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制药工艺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7:44

化学制药工艺技术篇1

关键词:中药制药工艺学;中药现代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69-02

我过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中药现代化,旨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综合运用现代制药技术和手段,提供“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中药产品。这既是提高中药竞争力和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药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中药现代化,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不仅需要科研院所的努力,更需要中药企业的积极参与。针对中药制药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提高中药的质量和竞争力,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对于实现中药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中药制药工艺涉及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环节:中药原料药的生产工艺和中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其中本文所讨论的中药制药工艺主要是指中药原料药的生产工艺,涉及中药的前处理、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分离纯化工艺、浓缩工艺和干燥工艺,这也是决定现代中药质量的关键环节[1,2]。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学研究的对象是中药,涉及中药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药工程等多门专业课的综合理论知识。中药制药工艺学与化学制药工艺学和生物制药工艺学的相通之处在于对现代制药技术的采用,但中药制药工艺又具有自身的显著特色: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新技术和手段的应用要围绕中医药理论进行,若离开这个基础,就成为植物药或天然药物。因此,在中药制药工艺学的教学中,要在中医药理论这个基础上,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提取纯化工艺。

一、准确定位

中药制药工艺学是专业性课程,针对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的学生开设。所以在中药制药工艺学的教学工程中,要以专业性、技术性为导向,突出这门课的应用性。这门课以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制药工程学课程为基础,突出其综合性以及在日后中药生产中的桥梁作用。中药制药工艺学的落脚点是工艺技术,不能过于强调其基础原理。

二、多元化教学

虽然中药制药工艺学目前的发展总体上较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有所差距,但仍有不少发展良好的中药制药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实现了中药生产的升级换代。同时积极吸收现代化学制药与生物制药领域的先进技术,与中医药理论相结合,在保证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实现中药的现代化生产。这就需要高校为企业输送既懂传统中医药理论,又掌握现代制药工艺的专业人才,这对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特别是中药制药工艺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该课程的教学,要立足课本,但也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种资源提高教学成效。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网络资源,特别是国际上植物药生产的工艺的相关资料,对于提高中药制药工艺学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目前,限于课堂教学条件限制,学生不能从教材上直观地感受工艺过程。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选用一些直观、说明生产流程的视频讲义。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中药材的精油章节,可以利用flash演示加热、汽化、冷凝过程,同时播放水蒸气蒸馏提取薰衣草精油的视频,这比教材的示意图更加直观和富有吸引力。等视频网站有动态表现生产工艺的flash和视频资料,可以直观地表现工厂车间的生产流程和原理,同时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强化实践教学。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药制药工艺学这门课之前,会有专业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让学生在车间里最直接地认知中药生产工艺,同时,车间操作人员的现场操作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工艺流程、参数设置的理解。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将理论学习与基本训练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切不可将见习或实习简单化、形式化,在开始实习前,老师要和车间的带教老师沟通好,在保证学生和生产安全的前提下,要让学生对生产流程有深入的了解,最好有一定的亲手操作的机会。同时利用学校的中试车间,让学生分组分批完成实验任务,让每个小组(3~4学生)都独立地完成提取、纯化、浓缩、干燥以及压片或灌装胶囊的中药制药流程。该课程配套的实验分为两部分:一次是集中实验,统一学习操作技能;一次是进入到中药或生药方向的课题组中,跟随研究生做实验,要求每位学生从提取、纯化、浓缩、干燥等环节中,挑1~2种练习。这部分实验需要和各课题组的负责人沟通好,虽然实行起来有难度,但效果较好。

三、充分吸收最新的工艺技术

目前所采用的教材对新技术、新工艺有所更新,但仍不充分。但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和研究院所的共同努力下,一些中药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对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比较积极,引进了一批较高技术含量的生产工艺。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补充已经被企业采用或行将被企业采用的新的技术或手段。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膜分离(浓缩)技术。比如一些中药企业采用无机陶瓷膜工艺代替传统的醇沉工艺,减少生产环节,缩短生产周期;减少乙醇使用量,对中药有效成份基本无截留,除杂彻底;无机膜性质稳定,再生方便等特点。与纤维滤膜组合使用,即可以延长滤膜的使用寿命,又可以提高药品品质。但关于无机陶瓷膜的介绍以及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在目前的教材中较少,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及时补充到讲课材料中,使学生接触到代表中药制药工艺发展方向的新技术。采用有机超滤膜精制中药多糖类成分,较传统的水提醇沉工艺具有得糖率高、工序简省的优点,是非常具有前景的生产工艺。以香菇多糖的制备为例,可以从超滤原理、多糖分子截留、多糖的组成等几个方面介绍有机膜超滤工艺在中药多糖制备工艺中的应用。同时利用flas模拟超滤过程,多糖的电镜测定等手段直观的对比膜过滤与传统工艺的不同,让学生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全面评价教学效果

中药制药工艺学是一门突出技术工艺的专业课,不能当作理论课来讲授,在考察学生时也应兼顾课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考察环节中应该有一定比例的实验课环节,考察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对中药制药工艺的理解。笔者在学习结束后设置了中药制药工艺学综合实验:银杏总黄酮的提取及滴丸制备,涉及微波、超声以及传统煎煮等不同的提取工艺,采用UV和HpLC定量法,考察不同工艺对总黄酮的提取效率的影响。比较大孔吸附树脂柱、膜分离以及醇沉工艺对总黄酮部位质量的影响。让学生不仅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锻炼工艺设计的能力。

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学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在坚持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现代的技术,特别是源于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先进技术,对于提升中药的生产水平至关重要,毕竟,目前中药制药领域新技术的独立创新成果较少。在设置中药制药工艺学实验课时要兼顾中药学、中药制剂等传统学科和生物学、材料学、波普学等现代技术。既懂传统中医药理论,又掌握现代制药工艺的专业人才,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依赖,也是生产现代中药的重要保障。所以,现代中药制药工艺学的教学要立足课堂,联系实践,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实际工艺设计能力的工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平.中药制药工艺与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5.

化学制药工艺技术篇2

【关键词】实验教学生物技术制药

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集生物学、医学、药学基础理论和先进技术为一体综合性学科,同工业生产联系紧密。自1971年世界第一家生物技术制药公司(Cetus)成立至今,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已走完了近四十年的路程,已有近百种生物技术药品陆续完成临床试验,投产上市。二十一世纪又将是生物技术制药蓬勃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但是,同生物技术制药产业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生物技术制药的基本知识普及较差,教学活动相对滞后。虽然国内已有数十家高校开展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普及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生物技术制药专业人才,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生物技术制药学科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综合应用学科,实验技术所占比重较大。而相关技术,像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药物化学等基本技术已在上述学科教学中有所涉及。这就造成相应的实验技术在生物技术制药教学中的脱节。学生相关的基本技术已经了解,但是同生物技术制药的具体内容联系不上,更无法谈到后期的产业化应用。所以,在生物技术制药教学中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应该重视同药物生产的联系。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1理论教学中强调相应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应用学科,所以在理论教学中也要体现“实用”这个原则。生物技术制药主要分为基因工程制药、抗体制药、酶工程制药以及后期的发酵工艺和纯化工艺。由于是一门产业化的综合工程,所以涵盖内容多、涉及面广,每个分支工程都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刚刚入门的大学本科药学专业学生,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制药工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不切实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基础理论中精选出同各种主要工艺密切联系的实验方法作为教学重点,结合多媒体手段主要阐述相应方法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比如讲述基因工程制药的基础知识时,我们可以重点讲述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其基本原理可以用分、切、接、转、筛这五个字进行概括,简单明了、便于记忆。同时结合动态的flash课件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便于理解。学生会在短时间内对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原理有一个简明的概念。当讲述基因工程制药的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时,我们可以联系平时药物的生产过程。比如阐述诱导程序对基因工程药物产量的影响时,我们可以介绍工业生产中采用高热气体瞬时升温,这样可以避免大量热休克蛋白的产生,利于提高目标蛋白的产量和后期纯化。同时结合常人洗澡时,高温造成体内热休克蛋白增加这一事实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从浩如烟海的枯燥理论知识中摆脱出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后期的实验教学做好铺垫,一举两得。

2实验教学前预习已往的实验技术

预习是诸多教学中的基本环节,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中的预习尤其重要。由于生物技术制药所涉及的很多技术,比如分子克隆操作、杂交瘤制备、细菌发酵培养等都是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或者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技术,所以在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教学中其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将不会赘述。但是很多学生对其相关内容掌握不够,这就造成在讲述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时,学生对以往知识未免生疏,而对新知识又疏于理解。所以在进行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教学前,应该对以往学过的相关技术的基本内容进行简要复习,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起到导课的作用,利于后续药物生产相关实验教学的开展。比如当讲授发酵工艺这一部分时,我们可以预先复习一下细菌的基本特性、生长周期、生长代谢特点等一系列微生物学知识,这样既引起学生的共鸣、复习以往知识,还可以很自然的过渡到发酵工艺学教学部分,讲述发酵工艺学的基本原理以及诸多对细菌发酵的影响因素。可见预习对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教学至关重要。

3重点学习同各种制药工艺密切相关的实验技术

同理论内容一样,生物技术制药涉及的实验内容同样庞大。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同样需要精挑细选,重点突出。介绍每一分支的制药工艺时,精选1到2个主干的实验技术,这样既为学生理清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的脉络,还可以使绝大部分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操作有一基本了解,达到教学目的。而素质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此实验教学为主干,继续进行扩充学习。

4注意各种实验在生物技术制药中的横向联系,相互结合

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应用于实践。而实际的生物制药往往是众多生物制药技术的有机结合,单独的一门技术无法完成从药物生产到后期的鉴定这一综合过程[4]。这就需要我们在掌握各种实验技术的基础之上,了解各项技术的适用范围、优势和劣势,从而能够在实际的药物生产过程中将各项技术有机结合、灵活应用。这一概念我们在实验教学之初就应灌输给学生,使他们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进行生物药物纯化工艺的实验教学时,我们重点介绍各种纯化技术的原理、适用条件以及操作技术,同时提醒学生高质量的纯化效果需要各种纯化技术的有机结合。常规实验教学完成之后,我们将会增加各种纯化技术的结合应用这一部分。让学生合理应用已经学过的各种纯化技术设计实验,分离相同的目标蛋白。最后对比不同设计方案的纯化效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统筹能力,又能加强学生对相关纯化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使其在未来工作中更有竞争力。可见各种实验技术的相互结合是生物技术制药从实验教学到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必备手段。

总之,生物技术实验在生物技术制药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突出理论教学中的实验内容、预习已知的实验技术、重点学习制药工艺密切相关的实验、以及加强各种实验技术在生物技术制药中的相互结合等多种方法,可以达到培养基础牢、素质高、能力强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俊文,蒋铭敏.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现状及前景[J].生物技术通讯,2004,15(2):201-203.

[2]金晶,许东晖,梅雪婷,许实波.生物技术制药教学的改进[J].药学教育.2006,22(4):36-38.

