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9:46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体育课程;资源共享;问题;对策

一、体育课程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1.体育共享资源缺乏完备的体育设施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搞好大学体育资源共享的工作,首先就必须要有完善的体育设施、齐全的体育器材,这样才能保证资源共享实施的连贯性和持续性。

目前在体育资源共享方面出现的问题是体育资源设施不完善,体育器材不齐全。在大学里,有更多的人热爱体育,体育更受大学生的追捧。没有完善、齐全的体育器材,学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锻炼,也没有办法将自己的爱好兴趣融入大学生活中。更为重要的是,在大学里面开设了很多种类的体育课程,需要用到各种各样不同的体育器材,如果没有这些体育设施,那么教师就没有办法在体育课上给学生教学,学生在体育课上没有了体育器材,就

会对体育教学失去了兴趣,这将严重地挫伤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积极性。

2.学校体育资源共享没有做到免费开放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应该说学校所有的资源都是免费提供给学生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学得更好,避免学生因为没有资源而耽误了学习。大学体育课程更应该如此,因为大学资源更加充足广泛。

其实不然,大学体育资源并没有真正做到共享,没有对学生进行免费开放,学校体育资源共享对学生设置了一定的门槛,使学生无法真正享受到资源共享的好处。

二、解决体育课程资源共享的对策

1.完善体育设施,达到体育资源共享目的

为了解决学校体育设施不完善,体育器材不齐全的问题,学校应该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完善学校体育设施,购买多种多样的体育器材,弥补之前学校资源共享的不足。

大学是一个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资源的“文渊阁”,学生可以在这里学习到很多陌生的东西,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共享资源来提高自身的能力,激发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都应该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置购齐全的体育器材,实现学校资源的共享。

2.为学生提供优质资源,实现体育资源共享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在这片神圣的地方,所有的资源都应该为学生而准备,应该无偿、无条件地为学生提供,而体育资源更应该做到这点,免费为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学校应该在校园内多设置体育活动场所,让体育设施覆盖全校园,让学生对体育的热爱不是梦,不再因为没有体育设施和器材而发愁。体育课程资源共享的实现将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舒心的资源,让千万学生放心、安心。

为了解决大学体育课程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应该积极努力寻求解决策略,谋求体育更好地发展。大学体育课程资源共享具有重大意义,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和爱好,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实现资源有效地配置,但是大学体育课程资源共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寻求正确的策略去解决。

参考文献:

方钫妍.广州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与城区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对策

前言

面对激烈的竞争与挑战,我国学校课程建设如何顺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步伐,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课程改革是一项牵涉面很广、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从课程预设到实际操作中的诸多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清醒地认识,认真地研究,彻底地解决,才能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因此,对课程的研究就成为学校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础。体育课程是学校学科课程之一,体育教育是构成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校课程的改革必然包括对体育课程的改革,也就需要对体育课程进行深入研究,而探讨体育课程问题,对于推动学校整体课程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的现代体育课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在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课程实践经验,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各种体育思潮发生激烈碰撞的今天,回顾我国所走过的体育课程道路,不难发现,我国对体育课程进行系统研究的起步比较晚,时间还很短。其重要标志是21世纪初相继出版的各类《体育课程论》,如2004年庞元宁等编著的《体育课程新论》,2005年曲宗湖等主编的《体育课程导论》,2005年崔伟编著的《体育课程论》等。这种状况不但落后于国外的体育课程研究,也落后于国内其他学科的课程研究,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阻碍了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为此,加强体育课程的研究,完善体育课程理论,推动体育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

1.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黄寒英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文中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以国家、地力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者与校外个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校本课程整体中的一个环节,是针对体育学科进行的具体学科的开发,因此,对课程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1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办学特色。

首先,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在经济水平、文化背景、教育资源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国家课程很难全面顾及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即使是在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也各不相同。如果要求各个学校都实施相同的国家体育课程,完成相同的课程目标,势必造成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严重脱节。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利用了学校自身环境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又避免了课程意图与课程实施之间的脱节。

其次,学校是教育的实施场所,是真正发生教育和影响学生的地方,课程目标必须与具体的学校条件和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得以实现。每所学校都是一个独特的实体,有其自身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体育校本课程因校而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另外,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承担着更多的课程责任,这使得学校必须经常地对课程进行反省与更新,既能激活学校的活力,给学校体育教育带来挑战与生机,还能缩短体育课程的编制周期与修订周期。

