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5:34

班级文化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小学管理;班级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作为班集体学习和受教育的基地,教室环境的优劣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整洁、美观、优雅的室内环境使人产生良好的心境;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可以催人奋进,影响学生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改变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带领学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建设一个充满智慧、富于个性,洋溢浓郁文化气息的教室,让教室成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空间,成为师生心灵交汇的场所。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教育文化为一国立国之根本而科学研究尤其是事业之基础”。班级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和谐校园、阳光校园、文化校园和绿色校园的重要内容。建设好这两个文化单元,有利于校容校貌及班容班貌的完善;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净化、健康人格的成长;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学业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校班级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二、班级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的重要影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奠基石,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所在,是学校教育的切入点。班级文化的建设,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好动、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且他们正处于自尊心特强、自制能力特差的心理危险期。倘若忽视对他们的正确引导,忽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和实施,长此以往,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学生,都会因此而变得性格孤僻,内心空虚,精神恍惚。还会因为鸡毛蒜皮之事和同学吵架或与老师顶嘴,一时冲动而造成转学,甚至辍学的后果。对此,我认为:①平日里班主任就要对学生进行常规性的心理疏导,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融洽正常的师生关系。②积极探索班级文化在学生心理中的作用,扎扎实实地推进班级文化的建设和实施,利用班级文化正确地引导他们。

2.对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生命在于运动。很多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的高峰期,身体的各个部分正逐步成熟。在他们身上出现好奇、焦虑、迷茫等心理反应,同时,对现实中的精神文化生活感到不满足。假若没有班级文化的实施,他们会迷恋网吧、游戏厅等地方,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身体的正常发育。在这一点上,我们除了上述的心理疏导外,更应该在班级文化的活动中,根据其爱好、特长,多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项目,多给予参加活动的机会。

3.对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影响

班级文化不完善或者完全没有实施,所教出来的学生,人格是有缺陷的。但通过班级文化的熏陶、感化,引导学生什么是有所为,什么是有所不为。让同学们既充满信心又品尝到成功的喜,有为班集体争得荣誉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心灵受到洗涤,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班级文化活动中,对后进生采用多鼓励的教育方式,尽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他们的成就感。在同学中树立威信,使他们觉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魅力。使他们的父母看到希望,班主任能感觉到其潜能,因势利导地结合家庭进行帮扶教育。他们得到了如此前所未有的肯定和帮助,致使他们心里感到无比的满足

4.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

当一个学生受到班级文化的影响之后,就会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品格,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内驱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才会在学习上有标新立异的想法和做法,达到爱学习、会学习的境界。学习起来思维敏捷,有滋有味。

班级文化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教室文化;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学生学习的好坏,是学生、家长、老师关注的主要目标。家长和社会也把成绩看成评价一个学校唯一看的见的指标。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班主任管理方向很大一部分是放在抓纪律方面,对学生非智力的培养、班级文化建设往往被忽悠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一个人在优雅芬芳的环境浸濡即久,全身不自觉地会沾染香气。

教室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其文化环境是学生为主体创造出来的,而文化环境反过来又给学生以改造、决定和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一个幽雅的、健康的环境,控制和改变那些不良的环境。作为班主任老师,怎样来创造一个好的班级文化气氛范围?

1.墙面文化策略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领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的主体是学生。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教育功能,凝聚功能,促进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教师的墙壁也应尽可能体现出积极地精神和和理想。传统的教室墙面常布置一些名言警句.中学生守则等,班级内容也充斥着“严禁”、“不准”之类的文学,这些说教味比较浓,不能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心理,纯粹是为装饰而布置。学生往往视若无睹,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一切从学生出发,共同参与,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意:

1.1 春风化雨、浸润心灵。从感情.感人入手来培养情操,鼓励学生学会赞美,学会共同分享学会静心思考问题,净化学生心灵。这样的栏目“最佳文明之星”、“oK老师信箱”、“成功的轨迹”、“存好心,说好话”、“静夜思”等。

1.2 文化积淀、.知识积累。让学生多感受世界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积累祖国文化精华,强化学生阅读成效并学会理解分析。如:新闻焦点:每周贴出一件国家大事,配上插图,让学生阅读。一个学期下来积累的政治知识数量非常可观,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是一笔丰富的财富。放眼天下:让学生轮流提供图片、照片、旅游景点门票等,并配上文字,感受及记录说明。这样,同学之间可互相分享,从中了解祖国各地的位置、特色、风光、名产等。类似的栏目有“读书笔记”、“欣赏诗词”等。

1.3 分工合作、竞争培训。为鼓励学生自我挑战,并随时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让学生建立个人学习与成长历程的档案,作为学习生活的回顾,以巩固学生的良好行为,鼓励学生互相合作,激发学生团结意识,调整其偏差行为,并配合各学科教学实施。此外,类似栏目还有“风云榜”、“荣誉榜”、“我最棒”等。

1.4 自我展示,张扬个性。为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塑造自我,表现自我,描绘自己的梦想,相互观摩、相互激励,放松自己、宣泄情绪,培养良好的情怀,我们可以推出以下栏目:展示自我:配合教师内容及学校开展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带上自己的心爱物品与同学欣赏与分享。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了解,培养学生分享的情怀,减少学生上的挫折感,增加学习的乐趣。说说心里话:引导学生将想说的话.不满的情绪书写或记录下来,学生在无心理负担的情境之下得到完全发泄,教师可更深入了解学生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2.多元学习空间策略

我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不尽相同,为帮助他们掌握课余时间,拓展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知识、锻炼能力,我开辟了以下栏目:

图书扩展:书柜内图书和报纸,让学生自由舒适的阅读,以体现时时可学习、处处可学习、人人可学习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无领域、成长无空间限制的教育理念。

惜物回收:这是资源回收区,要设置各类回收桶,对垃圾进行分类。如果偶尔发现没有吃完的食物,要提示学生爱物惜物,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操作实践:在柜子里放上与各单元教学相配合的教具,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实际操作、学习、并放置备有剪刀、胶水、胶带等常用工具的工具箱,方便使用。

