,以健康安全打造品牌。这样消费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实现了餐饮、交通和产品的生态一体化。

绿色产业前景篇5

关键词:绿色经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绿色人本战略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10-0003-05

一、绿色经济背景:基于人本发展观看中国面临的战略性挑战

笔者认为,一切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学说,归根结底,都是关于人类自身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学说,即:人们在稀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下,如何在技术上挣脱自然压迫并与之和谐共生,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和谐社会以与他人友好相处,并最终在内在的心智追求中获得自我超越,从而完满达成生存自由、社会自由和精神自由的总福利目标。这就是所谓“人本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按照工业化这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历史标记,可以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分为前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三大社会形态。在这样的大历史时间尺度上,我们又可以按照颜色将三大社会形态下的经济性状,分别以“白色经济”、“黑色经济”和“绿色经济”命名。从人本发展观来看,所谓“白色经济”,就是在前工业化社会背景下,自然环境压迫人、人与人在极度稀缺的资源环境下恶性竞争的一种经济发展状态,其典型表现可以形象地描述为“自给不足、一穷二白”;所谓“黑色经济”,就是在工业化社会背景下,人以大机器生产体系而从大自然中攫取资源,不断压榨乃至破坏自然环境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典型表现可以形象地描述为“大干快上、秃山黑水”;所谓“绿色经济”,则是在后工业化社会背景下,人们在经济高度发展后重新意识到“敬畏大自然”的重要意义,追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以图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其典型表现为:“绿色环绕,莺歌燕舞”。按照这样的人本发展史观,我们就可以深刻而准确地把握时下炒作得沸沸扬扬的“绿色经济”之时代背景和实质意义。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绿色经济”是后工业化时代背景下,对工业化社会的“黑色经济”和前工业化社会的“白色经济”的否定之否定。我们是一个正处在“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虽然已经摆脱了前工业化社会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正在着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作为“三农”人口大国,中国在总体上依然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能从“黑色经济”的残酷现实中快速走出又不至于陷于可怕的“白色经济”困境,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战略性挑战和重大难题。

其次,要知道,绿色经济概念的提出,是以西方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基础和背景提出来的。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pearce)等《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时,特别强调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集权统治文化传统和数十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很多领域的市场化及其开发程度已相当高,但长期以来政府的直接干预作用依然相当强势,特别是在自然资源采掘、管理和保护方面,以及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领域,政府行政性垄断经营和计划经济管理色彩一直都很浓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渐淡化政府行政性指令计划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有效配置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及优化自然生态及生活环境中的基础作用,也是中国绿色经济转型和人本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重大难题。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绿色经济是在现代公民社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具有显著人本化发展含义的历史概念。一些西方学者和国际组织在倡议发展绿色经济时,提出国民财富由四类资本存量组成:一是自然资本(naturalcapital),即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源,包括农用地、牧场、森林、保护区、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二是生产资本(manufae-turedcapital),或称人造资本(man-madecapital),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积累的财富,包括机器、厂房、公路、铁路、供水系统和输油管道等形式的物质财富存量。三是人力资本(humancapital),即人们对自身进行教育、健康和营养等方面的投资而形成的一种主体性能力和精神创造力。四是社会资本(socialandorganizationcapital,SoC),是指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一定组织形式表现出来、具有“介质”作用的财富类型,包括各种组织、网络、制度规范、司法系统及伦理道德和政治法规体系等。绿色经济特别强调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地方小区、商业团体、工会乃至国家法律和国际环保条约,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习惯、规范、惯例、传统、伦理、秩序、程式、意识、价值和文化,以及效率、活力、动机及创造力等,由此引导国民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和自主地投身于有利于增进人类福祉的公益活动中。这对于公民社会功能长期缺失、人本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中国来说,要实质性地发展绿色经济,也是一个在短期内难以逾越的制度障碍和发展鸿沟。

未来1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奠基时期。如何立足国情、放眼世界,通过致力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特别是加大人力资源教育开发力度和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来为经济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文环境和人力资源能力支撑,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抛砖引玉,主要从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教育开发能力建设两个方面,对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走势及其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展开初步讨论。

二、发展绿色产业,扩大绿色就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比较优势

近年来,绿色经济之所以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一个重要现实背景就是全球范围内遭遇前所未有的金融风暴、经济衰退、能源危机以及粮食短缺等多重发展困境,人们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应对危机的新策略、摆脱困境的新出路和推动经济复苏的新引擎。为应对危机,中国政府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并将之作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加以积极培育,加快建设低碳排放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在2008年启动的4万亿元经济投资刺激计划中,至少有2100亿元直接用于生态环保方面;2008年4月-2009年4月1年期间,中央新增投资的10%、共计23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生态建设

和环保项目。那么,就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能否对于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呢?对此,我们需要做出客观审慎的分析。

发展绿色产业,无外乎两个指向:一是“经济绿色化”,即对钢铁、化工、建材和造纸等传统产业及经济系统,通过推行清洁技术、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的生产方式,进行“绿色化”或“生态化”改造。二是“绿色经济化”,即利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自然、生态和环保资源,向“环保”要效益、向自然索取“绿金”,并积极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小、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或专门致力于环境保护的新产业,例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食品、可再生能源开发、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产业。这些产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植树造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绿色节能建筑、生态恢复工程建设、环卫和废品回收及其他各类绿色服务业等;一类属于需要依托专业化、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高科技产业,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新能源开发,往往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和高资本投入。基于中国人口多、素质低的人力资源状况,在短期内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绿色产业,将高科技绿色产业作为长期努力目标和方向,可以很好利用人力资源动态比较优势,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绿色就业潜力,可以说遍布各行各业。长期以来,劳动就业主要集中在农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行业。《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8年末,全国经济活动人口为79243万人,从业人数77480万人,其中,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分别为30654万人、21109万人和25717万人,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39.6%、27.2%和33.2%,城乡就业比例分别为39%和61%。按照温室气体排放量、自然资源要素密集度和经济增长拉动力以及对就业和收入的贡献率等指标来衡量,绿色就业除了挖掘建筑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绿色潜力之外,大规模人力资源支撑力主要来自传统环保产业、生态农林产业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三大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绿色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传统环保产业发展迅速,植树造林成为长期行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成长,太阳能、风能发电等新能源开发已初具规模,工业企业三废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试点范围和废品回收利用规模正在逐步扩大。但在所有绿色产业中,传统环保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最大。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来环保产业就业人数从1460万人激增到7300万人,其中,垃圾回收、处理和再利用行业吸收就业人数增长最快,平均每年增长25%―30%。近年来,中国也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环保相关产业市场需求和就业规模快速扩大。据统计,2004―2008年,全国环保相关产业国有单位和年销售(经营)收入2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从159.5万人增加到300多万人。但在非农就业总规模中,环保产业就业规模微乎其微,所占比例不到1%,可见就业潜力巨大。