1.2有助于体育教师发挥潜力,提高专业水平。

首先,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发挥教师的潜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使体育教师享有参与课程开发与决策的权利,提高了体育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加强了体育教师的责任感与义务感。由于校本课程有教师的参与,所以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定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就能激发体育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师自觉地更新教育观念,挖掘自身潜力,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

其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使体育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立了体育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赋予了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因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助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1.3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性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

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心理不适应

校本课程概念的提出凸显了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强化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动性。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对课程变革过程以及将课程政策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方式,都有着强有力的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师对已有课程领会、实施的情况,也取决于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就如斯腾豪斯所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开发。”没有教师方面的相应变革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改革;缺少对教师的改变,任何课程改革也不可能获得成功。然而,有的开发雷声大、雨点小,学校口号喊得很响,要求、规定铺天盖地,但到了具体教研时就石沉大海,没有人去具体操作执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表现出明显的被动。

2.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知识结构不适应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校本开发的前提,他们决定课程实施的走向,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研制的任务最终要落在学校教师的身上,要靠教师去具体推进,包括课程问题诊断、目标拟定、方案设计、课程选择与开发、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都需要依赖体育教师的专业力量。由于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刚刚起步,有关的研究也有限,缺乏具体有效的理论指导,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有的开发流于形式,简单地把教案板块切割拼凑以应付学校要求,课程实质上换汤不换药;有的开发混乱,从学校到教师都不具体掌握开发的实质,也不对学生条件、社会条件进行调查,为图尽快获得开发成果,争取活动的优胜,就凭借自我想象“空对空”进行开发,开发出的课程不伦不类,既不适应学生的特点,也无法对应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直接影响校本课程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校的教育质量。

2.3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沟通不畅

教师受社会的委托对年轻一代进行教育,而学生作为身心未成熟的学习者接受教育。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发生在真空中,而是借助于学校课程这一中介发生作用的。因此,教师的课程观、对课程的理解与实施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效。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是变革人;课程开发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变革过程,教师也就自然地成为这个变革的主要参与者和支持者。然而,有的开发缺少沟通,学校、教师、社区自行其道,各干各的,各自持有一套开发方案,统统投射到学生身上,都要求按照执行,结果学生无所适从,难以选择,知识结构缺乏完整。

3.对策

3.1针对教师心理不适的对策

3.1.1针对教师害怕打破安定的现状的对策:倡导开放的教师文化。学校课程是不断变革的。通过这种变革,课程才能跟得上时展的步伐,反映最先进的思想和知识;也只有通过这种变革,课程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的变革相应地要求课程实施方式发生变革,因此教师就不能“几十年如一日”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放弃原有的封闭性格,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事物,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课程变革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在不断进行的课程变革中,教师只能借鉴原有的经验而不能完全依赖原有的经验,要不断反思自身的实践并积极汲取新的观念以指导实践,这样,教师就会逐渐改变其保守性和惧变性,形成开放的教师文化。

3.1.2针对教师心理状态不积极的对策:不断学习、加强校本培训和合作实践。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特点和过程的前提下,提高思想认识和自身人文道德修养,重视参与和合作,经常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克服自己的参与惰性,克制自己的不合作情绪,运用各种方式自我激发参与和合作热情,努力改变自己不利于合作的各种行为,尽可能包容他人,相互理解,团结协作,才能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3.2针对教师知识结构不适的对策

3.2.1实行开放式的教师人才培养体制,夯实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必须建立开放的师范教育体制,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师范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在专才教育的基础上拓宽专业口径,协同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让师范生在教育系学习教育专业课程的同时在相应的系里学习相关的学科课程,使师范生成为“博才”和“通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是大学的学科门类齐全,设施条件优越,培养目标多样灵活,课程设置广泛机动,培养出来的教师学术水平和学科程度较高,知识面较广,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较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很容易成为“反思的实践者”,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成为能融通和组合各种教育要素的开放型的教师;容易学会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反思、合作,并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自觉践履的习惯和品质;容易将教师内化的观念表现为教育活动中的创新行为,能够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校本课程开发,用深厚的文化素养去实践校本课程开发。

