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十篇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十篇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5:35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篇1

关键词:城镇建设;规划设计;地区特色

小城镇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角色,随着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如何合理地规划小城镇建设是一个核心问题。小城镇环境规划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1小城镇规划设计遵循的原则

1.1以人为本,营造人性化的城镇新区

“以人为本”是小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遵循的最基小的首要原则。因此,小城镇新区规划应充分考虑到城镇区居民们各方面的需要,针对老城区中显现出的各种弊病,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全面的人性化的规划设计。

1.2特色原则

特色是小城镇的灵魂,它可以树立小城镇良好形象提高小城镇的知名度,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如果有历史传承下来的特色固然很好,但即使没有我们也可以积极去创造,特别是生态景观特色方面,由于小城镇规模小形成特色的景观要素也少,故在小城镇的生态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个性与特色”,小城镇景观要“小而精,小而特”,要综合运用生态、文化的观点去创造组织这些景观形成“以人为本”的各自特色,也将避免“千城一面,万屋一统”的尴尬。当然,我们所说的特色一定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不能生搬硬套。

1.3对现有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节约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原则

水、土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是小城镇居民赖以生存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对它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小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结构的演变与优化。目前许多小城镇土地利用粗放,摊大饼式扩张,有的是搞政府形象工程,有的是圈了地闲置几年不管。而对于日趋紧张的水资源,不仅因给排水设施简陋导致污染严重,而且从人为的节约意识上而言,造成的浪费也十分惊人。绝对不能把水土资源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即使是土地扩展潜力大、水资源暂且充足的小城镇,随着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人均资源必然减少。

2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以物质环境建设为尺度的规划设计模式,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

物质性的规划设计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经济理性”和“发展优先”的思想。在小城镇规划与设计中,一般也将反映自然特征和状态的地形测量资料、气象资料和水文资料等作为分析和考虑的主要内容,并作为土地适宜度分析的主要评判依据,而地形地貌存在的生态价值则考虑较少。小城镇规划中的景观与绿地规划仍停留在追求空问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以期在短期内获得崭新的景观。小城镇规划中的可持续生态环境规划仅仅注重于技术的运用,而忽视了规划手段本身。环境保护规划缺乏对小城镇总体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观念,仍停留于运用技术手段控制环境污染的层面。

2.2注重“摊大饼”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历史文化的保护观念淡薄

小城镇规划中历史保护规划往往以旅游、景观等作为出发点,注重物质层面的实体保护。在保护规划的手段上以保持特定历史时期空间特质形态作为目标,而对非物质层面的因素,例如城镇的社会网络、居民生活的改变等涉及较少。以旅游、景观文物保护作为小城镇保护规划实施的前提。目前小城镇的保护规划往往是以文物保护作为原始动力和前提,以旅游开发作为保护规划的目的和尺度,以景观的建构和规划作为保护规划的成果和模式。在小城镇保护与更新规划的编制中,不注重本地特点,套用规划师心目中固有的特点与模式,往往造成保护规划完成后小城镇特色风貌与文化的缺失。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与矛盾在于对历史与文化的忽视,在小城镇规划中不注重本地的历史、文化与文脉,形成诸多的建设性破坏。景观的保护不应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小城镇景观的保护并不全是保护形象风貌和人知觉心理的连续性,还应充分重视小城镇景观深层文化内涵的连续性;景观的保护并不只是“建筑的文化特征演化的历史记忆的静态保留,更重要的是对形成该地区的建筑文化性的深层方式的留存和借用”。

3现代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思路

3.1小城镇整体物质形象空间的塑造

3.1.1小城镇的主要公共空间

传统的小城镇除街道空间外,往往缺乏良好的公共空间。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的城市设计要注重小城镇的重要公共建筑空间、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及河流绿地等公共性空间的营造。城市设计要结合建筑的功能、用地的性质以及人流活动规律来形成不同功能和不同性质的小城镇公共活动空间,如居民公共活动空间、交通空间及自然风光地带等,从而满足小城镇居民多种活动方式的需要。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要结合主要的公建如活动中心和商业建筑等布置;交通空间要结合居民的出行方式、重要的交通场站和小城镇的布局特征进行布置;自然景观空间的塑造要结合河流、山体、林地等自然景观因素,同时考虑园林绿地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建立小城镇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要丰富小城镇的空间层次,空间层次的丰富不仅要建立不同功能和性质的公共空间,而且要建立不同规模的相同性质的空间。如绿地的建设要分类别,按照服务不同地域范围来确定,按照镇区、片区来设定;如广场的建设要考虑不同功能组成,交通集散、休闲娱乐、集会、市政等不同内容。

3.1.2小城镇的实体

小城镇的实体是指城镇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等,是小城镇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城镇的实体,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公共建筑的组织,小城镇建设规划中城市设计主要重视小城镇公建的组织,目的是保护城镇景观,创造和谐与协调的城镇面貌,并控制建筑实体与空间的比例关系。城市设计道德要使公共建筑合理分布,形成小城镇的主要景观节点和次要景观节点,从而建立小城镇的实体景观系统;其次,要注重小城镇轮廓线的控制,城镇轮廓线组织的关键是合理控制建筑物高度、体量和体形等,使主要因素成为城镇轮廓线的主要控制,使次要因素处于从属地位,从而使城镇轮廓线具有一定的清晰性,丰富小城镇的总体空间。

3.2小城镇整体人文形象的塑造

小城镇一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遗产,在每一个特定地区,种族群体的文化传统及其演进对城镇空间的组织与发展产生影响,形成了城镇空间的文化特色。因此城市设计要注重城镇历史文化形态的延续性。在城市设计方面:①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强化地域文化特征,把历史文化因素融入到小城镇景观设计的总体构架之中,保护一切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如居民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等,使小城镇的人文特色得以延续,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如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等进行重点保护;②要处理好特色保护和小城镇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等的关系,使特色保护和各项用地布局、社会环境效益相结合;③由于小城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空间环境,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还要反映当代城镇生活,创造出既具有浓厚人情味,又具有时代感和个性特色的小城镇风格。

3.3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是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因此,城镇新区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新一轮的城镇新区规划仅仅当成规划去做,而要更深一层“做文化”,力求做出特色、做出品牌。规划人员在对城镇新区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考察、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4强化生态理念,打造园林式景观

生态园林城镇是今后小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设计是县域城镇走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生态建设进行景观设计,使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协调统一是建设生态园林城镇的必然选择。因此,强化生态理念注重景观设计是新一轮的小城镇新区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4结语

小城镇规划涉及的专业很广,牵涉的问题也比较多,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发展规划,是一个大战略、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和努力。在具体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做到布局合理、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各具特色,为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文明的新小城镇而努力。我们规划设计人员也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更新小城镇规划观念,丰富规划手法。以解决小城镇现实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符合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的有效性、指导性,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丽霞.小城镇规划实施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篇2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地方特色

小城镇地处城乡结合部,是城乡之间的联系纽带。是农村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服务中心,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和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统筹提上议事日程,小城镇发展速度在加快,其地位也日益重要。然而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往往忽视了对小城镇风格特点的研究,于是大城市成了人们伸手可及的榜样,盲目模仿大城市,于是出现了小城镇建设“千城一面”,毫无特色可言现象。地方特色不仅能提升小城镇的品位,产生强烈的社会效益。城市特色是城市的名片,是人们脑海中抹不去的记忆。

