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区文化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1:39

现代社区文化建设篇1

关键词:知识经济;文化建设;分析

当全球进入到21世纪的时代,使我国现代化技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这一发展在改变经济格局的基础上,也在逐渐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中。我国在2001年,成功加入了wto,这是我国国家做出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逐渐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体现。在这种背景的不断发展下,对我国社区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目前市场体制不断改革的形势上看,不仅是产品之间的竞争,更是文化之间的竞争。对此,本文主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开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见解。

1知识经济态势与社区文化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下,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促使我国各行各业都能够得到蓬勃的发展,使其逐渐朝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方向走去。然而,通常所说的“信息时代”等都成为了现代的代名词。而数字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质的改变,而当做社会发展的文化建设,在“知识化”的进程中进行改变。就社区而言,属于人类社会发挥过程中的群体组织。通常情况下,它是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而发生改变的,随着社会的改变而逐渐变化。但是,它的发展是主动的。准确的说,人类在社会上的活动就是不同社区一起构成的。社区也可以是一个大社区,但是社区又可以属于一个小社会。所以,社区建设不但对居民生活以及群众健康带来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还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特别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来说,更是由于其涉及到居民问文化素养、心灵的净化等方面,而为了进一步凸显其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而变得倍受瞩目。站在文化论的立场来说,所谓的社区文化是在长时间的不断发展下而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然而,相关部门对社区文化的建设不但是社会、经济等特征的反映,而且也是人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人们在物质以及精神的作用下的主要表现,也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娱乐的方式,对人际交往、追求等方面的认可,更是人与人之间友好往来的重要表现。

2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将社区文化建设作为主要发展对象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长时间的发展中,有些社区为了达到形式上的发展,而没有将科学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从而致使社区文化的发展情况产生的矛盾,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物态化、设施化”意识严重

诸多设备文化的相关人员认为,社区文化就好比图书馆、游泳池等地方,其主要建设是将相关设备配置整齐就能够开展社会文化了。他们对硬件的建设引起高度重视,而没有对人才进行培养,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缺少了应有的内涵。

2.2公式化严重

在诸多社区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是本着是自身社区的不断发展,而是为了在某种程度上应付相关部门的抽查、为了敢流行等。不管怎么看,都没有满足社区居民文化的有关需求,没有对自身的社区有一个科学的规划,仅仅对某个方面的建设引起重视,而往往忽略了其他文化的不断发展。上述情况没有将社区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进而致使社区文化建设比较倾向于公式化。

2.3缺乏整体协调

相关部门在对社区进行建设时,以往会发生零散化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缺少整体性的关照。诸多社区为了能够增加文化气息,就开始建设相关工程,例如建设一个喷泉亦或是放一个雕塑等,这样看起来比较凌乱。除此之外,为了极大文化底蕴的力度,将工程不断的扩大,对以往韵味引起高度重视,亦或是对风格过分强调,这样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社区特色的体现;第二,没有较强的规划性,并且时间也没有做到统一安排,与此同时还没有对居民的整体引起重视。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没有将所有成员都融入到活动中。

3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新趋势

3.1努力培养和形成社区内部共同的价值观

在新时期的发展形势下,相关部门在建设社区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将正确的科学馆作为主要建设理念,简单的说是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逐渐达到相同的价值观。而形成这种价值观不仅是模仿相关的例子,而应当依据相关社区的基本性质,对相关社区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价值观,在员工一起努力中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就会朝着这个方向而坚持到底。

3.2突出企业特性实现社区文化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已经从以往的发展形势逐渐转变成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的发展对社区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竞争激烈的情况也变得尤为突出,这样就要求相关部门应当在市场竞争中,不断的创新、探索,打破以往的理念,在传承的情况下能够打破以往的文化理念,并在相关部门的不断发展下能够对社区文化不断的创新,真正意义上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而将文化理念贯穿到整个部门中,加大相关部门之间的竞争力。

3.3建立起学习型企业组织

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形势上来看,建立起“学习性企业组织”能够在社会各界引起关注,并在未来发展上所发展的企业,可以促使员工采取学习的方式来得到更多的锻炼,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对文化营养的不断汲取而养成思考的能力;当知识处于不断积累、沉淀的过程中,站在员工的角度出发,对相关公司的发展情况,仔细研究,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学生是整个国家永不衰竭的源泉,对企业的发展也是一样的,为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中能够站稳脚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4结论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站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立场上来看,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社区文化的建设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益处。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社区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推动我国的不断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刘莹单位: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市南岗区委员会党校

参考文献

[1]靳蓬,徐晓敏,林志淼.河北省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3).

[2]陈怡潼.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

现代社区文化建设篇2

关键词:社区文化建设;居民业余文化;文化队伍;文化活动;文化设施;娱乐场所;文艺骨干;社区文化活动;场所文化;节日文化;专题文化;“社区之春”;“军民共建”;构建和谐社会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城市社区文化蓬勃兴起。社区文化作为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社区文化对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进而有效地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业余文化活动条件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大对学校、幼儿园、图书馆、报刊、俱乐部等文化、学习和娱乐场所的管理,加大对社区文体、卫生、美化等硬件设施的建设。

现在社区的文化设施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在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修建了广场、花园,很多居民小区的空闲场地也安装了健身器材,有条件的社区还建设了图书室和文化活动室。这些分布在不同社区的文化活动场所,为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社区居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开展自娱自乐的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到,每到晨昏时分所有的广场都是人满为患,有限的场地和设施已经不堪重负,连比较宽阔平坦些的马路便道都成为人们休闲娱乐难得的地方。交通岗的护栏成为晨练者压腿的横杆,路边的树木也成为人们锻炼时使用的器材。现在社区中人们可以去的地方和可以参与的活动太少,唯有室现在很红火。有些群众自发创造条件满足了一些个人文化需求,但大部分群众还是比较被动的,只有靠政府投入创造方便的条件他们才能参与到其中。我们常说“饱暖思淫欲”,现在城市中饱暖已经不成为问题,但是社区中没有充足的文化设施,居民们饱暖之余没有好的去处的话,难保不会滋生一些邪恶的意念和不良的风气,和谐也就无从说起了。

2加强社区文化管理队伍的培训,促进社区文化规范化管理

现阶段社区中的文化管理机制还很不完善,文化管理队伍也是良莠不齐,但他们却是联系文化建设和广大群众的桥梁,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文化建设的成效。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因为各社区的文化专业人员不一定能被充实到文化管理队伍中,另外从事文化管理的工作人员及社区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参与培训的机会也很少,因此就造成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

