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8:57

医学生物常识篇1

初中生物可以渗入医学常识的内容很多,各册书都有。比如七年级上册讲了病毒的结构、种类、同人类的关系等,可以很自然地和医学常识结合在一起。七年级下册讲了人的几大系统,几乎每一章都同医学知识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八年级上册中的“细菌与真菌”,八年级下册中“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等等,都无一例外地涉及医学知识。

二、生物和医学的有机融合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同医学常识进行关联的内容非常多。比如七年级中“血液”的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如果能够和医学常识进行综合,学生会非常容易理解并接受。第一,我们从导入的过程来看,课本中的初始部分用医学常识问题导入会非常方便:“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意外事故,有许多人是由于失血过多而死亡,若是能够对其及时地输血,失血者就有很大的可能恢复到健康状态,血液对于人体来说非常重要。”第二,在正文的讲解环节中,资料分析一部分内容也是展示医学知识的良好平台,从检验科报告单这一角度讲解血液的组成成分与功能。三种不同血细胞的讲解更能让学生涉及众多的医学常识。白细胞拥有防御保护功能,其数量不在正常范围就可能发生炎症。另外,红细胞具有输送o2与一部分Co2的作用,红细胞减少会造成贫血的情况发生;血小板的作用是止血、凝血,血小板数量降低会导致异常出血,数量升高会形成血栓。从这节课来看,自始至终都可以有医学常识渗入,在课堂中合理渗入相关医学常识,教学效果会更为理想。

三、生物课渗入医学常识的作用

1.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生物学习的自觉性

所有人都对自身健康非常关注,从这一角度来说,在初中生物课堂里渗入医学常识,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生物学习的自觉性,减少教师强迫其学习的烦恼,变“让学生知道”为“让学生想知道”,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可以极大地提升生物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同学习生活实际贴近了,学生也就会更为关心,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提高。对于初中生来讲,平常的感冒谁都得过,知道疾病的痛苦,想要身体健康,想多了解医学常识是极为普通的心理。

这样,生物课程就会自然而然地变成学生掌握健康保健知识的一个渠道,从而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3.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

医学知识对于生物教学来说,所起到的是桥梁纽带的作用,一些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概念,可以通过医学常识,让学生更加轻松地了解掌握。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好这个桥梁纽带,将学生更自然地引入到教学当中去呢?

医学生物常识篇2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具有丰厚中华文化底蕴,是我国历代自然科学、哲学、文化的具体体现。通过中医药的科普,可以提高民众对中医药的认识与了解,促进民众运用中医药进行自我保健和疾病预防,增强民众对伪中医的辨别能力。特别是对青少年开展中医药科普教育,不但可以加深青少年对中医药的认识,提高对中医药的接受度,更可以培养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中医药学也是一门基于实践的学科,只有不断地应用才能使其得以不断发展,对青少年开展中医药科普,培养青少年对中医药的兴趣,是中医药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基础。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普及尤其要从青少年抓起,这是振兴我国科技事业的基础性措施。”为了中医药事业的振兴,中医药科普当从青少年抓起。

2如何开展青少年中医药科普

2.1甄选科普内容,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中医药科普必须姓“中”,首先要让青少年了解什么是中医、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防病治病的特点,使青少年对中医有正确、清晰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笔者遇到过许多中小学学生将小说、影视作品中由作者臆想出来的事物与中医药混为一谈,例如大还丹、点穴等。其次要让青少年了解掌握正确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现在许多如“刘太医“”林光常”“张悟本”之类的“专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不实的中医药知识,将中医药科普变成自己赚钱的工具。最后要注意宣传内容的科学性,中医药学中有许多至今还未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的和一些现在还存在争议的则不适合进行科普教育。

2.2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开展中医药科普活动,中医药博物馆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青少年参观博物馆。开展参观前教育,使青少年对博物馆有大概的认识与了解,布置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参观博物馆,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讲解时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提高青少年参观时的兴趣。还可以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由青少年来担任讲解员,给他们更多时间来接触中医药,同时也可以锻炼青少年的社会实践能力。除了开展馆内活动外,中医药博物馆也可以和学校互动,在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科普教育活动。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展校本课程,将与中医药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中医药科普融入学校日常教育中。组织对中医药有兴趣的同学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夏令营、考察等活动,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去药用植物园采药;去药房了解中药配方、包药;去药厂参观药物生产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医药的兴趣。随着网络技术的改善和多媒体技术的提高,可以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科普方式逐步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原本只限于用文字表述的中医药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变成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影像于一体的数字科普作品,使青少年能更直观形象地学习了解中医药知识。通过网络,青少年也能随时随地利用这些数字科普作品来学习中医药知识,打破了时间与地域上的限制。

3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开展科普活动实践案例

医学生物常识篇3

一、医用物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不合理

在全国各高校普遍存在非物理专业的物理学学时较少的现象,医学院校更是如此。为确保物理学体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学时和教学进度比较紧张的情况下,通常只保留较少的学时讲解一些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教学内容与医学结合得往往不够充分。目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物理课情况是:要在60学时的教学计划内,完成涉及刚体力学、流体力学、声学、电磁学、光学、量子力学、原子物理学等共计十三章的理论课教学内容,每章平均不到5学时;同时还要挤出学时上习题课。大多教师感觉时间“捉襟见肘”,为赶进度几乎是“满堂灌”。由于课时所限,与医学联系非常紧密的X射线、激光和核磁共振等内容,无法深入展开。

2.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我校已完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但大多数老师的教学仅仅是把预先做好的课件,用投影仪投出,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仅仅是充当了“电子黑板”的作用,计算机及网络强大的数值分析、图像处理及交互功能等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教学模式仍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缺乏互动,即使偶尔提问也因为课时所限,与学生的交流非常有限;教学中总是侧重于传授书本知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阐述不多。

