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十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十篇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7:35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篇1

〔论文关键词〕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淮安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及淮安市直初中及清河区、清浦区、开发区、淮阴区、楚州区、涟水县、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等县区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67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7%,问卷涵盖市直学校3所,县区直属学校20所,农村学校141所;学校管理者42人,教师122人。访谈学校10所,其中市直学校2所,县区直属学校3所,农村学校5所;访谈人员15人,其中,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3人,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2人,学校管理者4人,教师6人。

2.研究工具

(1)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对全市167所初中进行调查。本问卷共设计封闭式问题28道,填空题4道,选择题24道,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等。

(2)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访谈提纲》,与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进行访谈。本访谈提纲包括4道开放式问题,包括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如何应对、对此项工作有何计划与设想等。

二、问题与讨论

1.认识模糊不清,工作方法简单,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模糊不清,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要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心理咨询室、购买了心理测试软件、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即可,至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那是心理教师、政治教师、德育处老师的事,与自己的专业、工作无关。一些教师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某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迎接检查时的摆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不实,流于形式,表面化。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只在各校初一年级开设,约占调查学校的62%,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更多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校本活动课程,并且课时很难保证。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实效性。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属问题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淮安市还没有制订一个“中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绝大多数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没有具体、可行的计划,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他们所思考的还是一些零星的、琐碎的工作。主要有: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②组织学校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评选活动。③组织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学校交流、支教。④逐步对区域内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合格验收等。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设计和进行的,约占46%,随意性强,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学校在经费和人手方面的支持不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很多工作常常有头无尾,不了了之,最后搁置或者放弃。

2.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淮安市已有近90%的初中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横向上比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表现十分突出:市直初中优于县区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优于农村初中。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方面,市直初中积极主动,能够正常开课,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区直属初中多为兼职心理教师,工作断断续续,不能保证正常开设课程。农村初中学校情况更差,师资缺乏,在调查问卷的统计中,没有开课的34所学校全部为农村初中学校,有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在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市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等城区学校,由于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基本上都购买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周一次或每月一两次向学生开放,学生也能主动找心理教师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在设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85%以上的学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多数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很低,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甚或根本没有。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与学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点,是推进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发展的关键。

3.师资队伍问题:体现为人员缺乏,业务能力不强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淮安市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113名,其中专职教师18人,兼职教师95人。可见,专职心理教师很少,且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被安排做其他工作,不能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全市平均每2800名学生有1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理想状态(500-800名学生/1名心理教师)相差甚远,农村初中尤为突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或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的教师不到心理教师的1/6,人员素质远远没有达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学校在开展班、团队活动时,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狭隘化;在开展学科教育时不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没有为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这些问题常常出现,也说明其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方面,淮安市主要方法是全员培训,包括领导培训(学校分管德育校长、县区教育局分管德育工作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和班团队辅导员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方式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但培训多为专题培训和研讨会形式,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专业性。全市虽有近千人参加市级培训,但是,这些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很难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规范:突显投入不足,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低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得知,除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能正常使用外,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多为摆设,不能利用起来。甚至还有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用其他办公室代替。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比较完善的初中占10%左右,一般的占60%,缺乏的占30%。教师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比例很低,很多教师为政治教师、学校德育主任等,他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仅凭兴趣、爱好、热情,绝大多数心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心理咨询室的直接管理者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及其他人员的占80%,专职心理教师仅占20%。开放情况差别也较大,每周一次的占10%,每月一两次占18%,不定期开放的占50%,不开放的占22%。多半以上的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有专业心理测量工具的学校,又缺乏专业的心理测量人员,现有的心理测量工作也是由未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操作的,盲目性、误导性很强。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很少,仅占5%,为部分班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3%,为咨询学生个体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51%,没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1%。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的专项经费,即使有,也仅能达到可支持机构正常运作的1/10左右。由于经费投入过低,心理咨询室缺少系统的软件和相关的图书资料及必需的一些设备,档案资料管理混乱。由此可见,缺乏规范的心理辅导室也是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直接障碍。

三、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重视薄弱初中,确保平衡发展

(1)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岗位编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薄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心理教师岗位编制上能有相应的硬性规定和保障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师资编制,并把它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学校的环境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切实解决目前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设施不完备、经费投入有限、教师工作量无法计量、缺少相关的图书及资料等现实问题。

学校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的同时,校领导要亲自过问、专门负责,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之中。要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划拨经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保证其课程时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初中校应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家庭、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破除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创设家长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要关注社区的环境,净化社区的环境,充分利用社区一些有益资源和场所,营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3)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淮安的初中学校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农村,因此,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是解决薄弱初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平衡发展的关键。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教研室要在人员培训、硬件投入、经费划拨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暂不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开展帮扶和支教活动。市、县、区可以组织优秀心理教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学校,为学生、为家长、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流动服务的形式,将心理咨询室装备到面包车上,组织优秀的、有国家资质的心理教师深入农村学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实施水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作坚强后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能将这方面的培训计划,纳入正规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计划之中。

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校长培训时,要增加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提高校长及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询技巧,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心理教师的流动性大、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业务不熟练及培训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对心理教师的要求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教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交流、学习与再培训工作,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中坚骨干。

3.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估体系,加强督察和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各学科课程的渗透情况,科研情况,实际效果等。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细则、评估办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帮助各校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工作实施计划,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以及对象。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行政层面上若不建立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教育督导和评估措施(体系),不加强督察和指导,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可以借鉴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一些做法,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师资、资金、场地等到位,并提出具体的措施、细则和考核标准,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定期考评,必要时实行一票否决制。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篇2

2015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召开了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教学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的大力支持下,在徐春霞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六人远赴湖南长沙,进行了为期4天的观摩学习。四天来,我们聆听专家讲座,观摩课堂教学,聆听专家点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一线教师,接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获益匪浅,感慨万千。

此次活动共选送观摩课56节,高中17节,初中19节,小学20节。选手们来自20个省市,参赛省市的观摩课是经过层层推选,初赛选拔才得以呈现的。此次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水平的集中展示,也是各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精彩呈现。管中窥豹,研究分析观摩课,积累实战经验。抛砖引玉,粗略研究观摩课,丰富选题知识。

研究此次观摩课选题,找出影响选题的主要因素,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公开课选题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一、解读观摩课

观摩课的课堂是开放的,受众除学生外,还有旁听的教师、家长、领导或专家等。从内容和性质上说,大多数观摩课的目的是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些观摩课旨在示范新的教学理念,成熟的教学模式、方法等,还有一些观摩课突出研究性,解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中的关键问题。