一、当前小城镇规划建设主要存在问题

1、特色不明显,城镇“千城一面”现象普遍。

由于缺乏创新意识、紧跟欧美建筑风格、盲目模仿等,小城镇建设没有特色,正在呈现出“千城一面”的现象。表现在:一方面是硬件建设的跟风。很多地方盲目攀比,贪大求洋,小城镇模仿大城市,热衷建“大广场、宽马路、大草坪、豪华办公楼、欧化建筑”,搞规模宏大的“造城运动”。另一方面是文化内涵的趋同。不注意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不少旧城与历史街区遭遇破坏,历史名城风貌荡然无存,一些具有深刻历史文化意蕴的古建筑群、历史文化街区、古遗址、老字号、名人故居等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中心广场、高层建筑和不伦不类的“人造景点”。行走在各个城镇,人们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高楼大厦加广场”成为大多数城镇的共同特征。

2、规划设计滞后,不能满足科学指导建设需要。

据调研统计,小城镇规划滞后或者规划水平不高现象比较普遍,小城镇总体规划滞后,亟待调整修编,大部分小城镇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还没有开展,仅在部分试点镇先行试点,规划设计滞后或者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科学指导小城镇建设的需要。

3、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功能不完善。

大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绝大部分小城镇建设只着眼地上,不考虑地下,地下管网和设施无规划、无预埋现象普遍。另外,小城镇建设道路标准低、污水设施不完善、园林绿地指标低、生态环境差、公交不普及,居民出行不便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也较普遍,于是,小城镇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地下管网年久失修、漏失严重,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能力低下等问题。随着城市现代化功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发展战略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基础设施落后带来的问题也在凸显。

4、管理薄弱,长期存在“脏乱差”现象。

由于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编制少、任务重、待遇低,很难留住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园林绿化等方面人才;多数小城镇从事规划建设管理人员近1-2人,大部分缺乏专业知识,有的专业不对口,基层形象比喻为“小马拉大车”,无法有效指导规划建设;加上小城镇没有综合执法队伍,小城镇管理严重缺位,“脏乱差”、违章建筑等现象普遍存在。

特色小城镇一般是指城乡地域中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优势独特、经济规模较大、产业相对集中、建筑特色明显、地域特征突出、历史文化传统保存相对完整的乡镇。

二、小城镇特色建设要点

1、全面提升规划品质

在小城镇规划中融入专项的特色规划,明确小城镇特色主题,挖掘地域要素,提炼历史文化精髓,找准发展方向。通过空间结构、产业布局、道路骨架、重要建筑、景观小品等特色规划设计,在小城镇重要的地段、街区、主要出入口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名镇要编制保护性专项规划,尤其重视小城镇历史建筑的保护。

2、加快特色风貌建设

充分挖掘小城镇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的特点,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风貌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切实保护利用好古村落、古宅、特色民居和红色故居等文化遗产。

3、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

按照“缺什么,建什么”的原则,重点推进小城镇达标的一个综合性市民广场、一条绕城公路(过境道路改道)、一座水质达标的自来水厂(站)、一个简易污水处理厂、一个垃圾收运处理系统“五个一”建设。同时,按照适度超前、统一建设、综合开发的原则,推进中心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六个有”,即有“一个完善的镇级卫生服务体系、一个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一所福利院或敬老院、一个连锁超市、一个农产品交易市场、一个汽车客运站”,做到配套齐全。

4、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按照“保洁全天候,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的要求,加强小城镇的市政管理,全面治理“脏乱差”。健全完善一支综合执法队伍和一支环卫保洁队伍,推进环卫保洁、园林绿化、道路养护等市场化运作,逐步建立起事、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加强城镇居民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强化治安管理,建设平安社区。

5、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完成小城镇主导产业培育,做到“一镇一特色”。大力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建设一批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积极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业。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向小城镇聚集,鼓励农民进镇务工经商办企业。

6、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特色小城镇

建立和完善对特色小城镇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区(县)级征收的配套费、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加大切块比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特色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把市场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政府通过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健全规章制度、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等软件上下功夫,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金采取多种方式,投资小城镇特色产业和项目开发。

7、建立利于特色小城镇发展的机制和环境

全面推行户籍制度改革,确保进镇农民享受市民同等待遇。大力推进医疗、就业、养老保险、教育制度等配套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进镇解决后顾之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城镇特色的构建概括起来主要是继承与发展或保护与开发问题,关系处理适当,则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甚至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达到事半功倍、泽及子孙的效果;反之,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带来无尽的遗憾。在构建小城镇特色的思路方面,要对城市规划建设进行全面地认识,要把握历史文化的脉搏。但创造城市特色万不可面面俱到,无特色的丰富、无原则的添加,只能适得其反,做好规划就是要结合地方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进行规划建设,要结合地形和城带性质,创造城市的个性特色努力塑造丰富的城市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小城镇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篇3

关键词:城镇建设民族文化特色塑造

城镇建设的文化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和代表着其所在地域的文化形象,决定着该地区文化形象的选择和走向。雷山民族历史厚重淳朴,民族文化璀璨多彩,其中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苗绣、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等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雷山县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旅游强县、工业促县、城镇带县”的战略目标。城镇建设紧紧围绕发展战略,着力挖掘民族文化元素,致力于营造独具雷山民族特色的城镇品位,不断提升雷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雷山县城镇建设规划中的文化定位

一个城镇文化形象的基本要素有城镇建筑文化、城镇自然文化、城镇公共文化、城镇制度文化与城镇精神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构成了文化形象的物质基础与基本条件。

(一)雷山城镇建设的民族特色考量

雷山特色城镇化发展之路,就是在雷山城镇规划建设中,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立足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认真考量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科学定位。雷山有部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郎德上寨,中国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户苗寨,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古朴的民族风情于一体,其苗族建设、服饰、习俗、歌舞、乐器、工艺等仍保留着传统、古老、原汁原味的丰富文化内涵,是活生生的“苗族历史文化教科书”。

(二)雷山城镇规划的精品建设理念

在雷山县小城镇建设中将民族建设文化传承作为城镇建设发展的灵魂,科学定位、超前谋划,以打造精品旅游城镇为主线,结合雷山县中心城镇空间小、平地少的特点以及建设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的目标,城镇建设突出体现精细化、民族化的特点,将雷山建设成为“体现自然山水风光和苗族特色风格为一体的休闲宜居县城”,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具有风格差异的世界级苗族文化和生态旅游目的地、休闲服务型低碳旅游县。

二、雷山县城镇规划建设中的经验探析

雷山资源丰富,文化厚重,其辖区内苗族支系的文化特征各有差异,因此必须要有一系列包括各方面有代表性的参数组成指标体系,并用科学的建构方法,才能够塑造出符合本地地理与历史、具有地方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现代城镇文化形象,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规划编制先行原则

