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学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1:13

绿色化学的特点篇1

关键词:绿色化学;思想运用;高中化学;教学探索

众所周知,绿色是健康、环保的颜色,绿色化学理念是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污染,真正的实现零污染。而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开始提倡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思想贯穿了很多方面,并开始向教育系统发展,高中化学的教学开始逐步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并在教学中针对绿色化学思想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也对绿色化学思想在教学中的影响进行了客观的对待和运用。

一、绿色化学思想概述

1.绿色化学概念及核心内容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环境无害化学、清洁化学,使用化学的吉祥虎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的生产和使用。绿色化学的整个过程都是无污染的。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2.绿色化学思想

绿色化学教学思想是将绿色化学作为化学教学的思想理念,并在教学中逐步将绿色化学思想渗透到化学教学当中,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高中绿色化学教学是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验,都要将绿色化学思想作为教学的重点,同时,还要在实践教学中,将绿色化学引用到化学实验中去,真正的在教学中贯穿绿色化学思想。

3.绿色化学的特点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二、高中绿色化学的内容及特点

1.高中绿色化学的内容

高中绿色化学就是将“绿色环保的理念”融入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在理论学习中有认识到酸雨、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重金属污染等对于地球生存生活环境的破坏,学习书中的绿色环保知识,加强对化工行业的了解,从自身方面推广绿色化工、绿色环保理念,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素质,保护环境。在实验学习方面,做化学实验是我们高中化学中必不可少的实践课程,该课程有助于我们深刻的了解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反应条件等,有助于我们学习,我们的绿色化学就是要在做化学实验时,正确操作减少污染物生成、采用无害化实验材料、绿色环保的处理产生的废品。

2.高中绿色化学的特点

高中绿色化学的的主要特点有几方面,第一,绿色思想,这是高中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我们学校和学生要从自身认识到绿色思想的重要性,并向家人社会推广这种思想。第二,学习绿色治理,学习当今世界的各种污染物及其治理的方法。第三,绿色实验,对于实验中的各种污染物产生做好绿色处理。

三、绿色化学思想对高中化学的影响

1.绿色化学思想对化学课堂的影响

(1)转变教学的思想: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上,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授学生知识,让他们了解到物质的构成、性质、化学性质等,为了让他们能够胜任考试,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增加,环境的恶化,为了保护环境绿色化学的理念应运而生,这种绿色理念融入化学中,使得我们重新认识化学,学习化学,这就要求我们的自我学习重新认识化学,并传授给学生,并且联系实际生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形成真正的化学思想观念,为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积蓄力量。

(2)变革教材内容:对于教材编制的影响,高中生化学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和研究化学,在化学领域发展的基础,虽然将绿色理念引入化学教学,但是在教材编制上,我们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适当增加绿色化学知识,循序渐进,逐步引领绿色理念,或者编制绿色化学课外读物,这样既能丰富知识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我们在讲硫及其化合物时,教师不仅仅要教受学生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还要通过对于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讲解,来了解酸雨的形成及预防治理措施。

2.绿色化学思想对化学实验的影响

(1)对实验进行绿色化:高中化学在实验课上难免会在实验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废弃物和有污染的气体或其他产物,绿色化学思想运用到高中化学实验就使得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废弃物的产生于避免,这就使得老师在实验课上要帮助学生进行废弃物质的回收再利用,并尽可能大的减少物资的浪费和废弃物的产生。绿色化学思想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使得化学实验课程实现无污染,所以,在不影响实验课程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循环利用的方式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

(2)对实验材料进行绿色化:高中化学实验课程要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由于学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第一次操作,很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操作失误而导致实验的失败,由于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材料的x择上,要保证材料的安全无害。所以,在保证实验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环保型绿色材料,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又能避免污染的产生,同时还能实现绿色化学教学,一举三得。

参考文献:

[1]崔金凤.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提问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25).

[2]邢季颖.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黄炼群.新课改背景下高一学生化学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4]李建国.绿色化学理念的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意义[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

绿色化学的特点篇2

关键词:高校、新校区、绿色校园文化

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实施绿色教育、打造绿色校园、构建绿色文化、培养绿色人才、谋求绿色发展已经在我国高校形成绿色行动。而高校的绿色发展必然要以绿色文化作为支撑,因此,建设绿色校园文化无疑是为高校自身的绿色发展夯实坚实基础、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当务

一、绿色校园文化的内涵理解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空间环境中,以努力促进校园师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校园人的道德素质和文化品质为目的;以全面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发展为目标,由高校内部的全体教师和学生群体在教学科研、校园活动等各个领域所共同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11其作为一种动态存在,其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拓展更新。由于绿色大学要求髙校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为指导思想,以培养有生态素养人才为核心,在实现科硏、教学、社会服务等功能和学校运行管理过程中体现和践行科学发展理念。121因此,绿色校园文化应是全体师生员工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思维方式、合理适度利用资源着眼长远发展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其内容包括绿色环境的建设、绿色教育的推进、绿色管理的开展、绿色心灵的构建、绿色行为的实施等方面。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师生环境意识,增加环保知识,把专业学习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现节能减排,把校园建成理念先进、环境优美、低碳环保、生态良好的宜居场所和环境教育基地,促进自然生态保护,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做出贡献。[31

二、绿色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

首先,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以来,在多个场合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应立足国家战略高度,主动服务社会发展大局。《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要求高等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将其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因此,高校应深入推进绿色大学建设,将教育质量与绿色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绿色人才。与此同时,高校立足校园,建设绿色文化,引领社会绿化文化生态,实现绿色发展,也是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体现,是应担当的文化使命、应尽的社会责任。其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绿色大学的有效载体,又是绿色大学建设的外在表现。[4]对内,绿色校园文化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可将可持续发展核心思想融入到环境建设、教育科研、曰常管理、思想宣传、行为引导等各个方面,通过绿色物质文化、绿色制度文化、绿色精神文化和绿色行为文化的系统构建,促进绿色大学建设的整体推进。对外,通过绿色校园文化打造绿色大学品牌,特色化地体现绿色大学建设成果,树立“绿色办学、绿色发展”的社会形象。与同时,还能以此加强对周围社区的“绿化”,营造绿色文化大环境,带动全社会关注绿色、践行绿色。第三,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绿色人才的有效途径。绿色校园文化作为以绿色为背景的文化教育,对培养绿色人才的作用不言而喻。美国教育家勃菜森说:“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学生们发表演说,而且人们的确会注意它,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这种教育不是纯粹的传教式教育,而是在一种强调绿色的硬件、软件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引导师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将绿色文化内化为一种思维方式,外化为一种行为习惯。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更易于师生感知并接受,从而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因此,建设绿色校园文化是培养兼具绿色环保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建设新校区绿色校园文化的关键因素

