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十篇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十篇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5:58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篇1

[关键词]肖形印形式语言视觉设计创新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5.033

1、肖形印形式语言特征

1.1构成之美

肖形印的形式语言特征重要体现在“构成之美、信息符号、象征思维”这三个方面。首先在外观构成形式上,肖形印的最大特点就是极尽其概括之能事,却又平中见奇、形神兼备,自有一派和谐之美。肖形印形式的和谐美通过各视觉元素比例的调配来实现,但比例调配的结果都必须达到均衡的视觉效果,才能最终实现造型图像的和谐状态。不管是单一物体或多个物体组合的肖形印造型,如果在中间确定一个中心点或中心线,我们会发现,在其左右、上下或四周其造型部分常会出现同形同方向或同形反方向,或者形有变化但量却基本相近的情况。这种造型的形式总在以画面中心为点构成对称与均衡的关系。在这里,对称与不对称是依据造型占据空间位置的状况而言的,它很可能交代了印面造型中各个部分的组织单元布局;而均衡与不均衡指的按照造型本身或造型与造型一起最终是否形成一种平均的力量分布状况,这决定着印面图形是否稳定。我们经常看到肖形印中的动物通过旋转或交织在一起来完成对称与均衡的平衡美感。要达到这种效果,肖形印的造型则一定会受到一定的方向性指引,而这种造型不但为肖形印图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也让这种造型手段显得更有组织性和完美感。这种要求作用在肖形印的造型上,就让肖形印的造型出现很强的“适形性”,造型有意无意地主动以均衡的方式迎合印面的轮廓。这也是为什么肖形印造型具备装饰属性的重要前提,而这样的造型我们在运用的时候怎样改变,又能够让其体现出印章特有的要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肖形印在造型上追求对称与均衡,这种造型体现了和谐之美。

1.2信息符号

另一方面,肖形印的图形信息内容和形式包罗万象,题材范广泛,样式变化多样。这些图形信息都传达出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信仰、审美倾向等信息。这些图形信息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这些高度概括的图形语言更是中国工艺美术的精华。还有,在肖形印中,无论是内涵、题材、造型还是图形都已经传承已久,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结晶,那么这些与人们的生活观念切实相关的对象就成了人们理想观念的替代物,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肖形印符号系统。肖形印中的具象形常用来表现具体的事物或活动,耕作、狩猎、捕鱼、争战、车马出行、乐舞百戏、武士斗剑、楼阙图等,都是运用这一类具象形的符号进行表现的。这些内容都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经过概括提取后显得简洁且更具代表性,看到的是具象内容而具象符号中寄托了人们的真实情感。肖形印中也存在大量的抽象符号语言,这些抽象元素主要来源于人们对具体事物形态的概括、夸张、变化之后所得。这些抽象图形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从形式上被程式化地应用在肖形印上,起到了装饰的作用,为肖形印的能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随着这些具象与抽象图的成熟,它们一方面是代表某种特定含义的表现性符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个时代中群体世界观中的统一部分。因此,作为表现性符号的肖形印通过各种不同的构成方式显示出有内有外的艺术生命力,这种发展不但让肖形印的能指变化越来越丰富,也让所指的内涵和影响更加清晰有力。

1.3象征思维

象征思维的内涵与外显是肖形印设计的又一重要特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非常注重感性,注重内涵传达,主体常常采用象征思维以意象的方式概括形象,表达思想。中国传统艺术的这种审美倾向就使得象征思维成为肖形印设计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肖形印的设计者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运用象征思维方法,采用肖形印这一艺术形式,表达出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和思考。肖形印以图形来反映和记录生活,以图形来表达信仰和寄寓观念。这是一种象征的表达,这种象征的表达有着强大的艺术魅力。象征思维的表现性很强,通过这种思维创作的形象一般都很简练概括,这非常适合在肖形印的方寸空间来表现对象,这样可以更深地呈现物象的艺术内涵。肖形印的题材内容表现了当时中国民众的一种群体性的愿望及关怀:生殖繁衍,健康长寿,吉祥如意等;或者是表达对神灵、族群、祖先的敬仰与怀念。肖形印中的龙、凤图形就是通过象征思维创造的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凤是权势、高贵、尊荣、吉祥的象征,作为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已扎根于每个人的意识之中。肖形印中许多动物形象除了感性形象外,还暗示着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趋吉求祥或避除凶邪。例如:鱼谐音为“连年有余”之“余”;鹤意为“松鹤延年”之“寿”;鹿谐音为“福禄寿喜”之“禄”;羊谐音为“吉祥”之“祥”;麟则取义于《春秋》获麟之祥瑞;虎象征“勇猛”、“德信”、“可驱邪”等等。在肖形印的表现题材上,象征思维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象征存在并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肖形印中对歌舞、杂技、出行等场景的描绘也都象征着当时社会的繁华景象。

2、肖形印视觉设计的创新

要利用肖形印进行视觉设计,必须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这就是什么样的表现是对肖形印的整理和利用,以及怎样运用或者利用肖形印的什么内容作为视觉设计的组成要素。这两个问题一个解决怎样把握肖形印特征的尺度问题,如果超过一定的范围也许我们并不能将肖形印的精华融入设计中,一定会偏离肖形印的特征而只是简单对印章样式的描摹。另一个则涉及到如何把肖形印的形神整合在一起的办法,或者说到底肖形印的哪些内容是视觉设计可以挖掘和利用的。要尝试为这两个问题找到答案,我们必须同样从设计的角度,重新审视肖形印自身的各种视觉设计要素,研究其特征及规律。要用得对,又要用出新意,这对肖形印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应用是最为重要的。

2.1共性带来创新可能

2.1.1肖形印与现代视觉设计都具有文化性、艺术性、科技性、社会性、经济性特征

肖形印与现代视觉设计都是不同时代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受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科技的影响,体现不同时代的设计思想,传承不同时代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随时代的发展而演进。肖形印艺术与现代视觉设计是不同时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体现,印刷技术、照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肖形印更易于制作、传播与保存。例如,在制作上,出现了电脑刻印,还有一些制作印章的软件,通过pS也可以制作出印章效果。新技术同样使得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与手段更加快捷、多样。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促进了视觉传达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肖形印与现代视觉设计的发展受不同时期经济水平的制约,但同时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肖形印与现代视觉设计的制作工艺、思想内涵、传承方式随经济的变化而变化,体现出不同时期经济特点。肖形印与现代视觉设计相结合,吸取肖形印中积极的因素,使其符合时代精神。

2.1.2肖形印与现代视觉设计的视觉传播方式相同

肖形印与现代视觉设计同样都是以视觉传达的方式传播,肖形印与现代视觉设计既是艺术的,也是社会的,它们在传播的过程中体现出与社会、政治、宗教、哲学的结合,作为视觉元素,它们的形式与内容受到社会审美观念的制约。

2.1.3肖形印与现代视觉设计在造型、意蕴上及审美法则等方面具有相通性

肖形印在造型上简练概括,意象造型、自由空间表现的特性;在意蕴上具有象征性、寓意性、比拟性、谐音性、符号性、多义性等特性;色彩上具有象征性、程式化等特性;在艺术法则上,具有多样与统一、对比与调和、均齐与平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特性。这些都与现代视觉设计有许多共同之处。

这些共性成为肖形印视觉设计创新的出发点。

2.2肖形印创新设计方法

在视觉设计中,对于肖形印“形”的借鉴,并不是指对原图形生硬的照搬,而是对肖形印的造型手法、构成法则等进行分析,对肖形印进行解构与重构,将图形元素进行提炼,进行图形的再创造。并将其运用到艺术设计的创作中,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得设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具有时代感。

从肖形印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图形取材方面,肖形印是密切结合时代特点的。那么对肖形印进行创新设计,在图形取材方面,更要结合时代特点选择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具有时代感的图形。这样才能引起视觉上审美上的共鸣。在图形的处理上,从图案化的表现方法转向平面构成式的表现。在形式上的创新,可以把单个形体的肖形印进行群化处理,形成新的视觉样式。肖形印朴拙的形态与今天机械化程度很强的矢量图形,形成鲜明的对比。机械化的矢量图中是否需要朴拙的形态,或是肖形印这种朴拙的形态如何矢量化都是可以尝试的视觉实验。肖形印用于现代设计需要进行转化,不仅要关注肖形印的基本特征还要认识肖形印的文化内涵,对肖形印的象征性、隐喻性、谐音性、多义性等有所了解。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既要了解传统文化,又要了解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建立起超前的现代意识。在现代视觉设计中,对肖形印的借鉴及意蕴的表达,最终目的就是要传“神”,“神”即指文化精神,这是艺术设计的最高追求。要在艺术设计中传达文化精神,就要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对“神”的表达不是简单地照搬图形或是随意地比附意义。它需要摆脱表象,注重对精神的追求、对审美的追求及对内心感受的表达。寻找肖形印与现代视觉设计的契合点,创造新的图形形式,找到既能传承民族文化,又能被国际社会认同的设计。

