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筹措保障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6:31

资金筹措保障措施篇1

(一)进一步完善三级管理机构

1.区住房保障领导小组

区住房保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加强对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组织领导;审定本区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实施方案及其细则;审定本区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年度计划和房源、资金筹措计划;指导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政策的贯彻实施;监督廉租住房实物配租资金、房源的使用;解决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区住房保障中心

区住房保障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实施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拟订全区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对象的资格审核、补贴核发、房源供应和复核退出等工作;筹措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资金、房源;做好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政策宣传、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

3.街道住房保障办公室

街道住房保障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做好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的政策宣传、咨询接待、窗口受理、调查审核、配租管理、年度复核、接待等日常事务工作。

(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区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负责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组织实施工作,拟订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制订工作计划和资金计划,负责廉租住房实物配租资金和房源的筹措、配租和管理;组织开展申请受理、资格审核、轮候排序、实施配租和复核退出等工作;做好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政策宣传、业务培训;负责协调、指导街道住房保障办等部门实施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管理工作,指导街道住房保障办对申请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对象家庭成员的居住面积进行调查、审核、确认。

区民政局: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电子比对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化收入核对机制。负责提供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对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民政救助证明或将对象家庭成员和收入的材料委托市政府指定的*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评估中心进行核对,提供对象家庭成员生活水平审核意见,并进行复审。对街道民政科、社会救助管理所开展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对象家庭成员生活水平认定的具体工作进行指导和培训。

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完成本街道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目标;对符合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条件的申请提出初审意见;协调、指导街道住房保障办做好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政策宣传、接待、配租的实施和日常管理以及对已进入实物配租家庭的收入、人口和住房状况每半年进行一次复审并报区住房保障中心。街道民政科、社会救助管理所配合区民政局,提供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对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民政救助证明或将对象家庭成员和收入的材料委托市政府指定的*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评估中心进行核对,提供对象家庭成员生活水平审核意见。

全面实行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门式”服务,优化受理、审核、公示和配租等流程,形成新的审核机制。

区*分局:负责配合区、街道住房保障部门做好户籍调查工作,及时提供相应对象的户籍资料;配合相关部门妥善处理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中的各类矛盾,保障区、街道住房保障部门顺利开展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管理工作。

区财政局:负责筹措、落实和按申请及时核拨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所需的资金,保证专项资金及时到位,并对资金使用进行监督;负责与市财政局及时结算应由市财政承担的资金。

区发展改革委:负责对建设、筹措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房源及时审核立项,并落实资金计划。

区规划土地局:负责在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房屋新建、改建的规划安排、手续审批等相关工作中给予积极支持和指导。

区建设交通委:负责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房屋新建、改建的质量监管及职能范围内的其他相关工作。

区监察局:负责对区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进行监督,确保按照公开、公平、公正要求实施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

区审计局:负责对区住房保障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区地区办:协调各街道办事处开展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

区办:负责做好住房保障方面事项的处理和日常信息沟通工作。

南房(集团)公司、*置地(集团)公司:负责配合区、街道住房保障部门,做好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对象公房租赁情况调查,及时提供相应对象的公房租赁资料以及家庭成员分房信息,保障区、街道住房保障部门顺利开展工作;负责收购直管公房、售后公房或收购小旅馆、旧厂房后进行改建,提供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房源;接受区住房保障部门的委托,履行廉租房源经租管理的责任。

(三)其他有关方面工作职责

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区、街道住房保障部门做好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

各有关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动拆迁实施单位:密切配合区、街道住房保障部门,做好住房保障对象原拆迁安置情况调查,及时提供相应对象拆迁安置的详细信息,支持、配合区、街道住房保障部门开展工作。

二、积极筹措房源,落实专项经费

(一)多渠道筹措房源

从本区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筹措适配的廉租住房房源。按照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要求,廉租住房房源从以下渠道筹措:

市局调拨配套廉租住房;收储小套型存量产权房;委托集团收购直管公房和售后公房或收购小旅馆、旧厂房后改建;在旧住宅小区综合改造项目中改建廉租住房;配套商品住房转化廉租住房;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中按一定比例配建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家庭按规定被经租原住房;经租、转租社会机构或个人的住房。

建立区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房源筹措联审制度。由区住房保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的相关部门(区发展改革委、监察局、民政局、财政局、审计局、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等)组成联席会议,对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房源筹措(建设、收购)作可行性分析和价值评估,提出联审意见供区政府决策。

(二)规范房源管理

本区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房源管理,严格按照上级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的规定执行。

1.配建、改建或收购等方式筹措的廉租房源,应当按照《*市房地产登记条例》、《*市房地产登记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办理房地产登记并设立固定资产帐册;上级划拨的使用权房屋,也应登记造册,加强管理。

2.廉租房源经租管理,由区住房保障中心设立专门机构落实日常管理职责与工作措施,并根据廉租住房经租管理的实际需要,委托区属企业(集团)公司承担经租管理任务。经租管理单位与区住房保障中心签订委托管理协议并履行经租管理责任。

(三)落实专项资金

按照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要求,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的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按一定比例承担。我区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的资金由区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按年度计划以及工作推进实际需要,提出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在房源筹措(建设、收购、交易过户)、房屋装修、经租管理、租金补贴、日常工作经费等方面的预算和计划,报区政府(区财政局)审批,区财政局在住房保障专项经费中予以统筹安排,区有关部门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与审计,确保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顺利实施。

三、规范日常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进一步加强廉租住房日常工作的管理,提高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一)健全住房保障机构,充实力量,提升效率,明确职责,做到既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形成合力,为实物配租的接待咨询、受理、审核提供组织上的保证。

(二)完善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申请、审核、公示和配租流程,将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申请的受理,纳入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业务范畴,实行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门式”服务,确保接待咨询和受理申请的正常开展。

(三)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明确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对象的认定办法和规范操作程序,按统一口径严格执行,进一步规范申请受理、审核、公示、轮候、配租、复核等管理工作。

(四)坚持三级会审工作制度和实施实物配租之前的社会公示制度,按照审核程序,制订完善收入、住房面积核定办法,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对象收入、住房情况核对机制,严格把好实物配租对象进入的审核关。

(五)坚持定期巡视和复审制度,对已不符合实物配租条件的对象及时清退,形成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六)完善廉租住房保障对象档案和工作管理档案等基础资料管理工作,及时完成各项统计,加强电子信息化管理。

(七)提高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申请审核、轮候排序、选房配租等主要工作内容的公开透明度,严格遵纪执法,主动接受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

(八)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固定资产房源管理等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规范操作程序,逐步推进实施

本区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实施,包括对象范围、准入标准、审核程序、配租形式以及日常管理等,严格按照上级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执行,规范操作程序,逐步推进实施,努力提高实物配租比例。

(一)摸底调查

区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会同区民政局、区*分局、各街道办事处等部门做好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家庭住房和收入情况的摸底调查工作,其中:区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主要做好对象家庭住房情况的摸底调查工作,区民政局和各街道办事处主要做好对象家庭的收入认定工作,区*分局主要做好对象家庭的户籍资料提供与复核工作。

(二)业务培训

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审核流程和操作细则,认真组织开展区住房保障中心、各街道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统一政策口径,明确操作要求。

(三)启动实施

在认真做好房源筹措、摸底调查、业务培训以及住房保障工作人员的充实增配等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按照“积极创造条件、分步启动实施”的原则,在全区范围推进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

本试行方案经区政府批准后,先行在1—2个街道试点,正式启动我区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取得实践经验后对方案作出完善优化,2009年底之前在各街道全面推开。

五、强化工作要求,努力开拓创新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实行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新机制,是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改善居住条件的有效举措。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关注民生的高度,提高对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工作目标任务,落实工作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

(二)精心组织,形成合力

由于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涉及到众多部门,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工作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认真做好本区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工作,切实把住房保障落到实处,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手中。

资金筹措保障措施篇2

关键词:自然灾害;资金筹措;配置;汶川地震灾害

中图分类号:F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8-0011-05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且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民政部等部门统计,自然灾害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①以此次汶川地震灾害为例,此次震灾给受灾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重灾区面积超过10万km2,遇难人数超过8万,仅四川省受灾人口大约2000万人,直接受灾人数1000多万。其中严重受灾的县区达到44个,受灾乡镇1061个。②据不完全统计,四川全省有14207家工业企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70亿元。此外,据有关经济分析预测机构和专家判断,此次震灾直接经济损失保守估计为1400亿元,最悲观数字将超过5000亿元。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中央财政今年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明后年继续作相应安排。同时,中央国家机关今年的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用于抗震救灾。③

