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本科毕业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0:46

中医本科毕业总结篇1

【关键词】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09-0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是指艰苦边远地区、县级及县级以下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大城市的社区卫生院等。目前,广西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配置存在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人员配置不足等问题。面对日益增长的毕业生人数规模和城市大中型医院已趋于饱和的本专科岗位需求等形势,医学类高校如何动员和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尤其是本科以上的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广西医学类高校招生就业基本状况

(一)广西医学类高校扩招前后人才培养情况

1990年以来,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5所医学类高校共招收本专科学生12.62万人,其中本科生6.67万人,专科生5.95万人;临床医学专业的本专科生5.16万人。国家于1999年实施高校学生扩招,医学类高校招生人数从扩招前后的总体来看是跨越式增长的,扩招后(1999~2011年)广西医学类大学生总数比扩招前(1990~1998年)增加8.87万人,占1990年以来招收医学类高校学生总数的70.29%;但从扩招前后三年(1998-2000年)和近三年(2009~2011年)看,医学类高校招生数增幅相差明显,扩招前后三年医学类高校招收本专科生数平均增幅为47.61%,近三年医学类高校招收本专科生数平均增幅仅为11.71%。在临床医学专业方面,扩招前后三年(1998~2000年)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人数占当年总招生人数比重依次为72.56%、78.13%、57.12%;近三年(2009~2011年)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人数占当年总招生人数比重依次为28.65%、25.23%、25.16%。从以上数据看出,临床医学专业招生数在高校扩招后所占比重呈下滑趋势。

(二)2009~2011年广西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

截至2009年9月1日,2009年医学类毕业生本专科毕业生总数为9470人,就业总人数8295人,总体就业率87.59%,专业对口率为93.58%。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医学类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于2009年广西高校毕业生总体平均就业率85.46%。其中,临床医学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总数为3439人,总体就业率为88.02%。

截至2010年9月1日,广西医学类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总数比2009年略有下降,毕业生数为9126人,同比降幅为3.63%,医学类毕业生就业总人数8425人,总体就业率92.32%,专业对口率为93.96%。同期医学类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于广西高校毕业生总体平均就业率89.87%。其中,临床医学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总数为3069人,同比降幅为10.76%,总体就业率为90.31%。

截至2011年9月1日,广西医学类高校本专科毕业生总数比去年仍略有下降,毕业生数为8383人,同比降幅为8.14%,医学类毕业生就业总人数7757人,总体就业率92.53%,专业对口率为93.10%。同期医学类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于广西高校毕业生总体平均就业率89.98%。其中,临床医学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总数为2858人,同比降幅为6.88%,总体就业率为90.68%。

(三)2009~2011年广西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情况

2009年,广西医学类院校本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占当年已就业总人数的41.65%,其中本科生占已就业本科生总人数的30.86%,专科生占已就业专科生总人数的52.05%。到广西49个贫困县就业的毕业生总数为786人,其中属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为469人;到乡镇以下就业的毕业生总数为978人,其中属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为507人。

2010年,广西医学类本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占当年已就业总人数的35.65%,同比下降了6个百分点。其中本科生占已就业本科生总人数的26.56%,专科生占已就业专科生总人数的44.52%。到广西49个贫困县就业的毕业生总数为724人,其中属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为342人,同比减少了127人;到乡镇以下就业的毕业生总数为1100人,其中属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为450人,同比减少了57人。

2011年,广西医学类本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占当年已就业总人数的31.30%,同比下降了4.35个百分点。其中本科生占已就业本科生总人数的26.08%,专科生占已就业专科生总人数的36.87%。到广西49个贫困县就业的毕业生总数为660人,其中属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为301人,同比减少了41人。到乡镇以下就业的毕业生总数为602人,其中属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为279人,同比减少了171人。

二、制约广西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

(一)主观方面原因

在调研中,笔者采取网上匿名问卷形式对5所医学类高校(含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在校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有在校大学生19798人参与,其中男生占22.73%,女生占77.27%;本科生占53.21%,专科生占46.79%;调查学生生源地在城市市区占10.54%,县城占16.62%,农村占72.84%。调查结果显示:

1.大学生对国家基层项目帮扶政策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认知不足。近年来,在政策上国家制定了多项促进高校毕业生下基层的优惠政策,在考研、升学、公务员考试、学费国家代偿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新措施、新政策,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在基层服务质量上,广西也加强了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09~2011年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幅保持在41%以上,仅14372个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自治区财政就筹资11.4亿元。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51.31%的大学生反映不太清楚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并且他们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日新月异变化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了解不清楚的情况。对乡镇卫生院了解不是很多的大学生占52.88%,承认不了解的占30.51%。

2.就业中存在毕业生心态定位高、用人单位期望值高等“双高”情况。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科技水平低下、工作条件及福利待遇较差的现实在短期内不可能改变。投资大学教育的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倾其所有是希望自己子女毕业后有所回报。而医学大学生多数出身于农村,他们希望毕业后经济能够独立,尽快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同。所以他们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实际相比仍是偏高的。调查中,有65.54%的大学生选择在市级地区就业,仅有3.09%的大学生选择在乡镇以下就业。在调查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所能承受月收入的心理底线方面,有35.17%的大学生可承受月收入底线为2000~3000元。

(二)客观方面原因

1.基层医学人才出现断层。扩招以后,很多医学毕业生滞留在大城市不就业,而基层医护人员需求却日益增长,从基层卫生院数据来看,2011年,广西农业人口约为4070万人。而目前广西每千农业人口卫生院人员数仅为0.98人,低于这一指标的全国平均水平1.28人,全区卫生院医务人员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缺口人数还约有44560人。近三年广西医学高校毕业生总数为26979人,假如这些毕业生毕业后全在卫生院工作,仅能填补缺口人数的60.55%。从实际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近年来,医学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高于全区毕业生平均总体就业率,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市场呈现需大于供的态势,毕业生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就能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所以广西医学大学毕业生下基层还处于“下不去”的状态。据调查,2011年全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其中本科学历人数只有4.84%,中专、中技人员接近50%。再由于医学类本科生因学历障碍带来的就业困难,相当一部分医学毕业生把考研作为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出现医学人才分流,导致了许多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更难招到优秀本科大学毕业生。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迟滞。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还属于起步阶段,各项软硬件配套设施有待提高。一是机构普遍设施简陋、医疗设备不足,缺乏名医,无法“传、帮、带”。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例少,动手术的机会也少,难以提升医术技能,进而影响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考取。据了解,基层医务人员执业医师资格通过率不足30%。三是在基层机构工作时,平时训练的机会少,进修提高的机会也少,医疗技术和技能很难得到提高。四是部分乡镇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僵化,没有激励体制,制度上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待遇也不高,缺乏吸引力。五是许多县市未设置有中医院,大部分乡镇一级的卫生院更没有开设中医科、中药科,导致中医类毕业生只能前往地、市、县级的中医院才能就业。

三、引导、鼓励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建议

第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确保毕业生在基层能够“扎得下”。一是学校应积极宣传,并加强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到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和规定。开展个性化的基层实践课,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服务基层,增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以人才对口输送方式解决基层人才不足问题,尝试推广人才“订单式”培养,推行为农村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建立定向招生制度,实行招生签约,确保毕业后面向农村统筹或交叉定向分配;另一方面,定向招生实行单列、放低门槛,适当降低分数线,确保一定质量和数量的生源,把这部分特定的生源培养成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全科医生。

