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9:08

课程教学概念篇1

(山阳县户家塬镇初级中学陕西山阳726409)

【摘要】物理课程,学生感觉到难学,教师也感觉到难教,究其原因与物理课程的概念较多且难于理解有关,本文运用物理新课程理念和现代物理教学论对物理概念教学进行分析,提出在概念教学中要注重的一些问题与同行进行商榷。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在中学阶段,物理知识学习的好坏与基本概念的学习掌握水平紧密相关,解题的关键,就是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直接体现。当学生透彻的理解了概念,无论题目怎样变化都能做到游刃有余。本文就物理概念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勉。

1.什么是物理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把一些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加以概括而形成的。一个概念的建立常常需要在观察和分析一系列事实或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一系列具体现象的共同特征,进而判断哪些因素是相关因素,从而抓住共同的本质特征。对于所做出的判断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来检验。在复杂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往往还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推理。因此,可以说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2.物理概念的引入阶段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它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这意味着教学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因此,概念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物理教师努力创设生动的物理情景,以生动形象的直观感知,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一种能使学生带有情绪体验的教学,根据相关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环境氛围,并根据相关内容设置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向往、探索的欲望,使教学更加激发学生的潜能。如在功率教学中,为使直观素材进入学生生活,使其富有吸引力,激发共鸣,可举例在修建一座大楼处理根基时,选择用人工来挖还是选择用挖掘机进行挖掘根基,结果学生将选用挖掘机,再用多媒体展示“神舟十号”飞天照片,举例说明我们扔一个石块会掉下来,火箭将几吨重的卫星送入太空却会绕着地球转;使学生明确了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习沸腾这一概念时,教师不妨先演示水的沸腾的实验(有条件的可让学生自己实验),实验时,当学生看到烧杯内的水热浪滚滚时,一定会十分惊奇,对这一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引入沸腾这一概念,并详细阐述,学生将会终生难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观察与思维相结合,已产生良好效果。

3.物理概念的形成阶段

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及物理现象和过程中已获得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根据物理概念形成的规律,我们得知,这些都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但中学生自己很难从对感性材料的感知中直接形成概念,这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整理加工,从而区分和辨别出现象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属性,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形成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把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这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也是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

物理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其目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发性探究和研究的认知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的不只是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习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学习掌握新的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与启发的作用,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但要注意灵活性、启发性和逻辑性,教师的参与是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平台。例如,对“惯性”这一概念的教学,教师在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后,创设出问题情境,可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中教师引导的关键在于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一本质属性,而这一本质属性被许多非本质的联系掩盖着,例如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等。讨论中要设法摒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非本质联系的干扰,这样,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惯性”概念,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物理概念的定义阶段

每个物理概念形成后,都需要用简洁的语言把它确切地表达出来,这就是给概念下定义。对概念下定义要掌握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上的很多片面认识都反映在如何对待概念定义的问题上。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下定义方法有以下几种:根据物理现象直接下定义叫做直接定义法,如:质量的概念;物理概念的定义式是一个比值叫做比值定义法,如:密度、压强、电场强度等概念;物理量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乘积叫做乘积定义法,如:功、电功率等概念;物理量的定义式是几个物理量的差叫做差值定义法,如:电势差、速度改变量等概念。物理量的定义式是个物理量的和叫做和值定义法,如:机械能、总功、合力的概念。

学生只有弄清了物理概念定义式的物理意义和使用范围,才能真正掌握概念。例如对于欧姆定律R=U/i,学生只有认识到:对于同一导体的电阻R,可由相关的U、i两个物理量的比值计算出电阻R的值,但R本身又不随U、i变化,是一个定值。只有这样才算学生初步形成了导体的电阻这个概念。

5.概念的巩固与深化阶段

学生初步形成某个概念后,要用概念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也只有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掌握概念,才能使概念巩固与深化。当我们学过一个物理概念之后,应该立刻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必须通过一定的例题,特别是历年的中考题更具有代表性,将概念运用其中,使学生对概念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并内化为能力素质。

总之,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关键。如果不能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有关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物理学科的学习质量,是整个物理学科的学习陷入困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课程教学概念篇2

   一、从已有经验、科学事实出发,认识物质的粒子性

   抽象的化学概念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学生原有经验紧密相联系的,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理解和构建新知识。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从感知概念到形成概念

   1、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和具体现象,激疑启思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在本课题把微观粒子与宏观现象联系起来,对学生来说是困难而陌生的,教学中引入学生生活经验的例子:如远处闻花香;认识水的自然蒸发;品红(或高锰酸钾)扩散;方糖在水中消失等现象,激起学生对产生这些现象本质原因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感受微观粒子的存在,体验从宏观到微观的学习过程。因此,微观概念的教学可借助宏观现象或学生的直接经验去描述,以降低学习难度。