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社区文化管理队伍的培训,发挥群艺馆和文化馆在这方面的指导作用,为管理人员提供他们需要的知识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发挥主动性,制订切实可行的文化活动规章制度,使社区文化工作有人负责,有章可循,有事可做,逐步走上规范化、常规化工作的轨道。

3培育业余文艺队伍,打牢社区文化发展基础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业余文艺队伍的数量多少和整体素质如何是直接影响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为保证社区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必须培育相当数量的社区文艺队伍,要充分利用社区居民中现有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表演等文艺方面的人才,为我所用,把他们培养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骨干。充分发挥各社区文化活动骨干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组织、协调、引导作用,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场所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活动为载体,培养和形成数量较多,各具特色的群众业余文化团体,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社区文化骨干队伍。对于其中热心于群众文化、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的文艺人才我们要聘为社区文化辅导员。严格执行并完善社区文化辅导员制度,使社区文化辅导员与区文化馆、街道文化站建立密切的业务联系,经常性地组织有文艺专长的同志对群众文化骨干进行辅导,使他们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目前,我区十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乡一镇中常年活动的社区业余文艺团队有近二百个,活动内容涉及面较广。其中夕阳红艺术团、罗城头农民军乐队、滏之声合唱团在我市已崭露头角,小有名气,成为我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

4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基层阵地

文化活动是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集中表现,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活跃与否、成功与否,可以直接客观地反映出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效,我们必须突破传统形式,创造性地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和构建和谐社会。

近年来,围绕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节庆活动,各个社区都开展了许多不同主题、多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工作中我们以社区基层文化为龙头,以社区各街道、居委会、住宅小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活动场所为阵地,以发挥社区文艺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引导,以服务社区居民为目标,利用各种载体引导群众广泛参与,使不同文化修养及情趣爱好的群众都能各展所长,各得其乐。先进的社区文化已经占领了广大的社区阵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围绕节庆,开展节日文化活动。针对不同的节日,我们的许多社区举办了诸如:“五四”风采展示、建军八十年军民联欢、十一合唱节等系列文化活动。在2006年6月9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我区马庄乡在社区居民中开展了妇女民族民间文化才艺展示活动,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节日文化生活。

(2)围绕形势,开展专题文化活动。结合不同时期党和政府对文化工作的要求,社区也开展了各类主题活动,如文明社区创建、邻里节等活动都展现了社区居民开创美好未来的豪情,“社区之春”、“军民共建”等文化活动也接连不断,异彩纷呈。

现代社区文化建设篇3

关键词:社区图书馆,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度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正以小区的形势迅速发展起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成为重中之重。然而我国现有的公共图书馆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毕竟服务范围有限,不能很好的覆盖所有社区,因此,应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

一、社区图书馆的定义

对于社区图书馆的定义可谓说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社区图书馆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①社区图书馆是对特定居住点的居民服务的,强调服务半径和服务纽带,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②社区图书馆是为特定居住区内的全体居民服务的。③社区图书馆因所服务的社区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的特点。④社区图书馆的资金由社区自筹或集资兴办,政府适当扶持。

二、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意义

(一)培育社区文化

社区图书馆主要是通过提供文献和组织阅读来培育社区文化。一方面,社区图书馆通过对社区的自然环境、人口、社区组织、文化及社区变迁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开展有计划的文献信息交流;在发挥职能的同时普遍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增进社区成员的交往和联系,激发社区成员关心、支持、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培育和谐进取的社区文化。

(二)传递信息

社区图书馆担负着沟通社会组织和社区成员的任务,在特定的社区中,它不仅是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信息交流中心。它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所发挥的信息职能作用是其他机构无法替代的。。社区图书馆组织专门人员收集、整理、编辑和传播各种实用信息,上可为社区发展规划的制订提供依据,下可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方面的需要,同时有助于提高社区图书馆服务的整体水平,强化社区图书馆的纽带作用。。

(三)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质

社区图书馆向全体社区居民开放,没有年龄、性别、身份的限制,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组织不同的活动来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比方说,可以开展讲座、读书会等活动引导居民多读书,读好书,提高社区成员的修养、品味和综合素质;也可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律教育。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全国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进而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娱乐休闲

社区图书馆通过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健康休闲文化。社区图书馆可以举办公益性的诗歌朗诵、故事演讲等活动;还可以开辟象棋、围棋等棋类活动;代售报刊和图书,组织私人藏书交换等。这种社区文体工作的互动,可以使社区文体中心成为一个综合性休闲娱乐场所。而这种娱乐场所的建立,可以增进图书馆与社区居民的交往和联系,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

三、国内社区图书馆发展现状

从全国社区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来看,基层图书馆数量少,设施缺,发展极端不平衡,已是一个普遍的问题。

四、社区图书馆建设规划

(一)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模式

首先,可以采取公共图书馆援助建设社区图书馆的模式,在小区设置分馆,统一归属公共图书馆管理,采取分馆制,这样可以使资金集中使用,人员统一安排,文献资源合理配置,读者可就近借阅,充分满足每一个社区居民的阅读需求。

其次,也可采用社区与企业联合模式,找有实力的企业与社区挂钩,联合建立社区图书馆,充分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走共同发展的道路,以达到双赢。一方面,社区图书馆利用本馆的信息资源为企业提供所需情报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为社区图书馆提供财力支持的同时,可从中取得广告效益。

(二)社区图书馆的建筑形式

社区文化的基本特点是群体性和民俗性。因此,社区图书馆建筑一方面要体现图书馆文化的庄重与高雅,另一方面要体现群众文化的开阔与亲情。这就需要社区图书馆在外型上要符合本社区的布局,能够反映本社区的文化风貌与文明程度,还应突出艺术特色;在利用功能上,与社区其它的文化设施相呼应,方便利用;在内部装饰上应高雅大方,宽敞明亮,给人以心胸开阔的感觉;在技术含量上,应注意保持它的先进性,尽量跟上时展的脚步,以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新鲜活力。

(三)社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

社区图书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为使其能健康、迅速发展,藏书建设是最基本方面之一。为使藏书能不断更新,为能满足社区居民高品位的文化需求,一定的资金投入是基础,这就需要依靠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社区图书馆在与公共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达成协议,可由公共图书馆无偿为社区图书馆提供书、刊,并按流通情况不定期更换,每年补充新书。目前,由于经费困难等各种因素,相当多的图书馆的藏书补充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解决方法,一是可以号召社会各界捐资兴办社区文化活动,通过捐书等活动,广泛宣传图书馆;一是对于复本较多的捐书,可以作为各流通点的基础藏书,丰富各流通点的馆藏。

