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十篇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十篇

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6:36

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对策分析

一、研究性学习理论内涵

研究性课题主要是针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数学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分析,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合作性。它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称《纲要》)中的研究性学习有所不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综合素养与思维能力。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中明显存在惰性思维,普通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我实践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高校数学研究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就显得更加必要了。单纯地靠教师对课本内容进行机械地讲授是不可行的,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创新的学习情境中,学生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研究学习内容。只有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才能够灵活掌握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探索发现法,在教学备案过程中,构建出教学内容的意义;(2)在构建教学内容意义的同时,教师要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自主地搜集资料,然后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分析,完成教师事先提出的问题;(3)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的同时,要能够创新性地将课本内容联系到常见的生活事件,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课本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

教学活动实践中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创新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运用课本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应该与数学课程的内容、形式、目标相结合,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要想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研究性学习课本内容原则

教材中通常已经设立了具有相对稳定性与逻辑性的教学内容,但是数学知识的应用领域更新速度较快,这就需要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帮助学生及时补充学习新知识。学科知识内容可以通过一系列应用性强、综合性强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得到补充,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知识与活动目标的相互呼应,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全面与个性发展结合的原则

数学研究性教学内容的设立要立足于提高整体学生的素质,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与个性特色,要能够注意因材施教。教师要能够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全面发展。

3.实用与创新结合的原则

数学的学习内容来源于生活,又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服务。研究性学习应该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教学内容上要在学科内容再现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独立自主地将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来解决社会问题。在理论联系实际时,要注重实际可行性。

4.趣趣味性教学原则

实践证明,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比乏味的传统教育方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自发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一趣味性的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开展一系列趣味性教学活动,经常改变形式,增强新鲜感。

5.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教师要能够调动学习气氛,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要创造一切条件来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过程成果进行评价,进行适当鼓励,使学生保持积极性。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建议

1.多种学习方式并存发展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学习任务繁重,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高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提倡研究性学习的同时,不应该完全否定接受性学习。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相互补充,相互借鉴,最终实现打好理论基础,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

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能够进行师生互动,积极地解答学生疑惑。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应变能力。对于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要能够及时记录,及时研究解决。不仅仅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师同样也是。教师要在教学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具有创新性,这一教学活动改革的过程也处于初级阶段,这就导致一些教师的观念模糊:将研究性学习过分科研化、神秘化,觉得以自身的素质水平难以驾驭;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讲授课本内容的同时,掺杂一些课外内容就可以了;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没有完全理解,不知从何下手。要想解决这些广而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坚持探索研究,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身的主导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

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动手性实验;问题;对策

Discussiononthe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ofminoritiesstudentsstudingoperantexperimentinXinjianghighschool

LiuJun,ZhangBing,wulamumamuti

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Urumqi,830054,China

abstract:amonghighschoolsinXinjiang,mostofminoritiesstudentshavefourproblemsduringstudyingoperantexperiment,theyaretheenthusiasmofstudyingislowandthelevelofChineseisbadanddifficulttocommunicatewithothers,andtheabilitytooperateisinferior.So,theschoolshouldenhencetheenthusiasmtostudyandgroupthestudentsbytheiractuallylevelofChineseandallocatesuitteachersandtrainingthembeforetheexperimentstoslovetheseproblems.

Keywords:minorities;collegestudents;operateexperiment;problem;countermeasure

1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个民族聚集的地区,这里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蒙等47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在新疆各高校中也有大批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50%以上[1]。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后通常是根据他们高考类型分班,民考民的学生通常分在一个班级,民考汉的学生和汉考汉的学生分在一个班级。通过对不同类型班级的动手性实验教学过程观察、实验教学效果比较,发现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是“民考民”班级中的学生在动手性实验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1.1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在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时可以根据其族别享受不同分值的加分政策[2],因此很多学生在入学时知识根基普遍较同年级的汉族学生或从小就用汉语学习的学生差,进入相同高校,学习相同的基础及专业课程,少数民族学生普遍感到吃力,尤其是专业课程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专业名词更是难以理解。动手性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伸,没有坚实的理论根基,对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操作及原理更不能理解和把握,常导致积极性不高。

1.2汉语水平低

虽然在新疆进入高校的第一年,民考民的学生都要先进行预科学习,在进入正式学习之前很多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通过要求的汉语级别。可是应对考试学习的汉语知识及汉语表达能力及水平与高等教育中专业课程对汉语的要求是不一致的,一年的汉语培训并不能满足专业课学习中对汉语水平的要求,尤其是各种专业名词更是难以记忆和理解。因此在用汉语授课或用汉语和英语实行“双语”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掌握较差。

1.3沟通困难

在新疆各高校中虽然少数民族教师占有一定比例,但少数民族班级并非全部由少数民族教师进行教学,当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常常用汉语表述不清自己的问题,表达不了自己的想法,就会尝试用本民族的语言表达,汉族教师或与提问题的学生不同民族的教师无法听懂,学生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有了问题学生就会选择沉默,不去和教师沟通。