课程教学概念篇3

引入概念初中生的一些能力水平正处在一个发展提高的阶段,他们的理解能力也在慢慢地完善.而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记忆,是一个由简入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揠苗助长.同时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能力不同,所以理解程度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和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点,不能够以偏概全,并且积极鼓励后进生,看到其闪光点.在教学过程中,用例子来引入相关的概念,往往会增添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讲“圆”时,在引入概念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想一下身边有关于圆的东西,如太阳、碗等,然后让学生用圆规自己画一个圆,了解一下圆是怎样形成的,之后再让学生自主探索一下圆的特点.最后教师进行讲解,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新的数学课本中,存在着很多的前后联系相关联的例子,可以通过加强对比,来引入新的概念.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前,教师可以先复习一下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和定义,通过对比理解这两种方程有什么异同点.这样就可以节约时间,不用再重新讲解什么叫做“元”,什么叫做“次”,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教学效率.

二、通过解析概念,剖析其本质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抽象、枯燥难懂的课程,而进行数学概念教学就更加艰难,所以有很多学生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愿意去学习数学,没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新课程下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明确一个观点,自己只是一个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要将课本教材作为一个主线对学生加以引导.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还应该善于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产生愿意主动学习数学的强烈渴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的奥秘,并且适当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数学的基本概念都是通过极其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的,言简意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相关概念的表面含义,还要揭示其本质内涵,将一个概念所要表达的更深刻内涵向学生解释清楚,使学生深入理解.例如,在讲“函数”时,课本上函数的概念定义为“设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称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对于这句话,我们要一句一句地进行分析,剖析其本质,理解清楚,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他们的对应关系是唯一的,最后就可以理解函数本质是表述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三、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同

一个章节中数学概念往往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会与其他小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每一个章节的末尾,引导学生将这一章节的概念复习巩固一遍,同时用一条主线给串起来,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而使学生融会贯通,体味透彻.同时再辅之以多种有效的教学常用方法,如总结归纳法、数形结合法、类比法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些概念有着很多的联系,可以通过类比,由浅入深,通过类比一些简单的概念,深化对于较难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反比例函数”时,首先要弄清楚反比例函数这个概念,只有概念理解清楚了,才能对于有关性质进行教学.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到数形结合法,教师可以先画出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举出一些点,让学生在白纸上进行描摹画图,这样学生的记忆就会比较深刻,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生画完图形之后,教师可以进行因势利导,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说出反比例函数的特征,之后就可以进行有关概念的讲解.

四、总结

课程教学概念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b)-0151-01

目前,新课程的实施,从强调教师、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方面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环境,是四个因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在这样一种新理念的先导前提下,作为一名数学课任教师,该如何进行数学知识中概念这部分教学,从以下几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和各位同仁共同商榷。

1教师应确立新理念,适应新教材

数学知识中的概念广泛的渗透于数学内容的各个章节,有着极其强大的辐射面,起到了掌握数学综合知识的奠基作用。以往我们在给学生传授概念知识时多采用注入式的教法,课后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学生只是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缺乏探究、体验、理解概念生成的过程,由此而来导致学生对概念知识运用缺乏灵活性。平时不论大考、小考,试卷分析后总发现概念失分比重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压力,如何缓冲这种压力?我认为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尽快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适应新教材。

2教学流程应突出有效性

概念知识是数学中相对技能、技巧知识的教学显得抽象、枯燥的一部分知识。如何使原本抽象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呢?

2.1在教学中要定位准确,明确目标

在概念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概念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如:在教真假分数时,“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是真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是假分数”在这两个概念中加强关键词“小于、大于或等于”的理解记忆,以便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和分类等知识的理解。

2.2在概念的引入上要讲究策略

在概念的理解上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因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逐步认识理解的过程,可采用动手试验、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计算、观察、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的引入会让学生一下子激起探究的欲望。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

(2)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如果新、旧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等,那么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关系去进行。

(3)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这也是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说,用“问题”引入概念的途径有两条:①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概念;②从数学问题或理论本身的发展需要引入概念。

(4)从概念的发生过程引入新概念。数学中有些概念是用发生式定义的,在进行这类概念的教学时,可以采用演示活动的直观教具或演示画图说明的方法去揭示事物的发生过程。

2.3结合课题实际确定灵活的教法

要善于诱导学生在对概念信息接受过程中,养成在实践中理解概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降低理解难度。让学生自主探索,逐步在大脑形成某一概念,自行储存。如在认识长方体时,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自由探究,教师只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从观察、触摸、测量、对比中向目标靠拢,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定点,每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每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参与、体验过程获得了大量有关长方体的概念信息。

2.4引导学生认识学习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分析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概念知识过关,为做好其它题做了坚实的铺垫,而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来说,首先卷面上的概念失分多,没有好的概念知识做基础,其它知识的掌握显得苍白无力。通过对学生卷面失分的分析,要让学生明白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为提高数学综合能力奠定基础。

2.5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概念的信心

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树立起学生学好概念知识的信心,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概念在学好数学知识中所起的作用,信心是学习的加油站,学生一旦有了信心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概念的学习中,为掌握其它数学知识开好局。

