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的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0:41

生物科学的知识篇1

生物知识在小学科学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小学科学教师必需的生物学知识是以生物学基础知识为主,兼有生物学研究方法、生物学发展史的相关知识、生物前沿知识、生物学应用的初步知识。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师队伍越来越年轻化,学历在提升,但专业对口教师仍占少数,甚至还有不少小学科学教师以人文专业为背景;而兼职教师占多数,专职教师仍占少数,本文将阐述一些生物前沿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小学科学教师的生物学知识培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有助于引发小学科学教师主动反思自己的生物学知识,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1.人体所需要的七大营养素

营养素的功用就是保证人体正常发育和健康,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有谷物类、肉与禽蛋类、蔬菜水果类、奶和奶制品,我们人体的营养就是从这些食物中获取,可分为七大类: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维生素、膳食纤维、水。

蛋白质是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由碳、氢、氧、氮、硫等多种元素构成多种氨基酸,再由20多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蛋白质的功能是构成机体细胞和组织,促进生长发育,参加机体物质代谢,形成抗体,增强免疫能力和供给热能。每克蛋白质可提供16.75焦耳的热能。

糖类是热能的主要来源,每1克碳水化合物可提供热能16.7千焦。其特点是:在总能量中所占比例大,提供能量快而及时,氧化的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对机体无害。

脂类是含能最高的营养素,生理条件下脂类含能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2.25倍左右。不管是直接来自饲料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游离脂肪酸、甘油酯,都是动物维持和生产的重要能量来源。动物生产中常基于脂肪适口性好,含能高的特点,用补充脂肪的高能饲粮提高生产效率。

无机盐又称矿物质,是人体的组织成分。其中人体所需无机盐含量较多的称宏量元素,如钙、磷、钾、钠、镁、氯、硫等。仅含微量或极微量的元素称微量元素,如铁、碘、铜、锌、硒、钼等。无机盐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维生素是人体每日需要量很少,但却是机体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有着不同的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多种不同类型的低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机化合物。

膳食纤维是一种不能被人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以溶解于水中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水溶性纤维与非水溶性纤维。纤维素、部分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是3种常见的非水溶性纤维,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

水约占人体重的50%―70%。水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的营养素,是构成机体的重要原料,是各种物质的溶剂。水在体内直接参与物质代谢,输送氧气和各种物质,调节体温,滋润器官等重要作用。

2.微生物的发酵

微生物发酵即是指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微生物发酵生产水平主要取决于菌种本身的遗传特性和培养条件。发酵工程的应用范围有医药工业、食品工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以下主要以酸奶的制作来阐述微生物的发酵过程。

2.1酸奶的制作

酸奶发酵中的主要生物化学变化是:乳酸菌将牛奶中的乳糖发酵成乳酸使其pH降低从而使牛奶形成凝胶状,乳酸菌还会促使部分老蛋白降解、形成乳酸钙和产生一些脂肪、乙醛和双乙酰等风味物质。这就是酸奶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和适合广糖不耐症者饮用的主要原因。

2.2酸奶的制作过程

首先准备好牛奶、酸奶机,将塑料容器用开水消毒1分钟,把水倒干净,倒入牛奶,再倒入酸奶机,用筷子搅拌均匀后,将盖好的容器放入酸奶机中,盖好上盖。接通电源,约8小时即可,冬天再加2-3小时。这样,美味又营养的酸奶就做好了。

2.3酸奶的好处

酸奶的发酵过程使奶中糖、蛋白质有20%左右被水解成为小的分子(如半乳糖和乳酸、小的肽链和氨基酸等),奶中脂肪含量一般是3%-5%。经发酵后,乳中的脂肪酸可比原料奶增加2倍,这些变化使酸奶更易消化和吸收,各种营养素的利用率得以提高。酸奶由纯牛奶发酵而成,除保留了鲜牛奶的全部营养成分外,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还可以一产生人体营养所必须的多种维生素如VB1,VB6,VB12等。