3.教师医学背景知识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从事医学物理学教学的教师大多出身于物理学及相关专业,鲜有医学专业背景,医学知识掌握较少。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医学内容常常缺乏足够的底气,讲解往往流于表面,甚至绕过不讲,从而不能很好地阐明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内容缺乏实用性。相当数量的学生认识不到物理学对医学的重要性,认为物理学与自己专业的关系不大,学物理没什么用处;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高。

除此之外,本科层次的医用物理学课程本身涉及许多复杂的数学公式和严密的推导过程,对学习者的理解力和数学演算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对于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由于所修课程门类较多、课业负担较重,在医用物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上无法投入大量精力;而且,相当多的学生仍在延续中学时为应付考试而养成的学习习惯,在还没来得及搞清楚物理原理的时候就盲目投入“题海”,欲速不达,学习非常吃力。因此,学生在学习医用物理学过程中往往产生畏难情绪,感觉很枯燥乏味,学习兴趣减弱,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较差。

二、医用物理学教学改革措施

1.改革教学目的,更新教学观念

单纯以掌握物理知识为目的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和研究型学习的要求。新时期对医用物理学的教学目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突出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引导医学专业学生通过领悟和运用物理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必须同时更新教学观念。著名教改实践家李元昌曾说过:“教学方法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因为有怎样的教育观念,才会有这种观念下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观念倡导:教师应从单纯的“传授者”向“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等多重角色转变。为此,在医用物理学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不能仅仅充当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而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调动足够的资源,引领学生进入“角色”,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求知,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1)改革教学内容

为克服“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要精选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既保证物理学体系的完整和连贯,又兼顾医学专业的需要及发展趋势。对重要的物理定律、公式、结论要讲清思路,讲明来源和应用思想;对于某些涉及复杂数学表述的内容,不必拘泥于公式推导,让学生了解、明白,会定性分析即可。而对医学相关的内容要尽可能细致讲解,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他们学到一些实用知识。如多普勒效应在医学超声探测中的应用、利用X射线衍射图发现Dna的双链螺旋结构、单分子探测与纳米技术的应用等,这些内容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医用物理学的魅力所在。

(2)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

传统的医用物理学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想在原有的教学课时内达到更高层次的要求越来越困难。为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基于先进教学观念的,新的、多样化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经刻不容缓。比如,在理论课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按照“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的流程展开教学,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使课堂充满活力,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李元杰教授提出的数字物理教学(即Dtp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物理教学模式,已成为各高校研究与探讨教学模式改革的热点。其主要特色是:讲思想、讲方法、讲知识三者并重;教学内容把科学计算与数字模拟作为重点;加强应用与实践,在实践中带着任务和问题学知识理论。将“数字化教学模式”应用到医用物理学中,依托于某种计算机语言(如VC、VB和matlab等)编制的具有交互功能的数字化教学辅助软件平台,可以实现对物理规律、现象的科学、严密的仿真再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达到较高的教学质量。

2.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知识储备是允充足,结构是否合理,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尤其对于从事交叉学科教学工作的教师,首要问题就是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相对于专门从事普通物理教学的教师而言,医用物理学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物理学功底,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比如,在讲到流体力学时,为加深学生印象,可以利用泊肃叶定律来分析血压、血流量和血管流阻的关系,如果教师不懂解剖学,对血管的剖面结构不是很清楚,教学效果不会很理想;讲电磁学时,如果想要讲清楚心电知识,必须对生理学有所了解。

医学生物常识篇4

关键词:医学实验仪器;基本操作;实验教学;仪器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医学实验仪器基本操作》是各学科实验教学中必须涉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医学生进行医学实验不可或缺的手段。《医学实验仪器基本操作》课程系统讲述了常规医学实验仪器的原理、规范操作、日常维护等知识,为学生更好地进行医学实验打下了坚实基础。

1.《医学实验仪器基本操作》课程的意义

医学实验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医学人才。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可以自己利用掌握的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进行医学研究,获取医学知识。医学实验仪器是学生进行实验必须掌握的工具。医学实验仪器基本操作课程的开设使学生系统掌握各个学科的常规实验仪器的原理、应用等基本知识,为各学科的实验教学打好基础。

2.课程设置及内容

《医学实验仪器基本操作》课程的主要授课形式为实验课,授课对象为我校本科二年级学生。《医学实验仪器基本操作》课程设置在学生进入实验教学的初期,即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之前首先掌握各种常规仪器的使用和相关实验技术,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为我校老师编写,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基础医学实验仪器使用基本操作方法》。本课程内容为机能学、形态学、生物技术等学科所涉及的常规实验仪器。其中机能学仪器主要包括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系统、人工动物呼吸机等。形态学包括显微镜的基本知识、生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数码显微镜互动系统、轮转切片机、冷冻切片机等。生物技术常用仪器主要有移液器、离心机、酶标仪、pCR仪等。《医学实验仪器基本操作》课程以实验仪器为主要对象,以各学科为主线,对医学教学、科研的常规仪器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每个仪器均按照基本概况、结构组成、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维护保养、实际上机操作等几项内容结合仪器进行实地教学。

3.教学探讨

3.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医学常规仪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增强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规范的实验仪器操作技能。

3.2通过对常规仪器的系统学习,使学生明白了仪器的原理,了解仪器的应用范围,为以后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和更深入地进行医学科学研究做好了准备。随着学校对实验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加,教学仪器设备更加先进,价格昂贵,本课程注重仪器的维护和保养相关知识的讲授,让学生不仅学会使用它,还要维护它,爱护它。

