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9:15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年学生;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251-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探索实践创新与课程相结合,实践创新与科研相结合,实践创新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实践创新与学生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程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要“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同时报告中也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引导当代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建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便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认识来源于实践,要了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程度,就不能只停留在观望及其表面上。坚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引导的方式,真正的走近实际、走近生活、走近学生,从了解开始、从贴近开始,增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此外,一些有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目标,教育工作者是要认真学习,理解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了解不等于理解,理解不等于吸收消化,因此这要求教育工作者们要以人为本,科学地选择分析,因地制宜,对学生思想情况作调查,作分析,进行教育和谈心,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才能切实地作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植到“第二课堂”中,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学生更加自觉地、积极地、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能让教师创造性地教学,能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生从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同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励学生扬长避短,学有所长,逐步形成多种特色、风格各异的创新素质。在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中,学生与教师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激励教师与学生互动,形成教与学的创新意识的良性循环。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引导同学们充分利用和合理安排时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在学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投入到学术科技活动中去,促使大家多读书、多思考些问题、多参加各种科技比赛活动,对学风建设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指导地位,充分借鉴一切有利于促进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充分吸收一切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和谐精神的文化成果,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借鉴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增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一是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和数学建模比赛为龙头举行各类竞赛,如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机械设计大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了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激发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欲望。二是设立科技创新项目。通过科技创新项目,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三、让大学生“求真务实”地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

“求真务实”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其认识论的精神实质的精辟概括。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当代大学生要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去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参与教师科研,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构建学生创新科研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2)探索实践创新与课程相结合,实践创新与科研相结合,实践创新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实践创新与学生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政策,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团队,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要追求卓越

成功从无定式,卓越贵在创新。鼓励学生兼容并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泛,鼓励拔尖人才成长,培育追求真知、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校风学风。鼓励学生艰苦创业,培养创新意识和持续创新能力,以国际化的视野和目标激励师生不断超越自我,成就非凡事业。以学习能力培养为落脚点,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新时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们要研究大学生怎样学习和应当怎样学习,要教大学生学会学习,追求卓越。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他们自身特点的自学方法及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养成创新的习惯。因此,追求卓越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

高等学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核心是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合多样的社会思想。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精英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重点在于组织引导大学生对于科技文化知识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仅是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续,同时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增强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

[2]魏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n].光明日报,2007-12

[3]马建新.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0):141-143.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篇2

【关键词】国防教育;高校;作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在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21世纪,人才已经成为提升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体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而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高等院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已成为当今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国防教育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防教育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有效载体,具有发展德育和体育的功能。就智育方面说,其功效也是非常显著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决定》深刻地阐明了智育工作的重心,就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国防教育对于推进这一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国防教育所依托的学科体系是军事科学。现代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学科。军事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孕育了军事思维的创造性特点。而创造性思维正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源泉和动力。学习军事科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学生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促进智育的发展。

以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军事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点是,前者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过程,强调自觉性和强制性的辩证统一。它既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调动积极性,启发自觉性,从而自觉接受教育,搞好训练;又靠强制的力量,达到教育训练的标准,实现教育训练的目标。军事教育要求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练兵。这种强制性,有利于学生在艰苦条件下磨练自己,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从而有效地培养百折不挠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不难看出,国防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在高校国防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学生的国防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国防教育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在“综合育人”上下功夫,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在各种场合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

二、高校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

国防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因为国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育公民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而国防意识是以爱国主义为精髓,以国家防卫问题为中心的理性意识,是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其次,国防教育的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话题。国防教育的内容是有关国家的安全防卫问题,它与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最能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激发出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主要体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让每一个公民都有爱国的思想、爱国的情感、爱国的精神、爱国的行动,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凝聚智慧和力量,统一思想和行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国防教育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坚强阵地。

当前,在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21世纪初,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践证明,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地方大学生的军事训练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3条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其工作的基本点就是要放在使学生能够成才的这一中心点上。而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学校国防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在促进培养人才文化素质方面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军事课教学中的革命传统教育,开展的一系列文体活动、板报评比、战地广播、军训之声、军训简报、国防军事知识竞赛、演讲会以及队列训练,还有军事理论课中的古代、近代军事思想,军事思想、国防法规等人文类军事理论的学习和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军事科学方面的内容,或多或少都对培养人才科学文化素质起到促进作用。

作为未来世纪的人才,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要有积极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掌握高科技的欲望和能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而国防军事科技的超前发展,是推动全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动力。在国防教育中,向同学们较为系统的介绍现代高科技在军事上的应用和国防科技的发展前景,让同学们了解未来战争是高科技的较量。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军事科技方面的差距,激发他们刻苦钻研、奋发进取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把爱国热情变为努力掌握高科技的动力,从“要我学习”转化到“我要学习”,注重把专业知识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培养专业兴趣,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应用能力,为培养高科技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程钢等著.姚延进,王传友主编.论国防科学发展观[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2]武炳等主编.国防教育学[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3]徐玉玺.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层次追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01).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造能力;策略思考

信息技术教学,也是高中学科课程当中事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学科。人们大都在教学中思考着学生的创新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问题,但也存有一定的思考不当和实践不力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对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实践,也获取着一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现拙于笔端,权且抛砖引玉。

