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心动图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8:04

超声心动图教学篇1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mooC;pBL;CBL;LBL;超声培训

随着围术期医学的发展,应用超声技术实施麻醉操作和进行即时诊断来实现精准医疗已成为麻醉医生必备的临床技能[1-2]。但由于心脏超声技术较为复杂,涉及的知识面广,同时有很多知识点难以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该内容的教学需要。要以目前的理论授课、模拟教学及短期培训使学习者完全掌握该技能尚有难度[3]。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是一种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技术,它的出现挑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mooC能触及世界各地的大量学习者,对开放式教育产生了积极而长远的影响。通过mooC网络平台能够为学员创造网上学习的机会,给更多学员提供系统和反复学习的可能[4]。在mooC平台基础上,将基于问题/病例的学习法(problem/casebasedlearning,pBL/CBL)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联合起来引入到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更适应时代的需要。

1对象与方法

1.1观察对象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第三届(2018年11月)——四届(2019年11月)“中美心胸血管麻醉湘雅论坛”围术期超声心动图技术培训班学员30名/届,共60名。

1.2教学方法

分成两组:观察组为pBL/CBL组教学模式(2019年培训班学员),对照组为LBL教学模式(2018年培训班学员),每组各30名培训班学员。对照组学员男女比例为13:17,年龄31~42岁,平均年龄为(34.57±2.53)岁;观察组学员男女比例为16:14,年龄30~48岁,平均年龄为(35.33±3.25)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L为传统教学模式组,即培训班学员进入围术期超声心动图培训班后,按照传统模式由授课老师授课学习(包括讲座、模拟人教学以及临床观摩),见表1。pBL/CBL为问题/病例导向教学模式组,即培训班学员进入围术期超声心动图培训班后,除了传统模式的学习方法和内容外,提供新青年麻醉论坛(网络平台)的学习(即在2018年培训班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平台pBL/CBL的学习模式),同步教学课程并实现教学网络化,结合pBL/CBL的学习模式进行现场教学,针对培训班学员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作出解答与指导,同时安排富有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负责组织网络病例讨论,及时通知和组织培训班学员参与讨论。

1.3观察指标

1.3.1学习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分为三部分:(1)基础理论考试:占总成绩30%;(2)操作技能:在模拟教学中心对培训班学员进行超声心动图标准切面获取,冠心病、瓣膜疾病等病例分析方面的考察,占总成绩的30%。(3)超声心动图图像解读:给出超声心动图图像,培训班学员需对图像中的正常心脏结构或者病变特点做出正确的选择,占总成绩40%。

1.3.2教学反馈通过问卷调查、微信群的方式评价教学效果。重点调查培训班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对围术期超声心动图学习的兴趣及获取知识的途径的选择。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学习成绩的比较

比较两组培训班学员学习成绩提示,两组培训班学员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超声心动图图像解读及总考试成绩的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2。

2.2培训班学员对教学满意度的调查情况

60名培训班学员均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比较两组培训班学员对围术期超声心动图的学习满意度情况发现:观察组较对照组总体满意度较高(见表3)。

超声心动图教学篇2

《超声诊断学》教材供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使用,是全国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编本教材力求"以岗定学"的原则,协调统一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等。教材紧扣高职高专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超声诊断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侧重超声人才的培养目标,操作技能培养与超声图像特征识别能力相兼顾。本节课程是教材第十四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心脏超声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生理学、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对风湿性心脏病的相关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影像专业学生已经在前面课程中学习了心脏超声的基本知识,对标准切面图及正常心脏超声表现有一定的掌握,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2重点及难点

重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要点;风湿性心脏病的超声检查手法(主要切面)。难点:风湿性心脏病血流动力学改变;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的分度。

3教学目标

掌握:风湿性心脏病血流动力学改变;二尖瓣狭窄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要点。熟悉:风湿性心脏病的超声检查手法(主要切面)。了解: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超声复查要点。

4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采用讲授法、图片、模型、视频演示、比较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1]。

5教学过程

5.1复习及导入应用文学影视作品《穆斯林的葬礼》中主人公韩新月的遭遇,引起学生对本节风湿性心脏病的求知兴趣,并运用心脏模型对心脏结构、瓣膜相关内容(解剖、超声表现)等进行回忆、复习。

5.2讲授新课

5.2.1从风湿性心脏病的概念、基础讲起,因风湿性心脏病以二尖瓣病变,尤其是二尖瓣狭窄多见,所以重点是从m超、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等级各方面对二建瓣狭窄进行讲授。在其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二尖瓣狭窄心脏听诊杂音的音频,运用心脏模型演示心脏超声检查各标准切面的探头方向及位置、探头旋转变化手法,同时与病例图片及典型的超声心动图视频资料相结合[1]。

5.2.2运用图示法讲述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血流动力学变化[3]。如:二尖瓣关闭不全时,部分血流在左房、左室间无效循环,左室、左房容量负荷均增加左房、左室增大左房压力增高肺淤血,肺动脉高压右室压力负荷增加。

5.2.3了解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的超声表现,二尖瓣病变常常会合并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此时需综合分析二者病变、评价病情。

