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简述审美教育的主要内涵十篇简述审美教育的主要内涵十篇

简述审美教育的主要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8:57

简述审美教育的主要内涵篇1

6.2.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6.3.简述意象的孕育。

6.4.怎样理解意象生产的双重的涵义?

6.5.怎样理解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6.6.艺术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6.7.艺术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是什么?

6.8.简述艺术形态的划分的几种标准。

6.9.谈谈对于艺术接受的核心的理解。

7.1.简述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

7.2.简述分析审美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

7.3.简述美育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7.4.美育的功能是什么?

参考答案

6.1.为什么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答: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每一个实在的艺术品都由意象世界构成。虽然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但意象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次。如果一件东西不能够提供意象,或者不能转化为意象,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在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的本质体现于意象世界,从存在方式说,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之中。

6.2.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答: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或者说,是主体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时所生成的一种综合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意象实际上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而另一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接受者在欣赏的时候,是以自己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的,他在观照艺术品中所凝定的意象世界时,并非被动地照本全收,而是在感受、体验的同时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这才是接受主体所欣赏的真正的审美对象。所以说,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意识中,没有主体,意象是不可能存在的,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6.3.简述意象的孕育。答:意象产生的开端始于意象的孕育。它首先是艺术家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观同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交互关系、交互作用而生成的。它必然是以主客体的相遇开始的,而这种相遇是一种因感动、感应而引起内在情感激荡的关系。除了感动之外,主体还需要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即一种_要排除杂念,集中精神;二要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的状态,使日常“自我”暂时退隐、消失,以虚空的心胸接纳万物,孕育意象。当主体与世界相遇时,在特定的条件下,还会引发艺术家的创作冲动。艺术意象产生是主体与客体的特殊联接,当两者相撞时,艺术家便沉浸在一种非功利、非认识的审美状态中,通过主体与客体、意与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的反复碰撞,不断渗透,相互交融,酝酿出艺术的意象,如孕妇十月怀胎,艺术意象在不断孕育中逐步形成。而当艺术家的意象孕育成熟,其自身就有加以表达的内在趋向,这时就进入了艺术意象的生产阶段。

6.4.怎样理解意象生产的双重的涵义?答:艺术生产具有双重的涵义:它既有生命孕育分娩的意思,即事物的从无到有,存在的由隐到显,同时又有工艺制作、生产的意思,而这两种意义都与艺术品的产生有关。(1)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2)意识的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3)意识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是不可能实现的。(4)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

6.5.怎样理解天才是客观存在的?答:天才是客观存在的,天才的形成是与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两个方面合力的结果。阿勃拉姆斯曾经把天才分为“自然天才”和造就的天才。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6.6.艺术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答: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它不同于日常的逻辑思维能力,它可以超越抽象概念、判断、推理,超越正常的逻辑时空,以艺术的感悟主旨为归,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来追忆、引发、整合心理意象。需要强调的是,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这种融合的基础就是艺术想象中基本的主体感悟主旨。

6.7.艺术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是什么?答:在艺术家准备表达、操作时,心中意象并不一定已非常清晰、完善,正是靠着表达和操作运动,艺术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艺术操作与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在一定意义上说,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它是艺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和凝定。艺术技巧所展示的美就作为意义凝聚于形式的符号中,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的动态运动。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技巧的关。因此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艺术家在对艺术真谛的体味与投入中,运用熟练的技巧,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的统一,是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味的形式”。

6.8.简述艺术形态的划分的几种标准。答:第一种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方法:第二种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例如莱辛的分类方法:第三种是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6.9.谈谈对于艺术接受的核心的理解。答:艺术接受本质上仍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接受者所欣赏的仍然是艺术意象,但是必须借助于符号形式。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的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因为艺术符号的特殊性,它对其意义的表达只能通过象征与暗示,所以艺术接受者就不可能完全获得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原始意象。而是根据符号的暗示引导重建意象,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艺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的接受是个阶段性的过程,其中阶段性的变化,指的是接受者随着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的深入发掘而导致的主体感受的变化。这个过程可以分成观、品、悟三个阶段。

7.1.简述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答: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2)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3)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7.2.简述分析审美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答:(1)对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2)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所谓直接效果,主要是指通过审美教育,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陶情怡性、意志感发、心灵愉悦等直接的成果效应。所谓间接效果,则是指通过审美教育直接效果的不断积累,从而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重大变化以至形成完美人性的终极性的成果效应。(3)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所谓独特性,就是指审美教育不同于智育、德育、体育等其他教育形式所独具的本质属性,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确定审美教育内涵的根本依据。

简述审美教育的主要内涵篇2

关键词:音乐教育;西音史;培养目标;音乐审美体验

中图分类号:J609.3G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试验稿)》相继出台后,有关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专业课程的设计、音乐教育的模式等方方面面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本文则从高师音乐教育史论课之一的《西方音乐史及欣赏》(下面简称《西音史》)人手,面对以上这些课程的标准时,首先分析高师学生的现状,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然后从音乐审美体验、教材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西音史》这一课程做出相应的改革。

一、现状及培养目标

由于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事实上,学生在就读高中时,为了应付日益繁重的考试,学校往往将音乐课改为其它课,而学生也常常视音乐课为“睡觉”或“休息”课。那些准备就读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则往往是在高中时才具体接触音乐,学习声乐及某项乐器。而为了通过高考的音乐术科考试,学生往往会脱离其实际水平,拔高技术,演奏或演唱一些与其实际水平不符的作品。可以说大部分师范生的起点非常低,面对这些学生,高师音乐教育应面对现实,明确培养目标。

高师音乐教育是培养我国基础教育音乐教学人才的摇篮,是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的基地。而中小学音乐教师则肩负着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任。他们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执行者,他们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成功与否。2002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正式出台,它是中国音乐教育史上第一部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建设的标准。它引发了广大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教学观念、内容、手法等多方面的思考,更是向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一次挑战。高师音乐教育必须根据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对课程进行一系列有效的改革,以便培养出合格的、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师资。可以说,高师音乐教育面对的挑战是入学的师范生总体水平偏低,而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教育工作。如何在短短的大学本科四年中使这些学生掌握众多的课程,这是高师音乐课程改革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而本人作为一位教授《西音史》课程的教师,认为该课应面对现实,做出一些切实可行,符合高师学生现状,有利于高师学生未来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改革。

