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5:31

体育竞赛的作用篇1

关键词:城市经营;体育竞赛表演;作用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城市的管理和发展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出现了新的城市管理理念——城市经营。体育竞赛表演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它从城市兴起,在城市得到发展,那么它对城市经营又有哪些作用、如何发挥这些作用值得我们思考。

1城市经营的内涵

当人类社会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城市化运动勃勃崛起,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城市管理者在理念上要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伴随着这种观念的转变,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城市经营”孕育而生。城市经营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城市建设的实践,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所谓城市经营,就是城市政府依据城市发展战略,广泛引用市场机制和营销手段,充分挖掘与合理开发城市自身资源,科学地组织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市场化运营,做到增值财富、优化产业发展、加快城市建设,藉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环境质量和综合实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谋略和战略措施[1]。城市经营是一种崭新的城市治理和发展模式,是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下的政府职能转型。城市经营的目标是通过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环境质量,培育特色优势,塑造城市形象,以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2]。

城市经营理念和实践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①城市经营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是经济体制转轨的产物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城市经营是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的产物,是我国城市政府职能的深刻变革的反映,是我国城市政府的一项制度创新,标志着我国城市运行方式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②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城市的迅速集中,使得城市基础设施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面对城市建设的历史欠账和对城市基础建设的高昂需求,在财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城建资金短缺成为每个城市政府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体育场馆及其他体育设施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其建设资金问题同样是摆在城市体育行政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城市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体育产业如何在城市经营发展中发挥其优势,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是个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2体育竞赛表演在“城市经营”中的作用

作为体育产业的主体产业,体育竞赛表演近年来得到蓬勃发展,它不但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资金,为城市体育设施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许多城市的体育馆已成为该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体育竞赛表对城市经营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吸引资金、提高城市知名度、丰富广大市民业余文化生活、改善居住环境等。

体育竞赛的作用篇2

摘要浙江省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在我国的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该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一体化发展加以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论文对如何选择浙江省重点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轴与发展节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浙江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结构中的“点—轴”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证。

关键词“点—轴”渐进扩散理论浙江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结构

一、前言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1984年由我国经济地理工作者陆大道研究员提出。[1]陆大道对“点—轴”空间结构系统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该模式是在大量的区域发展经验基础上总结的,是普遍规律[2]。体育竞赛表演业作为现代区域经济发展和体育事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产业,也基本遵循区域发展的“点—轴”渐进扩散规律,并把这种规律上升为一种理论—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渐进扩散理论进行系统研究。

二、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笔者结合石培基、李国柱对“点—轴”系统理论的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及陆大道、陆玉麒的研究成果,认为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与重点赛事中心的作用

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开发模式突出了体育竞赛表演业城镇与重点赛事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渐进式扩散对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增长的推动作用又比单纯的体育竞赛表演业点状开发方式要强。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体育竞赛表演业中心节点在体育竞赛表演业带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整体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开发与体育设施建设,使整个体育竞赛表演业区域面向网络系统发展。

(二)有利于发挥体育竞赛表演业集聚经济的效果

由体育竞赛表演业节点到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轴,体育竞赛表演业节点、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轴到体育竞赛表演业聚集区的空间结构是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组织变化的客观趋势。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开发模式顺应了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在空间上集聚成体育竞赛表演业节点,并沿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轴线渐进扩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三)利于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规划布局与线状体育基础设施之间最佳的空间结合

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系统”反映了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结构的客观规律,按照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系统”开发模式组织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开发,可以科学地处理好集中与分散、公平与效益、从不平衡发展到较为平衡发展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区域重点体育竞赛表演业资源的开发、设施的空间规划、区域市场的开发与培育等紧密结合为有机整体,发展相融合,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协调发展,互相配套,避免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实践中出现时空的相互脱节。

(四)利于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开放式发展,提高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可达性

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开发模式有利于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开放式发展。它具有较高的体育竞赛表演业可达性,因而往往成为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开发的优选地位。它的发展,又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体育竞赛表演业线状基础设施和网络,将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要素向四周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

三、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重点发展轴和重点发展节点的选择

体育竞赛表演业区域内各个节点是成等级系统的,联结体育竞赛表演业节点的发展轴也可分为若干等级。不同等级对周围的区域具有不同强度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规划中运用、分析和确定“体育竞赛表演业节点”和“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轴”的位置和等级非常重要。

(一)重点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轴的选择

区域内适合作为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轴的地带比较有限。一般来说,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节点作为重要体育竞赛表演业节点,并且明确各个重点发展节点的地位、性质、功能与发展方向等。确定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系统。促进次级发展轴线上的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形成由不同体育竞赛表演业等级的发展轴及其节点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系统,从而带动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整体发展。

(二)重点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节点的选择

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轴上的各个节点是发展轴带区域的各级中心节点,它们是发展轴线集聚作用和扩散作用的核心。重点选择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是发展条件及其在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中的地位;其次,是发展规模;最后,是空间分布的现状。它的实施是从高级发展轴线向次级发展轴线及从高等级城市向次级城镇逐步展开的过程,可根据节点空间分布的现状,在中心城市相适宜的距离上,选择有较好发展条件的节点作为重点发展节点,使其成为次级发展中心。

四、浙江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系统”形成的机制

(一)政府支持是形成的保障

政府对体育竞赛表演业的支持是从政策上给予支持,目前,浙江省体育局针对体育竞赛业发展的现状,制定了《加快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进行了《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的调研课题。并结合浙江实际,从大的区块上将浙江体育体育竞赛表演业规划为几个板块:一是全省的高尔夫为主的集群板块;二是环杭州湾为主的板块;三是环太湖为主的板块;四是以舟山、象山等为主的环海海钓板块;五是以千岛湖、钱塘江、富春江和舟山海上板块;六是以衢州龙游的汽车拉力赛和杭州汽车漂移大赛为主的板块;七是以一市一项的国际国内重大传统品牌赛事来带动体育竞赛表演业板块。

(二)交通是形成的基础

城市交通发展是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的基本框架,是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进行空间联系的通道。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轴线是必然交通发展轴线,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增长点的受交通发展轴线和空间规划布局影响与制约。这些高速发达的交通轴线,是浙江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系统”形成的基础。

(三)基础设施建设是形成的前提

体育竞赛表演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区域竞赛表演业一体化的形成。竞赛表演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浙江省的主要体育设施为黄龙体育场;中国龙舟协会龙游全国竞赛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千岛湖水上基地;安吉的户外运动基地;“白沙钓岛”国家基地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是浙江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点—轴系统”形成的前提。

五、浙江省体育竞赛表演业的空间一体化规划

在体育竞赛表演业中心城市相适宜的距离,选择资源条件较好的点作为次级发展中心,或选择区位较好的点作为次级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中心。一级体育竞赛表演业中心与二级中心在体育竞赛表演业市场联合营销、资源与产品联合开发、体育赛事联合设计、体育赛事中心形象联合塑造与宣传等方面加强合作。同理,围绕次级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中心,也可以培育三级、四级发展中心。浙江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轴线总体分布如表1。

六、结语

目前,浙江省体育竞赛表演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有效的组织和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在调控机制上应着重竞赛机构的重组、目标及战略的选择、制度重构、手段构建、理顺决策与实施监控等方面;政府在赛事布局上应按照“明确目标和发展战略,把握关键、循序渐进、加强监控、统筹发展”的思路推进浙江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一体化的发展。简而言之,浙江区域体育竞赛表演业规划中,一体化发展是关键,以体育竞赛表演业轴线的节点为主,从而推动浙江省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玉麒.论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J].地理科学.2002.22(2):136-143.

[2]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37-186.

[3]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1):1-6.

[4]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98-199.

[5]方创琳.区域规划与空间管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88-220.

[6]石培基,李国柱.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西北地区体育竞赛表演业开发中的运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5):91-95.

[7]卞显红,王苏洁.长江三角洲城市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一体化分析及其联合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50-107.

[8]卞显红.城市体育竞赛表演业空间分析及其发展透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9-80.