1.高度重视规划设计,打造绿色基因

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的,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也必然需要绿色校园硬件设施作为载体。因此,将绿色基因纳入到新校区的整体规划设计,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先天因素。然而,很多学校在新校区规划和设计中,更多的注重在有限资源内尽量开发可用空间服务于教学管理、科研实验等基本办学需求,没有将绿色发展提升到顶层设计的高度,导致新校区在孕育的过程中就缺乏“绿色基因”,形成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先天。正如书法绘画创作讲求的“意在笔先”,新校区绿色文化建设要避免因构思设计的不成熟致使败笔形成的损失和缺憾,就要将绿色理念融入学校发展战略布局之中。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在规划伊始便确立了校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人文化、生态化和智能化”相结合的行业首善节约型校园。考虑汉唐时期是中医药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人文化则通过浓郁的汉唐风格建筑群来体现;校区生态环境水准很高,绿化率在全国高校范围内遥遥领先,严格控制校区整体容积率在1.0以下;通过智慧化运营,使先进管理方法和it技术手段相结合实现校园全方位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闭环化。由此可见,制定符合绿色发展方向的校园规划等宏观层面部署,是实行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的硬件基础,更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条件。因此,新校区建设应做好顶层设计的“谋绿之功”,下好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先手棋。

2.逐步实现智慧运营,推广绿色技术

新校区建设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新校区的启用一般都要经历边使用边建设的起步阶段。这一特殊时期的校园运营,一般都以保证安全稳定、支持正常教学、满足生活供给为基本目标,而对于无形性、非强制性的文化建设,则受限于人力资源、硬件设施等客观条件,往往被大家忽视,导致校园绿色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形成极大阻力。绿色校园的基因定位对绿色校园的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标准,传统的校园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学校和师生绿色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实现智慧化校园建设既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提升师生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又是现代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除了利用“一卡通”实现上课、实验、缴费等功能合一外,还引入高科技教学设施和软件系统,打造智慧教室。基于手机定位的制动签到和管理;网管上课、手机上课、电脑上课等多形态教学;云笔记、学习圈边上课边分享,实现社交化学习;线上教学巡视、大数据分析等全方位便捷式教学管理,使教育教学朝着5a标准(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anycontent)不断迈进。特别是设备控制和环境控制系统,实现对房间的用水、用电、采暖等能源使用情况进行实施跟踪、远程控制和统计计算,同时对用能设备进行实时、分项、分设备重点监测,定期分析设备能耗升高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降低设备能耗,真正实现智慧化节能,让“管绿之技”在学生在曰常生活和学习中得到亲身体验,并将绿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精心打造景观工程,营造绿色环境

营造绿色环境,发挥其熏陶作用和育人功能,是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新校区建设应以“丰富植物品种、保护校园生态、提高绿地质量、建设精品景观”为原则,设计构建充满现代绿色气息、具有绿色文化特色为一体的生态型校园。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的中心绿化带设计,其中的人工湖与校旁的刺猬河(中水河)相联通,吸收“海绵校园”的设计理念,一方面,以“排水安全”为出发点和重点,能够减轻校区暴雨季节排洪压力,另一方面,实现了传统雨水管道收集方式与雨水资源有效利用新观念的有机融合。与此同时,营造绿色环境还应注重人文色彩,做到“校在绿中,人在景中”,让学生徜徉其间,受到绿色文化熏陶。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利用近三分之一的校园面积集中进行森林化、花园式的绿化种植,结合中医药特色打造“百草园”、“杏林坡”将人文内涵、学科特色和绿色理念完美结合。通过打造“爱绿之景”,让学生接受绿色校园文化,喜爱绿色校园文化,并主动去创造和维护绿色校园环境。

4.传承创新特色文化,提炼绿色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无法脱离校园物质基础,校园绿色文化同样无法从整体的校园文化中剥离开来。由此可见,每个学校的绿色校园文化都应该彰显各自的特色和风格。因此,新校区的绿色校园文化应该根据每个学校自身的文化积淀、办学特点和发展理念,通过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提炼具有各自特色的“冶绿之魂”。新校区建设为提升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水平提供了机遇,可以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更新更美的图画。但这一过程决不能忽视老校区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造成新老校区文脉的断裂。而是应该将老校区优秀的文化传统作为发展的根基,在新校区传承发扬。北京中医药大学将建校60周年纪念活动的主要活动安排良乡新校区开展,通过塑造“五老上书”雕像、校情校史展览、校友林种植、60周年纪念大会等活动,使学校六十年来的历史积淀得以在新校区扎根、延续。与此同时,良乡校区的校园建设方面提倡“天人合一”的绿色和谐理念;在专业建设方面大力推行“绿色医疗”,在符合时展的客观要求、文化建设内在规律和学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弘扬优秀传统,创新特色鲜明的绿色文化,实现学校绿色文化建设的一次自我更新和超越。

四、加强新校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1加强政策引导,推进全周期绿色管理

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是学校师生员工,但“绿化”的动力也需要上级管理者和行业引领者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刺激。例如,绿色建筑通过自愿方式申报,以每年100个的速度实现“零起步”;发展至今,在公益性与区域性项目强制实行、商业性项目经济鼓励的政策引领下,使得绿色建筑以每年1000个的新增规模全面推广。由此可见,打造绿色校园,仅靠学校单独努力还远远不够,更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先进技术的推广。例如,构建绿色校园基本建设监管平台、制定绿色校园建设指南和评价标准、提供绿色校园升级改造咨询服务、校园绿色发展资金支持政策等等。不断推广基本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通过“驱绿149之策”夯实绿色校园物质文化基础。

