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教学手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2:42

体育课程教学手段篇1

我校主要以中医特色为品牌的卫生类学校,依托大学的教学资源和理念,中专学生的体育课程多以体育养生功法为主。体育养生功法主要是结合医学知识,告知我们做这类功法对人体机能有改善和各类疾病有预防的作用,犹如中医用中药慢慢改善和调理我们的身体,而且可以避免“是药三分毒”的风险,通过肢体运动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效果,进而激励参与运动的人们坚持这类科学而健康的运动,从而更有效的达到终身运动的教育理念。

体育养生的功法主要形式有动作缓慢匀速、动静结合和呼吸调整、意念活动等运动特点。恰好与我校14~17岁的中职学生活泼好动、思维开拓的性格特点存在许多相悖之处。所以如何能够让我们的体育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将面临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体育养生功法中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以《五禽戏》为例。如《五禽戏》中的虎扑动作,按照讲解示范-动作模仿-练习纠错-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尤如广播体操式的肢体动作,没有很好的传播体育养生的理念。如果开始我们分成小组主动的让学生思考、讨论、及模仿虎扑的动作,各组代表分别展示他们模仿出来虎扑动作;然后让同学们讨论那一组模仿的动作最像,分析与之想象的缘由所在;接着从中医学、经络学、解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分析这个动作是那些肌肉和骨骼在运动,刺激那些穴位与经络,从而使那些脏器产生反应;最后讨论骨骼转动和肌肉松紧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是最有效的对穴位和经络产生适当的刺激,从而使人体相应脏器产生良性反应。

体育课程教学手段篇2

关键词:信息化;小学教育;研究;建议

信息化手段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有网络精品课平台、软件、微课、慕课等能够提升课堂质量的一些技术手段,这些手段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而开发并应用,核心在于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解决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一、精品课程的应用

网络精品课程平台能够承载很多的教学资源,可以与知名院校进行资源共享,可以与知名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可以通过平台布置任务、解惑答疑等,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信息化手段带来的无穷乐趣和力量。

1.网络精品课程中的情境教学

平台的设计和开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在平台中设计一些可以让学生参与的情境,如诗歌朗诵,通过音效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模拟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这种情境效果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网络精品课程中的资源共享

在平台中设计教师、外教、知名学者及学生可以互动的栏目,让学生生动地了解世界各地文化历史、国内外人文地理等知识,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动态,参与孩子成长教育,教师可以随时调用海内外课程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二、微课的应用

微课是对某一知识点的设计,通过视频、软件等手段,让知识点便于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微课在小学教育中,比较适合应用。

1.动画形式微课的应用

每个学生对动画片都情有独钟,每天回家第一件事情大多数都是看动画片,那么,根据这些情况,一些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可以设计成动画形式的微课,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和听取讲解来达到教育和学习的目的,这样一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要点。

2.游戏形式微课的应用

当今,学生对手机操作熟练,对手机游戏更是呈现一种着迷的状态,大人不会玩的游戏,小学生都会,根据这种状况,一些需要感知和体会类的知识,可以设计成游戏形式的微课,让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和体会,获取知识和技能。这种游戏形式的课程学生更愿意参与,掌握知识更快。

3.模拟仿真形式微课的应用

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比较难,我们可以设计或购买一些模拟仿真的软件,实现更加真实、生动的教育。如一些无法看到内部结构的知识,就可以通过模拟仿真的手段进行呈现,学生可以很好地了解和掌握具体的知识点。

三、慕课的应用

所谓“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

作为在线课程,就需要学校根据实际的教育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慕课比照前两个信息化手段来说,包含的内容更广泛,如三维虚拟演播室/虚拟课堂的应用,设备整体采用三维系统场景,里面所有板块均为三维建模制作,用户可自由搭建制作自己的场景,360°全景观看,区别于传统平面场景的死板、生硬,可做摄像机虚拟摇移,让课堂更加生动。

四、在小学教育中应用信息化手段的几点建议

信息化手段如果在小学教育中广泛使用,将很好地解决师资队伍教学水平不均衡的现象,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1.鼓励教师开发信息化资源

应加强对信息化资源开发的支持力度,在资金上进行保障。对开发较好的教学资源,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应给予资金上的奖励,这样才能激励更多有才能的教投入信息化资源开发中,才能涌现出更好的信息化资源,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小学教育。在一些教育发达的地区,学校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奖励信息化资源的开发教师,而这些地区的教育往往也都很出色,所以作为小学教学教育主导者,应该转变观念,与主流教育相结合,要打破地域限制,鼓励教师互相学习,积极地开发信息化资源,应用信息化手段。

2.加强小学信息化资源共享

教育部门应积极推广小学教育信息化手段,对于应用信息化手段较好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搭建信息化共享平台,组织院校交流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协调区域小学教育资源共享,从而全面提升小学教育的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信息化手段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对提升教学质量是必要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推进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培训教师信息化手段应用与开发的相关知识,激励教师开发信息化资源,鼓励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小学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教学手段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电工电子学

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体系是由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这三大部分组成的。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以基础课程的理论为基础,在服务于专业课程需求的同时,也面向本专业的实际应用。因此教育界将专业基础课程称为各专业知识结构中的“腰部”。因此,学生在专业基础方面所具备的素质对其后续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素质教育”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非常重视的问题。