第二,加大财政投入,研究和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制度,确保毕业生在基层“成长得好”。经济收入和个人成长需求等仍成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中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被问及国家及地方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大对医学生去乡镇卫生院就业的政策支持时,57.13%的毕业生希望政府提高工资待遇,以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就业。而现有的鼓励和优惠政策吸引力仍显不够。为打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使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路径更加通畅,一是有关部门需要研究和制定更为优惠的政策和措施,尤其是在工资待遇、执业医师考试、职称评定、学习进修方面出台一些特殊政策向基层人员倾斜。二是制定科学和公平的人才使用机制,建立宽松的岗位和职位流转通道,保障大学生能去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或更高岗位的晋升空间。三是中医医疗通常具是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等特点。可推广在乡镇一级地区建立中医诊所,将医院开到农民家门口,此举不但可减轻农民就医负担,还能切实解决中医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第三,改革医学教学模式,培养基层适宜的医学生,确保毕业生在基层有用武之地。打造医务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是地方医学院校的使命,也是能否确保新医改顺利实施的关键。因此,学校在承担为基层培养人才任务时,应适应基层卫生工作的需要,改革医学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应突出应用性,对医疗专业来说,主要培养面向基层的普及型通科医师;教学环节应强调实践性,强化校地共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应突出面向农村基层特色,开设与农村医学教育有关课程,增进医学生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了解、认识和热爱。

【参考文献】

[1]陈迎红.医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6)

[2]王志伟.两年内将建设14372个村级卫生室[n].右江日报,2011-05-09

中医本科毕业总结篇2

关键词本科毕业生;教学质量;社会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122-03

毕业生质量调查是高校教学质量的社会评价反馈的有效手段,是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2001年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为导向,以问卷形式对海南医学院2012、2013、2014届本科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为学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的选取本研究选取2012―2014年参加海南医学院校园招聘会并录用2012―2014届海南医学院本科毕业生的96家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各级医院59家(61.5%),其中三甲医院11家(11.5%)、二甲医院34家(35.4%)、社区医院14家(14.6%);急救中心8家(8.3%);医药相关单位29家(30.2%)。海南地区用人单位66家(68.7%),非海南地区用人单位30家(31.3%),涉及北京、上海、浙江、广东、贵州等地区。

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访谈,根据《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中教育结果对医学毕业生需达到的能力制定调查问卷。教育结果包括三个方面:1)医学认识及医疗实践能

力;2)态度及临床技能;3)终身学习及在职进修的能力。问卷对每个方面能力对应设计相应项目。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的评价,第二部分为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与其他院校毕业生进行的对比评价。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6.0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2数据结果

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对海医近三年本科毕业生总体评价较高,其中26.04%选择“很满意”,61.45%选择“满意”,总体满意率达87.49%,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肯定(见表1)。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评价经卡方检验,p

用人单位对反映学生医学认识及医疗实践能力的四项指标总体满意度较高: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为82.29%,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为86.46%,善待患者(顾客)为89.59%,尊重医学伦理为80.21%。

在反映毕业生态度及临床技能的10项指标中,总体满意度很高的有三项,分别是遵纪守法为93.50%,胜任日常工作为98.96%,抢救危重病人或危机处理能力为93.75%;四项指标总体满意度较高,分别是与患者(顾客)交流通畅为85.42%,与同事和睦相处、虚心求教为85.42%,(临床)技能操作能力82.29%,表达分析问题逻辑清晰为80.21%;三项指标总体满意度偏低,分别是工作敬业负责、善始善终为70.83%,具备(临床)医学思维为71.81%,领导力为80.21%。

反映终身学习及在职进修的能力六项指标总体满意度为:钻研业务78.13%,自我学习、掌握本专业最新动态为84.38%,善于总结、勇于创新为66.67%,参加业务考试成绩为76.04%,英语应用能力为60.42%,计算机应用能力为62.50%。反映医学认识及医疗实践能力指标、态度及临床技能指标和终身学习及在职进修能力指标平均满意度分别为84.64%、83.56%、71.36%。

所有评价指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很满意度较高的数量少,20项评价指标15项很满意率在25%以下。其中对毕业生工作敬业负责,善始善终评价不满意率为10.42%。计算机和外语水平总体满意度也较低只有60.42%和62.50%。

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中,三甲医院很满意率为18.18%,二甲医院很满意率为23.53%,统计学上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医院单位很满意率为25%,医药相关单位为31.03%,统计学上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

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与外校毕业生比较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与外校毕业生比较评价详见表2。在与外校毕业生的比较评价设计中,所设计内容与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评价对应。由统计表看出,用人单位评价海南医学院毕业生除英语应用能力弱、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弱外,其他方面与外校毕业生基本相当。

用人单位认为海南医学院毕业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参加业务考试成绩弱的比例较高,分别为18.75%、15.63%;有2.08%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沟通能力和(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与外校毕业生存在明显差异,但也有34.38%用人单位认为海南医学院毕业生(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强。评价海南医学院毕业生强于外校毕业生比例较高的项目是工作态度、对患者(顾客)态度、(临床)技能操作能力、胜任日常工作,分别占48.96%、36.46%、34.38%、31.25%。

3讨论

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质量总体评价较好调查结果显示,各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评价总体较好,尤其是善待患者(顾客)、遵纪守法、胜任日常工作、抢救危重病人或危机处理能力等指标总体满意度在90%左右。用人单位对反映毕业生医学认识及医疗实践能力、态度及临床技能指标平均满意度较高,说明毕业生职业态度、职业价值、医疗实践能力、临床技能教育效果良好。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海南医学院进行全员应急救护培训,在应急救护教育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和探索,获得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毕业生质量存在短板数据结果也显示,海南医学院毕业生质量存在一定问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终身学习及在职进修能力指标平均满意度仅为71.36%,特别是创新思维、英语能力及计算机能力满意度较低,数据与学校原有用人单位调研基本一致无提高。这提示海南医学院需加强创新教育,加大英语和计算机应用教学。加大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培育学生自我学习,具备一定科研能力,以保障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有能力进行终身学习及在职进修。

用人单位对工作敬业负责、善始善终满意度仅为70.83%,

不满意度达10.42%,主要原因是部分毕业生辞职率较高。部门基层单位表示,留人用人十分困难,这提示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诚信教育需进一步加强。

三甲医院很满意率低于二甲医院很满意率,并且三甲医院很满意个数明显少于二甲医院,这提示如果想要毕业生在较高水准医院中求职,必须加强各方面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毕业生质量海南医学院把岗位胜任力、领导力和个性发展设定为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用人单位虽然对毕业生胜任日常工作满意度较高,但对表达分析问题逻辑清晰、具备(临床)医学思维、参加业务考试成绩评价偏低。这些指标与岗位胜任力紧密相关,对应数据值得教育者反思。

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领导力满意度为80.21%,围绕学生领导力培养,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与患者(顾客)交流通畅、与同事和睦相处、虚心求教满意度较高,在与外校毕业生比较中,认为沟通能力强于或差不多的占85.42%,说明毕业生协作沟通能力较好。但善于总结,勇于创新评价满意度较低,仅为66.67%,今后应注重创新教育。在今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应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毕业生质量。

4结束

毕业生质量调查有利于学校了解社会对当前教育质量的评价,改进、完善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以《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为参照体系,对医学相关毕业生进行调查,能为医学教育拓宽世界眼光,明确质量保证的方向。本次调研获取的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毕业生评价和海南医学院毕业生与其他院校毕业生比较评价数据,说明学校输送到社会的毕业生基本符合用人单位需求,与国内其他医学院校教育水平相当。随着国内医疗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医学人才的质量要求将进一步提高,今后学校将加强学生对医学认识,提高医疗实践能力和临床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中医本科毕业总结篇3

[关键词]中医类;毕业生;社会评价;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2)05(b)-0138-02

为了进一步改进中医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培养更适合社会需要的中医专业学生,2008年2月~2011年1月本课题组对在广东省内部分地区工作的中医类医生做了质量追踪调查,以期通过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反馈对今后的中医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出改进。现将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课题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选择了广东省有代表性的5个地市进行调查,分别是深圳、中山、揭阳、湛江、韶关,涵盖了珠三角地区、粤东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以2002~2008年广东省内就业的80名中医类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46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专业13名,湖北中医学院11名,暨南大学中医专业6名,湖南中医药大学4名,工作从事的专科包括中医内科、中医骨伤科、针灸推拿科、中西医结合科等。主要调查毕业生所在单位对该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评价。