随着雷山新城区的不断拓展,县城区域发展空间缩小,土地制约愈发明显。在有限的空间内,要想实现集约发展,产生最大效益,规划必须走在前面。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雷山县城总体规划》(2005-2020修编)实施第四轮局部修改;加强对县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抓紧实施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实施西江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上郎德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二)坚持现代化标准原则

雷山立足城镇建设的文化定位,在进行民族文化形象设计时,仍然坚持按照现代化的标准进行设计、改造或发展,悉心搜集和研究现代化城市的功能经验,避开其发展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用战略眼光和现代化意识做好总体规划布局,严格按照“规划科学化、建设城市化、管理规范化”的城镇化发展思路和标准指导城镇规划建设工作

(三)坚持传统文化个性特色原则

个性是城镇形象塑造的生命,没有个性的城镇就没有生命力。雷山的城镇建设从平面布置、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建筑材料使用等方面都展现出独具地方文化内涵的个性特点,力求突出唯一性、规模化、排他性的城镇景观效果,充分体现黔东南地区民族民间文化品位和特色,塑造雷山特色旅游县城的独特风格。

(四)坚持软文化空间原则

塑造城镇建设文化形象,除了硬环境建设,还必须要有软文化空间。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等构成的城镇建设文化空间,属于静态的外观文化空间结构。这种静态的文化空间还包括属于本地独具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这是一个城镇建设文化形象的精神、风情的动态体现和象征。

三、雷山城镇化发展建设的不足之处

雷山的城镇建设发展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起步较晚,距离现代化城镇建设规划设计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城镇整体功能弱化

雷山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得到一定加强,但受自然、生态、地理、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条件的制约,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过高,水、电、路、通讯发展滞后,部分基础设施系统还不够完善,导致城镇功能被弱化,影响行政管理效率和社会事业发展进程。

(二)城镇规模局促,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雷山县域经济总量小、城镇规模局促、城镇化水平、工业化程度低,发展空间受机制不活、人才缺乏、用地有限、环境欠优等要素制约。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薄弱,对周边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比较有限,城镇化发展后劲较乏力。

四、促进民族地区城镇规划建设的建议

(一)重视规划,科学发展

在民族地区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强调科学性,要通过对当地城镇的特质、规模、发展方向等进行深入研究,作好城镇规划建设的准确定位,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从当地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民族传统、经济实力、社会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编制符合当地城镇建设发展的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要特别注意民族文化在城镇规划建设中的体现、保护、传承和弘扬,通过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建设文化特色城镇。

(二)加强建设,完善功能

要通过加强城镇综合管网系统建设、交通设施建设、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程治理来不断完善和优化城镇系统功能,以改善城镇人居环境质量来提升城镇建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切实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五、结语

城镇规划建设中民族文化特色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系统设计,更在于对特色形象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发动全民参与,开展全面工作,并借助多种活动和传媒的力量,全面构筑城镇独具特色的优良形象。同时,要在城镇规划建设的基础上,做好城镇文化精神的培育,这需要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讨论,有关部门对城镇文化资源的深入调查,建立专门班子结合城镇规划建设形象定位和在对传统文化特色、区域文化特色确认的基础上,精心发掘、精密策划,科学论证,逐步形成广大人民群众对民族特色城镇建设的共识,真正成为带有强烈时代特征和鲜明城镇民族文化个性,能够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向上的强大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涂在齐・试论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的塑造[J].《理论月刊》,1998年第2期。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篇4

关键词:城镇;规划;设计;布局结构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中小型城镇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对于中小型城镇来说,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充分体现其地域性,考虑到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提高园林景观建设,给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生态的宜居环境。

1城镇概况

该城镇资源丰富,极具发展潜力,是省重点镇建设项目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省级部门对镇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示范性,又要符合实际情况,还要具有地方特色。该城镇基础性建设较为完善,具有丰富的煤碳资源,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利用率低、道路交通不完善、城市景观建设不足等,因此,亟需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才能真正促进城镇的发展。

2规划构思与空间布局结构

2.1规划构思

1)依托自然和文化资源,彰显地方特色。规划依托位于镇区南部新建文体公园,既形成镇区景观门户,又凸显静游镇文化的实体空间。公园内结合山地特性及蜿蜒曲折的水系,形成集山、水、林、庙于一体的山体公园,同时也是居民休闲健身的理想场所,进而提升镇区文化活动与休闲品味,最终达到独树一帜、特色城镇的目的。

2)以人为本,创建富有情趣的宜人街道。规划期镇区人口规模为1.5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为1.70km2。针对镇区规模小,居民出行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特点,规划了两条形态迥异的干路系统,一条是从镇区中部往镇区北部组团发散的折线状干路,另一条是从镇区中部往镇区南部组团延伸的曲线状干路,两条干路分别将位于镇区中部的公建中心、中心广场、中心公园和组团中心串联起来,为居民提供舒适、优美、安全的工作、生活通道,提升中心区与生活居住区的环境品质,塑造小城镇本该具有的闲静、雅致的环境格局。

3)尊重自然,塑造镇区山体绿色生态面和滨水绿色景观带。

镇区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面为河流交汇的河滩地,公路将镇区与河滩地分开。规划将镇区三面的山体进行绿化工程,烘托大地景观,同时也为镇区营造一个绿色生态大背景;在公路两侧设置宽度不小于20m的带状滨水绿色廊道,塑造镇区别具一格的绿色景观带,从整体上改善镇区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2.2空间布局结构

1)功能布局。

现状镇区由两个村庄构成,分别位于镇区北部和镇区南部,镇政府和镇中学位于两村中间,现状镇区用地分散,结构明晰。根据镇区现状形态、城镇发展趋势、用地发展方向及布局形态,规划镇区形成纵向排列的三个功能组团,分别为镇区北部居住组团、公建服务组团和镇区南部居住组团。镇区北部居住组团,将镇区北部逐步向城镇居住小区模式发展,营造安全、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组团,其中有仓储物流功能,结合位于镇区西侧铁路货场的有利条件,在离货场较近、交通便利、用地条件成熟的区段,规划为仓储和物流用地,为丰富镇区的产业环境提供必要的土地支撑;另有公建服务功能,现状镇区大型公建主要分布在此区段,规划考虑到镇区未来的发展规模和形态,将此区段定位为镇区未来发展的公共服务中心。镇区南部居住组团,借助文体公园,打造镇区南部配套完善、布局特色、环境优美的居住小区。

2)空间结构。

规划依据镇区功能布局,结合镇区文物古迹及其周边地形地貌特征,形成“一心、两园、两轴、四团”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心”即位于镇区中部的公共服务中心,“两园”,即位于镇区中部的中心公园和位于镇区南部的文体公园,“两轴”,即镇区文化景观轴和公建服务轴,“四团”即四个功能组团。首先规划通过山体绿色生态面和滨水绿色景观带把镇区和自然有机地连接成一个整体,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划思想;其次,镇区文化景观轴和公建服务轴虽然侧重点不一样,但正是由于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的搭配,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城镇景观。另外,中心公园和文体公园既起到了衔接“两轴”的作用,又将镇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融入其中,使镇区在充分体现现代文明的同时,又隐含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提升镇区的文化品味,创建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小城镇。