(四)人员队伍建设

图书馆仅有现代化的设施是不够的,一个图书馆怎样才能具有永久的吸引力,那就需要建设一支素质高、政治性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现代化图书馆员队伍。抓好社区文化中图书馆队伍的建设,是做好社区文化事业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应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造就适应社区文化工作需要的图书馆工作者。开展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班形式,传授新的知识、技术、观念,提高图书馆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思想,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应注重加强新型信息服务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需要,适应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和建立素质高,文化知识全面,图书馆业务知识扎实的队伍,是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发展社区文化的当务之急。

结论

综上所述,社区图书馆在现代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是现代文化社区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现代社区社会文明的象征。社区图书馆在构筑现代社区文明,培育精神文化,培养现代社区道德、价值观方面,在为社区居民创造“终身学习、教育”机会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其积极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国昌,办好社区图书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2(2):105-107

[2]戚洪雁,谈城市发展与社区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2(4):100-101

[3]左红娟,城市社区图书馆的建设[J],图书馆,2003(1):85-86

[4]张琰,打造居民的精神家园[J],图书馆,2005(3):29-37

[5]张晓原,论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2003(6):75-78

现代社区文化建设篇4

关键词:城市杜区;道德建设;传统文化

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其特征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为此,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十分必要。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通知》中指出:“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1加强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1创建新时期现代化社区的需要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变革势必对城市社区的生活带来影响:经济交往方式的改变使城市居民内在联系增强,城市居民间的交往机会也增多,交往需求增强,这就要求城市社区必须加强建设,以适应这一变化,社区办社会的方式使社区承担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多,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在增强。无论是城市社区优美环境的创造、完善服务的实现,还是和谐的人际关系都需要道德的维系,都需要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1.2解决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出现的伦理问题的需要

我国正从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并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个人本位问题,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个体的自主地位增强,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现象较为普遍。②人际关系功科化,作为市场经济建设的阵地,经济领域内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被扩展到社会生活,导致城市居民间人际关系的功利化,人际关系功利化会引发诸多道德问题,如奉献精神,互帮互助的精神的弱化乃至消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城市社区道德的建设。加强社区道德建设有助于人们处理好道德与经济的关系,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起人们从事社区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和文化修养,从而推动社区发展。

总之,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是促进社区整合,社区团结的重要手段,是城市社区建设向前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增强城市社区建设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基础,是城市社区文明建设的关键。

2运用传统文化加强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可能性

我国城市社区的特征使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成为可能。

(1)城市社区的地域性为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社区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能,“城市社区就是由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市居民连同他们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组织制度、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等方面构成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社区居民生活的场所,社区办社会的方式使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增强,城市社区居民基于相近地域间的天然联系为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能性。

(2)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自发方式使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成为可能。城市社区发展的自发方式主要是指“基于自身商品经济的文化传统、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条件,在外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的影响下,经过自身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和整合,逐渐地依靠自身发展的惯性,推动和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社会过程的方式。”自发方式是我国大部分的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式。以自发方式发展的社区基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逐步形成的,我国城市社区在其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区文化,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汲取营养的土壤。

3运用传统文化加强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建议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努力探索发掘和研究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为社区建设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运用传统文化加强社区道德建设就是要结合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及价值取向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3.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加强城市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对中国人的道德境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中国家庭、社会的稳定以及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文化精神是被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在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贯穿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被归纳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精神”以及“礼治精神”。

3.1.1“刚健有为”的精神对于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易经·乾卦象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这种精神在全民族的历史创造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之所以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之所以有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与这一精神是分不开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于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社区是社会的基因,我们建设社区的目的之一,也就是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在城市社区道德建设中激发了这种精神,弘扬发挥这种精神,才能建设一个富于创造性的社区。

3.1.2“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转贴于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包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这三个方面。以民为贵的的重民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本主义的重要体现,“重人伦远鬼神”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重现世、重生活、重人伦的基本生命态度,“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体表现为注重人的修养,从个人与家庭、宗族、国家的关系上来肯定个体心性的完善。

城市社区道德建设中,这些基本精神是建设良好环境与和睦的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缺少了我们传统中的这些基本精神,中国人就不能称其为中国人,民族文化的这些精髓已为我们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3.2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重和谐与融合”、“重实际、追求稳定”、“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3.2.1重伦理、崇道德的特征有助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也被称作崇德型文化,孟子曰:“天下之国在本,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概括出我国传统社会的实质——家国同构。家族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封建统治者建立统治秩序的基础。在家国同构这种宗法观念的影响下,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成为个体最重要的任务。“崇德”也就是中国传统要求人要以德行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以道德为本位的文化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家庭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3.2.2重人文教养的特征有助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在中国历史上,维系社会伦理道德,调节个人心里平衡的力量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个体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个体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又是来源于以礼乐精神为核心的人文教养,通过道德教育、礼乐熏陶,从而培养出人格理想和人生境界。

3.3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对于加强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价值系统,主要体现为价值判断,它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传统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以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尚古倾向和平均主义”。

3.3.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加强社区道德建设

直接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是《札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影响了中国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它表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对人生的积极进取精神。这种价值取向强调个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塑造,有利于塑造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利于维持人际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形成社会发展的整体合力。

3.3.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对于加强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是建立在血缘与宗法关系基础上的,这就使家庭伦理道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这主要表现在对“孝”的推崇,家族中心的价值取向的最大特点是对“孝”的张扬,对“孝”的及其家族中心的观念强调,它赞成中华民族尊老敬老、讲求孝道的社会风尚,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现代社区文化建设篇5

关键词: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特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2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68(2014)02-0030-07

“社区”的概念最早出于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是指同质人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20世纪初,美国人罗密斯将德文“社区”英译为Community,其中含有公社、团体、共同体等意思。后来,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等人又赋予社区以地域性含义,使社区概念更加全面。1933年,燕京大学一些青年学生在翻译帕克的社会学论文集时,将Community译成中文“社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定意义的含义。在现代社会学中,社区的定义有上百种,但具有倾向性的意见是指“地区性的生活共同体”。中国有一句俗话:“窥一斑而见全豹”,如果将社区比喻为“一斑”,那么一个国家或地区就是“全豹”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是社会的组织和“细胞”,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管理机制创新问题,其落脚点就在于社区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而把社区管理机制创新问题提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详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而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对社区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的重要方式。”要求各地“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基础,也是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搞好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就必须搞好社区管理机制创新。