3.2.2改变传统的师资培训方式,发展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区别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定点定期的教师在职培训,结合教师实际工作、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实行周期性培训、等级性培训和不定期的培训。新的培训方式基于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由专家协作指导,教师主动参与,以问题为导向,以反思为中介,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倡导基于学校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直接推动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在培训的过程中,教师是学习者、研究者;在培训的内容上,通过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合作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针对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培训,使培训的内容植根于教师的日常经验,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在培训的途径上,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一条经由教师的实践、反思、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利于发展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3.3针对教师缺乏合作意识的对策

教师缺乏合作意识是由教师职业发展造成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建立合作的学校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依靠单个教师的力量决不可能完成,它要求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吸收彼此的经验,推动课程的发展。这种合作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合作,可以是单个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是教师小组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全校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也要和学生及其他的校外人员合作。这种合作的文化一经建立,就会形成一种力量,推动教师以积极的合作的姿态参与课程的开发。

3.4针对教师缺乏课程观念与意识以及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认识不足的对策

3.4.1通过校本培训,形成正确认识。通过校本培训,可以使体育教师的课程观念发生变化,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课程观念包括课程制度观、课程价值观、课程类型观和课程开发观。教师通过自学和校本培训,在专家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下,可以提高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自身角色的认识,明确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及自身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逐渐加深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特点和性质的理解。

3.4.2提供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时间资源。学校应鼓励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积极实践,力争避免增加教师的工作时间,并且做出整体安排,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既不脱离课堂教学,也不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而成为教师乐意而为的一项工作。必须使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一个正确地认识,把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自己职责和义务,并内化为坚强的信念,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3.5针对学校存在问题的对策

3.5.1学校应形成民主化组织结构,建立学校新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从自发走向自觉,需要一个具有共同合作的学校文化环境。因此,学校必须建立民主化的决策方式,一方面要赋予每个教师以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要促使教职员工进行自我分析和相互评估,探索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改进工作效率。

3.5.2学校应提供课程资源保证,激发教师课程开发的积极性。课程变革需要相应的经费支持,增加投入,保证资金到位是推动课程变革的前提之一,也是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当然,课程变革也不能过于依赖资金问题,毕竟有很多问题不是仅仅投入资金就能解决的,而且有些学校在经济条件不太发达、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也能积极实施新课程,带来课程变革的新气象。因此我们需要强调资金的有效利用,以及勤俭节约、克服困难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阎智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开发[J].教育科学,2004,(5).

[2]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3]楼兰萍.关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理性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学报,2004,(10).

[4]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该概念的界定[J].天津体育大学学报,2005,(1).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体育英语;语音教学;问题及对策

problemsexistinginteachingofenglishpronunciationforSportsenglishmajorsandCountermeasures

DenGLiang-liang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44)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problemsexistinginteachingenglishpronunciationtosportsenglishmajors.onthebasisofactualteachingpractice,itpointsouttheproblemsexistinginstudents'learningofenglishpronunciationandinteachers'teachingofenglishpronunciation,andputsforwardsomeeffectivecountermeasures.

【Keywords】sportsenglish,teachingofphonetics,problemandcountermeasure

1引言

英语语音课程作为体育英语专业低年级的专业技能必修课,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被描述为“英语语音课的目的是向学生系统介绍英语语音和语调的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和练习掌握英语的发音、语流的规律、语调的功能,基本上能正确使用英语语音、语调朗读、表达思想并进行交际〔1〕”。语言构成的三大要素为语音、词汇、语法,其中语音是三要素中最基本的单位,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英语语音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的起点,语音关是教学的第一关。”〔2〕语音语调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使英语学习者在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随之提高,因此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语音语调的专业系统学习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一项有效措施。本文对体育英语专业英语语音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旨在对英语语音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次依据。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生方面

2.1.1语音基础较弱

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语音语调训练,不清楚基本的音素发音部位及方法。有的学生虽然学过音标,但是对具体音标的发音方法掌握不准确。例如:用“阿”代替[a:],用“衣”代替[i:],用“哎”代替双元音[ai];相当多的学生不知道词重读与句重读,不知道句子中何处该停顿;大多数学生按照自己说中文的节奏来说英文,不懂意群的划分,不懂使用强、弱读式,语调不正确。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因为中学阶段英语的学习是以应试指导教学,主要是为了应付中考、高考,即使考听力,所占比重也很小。这就造成学生的语法概念根深蒂固,应试能力很强,但“听、说”等的应用能力却很差。中学阶段重视语音教学和学习,学生没有掌握发音要领,导致错误的语音习惯。