体育竞赛的作用篇3

关键词:体育竞赛;校园文化

体育事业与社会事业联系最为密切,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身体保障。奥林匹克精神带动了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提高青少年的体育意识,以此加速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1体育竞赛的相关研究

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有着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1体育竞赛的概念

学校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中学体育竞赛是在学校内、外进行的,参加对象以在校学生为主,教师参与组织、裁判,根据统一的规则组织实施的个人或集体间的各种体育竞赛。

1.2中学体育竞赛的现状

学校体育竞赛应重视集体参与,响应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对参赛者的身份提出要求,提升赛事规模,固定比赛时间,这样的学校体育竞赛,既达到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也为我国学生体育竞赛的发展方向起到引导的作用。童锦[1]总结了高校体育竞赛的现状:(1)高校体育部门及教师对体育竞赛的教育价值认识不够。(2)高校体育竞赛与“阳光体育工程”的设想还存在差距。(3)高校体育竞赛以竞技性运动项目为主。(4)过分追求竞赛成绩。现有的体育竞赛模式基本沿袭传统为主,难以促进学生形成持之以恒的锻炼习惯,在体育赛事的教育效益上缺乏长久性。不少学者对学校传统体育竞赛的发展提出了改革建议。如章玮、孔红新[2]的《改革高校运动的思考》,初永和[3]《高校运动会由单一性向全面性发展的思考》,刘晓辉[4]《江西省普通高校运动会现状的分析研究》,以及郭静[5]等《新课标背景下高校运动会改革实践研究———以赣南师范学院运动会为例》等相关文章,指出传统学校运动会存在的弊端,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学校的改革刻不容缓。针对以上问题,刘宁[6]等《略论素质教育下的中学体育竞赛改革》、王士明[7]等《南昌市普通中学开展校内体育竞赛的调查研究》均提出:体育竞赛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体育竞赛与体育考核、考试相结合;学校体育竞赛与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体育竞赛内容体现健身性、娱乐性、竞赛性特点。

1.3体育文化的研究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来展开,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来体现它的多样性。

2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研究

2.1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雕塑、体育标识、体育图书音像资料等,是高校体育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统称。

2.1.1校园体育场地的建设

安徽省级示范高中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是学校评估的指标课题成果KetiCHenGGUo之一,省教育部门对该类型的学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学校体育场馆的整修、建造,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1.2校园体育器材设施的建设

安徽省示范性高中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器材设施能满足学生要求的占调查总体的10.8%,认为学校体育器材设施不能满足群体活动的占调查总体的18.4%,严重不足的占调查总体的12.4%,主要存在于体育器材设施无法满足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要求。

2.1.3校园体育标识

安徽省省级示范中学的体育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一,宣传设施欠缺。同时学生对体育信息的关注力较低,在心理上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就很低。

2.2精神文化建设

2.2.1学校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反映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公正、公开、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号召力,标志着体育的理想、信念、节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

2.2.2学校的体育目标

安徽省省级示范中学的体育目标围绕水平五的目标来展开的,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

2.2.3学生的体育观念

体育观念就是人们对体育在娱乐、健身、审美以及在道德、智力、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的认识态度。

2.3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2.3.1学校的办学理念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教育。办学理念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是办学经验的积累、提炼与传承,学校历史是学校文化的根基,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校训中除岳西中学出现“强身”二字,其他学校均未有与体育相关的字眼。学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对自己的办学理念提出独特的要求,并形成独特风格和办学特色。

2.3.2体育课程设置

目前,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的体育课仍处于传统的排课模式,课程固定以球类、田径为主。学校开展体育竞赛本身就少,与体育课相协调的情况很难实现。

3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体育竞赛的现状

3.1社团与课外活动

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为学生社团。学生社团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交流思想、切磋技艺、相互影响,扩展友谊。

3.2体育竞赛的形式

学校举行体育竞赛的形式主要围绕四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比赛、课外活动、单项竞赛项目、学校运动会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是学校进行体育竞赛的大好时机,作为普及度最高的体育竞赛方式,学校每年都会花费大量精力来举行,时间集中、固定,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学生的参与度也非常高。

3.3体育设施基本情况

3.3.1师生对体育设施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87.3%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学校的场馆普普通通,仅有2.1%的学生认为学校场馆极具创意。优化硬件设施的综合功能,提高学校硬件设施的使用效率。

3.3.2校园体育标识

设计独特的体育雕塑,放在校园显眼的位置,并印发在校园卡、卡片之上;独特的体育标语来增强学校的标识文化,特色的体育文化讲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征文等,建立校园体育文化宣传阵地。

3.4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学校开展体育竞赛情况

3.4.1学校举办课外活动情况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建设和管理,在改善体育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协调好各部门组织开展好学校的各项体育常规工作,如运动会、体育节等。

3.4.2学校开展体育竞赛的类型

霍山一中、阜阳一中、铜陵一中、淮南中学都会举办广播操比赛;合肥一中、阜阳一中每年会有自己的篮球赛,同样会参加省级或市级的比赛。其中安庆一中,每年举办的体育竞赛项目较为新颖,田径运动会、啦啦操比赛、橄榄球竞标赛、乒乓球比赛,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增加了活动的平台。

3.4.3体育竞赛衍生活动

发展体育竞赛衍生活动,扩大体育竞赛对学生的影响力,告诉学生不仅仅只有通过成为运动员才能进行比赛,还可以通多种途径融入其中,如:啦啦队选拨、举办体育知识讲座、利用图片资料展览等方式,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竞赛之中。

3.4.4关于体育竞赛计划

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关于体育竞赛的计划主要围绕每年一度的运动会开展,再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存在社团的学校会组织一两次体育社团活动,如铜陵一中每年举办社团篮球赛,历时两个月(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合肥一中每年4月份的校园文化节,会定期开展足球赛、羽毛球赛等比赛。其他学校还会不定期组织一些计划中待定的项目,如阜阳一中、淮南一中、霍山一中的广播体操比赛;安庆一中、六安一中的啦啦操比赛;铜陵中学的三人制篮球赛等。

3.5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学生对参与体育竞赛的态度

3.5.1学生对体育竞赛的关注途径

学生对体育竞赛的关注途径较多,主要从网络、电视、广播中了解相关的图像和音像资料;学校中的宣传栏和标语也会向学生传递相关竞赛信息;其他学生还通过杂志和一些比赛现场进行关注,保持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3.5.2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热情度安徽省高校的仍有学生缺乏积极性,需进一步加强引导。

3.6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师生在体育竞赛中的角色

3.6.1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者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践行者,扮演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体育竞赛活动组织者包含党政领导、宣传部门、团委、学生会及社团、教师。

3.6.2学生在体育竞赛中的角色

学生在体育竞赛活动中,主要担任的角色以参赛者为主,占调查份额的54.5%。学生角色也逐渐发生了一些改变,出现了组织者(2.5%)、啦啦队(21.8%)、裁判员(22.1%)、记者(20.3%)、后勤员(39.4),学生在这些角色中的发展则更加有利于拉近学生与体育竞赛的距离。

3.7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制约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因素

制约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因素有很多,在学校方面主要包含:场地设施、器材设备、竞赛经费、体育教师数量和缺乏竞赛制度等原因。教师们对于竞赛制度的缺失呼声最高,它是对体育竞赛的开展形成了极大的阻碍。

4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影响的分析

4.1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体育竞赛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体育元素的多样性烘托出不同色彩的校园文化,在众多体育活动中,体育竞赛以其特有的竞争形式,不断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同时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学校的管理,体育文化填充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形成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

4.1.1展示特色办学理念,改善校风

体育竞赛的发展可以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改善学风,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这些作用得到普遍认可。学校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从精神层面打造校园品牌文化,注重融合各项课外文化活动,集教育性、娱乐性、竞赛性于一体,给予师生更多发展和参与的空间,引导其形成科学合理的三观。

4.1.2提升学校知名度

学校认识到体育竞赛的重要性,鼓励师生组织、参与各类比赛,尽可能的走出校门,学生和教师都会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提升,参与度提高,并获得一定的体育殊荣,学校的知名度得到宣扬。

4.1.3规范竞赛管理规定

体育竞赛的发展依托于相应的管理规定,要求学校领导部门针对本校具体情况规范、完善以下相关制度: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体育教师工作条例、成文的体育教师、学生奖励制度、运动员守则及校园文明规范、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场地器材设备条例等,给予体育竞赛的发展空间。

4.2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校园文化对体育竞赛的影响

当校园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则会反作用于体育竞赛,推动各类赛事和衍生活动的发展,并逐渐形成学校的特色、优势体育项目。

4.2.1渲染体育气氛

具有鲜明体育色彩的校园文化在各类体育的宣传阶段,就已经将体育气氛渲染到最到点,通过体育标语、体育海报、体育专栏、学校广播,甚至是新兴的公众平台,极大的拓宽了学生了解体育活动的途径,更加直观、快捷。

4.2.2增强凝聚力

学生在谈到体育竞赛对自己的影响时,认为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这就是加强凝聚力的表现。

4.2.3提高学生体育比赛的参与度

校园文化注重对学生的不同潜力,或者爱好进行挖掘和引导,将极大的吸引学生走进体育比赛,再结合自身的优劣势选择自己的参与方式,这就是校园文化对体育竞赛组基本的作用。

4.2.4促进赛场文明

体育赛事中文明比赛是真正的体育精神,学生的文明行为来源于学校的教育,这就要求校园体育文化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强调赛场文明,这是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的体育竞赛发展滞后,活动类型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学校没有相关的竞赛计划和制度保障;参差不齐的体育宣传设施和手段,严重滞后于校园文化建设。

5.2建议

(1)学校要拓展体育衍生活动,增加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途径,发现学生不同的兴趣点,吸引更多的学生和教师;要定期举办主题体育文化节,真正实现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发展体育教育,培养健康人才”的宗旨。(2)完善学校体育竞赛制度,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有参与和组织学校体育竞赛的机会,使体育竞赛能够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群体,学生的角色由参与者,向组织者、实施者方向发展,从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3)重视体育竞赛,一是经费支持,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除体育课外,需要依托体育竞赛建立本校的体育特色和团队影响力,充足的经费保障学校体育竞赛的顺利开展;二是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建设以体育文化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有助于形成具体特色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童锦,纵艳芳,王红雨.高校体育竞赛发展的思考—以安徽省部分高校体育竞赛现状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2).

