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8:10

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篇1

关键词:海洋旅游;旅游资源;旅游文化

连云港是江苏第一大港,也是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被列为江苏省四个旅游中心城市之一,是一个新兴的海滨旅游城市。2009年,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通过,连云港市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和黄金发展期,同时也面临着加快跨越、后发先至的繁重任务。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旅游业,连云港市旅游业必须抓住这次机遇,根据连云港市的海洋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加大海洋旅游的研究与开发的力度,形成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连云港特色的海洋旅游。    一、连云港海洋旅游业的现状

 (一)连云港海洋资源概况

蕴藏着丰富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海洋,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连云港市拥有江苏最长的基岩海岸线,江苏最大的海岛——东西连岛,中国第一长堤——西大堤,以及被誉为“江苏北戴河”的海洲湾等丰富海洋旅游资源。独特的海滨景观和优良的自然沙滩,连云港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二)连云港海洋旅游市场现状

2005、2007、2009年连云港旅游年接待海内外游客分别为700万、910万、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为64亿元、97亿元、100亿元。而2010年,连云港旅游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超1500万人次,年增长达到了18%以上,实现旅游收入140亿元,年增长20%以上。因此,连云港市被评为全国旅游发展最快的三个地级市之一,和全国20个优秀旅游目的地之一。我们在对这些来连云港的游客进行分析中发现连云港的游客以省内游客为主,对外省,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消费能力较强的京、沪和沿海发达城市的游客较少。并且这些游客大多集中在4-10月来连云港,特别是每年的黄金周和暑假,他们大多是被花果山和连云港的海滨所吸引。

(三)连云港海洋旅游发展取得的一些成就

 作为“山海相拥的海滨城市”目前连云港有大沙湾、连岛海滨浴场、连岛度假村、西大堤、苏马湾等景点(景区),以及部分海上观光、训练基地和沙滩休闲娱乐等一些项目。其中连岛旅游度假区于2002年列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海州湾国家海洋公园项目目前已经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二、连云港海洋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品牌形象模糊

  作为中国最早的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江苏省最大的天然优质海滨、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得连岛度假区等,连云港所拥有的只是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却没有打造出具有持久吸引力的高知名度的品牌。

(二)开发力度不够

 连云港在江苏省是个经济总量不大的不发达中小城市,海洋的统一规划和开发都滞后,与其他临近的海滨城市如青岛、日照等等相比相差很大。在海滨自然景区(点)边,都是不繁华的小镇或小村,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商店在数量上、档次上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且各个海滨景区(点)的交通与卫生都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三)重设施轻文化

 海洋旅游资源分海洋自然旅游资源与海洋人文旅游资源。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包括海洋生物旅游资源、海洋地貌旅游资源、海洋气象气候旅游资源、海洋水迓糜忘ahref=//7139.com/target=_blankclass=infotextkey>资源和海洋其他物产旅游资源;海洋人文旅游资源包括海洋古建筑、海洋古遗迹、海洋宗教信仰、海洋城市、海洋民风民俗、海洋文学艺术、海洋科学知识。连云港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较多地关注海滨旅游区(点)的硬件设施的配备,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海洋旅游资源的体系,特别是在连云港别具特色的海洋人文旅游资源上的研究与开发还处于刚起步的状态?br/>(四)季节性明显

 连云港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次都在增加,增幅都在10%以上,尤其是2010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超1500万人次,年增长达到了18%以上,实现旅游收入140亿元,年增长20%以上。高速增长的游客大多选择4-10的旅游旺季,旅游淡季相对较少。季节性明显,这是连云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短板,如何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这也是连云港旅游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五)相关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小

目前连云港市初步形成了以水晶、海产品为龙头的旅游商品系列。现在东海水晶现已形成10多个系列、200多个品种的水晶念品、工艺品,年销售额达到4亿多元。相对于水晶旅游产品,海洋旅游商品海停留在海产品的加工和简单贝壳类工艺品上。景区(点)内叫卖这些旅游商品的小店杂乱,卫生条件较差,缺乏统一管理。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连云港海洋旅游业

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遵循生态经济原则、社会效益原则、特色原则,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开发水平,提高品味,同时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加强海洋环境的整治与保护。此外,还应依托淮海工学院等高等教育院校,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大力培养海洋开发、海洋经济管理人才。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留住人才的同时吸引人才。

(二)增强连云港人们的海洋意识,提高海洋品牌的持续吸引力

2005年,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建设国际性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首次把建设国际性的海滨旅游城市作为发展目标予以确定。连云港海洋旅游要以"江苏沿海大开发"为契机,广泛开展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海洋意识。要加强海洋政策法规宣传,增强群众的海洋法制意识;要加强重点海洋项目如国际油轮码头、游艇俱乐部、海上运动、休闲广场等海滨标志性旅游项目的建设宣传,增强海洋资源合理利用意识,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利用海洋资源的理念;要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宣传,大力弘扬"保护环境、科学用海"的理念;要举办形式多样的海洋环保公益活动,动员全社会特别是中小学生积极参加海洋环保活动,引导全体市民参与到关心海洋、热爱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行动中来。

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篇2

海洋文化方面,赵一平等认为:大连海洋文化所具有的“三开四味”特点,预示着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应有价值,以及海洋文化内涵丰富的海洋旅游将成为大连新世纪旅游的热点[2]。王雪莲等认为:以海洋文化为灵魂,深度挖掘海洋资源,不断丰富产品文化内涵是大连发展海洋旅游的生命线;突出浓郁的地域特色,推出多元化海洋旅游活动,树立多品牌海洋主题形象是大连海洋旅游发展的重点[3]。张淑香等认为:科学构建特色海洋旅游文化,让文明发达的“值得向世界推荐的城市—浪漫之都”大连,在推进全域城市化新发展、新跨越的同时,辐射辽宁、引领全国乃至东北亚海洋旅游文化群的发展[4]。张韶华等认为:大连要全面推进海洋的开发,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发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品牌,努力提高海洋文化的层次,带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5]。生态旅游文化方面,谢春山认为:若在传统的海滨风光旅游项目之外,将海岛的自然风光和丰美的渔业资源结合起来,开发、创意出一些自然、原始、参与性强的专项旅游项目,这种极具吸引力的休闲娱乐式的旅游方式,即突出了大海的特色,又符合“生态旅游”的潮流,应是大连形成海洋文化游的一个方向[6]。纪国明认为:大连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可以形成“大连市区—旅顺口风景区—老铁山自然保护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庄河冰峪沟省级旅游度假区—南部海滨风景区—仙人洞自然保护区—长海县风景区—金龙寺森林公园—安波温泉”等生态旅游热点和黄金路线,并以旅游区为节点,构建旅游资源区域体系[7]。休闲渔业文化,宋玮等认为:大连的休闲渔业开发应注意挖掘渔家民俗文化、海洋渔业文化等内涵,组成形式多样的休闲渔业产品。从文化旅游的终极关怀角度和文化旅游兴趣的转换角度,实现休闲渔业产品的有效连接,从而构筑大连休闲渔业产品体系[8]。

大连市海洋旅游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连市海洋旅游文化发展现状海滨自然景观文化大连东濒浩瀚的黄海,西临一望无垠的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倚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广阔的腹地。大连海岸线全长1906km,占辽宁省海岸线总长度的73%,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1)海水浴场。大连海域面积2.3万km2,海水资源丰富,宜建海水浴场的岸线111.7km。目前有星海公园、老虎滩、大小付家庄、棒槌岛、金石滩、黄金山、仙浴湾等60余个海水浴场,海滩宽阔平缓,海水清澈洁净,自然条件好,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大连海域分布有黄渤海分界线自然奇观。大连老铁山前的岬角是观看黄、渤两海分界的好地方,此处与山东蓬莱登洲头隔海相望,黄海和渤海在这里交汇,蓝色黄海和黄色的渤海水泾渭分明,形成一道清晰的界线,天然地划分出两个海域。(2)海岸地貌。大连沿海一带的海蚀地貌发育十分典型,各种海蚀平台、海蚀桥、海蚀洞、海蚀崖等地貌形成了大量的奇异的礁石风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州区大李家镇朱家屯一带,长达10km的海岸形态各异的灰色礁石构成凝固的动物园奇观;金州区黄海沿岸的金石滩,这里有我国罕见而完整的震旦纪、寒武纪的地质地貌和沉积岩石,丰富多彩的生物化石。连绵20km的海岸线浓缩了古生代距今3亿~6亿年的地质演化史,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滨海路景区的西北部有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发现的“莲花山”的地质构造奇观[9]。(3)自然保护区。大连市现有各级自然保护区12个,其中:①部级自然保护区4个。包括:辽宁蛇岛老铁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蛇岛蝮蛇、铁山候鸟,保护区面积为14595hm2;大连城山头海滨地貌部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海滨喀斯特地貌,保护区面积1350hm2;辽宁仙人洞部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赤松-柞树原生系统等,保护区面积3575hm2;大连斑海豹部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斑海豹,保护区面积672275hm2。②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大连长海海洋珍贵生物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刺参、皱纹盘鲍等海珍品及温带岩礁生物群落,保护区面积220hm2。③市级自然保护区7个。分别为大连小黑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自然保护区、大连金石滩海滨地貌自然保护区、大连三山岛海珍品资源增养殖自然保护区、大连老偏岛-玉皇顶海洋景观自然保护区、大连海王九岛海洋景观自然保护区、大连长山列岛珍贵海洋生物自然保护区、大连石城乡黑脸琵鹭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718929hm2,其中陆域面积为31076hm2,海域面积为687853hm2[10]。近代海洋战争历史文化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等近代战争遗迹是大连重要的文化景观[9]。大鹿岛至黑岛南海域发生的中日甲午海战,民族英雄林永升在黑岛南海老人石附近壮烈殉国,此处现已被设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庄河花园口是甲午战争时日军侵占旅顺的第一登陆点。旅顺口区是我国日俄战争遗迹最集中地区:东鸡冠山北堡垒、日俄监狱旧址、电岩炮台、白玉山、军港公园、旅顺博物馆、苏军烈士陵园等珍贵的历史遗址等,被称为“半部中国近代史”见证的历史文化景观,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海洋主题公园文化主题公园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补充和现代旅游中的重要类型之一,正以其独特的内涵和新颖的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11]。大连目前有老虎滩海洋公园和圣亚海洋世界2个海洋主题公园,是展示海洋文化,突出滨城特色,集观光、娱乐、科普、购物、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洋主题公园。老虎滩海洋公园是中国首个现代化海洋主题公园,拥有亚洲最大的珊瑚馆以及世界规模最大、展示极地海洋动物最多的海洋动物馆,全国最大的半自然状态的鸟语林,全国最大的花岗岩群虎雕塑,全国最长的大型跨海空中索道,大连南部海域最大的旅游观光船,四维影院等,是首批由国家旅游局评定的5a级景区。圣亚海洋世界是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大连本地成功建设并运营的旅游景区,该景区包括圣亚海洋世界、圣亚极地世界和圣亚珊瑚世界3个场馆,当年以拥有中国第一座海底通道闻名全国,如今已变身为让你感受惊奇、体验浪漫的情景式海洋主题乐园,以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海洋动物表演见长,是首批由国家旅游局评定的4a级景区。涉海工业文化大连涉海工业基础雄厚,海洋产业的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旅游资源。大连港始建于1899年,地处西北太平洋的中枢,是东亚经济圈和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是该区域进入太平洋,面向世界的海上门户。大连港拥有悠久的历史、秀丽的海上风光和丰富的现代港口设施,成为具有特色的工业旅游资源。近年来,大连结合自身特点,打造出受国内外游客欢迎的大连造船厂旅游系列产品。结合大连港东部地区搬迁改造,把有近百年历史的港务局办公楼、红色灯塔等代表性建筑景观纳入港口工业旅游的范畴,把曾接待过国内外诸多知名人士的“大连号”豪华游船,也投入港口工业旅游营运中,从而提升这个城市港口工业旅游的档次、丰富港口工业旅游产品的内容,形成独具大连特色的港口工业旅游文化[9]。海洋民俗节庆文化海洋文化是大连旅游资源最重要的特征,挖掘海洋文化资源能充分发挥大连各大节庆活动的特色。大连的民俗节庆文化围绕海洋做足文章,很好地将服装文化、体育文化、海滨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会展活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大连的海洋民俗节庆丰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如国际钓鱼节、冬泳节、沙滩文化节、长海马祖旅游文化节、长海渔家风情节、北海渔民节、龙塘海灯节等。节庆文化是大连概念文化“浪漫之都”得以体现的有效途径,是大连旅游文化品牌的特色部分。大连海洋旅游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大连有丰富历史、军事、商业、经济和科技的海洋文化底蕴,但挖掘开发不够,具有大连城市特色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不突出。与大连丰富的自然资源相比较,拥有众多文化形态的大连,文化资源的开发明显落后于自然资源的景观化进程,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也没有得到较好提升,与建设东北亚滨海旅游名城的目标还存在差距。