益智健脑:如美言佳句、优美词语,动脑筋、趣味回答、文字游戏等有趣及益智问题,以训练学生的敏捷的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情趣。

此外还有“知心小站”、“游戏互动”、“数学王国”等。

班级文化建设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促进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就会加速快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课桌文化策略

在教室中,传统的课桌式样陈旧、色泽单一,桎梏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从仿生学理论出发:大自然中,六边形的雪花晶体千姿百态…….如有条件的话,可对课桌桌面进行改革。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课程、不同游戏的教学需要,或三五张拼出一幅美丽的花朵状图案。如波浪形、S形、U形、m形等,给学生带来了愉悦、新鲜之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奋斗点,为课堂教学平添了一抹活动、温馨的情调。教室在考虑摆放、排列之时,要重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学目标与课程实施的协调一致,使之获得最大值。课桌摆放大体可以分为:

教学互动型:让学生自主参加、师生共同探讨,促生双方思维火花的碰撞与触发;转贴于

活动游戏型:创设意境,增强趣味性,培养学生的灵敏性与创造;

个别辅导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活动空间,不受外来干扰地进行个体学习活动,保护个人自尊与隐私,便于教师指导;

小组讨论型:使同学之间有更多的接触与沟通,培养协作与团队意识;

主持演播型:在双方的答辩与应辩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冰冷的课桌会说话,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起到了教育人才的功能。

4.人文化关怀策略

在美观、简洁、明亮的教室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文馨的教室氛围。学校的教室大多是坚实冰冷的水泥砖墙,为使墙壁生动起来,我们要对教室里零星的东西,从造型及色彩上加以设计,以达到理想实用且增进视觉舒适感的效果。根据学生年龄差异及学生所熟悉的物品加以造型设计,配以鲜暖色系的亲切语句,并对学生的作品加以装框,轮流悬挂。理想的学习境界,一般指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整洁的室内学习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健康的舆论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是有利于教师活动周而复始的高效运转,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学生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生存环境,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感情、思维、行为、习惯以及气质的形成注重颜色的选择与光线的处理。适度、均匀、柔和的光线是学生的眼睛健康的保证。根据色彩的心理效应,出一期展望未来的学习园地。用红纸配学生的彩照与格言在教室的一侧墙上。使学生视物时感觉舒适,以缓解疲劳。另外在配上学生的学习体会。我号召学生广泛阅读写名家名言来鼓励自己攻克学习堡垒,争取学有所得。

班级文化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积极班级文化;形成机制;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19-02

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与其所在班级的班级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什么样的班级文化中熏陶,关系到学生能否形成良好品行和积极人格,进而关系到学生今后能否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班级文化是班主任老师和班级全体学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都会受到影响。职业学校的学生中大部分人是带着许多无奈走进高职学校,因此,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带有挫败感和自卑感。在这种心理基础上,如果班主任老师引导的好、师生相互作用的好,其班级文化就会向积极文化发展,反之,就会向消极文化发展。当前,班级文化建设在职业学校学校得到重视,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重视日常班级管理,忽视创建积极文化

积极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班主任老师根据班级发展提炼文化内涵,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内化,它要求班主任要走在积极文化建设的前面。职业学校里的许多班主任在处理日常事务中勤勤恳恳,但班级教育与管理的效果不尽人意,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积极班级文化的创建。在一个不能形成积极班级文化的班级里,学生经常出问题,从而增加日常班级管理的工作量。

(二)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也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现在走进每一班级,都可以看到墙上有名言、班级制度和黑板报之类的文化内容,但是,这不能代表这个班级的班级文化能象墙上文化一样“好看”。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比较容易建设的,而积极的精神文化是最难建设的,它需要一个很长的建设过程,从而出现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甚至错误地认为物质文化完成,精神文化也随之完成。

(三)重视思想认识说教,忽视实践活动体悟

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是建设积极班级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将积极班级文化内化的重要渠道之一。正确的思想教育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认识水平,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体悟。相对而言,班主任开展思想教育比开展实践活动要容易一些,这往往导致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出现重视说教轻活动的现象,或者开展活动也是留于形式。

积极探索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规律和建设策略已成为提高职业学校教育质量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职业学校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

任何一个班级都是文化存在物,但积极的班级文化是不会自发形成的,它需要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创建。积极班级文化创建的主体是班级的学生,创建的引导者是班主任。在职业学校班级中创建积极班级文化一般分为三步:

第一步,班主任与学生商讨后提炼出班级文化。这里的班级文化包括班级奋斗目标、班级口号、班级格言、班级各项制度以及各种班级文化标识等,这些外显的文化,在文字上要做到简洁、易记、朗朗上口,在思想上要做到深刻性、务实性、励志性和启迪性,在情感上要做到有人文关怀,在操作上要做到具有可行性。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班级文化,加强班级文化物质层面的建设,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

第二步,努力促进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和内化。班级学生是创建班级文化的主体,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和内化是创建积极班级文化的关键。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进取心不强,或有进步的愿望,但是让他们根据积极班级文化的要求改变自己,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畏难情绪。这种畏难情绪影响他们对积极班级文化的认同和内化,即便他们在道理上认同应该这样做,也愿意选择积极的班级文化,但在行动上也难做到。