森林,被认为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生态林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绿色产业,就业潜力也很大。据有关研究估计,每增加1公顷森林面积就可增加一个就业岗位。发展绿色生态林业包括:植树造林,恢复退化生态系统,构建农林复合系统,加强森林保护和再生管理,可持续开发利用森林木材、森林药材、森林旅游、森林食品和森林花卉等相关产业,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2002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各种森林公园和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每年可安置500多万人就业,加上其他相关产业,总计可安置林业就业3000万人左右。当然,在发展绿色林业的同时,以开发利用天然林资源为主的135个大型森工企业(国有林业局)、近50万名富余职工需要转业安置,传统林业向绿色林业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源再配置任务繁重。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源等可再生新能源,是未来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向,其大规模发展必然会带动绿色就业增加。媒体报道,美国政府计划在未来10年斥资1500亿美元大举开发新能源,由此将创造绿色就业岗位500万个,以引领绿色经济新潮流。据估计,2007年,中国新能源行业就业人数也达110万人,占当年非农就业的0.24%。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能源开发属于资本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不仅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支撑,而且需要远远高于传统产业的资金投入支持。据有关研究估计,每创造一个就业岗位,风能需要投资115万元,太阳能光伏电池需要91万元,太阳能热利用需要70万元,生物质能需要14万元。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转型远未完成,经济发展仍然主要依托以煤为主的一次性能源为动力来驱动,这样高端的绿色产业和绿色就业还是有些高不可攀。但从长远发展方向来看,要实现人力资源比较优势的可持续动态转换,发展以新能源开发为主导的绿色经济,大力开拓新能源产业领域的绿色就业,是不可避免的战略性选择。但由于经济对传统能源的惯性依赖,以及巨大的就业转换压力,在可以预期的将来,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行业的发展规模和就业比例,也不太会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很快发生逆转。

总之,中国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必须立足人口多、素质低的基本国情和人力资源状况,巧妙利用人力资源的动态比较优势,在短期内必须将发展重心放在传统环保产业和生态农林产业等劳动密集型绿色产业领域,然后在此基础上才可以面向未来致力于新能源开发等高科技绿色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产业、开拓绿色就业,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转换和变革过程。在全球化新时代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格局中,由于自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就业结构长期处于低端、落后状态,中国经济发展深受发达国家高端的产业、能源和就业结构强力“压迫”乃至“胁迫”,其产业、能源和就业结构高度化转换始终面临着低成本优势与高附加值诱惑、黑色现实与绿色前景、下岗失业压力与新领域再就业潜力这样一系列两难困境,如何有方向感地、策略艺术地平衡处理好这些矛盾、冲突和问题,对于实现绿色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决定意义。

三、发展绿色教育,开发绿色人才,建立新型国民素质教育体系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教育开发。中国教育面临的矛盾、问题和挑战,既有发展阻滞,更有制度掣肘。追根究底,是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大环境,与大一统、一刀切传统体制下的标准化应试教育模式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未来中国人力资源强国之路,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大刀阔斧地开创教育新局面。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积极发展绿色教育,大力开发绿色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新型国民素质教育体系,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基本方向和长期目标。

发展绿色经济需要有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支撑,需要开发、培养和塑造出一大批绿色科学

技术人才、绿色技术工人、绿色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按照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定义,绿色人才包括环境及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废物管理、生物多样性、绿色建筑和可持续交通等领域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绿色人才培养应该着眼于绿色经济价值链、产业链的全过程,瞄准国家经济社会重点发展领域,着力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农业、绿色交通、绿色建筑、装备制造和工程管理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专业全面、基础扎实、梯度适当的人才储备,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绿色经济发展要依托绿色科技进步来支撑,科技创新是推进绿色经济高级化发展必不可少的强力杠杆。但是,中国由于仍处于发展中状态,在绿色经济高端发展领域存在诸多科技瓶颈约束,从长远来看,国家要有计划地投资和培养绿色经济高端专业科技人才。但是,鉴于特殊国情一定要量力而行,不可过分倚重和强调专业技术人才,忽视低端绿色技术工人、绿色商业人才、绿色经营管理人才及其他各方面人才的基础支撑作用。发展绿色经济,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领军科技人才,还需要具备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拥有较强管理能力的绿色产业运营人才。要注意发挥产、学、研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理工科、人文和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综合互补优势,加强彼此间的流动和整合,努力培养一大批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丰富产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绿色人才。

此外,在绿色人才培养方面,要避免重高等教育、轻职业教育,重科技研究人才、轻职业技能人才的偏误,注意各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开发和培养。与传统能源产业动辄百万千瓦级的规模相比,新能源自身分布不均衡、规模相对要小得多,最大量的人才需求还是在传统低端部门。因此,绿色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既要注意培养从事科技开发的领军研究人才,更要重视培养产业急需的实用技能人才。各级学校教育应有所侧重、做好分工,重点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要重点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普通高校、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则担负着培养生产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就近期来看,学校与企业双轨并行、彼此联手,尽快培养出一大批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专业技能型绿色人才,对于增强绿色产业工艺制造基础,节约生产成本、发挥比较优势,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潜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当然,绿色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绿色专业技术培养的问题,还涉及更为广泛的文化传承、精神素质修炼、生活习性修养和社会环境维护等一系列活动。从根本上看,绿色教育还要从娃娃抓起,要上升到应试教育制度变革层面乃至整个国民素质再造的战略层面来认识。要通过大刀阔斧的制度变革,彻底革除封闭、畸形的应试教育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努力建立健全一种新型绿色国民素质教育体系。概括地说,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基本指向是:坚定秉承“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基于中国“天人合一”的优秀文化底蕴,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和多样化个性,注重人自身内在的多元化全面发展要求,使青少年能够在人与人、人与自然良好互动的和谐环境中,自由、自在、自主地健康成长,直面现实,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与自己(身心)、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从而在心、德、智、体、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在这样一种“绿色”的教育土壤上,才可以塑造出具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绿色专业技术人才来。

四、绿色人本战略: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长期指向

目前,中国政府绿色经济战略指向已经明确,国家相关发展战略规划也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发展,并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可再生能源法”等相关法规政策。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也制订并推出“人力资源强国战略”,颁布了教育、人才和科技发展等一系列中长期规划纲要。将二者整合在一起,我们提出“绿色人本战略”概念,强调绿色经济是中国未来数十年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长期指向,或“以人为本”是中国未来绿色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坚守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实施“绿色人本战略”,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绿色产业前景篇6