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篇3

生态旅游景区是一系列生态旅游点组合而成的、具有生态美学特征的、具有较为明确的主题和功能的一个旅游地域系统[(杨桂华,2004)。按照现阶段人们开展海洋旅游活动的区域,海洋旅游基本可以分为海岸带旅游(coastaltourism)、海岛旅游(islandtom'ism)、远海和深海旅游(oceantourism)(潘海颖,2007)。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定义为:以海岸带、海岛、远海和深海等海洋空间区域为依托,具有鲜明生态特征,注重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具有一定景观和界域的旅游地域系统。其中包含具有观赏和保护价值的海洋动植物、海洋地质构造、海域等自然资源,也包括一些相关的人工要素。

开发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其本质是将资源转变为产业的社会劳动过程。旅游开发往往强调因地制宜,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既是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又是海洋生态旅游市场的开发,资源是推力,市场是拉力;调查、规划、建设、经营、评估贯穿着开发的始终。

二、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研究回顾

国内外最早和最为系统的生态旅游景区是通过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来开发的。生态景区的理论研究晚于实际生态景区的开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研究较多。岛屿以及小岛国最具代表意义的3s度假胜地受到较大关注,研究方向有物种特有性、生态系统独特性、地方人文感觉(sensenfplace)、旅游业依赖性、近海珊瑚礁开发、岛屿脆弱性等(Davidweaver,2001)。

瑞士学者以西班牙东部巴利阿里群岛(Balembicislands)等4个地中海岛屿的生态开发为研究对象,在生态旅游需求量、旅游者结构、当地居民生存方式,生态措施(当地政府政策保证、iSol4000论证、生态标签)等方面做了详尽分析,提出了海洋旅游生态景区的九项评估指标(DimitriosDiamantis,2000)。在《海洋生态旅游:议题与实践》专著中,作者一方面概括了海滩、海面、海岸带的生态旅游规划、管理和调控理论;另一方面,用6个案例来考察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实践,比如马来西亚Sipadan小岛的潜水旅游、爱尔兰Shannonestuary海滨的观鲸活动等(B.Garrod,B.wilsonandJ.wilson,2003)。

在我国,针对区域海洋旅游开发的研究,大多提到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原则。2002年,朱龙研究了蓬莱旅游度假区的再开发,提出蓬莱、长岛的生态旅游开发;周国忠等在2004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发表了系列论文,如《海洋旅游产品调整优化研究――以浙江为例》(2006)等。但涉及具体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的论著,较为鲜见。

三、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范式

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中需要贯彻的核心思想是:旅游景区开发原理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结合,在旅游景区开发中注重事前预防、超前定位、动态监控、系统管理,其实质是合理开发海洋旅游资源,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避免旅游资源开发导致环境恶化。

(一)景区开发条件分析阶段

在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中,除了旅游资源分析和市场分析(本文对此两项分析,不再展开)以外,首先要考虑景区环境质量,其直接影响景区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景区开发项目的环境调查范围至少应是景区半径的1.2~1.5倍,通常需要确定景区环境调查的指标体系。

第一,景区生态环境调查。完整的景区生态环境调查包括社会、自然、经济三个亚系统,其中自然亚系统是环境调查的重点;既包括现状调查,也包括历史变迁的调查。主要的调查内容有:海岸带和海岛地理地质、海水、动植物、气候、土壤及土地资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灾害、污染危害)等等,重点是海岸与海洋资源状况、利用状况与利用潜力,特殊环境(如:河口、海湾、盐沼、红树林、珊瑚礁、海藻床等)环境特点与问题。

第二,景区生态系统分析与评价。包括景区生态系统分析、资源态势分析和综合分析。景区生态系统分析着重景区生态结构分析(即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各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点)、过程分析(分析生态运行过程,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景区内外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和作用)和功能分析(分析景区生态系统的资源生产功能和环境服务功能,分析生态环境功能需求以及评价生态系统对这种需求的满足程度)。资源态势分析着重景区的资源种类分析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等,尤其是要分析景区特有的旅游资源和海洋资源优势;考虑资源的稀有性和特殊用途,保护稀缺资源,做到用养结合、采补平衡。综合分析的重点是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如淡水资源的供应量和利用量,海洋物种的保有量,海水污染承载能力;其次是生态环境与资源的相关性分析:明确景区生态系统特点和可以利用的生态资源,分析景观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的依赖程度和保护要求。

(二)景区生态功能区划阶段

在景区生态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需要提炼出景区生态特征、确立景区的生态保护原则、明确景区生态保护对象。具体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特征和保护对象各不相同。比如河北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沙质海岸分布有40余列沙丘,最高处达44米,为我国海岸沙丘的最高峰,构成了国内独有的海洋大漠风光;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沙丘、沙堤、泻湖、林带和海洋生物等构成的沙质海岸自然景观及所在海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浙江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海域重要的贝藻类基因库,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海岛海域生态自然保护区;其保护对象是岛屿及海域生态系统、贝藻类。

景区功能区划分一般以土地合理利用为最终表达形式。海洋是景区开发的主体资源,海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旅游是其主体产业。常见的海洋旅游景区的功能区有:自然保护区、特殊环境、风景旅游区、公园、特殊保护地、特产地、居住区等。生态功能区有明确的界域和明确的功能目标或指标。景区总是处在不断发展与变动之中,其功能区划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可调整性,以适应不断发生的变化。

(三)景区市场运作阶段

虽然海洋是生物圈中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但现阶段,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往往依托于一些海洋保护区和珊瑚礁生境。在坚持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也能有效地实现生态环境的总体平衡。遵循旅游开发的原理,进行景区的合理定位、设计和建设,进行品牌建设,有助于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广东省南澳岛于2005年成为中国首个国家4a级海岛生态旅游景区。该岛海上生态游、渔区风情游、风车阵浏览、国际候鸟天堂岛屿观鸟游、搜猎海洋奇观、观看南粤第一道曙光等20多项海上生态游乐项目备受游客青睐,形成独特的南国海岛生态旅游品牌。

2005年,浙江省普陀山风景区以优秀的生态资源、优越的人居环境被联合国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CCC/Un)授予了“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光荣称号,结合宗教旅游资源优势,推进“世界佛教圣地、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

(四)景区动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阶段

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景区水环境影响评价、景区空气环境影响评价、景区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景区动植物影响评价、景区景观环境影响评价(石强等,2007)。而海洋生态旅游景区所依托的海洋生态系统,是一个可以称谓而又很难准确描述的术语。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特点,除潮间带外,一般可以分为浅海带或叫沿岸带和外海带两类生态系统(毛永文,2003)。在现阶段,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多位于浅海带生态系统,即自海岸线起到水深200米以内的全部大陆架,其湾、红树林、沼泽地带等区域较为重要;一些海洋生物的观赏,比如观鲸,需要考虑到远洋海区的生态状况。

第一,景区水体影响评价。其指导依据主要有海水水质标准GB309q、《中国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及海洋监测规范HY003.1-HY/t003.10等。

第二,景区物种影响评价。主要关注海洋动物习性改变、生境变化、物种迁移和繁殖能力变化等方面,主要指标有物种数量、多度、性比、年龄比。

第三,景区景观影响评价。斑块、廊道和基质是其主要对象,景区开发项目与风景资源背景之间景观相融性可以用来进行景观影响评价。主要有形态、线形、色彩和质感等。

四、结论

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篇4

一、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他在定义生态旅游时提出了两大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福利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即生态旅游要对生物多样性、当地社区利益、经济和社会效益做出某种贡献,并且具有教育和认知的功能。海洋生态旅游既是感受、体验、欣赏和研究海洋生态景物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也是增强旅游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环境意识,进行环保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对此,在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将环境保护主题贯穿于始终。