专业基础课程的典型的特点是:既有系统、完整的一套理论体系,又有丰富、多向的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按照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那就会使课程内容基本浮于理论面上,成为理论课程的教学,没有体现其实践性;但如果过多地讲授实际应用的内容,又容易使课程理论基础薄弱,偏离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

如何紧密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是我们近两年来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主要目标。下面将我们在“电工电子学”课程中的教学改革实践的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一、构建符合现代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具有“素质教育观”的课程教学结构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已经深入了人们生活及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对现代工程师必备的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即:除了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外,还要具备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院校教学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为此,我们对“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结构进行了新的规划,新增了“计算机仿真设计”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环节一道形成了相互联系并各有培养目标的有机整体。该课程教学结构设计分工如下图所示。

该课程教学结构由三部分组成:理论教学、eDa教学、实验教学。从整体结构上可以看出:所要达到的培养教育目的符合现代工程师必备的三项素质的需求。由于课程设置是按照“电工电子学”和“电工实验”这两门课程分别实施的,因此就把eDa教学分别融合在上述两门课程中,但在理论课和实验课中的eDa教学内容不尽相同,理论课程侧重于利用eDa手段形象地分析理论问题,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实验课程则侧重于利用eDa手段进行电路系统设计,加上实际动手的实验便形成了“电工实验”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

二、构建“面向工程化”的体现“素质教育”特点的教学主线

“电工电子学”课程在内容包括电路分析基础理论、磁路与电机学、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诸多环节,基本涵盖了电学和磁学的绝大多数内容;教学实施环节上,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教学实施方法上,分为课堂讲授、实物动手实验和eDa分析设计。这些都反映了该课程体系内容多、环节多、方法多的特点。但这一些特点的负面影响是容易给学生造成杂乱繁多、遇到问题不知如何下手的感觉。而当今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教育理念就是强化学生知识结构的整体感、系统感和框架感,因为这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思维意识影响很大。

为了使“电工电子学”这门电类专业基础主课的教学具有整体感、系统感和框架感,使课程教学面向工程化,使课程体系的内容贯穿着一个清晰的思路、围绕着一个明确的中心问题,我们采用了“以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典型模型的技术需求作为课程教学主线”的教学改革思路。

之所以以“技术需求”作为教学主线,就是使各个教学主题和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具有实际工程针对性;之所以选择“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是因为该系统具有综合性,这样做就将整门课程的内容整合在一个系统之下,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各有功用的整体。站在系统的高度老师可以对教学内容旁征博引,学生可以对整门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站在技术环节的角度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精雕细凿、举一反三,学生可以对有关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仔细推敲。

利用系统模型构建课程教学主线,使本课程教学的目的跳出了“专业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打基础”的传统认识,而是本着提高能力素质实施了“面向工程化”的系统教学,其课程自身就形成了从理论到实际的完整结构。

三、实施体现“面向工程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着“科学上的合理性”,课堂教学过程我们按照如下思路进行了实践:

“问题提出”: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是从“系统模型”中的某个技术需求中展开的,使整堂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具实际性和针对性。

“理论探讨”:相关章节内容及知识点的规范的理论描述、严谨的公式推导、纯理论的例题演算,充分体现出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性。不可因“面向工程化”而忽视理论知识,要打牢扎实的理论基础。

“实际应用”:结合本堂课提出的“系统模型”的技术需求,以例题的形式或专题讨论的形式将理论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归入系统”:把“实际应用”环节中得出的结果放入“系统模型”中探讨其适用性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具体问题。

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融入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容易遇到的相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可强化学生的“工程化”意识。

本着“艺术上的完美性”,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了“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活跃了课堂气氛,启发了学生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学热情。

四、继续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工作中确实发挥了其形象、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但是实践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学手段仍然能够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不可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先进性而违背了高等教育的教育宗旨。

传统教学手段的突出特点是:充分融合了教师的思想、思路和思维方式,是将教师的素质以最为“可亲”“可近”和最为“人性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方法。特别是在“教书育人”方面,传统教学手段,很容易使教师“由感而发”地引出教书育人的话题和内容。这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参考文献:

[1]秦曾煌主编.电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体育课程教学手段篇4

关键词:普通高校 国防教育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为贯彻《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和《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01]48号)文件的重要精神,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于2002年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其于2006年作了进一步的修订),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军事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明确规定“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的教学方针。之后国防教育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和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被提上了日程。但是,就目前国内高校整体的发展水平而言。国防教育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大纲》制定之初,国内除了少数普通高校开展过或一直进行着国防教育或类似的课程教学外,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国防教育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课程建设层次较低不说。其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是参差不齐,这虽然与各个学校对此的重视程度有关。但却显然制约了国防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整体硬件环境不甚理想的情况下,提高国防教育教学的软体实力成为发展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新的努力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等环节上精益求精,比如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因此,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注重其多样性成为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教材方法与手段,《大纲》在第四中明确要求:“在军事课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好深度和广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教学质量。”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在坚持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如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如何保证其多样性呢?

