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训练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3:52

科学思维训练方法篇1

一、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训练的思维

思维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的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笔者以为,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的思维,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常识思维,这类思维是人们认知事物最基本的判断,用来解决“什么是什么”的问题。另一类是学科思维,这类思维是指,学生在高中阶段借助所学各科的基本概念、公式、原理等,运用学科术语,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用以解决各科学习中遇到的“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的思维。第三类是综合思维,这类思维是指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现新问题,准确解决新问题,进行知识运用,方法与能力迁移的思维。这三类思维,是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注重予以训练的思维。现实中,一些教师讲课,用知识的简单诵读与识记,代替常识思维的训练,把书教成了死书。也有一些教师把学科思维的训练与综合思维的训练,混为一谈,不顾层次。这样的做法违背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育教学规律,无形中制造了教学的困难,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训练思维,提高实效,教师要有“五”有

一有像学生一样的思考能力教师执掌教学,专攻一门,自是熟悉吾侪所言三类思维,加之多年教学,更是对学科思维和综合思维了如指掌,自不必言。然而,高中阶段学生所学科目较多,又是初学,肯定不熟各科学科思维与综合思维。因此,学生在某一课的学习上,思维水平如何,首先要看教师对学情的判断,而学情判断的关键在于判断学生的思维方法的好坏,思维水平的高低。所谓找到起点,把准思维的脉搏,才好对症下药,训练学生思维。在此情形之下,要训练学生思维,就具备像学生一样的思考能力,教师才能目标清晰,方法得当地长期训练学生的思维。若教师不具备此种能力,就极容易拔苗助长,不易在课堂上提高教学实效。

二有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能力教师在课堂之上,能将问题的结果由自我的直接呈现,转为得出结果的思维过程的精细演绎,就能很好地展示思维的过程,使教师无形的思维化为学生可以领悟理解的“有形”的思维,将知识的准确理解、方法的流畅运用、巧妙结合之结合的要素突出出来,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就有了重点。教师演绎的思维过程就是学生可以模仿利用的思维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必将获得学科思维和综合思维。

三有超级演员的表演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思维必然是通过言语与板书,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若教师能具备超级演员的表演能力,在课堂内外,将自己对本学科的知识、方法、技巧,以及运用学科术语,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学科思维的各要素,在自己的表情、神态、日常的生活中体现出来,表达出来,运用起来,则是对学生最好的言传身教。这样的思维引领必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训练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充分的开启,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四有同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高中阶段科目很多,学科之间在知识上有不同,学科特性很强。如果一个班级任课的教师能够相互合作,在常识思维和综合思维上,共同努力,分学科在不同的课堂上合作协调训练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常识思维与综合思维,并明晰各科学科思维的边界,学生的思维训练,就变得容易有效了。另外,作为高中教师,熟悉自己所教专业的学科,理属应当。了解并接触学生学习的其它学科,做好教师相互间的合作,也在情理之中,实属必然。

科学思维训练方法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训练方法

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维,这是21世纪未来社会向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维教育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语文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应该主动地适应时代的这种新要求。

一、在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实施思维教育

首先,应该全面理解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要理解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首先应该考虑构成一个语文综合素质所包含的基本方面。一个人语文的综合素质是由其语言的素质、思维的素质和人文的素质这三方面基本的素质构成。我们知道,在大脑思考的时候,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彼此交流思想的时候,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抓好语言素质的教育,让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但语言总和思维密切联系着,二者的关系如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没有语言,思维就会失去凭借,思想也就没有物质的载体;然而没有思维,思想就无从产生,也就不可能有彼此的交际。语言和思维的这种密切关系又决定了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密切相关。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素质和语言素质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语文学科既是一门语言学科,又是一门思维学科。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应该是语言的素质、思维的素质和人文的素质教育的统一。

其次,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更强调对学生的思维教育。因为语文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特殊的思想教育的功能。教学生学习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和思维表达是语文学科特有的功能。从思维科学的探究可看出,人的思维可有不同的参照,比如音乐家需要参照旋律来思考,美术家需要参照色彩和线条来思考,但无论怎样,人类主要是参照语言来进行思考的。中小学设立语文学科,就是要学生掌握语言,学会用语言来进行思维,并把思维的接果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学生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学会了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以语言为工具表达思维结果的本领,才能学好其他学科,因此我们说语文学科是基础的基础,叫学生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发展学生参照语言思维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

语言学科的特殊功能,又表现为它有比其他学科进行思维教育更有利的条件。首先,语言学科反映了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态。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传承人类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说是中小学各学科共同的责任,而且语文学科涵盖了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态。这些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态(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以及分析思维、知觉思维、再现思维、创造性思维)在语文学科中的反映是最全面的。其次,语文学科反映了中外最优秀的思维经验。教科书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不仅是语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维的典范。这些作品反射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恩格斯)。学生学习语文,就好象在这座人类智慧的百花园中尽情享受着智慧的沐浴。因此,语文学科在思维教育方面比其他学科有着更有利的条件,也承担着更重要的任务。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思维教育的方法

第一,要做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并把这种训练放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语文的思维是凭借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思维的内容有必须凭借语言这工具来表达,所以思维的训练应和语言的训练相结合。它们结合的方式就是听说读写,同时听说读写又是语言与思维训练的凭借,即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达到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所以我们要善于把听说读写的过程作为语言和思维相结合训练的过程,又善于通过语言和思维的结合性训练去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第二,要把握思维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我们应该把握基本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思维的科学培养和有效的训练。比如观察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对图画的观察来培养,二是通过对人和事物的观察来培养,三是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来培养,四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来培养。只有把握了这些思维培养的基本途径的方法,思维教育的任务才能落到实处。

第三,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同时结合文体的联系来安排思维训练的顺序。在语文教育的作用下,中学生的思维由写真人真事的再现性的形象思维向具有文学性的创造性形象思维发展,由初级的形象逻辑思维向高级的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这两者的发展是随着从记叙文、说明文向文学作品、议论文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根据这个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好思维训练的顺序,即“对观察对象的分析综合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对理性材料的分析综合”三级训练的顺序来进行,这样一来,学生由直观到形象再到理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第四,抓住矛盾与问题,抓住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展示作者写作活动有的思维过程,理清正确解决矛盾与问题的基本思维过程,使学生渐渐地掌握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美国辩证思维法内环境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2-0097-03

