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的本质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5:27

预防医学的本质特征篇1

[关键词]中医体质;高血压;社区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14-0124-03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由先天禀赋与后天因素共同形成的。在体质与发病的关系上,每种体质都有其不同的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性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并有不同的发病倾向[1,2]。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的特点,是社区中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对社区居民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根据中医理论,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特点是阴阳失调,痰瘀互结。在现有的高血压管理方法基础上融入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管理方法,探讨适宜可行的社区高血压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干预方案,可防止和减少高血压病给社区中老年人身心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

我们在2011年12月~2012年11月对300例在册管理的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合部分症状、体征的变化,了解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在中医体质类型上的分布特点,为中医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00例原发性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其中男121例(占40.33%),女179例(占59.67%),年龄≥60岁者235例(占78.33%),45~60岁者65例(占21.67%)。样本来源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病管理系统,采取随机抽样。本研究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如下:①纳入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确诊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并纳入闸北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信息系统者。②排除标准:年龄45周岁以下;有严重的躯体疾病而不能活动者;存在认知障碍者;患精神分裂症或严重器质性精神疾病者;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的分型标准: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特禀质共九种体质[4],结合现有样本社区自行编制的中医“治未病”电子操作系统对样本社区人群进行中医健康信息采集和中医体质辨识。①平和质-a型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性格随和开朗。平素患病较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②气虚质-B型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③阳虚质-C型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④阴虚质-D型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⑤痰湿质-e型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⑥湿热质-F型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⑦血瘀质-G型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⑧气郁质-H型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⑨特禀质-i型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以上分型标准的内容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4]。

1.2.2调查方法调查人员由本中心3名社区中医主治医师和3名课题干预组成员预约样本人群到就近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对300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结合其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脉搏、舌象、现病史、既往史等,进行体质辨识和辩证分型,并将结果录入数据库。

1.3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e3.02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

2.1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年龄构成

见表l。

2.2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各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

见表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300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阴虚质和痰湿质两种类型所占比例较高,痰湿质占31.67%、阴虚质占35.33%,明显超过其他体质,是主要体质类型。

3讨论

高血压病与中医学中的“眩晕”、“头痛”、“肝阳”、“肝风”等病相近。《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中药致病因素之一;《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不作眩”,提出了痰水致眩之说;张景岳在《景岳全书・眩运》中强调指出为“无虚不能作眩”,指出眩晕的发病有痰湿及真水亏虚之分,治疗眩晕亦当分别针对不同体质及症候,辨证治之。

阴虚质大多由于禀赋不足、素体阳虚、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以及房劳伤精、偏食辛燥食物、精神情绪刺激等因素损伤机体致患者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而致气血上逆扰头目,在临床上大多将这种患者辨证为阴虚阳亢型。痰湿质通常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嗜冷、饮酒过度,损伤脾胃,以致脾虚健运失职,痰湿内生,或情志失调忧思劳倦,久之则气血运行不畅,运化机能受阻,津液输布失常化生痰湿。社区中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环境、节奏的改变、心情的失落等方面均可产生痰湿邪气。阳虚质占13.67%,大多是中老年人年高阳气亏虚,或久病阴损及阳,则可致阳气匮乏[5]。阳气一虚则阴寒内生,寒性凝滞、收引,由是则气血运行不畅,滞涩脉中,或血管挛缩,脉络绌急,亦即血管呈现一种高收缩状态,导致收缩压升高,应该早期预防,早期治疗,防止疾病严重化。血瘀质虽然在样本人群中不多,所占比例仅为7.33%,但是痰湿中阻、肾虚久病入络都可形成瘀血,临床上常形成虚实夹杂的症候,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往往有中风晕厥的可能,也不能忽视。

目前,很多社区医生在临床辨证治疗高血压病的过程中,大多注重对“症”的治疗,对“证”、“质”的治疗比较容易忽视。中医干预的特点在于能够针对不同的症候采用不同的干预方法,比如气虚质的患者和痰湿质证候的患者在饮食、生活起居、情志调摄等方面的干预措施就有所区别,前者侧重于补气养血食物,后者侧重于健脾利湿食物。若不进行体质辨识,而是采用统一的指导方案,会导致病情的加重及恶化。有研究表明[6],合理的健康教育干预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增强患者的防保意识,进一步提高高血压控制率,减轻高血压的严重程度,从而减轻患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社会压力,降低医疗费用。

本社区根据中医历来讲究朔本求源、治病求本、标本兼治原则,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需求调查等多种方式最终形成包括饮食调养、生活起居、体育锻炼、养生按摩、情志调摄及中医适宜技术干预等几方面内容的中医高血压“5+x”治未病预防保健方案,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在原有的信息化闸北模式管理基础上融入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干预内容,实行动态健康管理,定期随访监测,通过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采取一些简便的自我保健措施或是接受一些便捷的中医药防治服务等方法有效帮助高血压患者稳定、控制血压,减轻临床症状甚至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对社区高血压的防治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治未病”思想形成于2000多年前,历经长期的实践,逐步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中医“治未病”的观念与社区健康管理的思想不谋而合,并有可操作的具体方法与手段,中医的体质辨识为“治未病”提供了方法、工具与评估体系,能够为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的结合提供更为有效的手段[7]。将“治未病”的理念与闸北模式(即坚持政府主导,以健康管理理论为指导,以标准化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以区域共享平台为依托)的动态健康管理理念相结合,能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优势,形成具有中医特色且简便、快捷、具有经济价值的动态健康管理模式。

基于闸北模式的社区“治未病”体质辨识应用研究,能够有效掌握社区居民中医体质分布状况,了解社区居民中医药预防保健需求,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适合社区的“治未病”预防保健防治方案,为中医药服务融入社区提供更好的方式方法,为广大社区群众提供更好的中医药服务,同时可以减轻医疗卫生负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健需求,维护和促进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为社区居民的健康筑起坚实的屏障[8,9]。

将信息化健康管理的闸北模式与中医“治未病”有机的结合,运用闸北模式在社区开展中医体质辨识的应用研究,形成一种适宜社区推广的、有效的预防保健服务方案,是当今在卫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目标最有效率的方法之一,而且中医“治未病”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结合,也是符合经济学成本效益原则的服务模式。

在信息化闸北模式的基础上,开展中医“治未病”体质辨识,使传统中医学从“养生避邪”的个体预防阶段进入群体预防阶段,符合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疾病防治重心前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精神,对中医预防医学方法的充实、具有中医特色的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治未病解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4-76.

[2]王琦.中医治未病解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5.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J].高血压杂志,2000,8(1):94-102.

[4]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5.

[5]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98-200.

[6]黄宝华,钱金霞.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J].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1):2107.

[7]黄志钢,李美婷.社区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0):89-90,93.

[8]周倩倩,李应东.从“治未病”理论看高血压的三级预防[J].甘肃中医,2011,24(3):19-20.

预防医学的本质特征篇2

中医的特禀质即过敏体质

体质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一。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薛征介绍说,中医“同气相求”理论认为,患者的偏颇体质与相应病邪之间存在相互类聚和同化的现象,因此辨明体质有助于判断病邪从化和转归,在治疗时加以利用,即可洞察先机,既病防变,又可未病先防。

从中医角度来说,人的体质有多种,大致可分为九类,即平和、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血瘀、特禀、气郁体质等。其中,特禀质就是西医说的过敏体质。

不同阶段,过敏的症状表现不同,如在婴儿期可表现为湿疹,随之可能会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刺激性干咳、咽喉痒感、喘憋,消化系统症状如腹痛、腹泻,皮肤症状如皮疹、过敏性紫癜等表现。

哪些人可能属于过敏体质?薛征表示,其实有大概的推测方法,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属过敏体质,子女是过敏体质的可能性为20%~40%;如果父母双方均是过敏体质,则孩子过敏体质的可能性为40%~70%。一般来说,过敏体质是很难改变的。

中医是这样看待过敏性疾病的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某种原因导致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由内、外因共同作用所致,即正气低下,外邪入侵。过敏性疾病亦是如此。薛征说,中西医研究发现,当人体免疫力降低时,过敏性疾病的症状就会加重,其发病率也会增高。故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即与人体正气强弱有关,正气虚弱,其相关的肺、脾、肾脏等脏腑功能低下,防御能力薄弱,外邪更容易入侵(外邪包括西医所有的过敏原,如花粉、药物、病原菌、皮毛、坚果、雾霾等不良因素),导致机体功能失调而发病。

