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8:09

体育锻炼的方法篇1

体育锻炼过程中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使参与者形成一种内在的、积极的体育锻炼心理需求,产生内在激励机制和外在行为机制。

2、循序渐进原则

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深入或提高。一方面,体育锻炼和学习过程类似,都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不能凌级、躐等;另一方面,人的生理机能有自身的阶段性特征。

3、持之以恒原则

无论从锻炼行为、锻炼意识还是健身效果的保持来看,都必须坚持持之以恒。

4、全面锻炼原则

体育锻炼要从各方面对人加以改造,改造对象的多样性要求改造方法的多样性与改造过程的全面性。

5、具体针对原则

体育锻炼的方法篇2

[关键词]高中女生;体育锻炼;激发热情

体育锻炼的好处不言而喻:有利于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消除大脑疲劳;能够增强人的自我价值感;能够调控人的不良情绪,舒缓学习压力;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尤其是高中学生,他们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作为体育锻炼之一的体育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平时的体育课上,特别是女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不高,兴趣不大,能躲则躲。那要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高中女生有其独特的身心特点,这时的她们身体发展已经完善,皮下脂肪增厚,在身体上体现出来的就是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动作更迟缓了;心理上体现的就是敏感、自尊、爱面子,害怕失败,怕受到别人的嘲笑;由于爱美,就体现为怕晒、怕苦、怕累……这些在体育课上就会表现为懒动,躲避体育课。这时就需要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及获得学生的信任。换句话说,就是要有学生缘,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高中女生对体育课兴趣的基础。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千万不要居高临下,以威压人。特别是要一视同仁,对女生不要厚此薄彼,否则会在她们的心理上造成伤害,对教学是没有好处的。再加上高中女生的感情细腻、丰富、羞涩,教师既要做严师,又要做益友。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以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使师生感情达到统一,师生之间就能配合默契,教师的每个意图、每句话学生都能理解接受。当然,教师要特别关注、更要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她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态。

二、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根本

人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同样,体育课上也可能是波涛汹涌,暗礁不断。学生学习一个动作,从不会到会,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有失败,也会有成功。不管是何种情况,教师都要抱着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学生有进步时,就及时给予表扬;学生失败时,要耐心地帮助她们寻找原因、分析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特别是要用积极的、鼓励的语言激励她们,增强她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及决心。教学中,我常用的语言是“你可以的”“你行的”“再试一下,你肯定会更好”……除此之外,还要精心设计、布置,要让每一个环节都有宽松的锻炼氛围,这样学生能够比较快的进入锻炼的角色。

三、合理的教学安排是关键

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根据高中女生的特点,尽量安排高中女生能够并且愿意参与的活动,要尽可能的安排刺激性小,难度适中,运动量、动作频率便于自我调节的项目。如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安排跳绳、羽毛球、排球等活动,这些运动项目运动量不是很大,不脏也不苦,适合高中女生活动,她们也很乐意接受。

再者,高中女生的身体特点也各有不同,高矮胖瘦皆有,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搞“一刀切”,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因材施教。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选择锻炼的项目和内容不会由于她们身体的特殊性而受到太大的影响,只要她们肯参与,选择的空间是很大的。如心肺功能不好的学生,我让她们选择慢跑、乒乓球、太极拳等强度和量都不大的项目;肥胖的学生,我让她们选择有氧健身操、跳绳以及中等强度的球类项目等;身体较瘦弱的学生,我让她们选择中长跑、武术项目,或者做一些简单的体操和形体训练。这样一来,女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体育锻炼的方式,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都能有锻炼的机会与时间了。

体育锻炼的方法篇3

[关键词]体育;抗挫折;培养

[作者简介]黄海洪(1976-),男,江西宜丰人,宜丰县文教局教研室,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占多数,从小就在长辈的溺爱中长大,过着丰衣足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幸福生活。这样的孩子大多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很差。

一、通过体育锻炼树立学生的信心

信心是一切胜利的源泉。有了信心才能有雄心壮志。体育教师在课堂中能否培养起学生的自信心,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那么体育教师如何让学生树立坚强的信心呢?