[2]章玮,孔红新.改革高校运动的思考[J].宣春学院学报,2005,27(6).

[3]初永和.高校运动会由单一性向全面性发展的思考[J].2006,28(6).

[4]刘晓辉.江西省普通高校运动会现状的分析研究[J].科技向导,2010,36.

[5]郭静,吴玉华,兰师文.新课标背景下高校运动会改革实践研究———以赣南师范学院运动会为例[J].贵州体育科技,2010,3.

[6]刘宁,王国洪.略论素质教育下的中学体育竞赛改革王士明[J].贵州体育科技,2006,3.

体育竞赛的作用篇4

【关键词】教育生态;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测评;实证分析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GZYLX1213138)。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37-02

从生态学角度看,一方面,有机体必须依赖周围环境,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及信息交换才能生存下来,另一方面有机体又通过存在影响或改变着周围的环境。以职业院校为基本种群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在职业教育环境内,职业院校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教学软硬件条件为依托,与环境进行能量转换与信息传递的功能统一体。职业技能竞赛生态子系统是在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以职业技能竞赛为能量转换载体的功能系统。随着“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局面的初步形成,职业技能竞赛生态子系统的功能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生态必将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对于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的探析,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理论实践价值。

一、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及其构成要素

(一)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

影响力,一般是指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是指职业技能竞赛主体(职业院校、教育主管部门等)通过宣传、组织、实施(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相关主体(学校、教师、学生、企业)产生作用的力度。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的现实效果是对职业教育的推动、促进作用;其终极效果应该是让学生主体受益,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是评价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效果的“指示器”和“晴雨表”,是对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发展的观测和综合分析,是排除次要的、偶然的因素影响,以研究主要的、决定性因素作用呈现的规律性。通过影响力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职业院校、教育主管部门准确定位职业技能竞赛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相关主体,分析存在问题,找出发展的差距,调整决策与实施方案,从而促进职业技能竞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的构成要素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是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由五个缺一不可的因素构成,这五个构成要素是:规模、时间、内容、导向和效果[1]。

1.职业技能竞赛规模。职业技能竞赛规模是决定其影响力范围和边际的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技能竞赛最大的影响往往来自于“规模影响”,规模影响是形成外部影响力与内部持续影响力的基本要素。从职业院校内部技能竞赛系统看,师生是最大的参与主体,是决策规模的主要因素;从社会职业技能竞赛系统看,则更关注其外部性,组织部门、参与院校、企业、媒体数量等因素对影响力产生更直接的影响。

2.职业技能竞赛时间。职业技能竞赛时间包括竞赛时点、组织周期及持续时间三方面。“时间”决定着“影响”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所历经的过程,时间影响决定职业技能竞赛的轰动效应与持续效应。在影响力测评中,我们更关注制度化周期运作的竞赛安排产生的持续影响力及由此产生的长期促进作用。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内部系统中,我们更关注与竞赛相关的技能训练在实训时间中所占的比重,以期判断技能竞赛活动对学生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

3.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职业技能竞赛的内容主要是指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涉及的知识、技能、设施、操作流程等,是影响力的载体,是影响产生的最基本的因素,没有内容,影响无从谈起。在影响力测评中,我们主要关注技能竞赛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匹配程度、技能操作与社会实际岗位的契合程度,以及定期组织的技能竞赛与社会最先进技术、技能的更新速率。

4.职业技能竞赛的导向。职业技能竞赛的导向是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影响的指向性,是竞赛组织者期望实现的目标。导向决定了竞赛服务对象,是对预期效果的期望,是确保影响力正确与否的基本条件。在影响力测评中,我们更关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教育、教学、教研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

5.职业技能竞赛的效果。职业技能竞赛的效果即其影响作用发生的有效性,是衡量影响力水平的尺度和客观结果。在影响力测评中,我们除了关注比较的结果(获奖情况)对职业院校形象的影响外,主要关注职业技能竞赛对师生成长的影响及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的影响。

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分类及其功能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其中,职业技能竞赛也作为规范职业技能培养、扩大社会影响力和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之一。根据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影响力作用的范围不同,影响力主要分为社会影响力(外部影响力)和教育影响力(内部影响力)[3]。

(一)职业技能竞赛的社会影响力

职业技能竞赛是职业院校师生的“比武”,是对职业院校教学成果的检阅,是职业教育与职业院校社会形象的集中有形展示,对于促进全社会关注、支持职业教育,关心、关怀职业院校发展,重视、吸纳职业技能人才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职业技能竞赛的社会影响力,正是这种外部影响力。

(二)职业技能竞赛的教育影响力

教育影响力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职业技能竞赛的教育影响力是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作用于学院、专业、教师、学生的全部影响。根据影响力作用的层次,参照加尔东的社会结构层次理论,可分决策影响力、精英影响力和大众影响力[2]。

1.决策影响力。主要指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及专业建设层面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促进职业院校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强调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彰显职业教育特色;(2)促进职业院校进行专业改造,突出专业的职业性、应用性特征;(3)促进职业院校明确教学重点、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与方法,根据行业与企业最新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专业与课程建设,规范教师的知识更新与技能建构、全面提升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2.精英影响力。主要是指职业技能竞赛对参与人(指导教师、参赛学生)的影响力。竞赛指导教师与参赛学生,是职业技能竞赛的直接参与者与见证人,也是受职业技能竞赛影响最大的群体。对指导教师的影响主要包括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专业技能、职称职务等各方面;对参赛学生的影响也包括综合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就业能力等方面。

3.大众影响力。指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所有普通师生的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影响力是职业技能竞赛的影响力的根本体现。只有让职业技能竞赛惠及所有普通师生,才真正实现了职业技能竞赛的教育功能。

(三)社会影响力与教育影响力的关系

毫无疑问,职业技能竞赛的社会影响力与教育影响力评价中,应该突出教育影响力的作用。然而,社会现实却不容乐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职业院校、企业、社会普遍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过分看重职业技能竞赛的社会影响力作用,是当前职业技能竞赛中“应赛教育”、“培养错位”、“比赛经济”等不正常现象的根源所在。有鉴于此,我们在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测评中弱化了社会影响力的影响,以期发出正确的决策信号。同时,在教育影响力内部,我们更加关注决策影响力与大众影响力,因为教育应该是公平的,影响力测评指标同样应该释放促进教育公平性的信号。

三、基于职业教育生态视域下的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评价

职业技能竞赛生态系统是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也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的动态平衡系统,系统中人、事、物在时、空、量、序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一)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评价指标

以下我们主要着眼于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系统,基于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构成要素,结合影响力分类,依据主成分因子分析及生态位态势分析原理,确定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及影响因子[4],具体指标如下:

(二)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的综合评价

1.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绝对指数

根据上述指标及影响因子结果,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以下评价模型[5]:

影响力绝对指数Y=S+ap(1)

其中:S=∑Siwi(2)

Si=∑Sijwij(3)

p=∑piwi(4)

pi=∑pijwij(5)

a为量纲转换系数

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绝对指数主要运用于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系统单元(职业院校)的时点评价与动态评价。

2.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相对指数

影响力相对指数Yi=(Si+aipi)/∑(Sj+ajpj)

其中,i、j=1,2,3……n,Yi为系统单元(职业院校)i的影响力相对指数,Si为系统单元i的状态指标值,pi系统单元i为趋势指标值,Sj为系统单元j的状态指标值,pj系统单元j为趋势指标值,ai和aj为量纲转换系数。

影响力相对指数主要用于系统单元之间的横向比较与定位研究。

四、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指数的实证分析

以下以笔者所在职业院校及同省三所同等院校的相关数据为例进行计算分析(以下指标考察期为1年,趋势指标量纲转换系数设为1a):

本校职业技能竞赛绝对指数=Y=S+ap=0.52675

本校与同省其它三所同等院校对比资料如下:

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绝对指数与相对指数的对比分析,本校职业技能竞赛影响力尚处于较低水平,在同等四所院校中绝对指数与相对指数都处于低位,尤其是与a院校相比,差距很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B院校状态指标较高,但趋势指标最低,说明该校职业技能竞赛影响趋势趋缓,而本校在趋势指标上高于B、C两所院校,出现了较好的发展趋势,学校应该抓住这一趋势,从而实现赶超。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消除“为荣誉而战”的竞赛思维,努力回归职业技能竞赛的教育教学功能,以提高大众影响力的决策思维构建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体制与机制。

2.建立职业技能竞赛专业评价制度,保证职业技能竞赛的专业对口率与岗位技能实操率,大力推进技能竞赛进专业教学计划、进第一课堂工作,促进职业技能竞赛与专业实践教学的对接。