2.拓展学习内容,实行全过程绿色教育

绿色教育是绿色大学建设的核心部分[5],也是绿色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为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意识和价值观念,就需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把握师生在校期间的各个时间节点,全过程、全方位地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渗入教育和实践环劳之中[6]。北京中医药大学自2013年开始,每年新入职员工都要求到新校区参观学习,每届新生入校也都会在新生教育中纳入新校区的介绍。让新进师生充分了解新校区的规划理念、设计思路、建设进展和设施环境,把校园生态化、智慧化、人文化的理念在师生入校之处就注入其心,让其有意识的去感知、了解和融入。此外,通过将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等绿色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公共课程,构建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绿色实践平台,把握师生在教育和学习期间的绿色教育载体;通过支持绿色科技创新、绿色创业项目,引导学生就业绿色发展,鼓励支持学生离校就业选择绿色之路。从入口到出口,把握学生在校期间“染绿之行”的全过程,让绿色校园文化贯穿学生在校的整个时间轴。

3.依托多种载体,实现立体化绿色宣传

宣传工作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有效开展能够营造良好的绿色校园文化“软环境”,为引导和鼓励师生绿色行为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然而,从建设周期来看,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科技场馆等文化设施一般都在后期修建,硬件设施的不完善必然导致绿色文化活动缺少实施载体。但《系辞传》有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此,应大胆创新宣传理念,积极调整宣传策略,转变不利局面,化劣势为优势,让“泛绿之光”辐射到校园各个角落。从宣传媒介而言,应主动加强校园网络和新媒体建设,用优秀的绿色文化产品丰富宣传内容,牢牢把握教学系统、社交平台、服务门户等各种信息传播渠道。从宣传范围而言,由于新校区的建设必然经历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因此为全覆盖式的宣传提供可能。绿色标识系统通过视觉刺激绿色神经校园广播系统通过声音传递绿色信息;选评优秀典型通过榜样示范绿色行动。从宣传竞争而言,新校区因条件有限,课余活动形式较为单-,层次略显偏低,因此绿色校园文化活动可文化及其他CULtUReandotHeR哥e以充分体现其活动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占据校园文化活动的“市场份额”,加大绿色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4.培养曰常习惯,倡导生活化绿色行动

绿色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最终要体现在绿色行为当中。因此,在践行绿色校园文化的行动中,应从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绿色化对学生提出基本要求,使听起来“高大上”的“践绿之行”落脚在生活化的钿节之中。教育部对所有学校提出“十大绿色行动”:光盘行动,要求全体师生饭桌上不剩饭菜;垃圾分类,要求在学校和家庭中实行废弃物的科学处理;少用一次性物品,例如餐巾纸、筷子、塑料袋等;合理控制室温,建议适当控制冬天、夏天室内温度,春秋两季建议自然通风;倡导绿色出行,更多通过自行车、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建议科学洗澡,节约水量,控制水温;鼓励循环使用校服、课本;以及旧衣零拋弃、重复使用环保袋、拒用奢侈物品等。努力引导师生讲生态文明,少资源消耗,过低碳生活,培养绿色习惯,倡导绿色消费,树立一种适度的物质消费、丰富的精神追求的绿色校园风尚。高校应把握在新校区推进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机遇,通过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带动绿色大学建设,深入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许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9-10

[2]曾新,曾眧鹏,曹光杰,赵鹏飞.绿色大学创建的关键领域研究[J].绿色科技,2017,(1):彳77-178

[3]刘建秋,郭利健,段志群.构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4):127-128

[4]金玉婷,陈丽鸿.浅谈绿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J].才智,2010,(03):189-190

[5]梁立军,刘超.试论s绿色大学”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一以清华大学为中心的考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5)83-8/

绿色化学的特点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成本控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恶化使人们愈发重视绿色环保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被人们重视,在此背景下,绿色建筑工程在建筑领域重要性愈发凸显。绿色建筑工程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既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在建筑过程中绿色建筑工程也融入了多项环保材料与技术。绿色建筑工程具有节能高效的优势,使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矛盾得到明显缓解,已成可持续发展理念视野下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通过研究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提高绿色建筑工程质量,降低建筑工程成本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特点

首先,绿色建筑工程包含多种环保技术,对工序等施工技术层面的要求十分严格,相关层面的投入必然有所增加,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的难度也随之提升。其次,相较于传统的建筑工程,绿色工程在施工时需要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始终,对建筑器材、建筑材料等细节要求也十分严格,影响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目标的因素十分复杂,进而产生了管控因素多、管控难度大的特点,使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和成本控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途径

2.1提升工程造价预算人员工作能力与绿色建筑理念

从上文所述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特点中可以得出结论,相较于传统的建筑工程,工程造价预算人员开展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工作时面临的情况与考虑的因素更加复杂,工作难度更强,对其工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有效控制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工程造价预算人员必须提升工作能力,树立绿色建筑理念。施工单位首先要加大对工程预算造价人员的职前、职后教育培训力度,从根本上提升其工作能力,并使其树立科学的绿色建筑理念,在建筑初期奠定绿色建筑基调。施工单位一方面要通过职前教育,为工程造价预算人员明确绿色建筑工程概念、特点及其工程造价预算、控制工作的特点,使其能够了解绿色建筑工程预算造价及控制相关知识,并熟知相关法律法规,以此为开展工程预算造价控制工作建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职后教育积极学习、借鉴、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完善相关工作,并结合市场与工程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体系。其次工程造价人员要在绿色建筑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加强对施工场地水文、绿化等实际情况的了解,拓展工作深度,制定与当地绿色环保理念契合的工程造价预算控制体系,因地制宜地开展绿色工程造价预算工作,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进而使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工作得到根本保障。