显然,在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和灾后重建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何积极、有效地筹措赈灾资金,建立完善、长效的资金筹措渠道与方式,科学统筹、协调好赈灾资金筹措的管理与配置,努力保障受灾地区群众基本生活,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是政府和全社会在应急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赈灾资金的筹措渠道与方式

任何重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破坏与损失无疑是巨大的,应急救灾和灾后重建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赈灾资金的筹措渠道与方式也应本着广开渠道、多源救助、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科学规范地建立起有效、安全、可持续的赈灾资金筹措渠道系统(如图1)。

(一)从政府财政角度,广开资金筹措渠道

根据国务院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说明,重大自然灾害属于突发性公共事件范畴,从国内外灾害救援的经验和经济调控理论来看,无论是应急救灾,还是灾后重建,由于财政资金支付的公共性、及时性和基础性等特征,使得政府财政的直接拨款理所应当地成为应对此类突发公共事件最为直接、有效的赈灾资金筹措渠道。

1.及时调整财政资金预算安排,切实做好救灾财政转移支付工作。灾情发生后,尽快解决灾区民众的衣食住行的问题,建立起灾区民众基本的生活秩序与企业的生产秩序,使个人或企业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是政府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需要巨大的财政投入。一方面,中央和受灾地区上级地方政府应及时调整当年预算安排,做好对受灾地区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工作,保障救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以此次抗震救灾为例,今年5月12日汶川震灾发生以后,中央财政第一时间向四川省紧急下拨抗震救灾资金7亿元,其中,综合财力补助资金5亿元,自然灾害生活补助应急资金2亿元④,并且中央财政直接下拨的救灾专项资金几乎每天都在更新。同时,也要做好全国其他地区政府财政的对口支援工作,将财政横向转移支付落到实处,如此次地震灾害,民政部紧急部署21个省份对口支援重灾县。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财政应未雨绸缪,严格遵照《预算法》等相关法规规定,在预算中建立稳定调节基金,并保证资金充足、到位,在发生自然灾害时,随时调用,如此次震灾,中央预算从稳定调节基金中调用一部分乃至大部分,作为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的主要来源。此外,由于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也可在灾害发生时或平时就在政府预算中建立专项的“救灾基金”,以此筹集赈灾资金。

2.适当调节国债资金使用计划,支援灾区重建。国债作为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以后,也可作为筹措赈灾资金,支援灾区重建的渠道之一。国债资金一般具有信誉度高、期限较长、收益稳定等特征,将其用于灾后重建中的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较为适宜,可以考虑适当调整现有国债资金和新发行国债的支出安排,向灾区倾斜。同时,也可考虑发行“救灾专项国债”,筹集社会资金用于灾区重建。

3.充分发挥公益金作用,利用筹措赈灾资金。行业收入按一定比例提取公益金,作为财政资金的组成部分用于社会各项公益事业发展,同样是赈灾资金筹措的可靠来源。此次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体彩中心和福彩中心相继在第一时间捐出600万元和500万元,在5月14日,中央财政再次紧急下拨抗震救灾资金1.1亿元,用于帮助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其中就包括紧急下拨的“红十字会”公益金4000万元。⑤可见,在今后的救灾过程中,不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各有关部门集中起来的公益金必将发挥重要的赈灾资金筹集作用。同时,财政部会同民政部等相关部门还在进一步商讨发行“赈灾”,建议制定特殊的公益金提取比例和成本列支方式,最大限度地将这一专项筹集来的社会资金用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并考虑将其打造成一种长期的品种,作为今后重大自然灾害稳定的赈灾资金筹措渠道。

4.合理运用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开拓赈灾资金筹措渠道。重大自然灾害过后,科学、合理地运用财税优惠政策,扩大税式支出,鼓励社会各界支援灾区,尽量减小赈灾资金筹措成本,是从直接财政资金投入的另一角度开拓赈灾资金的筹措渠道。今年5月1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认真落实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契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进出口税收等方面对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进行税收优惠。这样广泛、有序、规范、明确的财税优惠政策,一方面有助于减小灾区重建成本,更重要的是鼓励了社会各界对灾区的捐赠与支援,促进了赈灾资金筹措渠道的扩展。

(二)从金融信贷角度,大力支持灾后重建

金融信贷也是赈灾资金的重要筹措渠道,各项积极、有力的金融货币政策可以为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提供有效可靠、长期规范的资金供应。

1.加大政策性贷款对灾区重建的投入力度,鼓励并规范银行商业信贷对灾区的支持。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级政策性银行应向灾区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支持灾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重建。各商业银行也应尽快恢复灾区各项金融服务业务,积极与政府财政部门开展合作,通过财政贴息、抵押贷款等多种形式为灾区提供资金支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应加大农业小额贷款的资金投放额度,配合相关灾区农业恢复的财税政策,尽量减小灾情给“三农”带来的损失。

2.考虑发行受灾企业债券,筹集重建资金。灾害过后,灾区企业遭受了巨大损失,要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恢复生产,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各金融监管部门,可以亲自或委托相关中介机构,详细调查和了解灾区受灾企业的规模、资质、历史经营情况等,对其未来发展预期和信用等级做出判断,允许有条件的灾区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形式筹集重建资金,并在二级资本市场参与流通。

3.发挥股票市场融资作用,为灾区企业筹集资金。以此次地震灾害为例,截至地震发生时,据中国证监会统计,沪深股市共有66家川渝地区上市公司,部分企业受此次震灾负面影响较大。可以说,这些上市企业都是受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对于今后灾区恢复重建必将起到主力军的作用,尽快安定和恢复受灾地区上市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对灾区经济重建、社会发展、人员安置、稳定人心等定会起到积极、广泛的作用。此外,资本市场对于受灾地区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也将有利于灾区经济活力的尽快恢复。具体手段建议:一是考虑出台受灾地区上市公司股票市场再融资的扶持政策,将市场的扩容空间更多地向灾区企业倾斜。二是考虑资本市场选择适当的时机推出中小企业版和创业版,在重大自然灾害过后,帮助灾区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融资重建。此外,市场监管部门应尽力做好市场稳定工作,并积极引导资金流向灾后重建。

4.做好灾后保险理赔工作,为灾后重建提供必要资金保障。灾后,保监会及各保险公司应认真部署和督促落实理赔服务措施,简化理赔程序和环节,建立绿色理赔通道,提高理赔效率,让受灾群众和企业尽早得到保险赔款,全力保障灾区人民的人身安全,帮助灾区人民树立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信心。同时,也为灾后重建打下必要的资金基础。

5.特殊金融政策的支持。如同特殊财税优惠政策灾后的实施,特殊金融政策的出台也是从信贷资金供给的另一层面鼓励赈灾资金筹措渠道的拓宽。5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6.5%新高。同时,经央行总行同意,地震灾区将暂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此前,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5月19日下发通知,决定对受到地震灾害影响的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重灾省市实施恢复金融服务的特殊政策,包括妥善安排好被毁房屋的银行按揭问题在内的灾害发生前已发放贷款的管理。类似以上对受灾地区特殊金融政策的支持,一方面减小了灾后重建资金筹措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受灾地区民众和企业的信心,为灾后重建营造积极预期。

(三)从社会捐赠角度,积极开通、理顺救灾捐赠渠道

从政府角度,财政部门应会同民政等部门发动社会各界力量,通过正确的舆论宣传引导,向社会提供正规、明确的捐赠渠道与方式,积极争取国内外各渠道的救灾资金与物资,包括国内社会民间捐赠、国内其他地方政府捐赠、国外政府、国际组织、慈善机构和个人的捐赠。与此同时,鼓励各民间慈善机构、知名人士、企业发挥其社会影响力,在大灾大难面前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为赈灾资金的筹措贡献力量。

二、赈灾资金筹措的科学管理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赈灾资金筹措量大,渠道广泛,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加以引导和规范,从而保障赈灾资金筹

措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最大限度地发挥赈灾资金效力。

(一)政府财政、民政等部门应制定有关“重大自然灾害赈灾资金筹措管理办法”

制度的完善是有效开展赈灾资金筹措管理工作的基础,在这样的制度下,什么样的部门和组织有资格作为赈灾资金筹措主体;哪些渠道是受法律法规和政府许可的赈灾资金筹措方式;赈灾资金的筹措需要遵循哪些程序等问题都应给出相应的规定。同时,还应制定打击借赈灾筹款为名和非法敛财行为的具体法规。

