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整合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5:32

教育资源整合方案篇1

关键词:教育资源;优化方案;高校转型;时代意义

当前,高校转型正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高等教育由数量扩充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发展的局面[1]。在带来机遇的同时,面临片面教育观念引发的社会选择、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缺乏引发的结构性短缺、配套支持政策缺乏引发的政策性短板等挑战[2]。高校应积极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并进行积极推广,形成高校转型过程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时代样本。

一、高校转型背景下教育资源优化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1.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形成优势学科的师资力量集聚从教育资源的视角来看,推动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化方案落地,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建设[3],只有进行高校内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才能形成教育方向的聚焦,进而形成主导教育发展方向的社会力量整合。加速整合优化校内的教育资源配置,富集教育资源,能够形成优势学科下优质师资力量的集聚。从发展目标上,高校实现从追求大而全的大学模式向具有独特优势的特色大学转型。在这一实践过程中,高校从大量非优势学科中退出,实现优质科研人员和教学人才的解绑,为师资力量的集中创造先决条件。师资力量的充足为一线教师轮岗及专职业务培训提供可能:一是广大教师能够从日常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加入到业务素质提高培训的实践中,为自身学业提升创造机会,在客观上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二是师资力量和科研人员的转岗增强优势学科和科研项目的实力,为项目推进和技术攻关提供大量优秀人才。人才的聚集形成的学科优势,为特色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夯实人才基础。2.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安排,可主导教育方向与现实需求协调一致教育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具有内在的互动性。只有根据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构建以学校、社会、市场为核心的新型关系[4],才能实现教育方向与现实需求的协调一致。各大高校要积极出台教育资源优化方案,根据学校自身状况与区域社会经济的现实条件,积极整合学校资源,促进主导教育方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协调一致。促进教育发展方向能够契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要形成教育资源优化方案与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优化方案原则:一是要积极促进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前瞻性视野,准确预判社会发展方向和技术动态,将教育资源重点向代表行业发展趋势的专业倾斜,形成高校教育引领社会技术发展的现代教育格局;二是强化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可执行性,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学校机构的整合管理,以强有力的落地执行来保障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执行;三是要确立教育资源整合方案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化方案目标,明确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3.促进教育资源优化发展,促使高校发展目标契合时展要求推进高校资源整合助力高等教育发展,要积极促进高校发展目标能够契合时展要求,在时代的宏观环境中,实现自身的突破转型与发展升级。高校自身目标制定应与时展相适宜,通过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制订、落实,积极促进自身发展凸显时代主题,将高校发展目标融入社会发展中。制定高校自身的发展目标,要明确高校自身在时代走向中的定位,高校与时展进步密切相关,时代的发展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而高校的变革形成的人才输送和技术攻关,又成为时代进步的动力源泉。定位中应将高校作为时代人才的孵化器和技术创新的试验场。发展高水平大学,促进自身的提升就是要进行人才培养输送和技术创新,作为大学创新的发力点。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不断强化专业改革力度,努力在教育制度、教育体制上创新,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学术交流,将高校自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大学。以教育水平的提升,来提升整个教育体系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各大学的竞争力。

二、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凸显高等教育时代教育价值观念的优化升级

1.实施教育资源优化方案,是高等教育追求专业主义精神的回归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表现为功能性锁定和认知性锁定等多重现实困境[5],因而只有积极实施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将专业主义精神引入高校价值体系中,才能凸显高校在时代进程中的宏观价值观念和现代教育理念。基于高校时代教育价值观的教育资源优化方案,核心就是追求高等教育专业主义精神的回归,教育模式中专业性、学术性是教育目的的最高追求。高校教育资源分配是围绕加强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的议题来进行。高校在进行教育经费安排、人员配备以及高校管理的实践时,都是服务于提升专业水平的主题来进行。确保优质资源、专业师资力量和科技人才进行专业课程和特色优势学科的优先供应,通过合理规划和安排,给予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最优质的实施环境。要在教育资源优化的制定及落实过程中,建构起专业主义精神的回归,重申强化专业主义的基本原则,让教育资源能够切实服务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专业素养。2.推进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凸显高等教育对教育规律认知的加深推进教育资源优化方案与高校改革实践相结合,凸显当代教育家和教育主管者认知教育规律尤其是高等教育规律程度的加深。从教育改革的宏观视野来看,我国教育目前正经历由“大而全”的综合型大学向具有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的适用型大学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之间的比较已经从综合实力的较量转向优势学科的质量竞争。高校正转向追求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模式。高校推进教育资源优化方案,正是时代宏观视野下高等教育认知规律的探索和遵循。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实际上是综合开发利用校内教育资源,注重的是学校资源利用的效率提升和资源适配。通过综合安排学科、专业资源,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技术前沿的动态,积极调控学校的学科发展方向、专业动态的资源配额及师资配比,实现学校教育方向和发展目标的管控,形成教育资源优化方案,达到提升高校教育水平、明确教育发展方向的目的。3.加速推进教育资源优化,促进人本主义核心特色教育观念形成宏观制度性根源是现实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造成的教育困境不利于高校自身的优化发展[6]。破解当前教育发展的瓶颈,促进高校教育发展的水平提高,应在教育理念上调整。只有明确发展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现代高校教育观念,通过加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实现现代化背景下的高校转型升级。从人才培养的功能性角度来看,推进教育资源优化,不断调整学科门类和课程,既是提升人才素质的必由之路,也是人本主义教育的回归。资源优化方案实现了教育资源向人才培养,在资源分配上明确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追求。面对劳动力市场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国家治理现代化等在高等教育结构重组中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7],需要配置高校教育资源重点到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一是学校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平台和学习场地图书馆等设施,为人才的成长打造良好的外在环境;二是学校在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广泛开设特色课程,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和自由发展提供多层次的选择。高校实施教育资源的优化安排方案,促进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念的形成壮大,与时代进步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三、社会转型宏观视域下高校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策略

1.把握时代脉搏、社会主题,促进教育资源优化方案与社会发展协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为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高校独立办学、自主发展奠定基础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共识[8]。因而在社会转型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发展格局中,只有将教育资源优化方案落实到高校教育改革实践中,才能实现高校的升级发展。推动高校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落地实施,一是要积极将高校转型与时展的主题紧密结合。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具有紧密的互动关系。只有高校教育发展方向契合时展需要,符合社会进步要求,才能获得较大的成长空间,进而促进自身发展。二是要促进教育资源优化方案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教育优化方案涉及资源整合和多方关系处理,只有教育资源优化方案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聚合功能,不断促进社会发展。2.立足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保障教育资源配置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高校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制订出台及实施,应立足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促进教育资源合理优化调配的实践中,保障教育资源在高校的配置能够促使教育发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而应大力推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安排,不断完善教育资源内部结构,根据社会当前需求与发展趋势,建构起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在促进高校教育优化方案的实践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社会发展对教育自身的要求。只有通过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出台,构建起一套全新的、适应高等教育时代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并且进一步深化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改革,才能实现教育发展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和谐统一。3.保障资源优化方案科学性,引入专业资源管理方式进行制度设计教育资源优化方案涉及高校整体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开发利用,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影响的系统工作,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在高校深化改革中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只有教育资源优化方案具备科学性,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发挥资源优化综合影响教育结构、教育方向的作用。确保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科学性,需要积极将专业的资源管理方式和现代管理理念引入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实践中。一是在高校资源优化方案制订过程中,积极组建具有专业资源管理知识的管理团队,以专家治校的理念统筹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的制订;二是形成组织严密管理科学的高校教育资源优化方案编制的流程体系,以科学的调研数据为支撑,引导教育资源的系统开发。促进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是促进高等教育质量观念和质量思维亟须扭转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促进高等教育资源优化的主要任务是构建一套全新的、适应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的高校资源优化方案。将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作为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推手,各大高校通过制订契合自身实际的教育资源优化方案,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完成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转型。

参考文献:

[1]赵新亮,张彦通.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动力机制与战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5(2):38-42.

[2]姚荣.中国本科高校转型如何走向制度化———基于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5(3):1-10.

[3]李贞刚,任涛,陈强.我国高等教育元评估的实践缺失与治理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4):29-34.

[4]张大良.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23-29.

[5]邬大光,李国强.《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年进展与高等教育未来方向的基本判断———《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前言[J].中国高教研究,2016(1):4-11.

[6]李国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6(2):1-11.

[7]马青,王春秀.西部普通高校应用技术转型的机遇与路径———基于宁夏高等教育的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66-173.