化学制药工艺技术篇3

关键词:西药制药;制取技术;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应用

1在进行西药制取的过程中采用新工艺的必要性分析

在进行西药制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西药制取的质量问题,二是西药制取的效率问题。要想良好地解决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必须要在这一过程中引进先进的制药技术和工艺,保证制药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我国各大制药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西药制取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制取药物,这一环节从各个方面来说都要把握好,因为其关系到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制药企业的发展前景。从我国目前制药行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很多类型的制药技术和工艺已经被良好地应用到制药过程中,这一趋势为我国西药制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可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在我国运用先进的制药技术和工艺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对我国西药生产的质量造成重大的影响。所以,我国各大制药企业必须高度关注制药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因素,严格把关,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完善技术和工艺,保证制药过程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另外,我国正在倡导节能环保的理念,这在制药行业也呈现出了新的趋势。很多制药企业积极配合我国的政策,在西药制药的过程中遵循绿色节能的理念,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动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制药企业利用先进的制药工艺和技术进行制药时,虽然药效很好,有助于病人病情的好转,但是同时不能忽视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因为药物一般都会存在化学成分或多或少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西药中存在的化学成分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如果这些化学成分流入到外界的自然环境当中,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污染自然环境,从而反过来又会伤害到人体自身。所以在西药制取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这一问题,树立绿色制药的理念,保护环境,提高人们自身的身体健康水平。

2在进行西药制取的过程中采用新工艺的发展前景

我国在进行西药制取的过程中不断引进先进的制药技术和有效的制药工艺,提高了制药的质量和效率,推动了各大制药企业的发展。比如我国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西药的制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另外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西药制取也方兴未艾。在实际的西药制取工作中,一定要保证西药制取的质量。要做到这一点,制药企业需要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材料,在进行化学加工时,要保证加工手段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在无菌的环境中进行西药的制取,保证西药的质量。我国在西药制取的工艺上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全密闭式生产系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各大制药企业当中,西药的制取在实践上显示的效果也较为良好。西药属于比较特殊的消费品,需要制药企业通过技术和工艺的革新来不断提高西药的质量,从而发挥西药对人体健康应有的作用,维护人们的健康状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具体来说,在西药制取的过程当中,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监控,严格要求每一个生产环节和步骤,避免不良现象的发生。因此,制药企业在西药制取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好西药的分类技术和提纯技术,推动西药制取工艺的发展。

3西药制取过程中新工艺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人们对于西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另外,随着我国环境的恶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绿色消费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我国目前药品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响应我国绿色生产的政策,西药生产企业在西药制取的过程中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工艺,在绿色环保上也不断下大功夫。这对我国人民和自然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往在使用西药的时候,为了抵抗各种各样的病毒和病菌的侵害,人们服用或注射了大量的抗生素。虽然这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弊端也很明显,一是对人体的副作用较大,二是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环保。许多制药企业在西药的制取时仍然采用了大量的添加剂,不仅有害于人体,还会污染环境。针对上述情况,下面介绍几种西药制取的新技术和工艺,这对于提高西药制取质量和保护生态来说非常重要。

第一,制药企业在西药制取过程中采用了扩张柱床吸附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在制取过程中很有作用。其具体的原理是如果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进行表达时,其数值相对较高,在各大制药企业的研究项目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需要注意的是包涵体并不是直接进行纯化的,而是通过复杂的反应过程才能进行。在这一反应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溶液的体积在其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急剧的变化,增大了许多倍,另外溶液的底部会生成不具可溶性的悬浮物。如果重组蛋白通过分泌的形式进行表达时,溶液中的发酵液会产生较多的菌体碎片。此时溶液不仅包含有不溶性的悬浮物,还包含有菌体碎片,这时就需要对这些溶液进行去杂质处理,可以采用高速离心进行去除杂质的工作,或者利用相应的设备进行过滤处理。但是这样做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而且整个工程耗费的时间较长,效率较低。采用扩张柱床吸附层析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的问题。这一技术在操作原理上来看和普通的吸附层析技术有很多相似之处。具体来看,当层析柱由上而下进行逐步扩张之后会稳定下来,此时发酵液中的含菌体会从层析柱的底部进入到中端。接着发酵液中的目标蛋白由于化学作用会吸附在凝胶上面,这样就会使发酵液中的杂质随着发酵液的流向而排除到柱体之外。此时需要采用有效的洗脱技术将目标蛋白从层析柱中分离出来。如果要进一步去除杂质,可以利用一定数量的缓冲液再配合洗脱技术进行更高程度的纯化工作。第二,制药企业在西药制取过程中采用了径向膜层析技术。在制药企业使用传统的层析技术时,一般是根据长轴的流向进行设计,这一设计虽然运用比较广泛,但是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一是在这一设计中,溶液的流速比较慢,造成时间成本消耗大。二是溶液在层析的过程中需要的压强较大,这需要相应的设备来处理。三是应用的对象不够广,如果要对某一种成分进行分析的时候需要布置不同的设备和试验条件,这就增加大这一技术的使用难度。第三,制药企业在西药制取过程中采用了灌注层析技术。在生物分子进行分离纯化的过程中,液相层析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应用这一技术时需要注意谱带扩展对层析效率的影响。谱带扩展从三个方面影响层析的效率,一是粒子内部扩散,二是粒子的纵向扩散,三是粒子的溶质扩散。这三个方面从交换的速度上影响了层析的效率。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减少介质的颗粒大小来保持上述三个方面的平衡。灌注层析技术的优势在于它没有改变层析的过程,而是加强了其化学反应过程,所以这一技术应用很广泛。

4结束语

我国的制药企业在传统的制取方法上不断引进新技术和工艺,提高了西药制取的质量,从而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保证,同时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西药制取的过程当中,制药企业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监控,严格要求每一个生产环节和步骤,保证药物产品的质量,提高制药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洪田.浅析西药制取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应用[J].科学与财富,2014.

[2]刘雅萍,孙均.西药制取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应用[J].科学与财富,2012.

[3]胡丹.浅谈我国西药制药常用技术工艺分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4.

化学制药工艺技术篇4

1.化学制药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1)管理岗位:如生产、技术、质量、Gmp认证等管理工作;(2)技术操作岗位:如物料的预处理,药物合成控制,产品的分离和纯化,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监督检验,“三废”处理等技术操作工作;(3)技术开发工作:如工艺、设备的技术革新和改造,参与工艺、工程设计及新产品的开发工作;(4)医药市场营销研究、市场需求预测、销售、广告等方面的工作[4]。2.职业能力两个核心能力:(1)制药化工单元操作工艺流程控制、设备维护及生产管理能力;(2)药物合成工艺及制剂工艺控制、质量控制、技术改造、生产管理等能力。3.依托教学平台,设置课程主线一是大化工平台,针对化工专业群的设置的课程平台,课程主线侧重于制药化工单元操作过程,既包括原料的预处理,也包括后期的分离、纯化、干燥等物理操作,仿真训练(DCS)与化工总控工培训考核相结合;二是药学平台,这个平台的课程主线围绕药物合成及工艺、反应器、过程质量监测(分析)、制剂技术等展开教学。

二、课程体系优化整合的探索与实践

围绕两条主线,根据专业知识及能力结构,按照由专项到综合、由基本到专业、由专业到扩展并循序递进的“层次递进”原则,坚持兴趣为先、知识必备、应用为主、创造提高的理念,采用学做结合、理实一体、工学结合、专门性训练等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各教学模块,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效地完成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1.合理设置教学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体现基本的职业能力,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心理健康、创业教育等课程。职业课程模块,包括职业基础课程模块和职业技术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基础课程模块涉及的课程有基础化学与化学实验技术、制药化工单元操作与课程设计、化工制图与CaD设计、电器与仪表、分析测试技术、文献检索、安全与环保等课程。职业技术课程主要包括药物合成技术、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制剂技术、化学反应器、化学制药工艺学、中试技术、专业外语、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顶岗实习等。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主要有药品质量管理、药理学、职前综合培训、药品营销、现代制药企业管理等。2.针对不同课程,选取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基础性较强的学科,比如基础化学,采取学科型培养模式。学科型的培养模式的优点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比较有利,一般认为学科体系是人类传承和存储知识最好最经济的结构,接受学科体系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宽厚扎实,脉络清晰,有较强的逻辑性。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现实的意义。有些课程可以采取“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培养模式或者“高职项目课程”培养模式[3,5]。这两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学生为主体,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紧密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来源于实践经验的获得,按照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课程实施顺序,有利于学生隐性知识的习得,引导学生从习得的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提升。比如制药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以不同类型单元操作及典型药物为载体实施项目化教学;药物分析检测技术课程,以不同官能团类型药物为载体展开教学;制剂技术课程,选取典型药物的不同剂型为载体进行教学。3.化学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成效与特色日前,教育部办公厅与财政部办公厅联合的《关于同意启动“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1]71号),本校化学制药技术专业成功入选,说明本校的化学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得到了教育部门和社会的认可,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首岗适应性。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有机统一,既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相对系统性,达到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准,又坚持学以致用、学而能用原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和教学零距离,上岗和毕业零过渡,统一从业资格证书的考核鉴定工作与岗位培训一体,通过校企订单培养、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得以实现。二是多岗迁移能力。所谓多岗迁移,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内在要求,它要有多岗位迁移能力,而不是首岗唯一,适应职业岗位群的工作需要。三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所谓可持续发展是践行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要求,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学生在经过了首岗和多岗的历练后,必须有进一步发展和上升的空间,成为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化学制药工艺技术篇5

概述了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制剂研究中对于投料药材甄别、炮制工艺优化、监控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制剂谱效结合、指导新药研发方面的应用,展望了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制剂研究开发应用中的前景。

【关键词】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制剂研究

abstract:thisarticlereviewedtheapplicationsoffingerprinttechnologyinpreparationresearchofChinesemedicine,suchasscreeningofthemateriamedica,optimizationofprocessingtechnology,monitoringtheproductiontechnologyandqualitycontrolofthefinishedproduct.thecombinationofeffectandchromatographicfingerprint,guidanceinresearchanddevelopmentofnewdrugwerealsoreviewed.itgivesagoodprospectofapplicationoffingerprinttechnologyinpreparationresearchofChinesemedicine.