观摩课基于常态课,又高于常态课。首先,观摩课既有常态课的所有性质,还有其特性,如,需要选择课题、授课对象是不熟悉的、听课人数增多、空间受限、教学环境改变、师生心理压力、教学难度增加等。其次,多了听课、评课等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活动内容。再次,在上观摩课之前,还要经历一个包括试讲、质疑、研讨、改进等环节的过程,这整个过程促使教师深入思考、反复琢磨、钻研释疑、顿悟提升,是学科课堂教学研究和校本研修的主要途径,对教师专业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胡定荣在2006年进行了一项对36个特级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些教师对自己职业成功大多归因为后天因素而非先天因素,归因为可控因素而不是不可控因素。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促使教师对个人的教育信念、行为进行反思、重组和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特级教师尤为注重公开课,然后依次是教学冲突、教学挫折等。这些事件在给教师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专业的打磨历练,带动了个人的专业化发展。观摩课也是如此。

组织观摩课、公开课、研讨课等系列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课堂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参赛课题的选择是很重要的。组委会常常需要参赛者提前报送教案,使得参赛者必须提前拟定参赛课题,设计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参赛者选题的自由度很大。所以课题的选择非常重要。

二、观摩课选题

(一)课程选题依据

选择课题是观摩课的特性。观摩课一定要恰当选题,课型不同,选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也不同。

选题首先要参照的内容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按照《纲要》规定的小学、初中、高中年级的不同内容,设置教学内容,确定课程选题。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根据《纲要》,可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划分为七个部分:自我意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青春期心理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健康情绪辅导、生涯规划与辅导、压力应对辅导。吴增强在《青少年心理辅导助人成长的艺术》中还增加了生命教育、休闲生活辅导的内容。

具体到初中和高中心理辅导,内容各有侧重。在《纲要》中,初中年级心理辅导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与教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选题其次要考虑的因素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内容的理论依据、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献研究、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对当地学生的调查研究、学情、学生已有基础、本课的基础要求、当地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等。

对有争议的教学内容,要加以调整。对学生已有基础低,而本课基础要求高的内容,要放弃。对该地区已经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所涉及的内容,要适当加以回避。

此次活动定位在观摩课,是因为地区差异的存在,旨在多元呈现、原生课堂。观摩课是充分展示个人教学水平的舞台,本次活动为异地授课。陌生的学生,陌生的教学环境,可能还会面临不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课题选择是否恰当至关重要。首先要符合授课地区的学情。绝不能简单地拿本地的一节优质课去参赛,教学预设再好,和学生两张皮的生成,只会成为败笔。需要思考所在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当地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否吻合,学情和教学进度是否一致。

在异地上课之前,要对当地的课程设置情况、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内容深度、教材版本,逐一进行了解。

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在小学或初中学过什么、学习程度如何,有备而来。

如果条件允许,可和班主任交流,了解学生构成、学情、当前班级问题、班级风格、班主任管理特点、班级团体动力、班级小团体特点、民族构成、校园文化、班级开展的活动等。适当采集照片、视频,用于教学。

在以上基础上,根据调研信息,在符合当地学情的可选内容中,结合个人优势、个人教学特色选择课题。

如果前期调研难以实现,要考虑选择一些对学生基础依赖性较小的起始课、前后所学内容关联不大的作为课题,如“人际沟通辅导”“异往辅导”等。

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的定位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因为各地的不均衡性,至今没有相应的课程标准和统一的教材。所以,此次观摩课的选题和教学内容都是由参赛教师自己拟定的,有很大的自由度。课程选题应以《纲要》为依据,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二)课程选题方向

此次活动选送的观摩课共56节,高中17节,初中19节,小学20节。根据组委会发放的《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研讨会教案集》《会议手册》,在认真研读参赛教案的基础上,对观摩课的选题方向、在全部课程中所占的百分比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1。

从表1中不难看出,选题大多集中在健康情绪辅导和人际交往辅导。这类选题概念界定清晰,理论系统,易于操作,便于演练。知识点可分割,可以单元课程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外行看着很热闹,内行看着有内容,学生听着有收获。受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局限小,切口小,易深入。

例如,北京市选送的高中观摩课“沟通你我他”,探讨了非言语沟通的作用、方式,促进学生使用和识别非言语信息,用恰当的非言语沟通方式和他人进行交流。此课选点较小,关注“点”的步步推进,而不是“面”的面面俱到。切口较小,易于挖掘提升。最后用“超级演说家”曹青苑的《开口说话就是力量》的视频提升教学高度。

再如,浙江地区选送的邵巧倍老师的“爱的方程式”,在不断的选择中呈现了爱和喜欢的鉴别思考。但这只是邵老师设计的异往专题系列课程中的一节,后期还会在层层递进的活动设计中,加深领悟。

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的内容比较有动感,上起来顺手。情绪调节的内容参考资料较多,展示方式多样化。但如果都集中在健康情绪辅导和人际交往辅导上,就存在选题的单一化现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需要出发,作为选择主题和内容的主要依据。生命教育、学习策略、消费指导、网络休闲等问题,都是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选题中可以考虑的。

(三)课程选择年级

在表2中,初二年级有13节课,高一年级有14节课,和其他年级相比遥遥领先。选择哪一个年级开展观摩课,是由学生身心特点,学校教学任务,学生课业压力,《纲要》规定的小学、初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及教学活动设计等决定的。

此次观摩课多集中在初二年级和高一年级,年龄段集中在11~16岁,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展现了新的认知和社会视角。不再局限于将实际的、具体的经验作为思维的参照,他们可以虚构想象情境,并试图对其进行逻辑推理、抽象思维。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有些知识在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群体的指导和帮助下,就能够被掌握。青少年期还是批判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

多数参赛教师选择初二学生和高一学生是基于学情和时间的考虑。此次研讨会召开时间为10月,初一新生刚刚入学,尚处于适应期,学习心理辅导的课程较适合他们,所以学习心理辅导有3节,在初一是最多出现的选题。初二年级学生已经度过了新生适应期,需要在同伴中自我认同,人际交往的课程较受他们的欢迎,有5节,是所有课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高一新生的人际交往辅导有4节,频率较高。学生能较好配合教学,呈现较多的课堂互动。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深度和高度都还处于摸索期。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初中年级的教学内容尚未进行,更无法达成高中年级的心理教学。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深度参差不齐,学生原有基础不一致,教育质量和成效堪忧。在此基础上,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学选题颇有争议,会导致过深而成为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过浅而成为学生迎合教师的需要的现象。笔者认为,选择高一年级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笔者在观摩课的授课年级的选择中,也多选择初二年级和高一年级。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心理健康课程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学生了解了尊重、理解、接纳、倾听等团体辅导活动规则,小组活动训练有素。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初一有所丰富。高一年级尚未进行文理分班,思维活跃,表达方式多样化,教学氛围热烈。

