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知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5:59

生物知识体系篇1

关键词:生物教学;知识体系;构建

生物高考复习教学中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将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复杂、抽象内容,简单、形象化,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和学的效率,协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知识迁移、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复习教学面临和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如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回归教材,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提升学习能力

高考要求考生具有灵活的思维方式与较快的思维切换,复习教学要寻找新的重组方式和切入角度,对原有知识信息进行再新编码,将已学知识融入到个人的记忆和经验体系中去,如从一个免疫学案例入手,探究该疾病的检测方法、检测原理、病理分析、疾病预防及治疗等。对于主干知识复习要做到“加深理解――迁移综合――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如细胞代谢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遗传变异与基因工程、动物调节与免疫、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要把局部与整体加以联系和联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已学过的生物学问题和模型,把有关的术语、条件、场景转化为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和原理,将遇到的新情景与学过的有关知识发生联系,将隐藏在教材中的重要原理(如光合作用、生态系统稳定性、低温诱导多倍体的形成、植物顶端优势)、规律(如染色体、Dna、基因的行为,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变化、遗传定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原则(如碱基互补配对、中心法则)、图解信息及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和概念图,使有关知识存储有序化和网络化。

二、注重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

生物学知识繁杂,知识点多,学生往往学到的知识是以部件的形式储存在知识库中,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大多数学生很难自行找到各部件之间的横向联系,将其组装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师可通过比较、归纳,区别各知识点的异同,构建知识框架,提高复习效率。如复习细胞的增殖时,首先用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明确本讲考什么?1.细胞周期概念;2.细胞周期各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及Dna的变化规律。然后复习细胞有丝分裂的概念、过程和分裂各期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变化规律以及坐标图,并介绍考点内容及相关例析;复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可以绘出光合作用坐标图、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图,并总结出:横坐标轴以上表示光合作用的净积累量,横坐标轴上表示光合作用的生成量与呼吸作用的消耗量相等,横坐标轴以下表示呼吸作用的消耗量。

三、突破章节界限,使知识网络化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生物专题复习的基础。因此在开展复习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整理、串联引申生物课程的基础知识,构建起全面、扎实的知识链与知识网。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中,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复习情况进行引导和辅助,帮助学生理解性记忆生物课程的重难点知识,通过归纳总结出知识的主线,更加有效的获得和整理知识。就遗传变异专题复习而言,与其他章节知识点的联系较为密切,因此在构建本章知识网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跨章节的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综合,如生物个体的生殖与发育,能够与遗传变异章节进行综合,遗传与变异需要生物个体的生殖发育来体现;对于营养生殖而言,是通过有丝分裂来产生子代的体细胞,因此子代的遗传基因同亲代一致,后代也就继承和保持了亲本个体的绝大多数性状;对于有性生殖方式而言,生物个体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会经历基因重组的过程,因此能够产生出多种不同的基因型,出现明显的变异。可以说减数分裂是遗传基本规律的细胞学理论基础,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遗传基础物质为核酸,脱氧核糖核酸所携带的遗传物质会对生物个体发育的主体方向及发育过程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生物个体的发育过程也可看作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过程。

四、设计“一图多问”,实现知识的前后串联

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图表方式呈现实验结果,这是当今高考形式的重要特点。而实际上,高考卷中再新的图表情境,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它们的“根”。因此,复习课上,应对教材插图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出图中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促进知识的综合和深化。如在“神经调节”复习课上,问题设计如下:

(1)突触由哪三部分构成?

(2)请分析,突触前神经元含有的细胞器有哪些?为什么?

(3)递质从产生到作用于后一个神经元,共穿过多少层膜?

(4)递质从前一个神经元排出的方式是什么?这体现细胞膜的什么特性?

(5)在前一个神经元发生的信号变化是什么?在两个神经元间发生的信号变化又是怎样?

(6)为什么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7)脂肪肝患者多食动物的神经组织有利于缓解病情,原因是什么?

(8)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发现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后,其细胞膜不能再恢复到外正内负的状态,这说明神经元在恢复到静息状态时,其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什么?

(9)在前一个神经元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处在哪里?

(10)结合本图思考,手术过程中,使用某种局部麻醉剂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一图十问”,既充分挖掘了示意图中所含的命题信息,又综合串联了与此紧密相关知识要点,有利于形成知识的整体性。

总之,在生物复习教学中,让学生快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综合应用,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显得至关重要。

考参文献:

生物知识体系篇2

[关键词]新课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141-01

初中生物课本本身就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解课本的知识体系外,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显得非常重要。本论文就以八年级生物上第五单元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为例,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进行策略研究。

一、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意义

(一)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教师在进行“各种环境中的动物”教学之前,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第一自然段梳理知识点,这样就引起学生学新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上述的学习先让学生从动物分类上构建起本章知识的知识框架,进而构建知识体系。

(二)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生物概念和生物理论

生物学中有些基本概念和生物理论比较抽象,学生不能抓住其内涵。对此,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把前后学习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一同考虑,能帮助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第三节两栖动物有关内容时,提问:“青蛙幼年在水中生活用什么呼吸?”大多学生认为是用肺呼吸,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节中已学“鱼在水中用腮呼吸”的知识,学生就可以理解“两栖动物幼年在水中用腮呼吸”的概念。