Keywords:Fingerpri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reparationresearch

随着近年来“回归自然”的潮流在世界各国日益盛行,中药与天然药物受到国际医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研究开发的热点。虽然我国有几千年应用中药的历史,但中药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较初级的发展阶段,中成药类贸易逆差显著,缺乏高附加值产品和优势品种。缺乏“符合中药特点同时又被国际社会认可的质量标准和规范化的质量控制体系”成为制约中药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发展、制约我国传统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医药大市场的瓶颈之一。因此,加强对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质控方法成为当前中药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应用指纹图谱技术对中药进行质量控制是当前我国中药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中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中药制剂,如何吸收指纹图谱技术的精髓,将其用于自身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1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领域的研究现状

1.1中药指纹图谱的检测方法中药指纹图谱技术主要是指采用光谱和色谱等技术,获得组分群体的特征图谱或图像,并结合计算机技术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通过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对图谱进行“过滤”和简化,获得专属、稳定、实用的特征数据,从而对药物的真伪进行鉴别以及对药物质量进行控制。中药指纹图谱按测定手段分类可分为中药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和中药生物指纹图谱,而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在中药制剂分析研究方面应用尤为广泛,根据在研究中所使用的具体方法与技术的不同,主要有薄层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法(HpCe)、高效逆流色谱法(HSCCC)、X射线衍射法(XRD)、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等。同时,联用技术是目前最受重视的手段,HpLC/mS,HpLC/UV,HpLC/nmC,HpLC/mS/mS等联用技术给中药分析带来了崭新的前景,指纹图谱也达到多维、多息阶段。

1.2中药指纹图谱信息的处理方法中药指纹图谱的数字化可以科学地进行图谱的比较,实际应用中借助于化学计量学和计算机技术将数字化指纹图谱的数字编制成软件以供使用。目前中药指纹图谱的计算机解析方法有人工神经网络法、欧氏距离、绝对距离、minkowsky距离、相关系数法、峰匹配度及夹角余弦法等。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如何针对实际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选用合适的相似度评价方法,使中药指纹图谱的评价更加科学、客观、准确,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学者们进行了相关研究。程翼宇等[1]根据指纹图谱色谱峰峰数弹性、峰比例同态性和峰面积同态性等3个指标组成的相似度测量评价方法,考察了以上相似度测度,并计算不同批次参麦注射液产品指纹图谱相似性,结果表明夹角余弦测度适于分析评价不同批次间药品质量的稳定性。聂磊等[2]则发现夹角余弦、相关系数、nei系数较适用于中药品种的鉴定,对于组成中药用量的比例不变,但其总量变化的情况,距离系数和改进的nei系数较能体现,故较适用于与总量有关的中药及中药材的质量分析。

2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2.1在投料药材真伪甄别、质量评价的应用投料药材的质量优劣可直接影响制剂的质量,因此建立完善、全面评价中药材质量的标准显得犹为重要。我国中药材种类众多,同名异物、一物多名的现象极为常见,这为中药材的真假甄别带来困难。加之药材市场假货横行,混淆品、伪品屡见不鲜,如果没有合适的评价中药材质量的方法,很容易影响中药制剂的质量,甚至造成临床用药的不安全性。针对这种情况,国家鼓励具道地性药材的地区建立中药材Gap基地,种植优质、规范的中药材,并号召中药行业进行中药材指纹图谱的研究,建立药材的指纹图谱特征库,以规范全国药材质量。迄今为止,大部分中药材已建立了指纹图谱评价方法,为制剂投料药材的真伪甄别、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2.2在药材炮制工艺优化中的应用中药的药效往往在炮制后才能显现出来,不同的炮制方法对药物的性味、归经、作用、毒性均有影响。只有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把握恰当的炮制技巧,才能使中药的药效得到体现。传统的炮制标准大多依赖感官经验,缺乏严格、客观的指标,对炮制前后药物化学成分的变化缺乏分析,对炮制工艺过程中的技术参数的控制缺乏科学的解释。由于中药成分复杂,配伍后的化学成分的变化就更加复杂。因此,很难找到确切的有效成分作为分析指标。指纹图谱技术的引入为炮制质量标准的建立、炮制工艺的指导提供了科学依据。许腊英等[3]采用RapD技术对不同产地的茅苍术炮制前后进行Dna指纹图谱研究,发现不同产地的茅苍术生品Dna指纹图谱一致,炮制前后Dna指纹图谱发生了较大变化,几种炮制品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差异,说明炮制工艺对药材Dna分子鉴定有较大影响,可将Dna指纹图谱技术用于中药炮制品的质量标准研究。赫炎等[4]采用HpLC指纹图谱定量分析及多变量多因素分析,考察虎掌南星炮制加工中的矾水浓度、浸泡时间及矾水温度对虎掌南星饮片物质基础的影响,得到温度对虎掌南星指纹图谱有显著影响的结论,提出应尽量在春秋季节的温度环境炮制虎掌南星。李娆娆等[5]考察制炭温度及受热时间对中药槐花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影响,指出槐花制炭温度以(185±2)℃,加热30min为宜,为槐花炭炮制工艺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中药制剂整体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方中各中药饮片作用的发挥,只有有效控制中药饮片的质量,才能生产出质量稳定、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中药指纹图谱在实现对中药饮片进行科学、客观、公正、有效的质量控制及指导炮制工艺改革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3在监控生产工艺中的应用生产工艺不稳定是引起中药制剂质量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建立科学的生产工艺评价方法,指导工艺的优化,才能保证成品质量稳定。现今评价生产工艺的优劣往往以某单一化学成分的含量或药材浸出物的总量为主要指标,但此类指标均无法全面表征制剂半成品的组成特征。近年来学者们纷纷把目光投向指纹图谱技术,将指纹图谱技术应用于制剂工艺研究,利用指纹图谱的全面性与完整性追踪工艺过程,找出敏感环节加以控制,进而确保成品质量的稳定。王冬梅等[6]建立了贯叶连翘提取物的HpLC-UV-mS指纹图谱分析方法,选取提取物中的lo个主要成分色谱峰作指标,考察了提取工艺对有效成分的富集程度、工艺的批内和批间稳定性以及抗氧化剂与药材采收方法对提取物中金丝桃素类、贯叶金丝桃素类和黄酮类化合物等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姚仲青等[7]采用指纹图谱监控赤芍总苷提取精制工艺,比较不同除杂方法对赤芍指纹图谱的影响,优选出氧化镁吸附除鞣质的处理方法。胡楚楚等[8]提出一种基于指纹图谱分析技术的中药提取工艺稳定性评价方法,通过单因素实验,获取实验条件(如溶剂倍数、溶剂浓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等)变化时的红参提取液色谱指纹图谱。比较并选取基于欧式距离计算方法的相似性测度计算指纹图谱相似度值,并且在所得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应用3次样条函数对相似度、工艺参数特性曲线进行拟合,实验结果表明以指纹图谱相似度为指标可定量考察样品色谱指纹图谱与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较灵敏地表征了提取工艺参数波动导致的药材提取物整体质量变化情况,并可用于指导工艺参数的调整,优于传统的以单一化学成分含量为指标的工艺评价方法。苏薇薇等[9]采用指纹图谱技术监控田基黄注射液的生产过程,根据生产中各化学成分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对生产工艺中的敏感步骤进行严格控制,可使生产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2.4在成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指纹图谱针对中药多成分的特点,能全面、系统地反映中药的整体特征,在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应用中显现了很大的优越性。早在20世纪90年代,已有学者提出将指纹图谱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质量的控制。2000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了《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暂行)》,率先在注射剂质量控制中应用指纹图谱技术,要求中药注射剂在固定中药材品种、产地和采收期的前提下,制定中药材、有效部位或中间体、注射剂的指纹图谱,确保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稳定、可控。随着注射液指纹图谱研究的展开,更多其它剂型的中药制剂也相继开展了指纹图谱研究,使中药制剂质量评价上升到了新的台阶。赵陆华等[10]建立了肾宝合剂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8个共有峰体现了淫羊藿、补骨脂、蛇床子3种药材的特征,为全面控制肾宝合剂的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方法。邓文红等[11]用Rp-HpLC法对灵芝原料、原料药、灵芝注射粉针、水针进行分析,确定了12个共有峰,确定了以上4种药剂的指纹图谱,为灵芝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鉴别方法。随着分析技术的多样化,不同分析技术被应用到中药制剂指纹图谱分析中,为指纹图谱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刘小平等[12,13]分别应用X射线衍射法、红外光谱法对著名方剂六味地黄丸进行了鉴定研究,建立了六味地黄丸的X射线衍射Fourier标准指纹图谱、红外光谱标准指纹图谱。孙国祥等[14]建立了复方甘草片的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显示了毛细管电泳技术在复杂中药样品的指纹图谱分析中具有独到的专长和优势。随着研究的深入,指纹图谱除在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外,还被赋予更艰巨的任务,在更多的中药研究项目中发挥作用。刘韶等[15]采用指纹图谱为考察手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复方汤剂黄连解毒汤,对传统饮片汤剂与现代颗粒汤剂进行整体质量比较,发现样品之间相似性较好,说明颗粒汤剂代表饮片汤剂是可行的。

2.5中药制剂谱效结合研究中药谱效学是立足在中医药现代化理论上,借助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建立指纹图谱中所有的成分与中药质量疗效的内在关系,作为质量控制标准的重要依据。谱效学研究,把中药化学成分与其作用产生的生物效应有机结合起来,使对中药质量的评价更科学、直观。多维多息谱等理论的提出正是谱效学理论发展的极致。目前,谱效结合研究在中药制剂中的实践应用刚处于起步阶段,但有关学者进行的探索可给予我们提示和启发。宁黎丽等[16]“吴茱萸汤药效物质基础的方法学研究”,该研究通过对吴茱萸汤进行组方药量变化,在原方基础上按正交实验法组成9个不同配比的处方,同时对其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和镇痛与止呕两个指标的药理实验,对所得化学数据和药理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吴茱萸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宋宗华等[17]研究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的配伍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方中组成药味进行药味与药量同时加减拆方,选择小鼠常压耐缺氧、对抗氯仿所致小鼠心律失常和利尿3项药理指标对所得16个处方进行药理实验,采用方差分析逐步回归分析(SReG)与典型相关分析(CCoR)将所得药理数据和组方药味及药量相关联,探讨复方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机制;同时对各处方进行HpLC色谱指纹图谱研究,将所得药理数据和各指纹峰的峰面积(即各化合物的含量)相关联,探讨复方苓桂术甘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并确定桂皮酸、甘草酸和去氢土莫酸为质量控制指标。上述研究均是谱效学在中药制剂研究中的有意义的尝试,同时为阐明复方中药的药效学和物质基础提供了科学的思路。

2.6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新模式谱效学发展继而形成了组效学。组效学是指通过药物信息学的方法进行信息的挖掘研究,去除和药效无关的化学成分,找出和药效活性真正相关的药效成分群(药效组分),这样得出的中药药效组分指纹图谱就可以为建立中药新药创制理论体系提供化学研究、药效研究和信息科学相结合的新的途径和方法。中药指纹图谱包括信息处理、信息获取、信息挖掘3方面的内容。清华大学罗国安教授认为[18],在中药化学指纹图谱、药效物质成分鉴定和中药药效活性测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的成果,开展指纹图谱信息与药效活性信息的相关性研究,以实现中药化学指纹图谱向中药药效组分指纹图谱的转化,从而建立中药指纹图谱组效学研究体系。针对研究药材、方剂的功效和所涉及的有关靶位或靶点,开展从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不同层次和水平药理学研究,寻找能够较准确反映方剂药效或功能主治,并具备快速、准确、样品用量小的活性筛选指标,在建立快速中药体内外组分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寻找中药的药效组分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寻找中药的药效组分群,并建立中药药效指纹图谱,从而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中药药效组分快速筛选体系和方法。

3前景展望

目前,中药注射剂已全面建立相应的指纹图谱质量控制体系,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指纹图谱技术将会应用于所有剂型的中药制剂,全面替代目前以单一成分指标控制制剂质量的模式,并在指导制剂工艺的改革、药材—中间体—成品的质量控制、贮藏条件的选择、中药新药研究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指纹图谱技术的发展,必定为中药制剂的研究开发带来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程翼宇,陈闽军,吴永江.化学指纹图谱的相似性测度及其评价方法[J].化学学报,2002,60(11):2017.