一、学生创造力培养需引领学生认清发展形势

从相关的课程教学乃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之情形看,活经验的人,比那些只具备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这就比较意义地说明创新创造是学习所生发经验尤其是活之经验的必然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经济的降临促使人们比较深切感到创新创造的无限重要。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都相当关注赖于创新创造促进综合国力之提升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号召全面创新,全面创造,也意味着党和政府业已开始将创新创造列入全面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高中学生业已开始建立起相关意识形态里的意识,应当意识到全面创新、全民创造的重要,更应当意识到不远之将来就已经是全民之一分子,自身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创新创造意识和能力是永远也不可能去适应的。虽然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是越来越显得简单,但是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更加更具目前教育发展已经改变原来那种单向传授知识之师生价值意义。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高中学生建立起创新创造的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就是信息技术教学,也需要学生去实现一定意义上的创新创造。我们也应当承认,创新是否就是需要去通过信息产生实实在在的产品?这也不完全尽然,倒是需要承认的是,当学生有了创新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当学生有了创新性的思维,其解决信息技术学习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充满着创新,这就为未来参与社会实践奠实起胆量、胆识等方面的基础。

二、学生创造力培养需引领学生进行广泛实践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当然,也不完全就是比较简单地改变着,如果离开着学生的创新,是永远也改变得不是那样的理想。相对而言,离开了学生的实践而且就是创新性的实践也是不可能去完全意义上的改变的。例如:美国就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名叫麦克唐纳,在学习中凭借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借助于网络技术用一个很特别的曲别针与别人进行交互,形成着自身创新创造的飞跃。从这个意义上讲,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我们不能去简单地以教材教教材,而应当利用教材去引领学生进行广泛而又充分的实践。对学生具有创造力实践活动的开展就必须重视学生对各种学科知识的学习,注重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教师不仅要具备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渊博知识,能够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相关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拥有相关信息技术及其他学科课程方面的知识。更为主要的还应当要求教师的知识要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去不断地增加,这里不仅要有量的要求,更要具备质的飞跃。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如果教师具备着这些知识,又有一颗忌于浮躁和不计个人得失的心,那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将才有可能去落到实处。对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我们还必须去做有心人,去做热心人。主动亲近其他学科课程的老师,因为我们所经常见到的现实是,在追求高分数的前提下,相当多的学科课程都在教师的机械灌输以及学生的重复训练下无情而又似乎无形地扼杀着一个个学生的创新创造。当我们教师亲近于其他学科课程的老师,实现了简单意义上的资源整合,那就完全意义上增进了学生创新学习各学科课程的兴趣和能力。

三、学生创造力培养需引领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学习信息技术学习的需要。现代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或改变了我国的教育关系。信息技术正在逐渐改变着原有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结构。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生个性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如果确立了比较正确的师生观、学生观、教学观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认真研究教材,掌握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规律性,加强对隐性知识的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研究,挖掘教材中的深层次内容。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创造力,不管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都要从有利学生自我发展的角度出发,实现学生自主意义上的超越,例如我们可以将数据库应用于地理学习,自己编写“世界各国信息小词典”介绍给同学用于帮助地理复习。我们应当肯定的是高中学生的大脑思维是最为活跃的,作为处于新教育研究的最为关键时期,为了学生的自我超越,应当把学生的自主地位的确立和实现放在整个信息技术教学的全过程,如利用简单编程为数学抽象的函数分析提供具体的计算机模拟等。当学生自主地位得以确立和贯穿时,学生将会完全意义上释放信息技术学习的浑身解数去从事创新学习的活动,去参与创造性的学习。学生也不仅仅就是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创新,而且能利用信息技术去实现相关课程的创新学习,如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美术,利用计算机创作音乐,利用计算机进行写作等。

【参考文献】

[1]尹娜.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基于webquest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东北师范大学,2008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篇4

我们都知道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着丰富的趣味性、课程的基础性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初中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亦具有调节性、应用性等特点。究其调节性而言,初中学生的学习亦是十分紧张的,每周接受一定的信息技术教育,坐到电脑前,岂不较好地调节了心态。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努力让学生去较为深刻地意识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这样的问题靠我们去讲大道理是极不凑效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应当通过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实践来解决,这样才既具有实在的意义,又能获取一定的效果。所以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中,笔者总是利用课堂教学的契机去较科学地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意义等,如让学生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学生的兴趣都十分浓烈,但一开始就有不少学生出现了操作的失误。在这个时候,教师利用在机房的契机,向学生发去了共同的信息: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不是像游戏那样简单好玩儿,要想掌握好信息技术,必须潜下心来学习,要不刚才不是有学生在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密码,改变windows的外观显示时出现了误操作吗?学生们豁然开朗,信息技术不能简单地看作是打打游戏,它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我们必须踏踏实实地学习,才能去真正意义上掌握住信息技术。

二、解决好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能力问题

平时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中,我们总不难发现,学生一进机房,用蠢蠢欲动来形容且极不为过,但是学生操作的效果又如何呢?应当说达到目的的学生不多,因为我们诸多的学生还是在未能去真正掌握其要领的基础上就去操作,往往是误操作的现象比较多。这就充分地告诉我们: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上,不能被学生坐到电脑前所迷惑,要让学生去真正意义上掌握住一定的要领,在充分具备能力的基础上再去进行操作。这样的教学如同我们其他学科的不去煮夹生饭、不去炒冷饭一样。要想提高我们学生的学习能力,要使得我们的机房里能够真正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教师首先要树立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信息技术教育让我们充分意识到的一点是,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是相当强的,计算机的教学离开了实践是万万行不通的。所以我们必须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边讲边练,而教师则要少讲,学生要去多练,更为主要的是教师不能老是坐在电脑前,要走近学生,才能发现我们的学生,也只有在发现了我们学生的基础上,才会获取以生为本进而帮助学生的第一手资料,那就是谁需要我们去帮助,我们对谁又要实施怎样的帮助等。信息技术教育中也同样会出现诸多的问题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尤其要去认认真真地考虑提高他们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兴趣和能力的问题,应当充分地而又优先解决的问题是这类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问题,不是说他们对学习电脑没有兴趣,而是说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不够稳定。我们要想方设法保持他们的兴趣的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大面积的丰收。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篇5