重庆酉阳桃花源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渝鄂湘黔四省市边区结合部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总面积50平方公里,核心区22.8平方公里。由世外桃源、桃花源广场、桃花源森林公园景区、桃花源风情小镇、酉州古城景区、伏羲洞景区等六大景区(点)构成,集秦晋历史文化、土家民俗文化、自然生态文化、天坑溶洞地下河共生岩溶地质奇观于一体。有松峰耸翠、石室藏书、飞泉洒玉、玉盘仙迹、龟鹤遐龄、桃涧流红、机织烟霞等“桃源八景”。自古“蛮不出洞、汉不入境”,令文人墨客神往,是休闲、体验、访古寻幽的绝佳去处。

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以及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是人类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应对能源危机等情况所倡导的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2重庆酉阳桃花源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文化需要,以及闲暇与旅游需求得以大幅度提升。基于此,世界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当然也不例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随着旅游产业诸方面的蓬勃发展,曾经被人们称为“无烟工业”,在人们心目中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毫无关系的旅游产业也出现了一些令人们担忧的问题。酉阳桃花源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第一,旅游活动的普及化以及随着人们旅游出行频率的增加,使得旅游人数大大增加,近几年来,酉阳桃花源旅游景点、景区承载量严重超标,出现了不堪重负的局面;第二,随着来桃花源景区旅游的人数大增,由于服务人员的有限,随之会出现服务水平下降等问题,同时也会出现在旅游的高潮期游客一票难求的状况;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是越来越注重高档次旅游消费,如购买高档次的住宿、餐饮等,这不仅助长了旅游产业的高消费特征,也增加了旅游产业各个环节能源的高消耗,必然会带来碳排放量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程度的加重等一系列问题;第四,旅游产业的商业化、产业化,致使旅游产品、旅游资源过度开发,造成旅游景区、景点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近几年来,随着桃花源旅游景区游客的增多,而且游客对纪念品要求的提高,景区为了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不断进行纪念品的新开发,不仅打破了以前的生态平衡,还使很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被浪费。

原因分析:第一,酉阳桃花源旅游景点在营销管理过程中缺乏对于旅游景点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布局的全面解读,这就使得桃花源旅游景点在其营销管理方面对于其在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上的贡献力度不大,可以说在营销战略上出现了只满足暂时需要的局面;第二,酉阳桃花源旅游景点在营销管理中由于缺乏对于旅游景点附近的旅游企业的管理,使得旅游景点周围的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如一些高级酒店的建造,高级餐厅的开设,不仅降低了旅游景点的形象,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碳的排放量,不利于旅游景点甚至是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

3重庆酉阳桃花源发展低碳旅游的意义

(1)可以对旅游产业进行文化创新。发展低碳旅游必须从现有景区发展模式入手,实现“以新换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用新能源新技术来代替传统的能源和技术,从而为实现整个生态文化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而努力。我认为要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那么就必须为景区制定新的评价指标,使景区的管理营销模式能够突破传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2)可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低碳旅游观念)。低碳旅游要求旅游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食、住、行、购、游、娱)都要节约能源、降低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和绿色发展。酉阳桃花源旅游景区倡导低碳理念,发展低碳旅游可以转变所有涉及旅游行业人员的消费观念,树立保护环境进行低碳发展的理念,进而可以促进旅游行为与消费行为的低碳化发展,将旅游行为和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最低水平上。

(3)可以提倡旅游活动的低碳化发展。低碳旅游不仅要求旅游者行为的低碳化,更要实现旅游服务的提供者、旅游渠道与旅游途径的低碳化。因此,发展低碳旅游以低碳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基本原则,旅游景区积极开发低碳旅游产品,积极利用低碳旅游渠道和旅游途径,实现旅游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以及对环境损害最小化,进而控制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高碳排放量,实现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低碳化。

4重庆酉阳桃花源旅游景区的绿色营销对策

4.1酉阳桃花源旅游产品策略

(1)旅游产品组合策略。酉阳桃花源景区在选择旅游产品组合策略时应该采用改进现有旅游产品策略和缩减旅游产品组合策略相结合的绿色营销组合策略。改进现有旅游产品策略,指在现有旅游产品组合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改进,通过这种改进,减少了耗能较高的旅游产品,增加低耗高效的旅游产品,从而实现旅游产品的低碳化发展。如生产旅游纪念品的企业,通过改变其产品的质量以及包装来吸引顾客的购买,这样既可以使旅游企业的旅游产品组合向深度发展,又能提高现有旅游产品在旅游目标市场上声誉,还可以促进桃花源景区低碳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缩减旅游产品组合策略,通过缩减旅游产品系列,取消那些销势疲软和高耗低效的旅游产品系列,既可以推动旅游企业的发展,又能实现桃花源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改进现有旅游产品策略和缩减旅游产品策略相结合的旅游产品策略方式,调整旅游景区现有的不合理的产品策略方式,促使旅游景区向低碳旅游转变。

(2)旅游新产品开发策略。在绿色营销过程中,我认为生产绿色产品才是最关键性的因素,所以旅游景区发展低碳旅游必须重视对绿色产品的建设与开发,开发绿色产品主要包括实行绿色产品设计、推行清洁生产、实行绿色包装等方面。

实行绿色产品设计。在产品的设计中要优先考虑对环境的保护,然后则是推动产品在设计上的合理化,促进产品零部件的再次利用等。当然,在设计产品时,则应尽可能地考虑使用短小轻薄的产品,尽可能地避免材料的浪费。推行清洁生产。推行清洁生产不仅包括生产清洁产品本身,还包括清洁环境的建造和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在保证工厂建设清洁化的条件下,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有害的原材料,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使产品的生产过程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行绿色包装。绿色产品的包装材料应尽可能地实现简单化,杜绝过度包装产品,包装材料的选择上也应该选择无毒害性的材料进行包装。

4.2制定绿色价格

在制定绿色价格方面,我认为主要应实行阶段性价格策略,对于旅游景区而言,在旅游旺季时,旅游需求受价格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这时,桃花源景区则首先应该以较低的进入价格来吸引旅游者,然后通过提高其他旅游产品的价格,来引导游客进行二次消费。运用新能源、新技术不断设计和开发不同种类的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从而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提高旅游景区的收入水平。当然,在淡季时就应制定低于旺季时的旅游产品或服务价格策略,从而刺激旅游者的消费欲望。

4.3选择绿色渠道

选择绿色渠道主要是生产绿色产品的生产者具有很强的绿色观念,最终成为一名忠实的绿色消费者。具体的绿色渠道我认为是通过直销的方式,减少中间环节的浪费与污染。例如,景区周围的饭店在采购食用材料时,通过就近原则,在周围的农家采购,如在小坝蔬菜园区采购,这样既可以避免食材的浪费和污染,又可以为企业减少成本,还可以带动该地区其他经济的发展。