一、继承和运用传统教学方法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

现在许多年轻教师过分依赖现代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排斥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这样是不对的。诚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有不少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但是应取其精华,可以保留、继承和继续发扬的一些内容,不应一味地排斥,而应合理地吸取,为我所用。如在传统的教学法中,就提倡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些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孔子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在教学方法方面可谓创历史之先河,直到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孔子的教学方法主要涵括启发教学、因材施教、择优而教、学思结合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也成为从古至今极为重要的教育模式。虽然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科学文明可谓空前发展。然而孔子提出的这些教学方法仍然是现代教育的基础和龙骨。在启发教学方面,比如:颜渊、子路侍孔子时,孔子启发他们谈谈自己的理想,子路说:“愿车马,夜轻裘,与朋友共,澈之而无憾。”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说:“愿闻子之志。”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由此可见,孔子与弟子们相处非常融洽,能共同交流思想,通过谈话,既掌握了学生的志向,又了解了学生的性格。启发教学在现代教育课堂当中仍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肩负传授学生以知识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任务,而学生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简单的知识灌输所能达到的。通过启发式教学,教师的循循善诱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次第分明的课堂引导中,迅速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可于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大幅度提升。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的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此例便可看出,传统教学方法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不仅丝毫没有过时的迹象。而且在知识量日益显著增加的当前环境下,更需要着力强调,如此现代教育才不会有成为一种“填鸭式”教育的倾向。

传统的教学手段(包括物质化与非物质化两个方面)方面,在物质化教学手段上,也许现代教学媒体在某些方面能超越传统教学媒体,但是非物质化的教学手段,即教师的综合素养。这是现代科技无法促成的,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和借鉴传统经验。其实,在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中类似的、不可替代的、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精华有很多,这需要教学工作者认真挖掘、梳理、总结和利用。

国防教育课程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将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国防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是很有必要的。国防教育课程涉及内容相当广泛,与战争历史相伴而行是其一大亮点。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并利用此点,将启发教学、课堂讨论等教学法,以及充分利用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充分结合,可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能真正学到国防方面的相关知识,加深对各种问题的思考认识,能培养学生由衷而发的爱国主义情感,达到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开设国防教育课程的目的。

二、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

实施多媒体教学是国内各院校教学手段改革的大趋势,而且符合《大纲》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要求。当前,在国防教育理论课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国内各院校教学者发展的重点。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以及音像资料进行有机结合后运用到教学当中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通过把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图像现实的直观性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师的分析和讲授更加形象、生动、逼真,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可见,多媒体教学非常适合国防教育,可以预计它必将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在当前各地园防教育的多媒体课件中,存在许多问题,涉及对课件定位、制作、使用和技术、内容更新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相应地采取对策解决业已存在的问题,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以便让其更好地为国防教育教学服务。

三、勇于探索新兴的辅助教学方式

在国防教育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面临一个难题,即有限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表现为:首先学生希望通过更多的、稳妥的渠道或方式获得更加详实的军事和国防知识;其次,学生希望通过一个平台与任课教师就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在保障正常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开展网络教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各院校可以依托校园网,开辟一个国防教学网页。除了详细的教学内容、世界军事动态等栏目外,还可以设定一个互动空间,便于师生交流。通过网络,学生既可以充实军事和国防知识。又可以为自己的疑问寻得任课教师的答案:而任课教师则既可以为学生补充课堂外知识,叉可以从学生那儿得到课堂教学反馈。可见,只要运用和管理恰当,网络教学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辅助教学方式。现在,在国防教育中辅助网络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如网页的开发、制作、管理、更新等,但是其发展前景是明朗的,作为国防教育者应勇于探索和尝试。需要指出的是,在发展网络教学的进程中,不能无限夸大网络的作用。进而忽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它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应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协调好二者的关系。

以上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在国防教育教学中关于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的问题。此外,在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时,除了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外,还要多方收集反馈信息,这些反馈包括自我反馈、学生反馈、校督导组反馈、外校反馈及上级各相关部门的反馈等。各方对教材有着不同角度和层次的认识。其意见或建议也分别出自这些角度和层次,对提高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及时地梳理、总结和消化这些反馈意见。落实其中的合理化建议,并坚持在长期听取反馈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上,切实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注释:

(D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2]7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

②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

③孔子.论语.

④徐丰.浅谈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自http///Course/wuli/article/625718.aspx。文中指出:“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物质化和非物质化两个方面。物质化的教学手段是指在课堂中利用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媒体作为媒介教学。传统教学媒体包括粉笔、教科书、教具、学具等;现代教学媒体包括声、光、电、多媒体课件等。非物质化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指教师自身的肢体语言、眼神的运用以及教师自身特有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总成。”.

