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9:39

设计美学知识点篇1

(一)有利于美术设计教学效果的优化。

实验教学模式在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教学时间,满足了美术设计教学连贯性特点,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有效安排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美术设计技能的形成。像在讲解有关于商业广告的设计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实践教学模式的程序,做这样的教学安排。商业广告设计内容讲解时间为一个月,第一周讲解理论知识,第二周引导学生考察,对周边商场以及店铺的广告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第三周组织学生收集设计资料,设计草图,最后一周定稿,完成作品。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的美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更加充分,时间更加集中,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

(二)有利于美术设计专业学生视界拓展。

应用实践教学模式开展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发散自己的美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形式。像在讲解有关于pS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一边给学生讲解方法,一边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绘图与制图练习。再通过模拟化案例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美术设计技能,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许多课本之外的内容,课堂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广大高职学生专业学习眼界的拓展,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进步。

(三)有利于美术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

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得到理论知识的支持。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中的应用,让教师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了一起。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具有不同的学习重点。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美术设计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模式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理论知识,在应用的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足,有利于让实践学习反作用于学生的理论学习,让学生找到理论知识水平提高的切入点。

二、高职美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应用方法

(一)加强美术设计专业分析与调研力度。

做好美术设计专业的分析与调研工作,是促进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工作中的前提。在每一届新生入学的时候,高职院校都要对美术设计类专业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校这三年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未来的工作岗位。高职院校要选择那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以及美术设计行业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给学生做专业分析,让学生了解美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前景。在引导学生分析完美术设计类专业知识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美术设计类专业进行调研。让学生一起去参观一下美术设计专业校内外的实习基地,对工作环境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在分析与调研活动后,教师要求学生写一份自己关于专业的考察报告或者总结,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更能促进学生思考,准备好投入到实践学习活动中。

(二)利用案例教学法应用实践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活动,是实施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模拟出真实的实践氛围,调动学生的美术设计意识,激发学生热情的一种教学措施。教师将美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将这一实际案例作为每一节课的线索,在案例的分析中体现出美术设计的技巧与方法。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美术设计案例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要组织学生多在课堂中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让更多的观点迸发在课堂中。在分析案例时,教师要规范学生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作品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审美特点,更要考虑客户的需求,用自己的美术设计作品去彰显自己的设计理念与客户的追求。

(三)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有效建立。

开展有效的美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得到实训基地的支持。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打造,从而让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具有可行性与稳定性。学校要加大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力度,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学习氛围,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项目进行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理论知识与设计技巧才能被内化,成为自己美术设计能力的组成部分。

三、总结

设计美学知识点篇2

那么如何更好地在设计、应用课型的教学中发挥美术课的价值?我在设计、应用课型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现以《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一课,谈几点我在设计、应用课型中的做法。

一、调动参与兴趣,点燃学生设计欲望

新课程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的,尊重学生的个性,这就意味着要满足学生学习内容、时间和形式上的特点。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习惯,采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传授知识。儿童是喜欢在游戏中快乐学习探索的。创设一个合理的情境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创设了一个汽车设计师招聘会的情境。孩子们可以扮演成汽车设计师来参与本次教学活动,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才华。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

二、在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应通过美术学习,促进学生对人类积极的情感、态度的养成。在本课中我与学生分享瓦特发明蒸汽机到发明汽车的故事,讲述汽车的发展史,总结出创新给工业带来的繁荣,欣赏中国设计的造型新颖、色彩靓丽的吉利跑车。让学生感受设计、自主创新给民族带来荣誉及可观的经济效益。引导学生学习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进取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把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学习美术。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通过这一学习领域了解“学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设计思路启发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讨论汽车给人类带来的帮助以及汽车带来的负面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汽车更好的为人类服务,解决汽车所带来的问题。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里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其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

四、欣赏、借鉴

任何学习都离不开借鉴,美术学习虽是个性的展示,但同样也是需要借鉴和学习的。让学生欣赏优秀的作品,但不能仅仅只是走走形式,走马观花地看看。而是要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分析一下到底是好在哪里,哪里可以借鉴学习。同时还可以开阔学生的创作思路。在欣赏时,我除过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之外,同时还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想法。不断培养学生的借鉴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应变能力。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化到自主地对不同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寻求。学生正是在自我指导中,获得了具有独立、具有自制力的学习。

五、开拓设计思路,教会设计方法

设计活动是将设计思想和创意物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进行必然需要相关的知识和技法,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不是这一领域学习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设计、应用”目的不在于理解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掌握详尽的、准确的技法过程,而是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体了解其基本常识,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和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我在本课中引导学生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1)可以在原有汽车功能或色彩上进行改造;(2)可以用你喜爱的动物、植物以及其他事物的外形进行设计;(3)还可以在设计的汽车旁写上功能或特征的文字。教师向学生展示设计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设计的欲望。但只是引导,对学生并不作特别的限制。

六、重视评价

新课标指出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统一。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

设计美学知识点篇3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17-01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

学习是学生的一种思维活动,而思维又是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我们在美术课的学习过程中,应该通过合理科学的进行问题设计,使学生原有的美术知识结构与发现的新问题产生矛盾,让学生产生美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要将教师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导航目标,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自己的想法,将美术课上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穿插起来,进行整合,并要去综合原有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最终成为一个喜欢提出问题的学生,成为一个能够自己主动学习的学生。

美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向学生传授现成的鉴赏、设计等知识,这种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是孤立的、空洞的,学生需要经过设计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美术知识,这样才能引起学生长时间的学习兴趣。所以,要使问题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桥梁,就要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几大特性。

一、要有导向性的进行问题设计

一个有效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喜欢上学习,并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去设计一些有效的问题,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能够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去多观察多思考的问题。这类问题的提出能够达到对问题的理解和延伸,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能够举一反三,敢于提出假设,去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敢于论证,对老师的讲解不轻易相信并盲目跟从;才能活跃自己的思维,开阔自己的思路;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发散开去,找出新的路,挖出新意;才能增强思维深度和广度。

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

二、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问题设计

美术课传统的问题设计经常只是将书本内容问题化,即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一问一答,如:这幅画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国家的?他的作品画了些什么?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等等。在形式上很热烈,其实却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所以,我们美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有针对性,把握好教学内容的主线,就是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还要把握好学生的主线,让他们在探求问题时忘记自我,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各方面能力的目的。

三、要有层次性的进行问题设计

不同的学生在行为、个性特征、认知水平上都存在着一些差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问题的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所以,问题的设计要照顾各个层次学生,巧妙去设计难度,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按照知识的难易度拆成几个层次的小问题,分步骤设置疑问,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为学生架起一座桥,去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积极的去思考问题。开始的问题难度不宜太大,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去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当然,问题也不能太难,过于深奥的问题,会让学生望而生畏,甚至望而却步,从而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

四、要开放的进行问题设计

曾有人说过中国的小学生是“问号”,初中生是“感叹号”,高中生是“句号”。这句话真值得我们去思考。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能力:一个是现有能力,第二是潜在能力。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充分去挖掘学生们的潜在能力。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情感世界、个人经历、生命体验去对艺术的美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对经典产生疑问、对权威进行批判。美术教师要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肥沃的土壤,照射温暖的阳光,用雨露来滋润,为其将来的枝繁叶茂提供所必需的条件。

五、要生动的进行问题设计

现在的中学生聪明活泼,思维非常活跃,敢于探索事物的根源,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容易接受,美术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时就应该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知识结构等特点,适当加入趣味性。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进行讨论,寓教于乐,激发兴趣,把学生的“要我学”的情绪转变为“我要学”的驱动力,让学生真正消除内心疲劳,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远比平淡地讲述美术的基本理论知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新奇的世界,使学生大脑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所以,生动的进行问题设计是学生体验学习快乐与成功的一条有效通道。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美术教师在积极教学中要经常去挖掘新的素材,创设有趣问题情境,用疑问去开发学生的大脑,启迪学生的智慧,让我们的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在矛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获得新知识。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在问题设计中把握好问题的多样性,不失时机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多去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独辟蹊径、标新立异,不断地探求新知识,在思想与智慧的碰撞中共同提高、共同收获。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美术教师也应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思索,为学生找到一个“撬动”的支点。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设计美学知识点篇4