二零零八年以来我国为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不仅在体育硬件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体育科研领域也投入了相当可观的财力、精力。国家体育总局多次组织各专项国家队教练员、运动学专家到美国考察、学习、观摩。

很多美国最新的训练理念、科研引入中国,中国体育界的专家也从美国引进了许多比较现代化的训练手段及相关的训练器材。一时整个中国体育界刮起一阵强烈的美国风暴,博速球、平衡垫、易化牵拉、核心力量、弹力带等等。每一位专家每一次出现都带给大家一种全新的训练理念,全新的训练器材及相应的使用方法,这股席卷中国体育界的风暴越来越强烈,不会运用美国训练器材就是落伍,不懂美国训练方法就是不时尚。美国体育产品在中国体育界比较时髦倍受青睐。

美国是有很多比较先进的训练理念及相关的训练用具和使用方法,这说明美国在体育科学研究上确实做的很认真,很有成效。中国体育自建国以来就在不断努力发展,中国女排、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好像并不是在学习这些先进的美国训练理念后才获得了成功。中国体育如果没有一点长处,或者说没有优点的话,也就不可能获得中国体育今天的成绩了,就中国的国家体育政策这一点来说,就是很多经济发达国家正在学习、研究、效仿的。二零零八中国体育健儿的辉煌并不是向美国学习的成果,没有国家的体育政策,没有广大体育工作者长达几十年的积垫,单靠向美国人学习几个训练套路中国体育就成功了,这是什么逻辑!要真是这样的话金牌不都被美国包了?美国有更新的我们没听说过的训练理念,还有更新的我们没见识过的训练器材,中国体育如果只是跟着别人走,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和精神,我们是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中国体育一贯秉承着继承与发展并行不悖的原则,学习与创新并行不悖的原则。

体育科研训练工作实施中,要想站得高、看得远、统观全局、预测未来,不为细枝末节所左右,不为表象所迷惑,就得有良好的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思维又可以说是哲学思维、辩证思维,对于体育科研工作者和教练员来说,这种思维实际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境界,它标志着一支队伍或一个人的素质和认识水平,是体育界每位教练和科研工作者必须选择的思想方法和带队艺术。

向美国学习势必会出现两种现象,即:把自己的优势放在次要,全身心的去学好先进的技术理念,从此跟在美国的先进技术后面发展,看着美国体育科研的脸色发展中国体育,你学、我学、大家学,就看谁学的用心,学的全面,学的彻底,为了学的纯正干脆大家都把队伍拉去美国训练或请美国教练。

学习本来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学习是为了发展自我,但若为了学习而学习那就有问题了,再者,当大家都学会了美国的训练方法,掌握应用的都很好,那比赛比什么?还是得回到根本的比人的能力,更高、更快、更强是竞技体育的发展宗旨、目的。抓住根本谋求发展才是核心,有目标,怎么走都是可以的,只要遵循正确、快速、省力的原则,大凡竞技体育强的国家,都是经济、医学、科学技术都发达的国家,科学技术发达才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核心,才是强国之本。

学会辩证思维,谨防片面性,直线型导致主观主义辩证思维方法是总结人类认识所得到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方法,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是一种工具,而且是锐利的工具。冷静的观察使我发现,在向美国学习,引进先进训练技术及器材时,每个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少都是为了把事情办好,但不懂辩证或忽视辩证法,缺乏辩证思维的人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以实际出发的。犯错误的人往往把认识过程中某一个成分片面加以夸大,把复杂的工作中的某一个组成部分或某一件具体事物片面加以夸大。自己认为还挺能说服人蛮有道理,甚至能摆出一些事实来,比如:把力量训练中核心部位的力量训练这一成分,夸大成力量训练的唯一,把素质训练向美国学习使用美国器具,夸大成运动训练的全部,以此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实际上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起的作用,他们没有把事物放到全局,总体联系当中来把握,导致主观离开了客观。尽管他们也强调辩证法和唯物论,但由于只看到事物的局部,片面的听取情况,主观脱离可观,最终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导致工作的失败。

我们的一些同志,在工作中犯错误的原因是:把认识过程中不可少的某种成分,片面的加以夸大,夸大成脱离了物质的绝对,主要表现为:观察问题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既不从大赛竞争的激烈程度、自己与对手的实力对比、裁判因素、观众因素等全面情况出发,而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当成实际,把片面当成全面,局部当成全体。有些同志在探讨问题时,习惯就事论事,取其一点不及其余,表现出他们的思维方法比较主观,这种思想方法的最大恶果,就是在竞技体育的实践中导致训练工作与实战(比赛)的脱节,而这一脱节正是竞技体育工作中所有问题之大忌。

在学习美国先进训练技术和使用先进器材的时候,由于训练学专家和教练员思维方法的局限,片面地理解,只看到如何学习的一面,仅仅把向美国学习当做训练工作内容的全部,尤其是运动成绩落后的情况下,不分青红皂白,不分析,不总结,只认一条:学习美国训练方法,最终运动员成绩还是不理想,不懂得把运动训练过程中向美国学习当成手段,通过学习先进技术提高成绩,然后再去学习,再提高,而是把学习美国当成目的,用这种形而上学的方法贯彻训练工作,只能是造成人财物极大的浪费,其结果是背离和亵渎了它的科学精神。

美国的训练专家自己都认为,基础的才是有效的,简单的才是先进的,任何运动训练最有效、最简单的都是最原始最基础的训练。力量训练中,发展大肌群是基础,杠铃练习是最有效、简捷的训练方法,其他的训练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辅助和补充。在训练工作的开展中,不能舍本捉末,本末倒置。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越,是探索规律的必经之路,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时间,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经。人的认识是从感性阶段开始的,理性认识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加工制作,从而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我们从事实践训练工作的教练,既要重视深入实践,收集“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更要学会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以求达到对事物规律性的把握,组织实施训练工作的教练,如果不着眼探讨项目规律,只从现象或具体经验出发,最终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运动员技术水平,同志说得好:“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因此我们从最基本的单元认识理解一下运动。

运动的基本概念:

体育锻炼和竞技发挥是由人体随意肌通过骨骼杠杆系统运动产生力而完成的。

在完成运动的过程中,为了产生力,肌肉与骨附着点间运动单位的动员可能(也可能不)引起肌肉的缩短。使肌肉与骨之间的附着的肌肉拉的更紧。肌力与外力的相互作用,会导致静力性运动(相关关节无运动)或动力性运动(关节角度加大或减小)。

骨骼肌是人体的最大的运动器官,由数百块肌肉构成,约占体重的40%,为了完成正常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运动,人体每块肌肉都承担着各自的特殊任务,每块肌肉又都由大量的肌纤维组成,肌纤维呈平行排列。

肌纤维(骨骼肌细胞)只有一种功能,即产生力,肌纤维属于大型单位细胞,宽约为50um,长达10cm。细胞核数量可达数千个。细胞的80%为具有收缩功能的柱状原纤维,这些肌原纤维的直径为1-2um,通常纵贯肌纤维全长。

骨骼肌在出生后化为红(慢)肌、白(快)肌或混合肌这种分化取决于运动神经元与肌纤维之间复杂的营养与神经生理学相互作用。不仅快肌和慢肌的生物力学性能会发生变化,而且快肌与慢肌之间许多组织化学,线粒体和结构差异也受神经元的控制。

肌纤维可分为以下类型:

1型:慢收缩纤维,耐受疲劳糖元含量低,线粒体含量高,适于持续低水平的力输出,在红肌中能量供应来自致密毛细血管网,也称慢红肌。

2a型:快收缩肌纤维耐受疲劳,糖元分解酶与氧化酶含量高,适于较长时间的强力输出,也称慢白肌。

2B型:快收缩肌纤维,易疲劳糖元含量高,线粒体含量少,通过糖酵解短时间供能,适于间歇性强力输出,例如:快速跑,也称快白肌。

2C型:中间型纤维,介于l型和2型之间,组织化学研究显示它们对快收缩肌与慢收缩肌型抗肌凝蛋白均有反应,也称混合肌。

运动员力量训练出了增强力量本身以外,最明显的效果是增大肌肉体积,由于较大的肌肉能产生更大的力,因此肌肉增大是对力量训练的一种适应,对肌肉力量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持续数月或数年的训练中,力量的最大增长取决于运动员通过增大肌肉体积而不断地对训练产生适应的能力,当力量的增长近极限时,进一步增加肌肉体积和力量就会变得十分困难。这种难度以及相应的成绩停止不前和挫折,可能是引发企图使用合成代谢类固醇以刺激肌肉体积和力量进一步增长的原因,然而,力量的发挥不仅取决于相关肌肉的体积,也取决于神经系统合理动员肌肉的能力。

毫无疑问,神经性适应对力量训练的所有适应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一项新的练习方式被引入到训练计划中时最初的几周都是神经性适应起主导作用,直到运动员掌握了熟练完成练习所必须的协调性为止,其他形式的适应,如使运动单位高频放点以尽快实现力量的发展,则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获得,而且在停止训练后已经获得的提高也会很快消失,在长年累月的训练中,肌肉实现适应的能力是成绩进一步提高的限制因素,在这一阶段,不能忽视神经系统的作用,无论是为了提高力量还是为了快速发展力量,肌肉的适应都将严格取决于训练过程中肌肉被神经系统激活的方式。

科学思维训练方法篇4

“三段六步”作文序列化教学模式是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的随意、无序、低效的现状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三段指的是积累阶段,写作阶段,评改与升格阶段;六步指的是素材积累――写作基本功训练――辅助作文训练(课前演讲、口头作文、辩论训练、周记、练笔)――正式作文训练――作文评改(自评、互评)――作文升格六个步骤。

【关键词】

教学模式序列化作文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选题意义

写作水平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未来生活必不可少的能力。写作理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在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中,写作却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因此,作文教学无序状态应及早结束。研究作文序列化教学问题不仅必要而且迫切。而实现作文教学的优质、高效,最需要的就是有可操作的、有效的作文序列训练体系和方法,可以改变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无“序”可循、无“章”可据、无“法”可依的教学现状,构建循序渐进的作文目标序列,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2.研究意义

通过高中作文序列化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构建高中作文序列化训练体系,从高一至高三作文实行科学有序的训练,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纯向深刻的训练层次。以期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在充满真诚与爱的合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大胆表达、大胆追求、大胆创新、大胆批判,抒真情,说真话,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依托语言或话语进行生存、思考与交流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

1.教育法规、新课程标准

(1)以国家教育改革决定为总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这就给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方向。[1]

(2)以新《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为指引

高中语文课程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2]

2.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

(1)全体发展性的原则

强调在作文系列化训练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所增强,写作水平有所提高。

(2)主体实践性的原则

强调学生的写作实践,在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提高综合能力。

(3)有序开放的原则

①教学内容的有序开放。

②教学形式的开放。

③师生关系应开放。

(4)合作探究的原则

作文系列化训练需要合作,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相互接纳、分享、赞赏与互助。

(5)批判创新性原则

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有自己的理性思考,发表独特的见解,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求新求异。

三、研究目标

1.总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系列化的作文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2.具体目标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植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8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每学年不少于8万字。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从作文的本源出发,依据教与学双方的心理特点,重点研究以下主要内容:高中作文序列化训练的方式、方法及管理措施;高中作文序列化教学的课堂模式;高中作文序列化有效教学的策略。

1.高中作文序列化训练的方式、方法及管理措施

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过程:广泛阅读,积累感悟――自由写作――接受指导――规范写作。学生习作心理过程是:思考生活――产生表达欲望――写作表达――反思――寻求指导或阅读借鉴――反馈修改――成功表达。这个心理过程不是线形发展的,应该是经过若干次循环后逐渐形成。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程序应该遵循这个轨迹。先训练观察思维的能力,积累感悟,自由表达,然后再规范指导。

高中作文序列化训练程序(“六步法”)为:素材积累――写作基本功训练――辅助作文训练(课前演讲、口头作文、辩论训练、周记、练笔)――正式作文训练――作文评改(自评、互评)――作文升格。

2.高中作文序列化教学的课堂模式

根序列化训练的程序,探究各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各个课型的特点及操作流程,并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3.高中作文序列化有效教学的策略

