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理解企业文化建设十篇如何理解企业文化建设十篇

如何理解企业文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7:37

如何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篇1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定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被大家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和维护的基本认识、信念、价值观念和规则。

企业(群体)在解决外在适应性与内部整合的问题时,学得的一组共享的基本假设,因为它们运作得很好,而被视为有效,因此传授给新成员,作为当遇到这些问题时,如何去知觉、思考及感觉的正确方法。

(二)企业文化具备的要点

1、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始终会以“解决问题”做为自己的宗旨;

2、企业文化是被大家认为有效的而共享的;

3、企业文化是共同遵循并自觉维护的;

4、企业文化是维系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游戏规则。

二、什么是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指企业文化相关的理念的形成、塑造、传播等过程,重口号轻落实;重宣贯轻执行。突出在“建”字上,是基于策划学、传播学的,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策划和传播,是一种泛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通常是(一个企业的例子):

1、早会

早会就是在每天上班前用若干时间宣讲公司的价值观念。

2、思想小结

思想小结就是定期让员工按照企业文化的内容对照自己的行为,自我评判是否做到了企业要求,又如何改进。

3、张贴宣传企业文化的标语

把企业文化的核心观念写成标语,张贴于企业显要位置。

4、树先进典型

给员工树立了一种形象化的行为标准和观念标志,通过典型员工可形象具体地明白“何为工作积极”、“何为工作主动”、“何为敬业精神”、“何为成本观念”、“何为效率高”,从而提升员工的行为。上述的这些行为都是很难量化描述的,只有具体形象才可使员工充分理解。

5、权威宣讲

引入外部的权威进行宣讲是一种建设企业文化的好方法。

6、外出参观学习

外出参观学习也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好方法,这无疑向广大员工暗示:企业管理当局对员工所提出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因为别人已经做到这一点,而我们没有做到这些是因为我们努力不够,我们应该改进工作向别人学习。

7、故事

有关企业的故事在企业内部流传,会起到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8、创业史陈列室

9、文体活动

文体活动指唱歌、跳舞、体育比赛、国庆晚会,元旦晚会等,在这些活动中可以把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贯穿进行。

10、引进新人,引进新文化

引进新的员工,必然会带来些新的文化,新文化与旧文化融合就形成另一种新文化。

11、开展互评活动

互评活动是员工对照企业文化要求当众评价同事工作状态,也当众评价自己做的如何,并由同事评价自己做得如何,通过互评运动,摆明矛盾,消除分歧,改正缺点,发扬优点,明辨是非,以达到工作状态的优化。

12、领导人的榜样作用

在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当中,领导人的榜样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三、什么是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管理是指企业文化的梳理、凝练、深植、提升。重落实轻口号,重执行轻选贯。突出“管理”,是基于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的,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是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匹配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生产、经营、营销等等管理条线、管理模块的。她涵盖了企业文化建设。

四、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管理的区别是什么?

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传播学、策划学

基于持续价值和系统价值,基于管理基于企业文化策划

管理作为主体策划作为主体

内外兼修、系统解决企业的深层次管理问题,解决问题背后的问题解决口号和企业表层问题

注重管理者和管理团队的能力开发和提升关注企业文化的分层

基于企业管理个性,梳理提升,规划管理活动关注管理外宣,策划活动

重在管理重在建设

重生根重宣贯

五、如何由企业文化建设走向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管理是基于企业管理的,其涵盖了企业文化建设。那么,如何由企业文化建设走向企业文化管理?

(一)由策划走向系统提升价值

企业文化管理不是策划,企业文化本身就有,其是解决问题的,是解决问题背后问题的,是系统提升价值的。

例:改进价值创造:人力资源部

1、确定价值驱动要素

找出关键价值驱动要素:

了解影响您潜在价值的驱动创造因素;

将促进组织成长作为激励目标;

用成本效率衡量事务,但不作为促进组织发展的衡量指标;

关注组织中别人怎么看您。您的价值贡献对他们是否清楚。

2、多视角认识价值创造

建立一种心态,人力资源部是一个组织变革和成长的工具;

充分了解公司的业务;

让人们更多的关注您在写作与创造方面,而不是控制方面的事务性活动;

不要安于现状。

3、制定战略与衡量标准

制定个人成功标准,帮助组织不断成长;

设计合理薪酬方案;

理解公司战略;

不要局限的看待培训;

用激情、信念和热情通过可是工具与员工沟通。

4、以速度为中心进行结构调整

通过网络使组织扁平化,改进实施速度,并把员工、客户、供应商和业务伙伴联系起来;

消除公司里表示地位的标志,在员工中建立一种社团意识,让员工更多的感到爱护。

(二)由落地走向生根

中国企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两种基本的文化现象:一是企业的理念很时髦、很先进,在天上飘,但企业家和员工的行为在地上爬,企业文化理念与行为严重背离,造成文化虚脱症;二是员工心理契约的天然缺乏,导致企业的制度成本高、管控复杂而无效。其根源在于企业文化没有真正落地,更没有深植,仅停留在时髦的口号与词汇上。企业文化缺乏内在的推进机制与执行系统,同时因为中国企业没有经历工业文明的长期洗礼,员工职业化程度低,企业行为与员工行为缺少自律机制。心理契约的天然缺乏,导致企业内部交易成本高。

它是要把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制度建设、流程建设以及员工的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去,并把制度建立在心理契约的基础之上,使员工行为从他律走向自律,不但企业文化落地,更要生根到员工的心里,生根到员工的行为上,使企业进入组织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

(三)由建设走向管理

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文化的新一轮热潮已经掀起,但相当多的单位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重理念”、“轻深植”的现象,只重视企业理念的创新,求新奇、求美感、求震撼,而忽视了理念背后的管理支撑,离开了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进程,离开了解决问题和问题背后的问题,就不成其为理念,只是一个空洞的文字堆砌和语音组合之物。:

很多企业着手建设和打造企业文化,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基于一些策划的企业文化建设,无法进行文化管理,更无从跟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生产、经营、营销等管理匹配。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一种“道德”“绩效”的标准,员工以此与企业形成一种心里契约,即员工认同企业的共同愿景和追求,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主动承担责任并进行自主管理。同时,一旦将文化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文化又是一种理性管理手段,它是企业实现功利目标的一种理性选择,如,在战略上规定了企业做什么,不做什么;在理念上确定了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价值观上明确了追求什么,放弃什么。