4.4开展绿色促销

绿色产业前景篇7

一、绿色工业经济产品的特点

1.功能、外形特征彰显“绿色”理念。绿色工业经济产品因为在设计过程中融入了节能环保的理念,故而不论是从外形特征还是使用功能上都能够有效地彰显其“绿色”特质。绿色经济产品从材料的使用、产品结构的设计、生产线的配套到囊括的核心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必须做到能耗最少、污染最小、回收处理的可能性最大,因而与其它非绿色产品相较,有显著的特色与高度的可分辨性。一般来说,绿色经济产品具有色彩质朴明亮,造型轻薄,简约大方、不过度追求视觉效果而采用复杂外形设计的特点。功能上,高度体现了工业技术与生态技术有机融合,集消费特性、生态特性于一身。2.内在品质体现绿色工业质量。在传统工业经济模式中,工业质量与绿色质量是一组相互对立的概念。绿色经济产品的开发,就是要将这原本矛盾的产品特性和谐地统一起来。在工业质量产品评价体系标准中,产品能够为企业带来的长、短期经济利益是体系的主要评价对象,经济生产与环境保护属于不相互关联的范畴。但在绿色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工业产品对生态的适应性、对环境的保护性能,是重要的参考指标。故而一项成功的绿色经济产品一定是既具备经济前景又能充分照顾到环保需求的。一般来说,绿色质量的涵义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产品的开发综合运用了工业技术与生态技术,资源的耗费少、综合利用率高,对环境的污染少甚至零污染。其次,对于生产绿色经济产品的所使用的原材料,应当从材料的开发、选用、设计到流通的各个环节严格执行绿色筛选标准。最终入选的原材料必须具备易于回收、易于自然降解或者技术降解、可循环利用等特点。再次,绿色经济产品,从产品整体到其组成构建,具体完全达到安全、健康、卫生、清洁的审核标准。产品必须安全无毒无害、不含有禁止使用或明显不利于人体接触的添加物质。产品的生产流程,包括包装过程中,不得涉及污染性或者不利于使用者健康的材料与技术。最后,产品研发成功投产后,要做到清洁生产,生产过程中要摈弃污染性高的生产能源,淘汰能源耗费高、污染性严重的生产方式与设备。同时要注重对生产废弃物的量的控制和处理方式的更新。

二、绿色工业产品开发的经济前景来源

有别与常规工业产品,绿色经济产品的开发,除了要求产品当具备简约、轻薄、小型化等工业特性,还需要从工业经济与生态经济相整合的角度把握产品的经济前景,故开发过程中至少不应当忽视以下两点:1.产品研发与市场需求挂钩。绿色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生态技术的迈步向前,在技术的支持下,不少前卫的、概念性的绿色产品虽然没有正式投产,但已经逐步走进人们的视线。但一件商量是否具备开发的潜力和经济价值并不取决于其前后技术的创新性,而唯一取决于市场需求,这一点与普通经济产品并无二致。故而绿色经济产品的设计与构思也必须来源于市场的切实需要,产品必须做到与市场的互动、与需求的吻合。所以说,要把握一项绿色工业经济产品的经济前景,首先要围绕其展开深入、全面的市场分析。2.工业设计与生态设计的和谐统一。绿色工业经济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最需要牢牢把握的不外乎它的商品本质与生态特质。把握商品本质,简单说就是要考虑它作为商品的销售潜能、市场需求,而把握生态特质,就是要在技术上实现生态设计与商品本身工业设计的和谐统一。为此,开发人员必须深入地探寻工业设计与生态设计的异同,从理论上关注两种设计融合的可能性。同时,要研究有关设计创新的原料与资源,开发新的能源与材料,了解它们的工业特性和生态特性。逐步建立起便于同时进行工业指标分析和生态指标分析的能源资料库和材料信息库。此外,对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还需要注意工业生产与清洁生产相结合以后的经济性分析。工业制造与清洁制造既有差异,但在技术、工艺、流程等上也存在不少共性。绿色经济商品的生产要求将这两种生产方式统筹结合。同时特别要加大清洁能源和环保生产技术的研究力度,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高度追求绿色经济产品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经济潜能的挖掘及其对环境保护的适应性。最后,要善于在开发过程中运用经济学方法,形成高综合性、高精度的产品生产评价体系,推进开发过程的科学性。

作者:郑选会单位:陕西凌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绿色产业前景篇8

1.1政策层面

1.1.1坚持城市功能定位警惕城市环境容量(或生态承载力),严格控制北京市人口发展规模,注重城市布局的调整,坚持以政治文化为中心的城市发展定位,避免在北京十分脆弱且业已超载的生态系统上加载更多的城市功能和发展中心(如:金融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中央商务区CBD等)。

1.1.2转变规划理念生态文明是崇尚人与自然和谐,人们逐步理解到人类不仅需要维护居住环境、城市的良好景观和生态平衡,而且一切活动都应该避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所以,城市总体规划中,应以生态优先原则,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优先考虑,放在首位,不应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部分或建成后余留地见缝插绿的规划思想。

1.1.3保证生态用地供给严格按照《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完善市、区、镇(乡)、绿地系统规划体系,严格落实规划建绿和绿线管理的各项要求,明确责任,确保规划绿地落到实处,加大拆迁绿地和绿地回收绿化建设,保证生态绿地的供给,严格控制市区建设用地。

1.1.4规范市场监管严格执行《北京市绿化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加强从事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资质和从业人员资格的管理,要求从业单位及人员必须持有相应执业资格从业,将依法治绿工作贯穿到城市绿化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每一个层次,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1.5强化绿地养护管理切实执行绿线管理制度。对侵占绿地、擅自改变绿地性质等违法行为加大检查和执法力度;严格保护园林树木。在城市建设中要加强原有园林绿化成果的保护,严禁擅自砍伐、移植园林树木;加强公园绿地监管。禁止借改造、搬迁等名义侵占公园绿地;强化专业化、精细化管护。制定完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规范和养护定额标准;加快培养养护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养护资金投入。