采用“四维训练法”:以年级为纵,以课型为横,以文体训练为主线,以培养思维品质为目的,实行“四维”立体训练模式,快速、高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为依据,运用现代教学论、信息技术理论、课程资源理论,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资料收集法、学生带动法、教育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循序渐进,提高写作水平。

六、研究过程

(一)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构建作文训练体系,科学有序地安排训练内容,明确训练目的和要求,注重精练,提高训练效率

1.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的序列化

针对现行教材的模块安排的不足,根据新标要求,对学生名著阅读(词语积累、优美文段摘录、名言名句积累、读书笔记)和生活积累(观察训练、日记、随笔)作出科学系统的安排。

2.写作思维训练的序列化

包括直觉思维、灵感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等。具体渗透到每一次作文训练中。

3.语文活动的系列化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活动包括:

(1)课前五分钟语文活动。

在每节语文课的开始,讲成语故事、评点时事。

(2)办班级小报。

让每个学生主办一份作文手抄报,共出两期,一期为精彩描写片断专刊,另一期主要发表自己满意的作品。在规定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展出。每期小报评选评讲过后都要装订结集,学生可经常翻看。

(3)歌词写作与交流。

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活动包括:

(1)课前五分钟语文活动。

口头作文训练(包括审题、立意、布局、描写、思维、修辞与语言表达训练等)。

(2)名家散文品b与交流(手抄报)。

(3)对联的写作。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活动包括:

(1)课前五分钟语文活动。

议论文审题、立意、写提纲、写标准段、论证方法训练等。

(2)手抄报(讲名人名言名人小故事)。

(3)新闻写作与播报。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活动包括:

(1)课前五分钟讲故事。(2)创作微型小说。(3)填词做诗。(4)语文研究性学习。

高三:

(1)常用文体写作。(2)应试作文训练。

4.作文训练内容系列化

对三年的作文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进行科学的安排和统筹规划。

第一,时间安排:

设想为六个学段。前四个学段具体安排为:

(1)高一第一学期:

思维训练系列:

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训练、创新思维训练。

写作训练系列:

①审题②立意③选材④布局⑤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⑥记叙文的评改⑦记叙文综合训练⑧歌词的写作。

课外积累系列:

观察生活、写记叙文片段、日记,阅读散文名篇、小说名篇。

(2)高一第二学期:

思维训练系列:

形象思维、灵感思维训练、创新思维训练。

写作训练系列:

记叙性散文、短篇小说(编故事)。

①记人散文②记事散文③记物散文④记叙性散文综合训练⑤记叙性散文的评改⑥短篇小说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开掘(新、小、深)⑦短篇小说情节的安排与设置⑧小说综合训练。

课外积累系列:

阅读小说名篇,积累词语,摘抄好的文段。

(3)高二第一学期:

思维训练系列:

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训练。

写作训练系列:

议论文的写作、新闻的写作。

①审题立意②选材③布局④议论文的思维训练⑤议论文的评改⑥消息写作(拟题训练、导语和主体写作)⑦⑧说明文训练。

课外积累系列:

读议论文名篇,摘录名言名句名人故事。

(4)高二第二学期:

思维训练系列: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对联写作/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训练。

写作训练系列:

①审题立意②选材③布局④议论性散文的评改⑤命题作文⑥看图作文⑦材料作文⑧话题作文训练。

课外积累系列:

读议论文名篇,摘录名言名句名人故事,背诵诗词名篇。

第二,课外练笔

高一,以下12大类为主:人物素描、校园采风、乡情民俗、春夏秋冬、往事回眸、动物世界、名胜风光、真情告白、课堂写真、心海浪花(写心理活动)、街巷见闻、一事一议等。

高二,以下10大类为主:奇思怪想、科幻天地、实验报告、应用文苑(写通知、启事、海报等)、文学天空(尝试写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科技动态、一题多做、读书有感、影视评论、课文质疑等。

高三,以下10大类为主:质疑问难、一孔之见、高考话题、焦点话题、时事论坛、校园争鸣、名人点评、纵论天下、时文赏析、经典品味等。

第三,读书笔记

高一:标题的评点,名句的摘抄,词句的赏析,句子的仿写,语段的解析,人物的分析,场景的描述,美文的品读,开头的欣赏,结尾的妙处……

高二:观点的诠释,事例的点评,说法的质疑,对话的评论,名诗的赏读,论证方法的解读,社会现象的剖析,新闻稿件的评论,精彩论证的摘录,历史人物的评点……

高三:文化现象的反思,文化名人的评点,文化经典的管窥,文化潮流的辨析,民族心理的解剖,哲学观点的推介,社会流俗的批判……

(二)训练时注重系列,突出重点,强调实效

从实践情况看,整个高中作文系列包括记叙文系列(一般记叙文、记叙性散文、小说)、议论文系列、实用文系列(新闻、对联),涉及的内容多而杂,短短的两个学年不可能一一兼顾。所以在注意系列化的同时,也要注意突出训练的重点。

所有文体中,应重点突出记叙文系列和议论文系列。记叙文系列中,应重点抓立意、选材、描写、情节、语言等五个方面的训练。议论文系列中,应重点抓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观点与材料一致、多种方法论证等四个方面。考虑到历年高考中学生作文实际情况,高中阶段应偏重于对议论文的训练。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际掌握情况,强调训练的实际效果。对于忽略要求或没达到要求的同学,要求重写,直到完全达到训练要求为止。

(三)指导与批改注意学生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指导,提高训练的针对性

训练内容确定了,训练的目标怎样达到呢?要从写前指导、写后批改、作文讲评这三个环节下功夫。

写前指导包括:

1.明_每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和要求。2.针对学生有关训练内容的疑问的指导。3.精选符合训练要求的范文给学生欣赏、借鉴。

作文批改包括:

1.对学生写作中一般性问题采取传统的眉批和尾批方式。2.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采取面批(约占1/4)。

(四)改革作文教学的模式,变封闭的作文教学为开放的作文教学

1.开放的作文指导。

2.开放的作文训练过程。

3.开放的作文评改。

(五)重视作文升格训练

升格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完善“自我纠正系统”,使学生的自觉意识不断强化,尤其是在考前短时间的强化训练时,具体的操作方法很重要。