二、音乐审美体验

面对高师学生,在讲授《西音史》时,应清醒地意识到要脱离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将音乐的审美体验与技法、风格的剖析放置相同重要的地位。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据此,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高师音乐教育必须培养出具有审美体验能力的学生,而审美教育也就成为高师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审美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人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也就是加强所有人的审美感受力。”如何让学生在分享艺术的快乐时,获得审美理解,提高审美能力成为高师所有音乐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的一个基本理念,而作为史论课的《西音史》也不例外。

首先,“音乐的美是从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中升华出的美的品味。”《西音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理论课,涵盖古希腊到二十世纪所有的流派,涉及各种不同的创作技法,包含众多的体裁类型。正是由于内容繁多,涉及面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音乐技法的讲解,忽视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对于师范类学生而言,掌握各种音乐的创作技法,知晓音乐作品的各种形式固然重要,但同时还要通过了解人文、历史、地理等相关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体会不同时期、各种类型音乐作品的内涵,才能真正对音乐自身有所感知与把握。事实上,对于“教师我们做的一切――我们教的一切,应该对我们学生的内在体验的质量――对他们自我深层的音乐体验产生影响。令人满意的听赏体验应该不断地出现在我们所教的一切中。当我们因为如此集中于教授事实、技能、技巧或练习而忽视了音乐体验时,就有可能丧失音乐体验。我们的教学已变得不平衡了。当然我们必须教事实、技能和技巧,我们也必须经常练习,但所有这些必须有助于我们与正在听的真实音乐体验联系起来。一位卓有成效的音乐教师将始终把焦点集中在有关音乐的事实上――音乐给我们的内在体验。一名优秀教师所做的其他一切都必须加强音乐体验本身。”这就是说,虽然《西音史》包含众多的音乐技法,作为教师也必须讲解这些内容,但学习这些音乐知识和技能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音乐审美体验。如何平衡教授音乐知识和音乐体验则是每一位教授《西音史》教师必须关注的内容之一。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聆听优美抒情的作品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心情舒畅;聆听激昂的音乐能使人精神振奋,这是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感性直觉,通过人的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转变为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面对浩瀚无际的作品,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必须挑选出能让学生做出审美观察和反映的一些音乐作品,这决非易事。事实上,在《西音史》中某些作曲家或作品,从音乐史论的角度上看,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由于它们时代久远、微妙复杂等原因,无法马上让初次接触《西音史》的学生产生审美反映。这时,教师必须通过讲述这个作曲家所处的时代、社会、人文等一系列复杂背景,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相关姊妹艺术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风格特征,从而了解作曲家及其作品。例如:讲述文艺复兴音乐时,让学生了解同时代的建筑和美术能加强他们对复调音乐的感知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观看一些运用现代手法表现古典音乐的录像,例如:迪斯尼制作的一张《幻想曲2000》,其中将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和赋格》配上色彩斑斓的线条,这使得原本不易理解的复调音乐,在流动的线条中变得非常形象和生动。可以说,这时的学生在充分感受音乐音响的形态时,正逐步正确体验其中的丰富内涵,从音乐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高度统一中品味音乐,产生审美喜悦,获得全新的音乐审美体验。

此外,由于《西音史》跨越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包含各种不同文化的音乐,所以该课是拓宽学生的审美趣味的最佳课程之一。这种扩展可以是横向的,即同一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作品,同一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作品,又可以是纵向的,即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从格里高利圣咏到偶然音乐。由于一切艺术作品都是源于广袤博大的自然和积淀深厚的文化,但同时又是独创的,充满个性。音乐作品自然也就不例外,它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要求有相应的文化修养和音乐知识,同时还要求有相应的音乐审美经验。在拓展学生聆听音乐作品范围的同时,教师也要扩大学生的人文艺术鉴赏能力,这能加深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虽然每个学生的审美趣味各异,但通过扩展他们的审美趣味。不仅会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而且还会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进而影响他们的世界观和道德风貌。

教育的实施过程渗透和体现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一个教师持何种教育理念,就会把这种理解带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西音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要想在短短的一年中让高师学生完全掌握这门课,这是不现实的。从了解西方音乐人手,从而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最终达到热爱音乐,提升精神境界。我想这是教授《西音史》教师应持有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这门课为之努力的方向。

三、教材分析

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与音乐学院的学生不同,高师学生需要掌握的是更广、更泛的音乐知识。《西音史》是一门主要讲述欧洲音乐发展史的音乐史论课,其时间跨度长,涉及众多作曲家,无数音乐作品。一般师范院校开设两个学期,为期一年,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讲述如此众多的内容实为一件不易的事,更何况是面对刚从高中上来的,对《西音史》毫无概念的学生。因此,本人认为选用一本合适的教材不仅有利于教师的讲解,也能使学生尽快地了解、掌握该课程的内容。

如今师范院校音乐院系《西音史》这门课通常用以下这些教材:钱仁康编著,1991年出版的《欧洲音乐简史》;沈旋、谷文娴、陶辛,1999年出版的《西方音乐史简编》;于润洋主编,2001年出版的《西方音乐通史》;以及姚亚平主编,2005年出版的《西方音乐通史》等。钱仁康先生编著的《欧洲音乐简史》是九十年代国家教委师范司对1983年制订的高等师范专科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时所写的教材。该书自出版以来一直是师范院校《西音史》这一课程的首选教材。书中不仅有各时期作曲家的插图,而且还附带一些谱例,可谓是行文流畅,图文并茂。但此书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受当时国人对西音史研究水准的限制,所以对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二十世纪音乐的讲述较少。沈旋、谷文娴、陶辛的《西方音乐史简编》是在原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西音史专业课教材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整理出版的。于润洋先生的《西方音乐通史》是属于教育司主持编写的系列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中的一册,定为我国高等专业音乐院校西方音乐通史课程的教材。这两本教材不仅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西方音乐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呈现的不同风格、不同流派,都对巴洛克之前以及二十世纪音乐增添了许多内容,由此也可以看出国人在研究西音史上有着可喜可贺的进步,也体现了我国理论家近些年通过辛勤探索所积累的丰厚硕果。由于这两本书都是针对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所以对于初次接触西音史的师范学生来说,书中所讲述的内容过于繁复。面对众多的作曲家,众多的作品,师范类的学生往往不知所措,有些学生甚至都无法记住一些作曲家的名字,例如有学生将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写成莫索尔斯基一科萨科夫。可喜的是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了姚亚平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明确指出该书为高等音乐《师范》院校音乐史论公共课系列教材。该书根据两个学期的教学时间设计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一讲为一堂课。虽说此书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叙述进行了匀称、合理地分配,而且每一讲后都有思考题,有利于学生去思考和总结。但本人认为教材中适当地增加些图片,能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某些内容,例如不同类型的古钢琴、管风琴等。此外,阅读乐谱是了解音乐发展史的最佳途径。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藏书一般无法与音乐学院相比,尤其是古代和近代的乐谱更是很难看到,而上课时,学生又比音乐学院的学生多,所以不能像音乐学院那样人手一本书听音乐。让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无乐谱的状态下聆听音乐,如同在音乐厅欣赏音乐一样,只是欣赏,不是学习。