5.2.4运用提问、讨论法风湿性心脏病瓣膜通过手术置换后超声复查时,我们需要观察哪些内容呢?(超声复查的要点:观察是否有瓣周漏、测量二尖瓣开放幅度、二尖瓣口峰值流速、估测肺动脉压评价恢复情况)[2]。

6总结及课后思考题

6.1对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简要的归纳总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课主要内容:风湿性心脏病超声检查手法、二尖瓣狭窄的超声表现、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增强记忆和理解,达到本次课程的教学目的。

6.2为了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设计了一个思考题,"鲁登巴赫综合征"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超声诊断,这道题使得二尖瓣狭窄和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的知识巧妙结合,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4]。

以上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加深,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5]。

超声心动图教学篇3

[关键词]心脏听诊;可视化;数据库;心动超声

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在诊断学教学中,心脏检查历来是教学的重点,而心脏听诊又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1]。通过正确的听诊可以获得重要信息,对于结构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以及一些临床急危重症,如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等机械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早期诊断价值,因此心脏听诊是医学生和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实践技能。但是,心脏听诊的心音、额外心音,尤其是杂音部分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绝大部分学生都很难理解和掌握。导致这种教学困局的原因可能为①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谱的改变,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心脏听诊病源明显减少;②随着心动超声、心肌灌注显像、冠脉影像学的大量使用,临床医生越来越依赖辅助检查,对心脏查体的重视程度逐年下降,甚至个别心血管病专科医生查房时不带听诊器,这也给医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利的影响;③心脏听诊的本质是声音,声音的教学很难用文字、图表的形式讲解清楚,传统的学习方法主要靠录音来完成,毫无真实感,使得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④见习课时,一方面时间有限、病源不足,医学生无法切实体会和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也没有有效的训练方法和仪器,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由于以上教学困境,国内外教学工作者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以提高心脏听诊的教学质量。如:加强理论与多媒体教学[1];在心动超声指导下结合心脏结构理解心音的听诊特点[2];使用电脑模拟人来模仿心脏病患者的各种阳性体征[3]等。然而,这些教学方法的尝试和实践均存在各自的局限和不足,如理论教学对听诊训练无具体直观的作用,超声学习需要周期,而电脑模拟人价格昂贵,又受到时间、场地的限制,很难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近年,随着心音采集设备的大力发展,使得将心脏听诊的声音特点可视化成为可能,实现“听觉”向“视觉”的转变[4],这将大大促进医学生对心脏听诊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心音、额外心音、各种心脏杂音的收集和转化,结合图片、理论讲解、超声指导,建立心脏听诊的可视化数据库,有望成为心脏听诊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新的趋势和方向。

1数据库的建立

1.1收集、整理数据材料

心脏听诊过程中,采用心音采集设备收集心音、额外心音、杂音等听诊资料,按照由正常至异常、由简单至复杂、由生理至病理、由心音至杂音的原则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将听诊资料转化为可视化心音图,变“听”为“看”,同时收集其心动超声图像,最后将所有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进行归类(包括以条文分类和以心音类型分类),将原始听诊音频数据信息、可视化心音图及心动超声视频数据储存在计算机文档中,并配以相应的讲解和说明,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积极咨询相关心血管病专家、心动超声专家和网络专家的意见,确保相关资料的准确性和整理的合理性,为建立数据库做准备。图1为技术路线图。

1.2建立数据库

收集完善相关听诊数据资料后,建立心脏听诊可视化数据库(图2)。数据库拟划分为四大板块:知识学习板块、模拟练习板块、听诊考核板块、管理更新板块。知识学习板块以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心脏听诊技能为出发点,介绍心脏解剖生理知识,详细描述正常心音及杂音形成机制,结合可视化图形、超声图像讲解各种心脏杂音的要点。模拟练习板块在数据库基础上选取部分心音、心脏杂音,为易混淆的心音对比提供鉴别训练平台。考核板块包括知识点考核和听诊技能考核。管理更新板块主要是教师管理维护板块。该数据库不仅包含诊断学中心脏听诊要求的全部教学内容,而且计划增加部分不常见的杂音听诊内容,从而增加学生的听诊经验。数据库的实际效果主要取决于心音原始素材质量的好坏,因此在声音的选择上注重收集典型的心音和杂音,保证声音素材来源的质量,一些罕见的、复杂的杂音可作为补充学习资料。

超声心动图教学篇4

【关键词】乡村医生;解剖学;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3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148-1

作者:彭宝华

2005年我校成为全省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培训基地之一,对基层无学历卫生技术人员开展中专医学学历教育。笔者承担培训学员的对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有了新体会,突出了这门课程在临床上的实用性。

乡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他们时常感到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掌握的技能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对现代以解剖学知识作为基础的新型临床治疗手段、方法了解甚少[1]。在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上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指导,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乡村医生的角色特征决定其工作性质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会影响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在解剖教学中注重解剖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根据临床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在解剖学的学习过程中,乡村医生学员最关心的是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如何应用解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必须把握以临床工作需要为中心、为临床服务,体现实用性的原则[2]。