在观摩初中组和高中组的大赛课后,笔者发现,初中的课程和高中的课程尚没有拉开差距。例如,针对自我意识辅导,初中教师用了“周哈里窗”“我的十二行诗”等活动,高中教师也使用了同样的活动,没有明显的梯度区分。这和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密不可分。笔者所在的新疆乌鲁木齐市,有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初中每周一节,高中间周一节,排入课表,以文件形式确定。在频繁的使用中,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历经三次修编,较为成熟。学生在经过三年的心理课程学习后,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度和深度要求较高。而一味拔高拉深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又唯恐陷入“学科化”的误区,成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四)获奖选题

此次观摩课活动共评出一等奖23节。对获得一等奖的选题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初中:人际交往辅导、青春期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生涯规划与辅导、健康情绪辅导。

高中:青春期心理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健康情绪辅导、生涯规划与辅导。

小学:健康情绪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压力应对辅导。

其中,非言语沟通、异往、情绪管理类的课程获奖比率较高。

有意思的是,关于非言语沟通、异往、自我意识的内容,在初中、高中都有涉及。但初中高中同一主题的授课内容没有拉开梯度。如,山东省选送的一节“我是谁”的自我意识辅导课程,活动设计主线为“我眼中的自己―同伴眼中的自己―悦纳自我”,在高一年级进行,课堂生成较好,但与一等奖失之交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课程定位较浅。《纲要》中指出的自我意识辅导的主要内容,高中和初中各有侧重。初中年级是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高中年级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此类型的课程教学设计,笔者在初二年级学生群体中开展过,学生反响颇好。笔者根据此课的教学设计,在高一民汉班级进行了授课,哈萨克族学生感觉活动体验多,但课程内容不丰富。汉语班学生感觉收获不大,课程内容较浅。

(五)参赛者访谈

笔者通过网络对两名参赛者进行访谈,通过面谈对两名参赛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同时对《教案集》开展了深入研究,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观摩课大赛选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发现。

生活化、巧妙创设情境、教师教学特色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观摩课大赛选题的主要因素。

生活化。结合56个选题,分析教案得出,生活化选题占100%。可见,观摩课选题应尽量选择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题材。如:《爱的方程式》《巧用“我向信息”》《我的岛屿计划》《接纳情绪》等。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设计的内容贴近学生真实世界,只有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学生才会在课堂中倾注全部热情,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原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稳中求变,变中求新,采用变式,而不是流于形式。情境创设可在团体辅导活动、视频广告、身体雕塑等多样化的情境中,达成教学目标。如“我的岛屿计划”一课,分别以游客、员工、岛主的身份开展活动,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职业探索的兴趣。

教师的教学特色。教师的教学特色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选题的题材应具备如下特征:教师能更好地关注学生;能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风格进行个性化处理,方式多样;能有效创设自主、合作的氛围,使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在积极关注中、小组合作中,在富有激情的引导中,在有效的活动中,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三、选题建议

选题要巧要新。可以选择大家熟悉,但又不是很熟悉的内容。学生和评委对此类选题有好奇心,可以通过听课对此有进一步的了解。

选题避免雷同。雷同感会使评委不自觉地进行横向比较,使得优点容易被注意,缺点又显而易见。例如,新上映的电影《头脑特工队》使得对情绪的关注成为热点。在授课中有两位教师都使用了这个素材。但素材使用的量,宜点到为止,避免心理课成为电影赏析课。

选题避免老路。有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网络媒体上可以下载到丰富的视频资料、活动资料、教案设计等,材料好找,内容好讲。如,浙江省选送的高中组观摩课“爱的方程式”,邵巧倍老师已经将此课设计为系列课程,课程设计较为成熟。课堂实录已经在书店销售,并得到了钟志农的点评。如果贸然选择此类青春期异往内容,难免先入为主,纵向比较,出现审美疲劳。新手教师选择此类课题较难突破前人的巅峰之作。

选点小而精。理论正确,架构合理,概念清晰,步步深入,环节清楚。

选题基于学生实际。学生是课堂最为活跃的因素,一节令人印象深刻的优质课,往往是某一个活动设计巧妙,学生被激发,在教师的引导下步步深入,层层递进,达成目标,让听课教师为之叹服。因此,了解学生身心特点、兴趣爱好、热点话题,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按最近发展区设置目标,把握学情是十分重要的。

从单元高度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心理健康教育课往往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对于自己设计的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从全局把握,从大局出发。以单元为单位,从单元的高度来整体进行教学设计,明晰每一节课的三维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参赛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优化课程设计,使中心更突出,内容更集中,外延更清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和创造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抓住教学本质,适度加工和开发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的处理切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例如,获得一等奖的“我的岛屿计划”“爱的方程式”都是在设计出专题课程后,截取了单元课程的某一课来呈现。

教学理念。《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坚持育人为本,着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出现价值偏差时,要突破“价值中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篇3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1.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1.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2.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2.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2.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2.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3.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3.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3.4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3.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心理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参考文献: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篇4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辅导教师,我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总体构思要体现时代特点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年代,这就决定了当代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来源已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延伸和拓展,他们不仅仅能在课堂上、书本上获取知识,在课外、校外,他们仍能以不同的方式积累知识、了解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时联系社会生活,密切关注时代与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例如,青少年对网络的迷恋问题,成为现今教师和家长共同担忧的热点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网络道德”。在这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了一段录像片,内容是一位沉溺于网络暴力游戏的16岁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杀了人尚未自知,依然痴迷于游戏之中,直至被绳之以法方才醒悟,但为时已晚。触目惊心的事例,在学生内心深处掀起了狂澜。我因势利导对学生们进行了“心理点津”,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自觉培养网络道德是当代青少年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接着,在学生们热烈的讨论中,师生共同得出了“青少年应培养健康的网络心理品质、学会合理取舍网络信息、努力规范网络行为”等结论。这节心理活动课,通过正确的心理疏导,达到了趋利避害的目的,使中学生懂得了:只有理智地接触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多种因素决定的。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以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认知规律,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相应的活动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我在讲解“如何与父母和谐相处”一课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先在初一年级进行了讲解,发现原本设计得很好的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在初二年级进行了这节活动课后,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后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几乎是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积极地感知、体验、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使此课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个实验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心理健康活动课内容的选择只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从而促进其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活动性和实践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针对不同的活动主题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对初中学生来说,可通过小品表演、讲故事、讨论、辩论、自我评价、自我感悟等活动来培养和形成个性心理品质,活动中要重感受不重概念的传授、重引导不重教导、重口头教育不重书面收获。例如,我在设计初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课时,就在开始时让学生表演了一个小品:两位好朋友一个要做几何题,一个要出去玩,结果在理解和宽容上没有达成和谐的统一,互相埋怨,直至扭打,严重伤害了彼此的感情,从此两人也不再是好友了。由于小品的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学生们在对小品抱以热烈的掌声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教师适时提出:你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不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经学生们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了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的基石:诚实守信、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友善热情。最后,我还让学生们举起右手进行宣誓,要求他们今后在人际交往时也这样去做,在假设情境中获得了真的感知。由于本节课创设和模拟了学生的生活情境,因而锻炼了学生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初中体育与健康锻炼习惯锻炼方法基本策略参与意识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体育锻炼为主要方式,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为重要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和能力为首要目标的课程。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只有让初中生真正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技巧,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为初中生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并使他们终生受益。下面结合近几年来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谈培养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策略,以供广大同仁参考指正。