一、社区管理机制创新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社区已经成为社会利益关系的交汇点、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和各种社会群体矛盾的聚焦点。特别是在利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社区既是一个开放的小社会,也是市场经济变化的晴雨表,社区管理必须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不断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才能推进现代社区建设健康发展,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由于受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一些领导干部的管理理念长期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喜欢“发号施令”,希望“一呼百应”,经常以“稳定压倒一切”为由,以从大局出发为借口,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来处理辖区内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似乎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甚至可能埋下更严重的隐患。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社区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各级领导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加快“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努力改变政府施政中长期存在的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推动各级政府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从行政手段管理向科学化公共治理转变。特别是基层干部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密切联系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实际,以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为导向,努力推进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同时,要树立“民生为先、高效便民、公平正义”的理念,筑牢“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以正确的政绩观检验社区管理的工作成效,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另外,还要顺应时势发展要求,不断优化和完善社区管理机构,理顺社会服务管理机制,规范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社区管理工作成效更多地惠及普通民众。正如所指出:“社会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社区因其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1]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管理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社区固然是一个小集体、小单位,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社区管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在社区管理中要始终不渝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社区管理的头等大事就是服务于经济发展,发展是解决社区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的持续发展,就无法解决社区内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无法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所以,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处理好经济规模与经济结构、经济数量与经济质量、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实现发展、改革、稳定三者的辩证统一,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另一方面,要以是否推动科学发展作为检验社区管理成效的评判标准。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尊重客观规律,讲究工作方法,坚持改革创新,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努力工作,力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2]。实现社区管理科学发展,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把党的科学理论与社区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扎扎实实地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管理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理念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也是社区管理科学化的基本要求。一是现代社区管理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在社区管理中必须要有大局意识,树立大局观念,善于谋全局、抓大事,解决社区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发展问题。同时,社区管理要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善于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把握局部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全局的发展目标,卓有成效地开展社区管理,推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与发展。二是现代社区管理必须树立长远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区管理,要充分认识到长远利益的重要性,坚持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理念,无论是做决策、看问题,还是做规划、干事情,都要以长远利益为重,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描绘远景,稳步前进。但强调当前利益必须服从于长远利益,并不是以牺牲当前利益为代价,当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实现当前利益为前提,权衡利弊、统筹兼顾,实现两者利益的最优化。三是现代社区管理必须树立双赢的理念。社区管理机制创新,要求统筹全局、兼顾各方,即在顾全大局的同时,兼顾局部的利益,实现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双赢。当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两者兼顾,既要考虑整体利益,又要兼顾个人利益。只有社区整体得到了发展,居民家庭才有发展的空间,只有兼顾居民的个人利益,才能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实现社区与居民的和谐共赢。

二、社区管理机制创新必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计划经济年代的单位制被彻底打破,人们逐渐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化,社会管理模式也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转变,城乡居民的社会生活中心已由单位向居住地转移,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社区交集,社区成为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的集中地。所以,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社会管理体系,畅通居民的诉求渠道,以直观高效的方式将问题和矛盾化解在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科学社会管理格局的必然要求。创新社区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社区管理制度和提高社区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正如指出的:“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对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要抓住重点,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破解各种难题,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力争早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机制。”[1]

(一)要创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现代社区管理格局

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习惯,各级政府在社区管理中仍然肩负着主要管理者的责任。尽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社区管理责任不断弱化,但在目前情况下政府的主导作用仍然是其他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所以,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还应发挥以下三方面的作用。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社区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党的十报告指出:“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各级党委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关的法律法规、公共政策及宏观规划,切实做好组织推动、政策支持、综合协调、服务引导,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协作机制,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社区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作用与社区管理主体作用的关系。政府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强化统筹规划、政策指导、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而社区管理主体作用侧重于强调人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既是社区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又是推进社区建设的基本力量,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让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到社区各项规划和建设方案制定、实施和修正的整个过程,才能做到群策群力、共同推动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三要健全党务政务公开机制。在社区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要创新网格化管理机制。按照“公共服务进社区、社区事务进网格”的原则,把社区工作细化分解到每一个网格内,实行“管理到门口,服务到家庭”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及时了解掌握重点部位、群众意见、居民需求等情况,提早将矛盾化解在网格内。

(二)着力创新社区综合治理的管理机制

社区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社区,而现代社区又是各种矛盾的集合点,各种利益纵横交错、十分复杂,不同阶层的人价值观悬殊,加上现代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性大,社区治安问题日趋严重,综合治理任务十分繁重。所以,社区管理必须长期不懈地抓好社区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一要着力创新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化解各种矛盾是社区管理的经常性工作,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社区管理机制创新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把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纳入党政“一把手”工作日程,将工作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机构、落实到人头,形成“党政主导、部门联动、调防并重、专兼结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使社区调解工作担当起建设和谐社会的新主角,并努力推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化解的一体化、常态化、规范化,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基础性、源头性、根本性问题。二要着力创新排查整治机制。在社区管理工作中,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社会突出问题的大排查、大整治,制定并完善各种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的工作方案,组建维持社会稳定的督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检查督导,确保各项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措施在基层得到落实。三要着力创新治安防控机制。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是社区管理中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在社区管理中要实施社会治安等级预警制度、“两抢一盗”案件挂牌督破制度,把治安防控问题解决在基层,特别要遏制刑事犯罪和“两抢一盗”犯罪的高发势头,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同时,要坚持“打防并举,重在防范”原则,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立起以公安机关为主体,以路面、社区、单位三道防线为基础的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四要着力创新社区矫正机制。现代社区内人员繁杂,流动性大,不但有普通常住居民,也有犯罪前科和刑满释放人员,还有流动的各种特殊群体。所以,社区的矫正工作非常重要,各社区要根据需要建立矫正机构,不断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流程,着力构建以户籍地管理为主,区、街、社区三级联动的社区矫正工作新框架,探索和规范工作流程和矫正方法,提高社区矫正的工作效果,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轨道。同时,要关心特殊人群的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做好社区的社会救助工作,使他们感觉到社会的温暖,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五要着力创新人口管理机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大增,传统的人口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社区人口管理机制要积极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新模式,采取政府出资、财政拨款、综治管理、社区使用的方式,完善以信息化为手段、居住证为纽带、出租房为平台、用工单位为重点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动态化工作格局,让流动人口在求职务工、法律援助、社会保险、住房贷款、购车报牌、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当地市民同样的待遇。六要着力创新社会稳控机制。在社区管理中要注重发挥公安、国安、610办等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认真抓好反的基础性工作,严密防范、严厉打击“”等组织的捣乱破坏,加大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加强互联网监督管控,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控得紧”,确保本社区不发生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七是着力创新平安建设机制。创建平安社区是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要采取“目标管理,排名问责,规范运作,持续提升”等措施,建立健全平安创建的“责任考核机制、日常运作机制、典型引导机制、挂钩帮扶机制”,全面开展“平安企业”、“平安市场”、“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文化市场”、“平安市场”、“平安道路”、“平安边界”、“平安海域”、“平安景区”、“平安金融”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形成“强化领导、滚动管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拓展提升”的平安建设工作格局,推进社区的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区。