解剖学知识临床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对于一些临床工作应用较广,实用性大的重要内容。例如,直接看到的眼睛结构主要包括的有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结膜,由此引申在临床上进行眼睛检查时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及结膜、巩膜的检查;胸腹部标志线对胸腹腔脏器的体表定位,结合临床对心脏浊音界的叩诊,肝、脾、胆囊的定位方法,肝、脾肿大分度。常用的气管切开部位、食管和男性尿道的3个狭窄的部位和临床意义、心的位置、常用的动脉压迫止血点和临床常用穿刺的静脉名称和穿刺部位等,这些都是他们日常工作中经常用到的知识,则详细解释,有针对性地重点介绍。

许多临床新的检查技术和治疗方法都应用了解剖知识: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脏冠状动脉结构和功能直接和可靠的方法。使用心血管造影专用设备进行显像和摄影,用特制的心导管经股动脉、肱动脉或桡动脉送到主动脉根部,分别置入左、右冠状动脉口,注入少量造影剂,使左、右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得到清楚的显影,可以发现各支动脉狭窄病变并且估计病变程度;近十余年开发的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治疗使冠心病治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目前全世界每年有上百万、我国每年有上万例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大大减少了病死率,提高了生存质量。这些检查和治疗方法都是在乡镇卫生院见不到的。使其了解解剖学知识作为基础的新型临床检查和治疗手段,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超声心动图教学篇5

【关键词】医学教育;教学模式;纵贯式立体化;超声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17-02

医学影像学作为医学领域中知识更新最快的学科之一,其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超声诊断学作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向着定量化、功能化、微观化、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日新月异[1]。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对教学的更高要求,在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结构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能力的同时,更要求教师能够以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合理、更高效,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临床思维与影像知识相结合的能力,使其成为顺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1现状分析

目前,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非影像学专业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充分体现了影像医学在医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超声诊断学作为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充分体现。由于整个超声诊断学的教学课时数相对较少,而教学内容又比较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粉笔、黑板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把大量现成的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抽象且难以理解。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出的学生,虽然理论知识可能较好,能够“背住”重要的知识点,但缺乏形象思维能力,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临床工作中,更谈不上运用超声医学知识

来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2]。近年来,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使得超声影像教学有了飞跃,大多数教师都采取了教科书加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图片、视频,使其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形象、生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讲授内容多是以解剖为基础,病理为依据,超声表现为重点,辅以超声图片或动态图像来加深学生理解,学生建立的仅是从因到果的单向思维过程。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超声检查结果来判断其病情、病因以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改变,即需要从果到因的逆向思维。因此,要求教师探讨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建立起这种临床思维

2纵贯式立体化超声影像教学模式的构建

立体化创造性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适当运用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增进其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习思路,灵活运用所学各科基础及临床医学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3]

纵贯式立体化的超声影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所谓纵贯式,就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立体化,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临床各学科的知识综合在一起,针对某一疾病或病理表现给学生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知识模型。在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给学生留出将要讨论和讲授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尽量模拟真实病例的超声诊断过程,给出患者主诉,查体结果,相关化验结果以及超声表现,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老师主要对各组思维过程的正确与否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病因、病理、病理生理方面去推论,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帮助学生将无序的知识整理为有序的知识,将错误的知识修正为正确的知识。这一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了归纳总结的水平,为良好临床思维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教学模式的实施

3.1深入了解教学对象

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很好的了解学生的状况才能因材施教,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时,学生已经完成了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同时在进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科目的学习,超声诊断学是这两种学科的良好的衔接,起到了桥梁作用。此时的以病例为中心的纵贯式立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2落实备课环节

备课,包括选取病例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授课教师平时要细心收集临床病例资料,以教学大纲为中心,选择典型病例,将病例资料合理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制作在影像学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借助于交互式的课程设计与组织,多种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生动形象地展示所讲授的知识,建立丰富的教学情境,拓展教学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其运用必须恰当合理,应文字简洁,重点突出,图片清晰,动画生动,起到多层次、多角度地模拟动态过程,很好地体现超声检查的实时特点的作用,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4]

3.3引导学生融会各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超声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上,研究活体组织器官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状态的学科。而发现异常的前提是必须熟悉正常,在正确把握人体解剖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头脑内完成由立体活体组织到平面图像、由大体解剖到影像解剖的认识。正常的影像解剖是识别病理性改变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以及内科学、外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较好地融合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各器官解剖及生理特征的基础上,熟知各系统常见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超声影像特征,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打下良好基础。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正确的思维模式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了特有的知识再发现的环境,推动学生作为学习者主体参与知识建构活动

3.4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授课过程中注重各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贯通,让学生明确超声影像诊断不单纯是“看图”,更需要综合分析,即要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资料来综合分析;讲解“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提高学生的立体临床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布置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向思考型、创新型转变[5]。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每一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图片上提出问题,由学生组织讨论,发表诊断意见。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记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综合分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5鼓励学生涉猎本学科的新知识

超声医学是声学、医学和电子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6]。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超声诊断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他们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去获取新的知识,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获取新知识过程的关心应甚于对他们掌握新知识结果的关心,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方法的关心应甚于对他们掌握新知识量的关心,以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为他们日后临床工作中能够充分自如地运用超声诊断手段,并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打下良好基础

4效果评价

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通常采用行为标准和效果标准相结合的方式。行为标准就是根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作为直接评价的对象,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课堂效果等,效果标准即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是以学习成绩进行间接评价[7]。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我们进行教改的最终目的,因此,在考核教改带来的教学质量的变化环节,我们也着重从以上几方面进行评价。由于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小组讨论的环节,一改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局面,将教学过程首先定义为教与学双方的活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倡学生的独立探索。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从讲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教师也随之从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平日成绩及理论考试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主要体现在病例分析能力方面进步较大,说明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起到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俊祥,储德开.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探讨[J].实用全科医学,2004,2(3):246-247.