一、转变初中生传统的思想理念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初中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初中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初中体育老师,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现在的身体健康状况,又要使学生逐步养成健康的安全意识和良好的身体锻炼方式,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促进他们身心协调、全面发展。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就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努力转变初中生传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使体育活动和锻炼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千方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学校体育活动是学生终身锻炼的基础和保障,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锻炼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引导学生把体育锻炼和自身的身体健康有机结合,与他们的学习生活结合,与他们的未来发展结合。体育锻炼宣传是实现家庭、社会参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式。广大初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文化长廊、校园广播和互联网等宣传阵地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丰富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并通过组织各种体育活动,调动他们体育锻炼的能动性与积极性。

二、教给初中生科学、高效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技巧

体育锻炼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体力活动,如果学生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则不仅会影响他们锻炼的效果,而且会损害他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锻炼方法,又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提高,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爱好选择锻炼内容,并教给他们科学、有效的锻炼方法,指导他们学会看图和根据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进而使他们做到科学有效地锻炼,以达到锻炼身体、提高身心素质的目的,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培养初中生的运动兴趣和积极性

新《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石,锻炼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是促进初中生自主锻炼和终身坚持锻炼的重要条件。无论是锻炼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重视与关注学生的锻炼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他们的锻炼兴趣,才能使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初中生的锻炼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和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我们要联系学生已有的体育锻炼经验和运动经验,以他们喜闻乐见的运动方式为重点选择和设计体育锻炼内容,并根据具体的锻炼目标、活动内容、学生实际等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逐步促进他们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四、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参与意识

有效参与是初中生掌握体育知识、锻炼方法,锻炼身体与提高身体素质,树立积极的体育观和乐观向上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锻炼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可根据学生好胜心强、喜欢比赛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参加多样化的竞赛活动。例如,乒乓球、篮球、拔河、排球等比赛。此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力争做到一器多用,有效引导他们设计活动场地和游戏活动。这样既能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实现活动形式多样化,又能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促进锻炼习惯的养成。

五、注重培养初中生的独立组织能力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篇6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创建的背景

浙江省德清县禹越镇初级中学地处德清县东部水乡小镇,东邻桐乡,南接余杭。目前学校共有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48人,在编教师80人。长期以来,我校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骨干教师大量外流,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大量学生外流到县内外优质学校就读。大量优质生源的流失,不仅给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严重的压力,而且加重了学区内许多家庭的经济负担,进而使学校声誉衰落,更多的学生外流,产生恶性循环。

2002年,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东赴江苏洋思中学取经,南到余杭、杭州等地名校学习,尤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子课题《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关性研究》的实施,使全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激发了教师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学校的管理思路和办学目标逐渐明确,教育质量开始回升。

2004年,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开设心理辅导室,落实专人负责;辅导学生,培训教师,外出交流等,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出现了第一波高潮。这一年,学校成功创建了浙江省示范初中。在省市领导对我校创建省示范初中的评估验收过程中,对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作了高度评价。

在长期坚持持续发展的基础上,2008学年,学校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校特色转化为特色学校,写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决心用三年时间创建县、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创建的历程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末,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培养骨干起步

1999年,学校派钟宁奎老师到中科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参加为期两年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专业函授学习。期间,他还多次参加了省市乃至全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为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了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师资准备。

2000年起,学校确定由钟宁奎老师主管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0年10月,加入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2001年,参与创建德清县教育学会心理健康教育分会;2002年12月,任湖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大组成员;2004年,获得心理健康教育“a级”上岗资格证书,为浙江省首批、德清县第一位。

骨干教师的示范效应激发了广大教师发展自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的热情,纷纷投入心理健康教育自考,积极申请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截至2009年,全校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的教师:a证1人,B证1人,C证5人,自考合格31人,占全校教师总数的47.5%。师资队伍的专业建构,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研探索引领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所以近十年来由弱到强能够持续稳健地发展,除了狠抓师资队伍的建设,还紧紧抓住了科研探索和引领。因为我们清楚,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对我们这样师资条件不太好的农村初中,是极具挑战性的一项工作。为此,学校鼓励、引导教师申报课题、撰写论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投入行动研究。共有20多篇论文(案例、活动课设计)分别在全国、省、市获奖或发表。广大教师的科研探索不仅引领着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操作,而且通过课题研究和论文的撰写,潜移默化地优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

(三)网络建设奠基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起步时也类似于全国普遍的情况,是个别教师自发的行动。但这种少数教师的行为趋向,立即引起了学校的关注和重视,学校开始大力扶持这一新生事物,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发展成了全校性的行动。2000年后,学校开始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经过几年的发展完善,至2008年,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见下图)

德清县禹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1.心理辅导中心

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为学校的职能机构,相当于学校中层,设主任一名,由校长高江春担任,副主任和成员若干名。

2.心理辅导站

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下设学校心理辅导站,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设站长一名,由钟宁奎老师担任,成员若干名。

3.工作职责

辅导中心:辅导中心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挥者,全面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的制定、管理和评价考核,负责学校心理辅导设施的规划和投入,督促学校各部门和各个层面贯彻和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辅导站:辅导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具体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计划、总结和操作,以及培训指导、咨询辅导等工作。

年级组:年级组对本年级各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督促的职责。每个学期,要会同各学科教师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科学的评估,拟定问题学生名单,送交心理辅导站。每月对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情况进行统计并及时上报心理辅导站。

学科组:学科组对本学科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要进行研讨、评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等的方法、行为要进行规范化的指导。

班主任:班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一班心理健康教育是否正常开展的关键,对班级心理活动课、学生自主心理活动的开展,对班级学生个体心理状况的评估、辅导、转介等负责。

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是学校心理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负责开展学生中的“同伴互助”,及时发现、反馈和化解学生中的负面心理和行为问题,预防校园恶性事件发生,负责班级内部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等。

(四)特色创建普及

2000年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中逐渐成为全校教育教学的一大亮点。2004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建设项目被提上学校发展规划的议事日程,开始着手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2008年,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成为办学目标列入三年发展规划。