中医治过敏性疾病有优势

成人的过敏性疾病大多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往往从幼年就_始发病,并反复发作。薛征介绍说,如哮喘患者,通常50%以上的患者在5岁以前首次发作,尽管控制哮喘目前全球采用的西医治疗方案――Gina方案(即长时间、低剂量使用激素)已经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国内,很多患者因为需要长时间吸入激素,除了费用较高外,还顾虑长期激素使用的副作用,再加之如果不能规律用药,导致哮喘反复发作,难以控制。此类患者建议可以选择中医药进行治疗。

对过敏性疾病的预防,中西医的观点基本一致,都是通过内、外因进行干预。首先是远离过敏原,避免外邪入侵。其次,可以在过敏性疾病症状发生前进行中药调理,未病先防。如过敏性鼻炎患者可在春季到来而过敏症状尚未出现前服用中药,其他的预防方式还可以包括中药穴位敷贴、推拿按摩、针灸等方法。

中医既然认为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内因与正气虚弱,肺、脾、肾脏等脏腑功能不足,防御能力薄弱有关,因此扶助正气的补益类药物为常用。据薛征介绍,从临床症状来看,大多数过敏性疾病患者会有“痒”的表现,还可能有鼻塞、打喷嚏、流涕等表现,这与中医的“风邪”致病有关,因此治疗时会使用一些祛风止痒的药物。此外,中医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活血药亦常使用。此外,还根据不同疾病特点进行辨证治疗,如鼻炎、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哮喘等诊疗思路亦有不同。

薛征强调,过敏性体质者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出现过过敏症状者要提高警惕,如婴儿期出现奶癣,父母有过敏性疾病史等情况,要注意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可采取检测过敏原,避免过敏原的接触和摄入等;其次,过敏性体质者应注意预防呼吸系统疾病,以免诱发哮喘;再者,过敏体质患者要适当锻炼,合理饮食,增强抗病能力;最后,对于过敏性疾病,要做到早防早治,千万不要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

我国千百年来用中医药对抗疾病,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对于哮喘、过敏性紫癜等反复发作的疾病亦有治疗优势,患者可以求助中医药进行预防和治疗。

预防医学的本质特征篇3

第一部分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培训

一、目标要求

(一)掌握常见传染病的基本诊疗和预防控制技能;

(二)掌握正确识别和转运常见传染病病人和(包括传染病疑似病人)的相关技能;

(三)掌握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相关程序和管理知识;

(四)熟悉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有关管理知识;

(五)了解疫情初步分析及处理方法。

二、时间安排

培训时间共6个月,原则上1个月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集中进行传染病专业理论学习及防控实践技能的学习,5个月在医疗机构县级以上(含县级)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科(病区、病房)的综合医院进行临床实践技能的进修学习。

(一)集中学习(参考学时:160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法制化管理、疫情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方法、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常见传染病和急性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地方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

(二)临床进修学习(参考学时:900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病人的接诊和门诊处置、常见传染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急救。其中,应至少有3.5个月(630学时)在病房进行临床科室的轮转学习。

三、培训内容

(一)集中学习内容

【传染病学总论】

1、目的

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的传染病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水平。

2、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相关概念;

(2)掌握传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环节;

(3)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常见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和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4)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常见传染病的消毒、隔离方法;

(5)熟悉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传染病病程的发展阶段;

(6)熟悉消毒剂的种类和和具体操作使用方法,熟悉个人防护措施;

(7)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21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定义和基本概念;感染与免疫;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流行环节;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征、诊断依据、治疗原则;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传染病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隔离消毒措施、医疗废物的处理等。

【传染病法制化管理】

1、目的

(1)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依法管理传染病的意识,使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做好传染病的各项防治工作;

(2)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质量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管理能力。

2、要求

(1)掌握《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2)掌握《传染病防治法》中有关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内容、方法、程序、时限等;

(3)掌握控制传染病疫情的基本方法;掌握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和数据的汇总分析;

(4)了解有关对村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内容。掌握控制传染病疫情的正确方法;

(5)了解有关对村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内容。了解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和数据的汇总分析;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12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及当地多发传染病病种;当地主要传染病发病、防控状况;《传染病防治法》主要内容;乡镇卫生院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地位和作用;传染病报告的意义;传染病网络直报的主要内容;传染病报告的法律要求;疫情数据分析和应用。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目的

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能力和处理能力。

2、要求

(1)掌握个案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2)熟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技巧;

(32)熟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中个案调查表的一般形式和结构;

(43)了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知识。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6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概论;现场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目的、方法、对象、内容);个案调查(目的、方法、内容等);爆暴发调查、专题调查(简介);个案调查表的设计和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技巧;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计划免疫】

1、目的

提高计划免疫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水平以及对村卫生机构计划免疫工作的技术指导能力。

2、要求

(1)掌握计划免疫工作的基础知识;

(2)掌握计划免疫疫苗免疫程序、工作要求及技能;

(3)掌握免疫接种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12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计划免疫的概念;免疫程序;计划免疫疫苗发放与管理;影响疫苗效价的主要因素;急性迟缓性麻痹监测及报告要求;脊髓灰质炎相关病例识别的技术;疫苗的储存及冷链设备管理;预防接种的登记和统计报告;疫苗接种的技术要点;安全注射;免疫接种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健康教育】

1、目的

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的健康教育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

2、要求

(1)掌握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

(2)掌握健康教育策略的制定方法;

(3)熟悉培训乡村医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掌握重大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6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健康教育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意义与作用;健康教育策略的概念和制定方法;人际沟通基本技巧;社会动员技巧;健康教育传播材料的使用技巧;重大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常见传染病和急性重大传染病防治】

1、目的

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对常见传染病和急性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

2、要求

(1)掌握国家关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的主要政策;

(2)掌握常见传染病和急性重大传染病的主要流行病学特点;

(23)掌握不同传染病病种的主要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与防治措施;

(43)掌握正确识别和转运传染病可疑病人的相关知识;

(45)掌握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及个人防护措施。

(5)掌握国家关于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主要政策。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103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

(1)SaRS: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及个人防护要求。

(2)艾滋病: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国家免费治疗药物的适应症和监测指标、预防措施、职业暴露的处理和“四免一关怀”国家免费治疗药物政策。

(3)肺结核: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诊断、鉴别诊断要点、痰检、治疗原则、控制策略和预防措施。

(4)鼠疫: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预防措施。

(5)霍乱: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补液治疗方法、预防措施。

(6)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8)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的意义及结果判断、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10)麻疹:临床表现及临床经过、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11)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并发症及处理原则。

(12)细菌性痢疾:主要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13)伤寒与副伤寒: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14)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重点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定义、临床特点、诊断原则、与非感染性腹泻鉴别诊断、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15)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要点、治疗方法、预防措施。

(16)肾综合征出血热:五期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综合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17)狂犬病:主要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伤口处理原则及疫苗、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注射程序。

(18)地方性传染病和地方病:除上述的17种常见和重大的法定传染病外,其他一些法定传染病都有着较为严格的地区性,如在布鲁氏菌病、炭疽、阿米巴痢疾、疟疾、登革热、钩体病等传染病和血吸虫病高发或。此外,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还应学习这些血吸虫病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并发症、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

各地可根据本地传染病和地方病的流行规律、特点和发病情况,具体制定本部分学习计划。其中,应重点学习SaRS、艾滋病、结核病和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的有关内容。

(二)临床进修学习

1、目的

(1)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对常见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基本诊疗和预防控制能力;

(2)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临床急救能力。

2、要求

(1)掌握常见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2)掌握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预防措施;常见传染病的消毒、隔离方法;

(3)掌握常见疾病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4)掌握门诊日志、疫情报告卡的填写和常规诊疗操作的记录;

(5)掌握病人问诊、查体技巧;

(6)了解病程记录、会诊记录、转科转院记录、阶段小结、出院记录及死亡记录等医学文书的书写方法。

3、方式

各地可采取集中辅导和临床实践相结合、门诊和病房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学员在传染病科、急诊科和其他临床科室轮转进修学习,尽可能保证有较为充足的临床实践时间。

第二部分村卫生机构人员传染病基本知识培训

一、目标要求

(一)掌握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等相关知识;

(二)掌握预防接种的正确方法和安全注射的技能;

(三)熟悉疫情个案初步处理的相关知识;

(四)掌握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五)了解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含传染病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的基本知识。

二、时间安排

村卫生机构人员传染病基本知识培训共5天,参考学时为30学时,由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托乡镇卫生院举办专题培训班的形式开展培训。

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法》有关主要内容;传染病疫情报告;实用消毒杀虫技术;传染病基本知识和诊疗原则;预防接种及安全注射;培训前后测试。