1.2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联系各地人事部门、卫生部门,取得2002~2008年毕业到当地工作的中医类学生的就业单位信息;然后,直接到毕业生就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发放调查问卷,由毕业生工作单位的人事部门及相关科室填好问卷后回收。问卷内容包括:毕业生的思想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临床技能、工作能力与水平、创新能力、中医水平、与同事协作精神、工作实绩、综合评价等几个方面。毕业生就业单位对其的评价分为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4个等级。问卷还设计了毕业生就业单位对该毕业生总体评价及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及建议一栏,由就业单位进行填写。填写完毕,经毕业生工作单位盖章后寄回课题组。

2结果

目前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尚可,其中,就业单位对毕业生思想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满意度达83.75%,但毕业生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满意度及为46.25%,中医毕业生临床技能较西医类毕业生明显不足,满意度为77.50%,总体工作能力与水平仍需提高,满意度为70.00%,另外,近几年中医类毕业生对传统中医的认识较浅,中医水平稍显不足,满意度为65.00%。见表1。

3讨论

就业指导是国家人才规划的长远战略,是实现人才匹配的有效途径,随着中医类本科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中医类毕业生学历的逐步提高,本科生就业压力渐增,改进与完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发挥就业导向作用,能帮助中医类本科生挖掘个人潜质、完善自我、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国家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的中医类专业人才。针对课题组调查结果,结合目前中医类专业就业指导课程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强创新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医疗卫生工作要适应时展,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必须拥有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加强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的根本保证,因此,医学教育不仅应培养医学生基本的医学理论、医技能力,而且要培养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1]。发展创新教育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创新意识来源于人们对新鲜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授予其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吸收,能提高学生的接受效率,实现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其次,要求中医院校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单纯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这一需求,目前各国许多教育家主张在医学教育的各阶段采用pBL教学法,该法以问题为导向,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全面推行结合自身实践的pBL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第二课堂具有激发潜能、拓展兴趣的教学功能,能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优化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亦能切实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中医院校可以通过增加实践课比例、完善技能考核制度等措施在第一课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2],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暑期“三下乡”、社区卫生服务如义诊、义教、看望福利院老人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第二课堂强化专业技能,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堂实验教学、课外实验室开放-课程见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链[3]。

3.2加强中医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

“态度决定一切”,任何事情要想成功,没有严谨的思维和端正的态度是绝对行不通的。现代社会要求医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科研素养,而医学本身面对的是人体及其疾病,医疗及相关的医学科研直接对生命负责,所以中医院校要想培养出优质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得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实现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增加“发现问题”的能力[4]。中医院校可以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进实验室等措施,鼓励学生增强科学态度的培养,做到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培养亚里士多德“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的勇气和精神[5]。中医类本科生无论临床技能还是科研思维都需要训练、培养,临床导师结合床旁教学,训练其规范化临床操作能力,培养认真、严谨的临床工作态度,科研导师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小课题、撰写论文,能有效帮助本科生形成一定科研思维;导师带领学生参与相关项目研究以及本科生进实验室参与基础实验的制度,能为本科生近距离接触科研提供平台,有助于他们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在科研团队的影响下形成严谨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3.3加强引导中医类学生对传统中医的深入研究

医学教育是发展的教育,中医教育更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自1966年开始,中医院校多次进行教学改革,但总体上仍遵循西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6]。因此,继承不足、创新不够成为了当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难题。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积累形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文化、哲学三种学科属性的特点,对于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医理论,要在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得到理解和接受是非常困难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曾说过:“一个有水平的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熟谙中医经典,精通辨证论治”[7]。细数历代名医,无一不是博学广知,卓然成家的。因此,笔者认为,中医院校首先应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生中普及并发扬,例如设置文、史、哲相关课程,以引导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为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中医院校应将“经典”著作设置为课程的重中之重。“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加强经典理论的学习,结合临床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经典,对于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水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以上建议,不仅应单纯地在就业指导课中实施,还需要在整个中医类学生的教育体系中完善,以期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中医类毕业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忠民.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25.

[2]杨燕玲.中医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探索[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6):27-28.

[3]云长海,宋晓明,董韬.实现应用型高等医学院校实践教学目标的探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3187.

[4]毛晓光,王挺,毛新军.变化驱动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1):84.

[5]孙景芬,康晓洁,宋禾.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J].中国科技信息,2009,(10):277.

[6]宋丹宁.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中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制约因素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305.

中医本科毕业总结篇4

关键词:临床医学;就业去向;调查分析

【分类号】:R

医学人才是卫生事业发展第一资源。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下达《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文件,提出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安徽医科大学从2006年起设立教改班,逐步推进临床教学改革,2012年成功申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临床医学专业是该校传统优势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和教学改革示范专业。

就业是学业与职业的过渡阶段。对安徽医科大学2008级临床医学416名全体本科生就业去向的调研有助于了解医学生的就业环境,掌握医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就业满意度,为大力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2013年4月至2013年9月,我们对全体2008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416名)就业去向进行调查研究。其中,男生244人,占总人数的58.65%;女生172人,占总人数41.35%;被试年龄在22岁~26岁之间,平均年龄24岁;安徽省生源381人,占总人数91.59%;河北省生源6人,占总人数1.44%,除了安徽省和河北省以外的其他省份地区生源29人,占6.97%。

我们主要采用全面统计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2.结果与讨论

2.1升学就业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13年8月13日,在调查的416名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中,有188人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有195人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合计377人(其中6人既收到录取通知书,又签订了就业协议),顺利升学就业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90.63%。39人既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又没有签订就业协议,占总人数的9.37%。

图表1升学就业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调查人群升学就业率整体较理想。调查凸显的一个现象是升学人数超过直接就业人数。这与临床医学岗位对学历要求较高有直接关系。近几年,三甲医院的临床医生招聘普遍要求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这使得许多临床医学本科生从入校起就立志考研。同时,硕士生的扩招也使临床医学本科生有更多升学机会。

2.2升学情况

截止2013年8月13日,在调查的416名医学毕业生中,354人参考研究生入学考试,占总人数的85.10%。其中,男生202人考研,占男生总人数的82.79%;女生152人考研,占女生总人数的88.37%。

图表2参加研究生考试人数与未参加研究生考试人数

已有195人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其中两人获得国外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占总人数46.88%。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男生97人,占男生总人数39.75%;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女生98人,占女生总人数56.98%。

根据调查结果,考研已经是绝大多数同学首选的就业方式,绝大多数同学都有主动考研的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女生参加研究生考试的比例和研究生录取比例都高于男生。通常,女生目标感比男生更强,自律性比男生更高,女生的卷面考试成绩往往高于男生。

2.3签订就业协议的整体情况

截止2013年8月13日,在调查的416名医学本科毕业生中,已有188人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5.20%。其中,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男生121人,占男生总人数的49.59%;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女生67人,占女生总人数的38.95%。

根据调查结果,签订就业协议的同学不足总人数的一半。许多同学在升学失败后才被迫选择找工作,部分同学还表示工作中会继续考研,以获到更好的发展平台。少数同学表示如果今后考研成功会辞掉已签约的工作,重新选择理想的城市和医院。在一些同学们的观念中,签订就业协议是解决经济问题的重要途径,不是理想的终点,考研才是他们实现事业抱负的跳板。急功近利可能会导致部分同学就业动机不纯,不能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男生的签约率略高于女生。这与女生的考研率明显高于男生相印证。

2.4就业去向的地域分布情况

截止2013年8月13日,在签订就业协议的188名临床医学毕业生中,在安徽工作的同学有147人,占签订就业协议同学总人数的78.20%;在上海市工作的同学有14人,占签订就业协议的总人数的7.45%;在江苏省工作的同学有8人,占签订就业协议的总人数的4.26%;在其他省份工作的同学有19人,占签订就业协议总人数的10.11%。