2.6重视概念的复习巩固

概念的巩固是在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中去完成和实现的,同时还必须及时复习,巩固离不开必要的复习。复习的方式可以是对个别概念进行复述,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去复习概念,而更多地则是在概念体系中去复习概念。当概念教学到一定阶段时,特别是在章节末复习、期末复习和毕业总复习时,要重视对所学概念的整理和系统化,从纵向和横向找出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体系。温故而知新,数学知识是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知识之间存在承上启下的链接。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一定要重视经常性的复习巩固,这样才会避免回生现象。

2.7注重概念之间的比较分类,深化概念

课程教学概念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程概念图教学

引言:

教育是立国之本,高中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生物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为使教学质量达到最高,授课中添加概念图做辅助使得教学目标更快实现,以取得实践性效果,概念图是一种新的教学技法,能够对生物学起到提升作用,使生物学有更加清晰的脉络,学生在学习中也更加容易掌握学习重点,所以高中教学中生物教学概念图的应用将会是一项重要进步举措。为此,本文将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对于概念图的应用展开粗浅地探讨。

1、简述概念图的含义

生物学是高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一般概念性的知识比较多,概念图是实践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她能在教学中系统的分析出生物客观规律,详细的解决了生物学中事物的本质,通过不断的排列组合,再运用多媒体将概念图传授给学生,概念图是由诺瓦克提出的,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将概念图应用到生物教学中,效果得到大众的肯定,并逐渐推广到教育界。就目前来看,概念图已然成为了教学工作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同时概念图也显示出了强大的教学功能,在国内外不断得到施行并广泛推崇。

2、概念图的构建

2.1概念图构建的组织结构

概念图是一种知识间的网络框架结构,生物学教学中的一种可视性工具,概念图包括的基本要素有概念、命题、交叉连接以及层级结构,各要素间相互连接,相互生成,最终会将一个生物学课题框架构建出来,形成系统的组织结构。

2.2概念图的构图思路

在生物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是合理教学的一个工具,是将晦涩难懂的一些理论性的概念绘制成网状图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对于教材必须熟络的掌握,了解概念的层次,对比了解理论概念,所以概念的序列组合是概念图绘制的关键,概念等级由高到低顺序生成,然后是选取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在一个熟悉的领域里,教师会更好地把概念绘制成一个合理的概念图模式,再然后将要初步拟定框架,合理分配概念图的横向与纵向分布,将各个概念间的关系分析准确,并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且还要不断的改进概念图,使概念图不至老态化。

3、生物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

概念图因其具备其他教学方法中没有的方便性和实用特征,在运用时生动形象,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3.1在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系统化地对所讲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探讨,并对整体教学任务作出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盲目地传授知识而忽略了教学目的,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对于概念性的理论知识会有方案,所以新型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明确教学目的之后,抓住教学的重点,不能偏离教材,给学生灌输一些没有营养的知识,通过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再加之概念图的应用,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基础性总体提升。

3.2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概念图的应用

新型教学工具的应用使得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概念图是应时出现的教学新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学生逐渐地会构建概念图性的思维,对生物学有了新的认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每个学生也可以根据对概念图的大体认识来共同学习,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依据自身情况,鼓励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构建学习概念图,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效率更加显著,实现最终的共赢目标。

3.3在高中教学评价中概念图的应用

在高中教学任务中,教学评价是一项基本工作,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平时学习成效的考察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总结,概念图的应用更加系统地将教学工作作出一个重要的分析,对教学工作的客观评价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概念图不仅可以简单的将课本上的知识有顺序的罗列,理清知识脉络,而且还可以进行教学评估工作,为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对于概念图的深入理解将会有更加显著的成效,这个独特的优势在教学中十分凸显。

4、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优势

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学生将根据自身学习情况作出知识概念图,概念图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连接成一个网状图,教师可以借助概念图理清教学思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知识延展能力,概念图突破了从前的罗列概念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创新的特点传达出教学内容。

学生可以将概念图拿来作为课堂的笔记内容,原来学生习惯将课本上的文字大量抄袭到笔记本上,但是丝毫体现不出重点,大量的罗列概念是教学工作的一大缺陷,学生为了节省下课时间,上课时只顾得上抄笔记,而顾及不上教师的讲课理念,顾此失彼的现象时有发生,概念图不但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

概念图的应用还能达到一个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的效果,不仅拉近了学生间的距离,使学习气氛活络起来,同时概念图也发挥出了极大的教学作用。

结束语: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概念图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生物教学,在进行概念教学过程中,可以促进知识的整合研究,学生在面对难点也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更有利于建立知识体系,复习巩固知识,以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系统化地传达出教材上的知识脉络,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学习中灵活运用概念图,能使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廖如春,窦玉敏.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4,10:156-157.

[2]陶舒.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普洱学院学报,2014,03:138-140.