3.建立职业技能竞赛指导教师青蓝工程、专业教师轮岗等组织、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指导工作,并通过教研教改活动,将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机制、成果运用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与实际教学过程,使职业技能竞赛真正成为推进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推动因素。

参考文献

[1]史文生.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及其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0.33

[2]李援越,吴国蔚.高等职业教育生态失衡的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3]李媛媛.我国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18

[4]颜爱民.企业生态位评价指标及模型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7

体育竞赛的作用篇5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涵括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职业性、实践性、技术性、全民性等特征,也具有技能的技巧性、阶段性、迁移性和竞赛的竞争性、激励性、公平性等特征;同时,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自己相对独有的特征,且表现直观和具体,如技能性、竞争性、公正性、普遍性、先进性、合作性、复合性和导向性。

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指由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或有关行业部门、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据教育部、劳动部颁发的专业教学标准、技能训练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开展的群众性教育类比赛活动。目的是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教师的专业教学质量进行考评。2007年以来,教育部等1l家单位先后在重庆、天津举办了全国性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活动,即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期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分析历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各地举办的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的情况可以看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如下特征:

一、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

(一)职业教育的社会性。黄炎培先生最早在《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指出,职业学校“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职业教育与整个社会的联系紧密且具体,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宗旨。职业教育不能脱离外部社会环境,与社会劳动就业直接联系,毕业生就业是维系职业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而劳动就业又是高度综合性的社会工程,涉及国家和地域的资源、人口、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社会习俗观念、有关制度措施等各方面。职业教育对社会环境的高度依存性体现在:一是办学的社会性,要求其办学必须是开放的、灵活的,只有吸纳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办好。二是必须与社会民生相适应。其教学、课程、评价和管理也需要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职业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职业教育应以职业的形式进行,是为适应职业而进行的教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具有“职业针对性”,主要体现在: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专门技术理论和经验知识,以及专门技能、技巧和其他实践能力。职业教育,无论是就业前的准备教育还是就业后的在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一是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实习课程所占的比例高,且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二是培养的人才类型具有实践性。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第一线的技术工人、技术农民、生产现场的技术员和其他城乡劳动者等,其共同特征是具有相对完整的实践能力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知识。

(四)职业教育的技术性。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内化到劳动者身上,才能发挥其功能。技术的演变会影响到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构、层次、规模、课程和方法等。技术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变动推动职业教育结构的演变,技术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职业教育思想的发生和发展。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技术,教学过程也充分体现技术的属性,体现技术传授的规律和要求。

(五)职业教育的全民性。总理说,“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因而,职业教育是面向所有人,而且是所有人的终生,培养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和劳动者。职业教育可以渗透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中,即使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可能需要多次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在推动教育公平、满足经济需求、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和职责。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的对象是所有人群,上延可至高等教育阶段,下伸至基础教育阶段。同级职业教育又包含众多的科目、均可相互延伸。现代职业对从业者资格和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加上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次教育定终身将越来越少,使得职业教育必将延伸至整个从业阶段。

二、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技能和竞赛的特征

(一)技能的技巧性。根据技能熟练程度可分为水平较低的初级技能和水平较高的技巧性技能。技能是人的全部行为的一部分,受意识的控制比较少,且随时都可以转化为有意识的行为。技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具有高度的自动化和精确性,可称为技巧。达到熟练技巧时技能人员可以有条件反射式的行为。

(二)技能的阶段性。技能的形成包括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动作的协调及完善阶段,这三个阶段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各阶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行为的结构、行为的速度和品质,以及行为调节方面。

(三)技能的迁移性。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技能动作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已形成的技能若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叫做技能的正迁移。如果已形成的技能阻碍了新技能的形成,就叫技能的干扰,或技能的负迁移。

(四)竞赛的竞争性。竞争是各类比赛的一个基本属性。任何一场比赛,不论参赛人数多少,竞赛结束时,只有少数参赛者能够成为优胜者,获奖者享有很高的荣誉。竞赛的胜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一个国家、地区、单位的在技能方面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参赛者所在地区或单位的荣誉,参赛选手都竭力争取,把争取胜利作为参赛的主要目标。

(五)竞赛的激励性。在取胜的目标指引下,参赛者都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机体的潜力,承受最大强度的负荷。竞赛一方面对参赛者施加相应的刺激,促进其技能的发展,达到提高技能水平的目的;另一方面随着技能竞赛的发展,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参赛者之间竞争能力更为接近,使竞争越趋紧张激烈,使竞赛的竞争性尤为突出。

(六)竞赛的公平性。竞赛的公平性主要表现在参赛条件的等同性和评判人员执法的公正性两个方面。竞赛过程中,参赛者应遵照统一的规则,在等同条件下,充分地发挥智力与能力,去争取比赛的胜利。同时,各项竞赛的规则和方法须逐步修改和完善,才能真正保证竞赛的公平性。评判人员执法的公正性和一致性,是保证技能竞赛公平性的另一重要条件。公正是评判人员执法的准则,准确判断是基础。评判人员应严格地依据竞赛规则和规程,公正无私地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和裁决竞赛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

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特征

(一)技能性。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突出和强调技能性的特点,遵从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技能性相对于技术性而言,更加突出操作技能,强调实践动手能力。技能是技术的具体表现形式,技能竞赛是发挥其技能性特征的具体表现。近几年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从竞赛方案的设计上看,操作技能性强;从比赛项目的设置来看,大多为技能型紧缺专业,充分体现了技能性,反映了社会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求。

(二)竞争性。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本身是一项比赛活动。比赛就会产生竞争,有竞争就能激发动力。技能竞赛和其他比赛一样,对参赛者具有一种激发动机、鼓舞斗志、使人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以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功效与能力。在技能竞赛的过程中,个人与个人、单位与单位之间不自觉的比较,且都有获得较高比赛名次,以期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趋向。从竞赛的结果来看,对于取得较好竞赛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来说,是对自己学习成绩和努力工作的肯定与表扬,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感,激励人们不断进取,从而对成功的经验起到强化作用,使参赛者更加努力更加主动,以保持或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对比赛后进单位和个人能够起到督促作用,督促他们查找问题,努力学习和工作,以改变落后的状态。技能竞赛对于激发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公正性。公平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客观产生的一种需要,是举办任何性质的比赛所追求的基本原则。具体到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公正性是所有参赛人员最关注的问题,公平公正是所有参赛人员平等参加比赛的最高体现。第一,公正性体现在技能竞赛的各个方面,如选择承办学校、选择比赛设备、竞赛命题、确定评判标准、选聘评委、实施评判等各个方面。公正性的核心和关键是评判环节,要求所有裁判人员严格按照比赛的裁判和评分规则,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判。第二,公正性贯穿于技能竞赛全过程的始终,只有坚持公正性,才能为全体参赛选手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氛围,打造一个良好的技能竞赛平台,真正地比赛出选手的技能水平。同时,公正性有助于缓和解决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举办一个和谐的比赛。

(四)普适性。普适性关系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化的全员化问题。职业教育的全民性,要求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技能竞赛的普适性,要求技能竞赛是面向所有职业学校学生的比赛。从实践来看,参与技竞赛的学生人数越多,越能反映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就越具代表性。同时,技能竞赛坚持“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的原则,鼓励所有职业学校学生都要积极参加技能竞赛,通过人人参赛、逐级举办比赛,使技能竞赛覆盖每所职业学校,覆盖每个专业,覆盖每位专业教师,覆盖每位学生,逐步形成“人人都参与、专业全覆盖、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局面。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普适性,与技能竞赛的效度密切相关。一方面,参与技能竞赛的选手范围广,比赛规模大,自然能够提升比赛成绩的含金量。另一方面,技能竞赛的规模大,也提高了技能竞赛整体的规格和水平,提升了比赛的影响力。

(五)先进性。职业教育本身具有先进性。现代职业教育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课程模式、教材、设备等方面具有先进性,代表现时社会最先进的技术水平。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职业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促进作用,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技能竞赛能够评判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应当具有先进性,并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先进性对职业学校提出了较高要求,职业学校及其教师、学生必须在教学内容上摒弃不适应社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发展的旧内容,去适应具有时代特性和先进技术的新内容,切实加强技能竞赛要求的实践操作技能,才有可能在技能竞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通过先进性引导,引导职业学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水平。

(六)合作性。一是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在技能竞赛中,企业以不同形式参与进来,有的企业参与竞赛项目设计,把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融入比赛,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的企业提供竞赛专用设备,提供技术支持,为比赛的顺利举办奠定物质基础;有的企业在竞赛现场招聘,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搭建平台。这种校企合作的竞赛举办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推动了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

二是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从当今社会的发展来看,要完成一些重要的工作和事情,需要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因而需要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学会与人合作。现代企业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很多企业把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看作所有素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在设置项目比赛时,设置了团体竞赛项目,突出团队合作的理念,反映了现代大工业发展尤其是装配制造业发展对团队合作的高要求。技能竞赛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解决问题的合作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体育竞赛的作用篇6