(三)方便学生对知识进行辨析和综合运用

教材各章有许多知识点,许多知识又非常相似,如本章中各种动物的特征知识点很多,代表动物也很多,学生在理解和记忆上难度很大,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后就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两种动物时,把两者联系起来,从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辨析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在本章生物教学中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用已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的迁移,提高学习效果。在学习本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之前,教师先鼓励学生联系《水中生活的动物》的知识体系,自学本节内容,之后再对难点、疑点做一些剖析。这样做学生可以主动地发现陆地生活的动物和水中生活动物的共同点和区别,从而完成了知识的迁移,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各种环境中的生物”教材的内在知识体系

本章内容要突出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按照生物圈的环境特点,从“水中生活的动物”“陆地生活的动物”和“空中飞行的动物”来构建了教材自身的主要的知识体系,还对其他动物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如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两栖动物、节肢动物、鸟类和哺乳类等。构建知识体系时,学生熟悉教材自身的知识体系以至于不偏离主题。

三、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策略

(一)课前整体梳理

学生梳理整体知识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让学生通读教材,指导其简单梳理课本的知识体系,做到整体的把握,例如学生对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梳理的知识体系: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水生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及其主要特征;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前知识梳理,能从整体上感知本章节知识重点和难点,在听课过程中能够抓住重点和难点知识,学生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能够引起自己对生物学的探索兴趣。

(二)课中引导

本章知识介绍了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又彼此联系。在学习本章各节新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进行联系,这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很有好处的。例如学习《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时,教材简单介绍了在水中生活的动物还有海豚、鲸、海豹,这些动物都是哺乳动物,教材引导学生把这部分知识与下节课学习的哺乳动物联系起来,这样成功地为下节课哺乳动物的学习做铺垫。

(三)课后小结

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知识梳理,抓住本节的重点,这一章主要是学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所以,引导学生联系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行知识梳理。例如某学生对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的知识梳理如下:

常见的鱼类:海洋鱼类:带鱼、鲳鱼;淡水鱼类:青鱼、鲢鱼、草鱼、鳙鱼、中华鲟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水中呼吸。鱼类适应于水中生活的特征:体表被鱼鳞,有粘液,鱼体分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用腮呼吸外形呈梭形,靠鱼鳍游泳;背鳍、胸鳍和腹鳍都有维持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常见水生动物: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虫、水螅;软体动物,如河蚌、田螺、章鱼、乌贼;甲壳动物,如虾、蟹;哺乳动物,如海豚、海象、鲸鱼;爬行动物,如龟、鳖。

【参考文献】

[1]刘强.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探索[J].学科教与学,2007,7:88-89.

生物知识体系篇3

关键词:知识体系;构建;模式

布卢姆曾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据此可以这样认为,构建知识体系是学好物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构建物理知识体系是指对某些具有关联性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进行梳理、整合,使之形成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构建物理知识体系不仅能帮助学生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他们在知识“面”上的融会贯通,从而完成从局部知识到整体知识的系统认识。知识体系的构建一般成网状结构,网络中的“节点”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线”是概念规律间的本质联系。从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这个“节点”出发,利用知识“生长”出的“线”织成知识网,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思维的深度,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例谈几种物理知识体系构建模式。

一、发散式

以物理学中的某一概念、规律为中心,对与之有关的知识点进行辐射,形成一个以此为核心的知识系统。

例:电容器――以电容器为中心,以问题类型为线,可以把与电容器有关的问题整合起来。电容器是电磁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高考的热门考点,围绕电容器除了其自身基本性质类问题外,还有充放电、作用力、粒子运动、贮能等。

发散式知识体系构建在完成中心概念辐射后,还可再以某一辐射点为中心进行二级辐射。许多重要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如:力、牛顿第二定律等都具有很强的辐射力,以它们为中心能建立起较大的知识体系。

二、会聚式

有些物理结论的产生,可能会有多种路径,即不同的物理量按某种规律变化,最终产生相同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结论作为中心,以变化规律为“线”,形成会聚状的知识结构。

例:正弦交流电的产生――以正弦交流电为中心,以V、L、B的变化规律为线,形成一个会聚状的知识体系。这不但能强化学生对线框在磁场中转动产生正弦交流电这一经典模型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帮助他们整体把握交流电产生的规律。

会聚式知识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面对新情境时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多角度思考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物理教学中经常开展的一题多解活动就是具有会聚特征的知识体系构建过程。

三、递进式

以某一知识点为起点,以物理量的变化为线,在对该知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上升的原则推出下一知识点,并对新推出的知识点再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知识体系。

例:物体运动规律――以加速度的变化为“发展线”,可以把中学物理涉及的物体运动规律整合起来。加速度是一个重要物理量,它不仅是力与运动的桥梁,在物体运动规律变化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的大小或方向的变化,直接决定着物体的运动形式。以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加速度的重要性,又能使他们对不同形式的运动规律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递进式知识体系构建关键在于我们要把握并理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原子模型的建立就经历着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波尔模型、电子云等发展历程,而其中理论与实际不断产生的冲突,是导致了模型的不断改进且越来越趋近真实的原因。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不难把知识相互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个的或大或小的知识体系。

