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6:40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篇1

关键词: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因素;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结构的调整,近几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发展迅速,它的来源大多数是由中等职业院校晋升而来的。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它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具备专业的业务知识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技能的智能型操作人才。《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不光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样需要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

如何拥有强健的体魄?作为在校学习的学生,体育课是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课程之一,同时,体育课也是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学习运动技能的最主要途径。然而,体育课没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法定性”,相当一部分同学上课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完全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所以只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才能使学生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享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生活乐趣,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通过对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因素的调查发现,影响一年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运动场地和器材不足”和“不会运动技能”,二、三年级主要因为“运动场地和器材不足”,调查结果显示:“运动场地和器材不足”、“不会运动技能”、“缺乏组织指导”是对学生共同的影响因素。虽然有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一些客观因素,但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根本原因是不正确的体育观。高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视体育锻炼的现象,他们不懂得自觉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学生的健康意识差,缺乏现代人的健康观念、保健知识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直接原因是体育锻炼目的性不明确,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和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差,许多学生只是对体育考试内容的项目进行练习。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多,出现了运动场地拥挤的局面,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由于课外体育锻炼缺少必要的组织,学校体育设施不足,体育器材少,使他们感到没有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从而逐渐失去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在课外时间愿意进行体育锻炼、有进行某些体育锻炼项目所必需的场地和器材、了解进行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建议如下:

一、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内、外因相结合的结果,它既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也需要学生自身的主观要求。学生必须从思想上真正重视体育锻炼,不仅要意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更要意识到不参加体育锻炼存在对身体的潜在危害。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主要动因。同时,要重视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教育。《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运动参与目标中的关键内涵,也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因此,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增强体育意识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根本保障。

二、加大对体育资金的投入,重视体育场地、器材的改善。

体育锻炼的客观条件是影响青少年学生能否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势必严重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大力加强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增加体育场馆和运动使用面积,使大学生有更多的运动健身场所。有针对性地扩大学生喜爱项目的场地器材,有计划增加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例如增大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运动场地的建设,为学生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保障。

三、加强体育教学改革,推行选修课制度,培养学生的锻炼能力。

随着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体育教育的目标应该与学校的总目标相一致,将教学目标、目的和内容视为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参与锻炼、增强体质的硬件,为学生的课外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要增加《科学健身学》的教学内容,加强目的性和科学性身体锻炼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健身的作用,学会科学锻炼身体和健身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课堂学到的体育理论知识及锻炼方法去参加课外锻炼。教学内容和考试项目的选择,应充分体现体育锻炼实践为主的特点,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兴趣爱好,逐步增加一些学生喜爱并适用于学生未来需要,便于开展的体育项目,满足学生的健康需要,以提高锻炼的积极性,使大学生能够自觉、持久地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另外,学校的课程实施形式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学校可推行自选课的形式,按照兴趣分成不同的群体进行授课,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因为不能学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而讨厌上体育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体育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体育项目的方法,是培养终身体育的基础。要想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学生必须有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并且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和正确的锻炼方法。因此,体育课程的开展应首先考虑不同学生的体育项目兴趣,允许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尝试,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爱好,以自选课的方式进行授课。如果学生能在体育课上学习到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就会主动练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推动了课外体育锻炼的进行和发展。

总之,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体育锻炼动机总体上是健康、积极的,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高职院校学生即将踏入社会,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之才。学校要加强宣传,关心学生的体质健康,要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改革体育课程,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基础来设计课程方案,使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去。

参考文献:

[1]朱美金.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与发展对策[J].南京师范学院学报.2005.10.

[2]潘英明,赵洪明.关于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调查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10.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篇2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学校图书馆和CnKi数字图书馆上查阅有关学校体育锻炼方面的文献资料,获得了有关学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面的理论基础,在阅读的基础上,对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归纳,获取本研究课题的核心内容。

1.2问卷调查法

为了获取重庆市中职学校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及影响因素,自己设计了重庆市中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的问卷,对近5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490份,回收率98%,其中有效问卷为460份,有效率为92%。

1.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百分比等统计与分析方法。

2重庆市中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

2.1重庆市中职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

从表中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男生中非常喜欢课外体育锻炼的占21.5%,比较喜欢的占44.9%,一般的占25.6%,不喜欢的的占8.0%,而没有男生讨厌课外体育锻炼。在女生中,非常喜欢课外体育锻炼的占14.4%,比较喜欢的占41.2%,一般的占34.5%,不喜欢的占7.8%,讨厌课外体育锻炼的占2.1%,只有2.1%的女生讨厌课外体育锻炼,可以看出大部分男女生对课外体育锻炼都持有积极的态度,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是有认识的,参与态度是积极的,但有部分的学生在思想上还未充分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没有真正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对男生和女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态度进行比较,发现男女生对课外体育锻炼持有的态度是不一致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男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持有的态度积极性高于女生,对于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需要加强引导。

2.2重庆市中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喜欢的体育项目

重庆市中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分析与研究何平(重庆市荣昌县职业教育中心)从表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来,女生对健美操兴趣很高,占调查总数的20.8%,而男生对健美操的兴趣较低仅占调查人数的1.0%。女生喜欢健美操的原因可能是这个时期的女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形态看得很重要,不希望发胖,但又不喜欢剧烈运动,而且大多数女生害怕胖,在体重逐渐增长的情况下,不得不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因此,他们选择了健美操,而健美操这个项目不受环境的影响,也可以在室内进行。而男生首选的项目是篮球占28.8%,这可能与男生的性格有关,篮球项目属于身体对抗项目,更符合男生的好斗性格。同时在表中也可以看出,对于我国一些传统项目例如:武术和跆拳道,学生喜欢的较少这是对我国发展传统体育项目不利。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喜欢参加的运动项目来建设相关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加体育锻炼场所,同时也应该提倡推广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