根据调查显示,许多同学表示不希望工作地点离家太远,不喜欢陌生的城市,害怕孤独,而且不少同学表示他们的父母亲友也不希望他们去离家太远的地方工作。安徽省生源多选择在安徽省或周边地区就业,合肥市、上海市、南京市等地是许多安徽省生源理想的工作地点。安徽省生源占总人数的91.59%,因此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安徽省。这反映了一些同学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对家庭过分依赖,似乎缺乏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意志,害怕到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山区地区等继续医疗卫生人才的地区工作,急需加强就业观教育。

2.5医院等级的分布情况

截止2013年8月13日,在签订就业协议的188名临床医学毕业生中,在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工作的同学有56人,在二级甲等公立医院工作的同学有84人,在二级甲等以下公立医院工作的同学有28人,在私营医院工作的同学有7人,其他单位工作的同学有13人。

根据调查结果,临床医学本科生绝大多数选择做临床医生,二级甲等医院是吸纳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主渠道。许多同学认为医院的品牌直接影响个人成就感,宁愿承受低收入到三甲、二甲医院当编外人员,也不愿意选择高收入的乡镇卫生院。面对私营医院的招聘,不少同学表示担心私营医院管理不规范、效益不佳、社会影响力不够等,对私营医院有抵触心理。就业观念的偏差导致部分同学们就业抉择时不理性。

2.6待业情况

截止2013年8月13日,参与调查的416名临床医学毕业生中,39人尚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也未通过研究生入学考核,占总人数9.38%。其中,男生31人,占总男生总人数12.70%;女生8人,占女生总人数4.65%。

未就业的39人中,19人准备专职考研暂不就业,占未就业总人数的48.72%,占总学生数的4.57%;20人正在继续找工作,占未就业总人数的51.28%,占总学生数的4.81%。目前没有同学有创业意向。根据调查结果,男生待业率明显比女生高。

2.7待业原因调查

在未就业的39名同学中,21人认为平时学习不努力导致暂时待业,9人认为平时不参加活动不善交往导致暂时待业,4人认为自己就业不积极导致暂时待业,3人认为没有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导致暂时待业,2人认为缺少人脉关系导致待业。

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同学认为学习不努力是待业的主要原因。临床医生岗位特殊,一名优秀的医生需要掌握渊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临床技能。学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就业是否顺利。

3意见和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和讨论,首先,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价值观滋生,加强就业观教育。调查中,少数医学毕业生挑剔医院品牌,要求工作高薪,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和基层工作。医学生在就业观念和行为选择上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从根本上扭转大学生急功近利的就业观。

其次,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止端点效应发生。端点效应就是过于极端,过分夸大事物的某一方面。调查中,少数医学毕业生将没有找到工作归咎于“拼爹”失败,把个案当成普遍真理,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辅导员应切实关注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心理辅导,帮助毕业生调整情绪、调适心理、转变就业观念。

最后,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转变“等、靠、要”的传统就业观,加强创业教育,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调查中,很少有医学毕业生积极主动地创业。这固然与临床医学的专业特点有关,但与创业教育的不健全不无联系。此外,就业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有良好服务态度的就业工作队伍。

作者介绍:

王玉蓉(1982年8月),女,汉族,安徽肥西,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第一党总支,讲师,硕士,致力于高校教育教学研究。

王俊(1982年9月),男,汉族,安徽肥西,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第一党总支,讲师,硕士,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研究。

夏果(1985年5月),男,汉族,安徽天长市,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第一党总支学院,讲师,硕士,致力于疾病统计研究。

参考文献

叶正平.医学生就业观功利主义倾向的偏差与矫正[J].西北医学教育,2011,8(4).

中医本科毕业总结篇5

高等医学教育在“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进入了规模、数量、效益的快速发展时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办学规模呈现大幅度的增长趋势,学科专业数量、规模和结构都有较大增长和调整。至2006年,我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数量增长到128所,其中大学及专门学院有77所,专科学校51所,学校规模在5000人以上的占到了67%[1]。至2008年,医学专业招生总数近45万人,在校生数超过167万,毕业生40余万[2]。从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设置情况来看,学科分布面拓宽,开设专业总数大大增加;非医学本科专业增设较多;本科专业设置呈现综合化趋势;本科专业布点总数大大增加;医学专业布点比重降低,非医学专业布点比重大大提高;增设了一些新兴学科专业;目录外专业数量增加,比例大幅提高[3]。从广东省的现状来看,2008年,共有20所院校开设医学相关专业,在校生91144人,招生总人数达到25803人,毕业生20870人。各层次医学教育的办学规模也都呈现大幅度的增长,其中2004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总体趋势呈现以本科教育为主,以专科教育为补充,逐步加强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局面;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设置的专业数不断增加,至2008年,已经涵盖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8类中的23种医学专业(1998年版)[4]。这一发展势头反映了我国近一个时期为满足广大群众对高等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而取得的巨大成绩,同时,也隐含着不少的问题。虽然卫生部早在“九五”期间就制定了“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新时期医学教育发展方针,并提出“十五”期间高等医学教育要进行两个重大战略性转移,即从数量的发展转移到质量的提高;从教育外部的布局结构调整、管理体制改革,转移到学校内部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改革[5],但从“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情况来看,规模数量的增长比内涵质量的提升更显突出。医学教育的发展如何遵循其特有的办学规律,确定合理的教育规模、结构,以保证质量,提高效益,必需在认真落实新时期医学教育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前提下,进一步深化改革。目前,在医学教育发展方向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1.1院校产出与社会需求失衡

院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不均衡,深刻地反映了高等医学教育结构问题,包括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就层次结构来看,当前我国千人口医师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总体而言,我们不缺医生,缺的是高层次的或者说一流的医学人才[6];而某些地区、某些专业的人才又明显不足,学历层次也偏低,特别是基层与农村的适宜人才明显缺乏,形成学科人才的不均衡状态,需要进一步调整层次结构和专业布局;从广东省来看,卫生人力总拥有量仍需进一步提高,广东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总数4.65名,在全国位居第7位;平均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只有0.83名,在全国位居第21位。另外存在专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卫生人员的总体素质需要提高,卫生人力区域配置不合理等问题[7]。

1.2主观意愿与办学实力失衡

从总体规模和专业角度来看,主观办学的愿望与某些专业办学实力的矛盾日显突出。近年来我们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大力提倡医学相关专业的发展,如护理、麻醉、检验、放射等专业,卫生法学、医学保险、医学英语等近医学专业增长速度很快,发展势头很猛,但很多新开专业办学基础和办学条件相对薄弱,教学质量有待改善和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随着国家教育质量工程的实施和本科教育评估、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一些近几年发展较快的热门专业、新开专业和近医专业必须接受国家教学质量的检查和监督,总体提升教育质量。

1.3多种学制与培养目标失衡

多学制的高等医学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医药卫生人才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多种学制使得医学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等不同阶段的管理和内容难以理顺,衔接困难;不同学制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毕业时获得学位级别和类型均不相同,但毕业后的学生往往从事相同的职业活动,有着相似的职业称谓,混淆了不同培养规格与质量的要求,影响了整体质量。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改革,对规范医学人才考核制度、顺利开展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有着重要意义[8]。

1.4临床技能与实践教学失衡

长期以来,医学院校与教学医院相对分离,临床技能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形成了我国医学教育基础与临床课程分离、重理论轻实践的一种定势。近几年,随着医学院校扩大招生,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承担的临床课程教学任务和学生实习任务成倍增长,其规范建设与发展问题也日趋紧迫。当前,大多数教学医院存在应付临床工作与实习带教的矛盾,学生也存在就业、考研与实习的时间精力上的冲突,教学医院如何提高临床教师的带教意识与能力,加强对带教教师的教育与培训,引导学生合理分配精力与时间,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是各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教学医院需要认真总结的问题。