[2]聂磊,曹进,罗国安,等.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方法的比较[J].中成药,2005,27(3):249.

[3]许腊英,夏险峰,毛维伦.中药苍术炮制前后Dna指纹图谱研究[J].中成药,2006,28(5):674.

[4]赫炎,张启伟,孙洁,等.虎掌南星炮制工艺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0):963.

[5]李娆娆,原思通.制炭温度及受热时间对槐花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影响[J].中成药,2006,28(7):978.

[6]王冬梅,刘朝壅,杨得坡.指纹图谱技术对贯叶连翘提取物制备工艺过程的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800.

[7]姚仲青,张志杰,周俊.指纹图谱在赤芍总苷精制工艺中的应用[J].中药材,2006,29(6):601.

[8]胡楚楚,李云飞,程翼宇.一种基于指纹图谱分析技术的中药生产工艺稳定性评价方法[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4):1151.

[9]苏薇薇,杨立伟,王永刚.利用指纹图谱技术监控田基黄注射液的生产过程[J].中药材,2004,27(9):672.

[10]赵陆华,屠颖,吴孟华,等.肾宝合剂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5,36(2):134.

[11]邓文红,黄书铭,邹祥旺,等.灵芝及其制剂的HpLC的指纹图谱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05,25(3):352.

[12]刘小平,陈笑宇,宋青,等.六味地黄丸的2衍射指纹图谱鉴定研究[J].中药材,2005,28(3):184.

[13]刘小平,宋青,陈笑宇,等.六味地黄丸的红外光谱鉴定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5,18(3):245.

[14]孙国祥,孙毓庆,王宇,等.复方甘草片的毛细管电泳指纹图谱研究[J].中南药学,2003,1(3):131.

[15]刘韶,雷鹏,李新中,等.黄连解毒汤饮片汤剂与颗粒汤剂的指纹图谱比较[J].中国药师,2005,8(2):117.

[16]宁黎丽,毕开顺,王瑞等.吴茱萸汤药效物质基础的方法学研究[J].药学学报,2000;35(2):131.

化学制药工艺技术篇6

   【关键词】实验教学生物技术制药

   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集生物学、医学、药学基础理论和先进技术为一体综合性学科,同工业生产联系紧密。自1971年世界第一家生物技术制药公司(Cetus)成立至今,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已走完了近四十年的路程,已有近百种生物技术药品陆续完成临床试验,投产上市。二十一世纪又将是生物技术制药蓬勃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但是,同生物技术制药产业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生物技术制药的基本知识普及较差,教学活动相对滞后。虽然国内已有数十家高校开展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普及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生物技术制药专业人才,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生物技术制药学科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综合应用学科,实验技术所占比重较大。而相关技术,像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药物化学等基本技术已在上述学科教学中有所涉及。这就造成相应的实验技术在生物技术制药教学中的脱节。学生相关的基本技术已经了解,但是同生物技术制药的具体内容联系不上,更无法谈到后期的产业化应用。所以,在生物技术制药教学中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应该重视同药物生产的联系。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1理论教学中强调相应实验方法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应用学科,所以在理论教学中也要体现“实用”这个原则。生物技术制药主要分为基因工程制药、抗体制药、酶工程制药以及后期的发酵工艺和纯化工艺。由于是一门产业化的综合工程,所以涵盖内容多、涉及面广,每个分支工程都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刚刚入门的大学本科药学专业学生,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制药工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不切实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基础理论中精选出同各种主要工艺密切联系的实验方法作为教学重点,结合多媒体手段主要阐述相应方法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比如讲述基因工程制药的基础知识时,我们可以重点讲述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其基本原理可以用分、切、接、转、筛这五个字进行概括,简单明了、便于记忆。同时结合动态的flash课件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便于理解。学生会在短时间内对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原理有一个简明的概念。当讲述基因工程制药的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时,我们可以联系平时药物的生产过程。比如阐述诱导程序对基因工程药物产量的影响时,我们可以介绍工业生产中采用高热气体瞬时升温,这样可以避免大量热休克蛋白的产生,利于提高目标蛋白的产量和后期纯化。同时结合常人洗澡时,高温造成体内热休克蛋白增加这一事实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从浩如烟海的枯燥理论知识中摆脱出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后期的实验教学做好铺垫,一举两得。

   2实验教学前预习已往的实验技术

   预习是诸多教学中的基本环节,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中的预习尤其重要。由于生物技术制药所涉及的很多技术,比如分子克隆操作、杂交瘤制备、细菌发酵培养等都是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或者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技术,所以在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教学中其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将不会赘述。但是很多学生对其相关内容掌握不够,这就造成在讲述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时,学生对以往知识未免生疏,而对新知识又疏于理解。所以在进行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教学前,应该对以往学过的相关技术的基本内容进行简要复习,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起到导课的作用,利于后续药物生产相关实验教学的开展。比如当讲授发酵工艺这一部分时,我们可以预先复习一下细菌的基本特性、生长周期、生长代谢特点等一系列微生物学知识,这样既引起学生的共鸣、复习以往知识,还可以很自然的过渡到发酵工艺学教学部分,讲述发酵工艺学的基本原理以及诸多对细菌发酵的影响因素。可见预习对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教学至关重要。

   3重点学习同各种制药工艺密切相关的实验技术

   同理论内容一样,生物技术制药涉及的实验内容同样庞大。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同样需要精挑细选,重点突出。介绍每一分支的制药工艺时,精选1到2个主干的实验技术,这样既为学生理清生物技术制药实验教学的脉络,还可以使绝大部分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生物技术制药的实验操作有一基本了解,达到教学目的。而素质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此实验教学为主干,继续进行扩充学习。

   4注意各种实验在生物技术制药中的横向联系,相互结合

   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应用于实践。而实际的生物制药往往是众多生物制药技术的有机结合,单独的一门技术无法完成从药物生产到后期的鉴定这一综合过程[4]。这就需要我们在掌握各种实验技术的基础之上,了解各项技术的适用范围、优势和劣势,从而能够在实际的药物生产过程中将各项技术有机结合、灵活应用。这一概念我们在实验教学之初就应灌输给学生,使他们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进行生物药物纯化工艺的实验教学时,我们重点介绍各种纯化技术的原理、适用条件以及操作技术,同时提醒学生高质量的纯化效果需要各种纯化技术的有机结合。常规实验教学完成之后,我们将会增加各种纯化技术的结合应用这一部分。让学生合理应用已经学过的各种纯化技术设计实验,分离相同的目标蛋白。最后对比不同设计方案的纯化效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统筹能力,又能加强学生对相关纯化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使其在未来工作中更有竞争力。可见各种实验技术的相互结合是生物技术制药从实验教学到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一个必备手段。

   总之,生物技术实验在生物技术制药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突出理论教学中的实验内容、预习已知的实验技术、重点学习制药工艺密切相关的实验、以及加强各种实验技术在生物技术制药中的相互结合等多种方法,可以达到培养基础牢、素质高、能力强的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俊文,蒋铭敏.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现状及前景[J].生物技术通讯,2004,15(2):201-203.

   [2]金晶,许东晖,梅雪婷,许实波.生物技术制药教学的改进[J].药学教育.2006,22(4):36-38.

化学制药工艺技术篇7

1.哲学、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宗教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政治学、国际政治、行政学(管理)、外交学、国际文化交流、政治经济学、国际事务、思想政治教育、党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

2.公共(行政)管理类:卫生管理类、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关系、土地资源管理、国防教育与管理、劳动关系、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城市管理(监察)、社区管理、村(乡)镇管理、农村行政管理、社会福利事业管理、涉外事务管理、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教育(行政)管理等各专业公共行政管理、文化产业等各类产业管理、航运管理等各类交通运输管理、自然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区和开发区管理。

3.卫生管理类:卫生监督、卫生信息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医学文秘、医院管理。

4.社会学类: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女性学、伦理学、人类学、人口学(工作)、社会工作(含司法社会工作方向等)、社会管理、社区服务(管理)、社区康复、家政学(服务)、老年服务(管理)、青少年工作(管理)。

5.经济管理类:经济学类、财政税收类、金融类、会计与审计类、管理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工业经济、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土地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市场开发、市场营销教育、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投资(学)、(企业)人力资源(人事)管理、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贸易经济、工业外贸、国际商务、商务策划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物业管理、特许经营管理、连锁经营管理、资产评估、商品学、产品质量工程、国际企业管理、饭店(宾馆、酒店)管理、(企业)理财、林业信息管理、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商务管理、医药营销等各种专业营销、工商企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证券投资与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电子商务、经济信息管理、经济管理(学)、劳动经济、农村区域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经营管理、农林经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文化贸易、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海洋经济、农业经济、运输经济、劳动经济、投资经济(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或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6.经济学类:财政税收类、金融类、经济学、国际经济、发展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7.财政税收类:财政(学)、税收(务)、涉外税收。

8.金融类:金融(学)、金融工程、金融管理、经济与金融、国际金融、信用管理、证券、证券投资、期货、货币银行学、保险(学)、保险(实务)、医疗保险实务。

9.会计与审计类:会计(学)、审计(实务)、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教育)、国际会计、会计(财务)电算化、注册会计师、会计与统计核算、财务信息管理、工业(企业)会计等各类专业会计。

10.数学、统计类:数学、数理基础科学、应用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统计(学)、计划统计、经营计划与统计、统计与概算、国土资源调查等各类专业统计调查。

11.法学类:法学(含民法、商法、刑法、经济法、行政法、国际经济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环境资源法、财税金融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方向法学)、诉讼法、知识产权法、法律(事务)、国际法、刑事司法、监狱学、律师、涉外法律(事务)、经济法律事务、公安法制。

12.汉语言与文秘类:汉(中国)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中国语言文学(化)、中文应用、对外汉语、华文教育、应用语言学、戏剧影视文学、古典文献、文学、中国文学、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秘书(学)、文秘(学)、中文(文秘或秘书)教育、现代秘书、司法文秘(秘书)等各类专业文秘(秘书)。

13.新闻传播类: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媒体创意、广告(学)、工业设计、影视艺术技术、广播电视技术(工程)。

14.文物考古与历史学类: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文物保护、博物馆。

15.民族宗教类:民族学、宗教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16.外国语言文学类:根据职位需要设置相应语种

17.图书与档案学类:图书馆(管理)、档案(管理)、科技档案、图书档案管理。

18.计量测量类:计量技术、测量技术、检测技术、精密仪器、几何计量测试、光学计量、无线电计量测试、热工计量测试、力学计量测试。

19.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计算机科学(技术或教育)、各类(计算机)软件技术(工程)、各类(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各类(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各类(计算机)信息科学(工程或技术)、各类(计算机)信息管理(或应用)、各类计算机管理(或应用)、各类计算机控制(技术)、各类计算机通信(通讯)、各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安全(监察)、信息安全、系统理论(科学或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地球(地理)信息系统(科学或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机)科学、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计算机与经济管理、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硬件(器件或设备)、电器与电脑、可视化程序设计、web应用程序设计、多媒体制作、图形图像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技术、软件测试。