体育课程教学手段篇5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体育室内理论课;教学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2.016

室内理论课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有的内容与形式,不同于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室外体育课,也不同于其它文化学科的课堂教学。针对这一特殊的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采用什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这是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有效实施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教学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方式两个方面。在此,本文从高中室内理论课的教学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方式来分析与探讨室内理论课的教学方式。

一、室内理论课的教学思维方式

不管何种体育教学活动,都必须有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当这种“教”与“学”的方式作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方式时,主要体现在师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方式和行为方式两方面。教学活动的认识方式是师生反映“教”与“学”的存在方式,主要通过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对学习活动过程的认知,其核心是教学思维方式。对于体育室内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操作而言,教学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式、教师的教学思维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等三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方式

如何选择室内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需要正确的思维方式。基于目前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特性,需要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一,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来看,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需要完成1个学分(18学时)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学。多年的课程标准实施经验得知,有很大一部分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内容,是不能进行室内理论课教学的,这些内容必须与具体的动作技术、运动技能、练习方法相联系,在具体的身体练习过程中进行体验,才能让学生理解与掌握,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技能。但有一部分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内容,由于体育学科的特点,加上学生对体育学习存在的一些思维定式问题,需要在室内进行系统的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第二,通过体育室内理论课教学,能让学生系统地认识和了解高中的体育学习,能从中领悟到体育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对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积极的影响。其内容主要是为完成高中阶段体育学习,达成学习目标所必须具备的进行体育学习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能够对学生锻炼身体、科学健身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和价值。第三,室内理论课内容的系统性要强。也就是说在室外身体运动的技术、技能和方法教学中,很难采用渗透策略进行教学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内容,再就是需要通过以系统讲解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活动才能完成的内容。在此前提条件下,依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框架,确定“以形成学生健身知识技能为主线,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目的,考虑高中学生高考实情的内容框架。”[1]在具体的内容选择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1.以“科学健身”为教学内容的主题线索

高中学段是在初中学段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一个特殊阶段。就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体系而言,高中教育是从国民教育阶段转入专门人才培养阶段的关节点;从知识技能教学上讲,高中阶段是从一般知识技能走向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转接点;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高中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发展成熟和道德伦理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教育恰好处在人的认知发展和道德发展的重要环节。高中教育具有“基础加选择”的基本特性。因此,对于高中室内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来说,需在初中所学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增强体育意识,能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健身方法,提高体育文化素养,树立终生体育意识。因此,在确定体育室内理论课内容的主题时,以“科学健身”的主题,所有的内容都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选择与按排,以健身知识技能学习为主线来串联所选择的内容。

2.以“全面发展”为教学内容的结构布局

基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特殊性,体育室内理论课内容选择与设计的结构需要包括:其一,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进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阅读,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能感受和体验到学习理论知识对锻炼身体的意义和价值,并能进一步认识自己身体发展与生命存在的关系,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锻炼。其次,有利于使学生明确身体锻炼与健康的关系,能知道营养和能量对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以身体练习的体育学习对身体的完善和发展的价值。第三,能使学生关注健身知识技能,了解健身知识技能的内容与方法,学习我国传统的养身健身理论方法,并能指导身体锻炼的实践活动。因此,以健身知识技能为主线,选择“如何把身体运动、营养卫生措施、生活制度、自然力(空气、阳光和水)、心态调适等作为健身的手段,及如何使身体运动与其它健身手段协调配合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定量为主进行健身效果评价的相关知识。”[2]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的结构布局。

3.以“考前调节”为教学内容的操作策略

高中阶段学生大都需要面临来自高考的压力,如何缓解,需要进行相应的考前身心调节,这为体育学科如何为学生的高考服务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为此,在体育室内理论课内容选择时,需要考虑整个室内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进行“高考前身心调适”主题活动内容。让学生能在考前的身心调适活动中,针对自己高考前身心紧张的问题,依据身心调适的相关原理,用健身知识技能进行高考前的身心调适。主要内容分别从身体运动、营养卫生、生活制度、自然力、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选择。

(二)教师教学的思维方式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3]教师对于体育室内理论课的教学思维,主要是通过自身所形成的体育思维方式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室内理论课这种特殊的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体育思维方式“是指使用体育思维工具(体育语词概念)对体育素材进行装置,以形成素材运用时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对人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4]在进行体育室内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体育及相关的“运动”、“竞技”、“娱乐”、“健身”、“健康”等名词概念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教育过程中,需要随顺人的生命本源,尊重个体实情,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为前提。因此,需要教师在正确体育概念的思维下,选择健身知识技能为主线来串联各种对身体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形成室内理论课内容,结合学生身体发展的阶段性,选择恰当的时机传授给学生,能够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应的健身知识和方法,为自己的身体发展和完善服务。

(三)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

在高中体育室内理论课的教学中,对于学生体育学习方式而言,主要是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的思维方式是学生大脑活动的内在学习程式,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5]而思维方式的基本元素是概念,正确概念的生成源于对体育正确认识。在体育室内理论教学实践中,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体育概念。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并选择和运用相应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活动。对于高中生而言,需要认识这样一些与体育相关的概念。如,知道体育是发展和完善人类身体的教育,主要包括父母对孩子的身体教育,学校对学生的身体教育,社会团体对成员的身体教育,国家对国民的身体教育;竞技是以获得名次和物质利益为目的的竞技运动,主要是培养运动员、教练员,开展竞技比赛,提高竞技水平,为个人、团体、地区和国家所争得利益;身体娱乐是以满足人在心理上获得最大快乐刺激为目的的身体娱乐,主要包括:在娱乐、文化、教育中的游戏、消遣、解闷、散心等活动,与工作生活相关;健身是从人的身体出发,又归结于人的身体,是以人的生命发展为逻辑起点。体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健身,是发展和完善人的身体,需要采用身体运动、营养与卫生措施、生活制度、自然力(空气、阳光和水)、心态的调适等多种健身手段,才能达成健身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体育课堂教学概念,明白和清楚体育室内理论课教学是做什么的,需要做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做。