课程教学概念篇6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概念是人们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出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词加以命名,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认识。而数学概念则反映了事物在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数学概念的特点,先通过观察分析适量的、具体的形式变异的事实材料,让学生自行概括出这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尝试着给概念下定义,在这基础上再给出科学定义,通过定义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因此数学课堂中的概念教学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步骤。

一、引入概念

概念的引入是教学概念的第一步,根据概念获得的不同形式,引入概念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提供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许多数学概念来源于现实生活,相对于这一类概念,教师要从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或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引入。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引入概念方式,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客观现实材料融于一体,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概念。比如,教师可通过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正、负数及互为相反数的概念;在提供日常生活中具有各种对应关系的实例基础上引入“函数”的概念;几何变换与许多实际问题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可通过列举蝴蝶、人脸、花朵、窗户的排列、镜面反射等,提供对称图形的现实原型。

2.从已学过概念的基础上引入。

从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及背景看,有的概念具有清晰的现实生活模型,有的概念则产生于已知的相对初级的抽象概念。对于后者,常常根据新旧概念的关系,采用恰当方式让学生观察、对比、辨析、发现,从而从已学过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在已知概念基础上引入新概念的方式取决于新、旧概念之间具有的逻辑联系。比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增加“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属性,使得到“矩形”的概念,平面几何中的概念多数属于这种情况。再如分式的有关概念通过分数的相应概念引入。

3.利用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引入。

利用数学问题引入概念,有助于学生明确认识任务,产生认识需求。这里面的数学问题大部分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或者来自于现实生活。如:求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的问题,从而引入平方根概念,“已知当m>n时,am÷an=a(m-n),那么当m=n时,am÷an等于什么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引出了“零指数幂”概念。

二、确定概念的内涵、理清概念的外延

引入阶段是形成概念的毛坯,接下来便是由表及里、去粗存精的思维加工阶段。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形式化、抽象化来确定概念的内涵,理清概念的外延,能够从理性层面上掌握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下列环节达到对概念内涵的把握与外延的界定。

1.给出、剖析概念的定义。

大量的教学经验和实验表明,概念的关键特征越多、越明显,学生学习越容易,反之学生学习越困难。用符号和词语表述前一阶段的认识结果,即给出概念的定义,就是扩大概念关键特征的有效途径。

2.运用变式材料。

所谓变式材料是指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变式材料由一些具体的、特殊的直观材料组成。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变式材料的辨析可以更鲜明地揭示内涵与外延。比如:“单位正方形对角线长不是有理数”引入实数概念,学生容易产生无理数就是不尽方根数的模糊认识。这时教师可以在例题或练习时给出多种形式的肯定例证,如:π、0.1010010001等无理数,突出无理数的无限不循环的本质属性。

3.辨析否定例证。

如果概念的肯定例证提供了最有利于概括的关键特征,那么概念的否定例证则提供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掌握一个概念意味着能够分辨一个对象是否属于该概念的外延集合。而否定例证的运用可排除概念学习中无关特征的干扰,进一步弄清概念的外延。如:与弦垂直的直线不一定是圆的切线,对角线相互垂直的四边形不一定是菱形,等等。

三、概念的应用

数学概念是数学抽象的产物,并且具有“对象”与“过程”的双重属性。因此,在获得概念后,教师还要通过数学的应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这些属性。

四、建立概念体系

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内容的知识单元,概念之间的联系则形成了教学内容体系的框架结构。概念体系隐没在知识内容之中,分析者要通过自己的整理使之明朗化。中学数学概念间的联系有以下两种情况。

1.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群。

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教师可以用一种逻辑链将它们连接起来,因此形成的概念体系一般成线状结构,如: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

2.具有并列关系的概念群。

有些概念之间不具有种属关系,但它们具有某种潜在的联系,我们称这类概念具有并列关系。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二次三项式、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等等。

做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学习数学的关键,数学教师应认识到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将教材隐性的概念体系结构显性化,从而为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80.

[2]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8.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3.

课程教学概念篇7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6-0028-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它是已经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的教学是中学化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许多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时,只是去背诵、记忆概念的定义,虽然下了很大功夫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困难重重,不知如何运用;有的学生则反映化学基本概念抽象、难懂,不如元素化合物知识易学,等等。心理学研究表明,概念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各种各样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概括,从而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过程。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具体事例的选择和分析、对概念关键特征的突出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影响概念学习的重要因素。

针对化学概念知识的特点,在遵循一般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本文是笔者在教会学生化学概念的学习策略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

1概念形成策略

化学概念至少包含4个要素,一是概念的名称,如“酸”、“碱”、“盐”等,它们各代表一类事物;二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正例的共同本质属性;三是概念的外延,即概念所包含的一切对象;四是概念的正例、反例。同类事物即为其正例,非同类事物则为反例。如盐酸、硫酸、硝酸等是酸的正例,氢氧化钠等为其反例。概念形成是通过知觉、辨别、假设、检验等心理过程,找到被肯定的属性并将之应用到概念正例中,排除非本质属性,发现概念关键属性的过程。概念的形成可用如下图式来概括:

由于a处于例证上位,这种学习常称为上位学习。

概念形成策略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具体例证中,以比较、辨别、抽象等形式自己概括得出事物关键特征的一种学习策略。这种学习策略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运用概念形成策略一般要经历以下3个阶段:

首先,收集足够多的与要形成的化学概念有关的具体例证,这是获得感性认识阶段。具体例证的获得有多种方式,可以直接从教科书或教师那里获得,可以亲自动手实验,也可以查阅资料,只要能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要尽量自己动手。化学实验是获得例证常用的方式,学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并实施实验,通过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获得有关例证,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概念较为有利。

其次,是自觉地对获得的具体例证进行分析、比较、辨别,提取其共同的特征信息,逐步舍弃干扰信息,然后将特征信息进一步抽象和概括,这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需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形成化学概念的关键。

最后,将获得的结论与同伴展开交流,在交流中使正确的观点进一步得到明确,并在练习应用中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运用概念形成策略时,概念的具体例证越丰富,关键特征越明显,越有利于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概念学习不仅要求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而且要求它能排除非本质特征。因此,在学习中应重视通过变式与比较的方式,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清晰、更准确。

所谓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促进理解,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来促进理解。一切包含概念关键特征的事物都是概念的正例,变式变是指概念正例的变化。例如,铁与氧气反应、硫与氧气反应、氢气与氧气反应等,这些反应事实就是“化合反应”这一概念的正例。在这些正例中,“反应的产物只有一种”是概念的关键特征,而这些反应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颜色、状态、反应现象等方面的特征则是属于无关特征,这些无关特征往往会干扰学生对概念关键特征的把握。在学习中通过对不同的变式进行比较,突出概念正例的关键特征,舍弃其无关特征,可以使获得的概念更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

案例1概念形成策略示例

“电离”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因为学生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到物质电离后自由离子移动的过程,学生难以接受这样的化学结论。

首先,教师可演示氢氧化钠溶液、氨水、蔗糖溶液、酒精、硫酸、醋酸等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或者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学生观察到有些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导电,有些则不能导电的实验例证。不同的合作小组相互交流各自的实验结果,从而使获得的例证更充分。

其次,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能比较容易形成电离的概念,从而正确理解、认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内涵。与此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电解质导电能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不同物质导电能力有强有弱的感性知识,这样,对学生形成全部电离和部分电离的理论概念,找到了极有说服力的依据。

最后,通过flas展示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过程,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盐酸、硫酸、硝酸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通过师生、生生间相互交流与讨论,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再引导学生自己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学生掌握电离概念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电离概念的理解。

2概念同化策略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ausubelDp)认为,同化是指主体利用已有的心理机能结构一图式,对外界刺激进行过滤或改变的作用,将外界刺激吸收到本身的结构中,引起图式量变的过程。同化理论的核心是:新的意义是新知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或命题相互作用的产物。概念和原理学习的实质是新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通过相互作用,建立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就是新旧意义的同化,其结果是新概念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认知结构得以丰富和扩大。所谓概念同化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概念来学习新概念的一种方法。在概念同化学习中,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起着决定作用。运用概念同化策略,一般要经历以下3个环节:

首先,寻找并激活认知结构中与新概念学习相关的已有概念,这是概念同化的前提,通过将新概念与已有概念建立联系,初步理解新概念的涵义。

其次,将新概念与原有概念进行精确类比。这个过程包含了对新旧概念的各方面之间的比较,既要找出二者的相同之处,又要认识到其差异,毕竟它们不完全相同。这是在新旧概念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是概念同化策略的关键。

最后,将相关的概念融会贯通,使新概念以适当的方式纳入认知结构之中,形成系统的概念网络体系,便于记忆和运用。

概念同化策略能够较精确地将新旧概念联系起来,使学习者运用已有的概念去掌握新概念。在概念同化过程中,学习者是否具有与新概念学习相关的适当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清晰和稳定性是影响概念同化的重要因素。

案例2概念同化策略示例

按照高中教材内容的编排,学生在学习“电离平衡”概念之前,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有关知识。因此,对“电离平衡”的学习就不必先让学生去观察有关的实验现象或收集有关的事实,而是可以采取“概念同化”的策略进行学习。

首先,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化学平衡”的知识,将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建立起联系,初步理解电离平衡的涵义。

其次,将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进行精确类比,找出二者之间的关联点(即异同点)。它们的相同点在于都具有“平衡”的一般特征(动、定、变等),平衡移动原理对二者都适用等;二者的区别在于建立平衡的本质不同(电离平衡是由弱电解质的部分电离所引起的),影响平衡的外部因素不完全相同等。通过这样一个比较过程,能够促进对新旧概念关键特征的把握,有利于准确理解概念。

最后,在明确了二者的异同点之后,通过对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的分析,将相关的概念从不同侧面联系起来,形成概念的整体结构,使“平衡”的概念体系进一步扩大。