2.3重庆市中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从事体育活动最最主要的动机排序是:追求自身全面发展,减肥,强健体魄,缓解压力,掌握体育技能,陶冶情操培养兴趣。从学生体育参与的动机排序可以看出他们体育参与的动机丰富多彩,追求的目的是多样化的。从表中可以了解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主要集中在追求自身全面发展,这种情况占调查总数的56.1%,为了减肥的占总数的47.9%,为了增强体魄的占调查总数的45.4%,缓解压力的占调查总数的37.4%,掌握体育技能占16.3%,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的占调查总数的11.2%。之所以产生这些这些动机,这是与学生的自身需要有密切的关系,这说明中职学生已经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功能。2.4重庆市中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课外体育锻炼频数是反映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中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主动性,参加体育锻炼的频数越高表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越强,频数越低反应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越低。从表中能够看出,男生每周锻炼5次以上的占总数的8%,每周锻炼3~5次的21%,每周锻炼1~2次的占总数的42.2%,每周不参加锻炼的占总数的28.8%;而女生每周锻炼5次以上的占总数的7%,每周锻炼3~5次的占总数的19%,每周锻炼1~2次的占总数的39.4%,不参加锻炼的人数比例占总数的34.8%,可见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每周锻炼1~2次是锻炼的主要的频率。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重庆市中职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是较积极的,认识是较高的。且男生明显高于女生,但仍有一部分学生的参与态度有待进一步教育引导。在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调查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普遍存在兴趣。女生最喜欢健美操,男生最喜欢篮球,而学生不愿意从事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项目。2)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追求自身全面发展,其次是为了减肥塑造形体。学生从事锻炼的形式主要是随意性锻炼,随机性比较大,其次是与朋友一起去锻炼。3)在学生从事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上,男女生主要是每周锻炼1~2次,这可能是受学生学习任务的限制,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课外体育锻炼。男女生主要锻炼的时间段不确定。

3.2建议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篇3

提升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切入点,更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不但能够升华课堂教学成果,而且能够将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在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得以贯彻、落实。

根据我个人的教学实践,结合我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锻炼计划”、对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培养,在体育大课间活动通过“小团体对抗赛”,在课外活动中通过“方案引领”,在校外活动中通过“社区互助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比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外得以更好地延伸。

一、对“提升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再认识

1.提升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具体体现。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我们学校体育的要求是:体育教学不仅要为学生在校期间发展体质、健康地学习与生活而进行的体育锻炼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更要为学生走上社会后,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的身体健康提供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

提升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就是通过我们的体育教学,使每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养成良好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他们才有可能在走出校门以后仍然保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提升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都明白:仅仅通过每周的两、三节体育课,远远达不到“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不仅仅要抓好体育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引领学生养成“利用业余时间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才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成功地贯彻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思想。

我校通过“课堂教学自主锻炼计划”、“体育大课间的小团体对抗赛”和“校外社区互助组”活动,做好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引领,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具有较好的效果。

3.提升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要做到课内监督指导和课外的活动引领相结合。“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的前提条件是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学会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以及部分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以上知识及技术的掌握,是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来实现的。

二、提升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具体做法

1.充分利用体育与健康理论课,做好自主锻炼的意识引领。在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的教学中,重点突出锻炼的原理与方法、体质健康测试的方法和评价、锻炼计划的制订、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评价自身机能状态和锻炼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为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打下基础。

2.在课堂教学中实施选项练习,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在每一节课中,都给学生留有适当的“自由”时间,给学生创造自主锻炼的机会。具体做法:在每一节体育课中给学生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给学生提出3―4项练习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等,也可以根据学校情况确定或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到其中的一个项目进行练习。这样,就形成了各个练习项目的“小团体”。

3.体育大课间和课外活动采用方案引导,扩大学生自主锻炼的空间。由于我校运动场地相对不是很充足,室外乒乓球台数量较多,体育大课间的组织就在各教学楼之间的硬化空地上开展。各班级设立乒乓球、跳绳、踢毽子等活动小组,每天的活动都是由小组长带领,班主任现场督导,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锻炼的时间和空间。

另外,根据学校和班级的课外活动计划,每次课外活动组织前,由学生设计自主锻炼活动方案,请体育教师进行指导。

4.校外活动采用“社区活动互助组”,拓展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在周末和节假日,以邻近小区同学组成“社区活动互助组”。由组长带领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如乒乓球、跳绳、羽毛球、踢毽子等,落实我校的“校外每天锻炼一小时”计划。

三、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和能力的注意事项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篇4

关键词:内蒙古地区;老年人;体育现状;休闲

随着社会体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使老年人延年益寿,同时还可以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促进老年人的交往,减轻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内蒙古地区老年人的体育锻炼现状,为老年人提供科学有效的健身指导,促进老年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1.研究对象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老年人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为了本文的研究,笔者广泛查阅中国知网上关于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论文,总结当前老年人体育锻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专家访谈法。走访内蒙古地区老年人休闲体育研究的专家,就如何开展老年人体育锻炼与专家进行讨论。

(3)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呼和浩特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200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男女各1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98.5%。

(4)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软件、SpSS软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3.结果与分析

(1)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分析。笔者对内蒙古地区老年人进行了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从表1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内蒙古老年人从事体育锻炼的需求都是自身的需要,由于内蒙古地区人们爱好运动,有着较好的体育锻炼传统,老年人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的健身功能、社交功能已经被老年人接受。

(2)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调查分析。笔者对老年人进行了主要体育锻炼场所的问卷调查,从表2的调查结果来看,由于内蒙古地区空气良好,城市小区绿化较好,老年人都喜欢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城市广场、公园、小区成为老年人主要的健身场所,也应该发现有一部分老年人接受了花钱买健康的理念,定期到体育健身俱乐部进行体育消费,接受专业的健身指导。

(3)老年人体育锻炼项目分析。笔者对老年人进行了体育锻炼项目的调查,从表3的调查结果来看,老年人体育锻炼项目大多集中在一些比较方便进行锻炼的场所,其中广场舞是最近几年新兴的健身项目,非常受老年人的喜爱,可以反映出老年人选择的体育项目多是一些方便易行的体育项目,仍需不断地对老年人体育项目进行开发。

4.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内蒙古地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态度比较积极,老年人能主动地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锻炼身体、增加社会交往、延年益寿、调解心理成为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力。

内蒙古地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集中在室外广场、公园、小区与体育健身消费场所,体育消费逐渐被老年人接受认可。

老年人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主要有广场舞、健康走、游泳、网球、太极拳,老年人从事的都是一些传统的体育健身项目,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慢慢被老年人接受。

内蒙古地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开展有着自发性,社区要加强引导,为老年人体育锻炼提供科学的指导,制订出更多的健身计划,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邵雪梅.天津城市社区老年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2).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篇5