1.1优化课程设置

中职服装美术设计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教给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中职服装美术设计课程教学最首要的课就是绘画基础课。通过绘画基础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更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学生对形式美的理解。但是,绘画基础课的内容很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抓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增加一些学生较易掌握的内容,比如,说结构素描。结构素描是最适合表现服装的线描技法的教学。除了绘画基础课中职学校还开设了绘画表现课。绘画表现课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中职服装美术设计课程教学的核心部分。这门课程的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服装线描效果图、服装款式图等。教师在讲这门课时一定要做到深入浅出,而且要与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与服装企业、市场等紧密结合。优化课程设置要改变传教学模式,比如说美术设计的教学严重与实际脱轨或者课程之间完全分离,没有寻求各门课之间的交叉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服装设计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与服装结构、服装工艺课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说教师在传授款式图的绘画教学时可以同时给学生讲授衬衣的结构与缝制工艺。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美术设计的内容就会交叉整合,这样学生在学习一门知识的过程中会了解许多其他课程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教学更加规范和合理。课程设置上应该注意强化人体结构的练习。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对人的人体结构有很深入的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补充大量的人体构造知识,如对人体的比例、骨骼、结构等以挂图或模型的方式进行讲解。通过强化人体结构的练习使学生具有独立的绘画人体的能力,为以后的服装绘画打下坚实的基础。

1.2从学生的就业岗位入手,确定服装美术设计基础教学目标

中职服装美术设计课程对于任何一个即将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人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功底,为以后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职学校教育的主要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为学生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因此,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所学内容与以后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相应的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能在服装公司从事一系列的服装设计工作,比如,款式的设计、服装工艺制造、裁剪、整烫等。还有一些职位,比如说服装打板、样衣制作、质检、服装产品推广等工作,这些岗位虽然都对工作人员的服装设计功底要求不大,但是工作人员也必须具有一定的服装审美能力,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的基本技能。根据以上描述的服装设计岗位的特点以及各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教师一定要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主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服装工艺款式图、服装结构款式图的绘画。

1.3培养学生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

服装市场的变化周期很快,这一特点既给服装设计行业提供了大量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使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人员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基于服装市场变化快的特点,中职服装设计院校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付诸于实践,多进行实地考察。理论来源于实践。服装美术设计人才适应市场的能力需要从实践中锻炼而来。学生应该深入到服装设计公司,了解服装设计和销售的全部环节,参观服装设计的整个生产流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服装设计的整个流程,为学生以后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服装设计的课程应该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适当的增加相应的课程,比如说针对市场变动较快的特点,学校应该增加服装流行趋势的欣赏课,让学生可以走在时尚的前言,及时了解服装设计方面的最新成果,在欣赏完别人的优秀的作品之后要布置一定的作业,要求学生写感想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服装,应用所学的知识。学生在上服装设计欣赏课时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记下服装的图案、款式等。通过对别人的借鉴和模仿,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在别人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2结语

设计美学知识点篇5

[关键词]知识可视化设计;意图导向型;传播;认知

[中图分类号]tB472;J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7)03―0150―05

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ofartisticdesignandcognitivepsychology,thispaperistodiscusstheconnotationofknowledgevisualizationdesignandfundamentalprinciplesof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andelegance;itmakesageneralizationontheprocessandmethodoffivestepsofknowledgevisualizationdesigncenteringonknowledgecollection,intentionascertainment,visualizationmapping,ideasketchandinfographic;also,withavisualizationdesigncaseanalysisoftheelectoralmapofamericanpresidentialelection,itpointsouttheimportanceofintention-orientedknowledgevisualizationdesign.

Keywords:knowledgevisualizationdesign;intentionoriented;communication;cognition

一知R可视化设计的由来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帕维奥(paivio)在其关于长时记忆的双重编码理论中提及:表象系统相较于语义系统在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即人类大脑对于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和记忆速度要远好于语义记忆。通过大脑的视觉系统,我们可以迅速的识别、贮存、回忆起图形信息,本能地将图形信息中的理念转化为长期记忆。视觉感知相对发达这一人类的天性决定了我们在生理上更倾向于阅读图形信息,人类大脑精准的视觉输入帮助我们更快速地抓取视觉特征并理解图像知识。伴随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的传播方式逐步由文字传播转为视觉传播,由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向图像主因型文化转变[1]。如果不使用图形而只用文字表达出相同的信息,就算使用非常多的文字解释,也很难达到可视化图形传达信息的清晰程度[2]。作为一种通过交互式视觉表现的方式将思维进行外化呈现的过程[3],可视化(Visualization)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各学界、业界热捧的观点和研究方向。

全球化、大数据浪潮席卷下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每一天都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体量庞大和高度复杂化的社会知识,不仅造成人类快速认知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更为用户在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带来巨大负担。知识可视化(KnowledgeVisualization)是在科学计算可视化、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应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4]。除开在可视化对象与可视化目的上的不同外,知识可视化与数据、信息可视化还有着更显著的区别:从本质上来说,数据、信息可视化实现的是人-机之间的可视化界面,它是研究人和计算机传达出的信息以及两者间互相影响的技术[5];知识可视化的交互类型是间于人与人的,其可视化方式为绘制的草图、知识图表、视觉隐喻,而非计算机图形或图像。

认知心理学与图形设计学作为知识可视化的两个基础,前者主要研究人是怎样感知和认识世界(理论层),后者为其提供更具效率与艺术张力的表现手段(实践层)。与人类其他抽象思维活动相比,视觉思维来源于感性体验并能完成一系列的认知任务[6]。图形设计学正是借助这种视觉思维通过图形、图表等表现方式大大提高学习者思维认知的绩效,使他们的认知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上,从而理解和解决各种更加复杂的问题[7]。由此,从与图形设计学休戚相关的设计艺术领域出发,知识可视化设计可以被认为是一项基于视觉思维的、对复杂知识进行重构和传达的工作,它的目的更多的是在于向受众传播某种见解和观点、意见和态度、期望和预测等,实现对知识内容的解释或分析,从而促进人们完善对某一事物的整体认知。

二知识可视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知识可视化设计应遵循以下三点基本原则:

1.“信”――真实性、准确性

知识可视化设计传递的内容和输出的成果首先必须是详实的、可靠的、有效的,只有信息准确、含义明晰的可视化设计才能帮助设计者与学习者之间进行无碍和有价值的知识传播。

2.“达”――效率性、规律性

知识可视化是将重点的知识可视化,而不是将所有的数据、信息都可视化出来[8]。效率性原则体现在设计师往往需要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放大相关重点内容,通过合理的视觉化引导让最简明扼要、最需要被强调的核心知识内容突显出来,尽快被用户快速捕捉。合乎规律性的可视化审美实践才能成功地吸引并诱导用户进入到富有感染力的“图式”世界[9]。“图式”世界固然美好,但合乎规律性是必要的前提,可视化不能为美而美,不能因为追求美学上的视觉效果而牺牲掉可视化设计中的规范和秩序。

3.“雅”――愉悦性、故事性

美观且充满艺术张力的可视化设计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引人入胜的愉悦感大大有助于社交群体间人与人的知R传播。故事性也是一个优秀的可视化和可视分析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富于故事性的可视化设计手段不仅将信息包装得更为有趣,在表达观点的时候更具说服力,更重要的是,利用构建场景(营造情境)表现的叙事性可视化手法可有效地帮助人们去记忆事件并获取深度认知。

三知识可视化设计的流程与方法

知识可视化设计的流程可以划分为“知识采集”、“意图确立”、“可视化映射”、“创意草图”、“知识图表”和“检验评估”这几个主要阶段(见图1)。

1.知识内容的采集

对知识内容的采集是一个将知识总量递减、价值提升的加工过程,包括结合调研等手段对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汇总。在知识可视化设计的最初阶段,设计师需要弄清可视化对象的基本属性,即对何种类型的知识内容进行可视化设计。可视化设计的知识内容一般来说可划分为数据型知识和概念型知识。

2.传播意图的确立

知识可视化设计的实质是通过信息图形对知识内容的图解化表达与视觉化传播。信息图形是具有明确使用目的的图形,因此,在进行图形设计之前,设计师首先要深入分析人们的使用需求,然后才能根据具体的需求确定图形表现的内容[10]。面向受众认知需求与预期的传播意图(设计目的)一直贯穿在可视化设计的全过程当中,它能够很好地帮助设计师具有针对性地去筛选关键知识点、构建视觉表征、选择可视化工具及设计表现形式,并合理利用所需资源从而做出一系列正确有效的设计决策。只有确立了清晰的传播意图(设计目的)才能使整个设计有一条合理的设计思路,才能使知识可视化的传播效果具有针对性。因此,传播意图的及早明确对知识可视化设计至关重要。认知心理学中,受众对知识的认知需求可以分为“探索型”与“陈述型”两类,借助下面的一张四象限图我们能够归纳总结出12种基本的可视化设计传播意图(见图2)。

以探索型传播意图为导向的可视化设计作品往往采用一种持续而开放的方式,利用视觉化手段引人深思。设计者需要鼓励用户并让他们参与其中,推进故事的发展,甚至引导用户自己去完成故事的最后一章[11]。