1.2生态层面

1.2.1完善中心城区绿地布局,实施景观提质增效完善中心城区绿地系统布局,提高总体绿量、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的基础上逐步减少直至全部覆盖公园绿地500m服务半径居住区盲区(王兰,2008;马琳等,2010),积极推进拆迁建绿和建绿、推进老旧城区绿化环境升级,提高生态服务多项功能,实施景观提质增效,以服务市民休闲,改善城市大气污染、热岛效应、粉尘污染等区域生态环境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城市休闲公园,惠及市民。同时加强社区、单位、居住区绿地建设,挖掘城市用地资源,加强地面停车场绿化,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1.2.2大力推进新城绿化建设,实现景观环境升级大力推进顺义、通州等11个新城绿化建设,坚持新城绿色空间规划与新城总体规划同步基础上,不同新城应根据自身城市发展的需要和自然条件,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绿色空间网络,绿色空间布局、绿地总量、服务半径等各项指标要优于中心城区的相应标准,补充完善城市应急避险绿地系统。当前重点是建成环城绿化带(中心城和重点新城之间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打造以水为串景、水绿相间的河道道路绿色生态走廊及其它主要联络道路实施绿化带形成的生态廊道,并以大型绿色空间斑块(或公园绿地)作为重要的景观节点。

1.2.3构筑平原绿网,增强生态防护平原绿网建设要以农田林网、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和块状片林为重点,结合“百万亩造林工程”,加强道路河流沿线、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城乡结全的部的绿化,围绕“三网”构建平原绿色生态网络体系。主要包括:沿新生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新城间联络线等主干道路及大中河道、部分铁路、建设一批绿色生态景观走廊;继续推进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在新城与中心城、新城之间以及新城周边地区,建设新城绿色缓冲带,形成生态走廊与城市建设互补的格局;加快建设一批连接城乡、沟通内外、覆盖平原的农田防护林网。

1.2.4加快山区绿色屏障建设,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加快荒山造林步伐,针对目前全市2.67万hm2荒山,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实现荒山全面绿化,同时,加快低效林改造10万hm2,提升森林质量、推进废弃矿山区3666.67hm2生态和植被修复(江泽慧,2008)、加强区域生态合作,构筑环京绿带,以减少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增加森林碳汇,全面提升森林生态服务功能。

1.2.5构建网状生态绿道,实施全市绿色空间优化通过线形绿道将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与城市公园休闲绿地、郊野公园、历史名园、人文历史遗迹等有机串联起来,形成连续而完整的贯穿城乡的森林绿道网络体系(罗布•H•G•容曼,2011)。当前主要任务是完成依托城市主干道、次干道道路绿地,打造百条特色行道树大街、千条景观绿廊的多树种、多层次、多结构,纵横交错的道路绿色通道;以永定河、通惠河、凉水河3条楔形绿地建设为重点打造生态走廊;以通惠河、凉水河、亮马河、坝河、清河等城市河湖水系升级为主的改造滨水绿化景观,建设滨水林带的滨河绿廊、平原区的水、路、林一体的农田防护林网组成的绿道建设。

1.3技术层面

1.3.1针对实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加强基础课题研究一是针对园林绿化发展进程与城市化发展进程不相协调问题,加强对园林绿化方面的科学研究方法、理论、判定指标、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二是科学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实时生态环境问题,加强城市绿地格局优化与景观提升、城市绿地缓解热岛效应、绿地应急避险功能、应对极端气候下大气污染物防控技术(沙尘暴、雾霾、pm2.5、pm10、nox、So2)、强降雨、极端立地条件下绿化技术、园林植物的修复材料与机制、林业碳汇与应对气候变化、自然保护区与湿地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脆弱区土地治理与植被恢复等领域的重大基础性课题研究与攻关,为推进首都园林绿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1.3.2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充分依靠首都科技,整合资源,突出自主创新、强化应用,加快园林绿化的重点关键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着力加强节约型园林的研究及建设推广,加强抗旱节水型园林、立体绿化、绿地集雨节水与中水利用、森林绿地系统减排增汇、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林业生物能源开发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开展节能环保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成果示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1.3.3常规与高新技术结合,开展良种选育在北京地区苗木和花卉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运用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的良种选育技术,良种品质试验测定评价技术,良种配套高产高质制种(苗)技术,良种配套推广等相关技术,形成完整高效的良种引、选、育、制、应用体系,为北京生态建设提供适宜的乡土苗木良种。

1.3.4提高科技手段,提升资源保护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完善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和防治减灾体系,构建林木有害生物科学防控体系。加强对无公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生物防治对策,不断完善林木绿地资源监测指标,改进技术手段,建设森林绿地碳汇能力计量监测网络,加强土地沙化系统监测,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体系建设。

1.3.5扩大国际交流,提升对外合作能力构建对外合作平台,拓宽国际合作领域,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和先进理念、管理方式,重点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在林业碳汇、森林多功能经营、城市绿化生态景观系统和公众环境教育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制度,采取“派出去、引进来”等多种方式,努力培养锻炼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适应首都园林绿化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国际合作人才队伍。

1.4文化层面

1.4.1加强历史名园保护,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以颐和园、天坛、八达岭、十三陵等世界遗产为代表,以历史名园为核心,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秀文化”为着眼点,加强其景观环境建设,优化历史名园和风景名胜区整体环境,逐步建设一批体现世界一流水平的历史名园和风景名胜区。并注重加强对古文化的宣传教育,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民族自豪感。

1.4.2建设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提升生态文明教育质量选择具有条件的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建设一批有特色、有意义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教育活动,吸引更多公众受教育,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策划一批新形式、影响大的大型生态文化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吸引更多公众受教育,切实把生态文明观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当中去。

1.4.3发展绿色休闲产业,服务生产生活需求建设近郊公园农业休闲旅游区,深入挖掘果品生产、采摘、休闲游憩、森林旅游、花卉博览等生态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突出文化带动发展的产业发展新理念,推动生态、休闲等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乡村生态产业的文化标准,促进生态产业文化交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生态产业品牌,开创出文化、产业、生态相结合的发展新模式。

1.4.4发动全民植树尽责,共建绿色美好家园加大“植树节”“义务植树日”“生物多样性保护月”等生态纪念日的宣传力度,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环保、和谐的生态道德观、价值观和消费观,力争实现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方式。推进部门绿化,加强义务植树责任区、义务植树基地的建设和管理。通过认建认养树木绿地、植纪念树、造纪念林等多种形式履行植树义务,推动身边增绿。

2实施措施建议

2.1协调好规划与建设的关系,长远考虑、量力而行

根据《北京市绿化条例》和《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积极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库,分年度实施计划,按步骤全面落实。落实绿线管理制度,推进城市绿线划定工作。加强园林绿化规划监督管理,严格各项建设工程绿地率审核审批,确保规划绿地落到实处。

2.2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及科技保障能力

按《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技工作的决定》在实施园林绿化重点工程建设中,确保科技投入比例不低于园林绿化总投入的3%。同时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鼓励在绿化设计、建设、养护中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形成节水、节能、节地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模式。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加快园林绿化科技信息共享条件平台建设,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另外,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部动力机制,制定实施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参与首都园林绿化建设。

2.3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稳定多元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绿色产业前景篇9

abstract:FortherealizationofChina'ssocialistmodernization,thecreationofgreencityhasbecomeanimportantprojectinChina.oneofthefivedevelopmentconceptsinthe"thirteen-Five"planisaboutgreendevelopment.inrecentyears,thetrendofgreenisrapidlysweepingtheworld,andgreencityconstructionhasbecomethefocus.thegreenbuilding,greenplanningandgreenlandscapearethethreekeyfactorsthatneedtobetakenintoconsiderationinbuildinggreencity.Fortheconstructionofthethreemajorfactors,theauthorselucidatethecorrespondingdevelopmentpatternandprospectthroughthethinkingofthegreencityconstructioninChenggongDistrict,Kunming,andputforwardtheroadofgreencityconstructionwhichisbacktonature.