音乐作品蕴涵着作曲家本人的思想感情,而音乐表演则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相同的作品不同的表演,有时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有时演奏家独特的诠释甚至能揭示连作曲家本人都没有发现的内涵。古典音乐之所以能持久不衰,正是由于那些优秀的演奏家、歌唱家、指挥家等通过独特的演绎使古典音乐一次次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让千万乐迷为之陶醉。由此,本人认为在《西音史》教材中应适当地增加些关于著名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的介绍。例如当代指挥大师卡拉扬;被誉为“女神”、“歌后”的希腊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患有小儿麻痹症,坐在轮椅上演奏的以色列小提琴家帕尔曼;以及如今正活跃在舞台上的中国年轻钢琴家朗朗,他被人们誉为“当今能使千万美国人疯狂的中国青年现在只有两个:篮球明星姚明和钢琴家朗朗!”他们的经典演绎不仅唤起人们对古典音乐热爱,而且也充分展示了古典音乐的无穷魅力。

四、教学方法

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方法不仅能使教学更为生动、形象,也能使起点较低的师范生更容易接受。

简述审美教育的主要内涵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化学实验教学教学美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大众教育。对于高职高专教育来说,化学实验教学是其一大特色,学生对实践性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研究化学实验教学美的体现,能发掘化学实验教学过程和化学知识系统中那些充满着新奇、有序、均衡的美感。我们把存在于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审美现象称之为化学实验教学美。

一、化学实验教学美的体现研究初探

化学作为药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主要包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这三门课程,它们都是通过实验研究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的内在本质规律,并且通过独有的化学用语描述的。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和化学知识体系中发现美的现象比比皆是:化学实验为我们研究化学和传授化学知识提供了科学的手段和方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丰富的表象素材。实验现象的直观感受、实验设计的巧妙构思、实验仪器设备的形态功能、实验技术的娴熟精湛和实验结果的探索推导,是化学实验教学美得以充分体现的基础;化学理论应该说更具有深刻的审美内涵,化学中各种守则、定理和规律深刻地反映了物质变化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表面形式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物质世界的多样统一性,给人带来了化学理论所具有的简明和丰富相统一的美感;在描述和揭示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变化规律时,诸如元素符号、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方程式等化学用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具备直观而又形象、简明而又科学的美感。

化学实验教学之美可以通过多样的方式进行体现,在合乎化学实验教学美研究要求的教学环境中,化学实验教学应具备新颖、协调、简明的审美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中都应该充满新奇感,通过新颖的实验方法、教学手段,从纷繁复杂的化学世界中寻找内在联系,增强化学的生命力;化学理论的规律性在教学中实现协调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举个例子,在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色谱图中色谱流出曲线规律的正态分布、峰值、峰高、峰面积等参数协调统一直至具体呈现,不管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协调的美感,从而延伸到学习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结构及原理时,一种简明有序的美感油然而生,在原本看似繁杂无序的分析化学定性定量实验中,由于色谱流出曲线图中美的发现,变得简明而有序。

二、化学实验教学美的体现研究意义

让化学实验教学美得以充分体现,可以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效能,加快理解和掌握科学真理的过程。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将化学世界的神奇美妙、科学逻辑性和变化节奏性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神奇之美的兴趣,使学生轻松、深入地接受和理解在实验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并得以融会贯通。

让化学实验教学美得以充分体现,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欣赏和创造化学美,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客观事物的本质,发挥教学美的功能,丰富学生审美内涵,学生审美意识增强,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想象和观察能力,并有效提高学生能力架构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让化学实验教学美得以充分体现,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触碰学生内心审美意识的心弦。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着重培养学生发现美、发掘美的能力和人文科学精神,通过介绍众多如贝采里乌斯、波义耳、拉瓦锡、范旭东等化学家的高尚的意志品质,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化学美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锻炼学习毅力和良好品质。

三、化学实验教学美的体现实践途径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化学用语的独特性、感染性、逻辑性、启发性及形象性,通过美而丰富的化学语言,描述化学物质世界的构成和结构、性质变化的多样性,揭示物质变化的化学原理及其规律性。丰富多样的教学辅助手段如结构模型、图像表格、幻灯片、投影器材、乃至实际物质,都应广泛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能提升教学成效,而且能充分体现和展示化学教学美的特征,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并得到启发。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蕴含着无穷的化学美的要素。实验美作为教学美的体现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在于直观、形象的实验现象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并通过体验美的过程创造美,还在于作为一种自然学科常用且有效的科学探究方法,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原理阐述、误差分析等因素,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更加缜密,审美能力得到增强。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美的体现实践,应有效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美育功能,引导学生充分对实验仪器设备的有效选择及实验方案的合理制订,通过规范化的实验操作,认真细致的实验观察,忠诚真实的实验记录和科学缜密的实验分析,切实掌握实验方法和原理,充分体现课堂化的实验教学美。

由此可见,做好化学实验教学美的体现研究工作对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敏.论高职高专中化学实验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2(4).

[2]冯务群.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8(6).

[3]艾英俊.用化学科学之美开启生成的创断之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9).