第三步,加强班级的教育与管理,努力形成积极班级文化氛围。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但是,在创建积极班级文化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强制力作为基础,尤其在班级建立的初期。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较小,自制力普遍不强;他们有追求个性自由愿望,但对个性自由理解不够深刻;他们会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但辨别能力不足。加强以积极班级文化为导向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对班级的教育与管理纠正学生的不良现象,是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以上三步揭示了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机制,这个机制就是班主任与学生协商提炼班级文化,班主任促进学生认同班级文化并内化,班主任加强班级教育与管理矫正不良现象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创建积极班级文化的过程中,班主任与学生协商提炼班级文化是创建的前提,班主任促进学生认同班级文化并内化是关键,班主任加强班级教育与管理矫正不良现象是保证。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文化又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职业学校学生本身就是受到多种文化影响的文化综合体。在一个职业学校的班级中创建积极班级文化就是通过班主任的教育引导,整合各种文化的影响,在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独具特色的新文化。在创建过程中,学生既是创建的主体,又是被改造的主体,同时也利害关系的主体。因此,积极班级文化能否形成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班主任的教育与管理、学生认同和内化积极班级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级文化。其中,班主任的教育与管理对积极班级文化创建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对积极班级文化认同和内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积极班级文化创建的进程;班级文化的多样性对积极班级文化创建的影响是复杂的。

三、职业学校积极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班级是他们活动的重要场所,班级文化对他们成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个形成积极班级文化的班级里,学生心情舒畅,人际关系和谐,有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和进取心;班级有凝聚力和积极的转化力;班风正、学风浓。遵循积极班级文化形成规律,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职业学校积极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主要有:

(一)坚持思想教育、心理辅导、情感关怀相结合

虽然积极班级文化的内容是班主任与学生协商确立的,但是要让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都做到积极认同和主动内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尤其是,学生是一个变化发展着的个体,往往会出现对自己之前认同的东西产生怀疑。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做到在理论上占据至高点,在逻辑上有说服力,在频率上常态化。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他们在认同和内化积极班级文化方面产生的问题许多是他们心理因素造成的,因此,班主任要懂得一些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人和集体心理辅导。同时,班主任还要积极悦纳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关怀。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没有情感的支持,理性也将毫无力量。”没有教师积极情绪情感的激发,无论多么正确的理论和道理,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顶多就是正确而已,极少产生行动的冲动。

(二)构建规范、引导和激励相结合的积极的班级制度

班级制度是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班级正常秩序、促进班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班级学生的行为准则,也是班主任教育和管理班级的重要依据之一。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创建初期必须保证班级制度的严肃性。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在一开始总会或多或少地与积极班级文化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为减少缩短差距过程中的阻力,班级制度要在班主任的主导下通过师生协商来制定。班主任要坚持最近发展区原则提出要求,即使学生不能马上逐条做到,也要通过商协促使学生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认同。积极的班级制度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规范、引导和激励相结合,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要避免违背科学发展要求的、简单生硬的约束性规定。具备上述特征的班级制度才会深入学生的内心,才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才能形成遵守班级制度的文化氛围。

(三)正确处理班级文化与文化的关系,培育积极的班级舆论

要在一个班级创建积极班级文化必然要受到来处班级文化的影响,包括其它班级、学校和社会,这种文化影响实质上价值观的交锋。文化从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来看,基本可分为传播正能量的积极文化和传播负能量的消极文化两大类,积极班级文化归根到底属于社会积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创建积极班级文化既要汲取文化中积极因素,又要消解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文化对班级文化的影响最终会通过班级舆论表现出来,培育积极的班级舆论是创建积极班级文化应有之义。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阅历较少、认知水平不高、心理不成熟,加上本身就是一个积极文化与消极文化的矛盾体,如果顺其自然发展,极容易接受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班主任要把握班级舆论导向通过多种方式培育积极的班级舆论,确保班级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班级能够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它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文化的各种言行。

(四)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强积极班级文化的成就体验

班级文化是学生将其内涵内化为信念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状态,积极班级文化的创建过程是学生价值观和信念的再造过程。这一再造过程是学生对积极班级文化在认知上接受、情感上认同和实践上成就体验三方面统一过程,而且,成就体验就是决定性的环节,它可以使先前的认知和情感发生转变。对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单纯的理论说教式的思想教育和单纯以维护秩序的班级管理是很难实现文化价值观上的认同与内化。班主任要积极指导学生围绕积极班级文化建设,结合班级发展情况,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主题,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文体活动、校内外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全班参与。每次活动都要有论证方案,不能采用放羊式活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而要让活动为创建积极班级文化服务。活动的重点要让学生体验到按照积极班级文化行事的成就感,从而增强积极班级文化的感召力。实践证明,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成就体验,对于积极班级文化的建设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正平.文化建设.班主任专业化的灵魂[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06).

[2]张俊伟.极简管理.中国式管理操作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简历:

班级文化的重要性篇4

论文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特色文化;原创文化

高校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受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指参与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师生在一定规范下所创造出来的独特的班级生活方式,并形成一套为大多数同学所认同的、用来教育同学的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等)。即在一个班级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班级同学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它可以表现为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形式。

本文结合周口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近几年来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的育人环境,强化育人阵地,推进育人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班级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班级文化是班级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班级形象、提高班级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班级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升班级的文化品位

班级文化表现出一个班级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班级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班级文化能反映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班级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班级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班级文化能赋予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学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可以体现出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

班级文化建设相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让班级文化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把握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地建设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包括环境、制度、精神、行为等因素,良好的班级文化必须是以上各种因素全面、协调建设的一个过程。

(3)注重统筹兼顾,切实解决好班级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

过程,要切实解决好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制约优良班级文化形成的各种问题。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讨

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对于改善学校的育人环境、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院就此项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具体工作中,我院采用了“一体两翼”的建设模式,一体即“围绕学生成才这一中心”,两翼即“突出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瞄准就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这种建设模式提升了学生对所学专业、所在班级的认同感,从而达到提升班级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目的。

1.良好的氛围是打造班级文化的基础

(1)班级环境建设方面:良好的班级环境会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也将激发师生员工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他们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我院近年来高度重视班级的环境建设,通过开展“教室文化大比拼”、“特色班级环境建设”、“书香教室建设”、“示范班级创建”等活动,全方位地提高了班级的环境建设。

(2)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班级成员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班级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体现在学风、班风和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上。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我院利用“为奥运添光彩”、“纪念建国60周年”等活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打造特色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