1.队伍建设,从单兵作战到大兵团作战

2001年之前,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钟宁奎老师一人单兵作战,而且还是兼职这项工作。辅导途径也只是个别咨询和团体讲座两种形式。2002年,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小范围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开设班级心理活动课实验班。2003年起,学校要求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开设心理活动课,班级心理活动课在全校基本普及。同时,学校利用部级子课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实施的有利时机,对全体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一方面提高全校教师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学校开始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2006年,学校通过《沟通与合作》家校生联系手册,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每个家庭。

2.制度建设,从松散无序到规范有序

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普及,学校不断修订完善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具体有《禹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和职责》《禹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禹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体系和工作目标》《禹越中学心理辅导员岗位职责》《禹越中学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制度》《禹越中学心理辅导室制度》《禹越中学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任务》《禹越中学任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禹越中学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等。实行制度化管理,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终处于规范、有序、持续、良性的发展中。

3.课程建设,从“非我”到“自我”

多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就不能撇开“课程”,而要主动介入到课程中去。课程的核心,一是教育时间,二是教育内容。2007年之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课时,基本上是用班会的课时,而班会课时的主人是班主任,心理辅导的时间没有保障。因此,我校自2008年起,将心理辅导课正式纳入课程序列排入日课表,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自己的课时。在教育内容方面,前六七年基本上也采取“拿来主义”。2006年开始,学校组织心理辅导骨干教师陆续编撰了三个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1)活动课程体系――《成长的脚步》,初一、初二、初三共三册。

(2)辅导课程体系――《学会学习》、《学会自律》、《学会交往》、《青春健康》、《学会减压》等。

(3)家校课程体系――《沟通与合作》家校生联系手册、《给家长的短信》、《家长读本》。此外,学校还向部分家长赠送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明读本――《父母与孩子心灵的对话》。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创建的成效

1.心理健康教育催生了新的办学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的一步步发展,不仅仅提高了全校师生的心理素质,而且优化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干群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心理素质的提升和人际关系的改善,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校内部氛围和外部环境日趋和谐。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办学思想也在不断升华着:2004年,学校提出“以人为本”办学理念。2006年,进一步丰富了办学理念,提出“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和谐发展”。2007年,高桥中学和徐家庄中学合并成为禹越中学,学校领导经过酝酿讨论,提出了“和谐、创新”的办学思想。办学思想又涵盖着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其中,继承了2006年的办学理念,提出了新的办学目标。远景目标为“打造浙江省农村名优学校”,近期目标就是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2.心理健康教育培植了新的教师群体

我校从骨干教师培养入手,落实专人,鼓励教师参加包括学历教育在内的系列进修;第二是重视对班主任的培养;第三是关注对全体教师的培训。对于后者,我们主要采取校本培训和督促参加自考的措施,争取2010学年班主任全部持证上岗,全校专任教师基本自考合格。目前,我校已基本形成了由校长亲自领导,以心理辅导教师为第一梯队,班主任为第二梯队,全体教师为第三梯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整个团队中,已经有7人持证(a证1人,B证1人,C证5人),占全校专任教师的9.5%;已经自考合格31人,占全校专任教师的42%,两者合计达到51.5%。

尤其是大批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完善了教师自身的人格结构,从而优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乃至生活习惯,使我校涌现出一批乐观、向上、阳光的教师。

3.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新的课程形态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我校已近十年,我们不离不弃相携而行,一直坚持到今天。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与文化课、技能课一样进入我校的课程序列,排进了学校的日课表。而进入日课表的只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中的一部分,从这一部分开始,我校一直在探索一个全方位展开的模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三全”模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图示:

4.心理健康教育孕育了新的校园文化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我校,她像一个初生的婴儿,摇摇摆摆一路走来,慢慢成长,渐渐成熟。我们由陌生而认识她,由认识而接纳她,由接纳而理解她,今天,老师们已经习惯她了,学生们已经喜欢她了,一种新的校园文化正在孕育出来。

学校管理文化图示:

学校行为文化:

行为理念:从心开始

行为口号:健心健意

行为方向:发展从心育开始,成功从育心起步。

5.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校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我校,她像一棵小苗,需要时时呵护。十年来,我们用心培植,为之付出了许多,但犹如“十年树木”,我们也得到了回报。这几年来,学校一年一个台阶,由“湖州市一级初中”到“浙江省示范初中”,再到“湖州市文明单位”“浙江省绿色学校”,在每一次创建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总是我校的一个闪光点,被肯定、被好评,可以说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对我校发展的回报。因为我们已经深深体验到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给学校带来的变化:管理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学校与家庭的和谐,学校与社会的和谐,等等。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理健康教育;三维教学目标;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73-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也是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的生动体现。我在小学数学的实践教学中,经过初步尝试,摸索思考和总结,觉得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以下教学环节考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明确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本身就隐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学者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具体教学内容中认真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并设计为教学目标的一项,明确体现出来。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倡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可以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一个子目标,明确写进去。例如:培养学生自信,坚持,细心的优秀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优秀心理素质等。

2.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中,根据教学目标中设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具体有针对

性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所教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针对性的对不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1对于学困生,在教学中,在初步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从预备性知识的练习开始,做会了然后再过渡到这节课所学内容的基础性练习上,循序渐进,做会再加大练习难度,这样就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并且在练习中,发现他们不会做了,要引导他们不要轻易说不会做而放弃,可以给以适当的方法的提示,或说出用到的知识,然后再引导他们继续坚持思考摸索,直到完全做对这个题目,从而培养他们的不怕困难,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能努力拼搏去做的良好心理素质。如果他们做对了,也要及时的给予鼓励或奖励,并引导他们制定符合自己学习实际情况的学习进步计划,一步步帮助他们去实现,从中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还要引导他们有问题要主动问老师或学习好的同学,以增强他们的主动进取的意识。也要慢慢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2而对于学习好的学生,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他们有待提高的地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回答或出一些针对性的题目让他们去做。例如,出一些需要特别细心和严谨的题目让他们去做,以此培养他们严谨、细心的优秀品质。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的题目或有多种解法的题目,来训练他们的创新品质。学优生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他们出现错误,在不打击他们自尊的前提下,要明确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指出努力和进步的方向。这样既是鼓励他们,给予他们动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谦虚。

2.3对于学习中等的学生,一方面,可以仿照学困生培养他们自信,不怕困难,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能坚持的优秀品质等;另一方面,可以仿照学优生,培养他们细心、严谨、谦虚的优秀品质和创新意识等。

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中设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真正的得以实现,因为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能更乐意的接受。在课堂上,教师要有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还要鼓励和倡导学生之间加强合作,共同解决学习问题,共同实现进步。

3.在课堂和课后作业设计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

3.1在作业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作业,这样能进一步巩固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优秀品质训练和培养的实效。