1.4动手能力不强

大学的实验课程设置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动手能力培养为主,实验观察为辅,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学实验操作中接触到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常常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或是很少接触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使用专业仪器之前常不知如何操作,操作时也常常错误百出。在撰写实验报告时常不根据实际的实验结果撰写,大多会将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或图表照抄。

2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实验能力的途径

在动手性实验学习过程中,若学生不能很好地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及掌握相应理论课程的内容,专业课程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学好,考试之前基本全靠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民族专业人才、民族精英也就无从谈起,为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解决,以提高学生在动手性实验中的学习效率。

(1)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动手性实验课在正式实验前给学生播放相关影视资料,让学生先从视觉上认识实验观察对象,在自己进行观察时就有所依据,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图片,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正式实验之前由教师先分组进行演示,对于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有些动手性实验课可以在课前给学生介绍实验课中的操作方法在实际运用中的价值及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在正式实验课以及理论课开课之前先对学生汉语水平进行实际评估,要通过实际运用汉语的水平来将学生分班,而不一定将相同专业的学生不论层次安排在一起,在规定的时间由相同的教师讲授相同的内容。

(3)对于水平较低的民族学生,配备教学水平较高的相同民族的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安排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不能硬性规定授课课时,也不能因为课时不够而删减授课内容。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也可以用本民族语言沟通和交流,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水平,还可以帮助他们将专业知识掌握得更好。

(4)不同的实验对学生的水平要求不同,要求高的实验可以在实验前先进行预实验,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当学生掌握了必备的技能再进行实验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是事倍功半,既浪费了学生和教师的时间还学不到知识。要求低的实验在正式实验前由教师先做出示范,学生没有问题了就可以正式开始。

3结束语

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需要大量的民族人才,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了问题就应该及时发现、及时提出、及时解决,而不能视而不见,任其发展。作为教师,应切实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安排课程进度,安排课程负责教师,为了民族学生的成才切实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篇3

摘要:针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单一、学研脱节及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等问题,提出以“导”贯穿整个过程的“导学式”教学模式,通过思想引导、文献导读、研讨指导以及实践督导等方式手段,着力提升研究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最后,阐述了该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课程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课程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提高研究生整体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导学模式;教学改革;研究生;创新能力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1]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相比,具有高深性、研究性、专业性和动态性等特点[2],研究生学习则是由识记型、理解型的学习方式向研究型学习方式的转变。[3]因此,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要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即独立思考问题和主动探求答案的能力。但是,在现有的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教学中,仍存在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学”“研”脱节以及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培养提高研究生学员的研究思维和主动创新能力,亟需改进现有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研究并开展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改进研究生课堂教学效果。

一、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研究生教学在教学理念上,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教学目标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较欠缺,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教学方式手段单一

传统的研究生教学的出发点是传授学生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但是,大部分研究生课程仍以“填鸭式”教学为主。重视演绎,忽视归纳;重视继承,忽视创新;重视讲授,忽视研讨;重视主导、忽视主体。[4]课堂上教师怎么讲、讲什么都是精心准备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全部内容。通常课堂内容讲授比较满,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满堂灌的讲授方法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多地强调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呈现单向灌输的倾向,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缺乏研究性、交互性、启发性、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没有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学生采用被动的学习方式学习,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性很低,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此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大都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不利于自主性、创造性的培养。

2、“学”“研”脱节[5]

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依然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培B观念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还未得到有效实施。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生教学,教学重点在于课本知识的传授上,常常关心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而很少从研究生能力培养的角度考虑。而在课程内容方面,不能及时跟进本课程的最新研究成果,缺乏研究的前沿性。正是存在这些问题,导致研究生学习与研究不能有效互动,割裂了学习与研究之间的有机联系,使教学工作达不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已不能胜任研究生教学工作的需要。

3、创新能力培养缺乏

目前,国内高等学校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西方先进国家教育相比,无论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措施、环境和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6,7]主要表现在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弱、团队合作训练少、合作创新能力弱等方面。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因为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对团队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多数院校未将其纳入培养内容。

为了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学特别是专业课教学质量,针对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探索利用“导学模式”改进专业课教学方式,在以“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思想引导、文献导读、研讨指导以及实践督导等方式,沟通课堂教学与研究实践之间的联系,解放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员主动学习、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导学模式的主要方法

为了提高研究生教学的效果,在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导学模式,坚持以“导”为主,通过原理方法重引导、文献资料重导读、课堂研讨重指导、工程实践重督导等方式手段,提高研究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1、原理方法重引导

研究生教育不应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包括创新能力),所谓的“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8]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迅速接受,在讲授经典的技术、方法等内容时,以问题为牵引,开展研究式课堂教学,注重原理方法的思维引导。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以培养研究生研究问题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教学,通过问题的研究,方法的推导,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通过“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又会回去进入下一轮的“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周而复始,循环发生,呈现“螺旋式上升”模式,帮助学生不断提升研究水平。如讲授霍夫变换时,老师可以先抛出直线目标识别的问题,带领学生从最初的直线型式出发,探讨用于直线检测过程存在斜率变化范围无法确定、斜率变化步长难以确定等问题,通过讨论引入直线倾角,利用角度变化范围来确定斜率变化范围、并设定单一的角度检测步长即可实现斜率搜索的问题。同理,继续带领学生探讨截距的问题,通过讨论可以发现采用极坐标可以减小截距的搜索范围。通过这一系列原理方法上的推导,最终带领学生从原理上领悟霍夫变换用于直线检测的思维模式,通过这种“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不断循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更加深刻领会该方法的核心原理与方法。