关键词:绿色城市;城市规划;城市景观;绿色建筑

Keywords:greencity;urbanplanning;urbanlandscape;green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2-0193-03

0引言

城市是现代人居的主流聚落形成,是生产力发展下社会分工的产物。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聚落向以手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城市聚落转变的时空过程,因其地域范畴的不同及发展规模的差异,在表现形式上有城镇化和城市化两种类型。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图1),中国从建国到现在,城市化率从11.2%已到达53%左右。由此带来的城市创建面临着诸多挑战,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用地紧张等一系列城市病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因此创建绿色城市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在中共十七大上,中国首次把绿色化纳入现代化推进战略中,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但过去的城市病依然难以解决,在昆明市的老城区就出现了住房拥挤,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严重等环境问题。昆明市老城区的建设走的是经济道路,房屋建造大多数是采用老式现浇钢筋混泥土,生产周期长,对周边环境影响严重;城市规划以交通运输为重点建设,城中道路杂错,不仅浪费大量农用土地,还造成现在的出行困难;城内景观设计多数以灯光,绿化带为衬托,绿色植被只有在离商业街较远的几个公园处才能看到。近年来在昆明市的呈贡新城区建设坚持了绿色发展理念,正逐步走向绿色城市的大时代。

笔者结合昆明市呈贡区城市建设探索了创建绿色城市三大要素的必要性及其发展模式,并且这三者间形成的相辅相成的绿色发展理念使得呈贡区的大学城出现了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现状。

1绿色城市的起源及发展现状

在二十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大时代,自然破坏严重升级,由此带来的三大危机(污染、贫困、人口)正在全球蔓延。到二十世纪后半叶在全球范围兴起的基于环境意识的运动和思潮,2005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绿色城市宣言》中呼吁在七个方面努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能源、废物减少、城市设计、城市自然、交通、环境健康和水。2008年以来,在Unep、oeCD等国际组织的倡导下,绿色城市相关概念受到众多研究机构与学者的高度关注。

由于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忽视了绿色建设的发展道路,所以绿色城市创建起步晚。其实在我国古代就有绿色、生态环境的思潮,特别是风水的学说更加体现了东方的朴素自然观,但从目前的城市建设上看出我国的绿色化发展很缓慢。其原因有三:一是我国的政策制度还不完善,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不够;二是社会转型的变革影响,建国以来着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自然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社会是城市发展的主导,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命脉;三是技术层面的城市设计理论不足,中国的城市设计和布局形态受文化传统、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相对紧张的土地资源影响着。但从2011年以来,我国加快了绿色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特别是在2016年9月的杭州G20峰会上,绿色环保文明之风席卷全国,在“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让自然生态轻松地融入社会,让城市发展成功反哺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良性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正在形成。为响应我国绿色化的号召,昆明市呈贡新区的城市创建正向生态城市的模式迈进。

2创建绿色城市的三大要素

2.1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四节一环保”的建筑,即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发展绿色建筑要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为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一方面要树立理想的绿色建筑标杆;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为绿色建筑发展设立目标。2015年12月我国住房城乡建设部了《绿色数据中心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在该细则中详尽地说明了绿色建筑的评分标准和等级划分(分别为一星、二星、三星级),其评价指标不断完善,绿色数据中心建筑评价的总得分(满分为100分)按下式进行计算,其中评价指标体系七类指标评分项的权重w1~w7按表1取值(其中Q1-7指表中7类指标,Q8指创新型等附加得分)。

ΣQ=w1Q1+w2Q2+w3Q3+w4Q4+w5Q5+w6Q6+w7Q7+Q8

坐落在云南中部的昆明市早就本着绿色化的发展理念,到2015年,昆明所有在建建筑都必须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初步推算涉及的建筑面积达2100万平方米。然而作为新发展的呈贡区,绿色城市化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呈贡区的建筑大多采用装配式,装配式建筑使建设效率大幅度提高,在建筑的全部建设过程中减少了污染和资源浪费,同时便于信息化管理,适合Bim技术的运用,其发展符合绿色建筑要求。装配式结构的发展优势有三:①可以使房屋建造过程中资源利用更节约、更合理;②提高了结构精度,减少了渗漏、开裂等质量通病,使房屋的质量性能更加优化;③可以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通过建筑构件的工厂化预制,可以形成构件生产上下游的产业链,可以将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转变为工厂内的产业工人,通过生产关系的转变提高效率,促进绿色发展。[5]在昆明市的一星建筑有昆明西山万达广场,二星建筑有昆明建工新城锦绣园、昆钢科技大厦,三星建筑有万科白沙润园一期1-75#楼、昆明市2012年漾田市级统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世博生态城低碳中心、长水机场航站楼及能源中心。

因此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技术发展,Bim的运用使得绿色建筑发展有了新的血液。

2.2绿色规划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绿色城市设计的最根本目标和最高层次的哲学基石。[1]城市规划的设计原则和发展理念在历史长河中众说纷纭,但绿色规划的研究及意识才逐步形成,从以往老城区的城市发展现状中可以看出过去的规划设计的许多弊病,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周边环境嘈杂脏乱,绿色微不可见。现如今的城市规划中,实质是城市绿色化,不是绿色化城市。因此中国城市规划存在以下三个问题:①绿化不够,片面强调名贵花木使用,忽视了本土植物的生态作用;②绿地公园通常离居住社区较远,商业建筑规划比较集中,没有花园式建筑群;③路道交通规划占用土地太多,地铁、轻轨等绿色出行交通工具发展缓慢。