【关键词】德城区;普通中学;体育竞赛;现状;改革对策

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学生体育兴趣、体育意识和有助于形成良好体育习惯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的成果和学生群体活动的综合表现。当前,受到奥运精神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体育竞赛,但大多中学的体育竞赛以田径单项竞技为主要内容,项目设置比较单一,竞技体育色彩浓厚,在客观上突出了田径等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却忽视了教材包含的其他体育项目,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不利于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本文通过对德州市德城区普通中学体育竞赛现状、问题和改革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为今后德州城区普通中学体育竞赛的改革与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以德州市德城区部分中学体育竞赛内容、竞赛目的、组织形式、项目设置以及使用规则等为研究对象,以德城区三中、五中、九中、十中普通中学领导及教师为访谈对象。

研究方法: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归纳分析法等。

二、结果与分析

1、德城区中学体育竞赛的现状

(1)开展体育竞赛的次数、形式。调查表明三中每年召开一次田径运动会,五中、九中、十中每年召开两次田径运动会。在单项体育竞赛方面,三中和九中每年开展一次单项体育竞赛―篮球,五中和七中每年开展两次单项体育竞赛―篮球。被调查学校的体育竞赛形式主要是校内田径运动会,其竞赛主要是单向体育竞赛和田径运动会。总得说来,所调查学校都能够开展校内体育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充实自我的机会,为他们提供锻炼实践的舞台,只是次数和形式上略有不同。学校体育竞赛的形式主要以全校性田径运动会为主,单项选拔赛、早操、课间操竞赛周、体育知识比赛等也是体育竞赛的主要形式。

(2)学校运动会报名方式和组织形式。通过访谈和归纳可以得知,德城区中学举行运动会期间对于学生参与运动会的选拔方式上存在着多种形式,如教师挑选、体育委员挑选和学生自愿选择和报名等几种方式,由班主任或体育委员挑选学生参与运动会的方式能够有效防止在简单竞赛项目上人数多,难度大的项目上人数少或无人报的情况出现。然而,班主任或体育委员挑选的方法却不利于校园体育竞赛的开展,使得很多学生参与了自己所不喜欢的项目,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3)体育运动会参与情况和开展目的。利用访谈法了解到三中有1539名学生,五中有3852名学生,九中有3247名学生,十中有1784名学生,然而每年参加运动会的人数有200-300人,只占到学校总人数的很少一部分。德城区普通中学开展体育竞赛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丰富学校课外活动,使学生获得运动乐趣;培养体育意识与实践能力。

(4)体育竞赛项目设置情况。在100m、1500m、跳远、铅球运动中四所学校均有设置,200m、400m、800m、3000m、接力、跳高项目的设置比例也较高,而5000m、三级跳远、标枪、铁饼、跨栏的项目基本很少设置。在单项体育竞赛方面,虽然各个中学开展情况略有差异,但都会以篮球项目作为体育竞赛的项目,而以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类、课间操等作为竞赛项目的也较为普遍。

(5)体育竞赛规则的使用情况。在使用规则上,田径项目和单项选拔赛在调查的学校中均采用了国际、国家竞赛规则。一部分休闲体育使用的规则是国际、国家竞赛规则,也有部分项目采用了自定的规则。

2、德城区中学体育竞赛的改革对策

(1)增加体育竞赛形式以及开展次数。德城区普通中学基本上是一年举行1-2次田径运动会或单项体育竞赛,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中学习,过于沉重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觉身心疲惫。而校内体育竞赛不仅可以使学生释放压力,更可以通过运动来放松自己,展示自己,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与认可,从而提高自信。所以学校应该多举行一些体育竞赛,不仅要开展田径运动会,也要适时开展一些单项选拔赛,早操、课间操竞赛周,体育知识比赛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2)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各项竞赛项目。经调查,大部分学校还是由学校来组织体育竞赛。虽然学校在组织体育竞赛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如果由学生自己来组织运动会,不仅可以激发同学们对体育项目的热爱,锻炼学生自身的能力,还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运动会中,毕竟学生之间更容易沟通与协调,因此,我们要多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各项竞赛项目。

(3)中学体育竞赛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中学体育竞赛都是由学校所组织,所以它面临的对象是全体的中学生,也就是说只要是学校的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作为中学的体育工作者,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体育竞赛。对于未能参加比赛的学生,要求他们养成集体荣辱观,可以为参与到竞赛项目的本班同学加油,达到最大限度的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到体育竞赛和相关活动中。也只有广大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分享体育竞赛带给他们的乐趣,也只有具备了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竞赛才能够发挥体育竞赛的作用。这就要求体育工作者应更新观念,大胆地对中学体育竞赛进行改革创新,淡化竞技,注重参与,尽可能地将中学体育竞赛办成项目内容多元化、面向全校师生的体育盛会。然而德城区普通中学体育竞赛的参与人数只占到全校总人数的10%左右,“少数人干,多数人看”,历来如此,似乎是天经地义,而学校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展示学校体育成果和学校精神风貌的窗口。所以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竞赛中来。

(4)根据中学生自身条件合理设置竞赛项目。体育竞赛的内容上主要以田径项目为主,常见的而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的项目都应设置,如100m、400m、短程接力赛等;竞走、障碍跑、撑杆跳高、铁饼、标枪、跨栏、游泳、三级跳远等对场地器材要求较高,应该多方面努力,克服障碍,尽量满足不同特长学生的需求。

(5)中学体育竞赛规则应做出合理的改变以适应中学生的需求。德城区普通中学体育竞赛中,无论是单项体育竞赛还是学校体育运动会,都存在着竞技化的情况,其中也包括了使用的比赛规则。

在体育竞赛中开展的足球、篮球、排球等单项体育比赛,很多都是采用国际、国家标准的规则,而这并不适合我们的中学生。我们可以根据广大中学生的身体情况来改变适合中学生的标准。可以把篮筐降低、比赛时间缩短、足球场划成两块,可以改变并不适合中学生的规则和标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比赛的乐趣,又不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太大的负担。而记分的方式也应当有所改变,采用全员参与后记总分、平均分的方法,完成比赛者均加分。

体育竞赛的作用篇7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竞赛裁判能力培养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倒逼学生认真学习各专项的技战术内容,深入分析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整个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优秀毕业生。

关键词:

体育专业;竞赛裁判;能力培养

一、前言

依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在制定各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与实践,应了解并系统掌握专项的竞赛理论与方法,而且能够胜任基层各竞赛项目的裁判工作,同时力争达到国家二级裁判员的等级标准。但是通过走访、调查及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经过本科阶段的系统学习后,实际的竞赛裁判水平,不论是对竞赛理论与方法的掌握还是临场实践的操作环节都与培养方案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将来就业的主要领域就是地方的中小学校,工作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日常教学、课外活动指导与课外竞赛训练等方面,而基层中各项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更离不开扎实的与竞赛裁判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基本功。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科阶段各竞赛项目的裁判学习工作必须得到重视。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竞赛裁判能力的培养,应明确以下几点:首先体育专项竞赛裁判工作本身就是专项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院校在制订本科阶段的教学培养方案时,会在培养目标里将学生掌握的基础的竞赛裁判知识和技能进行明确的阐述,学生掌握竞赛裁判水平的高低对整个专业技术的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另外,扎实的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基本功,既要求学生了解相对应的各专项技术动作的结构与方法,又要熟练掌握并灵活地运用于实践,目的就是为学习竞赛裁判技能打下牢实的基础。从这一角度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能力的培养可以倒逼学生认真学习各专项的技战术内容,深入分析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专项技战术的学习对促进竞赛裁判工作掌握的重要作用,从而推动整个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符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优秀毕业生。因此,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能力的培养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宏观上掌控,细节上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标。

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1.竞赛裁判学习环节的课时比例情况。

依照当前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学生在大学的初级阶段会安排各个专业技术内容的普修课程,课时在50~60学时不等,而且裁判竞赛理论和实践的学时比例大约占到总课时的10%~15%。在这个阶段学生要对所开设的所有专业技术课程的竞赛裁判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达到初步掌握各运动项目的规则和竞赛方法,对于临场竞赛裁判实践能够基本完成。在普修课程结束之后,后面阶段的学习就是专修阶段,会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取向选择一项专业技术进行下一步深层次的学习。在这一阶段,不论是时间跨度、课时总数还是学生的精力投入都要大于普修阶段的学习。专修阶段总课时安排在180~200学时左右,裁判竞赛理论和实践的学时比例大约占到总课时的20%~25%。通过访谈调查了解到,不论是普修还是专修阶段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首先认为所学专项技术竞赛裁判的学时数偏少,尤其是在专修阶段,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对这个项目感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就是抱着对该项目裁判工作的强烈求知欲才选择该项目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实践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还有就是学生认为在安排的竞赛裁判学时中,理论学时安排偏多,实践操作环节学时明显不够,学生临场实践的机会太少。因此适当提高竞赛裁判环节在总学时中的学时比例是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培养问题的首要措施。