2.1.2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

方言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给英语发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语音系统,方言语音重的学生和讲普通话的学生在一些语音错误上是共通的,但有些错误却是前者独有的〔3〕。许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讲普通话,说方言的现象十分严重,干扰了语音学习,把方言中的某些发音自觉不自觉地带到英语发音中去,形成了对语言学习的负迁移。以河南地区为例,来自信阳部分地区的学生容易混淆鼻音[n]和口腔音[l],而在开封一些地区,把[f]发成[h],就出现了把fast[fa:st]发成[ha:st],five[faiv]读成[haiv]的情况。

2.1.3学生重视程度较弱,缺乏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我国中学教育的目标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师生对语音语调知识重视不够,一些学生认为语音课远远没有精读、泛读、听力等专业课重要,不重视语音课的作用,认为只是听听而已,课下也不进行纠音练习。语音课程一般开设在体育英语专业的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对于刚上大学的新生来说,其自学能力相对较差,在语音学习的过程中不注重自我总结。受到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没有养成自学的习惯,对于语音学习不知从何下手。上语音课即使是发音被矫正了很多次,但是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总结自身的学习情况,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2.1.4心理因素

语音课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发音较差的学生中经常存在着学习焦虑情绪。根据心理学家的解释:“焦虑是个体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得其自尊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4〕一些语音、语调较差的学生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担心如果读错会被同学和老师笑话。有的学生在意老师、同学对自己语音语调的评价,由于过于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经常有意识地回避或尽早结束交际。

2.2教师方面

2.2.1语音专业素质欠缺

教师在语音教学中扮演着语音示范者、课堂教学组织者以及学生语音习得的评价者的多重角色。但个别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的语音教学理论和系统的语音知识,没有很好地将音素的讲解与语调、节奏、失爆、连续等的训练相结合,孤立地从单调的音素讲解到韵律单位、最后再讲超音段特征。对学生出现的语音问题无法给予专业、系统的指导,所以学生尽管在一年级有语音课程,但是其语音的改善和提高的程度却很小。

2.2.2对语音教学的内容把握不够

一些教师对语音教学的内容把握较为片面。在语音教学中会出现重视音标单音和拼读,而忽视语音教学的其他内容的情况。这就导致学生在单个音标的发音、单个单词的拼读方面较熟练,但在重音、节奏、意群停顿、语调等方面出现困难,进而出现语流不畅、语调不过关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重视重音(包括单词重音和句子重音)、节奏、意群停顿、语调等语音知识的传授,全面把握课程内容。

2.2.3课堂教学方法单调

现阶段语音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多数还停留在行为主义的反复操练,强化练习和背诵对话阶段,教学方法单调。另外,大多数学校的英语专业语音教学安排的时间为一学期,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专门的语音课,只是掺杂在听力、口语、综合英语等的教学中。

3英语语音教学对策

3.1加强学生对英语语音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首先对学生进行英语语音学习重要性的教育。其次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应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3.2不断提高语音课教师的专业素质

语音课教师要具有坚实的语音理论基础,做到语音准确规范。明确英语教学的目标,重视语音的实际教学。同时,应加强教师对英语语音教学理论的探讨和实践总结,掌握英语语音教学的基本规律,不断提高语音课教师的专业素质。

3.3将语音教学与听力、口语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语音学习的实践能力

语音教学与精读、泛读、听力、口语等学科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把语音教学运用到听力、口语教学中,让学生注意到发音与语境、内容的关系,注意语音在语流中的变化,有效提高学生对语音的敏感度,将视觉形象变成听觉形象。由于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在语音教学实践中就要充分利用音像材料和多媒体辅助工具以及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真实的、地道的语言模仿材料和语言接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仅靠教师的教与引导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应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让他们意识到自我学习和不断练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模仿和操练的能力。可进行电影片段、对白赏析,并鼓励学生模仿,表演,让学生选择喜爱的影片进行重新创作并根据演出的实际需求和人物先写出剧本,然后再进行排演,最后在选定时间进行表演。

