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6:14

素质教育的途径篇1

关键词:个性教育素质教育实施途径

教育目的应当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是辩证统一的,不能把它们割裂,更不能使它们对立。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应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最大限度地发展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个性品质。

个性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各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不同学科对个性有不同的解释和定义。近年来许多学者尝试着从哲学角度给人的个性下了十余种定义,其中哲学色彩较强的一种定义是:哲学意义上的个性,是指个别区别于其它个体的本质特征的总和[1]。人的个性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它属于人的内心世界,但又能表现于外。因此,心理学是从心理与行为两方面定义个性的。前一方面有影响的见解是将个性看成是“个人的心理面貌”,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后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见解是把个性理解为“个体特有的物质模式及其行为倾向的统一体”。[3]“所有社会学的个性定义的特点是他们否认个性的自定属性。个性总是这样或那样的被看作社会背景的反映或依赖于社会背景”。[4]

哲学的定义启发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个性与共性的理论和人的本质学说等作为理解个性真正含义的科学理论基础。社会学提醒我们,个性应包括人在社会中充当的独特角色和具有的独特地位。心理学则从心理和行为角度,对个性进行了较多的探讨并取得了大量成果,为我们深入全面地认识个性提出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材料。严格地说,上述对个性的每一种理解或表述,都不一定是完整、全面的认识,只是侧重于对完整个性的某一方面的揭示。由于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最为直接地为教育理论提供了科学的心理依据。在研究和探讨个性教育时,我们应侧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定义个性或理解个性。

“个性教育”这个概念,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了。中国192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书》收录了“个性教育”这一词条。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其有多种解释,主要认为:“个性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兴趣、创造性和自由,尊重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和价值,促进人的个性自主和谐发展的教育。”[5]“个性教育的内涵应包括:确定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发展个性才能。”[6]“所谓个性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自主性和独特性,使之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使其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一种活动,它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7]“个性教育的含义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个性的潜能、天赋,培养和发展积极的心理特征,扭转或矫正不良心理表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8]

为深入地把握个性教育的实质,更好地落实到素质教育中,厘清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十分必要。培养人的良好个性品质与心理素质教育相关,心理素质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个性教育实质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总是要落实到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上,不可能有脱离个体的全面发展。个性与个体是密不可分的,在某种意义上,个性就是个体,反之亦然。从这点出发,素质教育必须落实在个体上,若离开了活生生的个体,就没有素质教育可言;同样,个体的发展,也必须落实到素质上,离开了素质的发展,就无所谓个性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就义务教育阶段而言,发展个性的途径多种多样,笔者认为从制度层面入手开展个性教育,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是有效途径。

首先,精减课程,留下足够的空间开设选修课。现行课程门类众多、内容繁杂,学生没有足够的个人学习时间。课本配套的阅读教材、同步练习、达标训练等就是教师手里的一根绳子,学生被这根绳子牵着,向一个方向齐步前进。另外,有些学校的课程排得满满的,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得了一天七八节课,给学生增加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开设选修课,可以让学生在其特长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给他自由自主地发展个性和素质的空间。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而且可以扬长避短,全面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其次,改变班级构建模式。在我国班级构建模式中有一个非常不合理的“分快慢班现象”。分快慢班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结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多方面的。分在快班的学生,容易造成二种不良倾向:一是认为自己是优等生而趾高气扬,甚至骄傲自满;二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日以继夜地紧张学习,背负着深重的包袱。而分在慢班的学生则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自暴自弃。因此,取消快慢班制度、建立良好的班级构建模式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后,改进管理模式。传统观念认为,学校的职责就在于对学生传授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发展智慧能力。处在现代社会的学校和教师应改进其管理模式,除上述职责外,教师还负有促进与指导学生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的主要职责。从管理的角度,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不要因为学生难管或犯了点错误就使他们受到批评和责难。当然教师也要应用教育机智对学生的所犯错误进行正面、合理的批评。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指导。一个负责的教师,只有从心理的角度理解每一个学生,才会时时处处地注意对学生采取宽容而又爱护的态度。

我国八十年代后半期在理论上对个性教育开展了一些研究,但在实践中,个性教育一直是被忽视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处在教育工作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发展,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素质教育的辅差培优是在渗透个性教育的同时,外引内掘,扬长补短,即顺应学生的个性专长,创设适宜的条件,适当引导,使专长更进一步发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进步,继而收到因材施教的理想效果,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整体素质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傅艺.国内哲学界对个性问题研究述评[J].现代哲学,1993,(3).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1985:289.