[4]陈元.浅谈高职高专化学实验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

简述审美教育的主要内涵篇4

一、课堂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音乐的课堂教学无疑是最重要、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课堂教学角色中,应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方面,应加深课堂教学的内涵;在教学效果方面,应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一)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指教学中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传统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是以音乐教师为核心,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学设计中,有明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非常具体,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音乐基础理论内容的学习,老师讲解学生记笔记;音乐技能的训练,也主要老师布置作业,学生按部就班完成;课堂练习围绕相应知识点与技能技巧进行。课堂有一定的互动,但多数情况下停留在知识点的表面理解上,学生难以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发挥空间。这种教学模式相对教条化,比较注重技能技巧的提升,但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审美情趣的培养效果不够明显。

要想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教学设计之前,充分了解分析学生,了解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审美倾向、专业水准。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课外时间采用座谈聊天的形式达到。教学设计时,紧紧围绕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知识的讲解,以引导的方式进行,给学生更多思考与发挥的空间。学生主体地位,还体现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以精心安排预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择一些与教学有关又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容作为预习切入点。学生通过预习,对问题了解更加深入,在此基础上再做讲解,效果必然有较大提升。

以学生为主体,会较多关注到个体学生的需求,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真正用心来学习音乐,真心去品味、体会音乐,音乐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审美情趣随之也就得到了提升。

(二)加深课堂教学的内涵

加深课堂教学的内涵,指对于知识的讲解更加准确简洁、深入透彻。理论知识定在表述过程中,用词准确、简洁精炼、尽量避免反复多次讲述,例证数量也注意要适当。过多的重复或过多例证,一来会使学生反感,二来一旦学生跟不上老师思维,就会听得云里雾里,从而对理论课程失去自信。

简洁并非简单。在内容深度的把握上要适度,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过于深奥。例如在讲解半音全音时,必须介绍清楚三种常见律制,列出它们各自的音分值,并互相对比。让学生懂得半音全音在不同律制有着区别,除了十二平均律的半音、全音,还有阿波托美半音林马半音等等相关知识点。至于阿波托美半音林马半音的渊源,在课堂可不做解释,课外由感兴趣的学生继续探索。

再比如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我们不能这么介绍:这是一首二胡曲,由阿炳创作,表现了作者饱尝人间心酸与痛苦的情感。这样的介绍太过简单。老师应该介绍二胡这件乐器的结构、音色、技法等特点;介绍这首作品产生的历史;阿炳(华彦钧)的生平、性格;乐曲命名的来由;阿炳演奏版本二胡的定弦;乐曲的结构特点;介绍例如杨荫浏先生用钢丝录音机录音成为绝响指挥家小泽征尔倾听《二泉映月》泪流满面等经典故事。学生在了解这些内容后,欣赏这首作品,必然会有更深的感受与理解。

加深课堂教学的内涵,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对知识点、对作品的理解加深了,自然会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通过乐谱或音响与作者进行交流,得到较深的审美体验,学生的审美情趣随之得到了培养。

(三)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中学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感知音乐的过程。无论什么课程,课堂气氛都不应该是沉重压抑的。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课堂,气氛更应该轻松活泼。我们要知道:音乐是神圣的,但音乐学习不应该是刻板的;音乐技术技巧的具体的,但音乐表现不应该是割裂的。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充分运用多媒体。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音乐作品要表述一定的内容,常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大家在欣赏作品时,往往脑海中会产生一定的视觉联想。我们在学习相关知识或作品时,结合视频或图片,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而且會得到综合的审美体验。例如我们学习柴可夫斯基创作的钢琴曲《四小天鹅舞曲》,不但可以通过多媒体观看名家演奏视频,还可以将舞剧中管弦乐演奏的《四小天鹅舞曲》播放进行对照。同时,将有关舞剧《天鹅湖》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作者肖像、自然景观等在大屏幕展示。学生接收到这些信息后,在练习和演奏中,就能够更好地把握乐曲的内涵。

第二,加强课堂的互动。音乐课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传统的课堂中也有不少互动。例如在技术训练中,识谱、节奏,都会有很多的互动,但这些互动远远不够,在所有的讲解中,都可以加入适当的互动。不仅要对于知识点进行互动,更要强调对于作品感受方面的互动。更多的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全方位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轻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学生不仅在学习内容中得到美的体验,

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得到了美的感受。

二、课外实践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课外实践对于审美情趣的培养也很重要,它是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审美情趣的培养,不仅仅包括音乐实践、还包括其他艺术的实践。

(一)音乐实践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除了课堂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外有大量的针对练习与实践。音乐实践有多种形式:

1.交流学习

音乐专业的同学,课外可以进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这种交流可以是同一导师同学之间交流;可以是不同导师相同专业之间的交流;可以是不同学校同一专业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不同专业同学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两个同学之间进行,也可以多个同学之间进行。除了互相找缺点指毛病,还可以共同欣赏名家教学视频,再进行探讨。交流学习的内容除了技术技巧,也包括情感表现。这种方法的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2.教学实践

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利用任何机会,进行教学实践的锻炼。所谓教学,可以是给需要的同学讲,也可以在校外一些培训机构实践。学与讲又有所不同,学懂不一定能讲出来,能讲出来一定对所讲解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一步优化,对其内涵有更深的了解,对其艺术表现就有更多的体会。

3.排演作品

所有同学利用好一切登台的机会。台下十年功,为的就是台上一分钟。演唱或演奏不经过舞台的磨练,很难有质的飞跃。也可能有一部分同学难以有独唱独奏的机会,注意不要忽略合唱、合奏的实践。这也是很好的锻炼。如果说独唱独奏能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一种自由的美;那么合唱合奏则能够锻炼成员之间高度协作,体现出一种谐和美。演排作品的过程中,也就获得了美的熏陶。

加深理论的理解掌握,提高演奏演唱技巧,同时也会获得审美情趣的培养。

(二)其他艺术实践

简述审美教育的主要内涵篇5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1:校门建筑是校园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交通和安保。它与校园内的教学楼、实验楼等一样,重要的是实用价值。因此,校门建筑首先应当注重实用。

材料2:校门建筑是一所学校的“门面”,是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它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并努力体现该校的办学理念。因此,校门建筑首先应当彰显校园文化。