教育资源整合方案篇2

关键词: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作者简介:张金来(1958-),男,河北保定人,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馆员。(天津 30035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254-02

当今全球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已经成熟,信息资源共享惠及世界各地,人类为了获取某一方面的信息资源,再也不会受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得到进一步拓展,获取方式更加便捷。伴随着信息资源共享的涌入,各地政府档案管理机构相继建立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天津海河教育园区被界定为全国职业院校改革示范区,有着独天得厚的优质教育资源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此,实现海河教育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必将成为可能。在海河教育园区建立各院校之间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推动海河教育园区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实现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1.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海河教育园区教育的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对档案利用传统的获取手段,促使档案管理服务方式、服务理念的转变。传统的档案馆管理往往以地域为中心,忽视了对社会的服务,这就导致了档案管理服务范围的狭窄,制约了档案工作的发展。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期待,使传统档案管理在服务理念上不得不从狭隘的服务到更宽领域的服务转变,而档案管理的服务方式转化为信息化服务,从而更好地满足园区广大师生及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是经济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

2.是促进海河教育园区发展建设的内在要求

海河教育园区的建设发展对天津的教育、经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11年3月已有7所高职院校进入海河教育园区。园区二期建设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几所高校也要陆续迁入园区。天津作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海河教育园区占地面积37平方公里,基本囊括了天津高等教育资源。为此加大海河教育园区信息化建设,实现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非常必要的。

3.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

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人们交往的距离,也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一个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一体的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呼之欲出。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信息资源共享于2012年3月7日启动,共实施4个共享项目,同样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作为人们的更高需求也被期待着,现在大部分各高校传统的档案馆(室)提供利用的方式多为馆(室)内查询,即档案社会公众、学生、教师等只有到相关的档案馆(室)(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到院长办公室、教务处等职能部门)或者文件处理机构才能查询到自己所需信息。而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这一需求方式,改为通过网络对档案数据库以及相关的文献信息进行访问、浏览、检索,甚至下载,即可得到所需的档案信息。这就给档案利用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人们可以不用跨馆寻找便可找到自己所需信息,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

二、目前海河教育园区各院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现状

海河教育园区各院校档案室均建立了档案文件级的目录数据库,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1953年建校以来案卷级目录数据库,到2009年,数字档案室建设项目经过3年建设,完成了以卷改件的存档要求。档案室藏录像、录音、实物和缩微胶片等多媒体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并转入档案全文数据库档案管理模式。其内容包括: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数字档案资源管理平台;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多媒体档案采编及展示平台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针对学院校园网和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平台;以夯实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基础、电子档案安全和标准规范为支撑体系。目前园区各院校均已具备了上述条件。当前关键的工作任务尽快搭建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待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二期院校全部进入,海河教育园区内实现实质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就基本确立。

三、海河教育园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可行性

1.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其具有惊人的处理速度、精确的计算能力、极强的记忆和严谨的逻辑判断能力,其数字化、数据库、多媒体、超文本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应用已经很成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档案信息资源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园区不同院校及社会公众的档案利用提供更为便捷的档案查询服务。另外,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而信息技术中的诸如数字签名技术、防火墙技术、防范病毒技术以及数据加密技术等都能为其提供安全保障。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条件。

2.各院校为实现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1)园区各院校经过多年的办学,在传统的档案工作中,收集、整理、保管、编研了丰富的档案资源,为海河教育园区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奠定了强大的基础。现在档案工作则以利用为中心、服务为宗旨,在传统的管理服务基础上,利用多种方式初步探索出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之路。如建立目录中心、加强校区馆际合作、编研交流、宣传展览等,这些都为园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铺平了道路。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要依托网络,通过建立档案网站集群、虚拟专网、分布式数据库等多种方式实现各校区的共享,这就使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在共享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2)教育部、海河教育园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教育部在全国各高校先后建立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教育部办公厅的通知》。天津海河教育园区信息资源共享如期实施,各校区已进入了实质性操作,这些都是基于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也为实现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3.档案目录中心的建设

教育园区各院校经过多年的传统管理模式,集成了一套完整的档案目录。并通过数字化转换,实行计算机数据库管理。也为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做了基础铺垫。

4.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园区各院校档案馆(室)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均实行了档案资源数字化管理。将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建立了园区分布式的档案基础数据库体系,连接了海河教育园区所有院校档案馆(室),通过这个平台为园区广大师生和社会大众提供了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该数据库涵盖了分布式档案目录数据库、分布式重要档案数据库和馆藏多媒体数据库三个规范化、可共享的基础数据库。

四、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

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必须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备的共享机制体系。其中包括:最主要的是实现档案信息共享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共建共享管理机制;先进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中的应用;档案管理人才机制的建设,管理者的职业素质等。

1.档案信息共享基础性工作

是指档案的全宗目录以及档案的归档、检索、查找、开发、利用等原始信息数据库的建立等。这是实现共享的核心部分,是提供共享者信息来源的全部。另外,既然共享就要对园区各院校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大程度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尤其是园区的5所高职院校,分别由几所学校整合而成,档案管理分散。经过整合把档案信息资源基础工作做实,为实现教育园区共享奠定坚实基础。

2.实现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就要建立健全统一规范、标准、科学、的共建共享管理机制。即以教育部、国家档案总局《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教育部27号令)为规范标准;制定《档案信息化标准管理办法》科学管理制度等。这是实现共享的基本保障。

3.档案人才机制的建设

档案工作者素质的高低体现了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其职业素质对档案工作者来讲尤为重要。如岗位技能、文化水平、继续教育、培训程度以及档案管理从业资格等。其中包括: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档案办公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较强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海河教育园区依托园区各院校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

五、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技术保障

如果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共享,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根本的安全技术保障。但是网络的不安全性面临着严峻挑战。为此,因特网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不安全性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无论是操作系统、软件设计还是网络病毒攻击,必须采取相应有效的防范措施。如建立防火墙及计算机入侵检测技术、采取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技术;设置多层级密钥技术;安装防病毒软件以及防病毒、木马、黑客攻击等,以保障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可靠性、安全性

综上所述,实现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高度关注。笔者几经缜密思考,与园区管委会海河教育园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构建基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进行了沟通探讨,分别到园区各院校进行交流、调研形成共识,认为在海河教育园区架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可行的。园区各院校有雄厚的优质教育资源、强硬的技术支撑,并且建设成本低,并且有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为此,实现海河教育园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园区的教育发展以及各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满足于园区广大师生及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运峰,李安英.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构想[J].兰台世界,2008,(22).

[2]杨冬权.在全国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n].中国档案报,2013-10-18(1).

[3]丁莉.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教育资源整合方案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一、建设目

在当前经济供给侧改革的转型期,针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而言,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按照“创新创业特色专业”的专业改革思路,重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抓手,突出实践教学,运用案例分析和项目训练教学法实行模块式教学。以双创教育改革为推力,拓宽专业视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强化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自主创业的主动性,最终实现“学中创、创中学、学创相长”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建设内容

1.培养方案

2017―2018学年开始,电子商务专业新生实施新的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突出并旨在推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密切融合。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学分占比60%,实践教学学分占比40%,实践教学学分中创新创业学分占比50%,每学年创新创业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10%。以创业学分的方式,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创业比赛、进行自主创业等活动均可折算为创新创业学分。

2.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双创能力培养为引导,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教学,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使课程体系设置从传统的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变,重点建设网上创业、跨境电商两个创新创业课程群。《网上创业》课程群包括《网上创业》《网店装修》《网店客服》《文案写作》《网络营销》等。课程群包括《跨境电商基础》《跨境电商英语》《跨境电商实务》等。

3.教育资源

课程资源、实践资源、平台基地等教育资源的协同整合,统合孵化、培训、实践等立体化功能,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意识,激励并引导学生自主创新与创业,以实现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迎合于供给侧改革而顺利就业创业。一方面,建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课程资料库,注重收集或编制与时俱进、实用、科学的教材资源;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整合实践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和孵化基地,充分利用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利用淄博新区建设契机,确保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均能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三、具体改革方案

1.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制定工作做大量的准备。首先,组织教全体教师对2017级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制订进行认真的研讨。其次,回访往届毕业并已经工作的学生,联络用人单位相关人员,收集他们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和看法,作为专业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制订的参考。最后,走访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的宝贵经验,与相关创业教师深入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学分学时等情况。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首先,开设创业课程群。在现有基础上,加入创业实践环节,并将其纳入到学生必修学分里面。其次,修订相关的教材。鼓励任课教师编写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融合的教材,以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扩充教学内容,构建完整的纳入创新创业知识的课程体系。

3.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对接社会教育资源、创新创业资源与产业人才需求,构建创业孵化平台等支持环境,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一方面整合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学校可以通过创业大赛,进行自主创业了解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为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提供硬件基础和软件环境。另一方面整合校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首先,依靠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丰富的行业资源,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构建创业孵化平台,尝试校企共同培养模式。

4.打造“专业+创业”的师资队伍

大力度打造“专业+创业”的师资队伍,促进两类知识体系的融合,专业教育侧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创业教育则侧重于创业能力、创业思维等的培养。一是,加强“双师型”专任教师的培养,鼓励45岁以下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或者定期去相关部门进行实践培训,多个渠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业知识。二是,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实施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计划,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参加省级组织的创新创业教师专项培训,形成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将具有专业优势和创业知识的教师组织在一起,通过设计专业课程环境和实践创业环境来共同完成课程的传授。三是,鼓励教师开展校企横向合作项目,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导师,指导学生应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举办创新创业交流会、指导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等活动,做到教学相长。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创业素质。

5.优化考试考核方式

首先,深化考试考核内容方式和成绩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多样化、多元化的成绩评定体系,满足不同类型的课程的考核需要,同时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考试形式改变,促进创新能力提升,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其次,将实践性考核和理论性考核相结合,探索基于过程和结果的双重考察。在专业课程学习时,将专业理论与创新创业实操融合在一起,重点考核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实操能力。例如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进行创业实践采用加分等形式。这种考核方式既考察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把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胡丽萍.社会转型期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67:105-106.