四、对比式

通过对不同物理知识的对比分析,发现它们在表面差异下所具有的相同的物理思想方法,从而构建出跨章节、更有立体感的知识体系

例:对比电场和磁场,从它们的产生、作用、强度定义、方向规定、形象描绘、功能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寻找场这一特殊物质所共有的特性。

对比式构建物理知识体系所选取的物理量一般应具有形异神似的特征,如洛伦兹力与电场力,或形似神异的特征,如x-t与v-t图像;另外,像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磁通量磁通量变化磁通量变化率等,都可以通过对比来寻找他们的异同,进而建立一个概念清晰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此,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不能仅由教师完成,而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或由师生共同完成。在实际构建过程中,也不必整齐划一,而应因人、因知识而异,选用合适的构建模式,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查有梁等.物理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刘维宁,中学物理高级教师,中国物理学会会员;宿迁市中学物理学科带头人。宿迁市物理学科高三中心组成员,宿迁市高中教学管理中心组成员,江苏省学校德育先进工作者;曾于2006年赴英国进修。

生物知识体系篇4

元素化合物知识尽管涉及的内容较多,但在各元素族的知识结构与学习程序上大致是相同的,本文论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系统方法,与广大师生探讨。

一.学习内容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主要研究的是物质的以下内容,同时这些内容也是我们学习时所应该掌握的。

(1)结构:电子式、结构式、分子构型、晶体类型、化学键类型等

(2)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毒性等

(3)化学性质:

从物质分类角度看物质具有的化学通性;从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价态上看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的特殊性质。

(4)实验室制法:药品、原理、装置、净化、干燥、收集、检验、尾气处理

(5)存在形式、保存

(6)用途

二.学习原则

(一)以基本理论为指导,构建“位--构--性”三维一体的思维体系,总体上把握元素、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对于元素及其化合物中某一具体物质的物理性质则主要由“晶体结构--性质”去把握。其规律如下:

分子晶体以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为理论依据;离子晶体以离子键的强弱为理论依据;原子晶体以共价键的键长、键能等为理论依据;金属晶体以金属键的强弱为理论依据。

(2)化学性质

对于元素及其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学性质则主要由“位--构--性”去把握。其规律如下:

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构--元素的原子结构

性--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以元素单质为中心,构建“点--线--网”的知识体系,总体上把握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中的某一具体物质

线--由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中的具体物质连起来形成的知识主线

网--由知识点的化学性质向四周辐射,将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转换连成网

一般地,元素及其化合物“点--线--网”知识体系有两类,都是以元素单质为中心,向左右延伸,将知识点连成线,然后由知识点的化学性质向四周辐射织成网。

(1)金属元素知识体系:

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主要的盐

例如:

碱金属:nana2onaoHnaCl

铁元素:FeFeoFe2o3Fe(oH)2Fe(oH)3FeSo4Fe2(So4)3

(2)非金属元素知识体系:

无氧酸盐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含氧酸盐

例如:

卤族元素:naClHClCl2HCloCa(Clo)2

氮族元素:nH4ClnH3n2n2o5Hno3nano3在使知识网络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构建“点--线--网”知识体系图时,要以物质的性质(特别是化性)为核心去联系物质的用途、检验方法和制法等,因为物质的检验和用途是物质某种性质的反映。

(2)在构建“点--线--网”知识体系图时,要注意掌握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条件不同,反应产物可能不同。

生物知识体系篇5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物流管理专业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定性和定量分析为研究方法,以工程系统为技术依托的新兴专业。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与手段,了解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上,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却有着较大的区别,经对国内数十所高等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比较重视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强调学生对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在教学方法上,本科院校虽说也强调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但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上,许多本科院校还是以理论教学为出发点的,将理论教学环节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具有更强的岗位针对性,强调学生对岗位需求能力的掌握,在专业素质的要求上,可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总结为:具有为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需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外语会话、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物流管理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其相关的基本管理技能,有分析解决本专业一般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物流管理一线工作需要的实践能力。

喻立:面向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CDio能力指标体系研究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第25卷第6期在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的模式改进中,CDio从具体的操作和应用方面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实施指导、完整的实施过程和严格的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CDio标准是直接参照工业界的需求制定的,因而能完全满足产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CDio的关联原则标准明确指出,采用产品和系统生命周期的开发,以及使用这一工程教育方法论,是强调它作为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载体及环境,即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具体内容[1]。CDio重视培养学生的个人和人际技能,以及对产品、工艺、系统的掌控技能,使学生能够引领新产品、工艺、系统的创新和运行[2]。CDio培养目标涵盖了在组织中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全部能力,包括专业技术知识、实践能力、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等,每一个能力点都要具体落实到课程和课外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情境和学习经验,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养成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系统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能力[3]。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知识特性分析

对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特性分析,可将各类知识分为4种类型,即:常识性知识、逻辑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

常识性知识指本专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础性理论和应用知识,通过对常识性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的内容和背景产生初步的认识,常识性知识是学生进行后续课程学习并形成专业能力的基础。