二、室内理论课的教学行为方式

从教学的功能上讲,“教学思维方式深刻地制约着师生对教学存在的选择、整理、评价等过程。”[6]教学思维方式使师生有选择地接受有关教学存在的信息,并以一定的知识去同化、整理这些信息,并转化成能具体表现的行为方式。对于体育室内理论课教学而言,在选择和设计了教学内容,并在适当的教学思维方式基础上,如何采用适当的行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需要在教学时段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选择等方面来进行思考。

(一)教学时段的安排方式

室内理论课的教学时段安排,要从自身的特殊性出发,注重体育室内理论课的灵活性特点,针对高中阶段的不同年级的特性进行安排。

1.相对稳定的时段安排

高中阶段分为高一、高二、高三等阶段,在安排体育室内理论时,可进行如下分类。新生入学(最好是新生军训时);第一个学期的中后期(天气冷时);第二学期开始,高二的第一个学期,高三高考“一模考试”前。这些阶段的内容是相对稳定的,需要在固定的时段完成。如,“走进高中体育学习――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指导”,“健身跑(耐久跑)与生命发展”,“身体运动与高考前的身心调适”等。

2.顺应天气变化的安排

南方地区天气变化大、雨天多,而室内体育场地有限,难已满足雨天体育课场地的需要。为此,可利用这些时段来进行室内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其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可以分散进行。如,“健身与‘饮’”,“健身与‘食’”,“健身与生活制度”,“健身与‘自然力’”,“利用‘徒手操’进行健身的知识技能”,“借助器材进行健身的知识技能”,“学习生活中的健身知识技能”等。

(二)教学组织的形成方式

体育室内理论的组织非常重要,其组织形式与室外体育课和其它文化课不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教学地点的多样性,如,有时在行政班的课室,有时在室内运动场馆,有时在“电教室”,有时在会议室等。其次,学生人数的随机性,会因不同的课次情况有多有少。因此,在思考教学组织形式时,需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选择适合的理论课教学地点

选择适宜的教学地点,是进行体育室内理论课教学的首要条件。特别是对于因天气原因需要进行的室内理论课,如何就近就快地选择教学地点非常重要。从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对体育室内理论课的地点选择,主要有这样三种类型。其一是,自然行政班课室,主要是对于相对稳定的教学时段安排的教学内容。第二是,在学校会议厅或较大的电教室,主要是教学内容需要全年级或多个班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第三是,在体育运动场馆附近的室内场地,主要是针对室外课中突然遇到天气变化而需要进行室内理论课教学的情况。

2.“年级体育课”的组织形式

“年级体育课”是对于同一年级的全体学生,“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汇集于自然行政班、运动选项教学、体育能力差异分组、多个自然行政班组合的一种组织形式。”[7]在进行体育室内理论课的教学组织时,要从全年级的整体出发,采用“年级体育课“的组织形式,用全年级、多个自然行政班、自然行政班、选项教学班等教学组织形式,进行相应的体育室内理论课教学活动。在授课时,依据同一年级体育教师的学识特点,安排适合于每个教师自己的内容进行教学。

(三)教学手段的选择方式

要上好体育室内理论课,得到学生的认同,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室内理论的价值和意义。就需要进行室内理论课的准备,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体育室内理论课教学的准备不同于室外常规课的准备,也不同于其它文化课的准备,因为这种课在很多时候是不定时的,大多需要随天气变化而定。为此,需要采用如下的教学手段。

1.每次体育课都要备好理论教案

如果不考虑进行室内体育理论课的事,对于大多数体育教师来说,体育课备好一个教案已是常规,无需考虑什么理论课的事。但要想保证每次体育课不受天气因素和场地器材的影响,都能正常进行,就需要一次体育课准备两个教案,特别是准备好室内理论课的教案,以便在天气变化这种特殊情况下,能进行体育室内理论课的教学,确保体育教学的课时。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

“要上好室内体育理论课,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储备足够的室内体育课教学资源,已便教学中及时调用。”[8]这其中需要做好:年级组的教师要作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准备,特别需要依据本校的教学资源条件,建立开放式的软件系统,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虚拟积件资源库、资料呈现方法库和教学策略库。

3.做好体育室内理论课教学记录

很多的体育室内理论课不是在相对固定的时段进行的,同一年级,有的班上了某一内容,有的班还没有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了不使教学进度出现错误,需要进行体育室内理论教学的随课记录。这一点非常重要,体育教师需要施教多个班,而天气的变化是不定时的,难以预测。因此,要将不同教学班上课的时间、地点、教学人员、讲授内容、教学效果等情况进行记录。

参考文献:

[1]庄宏远等.高中体育室内理论课内容的选择与安排[J].体育教学,2012(11):45-46.

[2]邓若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健身知识技能[J].中国学校体育,2012(11):40-43.

[3]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5(6):1290.

[4]邓若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要有正确的思维[J].中国学校体育,2013(1):40-43.

[5]邓若锋.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三个基本维度[J].中国学校体育,2012(3):39-42.

[6]李森,王天平.论教学方式及其变革的文化机理[J].教育研究,2010(12):66-69.

[7]邓若锋等.“年级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有效性[J].中国学校体育,2010(8):40-43.