2、经典文献重导读

当前,由于各学科技术发展迅速,许多研究生课程所选用的教材难以实时学术发展的最新情况,导致课程内容过于陈旧,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生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带来了困难。在互联网和mooC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能够利用的资源极为丰富。为了能让研究生及时地把握本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教师应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趋势,指导学员对一些经典文献进行阅读、整理、总结、提高,并通过组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研讨,理清研究领域发展的经典方法和前沿技术。譬如在目标检测方法授课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基于特征特征、基于C器学习的目标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阅读adaboost算法的经典文献并开展研讨。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在课堂上开展相应的讨论,通过一系列重要文献的导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为后续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的目标和方向。

3、课堂研讨重指导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9]研究生作为高校中的高层次群体,要求具有更强的自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讨式教学”组织过程,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可根据不同的讨论内容确定不同的讨论形式,主要采用的有小组讨论和辩论式讨论两种形式。将学员按照每组3-5人分成若干组,按照教员布置的任务,在课前查阅资料、整理内容、制作课件、撰写报告;在研讨课上,随机抽取某一个组员作为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其他组的学员可以提出各种质疑问题,要求报告组的学员回答;研讨之后,根据研讨内容修改任务报告,并上交给教员作为研讨课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教员结合研讨结果和任务报告综合给出研讨成绩。为了进一步鼓励学员思考的积极性,在研讨过程中,对提出质疑问题并能给出新颖观点的学员采取加分激励措施,对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予以合理的评价,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讨论成为一个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的过程。在研讨完成后,教员不仅要对观点的正确与否做出总结,同时还要对研讨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如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阐述问题的表达是否得当、多媒体课件制作是否美观等,从而培养学生今后独立思考和分析钻研的能力。

4、工程实践重督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加深学员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在课堂教学后期,应结合各自研究方向中实际存在的典型问题,督导研究生开始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探索,培养研究生利用理论知识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例如,在完成图像直线目标检测的基础上,可结合车辆专业设置车道线识别、车辆上列车平板辅助驾驶、车辆对点定位等一系列研究问题,让研究生来完成这些任务的方案设计、关键问题解决方法研究、成果展示汇报等。通过这种实践活动的课后督导,能将各专题讲授内容与实际研究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既加深了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又体现理论教学内容的工程实践性,增强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直观理解,从中也培养学员自身的研究创新能力。

三、导学模式开展效果分析

从专家听课督查结果来看,学员课堂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课堂参与的主动性普遍较高。从任课教师课堂反应情况来看,学员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形成了课前准备、课堂研讨、课后实践的良好研究氛围,形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研讨氛围,学员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课堂研讨过程中,学员准备充分,发言积极,知识碰撞激烈,在研讨过程中不经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亟待研究的新问题,为后续课题研究找准了方向和目标。从学员反应情况来看,通过导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任务量,学习压力有所增大,但学习的动力更强,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的联系更为紧密,学员理解专业理论知识的速度更快,掌握更加牢固;另一方面,由于在学习过程中跟着老师对问题开展分析、研究,形成创新研究的思维模式,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导学模式的教学方式对任课教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课程教学所需的知识理论储备、实际问题熟悉程度、课堂把控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倒逼教员不得不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通过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提升了任课教员特别是青年教员的教学驾驭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

四、导学模式开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1、导学模式应紧密结合课程特点

由于导学模式的教学方式多样,同时需要研究生在课前、课后进行大量的准备和实践研究工作,使学员学习的任务量有所增加。由于研究生都有一定的学分任务,学习任务繁重,日常工作任务较多,如果每门课程都采用这种考核模式,将造成学习任务量激增,学员疲于应付的结果。因此,在导学模式应用探索过程中,应结合研究生课程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可作一定的优化和取舍。通过前期研究和实践发现,导学模式推广应用于各专业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程较为合适。

2、优化教学内容,整合教学班次

由于采用了原理引导、课堂研讨、实践成果展示等方式手段,使得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比例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课堂理论授课的时间比例减小。因此,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原理的推导及实际应用过程,而诸如定义、组成、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可通过课堂提问、学员自学等方式开展,这样既促进了学员的课前预习,又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

另外,为了提高研讨效果,应合理整合组织模式。导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在完成理论授课内容的同时,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研究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了使研究生能够真正投入到学习研究中,需要在文献导读、课堂研讨、课后实践等环节做大量的文献查阅、资料整理、多媒体制作等工作,因此可采用小组协作完成的方式进行。为了使每个学员都能参与其中,发挥作用,小组成员不宜过多,一般3-4人为宜,各人各有分工,互相协作,这样不仅培养了自学能力,同时培养了协作研究能力。而课堂研讨过程中,为了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可采用小组发言,他人质疑的方式开展,通过全体学生与主讲小组之间的讨论、分析,最终达到真正理解原理方法及创新应用,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