3.可视化映射

可视化设计者想要将新的知识内容无碍地传达给学习者,就必须将知识内容和视觉要素之间联系起来,通过构建合理的知识可视化结构设计出合适且有效的知识视觉表征内容,这一过程被称为可视化的映射。知识表征是指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知识的图解手段,也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刺激材料[12]。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设计包括形式设计、内容设计和效用设计三个层面。设计师可以通过肖似类视觉表征(icon)的外观相似来实现对形态性知识的可视化;可以利用导引类视觉表征(index)的关联关系来实现内容性知识的可视化;还可以利用象征类视觉表征(symbol)的约定俗成来实现效用性知识的可视化[13]。

4.创意草图

创意草图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发挥设计师的思维创造力,对各种视觉表现形式进行迭代性探索。设计师们可以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可视化工具如概念图(Conceptmap)、思维导图(mindmap)、认知地图(Cognitivemap)、语义网络(Semanticnetwork)和思维地图(thinkingmap)对不同层次的视觉形式进行挖掘[14]。通常地,视觉表层形式(物质材料)包含的要素有形状(点、线、面)、色彩等;视觉深层形式(结构关系)包含的要素有空间关系、力(平衡、韵律和对称)等。

5.知识图表的设计与绘制

知识图表的设计绘制工作从本质上而言是一项知识视觉转化过程,即将知识内容转化为具象的可视化的视觉形式,其中包含知识整体信息的视觉转化,知识结构信息的视觉转化和知识单元信息的视觉转化等。从视觉表现形式上可以将知识图表(infographic)归纳为六个类别,它们分别是:图解(Diagram)、图表(Chart)、表格(table)、统计图(Graph)、地图(map)和图形符号(pictogram)。其中图解主要运用插图对事物进行说明;图表运用图形、线条及插图等,阐明事物的相互关系;设置有纵轴与横轴的表格则根据特定标准进行信息区分;统计图一般通过数值来表现变化趋势或进行类比对照;地图往往用来描述在特定区域和空间里的位置关系信息;图形符号则是不使用文字,运用图画象征语义直接传达信息。

6.检验与评估

知识图表设计绘制工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整个可视化设计工作就结束了,知识可视化设计最终输出的成果必须接受细致的检验和完善的评估从而确保知识内容可视化传播的有效性,设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受众群体对知识可视化结果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一个优秀的可视化设计应该具备如下五个特征:(1)真实――可视化须尽可能客观准确地还原数据、信息和知识本身;(2)明晰――可视化须清楚可见,并使用适当的工具构建良好的可识别维度;(3)迷人――可视化应具有一定的美感并可以让用户关注到有价值的相关信息;(4)深刻――可视化能够揭示隐藏的知识;(5)启发――可视化能有助于知识创新探索。

四意图导向型的知识可视化设计案例分析

借助可视化设计手段呈现美国总统大选结果早已是世界各新闻媒体报道的典型手法。选举期间,电视新闻报道以及相关网站会一张基于美国地理的“选举地图”,让民众实时获取各地州投票情势。在2016美国大选的“选举地图”中,各州投票结果用“共和党红(特朗普)”或“蓝(希拉里)”明显标示。之所以采用对立的红-蓝基色来代表选举中处于竞争关系的共和党与,是基于长久以来美国民众对国内党派政治象征色彩的认知惯例。

福克斯新闻频道采用传统常见的面量图(Choroplethmaps)又叫地区分布图来对选举情况进行可视化设计(见图3)。面量图的特点就是在不同区域会根据统计数据的大小完整填充颜色,使得相关数据的统计结果以色块面积这一视觉指标呈现出来,但这样的可视化方案曾在2012年的奥巴马大选上就被广为诟病和质疑。原因在于美国是个人口分布不均衡的国家,某些州人口稀少、拥有较少的选举人票数,但该州的范围在地图上却占有很大一块面积,这就容易造成支持票数与地图对应面积不成比例地被凸显和放大。通常面积广大的偏乡州多为共和党势力范围,因此我们能够在地图上很明显地看出红色(图中浅色)局面(共和党势力范围)的压倒性优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看出Foxnews的传播意图和政治倾向。

相对而言,Cnn则把对信息的关注聚焦点放在了各州所持有的有效选举票数上。可视化方案采用灵活的气泡图(Bubblemap),⒏髦萦么笮∠嗤的圆形表示(见图4),积极传达出各州民主平等的设计意图,虽然一定程度地在视觉形式上割裂了地理区域的相对关系并牺牲了每一州的形状和边界的实际样貌,但对于熟悉美国地理信息的本土读者民众而言,还是能非常快捷明晰地获取到每个州所持的选举人票数情况和政治立场关系。特别地,该设计方案中还用线圈标注出几个竞争最为激烈的关键州(立场摇摆州),将选举的实时动态情势和民众最为关注的重点信息纳入了设计的考量。

作为置身美国本土之外的国外媒体如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times),在可视化方案的表现形式上力求曝露和展示更多完整的细节信息:可视化设计中不仅保持各州地理形状和边界的实际样貌,更使用小圆点来表现各州的支持票数(见图5),希望通过蓝红点的数量,精确表达各州占整体大选的份量,这样就使得各州获得的选举人票数多寡能轻易通过视觉辨认;另外,由于选举人票是一个个不连续的圆点,读者还能观察到例如选举人票在图中最右上角的缅因州(maine)产生分裂的特殊情况,即选举人对所属政党的不忠诚等敏感化的政治问题。

从以上的三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各家新闻媒体在可视化设计方案的选择上不尽相同:福克斯新闻选择着力以陈述式手段去展现概念型知识内容;Cnn强调传达数据型知识内容对大选的影响;金融时报的可视化设计方案则更贴近民众的探索型诉求,致力于对事实的求证并引人进行思考。所以,选择何种可视化方案和视觉表现形式完全取决于媒体希望为读者解答什么样的问题或是传达出什么样的见解,也就是取决于何种传播意图。

五小结

日益重要的可视化科学催生了“知识图解”时代的来临,又一轮新兴且复杂的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知识可视化致力于群体间的知识视觉化传达和认知沟通,带有极强的传播目的性。设计师被要求从用户的认知需求与预期出发,在美学形式与功能的权衡之间做出合理的设计表达,将繁复、多维的知识内容顺畅地传递给大众。作者认为以传播意图为导向的知识可视化设计能使其可视化的传播效果更具针对性和更加有效,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用视觉去思考”,从而最终促进社会知识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初苗,田少辉.知识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15):267-268.

[2]Franks,Bill.tamingtheBigDatatidalwave[m].indianapolis:wileypublishing,2012.

[3][7]马健.思维可视化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0):79-81.

[4]周宁,陈勇跃,金大卫等知识可视化框架研究[J].情报科学,2007,25(4):566-569.

[5]高立伟.关于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可视化的研究[J].电子世界,2013(16):19-19.

[6]许世虎,宋方.基于视觉思维的信息可视化设计[J].包装工程,2011(16):11-14.

[8]王晰,辛向阳.信息可视化及知识可视化对医疗决策的影响探究[J].包装工程,2015(20):8-11.

[9]贺沁洋.信息可视化语境中的美学探议[J].装饰,2013(5):82-83.

[10]吴琼.从表现到解读――谈信息图形设计的特征[J].装饰,2011(8):68-70.

[11]timBrown.ChangebyDesign:HowDesignthinkingtransformsorganizationsandinspiresinnovation[m].newYork:HarperCollinspublishers,2009.

[12]吕永峰.读图时代可视化及其技术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2):19-25.