(1)充分发挥特色文化活动的基础作用。班级素质拓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生活一辈子”晨跑活动、周末文化广场、班级DV大赛、宿舍篮球赛、教室文化大比拼等等,已经成为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学生自主策划、构思、组织、实施、开展的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开创性于一体的优秀班级文化活动,在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同时,他们自身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充分发挥班级“原创文化”的示范作用。在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对从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原创文化”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发挥其重要作用。我院近年来发现并推广了来自于学生,具有高度思想性和实践性的“原创文化”。近年来我院先后推广了计算机科学系由班级学生自我创作、自我编辑,充分反映班级文化、充分体现班风学风的“班级月刊”、教育科学系以宿舍为单位充分表达学生心声、展现宿舍文化的“宿舍周刊”、物理系旨在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工程”、中文系的毕业生离校教育“六个一活动”等,这些都为班级文化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为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了毕业生离校教育“六个一活动”,安排辅导员开展“一个平台、一份礼物、一句叮咛”工作,积极倡导毕业生留下“一个心愿、一份承诺、一句祝福”,实现了学校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增加毕业生与学校、老师的情感,增强毕业生的感恩之心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确保了毕业生的文明离校。

(3)充分发挥宿舍、小组活动的支撑作用。宿舍、小组等是班级内的最基础单位,充分发挥他们在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开始我院借鉴社会学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方法的理论知识,在数学系进行“小组工作方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的试点,通过借助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方法,依据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工作,并辅以有针对性的辅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同。

(4)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辐射作用。我院目前拥有艺术协会、杏花雨剧社、飞扬学社、大学生法学会、口才与交际协会、摄影协会、家电维修协会、电脑爱好者协会等40多个学生社团,涵盖文学、科技、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学校充分发挥上述学生社团的辐射作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建设班级文化,同时围绕大学生头脑中的“热点”,开展丰富多彩、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活动,将思想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科学研究、文化交流与知识传授融入到文化活动当中,从而达到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塑造人和凝聚人的目的。

(5)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的引领作用。近年来,我院化学系、生物系各个班级试点开展了“名师有约”活动,即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构筑全员育人机制和人才培养工程,利用化学系、生物系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多的特点,由名师做学生学业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探索新的育人、班风建设模式。同时,还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促进了系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以培养学生成才为抓手,在学生继续深造和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这两个系近几年的考研率均在60%以上,其中,2010年化学系参加考研究生的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2%,考研录取率达到71%,985、211院校录取率分别为25%、51%。

三、关于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目前还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阶段,在我院的具体实践中,笔者对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有以下几点建议。

1.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注重时段性

班级文化建设,首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而进行。大学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学生的特点、对知识的需求、对班级文化的需求不同,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内容应有所不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充分结合大学生的生涯特点、大学生成长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明确、切合学生实际的专题活动来促进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例如:我院化学系在班风建设中采取“学风渐进式培养模式”,对于刚入校的新生以适应大学生活教育为主,大二、大三主要以专业思想教育为主,大四以升学或就业技能培养为主,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2.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

班级文化对班级成员有很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塑造力,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应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以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核心。

3.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注重长效机制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开展实施到效果显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是建立长效机制的保障。制度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例如,我院在实际工作中每个教学系都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建立了学生个人素质档案,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但是,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学生言行作用的关键环节。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班级文化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高校班级特色文化学风建设

一、高校班级特色文化的内涵

高校班级特色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大学校园的环境中,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班特色的精神文化氛围,以及所共同认可并遵守和建立起来的准则、态度和价值观念,并直接指导班集体成员达成班级目标的行为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高校班级特色文化的内涵有三个方面:表层的物质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特色文化的基础,指班级的物质环境极其寓意等,主要体现在教师内部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张贴布置,班级成员自发组织的各类活动,网络环境下的班级博客、论坛、班级QQ群等交流平台。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指围绕班级建设目标,要求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表现出的文化形态。主要包括各类班级规章制度,约定俗成等。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特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指被班级成员所共同认可的班风、学风、班级目标等意识形态上,它是班集体成员所追求的价值观、目标、精神面貌的浓缩和反映。

二、建设班级特色文化的基本要求

班级文化在学生个性发张和班风、学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形成班级特色文化,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p深刻理解和把握特色班级内涵

辅导员是班级特色文化的主导者和设计者,建设特色班级文化,辅导员必须明确把班级培养成怎样的班级?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学生?其次必须明确班级文化对学生的积极效益,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班级文化的设计和营造。

2p立足于学校、学生和教师个性,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1)p立足学校个性

立足学校的个性就是要充分借助学校的优良传统、校风、学风、文化底蕴来建设班级文化,成为学生在精神上崇拜的偶像和心灵的家园,成为班级建设的导向和发展的源泉。

(2)、立足学生个性

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才能找到班级文化建设的起点和基础。辅导员要善于通过分析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艺、心理倾向等特点,使其成为班级特色文化发展的土壤。

(3)、立足教师个性

教师的个性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班级文化的建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学业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格方面的塑造。教师的某种独特的气质、兴趣爱好、特殊才能,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特殊才能和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因素。辅导员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点和特点,来建设班级的特色文化。

3、在开展创造性的活动中丰富班级特色文化

班级文化是在以班级师生、学生之间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辅导员应该在分析学校个性、学生个性、教师个性的基础上,对班级文化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规划和设计,创造性的开展符合师生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注重文化特色的渗透和提升,从而形成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p班级特色文化对高职生学风建设的积极意义

(1)导向效应

班级文化是班级大多数学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反映,是班集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针对高职生普遍存在的不自信和懒散,班级文化表现在班风、学风中对高职生的言行具有鲜明的导向效应。积极的班级文化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班级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感受到班级的要求和大家的期待,引导高职生学会自信、自主管理、自我学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驱动效应