(三)努力创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社区管理工作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区居民成分日趋复杂,了解社情民意,解决日常事务,成为社区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所以,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社情民意调查工作机制。一要建立社区“百姓档案”。社区管理必须熟悉本辖区的社情民意,提倡社区干部进百家门、建百家档、排百家忧、帮百家富,掌握本辖区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的有关信息,特别是弱势群体、百姓诉求、外来人口和安全隐患等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解决,不留后遗症。二要建立社区信息库和信息网络。一方面,要组建社区信息员队伍或“民情队伍”。有条件的社区应每幢居民楼、每个小区或每个村民小组都配备一名退休人员,组成群众工作义务信息员队伍,上情下达,通报社情,了解群众需求,及时解决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要发挥“五老”调解化解矛盾的作用,探索建立和推行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老教师、老复员退伍军人为主体的“群众评理会”制度,着力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水平。同时,还可以尝试建立民间“道德法庭”,作为法律和行政管理的补充,通过舆论、风俗习惯和个人威望等道德舆论力量,多方面解决家庭纠纷和邻里矛盾。三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政府要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和分类救助为基础、以专项救助相配套、以临时救济为补充和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对困难家庭的救助和帮助。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劳动保障就业机制,落实就业服务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咨询、再就业培训和就业岗位信息服务等措施,使有就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得到充分就业。同时,要重视社区医疗体系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区办医。另外,社区还要做好帮扶工作,建立以政府资助为主,社会广泛参与为辅的帮扶机制,制定和落实各项帮扶政策,确保残疾人在教育、医疗、康复、就业和社会参与等方面与健康人享有同等的权利。特别是在社会保障机制方面,要建立透明公开、民主评议、发扬民主和居民共同参与的各种机制,让广大居民有知情权、参与权,以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与建设的积极性。四要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一方面要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兴办各类服务行业。如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服务站点,为居民提供劳动就业、医疗保健、计划生育、老幼托管、扶残助残、娱乐健身以及科技服务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多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要优化社区服务结构,健全服务功能。要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设立多层面的服务内容,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五要盘活现有社区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要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发展”原则,强化社区各机关单位和居民家庭的共建和资源共享意识,以共同需求和共同目标为纽带,充分挖掘、整合、开发、利用、激活社区的各类资源,实现服务资源共享、服务设施同建、服务项目联办、服务活动合搞,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资源的共享程度。六要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系。目前我国社区应急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由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负责,群众大多是被动配合,且百姓对社会应急事件缺乏了解,缺少防范知识。因此,应当将社区应急管理列入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给社区安全和居民生活造成的意外危害。

三、社区特色文化建设和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创新社区文化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现代化程度和民族文化教育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水平,繁荣社区文化,促进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现代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创建新的文化管理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制定社区文化建设规划,抓好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要对社区文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现阶段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要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律,制定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区文化建设规划,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机制、人才保障机制和文化设施使用与管理机制,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履行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与义务,统筹部署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所承担的工作责任,并从政策、资金、制度上推动社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具有社区特色、业务精、素质高的社区文化骨干队伍。一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以业余骨干为主、专业人员为辅的社区文化辅导员队伍,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增强社区文化骨干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二要经常性地组织文化骨干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组织指导社区文化活动,增强社区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三要充分发挥辖区内各单位文化人才集聚的优势,将社区内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文化骨干融入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提升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鼓励高校、院团的文化人才深入社区,开展社区文化交流,组织和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提高社区文化活动质量。四要大力培育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共青团、高校、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的作用,加强社区文化志愿者队伍的招募选拔、组织管理、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志愿者队伍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社区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

一方面,要加大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采取扩建、改建和新建等办法,加快推进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文化站等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高效实用的社区文化设施网络,用活用好用足现有文化设施资源,提高社区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防止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变成封建迷信、、色情、等低俗文化和有害文化的传播基地。同时,要倡导社区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文化设施,实现文化设施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在社区文化活动中,要坚持贴近社区实际、贴近百姓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活动。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有机结合,从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环境美化、科技普及、艺术培训等方面充实社区文化内容,以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多种形式进行社区文化交流与传播,引导社区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自觉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保持社区文化活动旺盛的生命力,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三)打造社区特色文化,推动社区文化服务创新

社区文化建设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文化,不断创新社区文化服务项目,提高社区文化服务水平。一要积极开展社区特色文化建设。要根据区位优势和辖区内机关单位、学校、企业、社团和居民的文化优势,举办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开展社区特色文化创建活动,不断推出有品位、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社区、生态社区、园林社区、科普社区、音乐社区、茶文化社区等。要注重保护乡土文明和不同社区文化的多样性,传承传统人际和谐的文化基因,保护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文化遗址,吸纳现代文明所倡导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先进价值理念,破除各种陋习和不文明行为。另外,还要从社区自身的自然文化资源出发,培育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提高社区的文明程度。二要加强社区文化交流。要组织国内外文化艺术团体到社区交流,开展高雅艺术、经典艺术进社区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欣赏水平,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三要大力发展网络文化。现代社会网络文化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新型文化,社区网络文化要以信息化为基础,搭建社区文化信息服务平台,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让社区文化信息化服务融入社区居民生活之中。四要积极开展主流文化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设立社区文化建设专题栏目,及时报道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典型经验,介绍国内外社区文化建设的做法和发展趋势,反映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心声,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增强社区居民文化追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还要充分利用电子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展社区文化教育宣传活动,实现各级社团组织与社区居民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增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效果。五要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共建活动。要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发展”的原则,强化社区各单位和居民的文化共建共享意识,不断丰富社区文体活动,营造文化和谐新局面。如开展红歌大家唱、军民联欢会、社区艺术节和居民运动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促进各机关单位和社区居民的文化交流与交往,丰富社区文化生活。