(二)赈灾资金的筹措环节应做到开放、透明、公开

赈灾资金的筹措需要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开放的态度有利于争取国内、国际的各方援助,消除不必要的猜疑和误解。同时,坚持赈灾资金筹措的透明、公开原则,充分尊重纳税人和捐赠人的知情权,并为下一步赈灾资金的分类、配置及使用奠定基础。此次地震灾害过后不久,民政部就已开始公布“汶川大地震”财政汇缴专户捐赠详单并每日不断更新。

(三)重视发挥舆论宣传力量,为赈灾资金的筹措打造积极的舆论氛围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与痛苦,客观、公正、积极向上的舆论宣传有助于人们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可为扩大赈灾资金筹措渠道与来源,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向社会公示正确的捐赠渠道,谴责不道德行为,宣传有关赈灾资金筹措的制度规定,报道赈灾资金筹措的事实情况等搭建了很好的公共舆论平台。

三、赈灾资金筹措的合理搭配

重大自然灾害赈灾资金的筹措渠道广泛,不同渠道筹集来的赈灾资金之间存在一个合理搭配的问题,而且,不同渠道的赈灾资金与救灾需求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只有科学、合理地搭配好、处理好不同渠道赈灾资金之间以及不同渠道赈灾资金与救灾需求之间的关系,才能将赈灾资金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一)资金筹措各渠道的主辅关系

面对5・12汶川重大自然灾害,财政政策和手段,如财政向灾区的纵向和横向转移支付、公益金的拨付、国债政策的倾斜、灾区特殊优惠财税政策等,具有公共性、时效性、基础性等特点,在安顿灾民、恢复灾区基本生活、生产秩序方面,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灾区最有力的支持,并在灾后重建中发挥更为直接和有效的资金筹措作用。所以,与其他赈灾资金筹措渠道相比,财政手段应作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筹集的主要渠道。明确财政资金为主,其他救灾资金为辅的赈灾资金筹措配置的主导思想,有利于救灾工作的及时开展以及公共财政思想的深入人心。

当然,说财政政策与手段是重大自然灾害资金筹措的主要渠道,并不意味着其他渠道不重要,而是与财政直接投入相比,其他资金筹集的不确定性较大,不好把握,时效性也不如财政手段。比如,金融信贷手段对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的帮助相比财政手段则是间接的。在对灾区必要的财政投入前提下,民众的最基本生存条件和企业的基本生产条件得到满足以后,各项金融政策才能发挥作用。而社会各界的捐赠筹集则不易估量,也无法在第一时间使用。另外,如此次汶川大地震这样的重大自然灾害,受灾面积广,损失巨大。在财政筹措赈灾资金渠道中,中央财政向受灾地区的纵向转移支付应是中坚力量,占绝大比例,地方财政资金横向转移支付为辅,而财政预算资金的救灾调整安排和直接投入则是其他财政赈灾资金筹措手段的主要方式。

还需强调一点的是,就政府财政手段与市场、社会等其他赈灾资金筹措手段之间的关系而言,可以说,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救灾与安置在短期内政府财政拨款责无旁贷地是赈灾资金的首要来源,但从长远来看,由于灾后重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所以,在应急的资金筹措过后,除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持续供给,恢复常态的灾区需要更多的市场与社会手段为灾区筹集重建资金,也只有这样赈灾资金筹措的长效机制才能建设和运转起来,灾区重建才能得到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的开展。因此,把握好政府财政手段与市场、社会其他赈灾资金筹措手段之间的适时转换、过渡与衔接也是赈灾资金筹措应注意的问题之一。

(二)资金筹措渠道与赈灾资金需求的合理匹配

根据各种赈灾资金需求的不同特征和性质,各种不同赈灾资金筹措渠道可与之相对应,从而发挥赈灾资金的最大效率与效益(见表1)。

1.救灾行动自身需要的资金。由于救灾安民既是政府的本职工作,也是财政资金公共属性的体现,而且,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以后,需要第一时间的快速反应与行动,所以救灾行动本身的资金保障和救灾成本应有财政资金负担。

2.灾后地方政府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恢复与建设资金。因为政府组织、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公共事业本身就都是公共或准公共产品,其恢复与重建自然也是财政直接投资的范畴,部分基础设施的重建也可由政策性贷款解决。

3.灾后伤员的救治、“三孤”人员的抚助、医疗卫生和教育设施与机构的重建、灾后居民住宅的恢复建设等资金。这也是财政投资范围,财政部门应会同民政、卫生、教育、建设等部门研究财政直接拨款的相关配置。同时,在这方面也是社会捐赠资金援助的重点,可将绝大部分社会捐赠资金用于这些方面。

4.灾后企业的恢复与发展资金。这样的资金需求可以更多地通过市场化或政策化的手段予以解决。如可通过特殊的银行信贷与财税优惠政策、特殊企业债券的发行、股票等资本市场再融资、保险理赔,以及财政贴息等手段完成资金筹措。

5.由于“三农”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抗风险的脆弱性,对于受灾地区农业的恢复,农民的安置,甚至农村格局的重新规划,需要金融信贷政策和财税政策的合力支持,为灾后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

四、结语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以“众志成城”的思想状态,“积极客观”的科学精神投入应急救灾、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中来,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努力做好赈灾资金的筹措工作,为灾区重建提供了物资与资金保障。因此,努力挖掘各种资金筹措渠道,如财政拨款、各种社会捐款等直接的资金来源渠道,对灾区企业恢复的金融财政税政策等间接资金筹措渠道等等,并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各种资金筹措渠道在救灾各个不同时期的主辅关系和作用,从而适时调整赈灾资金筹措策略和重点,可以实现赈灾资金筹措的合理搭配。此外,还应及时总结赈灾资金筹措的经验和教训,在未来逐步建立起全社会范围内的、规范、有序、高效的重大自然灾害赈灾资金筹措的长效机制,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灾害。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2003年10月8日。

②新华社电,2008年5月16日。

③上海证券报,2008年5月21日。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2008年5月12日。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站,2008年5月14日。

参考文献:

[1]李侠,聚焦:地震对经济和股市影响几何[n].金融时报,2008-05-15.

[2]马婧妤.地震不会改变经济运行趋势对股市影响有限[n].上海证券报,2008-05-14.

[3]范维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科学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学基金,2007,(2).

[4]梁平,赵瑛.政府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J].城市与减灾,2007,(4).

[5]赵要军,陈安,戎晓霞.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公共财政应急机制探讨[J].中国管理科学,2006,(10).

theFinancingandConfigurationissuesofmajornaturalDisasters

SunKejing

(GraduateCollege,Dongbei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Dalian116025,China)

资金筹措保障措施篇3

一、落实六项举措,贯彻扩大会议精神

9月22日,我区召开失地农民安置补偿工作专题会,传达了市委、市政府专题扩大会议精神,落实了六项举措:一是将区政府相关副区长全部纳入领导小组任副组长,加强了工作力量。二是制定了例行会议、专项接待等5项制度。三是再次对基础数据进行核实,做到不重、不漏,同时建立健全台帐。四是在第二次清理数据的基础上,科学测算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所需要的资金。五是克服一切困难,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安置补偿资金及时到位。六是围绕失地无业农民生活、就医、子女就学等难题,探索切实可行的救助方案。

二、启动九大体系,力推安置补偿工作

我区出台了《关于失地无业农民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启动了9大安置保障体系。一是启动失地农转非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全面完成了清理核实工作,符合低保条件的失地农民共1271人(1-9月为失地农转非人员发放低保金54.7万元),对后期新申请的403户614人的核实工作正在进行。二是启动失地无业农民失业保险体系,加速了对失地农民的登记工作,2004年1月1日到2005年7月31日应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人有649人,已初审393人,预计在月底前自愿参保人员参保率和救济金发放率达到80%、符合条件低保参保率达100%,圆满完成市下目标任务。三是启动失地无业农民就业安置体系,对符合劳动力就业条件的5234人,实施了再就业培训,近期开设了9个再就业培训班,共培训450人,在10月12日市就业局招聘会上,签定意向协议26人,为67人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四是启动文教、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就近入学、一视同仁”和“低费率就医”的原则,认真落实各项政策,解决了58名失地农民子女就学,减免教育学杂费、住院费、手术费、门诊挂号费等共2.75万元。五是启动住房安置体系,自2005年9月1日起,我区严格按照“先补偿安置,后实施拆迁”的原则,落实了安置方案和措施,住房安置预计年底前得到全部解决。六是启动接待体系,成立了以区纪委书记任组长的处置突出问题工作组,集中力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解决失地农民案件,近段时间共受理安置补偿案件15件,接待群众44人次,处理15件,回复率达到100%,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化解了征地拆迁中的纠纷和矛盾。七是启动司法救助体系,对失地无业农民积极开展了法律援助,采取设立流动法庭、免费咨询点,免费服务,开辟救助热线等形式,重点解决工资、赡养费、抚恤金等问题,共提供司法救助、法律援助10件,做到了早受理、早执行、早解决。八是启动资金扶持体系,努力克服偿债高峰期资金短缺等实际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建立了补偿安置资金专户,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九是启动便民服务体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政务中心建设,全区16个行政许可实施主体资格部门、涉及69个行政许可项目进入政务中心,简化了办事程序,确保各项扶持和救助政策及时落实。