关键词:校校挂钩科技创新搭建活动平台

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都是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中国的素质教育工作已经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到了“2008年陕西省逐渐普及新课改”,素质教育并不是一句口号,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素质教育的推进是21世纪的重要举措。面对国家教育发展的现状,面对社会的需要,面对中学之间的竞争,我们必需与时俱进。单纯追求高考升学率第一阶段已经过去了,迎面而来的是教育创新发展的第二阶段,而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是学校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更重要的是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面对现行教育制度,面对就业压力,虽然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面对高考前的紧张学习,也不得不选择放弃;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但学校是紧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走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只能在完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进行;面对升学压力,教师从事本职工作已经是非常疲惫不堪了,很难再有精力去做其它事情,科技指导教师非常有限,常年从事科技指导的教师更是少的可怜;近几年,很多选拔到国家的科技创新项目都是一些科研所和高校中所做的高、精、尖项目。“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上的项目更是深不可测;此外,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申报程序复杂、周期长以及国家及省给予的支持力度有限等,这些都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造成了阻碍。

纵然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有着种种的困难,但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及其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需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这就要求我们能合理解决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与高考教育之间的“矛盾”,如果我们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一些有利的资源,这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因此,我们可以搭建中学与高校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使中学学生能在这个平台上更好的进行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这个平台,有利于为创新课题提供素材,有利于获得高校教师技术支持和指导,有利于学生节省时间,避免与学校教学冲突,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高校的渴望。

因此,搭建中学与高校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平台,合理利用高校资源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的需要。

一、目前我国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

目前,我国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和研究性学习五种。其中,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自1982年开始,目前已经开展了26届,它是我国目前科技创新活动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辐射面最广的一项面对中小学生的综合性科技竞赛。这些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都是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选拔和培养科技后备人才,鼓励他们立志投身于科学技术研究事业。

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性

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6年2月6日国务院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纲要中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历史也一再证明,科技强则国强,而科技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从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深远意义看,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宗旨不单单是为了获奖,而更主要是“加强素质教育,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科普工作,进一步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为国家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培养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中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尤其是参与到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

三、中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难度

虽然很多中学都在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但很多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或者是为了追求荣誉等,真正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学寥寥无几,这是因为在中学中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制约,尤其是试验设备的不完善,使科技活动很难普及。

1、现行教育体制的制约

就目前而言,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考上大学虽不是什么难事,但好的大学,好的专业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我校学生学习竞争的意识更强,在这种情况下,大面积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非常艰难,虽然中国教育部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高考优惠政策,但是名额十分有限,对于大部分的学生很难放弃学习时间去做这件事情,很多家长虽然认为这对开阔孩子视野,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及自主能力非常有益,但面对高考前的紧张学习,也不得不选择放弃。

2、高考升学率的顾虑

学校是紧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走的,如果与现实违背,那就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了,因此,纵然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以及有着诱人的发展前景,但也只能在完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悄悄进行,不可能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做这件事情。

3、指导教师资源短缺

面对升学压力,教师从事本职工作已经是非常疲惫不堪了,很难再有精力去做其它事情。据本人调查所知,就整个陕西省而言,热爱这项事业的指导教师为数不多,很多也仅是形式上的,从事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10年之久的中学指导教师仅有12位,而真正能做到与现实结合,紧跟国家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综合实力强,热衷于此项活动的指导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4、新项目开发的难度越来越不易

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目前已经开展了26届,很多源自生活中的项目都已经做过了,寻找好的创新项目已经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自2002年第1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召开以后,学生所做的项目是越来越大,越来越难,尤其是近几年,很多选拔到国家的项目都是一些科研所和高校中所做的高、精、尖项目。“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上的项目更是深不可测。

四、中学与高校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搭建平台的优势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教育是培养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基础,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在竞争中的成败。在教育日益受重视的今天,教育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与严峻的,单纯追求高考升学率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学校的全面发展是及其有利的。

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有着重要及其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不仅要开展此项活动,而且要能在现实的基础上做的更好。因此,为解决现实存在的学生学习紧张,选择高质量创新型项目难的问题,因此,搭建中学与高校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平台对中学中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是非常有利的。

1、有利于为创新课题提供素材

目前选拔到国家的项目出现两级化,一是与生活贴近的,应用性和适应性很强的项目,但由于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已经开展了26届,很多与生活贴近的创新项目都逐步被开发,要找到新的项目已是相当不易;二是高、新、尖的项目,但这些项目单纯依靠学生和中学辅导教师很难完成。基于创新型的项目很难寻找,我们可以借助高校和科研所,让它们为我校中学生提供一些前沿性的创新课题。

2、有利于获得技术支持和指导

面对学习紧张,有些实验在中学中不能实施,独立完成科技创新项目难,我们可请高校和科研所的专家、教授亲自为学生指导,并为学生提供实验场地、实验设备等,协助学生完成,帮助学生设计技术含量高的实验,为学生提供高水准的理论支持,使科技创新项目能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与国家水平同步。

3、有利于学生节省时间,避免与学校教学冲突

通过高校和科研所为中学生提供项目,以及亲自为中学生指导,并提供实验条件等,学生利用了丰富的高校资源,通过资源的利用开发和共享,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短时间内完成,避免了与学校教学的冲突。

