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十篇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十篇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6:42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篇1

关键词:数学课堂;心理情感;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437(2015)02-0111-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结合我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创新意识

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较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具,并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指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利用彩色的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很有兴趣地摆出了许多有趣的图形,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10”这个数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的摆法最多?这时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积极寻找合成10的几组数,紧接着让学生交流、讨论结果。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

3培养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交流,激发创新思维

在实践中培养合作交流习惯,让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得到思维训练。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采用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将圆柱体中的红色液体倒入圆锥体中,提问:你们会发现什么?再将液体由圆锥体中倒入圆柱体中,提问:又能发现什么?4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得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圆柱体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3。由此得到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更扎实、更容易理解、掌握。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

识”中“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时,我让学生拿出活动角,动手操作:(1)使活动角变大,边是不是也变长?(2)使活动角变小,边是不是也变短?(3)用剪刀把角两边剪短,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动手操作,剪活动角的边,得出结论: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探索规律,突破难点,掌握知识,自主学习,培养了创新能力。

4鼓励学生大胆求异,促进创新思维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不断激发学生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中:出示下题“一根铁丝正好围成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有以下两种答案:(5×4-8×2)÷2=2(分米),或5×4÷2-8=2(分

米)。通过引导,鼓励求异,学生又想出新解法,5×2-8=2(分米)、5-(8-5)=2(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边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的两条边。

要引导求异思维,就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要他们敢于打破旧框框去想问题,让他们多问自己:“真是这样吗?”“是不是与此正相反呢?”“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为此,要鼓励学生勇于争辩,既不去附和现成的结论,又不是钻牛角尖,而且信守真理。还要使学生懂得,自己的结论应该言之有理,而不是信口雌黄,无理诡辩。

5享受数学的美,体验创新的愉悦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负责者。

1利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发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细心体察,耐心、真诚、热情地诱导支持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时,我用游戏开篇:现在我们来做猜谜游戏无论你告诉老师哪个数字我都能猜出它能否被3整除不信可以试试看。”结果学生出得快我答得快学生列出数据越来越大但并没有难倒我――我一一准确猜出来。这时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们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自然产生了“好奇心”。于是我引入新课并告诉大家“等学完这节课你们也能像老师这样准确地猜出怎样的数能被3整除。”一堂课就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教师设计这样的情景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而又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使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观需要又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揭示问题探究知识发现规律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达到了“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2培养创新意识,要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必须建立平等和谐、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造注重能力培养和利于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氛围。教师应该承认每个学生都有新思维,都有创造力。如:学生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或找到了一道数学题的新的解题途径等等,都体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创造条件、机遇和氛围,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对学生提出来的古怪的想法,教师不要完全否决,而应该赞赏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只有在这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留些讨论、交流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利用他们的特长,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敢于想象、敢于发言、敢于尝试,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从“教学者”转变为“导学者”,要从“权威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学习,教学相长,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说出自己真实地想法,哪怕面对的是权威的课本或威严的教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在学习“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有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习惯把除数变成整数,但我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小数点,算出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这时老师不应断然否定学生的观点,反而应肯定他的创新精神。既然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看法,那我们为什么不采用这种方法呢?我们可以再举一例:5.47488-1.2.让同学们这两种方法计算。

4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想象和创新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创新意识培养的源泉和成分。小学的数学教育工作中不要单纯地要求学生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才会性的并解决问题。可以在数学的教学工作中营造和假设的生活情景,学生尽情想象,与此在的情境中问题。数学是一项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严密逻辑的背后也有着性问题的。

5巧设练习强化创新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联结知识与创新的桥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努力将学生的创造潜能释放出来,卓有成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这种练习时,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一题多样、一题多变的习题和形式新、人口宽、解法活的开放题,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练习。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强化。

6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出发点钻研教材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分为两条:一是靠自己探索发现;二是通过别人的经验获得。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篇3