三、强化四个到位,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在集中解决突出问题活动月中,我区把解决好XXX补偿金拖欠和XXXX“一碗水”动迁58户未入住安置房作为失地农民安置集中兑付阶段的起点和突破口,强化措施,确保实效。一是领导指挥到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到达现场听汇报、抓协调、解决安置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宣传引导到位,专门组建了由所在乡镇分管书记任组长的群众工作组,深入基层,宣传政策,积极化解矛盾。三是管理监督到位,派出专门力量直接参与安置房的施工管理,特别是对工程涉及到的水、电、气等进行全程监督,确保了工程的质量,避免了出现“豆腐渣”工程。四是资金补偿到位,采取缓发机关干部职工福利、向乡属企业借款筹资、加大现有存量资产盘活变现等措施,筹集资金349万元,集中解决了XXXX拖欠补偿和XXX动迁58户安置房的问题。

四、完善四大机制,规范安置补偿工作

一是完善目标管理责任机制,将安置工作纳入了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并实行一票否决。结合实际,提出了“六个100%、三个确保”的目标,即在市下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政策、法规宣传到位率达100%”和“确保失地无业农民子女全面就学”两个目标。二是完善规范运作工作机制,工作中坚持实行“阳光操作”,增强工作透明度,严格执行省、市征地拆迁政策,积极加强宣传,强化征地补偿费用管理,做出限时承诺,统一思想和口径,落实“三统一”、“九公开、五不征”、“两公告、一登记”等制度,切实规范安置补偿操作。三是完善安置补偿创新机制,放开思路,大胆创新,结合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全面启动了货币安置、住房安置、听证制、限时兑付制、足额补偿制、帮扶制等多项安置补偿制度,拓宽了解决渠道。四是完善严查严处督办机制,严格实行了失地无业农民补偿安置工作督查制、责任追究倒查制。

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执行难。按XXX发〔2005〕92号文件的要求,同一宗地、同一批次、不同时期签定安置补偿协议的失地无业农民(2003年12月31日前和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7月31日期间办理的同一宗地、同一批次的失业无地农民),只有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7月31日之间签订安置补偿协议的才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群众难以接受。

(二)政策把握难。一是对失地无业农民是否就业的调查核实难;二是对申请享受低保待遇的失地无业农民的实际收入难以界定;三是对失地无业农民是否享受失业保险、低保,在具体操作中较难把握。

(三)资金筹措难。在筹措补偿安置资金中,存在财政、集体筹措资金难的问题。

六、下步工作打算

(一)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区委、区政府将失地无业农民安置工作作为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和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抓实、抓细。

资金筹措保障措施篇4

从目前看,2000年及以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目标与具体措施将集中于以下若干方面。

(一)实现养老金社会发放。

我国前期在养老保障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是基本养老保险金由行业统筹全部移交地方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曾将由企业负责发放的养老金改革为由企业所在的行业统筹。但这种行业自成体系的管理体制,难以实现更大范围的风险共担。而且,同一地区同类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有高有低,也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公平预期。从1998年9月起,基本养老保险由行业统筹移交给了地方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即实行统一的地方统筹。原来实行行业统筹的铁道、交通、电力、水利、邮电、民航、石油、中建、有色九个行业和银行的养老保险基金统一实行了地方管理。在地方统筹的基础上,1999年,我国开始推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改革。即将原来通过企业发放的养老金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通过省银行、邮局等发放到离退休人员手中。这样做不仅减轻了企业的负担,还可以使离、退休人员不受企业的一些行为或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养老金的社会发放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资料,1999年末时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已达到80%以上的地区有6个:上海市100%,福建省91,4%,山东省89%,陕西省84%,云南省83.6%,重庆市80.8%。在2000年中,退休人员与企业事业单位相脱离、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以及退休人员由社区管理服务的工作将在全国普遍推开。

(二)强化养老金征管。

2000年全国企业离退休人员将增加200万人,总数将达3100多万人,养老金全年支出预计达2000多亿元。要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需要采取进一步的切实有力措施强化养老基金征缴和开辟新的筹资渠道。对过去屡次发生拖欠的地区、企业应当实施重点监控。因历史原因拖欠的基本养老金,有关责任机构和企业应尽快补发。在强化养老基金征缴方面,对生产经营正常、能够正常发放工资的欠费企业,要逐户追缴欠费;对有资金能力而拒不补缴的单位,应当坚决依靠法律手段征缴。要争取在2000年末时使全年的养老基金收缴率达到90%以上。

(三)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2000年的另一项重点工作是要在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上取得新的突破,力争实现城镇养老保险全覆盖。其中,要特别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工作力度。估计这些企业中的参保人数将增加1200万人。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扶持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2000年1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己规定,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存入银行个人账户所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在税赋优惠的基础上,2000年时我国在加强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方面的政策措施还可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增加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1999年1一10月份,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91.7%,2000年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将继续进一步的成倍增长,主要是增加对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和其他需要救济居民的支出。(2)强化社会保障资金的征收,重点解决基本生活保障和养老、医疗、失业保障金不到位的问题,努力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3)通过减持国有股股权、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或发行长期国债的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采取非常措施弥补由于历史上国家对职工的“隐性负债”而形成的资金缺口。此外,从目前看,至少对一些下岗、事业人口集中的老工业基地、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中央财政补贴仍是必须的。各地也已普遍将最低生活保障金列入当地财政预算,支持省内欠发达市、县以及省属企业职工的最低生活保障。

(五)建立现代化的管理系统。

为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民政部已开发出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软件”,正在全国推广应用。目前,我国地级以上的城市已初步建立起计算机合理网络。估计在今后一到两年的时间内,计算机管理网络将扩展到全国所有的县、市、区,最终形成全国性的现代网络规范管理。

(六)继续因地制宜地推进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将现有的8亿农民划归社会保障网,我国的社会保障才能成为一项完全意义上的基本社会制度。目前民政部已经承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将列人民政部2000年的重要工作日程。其总的思路是因地制宜,稳定推进,不搞“一刀切”。已经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方,在管理和操作上可借鉴城市的管理经验,使之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尚未建立这一制度的地方,要继续做好调查研究和摸底测算工作,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七)加快医疗保障体系的改革步伐。

资金筹措保障措施篇5

[关键词]突发事件;财务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e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3)11-075-2

《宪法》赋予了人民军队具有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和平劳动成果的职责,我军几乎年年都要不同程度、不同规模地执行处理各类突发事件任务。在新形势下,研究突发事件财务保障,对于履行我军职能任务,顺利处理突发事件,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发事件财务保障的特点

(一)经费筹措困难多

我军执行“处突”任务都是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接到命令,具有不规律和不可预测性。在此期间,财务部门既要完成平时经费,又要忙于保障部队行动前的经费急需。经费筹措困难很多,尤其是筹措携带现金比较困难。不少急需物资来不及向上级请领和动用战备储备,只能就地购买;一些应由地方提供的器材,因应急只好自己出钱筹措,都加大了现金需要量。同时,部队执行处理突发事件任务,常常是在异地实施,部队到达驻地后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很快开设银行账户,大量生活急需必须用现金支付。按现行财务制度规定,部队正常库存现金远不能满足应急的需要。

(二)保障难度大

突发事件从主观上往往是很难预测的,在不确定的时点爆发,而且发生的形式多样,地点不确定,时间长短难以确定,再加上首长的决心和意图、人员的编制和实力以及部队执行任务地域的多变性和行动的纵深发展都无法准确的预测,所以从主观上掌握突发事件是很难的,由此带来了财务保障供应的复杂。在执行突发事件的任务时,情况瞬息万变,临时调整布防与任务,这样会给财务保障增添不少的难度。

(三)财务保障方式灵活

在“处突”时地域有远近之别,时间有季节之异,“处突”地域的社会环境、人文、地理等因素千差万别。单就经费而言,在处突事件中,由于事发的突然性,财务开支中的一些正常程序往往简化;在经费的管理方式上,也要求适时而变,若集中管理,不便于部队及时保障,若经费分散管理,导致经费开支的随意性增大。上述要素都要求保障方式应因地制宜。