升格一般采用“四步法”:“病文呈现”――“病因分析”――“升格思路”――“修改成文”。

“病文呈现”是要学生知道错误,一般是老师直接给出分数,学生明确自己作文的等级。这里的“病文”是一个相对概念,只要不是满分文都可以称之为“病文”,只是“病情”轻重不同而已。

“病因分析”是要学生明白错误所在,一般是师生对照高考评分标准,共同分析,重点分析不能得高分的原因,使学生明了病因所在。

“升格思路”是要学生明确修改的思路、方法,升格所要达到的目标,再根据目标制定出具体修改措施:增加,删除,更换,改写,重搭框架,另起炉灶,美化语言,等等。

“修改成文”是要学生动手修改,润色成文。再和原文对照,比较体悟,吸取教训,形成经验,防止类似的错误的出现。

操作流程图:

七、研究结论

“三段六步”作文序列化教学模式切中了目前作文教学的弊端,较好的解决了作文低效、无序的问题,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较大的帮助。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产生较好的效益,值得推广。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no.1201441121)

【参考文献】

科学思维训练方法篇5

我认为人的智能是由知识和能力组成的。数学能力有与记忆有关的再现能力,与思维有关的创造能力,我们说数学思维能力强的学生通常表现为:有好奇心,求知欲强,“学,思,锲而不舍”;才思敏捷,接受能力强,反应快,能清楚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来龙去脉,能独立思考,能机智地寻求一题多解;记忆力强,对数学知识,结构,解题思路,推理证明的模式都能牢记,经久不忘,有很强的分析、概括、综合、判断、推理、应用能力,能把繁杂的问题简化出来,把“书越看越薄”的本领加以发展。

怎样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呢?

从脑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证实,智力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据研究,在对学生进行有目标思维训练后,智力和创造品质都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必须重视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认为,数学思维训练可以分为:敏捷训练;周密训练;深刻训练;逆向训练;逻辑训练;相似训练。在教学中训练的方法还有:

思维速度的训练。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灵活性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辅导学生掌握心算的窍诀,勤学苦练,久而生巧;训练学生提高决策、简化问题的能力。

分类归纳能力的训练。综合题的审题训练,要求学生把综合题分解为几个基本题,分析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提高解剖综合题的能力;开展题术的分类归纳练习。

分析能力的培养。探究数学知识时要注意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组织学生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发扬简捷、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时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想象力的训练。把想象寓于生活之中,如9+2=1l,让学生用小棍去摆,想一想计算的方法是什么?利用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9+2=11,看成10+2=12,12-l=11,还有把2分成1和l,9+l=10,10+1=11.等……,在教学中大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复习阶段,提出具体要求,命题原则,可由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命题,在从中筛选出部分命题。

逆向思维的训练。启发学生思维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开拓思路。平时练习中也要注意有意识把互逆的命题组合在一起交替使用。

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训练。选择多层次思维深刻的综合题,引导学生周密、准确,全面考虑问题,使他们自己发现并找到解题的规律。并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发表交流,来展示自己。教师充分把握教材,采用多种方法,发展活跃学生的思维,再通过异同点的比较,可以使学生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以加深对他们的认识,活跃了思维。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时,我使用了生动的玩具画面,让学生由自然数加减法迁移到了小数加减法,从而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再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懂得他们的算理是一样的,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后,如果老师不因势利导,他们思维的火花就会熄灭,学习的动机就会消失。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一旦通过艰苦的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时,会产生成功的喜悦,同时更加激发对进一步学习的渴望。引导、启发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得出结论,不断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借以使学生的兴趣能够自始至终地保持住。

如:在《100以内数的顺序》这一刻,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顺序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在风和日丽的一天,一些数字朋友(23、37、45、54、66、76、81、92、100),他们在草地上排好队准备做游戏,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来,把他们全吹乱了,这下数字们都急坏了,因为他们都忘了自己排在哪儿了,排不好队就没法做游戏了。

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帮助这些数字朋友重新排好队吗?

科学思维训练方法篇6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思维训练是否会束缚想象力,希望能帮到你。

为什么一定要“讲逻辑”?采访中,也有家长认同帮助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观点,但并不清楚“逻辑”在思维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网友黄炯林说:“‘逻辑’是个外国词儿吧?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老祖宗就没讲过‘逻辑’。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逻辑呢?”

哪些方法简便易行?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阿芸比较认同对孩子进行科学思维方法培训的观点。阿芸说:“我们小时候从来就没有关于‘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不知道解决问题时该从哪里入手,尤其是在工作中遇到紧急、棘手的问题时,马上就手忙脚乱了,感觉很无力。”

“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了,有这么多培训从小就可以参加。不过这种培训班也挺贵的,动辄几千块呢。不知道在生活中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思维能力?最好能有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又实用,又省钱。”

专家看点

科学思维是成才关键家长究竟要不要帮助孩子训练科学思维方式呢?知名心理学专家肖计划教授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中国孩子最缺逻辑能力“逻辑思维是孩子日后学习写作和数学的基础智力。”据专家介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究感受性,容易陷入情绪而影响思考能力。逻辑讲求思维从准确的概念理解入手,遵循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的方法,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更理性、有效地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写论文,小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或者数学成绩不好,其实都是受到了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影响。”

小学开始学最合适“一般来说,建议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从小学开始比较合适。”专家表示,学龄前的孩子们还处于知识的积累期,大脑中可供思考的“原料”还不够充足,并且具有“思维无限驰骋”的特质。过早地训练可能导致孩子的畏难情绪,也不利于开发孩子的想象力。“而入学后,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最大效率地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少走弯路,让孩子们更加自信。”

家长是引导关键现代研究表明,个体智能开发的程度与三个方面的能力有关,即:逻辑思维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专家认为,父母是孩子思维能力的启蒙老师,应该对孩子进行适时引导。“现在多数家长都了解从小培养孩子大脑潜力的重要性,也会做一些简单的教学,但往往缺乏科学性,而这其实是耽误了孩子形成正确思维方式的关键期。科学思维最好从家长做起,并且把对孩子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生活实践中。”

专家建议

培养思维从趣味性着手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锻炼准确表述——语言心理学专家林洁明建议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训练其“准确表述”的能力。因为语言表达是孩子日常交际和作文写作的基础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日常交际的自信心。“准确表述不仅能防止误解,而且能使思维更敏锐。准确辨别词意是项艰巨的智力训练。它能帮助孩子弄明白他到底在想什么。”专家建议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进行“绕口令”、“词语接龙”等内容的练习。

创造思考环境——敏锐的思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专家建议家长可以在与孩子去博物馆、一起阅读、看电视的时候,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促使孩子发挥想象力。还可以经常和孩子做“智力游戏”,如比赛谁能想到最多的“找到水”的方法,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

提出违常问题——“能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问题是趣味性强、令人迷惑的。”要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家长可以试试提出这类问题:“要是所有汽车全部漆成黄颜色的,会有些什么正面效果,反面效果?”