[3]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1991:270.

[4]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38.

[5]李晖.个性教育的理论基础、特征及实施[J].教育评论,1993,(3).

[6]俞啸云.对立与统一!坚持人的个性发展的辩证观[J].科技导报,1991,(2).

[7]王少华.中学实施个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教育评论,2003,(3).

素质教育的途径篇2

摘要:各大高校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是人才建设的基地、安国兴邦的重要环节。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教学很大程度上成了我国教育改革最关键的对象。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一、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让人们通过学习不同方面的人文知识了解自己内心独特的想法,重视人文精神在教育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学生应通过学习先人留下的人文精髓提升自身的人格和修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把人文知识和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行为、思想,这是人文素质教育取得成功最大的动力和目标。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学年制教育,它是终身制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素质终身有益。

人文素质教育用以人为本的态度和科学观把人文知识转变为人内心美好的修养和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肯定,人们已认识到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必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完善学生智力发展过程,提高审美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有很大的感染性和导向性,对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自身素质得到了提升,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在教学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对事物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2.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良好的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善人格,塑造人格魅力,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贡献、有担当的优秀实用型人才。与此同时,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正确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3.有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从社会化的角度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分析,它是社会发展和生活的一种形象化模拟。教学也要注重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培养,逐渐引导学生的社会化转变,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责任担当。

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1.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我国高校需要不断改进课程体系的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等方面来实现人文学科的发展,从而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可以开设高校人文学科选修课和必修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指导,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要通过改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加强高校人文景观建设

校园人文环境由校园文化、校园面貌和人文景观几部分组成。校园人文环境在人文教育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要通过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和文化制度建设完善人文教育,开展积极向上的人文活动,并把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精神融入到人文景观建设中。比如,通过雕塑营造校园人文景观,使学生树立起民族精神、爱国精神;还可以在校园内开展校园绿化活动,使校园内的各种景物不但协调美观,而且还能进行功能的使用,陶冶学生的情操。

3.完善人文教育目标

高校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教育,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无形中培养一种精神,不能抱着功利目的进行人文教育,高校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修养身心,提高社会风气和人们的品位。学生只有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品位,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人文教育目标,就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反作用。所以,高校在建立人文教育目标时,要把握好目标的方向和重要性,重新认识我国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做到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和现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统一。

4.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学生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引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所以,高校需要壮大师资队伍,这直接关系到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高校必须严把教师的任教资格关,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学校还可以招聘一些高素质的专业教师,让这些教师边任教边培训师资较弱的教师,为师资队伍增加新的血液,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易后余,李文英.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3(1).

素质教育的途径篇3

[关键词]高校 素质教育 途径

尽管高校不能包办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所有方面,但其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环节和重要场所,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成长规律的角度出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1、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现代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其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由于我国高校当前的考试制度、教育内容、课程体制,管理体制以及评价机制的改革赶不上时代步伐,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问题,必须提上日程。

2、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个高素质的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但是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的大学生不一定以后就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从一定意义上说,培养高素质人才,就是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协调发展的人才。但我国以往的高等教育,存在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倾向。因而,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融入一种合乎时代进步需要的教育精神与教育理念,以承接新世纪的教育目标和使命。即实现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断融合。

3、注重培养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社会人,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导致了文化的多元化,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使人们在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上出现了迷惘和困惑。这种影响对于大学生也不例外,“社会公德失范在大学校园里”时常可见,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低下,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不强。因此,在思想素质教育方面,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把集体主义教育同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