设计美学知识点篇6

关键词:初中美术;“设计・应用”;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141-01

一、初中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教学的作用

“设计・应用”教学方式不断运用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作用包括一些几个方面:1、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在美术课堂中“设计・应用”能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物质产品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设计・应用”过程中,能够学会使用工具和掌握一定的技术,让学生在亲身制作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即成就感。2、实现美术意识价值。培养中学生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是美术课堂中“设计・应用”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学生在“设计・应用”课堂中,通过不断的设计尝试,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感经验,并获得较高的美感创造力。3、体现美术设计的科学价值。设计是一个包含很多科学知识的交叉学科,学生在“设计・应用”课堂中能够使学生感悟到体现在设计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科学价值。④体现设计的社会价值。“设计・应用”教学课题中能够培养学生提高资源利用率意识和人文关怀意识。

二、初中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教学现状

1、对初中美术“设计・应用”教学不够重视

现目前,虽然很多学校都设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如小学的劳动技术课,初中的技术课等等课程,然而忽视了美术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学习。

此外,现目前我国很多中学仍然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思想束缚,使得美术课程量的安排不断减少,有的学校直接取消了美术课程或者美术课被其他课程占用,使得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比较仓促,无法详细的进行知识传授,只能做到点到即止。

2、“设计・应用”教学模式过于单调

传统的中学美术教学方式大多都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在美术课堂上采用语言讲解、黑板板书或者利用其他多媒体教学技术来进行美术知识传授。这种教学方式由于其具有教学效率高、成本低廉以及通用性较强的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得美术课堂组织和课堂气氛较为单调,导致师生间沟通不足,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造力的发挥。

3、缺乏美术“设计・应用”教学条件

初中美术“设计・应用”教学条件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美术教师专业素质不够高。现目前很多美术教师的学历未能达到美术教学的要求,缺乏完整的美术知识结构和“设计・应用”教学理论,有些中学的美术课还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带教。(2)缺乏美术教学设备。很多中学不重视美术教学,导致投入到美术教学的经费少之又少,缺乏专业的美术教学教学教室以及教学设备。

三、初中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教学应对策略

1、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美术“设计・应用”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美术“设计・应用”课堂上可以采用个性化教育和互动教学两种教学方式。个性化教学方式主要要求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不断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可以在原有开展的劳技课、技术课上,将原来有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互动教学则是新课标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使教学重心由“教”向“学”方面逐渐转移。

2、加大美术课程资源投入

在现目前初中美术“设计・应用”教学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都把初中美术教材作为唯一的美术课程资源,未能使美化设计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因此,为了使初中美术课程“设计・应用”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美术“设计・应用”课程设计时应当融入更多实际生活中的美术设计,让学生学到的美术设计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感受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学生初中美术“设计・应用”课程中视觉传达设计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校园标志设计、城市标志建筑物设计等实际生活中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3、完善师资结构和教学设备

为了更好地完善师资结构,提高初中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学校可以对初中美术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职能培训,不断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此外,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初中美术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在一些具有培训资格的重点高等师范院校建立培训基地,为初中美术教师培训提供基础物质保障。学校应当加大美术课程的经费投入,完善美术教学设备。

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中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教学,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美术设计的应用功能,并合理选择“设计・应用”教学内容,将设计内容紧贴学生实际生活,降低“设计・应用”难度,提高学生的设计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琛炜.初中美术“设计・应用”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4):12-14.

[2]李丁丁.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现状探析[J].美术大观,2011(6):177-177.

设计美学知识点篇7

论文摘要:文化艺术修养能丰富人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良好的文化修养是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动因;艺术修养有助于学生创造灵感的诱发。本文就如何加强文化艺术修养,来提升艺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设计人才进行了探讨。

一、艺术设计学生创新意识现状

艺术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其基本特点是实用与美观的结合,即赋予设计物功能和审美的双重作用。设计活动是一项以审美创新为主旋律的创造性活动,设计过程就是围绕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审美创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创新,艺术设计失去了生命活力,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在知识产权已经普及的今天,艺术设计本身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更加受到了社会、企业、以及设计者本身的关注和重视。创新已成为艺术设计引领市场的灵魂,对于身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更为重要,是他们今后走上社会能否很好生存的法宝。然而就目前高校艺术生的创新能力来看,尤其是民办院校艺术生,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一)主动创新意识不强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有的学生缺乏创新的欲望,头脑中未形成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有的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想超越现实,却又缺乏行动的信心;有的学生虽然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在生活中又不够主动,缺乏创新的毅力,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勇气挑战新的事物;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不多。

(二)拓展创新思维的想法不够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提炼、抽象加工,再加上合理的想象和感悟,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和方法的先导,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老师授课,学生听课”的艺术理论知识教学模式,缺乏必要的启发教育和学习讨论,学生按照同一思维模式接受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教学内容,在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在观察的细致性和全面性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拓展新思维。有的学生想去创新,可他们不知道从何入手,缺乏指导他们去创新的力量,传统教学模式所灌输的单一思维方式,未能为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

(三)文化艺术知识的缺乏导致创新思维滞后

在全国高考中每年的美术考生大军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由于高考对文化课单设了一个艺术类的文化考试科目,所以在高中时就把学生分了类,优秀的学生学理科,次一点的学文科,文科中再次的学生为了找出路,无奈地报考艺术设计,但他们没有绘画基本功,大部分考生匆忙补习三个月的素描,色彩就应对考试,考生中真正酷爱艺术设计的并不多,再加上本身文化艺术底子就差,在大学的设计学习中,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就比其他一些同学滞后。

尤其是在21世纪,流行时尚文化的冲击,偏重于用电脑进行各种活动,轻视了书本的知识,忽视对文史知识的提高,尤其对传统文化,如戏曲、书法、艺术鉴赏等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去进行启发式联想创意了。曾有教师在一堂广告设计课上布置学生以中国传统佳节为主题设计公益广告,要求文案撰写贯穿古代文人诗词作为烘托。不少学生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案中的诗词文不对题,人非人、事非事,不知其意,错字连篇,闹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创新谈何而言,思维方式也只能一度的停留在模仿借鉴上了。

二、文化艺术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素养在艺术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的关于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没有文化根基,驾驭艺术设计时就难以达到纯熟的境界,难以挖掘艺术的深意。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相应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增强艺术设计作品感染力不可或缺的手法。尤其是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特色,创意思维的源泉将会连绵不断。

一个典型的实例,中国联通的标志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古代吉祥图形“盘长”纹样演变而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寓,而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十全十美之意,洋溢着古老东方的吉祥之气。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东方文明的传承观念的提炼,这就是典型的文化对创意的影响。

(二)艺术修养在设计创意中的重要性

艺术素养是创新灵感的来源之一。艺术修养,属于美育的范畴,它主要指:文学艺术欣赏、审美能力、艺术才能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包括: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综合艺术、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美、环境美的熏陶。艺术修养最终体现为审美的感情、判断和鉴赏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对陶冶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增强人的判断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支动听的乐曲、一幅优美的画卷、一座造型高雅的建筑,无不给人以美的愉悦、感情的升华、心灵的震颤,让人体会到高尚、优美、庄严、宁静,不仅能使人的大脑得到充分休息,而且在艺术活动中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灵感。

三、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课堂上综合知识点,积极引导,变复杂为简单,变被动为主动艺术教育是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敏锐的视知觉观察力、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民办高校艺术生的性格特点在于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自控力和自觉程度上很难把握,有些同学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上文化理论课时无精打采,更不用说课下读一些有关的专业书籍。对此,我们必须在平常的上课过程中就应该教会同学们养成多读专业书、多了解当代先进的艺术设计思想的好习惯,引发大家学习学科前沿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必须加强整合人文艺术教育的学科资源,让大学的艺术教育课渗透更多的人文内涵,而不仅仅是技艺上的传授。还要注意将美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艺术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专业指导和交叉构建。把复杂的艺术评论或者设计史通过简单有趣的方法概括归纳将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调查、收集并研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作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阅历,进行ppt讲解,通过比较鉴赏并挖掘作品背后隐含的意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挺高了。

(二)课堂外给学生提供资源、拓展知识,在实践中激发灵感?

利用我校艺术大楼图书阅览室这一平台,每学期购买一定量的图书学习资料,可以包括文学、史学、绘画、书法、雕塑、国内外优秀设计作品集、杂志期刊等,让学生定期的去借阅,并规定一学期至少要读两本书,并写出相应的提纲总结,把学到的知识进行一次公开的或者小班的课堂汇报,然后结合汇报给学生提出一设计主题,让其结合所看所学的知识进行一次贴近生活的设计体验,要紧密结合绘画技法、知识涵养和审美欣赏这三种与美术相关的能力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体现创作主体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化的元素,同时把这汇报和设计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那么这样学生的课外知识量不仅扩充了,而且也加强了思考的主动性,同时在开展设计活动的时候能自觉的引用课外知识,灵感也随着知识的丰富油然而生。

(三)结合学生要求,举办各种艺术门类的专题讲座

开办校园专题讲座一直是我设计专业所注重的,并且在这方面一直在做,学生从中还是学到了不少知识,但是这方面还做的不够好,应该涵盖各个方面,让学生自愿听讲、自愿参与、根据学生反映意见开展相关的讲座,这样无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高水平的专题艺术讲座集学术功能、教育功能于一体,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文艺知识,拓宽视野,扩展知识面,使学生学到许多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学生看的多,听的多,了解的多了就无形中会影响自己的思维模式,启发创作灵感。

(四)走出校门,参与活动、增长见识、激发灵感

走出校门,多去看看别人的东西,不论纯艺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把知识禁锢于书本或是课堂。可以多参加一些各高校间的作品交流活动,参观一些名人画展,设计展;还可以经常去艺术馆、美术展览馆和历史博物馆去取取经;甚至在采风、考察活动中广泛了解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资源库,目前很多艺术类高校都采取了最后一学期外出采风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旅途中将自己所看的,所经历到的用相机或者笔或者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虚心请教,比较观点、提炼精华、学习经验,慢慢的发现自己在多听多看多问中不断进步,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设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行为,坐井观天的学习方式不可取,要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寻找设计元素和构成方式。