3城镇景观风貌框架建构

3.1特色资源整合

1)空间特征――山水城镇特色骨架。该镇地理环境优越,镇域地形山高河多,属于典型的中国北方山水城镇构架。独具特色的自然风貌对镇区的整体景观风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规划在镇域层面作宏观调控,形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山水城镇特色骨架。

2)文化特征――红色旅游名片。城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镇域内有名人故居纪念馆,为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形的历史文化和有形的历史遗存是城镇丰富的遗产,也是城镇最富有灵魂的特色资源。规划对其进行保护,形成城镇的特色链,并对其进行详细设计,打造城镇的特色名片。

3)产业结构特征――煤炭特色经济。该镇是典型的工贸型城镇。境内煤炭资源丰富。有多条主要交通线路通过,交通便利。特色经济是宣传城镇、塑造城镇的重要因子,可加以提炼、运用到各种景观设计(雕塑、小品)中,共同创造富有活力的特色绿色空间。

3.2城镇景观风貌

城镇的景观风貌是一个城镇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历史的综合反映。土地、环境、经济问题等促使城镇规划将旧有的松散、自由疏朗的平面展开式村镇空间形式向集约的、空中发展的空间形态转变。小城镇景观规划思想亦要相应进行观念的转变。镇区景观规划以突出地方特色,保护、强化自然环境,创造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现代化城镇特色的良好风貌。

1)塑造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心区风貌。在镇区道路与景观轴线两侧,即镇区的繁华地段,通过大型公建、公共绿地、道路绿化、广场以及新建住宅群等,形成多处视线凝聚点,规划将其作为景观节点,在今后的建设中着重进行城镇景观设计。

2)构筑风景宜人的住区绿色通廊景观。住区绿色通廊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与交往的重要纽带,应突出体现生活的便捷性、艺术性与舒适性,规划通过建筑与环境绿化组织空间景观,充分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

3)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景观区。镇区东部的河漫滩作为镇区滨水景观区,具有较高的游览观光价值。规划结合环镇防护林带的建设,形成具有一定生态调节功能与游览观光功能的城郊永久性生态绿地。规划通过富于变化的建筑形式、小品、雕塑、花坛、绿地与大片的农田、菜地、林地及河流、山脉相结合,构成镇区优美的空间环境。

4管理实施

在总体城市设计思想指导下的总体规划编制,还应包括管理实施的引导,以确保城市设计思想的延续和深化。按照“先预征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环境后实体,先公益后商业”的原则进行主要道路、广场、公园等的建设,进而推出一些大型项目的开发建设,保障建设实施的有序进行。按照“山、水、城、绿”四位一体,“居、购、游”三网合一的总体城市设计立意进行城市景观管理实施。

5结语

静游镇总体规划编制将“城市设计”的思想、方法贯穿其中,注重对环境空间进行安排,使对二维平面功能的布局与对三维空间环境的塑造相互依托、紧密结合在同一过程中。使得小城镇具有适宜的尺度、鲜明的城镇特色与文化、较强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张锦秋.城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J].建筑,2003(5):49-50.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篇5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特色,地域环境,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小城镇是“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建设与发展是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城镇特色建设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是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指导城镇发展建设意义重大。然而,由于中国城镇化发展迅猛,城镇数量大幅攀升,小城镇的传统风貌和地域特色逐渐湮灭在城镇建设浪潮,出现了“千城一面”和“特色缺失”等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保护和彰显小城镇的特色在城镇规划中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2小城镇特色缺失的原因分析

2.1规划定位混乱、管理滞后

随着小城镇在国家发展中重要性的显现,许多小城镇追赶城镇化这趟经济快车,盲目扩大城镇规模,城镇建设质量良荞不齐。规划设计单位往往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对小城镇的现状分析不透彻,规划定位不明确,空间结构设计不合理,结果造成规划粗制滥造[2];规划管理滞后无序,用地类型严重混杂,产业和居住用地功能互相干扰,城镇空间发展无序化严重,更别提城镇特色了。

2.2忽视城镇生态保护

在中国小城镇急剧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对自然环境开发强度过大、对景观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小保护、大开发”的掠夺性建设态势愈演愈烈,严重破坏了城镇的自然景观资源。正所谓“好土生好林,老林护好土”,保护小城镇生态自然景观资源,不仅是保护整个地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资源,同时也是保护小城镇的地方特色。

2.3简单套用规划模式

城镇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对一个城镇的自然环境、文化底蕴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持续经营的结果。然而,我国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盲目攀比”和“一阵风”现象,很多小城镇的特色营造还停留在简单的沿用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上;城镇特色往往简化成建筑形式和各种符号的运用这一层面,地域文化的精髓没有被好好挖掘和探究,以致出现“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

3小城镇特色与地域环境的关系

地域环境由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人文因素共同构成,小城镇特色也与地域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同时相关。

3.1小城镇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首先,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等形成的地域自然环境要素对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影响较大,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城镇功能定位、布局结构和空间形态。其次,自然景观的利用是构成城镇特色的重要因素。河岸、海湾、湖泊、山丘、地脊、谷线、旷地、风景地等自然景观都可以作为城镇定位、定界、主题立意的根据。济南的“一城山色半城荷”,就是让城市拥抱着大明湖,常熟的“十里青山半入城”就是让虞山渗入城市之中。

3.2小城镇特色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关系

一个城镇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城镇中最吸引人的“活”的部分。人的行为特点、习俗、生产生活方式,是历史、自然条件、经济、民族性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而其外在表现,则是丰富多彩的城镇生活。如湘西凤凰古城中,色彩斑斓的苗族服饰,渔船上悠扬的苗族民歌,街道中制作姜糖的扑鼻的香味等等无不体现出古镇悠久的地域文化特色。

而作为地域文化结晶的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表现。它不仅满足了社会的物质功能要求,更体了人们热闹的意识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清趣、生活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需求等精神需求,反映了隐含于其中的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内涵,造就了建筑的地域特色。

4地域环境理念下的小城镇特色规划

4.1注重区域协调,明确城镇定位

小城镇的发展不能只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要从区域协调出发,并结合城镇体系规划,分析小城镇和周边的资源、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布局状况、居民点分布、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等的关系,从而明确小城镇的职能和分工,确定小城镇的主要功能和性质、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等。

4.2与自然相融合,强化特色

在规划小城镇时应与自然环境要素相融合。巧妙利用环境,通过对比、夸张、协调等手法,如采用显山露水、在制高点设标志物、对景点等方式,或直接将城镇布置在环境中,将环境作为城镇内部的功能部分,表现出不同地域环境下小城镇规划的多样性,才能真正做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4.3规划道路网络,形成特色主线。

小城镇布局模式应因地制宜,对环境的利用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地形地貌,特别是在路网上应当依山就势,与河网水系相溶,既节省投资,又产生特色;同时还应从镇区路网格局的历史演变中探索其用地特点,反对人为的选择,如“山区方格网”、“平原自由式”。

4.4规划建筑风格,特色与实用相结合

一个时代的建筑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传统建筑风格就是小城镇特色的直观体现。在建设规划中,要考虑建筑风格的连续性,注重特点与实用相结合(如满足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的要求),在体量、色彩、高度、建材上,应提出明确的要求,但传统的生活方式必然被现代生活方式所代替,地方材料加现代化的室内设施是小城镇建筑的必然取向。

