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必修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1:50

体育专业必修课篇1

关键字:体育教育;必修课;人才培养方案;分类

根据收集到的10所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可知,各体育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约为14~24门。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专业必修课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为了加强学生对健康、体质方面的知识,增设了部分人体科学类课程,如开设了运动营养学、健康教育、体育保健学、运动医学等。第二,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专业必修课也在休闲体育方面有所涉及,如开设了休闲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等。第三,为了充分挖掘各校的课程资源,发挥各个学校的优势,因校而异,因地制宜,各个学校开设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课程,如游泳、艺术体操、跆拳道等。第四,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加强学生师范素质的培养,在必修课中也增设了一些针对性较强、适应性较广的师范性课程,如开设了体育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等。

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比较

对10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及所占有比例进行对比分析。见表1,专业必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有的比重非常大,其中北京体育大学的专业必修课程达到80学分,占课程总学分的56.34%,远超过了2003年《课程方案》的41.3%;其次是山东体育学院104学分、52.35%和沈阳体育学院8分、52.7%,说明这几所学校非常重视专业教育,而且学分、学时比较高,这与学校的办学思想有很大关系。最少是广州体育院校55.5学分、32.26%和天津体育学院56学分、34.35%。

2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内容设置情况分析

本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27门课程进行了重要性调查,依次为非常重要、很重要、重要、不太重要和不重要五个选项,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并为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的优化提高数理依据。首先对调查整理的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的标准:0.9

旋转后的因子成分矩阵(见表3),通过分析,27项指标可以归为7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7个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8.125%,用7个公共因子代替27个指标,可以概括原始变量约六成以上的信息,因此可以认为7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大部分变量。(见表4)

第一类因子包括: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体育教学论、体育心理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和学校体育学,可以命名为教学方法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1轴上包括5个因子,其中学校体育学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709,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其次是体育教学论因子为0.875,载荷最小的是体育心理学因子为0.550,说明该因子影响较小。

第二类因子包括:体育保健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物力学,可以命名为保健与医学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2轴上包括4个因子,其中体育保健学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848,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其次是运动生物力学因子为0.837,载荷最小的是运动医学因子为0.561,说明该因子影响较小。

第三类因子包括:游泳、体操、艺体和武术,可以命名技能主导表现性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3轴上包括4个因子,其中体操类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808,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其次是艺体因子为0.735,载荷最小的是武术因子为0.580,说明该因子影响较小。

第四类因子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生理学,可以命名为运动人体科学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4轴上包括3个因子,其中运动生理学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829,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

第五类因子包括:体育概论、休闲体育概论和体育学概论,可以命名为体育概论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5轴上包括3个因子,其中体育学概论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808,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其次是休闲体育概论因子为0.778,载荷最小的是体育概论因子为0.636,说明该因子影响较小。

第六类因子包括:田径、篮球、排球和足球,可以命名技能主导对抗性和体能主导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6轴上包括4个因子,其中篮球类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746,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其次是排球因子为0.734,载荷最小的是足球因子为0.561,说明该因子影响较小。

第七类因子包括:体育研究方法、体育统计学和科研方法概论,可以命名方法工具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7轴上包括3个因子,其中体育科研方法因子的载荷最高,为0.717,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

3结论

根据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出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可以分为7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教学方法类、保健与医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体育概论类、技能主导表现性类、技能主导对抗性及体能主导类和方法工具类。根据因子载荷的差异,可以推断出各类课程存在一定差异。

参考文献

[1]赵勇戈.试论体育院校学科建设[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1):5

[2]龚德贵,黄阵,钟秉枢,左琼,余学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

国体育科技,2001,37,(7):26

[3]陆亨伯,李建设.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互联工程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97

[4]高扬.体育院校学科建设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528

[5]王兴,朱百顺,蔡犁,司虎克.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办学新思路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报,2005,29,(1):86

体育专业必修课篇2

关键词:分层教学模式;散打;选项课;应用研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大多是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均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得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这样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的要求,影响了体育课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学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探讨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是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而“分层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承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它的实施原则是“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1],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成果。本文通过对散打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研究,验证其效果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以许昌学院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大二散打班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二、实验的设计与控制

(一)实验设计

1.实验目的    

通过教学实验验证“分层教学”在普通高校散打课中的可行性及教学效果。从而验证分层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的散打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更适合普通高校散打必修课的教学。

2.实验内容、时间、地点    

本实验是对分层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的散打教学的研究。实验时间是2011年9月—2011年12月,共16周64学时,地点在体育学院武术馆。

3.实验测试指标  

前测指标:专项素质:25米移动、立定跳远;散打基本拳法单击30秒钟出拳次数,腿法单击测试踢沙袋次数,要求踢腿高度在距离地面80厘米以上,时间为20秒;后测指标:专项技术:散打基本拳法单击30秒钟出拳次数、腿法单击测试20秒钟踢沙袋次数、拳腿跌组合。所规定的组合技术应包含各种拳法、腿法、跌法,且每种动作应至少出现一次以上,时间为30秒。拳法包括:冲拳、贯拳、抄拳、鞭拳;腿法包括:正蹬腿、侧踹腿、左鞭腿、右鞭腿、转身摆腿;跌法包括:鱼跃抢背、前倒、腾空后倒。

4.实验步骤

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基本身体素质和散打专项身体素质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见表1),用以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是否同质,保证实验具有较高的效度。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班学生在进行教学前的起点是相同的,可认为是同质比较。然后,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结束后进行后测指标测试,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5.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初步的分解练习纠正错误动作继续练习部分动作的结合练习纠正错误动作完整的动作练习强化练习等[2]。分层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教师的示范与讲解模仿练习提出不同层次练习要求同层次互助练习纠正错误动作不同层次强弱搭配互助练习纠正错误动作

检查评价课后小结。

(二)实验控制

实验班、对照班的教学工作均由同一教师担任,并采用单盲法进行教学实验。两个班的人数、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场地器材保持一致。两班学生测试同内容,同时间,同地点进行;所有考核内容由非本实验的资深教师负责测试,学生得分由两名主考教师所给的平均分。实验的前测指标安排在教学实验前进行,后测指标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立刻进行。