2.2科学、合理地制定绿色建筑工程综合预算编制

在科学的工程造价预算控制体系框架下,工程造价预算人员要综合分析绿色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及施工特点,并以此为据制定综合预算编制,完善绿色建筑工程细节,以此实现对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的有效控制。工程预算人员一是要熟知施工单位实地勘察、图纸设计与规划等前期准备工作,并结合绿色建筑工程施工方案,确定新型绿色建筑的预算定额、计费标准、工程量计算方式、材料定价预算等细节,清晰、准确、高效完成工程造价预算工作;二是要强化采购环节,深入了解市场动态,以市场价格为基准严格控制材料预算成本。

2.3强化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动态管

从绿色建筑工程整体角度分析,当出现相关政策调整、建筑商临时改变建设建议等问题时,工程预算管理工作会随着工程进展产生动态变化,若以固定的形式与方法进行管理,势必导致工程预算与实际结果产生较大差异。因此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工作必须强化动态管理工作,动态追踪与计算工程量与成本,定时排查预算控制的各个各环节,及时整改出现较大误差的环节,进而为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根本保障。

3绿色建筑工程成本控制途径

3.1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为实现对绿色建筑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人员应结合科学的工程预算控制体系及预算编制,完善绿色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体系,从各个角度降低绿色建筑工程成本,以此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施工单位首先要梳理编制预算、成本控制以及建筑施工各个环节的流程,明确相关职责,建立一套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绿色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体系。其次要根据这一体系,建立健全配套考核体系,将责任明确到个人,强化对建筑材料等资源利用、材料采购等环节的监督力度,提升每一位员工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以此为绿色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体系的高效落实提供根本保障。

3.2积极引进先进成本控制技术

为实现对绿色建筑工程成本的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人员还要与时俱进,在工作中积极借鉴、学习、引进最新的成本控制技术,不断完善成本控制工作,为绿色建筑成本控制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根本保障。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环节引进最新的绿色建筑工程技术及建筑环保材料,不断优化整合建筑施工方案,降低建筑成本,将绿色建筑成本控制理念贯彻始终。此外,还应在设计环节充分利用建筑地的自然资源,如日光、水文、地势、风能等优势,多角度节约建材资源,降低建筑成本。

3.3结合绿色建筑理念,强化运营维护管理

绿色建筑工程要求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贯彻绿色建筑理念,因此相关建筑单位要将运营维护管理作为成本控制的最后环节,实现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工程成本的持续高效控制。施工单位首先要做好施工环节、后期运营环节的节水节电工作,减少能源消耗,将绿色节能理念贯穿于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其次要结合绿色节能理念,完善后期运营维护工作,大力推广绿色节能耗材以及可回收耗材,将绿色节能理念融入运营维护工作。

绿色化学的特点篇4

摘要:校园绿化建设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师生员工工作生活品质、丰富生活内容所不可缺少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育人环境,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条件;也是校园服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绿化建设要体现校园特点和文化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寓教于景、因地制宜、协调布局的原则。

关键词:校园绿化;育人环境;协调布局

一、校园绿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设计原则、设计要点

1.指导思想。绿化规划作为校园校园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建设总体规划中,绿化建设应将体现校园特点和校园文化特色,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高等校园校园环境,满足师生学习、活动、交流与休闲的需要作为指导思想。

2.设计原则。(1)以人为本、亲切宜人。校园校园环境都具备三个主要功能: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师生员工的生活需求;通过良好的环境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即“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给涉足校园的来访者文明优雅的观赏环境。因此,设计时在平面布局上就应注重分析这些因素,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创造出不同要求的多样空间,真正达到美观、实用。(2)寓教于景、注重立意。

“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显得更为重要。校园是育人的地方,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而景观元素正是表达这种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带有启迪性环境氛围的素材,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是校园休闲绿地设计的目标。设计时应从构思立意入手,创造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的环境氛围,使广大师生从环境中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3)因地制宜、协调布局。

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特有的风格,并做到自然景观与营造景观风格协调。

3.设计要点。校园绿化设计时,要做到点、线、面,空间相结合,使绿化布局与校园建筑布局相协调,在校园中形成多层次,丰富多彩的绿色环境。指一些主要地点的处理,如办公楼、教学楼、宿舍的入口处等。这些地点常给人第一印象,有所谓“门面”之说,植物配置设计宜简洁别致。包括校园道路两侧绿化、开放运动场地周边绿化、校园周边防护间隔绿化等,它像网络般连接着一片片的绿地,使之形成一个整体。面广、量大的绿地,如校园内游憩绿地,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等前后面积较大的地块。其目的是为了在建筑周围形成一个安静、清洁、卫生的环境,其布置形式首先要服从建筑功能的需要。空间运用,指垂直绿化,包括建设屋顶花园、花架绿化和墙面绿化等,是利用较小土地而获得较大绿化面积的有效方法,而且还丰富了绿化的层次和形式。

二、商丘市睢县高级中学绿化建设工作实践。目前,校园占地总面积235451平方米,绿化面积为5367平方米,绿地率46.57%,绿化覆盖率54.6%。基本实现了春来花争艳,夏来绿成荫,秋来景多变,冬至春常在的绿色校区的建设目标。

1.校园绿化景观建设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校园位于睢州城湖岸边,紧临美丽的北湖,设计及分期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各景观要素均保持风格的和谐统一。

2.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绿化建设是否适合师生学习、娱乐、休息等多方面的因素,满足教学、科研、学习、工作、生活等功能需求,创造舒适、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

3.校园景观建设中突出校园的使用特点和文化特色,在景观中适当增加雕塑小品。比如文人雕像,小品设计从引导学生做人、做学问和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等方面寻找创作思路。

4.充分考虑绿地建设改造区域的地理环境、周边环境,使绿化与睢县北湖水体相结合,历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生态与健康相结合,体现有山有水风貌特色。

5.在绿化建设中,注意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借势造景,天人合一的意境,创造校园特色核心景观和风格;选择栽种丰富的苗木种类,做到布局合理,层次合理,季节更替合理。