生物科学的知识篇2

一、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

所谓迁移是指已经学过的知识、技能对后面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的影响,它是学习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我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努力挖掘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联系,运用相关知识,为学生构建知识迁移支架,架设知识迁移的“桥梁”,以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的思维呈开放型,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的材料和信息进行认知重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鸟类的运动方式”这一内容的学习中,对于鸟类如何具有飞行能力,飞行动力从何而来这一问题,若单纯从生物学角度去考虑是较难解决的。实际上,物体能够飞行与诸多“力”之间的配合和平衡有关,鸟类的形态结构使它具备了飞行所需的“力”。因此,在探究鸟类适应飞行的特点之前,我设计了“分析飞行的条件”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体验和已有知识,如风筝、火箭等,分析“物体飞行应具备的条件”,以飞行应具有的四种“力”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鸟类的形态结构特征与飞行所需之“力”对应起来,即“减小重力”“减小阻力”“增加动力”“利用风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深刻理解物体飞行的原理。这样,生物学新知因物理学知识的渗透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知识从生物学的角度得到了验证、巩固,学生学会了将其他学科知识迁移运用于生物学新知的建构。

二、融合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人的认知活动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而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种种事物、现象之间均存在复杂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人的认知特点很自然地也具有这种整体性。同时,学生学习的本质就是将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知识重新整合、建构、形成新的认知体系的过程,因此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活动应该是变各学科单一性、基础性、典型性的知识呈现为综合性、多样性、复杂性的知识呈现。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树立开放的、整体的、系统的观念,全面地去考察、去分析,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例如:在“动物行为的类型”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我适时补充了一些成语,如狡兔三窟,蜻蜓点水,一山不容二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等。学生通过对这些成语的回忆,发现这些成语实际上是对于动物的防御行为、繁殖行为、争斗行为、觅食行为的具体描述,无须教师多说,学生已经对这几种动物行为有了生动的理解。又如,哲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也可整合于生物教学中。生物学中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遗传与变异都属于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表现出对立统一的关系。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无不以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为基础,可以这样说,生物学中,无论哪部分教学内容,都与某一门甚至某几门学科中的相关知识紧密联系,构成知识链、知识网,教师只要把握知识的交叉点,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学生即可将这些相关知识整合起来进行分析、判断,找出答案,从而发展“整合”知识的能力。

三、联系各科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用问题解决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和科技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释身边的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例如:在学习“细菌”这一内容时,可将细菌的腐生生活的营养方式与日常生活中食物的腐败现象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食物腐败的原因是因为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将食物分解从而导致食物腐败、变质。而细菌的数量在食物中达到一定比例才可能导致食物的腐败,所以在学习“细菌的繁殖”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解答:在条件适宜时,一个细菌每20~30分钟分裂一次,那么,一昼夜后,一个细菌理论上可繁殖至多少个呢?

首先,学生通过对分裂生殖过程的了解,可推知细菌每分裂一次,数量增加一倍。然后,学生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得出经过一昼夜,细菌可繁殖48~72代。最后,学生再运用数学的乘方运算得知一个细菌经一昼夜可繁殖至2的48~72次方个。

这样,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物知识结合起来,经过自己的推理、论证,清楚了解了细菌与食物腐败的关系,明白了生活中使用冰箱或真空保存食品是利用低温或者无氧环境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生物科学的知识篇3

关键词体育记者体育生物科学知识掌握现状需求

一、前言

目前,在体育传播领域,体育新闻逐渐偏离体育的轨道,而更近似于娱乐新闻,以至于令读者难以区分到底是体育新闻还是娱乐新闻,应该放在体育版还是娱乐版[1]。为了改变体育新闻传播的现状,众多媒体和媒体人不约而同提出了“大体育”的概念。“大体育”概念就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对体育的观察有一个更宽阔的视野,要关注竞技体育,更要关注全民健身,要关注体育赛事,也要关注体育人物[2]。从运动生理的角度看,紧张是人体肌肉兴奋的一种表现状态,是发挥运动水平的生理基础。这种采访作为客套还可,作为采访提问则显得没有必要[3]。所以掌握了体育生物科学知识可以使采访和报道更有内容和深度,避免价值不大的采访和报道。同时体育生物科学知识对于体育记者自身的运动与健康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媒体体育记者31人。其中现代快报(5人)、扬子晚报(6人)、新华日报(6人)、金陵晚报(5人)、扬子体育报(5人)、江苏电视台体育频道体育记者(4人)。调查时间为:2009.3.28——2009.4.20。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和调查研究法,问卷的信度检验本问卷采用重测法进行信度的检验,具体是对新华日报的体育记者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两次调查的时间间隔为20天,信、效度检验都较合理,对调查数据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一)体育记者对体育生物科学知识了解与掌握的现状