综上所述,肖形印是中国文化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其形成和演变积淀了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资源。它不仅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图形符号,同时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图形设计的哲学思想、构图意蕴、构成法则、等艺术理论。进行肖形印的形式与视觉传达表现研究对于现代视觉设计而言,具有学术研究与设计应用的价值,也必然成为设计家们越来越关注的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温廷宽.中国肖形印大全[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5:6-9

[2]叶其峰.故宫博物馆藏肖形印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

[3]叶伟夫.中国印石[m].山西: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3:65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篇2

关键词:学生创造力;培养;综述

指出:创造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自1999年以来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现今教育部又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都强调创造性人才培养问题,创造力这一素养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从创造力内涵、创造力影响因素、创造力培养对策三方面对有关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情况进行梳理,以把握学生创造力培养有关研究动态和相关基本理论,探寻研究新视点。

一、创造力的内涵研究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的主要表现是发散性思维。创造力人格是标志创造性人物的特质模式的核心,起到动机和监控的作用。威廉斯认为创造性人格是区别于一般人格特征并对创造力有积极的影响,它以冒险性、好奇性、想象性、挑战性等为特征。

托兰斯认为创造力是一种提出假设、反复检验、修改假设,最后得出结论并告知他人的过程。并提出创造力思维的特点是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精致性。

斯滕伯格(1988)等认为创造力是指具有提出新颖性和适切性工作成果的能力。

阿曼贝尔(amabile)提出了创造力的两种定义:一是操作性定义,一种产品或反应是否具有创造性,需要由适宜的评判者独立认定。二是创造力的概念定义,创造力不仅具有新奇性、适宜性和独创性,而且任务是启发式任务而非演算式。后来演化出类创造这个概念,即相对自己而言是创造,创造的产品对个人而言是新的,对人类而言是已知的。加德纳(Gardner)提出“大C”概念:指很少出现的创造产品和“小C”的概念:指我们每天都会产生的创造产品。

惠中和陈威(2014)认为:创造力的人具有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人格,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成分。

林崇德教授认为:“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有社会价值或人价值产品的智力品质。”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国内很多学者认同林崇德的定义。

上述中人们对创造力的理解大体分为四个方面:人格、认知过程、环境和产品。因此儿童创造力也应是四个方面。人格方面应具有好奇性、挑战性、冒险性、想象性;认知过程应包含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及自我评价,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精致性,因儿童创造力大多是对其自身具有创造性,所以应存在自我评价;对于儿童学生,创造力产品更多的表现在小”C”这一方面;环境,创设启发式任务。

二、创造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斯藤博格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特征、动机、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创造力。阿曼贝尔认为创造力是工作动机、领域技能和相关创造力技能几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Renzulli认为创造力由三种因素相互作用:高于平均水平的一般能力和特定能力,对于完成特定目标或解决特定问题的责任感和主动性,针对这些问题产生创造性方法和产品的能力。

前人创造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一是生理因素,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二是智力因素;三是非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动机和兴趣、人格、情绪、环境、认知风格。这些因素都与创造力有关并促进或抑制创造力的发生。

总的来说,创造力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更直观地为创造力的发生机制提供了科学、准确的理论。智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是创造力必要而不充分条件。非智力因素中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和运用影响创造力;动机以内部动机为主,外部动机作为一种手段引发并巩固内部动机,从而提高创造力;人格虽然和创造力有关,但是对于相同测验结果不同,其原因并未给予解释;良好的情绪是必要的,会提高人的创造力,在课堂中更具有实际意义。

三、创造力培养对策研究

(一)人格培养。了解儿童创造性具有冒险性、好奇性、想象性、挑战性、焦虑与自尊、希望自由与选择、渴望社会接纳、叛逆性、容忍模糊、喜欢挑战、内在动机和愿意承担风险、幽默、探索精神等特点,从可塑造的人格方面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

(二)环境创设。

罗杰斯认为培养建设性的创造力的先决条件是建立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因此,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应注意两个因素:①提供良好的生理条件,如充沛的体能和愉快的情绪等。②充实的学习机会,重视教学活动讨论、感受、启发和理解,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并鼓励学去探索。

Renzulli等人创立学校提高项目(Sem),目的是通过教授和促进创造,为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发展天赋和才能的机会。桂勇提出了培养方式的建议:加强课程改革,促进学科整合;重视艺术课程,关注右脑开发;培养创造型教师,引领学生发展。段继扬运用创造性的教学策略进行了为期3年的创造力培养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学生的创造力水平与之前测量结果存在显著差异,从而证明创造力提高。

(三)思维训练。有一些创造技能训练模式,比较著名的有头脑风暴、自由联想技术等。

综上,创造力培养采取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包括:环境创设、思维训练、启发式教学策略、增加课程挑战性、人格培养等。创造力的培养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人格培养、思维训练、环境创设。

四、反思与展望

近年来有关创造力开展了许多研究,尤其是在其影响因素和培养方式上。但是创造力内涵研究存在争议,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而且将创造力概念与创造力影响因素混淆。另外,创造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也不同,国外重视活动包括课内及课外,更能做到以人为本,让学习的节奏由学生自己掌握,重视知识,更重视能力的培养,知识仅为兴趣做辅助;国内重视教师的观念以及策略,在理论层面做了大量研究,对小学生创造力培养重视不够,只是说培养观念、尊重以学生为本,缺少对小学生创造力内涵研究,导致无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基于以上的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增加小学生创造力内涵等研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最终得出有依据有效果的属于中国化的策略,为在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小学生创造力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胡清芬,陈桄译.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性―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215

[2]陈菲,周晔晗,李娴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9

[3]林崇德,胡卫东.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2.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篇3

关键词:图形设计;逆向思维;创意表现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图形做为视觉设计中符号形象的一种,它的内涵与外延也发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由于图形所具有的传播、交流、沟通等功能,和新图形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段、新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的不断出现,以图形为主导的视觉文化对大众的感受、思维和交流方式,以及日常生活和消费方式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在现代社会文化中发挥了越发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了现代视觉文化的重要表征。

我们在进行图形创意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实际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可以物化的思维活动,反映了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与内在、外在的有机联系,是具有新颖广义模式的一种,富有独创性、流畅性、多向性、跨越性与综合性等特征。创造性思维不是单纯的为一种思维形式,而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许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它独特的创造性便体现在这种综合运用的过程中。逆向思维做为发散思维中的一种方式,在图形创意设计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逆向思维是与常规思维反道而行之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质疑的思维,具有普适性、新奇性、叛逆性等特点。在图形设计中,当常规的思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或者思维出现障碍的时候,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和认识问题,质疑事物的正确性,可以十分有效的突破思维枷锁和自我程式的束缚,突破习惯思路的恒常心理模式,解放思想,从而产生与众不同的新思路和独特创意,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逆向思维的创意图形离不开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事物在质、量、形、色彩、方向、态势、空间、比例、透视等方面存在着对立的因素。这种视觉思维意义上的观察有选择、整合的特质,对图形形式语言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在图形设计中,充分挖掘、运用逆向因素进行创造性构想,可使图形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使图形的意义蕴涵更深刻的哲理。逆向思维有很多种方法,比如方向逆向、属性逆向、原理逆向、悖论、因果逆向、心理逆向等。

一、方向逆反——打破视觉形象的恒常性

对常规的视觉方向或事物发展方向的反向思维,它对立因素主要有:正与反,顺与倒、上与下、进与退、首与尾等。在图形设计中,把人们司空见惯的形象倒放,会令人产生一种错觉,并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去纠正其错误的想法,即在感知中把倒置的形象再颠倒过来;或将图形中的形象反向运行,或把排列方位、构成顺序反向处理等等,都可以刺激人的视觉神经并使之产生兴奋感。它不仅能摆脱消极思维定势的束缚,打破视觉形象的恒常性,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且还能提高观者的感知兴趣,延长感知时间,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