但在昆明呈贡区的规划采用了全新绿色规划道路(图2),绿色生态圈包络城市,在各个建筑体之间形成绿色通道,以中央公园为核心形成组团式绿化核心规划。呈贡中央公园绕白龙潭水库,自白龙潭水库向西扩展,经景明北路、彩云南路、驼峰街、环湖东路,建设带状公园一直延伸至滇池边,总长约4公里,投资18亿,占地5100亩。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城市最大中央公园景观,此规划形成的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打破了我国以往“见缝插绿”模式规划。在中央公园区分布着9大高校,因此呈贡新区又叫呈贡大学城(图3),在各大高校中又形成了小型公园式绿色规划,形成多个“网络中心”和“连接廊道”所组成的绿色空间网络系统。这样就将城市、郊区、荒野连贯起来,实现对绿色基础设施进行均衡布局,构建城乡一体化体系,打破传统的城乡分离,连接“绿色孤岛”,有利于维持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增强系统整体应对环境压力的能力,以一种弹性的方式保护自然资源,从而让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服务。

因此绿色规划需要走绿色包含城市之路,使各个绿地互相贯通,这样才能形成“绿化中的城市”,而不是“城市中的花园”。

2.3绿色景观

绿色景观也就是生态景观,最早出现景观生态学一词是在1939年,由德国学者Carltroll利用航片研究东非土地问题时提出的。目前景观生态学中普遍接受的景观概念由Forman和Godron在1986年提出,将景观定义为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地表镶嵌体构成,并以组合类型上近似的形式重复出现,是具备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综合体。景观生态主要研究生态过程及景观生态功能、空间异质性、不同尺度的景观要素三项基本内容。本文主要探讨其中景观要素的规划和发展模式,景观要素是景观单位中景观单元的最小组分,它存在两种基本类型: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环境景观要素。自然景观要素以山体、水体、植被以及生物等形式为主,人工环境景观要素以人口聚落中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为主。

目前我国景观生态规划以构建景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为目标,包含两个层次内容:一是宏观环境规划,对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和环境支撑体系进行总体安排和布局;二是各类环境详细规划或场地规划,对各类景观实体进行选址和内部环境设施、开放空间布局、设计。从过去建设的老城区可以看到自然景观设计上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和经济效益,忽视景观的社会功能,以及人与自然亲近的心理需求;忽视景观的生态机能或把生态简单地等同于绿化,而忽视原有地域条件的联系,忽视对有机系统的自然物流、能流循环能力的保护、发掘和利用;景观自然设计中模仿严重,缺乏创新和不具有因地制宜的思想层面。

在呈贡区的景观设计中,自然景观多数都考虑了周边环境、地势条件的因素影响。本文主要以捞鱼河的景观设计为例说明(图4),捞鱼河是滇池边众多小河之一,全长15公里,捞鱼河湿地物种保存最完整、生态条件最好,是全部环滇池湿地当中景色最美的,其总体布局根据该地湿地特征,里面设有自行车道和行走通道,观赏道路曲折幽长,两侧都是植被环绕,下面是流动的潜水层,初次感官是杂乱无章,但正是这种无人工修饰的景观建设让人有种身处自然的感觉(图5)。许多现代公园式的景观建设已经不再有自然的气息,移花接木的景观设计,名人名言的大理石雕刻,宽阔敞亮的广场设计,这已成为孩童老人的娱乐场所,唯独在乡野小村才有自然生态的原貌:百花争艳,杂木丛生,鸟语花香。

因此在进行绿色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回归自然的生态法则,少点人工修饰,多点自然的原生态,这样才有“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的美景。

3总结

笔者对昆明市呈贡新区的开发建设获得启示:探索实践了绿色城市创建的三大要素发展模式,即绿色建筑向装配式结构发展,绿色规划向着绿色包含城市的道路前进,绿色景观向着回归自然的生态模式转变。只有将这三大要素同时实施,才能达到互助互补、锦上添花之效,绿色建筑决定规划用地的设计,绿色规划反哺景观修饰,绿色景观提升建筑评标。总之绿色城市的发展已经逐步全球化,需要我们携手共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城市。

参考文献:

[1]孙彦青.绿色城市设计及其地域主义维度[D].同济大学,2007.

[2]戴德艺.基于景观生态分析的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

[3]SteffenLehmann,胡先福.绿色城市规划法则及中国绿色城市未来展望[J].建筑技术,2014.

[4]李萌.中国城市时代的绿色发展转型战略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3.

[5]樊则森.装配式住宅的绿色设计实践―中粮万科长阳半岛11号地工业化住宅组团[J].建筑学报,2013.

[6]杨锡荣,现代景观设计的方法论初探[D].广西大学,2004.

[7]王春沐.论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D].北京林业大学,2008.

[8]张建国.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2012.

绿色产业前景篇10

近年来,襄阳林业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等16项部级荣誉称号。襄阳在创建森林城市的这场绿色战役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一个绿色、宜居、和谐、文明的新襄阳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水路田全覆盖铺设绿色生态屏障

“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汉江流经襄阳195公里,被誉为襄阳人民的“母亲河”,为襄阳赢得了无数风光与骄傲,成为襄阳最大的城市特色。近年来,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的建设,保护汉江水环境被提上重要日程。

“襄阳市先后实施了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外资造林、低产林改造等林业重点工程,大力开展以植树造林和流域治理为重点的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襄阳市林业局局长余涛对记者说。通过实施以“绿满引丹”工程为重点的水系绿化,做活了丹渠“水”文章,荒芜了40多年的土地如今遍植绿色,鄂西北岗地上的一幅绿色生态长卷绘制已成雏形。

目前,襄阳市境内共有大小河流649条,水岸林木绿化率达到85%,水源地宜绿化地森林覆盖率均在80%以上,其中汉江襄阳段森林覆盖率达到92%。“这些年城中的河流是一年比一年美,就拿这护城河来说吧,以前不光水质差,周边环境也是又脏又乱。经过治理后,风景变好了,空气也新鲜了,汉江现在都有白鹭了。而且沿着护城河一边都是公园,花美树绿,比以前强太多了。”家住檀溪新居小区的陈秀艳高兴地说。

襄阳市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境内铁路、公路纵横交错。汽车奔驰在316国道上,樟树、国槐、三角枫等各类树木分立两侧,层次分明,看不到尽头。老河口市新316国道绿化只是“绿满襄阳”行动的一个缩影。2014年,襄阳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以骨干道路绿化为重点的“绿满襄阳”行动,完成造林66.11万亩,绿化骨干道路1244公里、植树80万株,绿化乡村道路1407公里、植树94万株,编织出了一幅纵横交错的绿色网络。

作为长江流域第一个粮食总产量过百亿斤的地级市,襄阳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为了给农业稳产高产提供保障,襄阳在全市开展了农田林网的建设。“我市重点实施了农田防护林新植和更新改造工程,按20公顷左右一个网格建设农田林网,依托道路拓宽、渠系修直、路面硬化、形成区内林网循环网格,目前已形成了完整的农田防护林体系。”襄阳市林业局副局长李德明介绍。据统计,创森以来,襄阳全市新建农田林网3047.20公顷,控制面积62200公顷,完善农田林网2361公顷,控制面积达到63966公顷。