3.4运用分层次教学策略

对入学新生语音水平进行摸底,掌握学生真实的水平。例如通过入学测试(包括对音位、语流中的爆破音、辅音连缀、连读、同化、弱读、节奏、意群、单词重音、句重音、语调等方面),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规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式,在集中介绍某种语音知识以及练习内容之后采用合作学习,将学生分组并选定组长,每组以4-6人为宜,进行自主性、互的语音练习。在分组中注意学生语音水平的搭配,保证每组学生程度均衡,以便在练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促进,运用同伴纠错的方法进行语音练习。

3.5完善语音的评估和测试体系,增加语音课时

不断完善语音的评估和测试体系。语音成绩考试要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语音教学应贯穿整个英语学习阶段,对语音的考核不只停留语音课堂上,可以延续至大三大四。目前根据语音教学的现实情况,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语音实践能力,建议增加语音课。

4结语

英语语标准音是体育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课程中最基础的课程,好的发音是本专业最基本要求。这既需要学生的努力,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只有正确认识语音教学中的影响因素并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地进行语音教学。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英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教出版社,1990.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内容;选择

体育课的特点是教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空间和资源最大限度的完成以身体锻炼为目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只设置了学习目标和内容框架,并未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具体教学内容的权利交给了教师和学生,有助于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在具体实施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现状

高中体育课程历经多次课程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多数高中体育教学还是停留在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时候是以掌握运动技能为学习的目标,忽视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体育教学活动。片面的重视眼前的短期教学利益,轻视了体育项目学习的终身效益。长时间的发展下去,过度的强调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忽略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能力的全面发展,对于高中体育教学的整体发展非常不利,也违背了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的发展宗旨。

二、新课程改革中高中体育教学内容在选择上出现的问题

(一)以游戏代替技能的学习

在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由于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对体育学科的教学标准与要求的理解偏差,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取而代之的是以游戏教学代替运动技能的学习,片面的认为运动技能的学习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游戏来进行学习。错误的认为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忽视高中体育教学应达到的实际目标。加之体育教材中将竞技运动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改造,体育教材的简化规则、修改内容、简化技术等问题的存在,高中体育技能的教学,大多只流于表面形式。淡化运动技能教学,是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相对普遍的问题,对正规的体育教学已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与学生兴趣矛盾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的实施,需要对学生进行体育能力的培养,使之可以在系统、规范的教学中,更好的获得成长的空间。但是在高中体育教学实际中,一味的强调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从事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锻炼习惯的培养等教学目标被长期忽略。其次,学生的个体化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出了一定差异,体育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主导之间的矛盾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生是教学的课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是认识的客体。在高中教学阶段,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主导之间的矛盾,是影响高中体育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问题。高中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个人情感的关注程度不够,使其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往往由于学生感受不到其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应受到的尊重,不能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四)传统文化项目与新兴项目之间的矛盾

在实际生活中,传统文化项目是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促进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传统文化姓名是高中体育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发展的背景下,新兴体育项目逐渐被引入到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环节。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重要阶段,很容易出现跟随体育运动“流行性”、“时尚性”,而忽略了高中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各种活动,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体育教师应积极的针对学生对待体育教学的态度,及时的进行引导,避卖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产生厌学的心理。通过积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项目与新兴项目之间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通过体育实践训练,培养自身的体育素养及体育技能。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07-01

引言

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了“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教育理念,为新世纪高校的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形式重于实质

虽然各大高校都贯彻学习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文件和思想,但是,有很多学校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课程评价,象征性地开展了教育改革的一些活动,而在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课程的组织设计等方面都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高校存在形式重于实质的根本原因就是对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也缺乏改革的经验和动力。“健康第一”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对于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培养、社会的适应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改革重点不明,层次不清

体育教育改革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果各个方面一起开展有一定的难度,也容易手忙脚乱,因此,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层次性,突出改革的重点。有些学校在改革思想的指导下,将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全盘,重新建立,这样不仅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是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学校对于新的教学模式完全没有实践经验,又没有旧的教学模式做支撑,必然带来教学的混乱。另外一种比较严重现象是高校在改革过程中,将内容全面铺开,不分主次。每个学校的情况都不一样,而文件只是一个指导性的思想,是一个大的方向。全面铺开不仅抓不到重点,也会让老师同学累的人仰马翻,学习的资源得不到最大化的利用。