二、属性逆反——改变事物的属性和特质

对事物属性和特质的反向思维,主要对立的因素有:金属和非金属、固体和液体、空心和实体、轻和重、冷和热、大和小、动和静、生和死等。在运用属性逆向的表现手段的时候根据主题和创意需求、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对形象进行思考,对同一事物进行不同属性的多元化转换和重新的定义,超越事物的通常属性,使之出现意义上的转折或出现根本性的质变,从而赋予形象新的内涵;或者从新的视角来寻找看似不相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对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全部或局部进行具有特定意义的“性质跃迁”。这种超越线性规则的非逻辑视觉语言,具有化平淡为神奇的魅力,使图形产生独特、新奇的效果,并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内涵。它能使异质同构中的形象超越物质表面属性而进入人类的精神层面,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情感的共鸣。

三、原理逆向——对传统艺术、理性与现实本质的质疑

原理反向思维的对立因素主要有:正常与反常、传统与非传统、理性与非理性、熟悉与陌生、真与假等。在图形设计中,原理反向思维就是要打破常规、常理,对传统艺术、理性与现实本质进行质疑,超越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客观现实和时空的限制,使有悖原理的视觉形象被人们认同与接受,通过知觉的特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选择性)而扩展其内涵,加深对图形所折射出的某种观念或信息的认识、理解和记忆。

20世纪前半叶,现代主义艺术的各种风格流派(如构成主义、达达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标新立异,对传统艺术、理性法则及现实本质进行了挑战。例如,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画家,首先对自然物象进行分析和判断,从中提取纯粹的形并使之几何形体化;然后独创性把对象进行多面切割并分解为各种几何形态;最后将多个视点、不同角度观察对象的结果创造地组合在一个平面上。从分析到综合,立体主义彻底改变了绘画的常规观察方法和传统理念,颠覆了正常的人体生理结构、比例和透视法则,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异的视觉新形象和新空间。

四、悖论——颠覆理性的透视法则

理性的透视法则主要有:平视(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及其纵深求法)、非平视(俯视、仰视、倾斜透视)、阴影透视(各种情况下的光影透视)、反影透视(倒影、镜面反影透视)等。理性的透视法则具有悠久的历史,许多画家、设计师运用传统的透视法则在作品中表现出各种透视关系,构建了一个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完全符合人们积淀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和感受。但从现代图形设计角度来看,有些图形一直完全依赖于理性的透视法则来进行表现,容易形成“思维嵌塞”,使图形缺乏创意与表现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意念或信息的有效传达。因此,有必要运用逆向思维来有意识地彻底颠覆理性的透视法则,打破客观物象固定和合理的秩序,用反常求正常,从而形成新的视觉语义,产生新的特殊的内涵和强烈的视觉吸引力,让人们对物象与悖论世界有一个重新认识,并理解隐藏于物象与空间结构中的内在意义,从而使悖论图形充满创意和语义解读的丰富性。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篇4

关键词:展示设计;传统与现代;民族文化;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J50-02文献标识码:a

thenationalFeaturesinexhibitionart

CHoUYan-hua

社会进入文化世纪和文明时代的今天,许多展示设计逐渐走向以传承民族文化,实现地区间的交流,加深相互理解与信任为主旨。

一、展示的意义

展示设计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国际、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并伴随着各种设计的流行发展起来的一个行业,它基本含盖了文化交流、旅游展示、会议交流和商业展览等几个方面,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主旨的实施过程。会展业能够促进一个国家、地区、城市的文明、进步与繁荣,也对一个国家、地区以及城市的文化、文明、经济发展交流,促进本地区的对外影响和提高经济效益,加速招商引资并使其全面走向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现代展示设计新理念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几千年淀积起来,无比绚烂和辉煌的艺术精髓,是在该地区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下体现出来的思维与表达的结晶。展示设计师在深刻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思想理念,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在深层意识中连接起来,在设计师的酝酿、提炼和加工中,民族艺术中的工艺制作方法、原理、符号、特征、色彩以及某些表现形式,被借用到现代设计之中并辅助以现代科技手段、新型材料和新的工艺流程,使作品给人以更深刻的思想共鸣和视觉感招力,在此种力量的躯使下,民族血液和精神力量得以升华。今天的展示设计师更应该从艺术家、教育者和文明使者的角度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做一个引领时代的传播者、教育者和开拓者。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大胆创新的激情、带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寻求新的设计方法和利用新型的装饰辅助材料,使设计理念和与之配合的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人性化、个性化、思想化,把艺术语言和思想的功能性汇为一体,用设计语言来创造现代商业展示空间。设计出符合时代观念,给人以身心健康和舒适的展示空间环境,让人在观展中赏心悦目。

三、设计师要深入解读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形式

体现社会进步、时代风貌和文明是展示设计的目的,展示设计师要积极深入地调研和整理民族文化中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研究地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艺术作品的基本造型、图案、色彩特征。去粗取精,对有价值的形象进行配色规律、形式美感、构成特点等分析和整理。研究各种纹样特点和特殊符号的含义,在做到熟悉民间美术样式的基础上,以民族文化背景为前提,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艺术的内涵。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和积淀的结果,是民族存在、发展的根基也是设计师的文化积淀和人类思想永恒动力,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体现、是现代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反映,也是现代展示设计师灵感和思想的源泉。展示设计具有显著的商业特征,也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在酝酿设计创意时,也应该在有商业特征的同时,展现时代风貌和文化意识。设计者不仅要对参展商的企业文化有所了解,同时也要注意挖掘本地区文化背景、文化环境、文化意义,以富有特色的、民族的、或现代文化艺术语言进行形象化的阐述。因此,通过设计师直接、间接、再创造的方法将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并以自己掌握的设计技巧辅以现代技术手段再现出来,从而使设计作品在信息飞速更替的今天更具时代性和永久性,设计出的作品与民族文化艺术之间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给参观者也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2000年汉诺威世界博览会,其主题是“人类―大自然―科技:一个新世界在诞生”,通过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使地球的明天变得更好,中国馆外墙装饰有巨幅长城布景和京剧脸谱,显示出浓厚的中国特色,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此创造过程中,设计师总结了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和中国民间美术造型的形式法则,找出了适合民族文化特征的形式语言,用合理的色彩、特殊的寓意,经过提炼、融合、成为设计师自己的艺术语言。因此,在展示设计中,只有把握民族文化的本质,挖掘民间文化的内涵,激发民族文化的力量,才能找到最佳的设计定位,创造出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设计形象信息并激发灵感,并且确定设计主题与风格,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加深内容的新奇感和丰富性,进而深化与创作出富有新意的造型、样式,但又不失民族风格的作品。要使民族文化作为设计作品的营养,设计师需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借助对民族文化的感受引发自己的联想,以民族艺术的独特语言和视觉图像表达自己的创意,使得设计作品在融合时代特征的同时,保持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本民族的传统特色。

四、展示设计作品要有时代感和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是民族艺术领域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深刻了解有关民族文化的含义。凡是在一个民族和地域长期发展,形成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艺能,例如传统的剪刻、中国结、戏曲、木偶、舞蹈、音乐等,都属于民族文化艺术,都是设计师提取的必要元素。但是,展示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区域内人们对展示的整体造型及表现方式的崇尚和追求,并使这种区域性的形象通过竞相模仿和媒体传播而形成一种极大限度的扩散性的社会潮流。同时,展示设计的流行又标志着一定区域和一定历史时期的特有的审美倾向及文化面貌,并体现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因此,也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设计的展台、道具等必须讲究时尚,富有时代感和引领时代潮流的新风范;设计师对现代展示设计的思维把握应该是时代特征鲜明、三维空间和谐、视觉效果清新超前、参观路线灵活顺畅、材料应用健康新颖。优秀的设计大师们,会从民族文化中寻得灵感,从最原始的民族那里找到了启示,自然也就能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利用日益发达的物质和生产所带来的便利条件,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和技术手段的支持,创造出多变的视觉传达效应。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结晶,更是屹立在世界东方,自成系统且独具特色的文化,现代展示设计,要求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做形式上的修剔、语言上的提炼并融入时代气息。