1.5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失衡

我国医学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学科为中心、以生物医学为主干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忽略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造成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而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医学科学恰恰需要更多的人文精神的滋养和引领。长期以来,社会上重智轻德,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也使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受到影响,许多院校缺乏系统完善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医学生人文关爱意识淡弱,人文知识不足,沟通能力欠缺,医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人文理念和人性化思想。在此基础上也难以形成高尚的医德和职业风尚、实现“医乃仁术”的医者理念。

1.6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失衡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发展各种能力为目标的医学教育阶段,是院校教育过渡到继续医学教育的桥梁。我国目前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有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但由于毕业后医学教育起步较晚,与院校教育相比,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在培训制度、质量评估体系、经费时间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与科学管理,建立健全质量认证系统,保证经费投入,强化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建设,特别要重视毕业后医学教育与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相结合,促进基础医学教育所学专业、从事临床专科、毕业后医学教育培养方向、晋升系列的协调统一,实行培训、考核和使用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真正达到结合岗位工作需要、加强专业培训、充实专业知识、培养独立从事临床工作能力的医学教育的目标。

2新形势下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的缩影,如果不加以改革,将成为制约高等医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规模体系最大的国家,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的实施,我国正在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这种情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划纲要指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将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规模、质量、效益的统一,突出质量,注重内涵建设,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益,是对高等医学教育今后发展趋势的总要求。新形势下,医学教育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宏观改革发展趋势,使医学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医学教育定位进一步准确,医学教育布局调整更加合理,医学教育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更具有创新性,医学教育改革进一步体系化。从具体教育教学改革层面来看,必须在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2.1强化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高等医学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优先的办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观;在教育教学中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注重医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升;强化学生信息化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教学中贯彻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思想,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新以单学科系统性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观,积极推行围绕培养目标实施多学科综合性教学的观念。

2.2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其核心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始终坚持全面发展、突出创新的人才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形势下,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培养医学生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精神,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科学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的全方位校园育人环境,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任务。

2.3加快学科融合和课程体系改革当前,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向学科综合化方向发展,加快学科融合和课程整合速度,采取不同形式的综合性课程已成为课程模式改革的趋势。综合性课程主要是指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的科目相互融为一体的一种课程模式。它可以是基础学科或临床学科领域内的综合,也可以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的综合,还可以是医学学科和其他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综合。国内部分院校开展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整合式教学,在课程改革中实施pBL教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等整合式教学改革速度不断加快[9]。目前,医学院校不断探索课程改革的多种形式:改革“老三段”教学模式,开设多学科有机整合的综合课程;进行早期接触临床等卫生实践;减少学时,减少课程间的重复;确定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增设人文科学和社会医学领域的选修课程;开设有助于发展医学生个性的专业选修课等,努力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高效能。

2.4注重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改革当前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各学科课程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时数居高不下,学生学习负担较重,一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重要的人文社科内容很难进入教学。改革方向是积极吸纳医学科技的新成果,及时引入反映医学模式、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所必需的各种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通过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并通过建设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的教材来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

2.5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开展创造性教学,注重医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已成为发展趋势。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和合作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推行pBL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标准化病人(Sp)教学法改革,建立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实施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等,是当前医学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2.6推行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教学手段改革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手段,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创造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学习,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是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由传统、封闭、单向向现代、开放、互动转变,已成为医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走向。

2.7加大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传统的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一教学形式,常常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与条件,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受到局限。目前,精简验证性实验,开设并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行实验室开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各医学院校加强实验教学改革的共识。

2.8实施长学制的医学教育发展模式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学制长短不一,医学人才培养规格多种多样,这种情况不利于医学教育的长远发展。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规范的学制学位体系,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根据医学教育的内在规律,高等医学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达到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专门人才,必须实行“宽口径、大基础、后分流”的教育模式,这是达到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潜力大”的高层次人才需要的有效途径。当前,无论从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卫生事业提出的更高要求,还是从增强我国医学国际合作与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来看,现代医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制长、规模小、学生优、投资大的精英教育,长学制成为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医本科毕业总结篇6

[关键词]德育答辩;医科院校;人才培养;价值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023-03

多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并把德育作为学校办学育人的首要根本任务。作为培养医药人才重要基地的医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关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医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须抓住其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学校教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无疑具有极端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目前,多数学者肯定德育的功能。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教授从多方面论述了德育的教育功能,社会性功能以及个体性功能。他指出德育功能认识对德育实际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是一种理论分析,也是我国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线索之一。德育答辩是高校德育的一种形式,其功能和意义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肯定。高博从道德认知的尝试与解读中探讨德育答辩的理论和意义,他认为“道德认知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需要认知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制度化的程序设计,高校德育答辩是道德认知新的尝试。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有效系统地参与道德认知过程”。也有不少学者认为高校开展的德育工作以及整个德育体系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无论是其形式和内容,还是体系和定位都有待逐步完善,深入拓展。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平台。

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首次开展德育答辩,这次新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者魏俊兴认为德育答辩是毕业生走向成熟的良方,是引导教育学生将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方式”,这种教书与育人同步运行的教育方式,不仅符合教书育人的主旨,且收到了良好效果。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2013年云南中医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经过三年的实践,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我国医疗行业现状,存在医患关系持续恶化,究其原因,有医疗体制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医院过于功利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患者维权意识高等因素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较低。

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作为培养医药人才重要基地的医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关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医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须抓住其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学校教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云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实践

为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更好的提升德育水平,云南中医学院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具体实施细则,成立了由校党政领导牵头,学工部、团委、宣传部、思政部、教务处等部门组成的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生的德育答辩工作,并投入专项工作经费为德育答辩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按照学院德育答辩的具体工作安排,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分为宣传准备、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总结整理五个阶段。

在宣传准备阶段,云南中医学院要求各学院结合实际制订周密、详尽、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并通过各种途经,向本科毕业生阐述德育答辩的目的、意义以及撰写答辩论文的基本要求及答辩方式。引导毕业生妥善处理好求职就业、毕业综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职业资格考试与德育答辩的关系,集中必要的时间精力做好德育答辩准备。落实好每名毕业生德育论文指导教师。

在撰写论文阶段,要求每位毕业生回顾大学历程,认真梳理生活、学习思想成长过程及对人生的感悟,全面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挫折的教训,找准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撰写符合本人实际情况、个性化的德育总结答辩论文。

学生在撰写德育论文前,先与指导教师充分交换意见基础上,拟订德育总结的论文提纲,成稿后先在班级内部互评修改,再根据指导教师审阅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经指导教师审核签字通过后,按规定格式打印装订,经本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审核同意,方可提交答辩。

在现场答辩阶段,各二级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组织毕业生以班级为单位,严格按照学校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规程组织答辩,要求每位毕业生必须参加,并安排低年级学生代表现场观摩。毕业班级的答辩由“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指定评审小组具体负责,答辩评委应不少于3人,要求严格按照学校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进行评分,并指定专人负责记录。

现场答辩结束后,各学院综合每名毕业生平时成绩、论文成绩、答辩成绩,计算最终成绩,填写《云南中医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登记表》。按答辩人数5%的比例推荐“德育优秀论文”报学工部,同时在对撰写毕业生鉴定中使用好德育答辩评审意见。

整个德育答辩过程中,云南中医学院坚持德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又切实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强化毕业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

通过三年的实践,云南中医学院在本科生中推行的德育答辩,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目标。2013年、2014年、2015年全校分别有1288名、1415名、1445本科毕业生参加德育答辩,且全部都通过德育答辩,其中综合优秀的比例达到90%以上。从实施过程以及最后结果看,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从制度上确保了德育论文答辩的强力推行。事实也有力证明,德育答辩制度不仅较好地丰富完善了德育工作体系,而且还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