1.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在体育活动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大多数学生喜欢的娱乐游戏体育项目。在身体素质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样性选择练习,让学生快乐地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

2.让学生体验成功。个体之间是会有差异的。根据实际情况不同,组织不同活动,利用层次教学,设置不同难度,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难度。学生每次成功后,就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会有在成功的基础上再向新的高度挑战的信心,这使学生有更大的愿望和意志力去完成新的任务。用成功的体验来增强学生的信心,要求教师在上课前精心设计好每堂课,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设计好完善的上课计划。例如,在做示范动作时,喜欢球类的学生,就让其做球类示范动作。身体柔韧性、平稳性好的学生,就让其在体操课中做示范动作等。通过做示范动作,教师予以表扬,学生就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3.多关心和鼓励学生。每个人都需要关心,学生更需要。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注意每位同学的动作和情绪,多关心和鼓励每个学生,教师的每个微笑,每个肯定的目光,都会给学生无穷的信心。例如,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累了,就会有放弃练习的想法,这时,教师就要让学生坚持住,坚持就是胜利。并且可以发动提前完成任务的同学一起来加油鼓励他们,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感受到大家对他们的关心,从而克服困难,胜利完成课时任务,提高信心。

二、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意志

体育锻炼是最好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活动,体育教师要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使学生具有勇敢的精神、顽强的意志。

1.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课前要讲清楚这节课的目的,上什么内容,要求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这一思想要始终贯穿这节课。体育课中可以通过结合比赛、活动、游戏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勇敢进取的精神。可以在比赛前,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参加者要按要求努力克服困难,争取达到预定目标。

2.在克服困难中培养出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的教学是有规律性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这个规律。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的循序渐进过程,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乐趣。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从严要求学生,培养学生解决困难的能力。例如,耐久跑的练习,学生会出现心跳加速、呼吸困难、手脚无力、腹痛等一系列难过的“极点”现象。这时通过教师和同学们之间的相互鼓励,让那些想退下来的同学坚持下来。再如通过练习与多变条件相联系的活动,如羽毛球、排球、足球等活动可锻炼、培养学生果断、机智、勇敢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3.教师要言传身教。教师不但要说,而且还要自己示范,参与到学生的练习中去。通过示范动作,学生对标准动作就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快速掌握技巧。通过参与练习和比赛,能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例如球类课,教师参与肯定会加大学生的练习兴趣。在球类比赛中,教师做的各种标准动作,学生在无意中就可以模仿学习到,同时也增进了师生友谊,更利于今后教学。

体育锻炼的方法篇4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二、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

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体育锻炼的方法篇5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体育锻炼的方法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良好习惯;锻炼身体

中学时期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又是良好习惯形成的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因此,就学校来讲,不断深入、全方位地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学生习惯养成,特别是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责任。那么体育教师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付诸行动,逐步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1培养兴趣: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体育锻炼直接兴趣的培养,有赖于对体育活动愉悦身心和取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而体育间接兴趣的培养,可以和体育意识的培养相结合起来。各种体育活动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这些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有独到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形式和方法来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

此外,学生体育特长的形成与保持也依赖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不断强化、巩固和提高。课余体育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因此,课余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2.2加强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3促进自律。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4科学锻炼,促进良好锻炼习惯的早日养成

体育锻炼的方法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锻炼习惯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也把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出。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1.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2.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2.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3.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体育锻炼的方法篇8

关键词:无锡市中学教师体育锻炼现状对策

1问题的提出

关于教师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报道很多,但针对处于基础教育第一线的中学教师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还少见报道。21世纪是教育、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中学教师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对人材的培养质量和国民经济建设与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因此本文对无锡市属中学教师这一群体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开展无锡市属中学教师的体育锻炼活动,不但可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而且可为无锡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无锡市属中学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15份,有效问卷662份,回收率、有效率分别为89.38%和82.75%。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3调查结果

3.1参与动机表1显示了无锡市属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增强体质和消遣娱乐占据传统主导地位,且男女均达成共识,但后6位锻炼动机的排体现明显的男女差异。性别差异中对“保持健美体型”的选择表现最为突出,男女教师的选择比例分别为20.37%(第8位)和54.35%(第3位),说明女性对体型美有着更强烈的愿望和追求。

3.2锻炼时间及频率根据表2的调查结果,无锡市属中学教师体育锻炼参与情况不容乐观。超过半数的教师每周只进行1次或2次体育锻炼,参加3次以上锻炼的比例仅为29.16%,更有五分之一的女教师根本不参与体育锻炼。有57.86%的教师每次锻炼花费时间在30分钟以上,但女性所花费的锻炼时间远远少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承担较多家务有关。如果按体育人口标准来计算,大部分教师满足不了我国体育人口的标准。

3.3体育锻炼的项目表3显示,无锡市属中学教师在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中性别存在着较大差异,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女教师喜欢强度较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羽毛球;男教师则喜欢比较激烈的对抗性运动,如篮球、排球等。