[8]邓若锋等.雨天不让体育课被随意占用的三点做法[J].中国学校体育,2012(6):50.

体育课程教学手段篇6

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往往都是由教师的语言表达为主,或者是直接导入,然而这对于活泼好动的中职学生,很难引起他们注意力的集中,当然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如能有效地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以体现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实践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很快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搭建平台

过去传统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练,而新课改中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及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调整位置,与学生成为合作伙伴,相互促进。教师对学生要充分信任并营造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搭建平台。当前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己越来越多的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得以运用,通常运用网络课件、积件、教学网站等现代媒体技术手段辅助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比较多。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过程搭建师生互动的桥梁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搭建桥梁。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下,教师的权威地位不可侵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以媒体平台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实现了师生以媒体为媒介的有效互动。在教学的实践中无论是网络课件还是教学网站等教学软件的应用,从教学过程可以明显地看到,媒体下的师生互动,不仅表现在课堂教学之中,而且,渗透在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积极动手、大胆参与,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在这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成了教学过程中沟通师生的有效桥梁。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师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

目前,我们的中职学生都来源于不同的学校,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学生接受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的教育程度也不同,因此,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们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基础、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是人们长期追求的教育理想。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合他的教育,实现因材施教,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说是很难做到。然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在网络课件或者教学网站等教学媒体的辅助条件下,这种理想基本具备了实现的条件。每个学生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在网络中获取网络课件或教学网站中精心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进度快的可以捷足先登,进度慢的可以稳扎稳打,学生各得其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选择,学习任务通常分为基础任务,提高任务,拓展任务等层次,并提供不同成度的各种参考和帮助信息给学生学习提供必备的帮助。

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师给学生提供多方位的帮助

中职计算机课堂大部分已经从原来多媒体教室搬到多媒体网络机房,这是一大进步,然而,大班级授课制是当前中职学校课堂教学主要形式,在机房里上课,一个老师要面对着好几十个学生进行教学,学生们在操作中碰到的团难,教师无法对他们一一的指导,这势必会影响很大部分学生学习技能掌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多方位的学习帮助得以实现。

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多元化的课堂学习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过去传统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评价往往是以总结性评价为主,通常教师以学生最后上交的作业或作品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与内容,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难以实施。在新课程改革基本的理念当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当建立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完全不同,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都发生了变化。很自然所谓传统教学模式下必不可少的评价环节也应该有新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手段为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中职计算机课堂学习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软件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诊断、转播、点评等,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练习作业、作品及时的发送到教师指定文件夹中,这样即能给师生提供作品交流、反馈学习信息的过程性评价服务,上传的练习、作品又能作为教师总结性评价的衣据。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还可以利用网络课件、教学网站等教学软件中的平价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多方位评价,把过程评价与总结评价相结合,把自我评价、学习伙伴的评价、师生交流评价及教师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随着教育技术和方法的变革,中职计算机课堂中“教”与“学”的活动,已从传统的“教师、知识、学生”三维方式转换为“教师、知识、媒体、学生”的四维乃至多维方式,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者,而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学活动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会其中,改变传统知识呈现方式,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转变为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媒体从原来的教师演示工具变成学生认知工具;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从而真正实现教师从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组织者,都需要教师具有灵活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有了这些技术和方法,现代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将发生历史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何克抗,郑永柏.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祝智庭,王陆.网络教育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体育课程教学手段篇7

关键词:职业能力 应用型 本科教学 课程评价 指标体系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校,其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这样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念下,要求学生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并重点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素质观,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既要具备人文素质,又要具备创新的科学精神。应用型本科的人才观、质量观对教育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视角,以探讨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课程评价,并据此提出保证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途径。

1.高等教育课程评价的内涵及特征

高等教育课程评价是依据相关行业职业标准,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和资料,对课程在实现职业岗位能力的有效性、吻合度及贡献率进行价值评判,并寻求持续不断的课程改进策略。总体上,其具有如下特征:

1.1评价标准的职业性。高等教育的课程是根据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而设置,是根据岗位的工作任务确定课程内容,是根据岗位的工作过程确定课程的内容序列。因此,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就是课程的教学质量标准。

1.2参与评价的广泛性。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面向岗位的教育,高等教育教学效果是通过毕业生的岗位工作体现出来。因此,高等教育课程评价指标要充分体现这一点,要坚持学校领导、课程专家、企(行)业工程技术专家相结合,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原则,特别要注重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的评价意见。

1.3课程价值的社会性。应用型本科教育立足于产业、行业、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存在,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开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因此,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职业需求既是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也是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

2.高等教育课程评价类型划分

根据高等教育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不同阶段,以及各阶段对课程的价值目标不同,课程评价可分为开发阶段的课程方案评价,实施管理阶段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以及对课程建设水平评价三种类型。

2.1课程方案评价。在高等教育课程开发阶段,从课程的提出、定位、设计到课程内容的选取、组织、排序,最后形成课程教学标准、大纲、手册、教学内容及相关教学资料(如课程教案、课件、案例、习题、实训项目等)、课程师资配置、课程实训条件、课程教学方法设计及采用何种教学手段等方案进行可行性评判。评价标准主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确定本课程支撑、促进及贡献程度;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考察课程教学内容吻合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以及评判课程教学条件(师资配置、实训条件、教学设施等)满足程度等。由于课程方案尚未实施,缺少可测量的外在行为标准,其评价标准一般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其中,课程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同行课程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依据课程方案阶段的评价标准进行可行性评价,其评价结论是可行、基本可行、不可行。