三、培训内容

【《传染病防治法》有关内容】

1、目的

提高村卫生机构人员依法管理传染病的意识,掌握与传染病防治有关的基本知识。

2、要求

(1)掌握法定传染病种类和主要管理要求;

(2)掌握依法配合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主要内容。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4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及当地多发传染病病种;村卫生机构和人员在传染病防治中的责任和义务;如何配合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做好传染病法制化管理。

【疫情报告】

1、目的

提高村卫生机构人员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工作的质量。

2、要求

(1)掌握《传染病防治法》中与村卫生机构有关的主要规定;

(2)掌握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传染病报告登记制度及报告卡的填写和上报要求;

(3)了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3、授课计划(参考学时:4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疫情报告基本内容;传染病报告登记及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实用消毒杀虫技术】

1、目的

提高村卫生机构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中的现场消毒和杀虫技能。

2、要求

(1)掌握疫点的消毒杀虫技术;

(2)熟悉常用的消毒剂、杀虫剂的使用方法;

(3)了解消毒方法的选择和杀虫剂的主要性能。

3、授课计划(参考学时:3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消毒杀虫概论;疫源地消毒的基本理论(方法、消毒剂种类、施药方法和使用原则、医疗废物的处理);常用的杀虫剂及其使用原则;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常见媒介宿主动物(蚊、蝇、蟑螂、鼠及其他媒介昆虫)的化学防治技术;消毒杀虫中的个人防护。

【传染病基本知识及诊疗原则】【传染病基本知识及防治原则】

1、目的

初步提高村卫生机构人员的传染病防控能力。

2、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概念;

(2)熟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点;

(3)熟悉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流行过程;

(4)熟悉常见传染病的诊治及预防。

3、授课计划(参考学时:15学时)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现状、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个人

防护、诊断治疗方法。

(2)艾滋病:概念、传播途径、高危人群、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原则、

国家“四免一关怀”策略。

(3)肺结核:流行现状、诊断要点、治疗原则、结核病防治策略。

(4)霍乱: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

(5)流行性感冒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现状、临床特点与预防控

制、诊断治疗方法。

(6)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防治、乙肝病毒的三种抗原抗体

系统及临床意义、诊断治疗方法。

(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

(8)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

(9)伤寒和副伤寒:临床特点、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

(10)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表现、诊断要点、病原学特征及流行特征。

(11)狂犬病:传染源、临床表现、伤口处理和预防措施。

(12)血吸虫病等地方性传染病: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各地在制定学习计划时,可对上述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安排,其中重点学习SaRS、艾滋病、肺结核病和血吸虫病的有关内容。其中,应安排一定的学时学习传染病的诊断治疗方法。

【免疫接种、安全注射和健康教育】

1、目的

提高村卫生机构人员的免疫接种和健康教育能力,增强安全注射意识。

2、要求

(1)掌握计划免疫疫苗免疫程序;

(2)了解影响疫苗效价的因素;

(32)掌握计划免疫接种和健康教育相关技能;

(34)掌握各型常见注射器的使用及销毁方法;

(54)熟悉接种卡、接种证的使用和管理;

(65)掌握接种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

(7)了解常见免疫接种反应的处理原则;

(8)了解急性迟缓性麻痹监测及报告方法。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4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了解计划免疫相关知识;计划免疫接种程序;健康教育基本知识;计划免疫接种相关技能;各型注射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接种卡、接种证的使用和管理;常见免疫接种反应的处理原则。

第三部分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

一、目标要求

(一)掌握与乡镇卫生院有关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等业务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二)熟悉农村卫生和农村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和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

(三)熟悉与乡镇卫生院有关的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四)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革和发展农村卫生。

二、时间安排

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为14天,参考学时为100个学时,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卫生基本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和作用、与乡镇卫生院有关的卫生管理和卫生经济知识、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服务及管理、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其他相关知识。

三、培训内容

【农村卫生基本政策】

1、国家和地方关于农村卫生和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基本政策规定,其中重点讲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2、我国农村卫生的政策演变、历史回顾和经验教训;

3、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的发展历史和政策规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政策】

1、国家和地方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政策规定,其中重点讲解资金筹集、管理方式和如何科学合理制定报销方案;

2、我国合作医疗的政策演变、历史回顾和基本经验。

【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和作用】

1、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沿革;

2、乡镇卫生院在农村三级卫生网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

3、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4、乡镇卫生院院长在卫生院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

【与农村卫生有关的法律、法规与医疗纠纷的预防处理】

1、我国卫生法律、法规对农村卫生工作的有关规定,主要包括:《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医药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规定》等;

2、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预防与处理,主要包括:《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有关法规的有关内容,预防与处理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途径和方法等。

【与乡镇卫生院有关的卫生事业管理基本知识】

1、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运用;

2、与乡镇卫生院有关的卫生事业管理的特点与实际运用。;

3、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实践;

4、乡镇卫生院管理技巧和如何对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实施管理、协调和指导监督。

【乡镇卫生院经济核算与财务管理】

1、乡镇卫生院经济核算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2、乡镇卫生院如何实现低成本、高效益。

【乡镇卫生院设施建设与信息管理】

1、乡镇卫生院基本建设的规范与要求;

2、乡镇卫生院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和运用方法。

【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分配制度改革】

1、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乡镇卫生院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

3、乡镇卫生院如何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建设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乡镇卫生院医疗质量控制与病案管理】

1、乡镇卫生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以及质量评估的方法和途径;

2、乡镇卫生院病案管理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以及病案利用方法。

【乡镇卫生院合理用药与诊疗规范】

1、乡镇卫生院合理用药和检查、合理诊疗的重要性;

2、乡镇卫生院实现合理用药和检查、合理诊疗的途径和方法。

【乡镇卫生院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管理】

1、常见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

2、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的基本内容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3、乡镇卫生院对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

【人际交流和公共关系】

1、乡镇卫生院加强人际交流的技巧和方法;

2、乡镇卫生院管理的艺术和技巧;

32、乡镇卫生院转变服务方式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含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知识)。

【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及管理】

预防医学的本质特征篇4

【关键词】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内科;治疗效果观察

临床肾脏疾病常见类型中,肾病综合征(nS)占有较高的发生比例,指因多种肾脏病理损害诱导的严重蛋白尿及相应表现,包括高脂血症、大量蛋白尿、水肿、低蛋白血症等。原发肾病综合征(pnS)指有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及原发病变在肾小球者[1,2]。本病症状较重,病因机制复杂,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较大,病情控制比较棘手,若治疗效果不佳,长期蛋白尿易加快终末期肾病进程。中医学积累了丰富的对本病论治的经验,预后较为理想[3]。本次选择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组就中医内科治疗与常规西医治疗比较,现回顾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共选择研究对象80例,男59例,女21例,年龄15~69岁,平均(37.5±3.4)岁,平均病程(13.8±4.5)个月。均与《内科学》相关诊断标准符合,即:①低蛋白血症。②大量蛋白尿。③临床以高脂血症为基本特征的一组综合征。④水肿。并排除心血管、血液系统严重疾患者合并尿路感染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等。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

1.2方法西医:应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包括对症支持、给予标准激素应用、利尿、降血脂、抗凝等。观察组采用中医内科辨证治疗,脾肾阳虚水泛型:中药组方为补骨脂10g,焦白术15g,菟丝子20g,熟附片10g,益母草15g,茯苓15g,仙灵脾15g,山药40g,泽泻10g;肺脾气虚湿盛型:中药组方为防已10g,生黄芪20g,大腹皮15g,焦白术15g,薏苡仁30g,炙党参15g,山药30g,茯苓15g。均1剂/d,分2次水煎服用。水肿加重者,可加茯苓皮、桑白皮、猪苓、陈皮、生姜皮等消肿利水药物,必要时与激素配合应用。为预防西医激素至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可加三棱、补骨脂、赤芍等预防。

1.3效果评定治愈:肾功能正常,尿蛋白(-),血清白蛋白>35g/L,胆固醇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临床泌尿系统疾病中,肾病综合征较常见,采用西医方案治疗多预后不理想,应用中医辨证施治为有效救治开辟了新的途径。中医将肾病综合征定义为“腰痛”、“尿浊”、“水肿”范畴,其本在肾、标在肺、制在脾。对本病病机特点加以总结,具休包括,风邪袭肺,导致肺失宣降,进而造成通调失职,有风水证出现;脾虚湿盛、脾气虚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脾运化水液能力,水液于肌肤泛溢,促使水肿形成,呈肉上可见征象;肾为水肿、肾虚水泛,患者表现为肾气虚时,降低主水功能,诱导水肿形成;同时,瘀血也可引发水肿发生,患者病程较长,病情迁延,脉络易被侵及,造成水肿瘀血。病机多夹杂出现,单纯出现较少,临床需辨证施治,以达到综合治疗效果[4,5]。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针对肺脾气虚湿盛型,依据患者水肿、气短、腹胀、体倦、脉弱、苔白等征象,行中药健脾、补气、利湿治疗;针对脾肾阳虚水泛型,依据患者水肿、面黄、尿少、苔白、腰膝酸软、脉沉细弱等征象,行中药化气行水、温补脾肾治疗[6]。同时选择针对性中药,针对应用激素患者行预防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治疗,如三棱、菟丝子、益智仁等;针对高凝倾向者,应用川芎、赤芍等,显著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采用中医内科辨证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消除临床症状,促进病情康复,保障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殷献军.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思路和方法.当代医学,2012(29):156-157.