3.3本课程的开设,为各专业的实验教学省去了仪器使用的内容,更避免了多学科对相同仪器的重复教学,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4.展望

本课程是实验教学的基础课程,更侧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医学实验仪器基本操作》课程的授课,教师不仅要精通各种实验仪器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应注重锻炼学生独立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本课程处于开设初期,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还在探索阶段,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授课形式的多样化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期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践技能,为培养全能型的医学生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柴纪严.基础医学实验仪器使用基本操作方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医学生物常识篇5

【关键词】课程负责人说课程;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优化

生物化学从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是我校西医类、中药/药学类、中医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此课程内容学习为药理学、病理学等后续课程和其它临床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1]。为促进课程建设,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在今年开展了“课程负责人说课程”竞赛活动。笔者作为“课程负责人说课程”的一名听众,在本文中从教学设计优化角度探索通过听竞赛如何促进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优化。

一、“课程负责人说课程”“课程负责人说课程”竞赛参赛对象为列入培养方案教学

进程的各类课程(必修课和限选课)课程负责人。参赛选手从课程定位和目标、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与评价、课程建设与特色等方面说自己负责的课程,每位参赛负责人阐述时间20分钟。

二、听“课程负责人说课程”竞赛对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优化的促进作用

虽然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逐渐取代了传统授课,但课前怎样设计生物化学各章节内容,主要还是体现在教案中。教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教学方法、重点难点及相应的处理对策、参考资料和教学效果等,其中如何设计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和重难点内容至关重要[2]。生物化学课程负责人在说课程过程中以“蛋白质化学”章节为例,重点讲解了西医专业、中医专业、中药/药学专业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差异,特别是对生物化学不同专业授课知识目标的明确,有利于促进教师在教案撰写中合理组织重点、难点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针对各专业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中笔者以“蛋白质化学”章节为例,探索“说课程”活动如何促进生物化学教学设计优化。

1.促进西医专业“蛋白质化学”章节教学设计优化

对西医专业学生而言,“蛋白质化学”章节培养目标是通过掌握蛋白质化学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中,结合临床样本,深入揭示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的临床疾病的分子机理,并开展相关药理学研究,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讲授时,应适当延长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关系与疾病发生讲授时间,在讲授蛋白质一级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和治病机理时,不仅仅讲授课本提到的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引起的镰状细胞贫血症,应密切结合目前相关临床疾病,在当前精准医疗的大环境下,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法扩展讲解蛋白质氨基酸残基突变引起的蛋白质一级结构异常所致的疾病如nav1.5通道单氨基酸突变引起的遗传性长Qt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扩张型心肌病等遗传性心脏疾病和乳腺癌,γD晶状体蛋白单氨基酸突变引起的先天性白内障等等疾病治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从而增强学生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相关的临床疾病治病机理和临床症状的了解,不仅有利于适应培养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有利于促进基础理论教学与临床的紧密结合,提高中医院校西医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效果。

2.促进中医专业“蛋白质化学”章节教学设计优化

对中医专业而言,“蛋白质化学”章节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掌握蛋白质化学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中,结合中医证候,开展中药复方或中药配伍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的临床疾病的中药药理研究,为中医中药治疗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的临床疾病奠定基础,促进中医中药的发展。尤其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传承中医精髓,在中西医并存的教学实践中,真正的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医专业“蛋白质化学”章节教学设计中,应在讲解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时,一方面适当扩展性增加遗传性心脏疾病、肿瘤、红斑肢痛症、遗传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疾病的发病机理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关系,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理解,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时适当增加目前中医药对扩张型心肌病、癫痫、红斑肢痛症等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的疾病的治疗案例讲授,促进学生对中医药治疗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异常相关疾病的了解,有助于将来学生将中医药诊疗与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同时增强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促进中药/药学专业“蛋白质化学”章节教学设计优化

对中药/药学专业而言,“蛋白质化学”章节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掌握蛋白质化学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药理研究和药物研发工作中,一方面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角度深入探究天然药物治疗疾病的药物作用机理和药效物质基础,大大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另一方面开展多肽或抗体药物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并利用掌握的蛋白质理化性质和分离、纯化、鉴定技术对多肽和蛋白质药物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鉴定、药物活性筛选、设计和改造,开发靶向治疗药物或为新药研发创制提供天然分子模板,充分挖掘药物宝贵的利用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中药/药学专业“蛋白质化学”教案设计而言,应重点讲解蛋白质的结构、功能、理化性质、分离、纯化、鉴定相关的技术,特别是在蛋白质理化性质和分离纯化等知识讲授时适当延长课时,并结合目前科学研究成果,引入蛋白和多肽的理化性质、结构和功能研究、分离纯化相关技术实际应用仿真实验或相关实验研究微视频,并开设相应的蛋白质分离纯化和鉴定的实验内容,增强学生对蛋白质相关研究技术的掌握,使学生能结合理论知识和掌握相关的生化技术,在今后的蛋白质相关科学研究中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科研研究水平和科研素质。

参考文献:

[1]唐炳华.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

医学生物常识篇6

[关键词]专科药房;药学服务;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R95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6(c)-118-03

我院作为江西省九江市的三级医院,日门诊人次早已达到1000人次以上。尤其我院皮肤专科作为江西省内最大的皮肤性病科,湘、鄂、赣、皖等周边省份患者云集于此,日平均门诊人次达到500人次以上。故我院从2000年开始成立皮肤专科药房,在皮肤科门诊实行一条龙服务。在不断摸索和改进的过程中,得出了一种快速的调剂方法――日平均数调剂法,大大地加快了药物调配的速度。在加快药物调配速度的同时,大量的药师从一线发药当中解放出来,从事药学技术服务工作,其也深深感到有必要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提高药学服务质量,这也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