科学思维训练方法篇7

工科学生有较强的塑造形象的创新思维,思维严密、逻辑性强。课程教学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去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做简单的示范讲解,课堂上以学生动手设计、制作为主。这也是借鉴了国外设计类学科的授课特点和方式,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工业设计类课程已经实现从“以老师为本”改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的转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工科学生与艺术生从中学阶段开始,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面就存在差异。工科学生的一个问题往往只有一个正确的求解,思路有所区别,结果却是唯一性的。而艺术生接受的是一对多的多向式的思维训练,即一个问题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存在多个完全不同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都可能是正确的解。相对而言,文科生不容易受书本条条框框和教师思维的约束,自主创新创新性较强,但逻辑性较差;而工科学生则喜欢遵循课程的理论指导和形式法则,更倾向于有章可循的创作方式。

思维模式不同决定了他们的形态创造方式也不相同,如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理工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中要将基本理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去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同时要求任课老师要对数学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才能在学生思维创新过程中,积极引导工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以逻辑性思维为导向

逻辑性思维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表现方法有科学抽象、比较、分类和类比、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方法。立体构成是逻辑语言和形象思维的统一。逻辑性的思维教学就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设计做进一步的分析、整合,并建立形态的设计过程。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引入到学生对实际课题的设计中,将各类设计因素进行理性分类,再根据课题的需要、目的做形态的整合和概括。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多数综合类型高校中,艺术类和理工类专业课设置基本相同,只是在学时上有所区分。理工类高校中,学生除专业课学习外,还有大量专业基础类课程,如高等数学、电工学、力学等。由于工科生入校之前很少接受过专业的美术知识,也没接受过形态造型的训练,如何在有限的课程之内,结合工科生所开设的课程特点,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特有的形态创造能力和艺术设计思维能力,成为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学的重要课题。

创新教学方法实践

课程讲授要理性与感性融合,工科生理性思维比重大,感性思维不够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感性思维训练。将科学与艺术紧密的结合,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适应理科生的学习。立体构成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等新的品质,从形态要素立场出发,研究三维形体的创造规律,利用抽象材料和模拟构造,创造纯粹形态的造型活动。针对工科生进行立体构成训练,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对实体形态的概括能力和敏感性,训练学生对形态造型、形式美感、空间想象及形态表现手法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包括对形态的力度、节奏、秩序、位置、体量等的训练。

1数学与设计结合模式

工科生思维方式普遍注重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思维模式比较缜密。针对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选择他们熟悉的数学知识来引入设计。用数字来解释设计的方法及思路,将设计的表现感觉转换成定量式。例如,在立体构成的要素点、线、面、块知识章节中,线的拉伸表现设计手法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此形象、感性的问题引入一道函数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函数y=xsinx进行4次微分,可以得到下面的函数图像(如图1)。分析函数图像的特点,可以得到函数的线条是一组正弦曲线,学生在学习高数课程时,对此类函数图象印象深刻,可以在函数和其属相图像之间自如转换,在设计时却鲜有同学会由此获取灵感表达创意理念。此例中函数图象,线条之间是交错存在并有强烈的节奏美感,在立体构成体系中属于线材构成的软线设计,通过这种有益尝试,可以顺理成章引出线材拉伸设计方法的知识点,进而罗列出线材构成的拉伸设计方法(如图2)。此教学方法可以提高理工类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思维发散到文科生难以想象的程度,从而弥补理工类学生形象思维创造力不足的缺点。根据函数图像的特点,运用不同材料又可表现出形式丰富多样的立体构成作品,如图所示的软线材料设计作品(如图3)。这种训练能使学生很好地把握空间的表现,突显出作品的形态特征和变形规律。

2平面与立体结合模式

在本课程开始授课时学生对于形态的认知态度在大脑中尚未建立,还不具备空间形态的思考能力,也没有积累造型经验。应该加入三维空间的表达训练,加强空间的练习。对各种点、线、面、体的表现。通过各种体在空间中的变化练习,学生对物体在空间的变化、构成有比较系统的训练。平面构成的设计表现是在二维空间上的形态、形式的设计,立体构成是三维空间设计表现,是将在形态与材料在数量上、组合方式上进行变化。二者在设计理论上有相同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将其结合起来进行讲授。例如在硬线材质的设计时,要求学生结合平面构成相关知识点,创作完成立体构成作业。学生对立体几何元素进行发散思维和细节改进,结合平面构成中渐变、过度以及组合方式的变化等知识点,运用不同的色彩和材质最终完成立体构成作品(如图4)。这种命题构成训练立体构成教学目的为将来的产品设计服务,产品是具有特定功能的形态组合,进行命题构成训练可以增强构成教学的针对性,在实现功能的前提下,强调对不同形态之间结构关系的训练。

结论

科学思维训练方法篇8

徐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

杜威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涵盖的内容很广泛,而教育思想在他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杜威和中国教育界的关系非比寻常。1919到1921年期间,杜威曾经访问中国,并在中国诸多省市多次演讲,广泛传播其教育思想。《我们怎样思维》-书是杜威的教育著作,该书曾于1910年出版,后于1933年再次修订。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阐述杜威对思维和反省思维的理解以及我们如何培养反省思维。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重视知识的灌输、情感的引导、价值观的塑造,但却忽视了思维的重要性和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的序言中说到,科学的思维态度和教育并非不相关,而该书的目的就在于找出和实践这种科学的思维。