(四)打造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流文化,重塑社区居民的“生活伦理”和“社区精神”

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是社区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文化建设,着力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并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同时,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引导人们明礼守法、尊重科学、诚信友爱、平等互助,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另外,还要经常性地开展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塑造良好的社区风尚。二要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推动群团组织工作社区化,集合会员单位的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特别是社区党组织要牵头、引导和组织本社区的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各项文化活动,更好地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三要搭建有利于形成社区精神的公共空间,努力创建社区精神,并将其渗透到社区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使广大居民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改进和修正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缩小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差异,使辖区内居民拥有共同的、体现社区核心凝聚力的“社区精神”。四要利用公共文体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社区的公共空间,满足居民经常、就近、有选择的精神文化需求,便于沟通交流、互助合作,以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五要通过发展社区组织、设置活动载体、讨论制定制度规则,培养和增强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法治精神,有力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使社区居民感受和享受到生活便利和人际和谐所带来的幸福感,在居民日常交流与交往之中增进友谊,团结互助。

参考文献:

现代社区文化建设篇6

   关键词:城市杜区;道德建设;传统文化

   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其特征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为此,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十分必要。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通知》中指出:“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1加强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1创建新时期现代化社区的需要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变革势必对城市社区的生活带来影响:经济交往方式的改变使城市居民内在联系增强,城市居民间的交往机会也增多,交往需求增强,这就要求城市社区必须加强建设,以适应这一变化,社区办社会的方式使社区承担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多,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在增强。无论是城市社区优美环境的创造、完善服务的实现,还是和谐的人际关系都需要道德的维系,都需要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1.2解决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出现的伦理问题的需要

   我国正从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并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个人本位问题,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个体的自主地位增强,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现象较为普遍。②人际关系功科化,作为市场经济建设的阵地,经济领域内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被扩展到社会生活,导致城市居民间人际关系的功利化,人际关系功利化会引发诸多道德问题,如奉献精神,互帮互助的精神的弱化乃至消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城市社区道德的建设。加强社区道德建设有助于人们处理好道德与经济的关系,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起人们从事社区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和文化修养,从而推动社区发展。

   总之,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是促进社区整合,社区团结的重要手段,是城市社区建设向前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增强城市社区建设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基础,是城市社区文明建设的关键。

   2运用传统文化加强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可能性

   我国城市社区的特征使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成为可能。

   (1)城市社区的地域性为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社区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能,“城市社区就是由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市居民连同他们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组织制度、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等方面构成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社区居民生活的场所,社区办社会的方式使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增强,城市社区居民基于相近地域间的天然联系为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能性。

   (2)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自发方式使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成为可能。城市社区发展的自发方式主要是指“基于自身商品经济的文化传统、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条件,在外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的影响下,经过自身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和整合,逐渐地依靠自身发展的惯性,推动和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社会过程的方式。”自发方式是我国大部分的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式。以自发方式发展的社区基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逐步形成的,我国城市社区在其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区文化,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汲取营养的土壤。

   3运用传统文化加强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建议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努力探索发掘和研究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为社区建设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运用传统文化加强社区道德建设就是要结合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及价值取向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3.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加强城市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对中国人的道德境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中国家庭、社会的稳定以及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文化精神是被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在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贯穿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被归纳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精神”以及“礼治精神”。

   3.1.1“刚健有为”的精神对于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易经·乾卦象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这种精神在全民族的历史创造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之所以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之所以有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与这一精神是分不开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于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社区是社会的基因,我们建设社区的目的之一,也就是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在城市社区道德建设中激发了这种精神,弘扬发挥这种精神,才能建设一个富于创造性的社区。

   3.1.2“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包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这三个方面。以民为贵的的重民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本主义的重要体现,“重人伦远鬼神”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重现世、重生活、重人伦的基本生命态度,“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体表现为注重人的修养,从个人与家庭、宗族、国家的关系上来肯定个体心性的完善。

   城市社区道德建设中,这些基本精神是建设良好环境与和睦的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缺少了我们传统中的这些基本精神,中国人就不能称其为中国人,民族文化的这些精髓已为我们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3.2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重和谐与融合”、“重实际、追求稳定”、“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3.2.1重伦理、崇道德的特征有助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也被称作崇德型文化,孟子曰:“天下之国在本,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概括出我国传统社会的实质——家国同构。家族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封建统治者建立统治秩序的基础。在家国同构这种宗法观念的影响下,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成为个体最重要的任务。“崇德”也就是中国传统要求人要以德行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以道德为本位的文化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家庭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3.2.2重人文教养的特征有助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在中国历史上,维系社会伦理道德,调节个人心里平衡的力量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个体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个体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又是来源于以礼乐精神为核心的人文教养,通过道德教育、礼乐熏陶,从而培养出人格理想和人生境界。

   3.3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对于加强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价值系统,主要体现为价值判断,它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传统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以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尚古倾向和平均主义”。

   3.3.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加强社区道德建设

现代社区文化建设篇7

[关键词]和谐社会新农村社区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培育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农村社区文化,既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必要手段,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社区公共文化基础工程,整合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提高农村社区文化品位,合力推进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一、建设新农村社区文化的战略意义

解决好当前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最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全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它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我国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农村社区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没有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协调发展,既使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未必就高,社会状况未必就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较为滞后,难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也不相适应。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既是实现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建设农村社区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必备条件。

党中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文化建设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它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的战略目标是相统一的。推进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于丰富当代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有利于加快有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建设农村社区文化是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落实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工程,是维护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举措。农村社区文化阵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需求。

二、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一)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缺乏,乡镇文化站职能弱化,经费投入不足,图书资料严重短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有的乡镇文化站馆被挪作它用,电影院已名存实亡,村以及村小组更是少有文化、体育设施。

(二)农村社区精神文化产品单一。

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消费产品较单一,主要休闲方式是看电视,一些贫困户甚至连电视都买不起。由于农村有线电视尚未完全普及,并且即使有也因为收费较高,大多数农村居民不愿安装,所以只能收看两三个频道。订阅报刊的农民就更少,不少农民将农闲时间大量浪费在打牌上,导致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又沉渣泛起。

(三)农村传统文化急剧流失。

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且不少文化遗产依然保存在广大农村地区。然而,随着农村民间艺人和民间技艺的消失,民间文化艺术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或被取代,民间文化市场载体缺失、形态弱化,我国的农村传统文化正急剧流失。

(四)农村教育体系及结构不均衡。

农村教育资源配置远不如城市。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硬件设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在软件方面,如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观念更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上仍无法与城市教育公平竞争,尤其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比较严重,农村教育环境、农村教育体制有待优化。