3.教学改革与学生的连接性差,缺乏延续性

教育的直接主体与参与者是学生,只有从学生着手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但是,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受中小学体育模式的影响,使得学生对体育产生了偏见,枯燥单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体育的印象与兴趣。因此,学生也很难改变对于大学体育的看法。另外,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都集中在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就不再开设体育课程,学生对于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体育技能与体育意识又丢弃了。虽然学校在体育必修课上下足了功夫,但是由于缺乏延续性,很难培养起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二、强化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1.树立循序渐进的课程改革理念

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急功就能求成的,因此,学校必须树立循序渐进的课程改革理念。根据《纲要》的指导思想,分析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况,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到位,有哪些地方已经有所改进,从而确定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抓住改革的重点。要认清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明确社会对于大学生身体素质、体育素养的需求,将二者相结合,形成改革的内驱动力。树立广义的体育教学观念,在基本的教学之余,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体育训练,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以精品课程带动全校体育改革的进行

每个高校在改革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个最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改革资源的有限,无论是资金、设备还是师资力量。因此,各高校应该避免耗费资源太多做无用功,而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挥资源的优势,打造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带动全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的体育精品要远远落后于其他课程,没有好的课程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要在自己的优势学科上加大资金、师资力量的投入,积极建设体育场地,强化体育教学的软硬件设施,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体育教学向着纵深化方向发展,以精品课程的实践经验来指导其他体育课程。

3.构建“大体育”的教学概念

大学与中小学不同的是,学生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与更多的课外活动,体育不再局限于一个小课堂,而可以与学生的日常活动一起构建一个大课堂的概念。“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强调的就是体育锻炼的思想与习惯,单靠体育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这些目标的。因此,老师要将课程教学与课余训练、运动竞赛等结合在一起,课堂教学交给学生的是一些基础性的体育技能,课余的锻炼能够让学生提升自己的水平,养成锻炼的习惯,运动竞技能够促性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多高校都已经将运动竞赛等归入学校的体育教程,定期举办学校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网球赛等,将体育教学改革真正铺展开来。

综上所述,体育教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紧扣《纲要》的精神,把握改革的实质,从实际推行“三自主”的教学改革模式,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化师资力量,加大教学投入,打造精品课程,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体育教学改革体系。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篇6

>>普通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与思考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职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及对策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与研究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瓶颈及对策研究高等艺术院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浅谈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微机原理及应用》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研究①②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成人高等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与改进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与对策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研究与探索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分析与研究我国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高等院校应用写作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交互式模式及应用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DB/oL].

[3]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课程评价与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05,(3):19-22.

[4]魏锁成.浅谈学分制基础上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管理论文集,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7,pp:175-181

[5]李静,栾开政,张会杰.精品课程建设是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践行[J].理工高教研究,2008,(1):61-63

[6]魏锁成.学分制条件下专业教材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6,4:27-29

[7]宋烈侠,杨承运.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漫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2):13-15

[8]吴敏.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3):48-51

[9]李一媛,李芳.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开发需求和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45-49

[10]张玉红,白继海,李建英,石秋香,王丽影,陈爽.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研究[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2,2:40-41

[11]郝红军,荆锦鹏.精品课程网站的功能及其设计制作[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11(2):110-112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中小学生;体育课堂教学;问题诊断

引言

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不同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听课评课,其诊断的意义是为了帮助中小学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诊断、培养体育教师自我诊断的习惯与能力、推动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行为的改进。〔1〕在广东省的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导致了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和终身锻炼的意识,造成了体能的持续下降。出现这些问题与体育课堂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目前所存在的研究并没有针对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类与分析。因此,提出了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问题的诊断理论,旨在为国内体育教学理论的构建提供一些依据,同时也为目前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许多棘手问题提供有力依据。在这一意义上,中小学体育教学问题诊断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研究目的

(1)通过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研究,从而对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问题提出解决的具体方法,为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提供实践基础,并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体育课堂教学诊断机制。

(2)通过广东省部分中小学体育课堂观察,依据相应的指标,判断中小学体育课堂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种类型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时反馈,对我省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进行及时改进。

1.2研究意义

(1)通过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广东省部分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它们发生发展的过程,阐明其本质,从而为认识和掌握体育教学问题发生的规律,以及防治问题产生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2)通过对体育课堂教学各种诊断方式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特色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和解决方法,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3)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分析,可以在评优课或研究课中,为评委提供评价或研讨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为常态课教师备课或在常态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实践依据;让中小学体育任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修正,体育课堂才会朝着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如课程论与教学论、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等