班级文化对班级学生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励和驱动效应,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催人向上,成为班级学生努力学习的驱动力,让全班同学在学风建设上达成共识,形成各种形式的学习兴趣小组,并在班级内部开展“比、学、赶、帮、超”的优良学风。

(3)规范效应

班级文化是班级起主导作用的班风、学风的反映,代表绝大多数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对高职生的言行具有规范效应,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所以,积极的班级文化在学风建设中能激励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动力,让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在班级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强化自我管理、自我学习。

(4)陶冶效应

班级文化特别是班级精神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以潜隐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班级文化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场”后,必然会通过学生的外在行为、态度和情感表现出来,时时处处体现在班级的外在风貌和形象上。良好的班级特色文化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形成师生之间真诚、信任、友爱、关心的和谐关系,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热情乐观、热爱集体、乐于交往的精神。

综上所述,高职班级特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需要辅导员的精心设计和用心培植,通过开展班级特色文化有意识的培养高职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增强高职学生的自信心、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校风学风。

班级文化的重要性篇6

如果虚与实反映班级文化的匹配作用,即班级文化是否发挥了对班级目标支持作用,那么,刚与柔则反映班级文化的构造强度,通俗地讲就是班风是否已经成型。班级文化一旦成型就会产生惯性,会比较稳定而难以改变。构造强度大的班级文化为刚性文化,构造强度小的班级文化为柔性文化。对班级文化构造强度的判断,一是考察班级文化的要素构成是否全面,二是不同层次的要素之间是否像齿轮那样形成咬合。按照主流划分方法,班级文化构成要素主要分为班级精神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物质文化三个层面。只要上述三个层面要素有明显欠缺,或者要素齐全但相互之间未产生咬合,其构造强度就不高。班级文化匹配作用的有无、强弱与班级文化的稳定性之间,既有一定的关联性,又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考察班级文化的构造强度需要与对班级文化的虚实诊断结合起来。比如:构造强度偏低的班级文化,即使是具有匹配作用的“实”文化,也会面临班级文化变异而可能丧失班级文化建设成果的问题。又如:不具备匹配作用的虚文化,如果构造强度较大,就会形成负面的班级文化惯性。这种情况在实践中表现为班风差而很顽固,要进行矫正比较困难。如果进行校级的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可以考虑以“虚—实”和“刚—柔”,即班级文化的功能(fuction)和班级文化的构造强度(structure)两个维度,建立班级文化F—S二维矩阵分析模型。(见表一)a区间代表的是惯性班级文化,其主要特征是:构造力强,对班级目标的战略匹配作用弱;其管理方略应该是对班级精神文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但可能因为其构造强度大而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也存在重新建构班级文化的可能性。B区间代表的是健康型班级文化,其构造强度和匹配作用指标双高,因而是理想的班级文化目标,其管理方略应该是认真维护和积极创新。C区间代表的是颓废型班级文化,其基本特征是:构造强度和匹配作用指标双低,因而是最需要改造的班级组织文化。尽管如此,但因为其文化构造强度小,所以改造的努力可能相对于惯性文化来说要容易些,只要对班级文化的发展方向进行正确的定位,调整是比较容易的。D区间代表的是潜力型班级文化,该类型的班级文化尽管构造强度小,但因其匹配作用强而代表了健康的发展方向,只要在保持这种趋势的基础上,着力加强班级文化的构造强度,夯实班级文化的基础就行了。

二、宽严辨证

自古以来,处理宽与严的关系就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中国古代为人处世的经典读物《菜根谭》中就有“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的名句。后人用来纪念诸葛亮的成都武侯祠,也有“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的名联。我们的古人不仅概括出“宽严相济”的基本原则,也总结了“先严后宽”的具体经验。这些思想对于判断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状况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通过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宽严辨证,可以考察班级文化多方面的特征。首先,宽严关系可以考察班级文化的舒适程度。班级文化实现其功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创造舒适的班级心理环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成长。班级文化的舒适程度是反映班级文化质量的重要标志。实践经验表明,学生最喜欢“玩又玩得开心,学也学得扎实”的班级环境,这应是班级文化建设比较理想的境界。在这种状态下,班主任和学生都比较轻松,也学有所成。相反,需要班主任的强力措施才能维持班级秩序的班级,或者虽然形成比较好的班级管理秩序但班规严厉,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便会形成一种令人感到压抑的心理环境。在这种班级环境中,不仅老师觉得累,学生也会觉得烦。其次,从宽严关系可以考察班级文化的发展阶段。笔者曾参照英文原版的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对自己的班级文化建设实践进行总结提升,将班级文化的生命周期概括为启动、积淀、成熟、变革等四个阶段。一般而言,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启动阶段,班级环境“严”的特点突出,随着班级文化的发展,“严”的特征会越来越少,“宽”的特征会越来越多。最后,从宽严关系可以考察班级文化的运转机制。班级文化运转机制可以从自律与他律的比重关系进行考察,“宽”的背后是自律多而他律少“,严”的背后是自律少而他律多。

三、同异辨证

班级文化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个性化;文化;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持续而和谐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新的教育理念。营造个性化班级文化氛围既能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又能够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新课程改革需要班级文化不断地更新,实行新型的班级管理制度,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班集体文化。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成员利用和创设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关系等,来熏陶和培育集体成员创造性人格的一系列影响活动。它通过个性化的班规、班歌、班名,来实现个性化的班风、学风的目标,并且以个性化的班级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素养,从而实现自主创新的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1]。

一、建设个性化班级文化

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注重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班级文化建设是教师进行班级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需要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实行现代新型的教育管理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不理会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而继续施行陈旧的班级管理理念,陈旧的班级管理理念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也因此会阻碍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建设。个性化的班级文化不仅教育作用,还具有社会作用。通过班级共同的目标、榜样示范作用以及各种教育手段来影响学生就是个性化班级文化的教育作用,它能够促进学生的智育发展。而个性化班级文化的社会功能是它具有制约和示范功能,能形成良好的班风促进学生的自律,其次,它还具有凝聚和引导功能,优秀的班级文化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另外,它还具有平衡和保障功能,也就是它能在各种矛盾出现时,调节矛盾,保证学生的平等性。