[2]俞曼华,张俊祥,时爱萍.医学影像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做法[J].实用全科医学,2006,4(6):691-692.

[3]李丽,念红,郑学芝等.应用立体化教材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J].医学教育探索,2007,6(6):504-505.

[4]杨俊丽.浅谈网络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3):283-285.

[5]唐红.心脏超声诊断的方法与思路[J].西部医学,2003,1(2):175-176.

[6]陈倩,张挪富,丘丽冰,吴华.教学医院进修医师培养及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85-87.

[7]王素瑛,吴绍华,何红媛.教育质量评价及其方法[J].泸州医学院学报,1998,,26(6):517-519.

超声心动图教学篇6

关键词四维超声胎教血流动力学

胎儿教育是目前胎儿医学中前沿的研究课题,对优生优育有一定意义,目前国内已有关于胎教方法等方面的研究[1~3]。有文献研究证实[4]胎教能使孕妇分泌对身体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这些有益物质通过血流,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有利于胎儿生长发育。四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超声医学里新发展出的技术分支,在妇产科应用较多。目前,利用四维多普勒对胎教效果进行前瞻性研究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以四维彩超观察音乐胎教前后胎儿脐动脉、主动脉、大脑中动脉、下腔静脉、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及行为活动能力改变,进行胎儿生理评分,以评价音乐胎教对胎儿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进行四维彩超检查的孕妇中随机选取26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为1.孕妇身体健康,经常规超声检查未发现异常。2.胎儿孕龄已达23周。3.以往均未进行过胎教。4.签署知情同意书,可配合完成胎教及后续检查。

1.2仪器

使用仪器为美国GeVoluson73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为容积探头,频率5mHz,进行扫查。

1.3方法

从孕23周起,实验对象每2日进行综合胎教1次,主要是以抚摸及音乐刺激胎儿听觉器官的神经功能,每次15分钟,选择在胎儿觉醒有胎动时进行。播放音乐的声源距孕妇1米,音响强度维持39分贝。音量强度模拟胎儿在子宫内所能听到的音响强度,测试方法为成人以手护耳,隔着手掌能听到传声器中的音响。胎教音乐的节奏平缓、流畅,不带歌词。在胎儿收听音乐的同时,孕妇亦通过耳机收听带有心理诱导的孕妇专用CD,抚摸腹部,并随着音乐表现的内容进行情景联想。在胎教前后进行四维彩超检查。

1.4观察指标

观测胎教前后脐动脉、主动脉、大脑中动脉、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及行为活动能力改变,用彩超详细扫查胎儿脐动脉、主动脉、大脑中动脉等血管,将多普勒彩超取样容积置于血管中声束与血流方向平行,获取并测量至少3个形态一致的多普勒血流频谱。

根据频谱算出各个动脉的收缩期/舒张期流速比值(S/D),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动脉的最高血流速度(pFV),流速积分(FVi)。根据血流教谱,测量胎儿每分钟心率(HR),以公式推算出心输出量(Co)。在胎教前后重复测定上述各参数.计算时取各参数3次平均测值。实验过程中隔日多次检测,取各次平均值。

用四维彩超在胎教前后观察胎儿行为活动,进行胎儿生理行为评分。胎儿生理评分方法[5]为在四维超声检查期间,胎儿头部明显活动记2分,四肢及躯干明显活动记1分,并且5分内只计算1次,总计算时间为四维超声检查的15分钟。实验过程中隔日多次检测,取各次平均值。

1.5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参数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胎教前后多普勒彩超显示音乐胎教后胎儿脐动脉Ri由5.21±1.54下降到4.21±1.51,S/D由2.03±1.35下降到1.85±1.37,说明胎教后脐带胎盘血流灌注增加而阻力减低。胎教后胎儿主动脉血流速度由胎教前的0.89±0.14增加为1.17±0.16,心输出量由之前的452.4±201.4增加到519.2±203.6。同样胎儿大脑中动脉Ri和S/D均降低,提示音乐胎教使胎儿脑血流量增加,改善胎儿心脑供血。胎教后胎儿生理评分亦增加。具体数据见表1。

与胎教前相比较,ap

3讨论

胎儿生理学、医学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发展,使众多学者可利用该技术进行胎儿研究。研究表明,在母体内胎儿有接受教育的潜力,胎教可以通过胎儿的感觉器官来进行。胎儿孕22周时,胎儿的条件反射已形成。在该时段之后,科学地给予刺激,可以使胎儿感觉器官在良性信号循环刺激作用下,发育更为完善,并且能发掘胎儿神经系统潜在能力[6]。胎教促进分泌的卵磷脂可以使母体与胎儿更为健康[7],音乐胎教的原理是孕妇与胎儿听到优美动听的乐曲后,母体通过欣赏思维与逻辑思维,神经系统产生神经递质并随血液循环流入胎盘,这些特有递质创造胎儿大脑神经发育的外环境.使胎儿发育完善,从而达到改善胎儿素质的目的[8]。