[2]王建萍.126例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析.光明中医,2010(2):252-253.

[3]吴东蛟.论肾病蛋白尿的中医病因病机.吉林中医药,2011(3):195-196.

[4]丁英钧,王世东,傅强,等.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文献评价.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183-186.

预防医学的本质特征篇5

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传染病日益增多,门诊患者集中,分诊工作直接影响着传染病的蔓延和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规范地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加强业务培训,有效遏制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发展,积极做好科学的防治工作。本文结合传染病防治实践,对门诊这一部分的传染病防治提出对应建议。

1落实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1.1设立预检分诊标志及预检分诊台,开展预检分诊工作,在门诊醒目位置设立预检分诊标志,将呼吸道发热病人、腹泻、肝炎等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引导至传染病疾病科门诊或传染病疾病门诊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1.2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对患者开展预检工作,对疑似传染病患者分诊至传染病疾病科门诊或分诊点就诊,对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诊断的病例到相关的普通科室就诊。

1.3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门诊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注意询问病人有关的流行病学史、职业史,结合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对就诊的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1.4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患者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1.5经预检为传染病或者疑似传染病的患者,应根据疾病传播途径,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如对有流行病学史的发热患者,应发给一次性口罩,并给患者佩戴。

2传染病流程管理要求

2.1门诊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点,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2.2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门诊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培训应当包括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以及传染病流行动态、诊断、治疗、预防、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

2.3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2.4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的,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并将病历资料及复印件转至相应的医疗机构。转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使用专用车辆。

3传染病网络直报报告管理

3.1做好门诊登记和传染病登记工作。及医院死亡病例登记工作。责任报告人首次发现传染病病人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要求填写报告。报告卡的填写必须使用兰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项目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3.2实行传染病各医疗机构网络直报,乡(镇)责任报告单位负责收集和报告本辖区内传染病疫情信息,及时实行网络直报,如有特殊情况不能进行网络报告的,应按照规定时限以最快方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网上代报。

4传染病登记报告管理

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及时准确报告疫情是传染病防控能力的重要体现。医院安排

专职人员负责疫情报告工作,并建立完善的医院科室疫情监测网络及每日疫情报告制度,是在应急状态下保障医院医疗工作正常进行的关键。

5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定期监测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重视预防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以及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医院应当采取标准预防,制定传染病防护制度和分级防护措施,采取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使用空气清洁柜和紫外线照射净化和消毒空气。检查核对消毒用品储备和有效期,规范医疗废物处置流程、登记和管理。

6加强培训和模拟演练

预防医学的本质特征篇6

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治未病

糖尿病(Dm)是由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导致的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心、脑、肾、眼、神经及周围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各种并发症的产生对于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糖尿病可参照中医“消渴”病范畴进行预防和诊治,中医学防治消渴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预防为主、既病防变等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治未病思想在消渴病诊治中的应用做一简单探讨。

一、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由此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一方面是强调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是发病之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或加重。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疾病是阴阳失衡,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相互作用、相互抗争、运动变化的过程。“亚疾病”是相对于疾病标准而定义,其研究应从“未病”4种形态的潜病未病态向前病未病态深入发展。无病有证属于“亚疾病”状态,是“亚疾病”中可以运用中医“四诊”方法进行辨证论治的一部分。因此,将“治未病”理论指导无病有证的“亚疾病”状态,运用中医“四诊”方法进行辨证论治,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糖尿病发病前的潜伏阶段较长,从启动到出现临床症状往往要经历几年甚至几十年,导致患病以后的预后处理往往使治疗处于被动状态,耗费大量的社会成本,而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对易感人群,特别是iGt(一种处于糖耐量正常和Dm之间的异常代谢状态)人群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早期干预,对减少或延缓此类人发生Dm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防病于未然

历代医家对糖尿病(消渴)的症状特点、兼证及病因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论述,辨证治疗的经验也较丰富,认为消渴病是一组在众多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下,导致脏腑气化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虚实夹杂的综合性内伤杂病。

《灵枢·五变篇》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意思是说五脏虚弱的人容易产生消渴病,五脏虚弱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遗传易感性,但并非五脏皆柔弱者皆患消渴病。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中说:“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由于富贵之人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营养过盛,使脾胃运化功能受损,积热内蕴,化热伤津,加之体力活动减少,形体肥胖,具备了发生消渴病的条件。

王晖等把有家庭遗传背景、体质羸弱、真气不足的易感人群、高危人群,在外界环境因素如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作用下诱发的症状不明显的糖尿病患者称作糖尿病原始期。此期患者虽无糖尿病典型症状,临床血糖监测也在正常范围,但其常有家庭糖尿病遗传史。对于这些潜在人群,加强中医对其体质特征的认识判定,结合对其血糖的检测测,是中医诊法的未病先防。要求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适量运动,控制肥胖等,是可以通过非药物方法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同时,在糖尿病原始期结合其体质,运用中医药综合干预其热、燥、痰等偏性,其效果会更加明显,这也是中医学独有的特点和优势。

现代医学认为疾病必须经过一个“积累”过程,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不可能是突然而起的,它必然要经过或短或长的潜伏阶段。并由此引出了“亚健康”状态和“亚疾病”状态,二者虽有不同,但都提出要在疾病的“潜伏阶段”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观点和中医学类似,但运用药物干预时还缺乏公认的治疗手段。

三、治病于初始

糖尿病虽然很难完全治愈,但是只要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就能减少或避免严重损害和并发症,使糖尿病患者获得与正常人相近的生活品质。糖尿病的早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其中最主要的是要让糖尿病患者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性和可控制性、可治疗性,要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并向好的方向发展,糖尿病健康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大量资料显示,对Dm高危人群进行有效及合理的干预,Dm是可以预防和推迟的。iGt是2型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该阶段属可逆阶段,是人体处于糖代谢紊乱的代偿性阶段,是由糖耐量正常向2型糖尿病的过渡阶段。研究证明iGt人群中每年糖尿病的发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100倍左右,对100倍增高的高危人群进行的干预自然是最节省人力物力的措施。此外,GDm(妊娠期糖尿病)妇女也属于Dm的高危人群,产后患糖尿病的风险较高。因而,增强对GDm妇女分娩后Dm发生情况的认识,明确发病机制,以及参与发病的相关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早期干预,对减少或延缓GDm妇女发生2型Dm有重要意义。马纲提出,理想的iGt干预模式应该符合以下几个特征:①充分得到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明确有效;②最大限度满足iGt人群的顺应性,能够长期坚持;③高质量、标准化的规范易于推广;④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使之成为一场大规模社会实践;⑤符合卫生经济学“成本-效果”原则。可从准备和实施两个层面来探讨如何开展iGt“治未病”综合干预模式运作。

胡华娟等认为主要应该针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和糖调节受损人群进行干预,具体提出:①改变生活方式,主要是调节饮食、运动和精神;②选加口服二甲双胍或拜糖平等药;③辨证选方,并适当加入以下几种中药调控:地骨皮、葛根、花粉、玄参、生地、知母、麦冬、黄连、人参、黄芪、黄精、白术、山药、绞股蓝、甘草、白芍、女贞子、枸杞子等,这些中药具有调整血糖作用;④适当加以选择调节血糖作用的食物:如苦瓜、南瓜、葫芦瓜、冬瓜、玉米须、大蒜、洋葱、山药、芹菜、菠菜等;⑤尽量避免服用有降低糖耐量的不良作用的药物如双氢克尿塞等;⑥糖调节受损属亚健康状态,调节亚健康应先扶正气。