3、将科研成果带入课堂

前沿性是研究生教学内容的基本特性。研究生教育阶段,必须完成带领学生逐渐由“知识消费型”向“知识生产型”角色的转换。[10,11]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对课堂教学知识进行整合,推动学术思想的m一步提升,进而有利于形成专业特色,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另一方面,将科研成果带入课堂,能够结合个人的研究过程及科研体会,将科研方法、科研素养、创新意识、科研技巧等传授给研究生。通过这种“言传身教”方式的研究教学活动,鼓励研究生自己提出科学问题并开展研究活动,参加多种形式的学术科研活动,促进研究生主动思考、探索与创新,从而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带领研究生经历整个“问题-思考-学习-创新”研究过程,使他们逐步体会并领悟研究创新的步骤及方法,必将对提高其创新思维的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金立标.浅析目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教文汇,2016,(347):26-27.

[2]曹星平.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4):92-93

[3]汪飞.青年教师在研究生教学中的方法探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Vol.27(6):122-124.

[4]陆大雷,陆卫平.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4(29),141-143.

[5]刘鲁华,孟云鹤.浅谈研究生教学中的“学”“研”分离现象[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Vol.33(1):49-50.

[6]赵静,崔d.浅析对研究生教学现状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08,(24):117-117.

[7]李炯,雷虎民,韦道知.研究生教学存在问题分析及其改革建议[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Vol.31(6):44-46.

[8]宫克勤,刘晓燕,贾永英.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本规律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6):35-36.

[9]唐影,林春.充分发挥课堂讨论在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Vol.9(3):263-265.

[10]郑尚植.试论研究生教学模式的现实问题与合意性特征[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Vol.13(4):181-182.

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篇4

北京教育学院赵玉如

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文件的课程设置表中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具体的安排:研究性学习每周平均3课时,高中三年间总授课时数为288节。从去年9月起,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在高中开设。那么,研究性学习与我们的学科课程、课外活动有什么关系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一)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区别

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评价、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实施范围以及教师指导等方面。

1.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课程目标上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态度、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

在知识方面,学科课程强调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它侧重于学生对于分科知识的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综合知识的掌握。在能力方面,学科课程注重语言表达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的培养。在态度方面,学科课程更多地强调态度中的认知因素,而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2.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评价目标、方法和评价主体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评价目标方面,研究性学习把学生在态度、多种基本能力以及兴趣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在每一方面变化的水平作为其主要的评价目标。它更注重学生个体在上述方面是否比自己以前有所进步,即更强调的是自我之间的纵向的比较。而学科课程的评价目标强调全体学生在各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发展。它侧重的是学生整体在上述方面的发展,即更强调不同学生之间进行的横向的比较。在评价方法方面,研究性学习既强调定量评价,更强调定性评价,且定量评价的种类也是比较多的。而学科课程的评价更多的是重视定量的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不仅学校的教师、其他学生以及被评价者等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而且校外的专家、学生家长等也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此外,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比较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如上海七宝中学的课题小组成绩的评价指标中,结题的权重仅为0.3,而过程的权重为0.5,开题的权重为0.2。

3.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采用的基本组织形式上存在着差异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以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班级只是它们的辅助形式,而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小组活动和个别辅导是班级的辅助形式。

4.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所采用的基本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差异

研究性学习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访谈、观察法等,学习方法主要由学生小组和个人来选择和决定,而学科课程更强调讲授法,大多数时间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来决定。

5.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在实施的范围上存在着差异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空间是较为广阔的。它可以在校内,如教室(但这不是主要形式,只是一种形式)、实验室、图书馆,也可以在校外的各个场所,如在街道,学生们可以在行人中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等。

6.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主要是针对学生整个实践活动的指导,如对开题报告的指导、某一研究方法的指导、结题的指导等。教师的指导更是一种个性化的指导,往往根据小组或个人提出的不同问题而给予个别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不是一种系统的指导,而是简要的指导,往往只是提供一种方向和原则。有时也提供一种具体的指导,如老师发现学生们在运用某一研究方法时出现了一些问题,会利用一二节课的时间来讲授这一方法的使用。而学科课程中,教师的指导是系统的(即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系统的各学科的基础知识)、统一的(面向全班学生,至少也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指导),而且主要是对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此外,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门学科,因此需要几位老师共同来对课题进行指导,而学科课程中,指导教师往往是负责本学科教学的老师。

(二)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的出现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适应世界课程改革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在进行课程改革时,都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了自己的课程体系之中;二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的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从前面对学科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比较中可以看出,学科课程只是强调了人的某些基本素质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则强调的是另外一些被学科课程所忽略的,且又是当代社会需要的一些基本素质,如人的交往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能力等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是强调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一方面强调人的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人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提高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结合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加maker教授把问题划分为5种类型。

类型1——教师和学生都知道这一问题及其解法,只有教师知道问题的正确答案。类型2——问题已为师生所知,但问题的解法及其答案只有教师知道,而且答案只有一个。类型3——师生都知道这一问题,但方法和答案只有教师知道。类型4——问题为师生所知,但方法和答案师生都不知道。类型5——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答案对师生来说都是未知的。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可从多方面来确定。