20.电气电力(强电)类:电力(电气)工程、电气自动化、电站自动化、电站测控、变电运行、高压输配电线路、(电力)线路运行、电气技术教育、微电机、电机与电器、各类电力(电气)自动化、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火电厂集控运行、水电站及电力网、供用电技术、电网监控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农村电气化技术、电工(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

21.电子信息与自动化类:电子信息(工程)科学(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子工程(技术)、电子工艺与管理、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仪器仪表、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光电技术(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技术)、控制工程、数控技术(设备)、各类自动化专业、电磁场技术、真空电子技术、无线(电)技术、通信工程、信息显示、信息物理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电子声像技术、图文信息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学(工程)、医疗器械工程、医学影像工程、假肢矫形工程、生物信息技术、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工业网络技术、检测技术及应用、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艺术、微电子学、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通信网络(系统)、(移动)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广播电视网络技术、有线电视工程技术。

22.机械类: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工程、机械装备、精密机械、工业工程、机械自动化、自动化设备、制造工程(工艺)、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机电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数控技术(设备)、模具设计与制造、玩具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液压与气动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各类机电或动力设备的运行或维护等、(电子)仪器仪表、医疗仪器仪表等各类专业器械设备、各类汽车(车辆)制造(装配)与维修(检测或运用)技术、汽车改装(整形)技术、制冷与冷藏技术、车辆工程。

23.公安学类:犯罪学、犯罪心理学、侦查(察)学、刑事侦查(察)、刑事(科学)技术、技术侦查、经济侦查、警察指挥与战术、禁毒(学)、经济犯罪侦查、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公安信息技术、公安情报学、公安视听技术、法医学、警犬技术、警卫学、涉外警务、边防管理(或指挥)、边防公安、出入境管理、消防管理(指挥)、火灾勘查、科技防卫、安全防范工程(技术)、公安(安全)保卫、国内安全保卫、公安学、公共安全管理、公安管理、警察管理、核生化消防、预审、痕迹检验、文件鉴定、法化学、治安(学、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工程)、公安文秘、公安法制、警卫、交通管理。

24.司法监所管理类:犯罪学、监狱学、狱政管理、刑事执行、劳教管理、罪犯管教、罪犯教育、矫正教育学、罪犯心理矫治、涉毒人员矫治、司法管理。

25.教育学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教育、初等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特殊教育、言语听觉科学、化学教育等各学科教育。

26.心理学类: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含临床心理学方向等)、犯罪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

27.体育学类: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管理(服务)、运动人体科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生物科学、社会体育、警察体育、休闲体育、竞技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康复与健康、体育保健康复、武术。

28.艺术类:(可以按照小类设置专业条件)

⑴音乐小类:音乐学、作曲、(音乐)指挥、音乐表演、民族音乐、交响乐、声乐、歌剧、戏剧戏曲音乐、音乐剧、钢琴、管弦、各种乐器演奏、现代器乐打击乐、音乐科技与艺术、音乐教育、音乐工程。

⑵美术小类:美术、绘画、中国画、油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雕塑、书法、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动画、木偶表演与制作。

⑶电影电视广播小类:电影编导、广播编导、电视编导、影视学、电视艺术、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摄影。

⑷舞蹈小类:舞蹈学、舞蹈编导、芭蕾舞、中国舞、民族舞蹈。

⑸戏剧戏曲小类:戏剧学、戏曲学、戏剧影视文学。

⑹表演小类:戏剧戏曲表演、话剧表演、影视表演。

⑺舞台艺术类:舞台美术、照明艺术、录音艺术。

⑻播音小类。

⑼主持小类。

⑽导演小类。

⑾艺术管理小类:艺术管理、文化事业管理。

⑿杂项小类:艺术学、公共艺术、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会展艺术与技术。

29.物理、力学类: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工程物理、核物理、力学、声学、光电子技术科学、工程结构分析。

30.化学化工类:化学(基地)、应用化学、化工、化学工程与艺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工、有机化工、工业生物工程、化工设备(维修)。

31.材料学类: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稀土工程、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生物功能材料、电子封装技术、陶瓷、硅酸盐。

32.大气与天文学类:天文、空间科学、气象(学)、大气科学(技术)、大气探测技术、应用气象技术、防雷技术。

33.地理科学类: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科学与技术)。

34.地质地矿类:地质、地质工程、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采矿工程(或技术)、石油工程、煤及煤层气工程、天然气、矿物加工、勘查、资源勘查与开发、矿物资源、地质矿产勘查、勘察工程、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地质矿产勘察技术、矿山地质、岩矿鉴定、矿山测量、水文地质与勘查技术、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铀矿地质与勘查技术、非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岩矿分析与鉴定技术、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工程地质勘查、水文与工程地质、矿物加工工程。

35.海洋科学类:海洋(科学)技术、海洋管理、海洋资源、(近岸)海洋环境(科学或工程)、海洋生态、海洋水文、近岸海洋学、海洋生物(工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放射生态学、军事海洋学、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

36.环境科学类:环境科学(工程)、资源环境科学(工程)、生态学、海洋资源环境、(近岸)海洋环境(科学或工程)、海洋生态、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质科学与技术、水务工程、灾害防治工程、辐射防护、环境安全类、(环境)安全工程、环境经济、农业生态学、综合规划、生态植物修复、环境经济与管理、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治理(技术)、环境评价、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环境保护技术、资源环境与城市(城乡规划)管理、城市检测与工程技术、水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水净化技术、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

37.能源动力类:电气电力(强电)类、热能动力工程、风能动力工程、能源工程、核工程、核技术、核化工与核燃料、核反应堆、核电、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城市热能应用技术、(城市)燃气工程、供热工程。

38.城建规划类:城乡规划、城市(镇)规划、园林规划、道路规划、土地规划。

39.建筑建设类:建筑学、土木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给排水、工程管理、建筑工程(管理)、建筑经济管理、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预决算、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交通土建工程、道路交通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机场建设、渡河工程、地下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建筑设计(技术)、城镇建设、矿井建设、建筑工程技术、建筑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涉外建筑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室内设计技术、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环境艺术设计、园林工程(技术)、基础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消防工程(技术)、空调工程、(城市)燃气工程、供热工程。

40.交通运输类: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物流、海事管理、交通设备信息工程、交通建设与装备、物资储运、道路交通、城市交通、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运用技术、交通运输管理、交通管理、交通工程管理、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路政管理、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城市交通运输、公路监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水运管理、海事管理、港口业务管理、各类轨道交通工程(设备、技术或管理)。

41.景观类:园林、景观学、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城市园林(设计、管理)、园林绿化、园林技术。

42.水利类: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资源与海洋工程、港口海岸(航道)及治河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利用、海岸与海洋工程、水文与水资源、水文自动化测报技术、水信息技术、水政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灌溉与排水技术、河务工程与管理、城市水利、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务管理、水利工程监理、水土保持。

43.测绘类: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工程测量(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大地测量与卫星定位技术、地图制图技术、矿山测量等各类专业测量或测绘。

44.轻工纺织类:轻化工程、包装工程、印刷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轻工生物技术、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数字印刷、染整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制浆造纸技术、香料香精工艺、表面精饰工艺、现代纺织技术、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丝绸技术、服装设计、染织艺术设计、纺织品装饰艺术设计、新型纺织机电技术、纺织品检验与贸易、包装技术与设计、印刷技术、印刷图文信息处理、印刷设备及工艺、出版与发行。

45.农业工程类: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农业工程、生物系统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技术、观光农业。

46.林业工程类: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经济林、林业技术、林产化工技术、木材加工技术、森林采运工程、林业经济信息管理。

47.生物科学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应用生物教育、化学生物学、分子科学与工程、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技术、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动植物检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生物资源科学、生物安全、植物科学与技术、应用生物科学、植物资源工程。

48.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植物保护、茶学、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农艺教育、园艺教育、园艺技术、特用作物、草业科学、种子科学与工程、食用菌、作物生产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中草药栽培技术、烟草(栽培技术)、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49.森林资源类:林学、森林(资源)保护、植物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森林(生态)旅游。

50.动物科学类: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畜禽生产教育、蜂学、昆虫学、蚕学、动物药学。

51.水产类:渔业(综合技术)、海洋渔业、淡水渔业、水产、水产养殖(技术)、水族、海水养殖、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水生动植物保护、海洋捕捞技术。

52.动植物检疫类:动物或植物检疫、生物安全、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化学生物学、分子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动物生物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饲料与动物营养、特种动物养殖、畜牧、兽医、兽医医药、动物防疫与检疫。

53.基础医学类:基础医学、医学信息学。

54.临床医学类:临床医学(含临床病理学方向、临床急救医学方向、眼与视光学方向、放疗方向等)、中西医临床医学。

55.预防医学类: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检疫、妇幼保健医、营养学。

56.口腔医学类:口腔医学、口腔修复工艺学。

57.中医学:中医学(含中医骨伤方向)、针灸推拿学(含康复医学方向等)、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资源与开发、中医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

58.医学技术类:麻醉医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放射医学、康复治疗学(技术)、眼视光学(技术)、精神医学、医学技术、听力学、医学实验学、医学美容技术、医学信息学(工程)、医疗器械工程、医学影像工程(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检验技术、医学生物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医学营养、呼吸治疗技术。

59.护理学类:护理(学)、助产、护士、涉外护士、产假护士。

60.药学类:制药工程、药理学、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应用药学、临床药学、海洋药学、药事管理、化工与制药、制药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生物制药、兽药生产与营销。

61.食品类: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产品储运与加工、食品工艺、烹饪与营养、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与检验(检测)、乳品工程、粮食工程、酿酒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贮运与营销。

62.航空航天类:飞行器设计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程力学与航天航空工程、航天运输与控制、飞行技术、(航空航天)质量与可靠性工程。

化学制药工艺技术篇8

[关键词]中药质量控制;监管科学;制药过程控制;制药工业大数据;药品质量检验

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strategyforqualitycontrolofChinese

medicinebasedonBigData

LiZhen-hao1,QianZhong-zhi2,CHenGYi-yu1*

(1.DepartmentofChinesemedicineScience&engineering,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58,China;

2.ChinesepharmacopoeiaCommission,Beijing100061,China)

[abstract]theevolutionofthequalitycontrolconceptsofmedicalproductswithintheglobalcontextandthedevelopmentofthequalitycontroltechnologyofChinesemedicinearebrieflydescribed.aimedatthebottlenecksintheregulationandqualitycontrolofChinesemedicine,usingBigDatatechnologytoaddressthesignificantchallengesinChinesemedicineindustryisproposed.ForqualitystandardrefinementsandinternationalizationofChinesemedicine,atechnologicalinnovationstrategyencompassingitsmethodology,andtheR&Ddirectionofthesubsequentcoretechnologyarealsopresented.