2.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落实情况。

在保证了一定学时前提下,对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环节的学习能否落实到实处是关键。通过走访多数体育院校的专业授课教师和学生了解到,学习过程中竞赛裁判理论讲授与实践脱节,没有及时更新最新执行的各专业技术规则与裁判法,实践学习过程中对各专业技术裁判员基本功的练习强度不够是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落实过程中体现的主要问题。竞赛裁判理论主要是对专业项目规则和裁判法的理论讲解,是学生全面了解运动项目规则要点、竞赛方法等内容的主要途径,对这个环节的熟练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后面实践操作的质量。尤其当前流行的几大球类项目,它们的普及率、职业化和商业化程度都很高,因此对应的规则和裁判法在最近几年调整和修改的频率加大,而对于竞赛裁判的初学者如果不能对这些竞赛裁判理论变动前后贯穿,及时补充学习最新内容,势必会影响到该项目的竞赛裁判实践环节;而实际临场实践环节是对理论层次学习的检验,能反映出理论阶段学习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返回重新梳理和讨论相关理论要点,然后再实践,如此反复才能真正熟练掌握竞赛裁判技能。所以,要落实好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必须做到专业项目竞赛理论与临场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理论中寻求解决方法,边理论边实践,只有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课堂教授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情况。

对于专业教师在课堂教授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情况中的问题,我们主要围绕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方法与手段来进行阐述。首先在竞赛理论教授环节,通过访谈调查相关专业的教师,发现他们部分在各自的专业项目上都有着多年丰富的竞赛裁判经验,多数有着国家一级裁判员的称号,少数还是部级及以上裁判员,多次担任高水平竞赛项目的裁判工作。尽管如此,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方面发现,专业教师在讲解竞赛理论时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部分教师没有教案,个别使用下载的woRD文档作为幻灯片,只有少数教师会配以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制作完整的ppt。对于竞赛裁判的初学者而言,在课堂讲授环节结合各个专业运动项目的特点,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图文并茂并配以相关竞赛视频,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理论讲授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实践学习环节主要问题就是教师对学生裁判基本功的学习抓得不够紧,多数是因为学时少的原因把裁判员基本功的具体步骤环节一带而过,学生也只是学到皮毛,对每项基本功的适用场景、运用时机都不能深入的学习和体会,导致底子还没打厚,就直接进行临场的实践操作,而且教师对临场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的纠正普遍忽略,多数抱着考虑不出现大的失误就没问题,这样的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状况最终会导致顾此失彼,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4.竞赛活动开展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加竞赛裁判工作情况。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经过普修和专修两个阶段的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后,基本具备了各专项二级裁判员的执裁水平。校内举办的运动会和组织的师生各群体项目的竞赛及市级水平的各种竞赛都给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检验临场执裁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通过调查访谈多数从事竞赛裁判工作的学生对学校创造的临场锻炼机会感到满意,并能够顺利完成竞赛任务;由于这个环节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对自己的执裁要求严格,所以对于临场出现的竞赛裁判问题也能够独立思考,认识和考虑问题更加全面、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反映的最大问题就是对临场出现的众多细节问题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教师的专业指导,后面即使有集中讨论的学习机会,但由于执裁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回忆问题时难免疏漏,导致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反复出现。针对这种状况,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进行解决,一是指导教师亲临竞赛现场,对学生出现的临场执裁问题通过暂停或中场休息等间隙时间及时指导;另外对比赛出现的共性问题和个别同学的细节问题教师可以记到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或让跟随的学生及时记录比赛各种情况,以便赛后统一进行归纳、总结和讨论;还有就是在关键比赛场次指导教师可以亲自上场执裁,现场给学生做示范,效果会更佳。

四、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能力培养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在安排竞赛裁判学时时,适当提高理论学时数和竞赛裁判环节在总学时中的学时比例是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竞赛裁判培养问题的首要措施。

2.在落实竞赛裁判理论与实践学习时,必须做到专业项目竞赛理论与临场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理论中寻求解决方法,边理论边实践。

3.在课堂讲授环节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各个专业运动项目的特点,图文并茂并配以相关竞赛视频,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理论讲授质量的重要环节。

4.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必须重视裁判员的基本功学习,在进行临场实践时基本功的学习要贯穿始终。

5.对于组织的各项目竞赛活动,临场出现的众多细节问题,指导教师应通过现场指导、亲自示范等多种途径及时解决。

作者:郭杰单位: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王天聪.对高师体育专业学生裁判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2]何旭初.普通高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裁判能力[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2,(04).

[3]吴建逊.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裁判能力的培养[J].韶关学院学报,2008,(03).

体育竞赛的作用篇8

[关键词]新课标学校体育运动会改革

我们发现传统的学校体育运动会有几个弱点:一是以田径项目为主,讲究竞技性,技术要求高,竞赛规则严,学生参与率低。根据研究初步调查,只有18.2%的学生田径基础较好和有参与欲望,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意识淡薄。二是项目设置的不合理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有特长和一些有体育兴趣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显然不符合人人参与的学校体育的精神,不符合新时期全民健身的要求。三是竞赛组织以教师为主,学生则作为竞技者缺乏主体性。四是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竞赛活动对学校的各项体育工作开展的影响与辐射较小,赛后效果一般。

如何弥补传统学校体育运动会的弊端,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一、项目的设置

1.继承和改进传统田径项目。传统田径竞赛活动中也有不少项目是们学生所喜爱并能发展学生单项体育素质的,如短跑、跳跃、投掷类等,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使他们更适合新型体育竞赛活动的要求。如我们将50米跑改成50米×16人接力往返跑,将跳高改成8人跳高团体赛,将200米改成200米×8接力赛跑等等。

2.拓展和充实新兴项目。(1)改进原有单项竞赛项目。学校原有的单项竞赛项目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学生参与热情高,但受传统竞赛重竞技思想的影响,许多学生没有参与竞赛的机会,我们将这些项目进行了一些“加工”,使他们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如将篮球竞赛改成篮球运球接力、定点投篮比赛。排球改成1分钟垫球和小排球赛,象棋、乒乓球改成9人团体赛。一些改革,一点变通使传统的竞赛项目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参与竞赛的机会。(2)创造新项目。每届竞赛活动都增加新项目是我校近几年来竞赛活动中坚持的做法,这些新项目的产生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师生依据生活实践、结合地域文化创编的学校特色的竞赛活动项目。每年我校都动员全体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创造活动项目,再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改进和规范形成有本区域、本校特色的体育活动。这些年,我们师生共同创造了近二十多项活动项目,其中有多项进入竞赛活动。②有选择地借鉴媒体、资料以及其他学校竞赛活动中适合本校学生活动开展的项目。让家长走进学校竞赛活动,与子女共同参与比赛,促进了学校与家长的交流,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使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促进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共同发展。

二、竞赛日程

在每学期初制订竞赛活动计划,发放通知规程。竞赛活动分为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整个过程持续三个月左右,预赛计划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各项目的人选选拔。决赛以学校组织,按年级进行分组,一般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每天竞赛活动主要安排在课外时间进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根据季节的变换,分别在下午、中午等课余时间或活动课时间、大课间进行体育竞赛活动。每班两三天进行一项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竞赛促进了课外活动的开展。

三、组织人员

传统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工作是以教师为主,无形中忽略了学校体育的主体―――学生,竞赛活动也失去了一定功能。我们对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进行竞赛活动组织与裁判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走进竞赛活动,成为运动的组织策划、裁判、工作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终身体育的意识。我们在对学生的组织与培训中,坚持以老带新,梯队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坚持理论学习联系实践操作的培训;坚持业务素质提高与业务道德提高相结合。他们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公正无私,一如既往。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就会有令人惊讶的表现。实践证明,学生的执著、创新、智慧在某些方面超出我们教师。

四、组织形式

学校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决定了竞赛的目标,传统组织形式以个体参加单项比赛为主,取得名次积分记入班级团体总分,强调的是个体竞技、技能的发挥。我校的体育竞赛活动在继承传统运动会竞赛组织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在预赛阶段以学生个体参加竞赛,以取得代表班级参加校内决赛资格,大会组委会派学生裁判到各班进行组织;在决赛阶段,各班均以团队形式参赛,这种形式既让更多的学生走进竞赛活动,又可以对各班的综合运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加强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五、评价体系

体育竞赛的作用篇9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以上海市竞猜型体育的彩民为调查对象,从彩民角度研究了开发国内体育赛事相关的竞猜型体育的相关影响。结果表明,影响主要集中在彩民本身、体育、彩民体育参与、体育赛事本身以及体育赛事企业五个部分。

关键词国内体育赛事竞猜型体育影响研究

一、引言

自2001年中国足球在包括上海在内的12个省市同步上市以来,足球吸引了成千上万热爱足球的球迷。上海市作为一个国际都市,城市发展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居民的投资观念、娱乐消费观念也促使上海足球市场的一直稳居全国前列,同时竞猜型体育作为体育的核心产品也应当占据较大的市场。但目前为止,我国包括足球、篮球在内的竞猜型体育竞猜的仍然是国外的联赛,与国内体育赛事的关联不大,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在2015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中国足球总体改革方案》中也提到,要积极研究推进发行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为竞猜对象的足球,因此,开发针对我国国内赛事的竞猜型体育已经是必然的趋势。本文通过调查上海市竞猜型体育的彩民,从体育的消费者的角度,来预测针对我国体育赛事开发竞猜型体育的相关影响,以此为不久的将来,国家体育相关部门开发国内体育赛事相关的竞猜型体育做必要的市场调查铺垫。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彩民本身的影响