五、民族文化元素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美感体现

现代展示设计,在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形态中,要体现其外观上的形式美。许多展示设计,在其结构上就应用了以曲线、弧形、圆形等具有曲线特征的划分形式,使其外观和功能特征之间起到了密切协调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思想文化、审美能力也迅速提高,展示设计与社会发展、人文因素以及人们的文化素养相一致,因此,在展示设计中,应用了以曲线形态为主体,如圆形、弧形等抽象、具象、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形态,同时也突出了色彩及材料应用与造型形态划分,相结合的功能美。功能美是基于物质材料、自然属性而展现给人们的美。展示设计美涉及到功能与外观之间的协调关系,纯商业性质和以文化教育为背景的交流性展示,其功能和要求是不同的。任何一种展示设计其色彩、外形、空间划分和工艺、材料、质地的不同应用,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效应。纯商业性质的展示要求用牢固、耐用、防水、防火的材料,色彩上也要与特定的室内光线相一致;以文化教育为背景的交流性展示则要求形式上新颖、大方,设计上美观、富有文化内涵和民族文化地域特征,并突出设计主旨、目的和时代气息。把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在现代展示设计中,同时展示设计的色、形、质等要素也要与不同人体的均衡、比例、对比以及参观路线的顺畅息息相关,除给人们一种长宽比例的整体适度感外,在整体造型、划分形式、尺寸的合理安排与它的颜色、材料应运于搭配又必须符合人们的基本审美情趣――既要巧妙地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音符,又唱响了时代的奏鸣曲;既要体现出展示设计作品的与众不同和主题,又在展示民族文化的同时不失时代潮流和大众化语言。此类展示才能达到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给观展者美的愉悦和别具一格的艺术品味,又能使现代展示在生动的时代气韵中充分洋溢出一种源远的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主旋律。传统文化是经过创作而成为经久不衰的艺术审美对象,如著名民族舞蹈艺术《雀之灵》可谓抒情经典。那绵柔、富于力度的翩翩舞姿,那用高难度的形体动作和尽显孔雀个性和特征的语言提炼,尽现出的美丽和神韵,使人们沉醉和叹为观止。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美在这里更具有高尚纯真感,既可感、可触,而又妙难言传。总体而言,与人类其他文化一样,民族文化也有着它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传播意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政治气候及不同民族风格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在中国特有的传统审美观念中,至少有两点是值得继承和发展的。其一,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崇尚科学、崇尚自然。其二,是中国绘画和建筑艺术中所追求的神韵和审美理念。许多世界性展示活动促进了展示设计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相互掺融。在展示设计中除从本民族传统元素中寻找启示和灵感外,还应该把借签和挖掘的领域扩大到更多的民族。就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又互不相同,可以广泛的采取多民族的特点进行设计也可以广泛的与其它国家的特色相结合。

六、结语展示设计是集经济与文化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多学科交叉且衔接紧密的实用艺术。展示设计既包含有建筑和室内设计的空间创造内容,又有商业实用美术的导向,还有街头广告的时尚意识与舞台设计相似的表现形式、艺术手段和总体设计思维。但是,展示设计更为突出地集中了各类展示艺术的优势,显示出其展示的多维性特征,突破了二维空间的平面假设形象的一种信息传达方式,不仅能使观众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还能看到操作演示展品的过程,甚至亲自动手体验展品的魅力。从效能上看,也更为时尚,更能引导大众消费意识,更富有参展商的经营发展战略理念,达到在短时间内迅速产生数倍经济效益的效果。因此,展览展示特别需要设计者独特的创造性思维,使设计出的展台能够产生多方面的商业效能。将民族文化的象征性艺术语言和特定的文化内涵相结合,以强化作品的张力为目的,在赋予其新的活力的基础上,延续和拓宽设计的视觉语言。要以新的观念、新的视觉和新的表现手法同时借鉴和吸收西方设计理念和表现语言,并与传统文化的神韵、意境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最简练的语言和个性化的表现形式达到最强烈的艺术效果,使民族传统文化在展示设计中不断地被重新诠释和定位,使设计作品散发出博大而包容的民族文化神韵。好的展示设计不但美在形式而且美在内涵,它应该既有高科技的形式美,又有理性思想的艺术美;既有符合时代潮流的崭新形式,又能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篇5

   1.内涵“企业家”概念起于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的观点,后以弗兰克·奈特为代表的学者将企业家共同具有的某些特征统称为企业家精神。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在英文表达上常常互用。企业家精神内涵综合可表述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所形成的勇于承担风险与不断创新的心态、观念、思维等精神素质的总和,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2.特征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群体所独有的、显着的、共同的精神特征,该特征使其与其他群体区别开,其主要特征是:(1)创新。对企业家创新的认识始于熊彼特,他把企业家界定为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这个观点揭示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和特征。在继承熊彼特思想基础上,彼得·德鲁克提出,创新是企业家最重要的精神特征,其本质就是“做不同的事”。(2)冒险。甘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是成为企业家的重要条件。理查德·坎蒂隆和奈特两位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家精神与风险紧密相连。很多着名企业都是在条件极不成熟和外部环境极不明晰的情况下,凭着企业领导者冒险精神发展起来的,如iBm、海尔等。(3)合作。合作是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方式。艾伯特·赫希曼认为,企业家有很强的合作能力。尽管企业表面上表现为企业家一个人在管理,但企业家在企业重大决策问题上,采用的是集体行为而非个人行为。(4)敬业。马克斯·韦伯提出,企业家生存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事业,生存不是他们经营事业的原因,获得财富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志,强烈的事业心是企业家发展企业的不竭动力。(5)执着。英特尔总裁葛洛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名言表明,在目前信息指数级爆炸的时代,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无论经营环境如何变化,企业家都必须积极面对。(6)诚信。无数事实证明,市场经济是配置社会资源效率最佳的经济运行方式,为了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需要强大的法律制度和信用保障。任何商业活动缺乏诚信,都会产生很大的道德风险和很高的交易成本,最终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真正的企业家十分重视商业活动中的信用问题,并将遵守法律制度与信用关系当成自己应遵守的责任,在公开自由竞争和不能有欺瞒和诈欺的商业规则下,运用资源开展商业活动。

   二、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建立在企业家精神内涵、特征分析和国外企业家精神教育先进经验基础上,以及国内目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更精确要求,基于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构建。1.客观认识学生个性发展企业家精神首要是创新精神,个性化特质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产生的基础性条件。个性是个体相对稳定的思想和情绪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有的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其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品质常常与创新素质密切相关。由于在目前的工商管理教育过程中,重视共性、轻视个性的传统教育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差异、特色。工商管理教育不仅要在学生自主意识、自由探索热情等方面给予鼓励和保护,而且要关注知识视野的拓宽、持续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不断探索问题意识的引导,从而使更多学生呈现出个性化的特质。2.立体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根据培养目标设置的。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围绕企业家精神,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立体设计。对专业和基础课程建设,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素养类课程,并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范围,以形成宽厚而合理的知识架构,同时还应因学生兴趣不同实行分方向培养,如天津商业大学工商系即提供了创业管理方向、生产运营方向和商务管理方向。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以能力导向为中心,根据工商管理人才应具有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特点,打破现有课程的狭隘框框界限,基于“能力导向型”构建课程新体系,以形成科学合理的不同系列课程的架构和组合;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不断审视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3.强化体验式教学模式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过于理论化,无法做到知行合一,学生不能将书本上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必须重视“亲验性”的教与学的方法,对目前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目前,国外比较倡导的是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试教学模式是根据将认知过程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将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等。该方式基本特点表现为,授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设计与实际相似的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验、感知、从而获得近乎真实的感受。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在思维、判断、技能方面得到主动性的成长。4.培养创新的师资队伍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工商管理人才,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关键问题。企业家精神的人才培养必须要有企业家精神特征的教师来匹配。具有企业家精神特质的教师基本特征主要有:具有较强的进取、敬业和开拓精神,以及开阔的视野和创造才能;具有善于启发学生求异、创造的能力;能掌握与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但是目前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知识较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为培养适应工商管理教育特点的教师,需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充实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新老师。5.构建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主要考评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模仿,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评价,使学生思维、行为等出现极强趋同现象,抑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因此,新的评价体系必须在两方面做出重大改变:一是用过程评价代替结果评价。过程评价主要特点在于,对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提高成为评价的核心方面,而传统的结果评价方式更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量、知识授受对与错的评判,这种评价极大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二是用多元评价标准代替单一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多地从课堂讨论、专题宣讲、课程主题设计评价、知识竞赛、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方面综合考察,最终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实质性评价。具有颠覆性的多元评价标准,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篇6

摘要:音乐具有无语性和不具象性,因此在欣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创造性思维。而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不仅决定对音乐审美的直接感受,并且还能够不断培养听者精神和音乐创造力。音乐欣赏者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常常会运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集合性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等思维能力,在欣赏音乐这一多元一体的审美机制中,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欣赏;审美;内涵