作者:钱光田单位:红河学院体育学院

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体育场所和自家庭院占到调查人数的91%。因为山区中学教师的住宿都在学校里,家离锻炼场所不远,方便易行,不但能休闲健身,还能促进邻居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乡镇公共体育场所、乡镇广场和乡镇空地选择锻炼的人数比较少占到调查人数的9%,可能是健身条件单一简陋,干扰因素较多。因此,当地乡政府应加大投入健身活动中心,改善体育锻炼环境。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根据调查,从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形式上看出,大多数人采取与朋友和同事、家人一起锻炼,其次是个人单独进行锻炼,参加学校组织锻炼和乡镇组织的锻炼占19%。表明山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活动多是自发性的,学校和乡镇组织的体育活动与教师的健身需求不成正比,严重影响了教师的锻炼热情。同时也说明少数民族地区山区体育发展缓慢,缺乏群众体育组织和体育工作管理落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选择的锻炼项目排在前面的是散步和慢跑,中间是民族健身操,后面是球类运动。

根据调查,说明选择散步和慢跑则对场地和器材要求不高,体育锻炼方式比较单一,主要原因在于受运动比较小,不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要求,而且便于实施,是一种大众化的运动方式;而排在中间位置是民族健身操,原因是此项目需要一定的场地限制,同时要一定的经济消费,排在后面几位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排球,原因是球类运动专业技术要有一定的水平,受到年龄的限制等,从事者的年龄段相对在青年和中青年,主要受体能,运动强度,身体的对抗等因素限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对体育锻炼的体育消费投入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它反映人们在各种体育消费行为中所能承受的物质与精神的支出能力,通常以实际货币支出量来衡量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4]。根据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对体育锻炼的体育消费水平主要集中在每年100元内占63%,几乎没有占20%,100~200元占14%,300元以上占3%,说明山区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简陋,制约了他们体育消费行为。影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体育锻炼意识的强弱对体育锻炼行为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是促进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条件,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不是天生的,是人们在后天受家庭、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亲身参与体育活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而学校教育是体育锻炼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5]。因为此,根据调查显示,产生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授课负担重,余暇时间少占调查人数的53.3%。其次是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健身条件简陋,场地器材不足等占调查人数的20.5%。再次是对参加体育锻炼没兴趣占调查人数的15.2%。最后是锻炼方法的缺乏无人指导占调查人数的11%,影响了参加体育锻炼兴趣的积极性。当地有关部门应根据这些影响因素积极引导山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重视他们的健康,充分发挥多种功能的体育项目及地方性民族项目,为山区中学教师构建良好的锻炼环境。

(1)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每周周次和锻炼时间普及程度不高,每周参加3次以上锻炼的教师占调查人数的13%,锻炼时间30min以下占调查人数的64%。为了身体健康,娱乐身心与缓解压力成为他们锻炼的主要动机,占调查人数的62%。(2)方便易行,家离锻炼场所不远,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选择学校体育场地的锻炼方法。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主要选择参与朋友和同事一起锻炼占调查人数的49%。(3)在体育锻炼项目上,由于工作任务重和家务事繁忙,时间有限,大多数山区中学教师选择散步占调查人数的46%。(4)由于体育场所奇缺的现状,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对体育锻炼的体育消费水平主要集中在每年100元内占63%,制约了他们体育消费行为。影响山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授课负担重,余暇时间少占调查人数的53.3%。建议(1)关心体育就是关心健康,大力宣传和和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扭转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意识淡薄的现象,提高山区教师队伍的整体健康水平。(2)上级领导要加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场地、器材及资金的投入,建设一定规模和数量的教师体育活动中心,满足当地山区中学教师体育锻炼的需要。(3)加强培训健身指导员,并积极推广适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山区中学教师的健身运动项目。(4)加强体育组织管理工作,根据地域性、地方性特色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蒙自市山区中学教师定期开展有特色的小型、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篇6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锻炼习惯养成

一、前言

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多年来一直被列为我国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体育习惯养成过程起到了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把握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创新体育课教学策略,通过学生参与运动项目的学习与竞赛,以及对体育这一特定的操作性知识的学习与体验过程,达到身心愉悦、巩固兴趣、坚定爱好,从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二、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分析

1.体育锻炼习惯

所谓习惯是指经过多次重复或联系而巩固下来并转变为主体需要的"行为方式"。与熟练技能紧密相连,它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养成,也可以在多次无意义重复中形成,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行为方式。而体育锻炼是指人体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体育锻炼对参与的个体健康是有益的,但是锻炼能够给个体的这些效益并不是凭空产生或通过一、二次的活动可以获得的,它需要个体的亲自参与并加以坚持。因此体育锻炼只有成为习惯才能对人们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一般认为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是指人们在不断的健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经常的,稳定的身体锻炼行为并构成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然而反思当前的体育课教学,我们却恰恰未能在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上有所建树,体现在理论研究多、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的,而忽略了教学效果实际教学效果差。然而很多学生在身体素质项目考试结束后,拿到体育课成绩,得知不需要再上体育课而欣喜解脱的感觉,他们既没有自己非常喜欢的运动项目,也没有抽出时间走向运动场的欲望;不少学校的体育课在很大程度上被改造成身体锻炼课,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一些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一些学生干脆就对体育没有兴趣,由此可见,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并没有真正养成。

2.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般性规律

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为实现某种锻炼行为的一种"主体需要"。通过对其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根据需要动机理论,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2.1体育锻炼的发现与培养

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意识的倾向是人们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种重要因素。

当学生被某种体育活动及某项运动本身吸引而产生学习和参与的一种愿望时,就会对某项运动的学习或参与的运动项目显示出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意志努力是体育锻炼得以持久的一个根本原因。人们之所以坚持锻炼并获得预期目的,收到生理和心理的效益,是对体育活动有兴趣是基本出发点。事实上很多人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在锻炼中很少享受到体育带给他们的"乐趣",而对体育感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具不完全统计世界上锻炼身体的方法有2万余种,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去发现和培养对某些运动项目的兴趣,体验运动带给自身的快乐,将是引起锻炼行为并得以具有长期精神动力的关键。

2.2体育锻炼动机的确立

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人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具有始发功能。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意愿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1986年盖拉尔德.肯雍,首先提出一个解释身体锻炼动机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至少有六个方面,分别是为强身健体而锻炼、为消遣和寻求乐趣而锻炼;为丰富社会经验和交往能力而锻炼、为审美经验而锻炼、为精神发泄而锻炼、为磨练意志而锻炼等。