自Baun首先提出三维超声理论以来,八十年代后期,三维超声开始进入医学界,90年代末期,三维、四维超声推向临床,进入21世纪后,三维、四维超声成像在产科方面的应用已较广泛[9~12],目前使用的四维超声技术成像可以实时立体显示胎儿图像,除拥有以往三维超声的全部图像处理功能外,还增加一些新的功能,如四维超声提供6种可能的重建方向,而三维超声只有一种重建方向,从而使图像处理变得简化,四维超声系统也提供各种重建模式,各种重建模式相互组合可以获得更为优质的图像质量。四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能更好地显示胎盘、脐带、胎儿内脏的血流灌注情况,四维超声检查不仅可以获得胎儿立体图像,还可以跟踪胎儿运动。四维超声检查要求探头相对固定,在一段时间内对胎儿实时测量,可以实时记录胎儿在母体内的活动情况,有利于评价胎儿的生理状态,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有研究表明,子宫内胎儿在妊娠20周时内耳发育的程度已经基本和新生儿类似,到中期妊娠22周时,胎儿中耳的听小骨已分化形成,胎儿即存在听力。因此本实验中均选择孕龄在22周之后的胎儿,因为其对音响反应效果较好。观察受试者在音乐胎教前后胎儿胎教前后脐动脉、主动脉、大脑中动脉、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及行为活动能力改变来评价胎教的有效性。胎儿脐血流可以反映胎儿胎盘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脐动脉的血流动力受心脏收缩和血管终末端阻力的影响,阻力较大时,舒张期血流速度减低,阻力小时,舒张期血流速度升高。正常妊娠音乐胎教后,孕妇胎盘血管扩张,胎盘为高速低阻状态,血液流量增加,S/D、Ri降低。数据显示胎教对该孕龄胎儿血流动力有明显改善作用。大脑中动脉为营养大脑的动脉,能够反应胎儿脑血管的血流动力情况。当孕妇子宫内缺氧的时候,一些指标如S/D、Ri值降低,说明当胎儿缺氧时,血流量降低为保证胎儿重要器官脑的血液供应,使胎儿血流阻力指标降低,血流量增加,血流代偿平衡的动态变化称为“脑保护效应”。本研究观察到音乐胎教后胎儿大脑中动脉pi、Ri、S/D下降,并非因为“脑保护效应”所致。胎教使胎儿升主动脉血流速度增加,心输出量增加,这是胎儿心输出量增加脑血流量增加产生的良性结果,与杨冰等[13]的研究观察结果一致。

四维彩超是超声医学中一项新技术,不仅无创、实用性好,而且直观,便捷,在评价音乐胎教前后胎儿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胎儿行为等方面具有临床价值。通过四维彩超观察胎教前后胎儿脐动脉、脐静脉、大脑中动脉、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胎儿行为改变,进行胎儿评分。证实胎教能改善胎儿血掖循环,增加心输出量及大脑组织血流供应,对婴儿发育具有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莉,张峰,刘纪平.胎教音乐刺激对婴幼儿发育商影响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7(1):57.

[2]唐荣芳.胎教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西部医学,2007,19(4):67.

[3]李伟艳.中国古代胎教经验及其现实意义[J].呼伦贝尔医学院学报,2010,18(1):55.

[4]朱竹林.我国音乐胎教研究综述[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73-75.

[5]徐敬红,朱传荣.应用胎儿生物物理评分法和脐血流速度预测胎儿宫内状况的临床评估[J].现代中西医结合,2004,11(21):63.

[6]史念曾,邓淑敏,李青竹,等,超声检测胎儿产生听力与孕龄的关系[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5,11(10):78-79.

[7]七田真.最新胎教[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7.

[8]齐宏文.周宗旗.胎教[m].贵州科技出版社,1993:9-11.

[9]曹晓桦.二维及三维超声成像探测胎儿嘴唇的对照研究[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5):52-53.

[10]李朝霞,刘纪蓉,等.三维超声对胎儿体表成像的初步探讨[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5(2):69-70.

[11]唐莉,林颖虹,朱艺玲,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脐带扭转的临床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1(3):61-62.