一、创造性思维的多元内涵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具体表现在人处理事件的时候采取的高级精神活动,创造性思维体现人类在社会上有价值的思维成果,能够帮助人们从事科学探索,探知未知领域,不断推进社会发展。

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征是其多样性和复杂性,虽然各个学术界对创新性思维的定义有些许差异,但从总体上来说,都存在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创造性思维具有多元化的结果内含,在开展不同活动时,运用的创造性思维也不尽相同。第二,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高级思维方式。拿音乐欣赏举例,创新性思维是将听觉和感知相结合,欣赏者在大脑中思考形象,当欣赏者的欣赏水平提升到理性阶段时,有需要有逻辑思维的参与。

创作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灵感的产生具有独创性、模糊性、突发性和偶然性。而茅塞顿开就是灵感成熟的一种标志,因此,灵感思维也称为顿悟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模式中,灵感思维是一种思维能力的集中爆发和体现,起着无限的推动作用。很多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歌曲的时候,常常会不经意间在脑海中响起具有特殊魅力的旋律,这就是顿悟思维的集中体现,因此,在顿悟思维中,创新占据极大的成分。同时,在音乐欣赏中,灵感思维也是广泛存在的,主要体现在让欣赏者超越对音乐的思考,产生顿悟的感觉。

因为创造性思维除了具有上述的特色外,从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感情和生活的体验。如果欣赏主体不具有丰富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那么就难以展开生活的联想,难以从理解性和创造性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音乐,这体现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特征。

二、音乐欣赏既需要发散性思维也需要集合性思维

在进行音乐欣赏的时候,欣赏者通过感受音乐激发内在的情感,从而展开对音乐的联想和想象,这表现出文学艺术欣赏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同时体现着音乐审美的内涵,虽然音乐欣赏的对象没有具体的形象,但是这种不确定性更增添了音乐欣赏的魅力。同时,在这种联想中,欣赏者也具有形象创造能力,能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由此开展联想和创作。

在音乐欣赏中,如果单单产生发散性思维是不够的。发散性思维要和集合性思维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完成音乐欣赏从情感欣赏到理性接触的过程。在实践教学中,将《打字机之歌》播放给从未接触过的中小学生欣赏,并让他们在纸上写下自身的感悟,结果具有多种答案。有的学生认为是风驰自行车的铃声,有的人认为是抓小偷,还有的人认为是零件加工厂的工人在做工。对于这首歌曲熟悉的学生的答案都是打字机。因此,我们可以发现,通过音乐欣赏,学生的想象能力被极大地激发,虽然结果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通过多次理解和欣赏,必将提升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三、音乐欣赏既需要形象思维也需要逻辑思维

和众多的艺术审美活动一样,音乐欣赏必须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让欣赏者在音乐中开展联想和想象,并且通过这些思维模式,逐渐靠近形象思维。和其他的艺术欣赏相比,音乐欣赏是通过韵律和节奏,激发欣赏者的情感。比如兴德米特观察听众对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不同反映那样:有一部分人认为这首歌是一首骂人的诙谐曲,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此章充满着压抑的情感。这就表现出音乐欣赏的不确定性和思维的发散性。同时说明欣赏者自身在情感体验中的重要作用。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篇7

关键词:海报视觉语言符号形式

一、“视觉语言”及其提出

海报作为视觉传达的一种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视觉语言是一项系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在看的基础上,通过一种特殊的抽象形式把图像转变成符号来完成语言的特殊性。视觉语言通过图形、符号来传达信息,它是关于视觉艺术的语言符号,是视觉传达的有效载体。

关于海报设计的“视觉语言”的探索,笔者强调三个关键:第一,视觉语言存在的前提,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及概念的表达形式。第二,在视觉传达过程中,“视觉作为思维的形式来说,并不存在图像取代视觉,而是思维取代视觉。”①第三,符号形式是视觉语言的形式,图像在没有被转换为符号之前,它自身并没有丰富的内涵。我们的艺术作品需要应用视觉把图像的内涵描绘出来,使观众对图像达到抽象的认识,并依靠抽象把图像转变成符号,从而创造更丰富的内涵。

二、视觉语言源于概念的表达形式

视觉语言是图像提供的形式,在作品呈现的过程中,创作者基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利用形式与图像的作用,使观众将看到的画面中的图像与想象的形式有机结合,激发观众产生创造性思维,从而产生联想,并赋予作品新的生命与内涵。也就是说,视觉语言存在的前提,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及概念的表达形式。比如,海报大师冈特・兰堡的“土豆文化”,土豆是兰堡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符号,兰堡通过对土豆的原形的概念抽象,利用事物的相似性,通过看与视觉的思维转换,构建成具有新的象征意义的图形符号,使得土豆达到非同寻常的视觉效果,并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和生命力,这同时也证明了人的抽象思维活动是基于近似概念或近似形象的。

海报作为视觉传达的一种形式,它跟所谓的“纯艺术”在创作手法、表现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同一性,它们都通过视觉语言来传达特定的思想和内涵。视觉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能跨越地域的限制,突破语言的障碍,融合文化的差异,达到无声感染的艺术效果。

三、视觉作为思维的形式

这里,我们必须要搞清楚视觉解决问题的方式,“此方式不是图像,而是激发观众自己产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抽象的表现形式。事实上,视觉作为思维的形式来说,并不存在图像取代视觉,而是思维取代视觉。”②视觉是思维的一种形式,视觉思维是一种典型的创造性思维。阿恩海姆最早提出了视觉思维的概念,我们从“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③这一发现中可以看出,对这种整体式样的把握需要思维的指导,视觉思维是视觉传达的思维方式,视觉传达需要借助视觉思维的方式进行作品的诠释。日本海报设计大师福田繁雄以简洁、单纯和人性化的图形符号来展现他的视觉世界,无论是在视错觉原理上的精确把握,还是在异质同构上的出奇制胜。如福田非常著名的作品《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海报系列,在这一系列作品中,福田以贝多芬头像作为基本原形,利用置换的手法,对人物的发部与音符、鸟、马等不相同的图形元素进行置换。通过视觉思维的转换,我们既看到贝多芬的原形,又可以产生联想,赋予作品更多的内涵,使作品充满趣味性,更体现出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符号形式是视觉语言的形式

德国当代视觉设计大师霍尔戈・马蒂斯教授曾经说过,一幅好的招贴,应该是靠图形语言说话,而不是靠文字注解。图形符号的创意是海报创作的重要形式,对图形符号的运用是海报创作中的关键,海报以图形符号传达信息主题,用象征手法完成对作品的诠释和理解。艺术创作者应该发挥自己最大的智慧,挖掘潜意识领域,使所要表达的主题概念具有更高的特殊性和个性,使作品的视觉形式超越观众的经验,使视觉成为超时空、超画面的形式,从而更好地传达观念。

视觉语言真正的意义是,“只有依靠抽象才能创造出丰富的内涵,图像本身不等于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是因为图像本身不具有特殊性。”④无论是电影、广告、绘画还是雕塑,它们必须经过真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融合,通过抽象的形式,用视觉描绘把图像变成语言符号,创造丰富的内涵。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工业文明的突飞猛进,使得人类的各种观念和行为都发生了深刻的动荡和裂变。在艺术设计领域,面对设计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用多种思维去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人类生存的社会模式以及文化结构的巨变导致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视觉接受方式的变革,从而也导致了海报创作在视觉语言等方面的转换。具体表现为:从创作主体来讲,设计师和艺术家们呈现出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稳定型向开放型、由单一型向多元型的转变,文化判断意识的主体由群体向个体转变、由集体化向多元化转变,设计风格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等。在设计实践中,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国内外各种艺术活动交流频繁,一些艺术家、设计师在向西方、日本等国家学习的同时,正积极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精髓,构建新的海报设计的视觉语言。然而,在中国当代海报设计的“视觉盛宴”之余却呈现出另外一番“视觉乏味”和“视觉枯竭”的现象,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当今海报设计对于视觉语言探索的滞后,由此,不得不使我们对视觉语言的探索与创新进行重新审视与认识。

(注:文章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0-121002)

注释:

①②④钱家渝.视觉心理学――视觉形式的思维与传播[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27、54.

③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6.第3版.

参考文献:

[1]钱家渝.视觉心理学――视觉形式的思维与传播[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第3版.