4、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高校的渴望

面对高考学习,很多学生已经是非常疲惫,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枯燥的学习压制了很多学生的天性,让学生通过这个与高校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使学生能展示自我,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此外,学生在中学阶段就直接与高校接触,一方面,树立了他们正确的科学态度,提高了他们的科技素养,锻炼了他们学科学、爱科学、做科学的创新能力,树立了正确的科学观;另一方面,开阔了他们的科学视野,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高校的渴望,从而更积极的对待枯燥的高中学习生活。

五、总结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篇6

本次向全市学校征集“科技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的先进经验材料,旨在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研发、引领及服务作用,提升中小学办学特色和水平,梳理和呈现我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新成就和新成果,整体展示我市中小学校的新形象,为广东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贡献深圳经验,是深圳教育应该承担的使命。

“以科技教育推进中小学特色品牌建设”这一主题设计好,立意高,角度好,有利于引导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这个专题把科研力量、教研力量、学校力量以及高端专业媒体力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是组织创新、平台创新、呈现创新和协同创新的范例,具有示范和启示意义。

所选择的区域性与学校性的科技教育经验材料,均体现学校办学核心理念和学校科技教育理念,有独特性、实践性、先进性、突出特色创意,各成体系,学生的科技素养得到最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最好的提升,正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品牌。概括起来,有以下特色。

一是科技教育校本模式创新特色。有的学校能够更新教育理念,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把课程内容与科技教育内容整合,如语文课程开展奇思妙想作文、科学课程开展发明创造活动、音乐课程开展科普音乐剧、英语课程开展科普英语演讲、数学课程开展建筑设计活动、信息课程开展电脑设计活动、环保课程开展废物利用活动等等,开发了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实时更新课程内容,最大限度拓展了学校教育的空间。

二是科技教育校外模式创新特色。科技教育是一个开放系统。有的学校让中小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走进科技馆、博物馆、科博会、科普基地、奇特地貌等,向科学家学习,向技术专家学习,使学校、家庭与社会各种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自组织机制,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客观、求真、探索、合作、竞争等科学精神。

三是科技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特色。如福田区设立2个科技教育教研员,成立了福田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和福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统一协调全区科技教育工作,成绩显著,如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全区青少年科技节、组建了深圳市首家集体业余电台、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广东省科普示范区”等,已经形成科技教育的区域整体推进特色。

科技素养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促进意义,中小学科普教育是提升全民族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科技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关键问题是基础教育的观念更新,要整合利用校内、校外的科技教育资源,改革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要重视科学知识的选取,重视学生智力探究过程,重视科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篇7

论文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创新,实践

 

21世纪是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世纪,只有具备大量富有探索和创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掌握先机、赢得主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要从小抓起。小学是人生成长中的重要阶段,重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探究和实践能力,形成独立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小学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农村小学,由于基础设施、经费投入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科学课往往由主课老师兼任,存在着不少虚于应付的现象。农村小学生是我国小学生的主体,如何上好农村小学科学课程,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小学生创新,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转变观念,关注农村小学的科技教育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不少学校对科技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科技活动存在着参考文献的。

2009年,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必须将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抓出成效”,“中小学校要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同时还联合发文评选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学校。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对推动中小学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课堂教学是科技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教育主管部门重视科技教育,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的考核范畴,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科技创新活动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得到蓬蓬勃勃的发展。学校领导要重视科技教育,把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配备专业的科技辅导员,开足开好科学课程,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创造更便利更优质的条件。要加大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使农村小学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为科技活动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和人才支持,使农村科技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

二、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开展创新教育

农村小学在自然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立足于农村的发展现状和办学优势,认真分析本地区、本学校的有利条件,充分关注挖掘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人文资源以及学生身边的生活,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富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活动。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福清作为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批富于冒险和吃苦精神的福清人,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谋生免费论文。海外华侨对家乡的投资,带动了家乡的经济建设,给家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为此,我们围绕“家乡”的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热心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和高尚情操。如开展农村居住环境调查小学生创新,记录农村村容村貌发生的巨大变化;组织学生到石竹山、瑞岩公园、天生林艺等旅游胜地开展活动,探讨旅游资源、旅游经济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的变迁,公路、高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等等。学生参与这些科技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又增长了科学知识与创新能力。

延续多年的“家乡的水--关注水资源”调查活动,对福清的母亲河—龙江进行了持续的关注和跟踪。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龙江周边区域重污染企业、畜禽养殖场大量兴起,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随意倾倒,使龙江水水体出现富氧、黑臭现象,一度被列为全省12条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从2006年3月开始,福清开始对龙江流域实施修复性“大整容”,对28家重污染企业进行关闭或限期整顿,对近1600家龙江流域的禽畜养殖场进行拆除,投资3.7亿元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等,使龙江的水质逐步得到改观。学校所在地正处于龙江的中下游,我们通过走访村民、实地勘察、查阅资料、对比试验等方式,组织学生展开对龙江水质的调查,探讨龙江水体恶化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等等。同时,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龙江的今昔变化,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加强培训,培养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科技辅导员队伍

科技辅导员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是青少年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前提,教师的正确启发和引导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巨大的影响。农村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乐于奉献的科技辅导员的参与。只有教师自身对科技创新活动有充分的关注和理解,对学生的培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卓有成效。相比起城区小学,农村小学教师更需要接受系统性的科技教育培训,培养专、兼职结合的科技辅导员队伍。学校要为教师开展科技工作创造方便条件,为他们提供培训、考察、交流、学习的机会,要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支持教师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提高业务水平。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实践中,要及时吸收新科技知识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总结和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辅导能力。老教师要充分发挥?孕陆淌Φ拇帮带作用,ü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形成良性循环,打造出一支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专业科技辅导员队伍?