[Keywords]qualitycontrolofChinesemedicine;regulatoryscience;processcontrolofpharmaceuticalmanufacture;BigDataforpharmaceuticalindustry;qualitytestingofdrugs

doi:10.4268/cjcmm20151709

中药具有上千年的临床应用历史,在我国疾病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国家实施中药现代化战略20年来,中药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中药工业总产值以年均20%以上速度增长,至2014年已超6000亿元;销售过10亿元的大品种已有50多个;以中药产品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快速崛起、迅猛扩大;中药国际化进程加快,复方丹参滴丸等多个品种在美国FDa通过Ⅱ期临床试验,一批中药材质量标准被美国和欧洲药典收载。但是,由于中药产品自身的复杂性以及技术因素所限,中药质量控制科技领域存在诸多瓶颈问题,中药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一致性备受质疑,成为危及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隐患。因此,应当对药品质量控制科技创新方法学进行战略性思考,创立现代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理论,进而构建科学、完善、先进并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由此大幅度提升中药质量标准。

当今世界已进入大数据时代[1],人们已认识到数据是重要而有价值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也是科学认知复杂现象和事物内在规律的知识宝藏。应运而生的大数据科技正在为工业、农业、商业及科研等领域提供崭新理念和技术发明,并已成为国家战略。笔者认为,大数据科技是破解中药复杂性和系统性难题的有力工具,将为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创新发展开启智慧之门。

据此,本文从全球视野聚焦于我国药品监管及中药质量控制领域的瓶颈问题和重大挑战,根据国际相关科技发展趋势,提出大数据驱动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创新策略及其技术方法学。

1国际药品质量控制理念及技术发展概述

长期以来,药品质量控制的国际主流技术理念是基于事后控制方式的“质量源于检验(qualitybytesting,Qbt)”,其基点为通过限制生产工艺变化,以原料及终端检测的合格放行方式保障药品质量。这种“产品质检放行”控制模式的缺陷是:①药品检验工作量巨大,使得监管难度大、成本高且效率低;②事后检验不具有追溯性,无法及时纠正质量问题,易造成浪费;③在要求重复性生产达到既定标准的药品监管框框下,不允许企业变动制药工艺。这种传统监管思路严重阻碍制药工艺技术创新,限制了药品质量持续提升。

为克服Qbt缺陷,发展了重视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源于生产(qualitybyproduction,Qbp)”模式,现今又迈入“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bydesign,QbD)”时代。基于事中控制方式的Qbp将质量控制重心前移到制药过程,贯彻了“药品质量取决于生产过程,而非产品检验”科学观,其基点是在整个生产过程设置关键控制点,以严格并经过验证的工艺技术来控制药品质量,具有即时性和可追溯性。QbD则进一步将质量控制重心前移至药物设计和研发阶段,以事前控制的方式保障药品质量,其基点是通过科学认知与风险管理来控制药品质量;即通过透彻析明制药过程,辨识质量风险因素,事先预估制药工艺各节点终态、各种可能的故障,设置风险管控预案,建立过程控制模型,由此生产优质药品。基于QbD理念的药品监管政策鼓励生产企业将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贯穿于药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允许在大量数据支持下改进制药工艺和生产技术规程,这增强了工艺技术创新活力,有利于不断提高药品质量。上述监管理念的演化反映出国际上药品质量控制模式的显著进步。美国FDa在2001年首倡QbD理念后,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委员会(iCH)于2005年开始相继Q8(pharmaceuticaldevelopment)、Q9(qualityriskmanagement)和Q10(pharmaceuticalqualitysystem)等指导原则,引导QbD质控模式的实施。过程分析技术(pat)是设计质量控制方法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全面认知和掌控药品生产过程,显著提高了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已应用于化学药和生物药质量控制。

在监管理念革新的大环境下,各国药品审评和监管政策也发生了变化。美国FDa于2005年CmC试点计划(chemistry,manufacturingandcontrolpilotprogram)[2],旨在鼓励医药企业申报新药时践行QbD,使大家更好地理解QbD,进一步改善药品审评和注册机制。QbD理念下的CmC审评,强调对物料属性、制药工艺、生产规程与药品质量之间关系的充分把握,围绕高质量产品目标优化剂型、处方和工艺等,要求小试批、中试批、临床批与商业批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在新药CmC审评过程中贯彻QbD观念,可将质量监管由终端产品质检前移到新药审批阶段,提高管控药品质量风险能力,有利于实现弹性监管。美国FDa近来还改进监管策略,倡导质量量度(qualitymetric)评价,要求医药企业提交质量量度(包括批次合格率、质量投诉率、召回率等)指标状况报告,借此综合评估及度量医药产品质量和企业质控技术水平,发挥医药市场和消费者的监督作用,推动企业建立更加完善的医药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此外,美国FDa、欧洲ema及日本pmDa等相继提出推进“监管科学(regulatoryscience)”发展。监管科学是一门“发展用于评估所监管产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及性能的新工具、新标准或新方法的科学”[3],为医药产品监管理论及质量控制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方位视野和前瞻性科技思维,迅速得到各国关注。我们团队也加盟参与美国FDa监管科学研究计划,开展了中药质量监管方法研究[4]。美国FDa于2011年发起召开监管科学全球峰会[5],每年举行一次,浙江大学与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在杭州承办了第二届峰会[6],今年将在意大利举办第五届峰会。伴随着监管科学的国际间协同研究,药品质量控制技术前进方向正在发生变革。

2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发展概况及难点分析

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已取得巨大进步,建立了以化学标志物检测为核心的中药质检技术体系。纵观中药质量控制研究,大致可分为质量检测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两大研究领域。长期以来,人们注重中药质量检测技术研究,而较忽视中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注重化学标志物检测技术研究,而较忽视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研究;重视药品质量分析和评价新技术研究,忽视监管科学的系统性研究;研究格局以零散化的各类分析测试方法研发为主,尚未全面构建科学、可靠并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质量保障体系。

2.1中药质量检测技术研究领域分析检测技术是药品质量控制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随着分析化学(特别是仪器分析)迅猛发展,中药质量检测由最初的靠经验鉴别(以感官为主),逐步发展为定量分析(药效成分、活性成分、指标成分或主要化学成分,以及有毒有害成分)、色谱指纹图谱与鉴别分析(性状、显微、理化和薄层色谱等)并重的质量分析模式。

化学指纹图谱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特征性和模糊性的物质相似程度评价方法,适用于药材真伪鉴别、中药产品批次间一致性检验等方面。近年来,一批学者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果,发展了多元指纹图谱、定量指纹图谱、生物活性指纹图谱等一系列新方法,但这类分析技术尚难以应用于检验中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多成分定量分析是最为重要的中药质量检测技术,但受限于对照品供应及分析成本,难以在药品质检中普遍推广。因此,中药标准物质替代测定法[7](包括一测多评法、替代对照品法、相对响应系数法等)近年得到重视和发展。此外,将色谱分析技术与生物活性检测法相结合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并取得若干研究进展[8]

综上,该领域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化学标志物为核心的质检技术及化学指纹图谱技术等方面,生物标志物质检方法研究报道极少。现有技术可控制药品原料的来源及安全性,但难以确保中药产品有效性和质量一致性。

2.2中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技术领域药品质量源自于从原料到制剂整个制造过程,即中药质量标准的提升取决于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自中药工业发展以来,业界对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技术重视不足,相关技术研究进展缓慢。为此,我们团队率先开展中药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提出制药过程全程质量控制策略[9],开辟中药制药pat技术研究方向,创建了中药制药过程质量在线检测方法[10],并将QbD理念引入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领域,构建中药关键质量属性、关键工艺参数、关键物料属性辨识方法以及“设计空间”开发方法[11]。近年来,近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工业电导率等过程分析检测方法和基于Qbp理念的质量控制技术已应用于中药工业,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然而,目前我国中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整体水平仍较落后,大部分中药产品的生产过程缺乏有效管控,工艺参数与药品质量关系不清,关键质控点不明,制药数据尚未合理采集、集成、挖掘和利用等。

2.3中药质量控制难点分析由于中药产品化学物质复杂、制药工艺精密度低、药学研究基础薄弱,因此与化学药相比,中药质量控制面临众多难题,主要难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中药自身的复杂性:中药化学成分众多,主要成分未必是药效成分,甚至不是活性成分;微量成分有可能是重要的药效成分;天然产物批次一致性较低;单一或少数几个成分并不能真实反映中成药质量;此外,许多中药产品中各类药效成分的比例可能与临床疗效关联,这就显著增加了药品质量检测和监管的难度,“控什么”成为众多中药品种质量控制研究中的瓶颈性难题。

②绝大部分中药品种存在临床定位模糊、作用靶点不清等共性难题,针对证候的中药难以定义“活性”,导致中药药效成分往往不明确,质量控制指标失去疗效相关性,造成药品质量检验标准不能确切反映其临床疗效,陷入质检方法与疗效相脱节的困境。

③绝大部分中药产品制药工艺粗糙、制药装备落后、过程质量控制手段简陋;而原料药材受气候、生态环境、采收时节、炮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化学物质一致性不高,致使中药制造过程中去除有毒有害成分、保证药效成分足量、调控产品化学组成一致性的难度很大,“如何控”成为众多中药品种质量控制研究中另一个瓶颈性难题。

④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中药品种繁多且生产企业上千家,大部分品种由“地标”升“国标”而来,当年的药品注册要求过低,造成现今中药产品监管困局难破。面对历史遗留问题,监管科学及政策研究严重滞后,不仅致使非法添加、原料造假、擅改工艺等违规行为防不胜防,而且导致许多本应由药品生产企业承担的责任转嫁到政府监管部门,“如何监管”已成为中药产业的关键科技问题。

3中药质量控制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

如何保证源自于植物等天然产物的中药产品安全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是世纪性挑战,其主要挑战包括以下方面。

3.1中药材质量控制方面中药材所含化学物质复杂且受基原、种植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成分含量波动较大。如何最大程度地保障药材质量批次间一致性是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的现实挑战。

3.2中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方面如何用不均一稳定的中药材原料制造出质量一致性高的中成药无疑是制药过程控制技术所面对的极严峻挑战。不同的中药提取制备工艺(生产流程、操作规范或工艺参数等)会造成物料成分变化,致使中成药产品有较大差异。对过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的轻视导致人们对中药制药过程认知甚少,过程状态数据积累严重不足,工艺参数、物料理化性质与药品质量相关性难以辨识;过程质量在线检测技术的应用尚待推广,与药品安全性及有效性相关的物料质量监测或监控技术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如何采用事中控制或事前控制等先进的质量控制模式,建立科学可行的制药工艺标准及生产技术规程是重大前沿课题。

3.3中药产品质量检验方面由于中药的特殊性,以化学标志物检测为核心的中药质量标准难以保证药品质量,使不法厂商有空可钻并易造成社会误解,这是当前中药质量检验学极难应对的挑战。此外,化学标志物对照品的可获得性、稳定性、生产成本、环保成本,以及与疗效相关性和仪器分析成本都给中药色谱分析法的扩大使用提出了现实挑战,能否使用混合物作为对照品来检测中成药质量成为新的研究任务。