四、小结

艺术设计的灵魂与本质在于创新思维。创新的能力来自一个人的素质、能力、文化蕴积和修养的综合体现。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会让你感到设计工作别有一番情趣,让你在今后的职场中游刃有余。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大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培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成为目前我国设计教育应遵循的定位法则,也是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力途径。

参考文献:

[1]杜大恺主编.清华美术3:艺术教育的当代境遇[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设计美学知识点篇8

第二作者,赵新新(1989-),女,硕士,主要从事地理科学教学研究。

【摘要】地理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资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桥梁,在教学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本文中,对美国当代高中主流地理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和中国高中地理教材(湖南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同时对在校高中学生进行了实证调研。在此基础上,中国高中地理教材应该借鉴美国教材编写注重启发学生兴趣、编写方面注重细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等优点和经验。

【关键词】美国地理教材中国地理教材比较分析启示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地理教材也在不断进行着改编和完善,四个版本的地理教材相继问世,全国各省也依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选用了相应版本的教材进行教学,对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亦发现现行地理教材在整体的吸引力、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图像表述及活动设计等方面尚存在不足。这就需要进一步对现行地理教材进行分析研究,吸取教育先进国家的教材优点,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本文以陕西省所使用的高中地理教材——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简称湘教版地理教材)和美国当代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为研究对象,从地理教材的呈现特点、知识结构、图文系统、作业(活动、实验、习题)特点以及知识拓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同时对在校高中学生进行了实证调研,以了解学生对地理课程、地理教材的认识及学习地理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地理教材现状,借鉴美国地理教材的新理念,对我国高中地理教材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提出了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

1.教材的编写要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

1.1要注重地理教材的封面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封面是教材的外表,精心设计教材的外表,可以以教材封面的"美"来吸引学生,激发求知欲。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每本必修教材的主色调不同,以每一本教材的主要内容为主题,映射出此教材的内容,突出主题。而美国地理教材封面设计则以蓝色为主色调,以山脉为附图,蓝色是天空、海洋的颜色,宽阔神往,视觉效果好,山脉是地球上主要地形之一,高山矗立,蕴涵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看完封面之后就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求知欲望。所以,在地理教材的封面设计上,中国地理教材应该学习并借鉴美国高中地理教材,以教材的封面来吸引读者。

1.2要从地理教材的文字语言吸引学生的兴趣。

(1)教材的文字语言要通俗易懂。

一种事物用恰当的文字表述出来可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明白此事物的特性、原理、规律,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美国高中地理教材运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描述地理知识,让学生结合生活体会各种地理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不仅是一门有趣的学科,而且对终身的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例1:美国高中地理教材第543页,用实际的例子解释地壳和洋壳的均衡状态。

如果你曾经见过有人上下一条小船,你一定会熟悉这种平衡。当人上船时船会下沉一些。相反,当人从船上下来时,船置换的水会变少,船就会浮出水面高一些[2]。

(2)文章的内容与内容间的衔接要紧密,知识的导入要生动。

美国高中地理教材每一单元有文字的导引用以介绍本单元的内容,更为突出的是美国高中地理教材每一节都设计有新课的导入,这段文字简单明了,一般使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抛出问题,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求知欲,也突出说明这一节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例2:美国高中地理教材第289页。

想象自己走在炽热的撒哈拉大沙漠里,再想象自己又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北极,在这两个地方,你有何感受?为什么两地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其原因就在于太阳能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以及因这些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天气和气候的变化[3]。

1.3教材要从图像的精美与直观性吸引学生的眼球。

地理图像作为地理教材的第二种语言,不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辅助工具,而是表达地理知识的新语言,是文字和传统意义图片的结合。[4]直观精美的图像信息降低了知识点的难度,对文字不能准确说明的地理空间事物起到了简化作用。同时还增添了地理教材的美感,激发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5]。

在中美高中地理教材图像对比显示,我国地理教材的图像密度大,出现频率高,说明我国在地理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更加重视地理图像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资源短缺,国家提倡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所以地理教材在纸质的使用和色彩的印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以至于一些复杂的或者色彩要求高度清晰的图像不能清楚明了的表达其隐含的地理信息,也不能从视觉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但是图像质量是决定图像信息输出效果的重要因素。地理教材中设计的图像要科学化、直观化、富有美感[6]。从图像的整体效果上来看,美国地理教材图像的表现力更强,主要表现为图像精美、色彩清晰、直观性强和附有说明。如图:

图1-1中国地理教材的冷暖锋图

Fig1-1warmandcoldfrontofChina'sgeographytextbooks

图1-2美国地理教材冷暖锋图

Fig1-2warmandcoldfrontofamericangeographytextbooks

因此在图像方面,中国地理教材要向美国高中地理教材学习,提高图像的质量和清晰度,使图像能够更好地直观地表达地理知识,便于学生理解。

1.4以活动和实验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表1-1中国地理教材活动数量及分布统计表

tab1-1thenumberanddistributionofChinesegeographytextbooksactivities

活动类型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

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一二三总数

思考311615214339158

探究8115106991411148105

实践6431333102228

表1-2美国地理教材实验数量及分布统计表

tab1-2thenumberanddistributionofamericangeographytextbooksactivities

实验类型迷你实验地学实验探索实验技能实验总数

第一章11114

第二章11114

第三章11114

………………………………

第31章11114

以上两个表格分别对中国和美国的地理教材实验数量及分布进行了统计,对比显示中国地理教材中活动分布不均,并且注重探究性问题,缺乏实践性内容。而美国地理教材的实验分布均匀,每章每种类型的实验各一个,保证了地理课堂教学的均衡性。说明美国地理教材的实验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

"技能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为主,如让学生使用图表预测沉积物如何在河水中移动;"地学实验"是一个完整的实验,以科学家的研究方法为准则,设计地理实验的全过程:实验准备、实验步骤、实验分析、结论与应用,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解释地理知识。

2.在教材编写方面要注重细节

2.1增加目录,规划板面。

教材的目录要借鉴美国地理教材,敢于打破传统教材目录单一的特点,趋向多元化,增加活动、阅读材料的目录,方便学生查找知识。在每章开始设置本章学习的"内容提要"、"学习本章的意义",在结束时设置"复习指南"和相关的"复习题",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7]在教材板块方面,板块应分区明显,60%为正文板块(主要包含文字),40%为非正文板块(主要包含图片、图表及一些小提示),正文与非正文交叉联系,互相补充、合理搭配,可读性强。还可以在非正文板块设置一些与知识联系密切的趣味故事,吸引学生的兴趣。

2.2知识内容的设置要详略得当。

中国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课文知识内容的描述比较简练,很多知识点讲述不够具体详细,这样有可能在知识的链接上出现一些脱节,不易于学生将地理知识系统的联系在一起[8]。如:初中是积累地理基础知识的有效阶段,但是在中国的教育背景下,初中的地理被认为是一门副科,学生和教师对地理课程的不重视导致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非常少。地球运动是高中地理教材的第一章的内容,也是自然地理知识内容的重点难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一知识学习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如果没有地球本身地理基础知识的铺垫,学生会难以接受地球运动知识。然而,中国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在有关"地球"知识内容介绍前,对于地球自身的经纬线,南北极等知识点没有作相关阐述,就直接对地球的自转公转进行讲述。这就会使学生很难接受新知识,就有可能一开始就打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的知识很好地联系起来,才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新知识。

美国地理教材知识讲述较为详细,将自然地理部分的每一个小知识点介绍得面面俱到,知识连贯,有利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学习。

因此,在中国高中地理教材编写及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国教材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互相补充,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将自然、人文及区域等地理知识联系在一起,构建全面的地理知识内容体系。

2.3设置习题,增加测试。

习题和测试是对学生知识的巩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完知识以后,及时地得到练习和巩固。但是在中国地理教材中没有设置相应的练习题,这就使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巩固所学的知识。这就应该借鉴和吸取美国地理教材注重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测的优点,在每章节的最后设置有相应的习题和测试,主要有理解要点、应用概念、理性思维和标准化测试四种类型的习题。[9]并且还在习题中设置"考试小贴士",学生从中可以学习到考试中的注意事项及其考试的技巧和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4丰富图片,设计活动。

图片不仅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用精美清晰的图片和文字一起增强地理知识的表述;活动实验设置要注意实验步骤的设置,要教会学生如何自己设置一个完整的活动实验,便于学生自行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在实验设置中可以借鉴美国高中地理教材设计"安全警示",教导学生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或者在出现安全问题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