2.2访谈法:设计访谈提纲对部分体育教师进行结构访谈;对学生进行无结构访谈

2.3问卷调查法:学生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广东省部分中小学的学生。主要了解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师、体育教学环境等问题的看法和现状;体育教师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广东省中小学体育教师,主要了解体育课堂效率、体育课堂互动、体育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体育课堂的监督和管理的现状;学校领导的调查问卷,主要了解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课堂的管理、监督,以及对学校体育教学态度

2.4课堂观察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课堂观察法,对中小学体育课堂进行观察

2.5个案法:针对某节课在某种特殊情境下的特殊条件下,广泛系统搜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系统分析、解释、推理

2.6数理统计法: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研究现状

20世纪以来,教育病理研究在日本激发了众多学者的兴趣。其中日本广岛大学教育社会学教授新崛通主编了《教育的病理》。他认为教育病理是教育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病理,他将教育病理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性病理,它们起因于教育,由教育的结果而产生,是结果形态的教育病理,如学生自杀和神经衰弱;第二类是病理性教育,它们是与教育有关的病理,是产生病理的教育条件,是原因形态的教育病理,如升学竞争。〔2〕

中小学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主要在室外或体育场馆进行。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诊断也不同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听课评课,其诊断的意义在于帮助中小学体育教师学会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诊断,在于形成体育教师自我诊断的习惯与能力,推动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改进。目前国内对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不是很多,仅有的只是一些现象研究,比较泛泛,缺少产生问题的深层次研究。如范运祥等在《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及其诊断与矫正》一文中把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价值归为四个方面:(1)发现课堂教学与不足,促进体育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2)激发体育教师的教学问题意识,促进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的养成与发展;(3)教会体育教师善于倾听与沟通,提升体育教师教学反思意识和能力;(4)发掘和弘扬体育教师教学特色,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3〕

3.2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

3.2.1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通过调查得知,虽然新课改全面实行,但是在一些学校的体育课程内,过去旧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一些体质较差或者对某类体育项目不感兴趣的学生往往缺乏积极性,造成了体育课堂学习效率偏低。〔4〕教师把教学工作围绕“达标”来展开,使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单一化,变得只注重运动技术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能力与学习的空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个性的培养。同时,在一些践行课改的学校课堂上,也有着类似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虽然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上花样百出,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却没有了运动技术的教学,学生只是积极地在参加体育活动,参与后的锻炼效果却收效甚微。体育课的目的本来就是以增加学生的运动负荷为手段,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无论参加什么项目,都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与强度。〔5〕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课堂上学生在承受运动负荷方面的随意性较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的运动负荷远远不够,体育教学效率太低。学生在这样的一节课中得不到锻炼,根本就不能体现体育技能的精粹,也就不可能增强自己的体质。

3.2.2教学方法僵化、缺乏互动

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所采用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6〕在我国,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很传统的“四段教学模式”,即从开始到结束一共分为四个步骤。每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总是以慢跑来开始,然后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做一套老生常谈的徒手操,哪怕今天的教学内容和以往大不相同,但课堂准备却还是不变。这种老师独自教、学生机械练的填鸭式教学,教学方法僵化,缺乏鲜明有特色的时代气息,往往使现在的新一代年轻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教师过分突出了其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偏重对技术的掌握,教学过程缺乏互动,使得学生的个性需求得不到满足。体育活动原本的出发点是一项轻松愉快、增强体质的活动,尤其对处在身心全面发展阶段的学生,体育活动恰能迎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征,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然而,僵化的、缺乏互动的组织形式只会造成学生心理的压抑、被动地从事毫无兴趣的活动。

3.2.3体育课堂缺乏监督和管理

在学校体育课堂的工作管理中,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的课堂工作缺乏充分的监督与管理,导致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很好的第一时间解决。有些学校虽然已经设立管理体系,但其组织机构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在一些乡镇中学表现尤为突出。具体集中体现在对于教师、课外活动、场地器材等方面的管理仍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和“放羊式”的方式,在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除此之外,由于监督方面的缺失,导致体育课堂的评价标准对有些学生有失公允。有一大部分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仅以“达标、分数”作为唯一标准。不仅埋没了学生的主观努力,又缺乏激励性有失公允性。〔7〕这些评价标准对一些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中小学生很不全面,同时也给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与发展带来了阻力和消极因素。