(五)农民科学文化素养较低。

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文盲、半文盲占有一定的比例,加上有的地方不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导致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较差,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淡薄。另一方面,农民思想观念落后,陈规陋习难除,现代科技、现代农业、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无法完全融入农村生产与社区生活。

三、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一)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经济发展是基础。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发展农村经济。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并且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目标列入各级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构建与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采取招商引资、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通过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步伐,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让广大农民在满足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不断追求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是出路。

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要加大农村综合改革的力度,创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体制。从体制上讲,县乡两级必须将文化单位区分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类。公益性事业单位以政府投入为主;经营性文化产业,以市场运作为主。企业单位要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企业转轨改制,培育一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大型文化骨干企业。乡镇文化站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是满足农民精神生活需求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要创新基层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体制,深入调查研究,明确职能定位,完善保障措施,改革管理方式。

(三)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人才战略是关键。

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施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加强农村社区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培育,努力建设一支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发展和重点培育农村文化户。农村文化户由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熟悉农村、了解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乡土艺术风格。培育农村文化户,一要在政策上倾斜、专业上指导、运作上提供优质服务;二要注重发挥地方特色,卓有成效地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民间艺术资源整合,为社区农民开展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艺术服务;三要尊重人才、理解人才、关心人才,为农村文艺工作者提供宽松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四要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和文化品位。

(四)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保障投入是根本。

要真正落实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必须确保必要的精力和经费投入,不断充实和完善农村社区文化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导向作用。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的覆盖率,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抓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推进“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和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在农村综合改革过程中,要加大农村财政体制、农村金融体制和土地流转制度等改革,拓展农村文化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切实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满足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需求。

现代社区文化建设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教育;必要性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都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一项大事情。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稳步进行着。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了城市,农村地区人口结构、文化素质等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因此,开展农村社区教育非常有必要。

一、农村社区教育的内涵

所谓农村社区,是指以农耕生产和乡土生活为主要活动内容,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居民共同体区域。其内涵可以定义为: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对农村社区的全体成员进行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全民性教育。在农村这个特殊的地域,以学校为中心的一般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群体的素质要求。而农村社区教育以农村社区的全体成员作为教育对象,不仅包括儿童、少年等一般意义上的学生,还包括农村主要男性劳动力,以及妇女、老人等较为弱势的人群。其教育内容也不同于传统概念上的学校教育,而是包括日常生活知识、生存生产技能、生活情感态度、道德价值取向等全程性、全方位、多元化内容。其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型新农民,建设新农村方面的作用不可估量。

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必要性

(一)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早在19世纪60年代末,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理念就在国际社会上流行起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一理念,使得学习型社会热潮迅速蔓延,深入人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二十一世纪,构建学习型社会,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话题并逐渐开始推行开来。然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需要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在农村社区中发展终身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开展学习型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反过来讲,由于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村人群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素质较差,知识也相对比较贫乏。为了响应国家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就必须发展教育。而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全新的终身学习机会,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水平,建设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正好适应了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文化作为社会的基础是大众公认的。在我国农村,文明程度低,经济发展落后,狭隘的“农民观”根深蒂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所带来的阻碍非常明显。比如,长期的掠夺式经营,占用耕地建房子,固守传统耕作方式,迷信之风盛行等等,这些都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因此,进行农村文化建设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不仅为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行的平台,也成为了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开展农村社区教育能够在一个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内,将新型农民培养出来,满足农民的精神追求,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改善农村不良风气,有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有利于农村社会坏境和谐。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有所提高,新农村建设也就有了保障。

(三)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经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是围绕农业开展。然而,传统农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自“科技兴农”方针确定以来,现代农村科技革命也在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战略目标。“三农”是一体的,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作为农村的主体,农民群体主要还是得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科学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地方都会派遣村官将高新技术成果加以实践运用。如果农民的文化水平太低,或者建设新农村的觉悟不高,那么建设工作就很难开展下去。所以,要转变农民思想,提高技能,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那么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农村社区教育,劳动者可以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关的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懂得一些的现代化法律知识和道德素质,从而无论农林牧副渔哪个方面都有相应知识和技术作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也将可以顺利展开。

(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关于稳定大局,这方面的工作也不容忽视。在农村文化环境中,开展工作需要村委牵头才能顺利完成。但是如果村民不关心政治,对于村委的决定盲目跟从或者不服从安排,工作也就很难展开。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更加要求政治公开透明,更要求民主法制。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度,增强民主意识,如,积极村委选举、监督村委工作,屯、队单位内的村民进行民主自治等等。

三、结语

本文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含义和必要性做了一些浅薄的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要完成这项工作,总会有一些阻碍,特别是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农村。农村社区教育理念旨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引导农民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经济,恰好有利于解决农村经济文化落后的阻碍,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观念支撑、技术保障。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1]刘义杰.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必要性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7):28-29.

现代社区文化建设篇9

关键词: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和谐社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为推进文化强企、提升胜利文化提供了最佳机遇。胜利油田确立了“百年创新,百年胜利”的共同愿景,就是要为“打造世界一流,实现率先发展”做好文化建设的引领和谋划。与此同时,孤岛社区提出了“打造精品社区,服务百年油田,共建美好孤岛”的发展愿景,这既为做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

一、正确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1、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代代相传、人人笃信的作风和信念,就是文化。文化是骨髓里的东西,是知时好雨、润物无声,是静水深流、精气内行。基业长青,文化制胜。当今时代,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刻而广泛,企业文化也越来越成为企业凝聚和激励全体职工的重要力量,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一个现代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一个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孕育一个企业发展的“精、气、神”,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2、把握胜利文化的精髓。社区文化建设是胜利文化的继承,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先学习胜利文化,学习胜利精神。人无精神不立,企业无精神不强。而胜利油田石油企业的特点,决定企业文化所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胜利油田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培育了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胜利文化。胜利人所树立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坚定信念,早已深深埋进每一名职工的血脉里,这种信念就是胜利精神,这种力量就是胜利文化的精髓。胜利精神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内涵,形成了“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时期胜利精神。这一精神是油田的根,是油田的魂,它为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注入了不竭动力,为百年胜利发展涂上了浓重的底色。

3、领悟社区文化的内涵。文化是“魂”,文化是“根”。社区文化作为社区在新时期、新阶段推进文化建设的新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和特征。孤岛社区在十六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企业价值观的培育,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社区精神,对统一职工思想、振奋职工精神、凝聚和塑造职工队伍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连续制定实施三年规划,新时期社区精神已经深入人心,并逐步渗透、融入到社区生产经营和各项管理工作中,成为引领和支撑社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思想认识不足。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对企业文化认识的高度。