[2]吉峰,李淑玲,李雪梅.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构想[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13-14.

[3]李国强,王旭红.应用心理学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初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2).

[4]张素玲.关于高校实践教学创新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1(10).

教育资源整合方案篇4

邛崃是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的县级市,域内特殊教育起步于1990年。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构建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龙头,以资源教室(特教班)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2015年1月,邛崃市成为教育部遴选的37个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之一。当时面对的突出问题主要有:投入经费不能满足特殊教育发展需要;特殊儿童分布广,就学难,送教难;专业师资队伍缺乏;特殊教育需要的专业教育资源缺乏,整合难度很大;部分业内外人士的特殊教育观念落后。针对上述问题,邛崃市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强有力的政府保障和专家团队引领的科学实验系统,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切实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特殊教育的持续发展。通过实验,目前,全市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31个资源教室(特教班),以及20个随班就读校点,基本能满足不同类型和程度的特殊儿童的入学需求。全市有436个特殊儿童在校接受义务教育,另对40个重度残疾儿童实施送教上门,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

二、实验区的工作探索

(一)顶层设计

通过自上而下的政府支持系统的建设完善与自下而上的一线特殊教育活动实践,建立区域性的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教康整合服务支持网络,解决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本地区特殊教育质量,并总结在此过程中的经验和模式,以供其他相似条件地区发展特殊教育借鉴。

(二)建设和完善行政支持体系

1.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推动区域特殊教育发展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如《关于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的实施意见》《邛崃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方案》《邛崃市残疾儿童少年到宅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等,确保所有在校和送教上门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执行6000元/生/年标准,落实送教上门人员交通和误餐补贴100元/天/人,按需要配置特殊教育学校和资源教室专用设备,特殊教育专项经费逐年提高;全市89名资源教师全部同特校教师一样享受特殊教育津贴,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普通学校教师绩效考核,新招聘8名特教专业本科毕业在编教师;通过购买服务,引进专家团队,指导特殊教育的专业发展。2.建立四级评估机制,实现特殊教育分级管理建立政府对部门工作的评估机制,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年度工作目标,由项目督办进行考核;完善教育局对学校的评估,将特殊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尤其是残疾儿童发展作为普通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对普通学校的绩效考核;将残疾儿童的发展纳入学校对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和随班就读老师的工作考核指标;落实对特殊学生的发展评估,这是前三级评估的基础内容。3.充分发挥资源中心的作用2016年4月,邛崃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成立,确立了“全人教育,全力支持,全心服务”的宗旨,明确了培训和咨询、教育科研和教学指导、督导和评估、转介和安置、转衔服务、教学资源服务的职能。其中为区域内的教师提供培训、开展特殊教育相关的教育科研和教学指导、协助教育局进行督导和评估工作是目前主要的职能。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运行由一个动力体系、一个管理体系和一个合作载体组成,动力体系是我市的特殊教育四级评估体系,管理体系是资源中心的运行机制,合作载体是跨部门的微平台。政府对部门的特殊教育目标督查由资源中心提供基础数据,教育局对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工作评估由资源中心制定指标体系并实施,普通学校对教师的特殊教育工作评估以及对残疾学生的发展评估由资源中心指导进行。通过建立“邛崃特教中心”企业微信平台,将家长、学校、政府相关部门、各镇乡残疾人专干和卫生院医生、康复机构、专家团队全部纳入,实现了及时政策和信息、沟通和合作、在线培训、对全市学校开展特殊教育工作评估、记录其他部门特殊教育相关工作情况等功能。

(三)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的改革实验

1.跨专业团队整合模式下的随班就读两年来,通过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学校特殊教育管理机制的研究,区域内特殊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对随班就读重难点问题的突破,有效提高了随班就读的质量。一是建设资源网络,完善管理机制。全市增设16个资源教室,使资源教室覆盖全市24个镇乡及偏远地区。对资源教室采取分级发展,重点建设发展有困难的二级资源教室,促进三级资源教室的建设和发展。二是通过健全学校特殊教育管理机制,资源教室的课程调整,特教班的职能扩展,支持随班就读。三是培训专业师资,提高队伍素质。采取分层式菜单培训:针对教师实施内涵式的长期培训,以“进入一个学校,研究一个个案,成熟一个团队”的培训宗旨和“理论+实践+反思+分享+再行动”和“种子班”的培训模式,快速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针对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人员开展了普适性的培训,针对家长开展了和其子女相关的个别化培训。四是与一所高校和多个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专家指导团队。五是根据区域内随班就读发展的重难点问题,申报了省级课题《跨专业团队合作模式下融合教育支持系统建设和运行的现场研究———以邛崃市为例》,确定了6个子课题,通过针对性的行动研究,解决问题,带动整体发展。2.跨专业团队整合模式下的送教上门我市送教上门工作面临幅员面积大,地形相对复杂,送教上门服务对象分散,医疗和康复专业人员不足的难题。通过实践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种做法。一是落实送教上门方案。在充分调研和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了工作原则,设计了工作模式,制定了工作方案,培训相关人员,在整体展开的基础上开展送教上门个案研究。教育局负责整体规划,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根据就近原则,以距离送教上门对象最近的学校为主体,会同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服务对象组成个性化的服务团队,通过合作制定iep并实施开展工作。二是按照《邛崃市残疾儿童少年到宅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落实部门责任,指定每个部门、镇乡具体负责人。由服务对象所在地学校资源教师牵头,针对服务对象情况,联系各部门、所在镇乡负责人,开展工作。三是针对送教上门人员开展专门培训,申报了省级课题《跨专业团队模式下的送教上门现场研究———以邛崃市为例》,确定了6个点位,分别以《跨专业团队模式下的送教上门的个案研究》为子课题,研究送教上门工作中需要解决和突破的问题:怎样构建送教上门的支持保障体系,怎样整合部门资源开展跨专业的送教上门服务,怎样培养教康整合的教师队伍,怎样对大龄送教上门对象开展职业重建,怎样将送教上门对象安置到隔离程度更低的环境,怎样整合自然资源为送教上门对象服务。

三、实验区的工作经验

(一)建立与完善行政支持系统,推动特殊教育常态发展

邛崃市建立政府牵头、目标导向、督导保障、教育局协调、部门合作、资源中心为载体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支持体系,保障了区域内特殊教育工作系统开展和常态推进。如建立了稳定的投入机制,保障特殊教育专项经费和公用经费按发展需要逐年增长;招聘专业教师,引进专家团队,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了资源中心,31个资源教室,24个残联服务点,24个镇乡卫生院联动的特殊教育服务网络;通过特殊教育工作目标督查制度,将各项工作以目标任务的形式下达到各部门,作为刚性要求强制执行,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将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反馈到市政府目标督查办公室,实现对各部门的督导和评估等。

(二)以“复合式资源教室”发展支持随班就读

为满足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邛崃市设置了“特教班”,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将这部分“特教班”建设成为了“复合式资源教室”,支持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复合式资源教室”综合了特教班和资源教室的功能,能根据需要开展中重度残疾儿童的班级教学,同时发挥资源教室的功能,是一个随时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灵活工作的综合体。学校建立校内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从教务、德育、后勤等方面全盘规划,发展其满足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灵活安置的功能。“复合式资源教室”的建设丰富了区域内特殊教育安置层次,实现了“隔离程度最低”的“动态安置”,使特教班的职能得到了扩展,资源教室支持随班就读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以“跨专业团队合作的送教上门模式”满足学生需求