我国近年来不少研究报道显示,糖尿病知识强化教育,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自控水平,增强对糖尿病的认识,改善糖、脂代谢水平。同时能有效改善精神和心理障碍,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四、既病防传变

糖尿病对健康带来的不良后果不局限于血糖失控所引发的急性并发症,还可因长期高血糖导致涉及微血管、大血管及神经系统等的慢性并发症。随着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延长,这些慢性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致残和死亡原因。因此,治疗糖尿病不仅仅是控制血糖,更重要的是保护靶器官,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这也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病死率的根本途径。

既病防变包含早期诊治和防止传变。病邪初袭人体,病情轻浅,若不及时诊治,病邪会由表入里,病情由轻变重。其次,各种疾病都有不同的传变途径及发展规律,内伤杂病多以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传变及经络传变等。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是对既病防变思想的应用和发挥。因此,对于起病隐匿的糖尿病早期并发症,关键在于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目前,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将已出现糖尿病的早期或亚临床表现,但尚未出现明显的临床改变或靶器官损害的慢性病后备军及高危人群,称之为“传变未病态”人群,治疗管理的重点是防进展、防演变、防事件(肾病、脑卒中、心肌梗塞等各种并发症)。梁晓春指出“既病防变,是指早期诊治,根据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的动态变化,把握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规律,以防止或阻断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循证医学资料表明,尽管治疗Dm的并发症较为困难,但早期联合治疗并有效控制血糖可减少Ⅱ型Dm患者心、脑、肾血管和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全球不同组织都制定了相应的糖尿病控制目标以及效果评定标准。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方法的组成部分。有规律地进行血糖监测,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血糖波动的情况,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诸如饮食、运动的调整、降糖药物种类及剂型的选择等。同时,还应积极控制血压、纠正血脂异常、减重、减轻胰岛素抵抗、戒烟等,全面控制Dm患者的心血管等危险因素。

五、结语

糖尿病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中医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即在糖尿病发生早期甚或前期就积极进行干预。一方面,“治未病”理论是未来医学研究的新领域:从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考虑,“不治已病治未病”和“上工治未病”的观点和认识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要想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就必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这对于糖尿病的预防、治疗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糖尿病并发症早期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自觉症状,及发病后防止出现并发症时,发挥中医药综合防治的特色和优势,运用中医诊法,灵活掌握脏腑病机及生克制化之理,防止疾病传变,注意病理产物的相互转化,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先天禀赋不足,五脏柔弱使肾虚、肺燥、胃热,阴虚燥热的病机主线乃成,六淫侵袭,化热损阴,里应外合发为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糖尿病是先天不足、饮食、劳倦、房劳、六淫、七情等复合病因,耗伤肺、胃、肾之阴所致。肺、脾、肾等脏腑柔弱,津液代谢失常,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可造成气滞、血瘀、痰凝,使病情迁延缠绵,变证百出。西医研究亦证实,高脂血症、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流缓慢、组织缺氧,既是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又是其病理产物,是加重病情、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元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医证型基本按照阴虚燥热一气阴两虚一阴阳两虚规律动态演变,要立足肺脾肾调治痰虚瘀。例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冗长,病变以下肢为主,有血瘀的症状和体征,证候特点以虚实夹杂为主,符合中医久病及肾,病久入络的理论,所以对于该病的治疗,谢激扬提出在临床上应根据“治未病”理论,早期使用平补肾气,活血化瘀及搜风通络等药物,以及时阻断神经病变的进展。

另一方面,要有效运用现代检测方法。其一,要根据不同糖尿病及早期并发症的发病特征,注意高发人群的筛查检测,进行可疑糖尿病及早期并发症的相关性理化指标的临床检测,增加早期诊断的度量参数,提高早期诊断率;其二,要善于捕捉糖尿病早期并发症邪伏脏损、功能紊乱的早期迹象,搜集反映疾病特征的临床表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相应的靶器官的功能、生化、组织化学、甚至形态学的变化在糖尿病自然病程的早期即已开始。早期预防时间首先针对iGt人群,尤其是对葡萄糖耐量正常但伴有高血压病、高血脂、冠心病等的高危人群,即应开始干预,也可以通过基因检查确定需要早期干预的高危个体。

【参考文献】

[1]王晖,陈霞波,周建扬,等.浅论糖尿病各阶段的中医病机[J].中医杂志,2004,45(2):157.

[2]杨学清,叶旭.重视iFG和iGt的筛查及认识[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3,16(2):105.

[3]马纲.构建“治未病”iGt干预模式和评价体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5):586.

[4]胡华娟,詹锐文.治未病与糖尿病预防[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32.

[5]梁晓春.用“治未病”的预防思想阻断糖尿病的蔓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5):249.

预防医学的本质特征篇7

疾病证型的关系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性质及发展趋向继而指导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学科。祖国医学的体质学说贯穿在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学等各个方面,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几千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并表现为心理性格的相关性。体质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得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病变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得易罹性和病变发展过程中得倾向性。体质是形成“证的生理基础,辨证时既要考虑所患疾病的性质,更应注重患者的体质,以便掌握病理反应的总体特点。本文从五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经典著作对体质与疾病的论述

早在《内经》中就记载,在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下,猝然遇到外邪,人群中有生病的,也有不病的,并认为这种现象与体质的强弱有关。《内经》记载了患“风”、患“瘅”、患“痹”等病个体体质的特点。如《灵枢.五变》认为,卫外功能差的体质,易患“风病”,内脏功能脆弱的体质,易患“瘅病”;肌肉骨骼不强健的体质,易患“痹病”;胃肠功能差的体质,易患“积聚”等。《伤寒论》认为,在相同的致病条件下,体质差异不仅决定发病与否,而且还决定病证性质和病位。由于存在的体质差异,虽与相同的外邪入侵,而有“表虚”、“表实”的不同,或表现“在表”、“直中”之别;由于体质阴阳属性的差异,“偏阳”者多发病于“三阳”,“偏阴”者发病于“三阴”;由于体质在“五脏六腑”功能特性上的“阴、阳、寒、热、虚、实的偏颇,表现出病变部位的差异和病证性质上的复杂多样。中医有“同气相求”的说法,即不同的体质类型,容易感受相应的邪气,易患某类特定的疾病。如吴德汉在《医理辑要.绵衰觉后篇》中说:要知易为风病者,表气素虚,易为寒病者,阳气素虚,易为热病者,阴气素虚,易伤食者,脾胃必虚,易劳伤者,中气必损。从而说明体质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

二、体质决定了证的形成与疾病的从化

多年来,证本质的研究主要从异病同证、同病异证入手,人们分别从生化、生理、超微结构,更有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等方面来探讨证的实质,其中探讨了五脏之、气血之证、阴阳虚实证等的本质,取得了很大的成。中医素有“从化”与“类从化”来表示某一病因的原有属性在侵入人体后发生改变的现象。匡调元教授提出“质化”的新概念。质化是指致病因子侵入人体以后,其原有属性随病人的体质类型而转化的过程。他认为病因—致病过程—人(各型体质)—病变过程—病、证。

中医体质决定了疾病的病机从化。一般来说,素体阴虚阳亢者,受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受邪后多从寒化;素体阴亏血耗者,易致邪从燥化、热化;素体痰湿偏盛者,受邪后多从湿化、寒化。病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疾病,表现为证与病。病因不同,或(及)体质不同,形成的证、病不同。如风寒之邪作用于湿体,可以产生风湿证;温热作用于热体,则成温热病。但还有两种情况:即病因相同而体质不同,在一定条件下却可以形成不同的证,如风寒之邪作用于寒体,则形成寒证;如作用于热体,往往很快便转成热证。另一种情况是病因不同,而体质相同,在一定条件下却可以形成相同的证,如一为温邪,一为湿邪,如作用于热体,则可见前者固然为热证,而后者也可见化热而形成热证。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机体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例如易病寒的人,多为阳气素弱之体;易病热的人,多为阴气素衰之体,胖人多痰湿善病中风,瘦人多火易得劳嗽,痰湿型体质易感湿邪,聚湿生痰,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等以及痰湿症候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阴素不足的人,特别是肾阴不足者,往往容易罹患温病”,故有“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温邪独击下虚人”之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一般有对风寒湿等邪气易感的体质;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常常具有对情志变异的易感体质。痰湿之质易为湿邪所困和膏粱厚味所伤,气虚之质不耐外邪及劳倦所伤,气郁之质易为情志所伤。