4、注重学生的心理养成。大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这些素质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来说无疑都是很重要的。但是,与上述各项素质相比,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据权威杂志披露,我国高校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情况较为严重。这应该引起学校重视。高校在心理素质教育上,要着重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态,让他们敢于面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并有勇于承受挫折和失败的勇气。转贴于 (二)高技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全方位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根据各学科或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共性,改革教学内容,大胆精简或删除那些不适应当前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把那些反映当今世界最新科技成果的内容及时充实到教材中。其次,建立专门的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评价制度。设立创新学分,对学生取得科研成果的课外科技活动给予肯定和鼓励;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建立创新成果的奖励制度,创新成果的产品保护制度及一些政策倾斜制度等。最后,高校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实践环节,在实验教学中应开放实验室,增加实验学时,减少验证性实验,开设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供更好的平台,使大学生真正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在研究中学会创新。

2、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创造有利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人文环境。首先,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优化教育目标,从根本上重视人文学科;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审美性、人文性特征,展示人文课程的自身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人文课程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加强教材改革,以德育为线索,以人文精神为重点,在继承教改经验的基础上编纂出优质的人文素质教材;重视高校潜在的非课程形式的力量,加强社团建设,创建人文环境。其次,要对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知识讲座,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系统接受高品位的文化熏陶和教育;要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高文化素质搭建宽阔舞台,创造有利条件。再次,要共同营造良好的全员育人环境,教育不仅在课堂,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整体育人环境,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始终得到高尚的精神激励和浓郁的文化熏陶。

素质教育的途径篇4

一、青少年素质缺失的表现

1 情感危机

当前,一些学生对自己的父母和亲友间的关爱,心无感激,认为理所应当,甚至嫌弃自己的父母;对身处危难之人,不伸援手;对残疾乞讨之人,不施怜悯;对于公益活动,麻木不仁;对于个人学习,缺乏激情。他们缺失的正是一种人文关怀和一种爱的教育。

2 理想危机

理想,是支撑人类前进的信念,是人生前行的航标与驱动力。有人曾做过调查,以一个班为例,其中65%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或者还从未考虑这个问题,20%左右的学生把理想定位于多多赚钱,再问赚钱的目的是什么?回答多半是自己可以吃得好、玩得好、享受高质量的生活,仅有不足15%的学生将自己的理想具体到科学家、画家、医生、企业家、音乐家。没有理想,孩子们正在迷失着自己。

3 责任危机

在现在的弦子们当中,很少有人觉得生活中父母、他人的关爱是值得感激和回报的,而且觉得别人给予自己关爱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当自己要同样付出时却又不愿意、不自觉。其实。一个人在社会中既是一个权利的享受者,更是一个义务、责任的承担者,面对自己的父母、亲友,学生们普遍缺乏感激、回报,更不用说会发奋学习回报父母、体贴父母了,缺乏做人最起码的责任感。

4 美德危机

在学生当中,不少人觉得舍己为人不值、拾金不昧太傻、团结一致没个性,而且我们今天的教育,是把孩子视为单纯的物质生命形式供他吃、穿、住、行,把学生当作存储知识的“容器”,忽略他们应视作社会中一个个独立的精神生命的个体来看待。

二、图书馆进行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策略化思考

1 运用馆内丰富文献资源,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社会责任和人文教育的思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品质

“阅读”是图书馆人文学科讲堂里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读优秀的作品,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读有所悟,读有所益呢?我认为首先要选择适合特定教育对象的作品读物,为自然过渡到人文精神的培养做好准备。纵观中国历史,其杰出人物,在国家危难之际,都会迸发出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都会怀有救世济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着原始的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精神,强调“仁者爱人”和人的社会责任。我馆收藏的许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就有不少表达爱国情怀、人生观以及社会责任的优秀篇章,可以作为我们进行人生观、社会观、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为提高学生崇高的人文品质和与人格魅力奠定基础。

2 利用计算机、通讯和数据库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网络体系,培养青少年对社会、人际、物我关系的认识、处理能力