《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1]第十条指出,药学部门在医疗机构负责人领导下,负责本机构药事管理,按照《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监督、管理本机构临床用药和各项药学服务。药学部门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保健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药物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

1设置优良专科药房

我科根据《药品管理法》和《医院药剂管理办法》制定了专科药房药师完整的工作制度和操作流程,并非常重视在岗药学人员的培训。同时改进专科药房的设置,大大减轻了调剂人员的体力劳动,加快了药物调配的速度,提高了药品调配的准确性。

1.1专科药房的设置

在普通药房设置的基础上,增加“n”字形药架,前面有2人、2张电脑桌。两人负责收方、审方,然后把处方交给调剂人员调配。调剂人员调配好处方后交给前台人员核对,交待用法、注意事项并开展药物咨询服务。一位调剂人员坐在“n”字形药架当中,负责调配所有药品。“n”字形由左右两个药架和前面一个带药架的调剂桌构成。每个药架有50个大小不一的窗格。前面放口服制剂,左面放注射剂型,右面放外用剂型。

1.2日平均数调剂法

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过程中,根据每日95%的处方所用的药品,计算每日的平均用量,得出了调剂方法――日平均数调剂法。

1.2.1各类制剂在专科药房的品种数在专科药房中,专科药品较多,使用专科药品亦较为集中,因而必须把皮肤专科医生所用到的几乎所有药品都要考虑进去。我院皮肤专科药房现有的各类制剂在专科药房的品种数中,口服制剂123种,注射剂型95种、外用剂型135种。

1.2.2各类制剂在处方中使用的概率根据药品在专科药房处方的用量排名算出其使用的概率。我院各类制剂在处方中使用的概率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到,根据各类制剂在不同用量排位使用的概率,取口服制剂、注射剂型、外用剂型各前五十位,就可以调配96%以上的处方。几乎不需要移动就可以坐在“n”字形药架中间快速、自由调配药品了。以往药品分散在不同区域的药架上,一天平均要移动500张处方×2次/张×10米/次=10000米。这样既节省了大量的体力、劳力,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大大地加快了调配的速度。最快每小时可调配处方400张,日调剂处方数可达到3000张以上,即一人调配完全可以达到一般三甲医院专科药房的标准要求。

表1各类制剂在处方中使用的概率(%)

1.2.3药品陈列把药品按不同的剂型分类排放在“n”字形口服制剂、注射剂型、外用剂型药架上。同时注意把最常用的药物放在最易取到的位置。如皮肤科使用的药品当中,抗变态反应药物应用最多,因而把这类药物放在与调剂人员桌面平行的位置。药品陈列一般只需由药房工人完成即可。每天下午下班前由药房工人按窗格标签把药品摆满所有窗格。

1.2.4药品陈列的数量从电脑中计算出前五十种药品的月用量m,得出每天药品陈列的数量S。计算公式为S=m/31×110%。

2提高药学服务质量

2.1改变药师的思维方式

首先是改变传统的认识,以为药师只要给患者发好药就行了。要实行从简单的发药到提供药学服务的转变。其次要实行从药学思维到药学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的转变。药学思维是指在提供药学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注意药物本身的性质,特别是药理学、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内容的思维过程。临床思维是指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注意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特别是通过对患者直观的分析,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的一种思维过程[2]。药学思维往往注重药物的精确而缺乏与病因临床症状结合的灵活性。当患者出现症状时,药师一般缺乏鉴别能力,首先考虑药物治疗,而不会分析患者病情,就容易出现用药不当的现象。因此药师只有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才能理解医师的临床思维方法。

2.2提升药师医药学基础知识[3-4]

由药剂科主任及年长药师对药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每星期抽出一个下午对工龄在十年以下的年轻药师进行全面的培训。药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是有效开展药学服务工作的基础。药师在临床开展工作时必然会用到医学、药学、药物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律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医学知识当中,内容相当纷繁复杂,医学生尚需要五年的医学知识教育,药学人员不可能再经过如此长期的教育,但理论学习仍是重要阶段[5]。而药师对于某些专科医学来说,如皮肤科学,需要补充的医学知识范围缩小,就更有针对性,学习起来可能更容易深入领会。比如在皮肤科药房,一名药师平均每天要接触荨麻疹患者50例左右,每个医师的用药习惯都不相同,但治疗方案大同小异,都能达到殊途同归的治疗效果。从中药师能得到许多的启发,增长了很多医学知识,实践为药学服务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同时学会药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比如说通过同行了解到某三级医院乳腺科某专家治疗乳腺增生效果非常好,其专家门诊时门庭若市,每天不少于50人来求医。通过研究得知,他一般极少用手术方法来治疗,因为手术方法复发率很高,使用的主要是药物治疗。通过研究处方,知道主要用两种药物龙血竭加他莫昔芬,龙血竭活血化瘀效果非常强大,加上他莫昔芬抑制雌激素,故而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后来把他引进到我院来,效果非常明显。因此,药师必须注重自身的知识积累,加强薄弱环节的提高,科室也应加强培训,通过系统培训逐步调整药师的知识结构。长此以往,药师的医学、药学知识才会有一个长久的进步。

2.3提高专科药房药物咨询水平[6]

专科咨询的优点:有利于咨询药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掌握专科药物药动学理论与知识要点。药师在专科药房开展咨询前,必需预先熟悉该科的常见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药物方案、所用药物的知识,才可能在坐诊时更好地理解医师的诊疗思路。咨询药师具备的知识结构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同时必须掌握患者及医务人员咨询的常见问题。