要充分发挥优质校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使农村小学教师小学生创新,特别是偏远贫困的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和学习长期化、制度化。今年4月,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推行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的实施意见》,提出“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要求在试点城区“以片区内的优质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的管理模式”,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虽然目前只针对城区学校,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试点工作的逐步展开,会有更多的农村学校从中受益,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城区校与农村校在师资、资源等方面存在的巨大落差。教育主管部门要大力加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的“结对子”和帮扶工作,加强对已有在岗的农村科技辅导员的系统性培训,提高农村科技辅导员的指导能力和业务水平,使义务教育实现真正的公平。

四、精心组织,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活动评价体系

任何一项活动的顺利开展,都需要组织者的精心策划和细致安排。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这并不意味着针对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培养全体学生作为独立个体消化和吸收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带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发展。农村小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全体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差异,制定恰当的学习计划和研究内容。

首先,要善于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教师在活动前要充分做好调研工作,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进行设计规划。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原则是农村小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原则。要着眼于学生的周边生活,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设计符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科技活动:如以“传统”为主题,开展对当地风俗习惯、古建筑、中草药、方言、旅游景点的调查等;以“三农”为主题,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农民的吃、住、行等方面入手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新变化等;以“防灾减灾”为主题,开展对地震、火灾、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认知和预防工作,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等等。这些主题活动的共同目的在于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从小关注生活、热爱传统文化、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接受性和可塑性很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免费论文。一个人只有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钻研、去实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宣传板报、科学讲座、科技游园、创意大比拼等方式让孩子在玩中学、做中学,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科技活动中提高小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科技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分阶段、按步骤的原则,避免活动的随意性和无序性。活动的每一个阶段都预设好明确的目标,在活动中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小学生创新,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

第三,采取分组协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鼓励生生合作,在分组合作中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团队意识。教师要按照科技活动的需求将学生分配成若干个小组,小组间的成员要轮流承担不同的角色,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得到锻炼。学生分工协作的成果以团队为单位分别进行汇报总结。总结的形式要多样化,如手抄报、演讲、汇报、评比、演出等等。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

第四,建立较为完善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比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评价激发学生参与体验、善于创新的热情和潜能。教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实时跟踪与指导,注重对结果的及时评价和跟踪。在评价体系中要注重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师生评价、学校评价相结合。学校要将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为期末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让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学校的日常工作和教学特色,得到长期的延续和发展。

总之,农村小学科技活动的开展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在目前教育资源分配尚不均衡的情况下,要加强优质学校、城区学校对农村学校的帮扶。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投资,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培养一支富有较高专业素质和责任感的科技辅导员队伍,进一步开展农村小学科技活动,推动农村小学科技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意见》

[2]《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艺术》邓泽华、戴季兰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3]《反思科学教育》丁邦平《中国教育学刊》2001.22

[4]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推行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的实施意见》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篇8

“科技生活化”和“生活科技化”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两大趋势,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思政教育势必需要及时了解并顺应新形势下“科技生活化”和“生活科技化”的发展诉求,加快思政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特征。《生活科技化时代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刘锋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将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生活科技化的种种现象、趋势联系起来,探讨了生活科技化时代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全书共十一章,系统地论述了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并在保持严谨学术态度的同时,充分强化了该书的前沿性特征,为当下科技生活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作出了良好的示范。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概述了科技发展的历史,以及生活科技化的现象和趋势,以引起人们对生活科技化的关注,促使人们开始探索生活科技化时代的适应和变革之路;第三章和第四章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生活科技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在思政教育实践中直面生活科技化发展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发挥生活科技化的积极作用,加快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代化改革创新;第五章到第七章具体论述了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创新策略、模式创新策略和内容创新策略,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模式创新、内容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义和建议,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实用性;第八章着重论述了生活科技化时代的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创新,毋庸置疑的是,生活科技化的变化深刻且深远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审美模式和价值判断,思政教育中的德育工作需要及时抓住这一变化,及时满足科技伦理道德教育的新需求,加快科技伦理道德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完善;第九章论述了生活科技化时代工具理性与机制理性的融通教育;第十章论述了生活科技化时代的人文素质教育;第十一章论述了生活科技化时代的价值情感教育。

一、生活科技化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首先,该书充分强调了课题的实证性调研,深入大学生群体,针对生活科技化的主体,对大学生进行了较为专业、全面的调研,在肯定生活科技化对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产生影响的同时,科学、理性地分析了生活科技化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换言之,该书的研究论述十分贴近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成长的现实思想状况,并从科技发展史和生活科技化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以及即将迎来的机遇。一般而言,在生活科技化的时代,大学生的自然生存逐渐演变为一种技术生存,科技创新所引起的思想变革与价值观创新正给大学生带来强烈的影响。鉴于这样的环境背景,大学生思政教育既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重视科技的力量,重视生活科技化带来的新语境,同时也要提防大学生在社会思想激荡中的迷茫迷失问题,降低生活科技化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其次,该书对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研究全面兼顾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内容创新,加快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强调了生活科技化对思政教育理念、模式和内容的影响。就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念创新和模式创新来说,生活科技化要求高校及教师充分重视互联网、新媒体、数字化技术等对大学生的影响,转变工作思路,革新教学观念,并引进科技化的技术手段、内容资源、创新模式,继而切实带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模式创新和内容创新,全方位调动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关注与重视,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有效性。就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来说,高校及教师可以借助生活科技化的新渠道和新平台,搭建数字化的、网络化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资源共享与学习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在平等、实时的互动中接受教师实时的指导与帮助,强化思政教育的学习效果。最后,该书重视实用性研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分析了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想异化的实际问题,并从问题出发,重点阐释了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通教育。实践表明,生活科技化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便利,同时还有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变革,而后者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是深刻且深远的。随着生活科技化程度的加快加深,工具理性主义泛滥,人们过度强调功利主义,强调消费主义,强调过度娱乐化,造成了传统价值观的失落和人文精神的沉沦,人们的价值判断、情感选择、审美偏好、人际关系维护等因此受到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很容易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下迷失自我,被消极的观点、风向所裹挟,不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鉴于此,高校、教师及大学生应当正视生活科技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了解工具理性主义对大学生精神观念的冲击,坚持核心的、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培养自身的判断能力、辨别能力,减少生活科技化带来的不良影响,放大生活科技化带来的积极影响,继而在错综复杂的社会语境下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理性的选择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认识水平。