网络创造了以信息、知识为载体的社会生活的新形式,也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了新的课题。有些青少年掉进上网成瘾的漩涡里难以自拔,迷失自我,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教育机构,要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在传递书刊文献信息知识的同时,有责任利用我们馆内现代化的网络设备和通讯条件,提供完善的网络服务,向广大青少年灌输一种精神,一种人类的优秀品质和优良的人性传统,即进行人文教育。为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我馆特在电子阅览室开设少儿绿色网络通道,有针对性地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而且在做好网上信息采集、制作、传播等工作的同时,做好网上信息的把关、过滤工作。将各种消极的信息消灭在萌芽状态,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同时在技术层面上,大力发展“防火墙技术”和采取一些安全措施,坚决杜绝外在的不良信息通过非法途径进入青少年的视野,保证馆内网络信息的安全。

3 加强图书馆阵地建设,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履行社会教育职能,开展学生社会、生活等多种能力培养。图书馆可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准确地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并主动出击,加强对青少年素质的培养,这是图书馆少儿工作者对青少年进行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素质教育的途径篇5

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其主要的途径包括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理解素质教育理念,实施开放的语文教育;组织课外活动,实施开放课堂等。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素质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为主的高科技发展,标志着这是经济时代的来临,这种体制是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形态,不仅改变了以往经济发展的性质,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影响着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转变陈旧的应试教育理念,突出素质教育的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切实转变作风,设施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

要想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有效实施,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原有的陈旧教育观念,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思想。一般来说,教师要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来认识和理解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危害和不足,要充分摆脱陈旧的教育理念的束缚。突破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用一把尺子来评价多样人生的不同的鲜活的生命,应试教育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学生将学习考试归结为唯一的学习目的,学习的成功,归纳为考试的成功,而考试也是有选拔性的考试,最终只有少数部分同学通过考试,大部分学生的成为学习的失败者。对学生的心理,情感都造成很大的伤害,也必然会否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学生的学习一定程度不同程度不同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科学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让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让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成长中,逐渐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在各行各业中,做出适合自己的成就。

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新时代的教师要能够易学深涧里平等的伙伴关系,让学生在平等中与教师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这是教师职业最高尚的地方。教师能活一学生,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与教师的教学成绩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教师和学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和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信任老师,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容易犯错误也是难免的,犯错误了,教师应该批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但教师批评学生过后,就应该鼓励学生不再计较学生的错误,师生在和谐的关系中相互促进和成长。

三、理解素质教育理念,实施开放的语文教育

语文属于一种人文学科,它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没有脱离实际的语文,也与其他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连的,因此语文的内容中时代的气息是很浓的,为此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程设施开放性的教学,让教师的语文教学不要局限于课堂。小学语文课堂要立足教材走向社会,从社会大环境中来汲取营养。小学语文也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涉猎各种不同的领域,让语文的学习成为大语文的学习。

四、组织课外活动,实施开放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实施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同时,教师要注重课外活动中的教学。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与经验,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通过一系列的读写等活动。在活动中,小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发展了不同的学生的个性,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习,与生活成为一体,让学生过上快乐的学习生活。

素质教育的途径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途径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等几方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体育教师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注重开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培养学习兴趣。教师上课时要着重把握以下环节:一是导人课堂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导人,它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上课时,无论从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二是新授教学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授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地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三是安排有趣的练习内容。练习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优化练习设计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单一的练习乏味,使学生厌学,因此。练习设计要尽量傲到多样化,趣味化。