一、调控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创设情境萌发创新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不开1+2等于3的好奇。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深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课堂上因此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我巧设陷阱设置悬念。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3、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主动探索引发创新

D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一般来说,保持较长久的记忆。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例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我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摆放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而得。学生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

三、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1、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慰,促进积极思维。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2、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提出“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激励成功培育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发表意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由的相互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沟通纵横激发创新

创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如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组合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新异独特的有价值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方法等创造成果。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相反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去思维。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常常导致新奇独特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掌握顺向思路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逆向思路。如“红花比黄花多4朵”让学生不改变题意说出黄花比红花少4朵、红花减少4朵和黄花一样多。

六、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创新意识分析

对于当前的数学教学来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新的教学体制改革开展进行,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也有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人才的竞争不断加剧,但归根结底是对创新的竞争。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来说,要积极的改变教学方式,积极主动的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进而不断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下面,笔者就将结合这一问题展开相关的分析和探讨。

一、创造一定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对于当前的数学教学来说,要想让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首先就需要我们积极的营造和谐、探索的学习环境,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具有积极的影响。数学教学是一个灵活多变的教学科目,注重的是对问题的探索,甚至是发散性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老师要改变以往呆板的教学,要勇于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甚至提出相反的假设和问题。在这方面,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多设定一些趣味性的、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鼓励他们积极的去探索和思考,寻求更多的解决办法。特别是对于一些数学猜想题来说,其具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在这方面教师应该寻找一些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创新。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当中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就要从学生为主体来进行开发,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好奇心则是我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前提。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具有浓烈的好奇心,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进行一些问题的设置,进而来激发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好奇,从而积极的参与其中,有效的去解决问题。例如:1+3=?1+3+5=?1+3+5+7=?1+3+5+7+9=?,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趣味性,进而向他们发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它们中间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样一来学生也就会积极的去思考,进而通过归纳和分析寻找出其中的相关规律,这样一来也就可以很好的激烈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中,找到其中的乐趣,进而也就能够更好的实现创新。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逻辑性和创新性,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它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因为在这个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一些数学问题的分析和探讨,进而也就能够很好的去发现其内部的规律和逻辑,进而寻求多种多样的解题方式和方法。而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具备发散性的思维。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对开放题的教学来进行引导,对于数学开放题来说,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但是我们在设定这些开放题的时候又要注意把握其中的难度,是能够为学生所接受的,但是同时又能够给予他们较大的探索空间,能够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问题探索的时候也就能够让思维不断的发散和延伸,通过有效的思维和逻辑推理过程发现问题的本质,这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注重多样性,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

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来说,一定要给学生多样化的探索和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其各自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样一来也就造成了他们在进行问题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也具有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思考层次,所以作为教学工作者一定不能单板的进行教学和“一刀切”,而要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才会被激发出来,进而有效的去创造。在这方面,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或者是引导他们向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探索,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一来,学生也能够积极的发挥自主能动性,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与此同时也能够发现更多的解题办法,所以必须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尽量的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作为一个教师还要多加鼓励和引导,不断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而大胆的去进行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篇5

关键词:实践操作;勇于提出;快乐数学;逆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247-01

小学数学的学习,需要一种创新意识的学习。学生只有通过创新,才会去举一反三,才会去触类旁通和发生类比。创新意识不是一种天生具备的能力,来自于后天的锻炼和培养。科学的培养和锻炼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新课程的推进和改革,许多老师在教学中都很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锻炼。但是,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和恰当,却有一定的难度,本文要研讨的,也就是突破这个难度,做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达到科学合理,水到渠成。