(一)丰富而独特的海洋资源环境是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物质基础

与其他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本身对资源环境有较强的依存性。从海洋生态旅游赖以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海陆交界和大陆近海海域、海岛所形成的海洋生态环境系统,资源丰富多样,自然景观独特,区域特色明显。海洋生态旅游就是利用海岸、水体、岛屿、冰川、入海口等生态环境而开展的具体的旅游活动。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休闲消费需求的日益增强,选择远离城市喧嚣的海滨(岛)旅游区游憩、休闲与度假,巳成为现代生活的新时尚。从经营上讲,海洋生态旅游就是旅游者对海洋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直接消费。只有“原汁原味”、处于原始状态或良性循环状态下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才能激发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愿望并使之转化为现实的旅游消费需求。因此,随着人们消费素质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旅游者对优美自然环境的向往和绿色消费需求将会逐步增强,以海洋生态环境消费为主要目的的海洋生态旅游将成为旅游热点。中国海域辽阔,区域海洋特色明显,从南到北拥有极为丰富的海洋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这是我国发展海洋生态旅游,提高旅游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海滨(岛)所具有的天然、优美、丰富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环境,是海洋生态旅游业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海洋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兼具正反两方面的效应

一方面海洋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生态旅游的内涵来看,它更强调的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循环利用,是一种健康的旅游发展理念和旅游活动。正是由于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过程中的“保护性”和“持续性”,所以与其他旅游活动相比较,只有生态旅游活动才能把旅游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海洋生态旅游的主要方式是感受、体验、探险、科研和教育等,与其他海洋产业,如传统渔业、捕捞业、近海养殖业和海上油田开发等相比,其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较低。在维持海洋生态环境系统平衡和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海洋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广泛普及海洋环境知识,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达到旅游与环境相互促进的效果,而且以良性发展的海洋生态旅游业替代部分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严重的传统海洋产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也可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另外,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业还能够为综合化的海洋环境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有利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

另一方面,海洋生态旅游的过度开发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总是会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只是程度不同而巳,同时这种影响又伴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呈倍数的增加。在海洋生态旅游中,无论是近海度假、观光、游览,还是海岛观赏、研究、教育等活动,或多或少都会对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和破坏。由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在表象上、在短期内不明显,因此这种干扰和破坏也极易被忽略和被掩盖。特别是一些海洋自然旅游保护区,由于地处远海荒岛,生态系统单一脆弱,环境承载力极其有限,不断增长的游客数量给当地环境带来很大扰动,甚至导致一些自然景观的丧失,如鸟岛不再是鸟的乐园,海滨彩石被游人“洗劫”一空。

二、正确处理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统一

海洋生态旅游与其他生态旅游活动一样,在发展之初都曾经被称为“无烟工业”但是,随着海洋生态旅游日益成为一种大众性的旅游活动,游客人数激增,纷至沓来的游客远远超出旅游景区的环境容量,加之旅游规模消费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与污染也超出了海洋环境的自我平衡与净化能九给海洋生态环境系统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另外,许多从事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认为,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旅游资源环境一旦被开发出来就可以永续利用下去。显然,这种认识是有害的,对于海洋生态环境基本持不作为态度,只会误导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甚至进一步恶化海洋生态环境。

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始终是一对矛盾。按照对立统一的观点,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才能最终实现动态平衡。那种把经济发展作为唯一考虑的“经济中心论”和主张对环境实行绝对保护的“生态中心论”,在海洋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都是不可取的,实践中也不可能存在“零破坏”和“零污染”的纯粹保护性旅游。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不意味着要禁绝发展海洋生态旅游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而是强调在发展海洋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把这种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环境条件决定着海洋生态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

海洋所蕴含的独特的、原生态的环境条件,是海洋生态旅游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因和旅游价值所在。因此说,环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方向和潜力。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环境的过程中,包括在生态旅游具体项目和具体线路的设计与选择中,对环境的原生态应当充分地加以保护,做到对环境影响最小化。事实上,旅游业本身就是依附自然禀赋和人文脉络而发展起来的产业,特别是海洋生态旅游,其与环境的关系更直接、更紧密,更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来支持。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只会造成海洋生态旅游的难以为继,进而丧失海洋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并最终导致海洋生态旅游产业的衰落。因此,加强环境保护,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是实现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应遵循的原则

实现海洋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目前海洋旅游开发经济利益大于环境利益的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以保护为前提,以适度发展为原则,在保护中科学发展。

第一,以保护为前提。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永续发展。保护海洋旅游环境的目的,在于促使海洋区域生态系统保持或转化为良性循环状态,为海洋生态旅游,以及海洋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必要的保障。在保护的前提下,要防治结合,树立“防重于治”和“源头治理”的环境管理理念,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保护环境,加强海洋旅游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设施建设,提高海洋环境管理能九约束各种不当开发行为和旅游消费行为,防止旅游景区出现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第二,以适度发展为原则。要按照“合理布局、重点发展、发展有序”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合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开发模式。在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要统筹考虑旅游景区及周边区域资源环境状况,以及当地居民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科学、严谨地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观设计。特别要尊重海洋生态系统规律,对生态脆弱、环境敏感区和珍贵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应采取更为严格的保护措施,在分析相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合理设计生态旅游产品,限制游客规模和流量,严格控制旅游活动,杜绝因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的经营行为的发生。

第三,在保护中合理发展。在加强海洋环境管理、有效监督,并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宣传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旅游经营者、管理者、游客和旅游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中来。同时,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旅游经营管理机制,确保旅游收入的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从而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保证海洋生态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正确道路。

三、海洋生态旅游环境管理的几点思考

海洋生态旅游环境管理,就是要通过有效地实施行政、经济、技术与教育等手段,实现海洋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综合运用行政手段,落实海洋环境管理

第一,从实施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入手,采取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和管理对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始于旅游规划的编制阶段,主要是对旅游开发、经营和消费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和评价,从而落实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管理,为旅游景区和旅游项目的保护性开发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并为实施环境管理提出标准和具体要求。对与海洋生态旅游相关的一些项目,如设立旅游观光区、开发相关旅游资源、划分自然保护区域、防治污染和生态建设方案等,都必须建立起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二,在对海洋旅游资源环境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实际调查和评估海域、海滨和海岛的环境容量,从而明确旅游开发区和旅游项目的环境目标要求,选择确定合理的旅游开发模式,保证海洋生态旅游中环境质量的高品位和原生态特点。第三,制定更为具体、可操作性更强的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管理法规和政策,加强环境行政管理,健全海洋环境管理体系。明确环境目标与责任,监督检查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率,坚决制止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严格控制海洋生态旅游活动的强度、规模和范围。

(二)强化技术管理手段,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首先,海洋生态旅游战略管理的科学决策,离不开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等。如利用遥感技术服务于海洋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可以对大面积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对海洋环境状况进行周期性监测等,以便及时了解海洋资源环境的退化、污染和被破坏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防止和保护措施。地理信息系统在海洋生态旅游的发展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存储、查询、显示各种海洋生态旅游资源信息,并能为海洋生态旅游管理、决策、规划等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支持。其次,在海域、海滨、海岛的生态化管理中,一些环保技术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利用生态技术治理生态旅游造成的某些污染问题。采用污水处理技米在景区隐蔽处建立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和中水净化处理与循环利用系统;对固体废弃物则采用回收利用技术,根据废弃物种类不同分别采用一级资源化技术和二级资源化技术;采用新型生态环保材料进行景区景点和基本设施建设;在绿色能源利用方面,充分开发利用旅游区的太阳能和潮汐能资源,等等。再次,海洋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现代高新技术在海洋生态旅游及其环境管理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海洋生态旅游的科技投入仍然很少,高新技术介入程度不高。同时,旅游管理信息化水平也有待提高,旅游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为此,要加大海洋生态旅游科技投入,对景区景点适用性环境保护技术、能源节约技术、信息化灾害防治、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等技米要加大攻关和推广力度依靠高新技术实现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旅游景区环境保护

经济手段是实现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有效管理手段。第一,变革海洋生态旅游经营机制,充分调动海洋生态旅游开发主体的环保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划定专门海区(岛)生态旅游区控制游客人数,并采取海洋生态旅游产品的“绿色价格”策略调整景区景点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使海洋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得以落实。第二,按照政府及有关区域海洋规划,应尽快将海洋生态旅游规划纳入到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地方财政在年度计划中相应地增加海洋生态旅游环保投资安排。同时,在现有国有资产经营体制下,各级税务部门将征收的相关旅游经营所得税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职能管理部门,专项用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探索建立海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合理收取环境保证金和自然环境恢复保护费,坚持实行“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谁保护”的管理原则,依法实施、合理使用。第三,要加快变革与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投资机制确保海洋生态旅游发展中环境保护资金的落实和投入。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应采取多种方式拓宽引资渠道,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加入,引进利用各种资金,积极争取世界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环境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对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资助,形成众多投资主体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保证海洋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