二、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1.缺乏民主意识,采取家长式管理。在进行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中,通常的问题就是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班级管理制度能够避免师生在开展活动中出现问题,同时其又是一种强制手段,不但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还约束了学生的言行。但是,受古代尊师教育的影响,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使得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占据着绝对地位。教师用“保姆式”、“警察式”、“裁判式”的管理方式管理着班级,并且施行着“专制化”的制度。从而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缩小了学生自己的活动空间。教育是一种群体行为,它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来共同完成,它更是一个需要学生和教师以及家长和学生能够双向交流的过程。所以,在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中要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不能因为不平等的观念,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2]。

2.忽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健康成长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甚至整个民族的长远发展。班级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能够为学生今后在适应社会方面提供一些帮助。个性化班级建设不是一项短期的工作,它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教师是影响班级文化的主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3]。但是在进行教学或者是课外活动中,教师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只注重个体的发展,注重课本知识的教授,而没有注重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开展班级文化活动缺乏实际意义。班级文化需要通过班级活动来呈现,但是高中生的任务重压力大,所以学校就要求尽量地减少他们的活动,而他们能参与的活动大多都是形势要求,并非他们所愿。此外,班级在开展活动中并没有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没有遵循发挥学生是主体价值的原则;第二,没有遵循发展性原则;第三,没有遵循实效性原则;第四,活动大多数都比较“标准化”;这种“标准化”的活动在内容和形式都没有丰富的色彩,以至于并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们通过活动没有得到任何提升,更别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价值。

三、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对策

班级文化建设是需要以共同的奋斗目标为前提来逐步完善的,而并不是通过某一个人的想象得来的,其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总结出具体的方案措施。以下就是对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方向的探讨。

1.制定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建设计划。制定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建设计划是建设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基础。而要制定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建设计划,就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确立一个班级个性化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是营造个性化的班级环境文化。首先来说确立班级个性化发展目标。为了实现学校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个班级教师需要把具体内容落实到班级当中,通过对学生的综合调查分析,再加上与家长和学生一起沟通,来为学生量身定制班级发展目标、班级的发展计划、班级的管理制度以及班级的活动方案等。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可以让他们为自己的班级起一个特殊的名字,并且制定一个统一的口号,以此来加强班级的环境建设,向学生传递积极健康的思想教育。这种文化环境建设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学习更加奋进。

2.创建个性化班级的育人理念。班级作为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第一线,班级的个性化发展不但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更要求班主任具备正确、独特且富有艺术性的设计和班级管理能力。这是因为,教师不仅是班集体当中的一员,更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不能够一概而论,不能阻碍学生的发展空间,要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实施个性化的评价。不能抛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阻碍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差异,不能只以自己为主体进行教学,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设真正的教育空间,不能用消极的眼光去区别对待个别学生。因为这样会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会阻碍学生向个性和特长方向的发展。另外,还要求教师要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学校精神,让学生能够时时刻刻以校训为激励目标,为自己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3.推行柔性的个性化班级管理。从现代教育的人本特征来看,教育的出发点已经改变,更多的是解放思想,不反对学生释放个性。所以,每个班级要积极营造张扬班级个性的活动空间,选择“因材施教,因班施育”的理念,来进行个性化班级管理,让班级个性在文化上得以体现。以下是几种可以推行的个性化管理方式。第一种是“小组竞赛积分法”管理,通过分组的形式选出每一组的组长,在课堂活动中制定相应的规则,让学生们累积分数。这种管理方法让高中生们,在遵守班规班约的情况下增强了凝聚力,使自身的集体荣誉感也得到升华。第二种是“班级文学社团”的管理模式。这样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让班级活动顺利地开展,同时也能通过竞争机制加强每位学生的自律性。要成立社团就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促进学生的自律性。学生在丰富了课余活动中,能感到不一样的学习氛围。第三种就是“领导带头”的管理模式,就是让全体同学都能够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学科带头实行轮换制,并对每一位带头人进行分数评定,最后给予奖励。进行个性化班级管理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需要具体的细则来规范[4]。

4.实现丰富的多元个性评价。要创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离不开举办班级特色活动。虽然高中生已经进入到非常时期,但是围绕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特色班级活动,能缓解一些高中生的压力。在班级中要有效地利用各种渠道来组建各种文化设施,举办学习技巧交流会、读书作文比赛等等[5]。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活动的价值体现,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要为了思想而进行活动。每个学生、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所以要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来衡量他们。并且,这把衡量的标尺是依情况而定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不仅仅是为了选出最优秀的学生,更多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班级能对自己进行反思,进而获得全面的提升与和谐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是一个非简单的概念,而个性化班级文化所呈现出的也并不是单一的特点。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具体而且细致的工作,它包含的内容也不是单一方面的,其中主要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活动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所以根据这四方面的内容,来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实施对策是正确的。个性化班级文化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班级文化规范也为班级成员和任课教师的行为提供了标准,另外,建设个性化班级文化还有利于加强群体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作者:任俊信单位: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于合乐.开放式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徐庆新,赵景利.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与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1):166.