2.2课程实施与管理评价。课程实施与管理评价是考察课程在实施与管理过程中的教学效果评价。在课程实施与管理过程中,主要考察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采用、教学手段使用的有效性及实际效果;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研教改效果以及对课程教学资料的进一步开发与完善的程度进行评价。课程实施与管理阶段评价一般是比较具体的,其评价标准一般以定量标准为主,辅以定性分析。定量评价适宜采用目标模式,即根据课程目标,确定相应评价标准、选择适当的测量目标工具,重点测量学生学习本课程后的职业技能掌握程度以及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程度;定性分析宜采用过程模式,通过对课程实施全过程进行观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意见,评断课程的实施效果。参与评价的主体具有广泛性,既有学校领导、课程专家对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整体效果进行全面评价,企(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对课程的职业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还有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其评价结论一般为好、中、差。

2.3课程建设水平评价。课程建设水平评价是综合评价,是指对课程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运行效益的多方位评价。评价的主体主要是课程专家,特别要突出行业、企业对课程所要达到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评价。其评价结论一般为精品、良好、合格。

总之,课程评价要贯彻课程开发、研制、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兼顾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课程开发与早期试验阶段,要通过形成性评价提供经常性的、详实的、具体的评价意见和资料,以指导课程的开发和完善。在课程全面实施后,要通过总结性评价对课程的质量和总体效果作出准确判断,并提出详实的证据及改进意见。

3.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本科课程评价指标设置原则

体育课程教学手段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073-03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特别是05方案实施以来,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纳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重点工程,组织了全国社科界的权威专家和精兵强将编写了统一的全国通用教材,其教材汇集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如何让好的理论、好的教材让大学生“入心、入脑”,如何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真心喜欢,终生受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学的教师们普遍开展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探索与实践,摸索到一些全新的很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同样看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探索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过于追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新奇,过于追求课堂形式的丰富多彩和课堂场面上的热闹互动,往往可能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目的,往往可能失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严谨、思辨、理性和真理的魅力。笔者认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固有性质和特点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表明,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性质,而课程的性质又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和实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它担负着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的重要使命。理论性、思想性、政治性、德育性、时代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固有属性和特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设计、选择、使用都必须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些固有性质和特点出发。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其理论本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学说范畴,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规律性认识和科学总结。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向学生展示这个学说、这个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理解、认同、接受这个理论和规律性认识,从而达到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我们的教学方法设计和教学手段的选择都要着力服从于、服务于向大学生生动地展现这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脉络,着力向大学生诠释这个规律性的认识,无论是采用讲授法、案例法,还是其他方法,都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使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于共产主义事业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的自觉行为。所以,这个课程的教学要凸显其理论性、思想性、逻辑性。《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在其本质上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和熏陶,其教学方法的改革、设计和教学手段的选择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根本。否则一切花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果背离了这个课程固有的性质特点便无任何意义。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探索要服从、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之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服从于内容。“教学内容是指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的总和,也叫课程。”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之一。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制约着各个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发展趋势和总方向,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我国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的体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一直是明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就是要旗帜鲜明地给大学生传授和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大学生去分析复杂社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成“四有”新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设计都要服务于、服从于这个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改革、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时,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吃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每章、节的教育教学目标,做到自己真懂、真信,在此基础上还要切实联系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去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如果忽视教学内容,忽视教学目的,一味单纯地从方法上、手段上去变换花样,去迎合学生,去所谓的“创新”,而对严谨的理论内容却似是而非,“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勿能矣”!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探寻契合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体育课程教学手段篇9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高职学生;实效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职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学校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高职学生的这种特点大大增加了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具有信息化、现代化、实时性等特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广泛地应用于高职学生的管理。

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独特之处

教育技术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到的一切教学手段,主要包括物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智能化的教育技术手段。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学生管理中,由此形成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与传统教育技术手段相比,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其独特之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特征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目标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时要以学生需求为依据,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在教学内容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内容的选择,并选取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

(三)在教育方法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教学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增强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与他人进行合作的能力,为以后踏入社会奠定基础;

(四)在教育形式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求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倡终身教育。

二、通过internet网络实现对高职学生的实效性管理

internet网络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电脑来实现世界范围的通信,是一种信息传输系统。将internet网络应用于高职学生管理,可以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变被动管理方式为主动管理方式,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管理。学生可以随时利用internet网络主动调取相关信息进行独立思考并对自身作出规划,实现自我管理。

三、通过多媒体课件改善高职学生的学风

在传统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过程中,高职学生经常存在不爱学习的现象。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那么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为此,教师将多媒体课件引入高职学生的管理中,要求高职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改善高职学生的学风。通过这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来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在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相关课本知识,独立进行思考,并对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遇到的知识难点,能够主动地去查阅相关资料,以解决难题,从而改善高职学生的学风,提高教师对高职学生的管理效率。对于教师而言,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了解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关注点以及看法,从而能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选取合适的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性、立体性、系统性等优点,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管理,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的管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通过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