从maker教授的5种问题类型,我们可以看出上述的一类、二类和三类的一部分问题是属于传统的学科课程中常见的问题,而且解决的方法往往只需要运用某一学科的知识就能够解决,如108÷9=?这是一个我们常见的问题。它属于第一类问题。教师和学生都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而且他们也都知道解决这一问题依靠我们在数学课上学过的除法知识就能够解决。而第三类的一部分、第四类和第五类问题恰恰是研究性学习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从第四类问题开始,我们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超出了教师所了解的范围。实际上,它开始体现了一种开放性,向学生的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到第五类问题,就更加开放了,连问题都不确定了。然而,问题大多是一种真正的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由于它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很难只用某一门学科知识就把问题解决。从第一类问题到第五类问题,我们发现:无论在问题的确定,还是在方法的选择以及结论上,都在由确定方向向不确定方向发展,由静态的课堂走向学生动态的生活。确切地说,书本上的知识更需靠学科课程来帮助学生掌握,而生活中的问题更需要研究性学习来帮助学生们解决。书本知识是学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基础。因此,我们既需要学科课程,同时也不能忽视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不能划等号。它们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课外活动多以扩展、加深学生的某些学科知识战培养学生的体育、文艺特长为目标,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它面向的是一部分学生。研究性学习则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为目标。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

2.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在选择范围上存在差异

课外活动的可选性大。首先,学生参加与否,选择的权力在于学生;其次,课外活动允许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爱好来选择不同的兴趣小组。比较而言,研究性学习的可选性是有限的:第一,它要求全员参加;第二,每组活动的小主题是根据本组的情况,由小组成员共同来制定的。

3.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存在差异

研究性学习强调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强调活动内容与自然、社会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而课外活动的内容要比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更为广泛,除上述内容以外,它还包括某些学科课程的内容,如语文课外活动小组、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它们的活动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不同学科课程的内容来进行的。

4.两者的实施规范有显著差别

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情境法问题法

2001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的通知以来,研究性学习就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那么究竟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几年来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进展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广大一线教师应该如何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做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呢?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基本涵义

所谓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课程。它主要是给学生介绍数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数学课题研究。它要求给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手段,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因而具有研究性;它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得出结论,均由学生来做,因而具有自主创新性;它一般要通过调查、实验、小课题研究、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

二、研究性学习中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形成定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事实上,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只浮于表面,对于新教材中有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检验与论证的过程,而是采用了变相灌输的方式促使学生记住结论而已。其实,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关系,目前仍是有待解决的课题。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在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类型,列入课程计划,使之成为有目标、有实施要求、实施渠道和评价标准才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通过进行研究性学习,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才能比较容易实现。不过,这并不是说只有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才进行研究性学习,也不意味着传统的高中数学学科课程的教学中不能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科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恰恰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而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既打好基础,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更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学上的很高境界。

三、研究性学习方法

目前,二期课改已在我校高中阶段全面推开,这对所有教师都是一个新的考验。研究性学习的使用不仅符合课改的要求,而且也是针对当前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际脱节、课堂氛围沉闷等问题所提出的教学方法。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适应于当前课改的两种研究性学习方法。

方法一:情境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特别是在讲授新课时,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所述问题感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完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设a、b为常数,且a≠0,b≠0,研究函数f(x)=ax+b/x的奇偶性和单调性。本题并没有涉及更深的数学知识,而是学生熟知的两种函数——正比例函数f(x)=kx(k≠0)与反比例函数f(x)=k/x(k≠0)的和,这题的特点是学生利用近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探究、合作和教师的适当指导,都能很快得到解决,具有“短、平、快”的特点。

方法二:问题法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例如,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后,教师向学生布置利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进行建筑高度的测量研究。如测量嘉定法华塔高度的方案,先选定一点a,在a点测得塔顶的仰角。为30°,再向前取一点b,在d点测得塔顶的仰角旦为45°,用皮尺测得a、b两点间的距离为a,见下图。设bd=x,在rtacd中,a=30°,。在rtbcd中,日=45°,于是,解得。嘉定法华塔高度。一方面使学生学习的数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思维,使得教学活动更有效地进行。

c

ba

d

图1:问题法求解塔高

四、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作为教育改革的新事物还有很多值得重视与探讨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既打好基础,满足眼前利益,又要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和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数学教学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的实现,现在还存在诸多困难。但是笔者认为,传统的数学教学应注入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活水是不容置疑的,广大的一线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广泛交流经验,使我国的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更进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能;研究性学习;发展

中图分类号:tm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2)18-0013-01

一、电子电工技能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和作用

(一)电工电子技能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研究性学习属于一种学习理念,也属于学习的策略,适合于各个学科以及各个行业的学习。它的目标是学会学习,也是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被动接受的学习有所不同,主要的目的是要转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在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抓住问题,创设适合于研究的情境,让学习者自己主动的搜集信息,处理搜集到的信息。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电子电工技能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技能学习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丰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电子电工技能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第一,能够培养学习者用于追求和求知的主动精神。在电子电工技能研究性学习形成的过程中,要对学习者灌输一种新的学习哲学,形成一种创新的精神和品质,培养其研究性学习的一个能力。保证学习者在基础性学习的基础上能够不拘一格,不要那么墨守成规,学会创新。第二,开展电子电工技能研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习者不断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在这个基础上处理信息。培养学习者不断的发现信息,主动探索信息,学会对信息的甄别和取舍。第三,开展电子电工技能研究性学习能不断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学习者运用之前学过的一些知识和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激活学习者的知识储备,从而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加强电工电子技能研究性学习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不断激发技能实践的容量