三、如何进一步作好对校园绿化建设工作

1.继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坚持经济、实用的指导思想,努力做到经济性和美观性相结合,使校园景观建设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2.绿化设计应考虑是否易于以后的管理与维护。由于受绿化经费、绿化队伍人员规模的限制,绿化设计应简单易行,便于绿化后期维护与管理。对现有的绿化单元做好管护工作,才能保持和提高绿地景观的观赏价值,更好地发挥其生态效益。

3.开展群众性活动,使师生都能参与到绿化建设中来。校园可以选购苗木,组织师生开展绿化种树和养护;组织师生进行校园景观摄影比赛、评选最喜观的校园景观等活动。

绿色化学的特点篇5

为全面加强城区绿化亮化品质,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实现园林特色更加鲜明,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目标,根据调研报告提出的意见建议,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为核心,依托现有城市绿化亮化成果,按照“增绿、增彩、增亮”的思路,点、线、面有机结合,推动城市绿化亮化协调发展,实现景观绿量明显增加,亮化品位明显提升,植物配置层次分明、色彩丰富,亮化效果特色鲜明、科学有序,打造“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绿化亮化景观效果。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更加注重民生需求,体现人文关怀,满足审美、游憩、休闲等多层次需求,让绿地成为市民迈步而及的“第三空间”。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多层次结合,构建绿量充分、布局合理、植物多样、层次丰富、管养成本低廉的城市绿化结构体系。

(二)科学规划,合理搭配。以“服务半径覆盖率”为标准,科学布局各类城市绿地,绿化亮化互相融合,推动“城市花园化、道路林荫化、节点景观化、庭院园林化”,打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季相分明的绿化景观。

(三)因地制宜,彰显特色。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减少对原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强化周边环境、乡土人情、历史文化与绿化亮化建设有机融合,注重特色主题元素彰显,提高市民对景观建设文化亲近感。

三、重点任务

(一)城区绿化工作

1、街道绿化。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见缝插绿,增添种植品种,开阔思路、优化设计、提升城市品位,在道路现有绿化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补植补栽,丰富绿化形式,进一步提升绿化品位。

2、见缝插绿。充分利用城区内能绿化的闲置地、荒地,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庭院和居民小区,应绿尽绿、见缝插绿,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3、拆墙透绿。临街的单位、企业以及生活区所有实体围墙要求一律拆除透绿。

(二)城区亮化工作

1、道路亮化。针对新建道路亮化项目及老旧亮化设施,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着力体现特点,突出文化特色,美观亮丽与经济实用相结合,按照“高效、节能、环保、安全”的要求,尽可能使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节能灯具与设备,使亮化效果与经济实用相结合,力求做到一路一景,路路不同。

2、楼面亮化。沿街两侧建筑物楼面亮化以产权单位为主,实行“谁的产权、谁投资、谁设计、谁建设”的原则,全面实施灯饰亮化,力求做到一楼一景,各具特色,节假日及大型庆典活动期间全面开放。

3、公园、广场、桥梁的亮化。要形成规模宏大、点线结合、动静适宜的整体亮化夜景,推进北湖公园、玉河公园等公园游园和桥梁、广场的灯光效果。

4、小区亮化。原则上对居住楼面不做大片照明,临街住宅楼要勾勒主体轮廓线,小区内安装草坪灯(庭院灯)、设置入口标识的局部照明以及内部道路照明,做到样式新颖、风格各异,避免光污染,为居民创造舒适、幽美的视觉环境。

5、户外广告、牌匾亮化。坚持整治与亮化相结合的原则,拆除未经审批设置、形式陈旧、影响观瞻及与周边环境不相协调的灯光设施,建设一批亮化功能好、标准档次高的户外广告、牌匾,着力实现审批规范化,设置艺术化、路段特色化、效果景观化。

四、保障机制

(一)科学规划、提升城市形象。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城区绿化亮化品质提升。邀请高端规划团队,编制城区绿化亮化发展规划,明确绿化亮化提升工作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重点项目等,实际突破我县城区绿化亮化设施北重南轻的不均衡局面,结合文化特色,有效利用土地,方便群众生活,提高规划建设品位,引领城区高质量健康发展。

(二)统筹协调、强化部门联动。提升城市绿化亮化品质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强化“一盘棋”思想,要求各责任单位统筹协调、密切合作,针对道路、公园、广场、单位、小区、背街小巷等部位,做到绿化亮化协同推进,各元素相互呼应、融合。

(三)多元投入、引导社会参与。坚持以节约的理念引领绿化亮化建设与管理,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加大争取上级资金力度,建立完善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鼓励引导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城市绿化亮化提升工程的支持。

绿色化学的特点篇6

关键词: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绿色新政;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279-02

引言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短缺以及肇始于美国的金融次贷危机等“复合型”危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8年末提出“绿色新政”(GreennewDeal)概念,呼吁全球领导人在投资方面,转向能够创造更多工作机会的环境项目,以修复支撑全球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1]。中国作为一个资源大国和一个传统工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绿色现代化也是中国的必选之路。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对中国而言已不可重蹈,基于全球趋势和自身利益考虑,发展绿色经济已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2]。对中国来说,推进绿色新政,需要协调各种利益,探索属于自己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绿色新政的内涵和特征

(一)绿色新政的内涵

“绿色新政”是由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8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所谓“绿色新政”其基本要义是提高政府的绿色领导力,基本目标是发展绿色经济,基本方法是致力于绿色投资,基本保障是实行绿色政策改革[3],这一理念是对环境友好型政策的统称,主要涉及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气候变化等与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大问题[4],通过呼吁全球领导人在投资方面转向能够创造更多工作机会的环境项目,以修复支撑全球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

(二)绿色新政的特征

相比于工业时代全球经济特征,绿色行政有其独特、鲜明的特征。凸显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廉洁高效、开拓创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等都是绿色新政本身所特有的。绿色新政以绿色经济为主要突破口,落实到经济发展上,是一种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诸如开发清洁能源和清洁技术,开发包括生物物质在内的农村能源,开发包括有机农业在内的可持续农业,建设生态系统基础设施以及通过发展节能交通工具和节能建筑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5]。总之,绿色新政是全球新政,突出持续创新和绿色发展,致力于化解多重危机,以达到多重目标。