三、结果与分析

(一)试验后两组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成绩评定既可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可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师生都可以依据评定来不断地调节教和学的活动,同时也可通过成绩评定所反馈的信息,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训练,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拳法、腿法单击技术以及组合技术各项成绩测试可以看出(测试结果见表2):四项测试指标的达标、技评成绩经t检验得知,两组在试验后的拳法、腿法单击技术的达标和技评成绩p<0.05,两者间呈显著性差异,而在组合技术的达标和技评成绩p<0.01,两者间差异性显著,说明分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显著。从而证实分层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专业散打教学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进而说明分层教学模式是可行且有效的。

(二)分层教学模式对提高散打教学效果的原理分析

1.分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对学生掌握正确技术的有效作用

分层教学是根据同一教学班学生的客观差异性进行分层,对学生不同的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感受到成功的愉悦”[3]。“分层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理论”,了解学生的差异和不同,为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层教学在散打教学中是以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为前提,对学生进行有效分层次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技战术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将教学水平提高到新的阶段。

2.分层教学模式变单一教学信息微微多项的教学交流

传统的散打教学,往往采用“一刀切”、“一锅煮”,“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差异照顾不到,教学方法单一;分层教学模式在散打教学中,充分认识到学生水平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并对学生进行有效分层次。使授课教师能够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更好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3.分层教学模式使师生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学目标明确,有利于形成宽松、和谐、团结的课堂氛围

教学目标具有指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目标的可行性和期望的现实性。目标和期望的提出既要考虑到任务的难易,也应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4]。有了明确的目标,人在活动中就会把注意集中在与目标有关的事情上,尽量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分层教学模式在散打选项课教学的班级中,按照学生兴趣、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各层中学生具有相同的目标,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学生之间合作与交往增加,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更融洽,有利于形成宽松、和谐、团结的课堂氛围。

四、结论与建议

(一)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分层模式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技战术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分层教学在实施前,应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然后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层;同时要向学生明确分层教学的目标,正确地引导学生,消除学生对分层教学产生的不良心理障碍。

(三)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准备每一堂课的内容,选择较好的教学组织方法和教学手段,避免学生产生“不管我”和“吃偏食”的不良心理,对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良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新.对实行学分制的普通高校实行体育课分级教学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382-383.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3.

[3]王焕波.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4).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杜,1997:168.

[5]谢芳.普通高校体育“等级考核”与“学分制”结合管理模式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50-52

体育专业必修课篇3

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现状;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曹艳(1962—),女,汉族,山西灵石人,昆明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

国家教育部为了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推出了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这是高等教育开展的以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起点高、立意新、系统性强、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改革系统工程。1997年2月原国家教委办公厅还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通知要求有关院校从1997年新学年开始实施《课程方案》,及时总结经验,认真研究试行中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其特征就是以人为本,以创新为灵魂,以知识为产品,以全球为背景。大学教育必须围绕知识经济的特征来考虑,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些要求,需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办学效益。而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则需要更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及时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进到教学中来。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探讨课程体系改革必须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有了明确的定位,才可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根据原国家教委1994年提出制定并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体育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受到体育科研基本训练的体育专门人才”[1]。但当前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现在的中学体育教学仅仅是基本适应,与未来多元化的中学体育教学发展方向存在一定差距。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注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中学和小学体育教师是本专业主要培养目标,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而扩大的目标口径,具有动态性特征。

在对云南省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现状以及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体育教育专业部分毕业生工作表现与实际需要有一定的差距,表现为:缺乏事业心和敬业精神;不能正确处理愿望与现实的关系;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应聘能力弱;品德教育能力弱;教学训练能力弱;科研创新能力弱;竞争和适应能力弱。从毕业生的学校教学的反馈意见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体育院系重专业知识教育,轻文化素质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开设科目太多,学得太粗太浅,理论教学门类分的过细,重复内容较多,缺乏教材之间的系统性;部分科目不能与毕业后的就业紧密结合,缺乏实践锻炼机会;对学生毕业论文重视不够;教学方法手段陈旧,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是利用综合性大学、重点师范大学学术优势,进行跨系选课,有利于培养知识含量较高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毕业生可以适应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管理、体育新闻等工作。一般性师范院校应重点考虑面向农村、面向小学培养体育师资[2]。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教育能力结构体系是:组织教学能力;讲解能力;示范能力;观察、分析、纠正错误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分析教材能力;编写教材能力;辅导余暇体育活动能力;宣传、诱导能力。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应具备:思想素质;组织能力;讲解示范能力;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业余训练能力;裁判能力;运动场地的设计与画法能力;口令和哨子能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需要培养的是既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同时又具备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的新型人才。其实质是人才培养的口径更宽,社会适应能力更强,更注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这也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从计划时代逐步向市场时代转轨转变的必然结果。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的基本框架

课程分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提高水平,减少重复,加强综合,重视实践,培养能力,因材施教”为指导思想。把课程分为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规定学生应掌握的三基的必修课,按照不同培养要求设置的限选课和照顾学生兴趣、扩大知识面的任选课3大类,三者的比例为7∶2∶1。这一分类方法实质上是将课程体系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课下辖公共必修和专业必修,选修课下辖专项选修、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这种分类方法便于教学管理。

在公共基础课的设置上,目前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和外语上,容易造成知识面狭窄,忽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育类课程门数少,只局限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而提高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尚还欠缺。在专业基础课中,主要的学时集中在国家规定的专业主干课,因此,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比较强,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很快的胜任工作,但也容易造成学生的人文知识贫乏,在学科交叉和横向联系上较弱的现象[3]。一些学者认为以必修课程为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既强调共性,又不忽视个性,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更加合理、科学,并进一步构建合理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强化人文社会学学科课程,精选专业课程,增加选修课的门类和学时数,确实实行主辅修制。通过调查发现,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体系不尽合理,基础理论课比重偏低,选修课偏少,忽视了人文社会学科及交叉学科知识的传授。

课程的门数、学时和课程比例。有关体育教育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为73%︰27%,学科课程和术科课程在专业学时中分别占63%和37%[4]。在对云南省部分高校的调查中看出,公共必修课平均为18%,教育类课程为8%,二者合计为26%,专业必修课程为59.6%,专业选修课程为17.2%,学科课程和技术课程占专业课时的63%和37%,占总学时的比例为45%和27%,基本和指导性计划相吻合,但从调查中发现部分院校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则相差悬殊,其中,公共必修课最高达50%,最低为20%,二者相差一倍多,选修课最高为29%,最低为17%。一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分量明显偏高,集中的科目主要是专业主干课,因学时太多,影响了选修课的开展,学校过于重视竞技项目,势必造成学生毕业后,学的用不上,而中学需要的适合于学生的健身项目以及一些非竞技项目又不会。学科中,72学时以上的课程主要集中在人体解剖、运动生理,36学时以下的课程偏少,术科中,有的学校田径、体操(竞技体操)超过160学时。