4.5传承历史文脉,保护特色文化

我国的小城镇大多由历史悠久、地域文化突出的集镇演变而来,留有或多或少的文物古迹,数千年历史遗存的古城墙、古建筑、古文物以及风土人情等构成了小城镇各自特有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利用好文物古迹、历史地段,从中找到串联过去、今天和未来的发展线索,去创造小城镇文化,这才是小城镇特色的最高境界。

4.6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镇特色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高低,决定了小城镇未来发展潜力的大小,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才能实现城镇特色的持续演变,否则将失去生命力。这就要求小城镇规划中集中布置工业小区,发展无污染工业,建设高效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小城镇发展。

5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趋同性日益严重,地域特色面临缺失。小城镇固有的人文生态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更容易在城镇化的浪潮中湮没。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小城镇规划中再现和延续地域文化,使小城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规划中,小城镇特色应当从区域环境中去判断,从自然生态中去发现,从历史长河中去感悟,从建筑实体中去表现,彰显出属于小城镇自身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梁洁,胡志华,小城镇特色塑造和规划应对―以江苏省半城镇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1.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篇6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建筑设计;反思。

【中图分类号】tU398【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196-01

一、前言

就小城镇而言,其特点是区域小、人口少;商业、金融、行政、居住、生产等区域的分布相对集中,由于其发展的阶段性及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其空间的混合,不协调的发展比比皆是,要改变其现状是比较令人头痛的问题,旧城区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今天的社会发展。单从交通方面说,就显而易见,停车位数量不足,街道狭窄,不能适应现时机动车保有量的发展,大规模单行线或步行街显然也起不到作用,其可实施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基于这种矛盾,城镇自然就不断向外扩张或另建新城。这种情况下,与基本农田政策及大规模动迁就形成了摆在眼前的尖锐问题,限制了其发展的规模及选址,相当难以协调。

二、小城镇规划及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1、一哄而起、遍地开花搞建设。

不顾小城镇的具体客观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建设能力,盲目拉大城镇骨架,遍地开花搞建设,既没有真正把城镇建好,又浪费大量人力、大面积的耕地,结果欲速则不达。

2、城镇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虽然一些城镇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和进步,但在城镇建设上仍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城市化进程的整体推进。

3、财政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欠账多拖了城镇建设的后腿。

城镇供水、排水、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出现了路上倒污水、处处放垃圾等不良现象。

4、规划滞后于建设及规划执行不到位,建筑档次不高影响了城镇建设的整体形象。

三、如何加强小城镇规划及建筑设计

1、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是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基础。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甚少,人口却大部分都居住在农村,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是当今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是农村改革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点和突破口,在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工业化、集镇城市化,实现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增强对规划建设好小城镇的决心和信心。

2、强化领导,健全机构是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保证。

小城镇规划建设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领导应站在工作第一线,指导、指挥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规划建设专业人员要及时到位,跟踪管理,指导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及时提出一些改善规划、优化建设的专业技术性建议和意见供领导决策。及时解决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3、编制一个具有小城镇自身特色实时超前的规划,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关键。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是发展的方向。规划应适当超前,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重科技、合理布局、一步到位,根据本地的经济水平,建设可分期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一个合理的规划对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城镇规划必须强化区域意识,与区域规划相结合。小城镇同周边农村、城镇以及中心城市之间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克服就城镇论城镇,孤立地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定位和规划建设,而要从镇域、县域以及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和全局的高度和思路来编制城镇规划。同时,小城镇规划应该根据其社会条件、经济状况、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等具体特点因素考虑,编制符合当地实际的规划,经有关专家、学者、领导评审通过,报政府或其主管部门批准,作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依据。

4、加大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前提。

小城镇建设除有一个好的规划外,还必须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上去了,城镇才有生命力,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小城镇基础设施是促进小城镇社会化,保证小城镇生存运转及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5、因地制宜,坚持项目带动是加速发展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动力。

在加快小城镇建设中,应防止一哄而上、遍地开花搞建设,及时制止贪大求洋等不良倾向。政府应该制定一些配套政策和措施,如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服务态度,减少办事环节,鼓励具有实力的个人、单位、企业进城投资,搞房地产开发,厂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招商引资,积极争取外资建设,以加大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只有项目的发展和推动,城镇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才能实现。同时要深挖小城镇的发展资源,以开发区建设为着力点,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发挥它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靠项目把小城镇支撑起来,突出特色,以项目建设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城镇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得以迅猛发展。

6、规划突出地方特色是小城镇建设的精品和结晶。

小城镇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反映。有特色的小城镇可以激发城镇居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可以增加城镇凝聚力和吸引力,提高城镇的知名度,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规划和建设的同时,要着力注重小城镇自身特色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点,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对推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篇7

关键词:文化;城镇特色;规划策略

在城镇建设中,特色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文化是一个城镇特色的灵魂。但是在特色小城镇形象建设中,由于缺乏对文化内涵的研究,导致个性特征不突出,历史文化缺失,小城镇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地域文化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1]。本文以普洱镇特色集镇规划为例,探讨文化导向下小城镇特色塑造的方法、途径,以及小城镇规划在城镇特色问题上的应对手段。

1普洱镇概况与特点

普洱镇位于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境内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内昆铁路、昆水公路穿境而过,上清河、沿江河、箭坝河、黄坪河将镇区分割成五大片,形似五马饮三江,因而获得“三江明珠”的美誉。普洱镇曾是南方丝绸之路四川入滇沿关河五尺道的一段,这里文化发达,历史厚重,形成了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随着岁月的流逝,古镇残存的老街古楼,还辉映着昔日商道的繁荣。

2城镇特色元素挖掘与整理

2.1产业

普洱镇目前的产业以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为主,由于普洱镇的地质、地貌、气候等条件较适合某些特色农作物生长,以及普洱镇的特色文化及风土人情较为突出,因此规划普洱镇的特色产业以特色农业观光和民族文化体验旅游为主。

2.2自然资源

普洱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以多山多水著称,著名的轿顶山、天生桥、大风坪、银锭槽、菜子坪、鸡狗山、鹰嘴岩等构成了全镇境内重峦叠障,奇峰异峪,旅游发展空间巨大。

2.3文化资源

普洱的地方文化灿烂,民族风情浓郁。集镇空间的构建应聚民族文化与当地人文之灵气,寻求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继承、延续和创新。古渡文化、茶馆文化是普洱重点挖掘的文化资源。

3特色风貌规划与设计

本次规划从方面综合考虑,包括重点控制区域、景观节点、城镇标志物、新建建筑设计。

3.1重点控制区域

镇区内规划了三个重点控制区域,包括古镇风貌区、特色整治风貌区、现代与历史建筑风貌协调区。

古镇风貌区:总体布局要求建筑与环境形成良好的图底关系,设计意在体现民俗风情古镇的风貌,还原最真实的古镇民居。建筑层高控制在2~4层,红色方格雕花窗棱;青砖墙体;刷白墙面展示古字古画;青灰色筒瓦坡屋顶等建筑构件将古镇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下图:

特色整治风貌区:整治区的建筑本身带有一定现代特点,为了普洱镇总体建筑风格更统一,对该区域建筑进行整治,风格与古镇民居类似,建筑布局和内部构造有所放宽,建筑立面色彩和框架基本与古镇风貌区一致。

现代与历史建筑风貌协调区:新建建筑立面采用古建筑形式进行装饰。创造古建筑空间,形成一种古民居建筑的意向,新建建筑经过古化装饰,别有一番宏伟气势的同时不失古建筑风味。

3.2景观节点

本次规划主要有两个景观节点,即普洱主题广场和码头参观区。普洱主题广场是集镇的中心广场,也是最大的开敞空间,其中布置以当地少数民族的特色雕塑、人工水景、休息亭椅、花台树池,同时布置舞台,用作少数民族歌舞、乐器等表演,让居民、游客等享受民族歌舞的乐趣。

码头参观区:该区域规划码头文化再现,观光、体验是其核心,因此节点设计应反映古渡文化特色,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

3.3城镇标志物

普洱标志:位于镇西部入口处,是普洱的门面。起到定向、吸引等作用,重点打造普洱特色的牌坊,同时也是人们由此确定方向,更大程度上表达象征性,也是人们记忆中的区域节点和参照点。

3.4新建建筑风貌设计

建筑形式、材料、色彩:建筑形式和材料的选用是根据自然环境而做出的理性选择,采用局部坡屋顶、砖混结构,局部使用木构件。色彩包含着“人”和“自然”的因素。在绿水与青山的环抱之中,蓝色屋面、白色墙身、暗红色构件和谐地融入其中。

新建筑的色彩控制,规划以浅暖色为主调,配合冷灰、褐色、驼色等色彩,墙面装饰色块强调深浅对比,坡屋面类采用轻质装饰作法和墙面贴瓦仿坡屋面作法,构架类采用墙顶单排构架、屋面花架和墙顶挑板。运用窗套:单体窗套和复合窗套,突出墙面或墙面自身材料变化;运用装饰构件:选用成品构件或根据设计定制构件;建筑裙房处理:檐部改造(单线脚、复合线脚、金属管件及坡屋面式),装饰构件(方椎、拱心石、色块装饰、纹样装饰等)。

4结语

总结普洱镇特色集镇规划的经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对其他小城镇制定城镇规划、塑造城镇特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城镇面貌可以重塑,但城镇特色不能无中生有,有其历史发展基础和根源。历史文化积淀的城镇特色能体现出城镇最本真的个性,尊重、保护本土文化和传统,从历史中挖掘文化精髓,从文化中挖掘城镇个性,才能使城镇特色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而不是浮于表象的美化运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城镇建设中的跟风模仿、求新求洋等误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程政宁,冯志成主编.云南城镇特色规划研究(纲要).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篇8

【关键词】城镇规划管理方法

1城镇规划的特点与意义

1.1城镇总体规划特点

当前,中国普遍全而推开了城镇总体规划工作,但存在着设计水平较低,加上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规划设计内容和深度难以适应指导城镇建设要求。

(1)城镇规模小、空间尺度小、但开发强度不宜过小。城镇自身功能应齐全,但它不是大中城市的微缩,有些功能可以没有(如文教区等)、有些功能必须强化(如农贸活动);

(2)城镇规模小,发展存在许多偶然因素,充满变数,要求规划加强发展研究,设计既要有刚性又要有弹性;

(3)城镇总体规划直接做到大中城市分区规划的深度、其中建制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做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

(4)城镇有它产业结构的特殊性,有些规划内容的特殊性,也有它接近自然的田园特色与山水特色。

1.2城镇规划的意义

(1)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新时期赋予城镇总体规划的任务,是要通过规划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如何实现社会发展战略的途径,探索城镇的发展机制,使之成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指导城镇建设宏观调控的手段,通过探寻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与方法,有效地实现城镇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衔接,服务并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2)有利于实现与区域规划、详细规划的合理衔接

城镇由于其规模小,发展的不稳定性,必须加强区域分析与研究才能正确把握其发展方向或重大问题。城镇总体规划必须做到、也能做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以便很好地指导

详细规划和建设。所以,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在加强区域规划的指导作用、城镇总体规划设计深度后有利于实现与区域规划。

(3)有利于接受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

城镇总体规划的目的是保证和指导建设,且分属两个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各自所依据的规范、编制及审批程序均不尽相同,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矛盾,在编制城镇总体规划时,一方面接受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另外一方面从城镇客观发展需求科学预测其用地规模,并对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反馈意见,两者互相协调,这样有利于接受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

(4)有利于指导各项建设,逐步形成城镇特色规划是各项建设的龙头,通过城镇的总体规划,可避免项目建设各自为政,使城镇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城镇总体规划不是大中城市总体规划的简单地缩小,城镇有不同的经济特征、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人文环境积淀,通过合理的总体规划设计能促使城镇特色的形成。

(5)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的规划,使城镇有效地克服“三废”的乱排放;防止滥垦滥伐,有计划地保护植被与自然山水,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节约土地、保护耕地,合理利用资源;促进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缩小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提高人口素质。最终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2城镇规划管理方法探讨

2.1镇区与全镇域整体规划管理

传统的城镇(建制镇)规划是在城镇规模所框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用地布局和各项建设,根据需要划定一个规划区并在此规划区内安排郊区规划内容。全镇域整体规划的方法是仍然在一级规划区内安排用地布局和各项建设;以全镇行政区作为二级规划区,在此范围内综合安排各项工农业生产建设,规定各村庄居民点用地布局的原则和标准,实行全部土地用途控制,划定不准建设用地;特别是提出农业产业与乡镇企业发展的链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2社会、经济、环境综合规划管理

城镇总体规划的传统方法只侧重各物质性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建设,忽视非物质要素的社会、环保规划,尽管规划文本可能提及了这些内容但相应的规划措施被忽略了。综合规划除了考虑社会要素中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外,要加大城镇文化产业和文态空间的规划,没有文化的城市等于没有灵魂,要加强城市历史文脉、传统文化的研究并在规划中予以明确定位。

规划设计人员要变原来的技术过程规划为社会过程规划。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规划中要明确提出环境监测的布点、污染的防治、能源结构的调整、环境保护与生态保护的目标。变小区规划为社区规划,关心社区的交往,防止过份的社会隔离。规划要有利于社会治安和村、区物业管理。规划要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2.3公众参与型规划管理

城市的主人是全体市民,特别是城镇建设的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甚至政府的投入和国有资产可能还不占主体地位,城镇的规划和建设的好坏牵涉到社会各阶层、各团体、全体市民的利益,当然也包括社会整体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各方、各界的利益往往是有矛盾的,这就需要通过规划来协调。

中国有一个良好的传统是为人民服务,人民城镇人民建的宣传已做到了家喻户晓,那么在规划一个城镇的未来时要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和老百姓的意见,让公众来了解规划、参与规划、支持规划。这变过去单靠规划师制定规划方案为规划师、政府、社会齐界、市民共同参与的公众规划。