企业文化管理是一个过程,不只是起草一个纲领就完成了使命,纲领只意味企业文化管理的一个开端,企业文化管理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文化管理的关键要素是什么,这首先取决于企业家与企业家群体,因为企业文化的基因来源于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那么企业的企业家团队决定企业文化管理的关键,作为高层有几项使命,一个是树立企业的理念、使命和核心价值观,要有意识地了解和创造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高层不断地讨论,这本身就是一个在完成企业家有意识的引导和创造的企业文化。第二个高层要完成的使命是企业战略性系统思考——企业向何处去?在加入two之后,产业要向哪个方向升级,企业未来战略发展方向是什么?核心能力是什么?关键业务领域是什么?未来的商业运作模式是什么?这些问题尤其是企业的高层需要思考清楚。第三是高层要成为企业文化管理的忠实追随者、布道者、传播者、感召者、激励者。讲企业文化不是由学者来讲,而是企业的高层来讲。通过讲文化,讲战略迫使高层不断思考这些问题,高层要能给刚来的员工讲明白了,就说明高层真的弄懂了,想通了。整个企业不断的布道,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氛围。

如何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篇2

关键词:员工凝聚力;文化建设;困惑;反思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有立足之地,必须想方设法留住企业人才,减少人才的流动性。而留住企业人才的关键是如何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使他们能高效发挥出企业团队精神,与企业向同一目标共同奋进。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并提供机会使员工自身竞争力有所提高。然而,很多企业在建设员工凝聚力时遇到一些困惑,需要不断反思才能有所提高。基于此背景下,本文特探讨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建设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的策略,希望给其他企业建设员工凝聚力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企业凝聚力的概念和作用分析

企业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成企业的内在力量,可以用来衡量企业成员为公司的奋进程度。它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人员之间和人与企业之间的一种关系和联结程度。一般而言,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与企业凝聚力成正比例关系,即凝聚力越强,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越协调;反之,凝聚力越弱,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就越僵硬,进而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凝聚力的高低影响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工作效率和工作激情。为了有效提高企业效益,企业必须重视和加强员工凝聚力建设,使其成为企业的软实力,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企业员工凝聚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企业领导人已经意识到企业员工凝聚力建设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进凝聚力建设工程中。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经验和考虑不周全等因素,导致企业员工凝聚力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特从三个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提出解决策略。

1.凝聚人心的企业文化建设相对落后。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很多企业领导人和经营者缺乏一定的文化建设理论知识和文化建设管理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相对落后。此外,企业领导人对文化建设的功能了解不够深入,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忽略企业员工的价值实现。有些甚至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企业在市场上缺乏一定的竞争力。

2.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合理,缺乏人性化。每个企业依据自身的特点和管理方式建立有与公司相符合的管理制度,以规范日常管理秩序,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此外,有效的管理制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如实施奖励制度、晋升制度等。但经过调查分析得知,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合理,缺乏一定的人性化,不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而影响生产经营活动。很多企业没有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制度的建立,只是一味地凭主观意志办事,注重公司效益,忽略民主管理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导致员工归属感丧失,其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也不断下降。

3.缺乏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沟通既能有效传递信息,也能促进双方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的作用。但是很多企业缺乏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导致经常出现员工不满、消极对待工作、内部矛盾激化等不良后果的产生。沟通的缺乏会影响企业团队的合作精神和战斗力,进而影响员工凝聚力的建设。因此,企业在建设员工凝聚力时,一定不能忽视员工之间的沟通。

三、如何有效建设企业员工凝聚力

针对上述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个人经验和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提出如何有效建设企业员工凝聚力。以下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软实力。企业领导者和经营者必须更新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强化文化建设理论知识,并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有所建树。企业管理者必须深刻意识到企业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才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好的企业文化,很容易使企业员工之间形成共鸣,并使员工凝聚力不断增强,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更大的力量。此外,企业还需要依据自身经营特点,建设与其他企业有所区别的企业文化,形成企业文化特色,增强企业软实力,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2.规范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的好坏影响员工凝聚力的建设。企业必须基于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和员工的需要下,建立一套系统和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管理不断往规范化方向发展。此外,还必须建立相对应的惩罚和奖励制度,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主动性。激励制度还必要兼顾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这两者的方面的需求。物质层面可以是金钱,福利补贴等,可以依据员工的实际状况进行奖励;而精神层面的激励可以颁发个人获奖奖励,这有助于员工社会地位的提高,并且满足内心的需求,激励其不断为企业奋进。只有企业基本管理制度和其他激励制度相结合,才能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凝聚力,激发其与企业同进退。

3.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有效沟通是提高企业员工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的一部分,也需要被关心、被关注、被理解。因此,企业在增加员工凝聚力时,一定不能忽视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员工信息沟通的畅通无阻。企业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员工交流大会、座谈会,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相互交流思想和感情,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并不断引导员工把命运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经过沟通,员工会有种归属感,感觉到自身的价值,最终企业通过有效沟通达到增强员工凝聚力的目的,使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为了提高企业员工凝聚力,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反思企业员工凝聚力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方案策略,使员工凝聚力建设工作顺利展开,并不断为企业创造利益。每个企业在建设员工凝聚力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惑,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高度重视员工凝聚力建设,坚持建设工作。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企业员工凝聚力建设工作才会有所建树,并发挥出向心力作用,促进企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胜.增强作业公司企业凝聚力的探讨[J].内江科技,2006(02).

[2]郑大勤.浅谈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方法和途径[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9).

如何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结构本质策略

企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很多企业挖掘自身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因此,在很多企业中文化建设搞得非常热烈,甚至有的企业不惜资金来请咨询公司介入。但纵观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有不少企业到最后剩下的只是一些口号或文本资料,预期的效果没有达到。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其中的症结就在于管理者没有对于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要素的内涵以及企业文化的本质形成清晰的认识,以至于事倍功半。从这个角度考虑,在没有认清企业文化是什么之前就匆匆上马文化建设工程,其效果可想而知。

一、企业文化的要素及其结构

从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进入人们的视野以来,很多人都尝试对什么是企业文化进行定义。不少定义都试图描述清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如表述为“企业文化是……的集合”等等。在众多关于企业文化要素的理解中,比较得到人们认同是“三要素论”或称“三层次论”。其中包含的三种要素分别是:物质文化要素、制度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三个层次的要素由浅及深,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著名文化学者沙因曾于1985年对于企业文化的定义作了一个回顾,认为类似于上述认识的定义都没有完整的概括企业文化的全部要素。他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三层次论”,分别是人为事物、价值观和基本假设(basicassumptions)。

“人为事物”对应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布局、着装、言行、文本资料,等等。这类文化要素都是非常容易观察到的,只能用于描述企业文化的一些表面特征。如果不做更深刻剖析的话,人为事物就不可能被赋予更多的意义。

“价值观”是与“精神文化”对应的,指的是对于事物价值的判断。就企业文化而言,人才观、产品观、客户观等都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沙因认为,价值观相同或者相似的企业完全可能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氛围。因此,有必要对企业文化要素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基本假设”是最深层次的文化要素,指的是企业成员内心接受的、共享的、能够成功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所组成的特定模式。基本假设决定了人们如何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以及如何采取什么行动。企业中的所有文化现象都可以用基本假设来解释。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是由人为事物、价值观和基本假设构成的三层次结构。这些文化要素是由浅入深的帮助人们认识企业文化现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企业文化的本质