[3]张坚.视觉形式的生命[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4]朱国勤.现代招贴艺术史[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篇8

关键词: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

民间工艺美术植根于人们的生活,无论是民俗信仰中的民间工艺美术,还是建筑装饰中的民间工艺美术,抑或是生活器用和戏曲中的民间工艺美术,都无一不是特定地域人们精神生活和审美情趣的集中反映。“山海雄奇,孤悬而有不可难拔”的台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自古以来以海上名山文化著称于世。[1]台州民间工艺美术更是有着独特的江南之气和山海之魄。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大家越来越提及的今天,民间工艺美术也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现代艺术设计的“人文属性”和民间工艺美术的众多特质具有广泛的紧密联系。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深入了解民间工艺美术的特质,会为艺术设计创作带来丰富的营养。

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将现代设计理念与民间工艺美术相结合,可以形成课程内容的特色性、科学性和学生设计创作的广泛性、人文性,以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特点、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等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设计语言、拓展表现方式、提高设计作品内涵。此外,广泛了解吸收本地民间工艺美术的优秀资源,对于构建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也有重要意义。

1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艺术设计创作中思考“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并做了许多尝试。正如设计师王敏所说:“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环境下,很多民族为保存自己的本土文化而努力,设计师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一体化与多元化之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设计师是文化沟通的使者之一。他的价值就体现于正确理解本土文化和全球文化的互动关系。”[2]当代艺术设计在学承西方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几十年来,从本土文化中寻找艺术设计新的突破口的呼声越来越高。居于浙东沿海的台州民间工艺美术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供当代艺术设计借鉴和吸取养份。如民间雕刻方面就有翻簧竹刻、漆金木雕、泥塑、干漆夹苎造像、三门石窗、仙居木雕、贝雕等;民间抽纱刺绣与编织方面有台州绣衣、雕平绣台布和竹、麻、草编等民用生活器具。这些都取材于本地易取的竹、木、草、泥、砖等,为艺术设计创作带来了广阔的视野。概括来讲,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及对教学的启示表现在三个方面:思维方式的影响、造型特征的延拓、色彩表述的借鉴。

1.1思维方式的影响

1.1.1台州民间工艺美术中材料和工艺的拓展意识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纵观现代视觉艺术,无论从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还是杜尚、博依斯的观念艺术,乃至后现代主义皆在材料和工艺的探索上有所创新,当代艺术对于材料的拓展应用尤为重视。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对于材料的深刻探究和充分利用体现出强烈的设计意识。虽然在现代生活语境中,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但其中包含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有其特有的价值。例如在台州民间甚至今天还在被人们使用的竹编小型储米仓,高80厘米左右,上口30厘米圆口状,下底边长50厘米四方形,有圆形盖,竹皮人字形编,骨架结构处用5厘米宽竹片作为支撑,在仓体相对两边有用2毫米宽的竹丝编的“米”字,且竹丝皮向里,瓤朝外,形成了独特的层次效果。在现代设计中,这种材料穿插的技巧和思维方式可被充分利用和发展,如竹编和现代纤维材料的结合,或可尝试以钢丝网作为骨架,用竹丝形成编织或“刺绣”式的效果,以传统工艺为基础,形成材料的应用拓展。在设计教学中,这种材料和工艺的拓展训练可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

1.1.2台州民间工艺美术中的“隐喻”方式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在满足使用的功能外,还强调主观精神的体现。例如三门石窗的创作中常用的几何纹、铜钱纹、八宝纹、动物纹、文字纹、花草纹、一根滕纹等皆运用象征、隐喻、谐音等方法使人进行联想。“它不是直白的表述,而是借它物或通过符号表达某种情感和含义。”[3]“隐喻”强调主观精神的描写与表现,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其中,并且更多的是将民间故事及人物运用比喻、象征等方法进行美好寓意的表达,使人们充满了联想和想象的意趣。民间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虽在其所依托的文化、体现手法和表达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对于“意象”的善用却是相同的。“隐喻”方式是表达“意象”的理想手段之一。

1.2造型特征的延拓

造型是台州民间工艺美术视觉表现的主体,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兼容、变化、发展,台州独特的佛道文化、山海文化、古城文化、武学文化和南宗道学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硬气、英气和灵气的造型特征,体现出的相互兼容、博采众长的造型内涵,是我国民族艺术精神及造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人对于视觉不能触及的现象会凭借主观经验加以推断,对宇宙万物有独特的理解,他们所表现的真实是一种主观性的真实,带有浓厚的意念成份,追求情感的真而舍弃形象的真。”[4]深入挖掘台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特点是丰富现代设计语言的良好途径。造型特征的延拓不是造型的简单移植和拼凑,而是对传统造型的文化背景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并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对传统造型进行加工和改造,以达到“取其形,以赋其意”的效果,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

1.3色彩表述的借鉴

民间有“红要红的鲜,绿要绿的娇,白要白的净”、“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等对于色彩应用的表述,反映出民间工艺美术高纯度、强对比、色彩鲜艳的特征。这种对于色彩的“圆满”的喜好源于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认识,也体现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台州民间工艺美术的色彩也不例外,例如起源于北宋庆历年间台州临海黄沙洋地区的黄沙狮子,这种台州民间舞狮活动是人们祈求吉祥、消灾降福的重要形式。在黄沙狮子的色彩运用中多采用金色、大红、中黄、翠绿等强烈对比的色彩,光鲜照人、明丽绚烂。在现代设计中色彩的对比运用是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因为色彩皆源于自然,正因如此,色彩具有鲜明的情感特征。如红色与之相对应的自然物是火、鲜血、太阳等,因此红色就有了象征激情、活力、吉祥等情感特征;绿色与之相对应的自然物是树木草原等,因此绿色就有了象征生命、希望、活力等情感特征。正是人们把对美好生活的愿望通过强烈对比的色彩表露的淋漓尽致。现代设计中对于色彩的运用也应着重关注色彩的情感特性,使色彩不仅仅在强对比下形成装饰和美化的效果,还应通过色彩表达设计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这是设计走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方法。

2将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引入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

在现代设计理念的整体框架下,探索更加优良的现代设计教学模式和体系是近年来设计教育领域集体探求的热点。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在发展了几十年后的今天,发现本土文化丰厚的营养可供现代设计来汲取,尤其作为地方高校,在专业教学领域建立自己的特色,有着资源上的独特优势。

2.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目前,学生正处在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和相互深刻影响的时代,“我们是谁”这样的问题在学生中普遍难以寻找到理想的答案。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Huntington・Samual・p)就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作为地方高校,设计专业学生的主要来源多是省内及本地区,他们有着相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使他们普遍需要找寻一种熟悉的文化养份来激发他们的文化价值认同。而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在世代传承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营养,作为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份子,它在文化上的共性也可使学生以点窥面,从本地延伸到全国,了解台州及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特征。这正是将台州民间工艺美术引入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意义。

2.2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地拓展设计思维

台州民间工艺美术中对于工艺和材料的应用拓展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理解,就地取材、合理加工利用是其重要的特点。在工艺和材料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设计过程中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但是学生往往没有对于工艺和材料进行再设计和合理利用的观念。在设计教学中通过对身边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关注和解析,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于工艺和材料的应用意识拓展设计语言。同时,民间工艺美术较多采用象征、隐喻式的表现方式,传达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这种设计语言的应用方式是丰富学生视觉表达能力的重要借鉴,使设计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可见,进行台州乃至全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学习对于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可起到重要作用。

2.3有利于提升学生造型能力和设计语言的应用能力

设计能力的提升主要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社会的理解。台州民间工艺美术是台州人们千百年来对生活观察与理解的精华所在,其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造型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库,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同时也是提升学生造型能力的有效手段,使学生通过对传统造型的解读,理清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再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对其进行加工改造,形成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新造型。

2.4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传承意识

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因其特有的时代文化背景和生产方式,近年来逐步远离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九零后的学生更是在西方文化的沉浸中对于民间工艺美术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将台州民间工艺美术纳入课程体系,可以让学生了解其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学习本地民间工艺美术,了解其价值,还能增强学生对于当地民间工艺美术的热爱。在教学中对于本地民间工艺美术系统化的调查、挖掘和整理,有利于学生学习其创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积蓄资源和力量。

3结语

台州民间工艺美术作为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魅力。将其融入地方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是顺应时展的需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中国设计的本土化探索做好积极的准备。在教学中挖掘本地民间工艺美术的精神内涵、思维方式和造型特征,使其成为学生创作的基础源泉。要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带来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叶哲明.台州文化发展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11.

[2]王敏,申晓红.西方世界・两方设计[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35.

[3]杨学琴,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117.