(二)授予学生学习方法。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一要教给学生自觉学习的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因地制宜组织学习材料,使教材中的图案、文字表达方式能够符合各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确原理。二要教给学生练习的方法,在安排练习时既要考虑到学生身体的素质情况,又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差异性,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组织不同的练习方式,教师在教给学生的练习方法时,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而定。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一)教学目标科学化。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适应21世纪的结实、强壮的体魄。其中包括共性的教育目标和个性教育目标。其次,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及自主地运用知识、技能进行运动的能力和态度,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其具有稳定的体育动机和行为方式。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不应只是单一的身体锻炼,而应更倾向于意志、个性情感等心理素质训练。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注意灵活多样。体育教学的手段要改变过去一贯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正动作的单一模式。而要把现代的科技引人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课内外一体化,开创校园体育新文化。体育教学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而且还应包括课堂之外的各种体育教育活动,而这种课外的教育活动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结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是牵涉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学校工作者,特别是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正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科学体育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的途径篇7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要深入落实与贯彻素质教育,首先就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教师与学校的管理者只有真正了解素质教育,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1.更新学生观。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也是最终的服务对象,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了教学观。教师要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就需要更新学生观。素质教育提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我们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全面把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用爱心来为学生的成才与成长保驾护航,让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解放学生的思想,保护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得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更新教师观。教师不单单是传统教学中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心灵的塑造者、学习的指导者。教师要在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努力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要以多重身份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要成为合格的教师,我们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促进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做一名科研型教师,永不止步,不断进取;做一名创新型教师,不固守陈规,勇于探索,勇于改革;做一名学者型教师,以丰富的专业基础与广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做一名有爱心的教师,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3.更新教学观。教学观直接影响课堂的形式。从大的方面来说,教师要摒弃以往的分主副科,不同学科不同对待的教学态度,要认识到素质教育下没有主次之分,各个学科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都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各个学科要高度重视,将素质教育观落实到每个学科中。从小的方面来说,全新的教学观包括许多方面,教学模式要由灌输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教学,教学内容要由封闭性转向开放性,教学方法要由单一转向灵活,教学手段要由黑板粉笔转向多样化,教学评价要由重结果转变为多元评价。我们要认真研读新课改,学习其精神,领会其精髓,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将素质教育真正地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从而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营造和谐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学生只有置身于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产生安全自由的心理状态,才能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产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与饱满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可见要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就要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给予学生更多自由与自主的空间,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思维、勇于探究、敢于挑战,在学习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平等、民主、公正带入课堂。平等,即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习体,教学不只是教师的教,而是与学生的学相统一,二者是共同的学习体,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公平,即学生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但是在学习中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坚信所有学生都能够成才,要把爱带给全体学生,不因学生成绩好而喜,因学生成绩差而厌。民主,即在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这不是扰乱课堂秩序,而是学生勇于探索,主动学习的表现。这些正是传统教学中所欠缺的,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被束缚,个性被压抑,思维被禁锢,学生完全是被动地参与,自然无法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课堂教学解放了学生的双手与大脑,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有了更多的学习自,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习中学生的参与度,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能动性,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挖掘,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得以点燃,创新的种子得以萌发,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突出学生主体性,改革学生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次要从属地位,学生的学只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与管理下的被动接受与机械记忆,学生只是接收知识的容器。这种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只重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应付考试,而缺乏现代人才所必需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学不是一个知识单向传递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情感沟通与心灵互动的多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在探究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突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发现者与创新者,使得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有效培养,这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使传统的以知识传递为主的单一教学转变为师生有效互动、自主探究的多向交流过程。教师要灵活运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问题教学法等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自主地解决问题。当然,教学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并不是将教师排除在学习之外,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同样不容忽视。教师要以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完成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综合能力。

总之,学无止境,作为合格的教师,我们永远不要停下前进的步伐,要不断地学习,赋予素质教育以时代精神,将素质教育真正地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的途径篇8

一、用社会生活知识丰富思想素质教育教学理论

思想素质教育是“人对人”的工作,它所面对的是具有主观意识的人,而不是自然物。身为教师,在授课时,要接近生活,融于生活的东西,越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针对这一特点,把思想素质教育还原到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中去。善于从那些社会性强、时代色彩浓郁的素材中摘取具有“新”、“近”、“实”的典型事例应用于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是僵硬的灌输,而是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例如,在讲计算机与生活这一节时,在完成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回想日常生活中的亲身体验,踊跃发言,例举了像电视机的遥控器,按一按键,就可以看到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开、关和换台都不用走来走去,多方便。学生还例举了很多,如电冰箱、电热水器、大人小孩都愿意玩的游戏机等都离不开计算机。进而教师再提出计算机在社会上用途更为广泛,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耳闻目睹。学生回答说:无论是银行、商场、车站、医院、航空等各行各业都在应用计算机,在为社会服务,这时教师渗透生活在现代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人们是相互服务的,不能大家围着一人转,而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二、用情感交流与引导取代灌输与说教