根据新概念和原有知识结构中用来同化新概念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下位学习和并列学习。当要学习的新概念与头脑中要同化的概念之间存在一种类属关系时,这是所进行的概念学习就是下位学习。例如学习了元素周期律知识以后,再进行氧族元素的学习。由于氧族元素许多性质(下位知识)的递变规律知识都已经包含在元素周期律(上位知识)之中,而氧族元素知识的学习只是验证、细化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新概念的习得有时不能通过同化到原有的上位概念中习得,但它与知识结构中的整个内容具有一般的关系,此类概念学习时,一般就采用并列结合学习模式,即通过分析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初中化学中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四者之间的关系就不能相互包含,但它们之间有共同之处(都是从物质组成和数目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研究)。学习了前者,再学习后者时,就属于并列结合学习。

进行概念同化学习时,关键是要把握好新概念和原有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时,这就要求教师先要分析出学生头脑中具有的原有概念是什么,它们与新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教学时,就要将新概念的定义或特征描述呈现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在两者概念之间建立联系,以促使同化。以同化的方式习得概念,也需要用概念的例证来演示概念的重要特征,这样做可以增加概念运用于新情境的机会。为此要给出来自不同情境的概念例证。

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实现概念同化应具备一定条件:首先,学习者要具备把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关联起来的意向;其次,学习材料呈现新概念对学习者必须具有潜在意义,表现在:一是学习的概念本身应具有逻辑意义;二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已具备同化新概念的适当上位概念。实现概念同化,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会导致机械学习。

3概念图策略

一个化学概念的获得,既包括对它本身涵义的理解,同时还包括对不同概念间的各种相互联系的理解。新的概念只有纳入相应的概念系统中,与其他概念建立其必然的联系,才能被学习者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图策略是指学习者按照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用结构网络的形式表示出概念的意义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联系的一种策略。

一个完整的概念图要包括命题、层次等级、横向联系和实例4个方面:

①命题:命题是两个概念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例如“胶体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质”,这个命题是通过“是”而形成的。

②层次等级:概念图中的概念必须是有层次的,这以概念的抽象水平为依据。一般说来,最抽象的概念列于图的上方,具体的实例列于图的下方,中间按抽象程序依次排列各个概念。

③横向联系:概念图必须反映同一或不同抽象层次概念之间的“横向”联系,这种联系的揭示往往标志着学生的创造能力。

④实例:概念图不只是抽象的概念,还需要用具体实例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在绘制概念图时,首先要抓住核心概念的定义及其直接相关的中心内容,其次抓其他的性质特征,然后再抓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概念图(下图为“胶体”概念的概念图)制作是一种将教学内容中的概念和命题具体化的技术,它是一种有效的“学会学习”的教学方法。其实质就是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通过概念和连接词构成的命题的形式可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逐渐引导学生完成概念图的绘制过程,使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概念图的实质就是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它帮助学生首先弄清楚并理解教学内容中少数关键性的概念,最后用具体的知识或实例来佐证和充实概念。通过概念和连接词构成的命题的形式可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学生掌握概念图策略的过程可分为以下3个环节:

首先,教师要结合具体实例给学生讲清楚概念图的构成及其制作步骤,给学生做出示范;

其次,学生模仿教师的步骤,师生共同编制概念图,教师及时给予指导,使学生初步掌握概念图的制作技术;

最后,学生自己制作有关的概念图,并相互交流、比较和评价,及时对自己的概念图进行修改和补充,从而加深对有关概念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一般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都能掌握概念图策略,而且有的学生还能绘制出一些极有创造力和趣味性的概念图。

概念图是一种能形象表达命题网络中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图解。对于化学概念学习,只有理清概念关联,并纳入系统之中,才能真正掌握它。当学生把所学到的化学概念经过自己的综合整理,并通过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分散的概念系统化、结构化时,他们对概念的把握才能更准确,理解得更深刻,并且能够对其他化学知识的学习产生积极、有效的迁移。化学知识的系统化就是要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化学概念教学深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概念体系的建立。因此,化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并教会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揭示概念的共性、特性、联系和差别,形成概念的结构。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强调学生自身对知识的建构过程,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概念图已被证明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但要防止变成灌输学习、机械学习的又一种工具。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启发学生掌握这种结构化的方式,使教学策略转化成为学生的有效的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借助于概念图,还可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即引导学生注意改进个人的学习方法,提高自我监控的能力和意识。

当然,不论哪种教学策略,它在适用范围上都有一定的限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与特性,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在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中实现学生认知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课程教学概念篇8

【关键词】概念本质内部联系物理规律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为了大面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出了许多不同版本的新教材,亮的很多。我认为,他们都不能离开中学物理基础知识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因为深刻理解和正确掌握物理概念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应用物理知识能力的基础。如何提高新课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质量,下面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从感性认识出发,讲清概念的本质;