患者及医务人员咨询的常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药事询问,如是否有药、价格规格、厂家、医保自负比率等问题;②药品的成分及保管方法;③药动学特点、英文名称及说明书的翻译;④合并用药的安全性;⑤药物的选择、使用方法、作用、不良反应,特殊人群的用药、疾病的相关知识,常见疾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药物治疗知识。

2.4随同医师坐诊

选派优秀药学人员随同医师坐诊,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咨询药师每周抽一上午定点在皮肤专科药房随同一位有学术专长的主任医师在专家门诊处坐诊。听医师的问诊,看患者的病历、报告单以及医师的病历书写。及时将重要的知识点和疑惑先简单记下,回科室后对典型的常见病历和知识点以门诊病历的形式记录,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知识,寻求答案,疑问处与医师交流,以促进知识积累。把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带回科里与大家分享,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其他药师进行临床药学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

2.5加强医师、药师之间的沟通

我科编制《皮肤科专科药品集》,为皮肤科医师提供最急需的临床用药参考;及时向皮肤科医师介绍最新的治疗药物;提供专业的药代动力学数据,深受皮肤科医生的欢迎。加深了科室之间的交流,融洽了科室之间的友谊,为医师、药师之间的协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6加强药师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据调查,有61%的患者表示需要向药师进行用药咨询[7],也表明患者对药师工作的需要、信任及肯定。在药师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药师还应注意总结咨询中患者提出的共性问题,并印制成宣传册无偿提供给患者查阅。同时印制各种常见疾病的用药治疗宣传单,应简单通俗易懂,患者容易接受,因而也提高了治愈率,患者大多表示非常满意。

3讨论

总之,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药师走向临床提供药学服务是必然趋势,也是国内急需解决的问题[8]。我院通过建立专科药房,优化药房设置,运用日平均数调剂法提高调配效率,使大量的药师解放出来,为培养临床药师提供了人员保证。培养专科临床药师,是实行临床药师制的起点和突破口,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当前还处在实行临床药师制的起步阶段[9],还存在许多缺点,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一方面大多数患者已形成有药学问题问医师的习惯。在药师提供药学服务时,如果没有较全面的临床知识,可能导致工作失效且可能影响医师、药师、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发投诉甚至纠纷,使临床药学工作得不到认可和支持而裹足不前。另一方面,药师掌握的专科临床新知识和药物治疗学新经验知识跟不上,迫切要求补充医学、药物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律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S].2002.

[2]邵蓉,张玲.对临床药学服务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药房,2005,16(14):1044.

[3]周群,张娟.药房质量管理与优质窗口服务[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1):170-171.

[4]杨晓秋.新形势下中药房工作之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3):136,95.

[5]丁建平,齐晓涟.临床医师参与神经内科重症监护专业临床药师带教工作的探讨[J].中国药房,2008,19(17):1356.

[6]朱慧娟.门诊药房工作转型[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9):108,122.

[7]曾仁杰.中国医院药师临床化问题思考[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73-74.

[8]宁华,刘红,张艳华.面向住院患者的药学服务调研与探讨[J].中国药房,2007,18(11):877-888.

医学生物常识篇7

关键词:文本挖掘生物医学文献文本分类关系抽取

一、引言

信息爆炸时代,各行业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和积累大量的以各种形式保存的信息,这些信息以指数级的速度不断积累和增长,如何快速准确地从这些纷乱的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文本挖掘是指从大量文本数据中抽取事先未知的、可理解的、最终可用的知识的过程,同时运用这些知识更好地组织信息以便将来参考[1]。如今文本挖掘已经成为国际上非常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

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生物医学文献呈指数级增长,成为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然而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快速增长的科学文献数据,即便是该领域内的专家也无法依赖手工方式从中获取感兴趣的信息。由于生物医学文献绝大多数都是以非结构化的形式存在于文本文件中,因此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对生物医学文献数据进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文本挖掘过程

文本挖掘通常包括文本数据预处理、特征信息提取和数据挖掘三个步骤。文本挖掘过程如图1所示:

图1文本挖掘过程

文本数据预处理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结果,英文文本数据预处理包括无用词过滤和词干化处理。文本特征信息提取是将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文本数据转化为挖掘工具可以处理的中间形式的过程,特征提取首先要识别文本中包含重要信息的特征项。本文采用数学模型来表示这些特征项,常用的特征表示模型有布尔模型、向量空间模型和概率模型,通过特征表示得到的向量维数较高,特征抽取的基本思想是利用映射的方法将高维特征映射到低维空间中,特征抽取一般是构造一个评价函数,然后对每个特征向量进行评估,删除评估分数较低的特征向量。经过特征信息提取之后,文本数据以结构化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因此计算机就可以对文本数据的特征信息进行分类、聚类、关联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数据挖掘处理。

三、文本挖掘技术在生物医学文献管理中的应用

将文本挖掘技术应用到生物医学领域中,通过挖掘文本数据发现生物医学的规律,能够提高生物医学文献管理的效率。

(一)生物医学文献分类

对生物医学文献进行合理分类可以对文献的组织和搜索带来极大的便利,也为进一步的数据处理打下基础。文本分类是指将文本数据映射到预先定义好的类别中,我国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基于距离的方法、决策树分类法、贝叶斯分类法等。生物医学文献语料库是对生物医学文献分类的基础,目前国际上可以公开获取的生物医学语料库有:Genia语料库、Yapex语料库、pDG语料库等。另外由于生物医学文献中的专用术语较多,有些术语在文献中出现次数不多但非常重要,具有很强的分类特征,因此如何在已有的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这一特点的算法来提高生物医学文献分类的准确率和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生物医学文献关系抽取