(四)经费结算复杂

突发事件中环境的多变带来了经费结构的复杂性。从处突事件中所需物资的筹措来看,品种多,来源复杂。有部队携带和自行采购的、有上级下拨的,有内部筹措的、来源渠道不一,消耗去向不一,特别是在实施处突过程中,部队执行任务点多面广,容易产生独立性和随意性,导致经费开支范围扩大,标准经费不足和实际开支增加,同时由于处突事件中地点的不确定性,容易导致保障关系复杂性,增加了结算手续的复杂程度。

(五)管理监督难度大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部队处于机动状态,部队经费保障任务下达急,准备时间紧,实力变化快,经费开支大,供应方式多而复杂,物价水平千差万别,在经费供应中,往往只强调保障到不到位、及不及时,而忽略了坚持财务标准制度。而且各项开支增加,结算手续简单随意,容易使经费管理上出现漏洞。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少、财务工作量大、财务制度落实难等多方面的原因,也使得财务管理与监督难以进行。

二、突发事件财务保障措施

(一)科学预计经费需要量

要合理预计经费需要量,不但要确保经费供得上,还要做到经费供得好。首先,要明确部队处理突发事件的经费标准,主要是补助经费和特殊开支。军区财务部在处理突发事件初期应当及时与总部有关部门联系,明确经费标准,并及时通知处突部队,为定量供应提供依据。其次,要掌握处突部队的人员实力和参加处突的时间,并了解各部队承担的任务和动态,以便准确计算出各部队所需的日常开支和某些特殊性开支,以达到照顾全面,突出重点的保障要求。最后,通过科学方法,对处理突发事件经费需求进行测算。在全面搜集部队历次处理突发事件的历史数据和相关资料、确定可能影响经费开支量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数学模型,得出经费需要量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一些相关系数进行确定,进而对部队参与处突的经费需要量进行预测。

(二)多渠道筹措经费

1.预拨部分机动经费。根据近年来部队执行处理突发事件任务的经验,在某些特定时期,如汛期、节假日等,可以从机动经费中预留处理突发事件专项储备金,设立专项储备资金项目,为突发事件财务保障做好准备。

2.提取基层部分生活结余经费。参加任务的主体是基层连队,财务保障的重点也是基层连队。因此,财务部门可以预先从基层连队历年的生活经费结余经费中提取部分资金,充实处理突发事件经费。处突完成后,再返还给各单位。

3.搞好内部协调。指定一些经费状况比较充裕,不参加处理突发事件的单位,对口支援的单位,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对参加处理突发事件的部队进行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的援助,在一定程度减轻该部队经费供应上的压力。

4.依靠社会力量解决困难。要尽可能地争取地方银行、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可与银行建立联系,签订储备金代供协议,建立应急资金快速划拨通道,保证所有应急资金专人负责,专项划拨,及时到位。在部队的住宿、食品供应问题上,因经费无法保障,可以争取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三)多方法完善财务保障手段

一是预案保障与随机保障相结合。突发事件财务保障往往出现“计划不如变化快”的情况。若一味的强调预案,很可能会出现“供不及时、供不到位、供过于求”的混乱局面。因此,需要我们将预案保障与随机保障相结合,灵活处置;二是建制保障与联勤保障相结合。部队在应付突发事件初期,机动执行任务且频繁转换,在这种情况下,部队在短时间内无法理顺经费保障的供应渠道。因此,执行任务初期,部队要充分发挥建制保障的作用,携带较多现金,增强自我保障能力。与此同时,财务人员应迅速与联勤保障机构协调,在当地银行军队账户专柜建立临时账户,疏通资金供应渠道,保证经费连续足额保障;三是前送保障与伴随保障相结合。财务应急保障组争取到部队一线了解部队的经费需要,在紧急情况下,应将资金送到部队手中。

(四)规范财务管理制度

1.健全经费开支标准制度。建立一套适合突发事件特点的经费供应标准,既是实现经费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健全我军标准体系的内在要求。对于标准的制定,应遵循合理、简化且高效的原则,可采取平时标准加补助标准的方式,在生活福利、物资消耗、间接保障性支出三方面制定。

2.严格落实财务管理制度。一是严把执行经费标准关。凡有明确标准规定的,按标准保障;无标准又确需开支的,根据实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由首长签批后开支;二是严把经费借款关。部队处置突发事件时容易出现盲目借款和多头借款的情况,为此要严格借款手续和借款的会计核算。对供单位的借款,可实行“三证一据”:军级单位后勤负责人的批准证明、单位证明、承办人身份证明和正式收据;三是严把经费物资筹集和供应的登记检查关,克服“重钱轻物”的错误管理倾向;四是严把审批报销关。明确经费开支后,无论有无正式原始发票,都要有经手人、审核人、验收人和审批首长签字后才能报销。

3.加大检查监督力度。要建立管理核算制度,物资领用登记、统计制度,责任到人;要严肃特殊时期的财经纪律,做到有章必循,循章必严。对经费物资收支情况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加强审核监督,及时纠正经费开支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组织有关人员采取普遍检查和抽样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经费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五)加强突发事件财务保障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配齐相应的财务战备装备。主要包括财务保障车辆、通讯工具、电算化设备、财务战备箱(包)及统一格式的账表凭证,并按照“三分四定”原则,在战备箱中备齐办理银行开户的印鉴,开户证明书,收借据,记账凭证,经费物资账簿,供给介绍信和一定金额的现金、支票和保障预案等有关文件、办公用品,并指定专人负责,还要新建扩建一些必备的训练场所和装备库房。二是加快财务保障网络系统的开发,建立依靠国家金融网络,实施军民结合的一体兼容保障体系。要尽快建立“网上银行”,使军队财务系统能够直接接入国有银行网络终端设备,利用网络优势,加大资金调控力度。

(六)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人才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财务部门应定期地组织财务干部进行应付突发事件教育,使每个同志树立较强的应急观念,克服“处突”与己无关的错误认识;进行政策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财务人员“服务”意识,做到平时作风硬、业务精,战时拖不垮、打不烂、供得上、管得好、算得精;二是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突出提高三种能力;一是观察分析能力。培养财务人员分析“处突”保障中各种情况的能力,尤其是能够依据保障方向变化、保障重点转移、保障关系转隶、保障力量调整迅速做出反应,超前调整保障预案,抓住关键环节进行保障处置;二是协调运筹能力。财务人员必须既能着眼当前需要,把保障行动确定在经费标准允许范围之内,又能考虑作战发展,实现前后照应,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保障战斗胜利;三是灵活应变能力。处置突发事件,情况始终处在不断变化的不稳定状态之中。从以往“处突”的实践经验证明,即使在战前,对保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设想得再细致,计划得再全面,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设想的情况发展,因此,要求财务人员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对原计划进行修改,随时做出新的判断,采取新的措施,及时调余补缺,保障部队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春胜.如何搞好“处突”财务保障工作[J].武警财务论文集,2001.

资金筹措保障措施篇6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央组织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关于落实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00〕61号)精神,对各地拖欠的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以下简称“两费”)要一次性予以补发。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各省”)上报的截止1999年底拖欠的离休干部“两费”,由中央财政一次性予以补发。

二、中央财政安排用于解决拖欠离休干部“两费”的补助资金,通过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拨付。

各级党委、政府收到补助资金后,要立即组织有关部门通力配合,加强协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离休干部手中。其中机关事业单位拖欠离休干部的“两费”,由党委组织、老干部部门牵头,财政部门负责补发;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企业拖欠的离休干部离休费,由劳动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通过本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拨付给社会保险机构负责补发;企业拖欠的离休干部医药费,以及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企业拖欠的离休干部离休费,由本级党委组织、老干部部门牵头,会同财政、劳动保障部门采取措施予以补发。

三、各级党委组织、老干部部门和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补发方案,报党委、政府同意后,抓紧组织实施,确保拖欠离休干部的“两费”尽快补发到离休干部手中。各有关单位在补发拖欠时,要填表造册,并将补发情况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提交书面报告。

四、各省党委组织、老干部部门和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在2001年3月底前将本地区补发拖欠离休干部“两费”情况报送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五、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确保补助资金的专款专用,不得虚报冒领,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也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对违规使用资金以及资金拨付不及时的地区,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六、对各省2000年新发生的拖欠及其他预料不到的问题,由省级政府负责安排资金,一次性予以补发。

七、春节即将来临,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确保离休干部当月的离休费按时足额发放,保证老同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绝不能再发生拖欠,否则,要严肃予以查处。