2.4城镇与区域协调的规划管理

根据空间地域系统的层次性,一个具体的城镇处于某个地域、某个城镇体系之内,受到各上层地域和城市的吸引和辐射作用。我国幅员辽阔,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自然城镇发展条件和功能有重大差别。有的城镇地处广大的内地农业地带,起着联系周围农村的纽带作用;有的城镇地处大城市的边沿,表现为大城市的卫星城镇,担负截留、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和产业的功能;有的城镇地处城市发展带上,城镇的边界模糊,基础设施与周围城镇的一体化程度很高。城镇对人口的聚积也有明显差别,有的主要聚积周围农村的剩余劳力;有的引导与安置平坑行洪、退拼还林人口;有的主要吸引跨地域的流动人口如此等。

2.5目标规划与过程规划管理

城市的规划图纸是静止的,它是建设与发展目标在图纸上的体现,但它的实施是一个过程,从今天的现状变成若干年后规划图上的现实是一个不断变化、而又始终朝着这个目标奋斗的过程,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要求规划是动态的,也是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允许弹性存在的。规划不是研究一张设计图纸就完事了,要能指导实施的过程,特别是规划管理人员要了解规划,善于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在不改变规划的原则与目标的前提下随机地调整规划。

2.6立足实际发展规划管理

(1)强化领导,健全机构是小城镇规划建设的保证。小城镇规划建设离不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领导应站在工作第一线,指导、指挥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规划建设专业人员要及时到位,跟踪管理,指导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及时提出一些改善规划、优化建设的专业技术性建议和意见供领导决策。及时解决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2)规划突出地方特色是小城镇建设的精品和结晶。小城镇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反映。有特色的小城镇可以激发城镇居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可以增加城镇凝聚力和吸引力,提高城镇的知名度,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规划和建设的同时,要着力注重小城镇自身特色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点,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对推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因地制宜,坚持项目带动是加速发展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动力。在加快小城镇建设中,应防止一哄而上、遍地开花搞建设,及时制止贪大求洋等不良倾向。政府应该制定一些配套政策和措施,如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服务态度,减少办事环节,鼓励具有实力的个人、单位、企业进城投资,搞房地产开发,厂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招商引资,积极争取外资建设,以加大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只有项目的发展和推动,城镇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才能实现。同时要深挖小城镇的发展资源,以开发区建设为着力点,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发挥它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靠项目把小城镇支撑起来,突出特色,以项目建设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城镇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得以迅猛发展。

村镇规划要根据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研究确定村镇性质、发展规模,对村镇中各项建设进行统一部署,妥善安排和合理使用建设用地,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保护耕地、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一个好的规划,就是一笔可贵的财富,而一个差的规划或没有规划,不仅不能创造财富,而且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篇9

农业特色小镇是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结合绿色生态、美丽宜居、民俗文化等特征,打造具有明确的特色农业产业定位、农业文化内涵、农业旅游功能的“宜居、宜商、宜业、宜养、宜游”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平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和经济新常态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广州种业小镇为例,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特色小镇设计展开分析。

1.现代农业特色小?设计思路

1.1特色优先思路

农业特色小镇的设计,首先必须抓住总体工作的核心方向,即“特色”,我国小镇数目众多,尝试实现突破性发展,必须保证自身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与众不同之处。我国广州种业小镇(GuangzhouSeedandBreedingindustrytown)的核心特色是“种子产业”,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种子产业规模和产值已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这为种业小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可进一步发挥种子产业优势,吸引外来投资、强化建设,以特色作为基本设计思路[1]。

1.2经济突破思路

经济突破是进行农业特色小镇设计的一个基本追求,广州种业小镇在我国种子产业乃至东亚地区种子产业中均具有较大影响,这为其经济突破提供了重要支持。在此背景下,广州种业小镇的设计应进一步发挥南沙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优势,以种业为依托、以产业融合发展为主要方向,强调以设计完善建设、推动规划,打造国际种业交易、科研、观光三位一体的特色小镇[2]。

1.3多元发展思路

多元发展,是指广州种业小镇在重视种子科技、交易的同时,强调通过设计建设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商业经济以及旅游、交通等个方面的全面进步。总体来看,农业特色小镇设计并不是“农业设计”,而是“小镇设计”,广州种业小镇应在当前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强调以种子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全面发展,以合理的设计提升发展水平、展示发展成果、推动发展创新。

2.现代农业特色小镇设计方式

2.1功能区域划分

现代农业特色小镇设计,应在此前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规划设计的价值,核心途径之一是进行功能区域的划分。以一般性的思路来看,应在设计时着眼于种业小镇的基本发展方向和活动内容,可在现有居民区之外,建设种业交易区、种业会展区、商贸配套区三大分区。种业交易区以现代功能性建筑、写字楼为主,主要为参加商贸合作的企业人员提供进行商讨、合作的场所,应保证交通便利性和网络全覆盖。种业会展区以大型广场和室内展厅为主,设计上应强调出入的便利性和空间感,应满足数千人以上规模的团展,该区域也应能够一些基本的配套设施,如休息区、洽谈桌等等。商贸配套区主要建设酒店、娱乐设施等,强调展示各类文化,利用种子产业的吸引力带动经济的同步发展,尤其是注意的是强调商贸配套区的外观观感,以现代眼光为人员提供视觉享受。

2.2重视外在文化表达

外在文化的表达是指在进行农业特色小镇设计时,重视外在的设计效果,直观带给外来人员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此前美国设计大师威廉姆斯的研究中,强烈的视觉冲击往往能使人员产生更多的心理波动,这种心理波动则能够提升后续交流甚至商业洽谈的成效。如在商贸配套区的建设中,应重视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部分人员尝试感受农业文化,可以提供农家服务,另一部分人员在旅途中感到疲惫,希望得到高质量的商业酒店服务,也应建设对应设施,如视觉冲击力较强的现代化酒店、地标性雕塑等。对于部分崇尚经济型消费的人员,也应考虑其实际需要,设计若干性别比较为合理的快捷酒店。上述措施可以使种业小镇的农业文化、商业文化、包容文化充分得到外在展示,设计的视觉效果和实用效果都能够得到保证。

2.3强调自身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传承的,很多文化元素不能通过外在设计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文化又是多变的,难以精确抓住文化重点,使其能够充分代表当地特色。就农业特色小镇设计、广州种业小镇而言,其文化内涵应注重三个方面,一是“种子产业”文化、二是现代商业文化、三是传统农业文化。设计上看,“种子产业”文化可以通过一些带有特色的小建筑群、地标建筑加以表达,如小镇种业会展区的大型广场和室内展厅,都可以传递“种子产业”文化的内涵。现代商业文化的表达则借由现代商业酒店和娱乐设施给予展示。传统农业文化的表达可以利用不加修饰的田园风光综合展示,使自然之美和人文精神实现融合,提升设计的层次和视觉观感。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篇10

abstract:itisproposedintheGovernmentworkReporttospeeduptheplanningandconstructionofcharacteristictowns,aimingtoconstructagroupofcharacteristictownsfocusingonsevenindustries,consideringclassicindustrieslikesilkandyellowwinewithuniqueculturalconnotationandtourismfunction.CharacteristictownworkisofgreatsignificanceforJiaxingtoacceleratethedevelopmentofemergingindustriesandoptimizationofurbanfunction.tospeedupcharacteristictownconstructionistomakefulluseofthecharacteristictownpreferentialpoliciestocreateanumberofnewcarriersbearingemergingindustrydevelopment,toacceleratethedevelopmentofemergingindustries;toconstructanumberofcharacteristicblockswithbeautifulenvironmentandprofoundanumberofbeautifulenvironment,profoundcharacteristicblock,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jiaxingecologyandvoguetopromotthedevelopmentofJiaxing.thispaperanalyzespresentsituationandexistingproblemsofthecharacteristictownconstructioninJiaxingandputs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特色小镇;新型城镇化;市场