国家指导性计划的制定目的在于构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各院校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地区经济、文化的特点作灵活的调整。但数据表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极不均衡。

3.课程设置的特点和建议

目前课程设置的特点是:重视政治思想理论课;重视师范教育类课程;理论课和技术课并重的思想在逐步加强;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市场意识”初步形成;更加注重工具课程。

课程设置要注重素质教育的整体育人效应;适应体育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促使学生体育能力特长的发展;增强科研创新的学术成份;满足学生的择业需求。

在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中,应注重加强基础,突出主干,拓宽知

识面,注重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课程的交差渗透。

在必修课程中实行“必”中有“选”,在选修课程中实行“选”中有“必”[5]。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虽发展不均衡,但总的趋势是向着课程目标综合化,结构弹性化和多功能化,课程小型化发展。学生能用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修完自己喜欢的或适合于自己发展、社会需要的课程,也能为多学科选修提供条件。

综上所述,现代“必修课综合化,选修课小型化”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已成为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同时加强地方课程的开发,突出特色;利用校际资源尝试跨校选修形式;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更加和谐的课程体系。

[1]黄汉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体育科学,1998.03

[2]宋亚炳.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

[3]王丙振.培养体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方法和途径[J].体育学刊,2002.09

体育专业必修课篇4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对贵州省六所高校(贵州大学体育学院、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凯里学院体育系、黔南师范学院体育系、毕节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方案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近10年来有关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的期刊、专著,依据比较充分的理论,对相关资料进行概括总结,同时收集、查阅贵州省六所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

(2)专家访谈法:走访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学院的院长、系主任等主要负责制定本校教学计划的专家,对高校的课程改革及发展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并走访贵州省部分中学的领导、优秀体育教师,了解中学体育教改的情况以及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3)问卷调查法: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家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通过邮寄和亲自发放的形式发给贵州省六所高校体育教育专家。

(4)比较分析法:对所收集的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划,在整理、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其各自的特点。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探讨课程设置改革必须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可能进一步确定和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教育部文件,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教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从上表来看贵州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单一,主要定格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或“体育专门人才”。虽然或重或轻、或多或少在不同程度上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但落脚点是“专门人才”的培养。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完成由培养“知识型”或“传习型”的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从根本上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奠定基基础。另外,在其表述上也大同小异,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有的甚至照搬教育部文件,各校没能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优势进行准确定位,缺乏各自的办学特色。据此,贵州省高校可在新《课程方案》精神的指导下,集中主要优势资源,将目标明确定位在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同时,还应兼顾培养社会和各地区发展急需的各类体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迎合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以期未来的毕业生有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人才培养规格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更加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即到底培养出什么样人的问题,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样式,是人才培养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新《课程方案》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做出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规定,不仅有思想品德、基本素质素养、科研能力、体魄和卫生习惯及健康生活方式等,而且对创新精神、自学能力、社会适应性、外语与计算机、审美及创造力等方面也都提出要求。通过调查发现,“高级专门人才”或“体育专门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完成由培养“知识型”或传习型”的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

3、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

(1)公共课开设情况。贵州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公共课(公共基础课)的设置,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目的是拓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此类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新《课程方案》规定为72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6%一28%,通过调查可知,贵州省6所高校的课时数均远远高出新《课程方案》规定比例,达29%以上,其中,最高的为32.7%,比例偏高,且课程门类普遍较少,一些真正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提高个人修养水平,拓宽知识视野的课程,如哲学、文化、社会、语言、科技、经济和健康等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各校都开设的很少。另外,贵州省6所高校开设的公共课很少能够反映出地方特色,校本资源没能很好地被挖掘和开发。

(2)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从贵州省6所综合性大学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学时比例来看(含公共课),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学时比例存在差异;必修课学BtLL例最低为50.6%,最高为89.4%,平均学时为68.7%,必修课与选修课平均学时比约为6.8:2.3,而新《课程方案》必修课的比率为63.3%。可见,贵州省高校必修课时数仍然相对较高。增加选修课的比例是现代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同样如此。我国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作了多次调整,必修课比例逐次下降,由1980年的85.1%下降到1997年的71.9%、2004年的63.3%。而国外的选修课比例普遍比我国高,如大阪体育大学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为2:3,国外有些大学的选修课多达几千种,甚至允许学生跨系、跨院甚至跨校进修。

(3)专业必修课的开设情况分析。贵州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开设普遍认为重要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田径、体操、球类(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必修课的基础上,增设了部分人体科学类课程和师范性课程,如运动生物力学、体育康复、体育社会学等,开设了地方特色课程和整合性课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科研概论等;但是在一些生命力旺盛和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如户外体育、休闲体育等开设比较缺乏;而且在一些新兴的体育类项目上开设比较少,如网球、羽毛球和体育舞蹈等。因此,在以后的教学改革中应注重生命力旺盛和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及新兴课程的开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

(4)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情况分析。选修课能比较迅速地把体育学科和非体育学科的新成果反映到教学中来,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教学计划的灵活性,有利于纵、横两个方向的发展,一般分为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根据新《课程方案》的要求,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分别占专业选修课总学时的6o.2%~D39.8%。通过调查可知,贵州省6所高校的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平均18.9%,明显低于新《课程方案》的要求,因此必须在这一环节上认真领会和贯彻新《课程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任意选修课的比例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需要。大学的专业选修课可分为学科和术科两大类课程。结合新《课程方案》,可归纳为五大类: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231"])、体育教学训练(301"3)、社会体育(32门)、体育保健康复(241"3)和民族传统体育(71"3)。在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上,贵州省6所综合,1生大学专业选修课程开设门类比较窄,而且主要以术科课为主,缺乏学科的课程设置。同时作为少数民族比较聚集的贵州省,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课程比较缺乏。