八、各省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通知精神,尽快建立和完善离休干部离休费保障机制、医药费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各级财政部门要在预算中足额安排应由财政负担的离休干部“两费”,劳动保障部门要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优先支付企业离休干部的离休费。同时,加快建立企业和原未享受公费医疗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医药费的单独统筹机制,并按属地原则将中央企业纳入统筹范围。未建立离休干部医药费单独统筹的地区,其所在企业要确保离休干部医药费按规定实报实销。

资金筹措保障措施篇7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发〔2000〕8号,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做好两个确保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工作部署

要认真传达学习《通知》精神,切实加强对两个确保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领导。《通知》对两个确保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地要尽快调整工作部署,制定具体的贯彻落实措施和工作方案。各级劳动保障、民政、财政部门要加强协商,密切配合,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领导负责制,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了解真实情况,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指导。

二、确保资金到位,切实做到按时足额发放

要按照《通知》要求认真落实两个确保资金,确保应筹措的资金落实到位。从今年开始,各地对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必须保证按时足额发放,不得再发生新的拖欠。今年前几个月拖欠的基本养老金和按规定应发而未发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要在8月底前全部予以补发;对未按规定代下岗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也要同时予以补缴。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通知》要求,提高财政预算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保证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各地要坚持和完善两个确保的月报和季报制度,并在今年7月底前对两个确保资金的安排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凡是资金安排不到位的,都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以补充,不得留有缺口。

三、加大扩面力度,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

要采取有效措施,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要以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事业单位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年底前要基本实现养老、失业保险全覆盖。各地要对集体企业参保情况进行一次认真的调查核实,对于生产经营正常的,要尽快纳入养老、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对于未参加社会保险且已经停产多年、无力缴费的集体企业不再纳入养老、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其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直接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按规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具体办法由各地民政部门会同劳动保障、财政部门研究制定。要强化对企业缴费情况的执法监督和稽核工作,重点稽核职工人数和缴费工资基数,依法加大征缴力度。要制定养老保险费差额缴拨改为全额征缴的实施计划,并采取措施保证按期实现。要加大清理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的力度,对欠费企业要采取经济、法律、行政、舆论监督等各种手段进行督缴,并建立专门的清欠跟踪制度,确保应收尽收。

四、积极推进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按期实现工作目标

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尽快实现由银行、邮局或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发放养老金。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要在9月底前、其他地区要在年底前基本实现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要严格清理和规范基本养老保险统筹项目和计发标准,属于国家规定统筹项目内的养老金必须确保发放;统筹项目外的,由企业依据经济效益情况支付,并向退休人员做好解释工作,不得擅自将统筹外项目转为统筹内项目。劳动保障部、财政部近日将统一部署对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和计发标准的清理规范工作。今年各地不得自行调整基本养老金待遇,今后有关工作按国务院统一部署进行。各地要筹措安排不少于当地2个月支付额的周转资金,确保养老保险费由差额缴拨改为全额征缴和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顺利进行。要按规定将原行业统筹企业和中央直属军工企业纳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行省级管理,并加强基金的统一调剂,切实打破对原统筹行业的封闭运行。要切实按照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关于事业单位转制的政策规定,尽快将各类转制单位纳入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并负责发放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五、妥善处理劳动关系,加快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要按照国家现行政策规定,把妥善处理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和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结合起来,解除下岗职工的后顾之忧,保证下岗职工出中心工作的顺利进行。要结合本地实际,根据企业和下岗职工的不同情况,制定妥善处理下岗职工劳动关系的工作计划和具体方案,指导企业按照规定及时与下岗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要认真做好出中心人员的跟踪服务工作,设置方便其办理社会保险的网点和专门窗口,及时为其接续社会保险关系;对未能实现再就业的,要按规定发放失业保险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要正确把握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舆论导向,做好周密细致的组织引导和政策落实工作,争取下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要进一步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强再就业培训,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大力开展社区服务,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有关处理下岗职工劳动关系的具体政策,劳动保障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下发。

六、精心组织实施,做好关闭破产企业的有关工作

要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源枯竭矿山关闭破产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00〕11号)规定,高度重视做好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安置工作。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同级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协调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参与制定工作方案,指导企业组织实施。对关闭破产企业的离退休人员,要直接纳入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范围,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并探索做好退休人员移交社区管理的有效办法。对关闭破产企业的在职职工,要按照规定纳入当地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计划,做好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对于按规定办理提前退休的人员,其基本养老金除特殊工种按《国务院关于颁发〈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1978〕104号)规定提前退休的年限,不减发基本养老金外,每提前1年减发2%(不含个人帐户养老金),减发基本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为: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调节金及各种补贴)×(1-提前退休年限×2%)+个人帐户养老金。提前退休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基本养老金不再重新计算。要深入企业宣传政策,及时了解掌握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思想动态,认真落实安置政策,防止发生突发事件。

七、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

要充分发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作用,严格按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切实做好保障对象的审核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城市困难居民及时给予救助,真正实现全覆盖。各级民政、劳动保障、财政部门要加强联系和配合,建立正常的工作协商制度和信息沟通渠道,做好相关政策的衔接和配套工作。对一些生活困难的企业在职职工、离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家庭,在按当地政府公布的有关标准计算其应得收入后,对其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要及时给予救助。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对所需资金要全部纳入预算,同时要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保证资金及时到位。对财政确有困难的地区,中央财政酌情给予支持。

八、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完善服务功能

各地要大力拓展和深化社区服务,积极开展企业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和社会贫困者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网络。要加强社区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的服务功能,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和领域,认真做好社区各项社会保障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要结合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为社区服务组织调整充实部分精干的工作人员,并积极开展政策和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要保证社区服务机构开展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工作经费,改善办公条件,提高工作效率。要建立健全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和社会贫困者的档案资料,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积极主动地开展服务,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各级民政、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要加强指导,总结经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为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创造有利条件。

九、考核工作实绩,明确挂钩指标

按照《通知》要求,对于两个确保工作到位、财政确有困难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的资金缺口,经劳动保障部、财政部核实后,由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并且要与各地两个确保工作实绩挂钩。挂钩考核的主要指标有:确保发放情况、补发拖欠统筹项目内基本养老金情况、调整财政预算支出结构安排社会保障资金情况、“三三制”资金落实情况、社会保险扩大覆盖面的提高征缴率情况、清理企业缴费工资基数的统筹外项目支出情况、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情况和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等。

十、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提高基础管理水平

要重视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特别是要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现代化的社会保障技术支持系统。要配备必要的软硬件设备,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力争在今年底前建立健全参保职工、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数据库,从根本上解决底数不清、数据不实的问题。各地要制定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具体实施计划和工作方案,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避免重复建设。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信息系统建设的资金需要,各级财政要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十一、加强监督检查,建立情况通报制度

今年要重点开展两个确保和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执法监察。要制定完备的工作预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避免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各地要及时报告两个确保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情况。对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进展情况,劳动保障部将定期通过新闻媒体进行通报。要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基金和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保证专款专用,及时拨付到位,发放到人,不得截留,严禁挤占挪用。各地要加大回收被挤占挪用基金的工作力度,对新发生的挤占挪用问题,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下半年,劳动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等部门将对各地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一次专项检查。

十二、做好宣传工作,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资金筹措保障措施篇8

一、社会保障税的国际比较

社会保障税是一种按受益原则征收,由获得某种特定收入的纳税人缴纳,专项用于社会保险方面的直接税种。这种方式最初起源于美国,目前世界上已经有90多个国家采用税收的方式筹措社会保障资金,由于各国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国的社会保障课税制度也不尽相同,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有美国、德国和英国。

(一)美国的社会保障税。美国的社会保障税是按照承保对象和承保项目相结合的办法分别设置税种,共同组成社会保障税体系。其主要包括:

(1)薪给税。其纳税人为雇主和雇员,税基是工资薪金额,没有起征点,也没有费用扣除,但有最高限额,采取比例税率,由雇主和雇员各负担一半。1994年税率为14.3%,雇主缴纳的部分由纳税人上门申报,雇员缴纳的部分由雇主代扣代缴。

(2)自营人员社会保障税。它是为个体业主(除医生)的养老、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而设立的按所经营事业的纯收益额计征,以400美元为起征点,1994年的税率为12.3%,由纳税人自行填报缴纳。