一、注重实践操作

学生参与实际操作,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亲自操作的过程,是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的重要过程。例如在《认识图形》一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内容。画一画是让学生用立体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直尺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通过画一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和平面图形的联系。拼一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让学生用剪出来的图形自由拼组图形,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探索者。经过短暂时间的思考和操作,一个个有创意的图形就拼出来了,在同学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拼图。在认识图形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围出钉子板上的图形。我要求他们围出图形,可以是课本学过的,也可以是生活中见到过的图形,让每个学生自己操作、发挥想象力。结果许多学生拼出的图形超出我意料之外,连平行四边形、梯形(包括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菱形都圈出了,我将学生的思维成果展示出来,课堂学习气氛高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探索的机会,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会所发展。

二、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

有好奇心,才有创新的动力,牛顿当初如果不是对苹果落地产生好奇心,那么他也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的定律。再有,陈景润因为对1+2等于3的好奇,所以,才有了伟大的歌德巴赫猜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小学教师绝不能轻视小学生的好奇心,绝不能把小学生的好奇认为是学生在捣蛋和故意找老师的碴。呵护小学生的数学好奇心,实际上是在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课堂上,我们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可以巧设陷阱设置悬念。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如此,就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了,他们会积极去寻找答案和进行探究。

三、营造快乐数学课堂

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笑声中学习,一堂成功的小学数学课应该达到如此效果。愉快学习,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由于难易适中,学生会主动参与,他们会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义务。如果教师这时候能够再给他们表扬和激励一下,他们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会笑得很开心,小学生都是很喜欢表扬的,哪怕是一丁点的闪光点,他们也渴望得到认可。很多教育学家都有一个普遍的认同:创新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是在快乐的土壤中滋生的。学生的“灵光一闪”,也许就在他们的那一笑中出现。营造笑声,制造笑声,让学生开心快乐地学习,实际上也就是为培养学生出奇出新的创新意识注入了“兴奋剂”。

四、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简言之,也就是反向思维,再通俗些,也就是正话反说,反话正说。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如“红花比黄花多6朵”让学生不改变题意说出黄花比红花少6朵、红花减少6朵和黄花一样多。又如:六一班学生数是六二班生数的5/8、让学生说出六二班是六一班的5/8、六一班生数和六二班的比是5:8、六一班人数比六二班少1/8等问题,使学生在颠倒的问题中探索出区别,从而增加他们的认知能力。逆向思维要注意一个问题,不是漫无边际的思维,必须围绕问题的中心去逆向,扯远了,或者逆向难度大,都只能令学生莫名其妙和望而生畏。莫名其妙和望而生畏的逆向,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意义,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

五、引导学生“再创造”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篇6

【关键词】数学模型;创新意识;建构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所谓数学模型指的是对数学知识进行简化和提炼,再通过数学语言、符号或图形等形式对其进行概括、归纳、描述、反映特定的问题或具体事物之间关系的数学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小学数学中,引导儿童用数学语言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主要特征、主要关系,概括或近似地表述出来,形成一种数学结构,这将有助于提高他们发现数学、创造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和素养。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建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我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与同仁们共免:

一、建构数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对数的要求是经过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第二学段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课程就是从易到难建构了这样一个数的模型。一年级数学教材在这里将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人或物放在集合图中,并在集合圈旁标上相应的1~10各数。这样,使学生看到主题图中事物的数量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既渗透了自然数的基数意义,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化的过程,又将数数与认数有机结合到了一起。我在教学1~10数的认识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评价样例,连一连如下图:

该题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已有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数模型;用下面的数,你能写出几组算式:

这是一道开放题,可以写出的算式很多,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你可以写出哪些加法算式?哪些减法算式?”之后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说得又多又对?鼓励学生尽可能地一组一组地写,找到一组数就可以想到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从而把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生活数学化,数学儿童化,既建构数结构模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建构图形与几何知识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第二学段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知道平角与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怎样搭才能符合题目要求”的思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倾听、交流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要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在这里要注意考察“在搭得同样高的条件下,谁搭得稳”,从而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几何教学教材从三维的体到二维的面再到一维的线,这样一个学习脉络,这样规范的、成体系的往下走,往下学,这个结构模型的构建使学生站得高,学生的思维深刻了,必然就会走得远,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有利于今后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不但建构图形与几何知识模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建构统计与概率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所谓统计与概率主要是指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如教学《可能性》中,我制作了一纸箱,箱中装有1个红球和4个白球,只告诉学生箱中球的颜色为红色和白色,不告诉他们红球数目和白球数目,让学生通过多次有放回的摸球,学生a1、白球、a2白球、a3红球、a4白球、a5红球、a6白球、a7白球……然后统计摸出红球2次、白球5次的数量及白球占了5/7、红球占了2/7的出现频率来估计概率,由此估计箱中红球和白球数目的情况。这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游戏,使学生体会到数据的随机性。一方面,每次摸出球的颜色可能是不一样的,事先无法确定;另一方面,有放回重复摸多次(摸完后将球放回箱中,摇晃均匀后再摸),就能发现一些规律。如某公司有15名工作人员,他们的月工资情况如下表。计算该公司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分别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通过计算该公司月工资的中位数和众数均为800元。

月工资的平均数

=加权平均(可以看成是加权平均)

=5000×■+2000×■+800×■

=1240(元)

另一种方法:

月工资的平均数

=■

=1240(元)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方法,因为方法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可能不同。很难说哪一种方法是对的,哪一种方法是错的,我们只能说,能够更客观地反映背景的方法要更好一些。在这组数据中有差异较大的数据,这会导致平均数较大,因此,用中位数或众数要比用平均数更客观一些。

总之,在教学中建立“数学模型”,随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但使学生逐渐深化对模型的理解,也使学生自然地养成从不同的情境中找同一结构关系的“数学模型”的习惯。从而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建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一、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理念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与主动探寻的能力。保障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积极提供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大胆放手学生去自主探寻那些可以通过已有知识经验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刺激其深究的欲望。当出现争议的局面时教师无需立刻做出判定,而是积极引导他们追溯到问题源头,进一步思索,从而真正掌握这一问题的根本属性。

至于创造的真正含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创造就是利用现存的知识经验积极优化重组,从而探究出新兴的思想及物体。这一定义精准地把握了创造的根本属性。但是,相对于儿童以及青少年学生来讲,又独具意义。能够体现学生真正主动感受世界、探寻问题,并不断对常规性问题做出多面性回答。表现出深刻的创新意识的元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环节中所呈现的联想力与洞察力和主动获取新知识体系的能动性。学生积极探寻,主动摸索,不再简单模仿传统的理论,而是在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新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从而形成新兴的思维品质与方式,这才是创新意识的真正根源与根基,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着力点。有一位外国的教育家到小学旁听,有个学生口算7+7+7+4+7+7+7=46,解释说,7×7=49。其中第4个7实际是4,所以49-3=46。教育家感慨这才是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要始终传达给学生这样的意识:进行问题解决的方式并不仅仅有一种,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摸索解决,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便是对某一问题进行独立思索,并产生新的思维方式。

二、注重情感培养,营造创新氛围

众多专家均指出,心理安全与自由是创造性思维存在的基础条件。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积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保障学生的心理自由氛围,不断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积极用真情打动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其进步信心,将学生的“要我学”思维转变为“我要学”,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公平、信任、愉悦的创新性思维氛围。唯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心理上的自由,由此才能充分挖掘其发散性思维,在主动创新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心理自由度。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潜在能量。