1.对体育生物科学知识了解与掌握的自我评价

本调查从与运动关系密切的人体结构和功能、兴奋剂、运动损伤和营养学等几个方面了解体育记者对生物科学知识了解与掌握的自我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南京各大媒体体育记者了解与掌握体育生物科学知识的自我评价(%)

比较了解部分了解不了解

与运动关系密切的正常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大体结构和基本功能6.6773.3320.00

兴奋剂6.6786.676.67

运动损伤基础知识

(掌握)10.0070.0020.00

营养学0.0076.6723.33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的体育记者认为自己对体育生物科学知识处于部分了解的状态。其中,与运动关系密切的解剖生理知识,73.33%的选择了部分了解,仅有6.67%的体育记者自认为比较了解,还有多达20%的体育记者不了解;对兴奋剂的认识,被调查的体育记者中选部分了解的体育记者所占比例很大,达到86.67%,比较了解和不了解的比例较少,均为6.67%;从以上数据中可见,大部分的体育记者自认为对体育生物科学知识还是有所了解和掌握的,但了解与掌握的程度很一般,具体的原因应该有两个,一个是体育记者对体育生物科学知识的态度,还有体育记者在工作过程中实际运用体育生物科学知识的情况,这两个方面将在下面的分析中得以体现。

2.了解与掌握体育生物科学知识的实际情况

本研究采用小测验的方法,让被调查的体育记者独立完成一份包含15道单选题和10道判断题的试卷。之所以选择单选题和判断题是出于以下的考虑:单选题具有客观性、简洁性、广泛性的特点,同时在“识记”考察方面,能较好的完成考察目标[4];判断题则是要求答题者判断一个事实的准确性。这两种题型能较好的得出体育记者了解与掌握体育生物科学知识的实际情况。结果显示,全部25道题的总正确率为65.87%,选择题的正确率为61.33%,判断题的正确率为79.33%,这说明记者对于体育生物科学知识的真伪判断能力在较初级的阶段达到了良好的水平,但对相关知识的识记只能达到及格的水平。在设置测验题目时,有4道选择题和5道判断题与竞技体育的关系较为密切,结果显示,9道题的正确率为63.33%。虽然从访谈和问卷中得出的结论为体育记者对竞技体育方面的知识更加的重视,但相关知识的实际掌握也只算达到了及格的水平。

图1判断题正确率

(二)体育记者对体育生物科学知识的态度

生物科学的知识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方法;知识获取;教育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行为方式。物理方法是科学方法中的一类,是研究物理现象、描述物理现象、实施物理实验、总结物理规律、检验物理规律时所应用的各种手段与方法。物理科学方法是在物理学知识的获取和运用中产生的。

二、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

(一)确立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依据

1.科学方法教育的价值

科学方法教育,如同物理教学中的其它基本问题一样,总是随着人们对其本质认识的深入而逐步发展的。作为物理认知活动的中介,它是连接物理现象与知识的纽带,物理知识。概念、规律等"只有通过科学方法的参与,才可能上升为知识形态,这就决定了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与物理知识的教育过程不可分割。

科学方法不仅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和手段,还是理解物理知识的纲领和脉络。从知识结构形成的角度看,科学方法作为一种基本的研究方式,它纵横交错、贯穿于整个知识领域之中,把不同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知识结构。只有通过科学方法的参与,才能使客观存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这就决定了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具有顺序性和层次性。

2.物理知识的方法论特点

物理知识本身就具有方法的意义。因此弄清每个知识是怎样产生的"其基本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及如何应用的不仅非常重要。而且这一过程本身就蕴含着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确立要结合物理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和物理实验的实施环节。