二、推行中国特色绿色行政的国际背景和中国国情

(一)国际背景

2008年,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风暴颠覆了美国的金融格局,进而席卷全球,重创世界经济。再加上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和水资源危机,使得全球面临多重危机的重压,并恶化了失业、社会经济动荡和贫困等社会问题,威胁到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社会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发端于欧洲的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绿色经济变革,在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迅速成为世界的宠儿。当前,欧、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及不少发展中国家力图利用此次全球多重危机中的机遇,纷纷制定和推进短期内刺激经济复苏、中长期以应对气候变化向低碳经济转型为核心的绿色发展规划,试图通过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在新一轮经济发展进程中促进经济转型,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际各主要经济体大力实施的“绿色新政”,是以能源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一是以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新的增长引擎,力图借此刺激经济复苏摆脱目前的经济衰退;二是谋求确立一种长期稳定增长与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绿色”关系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三是力争占领全球新一轮绿色工业革命制高点和全球经济的主导权。

(二)中国国情

中国作为一个资源大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中国所面临的挑战,诸如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忽略了重要的环境保护,造成了生态和环境破坏,土地资源大规模严重退化,水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城市空气污染依然突出;自然灾害受灾率、成灾率和经济损失继续上升,暴雪、干旱等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灾害性气候屡见不鲜。

“十一五”以来,我国持续加大对生态环保的投入力度,陆续完成一系列生态环保目标,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美好环境的同时,走出一条“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今后我国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据法新社3月28日报道,美国皮尤慈善信托基金会报告显示,在世界各国2010年对绿色能源的投资中,中国是最多的,达到544亿美元(约合3571亿元人民币)。中国共产党在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先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大力实施的“绿色新政”是世情国情党情所提出的新要求和新趋势。

三、中国实施绿色新政的总体思路与基本目标

(一)总体思路

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当今世界上典型的绿色新政理念,并逐渐形成了清晰的、具中国特色的绿色新政的战略路线图[6]。

推进中国特色的绿色新政,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现实出发,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通过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来转变发展模式。“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7]。

(二)基本目标

在新时期,我们重新提出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具体有三个基本目标:一是推进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二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资源效率和绿色竞争力,实现绿色复苏,解决增长、脱贫和就业等发展问题;三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特别是绿色转型,逐步从石化能源转向低碳、无碳的新能源,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经济体系的“绿色化”,以应对长期的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挑战[8]。

四、推行中国特色绿色新政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有待提升

我国长期以来依靠着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发展,进而导致了经济效益低下,投入多、产出少,影响国力迅速增长,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各种问题。推行绿色新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近期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底子薄、条件差;传统观念束缚;就业压力过大;教育事业和科技水平规模小、投资不足,人员素质不高;不合理政策的阻碍;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分散,规模小型化,大量重复建设;公民对绿色发展、绿色科技认识不足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实情。

(二)加大绿色发展投资的力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粮食和能源的短缺,导致工业、农业的生产力的未来可持续性无法保障。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去几十年里国内大量的资本涌入了房地产、矿物燃料和附带嵌入式衍生品的结构化金融资本,而用于投资可再生能源、节能、可持续农业和环境保护的资本十分有限。因此,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行绿色新政,发展绿色产业,投资绿色能源,促进绿色消费,加大节能减排,绿色创新,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三)协调绿色新政实施部门间的利益关系的弥合度有待提高

中国不仅在经济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之间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而且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合作。在有关资源和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责的行政规定存在诸如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具体化,各种规定之间缺乏衔接、协调和配合甚至相互矛盾等问题。在与环境和资源相关的立法过程中,有关部门为了强化自身利益,“以法争权”,使得立法过程带上了鲜明的部门特色,容易与其他法律或部门规定产生冲突。上述情况会弱化绿色新政实施的整体合力和协调推进度。

五、实施中国特色绿色新政的努力方向

(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确实做到“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先完成如下几点:(1)提高全民素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条件;(2)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基础条件,要充分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结合国情,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提高;(3)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4)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以技术改造为重点,推进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进步。

(二)加大绿色经济发展力度

所谓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和知识经济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势,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9]。确实发展绿色经济,必须继续抓好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加快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即要重视节能环保的管理服务,用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创新,广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加紧健全鼓励节能环保的政策,创新体制机制,逐步构建绿色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三)加强环保节能的认识程度

近年来,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仍然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水土流失加重,天然森林减少,草原退化,生态系统更加脆弱。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现阶段集中凸显。只有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才能有效破解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10]。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走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是形势使然、出路所在。

结语

2008年以来,全球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了有关“绿色新政”的声明,全球“绿色竞争”的气氛已日趋激烈。面对新一轮绿色经济的发展,谁想掌握未来就必须掌握绿色经济发展先机。对中国而言,发展绿色经济既是大国竞争的新焦点,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中国必须积极推行中国特色绿色新政,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绿色发展、绿色崛起、绿色贡献是中国为世界作出的前所未有的贡献。只有绿色发展才有绿色贡献,也只有绿色贡献才是最大的贡献。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说,中国发展(指绿色发展、科学发展)不是对世界的威胁,而是对人类的贡献[11]。

参考文献:

[1]陈文江.金融危机推动“绿色新政”[n].解放日报,2008-11-15(14).

[2]谢春山,孙伯良,王晓云,等.绿色新政及中国的策略[J].中国科技论坛,2009,(7):3-7.

[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以绿色新政推动科学发展[n].中国环境报,2010-02-24.

[4]张来春.西方国家绿色新政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010,(1):44-48.

[5]唐烨.如何推动“绿色新政”[n].解放日报,2009-12-03(14).

[6]何勇.怎样用绿色新政应对多重危机[n].中国环境报,2009-05-25.

[7]李金华.十二五规划与绿色新政、绿色责任[n].中国绿色画报,2011-03-08.

[8]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绿色发展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7-61.

[9]常华.绿色新政风行全球[J].科技智囊,2009,(8).