你对校门建筑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模拟原创】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1:对下午放学按时离校确有困难的小学生实行“弹性离校”管理,能解决学生家长接孩子困难这一民生问题,方便了学生家长,对保障学生安全有利,因而应该坚持和推广。

材料2:对下午放学按时离校确有困难的小学生实行“弹性离校”管理,增加了学校和老师的负担,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不利于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学,应该马上叫停。

你对“弹性离校”管理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题型剖析]

题目分“材料”和“要求”两部分。材料1和材料2分别以校门的两种功能为重点进行论述,强调不同的观点。题目要求以材料1或材料2为基础进行扩展,在规定字数内简要阐述自己的看法。因为两则材料的字数都只有70字左右,而题目要求答案在150字左右,所以这实际上是一道考点为“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的试题,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级。答题时应首先确定自己的看法,然后再根据题中所给材料进行扩展,最后再检查观点是否明确,语言是否简明连贯、言之成理(即是否合乎逻辑),字数是否合乎要求等方面。

[答案示例]

弹性离校固然能解决学生家长接孩子困难这一民生问题,但是,一方面,学校是有限职能的教育机构,难以完全承担学生在放学留校期间受到人身和心理伤害的责任;另一方面,弹性离校势必挤占老师休息和备课的时间,加重教师负担,也难免对教学造成影响。因此,教育行政部门须正确对待弹性离校,切勿被家长意愿和舆情所挟持。(如果只就“材料1”或“材料2”展开或扩展,只要语言简明连贯,言之成理,合乎字数要求,也应算对)

【解法指津】

一、审读题目

审读题目时,主要看两点:一是题中所给的材料,二是题目规定的要求。审读“材料”,要提炼材料的中心,明确材料的论点和论据;审读“要求”,除了要知道题中“要求”所表现出的“显性”信息(如上述模拟福建卷的原创试题中“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外,还要明了题中所含的“隐性”信息(如上述模拟福建卷的原创试题中“扩展语句”的考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确立观点

读懂了题目,就要确定自己的观点。如果题中有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就要确定自己是赞成哪则材料的观点或另有其他观点;如果题中只有一则材料,就要在赞成、反对或兼而有之中选择一种立场,并且将这种立场旗帜鲜明地表达出来。需要注意的是,自己选择的观点一定要正确,要辩证,并且不要将题中材料弃置一旁,完全另起炉灶。

三、选择论据

这种题目中的“言之成理”,就是要有论据,并且论据要令人信服,有说服力。比如上述模拟福建卷的原创试题的“答案示例”,其观点是“教育行政部门须正确对待弹性离校,切勿被家长意愿和舆情所挟持”,兼顾了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其论据则主要是根据题目所给的两则材料中“能解决民生问题”、“加重负担”等词语扩展而来。在这里,考生要凝神定气,尽最大可想消除考场的紧张心理,学会“就地取材”选择论据,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四、准确表达

论点确定、论据选好之后,关键的问题便是组织成文、准确表达了。表达时,可先论点后论据,也可先论据后论点,重要的是条理要清晰,句意要连贯,哪句话先说哪句话后说,一定要有充分的考虑。若时间充裕,可先写成草稿,再反复念几次进行比较。尤其要注意其中关联词语的准确运用,以确保语句的连贯;注意语言的简洁,不要重复嗦。

五、达标检查

经过了上述步骤,这里的所谓“达标检查”主要就是对字数的检查。比如上题,规定150字左右,实际就是最多不要超过160字,最少不要低于140字。评卷场上的“评分细则”对此一般都有具体规定,字数太多或太少都要被扣分,甚至不给分。当然,更不能完全照抄题中材料,而写不出一点自己的东西。

【仿真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1:诗歌教育应该首先是一种审美教育。中国人常常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看作是诗意的、审美的。提倡“诗教”,其实就是提倡一种美育。

材料2:诗歌教育应该首先是一种情感教育。那些优秀的诗歌,诗人旷达、高远的人生态度,令人向往。我们读优秀的诗篇,情感被分解到了具体的感觉中,唤醒的是内心的感伤和忧愁,实现的是情感的交流与升华。

你对“诗歌教育”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70字左右)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1:汉字在当前面临着消亡危机。由于数码产品的快速普及和信息网络的日益发达,人们不需要手写汉字,就能轻松自如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少人都不会写很多汉字了。振兴汉字的最好办法应该像央视推出的“汉字听写大赛”那样,加强汉字的听写。

材料2:汉字在当前虽然有着一定的危机,但汉字作为中国人的交流工具,是绝对不应该也不会消亡的。振兴汉字的最好办法是了解汉字,知其所以然。

你对“振兴汉字的办法”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4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诗歌能陶冶人们的情操,能净化一个人的心灵,能唤醒一个人内心柔软的部分。《诗经》这个书名,表明中国人早在古代就已经把诗歌当成“经典著作”了。汶川大地震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写诗,提出让诗歌抚慰人心、安妥灵魂的口号,就是出于这些原因。人们常常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看作是诗意的、审美的。提倡“诗教”,就是提倡一种美育。所以,诗歌教育首先是一种审美教育。(主张别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简述审美教育的主要内涵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美教育育人魅力

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已不仅仅是关心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应特别关注每一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小学数学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对于数学教育与教学而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发现数学美、创造数学美并将数学美传递给学生,激发他们对数学科学的爱好与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严谨的思维习惯,使他们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在数学概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

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量的方面的本质属性在人头脑中的反映。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数、形以及各种运算关系的概念是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由于编写者的精心考虑和准确表述,这些概念无论是在定义、应用还是在讨论其相互联系时,都充分表现了其固有的逻辑性、简洁性、对称性和有序性。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是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美、简洁美、对称美和有序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概念,是数学简洁美的集中表现,通过简单的字符串反映各种数量运算,易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可以收到集中、一目了然的效果。如教材中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图形上的点(特别是顶点)、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图形中的线段(射线和直线)、用符号“∠”表示角、用h表示图形的高等。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范,仅用0、1、2、…、9这10个数码,结合位值原则可以很方便地表示出任意一个自然数,加上分数线、小数点又进而可表示出一切的非负有理数。这种简洁美不仅能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应是受益于诸如穿着之简约而不失大方、做事之简练而不失条理等各个方面。