(四)重视海洋生态环境教育手段

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篇5

1.温州地处浙江南部沿海地区,是浙江省沿海大市之一,全市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大致相当;全市11个县(市、区)中只有2个为内陆县,其余皆为沿海县(市、区),海岛建制县1个;全市河口水域面积1018平方公里,潮间带面积33.1平方公里,占浙江省海涂面积的27%;全市海岸线漫长曲折,陆域岸线全长339公里,江口港湾众多,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沿海岛礁437个(岛屿239.5个),岛屿岸线长567.9公里,其中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岛屿与大陆滨海区42个,主要有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世界古航标•中国诗之岛江心屿,中国唯一以整个县来命名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洞头百岛,中国沿海大陆架最长最大的苍南渔寮大沙滩,还有苍南炎亭、平阳西湾、瑞安铜盘岛、鹿城七都岛、龙湾灵昆岛、乐清沙门岛等等,海洋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海洋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2.温州(洞头)半岛工程的完成开通,拓展了温州旅游发展空间,标志着温州已开始从“瓯江时代”走向“东海时代”,不仅温州市区的面积增加了好几倍,同时温州的山江海旅游资源有机的整合,可以凸显温州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温州半岛工程的顺利通车为洞头乃至温州全市海洋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加快温州海洋旅游经济发展产生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海洋旅游已成为带动温州旅游发展的一大特色拳头产品,成为温州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卖点与赢利点。从海洋旅游发展角度看,半岛工程的通车消除了洞头县洞头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加快了实施“海上温州”战略的步伐,为温州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半岛工程开通以来,洞头旅游发展连年出现高速增长的“井喷”现象,说明了温州海洋旅游的洞头时代已经来临。温州作为浙江省沿海大市之一,海洋旅游资源非常丰富,2011年洞头被列入浙江省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县及开展海岛海洋休闲旅游标准的制订,有利于发挥海洋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对于加快海洋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3.加快海洋海岛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一种共识,围绕旅游做文章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借助温州被列入海西旅游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与浙江省对台前沿城市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海西旅游经济区建设,参与签订了《厦门宣言》、《福州协议》,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扶持海洋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市级有关部门开始积极主动地思考自身工作如何更好地与海洋海岛旅游结合。各沿海县(市、区)也根据自身的优势,将海洋海岛旅游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业”与旅游发展的“重头”予以安排。这为温州海洋海岛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温州与周边省市克服了地域、交通、规划、信息等障碍,就实现跨区域资源整合、促进客源市场共享形成了共识,积极推进了以甬台温舟绍、浙南闽东为重点的跨区域海洋海岛旅游合作开发,共同打造无障碍旅游合作区。总之,温州海洋旅游业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做快、做大、做强、做精、做靓、做响。

温州海洋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海洋旅游业发展,坚持规划先导,狠抓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开发海洋旅游项目、产品、线路,不断挖掘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我市海洋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1年,全市海洋蓝色旅游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80万人次,占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18.7%;实现海洋旅游收入21.21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5.42%

(一)编制海洋旅游发展规划

2006年编制的《温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针对温州海洋旅游发展,提出了要构筑温州滨海风景带与岛桥海洋旅游板块,借助半岛工程建设胡念望:关于温州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思考的契机,整合洞头半岛、北麂列岛、大北列岛和南麂列岛的海洋资源,进行差异化规划设计,开发国际游轮旅游、海洋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景观房地产、生态科考等系列旅游产品,构筑以“开放,欢乐、富足,休闲”为核心理念的海洋综合旅游区。2010年7月完成编制的《温州市海洋旅游发展规划》,为全市发展海洋蓝色旅游奠定了基础。海洋旅游发展规划提出,温州海洋旅游发展的近期目标是“使海洋旅游也成为温州市海洋经济的增长型主导产业,到2015年海洋旅游业产值占全市旅游业的比重达到25-30%”,中远期目标是“使海洋旅游业成为温州市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及推进海洋地区服务产业功能集聚的龙头产业,到2020年力争海洋旅游业产值占全市旅游业比重提高到50%”。沿海各县(市、区)也相应的编制了滨海旅游区点的详细规划与建设规划,并把海洋蓝色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旅游品牌进行培育扶植,注重海洋旅游发展的投入。苍南县自1992年以来,先后编制并组织实施了《苍南县海洋开发总体规划》及渔寮景区、炎亭景区海口度假区等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规划。平阳县编制了《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及西湾旅游景区发展规划等。乐清市完成编制并组织实施了《滨海旅游发展规划》。瑞安市建设了东山海鲜美食基地。

(二)积极实施“海上温州”战略

2006年以来,温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来“海上、山上、晚上”旅游发展战略,“海上温州”得到空前的重视与发展。结合温州市旅游节庆活动,温州市政府主办了多届中国海洋旅游高峰论坛,开展了温州台湾两岸半屏山旅游文化经贸交流活动,开通了温州洞头至台湾基隆港的海上客货轮直航。2002年以来,洞头县召开了海洋旅游开发建设动员大会,坚持以海洋文化为主线,旅游推介、经贸活动为主体,将旅游与文化、旅游与军事、旅游与渔业的结合,创建具有洞头海岛海洋特色的旅游项目和知名旅游品牌,重点打响“海霞”军事主题公园和半屏山“神州海上第一屏”品牌,推出了海滨度假、孤岛生存、海洋观光、海上运动等精品旅游线路,达到促进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旅游的同步发展。苍南县从1999年开始实施“海上苍南”战略,明确提出开发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化工三条产业链,把海洋旅游业作为苍南旅游的品牌进行培育扶植。

(三)加大对海洋旅游发展的投入,着力改善海洋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配套设施。

近年来,洞头、乐清、苍南、瑞安、龙湾等地都出台了促进海洋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开通了温州市区至洞头、南麂等海岛的旅游客轮。近年来,洞头、乐清、苍南、瑞安、龙湾等县(市)区积极出台海洋旅游业发展有关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与落实了龙湾金海岸休闲旅游、苍南(海口)游艇俱乐部、鹿城(七都)水上乐园等项目,创建具有温州海岛海洋特色的旅游项目和知名旅游品牌。苍南县累计投入滨海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建设资金数亿元,开通并拓宽了金乡至霞关61公里长的环海公路,把滨海景区连接成一片,协议引进外资1.2亿元,其中海苑山庄、度假山庄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海景山庄和省帆板俱乐部正在办理前期征地等有关手续。洞头县先后投资近亿元,建成了旅游大厦、大沙岙旅游度假区、马岙潭旅游度假区,精心策划包装了东郊山顶“望海楼”、半屏山旅游度假中心、三盘“渔家乐园”、花岗“渔家村落”等一批特色海洋旅游项目。

(四)加大了海洋旅游宣传促销工作

首先是明确促销主题口号,如市旅游局一直把“浙南闽东,山海奇观”作为我市一大特色旅游线路产品来推广,着力培育“蓝色温州,自在畅游”海洋特色旅游产品;洞头提出“观海景、尝海鲜、体验渔家生活”、“百岛洞头、海霞故乡”等促销口号。苍南提出了“北看乌镇,南玩渔寮大沙滩”的口号等等。其次是编制了精美的宣传资料,如《百岛洞头•海上桃源》、《洞头旅游指南》、《南麂列岛》等,拍摄了一批VCD光盘与电视专题风光片。并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旅游交易会、展销会、推介会等,强力促销,招徕游客,积极利用国内主流媒体与新闻高地等做好有效宣传。第三是举办各类节庆活动。洞头先后成功举办了六届“渔家乐”民俗风情旅游节、四届中国(洞头)国际矶钓节。“渔家乐”、矶钓节活动已经成为展示洞头风貌的精美名片而享有盛誉,成为我市地方特色节庆之一。苍南每年在炎亭和渔寮两景区举办端午观海节,先后举办了电视吉尼斯织渔网大奖赛、海口杯象棋赛、保龄球赛等,积极开展帆板、滑翔等体育活动。从2003年开始,每年在炎亭景区举办海鲜美食节。平阳南麂举办了四届全国海钓邀请赛。还有鹿城江心屿金秋文化旅游节、洞头霓屿紫菜品尝节、洞头妈祖文化旅游节、乐清蒲岐鲨鱼美食节、平阳西湾海鲜美食节、瑞安东山海鲜美食节、瑞安海鲜年货购物节、苍南渔寮沙滩音乐节、苍南巴槽开渔节,等等。这些节庆活动,有力地扩大了温州海洋旅游资源、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就总体而言,温州海洋旅游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少的:海洋旅游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了海洋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如:江心屿、南麂岛分属不同单位管辖,政出多门,难以形成协调发展的机制;海洋海岛旅游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接待容量、接待能力难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游艇码头与旅游专用码头等设施严重短缺;海洋海岛旅游景区发展规划建设管理滞后,海洋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亟待加强;海洋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海洋旅游文化挖掘不够,产品、线路单一趋势同,缺乏深加工,缺乏特色与个性,缺乏特色海洋旅游项目与瓯江夜游项目。

加快温州海洋旅游发展的策略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施“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和“1650”大都市建设总战略,以激情、浪漫、休闲为主题,充分利用温州连绵的海岸线以及独特的海洋群岛优势,以洞头群岛、南麂列岛、乐清至苍南海洋经济带为重点,突出抓好“二岛一带”滨海旅游,推出以休闲海钓、邮轮游艇、水上运动、巡游观光、海鲜美食、养生度假、商务会展为重要旅游产品的浪漫海洋休闲度假游,构筑体现浓郁瓯越风情、海韵渔情、现代商情的滨海旅游区,努力使海洋海岛旅游成为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与休闲经济的重要产业。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抓好海洋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

按照《温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温州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要求,精心组织实施《温州市海洋旅游发展规划》及滨海、海洋旅游度假区与海洋旅游项目实施详细规划,突出全市海洋旅游发展一盘棋的思路,对全市范围内的海洋旅游资源与产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策划、统一开发、统一包装、统一推介,优化全市海洋旅游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好温州的海洋海岛旅游资源,实现温州海洋旅游业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使海洋海岛蓝色旅游成为全市沿海各县(市、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业”与较强带动力的“龙头”。要着眼于全市海洋旅游发展,注重旅游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注重旅游项目产品的策划,注重可操作性、适度超前性与科学性。注重用营销的思路进行规划,避免海洋旅游发展项目的雷同与低水平重复建设。要严格按照海洋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组织实施,避免规划建设的随意性与对旅游资源掠夺性的建设性破坏行为。要注重全市海洋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旅游项目的科学配置。