超声心动图教学篇7

关键词:教学课件设计教学对象制作软件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现代科技名词已然进入到教育教学领域中。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课堂教学一改往日单一的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嘴的形式,而转向多媒体教育教学方式。许多教师经常运用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向学生展示生动的教学资源,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教学效率,还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专业老师除经常给自己设计计算机课程教学课件外,也经常帮助别的学科老师设计教学课件。我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课件的设计实践,提出在设计教学课件时要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课件设计要根据教育对象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其他教学设计一样也要首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者必须事先规划好课件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都要制定明确的目标细节,并使这些目标都能很好地为课件总体目标服务。设计者在制定每个具体目标时都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群体的年龄、基础、层次及接受能力等因素,使目标定得恰到好处,难易适度,只有这样设计才能改变传统上以“教”为中心的观念,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课件设计要选择恰当的制作软件及工具

目前,用于教学课件设计的软件和工具琳琅满目,如: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Flash,几何画板,photoshop,3Dmax,Frontpage,Dreamweaver,录音机,超级解霸等,这些软件各有功效,各具特色。在制作教学课件时,教师要根据具体要求,选择最恰当、最适用的软件和工具。如:制作以演示为主,不需要交互的课件,特别是文科类课程课件时,教师就应主要用powerpoint;对于数学、几何学科的公式、定理的动态演示,用几何画板非常方便,而对于有较多交互性要求的课件,用authorware或Frontpage则较合适;需要制作复杂动画时,用Flash较合适;教学课件中图片的编辑、处理可以用photoshop来进行;声音的处理可以用超级解霸、录音机等工具。当然,一个教学课件的设计开发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软件和多媒体工具。

三、教学课件设计要采用恰当的结构,以增强使用灵活性、可维护性和重用性

我认为教学课件采用超媒体结构较好。超媒体是基于超文本支持的多媒体,多媒体的表现可使超文本的交互界面更为丰富,由多媒体和超文本结合发展而成的超媒体系统已成为一种理想的知识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因为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学课件设计采用超媒体结构,既可以方便教师操作,又可以使教师根

据实际教学情况自由选择和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强教学课件的使用灵活性、可维护性和重用性。

四、教学课件设计要充分运用好文字、声音、图像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和听觉是最主要的信息接受器官,二者同时受到高强度的刺激,其接受量约占总量的50%左右。因此,在设计教学课件时教师要灵活运用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生动、逼真、动态、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的刺激,促进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对于每一幅画的设计从构图、组图、大小、颜色、文字、解说、呈现方法等都要精心设计,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我就细述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及声音等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课件中文字的设计。

1.文字内容要简洁、突出重点,以提纲式为主,实在舍不去的文字材料,如名词解释、数据资料、图表等,可采用热字、热区交互形式提供,阅读完后自行消失。

2.文字内容要逐步引入。文字资料应该随着讲课过程逐步显示。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教师引入时可适当采用各种动画效果,也可适当伴有清脆悦耳的音响效果,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3.文字内容要采用合适的字体、字号与字形。对于关键性的标题、结论、总结等,选择的字体要醒目,并用不同的字体、字号、字形和颜色加以区别。对于一些重点的字、词、句,除了采用不同的字号、字体和字形加以强调外,教师也可以运用动画、闪烁等技术,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4.文字和背景的颜色搭配要合理。原则一是醒目、易读,二是长时间看了以后眼睛不累。一般文字颜色以亮色为主,背景颜色以暗色为主。

(二)教学课件中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的设计。

1.图的画面要清晰直观,主要内容处在屏幕的视觉中心,便于学生观察。

2.复杂图像要逐步显示。这样学生才能抓住重点,也便于教师讲解。

3.对于动画和视频图像,应具有重复演示功能。因为学生可能一次来不及看清,所以最好设计重复播放按钮,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重复播放。

(三)教学课件中声音的设计。

教学课件中的声音主要包括人声、音乐和音响效果声。人声主要用于解说、范读、范唱,在教学课件中应用较少。音乐和音响效果的设计应注意:

1.音乐的节奏要与教学内容相符。重点内容处要选择舒缓、节奏较慢的音乐,以增强感染力,过渡性内容选择轻快的音乐。

2.背景音乐要舒缓,不能过分激昂,不宜音量过大,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也不宜选择有唱词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效果适得其反。

3.音乐和音响效果不能用得过多,用得过度反而是一种干扰。

4.要设定背景音乐的开关按钮或菜单,便于教师控制。

五、教学课件整体设计的注意事项

教学课件整体设计应注意的事项有:(1)布局要简洁明快、可操作性强,文字不宜太多。(2)颜色的搭配要合理,色彩的应用以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原则。(3)描绘的对象要逼真、要科学。(4)配音的选择要恰到好处。(5)适度运用动画,以有利于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6)内容的呈现要适度直观,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余地。(7)多增加人机交互及练习,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教学课件应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教学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一定活动方式的构成体,教师应该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好教学课件的优势,努力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培锋,李建生.利用powerpoint2000制作多媒体课件研究[期刊论文]-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

超声心动图教学篇8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各条神经所在位置的解剖层次、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穿刺的进针路线转换为图文并茂、情景交融、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使以往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增强了教学感染力和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3]。除了临床麻醉学教研室提供的区域神经阻滞术的教学录像资料外,我们多年临床教学中所采用的超声显像技术还为我们带来了非常丰富、生动、直观的教学录像,供研究生拷贝,并将图片、动画、录像等资料上传至麻醉学院网站,学生可利用人机对话的交互式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时问,反复学习操作要点,从而更加巩固了研究生们对超声显像技术在区域神经阻滞术中的运用的理性认识。