二、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路径

生活科技化给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了显著影响,人们的理性精神、主体意识、价值尺度、道德观、社会观、自然观、历史观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现实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应对新形势下思政教育中遇到的新难题,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系统分析生活科技化对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积极影响和不良影响,并以此为前提加快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以期更好地适应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变化,满足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需求,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与帮助。具体来说,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应当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与任务、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科学化的建设与拓展,打破传统的思政教学理论框架,注重思政教育中知、行、情、意的系统发展,强调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进而保证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够在错综复杂的时代环境下始终保持清醒专一的初心,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大学生思政教育始终能够与时代共鸣,与社会主义建设共振,将大学生培养成新一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兼备的优秀人才。就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设置来说,高校应当具备国际视野、实践精神、创新精神、系统思维、生态教学观,以确保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内容体系能够更好地和时代适配,满足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的现实需求。第二,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应当加快教学手段、技术和模式的变革,引进多媒体、网络直播等多种现代化技术手段,构建混合式、交互式、项目制等教学模式,让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模式能够与科技发展的步伐保持相对一致,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进而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创新性和有效性。生活科技化时代,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科技在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对此,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课堂不妨积极引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模式,建立现代化的、科技化的教育对话方式,重构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让教师和学生得以在现代化的课堂中创新性地展开思政教育的“教”与“学”,又好又快地达成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教学计划与目标。第三,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应当重视制度性的变革与创新。生活科技化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是深远的,与之相匹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也不能只顾眼前,只改革表面的、一时的内容或形式,而应该以前瞻性的眼光,以长效发展的目标,在制度设计上进行逐步的改革和创新。生活科技化不是一时之功,而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而逐渐深化的,在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下,生活科技化的内容、形式还将发生许多新的变化,届时又会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产生新的影响,造成新的现实性问题。因此,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应当具备前瞻性思维,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预见大学生思政教育制度设计的发展方向,科学性地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各项制度和战略方案,包括课程评估制度、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等。不仅如此,生活科技化时代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还应当注意社会环境的优化和保障,包括政策上的支持、校企合作项目的创新、科技伦理制度的构建、科技法治化体制的完善等。以上就是笔者在研读该书之后,对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变化以及相对应的改革路径所作的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生活科技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有着深刻且深远的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改革应当高度重视生活科技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影响,积极应对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建构现代化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做好理念、内容、技术、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工作,逐步促进生活科技化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发展与实事求是创新。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篇9

【关键词】理工科教学;素质;创新;合作;良好的心理素质

【abstract】inhighereducation,themoralquality-orientededucationshouldbeenhanced,inordertocultivateanumberofnew-typetalentswhomeettheneedsofthetimes.intheteachingofScienceandengineeringcourses,thestudentsshouldalsobetaughtaboutpatriotismeducation,innovationconscious,teamspirit,andexcellentmentalquality.itisimportanttopromotetheintegrationofprofessionaleducationandhumaneeducation,andenhancethecomprehensivequalitiesofcollegestudents.

【Keywords】Scienceandengineeringteaching;Quality;innovation;teamspirit;excellentmentalquality

高校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地方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等教育已进入到德育教育和科学教学相互渗透的新时代,特别是在理工科类教学中,每个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完成基本职责――把课程讲好,还要在教学中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品德[1]。现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很大,他们小时候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的百般呵护;上学后,又忙于学习和应付考试之中,在文化知识不断提升的同时,素质教育也亟待加强。所以我认为,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把专业课程讲好,而且要用渗透的方式,把其它素质教育贯穿进去,着重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配合学校做好素质教育工作,使每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素质、工作素质和道德观念,让他们踏入社会后很快就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成为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有用人才。

1利用科技发展,激发爱国热情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只是我国重视,其实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包括西方国家也不例外。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强调,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因此,在大学理工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特别重要。作为一名理工科大学的老师,也是从国外留学回国的海归博士,深深感受到理工科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引导学生主动学好专业课程的有效方法。

首先,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期间,有大部分时间在学习专业课,与专业课老师打交道,老师们在专业课中渗透的人文精神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专科课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科学知识产生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如:在课程开始时可以介绍学术泰斗钱学森、周培源、邓稼先等人的学习经历,以激励学生们对新知识的探索。结合教材内容讲述科学家的爱国故事,如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的爱国事迹,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其次,在专业教学中展示科技发展成果,证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崛起,使学生看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学生平时受西方发达国家主流思想的影响,又接触了一些国外电子产品,在他们的意识里中国的电子领域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我们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讲一些中国科技的发展,以及取得的科技成果。如,在信号处理的课程中可以用已发射成功的神州十号作为实例;在微机原理等相关课程中可以介绍由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开发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它以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的优越性能位居世界同类榜首的事例,来吸引他们的兴趣,引发他们的自豪感,从而激发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最后,结合本人在国外的留学经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以忠诚、热爱和报效祖国为己任。在海外的多年留学经历,身边的同学和教授都来自于世界各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从这些人的故事中,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由此可见,利用科技发展,激发理工科学生爱国热情,可以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注重操作实践,激发创新意识