(二)强化“两岛一带”战略与海洋旅游项目开发

要切实加大对海洋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游览环境。实施洞头群岛和南麂列岛差异化发展战略。打造洞头海岛观光、水上运动、海鲜美食、养生度假、海钓基地、游艇邮轮等大众化多样性的海洋旅游目的地呵滨海旅游先行区,推进国际性旅游休闲岛建设。推动南麂旅游产业革命,重点发展海洋科普考察旅游和滨海高端休闲旅游,打造国际高端海岛旅游品牌。试行游客人数限定和旅游预约新机制,成为我国生态环保型旅游示范地。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与手段,完善海洋旅游发展政策。构筑山江海旅游“金三角”、打造南麂岛旅游品牌、打造苍南滨海休闲度假基地、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和“渔家乐”。努力降低外资进入门槛,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大社会办大旅游。借助世界大型游轮集团将投资主要转向亚洲和中国市场的契机,推动洞头与南麂水上和空中交通建设,争取早日开展游艇游轮、水上飞机等高端海上旅游项目,促进“二岛一带”旅游互动,形成若干个国际海钓基地、海鲜美食基地、游艇休闲基地、海岛度假基地。利用瓯江口新区、瓯飞滩等围海资源和乐清、龙湾、瑞安、平阳、苍南等天然港湾及岸线沙滩,开发海涂和涉海旅游休闲项目,发展个性化滨海旅游业。加快瓯江旅游夜游项目开发、旅游客运码头与游艇专用码头建设,进一步完善瓯江沿岸的环境整治与景观改造。加快规划发展瓯江水上夜游项目与海上运动项目,大力发展海洋旅游购物与海洋海岛旅游信息产业,积极拓宽海洋旅游产业链,做大做强做足做活海洋旅游文章。

(三)切实加大对海洋旅游的宣传

要树立“市场就是做形象、做品牌就是做影响”的理念,创新旅游营销思维,充分做好品牌塑造、形象推广与渠道嫁接。把“海上温州”与“晚上温州”作为温州海洋旅游的一大品牌来策划好、包装好、宣传好。积极编制旅游宣传促销规划,制定旅游宣传促销计划。加强对目标客源市场与游客需求行为的研究,有的放矢地搞好产品宣传与市场营销。进一步研究编制海洋旅游宣传资料,积极抢占国内外主流媒体与宣传高地,整合宣传资源与力量,进行区域联合促销,如进一步深化台湾阿里山与雁荡山姊妹山、洞头海上半屏山与台湾高雄路上半屏山的互动交流。做大做响温州海洋旅游节庆活动系列。要按照智慧旅游城市创建的要求,加强景区、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建设,着力打造旅游行业监管平台、旅游咨询服务平台、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等一批公共平台以及智慧旅游技术应用示范基地,积极为广大市民与外来旅游者提供一站式便捷式全方位人性化的旅游信息服务网络。

(四)加强海洋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永续利用

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篇6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海洋旅游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海洋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此促进海洋旅游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旅游存在问题对策

有经济学家认为,21世纪将是海洋经济的世纪,海洋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2008年我国海洋经济实现产值12243亿元,其中海洋旅游占28%,因此海洋旅游被专家视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部分。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突现了一些问题,应加强对其管理和科学引导,使其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海洋旅游的涵义及其积极影响

海洋旅游是指以海岛、海滨、海岸以及海面为活动范围的旅游活动,它是与陆地旅游相对而言的。游客可在海上观看日出日落,开展划船、海水浴,以及各种体育和探险项目,如游泳、潜水、冲浪、钓鱼、驰帆、赛艇等。自上世纪80年代末海洋旅游的发展受到国内外旅游专家学者的关注,在我国,海洋旅游发展的地位、重要性日益显著,海洋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贡献日益强大。海洋旅游业成为绝大多数海洋旅游目的的支柱产业,为海洋旅游目的地创造了重大的经济价值,为海洋城市的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提升了海洋旅游目的地知名度,为海洋旅游城市提供了广阔的就业途径。

二、目前我国发展海洋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海洋旅游项目不够丰富,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目前,我国的海洋旅游项目主要有海上观光、沙滩休闲娱乐、海滨浴场等一些小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海洋文化内涵,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海洋旅游要想达到一定的规模,仅靠这几个项目是不够的,在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向海岸景观要效益,向海岛景观要效益,向海上景观要效益,向海底景观要效益,全方位、立体化地利用好各种海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创造海洋旅游的规模效益。

(二)滨海旅游城市的合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至今为止经济发展强调的都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合作所形成的区域经济的影响力。通过地区之间的合作,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功效,同时也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保障。例如,蓬莱可以充分利用长岛的岛屿优势丰富的自己的海洋旅游资源,在合作中长岛可以借助蓬莱巨大的旅游市场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形成旅游经济的双赢局面。

(三)北方滨海城市的旅游业淡季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如何做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研究

由于北方地区气候等方面的原因,游客大多选择在4-10月份来北方进行海上旅游观光、游泳、潜水、冲浪、钓鱼、赛艇等一些旅游活动。而在其它月份的旅游淡季游客数量相对较少。如何解决旅游淡旺季问题,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使海洋旅游资源在淡季对游客同样具有吸引力,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

(四)在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有待进一步确立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我们在充分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更需要重视海洋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现实中,海洋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政策没有得到应有的实施,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三、加快我国海洋旅游发展的建议和探讨

(一)发挥优势,整合资源,不断丰富海洋旅游项目

在开展传统旅游项目(海上观看日出日落,开展划船、海水浴)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活动。比如:(1)参与性、刺激性和娱乐性强的海洋体育竞技旅游项目。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水上飞机和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运动;(2)海洋康乐服务项目。娱乐是当代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游艇俱乐部会员生活中的一块重要空间。在游艇俱乐部可以建造和完善具有现代气息的舞厅、卡拉oK厅、高档夜总会等来丰富海洋夜生活文化旅游,更能营造海洋文化内涵的夜生活氛围;(3)海洋食文化旅游产品。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海味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海域盛产鲍鱼、对虾、海参等各种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食”是旅游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目的不仅为大饱口福,更重要的是体会异国、异地的风情与文化;(4)加大水下潜艇观光旅游项目的开发。海上的秀美景色早已为世人所目睹,海底到底是什么样呢?水下潜艇观光无疑对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能开展水下潜艇观光旅游项目城市还很少,还没有普及。我们应抓住机遇开展水下潜艇观光旅游,为旅游业增加一个新的热点项目。另外,我们在增加旅游项目时应充分考虑目前存在的淡季问题,能够开发出合适淡季开展的旅游项目来。

(二)加强区域合作,优势互补,以点带面

各滨海城市在发展海洋旅游方面应通力合作,实现共赢。比如蓬莱和长岛双方应该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特别是在对长岛的岛屿资源开发方面,更应该开展深入、有力的合作。蓬莱可以借助长岛的岛屿资源开发丰富自己的海洋旅游资源,长岛也可以借助蓬莱巨大的旅游市场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形成旅游经济的双赢局面。就全国而言,可以形成渤海旅游圈、黄海旅游圈、东海旅游圈、南海旅游圈。

(三)划分淡旺季重点促销区域,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工作针对性

要想解决旅游的淡季问题,首先在旅游项目上要丰富多彩,让游客淡季有的玩,有的看。比如,夏季有海洋旅游的海岸和海岛自然景观资源,冬季有海洋旅游的室内人文海洋景观资源,如海洋极地世界和室内海水浴场等。另一方面,在旅游促销方面,可以根据季节的不同,划分区域、突出重点进行宣传。如旅游旺季可以内陆地区为宣传重点,让久居内陆的人们亲身体会大海带来的无穷的乐趣;旅游淡季可以沿海地区为宣传重点,让常年生活在海边的人们体验到冬季在海水中嬉戏的享受和观赏海洋极地动物带来的乐趣,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年年有创新”,有效地解决淡旺季海洋旅游旅客严重失衡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关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战略思想。

(四)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可持续发展旅游是指不损坏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而进行的一种开发,在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采用保护资源的管理方法,使旅游资源不仅在我们这一代,而且能够世世代代地连续保存使用下去。在开发海洋旅游时应遵循(1)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海洋自然景观的保护、研究、利用的关系;保持海洋旅游区的地方特色,维护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2)不在脆弱敏感的海洋生态区域内建筑住宿设施,尤其要禁止挖山填海建饭店,防止各种人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得已在海洋区域内建筑住宿设施时,要以方便简洁为主,采用节能设备,不将生活污水排放入大海,所使用的生活能源不应给周围的海洋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3)研究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容量,防止超负载地接待旅游者,实施“旅游预报”制度,达到控制和阻止过度使用海洋旅游资源的目的;(4)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汲取国外先进经验,以海洋旅游市场为导向,防止剩余供给的现象出现,充分挖掘海洋旅游的潜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旅游新格局。

参考文献:

[1]保继刚等.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保继刚等.城市旅游:原理.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王雷亭.旅游规划的市场分析[m].济南:齐鲁书社.2003:10-12.

[4]李红波.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探析[m].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

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篇7

【关键词】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建议;经济支撑

前言

新世纪的发展将会是海洋的发展,这在国内外已经达成共识,也是人们不断进行海洋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经济生活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日渐繁盛,将旅游与海洋融为一体,不仅是旅游发展的时尚项目之一,也是海洋发展的重要趋势。有些国家海洋旅游开发放慢,我国发展较为迅速,并取得了可人的成绩,我国滨海旅游区的收入已经占据到国内旅游总收入的71%,并呈现逐日上升的态势。但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海洋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依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其进行开发是进行海洋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海洋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海洋旅游主要研究内容

(一)海洋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

首先,在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细化研究,对海洋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将海洋自然旅游资源分类,可以分为海洋地貌、海洋气候气象、海洋水体、海洋生物;海洋人文资源可以分为海洋远古遗迹、海洋古建筑、海洋城市、海洋民俗等。在资源评价方面,还需要加强定量评价。其次,对海洋产品的开发局限性较强,而且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可替代性强,观光项目比较常规。比如一些海洋亲水活动、海洋主题活动、邮轮旅游项目、海洋休闲渔业等等。随着海洋旅游不断发展,深层次的发掘旅游产品非常重要。最后,海洋旅游市场开发在国内滨海城市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其中占据市场的游客主要是国内游客,其次是港澳台,亚洲各国以及少数北美西欧等国家游客。

(二)海洋旅游经济研究

海洋旅游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在社会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许多海滨城市都相继提出开发海洋旅游业的计划,并且从旅游空间、生态、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开发。许多专家学者对海洋经济都有研究,一些分析海洋旅游发展的学者认为,海洋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外部性问题,并指出其原因很有可能在于资源开发与开发不足并存,更重要的是许多开发进程对海洋生态化的破坏和威胁,以及一些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三)海洋旅游文化研究