   模拟教学是关键

   区域神经阻滞的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性课程,没有感性认识是不易掌握的。而在临床带教时学生在患者身上实际操作的机会并不多,且因所遇病例和带教教师的不同,教学无法标准化。临床技能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关键,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提高临床技能是高等医学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模拟教学正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供了虚幻而安全的教学环境,可以在不损害病人利益的前提下,提高医学生的各项临床操作能力和临床诊断能力,培养敏捷正确的临床思维,从而减少在临床实践中的医疗事故和纠纷。在超声显像技术在区域神经阻滞中的运用的临床带教中,我们采用了医学模拟系统和学生模特超声显像学习相结合。医学模拟系统可模拟各种临床环境和病例,使学生可以对临床医学知识、技能和诊断进行综合训练,以高科技为基础,以模拟临床实际情况为前提,以实践教学、情景教学和个体化教学为特征,以其有医疗环境而无医疗风险为突出优点。教师可将重点的内容反复向学生演示,学生可以在不伤害病人和准许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反复多次进行操作训练,强化感性认识,直到完全掌握[4]。同时,我们利用超声显像技术的直观、实时、无创等特点,每堂课选择一个学生自愿者做我们的实习模特,系统观摩肋间神经、眶下神经、颈丛神经、臂丛神经、坐骨神经、股神经等神经的走行和它们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使得学生对区域神经阻滞有了一个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

超声心动图教学篇9

关键词:模拟临床病理教学法;模型;B型超声;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72-02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B型超声实验教学模式僵化,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我国高校大部分实验内容都属于验证性实验,而验证性实验过多,使学生受到“重理论,轻实验”的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实验中学生们较被动,没有自我发挥的机会,很容易造成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教师在上实验课时,按着实验教材给学生讲解;学生则根据老师的要求及实验步骤照着葫芦画瓢,就完成了实验项目,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处于被动状态。从效果上看,学生虽然完成了实验,但并没有完全掌握实验方法,甚至不会正确使用仪器、无法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等,诸如此类现象无法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严重束缚了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达不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因此,要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

在医学物理学实验中增加与医学联系密切的内容是医学物理学实验改革的重要环节,可以密切联系学生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型超声实验是医学院校影像物理学实验中涉及物理学与医学密切联系的实验之一,但现行的实验内容较单一、局限,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开拓学生的思维。目前有许多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模拟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就模拟临床病理教学法在B型超声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基于模拟临床病理的教学法

模拟临床病理教学法是目前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制作临床病理模型、采集图像、图像输出及图像处理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其特点是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动手能力,拓展学生思维,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操作相结合起来。模拟临床病理教学法在组织形式上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即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能动性,改变现行的注入式教学现状,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在掌握超声理论的基础上,与临床实践操作相结合,并能对临床疾病深刻认知。

三、模拟临床病理教学法在B型超声实验教学中的实施

1.预习与查阅相关资料。教师应该首先安排即将做实验的学生做好预习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的工作,内容包括认真熟悉讲义,熟练掌握解剖知识,要求学生通读教材,同时指定必读参考书,强调自学,并知道常见临床病理,遇到问题立即查阅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掌握应知、应会的系统知识。

2.临床病理的提出。临床病理的提出需由同学们平时学习的积累及查阅资料得出,要求临床病理典型、常见,例如结石、脓肿等。这时要求同学们掌握B超成像的特点,并引导其思考怎样构建模型,为下一步制作模型做好铺垫。

3.临床病理模型的设计。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思考能力为目标,以从易渐难、从简单到复杂为原则,以切实可行为标准制作实验需要的模型。①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过去的实例加以适当的修改,也可以制作较为简单可行的其他临床病理模型,如常用的熟鸡蛋代替人体做受检体:在去皮去黄的熟鸡蛋里注入适量水,模拟囊肿;上述鸡蛋里放入青豆或石子,模拟结石;将注射针头插入鸡蛋内,模拟穿刺。②选用其他材料制作临床病理模型进行B超观察,如去皮前与后的鱼、猪肉、火腿肠和粉肠等。临床病理模型的制作也可以来源于本校其他学科实验室废弃的动物脏器,摘取实验需要的器官,模拟制作成临床病理模型,如兔子的正常和人为破坏的肝脏、肾脏或其他动物的器官,但这需要同学们在课前做好实验器材的准备。值得注意的是模型的制作是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不断实践来完成的。

4.采集图像、图像处理。①将制作好的临床病理模型用于B超实验中,进行图像采集,并记录数据用于实验报告的书写。培养学生的超声诊断思维,将图像采集中遇到的困难记录下来用于下一步的共同讨论,使教学生动、真实,使学生扎实理论、增强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素质。②将采集的图像输入计算机,通过电脑软件进行图像处理,使图像更清晰,学生大多已具备这种能力。将计算机程序处理技术融入到实验内容当中,这样就摆脱了以往单调的实验内容,不仅丰富了实验内容,也能更好地开拓学生思维,学以致用,增加了学习乐趣,紧密了与临床的结合。

5.实验的讨论。基于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和引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发表不同的意见,要求学生分别记录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审阅并给出正确答案,同时指出学生某些错误问题及给出相应的分析,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模拟临床病理教学法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模拟临床病理教学法能够提高同学们自主创新的能力,通过教师讲授,同学们查阅资料,主动动手参与制作临床病理模型,进行超声实验,得出结论来完成实验。这样不仅可以扎实超声理论知识,而且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了探索科学的体验,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能力,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调配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模拟临床病理教学法能够综合多学科内容,不仅涉及课本内容,更能使同学们接触一些临床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模拟临床病理教学法密切地联系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尤其是与临床实际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同学们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有很大的帮助。模拟临床病理教学法以学生自学、主动制作模型、采集图像及处理图像等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改变了普通的教学模式,同时改变了学生过分依赖教师讲授的学习模式,这也是大学教学改革的趋势。学生通过从感性认识到付诸实践操作、通过讨论与总结获得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单立军,沈业彤.案例模拟教学法在超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JournalofQiqiharmedicalCollege,2008,Vol.29,no.15.