相对于常识性知识,逻辑性知识是逻辑思维的反映,一般具有因果逻辑关系,通过逻辑性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理论分析工具,要强调的是,逻辑性知识间的复杂关联决定了该类知识的隐性特征,因此,在制定专业学习进度计划时,需要厘清逻辑性知识之间的交互关系,既要避免课程之间的知识重叠,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融合,在进行CDio项目设计时,应充分把握逻辑性知识的更新迭代规律,使知识的传授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技能性知识是学生所需掌握的与本专业操作流程相关的程序性知识和控制性知识,包含有大量的程序、规则、流程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性知识将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运作流程中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领域特性,需要强调的是,学生专业能力的产生和提高,体现在学生对物流系统的全面认识和整体把握上,将技能性知识模块化和单元化很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片面性,难以形成从系统的角度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在CDio项目的设计中,既要突出模块化技能知识的鲜明特性,同时也要考虑到技能性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将模块化知识与项目整体有机结合。

系统性知识是系统性思维和系统规划能力在专业领域中的综合体现,具有隐性知识特征,知识的系统性不仅体现在知识内容的前沿性上,而且还体现在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上,CDio培养大纲将学生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在CDio项目教学计划中,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参与物流系统过程设计和规划的经历,让学生在“做中学”积累扎实的系统性专业知识。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CDio指标体系构建

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物流专业的学生需要形成面向具体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美国工程教育认证组织aBet制定的认证标准eC2000提出学生应具备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知识等应知能力,除此之外,学生还应具备全面的设计、分析、抽象和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应会能力。表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CDio能力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应知能力应会能力物流系统认知物流技术认知方法论认知基本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系统分析能力采购物流系统生产物流系统销售物流系统回收物流系统供应链系统运输管理技术库存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其他技术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外语应用计算机办公应用书面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炼调研主题问卷设计能力文献调研能力总结与归纳能力定性分析能力定量分析能力环境协同能力系统运作能力团队协同客户关

系管理外部环境

的认识系统构思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团队意识沟通交流能力技术合作能力客户行为理解能力客户需求预测能力客户关系处理能力宏观环境评估能力微观环境评估能力物流系统目标确定能力物流系统建模能力物流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物流系统诊断能力物流系统综合设计能力物流系统软硬件整合能力物流系统调试能力设计实施过程管理能力物流系统优化能力物流系统交付及培训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基于物流系统服务生命周期的客户服务意识在具备上述应知应会能力的基础上,学生还应在职业道德、人际交流以及自我学习方面具备应有的素质。参照eC2000标准及CDio培养大纲对工程教育应达到的能力目标的全面表述[4][5],结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本文从应知能力、应会能力、环境协同能力和系统运作能力4个方面提出面向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CDio能力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应知能力

(1)物流系统认知

了解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架及运作机理,熟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的系统特征以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约束关系。由此,设定以下5个评价指标:采购物流系统知识、生产物流系统知识、销售物流系统知识、回收物流系统知识和供应链系统知识。

(2)物流技术认知

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基本特征,理解物流系统对物流技术的需求趋势及发展规律,熟练掌握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所涉及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中所涉及的相关技术知识。运输、仓储和信息管理是物流系统运作中的核心环节。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运输管理技术、库存控制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及其他技术。

(3)方法论认知

掌握物流系统规划的基本方法。从战略、战术和运作层次上掌握物流系统规则中所涉及的客户服务目标设计、设施选址战略、库存规划与管理以及运输网络规划与设计所涉及的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知识。由此,设定以下3个评价指标: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

2.应会能力

(1)通用基本能力

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基本的对话交流,阅读相关的外文专业文献;熟练运用常用的计算机办公软件;撰写有说服力的专业技术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具备一定的演讲和呈现技巧。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办公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信息获取能力

了解各种信息的综合来源,熟悉一手信息和二手信息的来源特征,熟练掌握访谈、焦点组、问卷调查及文献调研的基本方法和流程。针对大量的信息能够提取其中的有效知识并予以诠释。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提炼并阐明调研主题能力、调查问卷设计能力、文献调研能力、总结与归纳能力。

(3)系统分析能力

了解物流企业诊断和调查的基本流程和方法,针对所收集的信息和资料的讨论与整理、掌握特征分析、趋势分析、假设检验等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并能对具有相似性的系统案例进行归纳和分类。由此,设定以下2个评价指标:定性分析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

3.环境协同能力

(1)团队协同及交流

了解物流服务系统的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明确自己在服务供应链中的个体任务和目标,自觉地以系统的终极目标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与团队成员的不断交流和沟通来实现流程任务中的全面协同。由此,设定以下3个评价指标:团队意识、沟通交流能力、流程技术合作能力。

(2)客户关系管理

“以客户为中心”是物流服务企业必须遵循的理念。在对客户需求进行分析时,关键是要把握客户需求的原因和本质,避免出现理解的歧义,因此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积极处理客户关系的能力。由此,设定以下3个评价指标:客户行为理解能力、客户需求预测能力、客户关系处理能力。

(3)对外部环境的认识

包括对区域中与物流相关的地理自然条件、政策法律环境、交通基础设施、行业竞争态势以及供应链合作伙伴等宏观和微观环境的综合评估能力。由此,设定以下2个评价指标:宏观环境评估能力和微观环境评估能力。

4.物流系统运作能力

(1)物流服务运作的系统化构思

具备面向整体的系统化思维能力,凡事能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系统视角出发,进行总体的构思和局部项目的设计,能够厘清服务供应链中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由此,设定以下2个评价指标:系统目标确定能力、系统建模能力。

(2)物流系统的设计

了解物流系统中流体、载体、流量、流速、流程等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能够对物流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对物流系统存在的问题作出准确的诊断,并能进行简单的物流系统设计。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物流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物流系统诊断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

(3)物流系统的实施

在设计的基础上,能够进行物流系统的整合和调试,了解客户的需求和系统运行的各阶段目标,随时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系统的改进和调整。由此,设定以下3个评价指标:物流系统软硬件整合能力、物流系统调试能力、设计实施过程管理能力。

(4)物流系统的运行

随着客户需求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物流服务系统随时面临着改进和升级。这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和为客户提供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服务的职业素养和意识。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物流系统优化能力、系统的交付及培训能力、学习能力、客户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 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

[2] 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 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2):1518.