3.初中学生思维规律

一切教的规律都应该服从于学的规律。初中学生思维规律的一个特点是处在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转型期。第二个特点是以定向思维为主要形式。学生思维规律的特点决定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认知活动特点是从经验型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学生在学习一个新课题之前。总具有一些建立科学概念以前的经验直觉性观念。所以科学方法的教育就要从生活规律、自然现象"生产实践"物理实验等入手。实施途径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

(二)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

1.基本途径

物理学是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由此。物理教学也主要包括理论教学&物理概念和定律的教学、实验教学、科学方法教学。由于科学方法并不直接由学科的知识内容来表达。而有它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它往往隐藏在知识的背后。支配着知识的获取和应用。所以在初中物理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必须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因此。概念、规律、实验的教学是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径。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实验操作过程就是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具体途径。

2.教学策略

科学方法和物理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抓住知识和方法的对应是通过知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关键。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素材。以物理知识教学为背景。抓住知识和方法的结合点。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方法的真正掌握。必须要在探索和发现之中进行。这正是科学方法与物理知识的不同之处。

3.实施途径的基本框架

为了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必须创设良好的认知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观察、思考、实验、讨论并对学生的探索进行指导。使学生沿着科学的思路与方法去探求。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其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因此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实施途径的基本框架是(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明确初中物理常用的科学方法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观察,实验。获得感觉,知觉。形成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想象。区别出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把一些事物的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

(二)科学概括

有些概念和物理方法关系比较紧密。甚至本身就是物理方法。要抓住这些概念进行方法教育、例如&合力,电压概念的建立都使用了等效的方法、在进行这些概念教学时。既要使学生明白等效的含义。又要让学生知道运用等效的原因以及等效的过程。使学生不断加深对等效方法的认识、这样。学生既能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又能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

(三)在物理规律教学中获得物理科学方法

物理规律是自然界中物理客体本质属性的内在联系。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反映"同物理概念相比。物理规律是人们对物理客体的高层次认识。是理性认识阶段的产物。是物理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建立的基础和前提"在物理教学中。总结规律主要运用的科学方法有逻辑推理法,理想实验法,图像法,假说法以及实验归纳法等。其中。又以实验归纳法最为普遍"形成规律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归纳,演绎。物理规律。已有概念和规律。建立假说。实验验证。物理规律。已有概念和规律。数学和逻辑推理。物理规律"形成规律的途径也是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在物理实验中获得物理科学方法

物理实验根据其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测量性实验等"实验的基本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实验的设计阶段,操作阶段,整理阶段。实验方法的教育应从物理实验的基本程序入手。程序的每个环节就是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点是把握科学方法这条主线、不论是概念教学“规律教学”实验教学,都要牢牢抓住科学方法这条主线组织教学,引导知识的发展过程、通过这样的科学方法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知道所学的知识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得出来的,从而让学生感觉到科学方法教育的真实性和实在性,使知识的呈现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科学方法的途径,这样既能加深对物理知识的把握,又能落实科学方法教育。

参考文献:

生物科学的知识篇5

生物学;教学;渗透式教学

“渗透式”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出路之一,也是一种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内外知识的渗透,以形成立体性知识结构;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以加深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注重能力的相通性,以培养创造型人才。

1.学科内知识的渗透和综合

教师要因势利导,善于给学生提出问题。生物学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抓住教材知识的主线,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归类和整理,使知识完整化、网络化,从而达到学科内各知识点的渗透和综合。例如,职业高中《生物》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与“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的内容,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两个极其独立的知识板块,然而只要我们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前后两块知识点之间有着许多的联系,三大类营养物质的代谢是建立在细胞的化学组成和生物体的结构组成上的。从生物学整体的角度来思考,诸如此类的知识相通点并不少,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挖掘联系点,在教学中,注意对这些不同知识板块中的雷同点进行合理的渗透,使学生客观地、科学地认识生物界。

日常教学中,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教学过程难以面面俱到,所以,教师除了要注意知识的渗透和综合外,还应该注意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思维的科学引导,从而推动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寻找和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更好地达到渗透式教学的效果。