哈佛大学的前校长鲁登斯坦曾说过:“地球上最稀缺的资源是经过人文教育和创新性培训的智力资源。”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创新也是一个现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3]。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理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工程师、科学家,所以在操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

首先,利用实验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皮亚杰曾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了思维与动作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在理工科教学中,教师提出要求,建立新的教学观念,增强创新教育的意识,充分挖掘教材中富含创新的材料,在实践中,提出富有探究题材的问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实验,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让他们揭示规律,并在他们的好奇心推动下,主动的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利用各种技术竞赛激发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往往隐含在于学生内心,需要充分激发才能运用并发挥能量。各种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这种竞赛形式不仅是学校组织的竞赛,作为专业教师可以把各种竞赛引入课堂。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分组比赛,激发学生的灵感。如:我在嵌入式系统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嵌入式设计大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让学生和教师合作项目,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国外许多本科教育经验说明,在高等教育的早期阶段,提供科研和实验室工作,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式。如:教师让学生合作某一项目,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3创设多种环境,培养合作精神

韦伯斯特说过:“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合作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配合协作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未来社会,是科技社会,是大科学社会[4]。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任何创造发明都离不开群体合作,而我国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缺少与他人相处和合作的机会,这样的人才较难适应未来的大科学社会。因此,培养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和合作精神,也是专业课教师采用渗透的方式提高学生素质的又一个重点。

首先,唤醒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要突破以个人为中心的心理习惯,促进合作意识的形成。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受个人功利主义影响,宁愿自己一个人做事,不愿与人合作,他们没有看到合作的优越性,他们只知道一加一等于二,不知道一加一大于二的道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学做人,学做事。教师应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改进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其次,提供学生合作的氛围。社会是大学生合作能力提高的外在环境,学生在上学期间,要求他们走向社会,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兼职、实践、实习等各种方式主动融入到社会活动中,在一个实习氛围中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社会的竞争与合作中,能切身体会合作的重要性,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学生团体等各种组织,创设各种有利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马卡连科说,“集体是最好的老师”,因为集体为每个成员提供了成长的环境,为每个人的成长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引领个体在集体目标和共同价值观之下发奋成才,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可以从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在集体中形成全局观念,促进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大学生合作能力。

4加强“三观”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成功、成就、升迁等原因的85%是因为人们的心理态度[5]。我们从成功人士身上都可以找到种种印证,因此要加强三观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加强“三观”教育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引导,使其知道人为什么而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这一系列的人生基本问题至关重要。要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业,要有积极向上的意识,刻苦奋斗的精神,学生在勤奋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产生成就感。

其次,培养健康稳定的情绪。大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舆论导向,加强正面宣传,强化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强化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扭转和消除不良的社会心态;错误的舆论导向则会助长不良社会心态的迅速扩散,甚至会酿成严重的后果。因此,牢牢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情绪氛围,使学生获得正常的,积极的,健康的情绪体验,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最后,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的挫折。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抗压能力较差,常常会遭到挫折,感到失意。所以大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教育学生调节自己的认知心理,努力控制消极情绪反应,采取正面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不要让自己总是很纠结,要防止或减轻不良情绪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对他人情绪的扰乱,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5总结

综上所述,在理工科大学生中的德育素质渗透,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促进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73-174.

[2]李才俊,邹斌.新形式下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管理模式探索[J].成人教育,2007,(5):69-70.

[3]林秀琴.谈理工科大学生素质开发战略[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41-43.

[4]余仲华.核心科技人才的六项重要职业特质探析[J].中国卫生人才,2013(7):62-63.

科技创新的教育意义篇10

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KnowledgeBasedeconomy)的概念。有学者认为,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特点可归纳为:

(1)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

(2)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价值。

(3)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中的主导或支柱产业。

(4)地域、部门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对信息和知识的产生、传播、使用能力上的差异。

知识经济对教育领域也发起了全球性的冲击,新的教育革命是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的国家,都要面临的挑战。要在这次冲击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着眼未来,立足现实,找住机遇,创造自己的优势,我国教育领域要高度重视这场革命,及时把握住刚刚开始的历史机遇,及早研究对策,做好思想、人才和技术上的准备,以赢得未来教育的主动权。强调:“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也是知识创造的目的。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的,其社会投资主要是人才的投资。人才的质量将成为一个企业、部门乃至一个国家成功的关键。从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微软公司的崛起、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都说明了知识与拥有知识的人才的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学校必须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思想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思考能力、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这就是要求学校必须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二、深刻理解教育技术内涵,抢占当代教育的制高点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的位置。”(见1998年5月16日《中国高教育报》“制高点专题新闻”发刊词《勇立潮头》)因此,学校必须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何谓“制高点”?站立其中,可以纵观全貌,总揽全局,控制大局。教育技术之所以成为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是因为它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抢占了这个制高点,可以带动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理论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

“制高点”者,兵家必争之地也。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这就意味着,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必争之地。在战争中,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将军是个懦弱的将军,在教育战线,没有勇气抢占制高点的领导和教师是不称职的。

抢占制高点是一场攻坚战。在战争中抢占制高点要有一支英勇的尖刀班、先锋队。在抢占教育改革制高点中,这个尖刀班、先锋队就是全国1000多所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开展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的学校以及开展各项教育技术应用实验的学校,还有各级教育技术专业队伍和广大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教师。因此,每一位教育部门的领导、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专业工作者,都应具有勇立潮头,敢当尖兵的气概,都要意识到自己作为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的尖兵、先锋队所担负的时代责任感。