作为电子电工老师来说,在对学习者进行技能培训的时候,要不断的调动学习人员的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充实技能实践的容量。在实践的时候要选择好实践的内容,根据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和技能,让学习者能够熟练的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提高实训者的学习效果。首先,从知识学习的宽度上来说,要不断的扩大知识的覆盖范围。在这个社会,需要那些适应力极强的人,这就需要在开展技能培训的时候,加强学习者适应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明白,只有储存够足够的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教师不能只是要求学生学习自己的这门学科,需要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各个学科的能力,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在讲课的时候既要能扩大知识量,还要能扩充治他们之间海阔天空的联系。其次,从学习的深度上来说,要不断培养学习者的理解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把握好一个关键性的原则,就是不能忽略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要让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从之前的晶体管电路到现在的一些集成电路,从过去的黑白电视机到现在的智能电饭锅等,包括焊接技术以及普通的晶体管等。在进行电工实训的时候都要进行凸显。在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上都要进行显现,这样才能不断的充实电工技能实训的内容。可以把那些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带到实训中来,结合这些问题的特点对相关实验进行设计和操作,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电工技能培训的兴趣。同样,还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性质的活动,这样的实训不至于枯燥无味,让学习者感觉实践是学习的另一种方式。选择好的实训内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施模块教学,激发学习者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电工技能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一般都是对于理论知识只能死记硬背,这样才能记得住。在进行实训的时候就会存在一些问题。教学者在进行实际训练的时候没有下足功夫,教师在讲台上演练,学生机械的在试验台上进行模仿。对于那些不喜欢学习、不喜欢动脑的学生就会选择不看不做,精力还不集中,这样的实验学习非常的枯燥无味。很难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技能,也不能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要了解学习者在进行电工技能学习方面的兴趣和爱好,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采用模块教学技能实训,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存在的问题,之后进行积极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至于产生厌烦情绪。电工技能学习的模块主要是分为初级的电工知识,电工基础知识,初级电工技能要求的测试方法,电机维修原理等等。可以运用模块教学,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安排,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设置专业性的研究课题,培养其探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发挥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进行电工技能培训的时候,要让学习者主动观察出现的每一种现象,要用眼睛观察看仪表的度数是不是有问题,用鼻子问下是不是有其他异味,还要用耳朵仔细的听是不是有什么异常的声音等等。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刻切断电源,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对于在实训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要用日常学到的知识进行独立的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巩固知识。对于实践中存在的现象,要让实训的学生进行思考,之后进行回答,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提高其专业的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开展电工电子技能的研究性学习,要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站在指导者的位置,为学习者进行指导,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挖掘器潜在能力。通过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体会到电工技能学习的乐趣所在。电工技能实训的内容要结合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结合理论内容,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杨华.电工电子模块化教学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

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

研究性学习方式因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全员参与,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重视合作精神的培养等特征,与实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相适应,因而受到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把研究性学习方式引进高中化学课堂有利于学生养成习惯,内化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学习思想,逐步增强实践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摒弃传统的封闭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倡导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社会相联系,增加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个体如何运用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教育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认识到,在高考指挥棒下,老师、学生及家长疲于奔命,教育完全变成了应试,学生变成了机器,越来越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一切完全有悖于二期课改的理念和精神。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科学探究的基本形式是解决问题,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归宿。以问题为中心,能否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能否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策略为:

(1)创设“渐进性”的问题情境,使研究逐步深入。创设“渐进性”的问题情境,就是要善于按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把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较容易的小问题,即问题群,或把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分解成几个小步骤,再整合出各个小问题间的整体联系和解决问题完整的思维过程。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如:“浓硫酸与碳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的产物是什么?”这一问题可以分解如下:①用什么方法证明二氧化硫的存在?②用什么方法证明二氧化碳的存在?③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否说明一定有二氧化碳?④当气体中同时含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怎样证明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2)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使研究多向拓展。开放性问题情境能赋予学生丰富的想象,可拓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设计实验,用多种方法鉴别二氧化氮气体和溴蒸气,并比较各方案的优劣,找出最佳方案。又如:在开展氯气的研究性学习中,以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事件引出关于氯气的物性、化性、制备、前景等开放性问题。