2.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和综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长期以来的单科课程设置,造成了一位教师只能教授一门课程的纯专业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对其他学科的内容避而不谈,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该科知识时的单一性和狭隘性,使各学科之间缺乏应有的有机联系,这也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根本原因。而渗透式教学正是要求教师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重视扩展知识面,重视学科间的渗透和综合。

在中等专业学校或者职业中学设置的课程体系中,生物学只是这个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但又是一门边缘性、实践性和整合性较强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即其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交叉渗透、相辅相承的关系。虽然不同学科研究的对象不同,知识体系不同,但它们遵循着相同的认知规律,在研究方法上有许多共性。在众多的交叉学科中,生物学与物理学、化学有许多知识交汇点,如:生物新陈代谢章节中涉及到的能量转化就是理、化、生三科知识的交汇点,物理的功和能、化学的电解、生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atp的形成等都有着能量的转化过程。同时,教材中渗透着许多物理学和化学的知识:“物质的主动运输”“根的向重力性”“叶绿素吸收光能”“水分的蒸腾”“内环境的稳态”等分别与物理学中的力学、光学、热现象、压强等知识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Dna的分子组成”等又与化学的有机、无机知识有关。教师应抓住这些知识交汇点,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把握渗透的度,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对相关生物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梳理,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力度。

“施教之法,贵在引导,妙在开窍。”与教师相比,学生在单科知识的学习上,是被教者,处于劣势,但在全面了解和知识综合的基础条件上常常是有优势的,利用所学各门课程的知识来解决某一问题,对他们而言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调动和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培养综合意识,正是渗透教学的目的所在。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互迁移,互相渗透。另外,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是与其的阅读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密切相关的,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即互相影响又互相交叉。因此,让学生学会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既有助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和渗透,也有助于21世纪中国人才科学素质的提高。

3.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渗透和综合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当今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许多与生物学有关的科技成果迅速在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广泛应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实施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有意识地关注生物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关注与课本知识有关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资源、能源、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生物科学绿色食品、克隆技术等,并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前沿的科学研究与生物学基础知识渗透结合,使学生即了解其研究的前沿,感受到生物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又学会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生物科学的知识篇6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科学家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②注重学生实验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转贴于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活动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5.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生物科学的知识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82-01

一、教师自觉的原则

物理中科学方法通常以隐性的方式存在。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要充分发现和挖掘物理知识所蕴藏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在选用物理问题指导学生研究时,也要有意识地选择科学方法,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学生的科学方法教育。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及其对科学方法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

二、科学方法寓于知识教学之中的原则

物理科学方法教学一般都应该是、而且必须是结合物理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过程进行,即通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认识、理解并学会应用物理科学方法。任何脱离物理知识教学和物理问题研究而专门进行方法论的讲座的尝试,只会由于抽象的名词而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只有植根于物理知识的沃土之中的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才能结出灿烂的智慧之果。另外,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要跟据具体问题,分清主次,突感重点。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往往含有多种科学方法因素。因此,要抓住关键,突出主要的方法和精神的教育。