(5)实践课程的开设情况。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是反映学生效能感最直接、最客观的指标,也是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目的。搞好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锻炼学生的体育工作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新《课程方案》的实践性环节包括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l、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习和科研实践(毕业论文、学术活动)较之于以往4套方案,新方案增加了社会实践的内容,将教育实习和见习的时间延长到了10—12周,并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分阶段实习。另外,对于毕业论文和学术活动,不再规定具体时间,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空间。

贵州省6所高校普遍比较重视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好地迎合了新方案的要求,特别是机动时间的设置,使学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地做出调整,增加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弹性。据调查6所高校的实践教学形式多是松散的,除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外,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对实践成绩评定也过于粗糙简单,计划性和实效性不强,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规范管理,加大对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而且,在教育实习和见习方面,6所高校依然保持在6—8周的时间内,且大多安排在第六学期,缺乏平时对每个学年不同阶段分别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时间。在科研实践方面,6所高校还是仅仅安排8—10周的毕业论文,没有重视平时几个学年的学术活动,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1、培养目标单一,主要定格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或“体育专门人才应在新《课程方案》精神的指导下,集中主要优势资源,将目标明确定位在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同时,还应兼顾培养社会和各地区发展急需的各类体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迎合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2、公共课的设置面相对较广,但是缺少能反映出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应注重校本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开设一些真正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提高个人修养水平,拓宽知识视野的课程,如哲学、文化、社会、语言、科技、经济和健康等课程。

体育专业必修课篇5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体育教师教育;改革审视;理论研究

1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师范教育已有百年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进步与教育的进步奠基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基础之上.

体育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体育教师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下级纲目,是指对体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即在对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体现了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是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我国于1980年至今,先后出台了5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改革的总体特征是:培养目标得到扩展,更适应社会需求;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课程的结构趋于合理,特别是选修课程和学科类课程得到加强,教材得到更新.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与以往颁布的《课程方案》相比,体现了21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几年来,其运行的效果如何,有哪些经验与不足,这是研究的初衷,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体育教师教育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多种科研方法进行研究.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历史发展的总体概况比较

3.1.1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分类与学时分配的比较从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知,5套教学计划在专业课程方面的分类和学时的分配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1980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与4年总时数的比例高达67.8%;1986年和1991年计划中专业必修课学时稍有减少,分别为53.8和53.6;1997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为44.7;2003年方案中专业必修课课时减少到41.3,纵观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发展历程,主干课程由高度的计划性演变成宏观的指导性.

3.1.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内容结构的比较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结构是所设置全部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结合,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人才培养通过专业教育来实现,而专业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各自不同的课程结构,及由此而决定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课程体系是高校专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确定来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

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教师,还应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工作者,突出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

通过对2003年课程方案与以往的课程方案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必修课与选修课课时比例,1997方案为73.0:27.0,2003年方案中二者的比例为63.3:36.7,选修课的学时比例提高了约1o个百分点,尤其突出表现在任意选修课的学时上。增长的幅度较大,占选修课总学时的47%,比原来的提高了15个百分点(表2);学科与术科的比例越来越大,也就是说术科所占的学时数越来越少.从20世纪8o年代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科类与术科类课程比例经过5次调整,总体趋势是学科类学时比例增加,术科类学时比例下降.而2003年的课程方案中学科类学时与术科类学时的比例就增加到了65.7:34.3,是5次调整中幅度变化最大的调整,术科必修课总时数减少得相当快.这无疑对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任务的完成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2003年新方案中主干课程体现出人文化、领域化、拓展化、多样化、科学化等特征,进一步加强了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的建设.

从表3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专业院校对术科比较重视,因此术科的比例下降得不是很多,而师范院校对学科比较重视,其下降比例是所有院校中最多的.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和山西大学与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方案基本上保持一致,都接近63:37这个比例.其中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的学分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与学时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是几乎持平.但是武汉体育学院学分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大于1,可是学时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却小于1,而师范大学很明显则把学科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种学科类学时的比例结构势必影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教学能力,因此有待于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

3.2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互相间的分工和配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依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对2003年方案分析和比较可知,在必修课程的设置方面,2003年方案中必修课程为1126学时,6o学分,其中包括主干课程和一般必修课程两类,均比以往方案所占比例小,有其更大的灵活性、可塑性和指导性.

方案中任选课程分为理论学科和技术学科两类.共列出47门课程,而且这47门课程,绝大多数都是新型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与体系小型化和规范化的课程.任选课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并有可能在某一领域有所深入,设小课,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目的是扩大信息量,切实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课程数量多,供学生选择的范围广,自由度也就增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在有限学制、学时里,既要增加新的内容,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之间的矛盾.小型化课程一般具有微型化、前沿性和研讨型的特点,能体现出体育教育专业发展与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知识视野的扩大.

3.3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制度讨论的热点

近几年在师资培养中出现许多热点讨论的问题:比如如何正确处理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与“适应性”;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是什么?从我国社会现实出发,如何寻求体育教育专业考生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最佳结合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师培养课程制度上表现为:课程设置中学科与术科的关系问题,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问题等等.

3.3.1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当然是体育师资,然而,近年来由于强调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被削弱了,体育师资培养质量下降了,尤其是在学校体育发展日新月异、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的今天,许多从体育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似乎对学校体育改革“两眼~抹黑”,很难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为此强烈呼吁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大力加强“师范性”.这就给课程设置提出了公共课、专业课和教育类课程的比例问题.

3.3.2关于术科和学科的关系问题,也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始终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诚然,这两者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总应该有个主次之分.

近半个世纪来术科和学科此起彼伏,从三七开到倒三七,翻来覆去,争论不休.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既有其相同点,又有其不同点.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标志,就是既能够使用文字语言进行讲解,又能够使用形体语言进行示范.换而言之,体育教师如果不能进行正确、恰当的技术示范和指导,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失去了自我价值,也就同时丧失了“体育”的品牌.这就要求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广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有关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注重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掌握牢固的体育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理论学习与技术学习并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圆满完成新课程目标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3.3.3对在体育师资培养中“一专’’与多能的问题不同的看法反映在课程设置上是术科中普修与专修的关系.诚然,对“一专多能”的要求,从总体来看,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但对“一专”与“多能”的理解及其关系上,却存在不同的声音.如今由于整个术科被削弱了,“导致学生一专也不专”,“多能也不能”,才是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悲哀.此外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课程还存在在课程名称上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学科名称上缺乏规范性,在选修课上和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等等问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些问题将会更加清楚和明朗起来!