2、社区文化建设的考核机制不健全。现在出台了很多标准,如“社区服务标准”、“社区服务考核评价”、社区管理服务“比学赶帮超”指标体系等一系列科学规范的考核标准,但还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社区文化建设考核标准。

3、社区文化建设人才队伍不足。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人才队伍,是企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目前社区从事文化建设的工作者大多是兼职人员且年龄较大。

4、社区文化软硬件投入仍有待提高。尽管社区近几年对文化软硬件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建设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阵地和文化家园

1、推进社区大本营文化建设。以党建思想文化工作向社区拓展延伸为载体,以服务和管理为宗旨,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文化,与主营单位文化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2、推进社区网络文化建设。适应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社区网络文化,充分利用孤岛社区信息网、孤岛社区新浪微博、孤岛吧、短信平台、会场电子屏等网络媒体,净化文化环境,弘扬主流价值。

3、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充分发挥党员服务社、团青服务室等团体作用,以小区居民文化书苑、文化长廊及文化广场为重要平台,组织开展“社区大舞台、亲情大联欢”、摄影集邮、书画展览等员工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把社区的精神理念渗透到说、唱、舞、书、画等多种文化形式中,丰富和活跃职工群众文化生活。特别要把孤岛油地军春节联欢晚会、元宵社火、小区消夏晚会等打造成群众文化品牌,成为孤岛亮丽的文化风景。

4、巩固和拓展文化阵地。充分发挥社区文化阵地作用,进一步在整合资源、做精做优、提升质量、改进服务、强化引导上下功夫。

5、组织创作优秀文化作品。积极调动各方面文化力量,引导社区广大文化艺术爱好者,运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摄影、书法、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相统一富含“油味”的优秀文化作品,传播先进文化,展现社区新风新貌,讴歌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让职工群众共享文化成果,提升文化素养。

四、建设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

1、坚持文化向品牌信誉转化。品牌是文化的的结晶,社区品牌是社区文化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代表着社区的整体实力和信誉形象。

2、深入推进基层家文化建设。以“聚情爱家、聚力建家、聚心和家、聚智兴家”理念为指导,大力培育弘扬催人奋进的团队精神,完善“达标、创优、争银、夺金”创建机制,细化文化考核标准,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促进基层家文化规范提升。

现代社区文化建设篇10

一、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理念落后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中许多社区管理组织、管理人员的观念比较落后,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法制观念、服务意识不强,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社区管理中偏重对上级行政部门负责,忽视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而且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尚未进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中,所以领导干部对农村社区建设也不够重视,农村社区建设也只是在民政部门的单独管理之下,工作进展比较缓慢。在农村社区运行机制中,缺乏充满活力的领导动员机制,而村级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减弱,没有形成统一的社区管理理念。而且许多干部群众对农村社区建设比较陌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

(二)社区管理体制滞后现在许多农村社区不仅没有科学的管理机构,反而还是村委会代为管理,村务管理难以明确职责,导致社区管理结构不全面。农村干部的文化素质偏低,容易用自己的经验来解决新问题,缺乏科学合理地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农村社区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城乡一体化社区建设机制尚未建立,还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服务管理体制。所以,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建构需要打破原来的旧式的农村治理体制,建立与农村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城市乡村之间资源要素的有机整合。

(三)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社区的服务种类内容少,服务程度水平不高,缺乏面向整个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服务,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没有建立全面的农村社区管理服务系统。而且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大多实行自上而下的供给体制,各级政府部门成为公共服务的最终决策者,带有很大的强制性,供给数量和结构都是由县乡政府以文件和政策规定的形式下达,带有很强的行政性、指令性、主观性、统一性。这种供给模式使社区农民缺乏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农民被动地接受上级提供的公共服务,导致供需错位的现象发生。

(四)社区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落后,大部分农村休闲娱乐设施短缺,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社区办公条件简陋,教育办学设施落后。面向社区群众切身利益的诸如道路、桥梁、水利等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提供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耕时间的减少,社区建设的基础设施也应在精神文化领域中扩充,而目前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涉及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也是少之又少,严重影响了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社区中的基础设施是个载体,基础设施能对于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在城乡统筹发展下,必须要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使农民也切身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五)社区村民的凝聚力不强随着城乡交流的增强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农村居民人口流动性大,造成邻里之间往来越来越少,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农村中原有的道德舆论约束,对村民不再那么有效,个人利益为先,合作凝聚力缺乏。在社区建设中农民群众主动性不强,更多得是被动性,村民之间出现了很低的社区关联性,对农村社区建设没有形成认同感,认为农村社区建设只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致使农村社区的内聚力不强。因此,要将现代社会的一些基本人文精神作为农村社区文化重建的重要内容,构建起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农村社区的和谐文化,成为农村社区文化重建的重要任务。

二、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一)明确社区管理体制的基本理念要树立以人为本、合作治理的农村社区治理理念。社区治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治理社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社区”建设。所以,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树立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的战略性理念,着力推动城市社区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下沉到农村社区,使农村居民共享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形成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改变政府施政中存在的重权力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现象,强化服务和责任的意识,推动政府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从偏重行政管理向科学化的公共治理转变,更新管理理念。

(二)建设服务型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在于实现国家、社区及社会力量之间的有机结合,使多元力量结构得以优化配置,多元利益得以有效整合,要加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性。通过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到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来。此外,由于农村社区的独特性,既要做好服务,又要发展经济,只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才能更好地享受城乡一体化社区建设带来的各种好处和便利。借鉴城市社区服务方式和方法,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农村社区服务供给机制。在服务内容拓展方面,致力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多层次的需求,完善社会保障,发展老年福利事业,加强就业服务、强化社区安全、搞好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体育事业。

(三)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对农村基本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建设农村社区中的公路,完善公路上的基本配套设施。公路基本设施的完善不仅使人们出行更加便利,也为招商引资带来新机遇。还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为农田进行便利地灌溉,保障农村农事的顺利开展。其次,要注意加强农村社区中精神文明的建设,增加农村广场等娱乐休闲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可以在社区建立图书室、文体休闲室,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活动,充实居民的精神文明世界,促进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最后,当今世界网络科技发达,人们甚至可以足不出户便能满足衣食住行,所以,在农村社区中普及网络是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网络上可以进行农产品的销售,为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