Keywords:characteristictown;newurbanization;market

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183-02

1嘉兴市特色小镇建设现状

特色小镇是指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具有独特精神气质与文化风味的特定经济区域。特色小镇建设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问题,它既和传统行政意义上的镇街存在区别,也不同于开发区、行政区划、产业园区等。小镇的规划和建设,关键在于产业的科学谋划和定位。依托特色小镇,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发展驱动转变,这是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根本。

2015年6月初,第一批浙江省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公布,在全省37个特色小镇名单中,嘉兴的这5个特色小镇榜上有名,数量仅次于省会杭州。其中南湖基金小镇、海宁皮革时尚小镇、海盐核电小镇、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桐乡毛衫时尚小镇等5个特色小镇榜上有名。嘉兴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明显特色产业的基础,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培养中已经走在了浙江省的前列。

在嘉兴特色小镇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过分考虑经济因素,没有十分重视环境因素。在进行特色小镇规划时,决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必须注意保护周围的环境和林木、山坡、沼泽、小溪、湖泊等资源,使特色小镇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和优势;二是结构形态环境雷同。城镇规划设计对自身风格特点的研究不够,对嘉兴地方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把握不准,建筑布局难以体现城镇特色的多样性;三是城镇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特色小镇的建设没有充分征询当地居民的建议和想法,没有让当地的居民参与进来。

2嘉兴市建设特色小镇的建议

2.1注重形象策划,提升城镇建设品质

一是注重建筑整体风貌的协调。构成城镇特色的建筑要素主要包括标志性建筑及一般性建筑,应体现两者在城镇整体风貌展现上的协调;二是注重建筑色彩的选择。城镇建筑色彩具有物理、生理和心理功能。需要根据环境选择,着眼群体效果,如居住环境色彩宜柔、淡雅,文化环境色彩宜高雅、明净,办公环境色彩宜朴素、庄重、沉稳,商业环境色彩宜热烈多样、五彩缤纷。三是注重街道景观的设计。应注重对人性空间的重视,运用系统、环境、园艺等手段,对自然风景、公共设施、人文环境和民俗风情的景观元素进行合理搭配,促进城镇空间中人与自然的协调。四是注重艺术小品的塑造。艺术小品是塑造城镇特色的重要因素和点睛之笔,其规划建设应满足功能需求、个性特色、生态环保、情感归宿等要求,力求将艺术小品建设成具有实用和精神功能的精品。

2.2发展主导产业,增强城镇发展活力

建设特色商业街区。如商贸购物街区的商品应集中丰富、质优价廉,并培育、引进一批百年老店、知名店、特色店;休闲娱乐特色街区应注重对环境氛围、格调品位、引领时尚潮流的追求;风味美食特色街区应在提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餐饮服务外,还应体现丰富多彩的餐饮娱乐文化;民俗风情特色街区应以展示浓郁的民俗地域文化为其主要内涵,从建筑风格、风俗习惯、娱乐活动、餐饮服饰及手工艺品等方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应围绕历史积淀和文化脉络,开发相关的市场、产业和产品,把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建设成为商旅互动的精品。同时,应着眼地方产业优势和服务城市需要,搭建国际商务发展的平台,推进现代商务公园建设。

2.3注重传承发展,塑造城镇历史文化

传统文化积淀是小城镇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和内在的本质特色。对历史遗迹应加强修缮完善,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对文化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应根据其自然地理条件、民间神话传说、地域风土人情等方而的特色,注入文化渲染因素;对亭台楼榭等人工景观应赋予民俗文化特色,点缀传统书画,将历史风貌与时代特色结合,使其展示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凸现小城镇优秀丰富的文化底蕴。

2.4利用山水资源,塑造城镇自然文化

应学习借鉴城镇发展的先进理念,突出做好“山水”文章:建设用地应“保山护水”,建设布局应“显山露水”,道路规划应“迎山亲水”,景观设计应“借山用水”,空间组织应“依山亲水”。山区应充分挖掘地域特征的优势,在建筑单体和建筑小品的规划设计中,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依山就势,随岗就坡,曲直适宜,顺其布局,营造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的建筑景观,体现山区小镇的小而巧、小而精、小而雅、小而美的清秀和神韵;滨水区应充分挖掘滨海沿线和域内河流及湿地资源优势,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休息活动空间和亲水生活岸线,体现滨水城镇自然风貌。

3南湖“基金小镇”值得嘉兴借鉴

南湖“基金小镇”作为浙江省首批进入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的项目,率先在国内提出打造股权产业集聚的“基金小镇”,如今正吸引着全国各地资本跑步入场,在创建特色小镇方面具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嘉兴市学习和借鉴。

3.1政府支持

政府支持主要体现在土地和财政两方面,据悉,考核验收后,南湖“基金小镇”获得政府土地和财政方面的支持,这也预示着其发展步入了新征程。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是省委、省政府从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大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据悉,考核验收后,南湖“基金小镇”获得土地和财政方面支持。土地要素方面,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或60%给予配套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

3.2提升“软实力”

为了吸引基金入驻,南湖“基金小镇”格外注重服务环境、信用环境和诚信政府等‘软实力’,诸如工商登记变更和资金募集投向变更等手续在3个工作日内就能完成,同时,南湖区还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流程,建立并完善由人行嘉兴中心支行、市场监管局、财政、税务、金融办等部门组成的快捷通道。

3.3适宜的招商服务模式

“南湖区不断推行与完善‘市场激励+政府提效’的招商服务模式,大力做好基金招商推介会,并借助基金小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宣传力度,打造立体化的招商平台。”区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南湖“基金小镇”逐渐走向壮大,为区域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金融引擎”。

有资料显示,截至2015年6月1日,南湖“基金小镇”已累计引进投资类企业865户;认缴资金突破1000亿元,实缴资金479亿元;今年1至5月已实现税收8800万元,同时税收效益还在逐步释放,三年税收年均增长超300%,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嘉兴市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南湖“基金小镇”成功经验,从招商服务模式、自身“软实力”、政府等方面入手,创建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从而加快嘉兴新兴产业发展、优化提升城市功能。

4结论

培养特色小镇嘉兴有良好的文化与产业基础,但是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嘉兴市只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的借鉴其他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为自己所用,才能在未来的特色小镇建设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2]曹刚.中国城镇化模式举证及其本质差异[J].2010,4.

[3]陈海涛.浅析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几个问题[J].现代商业,2010,6.

[4]陈明捷,吴燕,张静.我国城镇化现状及发展思路探究[J].北方经济,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