1.“能进全进”的送教上门原则送教上门的起点应该考虑怎样避免让孩子成为送教上门的对象。邛崃市确定了“能不送尽量不送,能进校全部进校”的原则,通过三个途径让孩子进入隔离程度更低的环境:一是“纠错型”———通过有关专家评估确保送教上门对象是确实不能到校就读、不得不送的适龄儿童少年;二是“创造条件型”———通过创造条件、协调资源,尽可能让更多重度残疾儿童到校就读;三是“发展型”———通过送教上门工作,转变家长思想观念,提高送教上门对象的能力,使其能到学校就读。2.跨专业团队合作为主的送教模式(1)跨部门合作教育、卫计、残联、民政、财政在政府督导下,根据联席会议规定的任务,由各部门服务对象所在区域内的责任人组成团队,由学籍所在地学校教师为个案负责人,跨部门团队合作提供送教上门服务。(2)“外促内生”的专家指导模式通过聘请高校、康复机构、医疗机构专家,保障送教上门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专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合作:一是直接加入送教团队服务难点个案;二是培训指导送教人员。制定送教上门指导培训方案,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发展自身专业,构建能够提供跨专业服务的教师队伍。(3)教康整合的送教上门课程建设教师在和康复治疗师合作送教过程中,将不同的康复训练内容和其他领域的学习结合起来,开发教康整合的课程,让孩子在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其他领域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任务单式科研”突破课题研究难点

通过三级任务单开展课题研究。第一级任务单明确区域内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确定课题,以子课题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以“任务单”的形式指导学校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保证课题研究的方向,解决教师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制定二级任务单,明确某一阶段内子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形式、实践的途径和方法。子课题学校根据二级任务单制定三级任务单,规定学校课题组教师的具体任务。

四、需思考解决的问题

教育资源整合方案篇5

论文摘要:教学档案服务于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档案的主体和重心。分析了教学档案在高校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目前教学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等工作,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加强和优化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许多高校纷纷合并升格,学生人数剧增,档案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如何优化教学档案的管理,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笔者就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谈些看法。

一、优化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意义

教学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档案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学术水平、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教学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载体,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学档案是教学工作的真实记录和参考依据

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业务部门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育研究活动等各个环节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教学文档资料,它是高校教学活动的直接的原始记录,如教师的业务材料包括学生各科成绩分析、试卷分析、科研课题、教案检查、以及其他在教学活动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声像档案材料,如教学实习录像等,这些以影像为表现形式并辅以简要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具有纪实性、直观性、典型性等特点,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力的辅助手段,在学校档案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是知识和信息储存的一种形式,详细、真实地反映了高校的教学历史全貌[1]。通过抽调审阅教学档案如教师教案、实验报告、科研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试卷等,能很快了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同时还可作为教学管理考核的基本参照依据。

(二)教学档案是进行教学科研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工作离不开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可以客观地反映学校每个院系的实际教学水平。对历年学生的测试成绩及教师教学检查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否;对历年试题的检查,学生违纪情况分析,能直观地反映出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或下降,从而为今后的教改指明方向。因此,我们应增强教学工作中的档案意识,引起教师和教辅人员的高度重视[2],以此来促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

(三)教学档案有助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业务档案是教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的进行,教师业务档案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它在个体上,反映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在整体上,体现了学校的师资素质、队伍结构和办学水平。因此,认真搞好教师业务档案的建立、保管和利用工作,将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业务档案中客观真实地记载着学历、考核成绩、业务水平,使校领导对教师的综合评价有了可信的参考依据,这样就能公正有序地进行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晋级、人事调整等相关事宜,进而对教师的切身利益进行决策,并有效激励每位教师的事业心、进取心,提高教师群体的稳定性,激发教师队伍的创造力。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档案馆虽然已购置了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基本实现了收集、整理、编目、检索等主要服务功能的计算机管理,但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还任重道远,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档案不全、不实,漏洞甚多,即便是档案整理工作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档案规章制度滞后,管理体制陈旧

一般高校的档案馆已基本形成自成体系且成熟的档案管理系统,本身已有准确的定位。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学校级别提升了,但档案工作的层次却没有随之提升,人员的配置仅能应付日常的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利用等工作,基本无暇顾及高层次方面工作的开展,有少数新建本科院校甚至还没配置专职的档案人员,仍由文书人员兼任。虽然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制定了教学档案规章制度,但有些规章制度没有及时修改和补充,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同时,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的档案室又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需执行本科院校的新规定,档案工作的开展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

(二)档案管理不规范,多缺漏、遗失现象

教学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教学档案的产生、收集、整理、利用等运转过程,应当依据档案法规和标准实施科学化的管理。由于高校教学档案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加之人们的档案管理意识较为薄弱,致使相当部分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存在着一定的漏洞,造成大量的档案缺漏、遗失现象。而已有的档案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归档不及时、分类不规范或者收集不完整等,其共性特征表现为:重收存,轻整理;重共性材料,轻个性材料;多头归档,重复设档。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档案效用的发挥,并给日后档案的鉴定、保管及库房的承载空间带来压力,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

(三)档案信息化程度偏低,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当今电子化档案信息已日益成为信息服务的重要载体,档案信息化程度偏低将会直接导致教学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教学档案管理由于涉及的专业多、课程杂、范围广、内容繁,各教学部门若缺乏整体规划,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则会给全校在档案管理、数据查找、资源共享等诸多方面造成极大的不便。如果收存的档案不积极地开发利用而束之高阁,就会失去档案自身的价值。同时,教学档案利用的好与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

三、如何优化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的管理

教学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十分重大。优化和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是新建本科院校档案建设工作重要的一环。

(一)高度重视,建立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工作情况的真实具体反映,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由于档案工作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档案部门常处于被公众所忽视的位置,新建本科院校各个部门应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在人员和经费上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档案工作的宣传,把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纳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和整体发展规划,使档案工作的发展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发展同步前进,使档案机构设置、库房建设、技术人员配备以及档案现代化必需的经费和技术装备等真正落到实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在高校管理中得到重视,达到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以及各项工作服务。

(二)清理补充,作好现有教学档案的分类整理

高等学校教学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统计、分析等工作是个连续性的动态管理过程,其管理的效能直接影响着档案材料的质量[3]。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档案尽管存在着材料缺失和管理混乱的情况,但仍然储藏着大量的本校教学方面的原始资料,需要我们去挖掘、清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分类和必要的补充。教学档案的分类必须遵循教学档案形成的规律,尽量保持教学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时间分类法,以年代来区分、排列、管理档案,强调档案的时间特征;另一种是性质分类法,即按照材料内容所反映问题的性质来分类。最常用的方法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即在体现一定的时间性的基础上按教学档案的性质分类,既展示历史与时序交替的过程,又保持档案资料内在特征的有机联系,使整个案卷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各部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建立一个“完整、准确、系统、安全、有效”的档案体系。

(三)重视培养,加快档案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现阶段不少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资料管理方式陈旧,多处于手工管理阶段,院系档案人员大多由秘书兼任,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对滞后,工作效率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势必难以适应教育发展和高校教学工作检查的要求,这就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升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因为网络化管理要求档案员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管理等基本技能;新的档案载体的出现,需要档案员具有较高的专业保护意识和特殊技术保护水平;档案开放和信息剧增,需要档案员具备较高的鉴别档案、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反馈信息的鉴别能力和编研能力。新建本科院校档案馆要通过采取向外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组织培训和参观交流相结合等方法来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知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专业技术覆盖面广的高素质复合型档案人才队伍,以满足高校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的需要。

(四)利用网络,提高教学档案资源利用率

当今,档案资源信息化、档案信息网络化、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校、院、系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缩微、光盘等先进技术与手段,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将“死档案”变成“活档案”,将文字档案变成电子档案。同时,加强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建本科院校档案部门要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努力更新思想观念,加强档案信息的需求研究,把重要的教学档案信息编制成专题材料,一方面通过档案网页、校园网及其相关网络丰富档案信息量;另一方面扩大信息编研的范围,加大开发档案信息的深度。高校档案部门要积极与其他职能部门协作,合理调配与充分整合分散的信息资源,建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库。比如:科研部门负责科研论著数据库的构建,教务部门承担试题库、电子课件、学籍异动等教学专题库的建设任务。通过档案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辐射作用,扩大档案文献资源交流渠道,实现新建本科院校档案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使档案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达到新的水平。

结语

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和手工操作方法已经无法跟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新建本科院校着手组建一套完整的校、院、系电子档案系统已势在必行。我们要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上认真扎实地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优化档案管理,强化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档案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金莲.关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评估档案质量的思考[j].档案,2006,(4):42-43.

[2]彭群颐.信息化社会高校教学档案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5):189-191.