2.利用实验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从直觉思维开始,通过各种直观现象刺激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看“热闹”,更看“门道”。教学《钠的性质》时,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做钠与水的实验时看到奇妙的现象,学生兴奋点达到高潮。然后因势利导:金属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为什么会游动发出咝咝的声音?水溶液为什么会变红?通过这些学生急于弄懂的问题,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弄清问题。进一步深化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钠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工业上采用什么方法制备金属钠?这样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3.切实加强学法指导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除了在思想上及时给予积极鼓励外,更重要的是要切实加强方法的指导。如在明确了某一学习内容后,如何围绕问题收集材料,如何识别资料的价值,对资料如何分析与综合,对于学生来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困难。教师应因题而异,因人而异,切实加强“入门”指导、“过程”指导,使学生能较快进入角色和状态,从而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4.注重对学生学习中表现的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努力探索一种重过程、兼顾结果的多元化、激励性、民主、开放、动态的评价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参与过程,既要敢放(让学生自主学习),又要会收(对学习过程的全面把握),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善于运用表扬的工具对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能力、思想觉悟等多方面进行及时评价。

5.课外拓展调研,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运用。只有加强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学生才能深刻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将知识运用实际生活中的意识,从而在知识运用中促进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高中化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课堂的社会性,努力寻找化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关联性,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应组织学生构建课题小组,进行课外拓展调研,将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及筛选,再在此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充分讨论与分析,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对电池的基本原理进行讲解后,要求学生以“废电池的污染与环保”为课题,成立课题小组,组织各小组成员参观周围环境,让学生通过实地的调查与网上的资料查询,发现研究废电池对周围植物生长及水生物的影响。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努力,将会掌握对信息进行提取、筛选、加工的主要方法,从而提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是新课程改革标准下的一种有效学习途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体验,形成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发展创新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搜集加工和应用等能力。研究性学习也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种以课题为载体、重在体验研究的整个过程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改中“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此,研究性学习是新时期化学教师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白云.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6:92-93.

[2]林志勇.高中化学课堂探究性学习刍议[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04:4.

[3]周改英.高中化学生成探究性学习资源的教学策略[J].化学教学,2008,12:5-9.

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篇8

一、存在问题

1教科研工作缺乏理论指导。由于第一线教师受升学率,优秀率,平均分的困扰,许多教师存在着学习教科研知识严重不足的现象,不能把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来认识。这样导致教科研工作在较低层次上重复,教科研工作没有新意,没有提高。

2教科研工作计划性不够。不少学校对教科研工作没有一个整体性和阶段性的安排,工作随意性很大。学年、学期之间的工作没有连续性,有的跟着经验走,有的围绕上级教研部门转,没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具体规划。

3教研工作主题不明确。许多学校不围绕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确立明确的教研主题,教研活动没有以主题为中心开展,凭上课老师个人的爱好兴趣确定。各校的教研活动自己搞自己的一套模式,各自为政。

4教研活动形式单一。有些学校的教研活动就是上上课,评评课,开开会,查查作业笔记,年复一年,工作内容没有创新,活动形式单调。

5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脱节。一些教师搞课题研究的目的性不明确,课题研究重两头、轻中间,重结果、轻过程。科研工作没有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成了查查资料、写写文章,科研泡沫现象普遍存在。

二、具体策略

1加强学习,把握教研工作方向性。首先,健全学习制度。建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学习制度,集体学习两周一次,人人参与保证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个人自学,应规定读书摘记量,并要求及时写好学习心得体会。其次,选好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选择,一要与时俱进,体现教育发展的需求,二要符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当前,要十分重视学习新课程教育书籍《新课标解读》《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系列》丛书、新课程设计等内容。再次确保学习效果。一要采用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二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三要建立学习督查制度,加强对理论学习的督促检查,确保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通过加强学习,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教研工作的方向,把握教研工作的时代特点,用教育理论指导具体教研工作。

2科学决策,强化教研工作规划性。学校教研工作任务重、头绪多,易流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这就要求教研工作必须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周密安排。学校要根据教研工作的自身特点,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出学年教研工作计划和近几年教研工作规划。各学科教研组要根据学校教研计划,制定出教研组工作计划,将具体工作分解到每个月,落实到每一周。教研工作计划应符合以下要求:一是体现方向性。二是要有超前性。三是要有针对性。四是要具可行性。

3选好主题,实现教研工作课题化。教研工作课题化,就是以教研课题来统率整个教研工作,教研工作围绕课题展开。首先,选好课题。学校宏观层面的课题,必须结合学校的办学目的和发展方向,体现办学特色。同时考虑学校的师资条件、所在学校的社区文化氛围等因素。学校中观层面的课题,必须与学校的宏观层面的课题相衔接。选题时,要注意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也可以抓住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从薄弱环节中挖掘问题,形成课题。学校微观层面的课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从自己已有的优势条件出发选题,二是从自己的发展趋势出发选题,即把课题研究的方向与个人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课题研究是教科研的有效途径。

4注重教研工作综合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校教研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因此,教研工作必须符合新的形势,逐步实现三个综合,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一是教研组织的综合。二是教研活动的综合。三是研究内容的综合。同时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

5注重课堂教学,进行校本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研究是教师教科研发展的平台。教科研究的问题都来自于课堂问题,问题是研究的中心。教学研究的范围很广。目前在学校里最常见的校本教学研究形式有:说课、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案例分析、课例研究、教学反思等。