3.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知识极其广泛,在教材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各种地理能力的培养。针对各年级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空间、从具体到抽象,自始自终将地理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地理教材的各个系统中,增强学生的观察、对比、空间、制作、实践等各种能力,以期望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分析地理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10]

3.1图像系统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获取信息、空间思维分析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图像,印刷中要以美丽的色彩和清晰的纹路展现地理知识和现象。从图像的整体效果来看,美国地理教材图像的表现力更强,主要表现为图像精美、色彩清晰、直观性强和附有说明。

中国地理教材的图像有简单的图像名称,告知这幅图是什么;而美国地理教材图像下没有图像名称,只是以清晰的图片是说明这幅图的含义是什么,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便于学生获取地理图片的信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如下面2幅图:

图3-1中国地理教材的三圈环流图

Fig3-1three-cellcirculationofChinesegeographytextbooks

图3-2美国地理教材的三圈环流图

Fig3-2three-cellcirculationofamericangeographytextbooks

3.2习题不仅是对知识的巩固,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前文提到,中国地理教材应该借鉴美国地理教材设置多样化的习题和测试。美国地理教材习题基本上分为理解概念、应用概念、问题解决、理性思维以及科技写作五个方面,[11]每道习题都归于具体的能力训练目标[12]。习题的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绘制图表表格、应用概念等各种能力。能力的培养存在于学习生活中,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只要用心去思考体会,都可以增强学生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做习题是不可缺少的,在教材编写中不仅要设置一些习题,还要注重习题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4.整合学科间的知识,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和其他的学科紧密联系,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考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使各个学科间的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地理知识,同时也巩固其他学科知识。

美国地理教材的知识拓展涉及技术、数学、新闻及环境,是地理知识与其他方面知识的整合。如下表:

表4-1科学与技术及科学与数学

tab4-1scienceandtechnologyandscienceandmathematics

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数学

超级放大率钻石的价值

岩石解剖刀冰川运动的速率

追踪大气变化全球变暖

驯服闪电世界屋脊

全球定位系统给恐龙称体重

宇宙的早期地球的大小

表4-2新闻中的科学及科学与环境

tab4-2Scienceinthenewsandscienceandtheenvironment

新闻中的科学科学与环境

好消息——安全蜡笔流沙

《蒙特利尔条约》和臭氧层西伯利亚的明珠

遭遇洋流高平原含水层

伊朗地震深海捕猎者

冰冻的猛犸象没有夏天的一年

火星人还是陨石物种灭绝

从前的玻璃生产保护热带雨林

探索新行星及钱德拉——宇宙一眼甲烷冰:希望还是骗局?

学科间的整合是现在学科发展的热点问题。人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只单一地学习一种知识,同时在学习其中一种知识的同时势必会用到其他的知识。这就需要在对地理教材进行编排的过程中注重各个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综上所述,美国地理教材的编写有很多值得中国地理教材编写借鉴的地方,这就要求中国地理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要顺应时代潮流,多吸取一些先进国家及地区在地理教材编写方面的宝贵经验,编写出更能符合中国现状,适合学生发展的优秀的地理教材。

参考文献

[1,4]姜小燕.中美高中地理教材课文系统比较以"天气和气候"为例[J].地理教学,2007(12)178-179.

[2,3]F.赫斯《科学发现者-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5]张婷婷.浅议30年来人教版图像系统变化及新要求-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J].地理教育.2011(3):56-57.

[6]郁海兵.高中地理教材中图像的处理与反思"以湘教版地理教材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2):43-45.

[7]吕莎,陈瑛《科学发现者》对中国地理教材编写的启示[J]新课程,2012(12)178-179.

[8]刘彦彦.基于宏观层面地理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以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人教版'为例"[J].地理教育,2011(1):109-110.

[9,11]张健.江哗.美国《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实验部分特点简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08):55-60.

设计美学知识点篇9

论文内容摘要: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等重要。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对知识的广泛接纳和吸收,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当今大多重技能、轻理论的情况下,加强对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投入,是一项艰巨而又意义深远的工程。

我国1998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而,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设计人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道”是无形的、本源的物质本身所遵照的运动规律;“器”是有形的、现象的技能、技法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犹如“道”和“器”,创新精神是实践能力的根本、源泉。创新精神从何而来?它来自于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培养。

一、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任务

1.艺术设计理论概述

艺术设计理论是一门对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问题和基本原理做专门综合探讨的知识体系,主要包含艺术设计史的研究、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设计批评、艺术设计实践理论的研究等内容。艺术设计史的研究包括:通史通论——中外设计史、中外美术史等,专史专论——中外广告史、中外服装史、中外陶瓷史、平面设计史、工业设计史等。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包括:设计概论、艺术概论、设计心理学、设计方法学、设计文化学、设计美学、艺术美学、艺术心理学、设计艺术原理等。设计批评是对与设计相关的对象的评价和判断。艺术设计实践理论是针对每一门具体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这种理论不是简单的对技法和工艺的概述,而是对技法和工艺一般规律的总结,是对技法和工艺本质及外延的研究。艺术设计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边缘学科,其知识体系涵盖了哲学、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生态学、仿生学、人体工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因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指导学生设计实践的重要途径。

2.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任务

①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李砚祖先生认为艺术设计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①诸葛凯先生也认为艺术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的艺术”。②从以上的观点中可以分析出艺术设计的两大要素:“造物”体现的科学精神,造物之“美”蕴含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艺术设计实用功能性决定了它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进行造物,因而科学精神是艺术设计的内涵之一。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价值的维护、追求,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艺术设计具有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体现了其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重视。若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很好地融入到艺术设计中、渗透到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中,需要合理解决科技发展与文化心理之间的矛盾,需要学习生态学、仿生学、人体工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研究历史、哲学、美学、艺术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民俗学等相关内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体系涵盖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方方面面,因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树立、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是使艺术设计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渠道。

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当今时代,一方面人们对艺术设计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越来越多样,另一方面,艺术设计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多种风格与流派并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若想设计出既符合大众需要又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需要的是创新精神。创新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艺术设计理论包含艺术设计史知识、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知识、设计批评、艺术设计实践理论知识等内容——知识体系庞大而丰富,所以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理论修养的根本途径。

艺术设计教育不是培养技术工人,而是培养具有理论修养,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艺术设计教育不应只传授技法、技能,同时也应传授“道”(即技法之外的艺术设计创新的本质、内涵),重在授之以“渔”而非“鱼”。艺术设计理论揭示艺术设计的客观运行规律、总结艺术设计现象背后的本质,因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设计实践的基础。

二、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现状

1.对待艺术设计理论不够重视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甚至是一部分老师,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可有可无。这与有些人的浮躁、急功近利思想分不开。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活动中,学生更偏爱能够迅速带来设计成果的设计实践课,而艺术设计理论课相对枯燥乏味,不能立即物化出设计成果,较少受到学生的喜欢、重视。事实上,没有艺术理论知识做支撑的艺术设计作品,不过是没有灵魂的视觉元素的简单组合。艺术设计教育,不是仅仅教会学生能创作成果,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创作成果的方式、方法、规律和内涵等本质性的东西。艺术设计实践课程是教学的显性课程,教给学生的是“形而下”的“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培养的是设计师的气质、创造意识和设计的综合素质,教给学生的是“形而上”的“道”,所以应加强学生的理论意识。同时,教师的艺术设计理论意识也有待提高。教师在进行艺术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时,可用相关理论知识来指导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授技的同时,也要传“道”,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视。

2.艺术设计理论课程设置不大科学

目前高校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理论课程开设参差不齐,有的高校只开设了设计史、设计概论和中国工艺美术史。科学的艺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基础理论课,如设计概论、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设计方法学等;艺术设计史论课,包括通史通论(如中外设计史)和专史专论(如工业设计史、平面设计史);相关的设计批评课程和艺术设计实践理论课程等。

3.授课方法单调

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课一般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听,教学效果较差。现在多媒体引入教学,但是教学方式依然是灌输式的,多媒体成了第二黑板。这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因为理论课往往是以合班形式的大班上课,听课人数众多,限制了互动式、灵活式教学手段的实施。另外,多媒体教学依然局限于狭小的教室空间,学生缺乏消化理论知识的身临其境的客观环境条件。