教育资源整合方案篇6

一、华为“云、管、端”,助力教育信息化

云:华为为教育客户提供存储、服务器、数据中心、桌面云等全系列it产品。云操作系统(Fusionsphere)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性价比业界最佳,能够实现端到端软硬件垂直优化,兼容多家虚拟化引擎和硬件,从而满足解决教育资源集中建设、总校与分校之间it资源共享需求;融合一体机(FusionCube)实现了计算存储真正融合,内置高性能内部交换网络,完美支撑高性能科研计算、云存储、多媒体教室、数字图书馆应用;云桌面(Fusionaccess)是端到端优化整合的桌面云,具有端到端系统化的安全设计、丰富的接入认证方式,低带宽,高网络容忍度,音视频优化,GpU直通的卓越体验,是校园办公协同、计算机上机室、电子评卷、多媒体教学等的最佳选择。

分布式数据中心(DC2)不仅可以大大提高it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实现数据中心之间的资源共享和统一管理、数据中心之间的容灾和备份。微型数据中心(microDC)将网络、计算、存储、安全、语音通信、远程管理集成在标准机柜中,实现3小时安装、1天上线敏捷部署,满足中小学、院系的it信息化建设需求。

管:华为致力于面向教育客户提供全场景的网络承载及安全解决方案,包括光传输、骨干路由器、企业出口路由器、防火墙、流量整形、行为监管、多业务网关、园区及数据中心交换机、无线wLan、Xpon接入等产品。在CeRnet骨干网、区域教育云网络、校园网精细化运营、无线校园、职教及普教校园网等多个场景均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及实际应用。

端:华为面向移动学习提供系列化mediapad、面向校园安全的高清视频监控摄像头、面向协同办公提供的高清视频会议终端及客户端软件平台。基于需求深度定制的平板电脑课取代课桌上的书本和学生肩上的书包,成为电子书包,助力智慧课堂的各类教学应用。高清摄像头的全高清全智能保障校园安全。而高清的视频会议终端使得远程教学成为可能,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化,使得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用优质老师的面对面辅导。

二、华为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助力教育信息化

顺应第四波教育信息化建设浪潮的发展趋势,以“网筑数字校园,云播智慧教育”为核心理念,华为凭借在教育行业多年的深耕、对校园客户需求的深入理解,在整合“云、管、端”iCt产品基础之上,推出“智慧教育云”、“智慧校园”、“智慧云课堂”、“移动书包”四层次的智慧教育iCt解决方案。

智慧教育云解决方案:以华为服务器、存储、网络、云操作系统、数据中心为基础,集成业界领先的教育软件供应商,构建一个整体的、可部署的教育云数据中心、教育云网络解决方案,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让更高效的教育管理服务成为可能。

智慧校园解决方案:以万兆校园骨干网络为核心,提供有线无线一体化校园覆盖、泛在无线宽带、校园精细化运营、校园网络泛在安全、ipv4/ipv6平滑演进、校园网络可视化管理中心、校园安全视频监控、校园网络及能耗节能管理、教育e卡通、校园办公协同、视频会议等解决方案,可满足校园学习、科研、办公、生活、管理、节能、服务方面的需求。

智慧云课堂解决方案:教室作为教学的重要场所,在第四波教育信息化大潮中,正在从多媒体化向智能化升级,颠倒课堂教学模式日益普及。华为为此设计了pi3教学活动模型及SmaRt教室信息化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推出以云计算为核心架构,以物联网使教室智能化,以专为智能教室设计的“四合一“教室云边界(CCe),资源下沉、提升教学体验的校园云边界(SCe),简化运维管理的智能管控中心(CoC),预集成教学应用平台的云课堂中心(CCC)为核心设备的智慧云课堂解决方案,满足网络课堂、远程课堂、颠倒课堂、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等教学应用场景需求,助力教学模式变革。

移动书包解决方案:提供从学习终端(电子书包)、到网络安全接入策略、终端设备管理,到电子教本内容平台的端到端解决方案,以实现教学内容实时共享,教师有效监控课堂,即问即答的互动式教学;通过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自学能力。

三、开放协作,共筑未来智慧教育生态

教育资源整合方案篇7

【关键词】教育培训档案;知识管理;数字化;构建

科研单位教育培训档案不仅能真实记录和反映员工在职期间接受教育培训的具体情况,为本单位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提供实际依据,还能成为才人培养的一座潜在的巨大宝库。在当今知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时代浪潮引领下,科研单位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将知识管理理念导入教育培训档案管理,令其重新升级“锻造”,便能激发其蕴藏的巨大潜力,为集体源源不断地提供知识营养,积累知识财富,哺育科研单位整体人才队伍,成为本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

一、导入知识管理理念

创新是科研单位永恒的主题,而知识的存量、积累是科研单位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和创新的核心原动力。知识管理即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存储、分享、整合、利用、更新等过程将知识不断的反馈到知识系统中,形成持续积累的知识资源和智慧资本。科研单位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整合显性知识(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直接表达的知识,如设计方案、装置图表、技术规格书、模型、程序、公式等)并挖掘出隐性知识(非直接表达或难以明确表述的存在于人的思维大脑中的知识,如经验、心得、感悟、洞察力等),同时以开放、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知识主体的能动性,使员工个人与单位集体的知识都得到有效利用和积极发展,最终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知识系统循环上升的目的,推动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和人才队伍培养,使其具备优秀的竞争力。在知识管理的概念中,知识的沉淀、共享和学习是知识管理的基石,是组成“知识之轮”的三个重要环节,而科研单位教育培训档案则可为“知识之轮”的高效运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常情况下,教育培训档案分为员工培训档案、培训管理档案和培训知识档案三大类:员工培训档案是科研单位管理部门为员工建立的培训项目记录性材料,包含员工姓名、部门、培训时间、地点、名称、内容、学时、组织单位、主讲老师等相关信息;培训管理档案是指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材料文件,如年度培训计划、建议书、评估报告、师资档案、培训证书、培训机构档案等;培训知识档案则是科研单位不断积累完善的知识数据档案,例如培训书籍、讲义、ppt、录像、DVD等各类信息数据。对应知识管理,科研单位收集、整理、建立教育培训档案的过程即是对知识的获取、沉淀与整合;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单位内部建设运行教育培训系统平台即可形成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员工通过该系统共享、利用各类教育培训知识资源即实现了知识在组织内部的分享。此外,经过知识主体(管理者与员工)的主动收集、整理和再加工,还能深度挖掘出隐性的教育培训知识(例如以总结、交流等形式获取主讲人和参培人员的个体经验),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丰富本单位整体教育培训资源;同时,员工在利用共享培训资源进行知识的学习、消化后,经过工作实践又可将原获取的知识进行创新发展并再次反馈系统平台,使教育培训知识系统持续螺旋式上升。

二、数字化构建系统平台

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需要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力量。科研单位可以结合具体工作实际,以分析知识需求为前提,以实现教育培训知识在本单位内最大分享和利用、创造出最大价值为目的,构建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数字化教育培训系统平台,从而形成有效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系统,帮助单位和个人获得更好的知识收益。以科研单位a为例,经过前期对员工教育知识需求的调研和梳理,结合内部管理要求,科研单位a将教育培训系统平台划分为了“培训管理”“培训资源库”“在线培训”三大模块:(一)“培训管理”模块。该模块下设员工培训登记、培训记录查询、培训证书库、师资档案库、历年培训计划、培训评估报告、个人培训记录等专栏,主要涵盖了员工培训档案与培训管理档案的内容。其中,师资档案库面向全体员工开放(录入了内外部讲师个人基本信息及教学的主要方向和特色),方便有学习需求的员工了解相关师资力量;个人培训记录专栏向员工个人开放,员工可全面掌握个人受教育培训的情况;其余专栏则面向管理人员,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动态监管——管理人员在员工培训登记专栏内以培训项目为单位录入本部门员工培训信息,并以附件形式上传培训教材、证书和签到表扫描件,经部门领导审核后生成《人员培训记录表》(含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学时、组织单位、主讲老师、参训员工姓名、记录人、考核方式、效果评价等信息);同时系统将各培训项目信息整合后自动生成以员工“个人”为单位的《员工培训记录总表》,不仅可以实时反映本单位教育培训的全面最新信息,还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功能,如汇总员工个人、科室部门、本单位的年度培训学时,或分析各类培训的比例以及各部门的培训情况比较……这些数据是培训评估报告的重要数据支撑,为来年制订培训计划提供了有效依据。(二)“培训资源库”模块。培训资源库是教育培训平台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承载体之一,按教育培训种类规划为专业技能培训、质量培训、安全环保培训、资质培训、信息系统培训等专栏,同时按组织级别分为外部培训、院内培训、所内培训、科室培训、专业组培训,还根据科研单位a的实际需求增加了特色项目:工作经验交流专区。培训资源库配备搜索功能,员工可按感兴趣的培训项目、内容、组织部门、载体类型等关键词进行综合查询。库内教学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既有普通文档类教材,也有ppt、视频等新媒体类资源,其来源途径除靠各级培训管理部门的主动搜集还依靠广大员工的积极分享。例如,人力资源部门邀请某外单位专家来所开展专题讲座,经讲师允许,其授课ppt以及教学现场的录像视频作为本单位教育培训资源由组织部门上传至培训资源库(属性为外部培训、专业培训);与此同时,围绕该教学资源点,参加现场培训的许多员工自发上传了个人的听课笔记以及课后的教学问答交流记录、心得体验。又如,某项目组人员在该项目完成节点后进行内部工作小结和交流,梳理了项目总体进展,分析了项目推进中发生的具体问题,总结了应对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经验——这些既包含了显性的知识点(项目工作进程、问题、解决方案、成效等),又包含了许多隐性知识点(技术经验、项目管理经验等),会议记录人员经过挖掘、整理、加工将其转化成新的教育培训知识上传系统,与其他项目组成员共同交流分享。此外,普通员工还能针对工作中遇上的某项技术难点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工作经验交流专区中发起在线讨论,与其他共同关注此话题的员工展开深入探讨。(三)“在线培训”模块。此模块为培训组织部门提供了线上教学的新型培训方式。某些面向全体员工的宣贯类、职能管理类的培训,往往因为人员众多又比较分散难以一次性集中组织,而在线培训可以灵活解决上述问题。例如科研单位a按计划在内部召开年度安全教育培训,组织部门即在此模块下新建一项面向全体员工的专题安全教育培训流程(附注培训性质和具体要求),并将安全宣传视频、ppt等培训材料上传系统。该流程通过审批后由平台及时推送至全体员工个人,员工点击流程在线浏览安全教育材料按要求完成全部自学,系统即自动记录员工在线学习时间并生成相应的培训记录,同时向组织部门实时反馈本次培训的最新进展和总体情况,向未及时完成培训的员工个人发送培训提醒。