2.3锻炼行为的不断重复与坚持

锻炼行为必须经过不断的重复和长期的坚持才能上升为习惯,才能给个体带来真正的效益。兴趣爱好重复巩固提高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否将意识倾向化为行为行动并坚持到底是每个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者面临的难题。根据"最佳状态"学说:"一个人的中心需要就是要从事一项活动,并在行动中成功地迎接一系列挑战。当发现技能与挑战处于平衡时最佳状态就产生了。太弱的挑战使人感到乏味,太强的挑战使人产生“焦虑”。因此在锻炼时要不断的通过“自我定向”和“任务定向”来成功的完成一系列的挑战,并沉浸在运动带来的乐趣中,使锻炼者始终保持一种锻炼下去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锻炼水平的提高终将使锻炼主体从胜利和心理上都产生一种锻炼的需要。

2.4身体锻炼需要的产生

身体锻炼需要:是指主体因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

随着体育锻炼的不断重复巩固提高,锻炼者从生理和心理上对锻炼行为将产生一种如饥似渴的强烈需要,只要环境,条件允许他就会积极,主动的去从事体育锻炼,产生一种自觉的自动化行为。为此体育锻炼习惯已初步形成。

2.5深刻的认识到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通过经常性的练习,人们会逐渐加深对体育锻炼的作用,目的,本质的认识,从而更加强化了体育锻炼的动机,坚定了信念。因而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通过主观上的努力能使锻炼继续得以坚持。

体育锻炼习惯是属于积极性习惯,它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逐渐养成的,但有时人们总会受到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对体育锻炼的热爱和由此产生的深刻认识将帮助我们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创造条件进行锻炼,重新体验成功的乐趣,并使这种锻炼行为贯穿于一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养成相对稳定不变的锻炼行为---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三、导致学生不能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因

1.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充分

通常学生把身体素质训练当成体育锻炼,并且学校组织锻炼身体的方式无非是广播体操和晨跑2个项目,因此学生们会本能的认为跑步就是体育锻炼。

2.没有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迫于升学的压力,学校虽然安排体育课,但大多数没有实施,即使上体育课也大多是学生自由活动、放松心情、减缓压力,学生几乎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只是对相应单一体育项目的热衷、爱好,几乎有1年以上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

3.家庭因素

目前很多家长看到很多媒体和网络对运动员的负面报道,认为体育运动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浪费了主干课学习时间,认为孩子可以通过观看体育比赛就能达到兴趣培养就够了,不希望自己的小孩从事运动员生涯,因而也减少了体育锻炼的时间。

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对策

1.加强体育锻炼认识教育

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培养,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功能性;从认识体育观念到感受到体育魅力,充分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于国、于民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我们还要做好学生体育观念的转变工作,贯彻“以身为本、教育育人”的宗旨,抓住入学教育和平时体育课教学,讲解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作用和价值。明确体育不仅是个人生存、享受、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学生对此的认识水平提高,对体育的热情、兴趣和爱好就愈大。

2.从课堂上培养兴趣,激发学生锻炼的动力

改变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开设多样化社会健身体育项目课程,如太极球、健身球、空竹、花样毽球等,改变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老、陈、旧”和项目单一,激发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好奇心,增强体育课的凝聚力,可使学生精神专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来。在欢快的节奏下,舒展潇洒的动作,学生觉得既熟悉又新奇,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氛围中达到了锻炼上、下肢力量,提高协调性,发展跳跃能力,增强耐力,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要不断变化形式,使其具有新鲜感,生动感,保持体育课堂的魅力,以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将课堂体育带入课外体育活动中去。

3.创新教学方法手段,突显学生主导地位

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勇于创新,大胆让学生自练、自娱、自己组织竞赛、自己担任裁判,在各项活动中自己管理自己,教师在旁指点。如足球赛、排球赛、篮球赛、接力赛、乒乓球赛等等,各项比赛中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裁判,自己总结。还可采用激励性教育法,如:当学习某一新教材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大脑皮层初步建立动作表象后,可让其进行尝试练习,教师及时予以评价、指点,纠正错误动作,尽快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动力定型。这时总会有几个较早地掌握动作的学生,对这些学生可安排其进行与本次课教材无关的一些新颖的练习。如篮球、排球、羽毛球、足球等练习,留下的学生应想去“尝新”,会更加认真体会动作,刻苦练习。这样可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也可活跃课堂气氛,可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区别对待,重点辅导。通过这些手段与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掌握科学的自我锻炼方法和独立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每次体育课,都能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尝到“成功”的喜悦。

4.积极开展各项竞赛,塑造体育明星和明星集体

体育教师是各项竞赛的组织者,不仅要组织校内各种体育比赛,如,传统项目、运动会大型健美操、大型体育舞蹈、趣味运动会比赛等;还要组织各类比赛,如pK赛、擂台赛、巡回赛、表演赛等;让学生走出去,向外校学习技术和经验,扩大学生的视野观,组织校与校之间的交流赛,取各家所长避各家所短,让学生们增长见识。通过校内、校外的各项比赛,大力宣传体育明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们思想上重视,行动上主动,逐步培养学生们锻炼的主动性、持久性,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

5.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做表率作用

体育教师以自己丰富的知识、熟练的运动技术技能,伴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产生一种羡慕感和积极的学习欲望。体育教师不但要重视仪表美,而且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端庄朴实的仪表,热情活泼的性格,沉稳大方的举止,以能热爱生活、追求真理、渴求知识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使学生懂得真、善、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榜样靠拢。多开展校内及参加地区、市、省乃至部级的教学、体育、科研比等,达到“比、先、敢、帮、超”的目的。

6.发挥课外体育活动的潜力促进体育锻炼的意识

目前大多数学校开设的体育课年限都不能贯穿整个始终,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而且一周一节的体育课对学生的身体而言,也略显不足,如何满足学生自身锻炼的要求,就必须要在课外增加学生活动的次数,单独开设课外俱乐部对课堂教学起补充作用。课外体育活动,既能提高和完善学生对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使他们体会到体育锻炼对自己的重要性,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调节情绪、陶冶情操,为奠定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对学校体育教学实现课内外一体化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五、总结