海洋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许多学者对这两种性质上展开研究,研究分析表明,海洋文化旅游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而海洋旅游文化是以人类文化包括劳作文化、休闲文化以及旅游文化为基础,以海洋自然和海洋人文基础,依托海洋文化,作用于海洋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文化形态。对海洋旅游文化的研究,很多学者将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混为一谈,所以要对旅游文化多加重视,而不是简单重视旅游经济。

(四)海洋旅游环境研究

目前研究学者对海洋旅游环境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自然环境上,主要是海洋旅游开发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海洋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海洋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测定。但是其实旅游环境研究还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针对海洋旅游环境研究不足,研究者应该更多的关注合理的环境研究。

二、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

(一)注重从文化导向上突出海洋文化特征

在世界旅游发展的热潮中,国内的海洋旅游文化发展方向应该与其他区域形成差异性,尽量表象出我国独特的文化风格。不论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需要与我国海洋文化相互融合,体现出极具韵味的文化内涵。还有旅游硬件和软件也要与国内的旅游区形成对比,有足够吸引人的魅力。此外,我国对于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不要照搬外国的各种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发展模式,避免与外国的滨海旅游区雷同,而是要形成自己的文化风格,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深入发展,让人们在海洋旅游时,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中国风”。

(二)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

开发与保护并举是指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共同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是旅游名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决定因素,所以要积极宣传沿海区域的环保内容,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地旅游者,都应该树立高度的海洋保护意识,保护海洋环境不被破坏,爱护海洋生物,使海洋不受到污染、破坏,将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下列问题:第一,片面追求海洋文化建设的全面性。这种错误主要表现在对旅游功能的认识不足,过于集中的强调海洋文化传承功能,而且不加分析地开发整体的文化资源,导致变相出现旅游文化凌乱无序、没有特色以及主题不明确等问题。第二,重挖掘海洋历史文化,轻创造海洋时代文化。这种错误主要表现为在海洋旅游开发过程中,集中建设海洋历史文化,忽视了对海洋文化的最新发现。旅游不是考古研究,所以海洋旅游不能仅仅要挖掘海洋历史文化,还要重视海洋时代文化。深圳作为国内海滨城市发展成功的典型,将开发和保护并举,实行各种旅游度假区规划,不断推陈出新,体现了海洋文化追求的创新的精髓。

(三)强化海洋文化城市的发展建设

海洋文化名城与内地文化名城相似,就像北京和西安一样的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国际化的旅游都市。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旅游名城,所以加强推动海洋名城建设可以推动我国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带动旅游行业进步。通过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可以提升海洋文化的地位,在未来不久,许多海滨城市将会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作为重要发展计划,整合海洋文化资源,与城市内地文化相结合,将海洋文化最大程度的开发,有利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帮助城市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帮助城市增加财政税收。合理的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创造出独有特色城市是重中之重,通过科学、合理的主题设定,创造出极具形象的、特点鲜明的城市形象。

(四)注重海洋文化意识的培养,注重海洋文化人才的发展

海洋世纪到来,最担心的就是人才的缺乏,海洋文化意识的缺乏,所以如何把握海洋知识和人才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为了保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顺畅,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大力度:首先,加大海洋文化研究的扶植力度,在高校开展海洋文化相关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其次,促使国内人才向海外发展,了解国际最前沿的研究领域;最后,加强对海洋旅游区的服务管理工作,提升服务意识,多多宣传海洋文化,成为旅游健康文化的传播使者。海洋知识经济问题,也是个文化问题,对发展海洋文化的本质及其内涵极为重要。

结语

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作为海洋旅游的重要组成内容,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积极探索相应的路径,不断提升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搜集水平,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注重拓展海洋旅游文化建设的内涵,让海洋文化建设深入人心,让人们能够通过海洋旅游文化的宣传和建设更好地认识海洋旅游,更好地开展海洋旅游,让人们的旅游品质得到提升,让人们的旅游生活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马仁锋,吴杨,张旭亮,倪欣欣.浙、台海洋旅游研究动态及两岸旅游合作新思维[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02):239-244.

[2]张蒙蒙,高磊,姚海燕,等.山东省入境旅游业、海洋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机制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7):21-25.

[3]李伟,高艳波.欧盟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探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7):78-83.

[4]林宪生,邓薇,单良.大连渔人码头海洋特色文化消费空间形成机制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5):84-86.

[5]张家辉,张彦,刘家沂.山东省海洋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7):94-97.

[6]常立侠,唐焕丽.广东海岛旅游开发新视角:世界知名旅游岛对广东海岛开发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7):59-63

[7]徐晓勇,李悦铮,冯筱婧.基于文化扩散理论的滨海温泉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营口鲅鱼圈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2):111-114.

[8]袁仲杰,高范,孙岳,钟慧颖.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沿海旅游资源开发规模评估[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2):106-110.

[9]木丹,姜启军.滨海旅游开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9):81-85.

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篇8

背景

2011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成为我国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后又一个部级新区,也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新区。后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被赋予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成为中国唯一拥有正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部级新区。根据《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点,未来一系列大发展大变革将在舟山呈现出巨大的想象和施展空间。

舟山群岛新区有1390个岛屿及其邻近海域,陆域面积144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其中偏远海岛数量众多,区位特殊、资源丰富,权益价值巨大,是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依托。东极岛是舟山群岛中最东侧的偏远海岛,名符其实的“东海极地”。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旅游资源和天然的原生态海岛环境,但其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环境容量差,经济发展粗犷缓慢。在高歌猛进的舟山海岛开发建设中,东极岛开发正蓬勃推进,延续了上百年历史的偏远东极海岛传统原生态风貌正面临着急剧挑战,承载的海岛海洋文化传统正迅速消失。

偏远海岛如何开发利用?偏远海岛如何保护?这是海岛管理一直重点关注的问题。但目前我国海岛管理、开发、建设与保护调研、规划和政策研究工作做得比较粗糙,没有系统和详细的战略思想。海岛是相对复杂脆弱的生态系统,随着人类旅游开发与其他经济活动日益增强,海岛一些生态系统受损,一些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干扰,出现生态状况恶化现象。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偏远海岛的生态旅游资源已成为与海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探讨偏远海岛东极岛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建设的协调性发展问题是本本阐述的核心主题。

东极岛生态现状与国内海岛旅游开发模式

东极地处浙江舟山群岛东部中街山列岛,东临东海,北接岱衢洋,是中国海洋最东端的边境岛屿,名符其实的“东海极地”,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独特,资源优势显著。东极岛有“云雾岛”美称,每年春、夏岛顶上云雾飘绕,而海岸边却是阳光普照,蔚为奇观。岛礁星罗棋布,水道纵横交错,海岸蜿蜒曲折,不仅具有浓厚、古朴的渔家特色,更有美不胜收的海岛风光。是真正意义上的阳光、碧海、岛礁、海味,且气候宜人,水质清澈,海岛上奇山峻岩,巧夺天工。其特有的风土人情,古朴浓郁的渔家文化经过三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创造了舟山最具海洋文化特色的渔文化。岛上渔家建筑的“石屋群”,沿势而造、层层叠嶂,被誉为“海上布达拉宫”。这些构成了东极以原生态岛礁及生物资源为主体的海洋生态系统,拥有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但其生态系统承载力十分脆弱,随着海洋旅游开发活动日益增强,东极岛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出现海岛环境日益恶化现象:①大批原生态渔村石屋建筑空置倒塌、缺少修缮维护,②海岛道路狭窄,地形崎岖陡峭,公路少、行路困难,③生态系统脆弱,山坡陡峭,土壤缺乏,黄土,秃石林立,水土保持、土壤资源养护和植树绿化应是海岛生态系统保护的重点工作。④海岸礁石众多,侵蚀严重,土壤有红壤和滨海盐土两大类,土种有棕黄泥砂土和砾石滩涂。⑤植被现状粗糙杂乱,且多石质地貌,补苗覆绿难

度大。

“十二五”期间,将按照国家海洋公园建设的有关规定,积极推进东极海洋公园建设,逐步完成海洋科普教育区、海钓潜水体验区、游览观光休闲区、海岛渔民画创作区、海岛渔家乐度假区等设施和景点建设,完善海洋公园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丰富海岛生态系统多样性和保护类型。

海岛旅游是世界旅游业的重要分支,具有新兴、吸引游人的娱乐理念。因为海岛被海围绕,其原生态环境非常独特,充满神秘、探险和静谧,且海岛原住居民特殊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等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前景广阔。90年代初,我国海岛开发多集中于海滩天然资源优良的地区,当时海滩是海岛旅游的重要资源。2004年,杨效忠、陆林等开始以舟山群岛为典型,研究海岛资源复合型旅游地,分析了海岛旅游地节点、通道和域面的要素集合,阐述了舟山群岛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提出空间结构化的途径。实现区域联合开发是解决替代性竞争的关键。2008年,冯学钢依据世界海滨岛和港口发展经验,认为舟山嵊泗列岛应实施桥-港-景旅游联动发展,构建全新的生态型旅游空间格局,带动周边岛屿和海域的开发。当今,海岛生态旅游成为了海岛旅游研究的热点。岑博雄以北海涠洲岛为例,提出了旅游生态岛的概念形成较完整的海岛生态旅游开发思路。未来无居民海岛旅游将是今后海岛旅游开发的重点

之一。

东极岛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的协调性研究

东极岛旅游处于尚未整体开发状态,其自然生态环境与历史人文资源亟待修缮保护。本文着重研究东极岛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影响,并运用海岛景观生态修复与优化、修复生态学和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东极岛生态旅游的适度开发。科学定位东极岛旅游的主体功能,解决开发过程中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实现生态修复与推进旅游建设的协调发展。

1.东极岛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东极岛海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环境容量差,人为建设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干扰都可能产生严重后果。旅游开发对海岛礁石、海岸线、地表水文和土壤植被等都带来巨大影响,有如下几点:

①旅游开发带来大量客流量,需要海岛淡水资源充沛,故海岛上旅游用水供需非常矛盾。由于人工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引起海水入侵,直接威胁地面植物生长。如果居民和旅游者的生活饮用水需要通过船运来解决,将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同时,游客容量增多给偏远海岛带来许多生活垃圾,如饮料瓶、塑料包装袋等都是不法天然降解的垃圾。东极岛的垃圾处理能力处于薄弱状态,极易引起旅游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二次污染。

②由于旅游开发和建设活动的大量介入,东极岛原有有限的山体及植被遭破坏、砍伐,土壤直接将受海风侵蚀,严重破坏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平衡。其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开发也对东极岛具有传统风貌特色的石屋建筑群带来直接的损坏性影响,如推倒石屋在地基上重盖建筑物与荒废一批石屋群等鲁莽行为。且新建建筑的风格单调无生气,与东极岛沉淀百年的传统风貌极不

统一。

③东极岛旅游业发展必然给海岛人民织网捕鱼的传统生活带来直接的影响。现代商业经济的辐射下,东极岛独特的岛居休闲慢生活氛围被打破,导致延续了百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民风民俗、海岛生活方式都在逐渐流失。旅游的开发推进是一把双刃剑,在破坏古老东极岛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亦会创造出一条带来发展活力的

道路。

2.东极岛生态修复对旅游开发的影响

东极岛生态修复是我国海岛保护法明确规定的要求。只有保护和修复东极岛的自然生态系统,才能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旅游的建设与旅游品牌的推广。所以,优美天然的岛礁、蓝天碧海的景观环境是旅游开发的根本,没有重视东极岛生态修复保护的工作将给海洋旅游产业开发带来巨大的阻碍。

海岛生态修复需要长期、稳定的培养与阶段性实施的修复计划,其中要求旅游带前期规划为东极岛生态修复提供便利条件。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海岛基地中,东极岛旅游开发需配合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条件许可,禁止在生态系统特别脆弱的海岛基地中进行大规模的建设活动。这些都是海岛生态修复对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

3.两者相互和谐共生

旅游开发是东极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之路。岛屿劳动力的锐减、经济发展的迟缓是东极岛的现状,挖掘海岛优势资源、发展海洋旅游产业是东极岛走向海洋经济时代的主要途径。所以,东极岛旅游开发与生态修复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关系,只有良好的把握双方协调关系,促进两者相互和谐共生才能使东极岛旅游产业稳步发展。

为了达到两者的相互和谐促进,必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优先确定保护东极岛自然生态环境的主旨,对岛上的各种资源进行调查、分类保护。实地调研,解读现状,总体研判东极岛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的现状与问题。通过对东极岛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基础研究进行实地调查,进一步对东极岛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类与评价,区域旅游资源的比较。并着重分层修复海岛植被与潮间带,这里面蕴藏着大量的海岛生物是整个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生态修复方法有重建、改良、改进、修补、更新、再植等。然后,在条件许可的场地分批点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发的过程中需随时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估检验,避免急功近利的地毯式铺开建设活动,对重要开发节点从不同专业角度多次论证其可行性。其次,海岛生态旅游是“欣赏自然美为初衷,同时表现出对环境的关注”,强调对环境的关注。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观,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保护具有特色的生物学、生态学或人文价值的地区,以回归自然为基调,将游客与景区居民当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令游客在游赏中受到生态知识教育。达到两者真正的协调

发展。

提出东极岛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的战略构想

东极岛岛屿面积小,地域结构简单,生态系统构成较为单一,生物多样性较低,稳定性差,是个相对独立、脆弱的的地理区域。其生态系统生脆弱,保护难度大,容易因无序无度开发而遭到破坏。本文研究宏观上优化东极岛海岛景观生态格局,微观上协调控制自然与人文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恢复海岛景观系统的健康,并提升其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性、优美性,增强海岛景观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其旅游吸引力。提出以下战略构想:a、根据东极群岛中各个海岛的自然条件进行适宜性规划开发,b、充分发挥岛、海、陆统筹与协调开发,c、强调和重视东极岛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保护,d、推广东极岛生态旅游产品就是开发与保护,e、东极岛海岛的基本功能与兼容功能协调发展。

在东极岛推进海洋资源开发、海岛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建设,规划东极岛综合保护开发示范区,统筹推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切实严格保护自然岸线、岛礁海湾、海岛植被等海岛自然风景资源,尝试创新东极岛旅游综合保护与开发试验模式、创建生态和谐、山水秀美、人海亲近的海岛旅游天堂。避免对海岛、海洋天然资源的破坏,保护和利用东极岛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促进人海和谐、永续发展。

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篇9

关键词:滨海旅游;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29702

1引言

滨海旅游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旅游活动方式之一[1]。21世纪是海洋经济活跃发展时期,滨海旅游也是沿海国家竞相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2]。在这种背景下来看待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很有必要。我国滨海旅游凭借优越的海岸带旅游资源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海洋产业的经济增长点[3]。为了滨海旅游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应及时发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

2我国滨海旅游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滨海旅游凭借着18000km的大陆海岸线,14000km的海岛海岸线和6500余个岛屿这些优良的海岸带旅游资源迅速发展起来,其规模和数量上的发展都让人欣喜[3]。滨海旅游大大地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2]。

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有11个分布在沿海省份。1995年沿海地区接待海外旅游者总数为117万人,占全国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的67.7%。1995年13个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1亿美元的省、市、直辖市中有9个分布在沿海地区[2]。1997年主要沿海城市旅游涉外饭店1545家,床位总数55.93万张,旅游从业人员42.97万人。1997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18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5.33亿美元,占全国海洋总产值的14.7%,海洋旅游业增加值196亿元,占全国海洋总产值的13.2%,占GDp的0.2%。1998年,滨海旅游业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435%。滨海旅游业正成为除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之外的第三大海洋产业,成为海洋产业的经济增长点[3]。2002年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很快,其收入占海洋产业总产值25%,跃居海洋产业第二位,第一大海洋产业——海洋渔业收入占海洋产业比重下降至总产值的28%。海洋交通运输业退居海洋产业第三位,占16%[4]。2006年我国滨海旅游收入占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25.16%,成为海洋第一大产业[5]。

3我国滨海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滨海旅游业在旅游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海洋产业的支柱。在滨海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各种原因产生了很多问题,主要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3.1旅游环境受污染破坏,旅游景观受损

造成滨海旅游环境污染破坏有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人为原因是引起滨海旅游环境退化的重要方面,如在滨海旅游发展过程中没有协调好滨海旅游与其他产业的发展和相关部门管理不善,使得滨海旅游环境遭受到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的污染[1];船舶运输、石油开采等污染海域水体,侵害海洋生物或滨海岸地带植被的生长[6];围垦筑堤破坏生态环境、红树林遭到严重破坏等现象[7],导致旅游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滨海旅游的发展。

在滨海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旅游消费规模的扩张、不文明的旅游行为、过度地使用与不及时地维护等引起了旅游景观和设施的破坏[6]。

滨海旅游区的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存在矛盾,如新建筑物与旧风景区不协调;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建设性破坏、资源破坏和旅游景观的消失;人造景观主题雷同,项目重复建设等,是滨海旅游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此外,海洋旅游资源供需失衡与滨海旅游需求与日见长的趋势的矛盾也是制约滨海旅游发展的一个问题[6]。

3.2相关部门管理、服务力度不够

我国滨海旅游业的经营方式总体上比较粗放,呈现“小作坊”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使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分散特点,没能在不同的滨海旅游区域上形成整合发展,且同地域不同性质的旅游业之间的有效的整合力度也不够。我国旅游业还有多头领导、行业分割的特点,增加了管理的繁复性,难以及时有效管治。各土地利用单位缺乏协调和沟通,在许多旅游区域存在着不合理使用的部分岸段和景区,致使不少质量一流的海滨岸段和海域被工厂、养殖场等占用,旅游资源和环境不能发挥其最佳功能。

我国的部分旅行社组织松散,内部管理不够严格,整体服务人员的就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普遍较低,景区内提供的旅游设施不够完善,设施和资源的修缮不及时,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特别是在旅游高峰期的时候,这个问题也特别突出。只有严格要求企业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才能提供给旅游市场满意的旅游产品[6]。

3.3开发具有盲目性,产品开发水平偏低

滨海旅游开发建设缺少科学规划和统一管理,滨海地区的总体建设规划不合理,相邻城市间较少合作,各自经营。这样容易形成滨海旅游在空间上无序的竞争和产品粗放与低效开发,也容易形成滨海旅游产品的重复,最后导致滨海旅游活动内容的单一乏味。

目前大多数滨海旅游还只是单纯的观光游览,产品结构还较简单。海滨旅游各项建设还不完善,运动娱乐设施比较欠缺,不能满足滨海旅游的市场需求。滨海旅游的消费市场仍待于拓展[6]。

3.4不同地区滨海旅游发展不平衡

全国沿海地带的旅游业还未形成有机的区域结构网络,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很不平衡,沿海旅游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厦门等大中型城市,其他沿海城市发展水平较低。沿海地带旅游业发展不平衡,还表现为旅游线和旅游点的过冷过热及冷热不均,同时由于季节的影响,各个滨海旅游区也存在着滨海旅游季节性的冷热不均,一般具有“夏热冬冷”的特点。由于旅游资源开发区域发展不平衡,产生旅游区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资源闲置并存的问题。对比重要城市岸段海滩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远离城市的许多品质优越的旅游沙砾质海滩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导致资源闲置浪费。

3.5相关立法不全

滨海旅游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例如旅游景区开发的规范,旅游景区的管理条例、旅游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限制旅游者不文明的行为的法规还不完善。由于缺乏法律的规范,存在着一些旅游景区的不合理无序的开发,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也存在着破坏景区内旅游资源和景区内公共环境的行为,一些相关的经营者也不能很好地提供良好的服务,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有待于法律的健全与约束,从而引导发展旅游和旅游过程中的各种行为。

3.6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发展问题

在滨海旅游度假区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滨海旅游度假区城市化和文化内涵缺乏等问题。城市化问题是由于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及旅游规划的缺失等所引起的,存在旅游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产业结构依然以旅游业为主、城市功能不全、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相对不完善、土地功能分区不规范,旅游用地、住宅建筑用地等混杂在一起等问题,使度假区内建筑密度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削弱了环境质量,导致度假区的衰弱[8]。关于滨海旅游度假区的文化内涵问题,主要是文化主题不明显,没有新意。

3.7海岛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对海岛环境产生的影响很大。由于我国海岛法律法规的缺失、多头管理、海岛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岛屿资源开发建设不规范,海岛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海岛的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有隔离发展与脆弱性特点。发展海岛旅游,各项旅游设施和建筑的建设,大量外来旅游者的涌入和各种旅游行为的作用,严重影响海岛原本的环境地貌,威胁海岛的生态平衡。海岛旅游的发展,不同地域文化相互冲击,对人文社会环境的另一个不好的影响是可能存在旅游犯罪的问题。

4结语

滨海旅游对繁荣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应该注意稳定发展好各地的滨海旅游。及时发现滨海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举措,使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柴寿升,严冬平.滨海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思索[J].海岸工程,2002,21(1):63~67.