3.4体育锻炼形式由表4看出,无锡市属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男教师首选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说明体育锻炼是一个群体行为,女教师首选与家人一起锻炼,表现出对家庭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3.5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由表5可见,无锡市属中学教师体育锻炼场所主要集中在本校场馆、马路和空地、公园、家庭,说明无锡市属中学教师体育锻炼场所还是以不收费的场地为主,而到收费的场所比例最低。主要是与消费观念及他们的时间、爱好有关。

3.6影响因素由表6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无锡市属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一是思想上不重视,没有把体育锻炼放在应有的位置,认为无病即健康;二是认为平时的生活、家务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客观原因一是中学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工作压力大,加上家庭等因素,无暇顾及体育锻炼;二是缺乏组织指导,有些教师不知道自己应从事什么项目的锻炼,怎样进行锻炼,锻炼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如何评价锻炼效果以及正确的练习方法等,致使无从下手,或盲目锻炼,收效甚微;三是场地器材不足。

4对策与建议

4.1要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各级学校领导应对中青年教师体育锻炼活动予以重视,并以身作则亲自率领教职工投身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提高他们的体育锻炼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生命在于运动观念,树立体育锻炼是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和自我健康、科学健身的观念,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4.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加大经费投入。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使他们成为体育锻炼的带头人,确保体育锻炼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比其他单位多一些,但课外活动时间也是人满为患,教师只能让步,先满足学生的需要。场地器材少,经费无保证,影响了教师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当地政府应有专门的经费投入,启动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同时广开资金来源,为教师参与体育锻炼运动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体育锻炼的方法篇9

体育锻炼可以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的运动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并能够防治疾病。但是,并不是只要参加体育锻炼,就一定会获得良好效果。如果锻炼内容、练习强度和练习方法等选择运用不当,反而有害于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原则是体育锻炼过程中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人们参加体育锻炼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包括从实际出发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持之以恒原则和全面锻炼原则。

首先是从实际出发原则。

这是指锻炼身体应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实际出发,确定个人的锻炼目的、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并合理地安排时间不耽误其他事务。如在冬季应着重发展耐力,在春秋两季应重点进行技术性的项目,在炎热的夏天,游泳就是个比较理想的运动项目。而冬季锻炼正是个好时机,体育锻炼可提高人们的御寒能力,所以坚持冬季锻炼的人,抗寒能力比一般人增强8到10倍。就我个人而言,工作日期间,我会在每周两节的体育课上和每晚9点左右进行锻炼,双休日则会选择一个下午外出锻炼,这样才可同时兼顾学习和体育锻炼。

第二点是循序渐进原则。

我们每个人的体能都不同,在学习体育技能和安排体育锻炼时要根据人体发展规律和超量负荷原理,注意运动量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要求,从而使人体在不断适应的同时,体质逐步得到增强。经常有一些体育爱好者在体育锻炼时,因为兴趣高,所以活动量很大,但可能第一次就会导致机体受伤,或者几天就失去了锻炼的热情,这样不仅不能增强体能还可能造成体质伤害。体育锻炼要循序渐进,在其中慢慢体会体育锻炼给身体带来的舒适,享受这过程,用愉悦的心情锻炼,才可以为长期的经常性的锻炼打好基石。比如我们的800米跑步,我曾经还制定了训练计划,坚持几天跑几圈,再慢慢增加圈数或者增加速度。

再者是持之以恒原则。

锻炼身体要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只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科学地制定健身计划,才能不断有效地增强体质。科学实验表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或中断体育锻炼的人,会使原有的身体机能、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明显的下降。并且,中断锻炼身本时间越长,消失越明显。那么如何在体育锻炼中持之以恒呢?我认为可以通过强化体育意识、选择适于自己的锻炼项目、结合日常生活进行体育锻炼等方式进行持久的体育锻炼。此外,我们可以把体育锻炼纳入作息时间表以此提醒自己常运动。

最后一点是全面锻炼原则。

人体是统一的有机体,只有遵循了全面锻炼原则,人们才能全面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在体育锻炼中若因为喜欢一项运动而排斥其他形式的运动,就会导致我们身体不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每一种运动形式都有其偏重点,耐力,灵活性等等,都需要不同的体育锻炼来完成。对于我个人来说,这点还有待加强。我并不是对所有体育项目都感兴趣,也并不能经常进行全方位的锻炼,所以掌握的运动技能较少,身体素质也一般。希望我日后能够参与多项运动,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的方法篇10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地方法;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

三、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方面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