[2]汪恩强,马玉忠,褚素敏,刘小宝.家兔腹部病理模型的B超影像学观察[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05).

超声心动图教学篇10

1 资料

病人,女,30岁。主因全身乏力10余天,活动后心悸、气短1周入院。10余天前病人无诱因自觉全身乏力,无明显发热、咳嗽.自认为是“感冒”口服感冒药后无明显效果。1周前活动后自觉心悸、气短,无咯血,卧床休息后症状减轻,有时有头晕,无晕厥,当地医院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左房黏液瘤。体格检查:体温36.2℃,脉搏96/min,血压95/70mmHg(1mmHg=0.133kpa)。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口罗音;心前驱无隆起,心尖搏动明显,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左侧卧位时明显。胸部X线平片:心影增大,呈“二尖瓣型”;右心缘向右侧扩大,见“双房影”;心腰平直,左室段略膨隆;双肺纹理走行正常,肺门不大。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St-t低平。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前后径37mm,左室舒张末直径46mm,肺动脉主干28mm。左房下部近十字交叉处可见不规则形中等回声团,大小37mm×23mm,蒂附着于房间隔,体部随心脏舒缩进出二尖瓣口,造成二尖辩相对性狭窄,收缩期回纳左房,形态可变。二尖辩前向血液流速加快,关闭时可见少-中量反流血流。室间隔膜部回声中断约10mm,其右室面被纤维强回声包绕,深约13mm,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示收缩期室水平未见分流血流。超声诊断:左房黏液瘤、室间隔膜部瘤。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Hb)109g/L,红细胞比容(Hct)0.324。术前诊断:左房黏液瘤。入院后4d在低温体外循环下,经右心房一房间隔切口行黏液瘤切除、二尖瓣双孔成形、室间隔膜部瘤缝扎术。术中切开心房后探查房间隔卵圆窝,局部组织质地软、色泽正常,未触及黏液瘤蒂。自卵圆窝切开房间隔,显露黏液瘤位于左房内,探查发现其蒂位于二尖瓣前辩瓣体中部近瓣环处约3mm,距蒂1mm切除瘤蒂后二尖瓣前叶辩体形成约5mm直径缺损,肿瘤完整取出,约3cm×4cm×5cm。冲洗心腔后,用4-oprolene线垂直二尖瓣瓣环长轴连续缝合前瓣缺损后,心腔内注射盐水,二尖辩前后瓣叶中点处对合不良,反流明显,用3―0prolene滑线于前、后叶瓣膜中点行褥式缝合,行二尖瓣双孔成形。成形后心腔内再注水,二尖瓣关闭好,极少量反流。探查室间隔膜部瘤1cm×1cm,顶端无开口,自基底置荷包线缝扎膜部瘤。术毕开放主动脉后为室颤,20w/s2次复跳为房颤心律。术后呼吸机辅助7h,经进一步后续治疗和护理,病情恢复顺利,全身症状及原心脏杂音消失,于7d后出院。术后6d和1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二尖瓣瓣膜活动良好,无瓣口狭窄,二尖瓣瓣口极少量反流。

2 讨论

心房黏液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也是借助外科手术切除能够治愈的心脏肿瘤之一。然而,由于其本身特殊的病变部位和特有的病理学特性,使其所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导致临床上的漏诊和误诊、误治。本病例临床表现符合黏液瘤,超声心动图检查也提示黏液瘤,但超声心动图提示的黏液瘤起源与术中不一致,一方面是由于二尖瓣前瓣黏液瘤发生率低,容易漏诊,另一方面是超声心动图观察不仔细的缘故。

1995年意大利学者alfieri等应用双孔二尖瓣成形术对常规二尖瓣成形术难以治疗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病人进行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目前,此种方法联合二尖瓣环成形术治疗二尖瓣退行性变、黏液性变、心内膜炎以及冠心病或合并心肌梗死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疗效满意。2003年安贞医院孟旭教授采用双孔成形技术对35例二尖瓣脱垂病人进行了瓣膜成形,通过(1~40)个月的随访,认为双孔瓣膜成形技术治疗二尖瓣前叶脱垂,疗效稳定,病死率低,无并发症,早期、中期疗效满意。

本病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二尖瓣少一中量反流,再加二尖瓣缺损缝合后的影响,使术中注水试验显示二尖瓣口反流量增大,根据术中探查到的二尖瓣瓣叶和瓣环组织结构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双孔成形术对二尖瓣进行了成形,手术效果经成形后注水试验和术后6d及1个月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所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