3.4药品监管法规方面原料造假、非法更改生产工艺或非法添加化学物质等违法行为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性,依照现行法规和体制机制,监管难度很大,监管成本和代价高,易在突发中药安全事件时应对失措。如何从根本上防止和杜绝中药生产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是药品监管法规建设面临的艰巨任务。

3.5中药产业大数据方面中药从田头到车间,从药材到产品,从提取工艺到制剂包装,从生产厂家到药检部门,从医院到患者,纵横产生海量数据,这些每时每刻在产出的数据蕴藏着丰富的质量相关信息,是创新发展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的宝贵资源。但目前这些数据绝大部分处于丢失、残缺、分散、凌乱、异质异构、时空跨度大、非电子文档等状态。医药“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数据壁垒不仅存在于政府监管部门、医院、药厂、药检院所等单位之间,也存在于中药生产全过程各环节之间,各类数据难以整合分析并加以利用。这是采用大数据科技发展中药质量控制技术所面对的最大挑战。

3.6中药标准国际化方面中医药是历经千百年发展形成的传统医学模式,自成理论和临床治疗体系。中药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就必须以现代医学理念审视和研究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建立既体现中医药特点又符合医药监管科学要求的技术标准,从而得到国际医药界的认同,这是我国中医药界的重大历史使命。

4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创新发展策略

在中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的征程中,中药产业在发展全局中处于关键战略位置;而中国制药要谋求世界地位,提升药品质量是首要任务。笔者认为,必须从国家战略层面深刻思考中药质量控制领域的瓶颈性和前沿性难题,对其关键核心技术及其发展路线图展开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将碎片化、分散化、局域化的相关技术研究汇聚到系统性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上,推进中药产业技术集群创新;应当采用现代医学方法研究中成药临床定位、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科学阐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尽快开展中成药质量量度的顶层设计工作,进而制定科学、合理、先进的中药CmC规则,重构中药质量控制核心技术体系,有力应对中药产品监管领域的严峻挑战。

据此,笔者提议以大数据等科技思维驱动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创新发展,创建“全程感知、四元互联、科学辨识、精准管控”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打通制药企业、药品流通、临床应用与药监部门之间的数据网路,将中药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与中成药质量监管一体化融合,通过持续收集、积累并整合分析中成药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各环节产生的海量数据,透彻掌握药用物料属性、过程状态参数与产品质量、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间相关性知识,从而建立中成药质量进化式提升机制;以“大数据制药”理念,构建“人/机/物/环境”四元互联的制药工业物联网,随时感知中成药制造过程状态,辨识过程状态参数与药品质量相关关系,建立全过程管控知识模型,实现基于过程知识库的测、控、管一体化协同控制中成药质量,进而通过各项技术综合升级,全面提升中药标准(包括药材原料标准、中成药质量标准、制药工艺标准、生产技术标准、风险管控标准等);以“大数据监管”理念,强化中成药质量监管的广度和深度,破解中药制药过程监管缺位难题,创建基于大数据的中成药质量风险警戒方法,进而制定科学、全面、适用的中药产品质量量度,改进和完善中成药产品质量监管体制机制。

5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创新研究方向

根据上述技术创新发展策略,新一代中药质量控制核心技术包括:中药质量检验技术、制药过程状态检测技术、制药工业物联网技术、数字制药技术、中药质量大数据技术、质量风险管控技术等。笔者对相关技术创新研究建议如下。

5.1化学与生物标志物检测相融合的中药质量检验技术改进和完善现行中药质量检验技术的重要突破口是创新发展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以便更有效控制中成药质量,进而创建以化学标志物与生物标志物同时检测为核心的中药质量检验方法学。因此,寻找既符合中药特点又具有良好方法学属性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手段是当务之急。对于作用机制清晰、靶标明确的中成药品种,可采用酶促反应、免疫反应等方式构建生物标志物快速检测方法;而对于靶标不明确或作用机制较复杂的中成药品种,可采用基因芯片或蛋白芯片等以模式评价方式控制药品有效性。

5.2中药制药过程状态检测技术针对中药制药过程关键工艺环节及关键质控点,采用先进检测原理大力研发制药过程状态参数感知技术(包括在线、离线、旁线、侧线等检测方式),破解中药制药过程状态数据收集难等瓶颈问题,为实施“大数据制药”打好基础之战。

5.3制药工业物联网与质量风险管控技术创新发展制药工业物联网技术,打造“数字化透明”的中成药制造平台,通过“人/机/物/环境”四元网络管控方式,将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由“平面控制”发展为“立体控制”。针对制药工艺流程的瓶颈环节设计关键质控点,采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精准控制各工艺节点的药用物料质量在限定范围内,显著提高质量风险管控能力。

5.4中药数字制药技术数字制药技术包含多方面多层次,即以制药设备控制为目标的数字制药技术;以物料质量控制为目标的数字制药技术;以Gmp管理为中心的数字制药技术;以工艺精密度控制为中心的数字制药技术,以质量风险管控为中心的数字制药技术等。为全面提高中药标准,应当全方位综合发展中药数字制药技术。

5.5中药质量大数据技术破除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数据壁垒,采用统一性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工具,研究建设中成药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各类数据集成平台,制定中药质量相关数据格式标准。研发中药质量相关数据的采集、分析、挖掘、利用、规律发现等关键技术,为建立中药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知识系统打好关键之战。采用大数据科技对各类数据集群进行关联分析,全局化、系统化辨识中药质量相关信息,进行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中药质量量度,持续改进和完善中成药质量控制和质量风险监管体系。

大数据时代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开启将深远影响中药质量控制技术走向,引发中药质量控制核心技术体系的变革。我们应努力创新开拓,积极参与监管科学国际间协作研究,大力提升中成药科技竞争力,制定国际认同的中药质量标准,完成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BuxtonB,HaywardV,pearsoni,etal.Bigdata:thenextGoogle[J].nature,2008,455(7209):8.

[2]FDa.Submissionofchemistry,manufacturingandcontrolsinformationinanewdrugapplicationunderthenewpharmaceuticalqualityassessmentsystem;noticeofpilotprogram[J].FedRegist,2005,70(134):40719.

[3]FDa.advancingregulatoryscienceforpublichealth[eB/oL].2010-10-06[2015-07-31].http://fda.gov/downloads/scienceresearch/specialtopics/regulatoryscience/ucm228444.pdf.

[4]ZhuJQ,FanXH,ChengYY,etal.Chemometricanalysisforidentificationofbotanicalrawmaterialsforpharmaceuticaluse:acasestudyusingpanaxnotoginseng[J].ploSone,2014,9(1):e87462.

[5]SlikkerwJr,millerma,LouValdezm,etal.advancingglobalhealththroughregulatoryscienceresearch:summaryoftheglobalsummitonregulatoryscienceresearchandinnovation[J].Regultoxicolpharmacol,2012,62(3):471.

[6]millerma,tongwD,FanXH,etal.2012Globalsummitonregulatoryscience(GSRS-2012)-modernizingtoxicology[J].toxicolSci,2013,131(1):9.

[7]孙磊,金红宇,马双成,等.中药标准物质替代测定法技术指导原则[J].中国药学杂志,2015,50(4):284.

[8]tiltonR,paivaaa,GuanJQ,etal.acomprehensiveplatformforqualitycontrolofbotanicaldrugs(phytomicsQC):acasestudyofHuangqintang(HQt)andpHY906[J].Chinmed,2010,5:30.

[9]瞿海斌,程翼宇,王跃生.论加速建立现代化中药制造工业的若干制药工程技术问题[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0):904.

化学制药工艺技术篇9

关键词:乳化炸药生产工艺管理措施

乳化炸药生产工艺包括许多方面,如配方、配比组成,采用的生产方式,使用的设备,在线诸参数的控制,显示如温度、压力、流量、时间等等。这些因素不但直接关系到其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其安全问题。虽然我国自1970年代末开始研制乳化炸药,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在生产工艺、设备、产品配方、安全管理技术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两年乳化炸药生产安全形势得到了好转。但是前几年乳化炸药生产线发生的多起严重的爆炸事故,仍然值得反思,而且随着炸药生产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带来的新的危险隐患不易为人们所认识的问题,同样也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的重视。据此,在重视乳化炸药的理论研究,重视新的危险隐患基础上,制定出可靠加工和应急处理方法,才能保证其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1乳化炸药生产工艺

到目前为止,我国乳化炸药生产工艺仍存在多种形式,具体可分以下3类。

1.1连续式生产工艺

连续式生产工艺的主要特点:生产技术先进,在溶化、乳化、冷却、敏化过程中,物料不会间断,各工序协调匹配,对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实行有效地监控,生产线布局紧凑,在线制品药量少,人员少,劳动强度小,安全设施合理,整体安全保障条件好。

1.2间断式生产工艺

间断式生产工艺的主要特点:间断乳化和敏化,人工冷却基质,采用人工或半自动装药,人工调控。在线制品药量大,工艺装备安全性较差,生产能力较低,生产效率不高,劳动强度较大,安全条件较差。该工艺在国家的行业政策导向下,经近两年的技术改造后,基本已经淘汰。

1.3连续式生产工艺

连续式生产工艺的主要特点:生产技术先进,在溶化、乳化、冷却、敏化过程中,物料不会间断,各工序协调匹配,对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实行有效地监控,生产线布局紧凑,在线制品药量少,人员少,劳动强度小,安全设施合理,整体安全保障条件好。目前,多数新建、改扩建的乳化炸药生产线一般采用连续化自动化生产工艺。尽管国内乳化多种多样,但生产工艺大致相似。

2乳化炸药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乳化炸药是一种多组份的复杂混合体,是乳状液的一种新型特殊体系,该体系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实践表明,乳化炸药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主要取决于乳化中所采用的各种原材料的物化性能及它们的相容性,乳化炸药生产设备及其工艺参数、操作员的技术熟练程度和安全操作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等。与上述安全因素是紧密相关的,忽略哪一方面都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前几年国内发生的几起乳化炸药生产安全事故大多没有出现在绝对感度相对较高的敏化工序和包装工序,而基本发生于感度相对较低的乳化和基质输送阶段。事故多与乳胶基质有关,基质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生产的安全程度。乳化基质是乳化炸药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它是在高温(>100℃)条件下,经高速搅拌乳化而制成的粘稠乳状液。为此对基质安全性能如热感度、机械感度等的了解是至关重要的。引起基质发生爆炸变化的因素包括两方面,即基质自身的感度与来自外界的初使冲量(起爆能)。由此看来解决好了乳化和乳化基质输送工序的安全问题,则乳化炸药的生产安全将大为提高。

3加强乳化炸药安全管理

要避免乳化炸药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应该在充分辨识危险有害因素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安全措施,从管理、技术、教育等方面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

3.1正确认识乳化基质的感度

基质虽然没有雷管感度,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仍然可以发生爆炸,这一点是管理人员和职工要形成共识,很多事故恰恰是发生在感度较低的乳化和基质传输过程。提高认识,辩识其存在的危险因素,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危险岗位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防范措施,并严格落实,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