三、科学管理,充分实现教育培训档案的知识利用

(一)制度和组织保障。充分实现教育培训档案的知识利用离不开科学管理与必要的制度、组织保障。科研单位应结合实际工作建立一整套知识管理制度或具体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细则,设立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的归口部门、管理负责人、各级管理员、联络员、审核员岗位并明确其具体职责,规范教育培训知识的产生、收集、积累途径、具备的要素和内容、审核、评定以及具体使用等。同时,教育培训系统平台的建设与维护也需要有力保障,一方面由系统管理员进行权限设置、运行监控、数据库备份、防火墙布置、病毒查杀等系统维护工作,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需由特定管理人员收集各方使用反馈意见,根据实践和具体情况对平台进行持续的优化和完善。(二)有效的激励&主观能动性。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石,知识拥有者和知识需求者通过互动与交流实现集体知识的增值。员工对知识共享的积极态度在科研单位教育培训系统的知识积累与利用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鼓励和引导每一位员工积极参与本单位知识的创造和积累活动,科研单位在为知识管理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外,还应制定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实施一系列知识共享奖励举措,例如建立员工知识贡献积分奖励制度:凡在教育培训系统平台中分享个人知识经验的员工均可获得初始分值,再根据该知识经验的共享反馈情况及评定结果累积分值,科研单位对年度内积分排名靠前或对集体有突出知识贡献的员工进行评优奖励,还可将知识共享积分纳入年度员工绩效考核,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单位内部营造出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科研单位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数字化构建教育培训档案,通过科学规划建立并有效运行教育培训系统平台,既能使传统的教育培训档案实现高效的动态化实时管理,又能充分挖掘科研单位内外部教育培训知识资源,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在集体内部分享、再创造,实现科研单位知识财富的持续积累,使教育培训档案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促进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

【论文参考】

[1]刘璇,张朋柱.知识管理在科研网络及企业中的应用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教育资源整合方案篇8

【关键词】教育培训档案;知识管理;数字化;构建

科研单位教育培训档案不仅能真实记录和反映员工在职期间接受教育培训的具体情况,为本单位制定人才发展战略提供实际依据,还能成为才人培养的一座潜在的巨大宝库。在当今知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时代浪潮引领下,科研单位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将知识管理理念导入教育培训档案管理,令其重新升级“锻造”,便能激发其蕴藏的巨大潜力,为集体源源不断地提供知识营养,积累知识财富,哺育科研单位整体人才队伍,成为本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来源。

一、导入知识管理理念

创新是科研单位永恒的主题,而知识的存量、积累是科研单位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和创新的核心原动力。知识管理即是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存储、分享、整合、利用、更新等过程将知识不断的反馈到知识系统中,形成持续积累的知识资源和智慧资本。科研单位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整合显性知识(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直接表达的知识,如设计方案、装置图表、技术规格书、模型、程序、公式等)并挖掘出隐性知识(非直接表达或难以明确表述的存在于人的思维大脑中的知识,如经验、心得、感悟、洞察力等),同时以开放、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知识主体的能动性,使员工个人与单位集体的知识都得到有效利用和积极发展,最终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知识系统循环上升的目的,推动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和人才队伍培养,使其具备优秀的竞争力。在知识管理的概念中,知识的沉淀、共享和学习是知识管理的基石,是组成“知识之轮”的三个重要环节,而科研单位教育培训档案则可为“知识之轮”的高效运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常情况下,教育培训档案分为员工培训档案、培训管理档案和培训知识档案三大类:员工培训档案是科研单位管理部门为员工建立的培训项目记录性材料,包含员工姓名、部门、培训时间、地点、名称、内容、学时、组织单位、主讲老师等相关信息;培训管理档案是指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材料文件,如年度培训计划、建议书、评估报告、师资档案、培训证书、培训机构档案等;培训知识档案则是科研单位不断积累完善的知识数据档案,例如培训书籍、讲义、ppt、录像、DVD等各类信息数据。对应知识管理,科研单位收集、整理、建立教育培训档案的过程即是对知识的获取、沉淀与整合;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单位内部建设运行教育培训系统平台即可形成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员工通过该系统共享、利用各类教育培训知识资源即实现了知识在组织内部的分享。此外,经过知识主体(管理者与员工)的主动收集、整理和再加工,还能深度挖掘出隐性的教育培训知识(例如以总结、交流等形式获取主讲人和参培人员的个体经验),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丰富本单位整体教育培训资源;同时,员工在利用共享培训资源进行知识的学习、消化后,经过工作实践又可将原获取的知识进行创新发展并再次反馈系统平台,使教育培训知识系统持续螺旋式上升。

二、数字化构建系统平台

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需要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力量。科研单位可以结合具体工作实际,以分析知识需求为前提,以实现教育培训知识在本单位内最大分享和利用、创造出最大价值为目的,构建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数字化教育培训系统平台,从而形成有效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系统,帮助单位和个人获得更好的知识收益。以科研单位a为例,经过前期对员工教育知识需求的调研和梳理,结合内部管理要求,科研单位a将教育培训系统平台划分为了“培训管理”“培训资源库”“在线培训”三大模块:(一)“培训管理”模块。该模块下设员工培训登记、培训记录查询、培训证书库、师资档案库、历年培训计划、培训评估报告、个人培训记录等专栏,主要涵盖了员工培训档案与培训管理档案的内容。其中,师资档案库面向全体员工开放(录入了内外部讲师个人基本信息及教学的主要方向和特色),方便有学习需求的员工了解相关师资力量;个人培训记录专栏向员工个人开放,员工可全面掌握个人受教育培训的情况;其余专栏则面向管理人员,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动态监管——管理人员在员工培训登记专栏内以培训项目为单位录入本部门员工培训信息,并以附件形式上传培训教材、证书和签到表扫描件,经部门领导审核后生成《人员培训记录表》(含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学时、组织单位、主讲老师、参训员工姓名、记录人、考核方式、效果评价等信息);同时系统将各培训项目信息整合后自动生成以员工“个人”为单位的《员工培训记录总表》,不仅可以实时反映本单位教育培训的全面最新信息,还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功能,如汇总员工个人、科室部门、本单位的年度培训学时,或分析各类培训的比例以及各部门的培训情况比较……这些数据是培训评估报告的重要数据支撑,为来年制订培训计划提供了有效依据。(二)“培训资源库”模块。培训资源库是教育培训平台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承载体之一,按教育培训种类规划为专业技能培训、质量培训、安全环保培训、资质培训、信息系统培训等专栏,同时按组织级别分为外部培训、院内培训、所内培训、科室培训、专业组培训,还根据科研单位a的实际需求增加了特色项目:工作经验交流专区。培训资源库配备搜索功能,员工可按感兴趣的培训项目、内容、组织部门、载体类型等关键词进行综合查询。库内教学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既有普通文档类教材,也有ppt、视频等新媒体类资源,其来源途径除靠各级培训管理部门的主动搜集还依靠广大员工的积极分享。例如,人力资源部门邀请某外单位专家来所开展专题讲座,经讲师允许,其授课ppt以及教学现场的录像视频作为本单位教育培训资源由组织部门上传至培训资源库(属性为外部培训、专业培训);与此同时,围绕该教学资源点,参加现场培训的许多员工自发上传了个人的听课笔记以及课后的教学问答交流记录、心得体验。又如,某项目组人员在该项目完成节点后进行内部工作小结和交流,梳理了项目总体进展,分析了项目推进中发生的具体问题,总结了应对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经验——这些既包含了显性的知识点(项目工作进程、问题、解决方案、成效等),又包含了许多隐性知识点(技术经验、项目管理经验等),会议记录人员经过挖掘、整理、加工将其转化成新的教育培训知识上传系统,与其他项目组成员共同交流分享。此外,普通员工还能针对工作中遇上的某项技术难点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工作经验交流专区中发起在线讨论,与其他共同关注此话题的员工展开深入探讨。(三)“在线培训”模块。此模块为培训组织部门提供了线上教学的新型培训方式。某些面向全体员工的宣贯类、职能管理类的培训,往往因为人员众多又比较分散难以一次性集中组织,而在线培训可以灵活解决上述问题。例如科研单位a按计划在内部召开年度安全教育培训,组织部门即在此模块下新建一项面向全体员工的专题安全教育培训流程(附注培训性质和具体要求),并将安全宣传视频、ppt等培训材料上传系统。该流程通过审批后由平台及时推送至全体员工个人,员工点击流程在线浏览安全教育材料按要求完成全部自学,系统即自动记录员工在线学习时间并生成相应的培训记录,同时向组织部门实时反馈本次培训的最新进展和总体情况,向未及时完成培训的员工个人发送培训提醒。