[3]卢美惠.积极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班级文化的重要性篇8

高校班级文化,是指高校班级全体成员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引领下,在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多数成员认可的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对班级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起约束、导向和激励作用的文化综合体。相比于中小学班级文化,由于大学生年龄结构、生源地域、学习环境、组织形式等的不同,大学班级文化呈现独立性、交融性、指向性、凝聚性的主要特征。本文基于大学学年班委经历,探讨如何进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

1.班委的产生及分工

1.1班委的产生。自荐+投票选举。基本所有的大学班委都是由自荐+投票的方式产生,自荐演讲,能够了解竞选者语言表达、社会交际、协调组织、工作能力等,同学能够根据竞选者能力选出自己心中合适的班委。这样,在后期班级文化建设中也能的到同学们的积极配和和广泛参与。

1.2班委内部分工。班长:负责班级全面工作。对班级工作全面负责,以身作则,团结班委,凝聚同学,带领全班同学遵守班规,搞好班级建设,努力使本班形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向上,勤奋学习,朝气蓬勃的班集体。

团支书:搞好班级团支部建设;负责组织全班团员,按时完成学校团委布置的各项任务;负责发展新团员的工作,负责对团外积极分子的帮助和引导,使之尽快达到团员标准。

学习委员:经常了解班级同学的学习情况,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传达学校有关教学方面的通知精神。及时向班主任、任课老师反映学生对老师教学的各项建议,加强学生与老师的联系。

宣传委员:搞好班级的各项宣传活动。负责安排、督促和指导同学定期出好学校、班级黑板报、墙报、其他专栏。做好宣传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

生活委员:负责班费支出明细管理;定期进行寝室卫生检查,得出排名进行公布;关注同学生日,在生日时送上班级生日礼物。

文体委员:协助体育老师上好班级的体育课;组织班级参加学校的各类体育活动。负责校运会、全校会操的组织发动工作。

2.班级文化建设内容

班徽、班旗、班服、班级口号以及各项班级活动开展。任务分工:班长负责通知、分配各个班委工作,宣传委员负责班委设计制作,团支书负责联系广告公司,当班徽、班旗全班通过表决,则进行制作;文体委员负责收集同学意见,提出供班级选择的班服方案;学习委员对班级进行分组,各小组提出两个班级口号,供班级表决。除此之外,班级每月举行一次班会,一是班委进行工作汇报,另一方面对下月工作作出安排,同时听取同学们的意见。

3.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

3.1积极性与意义性挂钩,随时间递减。同学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班级活动意义、趣味性挂钩,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班级同学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成递减趋势。主要表现为班级活动以各种理由请假不参加,出席的同学的积极性不高。

3.2上下缺乏交流,建设指向不明。辅导员与班委交流沟通较少,班委开展工作指向性不明确。学院一年级近300人,分成7个班级,辅导员还要兼顾团委工作,与班委交流不足。班委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之时缺乏相应经验。

3.3班主任与班委交流欠缺。大学班主任基本上是空挂名头,不管实事。首先,整个班级的意识流处于自发状态。其次,在班级建设活动基本是班委组织好通知班主任到霾渭樱只有形式的到场,没有实质的交流。

3.4班委能力影响。一般来看,整个大学四年中,大一学年的班委是最认真、负责的,积极性也最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二、大三学年班委除了做好日常班级事务,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并没有较为突出的建树。很多活动只注重形式,注重表面,评优申请材料只需要写的漂亮,附上几张合照便能够提交。

4.班级文化建设的建议

4.1班委实行任期考核制度。班委实行任期考核制度,年级各班班委制定出班委考核实施标准,定期提交班级文化建设成果,班级活动组织规模的大小、意义程度、宣传力度等方面综合评价,对于不合格的班委实行减分制,达到一定程度就重新选拔有能力之人代替。

4.2对于班级文化建设有重大贡献的同学给予奖励。对于班级文化建设有重大贡献的同学给予奖励,以奖励刺激同学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对于经常不参加班级活动的同学,班委要实行详细记录,并加入学年综合考评范围。

4.3加强同一年级各班班委交流。加强同一年级各班班委交流,分享各班班级文化建设活动经验心得。一方面互相学习提高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视野,另一方面组织班级联谊,在班级联谊中能够增强同学间的友谊,找到班级归属感,充分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

4.4加强与辅导员、班主任的沟通。

4.5拓展视野,减少功利性,要开展有创新、有意义活动。

参考文献:

[1]初晓磊.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R].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班级文化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一、前言

高校班级特色文化则是指一个班级的成员在大学校园这个环境中基于相互交往而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班级特色的精神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高校特色班级文化是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探索,是落实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突破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定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内涵丰富的班级特色文化。

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学生思维活跃,综合能力突出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家庭条件比较好,见识比较广,对社会各方面的认识也相对较深,学生思维很活跃,综合能力突出。学生比较注重个人能力素质的提高,培养潜力大,有望成为社会上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具备的复合型人才。部分学生自小生活在较高社会地位和较好生活条件下,人生选择定位较高,对生活的期望值较高。同时,学生普遍头脑灵活,重视社会实践,善于走出校园,寻求、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活动。许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校内外兼职,较好地锻炼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2.集体观念较为淡漠,依赖“关系”思想较为严重

独立学院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好,有的学生的父母还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出生于这种家庭条件的学生,往往自恃清高,自我优越感强,集体主义观念较为淡薄,对班级活动不热心,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自由散漫,好自我表现,以自我为中心,权利意识强,奉献意识弱。有的学生在利益荣誉面前争先恐后,在奉献付出面前缩头缩脑,对他人缺乏关心,斤斤计较。

3.文化基础总体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是在本科三批段次上录取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差,偏科现象严重,底子薄弱。学生渴望获得优良成绩,敬佩学业优秀的同学,但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不够。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饱满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毅力不够

4.自尊心强、自信心不足,心理压力较大

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一般较好,而且为数不少的学生由于家庭的过分娇宠,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极个别学生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对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并不是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都好,有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甚至是比较困难,这部分学生是迫于多方压力进了独立学院读书的,于是高额的学费和严峻的就业形式又给他们增添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5.学生自我定位不准

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表现为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有的学生始终不愿意承认和一二本学生的差距,导致对大学课程学习的难度估计不足。还有的学生因为高考受挫,不能很好地正视自己,自卑倾向明显。

三、准确把握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积极推进大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独立学院学生的上述特点,决定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内容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必须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1.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传统的班级文化建设,大多是在辅导员、班主任的行政干预下逐渐建立起来的,这种外力作用下的班级文化模式往往缺乏班级文化所应当具备的功能作用,也会使其失去学生文化的本质。针对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性强的特点,独立学院在推进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时,特别强调班级文化的自立、自由性,充分依靠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