[3] 郑薇薇.基于CDio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生物知识体系篇6

关键词:知识网络;构建方法;呈现形式

知识网络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通过各种或多维度的联系所构成的开放性知识系统。一般认为,知识网络有三个重要的特点:第一,网络的整体性。在网络中的知识不是一盘散沙,是由各个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的清晰整体,其中每个知识点在网络中都有相应的特定位置,从而使大脑对知识的提取、应用变得比较容易。第二,联系的多维性。即每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维度与其他多个知识点相联系。(如由叶绿体可联想到色素的种类、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光合作用的过程等),同时两个知识点之间也可以有多种联结方式(如叶绿体和线粒体,既可以通过“都含Dna和Rna”联结,也可以通过“都能产生atp和水、[H]”联结,或通过“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等联结)。第三,网络的开放性。随着学习和理解的不断深入,新的知识点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进入到原来的知识网络中,使网络中的知识点不断增加,网络的内容更加丰富,知识点的联系更广泛、更优化。下面重点从生物教学中知识网络的构建方法和网络的呈现类型(形式)上谈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知识网络的构建方法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种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三步构建法,即找点、连线、建网(即遵循点、线、面的数学构建原则)。现以构建“基因专题”知识网络为例加以说明。

(一)找点

找点是指在生物学课本中找出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点。为了防止找点时的遗漏,可以根据课本目录查找相关的知识点。知识点有大小之分,一般把课本中节的名称或课本中用黑体表示的标题,定为大知识点(一级知识点)。对于标题之下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成为小的知识点(二级知识点)。例如,在构建基因专题网络时,要在课本内容中找出与基因相关的知识点。与基因主题相关的知识点集中在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二册和选修本中,大知识点有:基因(Dna)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基因库和基因频率、基因多样性。选修本中有:基因的结构、人类基因组研究、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基因工程的成果与发展前景。在大知识点之下,通过分析归纳出小知识点。例如,Dna复制一级知识点中归纳出二级知识点:概念、场所、模板、原料、产物、过程、特点、意义。把这些相关的一级、二级知识点都罗列出来,摘写在一张白纸上(或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完成了构建知识网络的第一步。

(二)连线

连线就是把查找出来的知识点,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用线连接起来。线有干线和支线之分。干线一般是连接一级知识点的线,通常为一条。支线是连接二级知识点的线,数目较多。例如,在基因专题知识网络中,把基因库――基因――基因结构――基因功能――基因变化――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研究,这些知识点用一条干线连接起来。把翻译中的二级知识点用支线连接,概念――场所――模板――原料――产物――过程。

(三)建网

建网是构建知识网络的第三步。在找点、连线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根据纸张的大小,整体考虑知识点、干线、支线的位置,确定整个知识网络的布局,使知识网络整齐美观,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最佳结合。(网络图图例见本文表1、图1、2、3)

二、知识网络的呈现类型(形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网络的大小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的不同,知识网络通常有以下四种呈现类型(形式):

(一)列表格网络

把教材中易混淆(相似或相关)的知识,利用横向比较的方法进行对比,找出对比的内容、项目,逐项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区别和联系,以加深理解,并避免知识之间相互混淆。例如,光反应和暗反应、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及微生物的培养基的知识等。

(二)流程图网络

这种知识网络的呈现形式适于把具有发展、变化或形成过程的知识,用文字、线条和箭头按先后顺序编写出知识流程,并把相关的知识放在流程的合适位置上。如高中生物中的关于细胞分裂、动物的物质代谢、生物生殖、个体发育、生物生理、生物进化、实验步骤等内容的各个知识点用流程图构建成知识网络,教学效果尤佳。

(三)衍射(树形)图网络

衍射图也称树形图,即根据一定的规律按顺序将主要的概念连成主线(树干),然后对主线上各点进行衍射,把其余的知识点放在主线上各点所引出的支线(树枝)上。这种知识网络的构建非常适用于专题综合复习教学中,它能将相关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的联系起来,常以某个知识点为中心引出几条主线,使每个孤立的知识点成为网络中活化的一员,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联想、归纳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并使记忆形成有序性,可极大地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现以染色体为中心归纳出如下衍射图:

(四)括号图网络

括号图也可叫展开图,是通过把有关知识的主要内容筛选出来,认真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从属的层次关系,分门别类地用括号将其层层展开,网络起来,就组成了一幅“括号(展开)图”。这种图能使我们清楚地看出各部分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学习特别是复习时经常使用的主要方式,尤其适合于对生物体结构等方面知识点的教学。现将花、果实、种子与胚珠的结构及发育关系整理成如下图所示:

对于生物学科来说,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概念、生物学术语、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基本理论。而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常要靠记忆,(有人说学习生物七分靠记忆,三分靠理解)生物的确有点象理科中的文科。我在教学实践中常发现有的同学好不容易对某些知识点硬记住了,但考试中也没有或不能答好题。这就好象是语文中只认识了许多单字,在语句和文章中却无法读懂题意一样和运用一样。通过把相关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将有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各个知识点,可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加强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建立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成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的知识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梳理课本知识和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并形成生物学科能力。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把所学的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知识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构建成知识网络,将会使得知识具有系统性、关联性,就象一棵大树要想长得枝繁叶茂,必须得靠纵横交错的根,吸收提供各方的营养,生长的硕果才有源泉。只有把各知识点构建成知识网络,生物科学知识才会永不枯竭。

参考文献:

[1]刘德富,张毅茜,胡克能等.高考a计划总复习[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89.

[2]王美华.充分利用图表,提高教学效果[J].生物学教学.1999,24(10),15-16.

生物知识体系篇7

关键词:化工职业;物理知识;网络链接模式

现代职业院校为了能够强化内涵,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从各个方面开始优化创新。以化工职业物理知识为例,职业院校更新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物理学科重视对学生基础的教育,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方法与技能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链接教学模式对上述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

1建立以力学为核心的物理知识网络链接的教学模式

物理学科所涉及到的内容不仅丰富,而且还十分的繁杂。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利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将所有的知识都硬性的灌输给学生,在这其中,考虑的是学生外在的作用,而不是内在作用。此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学生思维,现代学生因为接触的事物比较多,思维比较开阔,希更多的人可以听听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味的讲课,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可能真正的从内心深处喜欢物理。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生的物理水平并不高。因此选择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十分必要,笔者以为网络链接的教学模式值得尝试应用。

所谓网络链接模式就是将课堂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教师将物理知识点利用网络图形的方式一一向学生描述,同时帮助学生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之后将所有有关系的知识点都相互链接,首先是点与点链接,其次是线与线链接,最后是面与面链接,这样整个物理知识就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网络。学生由浅入深的学生,将所有的物理知识都融会贯通,这样学生不仅牢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学习物理学科的方法。

物理学科知识有有很多都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链接的构建也应该紧贴生活实际。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子系统尽管差异性明显,但是彼此之间都有相应的联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点、线组合起来,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一原理应用到教学中,这是网络链接教学模式得以应用的原理。

教师要想发挥好网络链接教学模式,就需要了解如何讲点、如何讲面,如何点、面结合。正常情况下,教师针对每一个物理知识点都要讲透,而针对面则要讲完整等,点、面结合应该恰当好处。将其具体应用在物理学科中,教师应该对物理课本有全面了解,掌握教材体系的同时,还应该了解其中的脉络,每个章节、每个单元的重点以及难点都有深入的了解,最为重要的是了解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这样教师才能够将物理知识以网络链接的方式呈献给学生们。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够了解教学主体,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而在脑中形成整个网络框架。

运动与力是物理学科中重点以及难点的章节,这一章节的核心是牛顿运动,同时还涉及到了经典物理,另外,还有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内容。通过网络链接模式的运用,这一章节的网络结构图如图1:

图中涉及到的各部分知识同时也自成体系,每部分知识都可建立一个相应的知识网络框架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网络链接的教学模式”的原则,形成各具特色的章节网络图。

2物理教学在职业技术工科专业中的作用

物理教学是职业院校教学中的基础课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物理知识的学习是形成思维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途径之一。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既是物理教学研究的核心和热点,又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让学生喜欢物理是教师的智慧。让学生喜欢物理学,是开启人生幸福的一次机会。我们物理老师和学生一同成长,希望学生不仅学好物理、还选择物理。如果选择物理就选择一种生活、选择一种态度、选择一种视角、选择一种行为。

在职业技术工科专业,数学和物理化学是基础,而机电一体化专业,物理知识尤为重要,物理基础是否扎实直接影响到其他课程的拓展学习和学生整体知识的掌握程度。以职业技术院校机电专业为例,笔者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体系形象的表述成“树“形网络框架图,以扎实的物理为根基支撑和扩展着各科知识,形成机电专业各科知识结构的一体化。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体系中,数学是核心基础,物理是在数学支持下,发挥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石作用。没有物理力学知识,就无法拓展工程力学知识,没有物理电学知识,就无法进一步学习电工电子技术。有了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的制图技能,微机操作技能,我们就具备了“养育”机电一体化的“土壤”。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成长,伴随着机械工程材料、液压气压传动、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机床技术、电气控制、机械工艺,设计设备维修等知识的输入,而这些专业课程都渗透了物理的力学知识,电磁学知识,热学知识,分子物理学知识,光学知识,原子物理知识和超导、激光、纳米材料知识。由此培养一名机电一体化学生,我们首先应从物理基础知识的传授做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明确学习目标,了解物理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关系,掌握整体知识的网络思维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网络链接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值得应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教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学生不会感到困难,也不会感到无聊。但是要想真正的运用好这一教学模式,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掌握教材,所有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都需要掌握,同时所编写的知识网络一定要详细具体,清晰明了。

参考文献

[1]周少武,陈敏,沈洪远,吴亮红.《计算机控制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2(3).