(3)失业保险税。美国的失业保险税由联邦失业保险税和州政府失业保险税组成,其中联邦失业保险税是联邦政府为弥补各州政府失业保险财源不足而开征的,为临时失业者提供基本生活费用,其税额全部由雇主缴纳,1994年税率为6.2%。美国联邦政府准许州政府以它自身的失业保险税数额抵免联邦政府缴纳的失业保险税,1994年减扣为5.4%,所以联邦失业保险税的税率只有0.8%(6.2%一5.4%),课税对象是雇主支付给雇员的全部工资,最高限额为6000元。

(4)铁路员工退职保障税。美国铁路员工单独有一套社会保障制度,美国铁路员工退职保障税是专门为铁路员工筹措退休养老金的,该税纳税人为雇主和雇员,课税对象为雇员领取的全部工资和雇主发放的工资。该税的税率较高一些,由雇主和雇员分别缴纳,但雇主比雇员要负担得多一些,1994年雇员的税率为6.15%,雇主的税率为9.5%。另外,铁路员工还要缴纳失业保险税,税率为8%,全部由雇主负担。

美国社会保障税的特点是,保障的范围比较广泛,适应性比较强,同时又重点照顾了一些特定人员、特殊行业和项目,但是统一性较差,保障的待遇不公平,管理难度较大。

(二)德国的社会保障税。德国的社会保障税是根据保障的项目分别设置税种的模式。它主要由养老保险、健康保险、失业保险、意外保险和老年人的关怀保险等五个项目组成。

(1)养老保险税。1994年税率为19.2%,由雇主和雇员各负担一半,有最高限额规定,1994年应税收入的上限为年收入91200马克,东德为70800马克,但随着工资、薪金的提高,最高限额也将相应进行调整。

(2)健康保险税。纳税人为所有工人、职员、家庭手工业者以及从事其它职业的人,1994年的税率为13.2%,东德为13%,雇主和雇员各负担一半,应税上限分别为68400马克和53100马克。

(3)失业保险税。纳税人为所有职工,每年的应税工资限额与养老保险相同,税率为7.2%,雇主负担4.2%,雇员负担3%。

(4)意外保险税。纳税人为所有职工和农民,税率为2.15%,完全由雇主按雇员的工资收入缴纳,但每年的税率根据各行业事故风险程度及全部职工年工资总额决定和调整。

(5)老年人关怀保险税。1995年开始实行,纳税人与健康保险的纳税人相同,专门用于向国内老年人关怀保险提供资金,雇员部分适用的税率为健康保险工资总额可保上限的0.5%,1996年又调整到0.85%。

德国社会保障税的特点是分项目设置税种,筹措的资金用途十分明确,保障的项目多,福利好,但是它的前提是国民收入水平较高,对管理的要求高。

(三)英国的社会保障税。英国的社会保障税是按保障对象分别确定征税对象的模式。英国的社会保障税称作国民保障缴款,但其性质与税是一样的,具有强制性,且与收益者并不完全挂钩,征税的依据是工资薪金收入。具体分为四种类型:

(1)征收对象为一般雇员。纳税人为一般雇员和雇主,根据雇员的周工资额计算每周应缴纳的税款,由雇主和雇员各负担一半。其免征额规定,周薪不到39英镑的免缴,周薪不到65英镑的税率为10%,65—100英镑为14%,100-150英镑的为18%。征收率采取全额累进制,限征额以上部分,雇主仍要缴纳10.45%,而且退休后的工资薪金收入,雇员部分不再缴纳,但雇主部分仍要继续缴纳。

(2)征收对象为个体经营者。实行定额征收,1989年,凡个体经营者年收入达到2250英镑以上者均需缴纳,每周定额为4.05英镑。

(3)征收对象为自愿参加社会保险的人。这些自愿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包括没有正式职业但又想保持其领取保险金权利的人和前两类中想增加保险金权益的雇员和个体经营者。也是实行定额征收,1989年每周缴纳3.95英镑。

(4)征收对象为个体经营者的营业利润超过一定水平以上的人。1989年,年利润额在4750英镑一15860英镑之间的部分,按6.3%的税率缴纳社会保障税。

英国社会保障税的特点是覆盖面较广,享受的福利待遇也较高,而且根据不同就业人员或非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税率,比较公平,执行也较为方便。但是,采取全额累进税率制度会使临界点税负差距过大,而且社会保障税的缴纳与享受保障的项目没有直接挂钩,返还性不明显。

二、对我国征收社会保障税的启示

从以上介绍的三国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保障税征收模式来看,可以得到如下几个启示:

第一,通过税的方式筹措社会保障资金,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造成大量失业,许多国家乃至私人企业都无力支付职工的失业救济和起码的生活保障,原有的退休养老计划无法实施,严重威胁到社会安定。迫使政府考虑从税收制度方面寻找出路,以便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保障税。二战后,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民收入大幅度增加,采用税的方式筹措社会保障资金越来越为各国所接受,并且迅速发展为主体税种,目前,在德国、法国、瑞典、荷兰、巴西等国,社会保障税都已成为头号税种。我国目前正在加速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和劳动者,在激烈的竞争中都有机遇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寻求社会保障,以便消除或缓和市场竞争所造成的社会震荡。而我国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社会保障事业,突出面临着基金筹措难等弊端,因此必须要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社会保障筹资方式,才能更好地为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及时足额地提供资金来源。

第二,社会保障的项目由少到多,逐步增加。1935年,美国刚开征薪给税时,仅用于老年和遗属保险,1956年增加了对丧失工作能力者的保险,1965年又增加了为老年人提供的住院保险和医疗保险。目前,美、德、英等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体现国家对公民基本生活的关切,社会保障税主要针对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方面筹措基本保障资金。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所筹措的资金也应重点保证基本保障项目的需要,这些基本保障项目是保障对象因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或生病情况下的基本生活和就医、治疗所需的,主要包括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

第三,社会保障税的课征范围比较广泛。社会保险是政府在承诺范围内承担最后责任的基本保险,是一种法定保险,作为法定保险应该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体现社会保险的“大数法则”,增强互济功能和防御风险的能力。从上述介绍的情况来看,社会保障税的课征范围都比较广泛,只要是本国的有工薪收入的人,都是社会保障的纳税人。除此之外,对于不存在雇用关系的自营人员和农民,虽然没有确定的工资薪金所得,也必须依照规定缴纳社会保障税,美国还单独开征了铁路员工的社会保障税。我国开征的社会保障税必须具有较大的征收范围,要覆盖到城镇全体劳动者。

第四,社会保障税的税基规范统一。美、英、德等国的社会保障税的税基规定十分明确,就是参保职工的工资薪金收入,自营人员的事业纯收益额。都规定了最高宽免限额,英国还有最低宽免限额,不允许有生计费用扣除,但纳税人的资本利得、利息股。股息所得不计入社会保障税的课税基数。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统筹缴款方式对各个险种的费基规定不完全一致,给实际征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开征社会保障税后,宜统一税基,规范征收。

第五,社会保障税的税负高低由各国的保障项目、范围和水平决定。三个国家的经验归纳起来:一是税率水平适度。刚开征时税率定得较低,以后随着社会保障项目的拓宽逐步提高,这样既考虑了政府的承受能力,也要兼顾到纳税人的承受能力。‘如美国薪给税初征时,税率为1%,1950年为3%,1960年为6%,1970年为9.6%,1980年为12.26%,1994年上升为15.3%。二是按保障项目分别设置不同的税率。社会保障税是专税专用,哪一个保障项目所需的资金量大,则税率就定得高一些,相反,支出少的项目,税率就可以定得低一些,征税用途十分清楚。此外,政府还可以根据社会保障收支平衡情况,经常调整税负水平。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很不平衡,就全国而言,社会保障的水平只能就低,不能就高,社会保障税的筹资水平只能根据当地财政和企业的实际支付能力来确定,只有这样,大多数企业才能接受,才能迈开步子,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效益好转,还可以逐步提高筹资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其他办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第六,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与管理分开,有利于提高执法刚性,减少了跑冒滴漏现象,而且有利于降低征收成本。美、英、德等国的社会保障税都由税务机关征收,纳税人在缴纳社会保障税时与个人所得税一起申报,雇员部分由雇主代扣代缴,自营者自行申报,自行缴纳,税款进入国库,借助税务机关征税的专业优势,增强执法的强制性。社会保障专门机构负责编制预算、设置和调整税率、以及开支情况的检查,体现了社会保障资金收、管、用的分离,形成了有效的制约机制。

资金筹措保障措施篇9

关键词:战时;财务保障;部队;应急作战;保障对策

中图分类号:e23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引言

军队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抵抗外来侵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武装集团,而财务保障是军队开展各项活动的重要前提,是军队后勤的重要工作,发生战争时,良好的财务保障措施在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保护自身不受侵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结合战时军队财务保障措施,建立战时军队财务保障机制,就成为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要想在战时保障军队财务,各单位必须切实履行职责,这对于提升军队实力甚至赢取战争的胜利都有积极意义。