通过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对高职学生进行管理,可以对高职学生的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在传统的管理过程中,教师将任务布置给学生,然后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并在完成之后上交完成成果。教师只能看到学生的完成成果,却看不到学生在完成结果的过程,不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如果教师将现代化通信手段应用于高职学生的管理,那么教师可以借助现代通信工具,随时与学生进行联系,询问学生进度,并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予以解决。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教师可以提高对高职学生的管理效率,实现实时管理,另一方面则可以增强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对高职学生进行管理,有利于结果的反馈。在传统的管理过程中,学生在进行结果反馈时通常会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这种方式受到时间、地点、天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十分不方便。而如果教师采取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对高职学生进行管理,那么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现代化通信手段进行汇报工作,不再会因为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汇报延误的现象。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结果反馈以及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制作成电子档案,并通过现代通信手段传送给家长,并与家长进行交流,将学校教育与家长教育结合起来。

五、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具有信息化、现代化、实时性等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沙胜南.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实效性研究[J].才智,2011(31).

[2]孙顺英.开放教育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学大众,2012(7).

[3]袁蓓.浅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趋势[J].教育界,2011(24).

体育课程教学手段篇10

论文摘要: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在分析学科教育的“目的’,的历史作用和存在于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有益于推动学科教育改革、有助于指导学科教育实践、符合当代学科教育理论发展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

各科教学大纲,作为我国政府部门正式颁布的指导性文件之一,明确地规定了各学科的教学目的。学科教学目的,通常是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我国教育方针、学校培养目标以及各个时期的教育发展战略,并结合各学科特点和规律制订的,它应对各学科教学的思想、内容、方法等方面起着带有方向性的制约作用,既是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学科教学的归宿。然而,纵观不同历史时期的学科教学实践,学科教学目的对各科教学的具体指导作用,无论在力度上,还是在范围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国内的有些研究和我们的抽样调查都表明:学科教学目的,对广大的第一线教师恰似一纸空文,在教学实践中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社会的,也有教育内部体制问题。就其学科教学目的本身而言,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可操作性和先进性。在我国,关于学科教学目的的研究,似乎只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广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较少有发言权,这是一种十分不利于“目的研究”的现象,应当集中多方力量,共同作战。本文将从哲学角度,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可操作性问题,试图提出一个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以与同仁们商榷。

首先,学科教育的目的研究,自然要从学科教育谈起。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学校除了要广泛地开展社团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外,更主要的是开设各门文化课程,即要进行比如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教育。这也就是说,各个学科教育,要为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发挥各自的作用,贡献各自的力量。因而,学科教育就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自觉性较强的对象性活动。为此,学科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活动,要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各学科所具有的特点和价值,规定其自身的目的。这就是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中的第一层次,不妨称之为学科教育目的(这一层次相当于现有的学科教学目的)。由此,学科教育目的乃是学校培养目标在各学科中的具体的反映和全面的体现。

其次,在充分挖掘各学科应有的价值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制订出学科教育目的,这本身不是目的,提出或设定目的的意义还在于实现目的.目的实现首先考虑的是实现它的手段。手段作为达到目的的桥梁、媒介、方法、工具,是为实现这个目的的对象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那么,学科教育目的的实现手段又是什么呢?由于手段乃是“有目的对象性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物”,所以学科课程就成其为实现学科教育目的主要手段(当然不排除还有其它:)。由于“一切手段首先应当是目的”,因而作为实现学科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的学科课程,它必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提出、而设定的。随之也就出现了学科课程的目的性。这就是本文所谈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的第二层次,不妨称为学科课程目标。学科课程目标乃是学科教育目的在学科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和全面反映。

第三,目的的实现,故然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但这个手段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发挥其作用,然而手段运用的过程乃是主体按其目的改造客体的一种对象性活动,通过这个过程,使其客体按目的要求发生变化,使其客体成为观念的目的的现实体现物,使其观念的目的现实地转化为需要的现实满足。而这一过程正是实践。所以最终要通过实践才能实现目的。那么学科教育目的通过什么样的实践来实现呢?这就是学科(课堂)教学。学科教学就是教师(主体)按照学科教育目的,主要借助于学科课程(手段),改造或变革学生(客体)的一种对象性活动。由于“……人的实践二要求(l)和外部现实性’心,所以对实践本身要有所规定,有所要求。因而学科教学作为实现学科教育目的的实践活动,对其本身所做的规定,乃是本文所研究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的第三个层次,不妨称之为学科教学要求。由此,学科教学要求乃是为了有效地实现学科教育目的,落实学科课程目标对其展开的实施过程所做的规定。

第四,无数的事实表明,人们提出的目的并不是都能如愿以偿的。人们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广泛开展以实现某种目的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无沦是手段,还是实践过程,都要受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因而虽然人们追求的是结果与目的的一致性,但常常是结果与目的之间有差距,目的难以完全得以实现。这时就需要我们对其结果进行诊断、评价,以便调整、矫正;而评价又必须要有可操作的合目的性的评价标准,于是就产生了本文所谈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的第四个层次一一学科教育评价标准。由此可见,学科教育评价标准乃是由依据学科教育吕的、体现学科课程目标、反映学科教学要求的一系列可操作、可度量的指标所组成的完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