[2]李建军.铝电解计算机控制技术[J].中国有色金属,2012(8).

[3]王磊,李绍坤,李季.构建廉政知识网络教育培训平台体系的可行性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

生物知识体系篇8

一、借助流程图,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流程图常用来描述事物的起始、发展、终结等过程。由于它推理过程清晰、直观且逻辑性强,能够比较清晰地表达复杂系统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的专题一传统生物发酵技术的课题三的泡菜制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中很长篇幅介绍检测亚硝酸盐含量检测的方法,但是学生不能形成一个清晰地操作流程,不知道如何下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用流程图表示整个过程:

通过绘制流程图,学生将教材中的文字介绍转化为流程图,既加深了学生对整个流程的了解,又锻炼了图文转化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在教学中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借助概念图,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概念图,又可称为概念地图(conceptmaps)和概念构图(conceptmapping)。概念图可以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以一种图示的方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它是用视觉再现知识结构、外化概念和命题的一种方法。这种表征知识的形式有助于教师建立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某个知识领域的全貌,理解已有观念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习者将新观念与其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将知识融会贯通,发展对知识体系的理解。

如《染色体变异》教学时,学生学习染色体变异的相关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联想回顾先前习得的与染色体相关的概念,利用概念图将这些概念进行关联,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三、借助思维导图,使孤立的知识系统化

在生物教学中,有许多生物问题,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以及基本概念间的联系,还要去联系许多相关概念,全面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思维导图完整的逻辑架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正好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去解决这样的生物学问题,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解决问题所需耗费的时间,在绩效方面也能产生令人满意的功效。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将会对学生有效而正确地运用基本概念去解决生物问题产生重大影响,对学生将来一生的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例如下面的生物问题:试填空完成下图所示的炎热环境、寒冷环境引起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图中的数字分别表示相就应的生理活动。

这个生物问题本身就是由一个思维导图构成的,如果学生能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显得生特别容易。它涉及人体在两种不同环境中的体温调节的机制。如图七,这是通过课本知识和图示建构出来的有关思维导图,上半部分是人体在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下半部分是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按图示来掌握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在解决以上生物问题时利用图中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思考,变通,原先比较难解决的生物问题就会变得比较容易了。

“思维导图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先进的思维方法,它所具有的图文并重,开启大脑潜能的特点,正好是针对生物学科,解决生物问题所需要的,所以我们认为在生物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并且处理好各方面的因素,我们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肯定会有一定收获。

四、借助图表,使内在的知识外显化

图表有助于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论以及生物体结构、功能和生理过程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整合,突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内容中找到规律性,排除知识之间的互相混淆与干扰,充分理解知识的内在本质,建构知识的整体结构,使内在的知识外显化。学生将经过图表整合的知识贮存在头脑中,犹如图书馆经过编码的书,易于检索和提取。

生物知识体系篇9

1.高中生物学课程中几个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内容,其中包含四个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1世界的物质性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存在。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无论何种生物,它们的身体都是由各种化学元素以及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构成的。每一种生物时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形式,生物体的其它各种生命活动,如生殖、发育、遗传和变异等,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生物体自身生命活动的调节,也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实现的。新大纲中关于生命的物质性的内容很多,充分说明生物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运动着的物质。

1.2普遍联系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宇宙间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着。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内容体现了这一观点。

生物体自身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生物体的内部结构之间、生物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之间、生物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虽然生物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各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谁也不能孤立存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自然界中的生物,虽然形态各异,多种多样,但都体现了统一性,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都遵循共同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所有生物都依赖于它的生活环境而生存;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影响着它周围的环境。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知道,无论是生物体内部还是生物之间,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1.3永恒发展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一成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变化发展的趋势是复杂的代替简单的,高级的代替低级的,有生命力的代替无生命力的。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中也有很多内容体现了这一观点。

生物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细胞的水平来看,细胞有分裂、生长、分化、衰老、死亡的发展变化;从个体水平来看,生物个体有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死亡的发展变化;从物种的水平来看,生物界种类繁多的物种是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发展而来的;从生态系统的水平来看,有群落的演替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等。

由上述可知,生物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仅如此,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1.4对立统一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内部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矛盾,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在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中,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可以充分说明这一观点:

1.4.1同化与异化的对立统一。生物体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新陈代谢是由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这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组成的。同化作用是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的过程,异化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这两种作用是相互对立的、不同的生命活动过程,但是又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它们在生物体内是同时、偶联进行的,共同决定着生物体的存在和延续。

1.4.2遗传和变异的对立统一。生物体的遗传特性属于生物体的稳定性、保守性;变异特性则属于生物体的前进性、创造性。两者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遗传又是过去发生的变异积累的结果,因此,两者又是相互统一的。正因为生物具有遗传性,才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类型的区别;又因为生物具有变异性,才可能产生新的性状,并导致物种的变化发展。因此,遗传性和变异性这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整个生物界的变化发展,是生物界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进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1.4.3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生物体受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它必须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体一切生命活动也时刻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可见,生物体与其生活环境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对立统一的观点,进而认识到对立统一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内部存在的、推动其发展的普遍规律。