一、反省思维与教学

杜威认为,每个人都会思维,但是思维也有好有坏。在杜威看来,反省思维是一种好的思维方式。杜威是最早对反思进行描述的,他甚至主张,要以反省思维作为教育的目的。反省思维是“对某一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地深思。”①我们常说,“理解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记住”,这里的理解,就是“能够把握已获得的知识的各个部分彼此之间的关系——只有不断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反省的思维,才能达到这种效果”(第71页),这里所说的理解,就是在运用反省思维。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这本书中,提出了以观念为工具来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的五个阶段:感知困难、界定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杜威认为这种“从做中学”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可以得到某些经验,这种科学的方法就是人类思维反省的过程。

第一阶段:感知困难。这个阶段,学习者主要是要寻找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在参与感兴趣的活动中,如果行动受到抑制,也就是遇到了问题,学习者会感到困惑,就会从行动中回到思维本身,来审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第二阶段:界定问题。当出现困惑或者困难、障碍的时候,学习者需要运用思维来进行理智的思考,而非仅仅做出情绪性或感情性的反应。这种具体的“情境”中会刺激学习者去思考这些“真实的问题”。

第三阶段:提出假设。根据现实的情境和行动状态,学习者要学会仔细观察,在观察中得到更多的暗示。面对一台不能正常运转的机器,毫无反省思维的人也许会手毛脚乱,胡乱敲打,想让机器转动起来。具有反省思维的人则会仔细观察、猜测和分析可能是哪些地方出现问题。

第四阶段:设计方案,也就是推理阶段。在这个阶段,就需要理智发挥作用,将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排列成序,使其符合常理,也就是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思路具有逻辑性和可行性。

第五阶段:验证假设。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将设想的办法付诸实际,检验其可行性。如果我们假设的情境都符合现实,那么之前的假设和推理都是正确的。

这就是杜威著名的“思维五步法”。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就来源于此。杜威认为,正确思维方式的掌握往往比知识的占有更为重要。他认为,反省思维是一种好的思维方式,而“好的思维是一种科学方法”。

《我们怎样思维》一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再论反省思维和教学的关系”。此书正如杜威而言——“文本有着突出的教学性质的目标”。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书中也提到,思维就是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方法。杜威认为,教学的各个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习惯。他还认为,教学法和反省思维的要素是一致的。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首先需要一个让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或者情境。在这些活动中,要有一个真实的问题对学生产生思维刺激,进而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仔细观察、思考问题所在,并有条不紊地展开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最后就是检验假设是否成立。教学实践和反省思维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培养学生正确而科学的思维能力。

二、教师与思维训练

在《我们怎样思维》-书中,杜威专门提到了教师在思维训练中的作用。杜威曾说过“教育是一种艺术,而真正的教师就是艺术家”。教师能否成为艺术家,要看他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活力,培养正确而科学的思维。“训练思维能力的巨大价值就在于:原先经过思维充分检验而获得的意义,有可能毫无限制地应用与生活中的种种对象和事件”(第27页),这就是科学进步的历程。可以说,思维训练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虽然杜威提倡著名的“儿童中心论”,但这不意味者杜威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杜威在其《我的教育信条》-书中,专门提到教师的职责,认为教师不是简单地训练人,而是从事着一种对整个社会有益的工作。他认为,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足够的思维训练。而在思维训练中,教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多重的,既需要研究学生的特质和习惯,便于充分发现和挖掘学生天赋中的某些因素来促进思维的训练;同时,教师还需要研究种种具体情境,因为学生是在各种具体的情境中实践思维的,进而逐步培养科学的反省思维。杜威提倡,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去学习,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的活动会刺激产生某些想法或者观念,而观念一旦得检验和证实又会进一步巩固成为思想。

杜威认为,只有当学生亲自参与到问题的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去,才算是真正在思维。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自身需要学习反省思维,同时需要给学生提供刺激思维的各种条件,并且参与到共同的活动或情境中。杜威认为,反省思维的训练目的,是使教师帮助并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做出准确判断,完成透彻的分类和学会完整的概括能力,达到扩大理智和提高辨别能力的目的。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时候不仅仅局限在学生对老师的模仿之上,更为深远的是,教师所做的事情和他们行为的方式,会引起学生的反应。而这种反应也造成一种具体的情境,会导致学生养成不同的态度或者价值观。因此,教师本身完全有可能在主导一种无意识的思维训练。比如有的学生从教师那里学会了严谨认真的态度,或者相反,有的学生从教师那里染上了对任何事情都漫不经心的毛病。可以说,教师自身的行为和素养在思维训练中的影响力远远要出乎他们的想象。诸如此类的各种因素使得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方面,面临多重挑战,而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也正是教育的艺术魅力所在。

科学思维训练方法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必要性途径要点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前提。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掌握读书、识字的能力,这是最基本的。只有具备了最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学生才能进行思维活动,才能学好其他学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空洞的,它是综合能力的一种表现,它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语文教学承担着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任务,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高必须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来。

1.全面理解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既学习知识,又提高能力,这才是全面发展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学习。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已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中学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教育、提高,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恩格斯曾指出:“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创造。”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先生也认为:“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2.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更强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旨在通过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观察、理解、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语文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它是教学生学习以语言为工具来进行思维和思维表达的学科,有着比其他学科进行思维教育更有利的条件。教科书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不仅是语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维的典范。这些作品都是作者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它放射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恩格斯就曾热情地把思维称颂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3.语文学科有思维教育的基本任务。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凭借自己掌握的思维方法去阅读、去写作,会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得到提高。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培养思维能力与完善的思维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通过深入分析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多角度、多层次地灵活看问题,保持思维的独立性,具有自己独到的、创造性的见解。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途径

1.将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有机结合,并把这种训练放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因为语文的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思维的内容又必须凭借语言这个工具来表达,所以思维的训练必须与语言的训练相结合。思维水平不是想提高就能提高,其训练要落实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在读写听说的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结合。听说读写离不开思维训练,在思维训练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会提高。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稳扎稳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把握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进行科学的培养和有效的训练。比如观察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对图画的观察来培养;二是通过对人和事物的观察来培养;三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来培养。只有把握了这些思维培养的基本途径,思维教育的任务才能落到实处。同时我们要在科学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进,切不可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要注重实际效果。