生物医学文献关系抽取的目的是从文献信息中找出生物实体之间的关系,例如基因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由于生物医学文献中同一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同时文献中也可能出现很多语料库中不存在的新概念,因此生物医学文献关系抽取的难度较大,国际上常用的关系抽取方法有共现方法、关键词方法、机器学习方法和自然语言处理方法[2]。这些方法在生物医学文献关系抽取中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学者提出利用向量空间模型来识别文献中生物实体间的关系,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开发或多种方法融合运用以期获得更准确的关系抽取结果。

本文主要介绍了生物医学文献的分类和关系抽取,当前生物医学文本挖掘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文献分类、信息检索、自动摘要、生物医学领域实体识别、文献信息关系抽取等方面。通过文本分类可以缩小搜索范围,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做准备;通过信息检索可以帮助用户在海量的文本信息中快速找到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自动摘要技术计算机可以自动地从原始生物医学文献中提取出主要内容,使研究者不用花费较多时间就可以从海量的生物医学文献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文献信息关系抽取技术可以从生物医学文献中抽取出特定的事实信息,对生物知识网络的建立、生物体关系的预测和新药的研制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总结

文本挖掘是当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概述了在生物医学文献中文本挖掘的具体过程,重点论述了文本挖掘在生物医学文献的分类和关系抽取中的应用和研究状况。文本挖掘技术在生物医学文献管理中的应用在近年来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很多方面仍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文本挖掘技术的提升将会推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医学生物常识篇8

关键词:整合课程;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方案设计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临床医学各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特征日趋明显,培养医生的整体观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医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注重各自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便于教学实施、组织管理和教学资源安排等优点。但学科之间界限过于分明,各学科内容之间存在交叉重复或表述不一;临床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培养不足;教学方法单一,考评体系不够全面客观。鉴于此,医学教育课程模式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医学院校课程整合的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构建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方案。整合课程是指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通过整理与融合,使相关课程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精简、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以发挥其综合优势[1]。实施整合课程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适应知识爆炸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有利于医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衔接。

1医学整合课程的发展现状

1.1医学课程模式的回顾

1993年,爱丁堡世界卫生医学教育峰会推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综合型课程教学模式[2],使医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和理解一个器官与系统的关系,形成医学整体观。1999年,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papaFJ教授和卡格雷大学医学院HarasympH教授系统论述了医学课程模式[3],将医学课程模式划分为5种:①以带徒培训为基础的课程模式(apprentice-ship-basedcurriculummodel,aBCm);②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discipline-basedcurriculummodel,DBCm);③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organ-system-basedcurriculummodel,oSBCm);④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problem-basedcurriculummod-el,pBC或pBL);⑤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课程模式(clinicalpresentation-basedcurriculummodel,CpB-Cm)。世界高等医学教育经历了3次改革浪潮:①1910年,以弗莱克斯纳(Flexner)报告为导引[4],形成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模式;②20世纪中期,随着pBL的提出,医学教育迎来了以pBL和课程整合为创新手段的教育模式[5];③21世纪,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普及,医学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医学生的核心岗位胜任力,提倡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新型职业素养,推动了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塑造教育模式的发展[6]。

1.2我国医学整合课程的发展现状

20世纪中叶开始,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借鉴国外医学院校课程整合的成功经验,从不同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要求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2009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医学院校要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2009年11月,医学发展高峰论坛以“医学整合”为主题,《北京共识》,指出医学整合式实现全民健康宏伟目标的重要方略。2011年,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2015年10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主办的“中国医学整合课程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医学整合课程论坛”在西安举行,国家卫计委首套“器官-系统”整合规划教材正式。“整合”成为新形势、新挑战下的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风向标。目前,国内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主要分两类[7]:以器官系统或疾病模式和以问题为基础模式。器官系统或疾病模式又分为:①水平综合,相互平行的学科打破学科界限,分别局限在基础医学学科或临床医学学科;②垂直综合,基础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学科的综合渗透。以问题为基础的整合模式,是以问题为基本元素,将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以小组讨论为基本教学形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解决问题获取连贯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如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基础医学总论》与《基础医学各论1-4》整合模块[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以能力为主线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实现了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真正融合[9];汕头大学医学院的模块课程教学[1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横向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基础医学教程、器官系统整合基础医学课程,促进了基础课程教学结合临床工作实际[11];北京大学医学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构建基础医学新型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向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化[12]。绍兴文理学院为地方性院校,学生起点较低,师资等各种教学资源均有限,如何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模式的改革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课题。遵循“一体现、两符合、一致性原则”,参考国内外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大方向以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的原则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理念,符合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符合国家对临床医学专业提出的“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倡议,与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一致。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和顶层设计,“小步慢跑、分步实施”,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方案,在临床医学专业2017级卓越医师养成班初步实施,皆在探索适合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开拓出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医学教育改革模式。

2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构建

2.1构建方法

学校成立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在深入调研国内外课程整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教学研究项目为导向全面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顶层设计。专家组查阅资料、调研学习、专家咨询、反复论证,确定整合课程方案,征求校外医学教育专家建议。经过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党政联席会通过后逐步实施,并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促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模式的不断优化。

2.2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即“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为指导思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按照人体器官系统逐一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使医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按照人体器官系统教学,“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从疾病到药物治疗”有利于学生对药理知识的掌握,为实施以问题为基础(pBL)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为后续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更系统和坚实的基础。