4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体育专业必修课篇6

 

2001年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把幼儿园教育阶段也纳入基础教育体系,作为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也就是说,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开始拥有一席之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部分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受到广泛重视,这些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都是先行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调整培养人才的宏观目标的基础上,在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变革培养人才模式,调整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改革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才能提高幼儿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满足幼儿学校对他们的需求。

 

在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中,目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还很不完善,还无法充分满足社会需要,中小学体育课程对基础体育人才的要求日益增长。体育教育专业活动的宗旨非常明确,严格按照相关文件和陕西省实际情况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特殊人才,培养基层学校需要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首先,本研究在接受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细致分析学前教育的相关特点,明确学前教育体育专业一定要完善体育课程设置,探讨相关前沿问题,得出具有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学术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

 

其次,本研究在调查与分析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体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把它们与学前教育密切结合在一起,确定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继续改革的必要性,从整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出较为合理的对策,不仅强调制订课程设置的计划性,而且强调课程设置的实施与评价,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法,合理安排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全面调查,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专家问卷法,对问卷内容的效度进行了检验。

 

从本研究的需要出发,笔者走访了6所高校的多名师生,预先设计好了专家访谈提纲,拟定课程设置涉及的热点问题,针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情况,进行调查访问,征求教育专家对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通过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学前师范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按照Spss软件和excel2003软件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在收集和整理的陕西省16所体育院系课程设置的数据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和课程进行统计,提供本研究的数据依据。

 

下面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五套课程(计划)方案演化进行分析:

 

可见,1980年以来我国三套教学计划和两套课程方案细节,通过比较其培养目标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在前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都很明确,都是为了培养符合中等学校需要的专职体育教师。从1997年的第4套方案开始,跟前3套计划比较而言有了很大的扩展,但是还是定位在“中等学校的体育教育专门型的人才”这一层次上面,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有了更多的要求。

 

本研究随机调查了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学时最高的是西北大学,共计3192学时。总学时最低的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计2566学时,这6所高校平均学时2703学时,所有6所高校的总学时均高于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500学时,平均学时超过2008年《课程方案》规定的总学时数203学时。由此可见,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总学时完全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定。

 

在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层次类型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陕西省高校遵守2008年《课程方案》要求,按照本校师资情况进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将课程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来进行分类,本文把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来分别进行研究。

 

课程结构比例决定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的总体计划,陕西省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改革总体趋势趋向于逐渐增加体育课程相关门类,随之而来的是影响学生具体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课程,表现为必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下降,选修课学时的比例趋向于增加。

 

公共必修课是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公共必修课在不同的教育典籍中有不同的提法,如普通教育课或公共基础课,虽然提法不同,涉及的课程内容比较类似,都是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全部都要修习的课程,作为高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公共必修课侧重于教授给学生普通文化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保证教学时间,保证教学进度。

 

专业限制性选修课又称指定性选修课,它们在课程设置上的重要性介于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必须在学科规定课程内选读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作为指定性学习课程。

 

通过对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研究,了解到目前陕西省各体育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差异很小,基本上都是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的。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任意选修课的开设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泛,有效满足学生多种能力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喜欢的任意选修课,他们在按规定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闲暇时间,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效果非常好。

 

通过对陕西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方案的调查和研究,这6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总共开设了133门任意选修课供学生选学,从选修课的数量上说是非常可观的,可是学生能够用来选修这些课程的时间却是相当有限的。

 

对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安排两年,第一年为选修课程;第二年为任意选修课程。具体项目和内容有:一年级:篮球、排球、武术、田径、健美操、艺术体操;二年级任意选修课程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科目。每学期总学时为144学时。另外本研究还对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幼儿师范学院两所学校进行调查:其体育课程内容根据幼儿大班、中班、小班的体育活动内容进行设置。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分析,学前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内容相差太大,内容虽然结合了幼儿的特点设置,但内容还是单一。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虽然采用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课程有所区别,可是都强调体育考试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性,他们都非常注重用项目测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期末考试之外,他们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把学生的学习表现也纳入考核环节,增强公共体育课程评价的有效性。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是随着领导部门的指挥棒转,没有充分发挥本高校的学情,课程设置缺乏创新,过于强调体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共性,忽视学前师范本科体育专业的特性,采用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对此应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

 

陕西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改变教育思想观念,应实现目标规格的多样化,要确定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培养目标,能够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专业化和多元化需要,培养理论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陕西省体育专业教育学生必须具备幼儿体育活动教学上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除了要增强自身的健身习惯外,还要养成终身锻炼的有效方法,养成良好的幼儿体育教学的职业态度。陕西省高校应依据实际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确定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前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体育专业必修课篇7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选取全国39所开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院校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师范类院校17所,体育院校4所,综合性院校18所。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二.结果与分析

1.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各类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都开设了运动人体科学中的相关课程。学科基础必修课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等课程。专业基础必修课有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健康教育学等。专业选修课程有体育康复学、保健推拿、遗传学基础、运动营养学、运动处方理论与应用、运动损伤与预防方法、常用生理生化指标测量与应用等一系列课程。

在进行调查的39所高校中,各类课程的设置和学时分配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专业主干课程偏少(占15.6%)。选修课比例偏低(占31.6%),有的学校甚至只开设一门与运动人体科学相关的选修课程。实践环节仅占9.7%。专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比例的偏低,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运动人体科学部分课程设置与医学院校相近或者相同,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医学院校的课程。这就要求体育专业设置的相关课程内容坚持自己的体育特色。在调查中显示,相关院校的课程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程毕竟带有一定的医学色彩,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有选择性的学习一些医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体育技术指导伤病后康复和健身能力。

2.教材的选择

各高校所安排的课程数量相差较大,所选择的教材也不尽相同。多数院校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的教材,有的版本当中医学理论知识太多,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内容较少。也有的是借用医学院校的教材。由于体育专业学生在医学知识方面的要求与医学院校有所不同,教材在借用过程中,难免造成课程的不连贯,课程内容与体育运动结合较少,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比如,在运动解剖学教材的“知识与应用”模块中,有些例子是关于病理性的分析,不能很好的说明体育运动与相关系统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