祖国医学临床辩的证与体质有密切的关系,祖国医学的异病同证与同病异证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特有的体质学说为基础的。如慢性气管炎,不同患者可见不同得临床类型。这除了与病邪的性质有关外,体质因素往往也起重要作用。如平素阳虚,常呈虚寒型;平素阴虚者,多表现胃肺而年轻体壮者罹患本病,多属痰热型。

冠心病病人心绞痛发作,有的出现面红,咽燥口干,脉搏加快等症,中医称之为“热痛”,临床表明这种类型心绞痛病人具有偏于阴虚体质的特点,所以产生症状有朝着“热化”方向演变的规律性;而另有些病人则表现为四肢冰凉,冷汗淋漓,脸色发白,这类病人具有阳虚一致的特点,所以引起“寒凝血结”的变化,产生的症状必然向“寒”化方向演变。这都充分说明由于人的体质不同,所以病理性的矛盾变化趋势也就有各种差异。

三、从一定意义上说,治本即是治体

由于体质的特殊性决定着发病后临床证候类型的倾向性,“证”的特征中包含着体质的特征,故中医临床将判别体质状况视为辨证的前提和重要依据,体质调控成为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进一步的拓展、延伸,是个性化治疗的内在根据。中医体质学说认为,痰湿体质易感湿邪,湿聚生痰,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病、中风和糖尿病的机会远较非痰湿体质为多。从预防上来说,既然病理性体质是其相关疾病发生的物质基础,那么在疾病未发之前,用药物改善病理性体质,就可以成功地阻遏其相关疾病的发生。例如,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如果一方面用硝酸甘油改善胸痛症状,另一方面利用豁痰化湿的药物改善其发生的体质—痰湿体质,治愈率得到提高而且复发率也大大降低。中医的痰湿体质与肥胖及多种疾病如高脂血症、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等密切相关,从现代病理学研究发现,痰湿体质的人其新陈代谢一般比较低下,脂肪代谢缓慢,而且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将多余的胆固醇堆积在动脉壁上,从而容易引起动脉硬化和冠心病。可用化痰祛湿方来减少体内脂肪积聚,改变脂质代谢,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痰湿体质,使病理性脂肪肝得到逆转,并能防止肝纤维性变。这些方药改善痰湿体质和降血脂的作用。

四、体质决定治则

体质与用药宜忌由于体质有阴阳偏颇的差异,故对具有不同性味得药物就各有宜忌,如阴虚质宜甘寒、咸寒清润,忌辛香温散、苦寒沉降,饮食又当避辛辣;阳虚质宜益火温补,忌苦寒泻火;气郁质宜调气疏肝,忌燥热滋补;湿热质宜苦辛清泻,忌刚燥温热或甜腻柔润;气虚质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痰湿质宜健脾化痰,忌阴柔滋补;血瘀质宜疏通血气,忌固涩收敛等。

体质学说在治疗上的意义,还体现在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方面。如上面所说的慢性气管炎,因患者的体质不同所表现的临床类型有别,所以治法亦有差异,有的宜清热化痰,有的宜养阴润肺,有的宜温补脾肾,这就是同病异治;上述的高血压和美尼尔氏综合征,虽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由于病人都是阴虚体质,表现的临床症候病机基本相同,因此治法也大体一致,均可用滋阴熄风法获效,此即异病同治的例子.这就说明,体质学说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理论依据之一。

五、体质与防病养生

重视不同体质对疾病与证候的内在联系及对方药等治疗应答反应的差异是实施个体化诊疗、贯彻“因人制宜”思想的具体实践。根据不同体质类型或状态,或益气,或补阴,或温阳,或利湿,或开郁,或疏血,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动静、失衡倾向,体现“以人为本”、“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及早发现、干预体质的偏颇状态,进行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实现调质拒邪、调质防病及调质防变,以实践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体质是属于个体的生理特征也是一大类复杂的生命现象。体质问题贯穿于所有的医学问题之始终。从调整体质入手,恢复健康,是人类医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不同体质类型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特殊疾病的易感性,病理性体质是其相关疾病发生的主要物质基础。体质既禀成于先天,亦关系于后天。体质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动态可变性。这种特征是体质可调的基础。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个体在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由于因受环境、精神、营养、锻炼、疾病等内外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会使体质发生变化。

研究体质类型的目的在于研究体质与疾病的关系。我们可根据每个人的体质预测、防治疾病的发展,因势利导,用药物、食物锻炼等方法来改变体质,使之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用体质学的规律来指导临床,用之临床。随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体质的进一步研究,对体质的认识将在微观水平上得到补充和发展。各型体质的诊断水平也将日益深化和量化。增强体质是人类的共同愿望,让我们努力探讨,研究体质学说的规律性,为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理论,为人类、为医学科学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8:96—195.

[2]王琦.把握中医理论向度得三个核心命题[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1:5-6.

[3]王琦.临床医学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23—563.

[4]郑守曾.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3—85.

[5]刘燕云.中医证的本质[J]医学与哲学2006,(1)49-50.

[6]周菁.痰湿体质临床研究进展[J]使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6)563—565.

[7]董昌武,高尔鑫.从易感基因多态性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实质的思考[J]中医杂志,2006,47(12)883—885.

[8]张伟荣,张庆彝.略论体质病理学的基因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30)103—104.

[9]匡调元.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第1版21—2239.

[10]匡调元.体质食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29—104.

预防医学的本质特征篇8

【关键词】多动秽语综合征/预防与控制;医学,中国传统,中草药;儿童;辨证论治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临床运用中主要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及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可变的个体特征;导致体质可变性的原因与饮食、起居、疾病、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体质的偏颇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在治疗中注意改善患儿的偏颇体质,是“治未病”的根本。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近年有明显增多趋势,其病程越长、症状越复杂则治疗难度越大。

作者在对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中,发现患儿有着明显的临床体质类型特征。为有效的控制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变化,提高临床疗效。在临床研究过程中,运用“治未病”理论,遵循因质制宜的体质调治原则,在病前采取改善发病体质以防发病。病中采取以脏腑辨证分型论治和中药免疫调节和饮食调理体质的综合方法以达既病防变;病后采取预防外感、调理脾胃后天之本以达病后防复。

1病前采取因质论食改善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体质以达“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体质是影响疾病和证侯形成的重要因素,体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特殊疾病的发生源于特定的体质基础;明辨小儿的体质类型,及时调整体质偏颇,因质论食改善小儿体质以未病先防。

作者曾在临床观察研究中,根据小儿生理和体质特点,以中医四诊合参为体质分类依据,将小儿的体质分为平和正常质、阴虚燥红质、阳虚迟冷质、痰湿腻滞质、气血两虚倦怠质、阳盛质等六种常见临床类型[1];并根据小儿常见的临床体质类型,分别提出以下饮食调理原则以强体防病。

平和正常质:小儿体格壮实,体形匀称,胖瘦适中,肌肤光泽,毛发色黑有光泽,面色红润,双目有神,嬉戏活泼,筋骨强健,耐寒温,胃纳佳,二便调,舌脉正常;饮食调养原则:应平补阴阳,食谱广泛,清淡营养;忌食过冷、过热、过辛、过燥、过苦、过甘、过咸、过酸、过腻之品。

阴虚燥红质:小儿形体瘦小,皮肤干燥,毛发干枯稀少,口鼻干燥,手足心热,躁扰,眠少、盗汗或入睡后多汗;部分小儿可见方头,肋缘外翻,肋骨串珠,唇色樱红,大便干或正常,小便时黄。舌红苔薄黄或花剥苔,脉细数;饮食调养原则:宜养阴清热、宜食性平甘寒、甘凉之品,如绿豆、百合、藕、马铃薯、茄子、冬瓜等;忌食:辛热温燥之品,如狗肉、牛肉、羊肉、辣椒、荔枝等。

阳虚迟冷质:小儿体形或胖或瘦、形寒肢冷,着衣较常人多,耐春夏不耐秋冬,神疲乏力,不爱活动,面色白光白,口淡无味,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该类体质多见于易感儿和久泻患儿;饮食调养原则:温补脾肾,宜食辛甘温之品;如羊肉、狗肉、木耳、鸡、核桃等;忌食:寒凉之品,如藕、百合、绿豆、冬瓜、黄瓜、苦瓜、鸭、菠菜等。

气血两虚倦怠质:小儿面色白光白,短气懒言,神疲乏力,不爱活动,动则汗出,纳差食少等,部分小儿可出现脱肛。这类体质小儿多见于贫血患儿、佝偻病患儿和易感儿;饮食调养应气血双补,如食羊肉、狗肉、鸡、虾、鳝鱼、木耳、核桃、桂圆、莲米、白果等;忌食:苦寒滑腻之品,如白萝卜、苦瓜、绿豆、梨、菠菜等。