3.2优化专业的人才队伍

对于一个民爆企业的安全而言,劳动人事组织结构的设置是否合理显得十分重要,机构要根据人力资源优化组合,操作人员要具备较高技能素质,而对于管理人员,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上的配置上要因事设人,否则,人浮于事,多而不精,往往安全管理不扎实,不深入,对于生产安全来说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因此,要适时调整劳动组织结构,配备好各有所长的专业队伍和管理人员,适应安全生产的需要。同时通过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员工的素质,严禁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

3.3加强乳化基质安全措施

乳化炸药制药工序采用视频监测和自动控制系统,从控制室的工艺流程画面可以显示对应设备的启动、停机状态、温度、压力等工艺参数显示;连续乳化炸药生产工艺乳胶基质冷却方式,采用敞开式钢带冷却方法,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对生产线的配料输送、计量过程实行自动控制,温度过高、冷却水断流会自动停机等。通过视频监控,通过声音对话,及时指导操作工纠正,而避免产生人为的事故。

3.4提高关键设备的安全运用

化学制药工艺技术篇10

【摘要】在制剂生产过程中,不论中药制剂还是西药制剂都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制粒过程,制粒工序或制粒工艺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为了提高颗粒成品质量,确保临床疗效,药学工作者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

【关键词】多方位,制粒机,制粒技术

中药颗粒的制备工艺通则为:选料去杂工业提取浓缩干燥制粒。为了提高颗粒成品的质量,确保临床使用的疗效,药学工作者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如在制粒工艺方面,工作人员通过选择更优良的辅料和改进工艺条件,来提高颗粒的质量,改善其性状。在辅料上,除了糖粉、糊精、可溶性淀粉外,还选用麦芽糊精、乳糖、微晶纤维素、微粉硅胶、羟丙基淀粉等;在工艺上改变了传统工艺干燥时间长、药材中热不稳定成分损失较多之不足,采用动态提取、真空低温干燥或瞬间喷雾干燥、干法制粒、高速搅拌制粒等新技术。实践表明,上述制粒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中药颗粒的制备效率和成品质量。

一湿法制粒技术技术分析

湿法制粒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制备中药片剂、冲剂时应用最多。与现在制剂发展的要求相比,湿法制粒的传统工艺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所用辅料常局限于糖粉、淀粉、糊精等。其中糖粉有明显的吸湿性;淀粉遇酸、碱,或在潮湿及加热状态下,均会逐渐水解而失去膨胀作用;由于糊精对某些药物的含量测定有干扰,故有时不宜作填充剂;传统工艺常以对浸膏比例、浸膏稠度等的经验性判断来确定辅料用量,影响了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对吸湿性药物与辅料,若用湿法制粒技术制备颗粒,颗粒会被挤压在一起,出现黏连、条状软材、黏网等现象,制得的颗粒过硬而溶解性差,质量不稳定。技术发展:国内研究人员采用正交实验法对降糖冲剂(无糖型颗粒剂)所运用的可溶性淀粉作赋形剂、甜蜜素作矫味剂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认定,以中药清膏∶可溶性淀粉∶甜蜜素为1∶2∶0.025的配比方案为最佳制粒技术参数。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筛选生脉饮颗粒的处方工艺,结果表明,以稀释剂为乳糖-微晶纤维素-三硅酸镁(12∶5∶3),黏合剂为5%的聚维酮(pVp)溶液,搅拌时间为150秒为佳。同时,以吸湿百分率为指标,筛选不同的辅料,并进一步对其流动性和临界相对湿度进行评价。结果认定:选用微晶纤维素为辅料制成颗粒,不但提高了制剂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也提高了该胶囊的溶出速度。研究人员还发现,将动态、静态干燥相结合的方法,即二步干燥法运用于湿法制粒的干燥工艺中,可使制得的湿颗粒干燥周期缩短,生产效率提高。其做法为:第一步动态干燥、整粒,用通有热风的混腾干燥器将湿颗粒流化干燥约20分钟,整粒;第二步静态干燥,将上述颗粒放入热风循环干燥箱中烘干即可。

二干法制粒技术技术特点

干法制粒工艺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制粒技术,目前普遍采用轮转式干压机或滚筒平压制粒机完成。其优点是在中药浸膏粉中添加适量辅料后,可直接制粒,无需湿润、混合、干燥等过程,工艺简便,能有效保证中药质量。技术发展:近年来,科研人员针对不同制剂成功开发出预胶化淀粉、甘露醇、乳糖、水溶性丙烯酸树脂及纤维素衍生物等辅料,且在干浸膏与辅料配比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工作,收效良好。技术人员对板蓝根颗粒剂的干压法制粒工艺中要求的温度、浸膏粉含水量、加入辅料量等因素运用正交实验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对制粒工艺的影响程度上,辅料用量>浸膏含水量>工艺要求温度。技术人员经实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加入辅料糊精量为9%,浸膏粉含水量为4%,工艺要求温度为20℃。

三快速搅拌制粒技术技术分析

快速搅拌制粒技术是利用快速搅拌制粒机完成的制粒技术。由于该设备运行时桨叶和制粒刀同时旋转,形成三向搅拌并同时切割制粒,故物料混合非常均匀,也不存在结块现象;又由于药料与辅料被共置于制粒机的密闭容器内,混合、制软材、切割制粒与滚圆一次完成,故制成的颗粒圆整均匀,流动性好,辅料用量少,制粒过程密闭、快速,污染小。技术发展:国内技术人员通过光学显微以及吸湿率及溶解速率测定实验来研究摇摆制粒、快速搅拌制粒、挤压制粒三种制粒工艺制备结代停冲剂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颗粒的松密度方面,摇摆制粒<快速搅拌制粒<挤压制粒;在溶解速率方面,挤压制粒<快速搅拌制粒<摇摆制粒;在吸湿率方面,快速搅拌制粒<挤压制粒<摇摆制粒。综合以上各因素可以看出,快速搅拌制粒的颗粒稳定性好(吸湿性小),适合该冲剂的制备。研究还表明,在应用快速搅拌制粒技术制备结代停冲剂的工艺中,可将提取后的中药制成比重为1.2~1.4的浸膏,以浸膏∶糊精∶淀粉为1.12∶1∶1的比例,经快速搅拌制粒机搅拌10分钟而得到合格颗粒。技术人员还采用均匀设计和非函数数据处理法,对快速搅拌制粒技术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搅拌制粒机和物料普适性参数的最佳值。即应用KJL-50LB高速搅拌制粒机制中药抗病毒颗粒,可在中药提取后制成比重1.19~1.32的浸膏,以浸膏∶糊精+上批尾料为8000毫升∶25千克的比例进行投药。这一工艺工期为原工艺(浸膏软材真空干燥乙醇湿润制粒)的1/3,并且保证了质量。

四流化喷雾制粒技术技术特点

流化喷雾制粒又称沸腾制粒、一步制粒。该技术为混合、制粒、干燥操作一步完成的新型制粒技术,可大大减少辅料量,颗粒大小均匀、外形圆整、流动性好、可压性好,生产效率高,便于自动控制;同时由于制粒过程在密闭的制粒机内完成,生产过程不易被污染,成品质量得到更好的保障。目前多用于无糖型、低糖型颗粒剂的制备。技术发展:厂采用流化喷雾干燥制粒技术改进银翘片工艺,不但减少了制粒工序,而且制得的颗粒疏松,呈多孔状,压片后硬度高,崩解快,提高了片剂质量。技术人员通过正交试验方法,确立了小柴胡片的制粒最佳工艺条件,即选用蔗糖粉∶玉米淀粉∶磷酸氢钙为1.3∶1.1∶1.4之辅料用量比来制粒,在快速搅拌制粒机中预混5分钟,加一定量的药物提取浸膏,用一步制粒机制粒,可得到合格颗粒用于压片。应用FL-120型喷雾干燥制粒机制备低糖型精乌冲剂,可使含糖量降低40%,规格由15克/袋降为10克/袋,且质量稳定。

总之,中药制粒技术正日益向规范化、成熟化方向发展,随着新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在大生产中被广泛应用,提高了药物的疗效,中药制剂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全山丛,陈学静,王忠壮.降糖冲剂的制备工艺研究.中成药,1999,21(3):110-112.

[2]晏玉英,陆一霞,杨爱民.生脉颗粒剂的处方、工艺研究.中成药,1994,16(4):9210.

作者单位: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

(上接第325页)

消渴发病机制――“肝郁气滞,情志过极”

肝的生理功能体现在肝主疏泄及肝藏血两方面。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调畅全身气机,包括肺、胃、脾、肾气机的升降出入。若肝失疏泄,可致气机紊乱,郁久化火伤阴。肝体阴而用阳,肝阴易亏,肝阳易亢,肝失疏泄,气郁化火,必先耗肝阴,肝阴不足定致津枯而作渴,阴不足或气火生发太过必致阳亢而热淫形成阴虚肝旺的基础,根据中医脏腑整体观念,肝进而会影响到其它相关脏腑,如木火刑金,木不疏土,肝损及肾等,临床上即表现为“三消”的症状。气机紊乱还可影响血液及津液的运行,使血液津液停滞,故临床上有人提出从痰从淤论治糖尿病。这些病理的关键还是在于“气”。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临床上出现的一些并发症,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足病,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等也充分证实了糖尿病与肝脏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为从肝论治糖尿病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从肝论治糖尿病的现代研究

糖尿病为内分泌代谢紊乱疾病,其病机复杂,直接与神经内分泌调节有关。在中医五脏之中,肝的疏泄功能影响着体内其他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调节控制着整个机体新陈代谢的变化过程。从临床观察,胰岛素等内分泌激素的分泌调节似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现代医学研究对此也找到了一些病理学依据,发现情志失调所致的肝气郁结及其相关证候与人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内分泌失调及血液循环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肝失疏泄最主要的病理机制,这已得到共识。并且研究表明,肝郁气滞及其相关证侯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以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为主要特征。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增加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并通过肾上腺受体的抑制和受体的兴奋调节,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并促进糖原分解;同时还能增加肠道对糖的吸收,抑制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从而诱发糖代谢紊乱。

从神经内分泌调节来看,肝失疏泄或疏泄太过常表现为抑郁或烦躁等精神状态的改变,而在这种情绪刺激的应激过程中,甲状腺激素起着重要调节作用。临床观察,肝失疏泄之抑郁和疏泄太过之亢奋分别与甲状腺功能减低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相似。临床研究表明,精神抑郁患者,其基础tSH水平升高,对tRH产生过度反应,反映患者甲状腺功能轻度低下,而典型的抑郁症患者除t4增高和t3正常外,tSH水平减低,反映这是一个t4供给增加致垂体内t3产生增加而继发性导致血清tSH下降的代偿过程。此与肝郁日久化火的发展趋势相类似。甲状腺激素不仅可以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而调节、塑造人类行为,而且与应激及精神状态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关系。这些提示:“肝调畅情志”与甲状腺激素密切相关。而甲状腺激素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长期临床实践表明,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对糖的代谢有重要影响作用,它能促进肠道对糖的吸收,加强糖原分解和异生;甲状腺激素还可通过camp激活肾上腺受体,增强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引起血糖升高。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