问卷数据显示,有74.7%的彩民认为该竞彩会提高彩民的热情;77.3%的彩民认为该竞彩会使得竞猜本土化,增加彩民认同感;有75.4%的彩民认为该竞彩会吸引更多的人购买体育,壮大彩民队伍。另外21%左右的彩民认为该竞彩在这三方面上的作用一般;有3%左右的彩民不认同该竞彩对彩民的这些作用。

(二)对体育的影响

问卷数据显示,有较少的彩民对开发国内赛事竞猜对体育的积极影响持否定的态度,78.5%的彩民认为其会丰富体育的种类,66.1%的彩民认为其会促进体育的宣传,63.5%的彩民认为其会丰富现行体育的体育内涵,80.7%的彩民认为其会提升体育的整体销量。总体上多数彩民认可其将对体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三)对体育参与的影响

对于该竞猜是否会吸引人们参与体育活动,数据显示,有2.5%的彩民表示非常不赞同,8.4%的彩民表示比较不赞同,即不赞同这一说法的彩民共占比重为10.9%,持中立态度的彩民有24.6%,比较赞同的有27.4%,表示非常赞同的有37.1%,占比最多,总之,有64.5%的彩民赞同该竞彩对人们体育参与的促进作用。体育参与人数的增加,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体育赛事,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度的提高,必将会推动体育赛事运作的不断规范化,这对于体育未来的开发、推行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对体育赛事本身的影响

问卷数据显示,有少数彩民不认为其会给体育赛事带来什么影响,有74.8%的彩民认为其会加大人们对对应赛事的关注,73.5%的彩民认为其会增加对应赛事的趣味,75%的彩民认为其会使更多的人观看对应赛事,提升国内体育赛事上座率。

(五)对体育赛事企业的影响

问卷数据显示,63%的彩民认为其会给赛事企业带来资金上的支持,72.6%的彩民表示对对应的赛事企业起到宣传作用,63.6%的彩民认为其可以为赛事企业提供赛前数据,71.4%的彩民表示会增加对应赛事相关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查看彩民这方面态度对于未来更好的将彩民转化体育迷,将体育迷转化为彩民,促进两者协同互动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国内赛事开发竞猜型体育带来的积极影响较为广泛,多数彩民对此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和支持度,具体影响情况如下:

(一)在对彩民自身影响上,有提高彩民的热情;使得竞猜本土化,增加彩民认同感;吸引更多的人购买体育三方面影响。

(二)在对体育的影响上,有丰富体育的种类;促进体育的宣传;丰富体育的体育内涵以及提升体育的整体销量四个方面的影响。

(三)在对体育参与的影响上,多数彩民表示认同这方面的影响,即认为开发国内赛事的竞猜型体育会增加人们对像踢足球等体育活动的参与。

(四)在对赛事本身的影响上,有加大人们对对应赛事的关注;增加赛事趣味;使得更多的人观看对应赛事等三方面的影响。

(五)在对赛事企业的影响上,有给赛事企业带来资金、促进赛事企业宣传、为赛事企业提供赛前数据以及增加对应赛事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四个方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海.体育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8.

[2]李南筑.体育赛事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8-9.

体育竞赛的作用篇10

关键词:竞技体育竞赛;不正当竞争行为;体育竞争;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4-0590-03

不正当竞争是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讨论的话题,也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一直无法解决的难题。随着体育竞争的政治化、国际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以及体育竞赛本身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体育竞赛中丑闻不断,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手段和方式日益增多,花样百出,愈演愈烈,这些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重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败坏了社会风气,违反了体育竞赛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这是当今体育竞赛活动中一种极不和谐的“音符”,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一颗“毒瘤”,必须加以有效控制[1],才能促进体育竞赛的良性发展。

1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概述

1.1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基本含义什么是不正当竞争(Unfaircompetition)?不正当竞实质上就是“不公平竞争”,这种称谓为国际上所通用,也为国际上一些权威性法律文件和法律著作所采用。当然,对于不正当竞争的内涵和外延,有多种说法。对此,法律界和学术界的解释不尽相同。在国际上,各国解释也不尽一致。正确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前提是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构成要件有正确的理解,一般来说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构成要件共有四个: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实施者)、主观方面(意图)、客体(受害者)和客观方面(行为及结果)。我们将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定义为体育竞争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采取不正当手段达到预期比赛结果的不规范行为。

1.2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基本类型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很多,主要有:1)虚假行为。利用人们的信任、制度与法律的空子、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人们视野的盲区等,制造虚假现象,欺骗公众,以获取竞争优势。如操纵比赛、替代、假摔、假球、兴奋剂等。2)受贿行为。主要指裁判员和官员收受贿赂而控制改变比赛结果,如更改比赛结果、黑哨、体操及花样游泳等比赛中多次出现的裁判给分不公正等。3)侵犯行为。如窥探、窃取、窃听对手体育竞争中战略、战术及技术方面的秘密行为;比赛不出力、应付观众、事先私定比赛结果等。4)行为。如运动员、教练、观众参与博赌,人为控制和影响体育比赛。5)破坏行为。蓄意破坏竞争对手的正常比赛。如破坏设备、威胁对手、谋杀、互派间谍、收买对方运动员等。

1.3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点体育竞赛是体育的一大特点,它是一种正当的、有序的、依靠真实技能与智慧的竞争,它要求竞争者之间必须地位平等、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地竞争,但是总有极少数人或组织受物质和精神利益的驱使,通过不正当、不合法的手段企图谋取私利。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点是:1)通常发生在竞争激烈的体育竞赛中;2)违背了体育竞赛中的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3)目标明确,以扰乱正常有序的体育竞赛秩序获取非法利益为目的;4)具有侵害性,给参赛对方造成精神和物质上的损失[2];5)具有隐蔽性和非公开性,通常是以秘密、隐秘、私下和地下方式进行,很难鉴别和识别;6)采用非法手段,具有不合法性,不正当体育竞争行为是一种不合法的侵权行为,通常很难准确有效地界定其范围,这样给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辨别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1.4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危害体育竞争是体育运动最显著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公平与公正则是体育文化道德规范的内核和基本准则,体育竞争的公正与公平离不开参与各方高尚的道德规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竞赛规则的有力保障和支撑。在体育运动中所出现的服用兴奋剂、不良赛风、假球黑哨、弄虚作假等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从根本上动摇了体育运动发展所依赖的道德规范的根基,目标直指体育运动所倡导和追求的公平、公正的内核,说到底是企图以一种不公平的手段获得不正当利益的道德败坏的行为,同时也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

可见,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中一种重要的形式,其所造成的影响不仅仅限于体育领域,而且会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应当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研究,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将其社会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2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产生的社会根源

2.1体育竞争的政治化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竞赛在经济发展、政治生活等社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体育竞赛政治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国家利益、地区利益、部门利益、集体利益、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等在体育竞赛中的冲突也日趋激烈,并且与政治生活紧密绞织在一起,对体育竞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尤为突出、影响尤为显著的是体育运动的国际化引起的国际政治活动。体育竞赛的政治化和国际化特点不仅扩大了体育运动的活动范围,而且也加深了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正是如此,当今世界过多的政治介入,把本来属于运动技艺比赛的意义,扩大和延伸到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激烈竞争。在国际和国内大赛上,体育比赛可以增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团体的凝聚力,因为一个国家可能在赛场上战绩辉煌,以取得胜利来显示国家权力,提高国家威信与声誉,可以说是竞技体育参加国争取比赛胜利的一个重要目的。也可能全军覆灭,心生怨恨和怒火。作为一名运动员,他是代表国家和民族来参与竞争的,因此,运动团体和运动员会不惜一切代价甚至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奖牌,这就无形之间把本不属于体育竞争的政治手段运用到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中,加剧了体育竞争的政治化。

2.2体育竞争的商业化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商业利润已经成为推动体育竞赛前进的重要动力,商业气息已经笼罩了整个体育竞赛活动,也成为体育竞赛中必不可少的剂。体育设施的改进、场馆建设和安全措施等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否则体育比赛就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开发体育资源,服务于体育运动,就成了体育活动中一个重大课题,这就是要以体育养体育,即开发体育商业资源。如广告开发、门票、拉赞助等。也正是体育竞争的商业化才导致了体育运动和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过度的商业化也会干扰体育竞争的有序进行,并逐渐演变为不正当竞争。由于竞争胜负已成为国力强弱的反映,成为民族形象的展示,这就为体育竞赛增加了深刻涵义,许多国家不惜以巨奖刺激运动员出成绩,在许多国家,竞技体育商业化现象较为突出,优秀运动员已成为商品,虽然使用兴奋剂等不正当手段拥有很大的风险,但是成名之后意味着各种广告合同将纷至沓来,运动员的出场费也将扶摇直上,这些金钱诱惑都使得运动员甘愿以身试法,甘愿冒身败名裂的风险。商业化带来了“一切向钱看”的恶果,带来了追求私利的现象,成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产生的温床。