3.2在作业设计中还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来培养不同类型学生的毓秀心理品质。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模式,指出一个人有八种智力,根据这个理论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让不同擅长的学生的优势心理品质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如可以布置一些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作业;手工制作,图形创意设计等。还可以布置一些趣味性的作业,如把一些概念或定理改成顺口溜或儿歌等。

4.在课后辅导中进一步巩固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成果

在课堂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学校作业和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要辅导他们完成,在辅导过程中,要进一步巩固不同水平学生在课堂上初步形成的优秀心理品质,使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逐渐内化为他们平常一贯表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

5.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中把优秀心理品质的表现程度作为评价内容之一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篇8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可见,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在校本课程原则指导下,我校拟开发“积极心理教育”特色课程,践行学校尚善教育理念。着眼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和补充作用。

一、课程背景

我校学生是珠三角新型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学生,学生主要来自农民家庭、农民企业家庭和拆迁补偿家庭,有少数是外来务工子弟。他们有着城市认同的强烈需求,但又摆脱不了农村生活习惯和文化影响。他们特别需要有人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我校的团体心理辅导已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从2002年起就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干预进行实践探索,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尝试,至今已自主开发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在高校心理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开展大中小型团体心理辅导共达170多期,初步形成了有本校特色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体系。

二、课程内涵

(一)尚善教育

我校“尚善”的内涵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层:崇善――懂得做人善。像许海、许铭先生一样,从善、行善,宽容、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的爱心美德。

第二层:修善――懂得做事善。像许海、许铭先生一样,勤奋拼搏,发挥潜能,积极进取、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完美的善。

第三层:创善――善教善学。学校为师生搭建平台,在德育管理、教学管理上让师生充分发挥所长,形成乐教、乐学、善教、善学的氛围。

我们的“尚善”教育既是一个理念,也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是我校追求的愿景。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教育”是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用积极的过程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的一种理念。

“弘扬人类美德,激发积极情感”是我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它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使每个人实现自我并超越自我,保持生命生活的最佳状态。这与我校“尚善”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我校践行“尚善”教育理念的重要助推剂。

我校“积极心理”特色课程的构建,是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思想,以“系统化、层次化、多元化”为策略,以“学生、教师、家长心理潜能激发”为目标,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抓手,以“团体心理辅导+个性辅导”为手段,建立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此践行我校“尚善”的教育理念,创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品牌学校。

三、课程意义

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程,践行尚善教育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教师、家长的潜能,促进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培养师生的感恩之心、从善之心,帮助他们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形成更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其品牌价值,为其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四、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构建系统全面、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校本课程体系;激发师生心理潜能,使之形成崇善、修善、创善的品质和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富有凝聚力的学生团队、教师团队和家长团队,实现学校管理水平、教育科研水平、学校内在凝聚力的大幅度提升。

(二)具体目标

构建“三二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打造一支积极向上、业务精良、一专多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开发一批团体心理辅导案例;

转化一批学习焦虑学生。

五、开发措施

(一)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实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开展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围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师生心理潜能激发”的目标、“团体心理辅导”的手段,拟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方面开发和完善。

1.课程目标体系

心理素质是个体整体素质的基础,学生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一般不同年级学生在智力方面是有差别的,即获得知识有多有少;一般不同年级学生在个人经历方面也是有差别的,即初中新生都有“中小过渡现象”,初二年级学生有“八年级现象”,初三年级学生有“升学择业现象”。因此,我们在初中三个年级里构建如阶梯式上升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在初中各年级依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来实现不同年级的教育目标。

初一年级目标:认识自我――积极的自我感觉、自我概念和自我分析。

初二年级目标:悦纳自我――积极的自我评价、自我接纳和自我完善。

初三年级目标:超越自我――积极的自我突破和自我创造。

2.课程内容体系

学生课程是核心内容,由“三二六”板块构成。

“三”――三个台阶,即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

“二”――两种类型,即全员参与的普及课程,可供选择的个性化课程。

普及课程,写进学校课程计划安排表,全体学生都必须参与,如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每月一次的大型团体心理训练等。

开展个性化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状况、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主题的心理辅导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如同质人群的小组团体辅导。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表”。

“六”――六大模块,即智慧、勇气、爱心、正义、克制、卓越。

3.课程实施体系

为有效落实课程开展,实现课程的预期效果,我们从“四大课型”和“四种形式”两方面实施课程。

四大课型分别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训练课、心理主题班会课和学科渗透课。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堂采取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活动形式进行,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及行为问题。每周每班1课时,专职心理教师授课。

开设团体心理训练课,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打造教师团队、家长团队和共同体团队,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团结合作精神。每月每年级两个课时,专职心理教师授课。

开设心理主题班会课,主要指导学生在情、意方面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每周每班1课时,班主任授课。

开设学科渗透课,全体科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挖掘教材中蕴藏的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种形式“如下:

以情境为载体的校内团体心理训练和社会情景下的团体心理训练;

以内容为载体的不同群体的主题团体心理训练;

以对象为载体的主题式督导团体心理训练(包括单一人群和复合人群);

以规模为载体的团体心理训练(包括年级大型团体训练、班级团体训练和小组团体辅导)。

通过不同情境、不同人群、不同主题、不同规模等的全方位的团体心理辅导体系,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4.课程评价体系

对课程的评价。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目标要求科学、合理、细致,具有教育和发展功能;内容要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体现学校的学校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生动化;实施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对教师的评价。在全体教师绩效考评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包括“五有”:有课程目标,有课程计划,有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有实施方法,有评价办法。

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核实工作,纳入月常规检查、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优秀者评先、评优优先。建立教师心理成长档案,追踪教师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发展。

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即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含第三方访谈)等形式进行,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最终得分=心理健康活动参与(60%)+其他活动参与(20%)+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0%)。学生得分折合登记入学生心理成长档案。

5.课程管理体系

组织管理: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课程计划管理:依学校的课程目标和师生情况确定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管理:强化动态管理,根据课程实施情况,适时调整或删减;有机地运用预设和生成策略。

教材管理:由教务处统筹管理,包括教师用书和各种道具器材。

人员管理:制定《许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明确课程的操作、交流、奖励、监督等制度,激发师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热情。

课程评价管理:建立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每学年修订一次校本课程,以不断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二)建设团体心理辅导的阵地,搭建积极心理搭建教育大舞台

建设校内团体心理辅导主阵地。在原有心理场室基础上,升级、改造场地场室,清晰划分功能。

建设校外团体心理辅导阵地。与户外拓展培训基地合作。户外拓展基地提供了校内无法比拟的自我挑战环境,能进一步实现学生潜能的激发。

引进先进的心理测量工具、统计分析软件。引进一套先进的、科学的、适合学校心理辅导的专业心理软件,满足大规模的测试、测量并及时反馈的需要以及个人信息动态更新的需要。

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网络平台。该平台有选课功能、咨询功能、自测功能和讨论功能。