三、重视引导启发,激励创新意识

所谓的创新意识其实就是人在周边环境的鼓动下,主动产生的一种积极参与的强烈的思维冲动。这种思维的冲动性会始终贯穿在人们的行为活动中,创新行为的质量与成效便是由于这种冲动的累积与持续性决定的。为了保障学生始终具备充足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彻底革新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因此,便需要我们不断革新教育观念,积极探寻出新兴的教学模式,始终保障学生以饱满的创造热情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在进行“两位数相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故事情景:在一次学生聚会上为学生准备了12箱露露,每一箱有24瓶,那么学生一共可以喝到多少瓶露露?老师便请学生进行猜测,并将自己猜测的答案写在纸条上,积极鼓励其利用现有知识进行数据猜测,学生要想获得正确的答案,就必须计算出24×12的最终结果。教师指出唯有算出这一结果,才能真正获得正确的答案,现在我们还没有方法得出这一问题的答案,因此,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断开拓思维,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老师便要求学生自由组成谈论小组,进行积极交流与沟通,大约提出了近20种解题思路,通过这样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提升了学生的主动创造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探索出解题的思路,这样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问题的本质。

四、重视开放教学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才是开放式教学本质所在。唯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过程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初步概念的获得,计算法则的形成,还是运算性质与公式的推导,我们都应该给予学生主动思索与操作的机会。在学生探寻的过程中教师无需打断,给予判定,而是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凡是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思索的方式解决的问题,老师绝不干预。从而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积极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主动创造性思维为教学的核心。

如,有这样一道关于“相遇问题”的思考题:两辆火车分别从相对两地同时开出,第一次相遇的地点距离a地有75千米,在彼此相遇之后两列火车又继续前进,在到达目的地之后立刻折返,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离B地有55千米,由此判断出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进行解答,课堂氛围非常浓厚,并最终得出一个算式:75+75×2-55,学生针对这一算式进行解答,当两列火车第一次相遇的时候,两列火车一共行走了aB两地长度,其中甲列火车共行进了75千米的距离,在第二次相遇的时候则行走了两个全长的距离,前一次相遇时间为第二次相遇时间的二分之一,其中甲车共行走了75×2千米,那么两次甲车共行走了75+75×2=225千米,正好比全长多走了55千米。如此解答方式令老师异常震惊,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思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篇8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得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问学生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让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二、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敢于创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创新

1.动手实践

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在学生很想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思维已激活时,教师不是机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每人剪出两个梯形纸板(要求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出后,教师设问:看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开始拼摆:有的小组用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当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拼法后,教师设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和面积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否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各小组的同学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动扎实,思维得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2.引导质疑,让学生会创新。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比、分数、除法三者间的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探知兴趣浓烈,思维活跃,发言就更加积极,比、分数、整数和比例间的关系就一清二楚了。同学们的主动性发挥了,好学、善学、乐学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3.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它不像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桎梏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开放式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四、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篇9

一、“有疑”是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搭建支架,给学生机会、给学生时间、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问题意识,逐步形成善于发现、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的创新素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不少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不强,不能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来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按照教师的预设思路进行,少留或者不留时间给学生思考,对于符合预设思路的问题大加赞赏,对于“节外生枝”的带有学生自主发现痕迹、意向的问题,缺乏敏锐的意识,要么不予理睬,要么敷衍了事,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针对此顽疾,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要进一步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开展培养问题意识的教学活动。低年级要重视敢于提问的意识培养,对于学生的提问要不断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形成自觉的问题“直觉”;中年级要重视善于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要通过适度有选择的指导与评价,帮助学生学会从现有信息中如何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敏锐的问题“嗅觉”;高年级要重视学生问题的质量意识培养,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慢慢懂得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深度不同,问题的研究价值会有很大区别,帮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勇于提问的良好品质。比如,同样的四个数:1、3、5、7,对低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他们都是什么数?用这四个数你能写出几个等式?对中年级学生提问,就应该更深入一个层次:接在7后面的一个或几个数是什么?它们能组成几个分数或者一位小数?对高年级学生,应该有更深的问题:1与其他数有什么不同……只要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素养就能不断提高。

二、“善思”是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中还指出,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这个指导性建议指出了小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核心是“思考”。“独立思考”的要求直接指向“山寨”泛滥成灾的现实,希望从儿童抓起,使其学会自主创造,突破成风的陋习;“学会思考”的要求则标明方法:创新能力的养成需要学习,需要指导,需要实践。