三.对策与建议

1.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需要由一定数量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选修课程为学生知识能力的组合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因此,在保证必修课数量的同时,也应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选修课比例不断增大是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的必然发展趋势。

有的院校设置有多个专业,比如: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等等。不同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一样,在课程结构上应根据专业的特点进行定制。例如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多数是从事与竞技体育相关的职业,课程内容主要学习与竞技体育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掌握从事竞技体育相关社会活动的基本能力。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不是单纯的基础理论课程,实验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的分配要合理。

2.完善教材的定制与内容

教材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具体文件和依据。大多数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使用的教材属于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的体育院校专业主干课系列教材,有的使用医学院校教材。选修课程教材的定制很不严谨,有些院校甚至没有订购相应的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具体反映,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或者编写适应本校学生的教材,更有利于调到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3.改进教学方式

多数院校在教学中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由于体育专业学生所学的各个专项不同,其文化基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专业而施教。教学时,要注重运动实践的运用。特别是实验课,可以打破常规,在适当的时候把学生带出教室外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消化所学知识。保健课程可以考虑校内外想结合的教学模式,安排学生到康体中心见习或者实践,更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体育专业必修课篇8

关键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长江大学于2001年新设置的专业,本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计划,称为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反映了本专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集中体现了专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1]。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按照学校的教学指示,本专业每年都会进行计划的修订工作,以顺应时代的快速发展,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更改专业简称

力求统一化、标准化,在本次修订中,专业简称没有沿用以往一直使用的“装备专业”的名称,而以“过控专业”取代。在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增加了院系和学科介绍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两部分与原有的专业特色、业务培养要求和课程结构一起共同构成新计划的全部内容。

二、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课程结构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及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搭配等,反映了课程各部分之间的配合关系和组织方式,体现了课程设置理念和价值取向[2]。本次修订工作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对课程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1.增设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源自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现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专业教育强调的是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训,而通识教育旨在教会学生谋生手段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理智、情感等方面全面发展[3]。美国是最早也是最完善地开展通识教育的国家,哈佛大学作为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一直致力于推行通识教育课程计划。自21世纪以来,国内不少高校也都相继进行通识教育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北京大学实施“元培计划”、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等[4]。

秉承通识教育的宗旨和理念,为了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以拓宽知识面,本次修订首次打破了学科和专业的界限,科学地增设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正式建立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其中开创性地设置了限定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属于学校平台课程,涉及马克思主义、思想、高等数学、计算机、英语、体育、历史、时事、道德、法律十大领域,共计16门课程,高达752个学时、45.5个学分,为全校学生所必修。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由学校提供,分为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语言学习与跨文化交际、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艺术欣赏与体育健康四个模块,要求本专业学生选修总共不低于10学分,其中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模块中至少选修2个学分。

限定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艺术、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四门课程,其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自我,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大学艺术旨在艺术文化熏陶下帮助学生有效成长,促进其终身社会化;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心理学方法以培养学生优质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而言,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可以降低择业的盲目性,增强其实现角色转变的主动性。

2.取消公共基础课程

新计划取消了公共基础课程,课程体系改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四部分构成。在此需强调的是,通识教育课程并不仅仅是对公共基础课程进行简单的名字替换,在课程内容设置、课程顺序编排、课程学时分配等方面均有大幅调整。新计划对课程比例进行了相应更改,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1%,所占比重最大,充分体现了平台课程的特点。学科基础课程是按照学科大类培养而设置的,所占比重约为24%。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分别占25%和20%。

3.优化专业必修课程

在新计划中,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专业必修课程的前置因素和知识的自然衔接过程,削减设置重复的课程,避免资源浪费;剔除内容落后、知识陈旧的课程,并对排课顺序、开课时间、课程学时和学分等内容进行优化,以均衡协调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力求教学效果最大化。

在新人才培养计划中,根据静设备、动设备和控制三条主线,设置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和过程装备控制工程三门专业必修课程,学时总数分别为64、48和64,在所有专业课中位居前列。以三门主课为中心,基于为核心课程进行知识铺垫的原则,辐射出工程材料及成型方法、机械原理、工程流体力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六门专业必修课,并依据其内容安排学时数从32到56不等。另外,考虑到考研、招聘和毕业设计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所有专业必修课程一律不安排在第七和第八学期。

4.改革专业选修课程

18世纪末,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提倡在大学里教师可以教授自己认为最好的课程,学生也可以学习自己愿意学习的任何课程。基于此理念,他首次提出了课程选修制(electiveSystem)。借鉴德国的经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于1825年首开选修课先河。直到1869年,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才正式确立了选修课制度,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广。目前,正确处理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关系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命题。

在新计划中,选修课包括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前者已在前文中提及,不再累述。专业选修课作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补充与扩展,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旧人才培养计划中,专业选修课不仅数量屈指可数,而且在整体专业课程中所占学时和学分的比例相对较小,犹如餐后甜点一般,其重要地位并未得以凸显。随着时代的更替和科技的发展,陈旧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已经无法跟进教育理念的更新步伐,专业选修课的改革呼之欲出。

通过到相关企业调研、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参与大学生招聘会、跟踪反馈毕业生就业及职业发展情况等渠道,掌握人才培养现状和社会需求动向。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遵循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原则,系统地完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

新计划更注重专业选修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互补和承接关系,课程设置模式更趋于科学化和合理化。修订后的专业选修课广泛涉及机械、化工、数学、信息、电子等众多与专业相关的领域,共计24门课程,在专业课中所占比重增加到40%。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能够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密切联系企业需求,而且能够反映有关专业的前沿知识、先进技术和创新方法,对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5.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以人才培养计划为蓝图,旨在培育出知识与能力并重,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存的优秀应用型人才,而理论知识的巩固、动手能力的提高及综合素质的内化都与实践教学环节密切相关。在新人才培养计划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循序渐进地培养能力为原则,优化并重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体系由设计、实验、实习、实训、实践五大类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环环相扣,其中每个环节又以基本能力锻炼为基础,以实践教学课程为支撑,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师科研项目为动力,以创新精神培养为主线,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依托。在实验教学中,取消了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研究性实验,并加大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重。另外,重视部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申报与开展工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看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及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

6.制订学生自主发展(Self-development)计划

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学生训练成书呆子,而是要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的全人。因此,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要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在本次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中,制订了类共22项学生自主发展计划,旨在锻炼学生在创新发明、口头表达、动手实践、科学研究、产品研发、艺术鉴赏、组织策划和团队协助等方面的能力。新计划要求学生除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外,还要取得10个自主发展计划学分,其中至少包括2个实践创新学分。新计划以学生发展为本,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注重素质教育,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5],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面临新形势,本专业开展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正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施质量兴校。

参考文献:

[1]郝建华,卢祥云,韩曜平,冀宏.应用型本科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常熟理工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1,06:14-16.