三、“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一般地说,科学方法教育有“隐性”和“显性”两种方式。隐性方式是用反映科学认识基本过程的科学方法的一般方式去组织对科学知识的概念、规律、原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认识过程模拟科学探究过程但教学过程中并不明确地去揭示所采用的科学方法一般程式的原理、各阶段具体方法的名称和有关知识;显性方式是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明确指出这种科学方法的名称,传授有关该方法的知识,揭示方法的形式,操作过程,说明原理。教师公开宣称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学生处于有意识地接受科学方法知识的状态。隐性方式重在使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受到科学方法的启蒙和熏陶,初步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这种方式适合于学生对这种方法的感性认识不足时,或者这种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并不占主要地位时。使用显性方式重在解决问题中模仿应用科学方法,对科学方法进行操作训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这种方式适合于在学生对这种科学方法的感性认识较丰富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时使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13]。在初中阶段,科学方法教育通常不作显性处理,隐性教育占重要地位,但在高中阶段,显性教育就显得比较重要,因为高中物理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对能力弱者提供一个策略比他们自生一个策略好”,“学科内容只有在经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经过整理的系统知识时,才能培养起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典型的物理科学方法在恰当时机加以显化,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之目的。所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需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内容各有侧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常常是相互交叉的,不能因为在这里要采取隐性方式就一点显性的内容都不敢提,隐性起步、及时显化是科学方法教育的特点,当某一方法在某一知识教学中达到“呼之欲出”的程度时,就应及时进行显性教育。当然不能因为要采取显性方式就系统地讲述科学方法知识,显性方式的精髓在于点到为止,适可而止科学方法的学习,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说:“学习有两种办法,一个办法是按部就班的;一个办法是渗透性的”,“很多东西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一个长时间的接触,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懂了”。隐性教育是显性教育的基础,显性教育是隐性教育的飞跃。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中,应采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四、科学方法教育实施方式主体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教学中应避免仅仅将科学方法作为现成的知识,通过灌输或机械地训练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其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不能得到调动和发挥。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在活动的思维操作过程中,在学生主体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教育功能。因此,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要自觉地创设特定的思维情境,吸引学生深层次地投入,形成思维冲突,引导学生在多种矛盾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师则通过画龙点睛式的点拨,促进学生思维的升华和飞跃,在切实的实践和体验中使学生思维能为获得培养和提高。重视让学生参加有关的科学实践活动,注意引导他们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按照知识的获得或应用过程来组织化学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参加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但是进行科学方法学习的有效途径,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五、注重渗透性、长期性、示范与练习教育原则

生物科学的知识篇8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生物科学的知识篇9

关键词:中学物理科学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174-01

如今,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想要跟上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依靠强大的科技力量。而当代学生作为21世纪的中坚力量,对我国未来的发展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只有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中学物理一门能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学科,加强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研究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什么是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顾名思义就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的综合,要使学生具备科学素养,就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为他们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学生的科学素养关系到他们将来的发展,科学教育不但能够使学生们获得知识以及技能,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科学思想,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必须在物理教学当中培养学生健康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

物理和科学息息相关,它涉及到大量的科学知识,因此物理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仅仅住片面的强调考试成绩,而应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他们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寻找答案。这样才能达到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

2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校的物理器材严重的缺乏

很多中学由于资金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无法购置齐全实验的器材,同时也无法给学生提供实验和操作的平台。不仅如此,如果物理课堂没有实验,那么将会加大教师上课的难度。而且一些学生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操作和实验,在做题的过程中不能理解,所以也就慢慢的放弃了物理学科。

2.2学生自身对物理学科缺乏一定的兴趣

很多学生认为中学物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产生了畏惧的心理。此外,再加上学校、班级的学习风气不好,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渐渐失去了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因为自身对物理学科不感兴趣,或者是学习基础不好,而且教师也没有正确的进行引导,所以学习物理有非常大的困难。

2.3教师的素质不够高

一部分教师的专业技能不够,甚至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还有一部分教师仅仅只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讲解,课堂上也没有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这直接的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3中学物理教学中加强科学素养培养的探讨

3.1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对物理学科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且掌握了科学知识,才能真正的提高科学素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鼓励他们做出科学判断、解释。知识被分为几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是陈述性知识,也就是事实性知识、表层性知识,比如杠杆的形态特点以及分类等等。第二种是程序性知识,这类知识也被称为原理性知识,它强调的是为什么、怎么做,比如感应电流是如何产生的,或者交流发电机怎样才能发电等等。同时,第二类知识也比较复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教师要对知识进行分类和筛选,从而强化科学知识的连续性,采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比如原子物理的α粒子的散射实验以及裂变等,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可以采用计算机来制成动画的形式,将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加直观。

3.2加强物理实验

通过实验,也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此外,实验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还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教师要合理的利用实验,大力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不能直接的将答案告诉学生,要使学生在设计、探索的过程中找到答案,获得结论。实验可以采取小组进行的方式,也可以个人单独进行,在生活、学习中选定合理的研究专题。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室选择仪器和设备来对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进行测定。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其次再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最后还要让学生对实验的记过进行评估,(1)最易操作的装置。(2)最简单的装置。(3)设计最好,误差最小的装置。进行评估的时候,不能随意的对设计进行否定。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但了解了如何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还掌握了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3.3将物理科学和生活紧密相连