[4]刘庆庆,徐艳秋.民间美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篇9

【关键词】民间美术;色彩;现代艺术设计

民间美术是我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精神审美与朴素实用二者完美结合,在民间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色彩方面,民间美术的色彩与现代艺术的思维形式有着许多的相通性,其中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创作素材、开拓创作思路、丰富创作方法,它以其丰富而又独特的底蕴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和民族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民间美术色彩及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特性

我国民间美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由劳动人民创作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如今,这种民族艺术形式不仅没有被全球化进程所消解,反而愈发被人们所重视,被现代艺术设计所需要,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民间美术色彩的基本特征

我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作为劳动群体的创作具有朴素而自由的表达形式,既有一种人类初始期的神秘艺术境界,也有蓬勃和成熟时的博大气魄及丰硕神韵。我国民间美术是中国民族艺术中最具民族精神和本土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注重实用性、审美性和民俗性为特征,将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整体中。民间美术与一般意义上的纯美术有着较大的不同,它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人性化,也更注重对自然的情感意愿及人的本能表达和追求。从文化的视角上说,民间艺术带有民族文化的基础性质,纵观世界文化发展,任何高雅艺术和文化都是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因而具有永恒的魅力和艺术生命力。我国民间美术的色彩根据中国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形成的五行色彩学体系以及画家主观的意象色,始终体现着自由和自然的精神特征。民间绘画作品的色彩鲜明,多使用对视觉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原色来凸显出色彩的原始生命力。

(二)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特性

与民间美术的精神审美性、实用性及民俗性所不同,现代艺术设计更加注重艺术的科技性、社会性及经济性。这是因为现代艺术设计是在工业社会的背景下产生的,并主要以追求商业利润为本身目的。在经济和文化迅速全球化的今天,现代艺术设计已作为一种具有意识形态的经济载体,成为一个国家或企业自身发展的有力手段。受到现代社会大众文化影响,现代艺术也迅速被世俗化,现代艺术已从过去的圣坛上走下,转而尽可能多地为大众消费所服务。现代艺术设计与现代科学技术相关联,既得力于现代科技的便利,同时又在创造力和创造形式的表现上受到现代科技的制约。

二、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的结合。

(一)民间美术色彩中的文化内涵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

古今中外的艺术,其最初的艺术发端及最初的艺术心理无不来自于民间美术,而世界各国的艺术创新也是非常注重从民间美术中汲取好的精神内容。民间美术奠定着民族稳定的审美感受力,在这个意义上讲,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生长的土壤和灵感的来源。我国民间美术色彩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内涵,历经几千年世代相传,构筑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世界。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纯真质朴、毫无造作的原始艺术形态,强烈奔放的色彩流淌出原始的生命力,洋溢着神秘的灵感和丰富的想象……这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来说,无疑是一种宝贵的艺术本源、一种内在的觉悟和启迪。

(二)从民间美术色彩的文化内涵中寻找共通性和衍生性

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在人文精神、自然观及图式的造型和色彩等方面都具有共通性。首先,民间美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存在着巨大的精神价值,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向心力。民间美术中的人文观念,体现着人们对生命的美好愿望、对生活的热爱,而在现代社会,人文的精神重新成为现代艺术设计所要回归的精神理念和设计理念。人们已经认识到现代艺术设计应当注重科技和艺术的结合,真正体现出“人”的精神,而不是被科技所“物化”;其次,民间美术造物观能为现代艺术设计在选材上提供灵感。民间美术的自然选材能使用身边自然的材料和简易的工具进行创作,并将简约的生活与纯朴的艺术融为一体,这正是现代艺术设计所呼唤的设计精神;最后,民间美术多变的造型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图库资源,同时其对色彩的象征性的运用,也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个必要补充。民间美术中的人文精神和自然观等很好地补充了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不足,因此,现代艺术设计应重视与民间美术中的传统性、民族性以及精神内涵上的结合和融合。在选材上,现代艺术设计应转向从自然中选材,注重材料的天然性,从而达到自然造物与现代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在色彩设计中,现代艺术设计要进一步借鉴民间美术,吸收民间美术在色彩运用上的象征性和寓意性,使色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心理的美感和文化的观念。现代艺术设计可以在学习和消化民间美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提取、分化和重新的编排、组合,从而赋予其更新的意义;也可进一步透过民间美术的丰富图式来发掘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力图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创作出具有更深层次象征意义的作品。

(三)借鉴民间美术色彩扩展现代艺术设计的创造力

借鉴民间美术色彩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有助于现代艺术设计创造力的扩展。民间美术通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巧妙地使用艺术语言表达出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创造性思维对于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思维扩展非常有帮助,通过借鉴民间美术的色彩使现代艺术设计的思维更深入、更合理,意蕴上更加深刻和耐人寻味。民间美术色彩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发是多角度的,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色彩理念,二是色彩中所包涵的气韵和整个画面的氛围,它们表现和传达出了画面的精神及深层内涵。民间美术色彩的影响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许多优秀作品中都可看到,如2008年我国申奥标志的设计,就借鉴民间美术色彩的五色观——红、黑、青、蓝、绿,并用黄色配以白色作图案底色,通过我国传统太极图的意象表达出奥运精神。申奥标志设计的创意既与奥运五环中的五环相一致,又富有浓郁的中国传统艺术特色;既有民族传统文化的神韵,又增添了浓烈的现代审美感受。申奥标志设计将传统美术精神与现代艺术融为一体,成为民间美术色彩与现代设计理念二者成功结合的典型范例。

三、结语

民间美术色彩所具有的发自人本性的自然、真挚和浓郁的特点,在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更震撼着人的心灵。民间美术色彩的人文精神和自然理念与现代设计理念具有一致性和共通性,在体现和呼唤环保设计思想的今天,更是具有特别的指导性和借鉴性。民间美术色彩中的文化内涵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土壤和源泉,为现代艺术设计扩展了创造性的思维。民间美术色彩的质朴、本真的色彩及所蕴含的宝贵文化精髓是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一种丰富和补充,在如今提倡个性和创意的社会,把民间美术色彩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使艺术设计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艺术精神的完美结合,也体现了设计本身独特的创新理念和创作价值。

参考文献:

[1]纪向宏.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构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J].中国轻工教育,2011(2).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特征篇10

中国有着连续不断的几千年的文明史,在发展中融合了许多外来文化元素。古老而深厚的中华文化,不仅影响着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特别是中国周边的许多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在思考如何汲取艺术设计的民族文化元素问题时,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探析。固本立新,根深叶茂虽然艺术设计的风格在作用和意义上与艺术风格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艺术设计在本质上是一种艺术形式,其风格的体现就在于它的个性特征是其价值意义的重要内涵和标志。“艺术设计虽然要受到实际需要和多种工艺技术条件的限制,但是一切优秀的设计无不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及设计师个人审美意识的体现。”①

中国艺术与艺术设计的风格就在于它的民族文化性,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最为根本的是要找到它的根源,可以说世界范围内的所有艺术作品之所以获得成功,就在于“固本”,根深者方能枝繁叶茂和日益壮大。中国历史上许多文化艺术精品,之所以被西方世界接受和青睐,就是在其技术的领先和在造型、图案、色彩等方面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创意设计与制作。同样,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就要借鉴历史与现实的成功经验,把先进的现代艺术设计技术手段与文化的创新结合起来,真正找到艺术设计文化内涵的根基。

应该说,现代艺术设计在形式上的共性是追求“时尚”,追求新与奇的视觉效果,体现出时代的审美崇尚与审美追求。现代艺术设计在传统文化根基上的“立新”,引领时代审美思想与趣味的发展,从而体现出艺术家在现代艺术设计上的超前性。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提出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主张心灵关照,超现实、超功利的无为思想对中国传统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形成的“中和、气韵、意境、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不仅长期影响着中国美学思想理论和审美追求的发展,也极大地丰富了世界美学思想理论,是审美追求实践的发展。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与审美实践成果,在发展中也是很好地学习、借鉴和融入了许多外来文化艺术思想与审美实践成果而形成的。固本立新、根深叶茂的意义就在于民族性与全球性有可能也必须实现融合和统一,并在其融合与统一中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近代以来,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经典传统美学精神的代表,我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和重视。20世纪初,现代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德国艺术与设计教育家鲍豪斯,就是一位将中国的老庄哲学思想与美学学说应用到教学和设计实践的代表,其形成的“鲍豪斯学派”,把艺术设计与产业发展结合,突破旧的传统观念,注重原材料的性能、功能、质地、色彩和配置组合创意效果,创新非传统的以功能布局为依据的不对称的构图手法,形成了创意新颖、造型简洁时尚、工艺技术先进、使用功能效果与形式美感有机结合的现代建筑新局面,开创了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时代。英国设计大师艾伦•弗莱彻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就在于他很好地将西方时尚的流行艺术与东方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深入理解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现代艺术设计的经济文化意义与价值。