三、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成效和经验

通过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实行德育答辩对把德育落到实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德育答辩有效引导学生德育知行合一

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确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将一定的思想理论、社会道德传递给受教育的青年一代,以促使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使青年学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的系统活动过程。”德育答辩是德育过程中的一个有机部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以及论文的撰写影响学生的思想,其过程的基本要素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手段构成的。德育答辩其实质是通过制度设计,由学生完成建构内心道德境界、发展道德知识直至指导自身行为、激发道德情感的过程,使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由外在的强制内化为内心信念及准则,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德育答辩有效把握人才培养薄弱环节

德育答辩正值毕业生毕业之际,他们渴望理解与沟通,希望心灵得到关切,渴望困惑的问题得到明确的答案。德育答辩通过对大学生活的回顾,总结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其思想动态,是大学生心路历程的反应,能很好地呈现大学生内心世界与心灵成长的轨迹。高校德育工作的主题之一就是研究和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提高认识,其过程实际上是“德育对象在道德等方面的建构的过程,是环境与成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人价值建构的统一。”

通过德育答辩,教师能了解到个体成长中的困惑问题以及学生内心世界成长轨迹,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引导激励学生走向至善。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是德育目标之一,同时还要改造学生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并建构学生内在的良好思想道德境界及行为习惯。德育答辩通过论文的撰写,德育指导教师一对一的引导,促使毕业生感情、意志、智力和能力得到完善。

德育答辩过程可以说是毕业生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无论对个体还是对学校、老师都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就德育主体而言,开展德育答辩可以引导其回顾在校成长、成才历程,总结收获,找准缺失,增强学生主体自觉意识。就学校办学育人实践而言,通过德育答辩,可以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成长轨迹,检验人才培养和德育实施效果,总结得失,改进工作。

(三)通过德育答辨,充实毕业教育内容

德育答辩正值毕业生进入实习求职阶段,群体分化明显,班集体难以统一组织活动,毕业生处于松散状态,极易诱发事端。“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德育不仅关注道德“生活内容”,而且关注“道德生活方式”。开展德育答辩,旨在激发“潜藏的自我意识,使毕业生更为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养成德性,而非脱离现实生活,在虚无缥缈的世界中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同时,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密切师生、同学关系,疏导离校前的各种不良情绪,引导毕业生珍惜时光,顺利度过大学的最后宝贵时光。

(四)通过德育答辨,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通过德育答辩系统工作,一是加强毕业生教育管理,既考核其思想道德素质,又依据学生个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对其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二是要求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发挥主导作用,从与学生充分交流思想,到指导论文选题、撰写审改,强化对学生成才的理性指导,有效弥合高校新校区显示存在的师生时空距离疏远的不足。三是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和鼓励在校生学习成长,传承优良校风学风。

(五)通过德育答辩,全面衡量人才培养质量

云南中医学院对本科毕业生知识能力和学术水准的评判,已经有成熟完整的考查、考试、答辩制度,但对于其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的评判,尚未形成和建立一套系统性、痕迹化、规范化和总结性评价体系。通过开展德育答辩,为云南中医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创新、新生教育、全面衡量和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实证材料。

德育答辩是云南中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种新颖而积极的尝试,旨在加强毕业生教育与管理,既考核其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又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旨在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密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疏导离校前学生中的不良情绪,增强毕业生的爱校情绪。旨在深入掌握学生成长轨迹,检验学生在校期间人才培养和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总结得失,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旨在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和鼓励在校学生学习成长,传承优良校风学习。它需要认知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制度化程序的设计,其形式与内容,体系与定位都需要逐步的完善,深入和拓展。

中医本科毕业总结篇7

【摘要】通过对广东药学院2006届毕业生的择业调查分析,提出今后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努力方向,以期对医药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医药院校;毕业生;择业;对策研究

近年来,广东药学院坚持“以药学为特色、药医结合、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思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全校上下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地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2004年至2006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做好今后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我们于2006年5月对我院2006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以期对医药类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有所借鉴。

一、调查方法与结果

(一)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向我院2006届的毕业生发放了1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56份,回收率97.07%。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毕业生就业的区域分布、就业的单位性质、主要考虑因素等。

(二)结果

1.从就业区域来看,医药类毕业生主要集中选择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尤其是高度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见表1。表1就业区域分布表(略)

从表1中看出,有1004名毕业生就业选择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有311名毕业生选择回生源省市就业,有111名毕业生选择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业,只有30名毕业生选择到中西部、西南地区就业。选择珠江三角洲地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业的比例达到了76.58%,这说明,中等城市以上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比较发达,需求毕业生的量也较大,吸引人才集中的优势比较突出,毕业生普遍寻求待遇优厚、教育环境和条件较好的地区作为就业去向。但同时也发现,有21.26%的毕业生选择回生源地就业,这也说明,这几年在抓好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方面上有所突破,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有一定的发展;比较遗憾的是只有2.06%的人希望走向中西部、西南地区工作,这说明我们医药类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相对狭窄的同时,我们的毕业生还是有很大的就业选择空间,社会对我们的毕业生还有较大的容纳能力。

以上的数据,体现了毕业生追求良好发展空间的愿望,同时也说明当今毕业生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所减退。尽管毕业生都知道当年就业形势严峻。学校也反复倡导要求学生“先就业,后择业”,但多数毕业生仍将“择业”放在首位,希望找到一个各方面都满意的工作。

2.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医疗卫生机构和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始终是医药类毕业生的首选单位。

从表2中看出,选择医疗卫生机构和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作为自己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占68.61%,选择三资企业的占12.57%,选择民营和私营企业的占6.66%,选择高校、科研单位的占5.63%,选择国有企业的占5.70%,只有0.83%的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表2就业首选单位性质人数分布表(略)

接近70%的毕业生走向医疗卫生机构和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占总就业人数的大多数,这说明医疗卫生机构和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具有较大的吸引人才的能力,也符合医药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接近20%的毕业生选择到三资企业、民营和私营企业就业,这说明在择业时,毕业生的规避风险的意识很强烈,而竞争意识和艰苦创业意识明显不够。同时也说明,人才市场对我们医药院校的毕业生也存在较大的容纳能力。

3.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要考虑因素。

从表3、表4中分析,毕业生主要考虑的因素主要还是单位的待遇(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有47.18%的毕业生选择了该项目,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占15.59%,选择工作是否稳定的占17.17%,选择能否解决户口问题的占0.83%,选择单位所在地区吸引力的占13.53%,选择晋升机会的占5.70%。说明毕业生已经开始不再关注户口问题,主要还是关心单位的待遇问题,这也是高校实行缴费上学后,毕业生迫切需要还清教育投资的结果。当然,工作稳定和兴趣爱好也是毕业生重点关注的方面。同时,也看到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接近90%的毕业生普遍月薪都选择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选择1000元以下的非常少,说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有适当的调整,这也和目前国家发展的形势相匹配。表3主要考虑因素分布表(略)表4毕业生期望的月收入分布表(略)

总体来看,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主要考虑因素还是跟毕业生本身的切身利益有关,这涉及到社会和家庭的原因,国家在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采取的保障措施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考虑其就业的问题。

二、讨论

(一)医药类毕业生就业的宏观背景

我国已逐步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高速增长,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却呈下降趋势,供需矛盾突出,全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数字显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就医药类毕业生而言,存在行业性较强的特点,就业面相对较窄,相关社会形势的变化还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医疗改革的争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为此,中国将启动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国务院近期原则上通过《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要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

2.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

广东省在2006年2月作出《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以打造名店名城为重点,搞活中药现代物流业。支持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广东药学院、中山市联合共建一个官、产、学、研、贸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中药城。

3.学校毕业生发展情况。

21世纪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形势,应该是走向大众化,这有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1]。近几年来,广东药学院毕业生数量有明显增加,见表5。表5广东药学院2003—2008年毕业生数情况(略)