[2]李平,董志文.滨海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海岸工程,1999,18(2):38~41.

[3]王琳.滨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透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106~109.

[4]刘洪滨,刘康.山东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4~17.

[5]郑青.保护海岛旅游资源,倡导海岛旅游低碳发展方式[J].海洋信息,2011(3):14~16.

[6]王跃伟.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海洋信息,2010(3):9~13.

海洋旅游资源的特点篇10

一、海南省发展海洋旅游的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海南省包括海南岛及周围岛屿、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所辖海域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60余倍,约占全国海洋面积的三分之二,是我国惟一具有海域管辖权的省份,也是惟一的一个热带海岛。

二是区位优势。海南省距经济发达的香港、澳门、广东很近,已成为国内著名的旅游胜地;海南位于东南亚经济圈内,西临北部湾,南濒东南亚各国,北望台湾,处于西太平洋的中心,是国际海运的必经之道。

三是基础设施优势。海南省初步建立了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交通网络,极大改善了公路交通条件;海口美兰和三亚凤凰一南一北两个国际机场已开辟国内航线100多条,直达全国60多个城市;海上航运除了每天的琼州海峡轮渡外,还开通了海口至湛江、广州、香港、深圳等航线;电信基础网络全部实现数字化;2004年粤海铁路开通使海南铁路与全国铁路联网。2005年底,全省星级宾馆由1998年的24家发展到223家,其中五星级宾馆11家,目前全岛已具备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的能力。

四是旅游政策优势。2000年底,海南省经国务院批准开始对来自日本、韩国、泰国等21个国家的旅游团实行从海南开放口岸入境,在海南居留15天内免签证的优惠政策。从2002年4月起,海南岛实行了面向全球的落地签证,所有来海南的旅游团,都可以在海口、三亚口岸签证机关办理落地签证。海南省在“十五”期间十分重视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区的建设,提出建设“海上大省”的战略,推动了全省对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

二、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海洋旅游资源不合理开发,海洋生态环境面临退化。一些海滨景区项目缺乏可持续旅游发展评估体系,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问题日益突出,导致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消失;旅游者生态环保意识淡薄,一些海滨旅游地超容量接待游客造成垃圾遍地、水体污染和植被破坏。如三亚湾西岛为修建盘山公路和游乐设施而砍掉岛上的树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岛上仅有的一个水库已干涸;岛上原有数百只猕猴,现剩下不足10只;许多固体垃圾,未得到及时的回收处理,造成岛上生态严重恶化;大量游客参与的体验式潜水项目,由于缺乏珊瑚礁资源保护知识,珊瑚礁破坏严重。由于大部分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尚不清楚,导致科学利用与保护措施在政府、企业及旅游者三个层面上明显脱节,利益驱动的短期旅游开发行为已严重危及到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是海洋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规划缺乏透明度。传统的海洋旅游资源及其管理工作涉及林业、土地、农业、地矿、建筑、文物管理、海洋管理等多个部门,海南省旅游局缺乏权威性,与其他部门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导致宏观管理乏力。海南旅游规划从2001年开始,尽管已经是三易其稿,但这个规划缺乏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

三是旅游产业发展粗放,旅游市场有待规范。2005年,海南省接待游客1516.47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125.05亿元。但是,旅游收入主要是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与旅游接待人次的增长速度相比明显过低,旅游企业的亏损面依旧较大。仅以旅行社为例,全省参加年检的200多家旅行社,微利和亏损的旅行社约占半数以上。一方面旅行社、饭店削价竞争,许多时候接待游客只是为了维系“人气”,经营微利甚至无利可言;另一方面,一些旅游购物点和民族风情表演点利用高回扣争夺客源。多年来,有关部门先后数次进行旅游市场整治,并3次出台调控旅游价格的措施,先有接团最低保护价,后有接团成本价,还有前不久出台的旅游接团政府指导价,但调控的有形之手不但没有遏制价格的下降,反而引来一片不满的声音,“旺丁不旺财”的现象仍然是困扰海南旅游的一大难题。而美国夏威夷地区每年旅游收入高达50亿美元,比我国全国滨海旅游的产值高出50亿元人民币。又如,牙买加是位于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岛国,面积、人口均不及海南岛,但其每年旅游收入就达50亿美元。

四是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新产品开发与管理困难。海南精心设计、花大力在国内外宣传促销的度假休闲总体旅游产品,缺乏旅游企业方便操作、旅游者容易接受的单项旅游产品相呼应。多年来,海南众多的旅行社都在经营“环岛游”观光产品,与几年前的“环岛游”相比,花在景点上游玩的时间少了,购物的时间多了,让很多旅游者在“三日游”之后,发出“海南不可不来,不必再来”的感叹。市场不成熟、不规范,导致运营模式的扭曲,最后直接影响到新产品的产生和发展,很多旅行社老总表示,包装一个新线路十分容易,也可以迅速推出,但与之配套的食、住、购、娱等旅游要素跟不上,而且新旅游产品一诞生,就面临着被围剿、被蚕食的危险,农家乐、渔家乐不但进不了常规旅游线路,还落得少人问津;西岛海上游乐世界、万泉河漂流虽受游客喜爱,但也是被复制、打压得喘不过气来。

三、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是合理开发海洋旅游资源,促进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海洋旅游环境承载力,并将旅游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态环境结成一个整体。对旅游发展负有责任的政府机构、协会、环境方面的非政府组织应通力合作,加强可行性研究,拟定发展框架,完善旅游规则,实现海南省可持续旅游发展。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保持海南岛的地方特色,维护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和执法管理,重点应加强对陆源污染物的管理,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防止海洋环境污染物的发生。

二是正确定位旅游目标市场,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海南是一个远离国内客源市场的、新兴的热带海岛型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局早在十多年前就把海南确定为中国发展度假旅游产品的金字塔的“塔尖”,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度假旅游产品的竞争。由于国内游客来海南旅游度假的交通成本较高,加上海南旅游产品的比较优势在于一流生态的热带海岛度假,因而国内市场的促销应该重点放在高中端客源层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另一方面,海南岛位于西太平洋经济圈的中心,利用国家赋予的多种优惠政策,国际市场开发大有潜力,目标市场应定位于地理位置和文化渊源较近的中国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和日本客源市场,同时应以经济发达、国民收入较高的欧美特别是气候较为寒冷的北美、北欧国家为主。在目标市场定位的基础上,海南旅游营销必须走“大旅游营销”、“品牌营销”、“联合营销”之路,鼓励并引导海南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品牌旅游企业和一批管理规范、实力强的旅行社参与“海南岛旅游品牌联盟”,并组建一支专业队伍从事市场调研,分析市场需求,不断策划、组合和开发系列海南旅游新产品,并以合适的销售渠道向相应的客源地和顾客群进行联合营销。2003年后相继在海南举办的新思路模特大赛、博鳌亚洲论坛、世界小姐总决赛、海南欢乐节等盛会就是成功的范例。

三是开发海洋旅游新产品,满足旅游者多元化需求。在传统的观光产品中增加可参与性的休闲活动内容,以“三线两点”的专线游取代传统的环岛三日游,着重推出四、五日乃至更长时间的环岛观光游。同时,积极策划、设计、包装和推出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旅游新产品,如海洋渔业旅游、海洋盐业旅游、海洋文化旅游、热带海岛生态旅游、海洋体育竞技旅游、海洋夜生活旅游、温泉康乐度假旅游、高尔夫休闲旅游等。调整旅游区域规划,构建独特的旅游产品体系。建立“三亚旅游圈”和“海口旅游圈”,做到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南北两大旅游基地;开发“海南岛东海岸旅游度假带”,建设一条可以和法国“蓝色海岸”、西班牙“太阳海岸”、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相媲美的海南岛“椰树海岸”,并以此辐射和带动海南中线、西线地区旅游开发。

四是规范旅游市场,实现产业转型增效。为了解决海南省旅游市场长期积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增效,省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可定期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对“零团费”、“负团费”行为采取干预行动,从调整产品结构与客源结构入手,进一步优化旅游经济结构,实现“丁财两旺”。可以借鉴一些国际著名的海岛海滨度假地如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马尔代夫共和国、马来西亚的蓝卡威岛、泰国的普吉岛旅游开发的许多成功经验。

五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大海洋旅游投入。积极引进、采用当今先进的旅游科学技术,促进海洋旅游的科技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比如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开发、监测和保护旅游资源及旅游环境,销售旅游产品;在各旅游区、宾馆、饭店采用绿色环保清洁技术;对各种能源采用节约技术等。随着对海洋旅游开发深度的加大,海南省及各市县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在政策方面要给予倾斜、鼓励和支持;通过各种渠道积累资金,引进外资和设备;鼓励海南旅游企业同国内外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合作;创造条件吸引境外有实力的旅游企业来海南试办中外合资旅行社和联合推销海南旅游产品;吸引和鼓励国外开发商和知名酒店管理集团来海南开发旅游项目和连锁经营酒店。

六是加强公众教育,培养海洋旅游人才。在全社会进行多方位宣传,普及海洋知识和环保意识,提高旅游者、旅游产业经营者、旅游主管部门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意识,逐步形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社会氛围。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使他们能把观赏与教育融于海洋旅游之中,使游客能认识、欣赏和保护海洋,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同时,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派出学习等办法培养一大批海洋旅游专业人才,为海南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