二、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

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贯穿于小学教学的始终,计算方法的教学和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充分理解和领悟小学数学计算中所蕴涵的美学因素,用以指导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计算中的美学因素主要是:法则的统一美、定律的对称美、过程的有序美、方法的简洁美和技巧的奇异美。

如,寻找数列3,12,21,30,39,…和2,6,18,54,162……等的规律,乍一看不知如何下手,而正是这种纷繁杂乱的外表常使学生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这时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就会循循善诱地启发学生从比较相邻两项的差和商入手,去发现规律性,从而举一反三,掌握识别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一般方法,并进而培养学生解答更复杂问题的能力,进入“柳暗花明”的美境。教师的这种引导学生通过困惑中摸索,终于豁然开朗,启发学生经历羊肠小道的盘曲,开通一条思维坦途的能力正是实施数学审美教育的需求。这种引人入胜的安排、渐入佳境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创造和美的享受。此时,一种执著的品质、一种渴求的心态已悄然扎根于学生心中,我们相信:不管是现在还是今后面对何种挑战,我们可爱的学生已经喜欢了这种“笑对逆境而重生”的体验啦!转贴于

三、在几何初步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

几何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尽管小学数学中介绍的几何知识比较肤浅、比较零碎,只是认识一些常见形体的基本特征,学会计算一些特殊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掌握测量、画图等简单技能,但其中已经蕴涵着图形对称、变换奇异、公式简洁和体系统一等诸多美学要素,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几何图形中的对称美,是以均匀、平衡、相对相称为标志的美学感受,是几何图形和几何变换的重要内涵。

四、在应用题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

简述审美教育的主要内涵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意识培养,意义,方法

“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也肩负着美育的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依据教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在实践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要深刻认识培养审美意识重大作用

11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语文是本身是一种人文的表达,是使学生自身得到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语文是中华民族信息传承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审美意识的培养正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当学生认识到美的存在时,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只有当学生把寻求美感作为一种动机时,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会感觉到学习的内在意义。

12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价值观和人生观。

语文教学除了具有工具性的作用外,还有其内在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性。让学生理解真、善、美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向,语文在课文中有着很多教育人的地方,是学生真正明确美的内涵的一条重要途径,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真正在思想上和心灵上得到升华。

2培养审美意识的主要内容

21培养实用美感。

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2培养自然美感。

我们知道,自然的陶养比较恬静,能够把我们转移到旷达的心境和赏玩的态度中去。人们可以从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无限的情趣,在自然山水中得益,在天地间放怀。在语文教学中有着许多描写自然山水的篇章,如让学生在秋天的稻子、美丽的桂林山水、一碧千里的草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等景象中体会美的存在,从而得到自然美陶冶,并用审美的眼光来理解我们的学习对象,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力。

23培养社会美感。

美,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社会美根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之中。社会美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现。社会美是以善的形式表现真的内容。学生正处于身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信息的接受欲望比较强烈,但又缺乏分辨。为此,学生的可塑性较强。在语文教学材中,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明确美的范畴,让学生会在实践当中辨别美,理解美。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化过程中真正懂得美,并在社会生活接受美。从而,树立正确得人生观和价值观。

24培养艺术美感。

艺术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艺术美是一切美的提炼,是以审美需要、审美尺度借用一定的物质媒介、手段和载体把审美心理加以物态化的规律,来表达人类的内在心灵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在语文课程的设计中对艺术美的学习和创造无处不在。写字过程中表现的线条质感美,阅读中蕴涵的深邃哲理美,说话中的条理美,写作中的再现美和创造美,都为学生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3培养审美意识的主要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途径是非常广泛的,根据美的存在方式和状态,我们从语文教材的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着手培养。

31从教材的内容方面看。

(1)从书写过程中领略汉字之美。

学习书写汉字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文化元素,更是文字史上历史最悠久、充满生机的,既形象又蕴含智慧的文字。并通过以汉字为载体而繁衍出了用来表达书写者情感的一门独立艺术――书法。书法作为抽象的,表达线条美的一种表现方式,向来得到大众的推崇。以字喻人,字如其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字的好坏当作评价人的参照。

(2)从阅读过程中学会鉴赏之美。

阅读是作者把美的事物介绍给读者,同时读者又通过自身的审美能力对作品美进行理解并作出反馈的双向互动的过程。简言之,阅读不是学生单方面的被动行为,而是主体对语言文字等静态材料的掌握通过视觉,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活动,并用自己的审美观作出评价的思维过程。在对美的接受和评价中,使自己获得情感上得快意和舒怡,通过审美和阅读从而寻找一条陶冶和充实熔铸人的心灵之路。

(3)从写作中尝试创造之美。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语文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写作是以学生为主体对审美元素积累的一种自我阐述,是自身对美理解的一种释放,是表述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美的事物都是有据可寻的,自然美是真的写照,社会美是善的表现,艺术美则是真善美的融合。以审美为出发点,写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把在生活中获取的素材经过自己美的感悟,用真善美的审美标准来提炼素材。

32从教材的形式方面看。

(1)教材具有编排之美。

现行的语文教材的编排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而设定,课文中追求图文并茂,用形象的插图来辅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绘图与学习内容的结合做到相得益彰,使视觉和感受得到完美的统一。从绘图作品的欣赏角度而言,可以说是一部关于美术的百科全书。美术作品的题材包罗万象,有风景画、山水画、人物画等。美术作品表现的形式各种各样,有油画、中国画、卡通画等。既是一种美术的艺术熏陶,同时也能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活跃学生的思维。

简述审美教育的主要内涵篇8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散文教学;阅读教学;审美困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36-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学科的教学活动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语文学科,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而尤其需要重视语文学科教学,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

1、学生忽视把握文本主旨

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其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存在着独特的审美内涵,具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学生在日常阅读散文时,很容易被其优美、凝练、富于文采的语言所吸引,而忽视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在阅读散文时,学生少于感悟文本的内涵,不能准确把握文本的行文线索,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理解文本,从而无法体会到文本的主旨。此种情况下学生不能把握到散文的中心内涵,能够直接对学生理解散文和回答相应的问题造成阻碍,不利于散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落实,学生也不能够在阅读与分析过程中获得更为深层次的审美体验,会给散文阅读教学带来审美困境。