三、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改革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艺术设计理论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因此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对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就相当高。不仅仅是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艺术设计实践课老师也同样要具备。由于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必须紧密联系设计实践,所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双重的:既要懂设计理论知识,又要会从事设计实践活动。专职的艺术设计理论课教师,在专心研究、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相关的艺术设计实践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入到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的本质问题,避免纸上谈兵的尴尬。专职的艺术设计实践课老师,在掌握和教授设计技能、技法的同时,也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不仅仅包括设计实践课的专业理论,也包括基础理论、艺术设计史论及设计批评等。教师队伍是培养人才的核心,只有教师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提高教师素质、建设教师队伍是教育的大计。转贴于 2.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艺术设计理论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所以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要更为开放与自由,使学生由以前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范围,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针对现成作品进行理论讲解和分析;也可以针对某一艺术设计理论观点,进行课堂辩论或讨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为理论而理论,艺术设计理论知识要和艺术设计实践紧密结合,要提炼出设计观、美学思想及其对现代设计实践的影响与实用价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会到理论课程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最终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写论文或闭卷笔试。写论文并不能检验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因为历年来的学生论文抄袭现象较严重,很多学生的论文都没有实质性内容;试卷考核方式考查的只是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所以艺术设计理论课的考核方式需要改革,可以以论文加设计作品或试题加设计作品的方式来考核。论文加设计作品,是在写论文的同时,要学生根据所写论文的论点,设计出能反映论点思想或与论点思想相关的作品,并把作品附在论文后面;试题加设计作品,就是把传统的题型变化一下,把纯文字型的试题,改为根据已知理论来设计相应作品的画图题或者是分析图片作品的分析题。这样,才能真正考核出学生理解、分析、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价值。

结语

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综合素质中很大一块是艺术设计理论修养。设计师不可能都是设计理论家,但只要是在专业设计上有一定成就的设计师,就一定是具备相当理论素养的人。艺术设计理论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应抛弃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应加强对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注释:

①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3.

②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65.

参考文献

[1]曾小红.高等学校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2]朱和平,王美艳.谈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7(2).

设计美学知识点篇10

关键词:教育;意识;教育技术

一、教育的本质

裴斯泰洛奇提倡自然的教育,他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完美无缺之人[1]。斯宾塞的教育观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2]。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即交往,“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3]这些理解都有道理,但并未完全解答教育的本质。国内亦有诸多理解。比如教育的“生产说”“培养说”“个体社会化说”“交往说”“自我建构说”“生命说”“指导学习说”“自由说”“存在方式说”“文化传承说”“教育就是教育说”等[4]。这些理解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角度出发对教育进行阐释,仅仅描述了教育的某个侧面,并未揭示教育的本质。要揭示教育的本质,首先要看到教育是一种人类实践活动。人类实践活动多种多样,比如科研、工业、商业等等。教育仅是其中一种而已。只是若无教育这种实践活动,人类自身再生产将被停止掉,社会本身就丧失了生产与发展的动力与目标,最后会导致人类衰落和社会倒退。要揭示教育的本质,还要看到其关涉人之生成。人需要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成。教育实践的根本特征在于其要为个体的自我建构和成长提供相应的外部文化环境。这个外部文化环境能够使得个体能够朝着特定方向成长与发展。这就是教育实践与其他社会实践的区别。此种教育实践是独立于社会生活的教育实践,有着教育自身所独具的方式,比如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等。需要追问的是,个体的自我建构和成长究竟指什么?人具有主体性,这决定了其自我建构和成长都是自主的和自由的。马斯洛和马克思的观点都表明,个体的自我建构和成长的核心是意识目标的实现。意识实现其目标之后,结果反馈于意识自身,会使得意识处于一种新的状态和水平。这就是意识生长,它是教育学最根本之原理。促进人的意识的生长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为意识生长提供相应的外部文化环境是教育之根本特征。“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意识的生长”这一判断或命题能够从已有学者的观点中得到印证。杜威说,教育即生长。其观点是对的,但没说透,因为教育是意识的生长。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即交往。其实教育不仅是客观的人际交往,更深层的是人的意识的相互作用。“个体社会化说”“培养说”“自我建构说”“文化传承说”等等对于教育的理解都能够从某一侧面或角度印证笔者关于教育的本质的判断。既然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意识的生长,那么需要追问的是,人的意识的生长之内涵是什么?

二、意识生长的内涵

阿伦特将精神生活分为“思维、意志、判断”。思维指一种心智活动。其反面是“无思”。可将思维理解为思考。意志代表着人的一种精神能力,在这种能力中“意愿”与“不意愿”同时发生,象征着人的自由。判断指的是意识的反思能力。笔者认为,思维、意志、判断构成了意识的三种功能,或曰意识功能的三个维度。按照阿伦特的理解,思维、意志、判断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从图中能够看出思维、意志、判断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意识指向外部世界。它可被划分为客观世界、伦理世界、审美世界。此划分对应着哲学所谈及的人类所追求的真、善、美。如此,我们就得到了意识内容的三个维度。将客观世界作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得到三种意识活动,即科学思维、科学意志、科学判断。科学思维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从静态来理解的,科学思维指的是科学认识活动过程中的思维。科学思维的目标是指向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客体及其关系[5]。第二层含义是从动态来理解的。科学思维是指对客观世界的思考和认识。此种思考和认识的过程显然是一种意识活动。从意向性来说,科学意志体现着意识对科学的追求。我们能从许多科学家身上看到科学意志。比如诺贝尔为了研制炸药而冒着生命危险做了上百次实验,艾迪生为了发明电灯而不懈探索地做了上千次实验,居里夫人为了研究放射性物质而身患癌症。科学判断是对科学的反思。科学反思,就是对科学发生发展的历程、科学活动所带来的成就与危害、科学研究自身的逻辑等进行思考。科学反思与科学思维不同。如果客观世界是a,那么科学思维是思考a;如果科学思维是B,那么科学反思是思考B及B的结果。科学反思决定着科学意志的走向。将伦理世界作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得到三种意识活动,即伦理思维、伦理意志、伦理判断。伦理思维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从静态来理解。这是指伦理思维方式。简言之,它是对伦理现象进行分析时所采用的思考方式。它需要一定的伦理学知识做支撑。第二层含义是从动态来理解的。伦理思维是指一种心智活动,此种心智活动表现为对伦理世界进行思考。伦理意志是对伦理的欲求。它体现着伦理精神。关于伦理意志,胡塞尔提出了意志真理。这指将伦理意志作为表征生命的整体意志。意志真理追求的是可能最好的生活,它是最高善的实现方式[6]。伦理判断是对伦理的反思。伦理反思不仅仅是对伦理思维及其结果,也对伦理意志及其结果进行反思。可以说,一切跟伦理相关的,都能够成为伦理反思的对象。甚至伦理反思本身及其结果也是伦理反思的对象。从这个角度说,判断是意识三种功能中最高位的,可以称之为意识元能力。伦理反思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其学术结果是元伦理学。将审美世界作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得到三种意识活动,即审美思维、审美意志、审美判断。审美思维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从静态来理解。这指审美思维方式。简言之,它是对美进行考察时所采用的思考方式。第二层含义是从动态来理解的,审美思维指的是审美这样一种意识活动,或曰对美或艺术的思考。审美意志表现为追求审美精神。或者说,审美意志是对审美的欲求。它是意识对审美的倾向性。对艺术家而言,它是其“灵魂”。人们的审美意志不同,表现为对美之追求各异。审美判断也称鉴赏力判断。我们将其理解为审美反思。它不仅仅是对审美思维及其结果,也对审美意志及其结果进行反思。可以说,一切跟审美相关的,都能够成为审美反思的对象,甚至审美反思本身及其结果也能成为伦理反思的对象。以上九种意识活动整体表征着意识的内涵。理解了意识的内涵,就能来讨论意识生长之内涵。从意识功能与意识内容的3x3模型出发,可以将意识生长的内涵理解为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意识生长是指意识的三种功能在能力向度上的增长,即思维、意志和判断能力的增长。第二层含义,意识生长是指意识的三种内容(客观世界、伦理世界、审美世界)的不断丰富。通过九种意识活动的开展,意识的三种功能即思维、意志和判断以及意识的三种内容客观世界、伦理世界、审美世界就会不断地生长。意识生长的条件是,需要为意识的三种功能提供合适的意识内容,这个意识内容就是客观世界、伦理世界、审美世界中存在的能够被意识所加工的原材料。何谓合适的意识内容?这个问题可从心理学出发来解答。维果茨基的“邻近发展区”概念可以用来判定哪些意识内容是“合适”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能够为意识内容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撑。认知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可以被用来做选择“合适”的意识材料的依据。厘清意识生长的内涵有助于深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意识的生长。从意识生长的内涵来看,这意味着教育的本质就是在于促进人的意识在思维、意志、判断三个层面作用于客观世界、伦理世界、审美世界的能力之生长。此种对教育本质的理解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论的意识本质观。人的意识的生长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需要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生长。既然如此,教育实践就应为个体的意识的生长提供相应的外部文化环境。这样一个外部文化环境能够使得个体的意识能够朝着特定方向生长。人的意识是生成的,具有主体性,这决定了教育不能直接干预人的意识的生长,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影响人的意识的生长。这种间接的影响方式表现在教育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外部文化环境。意识生长所需要的外部文化环境该如何被提供?这是教育实践的核心问题,与教育技术学息息相关。