学生学习知识是学习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重复他们所经历的认识过程,但能具备一些感性认识,无疑是十分有利的。曾记得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就是最好的写照。例如;讲力的概念,先举一些很平常的实例:人推车、手提箱子、摩擦阻碍了木块运动、地球吸引苹果等,这是一些很平常的现象,学生不会注意;若要点他们进行分析对比,就会发现他们有共同的地方,即每个现象最少有两个物体:人和车、手和箱子、压路机与路面、木块与地面、地球与苹果。而且两个物体都在相互作用着,推、提、压、拉、吸引的效果才能显示出来,我们把产生这些效果的作用分别称为推力、提力、压力、拉力、吸引力。所以“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且“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即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这样力的性质,即力的物质性和相互性被揭示出来了,学生头脑中不仅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力的概念,而且为今后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应用生动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我们知道物理概念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理性认识,不讲究教学方法而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往往事倍功半,反而给学生一个模糊概念,这时选择通俗易懂,具有生动的比喻则可迎刃而解,同时也可收到激发学生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例如:讲到“电流”概念,书里是“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某一横截面的电荷量多少”来表示电流,学生感到难以接受,因为“电荷量”是一个新名词,这时可采用如下比喻,把导体比喻为“水管”那么“水流”就是“电荷量”了。这是学生容易接受的,通过这个比喻,使“电流”更加形象化。学生获得的概念也更加具体和生动。

再如,讲“电阻”的概念时,是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的定向移动,跟水在塞满石头的水管在流动类似,会受到阻力。这个“水管――石头模型”够形象、生动了。

(三)挖掘概念内部的联系,深刻理解物理意义;

以“焦耳定律”为例,其数学表达式:Q=i2Rt和电功w=Uit两个公式后,有的学生只死记公式,硬背条文,不去弄清各符合所代表的物理量及他们间的关系。解题时,往往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这不能全怪学生,也与我们讲课时分析问题不深不细有关。为了避免和澄清学生在这方面的模糊认识,讲解公式时,不能用纯数学观点或走过场。将电流所做的电功与电热混为一谈,此时应该认识清楚只有纯电阻电路中电流所做的电功等于电阻产生的电热,即电热是电能转化为内能的那部分。

例:电动汽车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若汽车所用电动机两端的电压为380V,电动机线圈的电阻为2Ω,通过电动机的电流为10a,则电动机工作10min消耗的电能为多少焦?产生的热量是多少焦?

解:(1)电动机工作10min消耗的电能为:

w=Uit=380V×10a×10×60S=2.28×105J

(2)产生的热量错解为:

Q=w=Uit=380V×10a×10×60S=2.28×105J

正确的解为:

Q=i2Rt=102×2×10×60

=1.2×103J

这道题就是考察学生是否对电功和电热两个概念的理解,所以,要挖掘概念内部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其物理意义。

(四)分析身边自然现象,理解重要物理规律。

课程教学概念篇9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教学,还应突出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自主学习,加强科学探究。

1、在概念教学中,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方法

物理概念是从物理现象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是用来表征物质的属性和描述物质运动状态的.任何物理概念都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在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从具体事物、事例、或演示实验出发,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然后通过分析,抓住现象的本质,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而形成物理概念。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形成概念的过程,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激发学习物理的热情。逐步形成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优良品质。

例如,在“电场强度”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相同的电荷在电场中不同位置受到的电场力不同,使他们认识到电场中的不同点有强弱之分。然后提出:如何比较电场的强弱?通过学生讨论总结出两种方法:一是比较相同电荷受电场力的大小,二是比较受到相同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大小。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讨论,为了表示电场的强弱,用哪种方法更好?通过讨论确定用第一种方法更好,因为第一种方法更方便,并且电场强处,相同的电荷受力大,电场弱处,相同的电荷受力小,这更符合人们的习惯。最后提出:对“相同的电荷”取多大电量的电荷更简便?通过这一研究过程,使学生明确“单位电荷所受的电场力大小表示了电场的强弱”,进一步总结出电场强度的定义,加深了学生对电场强度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了形成概念的过程,学会了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2、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加强科学探究

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和定则等)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物理规律的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是落实新课程标准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关键。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加强学生探究规律过程的教学,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总结出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和所受外力有关,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加速度跟力和质量的关系,探索加速度跟力和质量的关系,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1)实验设计

①设计实验装置: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从实验对象(沿气垫导轨运动的滑块),实验源(提供拉力的重物),实验效果显示器(光电门及电脑计时器)三个方面设计实验装置。

②设计测量方法:在实验中需要测量滑块的质量、它所受的拉力及它的加速度。

滑块及配重片的质量用天平测量(课前测好)。

滑块所受拉力可看作=所悬挂重物(小桶及砝码)的重力(悬挂的重物的质量远小于滑块的质量)。

滑块的加速度是测量的关键和难点,也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的重点。首先,使学生明确,我们不能直接测出加速度,而应测出相关的物理量求出加速度。在实验中,滑块运动的位移S和时间t容易测量,再由此求出加速度。这就要求在实验中应测量滑块从静开始做匀加速运动的位移s和相应的时间t。