[2]田斗南.高师本科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1:92-96.

[3]常洁,袁爱雪.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11,12:85-87.

[4]刘天峨.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意义与出路[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12:99-102.

体育专业必修课篇9

[关键词]通识教育背景;构建;模块化;《高等数学》课程体系

数学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数学并为我所用,教学的开放首先需要思想的开放,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发展结果,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数学教育,所以,高等数学教学在通识教育中绝不能开成普及性的知识讲座,而应当充分具备体验性与实践性。

目前国内部分通识教育研究往往暴露出要义理解上的偏误,导致我国通识教育改革缺乏统一、科学思想的指导。实施不力,正确理解通识教育的涵义与价值目标,有助于通识教育改革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顺利开展,雅斯贝尔斯就曾说过,“人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但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与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通识教育是为更高级的专业教育服务的,从知识获得角度着,符合“山”字型知识结构的基本特征,故而,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也不必然排斥专业教育,且通识教育最终必然走向专业教育。

高等数学教育的核心是课程,课程内容的设计及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关键,我国通识教育中的《高等数学》课程,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学生的未来的职业生涯需要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和数学素养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近年来,随着我国新一轮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加强实践教学、科学弱化理论推导的同时,课程内容基本上是停留在传统课程的压缩及删减上,还没有真正建立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

第一,不同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的开设太随意,没有统一的开课思路和科学的教学方案,甚至出现因人设课、因人开课的现象,缺乏整体的力量,正如美国密西根大学杜祖贻教授所说的,一些学校的通识教育成为了“五花八门的科目”。是对西方通识教育移植后的变质或变种。

第二,现行教学内容存在着严重的“供与需”的矛盾,

(1)课程的深度(如抽象函数、形式化的表述与严密的逻辑)与专业中用到的具体的计算方法上。

(2)教学中的重视推理和实际中需要进行繁琐的计算上。

(3)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实际中部分知识的具体应用上。

(4)专业需求的全面性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单一性上。

(5)专业需求的理论完整性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实用性上。

第三,在高等数学开课计划的制订上,多数学校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与专业课程衔接,课程的内容大多是互不相关、各自独立的,没有根据综合素质培养的需要加以结合,形成一个整体,最终培养一种整体观念和整体思维,经调查显示,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对数学有着比较高的需求,各类专业对数学教学也有不同的需求,这种高要求,主要是体现在知识的广度上,而不是体现在知识的深度和难度上,而目前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差距比较大,平均水平还不高。导致教学内容和授课时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矛盾。

那么,通识教育背景下如何构建科学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呢?我们认为,构建模块化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是解决目前教学矛盾的根本途径,可以有效地解决课程与专业需求、职业岗位需求的矛盾,提高教学质量。

一、模块化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把《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科学地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单元,每个单元相对独立,确定课程模块,模块化的《高等数学》课程体系包含“必修模块”“限定选修模块”和“任意选修模块”,其中必修模块包含各专业和各高技能的职业岗位所需的共性知识内容和数学能力;限定选修模块包括满足所对应专业和职业岗位特殊需求的高等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任意选修模块包括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和科技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部分需求的内容,某一个专业的限定选修模块可以作为其他专业的任意选修模块,课程体系基本框架为:

二、各模块主要内容殛教学课时

1.共用基础模块

主要讲授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等内容,是各专业的必修内容,完成本模块教学约需60课时。

2.选学模块一

主要讲授微分方程与拉氏变换、傅立叶级数等内容,是电子类专业的必选内容,完成本模块教学约需48课时。

3.选学模块二

主要讲授空间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二元函数微积分等内容,是制造类专业必选内容,完成本模块教学约需38课时。

4.选学模块三

主要讲授矩阵与线性方程组、概率与统计和图与树等内容,是经济类专业必选内容,完成本模块教学约需48课时。

5.选学模块四

主要讲授矩阵、布尔代数、关系、命题逻辑基础、谓词逻辑基础、图与树等内容,是计算机类专业必选内容,完成本模块教学约需48课时。

6.选学模块五

主要讲授级数、微分方程、概率与统计是理工科专业必选内容,完成本模块教学约需48课时。

7.选学楱块六

主要讲授误差及误差分析、插值法与逼近、非线性方程的数值方法等内容,是各专业任选内容,完成本模块教学约需48课时。

三、合理使用各教学模块,实行弹性学分制

完成必修和限定选修内容约需110课时,对于有学习要求的学生,除了学习必修共用模块和专业必选模块之外,其他模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作为选学模块进行学习,与双学历或双专业的弹性教育模式相适应,实行弹性学分制。

体育专业必修课篇10

关键词:安徽省;体育舞蹈;课程体系;考核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2.008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业余时间不断丰富,体育舞蹈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锻炼方式。随着人们对体育舞蹈的不断了解,社会成人健身、少儿艺术培养等不断在各个城市开设。

安徽体育舞蹈正处于发展阶段,已有部分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表演专业,但是每所高校开设该专业的相关课程并不一样,课程设置的内容和开设不同课的课时及每种科目所占总课时比重都大不一样,在此希望针对各所高校对于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课时的安排,及考核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对于该专业发展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分析,希望对高校该专业课程的开设提供理论依据,为其他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表演专业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推动体育舞蹈在安徽省的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安徽省各高校的体育舞蹈表演专业课程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安徽工程大学、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五所学校作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的使用主要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网络资源库搜索了相关的文献以及期刊,并参考相关的书籍,杂志,报刊等资料收集有用材料,对本次课题的研究和分析总结打下理论基础。