(二)今后医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努力方向

从根本上说,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因此,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应该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主动配合政府,大力推进医药类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医药类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群体,是国家宝贵的医药卫生人才资源,合理使用药学类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振兴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措施之一。作为药学类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我们有责任主动配合政府,把加强医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规划,合理引导医药人才流向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部署、来落实,把我国特有的医药人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社会成员健康第一位的保障,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目前,医药类院校毕业生数量与社会医药卫生行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高校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不平衡明显。对高校而言,应该充分考虑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认真研究分析未来几年医药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按照形势需要加强和增加人才的培养。

2.改革教育体制,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被社会所接纳,应该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主要标志。学校要增强“产品”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要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不合格的“产品”绝不向社会输送,以免影响学校的声誉,影响学校未来的市场。加快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素质教育,是增强并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最基本保证。

3.要结合形势和行业特色,加强对毕业生的职业理想教育。

从学生跨入医药高等学府的时候起,就要有阶段性地加强对其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道德和择业理想教育,要求学生在学期间深刻领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誓言,南丁格尔精神、白求恩精神、孙思邈精神和李时珍精神,舍身忘我,救死扶伤,是医护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刻苦钻研,提高水平。

4.转变就业指导机制,为毕业生开展的职业生涯设计。

设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未来,与设计一个有形的产品、标志、外观实体截然不同,涉及的学科知识领域要复杂得多。现在社会上虽然已经开发了专门的职业生涯测试系统软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科学性,但要提高职业生涯设计的准确性,高校应紧跟社会科学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脚步,更好地把握毕业生的专业特色和个体情况,充分运用现代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与观点,结合高科技的手段来逐步完善这项新摸索、新开展的工作,使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

5.拓宽大学生就业空间,将就业途径西移、下移。

充分用好国家就业扶持性政策,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社会的第一线特别是到艰苦地区和乡镇等基层单位就业,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学校要制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政策,要做更加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要广泛宣传在基层做出突出贡献的医药高校毕业生的典型事迹,营造有利于激励医药高校毕业生到街道社区、农村、山区、煤矿、地质、石油等医药卫生条件比较薄弱的基层或系统就业的良好校园氛围。就我们医药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大医院不能进,为什么不能进小医院?在大医院固然有利于专业深造,在小医院实践机会更多,往往更有利于个人专业水平的发挥,甚至还可以放弃医院。相当多的毕业生选择医药企业当医药代表,做药品营销工作[2]。医药类毕业生就业有其特殊性,只要注重实际,不好高骛远,认准了的就大胆去实践,持之以恒,一定会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参考文献】

中医本科毕业总结篇8

在本市各药店、药厂、医药公司、民办诊所、民办医院以及其他医药卫生组织中从事医药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均可申报评审药师(医师)、主管药师(主治医师)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基本条件

1、药师、医师(助理级职务):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工作满半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工作满一年以上;中专、高中、初中毕业后担任药士、医士职称(员级职务)三年以上。对任药士、医士职称(员级职务)年限不够或因种种原因未能取得过药士、医士职称(员级职务)的,必须是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满四年以上,高中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满六年以上,初中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满十年以上。

2、主管药师、主治医师(中级职务):大学本科毕业后,担任药师、医师职称(助理级职务)满三年以上;专科毕业后,担任药师、医师职称(助理级职务)满四年以上;中专、高中毕业后担任药师、医师职称(助理级职务)满期五年上。对任药师、医师职称(助理级职务)年限不够的,必须是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四年以上;专科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满五年以上;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十年以上;高中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十二年以上;初中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二十年以上,且获得本专业一年以上的结业证书。

凡符合上述申报条件的人员,还必须遵纪守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本专业岗位上做出显著成绩,且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符合评审要求者,可在90个工作日内完成职称评审并拿证。

三、材料要求

为了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凡涉及申报对象的学历、专业年限、考试成绩、任职年限及本人的工作能力和主要业绩、奖惩情况,须由申报单位核实后,按规定的要求提交以下主要材料:

1、《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表》(中、初级一式二份)、附件表(一式一份);

2、上一年度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

3、专业论文和业务工作总结;

4、其它能反映本人工作能力和重要业绩的相关材料;

中医本科毕业总结篇9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难就业指导

一、研究背景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不佳,社会需求减少,与此同时我国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随之带来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随之增大。根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2012届相比明显下滑,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5%,低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就业难”已经不仅仅是一些毕业生的个人问题,而是影响到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医学院校近年来本科生就业情况,本课题组开展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以此作为医学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等工作中的重要依据。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将天津医科大学各专业进行等比例分层抽样。由于2016届毕业生就业数据不足,故分别对2015届、2014届、2013届及2012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调查。

2.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发放

课题组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围绕医学生就业情况自行研制医学毕业生职业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个人基本信息、就业现状、就业态度及影响因素、就业教育培养四个部分。综合考虑学校各专业学生人数比例等因素,共发放电子问卷520份。收回问卷514份,有效问卷497份,有效回收率为95.6%。

3.资料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有两组有序分类变量资料的秩和检验,p

三、调查结果

1.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97,其中男生105人,占21.1%;女生392,占78.9%本科毕业年份:2015届166人、占33.4%,2014届131人、占26.4%,2013届117人、占23.5%,2012届83人、占16.7%。

2.毕业生就业率

就业率: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是指包含国内外读研人数及参军,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的就业率。调查结果显示:近四年毕业生粗就业率为90.0%,其中2012届至2015届就业率分别为91.2%、89.7%、89.0%、90.3%。

3.就业满意度

本研究将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五个等级。结果显示:非常满意(13.2%)、比较满意(52.5%)、一般(23.6%)、不满意(23.6%)、非常不满意(9.5%)。此而此次就业满意度调查结果为为65.7%略高于《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的“211”院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62%。

4.就业薪资分析

收入水平是在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考虑到收入情况的敏感性,将收入情况进行分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00元以下82人(16.9%)、2001-3000元99人(20.5%)、3001-4000元122人(25.2%)、4001-5000元63人(13.0%)、5001-8000元20人(20.2%)、8001元以上(4.1%)。

5.就业地类型分布

本研究按行政级别把把就业地类型分为:直辖市、省会城市,一般城市,县级市或乡镇和其他。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地类型主要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占77.7%。一般城市、县级市或乡镇、其他类型所占的比例较小,依次为12.4%、7.4%、2.5%。

6.就业影响因素

毕业生就业取向:选择就业单位时看重的因素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在研究设定的因素中排在最靠前的是“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有61.57%的毕业生选择了该择业考虑因素。此外,其他比较靠前的因素为:“个人发展前景好”(占48.3%)、工作稳定(占41.74%)、工作单位所在地理位置(占38.43%)和工作单位声誉(占28.10%)。

从本研究结果可发现医学生就业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当代大学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其价值观出现多样化的变化,故传统的择业取向受到挑战。且毕业生在择业时变得更加务实,由“崇尚理想”转向“注重实惠”。

从用人单位角度:对用人单位在在面试过程中看重的因素调查发现有72.31%的毕业生认为面试过程表达和沟通能力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41.32%认为机敏、应变能力比较重要。言谈举止、组织与协调能力、分析思考能力也都超过了30%。外表仪容和团队合作能力超过了20%。

四、结果讨论

1.就业趋势分析

从图3中可以看出近几年的医学本科生就业率基本维持在90%左右的水平,其中2013、2014年就业率有所下降,2015年有所回升,但变动幅度不大。与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近四年全国本科院校就业率相比较表明,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后者。可能的原因是医学生就业面基本局限在医疗单位和科研及教育单位,且大多数医疗单位就业门槛高,要求学历较高。其次是医疗就业环境紧张,医患矛盾激烈,从而增加医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2.就业指导教育培养分析