体育课是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起点,然而这不仅是体育锻炼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锻炼全民族体质的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共同需要。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不仅对学校体育作用、目的以及对教师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对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只有认真研究与探讨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下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创新,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才能使学校体育成为实施体育教育全过程中的基础阶段。

参考文献:

[1]刘彬.王倩.李应伟体育课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效性研究[期刊论文]-大家2010(11)

[2]杨桂志体育教学中学生悟性的培养途径[期刊论文]-体育师友2009(2)

[3]叶学球教师情感在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研究[期刊论文]-惠州学院学报2008(6)

[4]刘树权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与应对办法[期刊论文]-南北桥2008(10)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篇7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自主锻炼培养习惯

义务教育阶段,是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各大系统功能、体能、运动能力、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快速发展时期,是学习各种运动技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时期。遗憾的是,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只有23.3%,参与时间多为课间休息时间,项目多为跑跳、玩耍;有时参与的学生比例较高,达到61.0%,参与时间基本是上体育课前的课间时间;从不参与的学生比例达到了15.7%。总体看来,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锻炼目的不明确,更谈不上具有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自我锻炼习惯是指学生在无教师监督的情况下完成练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良好行为,是对学生锻炼的自觉性、锻炼的目标程度、锻炼的内容和方法及独立处理锻炼中出现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衡量,也是学生自立自强的体现。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探索培养学生自主锻炼习惯,从而达到初步养成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就能更好地达成中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一、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锻炼兴趣

1.选择实用、新颖的锻炼内容。体育作为直观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很多内容能直接引起学生兴趣,选择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很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感,如踏板操、保龄球等就能激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锻炼的欲望,为女学生开辟的形体课也受到普遍欢迎。为了减轻学生因重复参与同一项目活动而产生的厌烦心理,可以在一星期中搭配一天趣味运动项目练习,如:跳长绳,踢毽子,60m迎面接力等。要求各班同学人人参与这些趣味活动项目,发挥团队精神,积极参与其中。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趣味运动会,以班级为单位,参与率要达到90%以上,为趣味活动项目提供展示平台,表扬成绩优异的班级,进一步激发并巩固学生自主锻炼活动的兴趣。

2.创设有趣味、有意义和生活化的活动情境。心理学研究显示:当人们看见熟悉的场景,会不由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内在的兴趣会即时显现。课前的场景设置、课上互动和课后评讲能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同时教师优美、准确的示范也能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影响,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和自主锻炼的热情。

3.教学手段灵活多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多采用以问题引领教、学、练的方法,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尝试、思考和发现;多运用分层教学、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设学习目标,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健身锻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评价。在一堂快速跑教学中,我打破常规,采用男女混合分组、追逐跑、十字接力等方式,以游戏方式进行。结果整堂课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圆满完成,达到了本节课的任务和目的。

二、在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自主锻炼意识

1.理论先行,培养自主锻炼意识。自主锻炼是周期性、持续性运动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体育锻炼对学生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的思想,让学生认识到自主锻炼对增强身体素质和培养吃苦耐劳、意志坚强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从而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调动学生自主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进而把枯燥单调的练习和锻炼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奥运知识讲座,让学生知道奥运会不仅是“更快、更高、更强”的荣誉还有“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的过程。通过讲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被充分激发出来,明白体育锻炼重要的是参与,关键的是过程。再加上教师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最后学生便能展之以能,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

2.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主锻炼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自主锻炼意识只有在不断地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才能保持和强化。在体育老师的协调下,每个月出一期体育黑板报,设立体育锻炼英雄榜,定期组织年级、班级的比赛,比如“开火车”、“篮球三对三”等比赛。通过趣味比赛,既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又能激发体育后进生的信心,同时也能提高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自主锻炼习惯的养成。在一次年级组织的“跨步跳”比赛上,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由矮个学生组成的“矮人队”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了比赛的胜利,荣登英雄榜,而这些学生也在赛后对体育锻炼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尽管经过长期的思想教育,学生上体育课的态度端正了许多,但在平时的锻炼过程中盲目性比较大,对老师的依赖性还很强。在一次短跑课教学时,我课前设疑并让学生自己解疑,课上学生回答问题准确,主动参与各项练习,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还引发了学生观点的碰撞。通过课外作业、课中“成功”体验和课前设疑等方式,我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自主学练、自我评控,在一种自主的氛围中最后实现“动中学”、“学中乐”、“乐中健”。

三、掌握自主锻炼方法,养成自主锻炼习惯

1.在实践中体会锻炼方法,提高学生自主锻炼能力。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基本的锻炼方法,但由于学业负担重和家长反对及自身素质等原因,在练习的过程中很难完全投入运用。运动生理研究结果表明。7―15岁是中小学生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也是中小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我在每周的体锻课上,让学生按照兴趣分组,由一组学生设计锻炼方案,然后带领其余各组学生锻炼。我则是教练员,对练习全过程进行指导,同时也可参与其中一同锻炼,在下课前5分钟集体对本次方案进行点评。例如中长跑锻练的开展,可以采用“以短促长”的锻练模式,在校内开展中长跑自主锻练常用的有效途径有:(1)技战术训练。在跑步当中,良好的技术可以节省能量,并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技术教学中,要求学生摆动腿,充分牵引髋关节前移,增大步长;为了提高跑速、增加步频,身体重心起伏要小,尽量缩短腾空时间,有效利用支撑时间,即缩短缓冲时间,延长蹬伸时间,常用的改进技术练习包括摆臂练习、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后折叠跑、跨步跳等,在战术教学中,围绕合理分配体力,掌握速度节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一般耐力好的同学常采用领先跑战术,绝对速度好、冲刺能力强的同学主要采取跟随跑战术,为了摆脱对手还可采用变速跑战术;(2)重复跑。距离可采用100米―400米,400米―600米,重复4―10次,强度为最大跑速的85%―90%,心率恢复到100次―110次/分时继续训练;(3)等距变速跑。100米(快)+100米(慢)、200(快)+200米(慢),6―8组,强度为最大跑速的85%―90%;(4)定时定距跑。在规定时间内跑完预定的距离,用于发展速度耐力;(5)等距间歇跑。严格控制休息时间,时间越短,效果越好,可以分别进行200米、300米、400米跑等;(6)不等距等间歇跑。如100米+200米+400米,间歇3分钟。当然,教师还应该创造条件,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外出开展越野跑,鼓励学生在家期间坚持中长跑活动。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这一锻炼形式得到认可并向全校推广,学生也基本掌握了常用的锻炼方法,有的小组还创新了一些锻炼方法,如:自制土杠铃练习力量、利用实心球钻孔练习打保龄球,等等,对如何进行科学锻炼学生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在实践中强调习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自主锻炼习惯的养成,是意志与毅力不断强化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学生习惯形成的外因很多,学校是最重要场所之一。在日常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严格把关,以制度作保证;课前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学生自主学练时空间化;课后作业由家长监督。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形成了较强的自主意识,行动逐渐不容易控制,通过制度保证,从外在对学生进行直接刺激,促使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习惯的养成仅仅靠学校这个平台去培养和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习惯,要让学生形成锻炼“生物钟”,时间一到,身体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应该去锻炼了。