根据一般的“三层次论”,精神文化(价值观)可以视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沙因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基本假设才是企业文化的本质,人为事物和价值观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表面层次。基本假设包括五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实和真理、人性、人类活动和人际关系。

“人与自然”决定了企业如何看待环境、是创造环境还是安于目前的环境。“现实和真理”是企业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企业的时间和空间导向以及做事的依据是来自于客观事实还是主观判断都源于此。“人性”是决定了企业如何对待员工和顾客,对于人性的基本判断会影响企业的基本管理模式和风格。“人类活动”指的是企业基本活动的导向,决定了人们的基本行为方式。“人际关系”涉及企业中人们的互动关系和情感亲密程度,可以用来解释人与人之间为什么是那样一种状态。

这五个方面的基本假设如同五个变量一样,其不同的取值将组成无数的集合,即一个独特的企业文化体系。但就一方面而言,并不是一个有限的值域,不是用某种简单取值就可以表述清楚的。

再加上另外两类文化要素,可以认为企业文化体系呈现出具有三个层次的丁字结构,如图所示。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企业文化要经历一个相对长的时期才能发展成熟。一般来说,企业的文化建设都是采取主动措施来推动企业文化的不断完善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包括:领导者重视、干预和控制;领导者对重大事件的反应;领导者进行的示范和培训;企业分配报酬和实施晋升;招聘、选择以及解雇员工。企业的价值观和基本假设可以通过上述做法在企业中得到强化。

除此以外,其他的企业文化建设策略还有:企业组织的再设计、制定制度和程序、改变物体布局以及风格、编写故事和传说以及宣扬企业宗旨和章程,等等。

参考文献:

[1]沙因:企业文化生存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如何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篇4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全体员工形成的价值观,它与企业的管理以及生产实践息息相关,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与企业氛围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在十七大报告中,文化软实力被提了出来,成为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对企业进行管理。它能够培养企业精神,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生产以及工作的积极性,能够有效地增强企业凝聚力与向心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国家电网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力事业单位,它一直以促进经济发展、奉献清洁能源以及服务社会为己任,将建设国际上的一流电网和一流企业作为目标。同时,国家电网公司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依靠,积极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

2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国家电网公司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企业的统一价值观念进行积极的培育,从而确立了建设国际上的一流电网和一流企业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则是将企业文化进行贯彻落实,确保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对企业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主要的方式是向全体员工发放有关企业文化的宣传手册,提出加强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的一些实施意见,并且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国家电网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进行广泛的宣传,从而让企业文化走入每一个员工的心中,而不是只是作为假大空的口号而已,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宣传能够有利于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国家电网公司因此获得了“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等荣誉。国家电网公司成立于2002年,自成立以来,对公司的品牌元素进行不断梳理,进而增强企业文化在公司中的渗透,使得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凝聚员工、统一思想的作用,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行为和思想形成良性引导。在2009年的时候,国家电网公司为了能够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些年来,国家电网公司为了能够塑造出国家电网的品牌与形象,国家电网公司根据其企业文化打造出了极具文化内涵以及企业自身特色的品牌识别相关系统,形成了具有国家电网特色的文化理念,从而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国家电网公司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最根本的措施还是要持之以恒地在企业内部对企业文化培训进行贯彻落实。

3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艰难性

3.1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与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通过企业文化在员工思想中的深入的管理方式更具有深刻性。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管理方式,对员工的管理更倾向于提高员工自身能动性,因此这种方式的作用效果远远好于传统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而言,不是一种宣传口号,更不是企业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制,在机制的形成中需要长期凝聚。企业文化贯穿于企业发展中的每个环节,在企业的每个细节中都能体现企业文化。尤其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的成功与良好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央企之一,公司的建设历史久,需要收拾的摊子比较大,工作人员众多,因此在公司内部有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想要将公司向着更高的高度发展还需要不断努力。而能否实现企业的发展,加强更加有效的运营和管理,企业文化将是其中的基础与关键。

3.2企业文化建设的艰难性

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建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和建设。它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断寻求解决方法以及措施,通过公司员工的不断实践,将公司的解决方式逐渐演变为一种标准或是一种思维定式。国家电网公司长期受到了计划经济的影响,公司受到的约束和条框都比较多,再加上众多复杂的遗留问题以及较重的历史包袱,因此国家电网公司要想发展,外在以及内部的压力都很大。再加上公司管理层思想陈旧的原因,要想建立起一强三优的现代优秀企业,就必须首先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内部和外部环境。任何的创新以及变革都会使得公司权力的重新分配以及相关利益的再次调整。如果企业的改革没有得到众多员工思想上的认同,改革的效果将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将企业文化带来的协调效益和规模效应发挥出来,更是需要在建立起与企业的运营相适应的组织以及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培养出适合企业的文化氛围。企业文化的传播是由上而下进行传播的,但是在员工中进行企业文化的传播时往往会受到一定的阻力,其中的原因在于员工对国家电网企业培养的企业文化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另一层面上来讲,在进行企业文化的培养过程中并没有以基层员工的认可作为基础。如果企业文化缺乏员工的执行和认可,那么任何企业文化都只是空谈,不能真正地运用到企业的发展中去。

4企业文化培训面临的问题

4.1培训方式单一

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培训的时候,一般都会将培训的地点选择在多媒体教室,通过播放宣传片、展示幻灯片等较为传统的方式进行培训与宣传。通过研究表明,企业员工大多都是成年人,如果以大学授课形式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将会使得员工产生厌倦,从而导致员工在接受企业文化培训的过程中缺乏自身的思考,参与兴趣不高,将会大大影响企业文化的培训效果。

4.2培训内容较为枯燥

国家电网的五统一的企业文化体系在企业内部通过强力度的宣传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识,但是很多员工对五统一的内容并没有真正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意思,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深导致很多员工将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画上等号。将五统一的企业文化如何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员工能够进行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是培训中的一大难题。

4.3员工意识消极淡薄

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误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企业文化简单地认为就是统一企业标志,统一员工服装。这些的确是大多数企业塑造企业文化常用的表现形式,但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并不止于如此。企业文化需要有文化底蕴作为根基。员工的错误认识会让他们认为开展文化活动或是进行企业的相关形象设计就是企业文化,甚至将建设企业文化与政治思想工作等同起来,认识企业文化只停留在了形式上面,而没有真正地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内涵;其二,国家电网公司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公司对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变革十分重视,对文化软实力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导致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意识也比较淡薄,只注重科技的发展,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建设。