三、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使命

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使命,其实就是教育技术学的根本任务,或曰教育技术学的终极价值。简单而言,这个话题是讨论教育技术学到底要干什么。显然,教育技术学服务于教育的本质之实现。从意识的生长这一理解出发,能够厘清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使命。意识生长所需要的外部文化环境需要被人们技术性地设计与开发出来的,这使教育与技术发生着必然联系,这一点在现代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意识生长所需要的外部文化环境必然具有一定的约束性,此种约束性必须依靠技术才能得到保证。意识生长所需的外部文化环境不是任意选择的,而是被人们技术性地构建出来的。意识生长需要外部环境,因此环境是教育技术学为意识生长所要构建的重要方面。祝智庭[7]提倡的智慧教育的关键之一是要构造智能化环境。在黄荣怀[8]所分析的智慧教育系统中,智慧学习环境也占据重要位置。资源可以成为意识生长所需要的加工对象即意识内容,因此资源也是教育技术学为促进意识生长能够着力的重要方面。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比如网络精品课程、大学mooC、微课程、共享课等。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是不可分割的。我们不能单独地建设信息化或数字化教育环境,也不能单独地建设信息化或数字化教育资源。教育技术实践领域存在着把资源和环境割裂开来的做法,根本原因在于误解了教育系统。杨开城[9]提出了教育的技术学本质。此认识开辟了教育研究的新路径。不过,此观点值得商榷。教育系统是人造的,这说明了其技术学特征,但特征不等于本质。笔者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意识的生长,这并不否认教育的技术学特征,因为教育需要为意识生长提供相应的外部文化环境,而这个外部文化环境需要被技术性地设计与开发出来。杨开城[10]认为,教育系统是一种抽象的多层次信息网络系统。我们可以把教育系统看成是一种多层次信息网络系统,但需要揭示教育系统的信息构成。从本文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出发来看,教育系统应是由人为构建的以活动信息系统为载体的,由知识信息系统、伦理信息系统、审美信息系统所构成的复合信息系统。教育系统这个复合信息系统具有技术学特征,因为它必然是人为设计和开发出来的。很明显,教育系统不只是一个泛泛的信息传递系统,而是一个为促进人的意识生长的特殊信息传递系统,有着特定的目标性。杨开城[11]认为教育技术学将充当教育理论发展的原动力量。孙正聿[12]认为,哲学是对思想的前提批判。要深入理解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使命,我们就需要往前看,也就是考虑其前提,而这个前提就是教育的本质。基于本文对教育本质的理解,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使命在于为构建意识生长所需外部文化环境提供整体全面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这一点是旧教育学做不到的。意识生长所需要的外部文化环境需要被技术性地设计与开发出来,这显然只有教育技术学能够做到。正因如此,教育学技术学将会颠覆旧教育学理论。新教育学包含教育的技术理论及科学理论。谭伟[13]认为,教育的技术理论包括设计类知识、开发类知识、管理类知识、评价类知识等等。这些对于我们理解教育技术学是非常有益的。谭伟[14]认为,教育的科学理论包括知识信息的流动规律及价值信息的流动规律。如果将价值信息与伦理信息等同的话,这个观点忽视了另两种规律;一是审美信息的流动规律;二是活动信息之结构与教育系统之功能的对应规律。从意识的思维、意志、判断这三种功能出发,可以预见教育系统必然具有三种性质。这三种性质对应着学习者在与教育系统进行交互时所运用的意识能力。这三种能力与教育系统中的知识信息、伦理信息、审美信息进行互动时必然呈现出九种意识活动。对教育系统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可以从这九种意识活动的特征出发。对科学思维的学习活动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因为科学思维本身是对科学的思考和认识,所以学习活动所对应的目标必须是客观的科学事实或科学规律。其次,设计学习活动要符合科学认识逻辑。这可以被理解为科学知识的增长逻辑。比如,波普尔提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按照“可证伪”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设计可以此为出发点,让学习者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这种“可证伪”的逻辑。再次,此类学习活动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实验、数学推理等都可以成为此类学习活动设计的聚焦点。对科学意志的学习活动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此种学习活动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对科学的兴趣。因此,包含在此类学习活动中的内容可以是科学历史、科学故事、科学家的成长轨迹等。其次,此种学习活动设计要注重培养学习者对科学的情感。这是说要让学习者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习者对科学的追求。再次,此种学习活动设计要让学习者了解科学的意义,明白科学对于人类进步的价值所在。最后,此种学习活动设计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比如科学体验、科学模拟等。对科学判断的学习活动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此种学习活动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对科学的反思。此种反思的对象包括科学思维和科学意志,甚至科学判断本身。既然如此,此种学习活动设计就需要设置让学习者进行讨论和反思的环节。在讨论和反思的过程中,让学习者的意识在科学判断方面得到成长。再次,此种学习活动的设计要让学习者明白科学对于人类和地球的负价值所在,也即要让学习者认识到科学的负面效应。对伦理思维的学习活动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此种学习活动的目标是让学习者对伦理知识进行思考。因此,伦理世界的事实和知识是学习活动设计所指向的对象。其次,此种学习活动设计要符合伦理思考的逻辑。也即思考伦理要从哪些角度出发,比如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个体与国家之间等。再次,此种学习活动设计要让学习者掌握伦理思维方式。设计针对伦理意志的学习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其目标是要培养学习者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因此,此种学习活动设计要采用各种方法让学习者认识到什么是好的思想和好的行为。其次,此种学习活动设计要培养学习者对伦理规范和伦理行为的情感。这里也可以采用体验式的方法,让学习者讲述或切身模拟一些伦理故事。再次,此种学习活动设计最终要让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环境中实践相应的伦理行为。对伦理判断的学习活动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此种学习活动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对伦理的反思。此种反思的对象包括伦理思维、伦理意志和伦理判断。要让学习者产生对伦理的反思,就需要引入讨论和反思的环节。这能够培养学习者对自己的伦理思想和伦理行为进行反思的习惯。其次,此种学习活动设计必须重点考虑学习者之间的交互行为。因为伦理就是在人与人相处的时候所产生的。只有在学习者与他人进行交互、进行社会交往的时候,才会产生伦理事实和伦理冲突。当然,在此种学习活动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虚拟或模拟的方式产生伦理事实和伦理冲突,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对审美思维的学习活动设计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此种学习活动设计意在让学习者对审美世界进行思考。这就要求学习活动的目标必须是审美世界的知识和规律,比如美的知识、美的历史、审美逻辑等。其次,此种学习活动设计要培养学习者的审美思维方式。审美思维方式不同于审美逻辑。艺术构思、想象、创作都属于是审美思维方式。它包含的东西比审美逻辑更广泛。对审美意志的学习活动设计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此种学习活动设计之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对美的追求。其次,要对美产生良好的体验。这可选取经典作品以在学习中产生美感和享受。再次,此种学习活动设计要让学习者认识美的价值。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学规律来塑造自己。明白了美的价值所在,学习者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对美的追求。对审美判断的学习活动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此种学习活动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对美的反思。这种反思的对象包括审美思维、审美意志和审美判断自身。这就需要在学习活动设计时引入对美的讨论和反思环节。其次,此种学习活动设计需要让学习者认识到美的负面价值。美的负面价值指什么呢?可以理解为美导致的后果。比如,人容易沉溺于美的世界而不能自拔。此种学习活动设计,要让学习者明白审美是好的,但是不能过度,不能背离客观世界和伦理世界。以上对与九种意识活动所对应的学习活动设计所做的阐释仅仅是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界同仁做进一步研究。这九种学习活动设计在教育系统中是综合统一之关系。教育系统的信息构成了决定教育系统设计时要综合考虑这九种学习活动设计。这里引申出教育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即保持真、善、美的统一。后续研究应当对这个原则需要进行深入讨论。此外,这九种学习活动的结构与功能之对应关系也需要后续深入考察。

参考文献:

[1]马鹏巍.论裴斯泰洛奇和谐发展教育思想[J].社会科学辑刊,2012,(1):240-242.

[2]斯宾塞.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3]涂成林.现象学运动的历史使命: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冯建军.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0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5]刘国建.论理论思维与科学思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8):104-108.

[6]曾云.胡塞尔对伦理意志的反思——绝对应当和意志真理[J].道德与文明,2010,(3):40-46.

[7]祝智庭.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8]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11.

[9]杨开城.论教育的技术学本质与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使命[J].中国电化教育,2005,(5):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