四、培养学生自主锻炼习惯的收获与思考

1.培养学生自主锻炼习惯的收获。(1)经过一学期的培养训练,学生养成了积极参与班级体育活动的习惯,各个班级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锻炼氛围,班级活动小组也各有特长,初步实现了多元发展。(2)通过不断探索,我们根据体育课的三个阶段构建了年级―班级―学生三级自主锻炼活动的框架。(3)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了体育测试和比赛效果。通过每学期的体质健康测试发现,学生身高、体重成比例,“豆芽”和“肥胖型”大大减少,肺活量和握力都大有提高。在有关身体素质测试里,学生普遍反映比以前跑得更快了、跳得更高了、投得更远了,家长也反映自己子女小毛病少了,更懂事了,学习也更加认真了。同时学生的竞赛成绩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4)学生基本形成了自主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并向课外发散。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逐渐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明白了体育锻炼对自我的重要性,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习惯一样。这样也就无形中在学生头脑里渗透了终身体育意识,并且一些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课内学练,还想方法挤时间进行锻炼,除了积极参与学校课外活动外,还在双休日进行自发性体育锻炼,甚至一些家长也被子女带动一起进行锻炼,持续时间长、跨度大。

2.培养学生自主锻炼习惯的思考。(1)学生的内在需要是锻炼习惯养成的根本。锻炼习惯是一种个体行为方式,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种因素影响,完全靠体育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体育辅导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需要,进而养成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2)学生的个人心理品质是锻炼习惯形成的保障。锻炼习惯的形成非一日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使锻炼行为变成锻炼习惯,必须是锻炼行为不断的重复和强化,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和身体素质等因素,而且要锻炼学生坚强和“坚持到底”的心理品质,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并进行科学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3)师生间的锻炼效应是锻炸习惯形成的动力。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比较强,但是自制力比较差,在教学中要扬长避短。利用师生之间的信任心理和同学间的争强好胜心理,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效应和同学间的“成功”效应,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刺激,激发学生的锻炼动机并形成动力,促使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4)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锻炼习惯的形成。通过实践发现,平时就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锻炼习惯能够较快地形成,持久性也比较强,其他学生就差很多。自主锻炼习惯在学生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不断加强身体练习,可以事半功倍。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养成内在的、稳定的、以自我为主的锻炼习惯,并发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5)重视信息反馈,激发学生继续锻炼的热情。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对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成绩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坚持目标的欲望和继续锻炼的热情。比如,在进行一分钟运球上篮球教学时,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而达到这一目标。阶段练习结束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自我锻炼成绩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指标完成情况,表扬先进,鞭策后进,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氛围,从而推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总之,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尽职尽责地为学生的自我锻炼创造条件,营造气氛,把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课内外自觉积极的行动,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篇8

1917年,发表了著名的《体育之研究》,强调学校教育要“三育并重”、“体育占第一位置”,体育是一个国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然而,根据我国的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最近20年,青少年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在持续增长,而肺活量、速度、力量体能素质却在持续下降,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一倍,眼睛近视比例更不容乐观,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达到76%,大学生甚至高达83%。

《孟子》里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注老年人健康就是关注我们明天的生活”等。现代社会随着老年人逐渐增多,健康长寿越来越被社会关注。随年龄的增加,老年人60岁以后的寿命中有3/4时间生活在带有慢性疾病之中。肌肉、骨骼、关节、器官、组织机能衰减。[2]老年人离、退休后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体育锻炼,从而使之安度晚年、健康长寿。

这一些数据的变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加强了青少年时期的身体锻炼,而老年人就是青少年的明天。目前,全国各地、学校都纷纷响应号召,各社区的老年健身俱乐部在青少年的带动下也积极的开展了阳光体育健身活动。本文就是对社区体育老年健身俱乐部在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过程进行了解、探讨、研究。争取把社区体育运动开展得同样火热。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与社区体育锻炼的交互作用。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走访法等多种方法对“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与社区体育锻炼的交互作用进行深入了解。

三、阳光体育运动在社区开展的现状

(一)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段现状

调查得知: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锻炼时间基本为早上及课间操、中午和下午的课外活动;社区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基本归为早上、晚上二个时间段,极少数还利用上、下午的余闲时间进行锻炼。由调查看出:社区体育锻炼与青少年的阳光体育运动一样顺利开展。锻炼的时间段和人数参与量都得到了保证,其中最显著的是利用上、下空余时间进行锻炼。可见,社区体育锻炼在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的带领影响下积极发展壮大。

(二)社区体育锻炼方式现状情况概述

通过调查了解:青少年锻炼的主要形式有:跑步、健美操、武术、各种球类和舞蹈等。每次活动都积极主动参与,大多是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项目进行锻炼,除非是统一组织安排。社区组织安排的主要锻炼形式有:散步、快走、慢跑、太极拳、太极剑、舞蹈等。其中组建散步和舞蹈的团队较多,并且参与的人也相对较多,组织者积极有干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组织。每天锻炼人们都按时到位,积极主动,相互学习、健康交流。虽然各自的锻炼方式有些不一样,但都是积极的尽自己的运动能力锻炼。

(三)参加体育锻炼人员的时间统计

调查发现:随着青少年阳光体育的开展,社区体育人们锻炼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也一直居高不下,在锻炼的时间上保持得非常好。社区体育受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在锻炼的时间上主动达到青少年的锻炼标准。每天锻炼一小时者达57.5%。几乎不锻炼的也为数不多,仅占9.2%,约高于青少年中不锻炼的人数比例。