5企业文化培训体系建设路径

5.1科学划分培训对象,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中员工们所处的岗位不同,对员工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划分,一般来说可以将员工划分为五类:新入职员工、基层员工、班长组长、中层管理者以及高层管理者。根据各类员工业务以及培训需求的不同,科学合理地安排相关的企业文化培训内容。对新入职员工和基层员工,企业文化的培训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其中包括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精神、企业规章制度、企业的管理相关标准等,让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明晰企业相关标准,并且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信心。对中层管理人员,企业文化的培训主要侧重于如何对下属进行考核、进行团队建设以及如何对下属进行领导。简言之,对中层管理者的企业文化培训是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从而使中层管理者有能力将公司的战略计划转变成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对高层管理人员,其企业文化的培训主要侧重于战略决策的实施、如何进行企业文化创新等方面,让高层管理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使高层管理人员能够制定切实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

5.2培训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企业文化培训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将会大大降低员工学习了解企业文化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的培训时,应该将培训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得企业文化作用能够在各个部门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也会大大加深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对公司的企业文化理解并升华。培训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一改传统培训的枯燥无味,而且能够大大提高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6结语

如何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篇5

关键词:乡镇供电所;规范管理;县级供电企业;农电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21-0087-02

乡镇供电所管理已经是县级供电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农电规范化管理和县级供电企业科学化管理的重点,是县级供电企业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适应新时期农电管理形势和今后县级供电企业发展的需要。文章从如何实现乡镇供电所规范化管理,如何加快乡镇供电所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步伐,如何建设高素质农电职工队伍等方面入手,结合实际工作进行了初步分析,明确了今后农电管理工作重点和方向,以便指导乡镇一级供电所今后各项工作,尽快适应新形势下县级供电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要求。

一、实现乡镇供电所规范化管理是农电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基础,是县级供电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电管理已经成为县级供电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加强农电管理,规范农电管理行为,实现农电管理科学化,是县级供电企业实现科学化管理的重点,也是县级供电企业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目前,农电管理已经成为县级供电企业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县级供电企业的经营成果和发展速度。如何进一步加强农电管理,规范农电管理行为,实现农电管理科学化,是县级供电企业实现科学化管理的重点,也是县级供电企业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实现农电规范化管理是适应新时期农电管理形势和今后农电事业发展的需要

农电规范化管理,是巩固“两改一同价”成果的必然要求,为县级供电企业科学化管理奠定基础。农电体制改革和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从根本上理顺了农电管理体制,建设了安全、可靠、科学的农村电网结构,实现了城乡电网同网同价,为进一步开拓电力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进一步规范农电各项管理工作,巩固“两改一同价”取得的成果,逐步实现农电管理科学化,为今后县级供电企业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农电体制改革是实现行业规范化管理的前提

经过农电体制改革,重点解决了行业管理混乱,管理机构重复,优质服务严重滞后及安全隐患突出等方面的问题,改革了县、乡、村三级农电管理模式和电力商品趸售模式,实现了电力行业归口管理,为供电企业今后行业化管理和规范化运作奠定了基础。

(三)农电体制改革是适应新时期农电管理形势的需要

由于原来农电管理体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导致农电管理责任不明确,机构设置不合理、工作脱节、管理落后和经营不善等方面的后果,粗放的农电管理机制严重束缚了农电事业的发展。农电体制改革重点解决了农电管理机制、人事、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理顺了管理体制,明确了劳动关系,初步建立了规范的管理机制。

(四)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是今后供电企业更好实现电力销售和建设良好市场环境的基本条件

经过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建设了安全可靠、科学合理的城乡电网结构,改变了过去配网结构薄弱,安全供电可靠性差,供电质量差等方面的现状,提高了配网供电能力和安全供电可靠性,实现了城乡电网同网同价,减轻了农民负担,为进一步开拓电力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建设高素质的农电职工队伍是今后供电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加强农电职工业务技术培训,建设适应农电管理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是今后农电管理的一项长期任务。要制订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和科学合理的职工教育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培养与教育工作,为今后供电企业发展储备人力支援和智力支持。

(六)实现业务规范化管理是农电规范化管理的基础

农电营销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基础资料管理都是农电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如何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建立适应新形势下新的农电经营理念和营销策略,全面加强营销管理,是农电开拓电力市场,实现增供扩销的重点。如何针对优质服务需要,加强线路设备安全管理,提高安全供电水平和供电可靠性,也是农电管理的薄弱环节和重点,也是农电管理的一项长期性管理工作。基础资料管理是农电管理的一项基础工程,如何针对业务管理的需要,加强基础资料建设,为管理工作提供详实的依据,是农电管理的基础。只有全面加强农电业务管理,实现业务规范化管理,才能为农电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

(七)建立常态优质服务管理机制,是加强供电企业行风建设的根本要求

就供电企业而言,农电行风建设是影响供电企业行风建设的主要因素,是供电企业行风建设的难点,也是决定供电企业今后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如何建立农电优质服务管理新机制,实现优质服务规范化达标。只有建立常态优质服务工作新机制,适应新时期农电事业发展需要,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服务,更好地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用电服务,树立农电良好的社会形象,努力实现增供扩销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供电企业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对今后农电管理方面的几点思考

从目前农电管理的情况来看,农电管理已经纳入县级供电企业管理之中,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方向迈进。面对新的管理环境和企业发展需要,如何加快农电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步伐,解决农电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努力适应县级供电企业创一流和科学化管理的要求,是当前农电管理工作的重点。如何全面提升农电管理整体水平,建设高素质农电管理队伍,加快农电信息化建设步伐,是今后农电管理工作乃至县级供电企业努力的方向。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设适应农电事业发展的高素质队伍

农电职工是参与农电管理工作的主体,也是农电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管理水平的高低,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农电管理的经营成果和发展步伐。今后,加强农电职工队伍建设要有目标、有重点、分层次、针对性地进行。针对管理人员短缺,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管理人员不能适应农电管理的现状,重点加强管理层人员培养,保证企业经营任务、管理措施得以贯彻落实。针对管理技术薄弱、专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加强控制层人员的充实,以满足经营活动的需要。针对专业人才匮乏、业务技术水平偏低的现状,加强农电检修队伍、营销队伍建设。通过业务技术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方式,提高农电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其参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实践能力和服务技能。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适应管理需要的高素质农电职工队伍,为今后农电管理全面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通过改革和加强管理,重点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就目前农电管理的现状来看,“两改一同价”和农电管理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农电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但随着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供需矛盾将不断凸现。农村电网自动化程度、供电可靠性已经不能满足对客户优质服务工作的需求,电网供电能力将不能满足地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的需求。从管理层面来看,农电管理工作基本上达到了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但农电信息化建设滞后,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匮乏,经营状况欠佳,管理手段和思想落后等诸多原因已经成为制约农电发展的主要因素。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管理,逐步解决管理工作中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这将是今后管理工作的重点。

(三)推广使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加快农电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农电管理整体水平

随着农电管理步伐不断加快,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营理念的逐步转变,目前的营销手段、管理手段、服务理念已经不能满足今后农电管理的需要。加快农电信息化建设,更大程度的满足农电管理、优质服务及客户需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今后农电建设的方向和必然趋势。重点要加强农电营销系统、人事管理系统、配电管理系、信息查询系统建设。逐步形成以业务管理为主导,工作流程为基本框架的信息管理平台,不断拓展业务领域,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农电信息化管理,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农电科学管理,适应今后农电管理工作的需要。