教师在讲课时应注重学生的引导与情感交流。教师要善于敏锐地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教学对象,利用各种机会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引导学生提高分析、综合、联想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带着各种问题去寻找答案,教师给学生传授获得答案的必要途径和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实际问题,寻找情感交流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教师共鸣,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例如在讲用LoGo语言画正多边形时,首先让学生分析、观察、总结正多边形的特点,再向学生提出重复次数与它们的边数和角度的关系,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语言交流总结出画正多边形的命令格式,再让学生动手上机操作,画一画正八边形、正十二边形、正十八边形以及正三十六边形,这时让学生观察:边数越多,越接近什么图形?他们通过自己的分析、观察、想象一致认为是圆。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结论效果要佳。

三、用创意、求新的方法拓宽学生的思路

有创意才能求新,要想求新就要有创新精神。创新需要的是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用已有的知识加工知识,学生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消化、吸收知识,大文豪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要想让学生有所创新,就要给学生整体构思创设意境的机会;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空间,启发学生勤动脑、多动手,促进学生的求异思维,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爱好。为此在学完LoGo语言前进(pt)、后退(BK)、左转(Lt)、右转(Rt)命令后,我专门上了一节创意课,让学生运用已学的四个绘图命令,自己创意、设计、组合图形。检验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加工知识、消化、理解吸收知识。同学们开始是在纸上画着,接着又动手上机实践自己的创意,把设计组合的图形展现给我们大家,有的同学用三个长方形组合成一个桌子和一把椅子;有的同学用两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组合成一棵大树,有的同学用两个三角形、一个长方形组合成一棵大树,有的同学用两个三角形组合一条热带鱼,还有的同学用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一座漂亮的小房子等。通过这节创意课,拓宽了学生思路,比教师一个一个图形去讲,学生一个一个图形去学,效果要好得多。使学生不但能够愉快地学习知识,形成创新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更好地理解、消化了知识。

四、用实践验证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任何理论性的知识,都要通过实践去验证。在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必须给学生一个实践的机会,去验证教师所讲的理论知识是正确的。计算机课具有得天独厚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既设计教法,又提供学法,把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学习知识不死记硬背,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每次讲完理论知识后,都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验证理论知识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上机操作,培养实践能力。例如在讲彩色绘图这一节课时,我利用色彩的巧妙搭配,绘制一个会转动的秒表,学生持有怀疑的态度,我们用LoGo语言绘制图形,不都是静止不动的图形吗?秒针真的能转动起来吗?通过学生亲自上机操作验证,结论是正确的,学习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同时他们还体验到了每一分钟都很短暂,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五、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素质教育的途径篇9