2.2.2调查法

主要通过访谈法和网络咨询法与教授、专家以及体舞蹈表演专业的知名人士进行与本次研究方向有关的内容的探讨和交流,了解各个学校体育舞蹈表演专业的开设情况以及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体育舞蹈表演专业是怎样的课程体系,毕业学生考核的方式,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2.3逻辑分析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调查的结果进行逻辑推理和归纳分析从而得出结果的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安徽省体育舞蹈及体育舞蹈表演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3.1.1安徽省体育舞蹈的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省各个地区都陆续开设了不同级别和程度的体育舞蹈培训班,这些培训班里老师的教学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和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联,一个地区经济水平是吸引专业人才的有力条件,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体育舞蹈发展的规模较大,影响较为广泛。所以不管是体育舞蹈的水平还是体育舞蹈发展的规模都存在着地区差异,在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靠前的城市如合肥、芜湖、马鞍山、阜阳、安庆等城市,体育舞蹈发展相对来说就比较迅速,因为这些地区有吸引人才的条件和学习体育舞蹈的条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来发展体育舞蹈,开设不同的体育舞蹈培训班,并不断地扩大规模。安徽省十六个市都成立了体育舞蹈协会,经济发达的城市相继举办了体育舞蹈比赛或是交流赛。

在我省已有少数的中小学开设了与体育舞蹈有关课程,部分高中开设体育舞蹈课程,在我省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体育舞蹈选修课程,部分开设了体育舞蹈专修课程。如今体育舞蹈课程在学校开设正处于发展阶段,必须不断地改善,才能促进体育舞蹈在我省的发展。

3.1.2安徽省体育舞蹈表演专业发展的现状

从安徽省高校开设的体育舞蹈表演专业课程的大学来看,合肥占两个,分别是安徽工程大学和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芜湖占一个是安徽师范学院,阜阳占一个是阜阳师范学院,安庆占一个是安庆师范学院,可以看出这几个地区都是安徽省经济发展靠前的地区,这也说明体育舞蹈在学校课程的开设也受到经济的制约。而这些地区之所以能开设体育舞蹈表演专业还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地区有优秀的体育舞蹈教师,如果没有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学校也是很难成立体育舞蹈表演专业的。

3.2安徽省高校体育舞蹈表演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分析

3.2.1教学内容

体育舞蹈表演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我省五所高校中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如表1。各高校虽然在课程类型的表述上不一样,但是在课程内容上基本是相同的,如安徽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与安徽工程大学的公共基础课内容基本相同。目前,对于体育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上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文件进行指导,不同的高校在不同课程的命名上也并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所以各个高校在课程类别设置时都想体现本校特点从而出现内容相同名称不同的情况。

根据表1,可以看出我省对于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正处于探索阶段,现在还没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以上五所高校开设的课程大体相同,但是由于每学期课时有限,所以在选择科目上还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导致每所高校培养的体育舞蹈人才的水平不同。

3.2.2学时安排分析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体育类课程指导纲要的基本内容,从而对我省体育舞蹈表演专业课程中的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教育实践课的学时进行统计(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高校的课时总数,及各科的课时分配,从而发现专业课的课时明显高于选修课的课时。

3.2.3课程设置的数量及性质

课程的设置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分别对五所高校进行调查,如表3所示: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安徽师范大学课程总门数是44,必修课占84%、选修占16%;安徽工程大学课程总门数为49门,必修课占71%,选修课占29%;安徽省艺术学院总门数为46门,必修课占85%,选修课占15%;安庆师范学院课程总门数是50,必修课占66%、x修课占34%;阜阳学院课程总门数为48门,必修课占73%,选修课占27%。

3.2.4考核方式分析

在我省高校中对于体育舞蹈表演专业课考核方式大体相同,主要是在学期结束后采取理论课考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察,从而评定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从而计划下学期的教学计划。对于体育舞蹈表演专业更加注重实践课考试,考试的形式主要有多个同学同时考试、学生分组集体考试、学生单独考试、课内比赛形式等等。

3.3安徽省体育舞蹈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

3.3.1师资力量

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舞蹈表演专业的教师,他应该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职业修养,这样才具有适应和掌握学校实践工作的需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渴求。

调查显示:在我省高校现阶段体育舞蹈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老教师通过学习考取体育舞蹈教师资格证,一部分是体育舞蹈专业毕业的硕士生,在我省受专业高等教育培养的专业教师相对较少,所以要发展高校体育舞蹈,使体育舞蹈课程体系更加全面,必须培养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只有具备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开展起高校体育舞蹈表演专业。

3.3.2招生学生水平

新生招生时学生所具有的体育舞蹈水平也是开设体育舞蹈表演专业的影响因素之一,只有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舞蹈基础才能开设体育舞蹈表演专业,所以学生具有的体育舞蹈水平决定体育舞蹈表演专业开设的可能性。

3.3.3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也是影响体育舞蹈发展的因素之一,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塑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学员。只有正规的舞蹈教室,才能开始相应的舞蹈教育课程。

3.3.4教学资源与材料

根据调查显示,有体育舞蹈表演专业的高校,其硬件设施条件的好坏也是该校吸引更多学员的条件之一,拥有宽敞的舞蹈教室和性能优良的音响设备,可对平时上课和日常训练带来一定的优势。所以为体育舞蹈提供优良的教学资源和材料是促进其发展的因素之一。

3.3.5市场需求

调查表明:市场对体育舞蹈人才的需求,严重影响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设情况和学员在学习体育舞蹈时的质量。体育舞蹈课程体系的设置,受到市场需求影响,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舞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舞蹈人才,其课程体系随着市场需求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4结束语

安徽省高校体育舞蹈表演专业课程设置是相对全面的,但也存在不足,比如有些学校的必修课程比选修课程多,这样明显的制约了学生对于个性的发展。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形成y一的认识,尤其在课程类别的命名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从课程的学时方面来看,根据国家课程指导纲领的基本要求,安庆师范学院的课时总数明显偏少,安徽工程大学理论课程较少,对于不同性质的高校课程设置的侧重点明显不一样,师范类主要培养师资力量,注重教师技能,工科院校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重点大学注重专业课程的掌握。对于体育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的考核体系较传统,不能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学习和运用情况,考核体系走向多元化,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学雷.关于高校体育舞蹈课程新体系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1(6).

[2]王伶俐.体育院校艺术类表演专业艺术课程设置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3]李娟,冯晓辉.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课程体系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6(5).

[4]胡九霞.安徽省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教学现在的调查与研究[D].扬州大学,2011(5):56.

[5]陈正晓.我国三所体育院校体育表演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