(三)组建教师培训团队,提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执行力

构建“2+28+n”的团体辅导教师队伍模式。即以2个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28个班主任为主体,n个科任教师、高校专家、外校骨干、家长等各方面的社会人士为支持力量的队伍。

构建“六步走”教师培育计划。“六步”即问题清单、目标导向、专家引领、校本培训、伙伴互助、共同体支持。同时通过行动研究――“问题+方案+行动+结果+反思”的螺旋式循环研究过程培训师资队伍。

(四)提炼精品项目,打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力

把“三二六”课程体系打造成为精品课程,充分开发师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充分彰显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

六、开发保障

(一)组织保障

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项目的总体推进和组织落实,全程跟踪指导项目实施,保证整个项目科学、有序地推进,提升项目实施效果。

成立创建工作执行小组。主要职能如表1所示。

(二)制度保障

建立计划、总结、交流制。制定项目总规划,把项目建设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中,定期交流、互相借鉴。

建立指导、监督制度。教学部门每学年要安排专题指导、检查,指导、监控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工作情况,做出科学的评价。开课情况将在评选优秀教研组与备课组时做重要参考。

建立激励制度。把校本课程教师的工作考核纳入到日常考核与期末考核之中;有关校本课程的相关资料学校给予优先办理;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参加评优、评先、晋级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作为评选校级骨干教师和优秀课的优先条件。

七、总结

以上是我校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主要做法。可见,开发校本课程,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要结合当地生活实际选择对学生实用的、具备研究基础的课程,确定课程目标。其次,要规划和建立校本课程的活动场室,作为活动开展的场所。

第二,要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中心有三个职能,一是全面统筹校本课程开发的各项工作;二是协调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课时设置;三是设置各种管理和奖励制度,激发课程教师的积极性。

第三,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根据校本课程的性质,可以设置普及课程和个性化课程。普及课程即写进学校课程计划安排表,固定时间上课。个性化课程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主题的课程,满足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篇9

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能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并结合物理学知识(包括知识与思维)、物理学史、物理社会与文化等方面,在授予学生一定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达成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此促进学生较为全面的发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把重心放在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上。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无心理压力的课堂环境,并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愉快、轻松地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目标上,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勇于承受挫折,敢于挑战困难,具有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在课程内容上,要根据班级学生特点、个别差异设计内容,分别对待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学习需要,因材施教;在课程实施上,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特别要结合物理学与社会、文化的相互联系,充分反映现代物理学的新发展,促使学生乐于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课程评价时,不把考试和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要重视考前的心理辅导,防止考试焦虑情绪的发生,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重视形成性评价。

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他们对物理充满好奇,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索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就设法给他们提供丰富的物理素材,创设探究环境,每节课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每个物理规律尽量采用科学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满足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的心理性格特征,只有我们引导得当,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观察实验基础上,对事实进行总结归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学生就不会感到吃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性认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畏难情绪慢慢消除,意志力,学习的坚韧性就慢慢培养出来了。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此外,物理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的特点。研究表明,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核心,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及其发展规律。例如我在讲授“电磁感应,发动机”时,对科学家法拉第从出生低微到成功成名,特别“磁生电”的十年实验研究对学生进行介绍,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同学们感到自己不断努力也能成为法拉第。物理学寓理论、方法于一体,集抽象、具体于一身。物理教师只有更加深入地研习物理学史,才会对物理学科的特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同时才能更加有效地在教学中灵活地引入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新课改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处于教学活动的绝对中心地位。教师是通过提供帮助和教学支架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来,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逐步深入。在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中,有大量事例表明老师在很多方面会影响学生的自我发展。如古希腊时期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亚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本原的思考,芝诺、留基伯和德谟克立特发展的原子论观点,J·J·汤姆逊和卢瑟福对原子模型的构建,巴丁和施里弗建立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BCS理论)等等。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各位老师对他们的学生都有过积极的影响;反过来,学生也继承和发展了老师的研究。当然也有消极的影响,如皮帕德曾对约瑟夫的预言(约瑟夫效应)持怀疑态度,密立根也曾搁置过赵忠尧的《硬伽马射线吸收系数的测量》,所幸的是时间证明了学生的正确性。

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有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和辅导技能,学会学科“渗透”的办法,创造性地设计教学;了解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规律,学会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上,教师要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充分挖掘物理学知识与物理学史中的心理因素;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强调实践行为。这不是要求教师脱离学科自身的任务与内容,单纯进行心理辅导,而是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在落实学科教学的同时,兼顾学生心理品质培养。教学活动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所占时间最多,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品质、心理状态、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而且其不适行为、心理障碍也会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表露出来,这使得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直接、真实地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

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适度”。所谓“适度”有两层涵义,一是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里花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如果一节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过长,那就弱化了物理教学,也不叫学科渗透,便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了。二是要注意渗透高度,即渗透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第三,要讲究灵活渗透。常说:教无定法。同样,物理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固定方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物理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思维品质的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渗透形式上看,有分散式与集中式、集体式与个别式、讨论式与写作式等。从具体渗透方法来看,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当然,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远远不止这些,在新课改中,将会出现更多充满生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教学的质量获得提升,在实现新课改下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学生心理素质也会获得提高。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初中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体育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1.029

1研究目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条件也有了极大改善。这在为广大青少年带来良好的成长环境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超重、肥胖、肺活量不足、视力下降、血压调节不良、耐力素质不合格之类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威胁着其健康成长,而且也关系到其中招体育成绩情况。在此背景下,我国教育部推出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并明确规定:“各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测试数据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按要求审核后,通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上传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各校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不仅是履行一项职责,帮助上级部门采集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而且作为教育主体,更应加强对数据的开发和应用,借此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研究方法

2.1文献法

以“体质健康测试”与“体育教学”为关键词,搜集其他学者对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价值与应用方式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此为该论文创作提供必要的观点和经验。

2.2访谈法

对郑州市部分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师进行了走访调查活动,了解他们对于初中生体质健康测试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用价值与应用方式的观点和看法,以此作为文章创作的第一手资料。

2.3经验总结法

笔者在郑州市部分初级中学实习过,不仅参与了体育教学活动,而且也进行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活动,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由此将立足于自己的工作经验来探讨初中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方式情况。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初中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3.1.1宏观上全面把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要求,初中生主要测试体重指数(15%)、肺活量(15%)、50米跑(20%)、坐位体前屈(10%)、立定跳远(10%)、引体向上(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10%)、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20%)七项内容,由各单项指标得分与权重乘积之和组成,满分为100分,另外男生引体向上和1000米跑,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和800米跑,各指标均有10分的附加分,因此各学生测试成绩总分为120分。按照规定,90.0分及以上为优秀,80.0至89.9分为良好,60.0至79.9分为及格,59.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各学校按照以上项目展开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试活动,随后计算出学生体质健康得分,按照“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标准对其展开分类,由此可以从整体上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总体的体质健康状况,明确在校学生大致的体质健康水平,从而准确把握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情况,精准定位学校体育工作目标。