(四)参加社区体育锻炼人员的年龄段统计

阳光体育与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相结合,终身体育是终极目标。从调查中看到:虽是社区体育健身场所(多是中老年的锻炼群体),但在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的影响下,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参与其中。因为有青少年的参与和辅助,中老年锻炼的积极性又得以提升。可见,锻炼是不分场合和年龄的,只要有这种意识,都能达成最后的目标,在那都可以得到健康。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锻炼意识,阳光体育的终极目标就能顺利实现。

(五)阳光体育运动对社区体育锻炼的影响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社区体育锻炼参与人数的百分比增长方面。社区体育受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参与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上升了一半有多。可见,社区体育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一部分,是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下蓬勃成长的,同时社区体育锻炼又是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延续,社区体育锻炼的积极开展又反过来促进了青少年阳光体育的顺利实施。青少年的运动带动中老年的活动,通过锻炼中老年健康体魄又让青少年看见了自己锻炼的终极目标。所以,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和社区体育锻炼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四、对社区阳光体育运动下的调查结论

(一)社区体育成为了一种体育锻炼意识,进一步落实终极目标

阳光体育的终极目标是终身体育。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是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而社区体育锻炼则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自觉、主动的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工作五十年,健康生活一辈子”的体育理念,进一步实现阳光体育的终极目标。

(二)社区体育与休闲体育、快乐体育是一脉相承的,关键在于培养人们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不管是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还是社区体育锻炼,人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和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来达到锻炼身体、改善体质,促使身心全面发展的。阳光体育与快乐体育也是一脉相承的,人们只有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才会参与,才会把体育融入生活的一部分,养成长期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三)社区体育与青少年阳光体育相辅相成,社区体育为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推波助澜,把全民健身落到了实处

从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锻炼效果来看,成绩是肯定的。影响是积极的。目前,在社区锻炼的的人们年龄从二十多到八、九十分别不等。由此说明:青少年阳光体育延续进了社区,社区体育为实现终身体育目标搭建了平台。人们用行动努力实现自己的健康目标,把健康落到实处,为全民健身做出努力。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篇9

关键词:研究生本科生体育活动比较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财经学院、新疆农业大学的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共600名(男女比例1:1),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研究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5份,有效问卷248份;对本科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3份,有效问卷257份。

2结果与分析

2.1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整体来看研究生与本科生参与体育锻炼都是从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出发,总体趋于一致;在参加体育锻炼目的上各有侧重,具有一定差异性。(2)83.27%的本科生以通过体育测试为主要目的,这和体育达标良好与否被作为评优评先的基本标准有很大关系;而目前研究生教育还没有开设正规体育课,缺乏相应完整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因此研究生锻炼多自觉开展,这与78.31%研究生选择以强身健体为主要锻炼目的是相应的。(3)防病减肥、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开始成为学生锻炼的重要原因,这与社会人们整体健康观念的转变和社会审美导向有关;调解情绪、提高效率,这与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学习科研压力、就业压力有关。

2.2喜欢参加的体育项目

从研究生与本科生喜欢参加的体育项目来看:(1)消费不高、娱乐性强、简单易行、运动量较小的运动项目是研究生与本科生的首选项目,依次为:跑步、球类、健美操、体育舞蹈等。(2)跑步和羽毛球、乒乓球是男女研究生和本科生都喜爱的运动项目。但又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以对抗性强、富有刺激的运动为主,如篮球、足球等。而女生主要以趣味性强、运动量较小的项目为首选,如,羽毛球、健美操、乒乓球等。(3)不同性别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具有性别特征,且选择多以同一寝室或班级选择同一项目,说明以上这几个体育运动项目在课外比较容易开展,有较强的群众基础。

2.3锻炼的频率、每次锻炼时间

在每周锻炼次数的调查中,本科生的锻炼频率均高于研究生,这与研究生体质下降,肥胖率增高等众多资料的研究结果相符合。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研究生有49.40%,本科生占31.91%;7.39%的本科生锻炼时间在70分钟以上,而研究生只有4.42%,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从整体来看,研究生和本科生锻炼频率和锻炼时间上的明显差异性,在客观上会造成研究生体质相对于本科生来说有所下降。

2.4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

调查显示,个人锻炼是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其次为与同学朋友一起锻炼;而本科生则以与同学、朋友一起锻炼为主,其次为集体锻炼,这主要由于本科生集体生活、年龄相仿、兴趣爱好易受影响趋于一致。研究生年龄差距较大、加上不同的工作学习经历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参加锻炼形式;同时也与体育项目开设特点和他们的活动习惯有关。38.13%的本科生选择俱乐部锻炼比8.43%的研究生高出29.7个百分点,这主要与本科教育阶段开设体育俱乐部授课体制有关,而研究生教育因缺乏相应完备的体育教育目标体系,大部分院校没有开设研究生体育课。

3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新疆高校研究生与本科生体育活动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研究生与本科生在锻炼频率和锻炼时间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客观上造成研究生体质相对下降;同时研究生和本科生体育锻炼的内容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在项目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研究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思想认识与实际锻炼严重失调程度高于本科生。应加大对体育功能的宣传力度,引导研究生充分认识体育价值,形成正确的体育健康观念,自觉强化体育锻炼意识,努力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促进其体质的增强。由于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研究生和本科生人数急剧增加,运动设施、场地增长速度与学生人数增长比例严重失调,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正常需求,应加大体育投资,增设体育选修课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满足研究生与本科生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需求。当前研究生教育没有完备的体育课程标准,缺乏开设体育课的指导思想、课程构想、教材体系及教学方法体系,建议建立一套研究生体育课程标准和体育教学评价标准,来促进研究生体质的健康发展,推动高校体育改革的进行。

参考文献: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篇10

关键词:湖水经济学院在籍女生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因素建议

一、引言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途径主要是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延伸,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锻炼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力,以及施展个性、培养兴趣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内容。我校女生人数逐年增加,占总人数的60%―70%,所以极有必要对我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综合调查,全面了解她们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组织形式、影响因素等,对女生课外体育锻炼进行科学的管理、合理的引导,为在新形势下实现我校体育工作目标和任务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湖北经济学院在籍女生为调查对象。所测学生均按院系随机抽样方法和原则决定,以小样本推论总体情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书籍、文件与资料。