2.3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思路基础医学课程

包括医学细胞生物学、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药理学、局部解剖学等,它们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等课程的教学是按各自的规律进行授课。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是各自按人体器官系统分别进行教学。即同一个系统的知识在不同的课程中进行教学。例如在系统解剖学中学习人体器官系统的宏观结构,在组织学与胚胎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组织微观结构和器官系统的发生,在生理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在病理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组织病理变化,在病理生理学中学习疾病状态下器官系统的功能改变,在药理学中学习治疗各器官系统疾病的药物作用、疗效和不良反应。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同一个器官系统的知识有时需要间隔半年至两年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单位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以大量的记忆学习为主;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主要以理解学习为主。限于授课任务和授课时间的关系,难以清楚地介绍同一个系统的宏观与微观、形态与功能、正常与异常的关系,因此,给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包括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困难。鉴于此,有必要对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综合改革。整合课程方案是从整体上改革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中按人体器官系统教学的课程,包括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进行整合,目的是使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更符合学习的规律,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结构-功能-环境-临床为主线的课程新体系,对原有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选择、优化和重组。把基础医学14门课程进行分解整合为生命基础模块、环境与健康模块、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模块(见图1)。强调人体整体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体现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正常与异常、环境与健康、基础与临床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医学的整体认知观念.①细胞分子生物学。整合传统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强化医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围绕“人体由分子组成细胞”,强调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教学内容注重统一知识点的前后呼应、层层推进和理解不同角度,减少不必要和不恰当的重复,尽可能统一或说明不同学科对统一现象使用的术语,减少学生混淆,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各种知识点的适当平衡,突出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分子和细胞基础。②基础医学导论。依据“从形态到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的认知规律,整合传统的系统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核心内容、总论和概述,是一门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整合课程。③器官与系统。将基础医学课程中按人体器官系统教学的课程,整合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形成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实施了基础医学课程的整合。④感染与免疫。整合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以及涉及免疫系统的解剖学、组织学,传染病相关的病理学与抗感染有关的药理学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以病原生物入侵与宿主免疫防御为主线,使学生对两者的相互作用有较全面、系统、整体的认识。⑤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整合传统的医学遗传学与胚胎学[13],打破了医学遗传学和胚胎学之间的学科界限,强调遗传物质的传递、分子遗传病和胚胎发育中的作用,使遗传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凸显。力图从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阐述人类遗传病发生及发展的规律,为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⑥医学机能学实验是以人体功能观察、动物实验、虚拟实验为教学手段,探索人体功能的活动规律及其在疾病状态或药物干预下的变化规律,并阐述其发生机制的综合性医学实验课程。该课程有机融合了传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机能学的实验方法和验证理论课所学的知识。⑦临床导向基础综合实验。根据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临床常见问题进行全方位相关信息的整合,不受固有学科限制,包括医学知识、医学能力、医学素质和医学心理。该课程使学生熟悉实验流程、学会实验设计,训练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协作、合理分析、清晰表达等素质,传递临床思维习惯及临床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分析总结能力、沟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严谨性、团队合作、创新精神。

2.4改革教学方法

开展CBL/pBL学习整合课程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学生自主学习、早期接触临床的融入。为促进学生所学融合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开展以案例为基础(CBL)、以问题为基础(pBL)等教学,将CBL/pBL案例贯穿各整合课程学习中,促进基础与临床学科的纵向或横向联系,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5创新评价模式

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各模块学习效果评价涵盖基础知识及理论评价、基本技能评价、pBL/CBL评分、学生互评等;学生整体能力评价;学生基本知识评价通过两次基础医学综合测试形成所有评价结果,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各种意见或建议,配合整合课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

3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保障措施

3.1更新教育理念是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前提

学校采取“请进来、送出去、自充电”,培养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骨干。邀请国内外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专家来校开展医学教育学术交流。派出骨干教师赴国内外学习或参加学术会议,使教师了解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提高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改革的感性认识。学校、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要定期开展教师培训,通过亲身体验,提高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实践能力。

3.2持续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根本

学校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作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学校成立课程整合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在深入研究国内外课程整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教学研究项目为导向全面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探究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方案,经过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后逐步实施,并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促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模式的不断优化。

3.3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团队是整合课程的基石

学校依据各器官系统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建立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师组成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团队,明确教学团队负责人的职责,各学科教师合作实施器官系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整合教学团队实行集体备课和预讲制度。通过集体备课,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教师能够充分剔除重叠的内容,进行讲授内容的分工合作,真正做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合作教学,保障各器官系统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提高教学效率。在预讲过程中,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加强各学科教师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4教学改革课题立项是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整合课程的有效保障教改课题的方式是一种让教师了解“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捷径。通过课题的撰写,课程负责人会充分熟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明晰课程整合的思路,梳理整合课程的知识点,组建教学团队,设计课程实施方案,有效保障课程的实施。对课程负责人严格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既赋予责任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激励了课程负责人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赵骥民,李春超,赵慧君.设置综合专业整合优化课程[J].中国高等教育,2005,(1):44-45.

[2]席焕久,秦书俭,李红玉,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基础课程模式改革研究[J].医学教育,2003,23(5):1-5.

[3]papaFJ,HaRaSYmpH.medicalcurriculumreforminnortha-merica,1765tothepresent:acognitivescienceperspective[J].acadmed,1999,74(2):154-164.

[4]张艳荣.20世纪初美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历程回顾与分析[J].中华医史杂志,2002,32(1):5-9.