2、学生缺少独特的感悟

高中阶段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可以说都是围绕高考而展开,学生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完全针对高考考点来开展学习活动,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应对高考之上。此种环境下教师也会针对考点和考纲要求,分门别类的向学生讲解应试技巧和答题方法,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之下,会直接根据题目要求,套入教师给出的答题要点,从一种机械化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文本,忽视散文本身的审美内涵。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会逐渐僵化,阅读兴趣逐渐降低,无法感悟到散文语言、手法等方面的美学内涵,也无法在阅读中有所收获,特别是缺少自身独特的看法。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阅读理解的主动性,无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带来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完善措施

1、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解决高中散文教学中存在的审美困境,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不断活化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教学内容更加饱和,保C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课堂互动,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言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的思考,深入的分析文本,更为准确的把握文本主要内容,感知其中蕴含的丰富审美内涵。

例如《想北平》这篇散文,学生需要读懂老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故乡的怀念,感知作者深深的故乡情。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故乡的人、事、景的看法,在让学生趣阅读本篇散文,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主旨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为准确的把握文本要点。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文本中所涉及到的老北京城的事物,帮助学生更为直观的去感受老舍眼中的故乡,与作者达成情感上的共鸣。

2、注重多角度赏析文本

散文文本从语言、写作手法、结构特点等方面均存在深厚的审美韵味,为突破审美困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去赏析文本,全面把握文本美学内涵。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兼顾散文的形与神,从字词句段的角度去逐步解读文本,了解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技巧,抓住文本的线索,从更为深层次的角度去阅读与分析散文。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赏析文本字词语段的方法,让学生不仅能够读懂散文语言的表层含义,还能够逐层挖掘每一个字眼所代表的深层含义。并且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分清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明确诸多写作手法所分别对应的作用,从而站在一个更加科学的视角去阅读文本。

例如《我与地坛》这篇散文,学生需要了解作者借地坛所表达出来的对希望和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的过程,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学生需要关注作者在文中运用插叙的手法来交代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感受到作者借此表达出来的对母亲的愧疚之感。并且能够深入感知作者含蓄的抒情性语言,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从而多角度赏析文本,获得审美体验。

3、适当开展体验式活动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提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适当开展体验式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实践探究的机会,突破散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困境。教师需要结合所选取的文本,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体验机会。教师可以简单的布置教室,利用音乐和引人入胜的语言来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模拟式的环境下体验散文中的某些情节。教师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学生带离课堂,进入相应的实景化环境,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体验式活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更为贴近作者的写作环境,更加真实的感受到作者的创作心情,从而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感知散文审美内涵。

结语:综上所述,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散文教学面临着一定的审美困境,需要教师从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注重多角度赏析文本,适当开展体验式活动三方面入手,打破审美困境。从而引导学生从一种更为科学的、有效的角度去赏析散文,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杜利平.品味语言・感受情感・体会意境――试述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之“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4)

简述审美教育的主要内涵篇9

关键词:大学书法教育默会知识理论现状与问题反思

书法是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今书法教育迅速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体制的态势,许多大学都开设书法必修和选修课,备受大学生的欢迎。然而,大学书法教育多年以来一直在相当低的水平徘徊,为了使我国的大学书法教育更有利地摆脱种种困惑和不利的发展局面,笔者试图从默会学习理论的角度提出对未来大学书法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大学书法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对目前全国高校而言,除了美术院校或部分高等院校的书法专业以外,大学书法课的开设,大都是以公共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的,课时一般都在30课时左右。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基本掌握汉字的书写方法和书写规律。但是,大学书法课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在于我们对这门课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过程等均缺乏科学而有针对性的研究。

具体而言,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更多注意的是书法技法的讲授和训练,包括笔画、结构、章法和各种书体的特点及其把握,而忽略或缺乏对书法艺术美学品质的探研。其次,在教学方法上,经常一味地机械地“抄贴”,死记硬背。这种只注重“应当如何写”,而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写”的状态,影响了学习者主观能对性的发挥,使得书法教学的效果不理想,更谈不上到达书法艺术的彼岸。

实际上,在大学开设书法课,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固然很重要,但我们更应从美学、哲学等角度阐述书法艺术的深厚内涵,引导学生体验和汲取书法艺术中丰富的营养。要更好地体会书法的深厚内涵,除了单纯的理论讲授外,更重要的是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默会认识,即默会知识的展现。

二、默会知识理论

1958年,英国著名思想家波兰尼在其著作《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默会知识”概念。何谓默会知识,简单地说,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感到确有许多东西“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这种不能明言的知识就是默会知识。回顾中国书法艺术走过的历程,无论蜚声于世的“颠张狂素”,还是妇儒皆知的“颜柳欧赵”,或者“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王羲之,书法中个性与技巧的张扬都挥洒得淋漓尽致,而其中深藏的科学道理至今也无人能说得清道得明,只留下价值连城的“真迹”供人品味与“默会”。因此,中国书法堪称一种典型的默会知识。

从默会知识的主要获得途径来看,书法更是拥有默会知识的主要特征。

(一)默会知识通过实践活动,如反复操练和训练的方式获得。与其父共享“二王”美名的王献之,用练完十几缸水的勇气和恒心强化书法学习,终成一代大师,靠的就是这种方法。

(二)默会知识通过明言知识及其辩护理由的自然遗忘而获得。古往今来有不少书法家都喜欢酒后创作,类似张旭的“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和怀素的“自言初不知”等,无不展现出自然遗忘明言知识而完全依靠“默会知识”来挥洒万丈豪情的典型特点。

(三)默会知识通过使他人默会知识外显化而获得。对他人的默会知识加以显性化、符号化,然后对它的合理性加以检验修正与利用。

(四)默会知识通过建立师徒学艺制或类师徒制的方式获得。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书法教学是以师徒传授式的方式进行的,而默会知识则可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实现着不同程度的转移,可超越师徒制的限制,如唐代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便悟得草书用笔之妙,他于纸上提按顿挫、运笔如飞,体现出默会知识在不同实体之间的对比借鉴中转换而习得。