6建立学校教科研评价制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1.如何做好教科研活动的过程评价;2.如何做好教科研活动中对教科研成果的量化评价。提倡评价方法多样化,不但要有定量评价,更要有质性评价。而且教科研评价应着力实行质性评价,奖励性评价。

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篇9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可以。要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学习地理对自己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目的是既使课程标准得到落实,又使学生得到发展。

2、地理教师的素质提高需要研究性学习。

长期以来,受评价机制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停滞不前,没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参加者,在这样的角色环境下,要求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改进上,用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这对教师的发展必定会大有帮助。

二、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和策略

1、在学科教学中适时穿插专题研究单元。

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规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研究课题。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其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基础,这时教师要巡回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作。

其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的探究。

(2)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启发学生思辨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语言迁移母语二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269-01

一、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是语言迁移研究中存在的最大的争议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母语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否起作用?这个问题目前已几乎没有异议。“现在很少有语言学家会质疑语言迁移的重要性”,绝大部分理论和研究都支持或证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会发生作用,只是在作用大小问题、正负面影响问题的研究上存在不同观点。二语习得不成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负迁移引起。语言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习者避免这些干扰错误,以免形成习惯。行为主义理论认识到母语在二语习得中起作用,但过分夸大了这种作用。认知派内部观点不一,但总体上说更注重学习者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母语的作用受学习者个体差异影响,研究更注重探索语言迁移的制约因素。

二、迁移研究达成的共识及目前的研究局限

到目前为止,众多的迁移研究因为研究者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但这些研究也达成了一些共识,为更深入的迁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目前的迁移研究不论是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研究成人学习者的占绝大多数,而研究儿童学习者的非常少。在研究内容上,首先,对二语生成影响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二语理解影响的研究较少,如对语言迁移如何影响阅读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听力理解的影响则更待加强;其次,对语言层面上的迁移研究多,对非语言层面的迁移研究,如概念迁移研究、副语言迁移研究较少;第三,对迁移的负面影响研究多,而对正迁移研究较少;第四,在迁移方向性上,考虑母语迁移多,而考虑非母语迁移,如二语对三语的迁移较少;研究单向迁移多,研究双向迁移少。从研究方法上看,二语习得中的迁移研究虽然历经数十年发展,但研究方法仍主要沿用对比分析方法,许多与迁移相关的论断仅仅是通过对比分析而得出的非直接的结论,而且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确定迁移发生的标准;同时,比较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的横向研究多,而研究学习者语言迁移发展情况的纵向研究少;从二语输出结果入手的研究多,从二语输出过程入手的研究少等。

三、语言迁移研究对二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语言迁移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研究结果对二语教学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并对二语教学产生影响。

1.母语在二语课堂中的作用

由于母语环境以及学习者已经形成的内在母语能力的客观存在,二语学习者几乎无法摆脱母语的影响,母语会一直在课堂上起调节学习者语言和认知活动的作用,因此事实上禁用母语是无效的。教师应当发挥母语的帮助作用而不是把母语视为二语的敌人。在二语课堂教学中如果发现单一使用目标语无法解释清楚一些语言难点时,母语就可以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资源。同时,根据社会文化派对迁移研究的观点,学习者,尤其是对外语学习初级阶段的学习者而言,母语还可以作为有效的学习策略或交际策略,帮助学习者完成用二语无法完成的高层次的学习任务或达到交际目的。外语课堂中使用母语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正迁移和新概念的内化,并通过语际比较提高对负迁移的意识。当然,教师不应在课堂教学中过度依赖母语,母语只是用来帮助学生构建目标语知识的辅助工具,它不能享有和目标语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在二语课堂上应适时、适量地使用母语。

2.比较语际共性和语际差异性

不同语言间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性。对二语教师来说,熟悉两种语言的异同,并帮助学生进行语际比较非常重要。这种比较不仅包括对语言知识的比较,还包括对概念知识、文化习惯的比较。一般来说,目标语中与母语相同的现象学生易于掌握,而与母语不同的,尤其是与母语相似而又有区别的现象,则难以掌握。因此在二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有意识地比较母语和目标语,预见学生在学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选择并确定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并针对这些困难考虑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实践证明,语际比较是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教师既须注重语际差异性又须注重语际共性。语际差异性的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防止和减少负迁移,而语际共性的认识则可以使学习者更积极地对待自己的母语,并促进正迁移。以往的语言迁移研究多侧重语际差异性的研究,但语际共性的重要性也已得到重视。教师应当就语际共性对学习者进行明确的指导以激发学习者对元语言的感知力,而不应片面强调语言差异性从而加重学习者,尤其是母语和目标语语言差距大的学习者的精神负担。

结语

由于迁移现象从本质上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此有关迁移现象的许多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其中包括迁移研究中最核心的母语作用的问题、迁移与其制约因素之间的具体作用方式问题等。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迁移研究仍属于探索型研究,缺乏总体理论指导,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传统比较方法为主,新方法的应用依然有限。解决这些问题需经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因此对语言迁移现象的认识也必然会经历一个从局部、肤浅的认识到相对完整、深入的认识过程。

参考文献

[1]文秋芳(2008),评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的论战,《中国外语》,(3):13-20

[2]俞理明(2004),《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