医学生物常识篇9

在医学领域内,生物安全是指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或医院内人员暴露、向实验室或医院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涵盖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医院感染防控两层含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物安全知识函须纳入医学生的知识体系架构,但系统全面的生物安全教育在我国医学院校中尚未开展。对医学本科生开展生物

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院校各专业学生在学习、实习和工作中几乎都离不开实验室和医院,接触人体或者动物的各种体液和排泄物的机会远远高于其他专业人群。据报道,有13%的病人患有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结核等传染性疾病,因此,学生面临的生物安全风险较大叫。而贺志安、张景霞等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医学生由于没有接受过生物安全教育,对生物安全知识的知晓率极低,自我防范意识淡薄,也未建立相应的责任与风险意识。   

虽然生物安全已引起了高等医学院校相关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但生物安全事故在我国仍屡有发生。2005年初牡丹江地区某高校动物实验室内发生大白鼠感染出血热事件,造成4名工作人员感染。2007年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曾发生一例流行性出血热的实验室感染事故,造成1人死亡。2010年12月,在东北农业大学“羊活体解剖”实验课上,因使用了未经检疫的山羊,导致在场的28名师生全部被布鲁菌感染。时至2017年,医院感染事件依然层出不穷,浙江省中医院一位技术人员在某次技术操作中因严重违反“一人一管一抛弃”的操作规程,导致5名患者感染艾滋病;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则因该院血液透析室违反操作规程,导致9名患者感染乙肝病毒。以上事件再次敲响了生物安全的警钟,也充分说明生物安全教育的缺失是极大的安全隐患。   

生物安全是每位初涉医学领域的人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对医学本科生而言,无论是进行病原生物学课程的实验操作,还是日后从事相关的研究或临床工作,生物安全知识都必不可少。只有了解相关知识,才能从主观上引起重视,从而自觉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实验室和医院获得性感染。因此,在医学本科生中开展生物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生物安全防护必须从源头抓起,正如日常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要从幼儿园儿童抓起一样,生物安全教育必须从本科生学习基础课程时就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基础牢、素质高的医学专门人才。

2医学院校开展生物安全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物常识篇10

本文作者:王焱范鲁雁工作单位:合肥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中心药房

医院药学工作进一步面向临床,面向患者,开展药学监护,在这种背景下,急需大量拥有临床药学知识、能够参与药物治疗并进行药物应用监测与研究、胜任现代医院药学工作的临床药师。建立临床药学管理思想临床药学已经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药师进入临床,协助医师提出个体化给药方案,并监测患者的整个用药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临床疗效[5]。药师走向临床,医药结合,参与合理用药,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有效,这是临床药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加速临床药学发展的关键。药师参与临床查房,向专科化方向发展药学服务的发展趋势使得在医院的药师职责已由简单的配方发药过渡到走向临床直接参与临床用药,药师的工作不再是单纯地发放药品,而是以病人为中心,与医师合作共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面对自身的新角色药师首先要建立起临床工作的信心,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选择1~2个专业科室或一大类药物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参与临床查房、会诊和患者用药方案的制订、实施;认真观察和发现问题,利用药学知识,结合仪器,分析药动学、药效学、不良反应等数据,推断药物在患者体内作用的过程,阐明药物治疗与临床疗效的关联性[3],及时向医师提出药物剂量调整或更换药物的可靠依据,做好医师的帮手。药师参与治疗方案的设计临床药师发挥药学所长,以临床合理用药为中心,提供和整理药学信息情报,监督药物使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药物的不良反应、禁忌证、相互作用、用药剂量等。审核医嘱,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护士沟通,提供咨询和信息,加强用药指导,帮助医师优化治疗方案,并对治疗方案进行再评价和修正,使用药方案安全、经济、合理。在选用抗菌药物时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常见致病菌进行耐药性监测,尽力做病原菌检查和药敏试验,把握临床适应证,对证下药。深入临床提供服务可根据各个医院的特色和技术要求,将药学实践工作尽可能与临床分科接轨,划分为专科药师,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促使用药方案得到有效执行,促进和提高患者合理用药的意识[6]。在开展临床药学服务过程中,通过自己良好的沟通行为,建立一个互相信任的、开放的、良好的药医患关系,确保药学服务的实施,保证患者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从而提高药物的治愈率,获得预期的用药结果。临床治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药物治疗的科学性、合理性,药学服务是药师的新职责。加强药物信息、咨询及资料的交流药物信息交流及咨询服务是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选择、储备各种医药书刊、杂志及资料供药学人员参考和编写定期刊物及编制本院处方集,供院内医务人员参考阅读。汇总有关物药不良反应资料,供医师用药时或增删药品品种参考。药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随着医药体制的改革、药学监护、药学保健等方面的越来越重要,向临床药学发展将是医疗机构执业药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医院药师要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更多地学习临床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如与临床有关的课程:病理学、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到临床科室轮转,熟悉若干个专科的常见病和常规处理方法,多参与临床病例的讨论,以便与医师进行有效的交流合作,将临床医学与药物治疗知识融会贯通,以提出合理实用的用药建议,更好的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不良反应监测、治疗药物监测、药物利用评估等,在临床药学服务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同时,药师应熟练掌握常用药物的信息如药品的通用名和商品名、规格、用法用量、适应症等,熟悉其结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常见不良反应、禁忌证、药物间相互作用等[7],这是实施药学服务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当好医师的用药参谋,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年轻药师还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及进修,收集国内外先进的药品信息及药物治疗信息,及时补充新知识,防止知识结构老化。

我院做为一所市级综合性三甲医院,目前药学部已经开展了以下工作:成立临床药学组,定期到轮转的病区参加查房,抽查病历,进行典型病例分析;统计抗菌药物使用的类别、数量,并规范抗菌药物的种类和规格;收集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并报相关监测中心;编写本院《基本药物目录》,查询与收集国内外药品信息,编写《医院药讯》每月一期发放到各临床科室;为实习生、进修生、医护人员定期开展学术讲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对药学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每位药师都应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广博的知识,高超的交流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礼貌,有休养,且具有专业敏感性[8]。我们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与工作的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将工作重点由保障药品供应为主的被动药学服务,转向促进合理用药、提高药学监护水平为主的主动药学服务,适应时展的需求,更好地完成新时期赋予医院药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