3.1.2微观上准确定位学生体质健康缺陷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这就要求各个学校除了从宏观上把握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树立明确的体育工作目标之外,还必须从微观的角度准确定位学生体质健康缺陷,由此帮助学校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则从体重指数、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1分钟仰卧起坐(女)、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七个方面来检测学生的各项身体健康指标。学校借此既可以通过体重指数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身体形态特征;同时也可以通过肺活量来了解学生的身体机能特征,还能够通过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1分仰卧起坐(女)、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等项目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征,从而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所存在的健康缺陷。这为学校制定和实施体育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2初中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初中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而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则为各项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依据。各校体育教学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对初中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应用。

3.2.1借助测试数据来树立学校体育工作目标

树立明确的目标既能够促使体育教师积极、主动地制定和实施体育教学计划,提高体育教学工作质量和效率;而且也能够使学校清楚地认识到学校体育工作进展情况,了解在校学生体质健康整体走势。基于此,各学校可以借助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精确地划分学生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各体质健康标准中的分布情况,计算各标准中学生所占百分比,随后结合学生对象特征及学校体育工作现状,确定下一年度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所要达到的“优秀”百分比目标、“良好”百分比目标、“及格”百分比目标、“不及格”百分比目标等等,并将此作为评估该年度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这使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更具目的性。

3.2.2借助测试数据为各年级甚至各班级制定体育教学计划

当前,我国初级中学主要是从学校教学资源现状以及学生运动需求情况,来制定和实施体育教学计划,虽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运动需求、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但却无法考虑到各年级甚至是各班级学生体质健康的个性化特征,由此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计划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而各个学校借助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则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各年级甚至是各班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特征,尤其是可以准确地把握各年级、各班级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或者是超重、肥胖问题比较突出,或者是肺活量不足,或者是力量素质不高,亦或者是耐力有限等等。据此,学校则可以根据该年级或者是该班级学生的体质健康特征与体质健康缺陷,选择有利于塑造良好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增强身体素质的针对性体育教学项目,制定科学的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实施合理的体育教学计划等等,借此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3.2.3借助测试数据把脉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提供针对性建议

学生具备良好的体质健康状况是外部作用与内部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即是不仅需要学校制定和实施针对性强且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计划;而且还必须激发学生对于自身健康状况的认识,尤其是对于自身不良体质的了解,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科学地控制自己的饮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积极参与健身运动等等。各校每学年所开展的体质健康测试活动,相当于对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进行了一个“体检”,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身高、体重方面的身体形态是否标准,肺活量方面的身体机能是否健康,以及其它方面身体素质是否良好等等,明确各个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据此,各校体育教师应人手一份所带班级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手册,利用上课的时间,依据各个学生的检测结果及其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所获取的信息,一方面向每一个学生详细说明其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潜在的健康风险情况,激发其对自身体质健康问题的重视;另一方则为其提供针对性的体质健康发展建议,使其在体育课堂之外能够积极主动、科学合理地培养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展开针对性的体育运动等等。

3.2.4借助测试数据来针对特殊群体开展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活动

具备良好的体质健康水平是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和健康生活的基本前提。在日常生活中,学校很难对各个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由此只能开展普众化的体育教学和综合体育运动活动。而借助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学校则可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归类,或者是处于“优秀”状态,或者是处于“良好”状态,或者是处于“及格”状态,亦或者是处于“不及格”状态等等,而且还可以将各个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归类于“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及格”。在此情况下,学校可以对体质监测不及格的学生,或者是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不及格的学生,开设一系列单独的班级,为其制定和实施专门的体育教学计划,从而尽快提高其身体健康水平,符合体质检测标准。当前,我国各省市中招体育成绩不仅考虑到学生在中考过程中1000米跑/80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之类的考试成绩;而且也逐渐将学生各年度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纳入考察范围,因此各校借助各年度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对整体体质或者是单项体质不及格的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活动,对于学生升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3.2.5借助测试数据来配置体育教学器材设施

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初级中学基于经费有限、观念陈旧、重视度不够方面的原因,在购置器材设施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选择诸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网球之类的大众化运动器材和设施,而无法从塑造学生身体形态、增强学生身体机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角度,购置一些诸如跳高架、小沙包、实心球、摸高架、木哑铃、短绳、长绳之类的针对性强、切实有效的小众化器材设施,无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器材丰富、设施健全的运动环境。伴随着学生体质健康检测越来越常态化,学校所获得的学生体质健康信息越来越丰富,各校可以根据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检测结果,准确判断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存在的问题,据此配置一些针对性强的器材设施。这能够为广大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激发其主动参与课外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其各项体质健康指标。这是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在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另一重要价值。

3.3初中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辅助手段

要想提高对初中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应用效率,各校不仅要提高所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并为各个学生设计一个专门的体质健康测试手册,而且还必须对海量的数据进行系统的计算、归类与分析活动,由此需要一些针对性的辅助手段。

首先,各个学校应购置一批诸如电子或机械标准身高计、电子人体秤、电子肺活量计、电子台阶试验仪、电子坐位体前屈计、电子握力计、电子背力计、电子单脚站立测试仪之类的更加精准的仪器设备,提高所采集数据的准确性。这不仅使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初中生体质健康状况;而且也能够为学校更好地应用测试数据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其次,各学校应在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所推出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采集上报系统”的基础上,委托专业的系统开发公司,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采集、输入、计算、分类、分析与输出的需要,开发出专门的软件系统,帮助学校更好地进行数据保存、数据分析与数据使用活动。第三,各学校应制定出系统的学生w质健康测试数据采集机制、分析机制、应用机制,诸如采集机制涉及到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采集时间、采集内容、采集方式、器材配置、人员安排等等;分析机制涉及到数据输入、数据分析、数据归类、数据输出以及相关的人员配置和管理制度等等;应用机制则涉及到依据输出结果来设定体育教学目标、制定体育教学计划、开设体育教学班级、配置设施器材等等。这是开展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应用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

4结论与建议

总体来说,国家自上而下所推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活动为各校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一定程度上细化甚至是颠覆了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工作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其体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这无论是对于学生健康成长,还是对其中考升学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立足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来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校应秉承任重而道远、层层递进的理念,积极探索此种工作模式,形成一套成熟、高效的工作机制,提高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应用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吕庆祝.〈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用教材[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0).

[2]王世华.对初中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分析与对策[J].

当代体育科技,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