2.注重辅导员的监督指导作用

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个性较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着某些叛逆性,在知识结构、社会阅历、人情世故、自我控制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这就要求在构建班级文化时,辅导员又绝不能对其放任自流,而应发挥宏观监督指导作用。辅导员应以学生技能培养和个性发展为导向,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班级目标,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通过谈心等方式,解决学生的各种思想包袱、心理障碍和各种顾虑,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班级文化的建设活动中来;要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中的原则性问题、价值判定、方向抉择等方面把好关,保证班级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

3.建章立制,搭建班级文化平台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中间层次,当班级文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必须把一些发展相应成熟的理念、规范用制度的方式表达出来,进行制度化,使得班级文化的建设成果能够得以巩固和不断提高。这里主张的建章立制,并不试图通过各种班规来塑造班级成员的“标准化”行为模式,而是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好的做法固定下来,增加具体操作中规范性、有序性,减少的随意性,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创造、培养学生各种知识技能。这些制度主要有:班报制度、主题班会制度、考试诚信制度、信息传递制度、班务公开制度、社会志愿者服务制度等。

4.实施班级成果公示分享制度,激励班级成员,扎实推进班风建设

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学院倡导班级成员获奖情况通报制度,并在很多班级得以实施。每个学期结束时,各专业将班级的各种获奖情况通报给班级成员及家长;同时,每学年召开年度表彰大会,积极开展各种评优工作,以此提升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这样既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也激励全体班级成员。以评优奖先为契机,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氛围。

5.提炼班级的核心价值观

班级核心价值观,是班级成员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主要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是班级文化的基本内核,对班级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它主要通过班级成员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等表现出来。班级文化建设,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归纳、提炼本班的核心价值。

成功的高校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把一个班级的管理和人文关怀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具有促进、增强、凝聚和融合的作用。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高校学生管理者注重班级特色文化的建设,用文化的理念打造班级文化氛围,用文化的氛围陶冶学生,用文化的号召力来影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唤醒学生的潜在能动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积极全面的发展和班级的和谐共处,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许岱民,王斐斐.高校班级特色文化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7,(4).

[2]沈雪妹,谢钢.试论当代大学生班级文化的特点及意义[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班级文化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班级文化;高校;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98-02

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并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教育科学发展水平和民族综合素质的竞争。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高校学生班级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自身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在高校中建设和谐班级文化的重要意义

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60.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平均每天(24小时)6~8个小时在班级中度过,甚至于有24.5%学生承认自己在班级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所以说,班级是大学生交流最为频繁,联系最为密切的最基本的载体,是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之一。

1.建设和谐班级文化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的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既要发挥“两课”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还要通过学生班级这个阵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其渗透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在高校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从而形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2.建设和谐班级文化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班级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场地,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文化殿堂。班级文化作为高校的一个重要文化环境,具有德育、学习交流、美育、人际交往、自我管理等功能,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校园文化的重要基地,承载着甚至其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建设和谐班级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校园安全稳定和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3.建设和谐班级文化是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需要。目前,大部分高校实施了学分制,传统的以班级为主要载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被打破,学分制下班级的传统管理模式受到冲击,班级的作用大大减弱,学生集体意识淡漠,这就给学生教育和管理提出了挑战。因此,积极探索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4.建设和谐班级文化是班级现代管理模式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管理后勤化是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的管理模式。由于招生人数剧增,教室资源相对紧张,高校多采用了流动教室制,传统意义上的班集体作用逐步被减弱。教室管理后勤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如教室重管理、轻服务,重设施建设、轻文化育人建设等问题和不足。

二、构建高校和谐班级文化的几点思考

高校进行和谐班级文化建设,是学生健康成才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和谐班级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措施。

1.全员参与,形成合力是建设和谐班级文化的重要保证。首先,领导要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以便建立起操作性比较强、执行有力的工作机制。其次,因为班级文化是群体文化,要建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需要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员工的热情与积极性,形成师生群策群力,各部门齐抓共管,师生共建、共有、共享的长盛不衰的班级文化。

2.注重典型示范,充分发挥其示范性辐射作用。班级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等学生骨干是班级核心成员,他们的典型示范辐射作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会班级成员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所以,在创建班级文化建设的活动中,要把握标准,深挖典型,夯实班级文化典型教育的基础,通过对他们的宣传,发挥其导向作用,以有利于其他班级成员“三自”(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形成“班级是我家,创建文化靠你我他”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主动参与优良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

3.重视班级文化的美育功能,以文化情景塑造班级文化。班级环境美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在和谐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环境美化应尽可能体现出积极的精神和理念。在美化班级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内容上精心选择,突出“新”;二是班级布置上要合理,突出“美”;三是形式上要定时更换,突出“活”;四是设计上要结合专业,突出“特”。只要准确把握以上原则,才能形成“布置合理、健康美观、各有特点、富有内涵”的班级文化,适应了新时期大学生求变、求新、求美的心理需求,以使达到更好的效果。

4.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发掘班级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中介和桥梁,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高校应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专业的自身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文化活动,逐步形成具有本专业特点的主流文化,坚持不懈地利用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从而发挥班级文化在道德内化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达到凝聚班级成员,增强其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高校学风建设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5.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与育人意识。部分高校为了缓解扩招带来的教学设备方面的较大压力,形成以院系划分为主的教育管理格局逐步转变为以后勤管理为主的新格局。这些变化,一方面学生学习条件及班级室内设施的改善,为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由于服务不到位,管理、服务与教育“两张皮”,进而影响大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增强管理者服务意识与育人意识,研究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特点与规律,以充分发挥班级在育人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n].人民日报,2004.

[2]何芳.教室的教育学意义与资源再造[J].新课程,2007,(12):7-8.

[3]姜海燕.学分制条件下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65-66.

[4]陈志刚.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