一、战时财务保障的主要特征

(一)战争带来的消耗量将不断增长

从军事财力保障规模上看,在未来战争日消耗量是会不断增长的。过去科学技术相对落后,一场战争不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结束,要想达到目的必须经过长期作战,而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局部战争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结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融入了高精尖武器将会越来越多,战争消耗量也会更加的惊人,这就使得在一定时间内战争消耗的物力财力都会不断增长,日财力物力的消耗量都会比常规战争更多。

(二)财务保证机制与方式日趋多元化

战争模式有所差异,财务保障方式也会有一定区别,经费的动员方式、分配方式、结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战时军队财务保障的灵活性、有效性显得异常突出。例如美军多次展开的空袭行动,持续时间短,除了增多有限的作战效费外,后勤保障主要是伴随保障,也没有涉及到财务分配的各种方式。而英阿马岛战争持续时间长,多兵种协同作战,彩礼动员、协调、组织、运送就@得颇为复杂。

(三)经费筹措渠道与战争目的联系紧密

从战争经费的筹措渠道上看,战争经费的筹措方式和战争的具体目的之间相互联系。如果战争具备国际性,如海湾战争美国打着协助科威特收复失地的旗号参加战争,则只需出人、出武器,如果战争不具备国际性,无法令其他国家为战争出钱,那国家基本要靠增加税收、接受捐赠、国家利润、发行公债等方式筹措经费,而在信息化战争中,战争持续时间较短,增加税收和接受捐赠是主要的筹措方式。

二、新时期战时军队财务保障机制研究

(一)对战时财力进行科学预测

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战争所需物力财力每天都在变化,对战时所需财力进行预测是建立战时军队保障机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我国要建立适应新军事变革的财务一体化流程,建立一体化的财务保障系统,准确掌握军队物资储备、后勤部队不熟和作战部队需求情况,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修改财务保障计划,及时、准确地提供财务支撑;另一方面,建立战时军队财力科学预测模型并进行长期的演练,结合战争目的,保证战争所需物资的供应,

(二)拓展经费筹集渠道

正如前文所述,现代化的战争对物力财力的需求量会不断增长,而且日消耗量也会迅速增长,这就对军队的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各级财务部门要积极落实战争储备金制度,预算经费留有一定余地,专供战争爆发后部队作战使用;其次,积极疏通战费筹措渠道,积极和地方金融机构取得联系,争取社会力量的帮助;另外,充分重视军队财务结算中心在战时的作用,发挥这一机构在战时筹措资金的功能,结合战时军队的财务需求,满足部队在战时的需要。

(三)加强战时的财务监督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给局部战争中的军队财务保障带来很多不一样的变化。军队财政部门要根据军队财务面临的新情况,包括经费来源渠道,军费保障对象,等等,坚持灵活性和原则性之间的统一,将经费都纳入财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做到请领筹措及时,数量准确,严防截流、挪用经费,同时还要加强对经费开支的监督,所有经费开支都应有完备的手续,严格执行战时财务标准和物资输送条例,对财务和物资的流动进行全方位的保障,保障战费的使用效益,提高物资的安全性。

三、结语

如果部队的财务工作只注重平时的训练,忽视作战情况下应急措施的制定与演习,那部队将难以跟随时代潮流,一旦发生战争,军队的财务工作也很可能面临诸多问题,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将难以保障。因此,加强对欧美军队战时军队财务保障机制的学习和借鉴,结合我国军队在战时财务保障方面的现状,建立作战情况下军队财务保障机制,就成为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我国军队在战时的财务工作效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国军队的现代化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书堂.应对信息化背景下局部战争我军财务保障问题的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2013(10).

资金筹措保障措施篇10

【关键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统筹措施

由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差异,致使城乡社会稳定发展受到影响,为此,我国政府部门需要采取统筹措施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统筹规划,一方面能够协调好城乡社会财产分配工作,确保城乡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进而减小城乡存在的社会贫富差距,达到稳定城乡居民情绪的目的;另一方面,还能突破二元结构,实现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所以,政府一定要加强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差异的分析和采取必要的统筹措施。

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差异

1、社会保障制度规定的范围存在差异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涉及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以及低保等各类社保项目,这些基本包含了所有社会保障项目。但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目前只是试行养老保险制度,至于其它城乡已经制定的福利项目,并没有积极推行。[1]

2、社会保障支出费用存在较大差异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各项福利项目的支出费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以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养老保险为例,在2006年由我国相关部门统计得出,城市居民年人均享受的养老保险费用已经高达10000元,而在很多农村地区年人均享受到的养老保险费用只有700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支出明显存在差距。

3、城乡社会保障筹资存在差异

在养老保险方面,城市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一般都会由个人以及企业采取共同承担原则,其中大多数费用由企业缴费承担,国家政府部门也会给予财政支持。但是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大部分费用都是由农民自己承担,当地政府给予的支持非常小,进而造成筹资环节存在较大差距。医疗保险方面,城市企业职员的医疗保险所缴纳的费用,一般都是企业承担百分之八十,然后由职员个人来承担百分之二十。但是在农村因为推行新型合作医疗,所以现阶段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所缴纳的费用,基本上都是当地政府与个人筹资,而实际上这种保障水平还是会与城市存在很大差异。

4、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体系存在差异

我国城市现阶段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拥有较为专业的社会保障机构,并且引进了大量专业人才,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数据库,为保障制度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在农村相应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过程中,成立时间不仅比城市晚,成熟度也远远不如城市,除此之外,还存在相关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工作的情况。例如,新农合医疗一般是由卫生部门管理,农村养老保险则是由劳动部门进行管理,至于农村低保更是直接由民政部门进行管理,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农村保障管理体系的运作效率。[2]

二、统筹规划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1、统一社会保障制度规则

我国至今为止还未建立健全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规则。由于各个地区市场经济发展不同,以至于部分区域内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较大差异,这致使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在进行跨地区转移时,他们参与的农村社会保障不能任意调动,这也就是当前很多农民工没有办法享有部分社会保障的主要原因。如果我国政府不建立起一个较为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规则,在开展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时,就会花费更多资金成本。为此,国家相关部门需要尽快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对农村保障制度规则做出科学的规定,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以及统一规则时,应当结合地区实际情况,认识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重点,进而更快统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规划。

2、构建社会保障管理体系

构建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管理体系是当前政府部门考虑的重点。现阶段我国的城乡社会保障管理体系虽然已经建成,但是其中还存在过多管理不够规范的情况。为了有效改善当前这种缺失现象,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监督委员会需要加大管理、监督力度,以此来避免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中出现过多违法、违纪以及其他不规范行为。政府可以先提升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再按照区域范围缴纳标准、养老金发放、保障措施、收缴技术、账户管理、基金运营等进行统筹规划。首先,应当提升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层次,这样能够更好的进行统筹安排,帮助社会保障基金,对行业间、地区间作出合理协调;其次,提升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层次,还能够更快适应农民工数量大、流动性强的特点,做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连接与流动。由此可以看出,做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高层次统筹非常重要。[3]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对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加强优化。政府需要对当前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的各类项目做出优化,将过于复杂的保障项目合并起来,交叉重复的项目直接取消,部分保障项目不够完善还需对其进行补充,促使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更加规范,容易管理与控制;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给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多财政支持。农村低保是农村居民最基本的保障项目,因此,政府必须要对其加大财政支援,特别是较为贫困的农村地区,更要加强关注与支持。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础上,提高最低保障水平,强化保障制度管理,完善农村各项基础保险制度建设。对于经济水平较低,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政府需要加大对该地区的财政支持,给予更多补贴帮助。

4、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相应管理机构,应当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我国当前的城乡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进行不断完善,建立起较为统一、具体的城乡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相关工作人员能在数据库中对参保人员的保险基本情况以及服务信息查询,对缴纳、支付等进行存储,然后利用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对全国社会保障城乡数据库(miS)加强运用,以此来实现各个区域内信息的沟通、交流。针对农民工数量多、流动性强等原因,通过信息系统能够较快的完成各类工作的交接与转移。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较大差异,给城乡社会稳定以及居民生活带来了影响。而我国政府要想在短时间内减小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差异,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必须要采取统筹措施,在制定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规划时,政府还应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实况,运用多层次统筹方法,对于经济较弱、过于贫困的农村地区,应加大低保资金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薛兴利,厉昌习,陈磊,申海羡,于建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分析与统筹对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