2.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几点建议

2.1要体现好高中生物教材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面的教学目标。新大纲的教学目标明确规定:通过生物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生物体和生物界。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的统一;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了解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新大纲同时指出,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含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关于生物与环境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通过关于生物界的发展的科学事实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生物进化观点的教育。对于教材编写者来说,应该按照新大纲规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学目标的要求、认真研究新编高中生物教材的改革,编写好新教材。

2.2要选择和组织好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知识内容。高中生物学教材是结合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如世界的物质性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永恒变化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等,每一个观点可以反映在不同的生物知识内容中。例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贯穿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几乎每一部分知识内容都包含着这个观点。同一部分知识内容,又可以同时反映几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生物的新陈代谢”,既可以反映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各种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又可以反映事物是永恒变化的,还可以反映同一事物的内部是对立统一的。那么,应该通过哪些知识内容、进行哪方面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呢?怎样才能既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规律的普遍性而又使教学具有重点,既能体现各个观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又不面面俱到呢?这就成为我们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高中生物教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特点和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高中生物教材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方面的重点,即重点进行哪几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关于这一点新大纲已有规定,本文在第一部分也有叙述,这里不再重复。然后,解决这几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需要通过哪些知识内容来体现的问题。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在选择和组织知识内容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2.1每个观点都应该有一组知识点来说明。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观点建立在众多事实的基础上,而使学生体会到辩证唯物主义规律的普遍性。

2.2.2每个观点都要选择1~2个能够明显体现这个观点的典型内容,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的重点。“生命的物质基幢、“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等是体现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典型内容;“生命的物质基幢、“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与环境”等是体现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的典型内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进化”等是体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典型内容;“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则是体现对立统一观点的典型内容。通过这些典型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相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初步的理解,然后再引导他们在同类型内容的教学中,举一反三地逐步加深对这个观点的认识。

2.2.3选择的内容可以有部分的交叉,也就是说,同一部分知识可以排在不同的观点组里,用来说明几个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体会各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之间的联系性。

确定了高中生物教材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方面的重点,选择和组织好了与之相对应的知识内容,就能使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具有计划性,既有观点又有充分的事实,既全面又有重点,切实得到落实。

2.3要努力研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教材中的表达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不是空洞地说教式进行的,而是要密切结合知识教育进行的,结合得越紧密,教学效果越好。怎样才能使知识教育与观点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2.3.1要在章节的教学目标方面做到知识与观点具有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说,知识要能明显地、充分地说明观点,而观点则可以贴切地、深入地解释知识。例如,“生物的新陈代谢”与“对立统一”的观点,“生物的进化”与“永恒变化”的观点,就具有内在联系,可以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很重要,如果教学目标的知识与观点没有内在的联系,就很难使教材的知识与观点有机结合。

2.3.2要在教材结构方面做到知识与观点相互协调、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在安排教材的知识内容时,要把知识和与它有内在联系的、相互对应的观点组合在一起,这样编写教材,就可以使知识教育与观点教育进程一致、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生物知识体系篇10

一、学生生物学习离考纲要求相差甚远的原因

1.知识、概念、理论掌握不准。

2.基本生物知识体系不清。

3.审题不准。

4.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脱节。

二、结合学生实际,用一题多问方法,能收到“一箭四雕”的良好效果

如:北极的雪兔在冬季下雪的季节毛色变白这一生物学事实,可以从生物学各方面知识体系设立问题来检测同学们双基掌握情况,培养同学的生物学综合能力。

1.问:这一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解析:这一问是问雪兔毛色变化现象与下雪季节这一环境的关系。涉及的知识体系——生态学范畴;基本概念——适应性。

2.问:到下雪季节引起雪兔毛色变白的过程在生物学上称为。

解析:因季节变化引起雪兔毛色变白反应过程。涉及的知识体系——生理学内容;基本概念——应激性。

3.问:到了下雪季节末下雪或下雪推迟了,雪兔的毛色是否变白,雪兔毛色变白是由决定的。

解析:这一问涉及的是雪兔毛色变白的决定因素。即内在或根本原因。涉及的知识体系——遗传学;基本概念——生物遗传性。

4.问:影响雪兔毛色变白的环境因素是。

解析:影响生物环境因素很多,受题干扰因素(冬季、雪)的影响,同学们误答成温度、雪等。其实季节的变化是有光照时间或光照周期决定的。涉及的知识体系——生态学;基本知识——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

5.问:到了下雪季节,下雪推迟或未下雪,雪兔的毛色仍变白,造成雪兔的体色与环境形成明显反差,这一现象在生物学上称。

解析:雪兔毛色变白是适应冬季有雪的环境。冬季未下雪,雪兔毛色仍变白,这里由遗传性决定的。同时证明生物适应性是有条件的,条件变了,原有的适应性就不存在了。涉及的知识体系——生态学;基本概念——适应相对性。

6.问:北极雪兔这一物种是形成的。

解析:雪兔这一物种的形成,涉及知识体系——生物进化论;基本概念——长期的自然选择。

7.问:雪兔毛色变白的生理学基础是。引起其生物学过程改变的决定性因素是。

解析:审题关键是雪兔毛色变白生理学基础和引起其改变的决定性因素。前者考查的知识体系——新陈代谢过程;基本概念——新陈代谢。后者考查的知识体系——遗传学内容;基本理论知识——基因有选择表达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