③设计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欧姆定律时研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采用的方法,明确研究多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时,需采用控制变量法。在本实验中,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加速度跟力的关系和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

把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改为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师生共同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设计,变旁观者为主人,学生对实验装置更清楚了,对实验方法更理解了,对实验过程更明确了。这种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实验探索

①保持滑块质量不变,通过改变悬挂重物的重力来改变滑块所受的拉力,测出在不同拉力作用下滑块的加速度,利用多媒体投影演示建立a―F坐标系,根据测量的数据描点连线的作图方法,由图像得出:m一定时,a∝F。

②保持拉力不变,改变滑块的质量,测出相应的加速度。利用多媒体投影建立a―m坐标系,根据测量数据描点连线,得到一条曲线,由该曲线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加速度跟质量可能是反比关系。进一步启发学生,为验证猜想,需画出a―1/m图象,再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建立a―1/m坐标系,描点、连线,得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从而证明了猜想a∝1/m是正确的,找到了加速度跟质量的定量关系。

利用图象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学生才刚刚接触,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之一。所以,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媒体投影,结合画a―F图象,给学生讲清如何建立坐标系、选标度、描点、连线,那么,学生根据这种方法,就可画出a―1/m图象,找出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

(3)概括规律

引导学生综合上述两个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并通过讨论比例系数k的取值,定义力的单位“牛顿”。进一步结合实验说明加速度跟力的方向关系,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性。

课程教学概念篇10

【关键词】物理概念创设物理环境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071

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学得不活,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就一筹莫展。究其根源在于教师在概念教学之初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概念获得的全过程。因此,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就无法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实际上,学生只有掌握好物理概念,才能正确理解物理事实,掌握物理规律和原理,才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准确牢固地建立起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物理概念的引入

对于枯燥的物理概念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物理概念学习兴趣,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内容、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物理概念,然后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使物理概念变成学生头脑中的概念。

概念的引入这一环节的核心是教师要为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创设必要的物理环境,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概念学习的思维基础是学生头脑中的感性认识,只有学生对相关的物理现象及其特征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知识体系的物理概念。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原有概念的局限,从而让学生了解引入新的物理概念的缘由。例如对于“密度”这一概念的引入,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体积相同、材料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先猜测它们的重量和质量,然后用手分别试一下轻重。进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相同的试管内倒入相同质量的不同液体,比较它们的体积,这样,通过比较就能使学生明确:物质的体积和质量不成正比。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疑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根据物体的色、味、重量等来辨别它们的特征,但对于两种色、味、重量相同的物体,有什么办法来区别它们呢?”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便能发现物体的新特征,从而加深头脑中对于单位体积质量的理解,这样,教师便轻松地引入了密度这个概念。

二、物理概念在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构建

物理学是借助“物”来求“理”的学习过程。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和物理事实的本质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理性反映。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像为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实例、观察实物、示意图、做实验等等,让学生对物理现象先有自己的认识,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同特征,最后共同总结出物理概念的内涵,进而引出物理概念涉及的规范定义及公式、单位等等。例如,对于物体运动速度这个概念的形成的引入,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的实例出发,如在进行游泳比赛或赛跑,运动员的运动快慢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因为谁是运动最快谁就是冠军。那么,在场的观众是如何知道谁最快的呢?裁判员又是以什么为标准确定参赛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呢?对此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归纳并做小结。一般来说,指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通常用以下的两种方法:1.如果物体运动的时间相同,就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路程长则运动快;2.如果物体运动的路程相同,就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路程长则运动快。通过比较两种的方法,使学生明白物体运动快慢与运动的路程和通过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两个因素有关,从而便能轻而易举地引出速度的概念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的前提是学生首先获得丰富的、助于形成相关概念的感性材料,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能总结出物理概念的内涵。如果教师在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后直接给出相关概念的定义,不仅学生不能充分地理解相关物理概念的定义,还会影响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

三、物理概念的理解

学生头脑中一个物理概念建构起来后,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并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只有这样,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才是牢固的,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应用。因此,要是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教师要做出以下努力:1.引导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及其规律。学生在理解了物理概念并在头脑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物理概念体系后,就必须能准确把握住概念的本质。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做好演示工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物理现象的逻辑体系,并建立属于自己的物理概念体系。2.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真正内涵。物理概念都有自身确定的内涵,教师只有指导学生理解了物理概念的真正内涵,才能使学生详细的地、深刻地理解所学习的物理概念。3.引导学生辨明概念之间的异同之处。在初中物理学习内容中,有些概念非常相似,但本质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在具体的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既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某一概念的本质内涵,又要注意让他们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发现彼此之间的联系的教学方法来为学生讲清这些概念,让学生明确相似概念的异同之处。这对于帮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有巨大的帮助。

四、物理概念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