2.问卷调查法。设计《对湖北经济学院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问卷,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917份,回收率为95.85%。

3.访谈法。访问我校体育系领导和教师。

4.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进行数理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我校体育课采用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学校开设了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毽球、健美操、体育舞蹈、艺术体操、瑜伽、武术、散打、跆拳道、游泳、运动休闲等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对我校女生课外体育锻炼过程进行了调查。

(一)我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

我校女生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为264人,只占13.77%;很少参加课外体育锻炼822人,占42.88%;被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625人,占32.60%;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206人,占10.75%。由此看来,我校女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情况总体一般,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太少,积极参与率不高。

(二)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时间

由表可知,有90%的女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每周1-2次的943人,占49.19%;每周3―4次的512人,占26.71%;每周4次以上的168人,占8.76%;有291人极少参加锻炼,占15.18%;有3人不参加锻炼,占0.001%;有934名女生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内,占48.72%,时间较短。以上说明我校女生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达到体育人口的要求,因此我们应通过积极、有效的手段,激发她们直接参与的意识,自觉、主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提高体育锻炼的频度。

(三)女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地点

校内体育场所是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首选地点,占82.79%;还有小部分女生选择校外收费的社会健身场所,说明女生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她们逐渐认识到身体的重要性,愿意在运动、健康方面进行消费。

(四)女生课外体育活动选择的项目

问卷所列16个锻炼项目中占前八位的是:排篮网类活动、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跑步、运动休闲类、跆拳道。由此可见,女生选择项目主要选择没有身体接触、运动强度相对平和、可独立练习、易于控制上手、娱乐性较强,并有利于形体发展的项目。

(五)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

由表统计得出,依次是:自由组合、院系体育活动、个人活动、体育俱乐部、课余训练、其他。我校女生选择率最高的是自由组合,占43.09%,她们喜欢和自己的好友一起锻炼,表明女生体育群体的形成是由共同的兴趣、爱好、友谊而自发组成的。35.42%的学生更希望参加院系或班级的比赛活动,个人活动占13.88%,主要是晨跑和校外健身场馆运动。而俱乐部式只占5.58%,说明我校体育俱乐部课外组织方面尚不健全,对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还很不到位,任凭学生兴趣自由活动,存在无组织、无计划、盲目性,亟待解决。

(六)女生体育消费水平

从调查结果看,70.01%的女生每学期体育消费在200元以下,主要用于购买运动服和鞋类,而购买体育器材、租用场地费用则很少,女生体育消费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

四、影响我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一)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1.强身健体、调节身心,占被调查女生的45.02%。她们普遍认为锻炼身体、调整身心可使自己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表明我校女生课外体育锻炼有明确认识,动机是健康、积极的。

2.满足个人兴趣爱好,调节课外生活,占20.50%。她们把体育运动作为娱乐休闲的手段,以此来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在运动中寻找乐趣,乐此不疲。

3.体育课达标、考试,占18.31%。部分女生为应付考试而参加体育锻炼,这就要求我们有效地引导她们形成正确的动机,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4.掌握运动技术。少部分女生能充分利用高校有利的场地和师资资源,渴望更多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以尝试不同的运动项目,了解、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

5.为了社交。已有少数女生认识到体育是社交中不可缺少的剂,是走上社会与人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因而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易于与人沟通的运动项目,例如羽毛球、网球,旨在为以后更好地与人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二)学校体育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1.重视体育课教学,忽视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我校开展俱乐部模式教学已有五六年,但在俱乐部课外延伸方面明显不足,存在一些显著问题:一是逐年扩招,体育课课时增加,使得师资紧张;二是我校远离市区,教师乘坐班车上下班,课外辅导时间不充足;三是教师课外辅导劳动价值被低估;四是学校领导对课外体育锻炼不够重视,只注重课堂教学和各项竞赛活动,挫伤了教师课外组织、辅导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

2.缺乏运动技能,没有合适项目。有相当一部分女生没有某一项运动专长,自信心不足,虽有锻炼欲望,但怕做不好别人笑话,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没有付诸行动。因此开展课外锻炼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方面远远超过了体育课本身。

3.运动场地器材不足。这几年我校场地器材虽投入较大,但扩招后教学班级猛增和场地安排不科学还是造成了场地拥挤、器材短缺的现象。学生运动时间主要集中在下午的4―6点,而体育课占用了大部分场地,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影响了部分女生锻炼的积极性;同时又出现周日非教学时间各场馆却空空荡荡的现象,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做好场地器材的协调分配,为女生非教学时间提供器材和指导,能吸引她们自觉加入体育锻炼行列,有利于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多元化。

(三)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主要表现在学校体育锻炼的传统、学校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宣传、体育象征性建筑等方面。我校的体育文化是以运动会和一些球类比赛的形式体现的,这些校园体育文化在提高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识、锻炼氛围,以及改善学校课外体育锻炼环境上发挥了积极地作用。但在体育宣传、报刊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五、结论与建议

(一)加强课外体育锻炼宣传,增强女生体育锻炼意识。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充分挖掘她们在竞争、友谊、合作、意志与精神方面的价值,培养她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她们愉快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二)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体育系在完成体育教学的同时必须制定课外体育锻炼计划,加强体育师资力量的配备,指定专门教师对女生的课外体育锻炼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向女生传授更多的运动技能、科学锻炼方法,引导女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三)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和运用,使场馆器材的设置能满足女生教学和课外锻炼的需要。

(四)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导向作用。把课外体育锻炼和俱乐部式课堂教学相结合地纳入学校体育管理体系中,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俱乐部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师的监督和指导职能,培养学生体育骨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保持体育教学与课外锻炼的连贯和统一。

(五)举办综合体育运动会,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由各俱乐部组织,以院系为单位进行综合积分,举办集竞赛、健身、娱乐、育人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活动,改变一年一次运动会和球类竞赛一统校园的现状,增加游泳、健美操、运动休闲、体育舞蹈等多个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特长,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观看、参与体育项目的自由,丰富课外生活,形成校园健身氛围,带动课外体育锻炼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张俊英.影响大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山东体育科技,2002.3,第24卷,(1).

[2]徐彩明,王若光.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0卷,(3).

[3]焦宇锋,钱志明.对体育锻炼中影响活动动机的心理因素的探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0,第16卷,(5)

[4]王淑芝.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调查与分析.河南大学学报,2004.3,第44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