在上物理课的时候,如果只是一味的讲解教材内容,就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物理科学也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师要多多找寻物理学和生活联系密切的实例,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首先要建立物理实验小组,通过和学科知识相结合,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物理模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尊重事实、不断探索的精神。另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和物理学科相关的报刊、杂志等,鼓励学生是搜索和物理、科技相关的网页,其目的是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最后,教师还要讲物理发展史、物理学家的故事和传记引入教学课堂当中,使学生更加详细的了解物理知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情感观、价值观。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科普展览馆或者是自然博物馆,或者投身于和物理现象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极大的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3.4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

在物理学科中,涉及到大量和社会、生活有关的知识,比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能源危机、大气污染等等。教师要将这些知识延伸到社会问题中去,不但要在教学中渗透相关的科技知识,还要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教师要充分的挖掘教材中关于实验、插图、阅读材料等于社会、科技相联系的知识点,向学生介绍关于StS方面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选取合理的教学切入点,充分的将StS物理知识相联合。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介绍地震波当中的面波时,就要结合我国地震多发地区以及印度洋海啸的内容,来向学生讲解这种面波为何是浅源地震中破坏力最大的。这样就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提高了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度。此外,在学完电磁感应现象之后,要给学生介绍一种“动圈式话筒”,也可以给学生讲解他们感兴趣的“鼠笼式发电机、磁悬浮列车”等等。

4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中学物理教学目的更加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科学素养有利于推动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养成,也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科学精神,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发木.中职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文理导航,2013(24):29-30.

[2]杨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策略初探[J].凯里学院学报,2013,31(3):161-162.

生物科学的知识篇10

关键词:生物科学素养;生物课堂教学;途径;探索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生物学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高中生物课程理念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位居统领地位,对于促进学生生物技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中生物教学只注重讲授生物学知识,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文针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出了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的五种途径,以更有效地完成生物教学任务。

一、倡导探究性学习,建立科学思维

高中生物新课标的四大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它是指在生物教学中,选择一些学科领域或生活中具有研究性的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与促进者,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有助于主动建构生物学知识,使其整体化与系统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首先要有自己的思考,然后教师给予适当的启发,这与探究性学习不谋而合。在探究性学习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特色,通过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倡导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比如,在学习“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时,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教学思路,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不断的思考、质疑、探究、讨论等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重视实验教学,提高生物实验技能

高中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生物体本身,直观地研究生物现象,激发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与研究能力。通过生物学实验,学生不仅可以牢固的掌握生物学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生物学相关技能,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注重科学研究方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资源,积极开设生物实验课,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自主思考实验的方法与思路,促进学生手脑并用,注重实验的过程,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二是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与探究能力;三是拓展课外实验内容,实验教学不应只是按照教材实验操作,生物教师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善于发现教材实验之外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加强其他学科渗透,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它涉及到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客观把握不同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科学知识,进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其他学科的优势,用已知学科的知识解决未知学科问题,注重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学习“基因工程”时,通过学科之间的联系,建立知识结构图[1](见图一)。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建构知识网络,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四、注重生物科学史教育,领悟科学精神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他们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然而,生物科学史就像一部科学探究史,它不是简单的史事堆积,而是很多生物学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智慧结晶,需要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科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蕴藏着很多生物科学史知识。比如,遗传学之父孟德尔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做了无数次的豌豆杂交试验,最终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达尔文冒着生命危险,历经5年环球航行,并用23年写出进化论巨著《物种起源》,推动了生物进化的发展等。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资源,注重生物科学史教育。通过对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科学家不畏艰难、勇于献身、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拓展学生思维,培养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五、渗透StS理念,树立科学意识

“StS”教育是指“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强调科学技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在生物教学中渗透StS理念,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得到感性支持,注重知识内化过程,意识到生物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并运用生物概念、原理等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有很多与StS教育相关的知识。比如,在讲授“蛋白质、糖类、脂质”等相关知识时,教师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肥胖者、糖尿病患者产生的原因,以及健康生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注重自身的饮食健康,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