痰湿腻滞质:小儿形体肥胖,不爱活动,动作迟缓,头重身倦,嗜食辛辣肥甘,易呕恶,对季节变化适应能力差,大便稀烂不适,婴儿多见喉间痰声漉漉,舌淡红、苔腻,脉滑或濡。宜食温燥化痰的甘温之品,如小米、黄豆、苡仁、赤小豆、海带、红苕,马铃薯等;忌食:酸涩甘腻之品,如石榴、蜂蜜、糯米、梨、芝麻、甘蔗等。

肺热阳盛质:小儿面色红赤,口唇深红,口渴喜冷饮,畏热喜凉,不欲衣被,善动多言,呼吸气粗,身热肤温,大便干结难解,小便黄,舌红苔腻或厚或干,脉滑数。这类体质的小儿易患急性扁桃体炎(或化脓性扁桃体炎)外感后容易高烧。饮食调养原则:应清肺润肠,服用甘寒凉之类的食物:如苦瓜、冬瓜、萝卜、黄瓜、鸭肉、桃、李、梨、绿豆、马铃薯等;忌食:辛热之品,如辣椒、羊肉、狗肉、牛肉、核桃、桂圆、荔枝、虾等。

2病中采取脏腑辨证分型论治、中药免疫调节和饮食调理体质的综合方法以达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是指在患病以后,要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多为波动性和多发性的运动肌不自主抽动,逐步发展的慢性疾病的表现;其临床症状也是由轻到重,发病部位多数是从上往下,抽动的肌群多数是单一到多个的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采取脏腑辨证分型论治、中药免疫调节和饮食调理体质的综合方法以达既病防变。

2.1采用中医脏腑辨证分型和中药免疫调节方法,标本兼顾,治受病之脏腑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患儿多系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造成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的失常。作者曾在以往的临床治疗研究中也发现:对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的经采用脏腑辨证分型加上中药免疫调节治疗后,能在2个月之内控制抽动症状的达86.8%,观察3个月未见复发的达82%[2]。说明对该类患儿采用脏腑辨证加中药免疫调节方法,改善已病体质,提高疗效以防变。

2.1.1采取脏腑辨证分型论治,治受病之脏腑肺热痰郁、风痰鼓动型:多见于肺热阳盛质小儿,根据皱眉眨眼,咽部干咳、喉中呃呃有声等临床表现:治宜祛风化痰、清肺利咽散结,兼滋肾平肝。用自拟清肺利咽止痉汤;常用药:金银花、连翘、栀子、蚤休、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肺泻火;牛蒡子、浙贝、法夏利咽化痰散结;钩藤、蝉蜕、地龙、菊花平肝熄风明目;白芍、女贞子滋养肝肾。

肝郁气滞痰火扰神型:常见患儿烦躁易怒,皱眉眨眼,张口歪嘴,摇头耸肩,抽动有力,发作频繁,舌红苔黄,脉弦数。兼痰火者,粗言骂人,喜怒不定,睡眠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肝泻火,熄风止痉,兼滋肾平肝。用自拟清肝泻火止痉汤;常用药:栀子、蚤休、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菊花、丹皮清肝泻火;钩藤、白芍、蝉蜕平肝熄风止痉;肝火旺者,加龙胆草清泻肝火。

脾虚肝旺痰湿型:多见于湿热腻滞质小儿;常见喉间痰声漉漉,痰浊蒙蔽清窍,胸闷、怪叫、秽语;皱眉眨眼,嘴角抽动,肢体动摇,发作无常;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夜寐不安,纳少厌食,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滑或沉缓;治宜健脾化痰,潜肝熄风,兼滋肾平肝,用自拟潜肝健脾化痰止痉汤。常用药: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助运;陈皮、半夏燥湿化痰;枳壳顺气消痰;钩藤、地龙潜肝熄风;女贞子、白芍滋养肝肾;痰热甚者,去半夏,加黄连、制胆星、瓜蒌皮清化痰热。

肺肾阴虚风动型:多见于阴虚燥红质小儿;见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性情急躁,咽痛、口干不欲饮,挤眉眨眼,眼干不适,耸肩摇头,肢体颤,睡眠不宁,盗汗,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舌苔花或光剥,脉细数。治宜滋肾柔肝、熄风止痉。用自拟滋肾柔肝汤;常用药:生地、泽泻、丹皮、怀山药、女贞子、白芍、钩藤滋肾柔肝熄风;桃仁、丹参、地龙活血养血柔肝;栀子、蚤休、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咽喉。

2.1.2选用免疫调节中药,病证结合标本兼治以提高疗效中医认为“免疫功能”与中医之正气相类似,《内经》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了正气的强弱是疾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有研究表明,补益方药大多有可激活或抑制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及抗体水平,以增强和调节免疫功能,具有抗感染、抗病毒、抗肿瘤以及防治自身免疫的作用。祛邪方药一方面可抑制过高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另一方面还可通过消除病邪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干扰,使正气恢复抗病作用,达到免疫平衡状态,增强人体免疫功能[3]。许多中药对免疫系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大多数清热解毒中药都可以诱生干扰素、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激活t淋巴细胞功能等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来实现的。患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小儿大多伴有上呼吸道的慢性病灶,可能由变态反应所致。因为人体的咽部黏膜下面尚有免疫活性淋巴样腺体和扁桃腺,含有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对吸入抗原的免疫作用[4]。针对小儿的扁桃体等咽部的炎性病灶,故作者在临床治疗中从免疫学的角度,采取病证、病灶相结合治标和免疫调节以顾本的措施,选用女贞子、蚤休、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地龙等中药以加强免疫功能的调节,提高临床疗效。

2.2按照病中体质类型,强调饮食宜忌,合理膳食以改善已病体质作者曾通过对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的临床体质观察,按照小儿中医体质类分标准,研究出了该类患儿的中医临床体质类型及已病体质的类型分布,如在观察的84例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患儿的体质类型属于肺热阳盛质的占33.33%;阴虚燥红质的占28.57%;湿热腻滞质的占26.24%;气血两虚倦怠质的占9.52%;属于阳虚迟冷质的仅占2.34%;其中体质类型以肺热阳盛质、阴虚燥红质、湿热腻滞质、气血两虚倦怠质、阳虚迟冷质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呈递减趋势分布,其中肺热阳盛质比例最高;针对发病的相关因素和病中体质特点,拟订了常见类型的饮食调理原则[5]。

肺热阳盛质患儿的饮食调养应清润甘寒:肺热阳盛质的患儿的临床多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肥大,外感后容易发烧,大便干结等,有的还有支气管哮喘、荨麻诊等过敏性疾病史;符合发病与感染因素有关的已报道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曾有研究组通过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得出的结果提示在中国率先发现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该病有一定关系[3];该类体质的患儿的饮食应清肺润肠,服用甘寒凉之类的食物;忌食:辛热之品。

阴虚燥红质的患儿饮食调养应养阴清热、宜食性平甘寒、甘凉之品:该类体质的患儿多数发病时间较长,其临床多见手足心热、性情急躁、口鼻皮肤干燥、毛发干枯稀少、盗汗或入睡后多汗等症状,表现出肝肾阴虚的久病必虚临床特点;应食用性平甘寒、甘凉之品,忌食辛热温燥之品以改善体质而促进康复。

痰湿腻滞质的患儿饮食宜甘温;该类体质的患儿多因饮食、起居等地理环境条件因素而导致体质改变,尤其是生活在盆地气候环境之中,加上素喜辛辣肥甘冷饮之品,久则痰湿内伏而致体质改变,且多数有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史;因为长期的饮食习惯和所处的环境对体质的影响是明显的,因此治疗除健脾化痰、潜肝熄风外,应考虑因地制宜的体质调理原则,宜食温燥化痰的甘温之品,忌食:酸涩甘腻之品。

3病后应预防外感、调理脾胃,增强体质以病后防复

3.1及时治疗咽喉部病灶,预防外感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在病后康复阶段,多因季节气候变化致外感而复发。作者曾在以往的临床治疗研究中发现:在治疗的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患儿中,长期伴有咽炎、扁桃体炎等病症的有58例,占89%;还有临床观察报道预防感冒可减少本病的发作,所以病后要重视小儿体质特点、及时治疗咽喉部病灶,预防外感。

3.2根据小儿体质类型,合理饮食运脾护胃强后天之本以防复小儿属“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功能尚不健全或全而未壮,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小儿的病后养护重在调理脾胃,应根据患儿的体质和疾病证侯性质不同而注意调配其饮食。总的原则是:饮食宜清淡,忌食油腻,煎炸,辛辣、生冷之品,有过敏性疾病史的要忌引起过敏的饮食。患儿病后胃气初复,应注意患儿脾胃之强弱,不可强迫多食。

日常的饮食规律与方法:一是要让小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规律化、合理化,做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饮食定时适量,荤素搭配,不强迫进食,饭前勿食糖果饮料,少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等不易消化食物,鼓励多食蔬菜及粗粮;二是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为:饮食起居按时、有度,吃好正餐,少吃零食,纠正恣食膏粱厚味、饮冷甜食、偏食零食、妄加滋补的不良习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给予富含营养易于消化,品种多样的食品。对病后胃气刚刚恢复者,要逐渐增加饮食,切勿暴饮暴食而致脾胃复伤。三是要注意优化饮食环境,加强精神调护,保持良好的进餐情绪,饭菜多样化,讲究色香味,以促进食欲。

参考文献

[1]陈立翠.试论小儿体质与饮食调养[J],四川中医,1998,16(7):910.