三、科学管理,充分实现教育培训档案的知识利用

(一)制度和组织保障。充分实现教育培训档案的知识利用离不开科学管理与必要的制度、组织保障。科研单位应结合实际工作建立一整套知识管理制度或具体的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细则,设立教育培训知识管理的归口部门、管理负责人、各级管理员、联络员、审核员岗位并明确其具体职责,规范教育培训知识的产生、收集、积累途径、具备的要素和内容、审核、评定以及具体使用等。同时,教育培训系统平台的建设与维护也需要有力保障,一方面由系统管理员进行权限设置、运行监控、数据库备份、防火墙布置、病毒查杀等系统维护工作,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需由特定管理人员收集各方使用反馈意见,根据实践和具体情况对平台进行持续的优化和完善。(二)有效的激励主观能动性。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石,知识拥有者和知识需求者通过互动与交流实现集体知识的增值。员工对知识共享的积极态度在科研单位教育培训系统的知识积累与利用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鼓励和引导每一位员工积极参与本单位知识的创造和积累活动,科研单位在为知识管理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外,还应制定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实施一系列知识共享奖励举措,例如建立员工知识贡献积分奖励制度:凡在教育培训系统平台中分享个人知识经验的员工均可获得初始分值,再根据该知识经验的共享反馈情况及评定结果累积分值,科研单位对年度内积分排名靠前或对集体有突出知识贡献的员工进行评优奖励,还可将知识共享积分纳入年度员工绩效考核,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单位内部营造出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科研单位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数字化构建教育培训档案,通过科学规划建立并有效运行教育培训系统平台,既能使传统的教育培训档案实现高效的动态化实时管理,又能充分挖掘科研单位内外部教育培训知识资源,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在集体内部分享、再创造,实现科研单位知识财富的持续积累,使教育培训档案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促进科研单位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

【论文参考】

[1]刘璇,张朋柱.知识管理在科研网络及企业中的应用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教育资源整合方案篇9

构建教师个人资源库的必要性

教师个人资源库是由一线教师根据个人习惯设计的,满足个人教学需求,符合自己教学特色的资源库,是教师把各种与个人教学、学习相关的多类别的数字化资源,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方便存取和管理的数据库对象。

1.现有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需求

近年来,国家各级教育机构和软件企业都推出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但多属于教材的电子化,适用的不多,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更少,而且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互联网资源丰富,更新速度快,针对一个知识点,多的可以搜索到几十个教案、课件,但是质量良莠不齐,还存在教材版本不同、评价机制不同、对软硬件的要求不同等问题。因此,仅仅依靠这些共享性的资源很难满足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需求。

2.教师资源整理意识缺乏

办公室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某位教师为了寻找曾经使用过的课件或往年的活动方案,把鼠标点得啪啪作响,时而自言自语,时而抓耳挠腮,当找到时发出一声大大的惊喜声,找不到则发出深深的叹息。这是因为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教师电脑中积累存储的资料越来越多,但是存放无序,加上命名不规范,造成寻找耗时费力。甚至,有些教师自己制作了优秀课件或习题,由于不够重视或缺少资源整理的意识,很多就白白丢失了,没有了再次改进和使用的机会。

构建个人资源库的方法

1.根据个人特点,做好资源分类工作

教师岗位职责、任教学科有差异,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也不同,因而在构建个人资源库时,要根据个人的工作性质和习惯先做好资源的分类工作,这也是建好资源库的前提。教师个人资料可分为三类:一是个人档案资料,包括个人简介、通讯录、荣誉获奖、、工作总结等;二是个人教学工作资料,包括教案、课件、试卷、习题、听课记录、学生成绩等;三是个人管理工作资料,由于管理岗位的不同,其内容也不相同,如班主任工作可以包括工作记录、品德评定、班队活动计划、专题活动方案、谈话记录等,而德育主任工作则可以包括部门计划总结、规章制度、班主任考核、卫生评比记录等。另外,按产生的时间,资料又可分为两类:一是经常性资料,如考勤记录、教案、班主任工作记录等;二是专题(主题)性资料,是指开展专题(主题)活动积累形成的资料,如学校运动会的计划、总结、工作人员分工、学生报名工作安排、成绩统计与上报等。

资源分类的基本原则是分类明确、层次清晰。在具体分类时,可以将上面两种分类方法结合在一起,运用树状目录结构来实现。先建立第一层级四个目录,分别是“个人档案资料”、“个人教学工作资料”、“个人管理工作资料”和“专题性资料”。在“个人档案资料”下建两个二级子目录――“个人总结与论文”(主要放置个人获奖、荣誉、总结、论文等)和“个人活动与交流”(主要放置个人参加各种交流活动的数码照片及个人通讯录等)。在“个人教学工作资料”下建两个二级子目录――“个人教学资料”(主要放置教案、课件、试卷、习题集等)和“个人学习资料”(主要放置自己各类学习材料以及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最新技术等)。在二级目录的分类基础上,根据需要还可以再细分出若干个三级目录,甚至四级目录。“个人管理工作资料”和“专题性资料”的层次目录设置方法与前两个类似,具体示例如图1所示。

“个人教学资料”是个人资源库建设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其目录层次和结构应该更加清晰和合理,目录名称更加科学和规范。下面以苏科版物理为例,简单介绍“个人教学资料”的分类和命名方法。在“个人教学资料”子目录下,建议按照“年级”和“章节”的层次分创建二三级目录,章节的目录可以这样建立,如《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第一节“声音是什么”,可以建立名为“0101声音是什么”的目录,第一个“01”表示第一章,第二个“01”表示第一节,后面的章节以此类推。这样设置后,在资源管理器中按名称排列时,就会自动按照章节的顺序排序,便于查找和使用。如果把章节名称直接设置为第一章、第二章的格式,排序后会出现章节顺序错乱的现象。在“节”的下一层可再分为“备课本”和“资源”两个目录,“备课本”中主要放置自己的教案、课件、教学反思、试卷、习题集等;“资源”中主要放置自己收集整理的关于此课的教法学法指导、图片、动画、视频、示范课件等。具体目录层次结构及命名规范示例如图2所示。当然,每位教师的习惯不同,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设置便于自己使用的目录名。

2.依据技术水平,选择合适的资源库建设工具

(1)资源管理器

“资源管理器”是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软件,采用树状目录结构管理文件,每位教师都会使用。采用“资源管理器”构建个人资源库的优点是简单易用,缺点是一般只能单机使用,交流共享性差,同时要定期进行资源备份,以防磁盘损坏,数据丢失。

(2)网络资源平台

随着网络的普及、提速,网络资源平台在资源的存储共享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创建个人资源库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库系统,如国之源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桃源校园文件系统等,在完成自己资源管理的同时,通过共享或的方式可以形成校级的资源库;二是利用网络硬盘系统,如163网盘、360云盘、金山快盘等,它们一般都提供免费、大容量的网络存储空间,可以满足正常的个人资源存储需求。金山快盘等通过软件客户端,还可以实现“资源管理器”中的资源自动同步到云端,方便快捷。网络资源存储的优点是存取不受时空的限制,便于交流和共享,缺点是电脑必须联网,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

(3)博客系统

博客,即网络日志,以其“零成本、零技术、零时差”的亲和力,自由、共享、开放的应用优势,已经成为构建个人资源库极具吸引力的平台之一。在博客系统中,使用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设置各个栏目的层次结构,把自己的教案、试卷、习题、教学反思、学习心得等写入博客,不受时空限制,所见即所得。但一般博客系统都具有使用空间和单个文件上传大小的限制,要课件等较大型文件,通常只能先上传到稳定的网络硬盘上,并设为共享,然后把共享地址链接到博客相应的页面上。