在战争中,要抢占制高点是要流血牺牲、付出代价的。在教育改革中攻占制高点,不会丢掉性命,牺牲的仅是旧的观念、旧的方法,但输入的是新鲜的血液。

抢占制高点是要有策略、要讲战术的。所以攻占教育改革的制高点也要注意运用策略和方法,要加强学习,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每个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尤其是要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

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年曾对教育技术作出新的定义。这一定义对推动我国教育技术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促进作用。但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为了更好地结合我国的国情,深刻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正确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认为必须强调:教育技术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在这里,我们强调:

1.教育技术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

2.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3.教育技术是以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与工作的对象,并以优化教与

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目标,因此,教育技术既要重视“教”,更要重视“学的“过程”和“资源”的研究开发。

4.教育技术是以系统科学方法作为方法论基础。教育技术的工作内容包括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

要抢占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要使教育技术真正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造性人才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其关键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遭教育新模式

创造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创造思维是指以解决问题为前提,用独特的思维方法,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心理活动过程。创造思维有两个层次,一是科学创造层次,如科学家、发明家提出新的学说、发明新的产品等。二是个体自身潜能的开发和发展层次,对于中小学生,其创造性并不是要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要完成一项具确“特殊意义的产品(一

种理论。思想或一种成品),而是指对学习者个体自我潜在智能有意义的开发和发展。这种层次的创造思维能力是第一层次的基础。

创造能力是指实现创造思维所提出的新思想并形成社会或物质产品的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在信息社会中,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目标,就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求异、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个性的知识结构的品质。培养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处理、交流应用的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习者观察、思考、比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开发有助于创造教学的软件资源,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的教师队伍,开展教学试验,探索并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开展专题研究,探讨创造教育的规律。其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是核心。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要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作指导

(2)要真正发挥教育技术优势

(3)要转变教学过程要素的关系

(4)要改变教学进程结构

(5)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墓础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总是受到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与学理论的支配。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在学习理论上,受行为主义理论的支配,只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出被动反应者,忽视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的发挥。把学生作为知识的灌输对象。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首先是要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新型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怎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这就必须要深刻认识和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教育中注重“三个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三个发展就是指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全体发展是强调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是强调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体素质,防止片面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个性发展是要“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通常可用四个L来表达:

(1)学会认知(1earningtoknow),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来培育学生学会运用认知工具求知,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学会建构知识,也就是要学会继续学习的本领;注重培养学生认知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2)学会做事(1earningtodo),既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要重视建造可供学生参与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通过实践,通过做来获得知识和能力。

(3)学会合作(learningtolivetogether),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就是学会合作生活,合作学习,从过去的集中教学方式到个别学习方式,到现在提倡的协商学习(也称合作学习)。

(4)学会生存(1earningtobe),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要重视发展性教学,建立“知识。能力一情操”三维课堂教学目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用于传授知识,还注重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四大支柱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素质教育思想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但同时我们还必须遵循学习者学习的心理规律。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要注意学习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积极把认知学习理论引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践中。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许多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和表达观点的有力工具。因此,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许多国家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许多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他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一1980)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还认为,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1)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2)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人情境

(2)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3)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4)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原因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许多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

环境,因此,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日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

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他说明人类的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

1896一1980)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

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还认为,认识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

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归纳为:

(1)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2)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

(3)建构过程的发展是螺旋形上升的。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

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强调创设情境并使学习者进人情境

(2)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

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

(3)强调组织学习者之间进行协商学习活动

(4)强调组织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述

(5)强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遣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调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这里的“协作”是指学习者合作搜集与选取学习资源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对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发现规律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现象的概括,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归纳。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遣潜力的教与学的环境

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我们首先要摆脱把信息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种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的观念,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求异和洞察能力。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把学生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了一种障碍。利用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的课程相干的问题,这些问题与情境包含有多种形式,包括事实性、意境性、示范性、原理性和探究性的情境。尤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络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不仅是告知学生…这是什么,”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理解它有什么特点,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比较事物的相似性和特异性,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2)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利用图形化交互界面技术,建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新型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应关注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时,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和讲解教案上,而是应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我们可以利

用CD一Rom光盘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网络系统,共享资源,让学生学习如何从多媒体教学软件中,从局域网络或互联网络中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如何从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如何进行问题探究,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

(3)利用信息组织结构的超链接技术,建造符合人类联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结果等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并在多思路的比较中,形成创造性的思路。

(4)建立模拟实验环境,计算机技术可以设计许多仿真实验,通过输入必要的参数,或者通过学生交互操作,进行模拟实验,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观察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

(5)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协商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系统这类系统,通过资源共享方式,使全体学生共同观察一个典型事物,通过教师的调控,教师可以监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之间可以互相通话、教师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表述观点。对同学的学习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互联网络对远程资源的查询、分析和利用,利用网络、进行通信、交流,培养信息应用能力。

(6)利用各种工具、平台,让学生利用平台创造作品。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汉字输入、表格处理、图形变换等方式让学生把所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输入计算机中,用文字、表格、图形等方式,把对观察和思考、协商、讨论的意见作出归纳、概括,进行意义建构,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物理问题的探讨。利用作图、作曲工具,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用集成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能力)。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过程,通过“访问”和“表达”,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意识、平等意识、积极参与和探索的精神。

(三)努力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媒体四个基本要素。建构有利于创造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要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3)教学内容的转变,教学过程不仅仅传授课本知识,还要重视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