绿色化学的特点篇7

关键词:品牌;绿色教育;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5-02

所谓品牌:它由整个品牌的文化、品牌的标志、品牌的角色等各要素的组合,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别,形成一种鲜明、独特、有个性和实力的文化综合体。我们的“绿色教育”是赋予教育以生命本性的一种办园理念和办园特色。把“绿色教育”作为品牌,主要体现两个层面的“绿色教育”:一是“为了绿色的教育”,也就是环境教育,要求教育要对“环境友好”,要在教育中培养环境意识、环境能力、环境行为、环境价值观。如何发展园所环境、人文、资源等的优势形成品牌?又如何进行“绿色教育”品牌的打造与经营?

一、乘两园布局之调整,营造园所“绿色教育”文化

把环保教育作为品牌文化的摇篮,通过创设环境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营造“绿色教育”的品牌文化。

1.环境文化——80年代的总园改造成:老园区突出亮点绿:对总园进行了全面的布局规划、调整,形成了行政楼、教学楼和专用活动室的合理设置,解决了常年的屋面渗漏、管道老化等不良隐患,厕所的改造,使园所改变了上世纪80年代直通化粪池的不良设施,形成了美观实用的干湿分离盥洗室、幼儿园室外塑胶活动场、草坪的形成与白玉兰树、梨树、桂花树的巧妙构景,让走入园所的人能真切地更感受到绿色园所的亮点。90年代的分园改造成:亲子版“绿色佑苗园”,作为0~3岁早教亲子基地的分园,布置了“亲子宝贝营”、“妈咪宝贝课堂”、“亲子体验区”的环境,为0~3岁的亲子和小班的宝宝们提供:动手、动脑、亲子进课堂的园所“苗苗乐园”。

2.课程文化——在环保特色课程的基础上,从细节入手,通过“绿色之星”展示墙、青花瓷休闲区等让园所的每一堵墙、每一个角落,都渗透出“自然生态”的绿色教育的课程足迹;天空、草地、海洋三大生态绘本将每月给孩子们展示健康、乐趣的环境教育课程;绿宝贝DiY走廊、环保主题墙则将真正让孩子们参与每一个环保,绿色教育的主题活动,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园所“绿色教育”的课程文化、体验教育课程。

3.制度文化——调整园所管理网络,健全园所改革方案,形成和谐的园所制度,用“绿”的内涵实施以人为本的高雅文化管理,培养自主个性,特长发展教工,同时,积极创设新颖和谐的信息环境,发挥和逐步完善“绿色佑苗”网站建设,为园所管理、家园互动交流、幼儿游戏学习等提供操作平台,实施具有“健康绿色”的园所制度文化。

二、融园区教师之优势,打造园所“绿色教育”团队

形成园所绿色教育的品牌不仅需要先进的园所文化做支撑,更需要强有力的软件——教师队伍做底蕴。我们努力打造积极向上、注重沟通、勇挑重担、和谐创新的“绿色教育”的品牌团队。举措一:搭建平台——个性合作共进取。绿色教育是一块“生态地”,要优质结果,不断提升“园丁”素质尤为重要。为大力提升“绿色教育”品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绿色内涵的教育学习活动,全方位进行岗位培训:如树立先进理念:参与学习《生态园所》、《国家生态科普报告集》等成人科普读本,成立绿色教育幼苗网站,全面了解世界生态趋势、风土人情和各种资源等,为绿色教育内涵、绿色教育课程和开展绿色教育实践奠定扎实基础。举措二:专业发展——特色培训齐促进。为拓展教师的视野,我们邀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专家及相关环保方面的专家,对教师进行环境教育培训;全体老师视频观摩“英国绿色教育掠影”、“为了环境的教育”等报告;还让教师赴上海、南京等参与“绿色教育中的教育科研方法”等讲座,使教师从不同角度了解绿色教育的内涵,揭示绿色教育与新课改一脉相承的实质,大大提升环境意识和环境教育责任感,把握绿色教育研究的方向,科学有效地开展绿色教育的研究。

三、做实环保教育之课题,彰显园所“绿色教育”成果

融部级课题《体验式环境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以及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环境教育的家园互动模式的研究》之内涵,通过有效研究,扩大和发展绿色教育的真正品牌效应。

1.秉承绿色教育的课题研究:把环保教育融入“幼儿绿色教育”的研究,为幼儿创设健康绿色的“亲亲”园本课程,以人和植物、人和动物、社会和环境等为课程主线,尊重幼儿生理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对幼儿实施一种亲和自然、平衡和谐、愉快健康式的教育,并将幼儿喜闻乐见的亲子活动作为绿色教育的切入点,通过阅读、表演、创作简单、充满趣味的亲子活动,让幼儿了解绿色教育对于我们人类的意义,在课题的共同实施中真正地做到“用绿色教育丰富健康心灵”。

绿色化学的特点篇8

关键词:绿色经济 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

当前,在能源、粮食、气候变化以及金融危机等多重危机形势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的一种趋势和潮流。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赋予了绿色经济新的内涵与使命。中国正处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略转型期,同时在多重危机下也面临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契机。十年前,我曾结合云南的工作实践,就绿色经济问题撰文发表过一些意见。今天,在新形势下重新回顾当年的一些思考,重新认识和理解绿色经济,特别对于实现中国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尽快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绿色经济的演变

“绿色经济”最初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中提出来的。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产业链,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新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绿色经济将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与环境友好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传统意义的绿色经济,通常狭义地指环保产业,主要包括在污染控制、污染治理与废物循环利用等方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了“绿色经济倡议”,其目标和使命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经济、金融、贸易、环境等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意识到环境投资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减少贫困方面的贡献,并将这种意识体现到经济危机重建的相关经济政策中;通过绿色投资等推动世界产业革命,推动国家经济的“绿色化”,创造新的绿色工作机会,从而复苏和升级世界经济。该倡议所秉承的宗旨和理念是: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在此目标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从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生态系统或环境基础设施、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商业(如有机农业)、废物及化学品管理、绿色城市、建筑与交通等六个重点领域,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所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实际上,世界上一些国家也在借助经济刺激计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并且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促进经济转型的国家战略目标。美国、韩国、日本、德国、丹麦、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将环境方面的投资作为经济刺激方案中的重要内容。