(四)重视农电队伍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电事业健康发展

从近几年农电管理的现状来看,管理的重点侧重于机构改革、电网建设和业务管理,忽视了农电职工队伍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对企业文化的传播,企业精神的培育,经营理念的贯穿,党员队伍的管理等方面没有得到重视。存在思想政治工作滞后,工会会员的管理不规范,文化娱乐活动欠缺等方面的不足,直接影响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农电职工全面发展。这些精神领域和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在加强农电管理,创造良好业绩的同时,重视农电职工队伍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电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如何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篇6

关键词:高效沟通组织目标面子关系

1、当前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应用缺乏总体规划

eRp/mRpⅡ思想理念的形成时间不长,国内应用的时间较短,原来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其在工业发达国家成功应用实施,因而被当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工具甚至是治疗企业管理问题的“灵丹妙药”,成为炒作的热点。有些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没有深入学习研究eRp/mRpⅡ的思想哲理,只是看过几篇报道,听几次讲座或同行介绍,未能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eRp/mRpⅡ的实质,以为买来软件装上就行了。但是在实际中的运用效果可想而知,根据我国有关方面调查,在两次企业管理信息化热潮中,我国企业在应用mRpⅡ已经投资80亿元人民币,但是应用成功率只达到10%,达到预期目标的更是廖廖无几。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是信息化在我国企业管理领域应用的一个突出问题。

1.2迷信最佳实践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总是不由自主的向行业领跑者学习,在前期规划和选型的时候过于强调系统的先进性和标杆案例,忽略了企业自身的业务和管理现状,导致系统建设过程不可控,而供应商总是试图用技术驱动管理和业务的变革,并且缺乏和企业各个层面有效的沟通,因而很难帮助企业建立务实高效的信息化框架,甚至会给企业带来一些误导,以致在后续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困惑企业的实际问题。迷信最佳实践,一切向标杆看齐,信息化设施时忽略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包括企业的人文环境、地域文化、历史传统等的差异,尤其是处于变革期的国内企业需要发展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管理和运营的“个性化”问题。

1.3先进却空洞的信息系统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视应用系统和网络、硬件平台的建设,而忽略了跟企业管理和业务密切相关的信息内容本身,往往是建设了很多信息系统,但却得不到支撑企业运营的信息资源。在信息系统建设完之后,绝大多数的员工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以及如何让这些信息产生价值,供应商所做的更多是满足企业的技术需求,而不是为企业的业务拓展和管理运营服务。企业的信息系统,也就没有任何管理和维护的意义和价值。

2、用it规划指导信息化建设

it规划即信息化建设规划,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结合企业管理需求、业务流程和信息化基础,对信息化目标和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

2.1明确信息化建设的使命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的为企业的长远战略规划提供支持。it规划需要做的是明晰企业的战略,进而找到支撑战略实现的业务发展策略,然后分解到核心价值链的各个业务环节,看看这些业务环节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够支撑这些业务发展策略,同时分析出这些业务环节要想具备这些能力哪些是需要it系统来辅助实现的,并阐明it系统应该如何做才能让业务环节具备这些能力。这样就可以一层层分解出来it到底怎么支持业务运营,并进而支持企业战略。

2.2it规划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

企业it规划应该讲究因人而异、因时为变、因事有别、因地制宜。首先,企业it规划决不只是it部门的事,企业管理层大多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业务部门人员的信息化初衷则主要在于提升业务工作效率,it部门人员则往往对技术痴迷,如何将所有这些“人”的因素整合起来,是每一个想要做好it规划的企业都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其次,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形势时刻都在发生迅速的变化,企业it规划无疑要适应这种变化,才能实现其辅助业务、支撑管理的职能。因为市场形势的变化导致业务模式的变化,这将导致业务模式支撑——it发生相应的变化,it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it规划抢先一步对企业it蓝图及其实现方式、资金预算等加以部署。再次,业务种类不同的企业,其it规划自然应有不同,因为企业it规划是为企业业务及管理“内容”服务,而不是为it规划“形式”本身服务。最后,企业it规划要做到因地制宜: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而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模式、成长历程都会有根本性的影响,从而也就决定了企业的不同特质,因此这些企业的it规划自然也应该是不同的。

2.3培养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思想的核心,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调动人的积极性。Cio的角色和定位必须是走出计算机中心、信息中心的,他应是一把手的助手,必须透彻了解本企业的情况,充分了解社会资源,同时善于把握高层意图,并参与和影响决策,实在地、具体地、细致地带领好团队推进工作。同时企业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队伍,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骨干,他们既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又具有为管理服务、为经营服务的理念;既善于学习,又勇于实际。这样可以使每个员工都既是信息化的应用者,又是信息化的推动者,从而使企业信息化获得真正的、持久的成功。

3、结语

在企业和它的竞争对手都已经引进了信息系统的今天,信息化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考虑it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技术环境、竞争环境中敏锐的捕捉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根据企业的信息化现状制定适合自己的it规划已经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关键。

参考文献

[1]樊重俊.企业信息化与管理提升的互动[J].上海企业,2004(06).

[2]薛华成,黄丽华.企业持续发展与信息战略[J].管理科学学报,1999(02).

[3]杨青,黄丽华,何崑.企业规划与信息系统规划战略一致性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3(04).

[4]解艳艳,解得钦,刘慧兰.对企业核心信息技术能力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8(11).

[5]秦敏,徐升华.基于能力的企业it规划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7).

[6]毛海军,巩见刚,郭京福.基于it应用的it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1).

如何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篇7

关于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研讨活动的通知各单位党委、总支:最近中央多次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党建和思想工作的创新,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进一步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推动公司各级领导和广大政工人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钻研理论、勇于实践,公司党委决定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研讨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活动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公司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公司党委工作意见,围绕企业深化改革改制和生产经营中心,深化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的创新,突出抓好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研究,多出好经验、好成果,促进公司改革发展和全年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二、课题内容:1、课题研讨要围绕企业改革、生产经营工作实际,围绕企业难点、热点问题(研究课题附后),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政工人员积极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既可以从所附研究课题中选择,也可结合企业和自身实际自定课题。每个企业党委(总支)至少要推荐2篇文章参与交流。2、推荐文章要求课题新颖,中心内容突出,文字流畅。可成立课题组集体撰写,也可个人撰写。每篇文章不少于4000字。