2.3法律制度上的不完善众所周知,由于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和变化多样等特性,任何法律、法规、制度和规则都难免有或大或小的“空子”,再严谨的法律、规章制度也不可能规范全世间所有的事务。随着体育运动商业化和政治化的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的复杂化,职业道德、体育道德、体育伦理和体育精神对人们的约束力越来越弱。有些体育科研人员、教练员、运动员为取得好成绩而走捷径,有的钻法律空子,有的甚至不惜违法,却不好定罪。例如我国前段时间出现的黑哨、现象。1997年《刑法》出台时,我国还没有下注,《刑法》条文规范还不够明确,根据《刑法》303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聚众,开设或者以为业者,构成罪,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除以营利为目的外,还要聚众,开,以为业,这样一来,可能成为一个空白点,如果仅仅下一次注,既不是庄家,也没有聚众,更没有以此为业,难定罪。公安部门只能按《治安处罚条例》来处罚下注者。这种处罚是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无论是力度还是效果均不及刑事处罚。正因此,者才打了个球,而现在球员下注都暗中进行,你很难说他以此为业。诸如此类的事情在体育竞争中比赛皆是,法律的真空,伦理道德的滑坡,给体育竞争的链条上留下了许多薄弱环节,这些薄弱环节也就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产生的源泉。

2.4不正当运用竞争策略体育竞争策略自古就有,一个运动员(队)的比赛成绩,除了取决于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智力训练和思想训练水平外,还取决于战略战术的训练水平,而战术的制定就必须依靠体育竞争情报和反竞争情报的搜集和整理。1998年的第18届冬季奥运会女子500m短道速滑决赛中,中国有杨阳和杨春霞参加决赛,另外还有加拿大的依沙贝尔和另外一名运动员,从实力上看,杨春霞最强。决赛中,依沙贝尔故意犯规,撞到处在第一的杨春霞,结果处在第3位的加拿大选手获得金牌,使得中国队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的愿望落空。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多人博弈,它是处在多个各自独立决策、相互具有策略依存关系的博弈人之间的博弈问题,也是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为保全整体的获胜,选择有利于自身,而破坏别人利益的战略战术,从而取得比赛的胜利[3]。因此,无形的、不合理的、难以辨别和防控的体育竞争策略的运用,为不正当竞争穿上合法的外衣,使得大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在阴影之中孳生。

总之,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无处不在,导致其产生的因素也很多。但总的来说,只要有利益冲突的地方,就有激烈的竞争,就有不正当竞争行为存在。加上人又是社会人(总是为一定的利益集团服务)和经济人(总是表现出一定的自私自利倾向),人的行为又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且难以控制的产物,因此,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一个恒古不变的真理。

3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防控

3.1建立健全体育竞争法律法规体系不正当体育竞争行为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不合法性,因此应该科学开展体育立法预测和执法监督,建立健全体育竞赛法律法规体系,将不合法的体育竞争行为有效的控制在体育法律法规之外,并给体育竞争和识别不正当竞争提供科学的法律依据,是防止和控制体育竞争中不正当行为产生的关键。建立健全体育竞争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体育竞赛的立法,使体育竞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二是体育竞赛的执法,即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国外一些国家专门规定了针对体育运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如马耳他在20世纪70年代就颁布了《运动贿赂法》;在巴西、阿根廷都有“体育法庭”和可以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意大利队足球裁判的管理有非常严格的“行规”,英国足坛打假的三大利器-规则和制度的完善、舆论的监督[4]。我国体育立法相对落后于其他部门,也严重滞后于体育发展形势,建议按照《立法》要求,尽快制定竞技体育法、体育程序法、体育仲裁法等,为识别不正当体育竞争提供科学的法律依据。

3.2完善社会舆论监督体系社会舆论控制和监督可以起到与行政、法律调控和监督所不同的作用,是行政监督和法律监督的有效补充。社会舆论监督包括用户监督(如企业和居民举报)、新闻媒体监督(如电视广播和报纸曝光)和体育竞赛参与者之间相互监督(如政府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和居民之间)。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社会舆论监督和控制体系,给不正当体育竞争行为制造社会压力。

加强新闻媒体监督(如电视广播和报纸曝光)。新闻舆论是一种借助于新闻传媒所传播的事实而形成的公众舆论,具有一种超乎法律和行政力量的权威性、威慑力、感召力与约束力[5],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舆论氛围,产生一种道义力量,促使当事人或组织对自身的行为有所约束,从而保证体育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符合其职业道德规范,黑哨、假球、兴奋剂等大家熟知的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相当部分是经媒体监督和公众监督披露出来的,事实证明,媒体监督有时具有比其它监督手段更强的威慑力;

加强用户监督(如企业和居民举报)与体育竞赛参与者之间相互监督(如政府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和运动员之间)。组织类似“陪审团”这样的监督机构,适时请各方代表对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给与指出并给执法队伍进行打分,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衡量执法队伍的业务能力与职业道德水平的一个标准,以及以后是否被委派和任命的依据之一[5]。

3.3加强教育,提高体育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仅要加强体育运动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还要加强体育相关从事人员(如教练员、裁判、管理人员等)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有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的体育职业道德素质,才能从内部和根本上消除不正当体育竞争行为的发生。应该对运动员和从事人员及时和定期进行职业道德培训,使各类人员在体育竞赛中谨守体育职业道德。这就要求教育体育运动员和从业人员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要学会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和绝对化;要教育体育从业人员树立清正廉洁的作风[6],要求体育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始终不渝地把社会和公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个人利益与社会或公众利益发生矛盾时自觉以社会或公众利益为重,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要教育体育从业人员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司法尊严,不得发表有损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言论,不得损害公民合法权益。

3.4提高防控技术,阻止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传播与蔓延提高防控技术包括加强对不正当体育竞争行为的研究;加强投入,改善体育竞赛设施;在体育竞赛中运用各种先进的监督、监控手段、方法和技术。

提高竞技水平,成立各单项科研协会,建立科研网络体系,制定教练员、管理人员科研考核与激励措施,加强各方面合作,共同进行科研攻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7];改善体育场馆设施,政府、企业加大对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而且要规范体育场馆设施标准建设;加强专业管理与监管人员的培养,可以开设培训班,通过考试,获得资格证书,以便更好的管理和监管体育场馆;完善裁判水平和方法,体育运动裁判方法有利于体育运动成绩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一直在不断改进,如田径中的手计时、电计时、足球比赛中的第四裁判、兴奋剂的检测方法的出现与不断改进、各种大型比赛装有监控等,这些方法有意或无意的预防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使体育竞争朝着有利于体育健康发展的方向发展。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既要使所有人都“不想”或“不敢”(即从内部出发来提高体育动员和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截断不正当体育竞争行为产生的来源),而且又要使他们“不能”(即从外部出发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社会舆论监督体系和提高防控技术,将不正当体育竞争行为扼杀在摇篮之中)[8]。

3.5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监管与惩处力度制度建设是保证体育竞赛正常和有序的根本保障之一。体育竞争制度建设包括一系统相关规章制度建设,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系。具体来说,体育竞赛制度建设包括管理制度(包括对在籍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的档案、培训、资格等的管理)、工作制度(各类人员在体育竞赛中的职责规范)、监督制度(对各类人员在体育竞赛中资格、行为与职责的监督与审查)、举报制度(对体育竞赛中各类不正当行为的举报)和奖罚制度(奖励良好的、高尚的体育竞争行为,惩处不正当的、丑恶的体育竞争行为)等。

4结束语

事实证明,建立健全体育竞争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舆论监督体系,加强教育,提高体育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防控技术,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监管与惩处力度等措施,对于防止体育竞争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产生的确起到很好的作用与效果。尽管这些努力不可能完全禁止和消除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产生及其对社会所形成的消极影响。由于人类社会利益冲突的普遍性,因此不正当体育竞争行为的产生具有不可避免性。尽管如此,但抑恶扬善,追求公平、公正、平等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共同追求的最高目标。自古邪不胜正,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科学合理地运用体育法律、制度、道德、技术和方法等正义的武器,从体育竞赛的内部和外部规律出发,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和监控体系,就能有效地控制和消除不正当体育竞争行为的产生和蔓延。

参考文献:

[1]杨效勇.我国裁判员越轨执法的社会学研究[J].体育学刊,2004,11(2):21-23.

[2]张厚福,赵勇戈,胡建国等.体育知识产权的客体与法律保护[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1):12-15.

[3]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55-57.

[4]肖海婷,李艳翎.当前体育法规研究的热点与问题[J].体育科学研究,2004:8(4):17-20.

[5]缪志为.中国足球联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与道德思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7(2)::71-74.

[6]朱昆,司虎克,赵丙军.竞技体育领域道德风险若干问题探究[J].体育科研,2005,26(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