总的来看,绿色经济本身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在目前全球能源、粮食和金融等多重危机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具有倡议的政治性,时机的恰当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并已经开始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新的趋势和潮流。

(二)绿色经济的内涵

从绿色经济的演变过程及当前绿色经济的使命看,绿色经济是发展模式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学概念,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经济发展形态。它有别于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形态,不仅是一些特定产业的集合、经济活动与结构的评价标准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且是对生产、消费、交换等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绿色化”,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

因此,我们可以把绿色经济的内涵理解为:绿色经济是以保护和完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珍惜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主要内容,以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为增长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对绿色经济内涵的理解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三)绿色经济的基本特征

从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到,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或模式,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绿色经济以促进经济活动的全面“绿色化”、生态化为重点内容

过去,我们强调绿色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经济活动中涉及环境保护等绿色产业的发展为重点内容,而在新的阶段和新的形势下,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振兴经济、实现转型的战略选择。因此,新时期倡导的绿色经济,不仅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还要加大对传统产业的绿色化、生态化改造。这一点对于当前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加大力度对传统“两高一资”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环境保护的准入门槛,优化经济发展的结构,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

2、绿色经济以绿色投资为核心、以绿色产业为新的增长点

新阶段下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准确把握绿色经济的核心和增长点。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倡导一致,我们必须加大绿色投资的力度,这里所指的绿色投资,既包括传统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的投资,也包括一切有利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行为。特别是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几大绿色投资优先领域,要着力扶持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的绿色复苏和振兴,最终促进人类社会迈向绿色繁荣。

3、绿色经济强调可持续性,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它是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环境的基础之上的。发展绿色经济,环境资源不仅是其内生变量,而且也是其前提条件,生态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是其刚性约束。因此,绿色经济重点强调可持续性,必须把经济规模控制在资源再生和环境可承受的界限之内,既要考虑当代的可开发利用,又要考虑后代的可持续利用,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同时,经济要具有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原生资源投入为主的工业发展模式最终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发展以绿色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模式。

因此,绿色经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人类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我认为,目前倡导的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都可以归属于绿色经济的大范畴,这些经济发展模式都是从经济活动的不同角度与层面来认识问题。其中,低碳经济强调的是以

较低的碳排放实现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活动的总称。总之,只有正确把握绿色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对各种经济模式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清楚,才能准确把握绿色经济的发展方向。

二、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

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看,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理念,确定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最终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绿色经济的基本内涵和我国当前环境与发展的基本形势及战略目标是一致的,符合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所制定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策略,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等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和借鉴意义。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中国环境与发展战略目标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中国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绿色经济是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质上就是建立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发展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进行环境友好的开发建设活动和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并培育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等。“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就是促进经济转型,即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

发展绿色经济,首先要调整经济结构,减少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制造业份额,提高以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业份额,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不仅要淘汰落后产能,在现有的传统制造业中实现清洁生产,对传统工业进行“绿色化”改造,还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提高国家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三要大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为实现经济、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清洁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因此,从发展途径以及实现的目标看,发展绿色经济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手段。

(三)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战略选择

发展绿色经济需要不断增强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性,关键在于加快推动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核心内容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必须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坚持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个领域;不断创新生产理念,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对传统产业实行生态化技术改造,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环境污染。

从绿色经济的内容和作用方式看,它不仅要对传统产业部门实施“绿色化”改造,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同时还要加快建立更为清洁的、新的产业部门和经济增长点,以及更为清洁的技术和产品;同时要把发展绿色经济理念贯穿到经济决策和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贯穿到生产、消费、贸易和投资等经济再生产的全过程。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在客观和源头上有助于促进解决环境问题。可以说,发展绿色经济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并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绿色产业

在当前形势下,政府需要切实加强对发展绿色经济的引导。通过实施各种环境经济激励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促进产业部门的“绿色化”。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清洁生产,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技术的更新进步。除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投资外,还要着眼于绿色产业的发展与调整,以新能源、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环保产业等为切入点,培育新兴绿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促进经济及早转型,努力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将绿色经济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

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经济刺激方案以及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执行过程中,要融入绿色经济的理念、措施和行动,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要利用我国正在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的有利时机,多部门紧密协作,加快制订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并将绿色经济理念融入到各部门、各领域的发展规划,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全面“绿色化”。

(三)加快建立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技术是支撑。许多发达国家都认为,绿色经济可能会引领新一轮的技术和产业革命,并积极利用应对金融危机的难得机遇,大力发展包括新能源、新型汽车等领域的绿色技术,从而确保国家技术竞争力处于全球的领先地位。我国应当对绿色技术发展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促进绿色生产技术开发示范,进一步加快环境友好型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为发展绿色经济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四)形成完善的绿色经济政策体系

为了适应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必须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建立起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一是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推动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促进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制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研究开征环境税。二是积极研究绿色投资政策,促进重点产业的“绿色化”生产,加强对环保领域的金融服务和对境外投资的引导。三是建立绿色经济的统计、跟踪和评价机制,科学预测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为更好地制定绿色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提供有效支持。

(五)积极倡导公众绿色消费

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建立可持续生产体系与可持续消费体系,二者不可偏废。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正处于升级转型阶段,为此倡导可持续消费和绿色消费的意义尤为重要。要以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为重要平台和抓手,以政府绿色采购为重要的切入点和推动力量,引导公众自觉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排放型的消费模式。

(六)加强对绿色经济的宣传教育

要充分利用广播、影视、报刊等宣传媒介,进行绿色经济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全民的绿色意识,尤其是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教育。中小学教材中应增加绿色经济的内容,大学也应设置相关课程和专业,并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班等,全面系统地培训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队伍。

绿色化学的特点篇9

关键词: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群交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绿色化学的特点篇10

关键词:园林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

创建"园林城市"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一、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现行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在指导"园林城市"创建中具有局限性。

(一)"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

(二)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三)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二、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二)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1)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2)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3)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4)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三)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四)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群交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五)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六)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七)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主要绿色空间环境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小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温度、土壤、尘、噪音、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