[2]谭艳,陈立翠.谈采用中医免疫调节和脏腑辨证方法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2007,2(2):1822.

[3]骆和生.免疫中药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25,144.

预防医学的本质特征篇9

1、宣传到位,增强自我保健、保护意识

1.1上好健康教育课。

针对我县实情对课程进行了机动调整。对各传染病的特点、传播途径及预防加以讲解、分析,并教会学生正确的洗手方法,让学生养成出入公共场合、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防止病从口入。让学生在聆听的同时审视自己,审视他人。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素质,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工作任务。

1.2开展传染病知识讲座。

教师详细介绍各种传染病的症状及报告流程、处置方法,强调在流感或者其它传染病爆发其间,不到上述人群密集及通风环境不好的地方停留。强调自律是一种美德,关心自己,关注他人。室内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平时加强身体锻炼,合理饮食和休息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养成勤洗手,多喝开水的好习惯。发现感冒症状及时就医并戴好口罩,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咳嗽、咳痰时应用纸巾掩住口鼻,以免把细菌传播给他人,用过的纸巾应包好扔到远离人群的垃圾箱。

1.3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手抄报评比活动。

请家长配合学生制作以传染病为主题的手抄报,让每一位学生都通过查找各种学校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种类、传染病报告时限方式、爆发和流行特点、年龄特点、流行时的措施、预防等来让学生提高防控意识和能力。

1.4举办班队会节目表演。

以班级为单位在班队会过程中让学生以小品、故事会、三句半的形式表现出当前流行传染病种类,发病情况以及当前自己要注意的,教育学生关心自己,关爱他人。

2、目标明确,分级防控

2.1落实责任严格执行好晨午检。

学校制定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防控小组,书记做副组长、校医及各班主任做小组成员,班级又由班长协助老师、及校医完成学生健康状况的了解,做好晨午检病症体征登记。如果发现校内发热学生及明显传染病体征的,按照传染病防控预案马上送往校医室进行隔离,并对学生的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做以登记。同时,上报学校协同家长带学生就医,同时做好病情追踪记录。待指定医院出具病愈证明方可返回学校。

2.2对外来人员体温、登记制度。

针对学校外来人员,学校责成各具体负责人员对其进行体温检查、盘查登记,如果发现有传染病体征或体温超过37摄氏度不得入校。

2.3做好全校师生病、事假报告制度。

学校的教职员工的体温及体征检查由年组长及分管领导互相检查,如发症状、体征及时通知教师不允许进入班级。同时,上报校医说明病情及就医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2.4做好返校学生体检工作。

长假期间学校统一印发体温监测表,请家长协助进行体温监测,返校后由教师具体统计并上报卫生室,进行有规划地管理。对于传染病学生病愈返校,要求学生有医生的返校诊断证明。同时,对学生进行体温检测,体温正常后可以返回教室,做到有效切断传染源。

3、通风、消毒及饮用水落到实处

3.1教室内消毒、通风。

每天在学生进校前由班级负责卫生的同学开窗通风,在离校后由专职消毒员负责向地面喷酒消毒液,关好门窗、做好记录。

3.2楼内过道消毒。

每天学生入校后专职负责消毒的职工对学校楼内过道喷洒消毒液,做好记录的消毒时间、范围、所用药品及比例,校医及带班领导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3.3楼外厕所及死角消毒。

厕所及死角除每天清扫外,除地面消毒外还对厕所内进行彻底消毒。好严格执行校务管理、消毒制度。

3.4食品卫生、饮用水的管理。

为防止病从口入,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杜绝小食品进校园,分管卫生的领导为组长班级内以班主任为副组长,班级干部为小组长,进行分层管理,层层把关。对于饮用水的管理人员,要有防疫部门的健康证明,严格执行饮用水管理制度,禁止饮用水水管理人员外的无关人员随便出入饮用水仓库。要求班级对水桶安放固定无污染位置,并由校医负责监督水站的送水情况,要求有水质检验报告单及接收记录。包括水桶有无密封,接水时间、接水人,接水日期,还要求送水单位对饮水机定期消毒,及时记录消毒时间、消毒人、所用药品及药品比例,从根源上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预防医学的本质特征篇10

论文摘要:十二五规划初期,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不论从管理上,还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贯穿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针,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这个既是契机又是挑战的今天,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也同样面临着许多契机和挑战,我们只有敏锐地抓住契机,勇敢地迎接挑战,才能让我们的学科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1.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每一学科基本的教学条件之一。尤其是中医院校开设的预防医学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因为深厚的中医学理论与预防医学专业存在着天然的结合点,中医在早期就提出中医治未病的成熟理论,这就使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就业方向更灵活,专业口径更宽阔。因此,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是中医院校预防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针对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属于初期发展阶段,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的特征,教师队伍建设应以引进和培养有资历、有经验、有科研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为首要,以培养、稳定骨干教师队伍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一支数量够、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优良、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同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预防医学专业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确保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3.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

随着国家对社区建设的逐步重视,投入的进一步加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更多的将走向社区工作,因此,为突出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特色,修订适于中医院校该专业发展的教学培养方案,如将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学科融入预防专业的学习中,让学生毕业后在社区工作中技能更多,能力更强。同时,为了宣传、突出预防医学的特点,开展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推动课程建设的有效形式。建立中医特色的预防医学“五大卫生”的教学梯队,严格主讲教师岗位资格,严把教学质量关。

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材建设。要突出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特点,可能在教材建设上还存在着学生无教材或无统一教材可参考的现实,因此,组织教学团队,编写适用于预防医学中医特色学科的教材是主要任务之一。同时,我们应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不能滞后于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应紧跟全国西医院校预防医学的大发展,并突出中医特色。

4.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充实专业课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开展学科具代表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探索中医、中药与预防医学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5.加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建设

毕业论文是预防医学专业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一项主要表现形式。论文写作的好与坏,直接反映了学生在学校、医院、疾控和监督所所学基本功是否扎实及科研能力的强弱,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质量。从实验的选题、开题、实施及统计分析都应严格按照专业要求来做,不能与临床医学生要求一样,因为,我们着眼的是整个人群的监控和环境,并最好能突出中医特色。

二、加强专业教风与学风建设

教风建设是建设良好学风的基础。教师应当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学生树立典范。学风建设是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习惯。考风考纪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加强考风建设,采取得力措施,严格考试纪律,杜绝考试舞弊现象。

总之,教育质量是学院的生命线,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学生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就业、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学生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外语水平。学生运用外语的阅读能力、听说交流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等,都是专业教师在日常学习中指导学生的方向。二是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学校是否开设了计算机公共课,学生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能力,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专业学生是否熟练掌握相关专业软件,如营养与食品卫生的计算器,流行病与统计学的SpSS等相关软件。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中医特色的预防医学药兼顾中医和预防两个方向,因此,平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将中医基础与预防疾病有机结合,对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科技论文都很有帮助,也为大学生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开阔了口径。四是融入社会的能力。作为预防专业的学生,工作对象是整个人群,因此,将坚实的课堂知识和工作特点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中医院校预防专业学生平时培养的重要能力。

对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要逐步凸显特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领导的重视,增加教学投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生也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将自己的专业特色体现到社会当中去。

参考文献

[1]朱惠莲,洪微,张作文.我国预防医学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生命科学,2006,(01).

[2]孙涛.中医治未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3]王宏.预防医学专业高级人才素质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08).

[4]钟贵良,梁维君,刘爱忠,杨光凡.新的公共卫生形势下深化流行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03).

[5]王蓓.提高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