反观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反创新”的伪科学要求层出不穷。问题被一两个反应快的学生思考过回答过了,就等于全体学生思考过回答过了,这种以个别学生独立思考代替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的现象非常普遍,危害很大。一是经常以个别代替全体,久而久之会让很多学生不愿去思考,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被慢慢蚕食;二是率先发言学生的意见,许多时候并不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而是家长或家教老师提前渗透的结果,此种情况下,独立思考的结果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首先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从“中国创造”的未来着眼,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小学生在数学问题上有机会独立思考,才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比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找规律时,让学生完成1、3、5、7、()、()的填空,学生会很快发现所需答案,但是,教师换个题目:5、7、9、()、(),看似几乎完全一样,不少学生就不会解答了,再加大难度变为2、5、8、()、(),傻眼的学生则更多。其实,学生完成1、3、5、7、()、()时,应该问问他们是怎么想的,学生会告诉你他的思考方法“我是从1开始跳着数的”,“我发现都是单数”……这是大多数学生的思考方法,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是对的。但是,这些方法对于解决等差数列的问题并不都适用。对于第二个问题5、7、9、()、(),“从1开始跳着数”的方法不对了,对于第三个问题,两个方法都不对了。其实,教师一开始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1、3、5、7、()、()这一列数字,发现其从前往后逐渐变大的趋势,再引导学生发现要使数变大,应该用加法,最后引导学生发现在这一列数中,每次都是前面的数增加2得到后面的数,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找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共同方法。

三、“验证”是途径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篇10

一、努力激发、营造创新氛围

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己体验成功的前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其次,要注意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氛围。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异想天开的问题,也应该给予鼓励。肯定他们敢说的一面,保护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第三,教师要热气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要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意见和见解;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要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性问题。

二、积极启迪、引导,培养创新思维

要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

标,必须摒弃“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自主创新的激情。因而,教学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而且抓住时机,策略地提出问题,以启迪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教师先介绍了分数化

小数的方法,又复习了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然后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题:

同学们一看题,就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寻求答案。结果两分钟后仍有部分同学没有做出来。这时,教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说:“你可以随意说出一个分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说出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信不信?”这时,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纷纷举手考教师,老师把这些分数板书并且一一应对如流。在学生这种求知欲极其强烈的情况下,再让学生把这些最简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最后让他们观察、比较、讨论、寻找规律,让学生说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这样,经过老师引导启发,学生产生好奇,主动探索,难题不攻自破。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学会探索解疑的方法,而且也诱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组织动手、操作,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靠教师教学方法的直观性,教学方式多样性及教学组织的严密性来培养。“思维是从人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学具,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把观察操作引进课堂,变老师演示学生看,为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大大丰富小学数学教学的内涵与外延。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教学“有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可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所拼成长方形的周长各是多少?解答这道题时,让学生每人准备12个大小的正方形,自己拼摆,并计算出周长。

通过操作实验、计算,不仅知道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并且通过观察,同学们还发现,当面积相等时,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总结,并在此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老师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创新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鼓励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在形成概念、总结法则的关键处,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或为多方面解决某个问题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观点、认识,相互启发补充,使问题的已解决。这一过程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的生动表现。

学生的知识是通过自己的思维、理解、再创造而获得的,不是靠老师硬性灌输。因而,学生掌握牢固,运用灵活。讨论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思路,还利于发展他们的创新个性。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准备十六等份的圆,除了按课本上的方法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外,老师又提出:“比一比,看谁最聪明,肯动脑,再动手拼出其他图形。”这时,同学们的动手热情空前高涨、专注,有的自己摆,有的同桌商量着拼,进行大胆实践,拼出了多种图形。

学生摆出的图形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用十六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第二类是用其中的几份拼的,如用两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用三份拼成近似的梯形,用四份拼成近似的三角形等等。这时,老师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后讨论:你拼的图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拼的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怎样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