就学生教育培养的角度而言,调查发现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对就业有帮助最大三个环节是:专业课程(61.98%)、专业实习(51.65%)和教学实践(39.67%)。其次,担任学生干部(22.31%)、基础课程(21.90%)和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17.77%)对于就业也有较大的帮助。

从学校就业指导的角度:调查发现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的招聘信息来源途径多样:主要以校园招聘会(50.83%)、学校(含老师)提供的招聘信息(35.54%)和各类招聘网站信息(50.41%)为主。可见,学校所提供的诸多就业指导服务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否各项就业指导服务都有必要开展,以及侧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并不十分明确,为解决该问题,本研究进行了就业指导服务必要性的调查。结果表明,能提供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60.74%)是最重要的,此外,进行就业技巧培训(41.74%)、组织校园招聘会(35.12%)、提供专业化及个性化的就业指导(31.82%)和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26.03%)也占有较大比重

学校就业指导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基本持一般满意(45.04%)和比较满意(35.12%)态度,这说明我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比较良好。

与此同时,调查还发现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如同毕业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同用人单位的沟通不够以及从事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等。基于这一现状,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数量及就业质量,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在这些薄弱环节进行改进,以不断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3.实际就业单位与理想就业单位差别分析

实际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单位性质调查结果显示:有64.7%的毕业生就业单位为医疗卫生单位、10.5%的毕业生就业单位为教育及科研单位。而其他性质的就业单位所占比例较少。而针对毕业生理想的就业单位调查发现:有62.2%的毕业生的理想就业单位为医疗卫生单位,教育及科研单位占10.3%。

由此可见很多人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为医疗卫生单位和教育及科研单位医学,而企业单位或其他单位则仅占很小比例。这可能是由于医学类的专业性较强,专业对口程度较高。通过对实际就业单位类型与理想就业单位性质的对比发现,二者的构成相差较小,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医学本科毕业生总体上能够找到理想的就业单位。但也有一些就业单位在二者的构成上有所差别,如党政机关和公务员单位,可以发现这类就业单位社会地位较高、工作稳定,为很多人向往,但医学本科生在实际中应聘此类就业岗位可能有一定难度。

除此之外,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部队、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所占的比例极少。所谓“三支一扶”,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其目的在于为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这一政策对于促进医学生就业有很大帮助,所以学校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使其愿意走向基层锻炼自身的能力,并承担起大学生的应负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张晋.吕振波当代医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3]郑节霞.医学生求职就业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管理观察,2015(10):152-156

[4]朱慧.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谈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3(4):69-70

[5]徐小波.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要求的实证分析[J].理论月刊,200(4):106-108

中医本科毕业总结篇10

关键词:毕业生;论文;选题;相关因素

随着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科研在护理水平评定中所占地位愈来愈重要。护理人才尤其是既具有临床实践能力,又具有科研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护理人才,是护理专业发展所翘首以待的。毕业论文是护理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全面检查过程,是集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1]。选题是科研工作最关键的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工作水平和研究价值,同时决定了最后撰写论文的水平[2]。因此,为更好的解决护理本科毕业生在论文选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46名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护理本科生进行回顾性调查,旨在了解护理本科生的选题障碍的影响因素,为今后学校完善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导工作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2016届全日制护理本科毕业生46人,均为女性,年龄在20-25岁,学制4年,已修完规定课程,包括《护理研究》,《医用高等数学》《医学统计学》等,教授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

1.2方法

1.2.1调查内容:问卷参考本科生教学培养计划以及其他资料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护理本科生对选题重要性的认识,选题的内容,选题的方式、时间,自觉影响论文选题的因素等,选择式自由如实回答,共12道题目。

1.2.2调查方法:向46名护理本科毕业生发放问卷,采用现场发放与现场回收无记名方式,调查前向学生说明调查目的、填写要求和注意事项,要求认真如实填写。共发放问卷46份,回收46份,问卷回收率100%。

1.3统计学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2结果

2.171.74%的毕业生选题时间是实习中期,选题内容广泛,包括临床护理,护理管理,人文护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等,选择临床护理方面的是最多的,占41.30%,最少的是护理教育,占8.7%。选题方式各异,其中占63.04%的毕业生是自主选题导师认定,只有8.7%的毕业生是导师指定题目。而选题的依据中,最多是可利用材料丰富,占73.91%,最少的是老师提供的研究方向,占4.35%。

2.246位毕业生的学校指导老师职称最多的是讲师,占43.48%,最少的是教授,占30.43%,其余的是副教授。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学院老师对论文的关注程度对其积极性的影响一般,占58.7%,而28.26%的毕业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13.04%的认为老师对论文的关注程度对其积极性的影响非常大。虽然整个论文写作过程占主导地位的是学生,但是老师的职称和关注度对部分同学的论文写作存在一定的影响。

2.3绝大多数毕业生的论文选题选题都和下列因素有关:缺乏系统培训,缺乏拓展材料,文献查找困难,没有时间精力,和指导老师缺乏沟通。其中占前三位的是:84.78%缺乏系统教育,78.26%缺乏论文写作相关知识,73.91%不会查找文献。

3讨论

“选题”是开展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毕业论文能否顺利进行和完成。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认为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本科毕业生论文选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3.1在学校缺乏科研论文写作等的系统培训。调查对象均为四年制护理本科生,在校期间已经学习过科研相关课程,比如《文献检索》、《护理研究》和《专业英语》等,因其学时数较少,学分比例低,对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的影响很小,而往往被学生所忽略。也安排了关于毕业论文撰写的系列讲座,邀请讲授老师均是教授,副教授,但课堂教学内容与科研实践的脱节,学生缺乏研究设计、论文选题、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撰写论文的系统训练。同时,护理专业师资队伍本身的科研素质与论文写作能力还比较薄弱[3],虽然部分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科科研的进展,但往往忽略联系科研选题与研究思路,使学生对护理科研仍是一知半解。

3.2缺乏论文题目的拓展材料。在论文选题时学生因求资料好找,容易写等原因,极易使得选题内容陈旧、选题不到位,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因此在选题时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的主体,并与学生的专业兴趣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文献,提炼选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和基本功的培养[4]。

3.3临床实习任务重,精力投入不够。紧张的毕业实习、找工作和各种考试是学生论文撰写中的阻碍因素[5]。护理临床实习任务的艰巨性及工作时间的特殊性等,导致学生无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顾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又有28.26%的学生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不良。在学校催促定选题之后,没有过多与老师沟通和翻阅资料,随便应付了事。

4结论

选题是研究工作的起步,正确的选题一经决定就为研究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选题也是撰写毕业论文的开端,能否恰当的选题,对于整篇论文写作是否顺利,关系极大。因此,教、学双方均需提高认识,端正态度。[6]通过上述调查可见,可以把影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本科毕业生论文选题的因素总结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不会查找文献;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不良;实习期间太辛苦,没有精力等。客观因素包括:整个论文筹备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教育;缺乏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缺乏论文题目的拓展材料等。学生方面应当合理安排好自己时间,做好论文写作的规划,积极查阅相关文献,在平时的学习中着重培养问题意识,开拓思维,全面地认识问题,并及时与导师沟通,提取有效信息,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学校方面应在学校多组织相关讲座和开设相关课程,强制性让学生去学习,支持学生多参与前沿护理知识的学习,探讨科研写作的模式,使学生在实际的研究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撰写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石燕燕.丁雪梅.钱英.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认知和撰写能力的调查.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5);4306-4307.

[2]肖顺真.护理研究.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

[3]谢伦芳.关于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障碍的原因分析与思考[J].护理研究,2009.23(2);357-359.

[4]赵国玲,哈斯.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5(2);45-46.

[5]马芳,宋建华.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分析与思索[J].中国护理管理,2009,9(4);64-66.

[6]段明娟,张晓勤.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220-221.

[7]王向东,吴永强.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问题研究及对策[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