一、实施激励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导和引发,由于小学低年级教学对象一般为7周岁至10周岁的青少年,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引导,善于带动课堂的活跃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善于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学生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这样学生会信心增强,所以教师平时要多创造机会给学生,让学生互相讨论,比如课堂提问、数学小游戏、数学作业表扬、数学竞赛等。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心情感到沮丧时,教师应该伸出援手帮助、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坚定学生的信念,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小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通常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起来非常努力,对不感兴趣的知识不求进取甚至放弃。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善于运用生活中有情趣的现象或者问题设置有趣的数学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发现学生心情有波动时要通过与他们谈心以达到调整情绪的目的。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二、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一直被视为一门枯燥、抽象的学科,我们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问题感兴趣又能达到拓宽思维空间的作用呢?那就要他们既动手又动脑。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拿出学具用摆面积单位的方法求得例题中长方形的面积,当学生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有所了解时,我再慢慢的、层层的讲解,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学会观察学具,开动脑筋,总结规律。最后,通过认真的观察思考,自己总结归纳出长方形面积=长×宽。这样让学生多动手又动脑,学生大多数都能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数学原理,并且能用原理解决另外一些实际问题,做到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创设情景,培养学生探索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期盼。同时,因为探索即是科学的也是数学的生命线。所以,只有在教学各个环节上善于创设情境训练,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索和创新意识。例如:上课前,应用情景导入的方式,以故事的形式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如,师:今天是唐僧的生日,请来他的徒弟猴哥、猪哥及沙增。生日晚餐即将结束时,唐僧端来了一个大蛋糕,猪哥在一旁,看着蛋糕已经流口水了,伸手就要抓,猴哥连忙制止,说:“猪哥平时吃的东西最多,这次4蛋糕要分下,每个人要吃一样多。”唐僧连连点头表示同意。此时沙增想“以前吃包子和水果时好分,现在只有一个蛋糕,如何分才能公平呢?每一份又是多少呢?”问题一出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出主意解决问题。在同学们的积极辩论中,不仅很自然的引入了新课,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显然,这种有趣的故事情境创设,激发起学生的求知心理。

四、善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善于质疑是推动思维不断扩展的一种科学方法。创新的实质就是要勇于提出问题,质疑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我认为,成功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只是让学生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应当积极主动的一方,以主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活跃、和谐的氛围,敢于放手,让学生大胆去质疑、去发现、去探索,鼓励学生探索真理。

五、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笔记习惯、交流讨论习惯

阅读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不仅学好语文需要加强阅读,数学也是需要加强阅读,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并且教会他们阅读方法,让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并且布置好预习作业,并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小学生在课堂上保证认真听讲的同时,要做好课堂笔记,特别是要记下难点和重点,这样能够在课下自己体会课上听不懂的知识点。教师要加强笔记的检查,通过检查笔记,促进学生对笔记的重视和质量保证。

素质教育的途径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途径;教育改革

一、转变教育思想

当前中学地理推行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关键是教师的教育思想没有根本转变,还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应试教育”是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应试教育”使学生课程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种教育倾向,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实施素质教育,正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不仅强调全面性,而且强调全体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因此,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作为教育者――教师,首先必须要从思想上根本转变过来,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学生观、师生观。当然,这一转变需要广大教师有胆识、有远见;要勇于实践、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善于承受来自社会各方舆论的压力。学生地理能考出“高分”,这不是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全面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基本观念和整体素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这才是新时期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任务。

二、提高教师素质

现代教育迫切需要具有全面素质的教师。一切教育思想、教育计划都要通过人来实现。所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首先,教师要提高文化素质。教师丰厚的文化知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这不仅要教师融会贯通中学地理教材、地理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领域,充实地理内容,了解地理信息,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对地理教师的要求。

其次,教师要提高业务水平。过硬的业务水平、灵活的教学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强教研工作,严格教学常规,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多形式、多渠道争取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完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的提高是教学任务和教学效果优异的重要保证。

第三,教师要提高师德。高尚的师德情操和广泛的兴趣爱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块跳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受教育的一面镜子,师德标准要高于社会的一般道德标准,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影响深远。作为地理教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自己,要“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要有强烈的敬业爱岗精神,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好书的同时更要育好人。

三、调整教学要求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教学大纲上所规定的一般教学要求,注重知识点的“块状”教学,目的仅仅是为了学生能应付考试争取高分。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应试”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观念、地理思想等的教育都应重视,不可偏废。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地理智能,重视发展学生的地理兴趣,善于培养学生生动活泼的地理思维能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广泛提高全体学生的地理水平。

现阶段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不但要传授和培养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国情教育以及协调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等。因而,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走出来,及时准确地调整教学目的和要求,使中学地理教育走上更健康、更全面、更合乎时代要求的崭新轨道上来。

四、优化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的主要方式。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地理素质,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远远不能完全适应的,中学地理教学方法要相应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