3、为鼓励和表彰政工人员参与课题调研活动,公司党委将对来稿进行评审,并对获奖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党委将在年内召开专题研讨会。对一些优秀的调研文章将编辑成册或在有关报纸杂志中刊发。4、请各单位5月30日前将确定的研讨课题报公司党政工作部。论文于7月28日前交公司党政工作部。(注明课题参与者和撰稿人)。希望各单位党委、总支按照公司党委要求,结合实际认真组织落实。通过深入扎实有效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全面推动公司改革创新和全年目标的顺利实现。附研讨课题二四年五月十日研讨课题1、党组织如何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证?2、怎样正确处理多元投资主体企业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关系?3、如何理解党管人才的原则?4、针对不同形式的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如何加强,如何改进,如何创新?5、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加以改进?6、探索围绕经济抓党建的有效载体和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有效形式。7、如何在非公有经济领域积极推进党、工、团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8、改制企业如何开展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9、如何把握信息化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拓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发展空间?10、如何发挥工会、共青团、女工委等群众组织的职能优势,在企业中建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齐抓共管的机制?11、如何提高干部考察识别人的准确性?12、关于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思考。13、如何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监督?14、如何不断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建立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政工干部队伍?15、建立企业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来惩治腐败体系的研究。16、关于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的研究。17、如何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18、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开阔眼界,更新思维,确立更高的定位,树立世界眼光和标准,以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19、如何适应“现代人”的发展要求,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引领潮流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20、如何充分重视和运用网络技术,“网上政工”与“网下政工”相互配合,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21改制过程中会出现哪些新的思想和动态,如何以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改革改制的顺利发展?22、工段(班组)长如何充分发挥作用,做好基层工段(班组)的思想政治工作?23、如何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和弘扬具有时代性和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24、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25、员工考核评价研究。26、如何建立和完善员工淘汰机制?27、如何提高企业的“执行力”?28、如何培育和提升企业的品牌文化?29、论产品设计过程中的知识管理。30、“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关于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研讨活动的通知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何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篇8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面对三个问题:如何实现外显和内隐相结合;如何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化心、以文化行;如何实现用企业的文化促成文化的企业。

企业文化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是企业领导倡导、培植并身体力行的结果,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日积月累地逐步形成。

现实中,企业文化似乎是一个极为虚泛的概念。大部分企业经营者承认企业文化的概念,在多数人看来,文化是无形存在的,并非具象的,而且是自发的,不可控的。不管其从哪个方面来理解这一问题,但他们的出发点仍然建基于文化的抽象论或无形论。企业文化在不同的企业也有着不同的命运。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真正作为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喉舌;有的企业则将企业文化作为点缀之用的花瓶,可有可无。企业文化也陷入了一种尴尬之中,很多企业也不得不承认企业文化建设仍任重而道远。面对这种无奈,究其原因,还是没有能够回答“内与外”、“文与行”、“文与企”的三大关系的问题,或者说是没有找到更好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二、当前企业文化宣贯过程中的四个瓶颈

(一)瓶颈之一:认同与内化

企业文化宣贯的基础是企业大多数员工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只有认同才能接受,只有接受才能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我们有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志是模糊的,对企业文化与企业软实力之间的关系认志不到位,缺乏清晰的思路和理性认志,处于一种半信半疑的状态;对企业文化的解读不深刻,存在一知半解、浅尝则止的现象;没有把握住企业文化的精髓和要义,存在琐碎化、低俗化、空虚化的现象;与企业文化结合不紧密,不能正确理解生产经营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仅仅只是为“文化”而建“文化”,甚至只为一时“跟风”。正因为在认同上出现了偏差,企业文化的宣贯也就失去了基础,文化内化也就无从谈起。

(二)瓶颈之二:执行与参与

企业文化宣贯的过程就是员工执行企业文化、参与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在有的企业,由于员工对企业文化缺乏正确的认志,往往将企业文化“束之高阁”,其行动目标、行为准则、行为方式与企业文化体系大相径庭,使企业文化的宣贯陷入无人执行的尴尬境地;还有的员工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与自己距离较远,应该是企业高层或者主办部门应该做的事,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够,主动参与意志不强,能动性得不到发挥,造成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性不强,宣贯的群众基础不牢固。

(三)瓶颈之三:绩效与评价

如何让员工正确认志企业绩效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正确评价企业文化的作用,是企业文化宣贯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有的企业认为企业绩效是维持企业生命,促进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行动的唯一和最终目标,忽视了企业文化对企业组织的锤炼、系统的优化、规模的扩大、品质的提高的引导、促进和提升作用,使企业的发展失去了文化的激励性和辅,造成企业绩效只是昙花一现。还有的企业只重视发展结果不重视发展过程,对发展过程缺乏必要的文化规范性,并且在这种过程的规范性中无法体现出企业特定的文化特质,致使过程的结果也失去了企业的文化价值,由此形成了企业文化的本末倒置现象。

(四)瓶颈之四:养成与提升

企业文化宣贯的目标是促成企业文化的落地和持续性完善、提升。企业文化的宣贯,不能仅仅停留在会议、文件、标语、口号等潜层面,而是要通过文化的灌输,使员工的意志形态、思维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实现趋同性和一致性,并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求相协调、相配合,实现良性互动,达到凝心聚力、聚势合能、人企合一的目的。同时,文化的发展不是停滞不前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企业的文化仍然需要再总结、再沉淀、再创造、再提升,这就需要我们突破宣贯的单一性,实现宣贯与再建设的有机结合,从而促使企业文化更具时代性、时效性、长期性和前瞻性。

三、突破企业文化宣贯瓶颈,提升企业软实力

(一)加强文化落地,突破认同与内化的瓶颈

文化理念来源于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是企业文化能被大多数员工接受、认同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把握好文化与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与未来发展需求的结合。首先,要从身边的人、事、物中提炼企业文化理念,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感知更为具体、真实,而不是脱离现实的虚拟设计或是咨询公司的总体策划。在宣贯过程中,还要不断凝结、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始终保持文化建设的持续性,才能激发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吸引力,让员工保持对企业文化的新鲜感。其次,要大力培养员工的责任意志和主人翁意志,将员工视为企业公民,让员工意志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仅代表自己,还代表自己所工作的企业,使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得到员工的高度认可,为企业平台与个人行为的结合注入活力,达到以责任心和使命感凝聚人心的效果,使全体员工都能自觉行动起来,在不同方面参与到企业的各项工作当中,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能渗透到员工的行动中,实现文化的内化。第三,要积极开展各类活动,把企业文化从意志层面向行动层面转化,以获得广大员工的认同。活动推广的模式有很多种,通过活动让员工感受到企业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同时,还要推广应用企业视觉志别系统,通过静态的、具体的传播,将企业的精神、思想等文化特质形成一个统一概念,以视觉形式加以固化,准确地传达给员工,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有的价值观,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