对民族文化艺术历史的透视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长期的审美实践,创造了数不胜数的物化的文明成果和艺术设计精品,在保留至今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中,有先秦时期的岩画、陶器、青铜器皿,秦汉的漆器,六朝的石画、敦煌石窟的壁画,元代以来的瓷器、版画,有遍布各地的“图腾”崇拜、宗教塑像、服装饰品、钱币以及各个时期的书法绘画等等,琳琅满目、纷繁复杂、千姿百态。但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和视觉来看,就其源流来讲,有几点是十分明确的。其一,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发生发展,既一脉相承,又在各个不同时期有其流变特点和风格。其二,就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物化作品,无一不是在“用”与“美”上的完美统一,其造型、图案、线条、色彩,既有其深刻的时代审美崇尚,又反映了各个朝代的时代背景与艺术风格。其三,从众多的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精品中可以看出,有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和谐”、“韵味”、“灵性”、“意境”的审美思想观念和审美追求,体现出时代先进的技术手段与审美思想和审美崇尚的有机统一这一基本规律。

对汲取民族文化艺术元素的思考现代艺术设计,就是要在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中发现其规律性的变化,掌握其设计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构成,提取我们所需要的精华元素并赋予其现代艺术的生命力,并为现代人所用。图案、造型、色彩、线条、符号等等都是艺术与设计的基本语言,这些语言或符号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一代代人和中国周边各国民族人民的心目中,成为在视觉上很容易引起中华文化圈内人们审美心理和情感共鸣的基本元素。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交流和发展,这些语言或符号也成为了世界各国人民识别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如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书法,在简单、古老、朴实的材料与色彩中以结构、线条变化来表现其灵气、韵味、意境,向人们传达一种静中有动、实中有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枯中有润的韵味和意境,其形情相生、文情相融的思想情感表现力和抽象的艺术感染力,使之成为了中华文化艺术标志性符号之一。将各种书法形式中的点、线、面结构作为素材,使千姿百态的文字变体图形成为艺术符号和艺术语言,结合设计对象的需要进行艺术设计,表达设计的主体或构成设计中的文化内涵等等,就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一种典型思考范式。著名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的作品———中国银行的标识,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西方设计理念结合的经典之作,其中就有一个十分突出而使用巧妙的“中”字,“他把传统中国画及西方设计理念共冶一炉,为山水画开拓出新境界。他创作的文化性公益海报设计作品无不浸透着中国文化的内涵,作品注重将传统的笔情墨趣、神韵意境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之中,从而形成了‘靳氏’的独特风格,在国际设计界颇具影响力”①。可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创作理念成功结合,就能创作出流芳千古的经典之作。

二、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模式

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属于设计学中符号应用思想与方法研究的范畴,文化元素由体现文化特征的象征符号构成,它们都是艺术作品构成的意象语言。对于艺术设计者来讲,一方面,中国厚重、繁杂、多样的传统民族文化,为艺术设计者的艺术思维和意象语言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另一方面,由于艺术设计是一项创意性很强的活动,需要设计者根据设计对象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艺术处理,而不是简单的装填、套用和叠加。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其体现民族文化的象征性符号,往往具有确定性的认可群体和相对确定的时代感,以及人们约定俗成的公共意象。因此,在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常常也会造成正面和负面影响的“双刃”作用,“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设计要成为世界的设计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深刻地表现人类一般的物质、精神需求和共同的审美情感,真实地反映科技发展的直接成果和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的民族设计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拥有、共同欣赏的艺术设计。”

①从包豪斯风格的产生到后来的波普风格、有机主义、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流派风格影响下形成的诸多经典作品,都是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与传统的设计文化相结合的典范,许多艺术设计文献中多次提到的20世纪30年代获得巨大成功的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就在于它避免了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在自然材料使用的创意中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多样化的文化、政治、语言。德国的兰堡、凯泽,日本的福田繁雄、杉浦康平、高桥善丸,法国的马蒂斯,中国的靳埭强、吕敬人、陈幼坚等“二维”设计大师,他们在平面、环境、版式、装饰画等方面,创作了许多富于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现代艺术设计经典作品,为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提供了经典的案例。归纳起来,艺术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应用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套用与借鉴模式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简单和实用的模式,方法虽然简单,但使用得当、巧妙,就会产生简单明了、意寓深刻、主题突出的效果。在实践中,关键的问题在于三点:其一是选取什么样式的图案或者符号,这是设计者文化认知阅历和能力的考量,看似简单,实则困难。其二是如何借助其传统的存在形式和人们对其的认知与理解,在使用中实现设计的意图和提升设计的美感,营造设计作品特定的文化艺术氛围和达到提升作品的审美品位的综合效应,这是设计者艺术创作意识与能力的体现。其三是使用产品的环境以及材质,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设计者具有创作灵感。因此,在简单中追求深刻,在普通中发现特别的美是设计者的一项基本功。

分离重构模式分离重构模式也叫做解构主义,这个模式的特点是将已有的作品进行分解,按照需要进行重新组合,构建新的造型、图案和符号应用到设计中,形成新的形象和意象。这也是艺术设计常见的方法之一,许多富有创造性和个性与风格独特的艺术设计作品,就是设计者独到的创意在这种方法的应用实践中完成的。这种模式的应用,有两方面是很重要的:其一是设计者在原有艺术形式或作品的观察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元素。其二是重新构建的形象要引起人们的审美共鸣,并体现出它的艺术创新价值与效果。从创作的角度来讲,这种模式是一种形式上的转化与提升,要求设计者对艺术创新的超前性和人们审美崇尚与审美追求有深入的认知度,在借鉴和使用别人的成果中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价值和引导时代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并通过不同元素的形式转变和涵义转化,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的个性风格。装饰与夸张模式这一模式是艺术创作的传统模式和手法,也是现代设计艺术中最富于创新、形成个性风格的现代艺术设计模式,在中外艺术设计发展历程中十分普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民间艺术也是非常丰富的艺术设计资源宝库,中国民间绘画、雕塑、建筑、宗教艺术作品,各种各样的民族图腾及服饰中的造型、构图、色彩、线条,千变万化的中国文字线条和造型,纷繁复杂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写意的审美观念,正好符合设计艺术在形象构建中实现意象表现的要求。长期形成的幽默、写意、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及艺术语言符号已根深蒂固地刻画在人们的审美视觉中,其简单明了和高度凝练的线条、纹样、色彩、结构不仅有着很强的装饰性和趣味性,而且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抽象意义,对现代设计艺术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实用价值。诚然,长期历史文化形成的传统装饰和夸张艺术手法也有着它们程式化和过于稳定、平衡、厚重的一面,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特别是现代艺术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与丰富多样,人们对于装饰与夸张通过视觉冲击而产生的情感色彩和情绪感染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艺术设计的装饰与夸张有了更高的要求,设计者要有比普通人群更为超前的装饰与夸张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设计者要深入广泛了解传统文化,熟练掌握现代艺术设计,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追求的作品。抽象传承模式抽象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指通过对各种现象深入观察研究,透过事物表面、个别的和非本质的特征,归纳整理和思考加工而得到此类抽事物和现象共同具有的本质特征、属性,从而形成规律性的原理、法则与概念。“而在艺术抽象中,这是一种形象思维过程,它不能舍弃感性形象,而只能用具象的概括和形象的简化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它是对某些形象特征的抽取、提炼和侧重。”①艺术与艺术设计作品抽象的审美观念,与夸张写意有相似的一面,又有所不同,它也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审美观念与审美追求的重要内涵之一。以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来说,唐代书画家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就指出:“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而形似在其间矣。”②艺术创作活动与艺术设计共同点之一,就是对已有形象的概括、凝练、思考,实现对其物象精神内涵的把握,在再创造中追求其作品的灵性、生气、个性与视觉冲击力,达到人们在观赏作品的同时,产生美的感受与情感上无尽的联想和共鸣。这种艺术创新手法和模式,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许多成功案例,如中国古代的陶瓷造型与图案,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建筑空间布局、造型、室内装饰以及各种物质与精神生活装饰物品,各个时期城市建设中的园林、雕塑等等,都很有效地应用了体现时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材料与技术,都有着十分典型的民族情感符号和意味深长的民族文化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