三、未来大学书法教育的几点反思

中国书法最能表现情感、表现自我,其文字也最富有情感内涵,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并且书法有益于培养人的多方面的素质,有助于激发人的创造力,等等。书法,作为极具浓厚民族色彩的一种艺术,虽然教学无法照搬西方教学模式,但是迫切需要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必须敢于突破旧有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结合书法艺术自身诸多特点给予重新审视并进行大胆改革。默会知识就是一把焕发书法这门古老艺术魅力的重要钥匙。借鉴默会知识研究已经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作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大学书法教学进行思考。

(一)积极倡导师徒制教学方式,提高高校书法教师的全面素养。从大学书法教学的角度看,学徒制方式是传递默会知识的核心途径。正确的书法教学应该既抓住时代脉搏,具有时代特征和超前观念,又不至于为各种潮流所淹没,且遵循书法教育的基本规律,既重视书法独有的特色及规律性,又由易到难,循循善诱。这就要求书法教师必须具备综合过硬的专业素质及其它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宏观地把握当今书法教育的发展趋向,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尊重个体体验,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水平。在书法学习中,单就笔画而言,从起笔、运笔到收笔这一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奥妙无穷。要超越就笔画论笔画,将视野开阔后去审视,在不同字体、不同书家、不同书法流派的比照中,启示学生对笔画的理解。大学书法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通过书法技艺、书法理论及相关人文知识的训练,以求掌握和运用书法知识,这对学生专业的学习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此举既适应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迫切需要,又可以培育独具学生个性特点的“通识人才”。

(三)切实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单从结构论结构,难免僵化机械,将字写死,教师的讲解既要符合字体结构的基本规律,又能将结构的审美特征和趣味传达给学生。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结合名家实例进行讲解。例如,王羲之在他的《兰亭序》中,同是一个“之”字,篇中出现十几个,却各有风姿,绝无雷同,亦无斧凿之痕。这种大师手笔或风范固然需要教师讲解,但是各种趣味更应该让学生在自我观察和反思种去体会,去“默会”。书法具有完整的知识系统与技法系统,具有丰富而深刻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内涵,要想达到高水平的默会知识,需要长期的学识积累和反复的艺术锤炼。

(四)建立书法艺术观。就是“要在教学中强调书法的艺术特性,引导学生转变观念,从艺术的高度认识书法、理解书法,走出书法学习的误区”。书法创作是使心中之“意”化为“象’,而书法审美则是通过“象”生发和品味出“意”在书法审美过程中,通过我们主体情感的植入和参与,创造出不可言传的审美意象,从而获得创造的、审美的满足感和精神的享受。

参考文献:

[1]李志平.漫谈大学书法教学中的审美体验[J].内蒙古师人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2]王梅,杨锦兴.论默会知识理论对教学的影响[J].广西教育,2005,(10).

[3]万瑞杰.大学书法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大连大学学报,2005,(1).

[4]综合大学美术教育展望――汕头大学美术学院教育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纪要[J].江苏画刊,2003.

[5]卢强.大学书法教学浅谈[J].书画艺术,2001,(3).

简述审美教育的主要内涵篇10

【关键词】传统;乐教;美育思想;延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232-01

纵览中国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古代音乐教育传统以德育为先导,以音乐审美为内核的音乐美育的哲学思想传统。

一、先秦时期是以德育为先导,德美互补的音乐美育哲学

先秦时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哲学思想,有百家争鸣的开放教育理念,有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美育思想核心体系。礼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以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为教育目标,孔子提出的“尽善尽美”的音乐艺术评价标准,反映出先秦古人对道德与审美的统一认识,在教育本质观上形成了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美育哲学观,对后世的音乐教育思想和理论构建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儒家哲学的人性思想直接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本质价值归属,即十分注重培养社会伦理道德的理想人格教育。孔子的审美标准是达到“至善”才能“至美”,无善则不能尽美,儒家的音乐审美是伦理道德为先导的哲学观,音乐美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把伦理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情感,形成感性与理性、情感与道德的统一,虽然注重德育的先导性,但对于今天的素质美育思想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二、先秦音乐教育重理性的修身,重社会性的礼制要求

先秦音乐教育形成传统的“陶冶论”美育思想,讲求由外而内的教育哲学,“兴于诗”是教育哲学中的“求真”,“立于礼”是“求善”,“成于乐”则是“求美”,没有外在教育的“诗、礼”,难成内在人格修养的“善、美”。儒家的这种人文精神的教育哲学,体现出“仁爱”和“礼治”的以人为中心的社会道德伦理价值取向,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表明儒家对音乐教育能缔造一个良好社会风尚功能的重视。另一方面,构成先秦文化的一支重要的道家学说,可以说与儒家学说构成了互补。道家讲求由内而外的教育哲学,崇尚自然主义的哲学观,认为人性归于自然,也强调“天人合一”,但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有所不同,道家认为儒家的礼乐教化扭曲了自然的人性;反映在音乐教育的美育观上,道家更加注重音乐本身的审美内涵,讲究“天籁之音”、“大音希声”,实际上提出了与儒家伦理道德音乐美育的不同内涵;道家的人文审美内涵是与礼乐音乐审美相对的自然情感的音乐教育,同是“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却形成了互补的音乐教育美育思想。可见,“中和之美”是儒家基本的审美取向,对音乐的审美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音乐美育的哲学观上重理性的修身,重社会性的礼制要求,相对轻视了音乐美育的感性陶冶作用。

三、封建时期的音乐教育把伦理道德的审美内涵进一步推向纵深发展

封建时期的音乐教育把伦理道德的审美内涵进一步推向纵深发展,统治阶级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使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渐趋走向僵化。两汉独尊儒学,倡导“天人合一”的人性哲学观,音乐教育承袭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魏晋以来,在文化思想领域援道入儒,儒道释互补,形成了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主干,但作为主流的儒家哲学成为教育的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封建社会追求的理想教育目标,“修身”的教育之一美育,被发展为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内涵核心;音乐教育在科举仕途的教育价值追求的冲击下,在官学体系中逐渐式微。统观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演进,封建时代与先秦时期一脉相承,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的音乐教育,即以伦理道德的内涵为价值取向的音乐美育,乐与礼的紧密结合,音乐教育以陶冶人性的情感为内核,“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乐教传统,在教育本质和目的上,表达了传统音乐美育的社会功能价值诉求。

四、近代清末学堂乐歌运动,开启了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