(二)引入管理考核,突破执行与参与的瓶颈

企业文化管理考核的目的在于把企业的愿景、使命、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日常工作,把企业上下达成的价值观转化为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使员工能自觉执行企业的各项决策,参与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来。开展企业文化管理考核,要科学设置管理考核指标,使管理考核机制清晰化、系统化。就烟草商业企业而言,文化管理考核体系应该包含客户、员工和企业经营管理绩效三个方面。客户盈利能力、客户满意度、员工个人行为、员工敬业度、员工成长率、企业经营成果、企业管理状况等指标应融入企业文化管理考核体系,并必须把这些目标逐层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各部门和每一位员工。各单位、各部门根据公司的企业文化管理考核体系设定单位或部门的企业文化管理考核指标,每位员工再根据单位或部门的企业文化考核指标设定自己的企业文化考核指标。从而达到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管理的思路,帮助所有员工清楚企业目前的状态和发展目标,清楚企业的关键价值驱动要素,从而激发他们为实现企业既定目标执行组织战略战术,积极参与企业建设的热情。当然,企业文化管理考核体系的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及时调整考核评价指标,并注重员工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的协调一致。

(三)坚持科学考量,突破绩效与评价的瓶颈

企业文化对企业绩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摆正位置,正确认志企业文化和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那么两者是什么关系呢?企业文化是原因,企业绩效是结果,持续良好的企业绩效从表象看来源于卓越的管理,但追根溯源则来源于优秀的企业文化。因此,要把企业文化摆到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不管是企业面临顺境还是逆境,都要把企业文化纳入到企业重要的议事日程,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形成“领导重视、部门负责、整体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同时,由于企业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文化评价体系是企业文化建设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必经之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必须围绕行业的特点、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阶段、员工真实文化状态等情况实施科学、合理、实用的评价,既重视结果又关注过程,不断增强其操作性和指导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指明灯”作用,才能为企业绩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四)突出教育培训,突破养成与提升的瓶颈

教育培训是企业文化宣贯工作的常用手段。通过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可以让文化理念在员工中如心入脑,促使员工转变思维方式,改变行为模式,依照企业文化理念去思考、去行动。企业文化教育培训应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对基层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时,培训重点应倾向于企业发展历史、企业制度和员工行为规范;对企业一般管理者进行企业文化培训时,要让受训者了解企业文化理念的产生过程和深刻内涵;对企业高层进行企业文化培训时,应要求他们除了全面详细了解企业文化产生的过程之外,还要让他们深刻领会企业文化理论以及如何利用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要通过不同内容的培训,让不同层次的员工养成自觉学习企业文化、自觉运用企业文化、自觉建设企业文化的良好习惯。在教育培训中,还应突出文化创新。一方面要让自身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更新、不断充实;另一方面也要让本企业的企业文化有别于其他企业而独具特质。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主体,企业文化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员工思维观念的创新和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展现。为此,我们除了要为员工接受新鲜事物、拓展思维视野提供条件以外,还要有计划的组织员工参加各类理论技能教育,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技术,并鼓励他们将所学知志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做到有学习、有积累、有应用、有创新,为提升企业文化创造必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总之,准确把握企业文化宣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出良方,对症下药,突破瓶颈,才能实现文化的落地与深植;也只有充分建设好、宣贯好企业文化,切实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促进企业软实力的提升,才能实现企业的愿景与目标,并使企业始终在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轨道上健康运行。

如何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篇9

最近中央多次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党建和思想工作的创新,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进一步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推动公司各级领导和广大政工人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钻研理论、勇于实践,公司党委决定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研讨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公司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公司党委工作意见,围绕企业深化改革改制和生产经营中心,深化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的创新,突出抓好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研究,多出好经验、好成果,促进公司改革发展和全年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课题内容:

1、课题研讨要围绕企业改革、生产经营工作实际,围绕企业难点、热点问题(研究课题附后),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政工人员积极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既可以从所附研究课题中选择,也可结合企业和自身实际自定课题。每个企业党委(总支)至少要推荐2篇文章参与交流。

2、推荐文章要求课题新颖,中心内容突出,文字流畅。可成立课题组集体撰写,也可个人撰写。每篇文章不少于4000字。

3、为鼓励和表彰政工人员参与课题调研活动,公司党委将对来稿进行评审,并对获奖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党委将在年内召开专题研讨会。对一些优秀的调研文章将编辑成册或在有关报纸杂志中刊发。

4、请各单位5月30日前将确定的研讨课题报公司党政工作部。论文于7月28日前交公司党政工作部。(注明课题参与者和撰稿人)。

希望各单位党委、总支按照公司党委要求,结合实际认真组织落实。通过深入扎实有效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全面推动公司改革创新和全年目标的顺利实现。

附研讨课题

二四年五月十日

研讨课题版权所有

1、党组织如何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2、怎样正确处理多元投资主体企业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关系?

3、如何理解党管人才的原则?

4、针对不同形式的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如何加强,如何改进,如何创新?

5、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加以改进?

6、探索围绕经济抓党建的有效载体和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有效形式。

7、如何在非公有经济领域积极推进党、工、团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8、改制企业如何开展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9、如何把握信息化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拓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发展空间?

10、如何发挥工会、共青团、女工委等群众组织的职能优势,在企业中建立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齐抓共管的机制?

11、如何提高干部考察识别人的准确性?

12、关于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思考。

13、如何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监督?版权所有

14、如何不断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建立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政工干部队伍?

15、建立企业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来惩治腐败体系的研究。

16、关于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的研究。

17、如何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18、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开阔眼界,更新思维,确立更高的定位,树立世界眼光和标准,以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9、如何适应“现代人”的发展要求,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引领潮流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20、如何充分重视和运用网络技术,“网上政工”与“网下政工”相互配合,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21改制过程中会出现哪些新的思想和动态,如何以思想政治工作促进改革改制的顺利发展?

22、工段(班组)长如何充分发挥作用,做好基层工段(班组)的思想政治工作?

23、如何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和弘扬具有时代性和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

24、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25、员工考核评价研究。

26、如何建立和完善员工淘汰机制?

27、如何提高企业的“执行力”?

28、如何培育和提升企业的品牌文化?

如何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篇10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教学方法;电子商务

作者简介:黄章树(1956-),男,福建南安人,福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福建 福州 350108)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精品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建设项目、福州大学重点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57-02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必然是一个能充分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在生产、经营与管理等环节进行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的企业。面对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各行各业支撑作用的日益显现,企业要做大做强,不断增长核心竞争力,必须抓住实施信息化的发展机遇,否则就很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信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更多的企业决策者拿起信息技术这一竞争武器,通过企业信息化,以加快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和谐与统一,以求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可持续发展。

“企业信息化”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主要介绍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及作用、企业信息化内容(包括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过程的信息化、流通过程的信息化以及电子商务等)、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等内容。该课程是一综合性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为了帮助学生学好本课程,在有限的学时内把此门课程讲好,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熟悉企业信息化建设,笔者在讲授该门课程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课内外实践、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探索和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以实际系统演绎基本理论,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习积极性

“企业信息化”涉及的内容多,学时又较少且学习对象又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何把较抽象的理论做到深入浅出的论述,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其精髓,以便为信息化建设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是该门课程的主要目的之一。为此,在讲授企业信息化内容时,以笔者实际做过的信息化系统来演绎其每一抽象的理论与概念,使学生容易接受。