“襄阳市自2009年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至今已有七个年头,城市森林体系已初步形成。”李德明说。近年来,襄阳市围绕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农田防护林网“三网”建设,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屏障。“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目前襄阳全市共有林业用地139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47.3%,森林覆盖率43.84%,活立木蓄积量达2535万立方米。

游园街景添新绿全城四处是美景

汉水绕城,岘山依廓。襄阳的灵山秀水不仅孕育出了大仁大智,更成就了一大批自然人文景点的建成,距襄阳古城南门1.8公里的岘山森林公园就是其中的一个。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岘山森林公园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林茂水秀的绰约风姿,演绎着千年古城襄阳的传奇。并于2015年被评为部级森林公园,成为镶嵌在中华腹地的一颗绿色明珠。

作为襄阳市的“城市绿肺”和“天然氧吧”,岘山森林公园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据调查,公园现有森林面积为1635.87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3%。“这里树多,空气特别好,我是个户外运动爱好者,没事就会来这爬爬山。”正在岘山游玩的市民李风对记者说,“以前的岘山虽然坏境也不错,但是配套设施那些不是很完善。这几年,不仅岘山文化广场建起来了,连绿道都有了,亲近大自然是越来越方便啦。”

环城公园副主任贾从平介绍,近年来,襄阳市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在主城区新建了月亮湾湿地公园、紫贞公园、长门遗址公园、临汉门公园、铁佛寺街头游园等一批公园游园,改造提升了岘山森林公园、襄阳环城公园、人民公园等景观。

目前襄阳市共建立森林公园9个,全市城市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46.72公顷,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2平方米,基本实现了中心城区市民出门500米见绿的目标,满足了市民日常休闲游憩需求。一个“山青水秀、天蓝地绿、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山水森林城,宜居新襄阳”正展现在市民面前。

“我们这不仅公园多,绿道还不收费,沿途要花有花,要树有树。环境好、空气新鲜,出门就有锻炼的地方,我觉得哪里都比不上我们襄阳哩!”在月亮湾公园工作的卓香莲骄傲地说。如今在襄阳市区,推窗可见绿,出门能进园,抬头望山、举足亲水的惬意生活已成为现实。

创建森林城市以来,襄阳城区建成了城市绿道112公里。依山傍水的襄阳,依托其天然优势,把绿道建得“有山、有水、有古城”,一路一景、一街一品,打造了“广玉兰大道”、“栾树大道”、“桂花大道”、“樟树大道”、“樱花大道”、“紫薇大道”6条景观大道,让市民尽享绿色之美,自然之福。

除此之外,襄阳市还大力实施森林文化工程,建设了中华紫薇园等12处森林文化场所,打造“中国红嘴相思鸟之乡”、“中华紫薇园”、“百里汉江生态画廊”、“中国鸳鸯之乡”四张生态文化名片;建设隆中植物园、兰科自然保护区和保康野生腊梅、野生牡丹、野生紫薇保护区“三大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襄阳林业生态文化品牌。

打造绿色示范乡村做大林业产业

千余亩的桃林一望无际,片片池塘点缀其间,葡萄酒庄生态园、蔬菜林果采摘园、苗木花卉观光园、垂钓休闲娱乐园星罗棋布,灰瓦白墙的民居掩映在绿荫中。走进襄城尹集乡姚庵村,处处是景,真应了那句“桃花岭上好风光,花果飘香歌荡漾,鸡鸭鱼鹅自己养,自种时蔬味道长。”

姚庵村地处襄阳城区西南部,距市区仅10公里,便利的交通,优美的自然环境,让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都市“后花园”。“近年来,我们结合水库、山林等资源优势,引进了荷塘月色、葡萄酒庄、油用牡丹等10个生态产业项目,并对莫家古驿、桃花岭、王家岗三个现状居住点进行改建整治,结合蒙华铁路建设拆迁安置新建‘姚庵新村’中心社区,形成了疏落有致的美丽乡村整体布局。”尹集乡姚庵村支部书记徐中国说道。

如今,从姚庵村山头的制高点望去,四山环抱、山水相依,家家户户仿佛都住在花园中,“春日林间道路赏桃花,夏日房前屋后摘蔬果,秋日爬山玩水赏彩叶,冬日闲情逸致居农家”再也不是梦。“我感觉自己每天都像生活在画中,尤其是春天,这漫山遍野的桃花,那叫一个美啊!”姚庵村村民方茂山站在自家的新楼房前,笑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借助“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的东风,姚庵村不仅成了房前有景、院中有果、屋后有林的绿色村庄,其农业特色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村民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丽乡村建设后,土地流转得租金,就地打工拿薪金,开办农家乐挣现金,现在来旅游的人多,村民们在家门口都能挣钱了。”徐中国笑着说。

通过招商引资与鼓励农民创业,姚庵村办起了旅游开发公司、陈小五食品厂、桃花岭千亩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经营载体,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村民收入。

襄阳像姚庵村这样的绿色美丽乡村还有很多,“襄阳自2006年开始了‘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的行动,目前全市共完成绿色乡村建设1187个,其中省级绿色示范乡村139个、市级绿色示范乡村201个。”余涛说。

除此之外,在农村,襄阳市还以创建“湖北旅游名村”为载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1年以来,保康县尧治河村等6个村被省政府命名为“湖北旅游名村”。近年来举办的桃花节、梨花节、乡村生态旅游节、美丽乡村采茶赏花节等生态旅游产品精彩纷呈,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游玩。2012年,全市森林旅游接待游客首次突破300万人次。以一个集森林生态文化、三国文化、汉江文化和红色旅游等于一体的襄阳生态旅游品牌正在迅速崛起。

“天下十八口,数了汉口数河口”,地处汉水中游东岸的老河口,土肥水美、绿荫铺地,谁能想到数年前这里是有着几十万亩沙化土地的沙区。作为防沙治沙的重点地区,老河口闯出了一条“以生态带产业、以产业促生态”的防沙治沙之路,绿色生态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我们这种有桃子、梨子、李子树等,种植这些果树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像这种黄金梨,一个的售价能达到十元,销路也很好。现在我们这可以说是既‘长了叶子’又‘长了票子’,生活是一年比一年好。”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姚风君说。

据统计,2015年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共实现销售收入7628万元,辐射全市经济林面积近7万亩,带动全市8600余户果农发展林果生产。“你别小看这果树,它们可都是一棵棵‘摇钱树’啊。加入合作社之后,不仅技术上有了指导,品相不好的果子还能直接送到加工园区,这几年的收入真是涨了不少。”加入合作社的袁冲乡村民杨大爷对记者说。“园区+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创森”带来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