3.本着精品意识,做好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设置好各级目录后,就可以逐步进行资源的收集与整理了。进入个人资源库中的资源,应该个个都是经过课堂使用过、教学效果较好的,是精品资源,在下一轮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稍加修改就可直接使用。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把搜集到的资源全部存入资源库,把资源库变成了“垃圾场”。

(1)资源的收集

个人资料归档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各种过程性资料,这些资料是教师心血的结晶,是最重要和最宝贵的。所以,平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做好此类资料的收集和存放。对于一些文本资料,如获奖证书、等,可以扫描成电子文档进行存放,便于查看和使用。

校内收集学科教学研讨一般是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教材分析、教法学法交流、教案课件分享等活动;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最好平台之一。其形成的一些资料是集体智慧的产物,应该收集整理,为我所用。

互联网收集互联网是知识的海洋,有许多好的网站,资源丰富,各具特色。对于通用性的素材,教师可以通过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对于学科资源,可以到知名学科网站进行下载。优秀学科网站,可以加入浏览器的收藏夹,市、县级的教学资源网站由于地域特点,可以重点关注。

其他方式收集事事利用得当,皆可作为教学资源。除了以上收集资源的途径外,报纸、杂志、电视中的许多内容,亦可转化为课程资源。另外,外出参加各类学习、培训、交流等活动,期间下发和形成的各种资料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2)资源的整理

实际上资源的整理与资源的收集是同步进行的,收集资源的同时,就要做好资源的选择、命名、归类存放等整理工作。

资源的选择课程资源很多,在资源的选择上要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资源要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资源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资源要与教师的自身技术水平和素养相适应。资源最好是可以直接使用的积件,或是可以进行再次编辑的文件。

资源的命名随着积累,资源会越来越多,为了便于查找和使用,资源最好用中文命名,名称要能反映资源的内容,比如“声音的特征”、“噪声及其控制”、“2013年春节运动会活动方案”等,也可以依据个人经验或习惯,在名称后加上“教案”、“课件”、“方案”、“证书”等字样,以示区别。一些获得的荣誉、参加过的培训等证书,有一定的时间性,还可以在名称前面加上获得证书的时间,如“201211省级评优课一等奖证书”、“20130512新课程教材培训合格证书”等。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还应该给一些资源添加相关的信息说明,如资源的来源、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使用“资源管理器”存储资源的,可以以章为单位,使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使用网络资源平台存储的,可以在资源的“说明”或“备注”等项目中进行标注。

构建个人资源库的几个注意事项

1.持之以恒

积累个人资源库的过程,是我们对教育教学不断思考的过程,也是不断形成成果的过程,只要我们能做到持之以恒,一年,两年……定能取得大的收获。正如柏拉图所说:“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2.注重交流

个人资源库是教师教育教学成果的积累,因此有的教师喜欢自己珍藏,独自使用。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缺少交流,资源库就缺少“源头活水”,教师也会故步自封。通过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教师间可以吸取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体会媒体的作用,进而敢用、会用、用好各种媒体,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3.不断更新

资源库的生命力在于更新。随着时间的推进,教材在改变,教育理念在更新,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引入课堂。面对数字化时代教学不断出现的新挑战和新课题,教师必须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更新个人资源库,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教学实际。

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系统、完整、具有自己特色的个人资源库的建设,定会使一线教师更加深刻地体会和领悟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整合,最大程度把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雪浪中学江苏无锡市东绛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黄允娟.浅析小学语文个人教学资源库的构建[J].小学教学参考,2013,9.

教育资源整合方案篇10

概述了民生档案资源体系是民生档案重中之重,县档案局加强对各行各业形成民生档案业务监督指导,从源头上抓起民生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管理科学,为民生档案资源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民生档案;资源建设;收集归档

民生工作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着力解决的问题,民生档案工作事关构建和谐社会大局,是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开展民生档案收集整理管护工作,是档案工作者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精神的重要举措,我们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把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下大力气去抓。

1强化思想转变观念。

档案部门要充分认识档案资源整合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施“以人为本”战略,转变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和认识,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价值,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敏锐性,突破传统观念,充分发挥档案服务公益性的优势,把民生档案作为档案资源体系建立的突破口。

2认真学习,全面把握民生档案的新内涵

民生档案主要涉及以下领域及内容;

2.1民主政治方面,包括公民在参与民主选举、保障权益、申诉个人利益问题等六个方面所形成的档案。

2.2国有企业转制方面,包括企业资产评估、流向、转让、拍卖、重组以及职工安置、分流、政策处理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

2.3社会保障领域,包括公民在劳动就业、失业、工资福利、收入分配、低保、社会救助、养老保险、生产安全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

2.4教育卫生领域,包括学校教育收费、学生招录、学籍管理及群众看病、就诊、医保、医患处理、病案等方面形成的档案;

2.5安居乐业方面,包括土地承包,山林延包、拆迁征用、房屋权属、人口、计生、婚姻、公证、户籍、农民工、转业复退、知青安置、环境居住、食品安全等方面形成档案;

2.6公共服务方面,包括公民在发行、旅游、休闲、娱乐等方面所形成的档案。

3加强对民生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

档案局要从源头抓好民生档案的监督指导工作,规范民生档案的管理.

3.1指导涉民部门制定相关的业务标准和规范,完善民生档案管理的制度体系;

3.2建立民生档案登记制度,对涉民部门形成的各类民生档案进行排查和登记,全面掌握民生档案形成规律管理现状和利用需求等情况,实施有效监管和指导;

3.3建立民生档案工作年度检查制度,将民生档案纳入档案年检范围,对民生档案整理、保管、利用等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民生档案的完整、安全和有效利用。

3.4加强基层组织民生档案的监督指导。要将与人民利益相关的土地、住房、婚姻、医疗保健、劳动就业、失业、低保等档案信息,收集齐全,有效管理好,不流失不损毁,保证各个行业档案的齐全完整。

4进一步加强民生档案资源建设

民生档案资源的完整与丰富是开展档案利用的前提和基础,要加强民生档案资源的前端控制管理,对行业单位加强规范化指导,开展重点检查与监管,确保民生档案的收集齐全整理规范,要拓展民生档案的收集范围,加强民生档案资源的集中保管。单位形成民生档案应按照相关规定,定期向档案馆移交,部分档案可根据实际情况推行“实体分散保存,由资源集中共享”等管理模式。将民生档案形成部门和单位,纳入档案资源收集重点管理范围。

5加强民生档案收集力度,规范民生档案管理

5.1积极指导林改工作,巩固林改成果。在林改期间,派专人对林改档案进行业务指导,深入各乡镇跟踪服务,加大林改档案工作的培训力度。提高林改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开展了林改档案整理试点工作,通过制定归档办法,试点引路,抽派业务骨干指导整理,确保了林改档案资料收集完整、整理规范,全县林改档案已全部整理归档,建立起林改档案目录数据库,63个村的林改档案,共接收档案3828卷,林改档案成为查询历史资料、解决林权争议、保证林权顺畅流转的重要依据,成为巩固改革成果,维护林地林木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稳定和完善农村林地林木承包经营关系,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5.2加大改制、破产企业档案业务指导力度和接收进馆工作,派档案骨干对改制破产企业档案进行监督指导收集整理,并接收42个撤停企业文书档案1969卷、会计档案12575卷进馆,确保改制、破产企业档案资料收集归档,使改制破产企业档案不流失、不损毁。

5.3开展婚姻档案规范化整理并接收进馆。主动与民政部门涵接,加大婚姻档案指导整理力度,协助县民政局整理了2012年前婚姻档案,建立了婚姻档案目录数剧库,并完成了1972年至2012年的婚姻档案12090卷接收进馆工作。

5.4加强教育档案规范化整理并接收进馆。积极与教育部门涵接,加快教育档案整理力度,帮助教育局整理了2012年前教育档案,建立了教育档案目录数据库,完成了1970年至2012年的教育档案29875卷的接收进馆工作。

5.5积极指导并接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档案。为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档案材料的齐全完整、整理规范、安全保管。一是统一规范整理方法,统一业务标准;二是加强业务培训;三是实行分片区派专人跟踪服务;四是严把土地档案进馆质量关。目前接收55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档案进馆,共接收档案4350卷,并建立起档案目录数据库,另8个村因档案不符合进馆要求退回重新整理。

5.6严格执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制定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制定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流程,明确归档的范围和内容,认真做好社会保险业务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统计、保管、利用、保密、鉴定和销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经过不懈努力,医保档案基本达到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的要求,部分档案已完成文件级目录录入,2569卷档案整理规范接收进馆。

5.7指导各医疗单位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几年来在档案局监督指导和管理下,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各项制度,将建档工作纳入职责考核范围,确保建立72508件居民健康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管理科学、便于利用,为民生档案资源建设奠定良好基础,现已完成文件级目录录入,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抓紧接收进馆。

总之,民生档案资源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系统工程,加大接收力度,进一步优化馆藏,整合民生档案资源,使民生档案工作的推进起到源头保证、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