在讲授生产过程信息化时,通过笔者做过的造纸机计算机控制系统,绘制信息化过程图,边绘制边讲解,阐述造纸机控制系统的原理、相应算法及其输入、处理、输出的全过程,以及该系统是如何提高产能、降低成本以及如何把工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生产过程信息化的作用。由于是来自于实际应用问题,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且掌握得不错。若照本宣科,单从理论上讲解而不辅以实例,既抽象又枯燥,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管理过程信息化时,利用笔者开发的医院信息系统以及开发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来阐述“信息系统是一把手工程”、“先总体规划,而后分步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先是管理而后才是系统”等要点,并就医院实施信息化前后的经济效益、提高服务质量以及提升竞争力方面作了较深入的阐述,由于结合实际例子,学生听起来如同身入其境,理解相关概念较快,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培养他们的信息化意识有很大的帮助,学习效果较佳。

在讲授流通过程信息化时,利用笔者开发的烟草物流配送系统,讲解如何优化配送线路的算法、送货车的调度及货物摆放、送货员的绩效考核以及配送系统所采用的信息技术,如送货poS机的应用等,从而让学生对流通过程信息化有大致了解。在讲解如何认识流通过程信息化的必要性以及其巨大作用时,通过笔者指导完成的企业信息化例子说明:某一服装企业在全国有近百家专卖店,老板最头疼的问题是如何快速地知道专卖店销量如何、库存怎么样、货源如何调配。这在手工管理模式下是很难及时掌握的。比如某一款式服装在某一城市很好卖,他们不断地向总部要货,总部怕其脱销,只好空运给他们,但在月底盘点时,却发现离它一百公里的另一专卖店的仓库里货还很多,由于信息传递的不及时,无法就近调配而加大了物流成本。后来我们给这个企业建议,构建整个公司的信息平台,让各地专卖店在每天下班时把今天的销售信息、库存信息、竞争对手在当地的促销信息及时传递给总部,总部老总们第二天上班时打开电脑就可以看到到昨天为止全国各地的销售及库存情况,知道如何给专卖店补货或就近调配货物,这样一来就使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及时掌握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快速采取对策,真正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还有:某一生产涂料的企业在实施“千城万店计划”,要想管理好这个渠道,靠人工基本不可能且成本极高,为此我们建议构建整个集团的信息平台,从而对这千城万店每天销售情况,如何补货,如何就近调配了如指掌。企业老总说,假如没有这样的系统,真不知如何控制整个渠道,信息系统真是帮了大忙。这些来自于企业的实际例子,学生听了受益匪浅,更对流通过程信息化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教学效果甚佳。

在讲授电子商务时,利用笔者开发的电子商务平台及近年来电子商务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讲述电子商务发展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如:福建很多鞋帽传统企业纷纷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来拓展销售渠道,作为传统销售渠道的补充,从而增加企业产品的销售量。而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要开拓全球市场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发展电子商务。很多民营企业的产品走向全球就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如某瓷器产业集群的企业都有网站。他们不但在上面销售产品,而且有新的创意产品,先做出模型放到网上,经销商通过网站看到它觉得有市场前景就会给他们下单。有一天一个阿拉伯的经销商看到某一创意产品很适合他销售,就说这个产品好,但要改一下产品的形状,企业马上修改后再放到网上,经销商看了满意就要给这一企业下单。由于产品的独创性,使这一企业获得近2000万订单,盈利极大。中小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使产品走向全球。由此例子学生们可以切身感受到电子商务是如何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讲授企业信息化建设时,笔者以自己多年从事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的切身体会,并以一实际应用系统为例,来指导学生们该怎样进行用户调研、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直至物理设计及实施。且在每一步骤讲解过程中,结合多年积累的经验,告诉学生重点应掌握什么,应注意什么。学生学习兴趣很浓,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通过笔者多年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案例,来阐述较抽象、枯燥的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理论,又掌握设计方法,且知道如何设计信息系统才能提升企业竞争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使理论教学更生动有趣,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把每一概念及原理讲透。课堂教学有时也采用案例讨论方式,通过案例的分析和总结,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其掌握实用的信息技术。课后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某一大作业,并要求他们用powerpoint把作业做成幻灯片,在计算机上播放,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讲解,全班同学参与讨论。这样,全班同学通过各组作业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加深对某一理论或概念或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网上辅导和答疑来进行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且不受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方便学生学习。

三、注重课内课外实践,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学习好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理论之后,接下来就是熟悉信息系统的应用,即如何使用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应用软件。信息系统应用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故应强化实践,让学生多上机并指导好他们的上机是非常有必要的。结合前半部分理论学习,布置一个实际例子,要求学生从数据库设计到规范化过程到编程实现全程独立训练,老师给予原则性指导,其余由学生每个人独立完成,在整个系统设计训练过程中,每个学生所设计的数据库、规范化程度、编程水平可在网上交流和评估。这样,学生之间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通过这种带有目的的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该课程的理论及技术,为后继课程及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通过实际系统的构建并对所建系统的评估,也使学生学有所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主动地上机训练,提高其动手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更好地发挥作用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我们与多家软件公司合作,不占用宝贵的授课时数,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公司参与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在公司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生掌握了最新的信息系统知识及设计技巧,同时又大幅度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取得明显实效。这样的尝试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接触最新信息系统技术的机会,同时软件公司也可以从中挑选优秀人才,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四、构建科学有效的学习评价体系

该门课程若全采用闭卷考试未必能真正衡量一个学生的水平,至少其动手能力的强弱将很难体现。为此,为了全面衡量学生掌握本课程知识的程度及水平,我们构建了含有以下内容的学习评价体系。

1.课程论文

学生以某一行业中某一企业的信息中心员工(或其他部门员工)的身份,撰写一份该企业开展信息化应用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最好找学生比较熟悉的行业,比如制造业、服务业或流通业等,企业的信息尽可能详细,比如企业的规模,企业目前的运营情况、企业目前it的应用现状等等。要求学生从技术及运营等环节对该企业如何开展信息化应用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书。要求该论文条理清晰,锻炼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2.平时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构建一个小规模的信息系统。在做该系统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团队配合能力。

3.企业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到相关企业参与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培养学生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能力。

考核评价:根据学生平时的作业、课程论文、上机实验、参与企业构建信息系统等学习过程及期末考试综合评定成绩。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结束语

在对本门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大胆创新,努力实践,不断地更新与改进的过程中,既注重基础理论的传授,又及时反映企业信息化的最新进展,同时对国内外企业信息化应用实践的关注、介绍与总结,大大地丰富了本门课程的内容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笔者在讲授该门课程时,从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与实践教学、学生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不但掌握了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而且全面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学生反映良好。

参考文献:

[1]黄章树,任继奎.企业信息化对GDp的贡献度模型及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1):169-175.

[2]黄章树,任继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企业信息化动态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2):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