3.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同时结合文体差异安排思维训练的顺序。中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向创造性形象思维发展,由初级的形象逻辑思维向高级的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我们要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同时思维的发展是随着文体的不同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根据这个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好思维训练的顺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进行训练时不可急躁冒进。

4.打破思维定势,运用反向思维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用传统逻辑去分析问题,或用顺向思维去评价事物,往往会把人的思维引向死胡同,导致思维能力的衰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地改变思维方式,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时在提问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培养学生尝试批判性思维。我们应通过教学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变通性。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要点

1.信任学生,搭建平台。这一点至关重要。不少老师总抱怨学生能力差,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因此什么都包办代替,使学生失去了思维训练的空间。当然,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课堂上发言随之减少,课堂变成沉默的课堂,不喜欢语文课的也大有人在。

对于学生的“沉默”,不要把它理解为不动脑筋、不动嘴巴,他们的思维依然在进行,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性格在完善,不是每个学生依然会像在幼儿园时那样“童言无忌”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老师充分信任他们,为他们的交流搭建一个平台。

教师的信任是学生培养和增强自信心的基础,而自信心又是学生进行思维不可缺少的因素。对学生诚恳地支持,对他们创造性的言行赞扬和奖励,这能有效地刺激他们的思维。对有失偏颇的言论,教师应该及时指出,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巧妙地指引他们的思维方向,因势利导,激活学生的思想。

2.创设情境,引起共鸣。人是有感情的,在特定的情境中人的阅读情感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创设情境,能引起学生共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教《背影》这篇课文时,有位老师说,他看到文中“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眼泪情不自禁地落下来,那是因为他也经历过家中亲人去世的场景,看到朱自清的家中惨淡,想到的是自己家中的哀伤,文中父亲的背影自然深深地镌刻在心中。可学生只有十四五岁,很少经历过这种场面,那里面的情景对他们而言真的难以理解,因此我们不能苛求。面对父亲如此艰难地买橘,泡在蜜罐里的一代怎么能懂?这就要我们全面地去了解与文中人物有关的背景,并就重要的相关情节作介绍,最好能使这个情景再现出来。有位著名的教师就是通过自己的表演,让学生走入了“背影”,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从而引起共鸣。

3.静水投石,泛起涟漪。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想把自己的思想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完全不去考虑学生的体会、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反应,那这样的“独角戏”有时会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

充满童心的学生们不只喜欢波澜不惊,他们更喜欢溪水淙淙、波涛汹涌。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思绪飞扬,就要进入学生的生活,留意他们爱看的书、喜欢的电视节目,不要以自己的喜好去评判学生的喜好。对于学生喜爱的节目如《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有些老师不屑一顾,以为那就是“肤浅”、“无聊”的代名词。事实上学生那么爱看,除了娱乐带给人快乐之外,那里面的内容新奇,主题明确、健康向上,形式新颖,主持人既有内涵又放得开,里面的角色也有特色、有才华、有个性。

4.扎实教学,思维迸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可把知识简单、粗糙地交给学生,而是要进行筛选、加工、吸收,这一整合过程是依靠思维训练进行升华的创造过程。教给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进行一定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才会有据可依;使学生有扎实的积累,他们才会有话可说;让学生把握文本,他们的思维才不会信马由缰,犹如断了线的风筝。另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整理零散知识,将各种感知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才华,从而促使他们充分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想象空间,全面地把握作品所传达的复杂情感,接近作者的旨趣。这样脚踏实地,思维火花才能迸发。

科学思维训练方法篇10

关键词:临床决策能力;高职护生;临床护理思维训练;影响

临床决策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的做出专业决策的速度、准确性以及可靠性,是高职护生必须具备的能力[1]。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本校180名高职护生作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9-23岁,平均(20.3±0.9)岁。

(二)方法。在进行正式的临床教学前,对选择的研究对象进行32学时的临床护理思维训练课程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进行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讲解,包括案例中疾病诊断、护理要求、护理方法、疾病观察和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全面涉及到了专科和基础护理中的常用操作技能。包括18个内外科案例,12例儿科,10例妇产科。培训时主要采取情景模拟和pBL教学模式。老师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每组7-10人,选出一位组长。教学时,老师先给出案例,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汇总问题,课后查阅相关医学文献或者是请教临床专业护生,在下一节课堂教学时,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对问题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法进行讨论,并随机抽取其中一组进行实际护理操作演示,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病房情景模拟的方法: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训场地资源,模拟病房情景,提前将案例信息写在模拟病人的病床旁,呈现出多种不同疾病以及演变过程。课堂上,老师分布任务,小组进行相应的护理操作,包括询问病史、病情观察以及基本生命指标测量等,并且做出决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本次教学中85%案例采用pBL教学,15%采用情景模拟教学。

(三)观察指标。培训前后在校高职护生的临床决策能力用叶旭春等人研制的测量工具。其中评分项共5个,分别为发现问题(37分)、确定目标(14分)、决断方案(42分)、实施决策(25分)、评价反馈(11分),加权后的总分为100分。临床决策能力和测量得分成正比。通过试卷方式测试。

(四)统计学方法。SpSS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检验标准以p

二、结果

180例在校高职护生经临床护理思维训练课程培训后,决策能力总分显著高于培训前,经比较差异明显(p0.05,详细数据见表1。

三、讨论

准确的决策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关键,提高在校高职护生的临床决策能力是高职护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2]。目前我国高职护理教育中存在一些弊端,导致学生思维能力弱,临床决策能力差。临床决策能力需要在培养和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其中临床实践就是最好的锻炼机会[3]。随着学校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很多高职院校都具备了在校给w生提供临床实践的机会,例如通过病房情景模拟等进行模拟护理实践[4]。

进行临床护理思维训练课程培训时,采用问题式教学法(pBL)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后独立检索文献进行查询,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病房情景模拟教学,可培养学生面对护理问题时的应变能力,尽早适应临床护理环境,避免在校高职护生和临床护理发展的脱节。在本次研究中,进行临床护理思维训练课程培训的180名在校护生培训后的临床决策能力总分显著高于培训前,充分证明针对在校高职护生,临床护理思维训练课程培训可有效提高其临床决策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旭星.《临床护理思维训练》课程对在校高职护生临床决策能力的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13(4):75-78.

[2]陈志祥,张轶杰,王琦珠等.发散性思维训练在精神科护理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3):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