4对策与建议

4.1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我国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思想和意识的改变与革新。这在体育课堂教学上更是如此,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遵照新课标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放在学生体育课堂的首位,同时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首先,体育教师要把以身体训练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教学观念,转变为全面发展上来,既要保证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强度标准,又要寓教于乐,避免枯燥无味的机械式训练。其次,学校应构建科学完备的学科体系,使学生在体育课上除了能掌握运动技能,还要教会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观念上的转变〔8〕。

4.2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立足于新课改的标准,并灵活应用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模拟的体育场景中通过克服各种设定的障碍来实现体育技能的提高。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言,情景交融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运动动机,从而体会体育课堂的乐趣。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体育的教学中理应把多媒体影像设备融合进新式教学中来,尤其是广播体操或者“太极拳”的形式,更能以直观的动化方式创新教学方法。〔9〕这样体育课程就不仅仅局限于肢体上的教导,还增加了很多细节性的东西,用直观、形象化的方式破解了语言与动作的瓶颈,尤其是分析强化教学效果时,更能以效率和质量取胜。

4.3充实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要遵循以目标来引领内容的思想,即教师应根据体育课程的目标,通过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其次,要对体育课堂竞技化的思想加以转变,对竞技运动项目加以改造和加工,淡化其竞技性质,简化其比赛规则,从而降低学生对竞技技能的掌握难度。再次,在体育课堂上还要将竞技项目与游戏相结合,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运动技能,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体验运动乐趣。最后,教师还应掌握地区的环境差异、季节变化、天气情况,根据身体健康的不同合理安排课程。如:开展关于身体健康的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掌握疾病预防、安全应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0〕。

结语

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诊断的意义在于帮助中小学体育教师学会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诊断,在于形成体育教师自我诊断的习惯与能力,从而推动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改进。我们的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确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体育课教学随意性太强、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太低、体育课学生怕脏怕累、体育教师缺乏责任心等,种种原因导致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没有终身锻炼意识,体能持续下降。我们在研究问题出现原因的同时,也要对产生的教学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伟?郾课堂诊断:走向校本的教育科研变革〔J〕?郾当代教育科学,2009,08:29-31.

〔2〕张德伟?郾日本教育病理学的理论基础:社会病理学〔J〕?郾外国教育研究,2009,12:33-39.

〔3〕霍军?郾体育教学方法实施及创新研究〔J〕?郾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01:84-90.

〔4〕范运祥,夏漫辉,马卫平?郾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及其诊断与矫正〔J〕?郾体育学刊,2013,03:69-74.

〔5〕耿培新?郾对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中热点问题的探讨〔J〕?郾课程・教材・教法,1998,06:17-22.

〔6〕胡余兆?郾浅析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郾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1:135-137.

〔7〕张志伟,姚春清,宫宇宁?郾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郾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04:501-502.

〔8〕田菁,马冀飞.辩证地看待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9):78-87.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初中体育身体锻炼体能发展

引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和教育并存的时代,教育作为提高社会全面进步的一项基础工程,与社会中的重视度在不断的提高着。但是,在教育地位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却在不断的突出,特别是初中的体育课教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严重的导致着学生对体育课学习兴趣的不足,学生也无法从体育课堂中得到其应有的身体锻炼和体能发展的目的。

初中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体育课程不受重视

在体育课实施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和体育老师都深深的感受到了教育的不公平[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论是在小学还是初中,教师和家长的重心都放置在了学生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深深的陷入到一种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体育课经常被其他的课堂挤占着,学生也把更多的精力放置在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之中。随着这种现象的不断拓展,体育课程就成为了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而在初中阶段的毕业班中,体育课更是被削课,甚至被硬性的取消,即使中考实施了体育加分政策,很多学校也只是临时抱佛脚,在体育加试前的一段时间内开始锻炼,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1.2体育设施不完善

体育设施不完善是体育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一些教学环境比较好的学校中,其体育设施的完善性相对是比较好的,但是,在一些落后的地区,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学校中的体育设施非常缺乏,体育教学的场地根本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部分学校甚至连一个完善的篮球场都没有。同时,在一个学校之中,体育老师也非常少,因此多个班级和年级学生的课程安排就非常集中,导致学生体育课程中对活动场地需求的增大。

1.3课堂教学的方法过于拘泥于形式

在初中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都是按照讲解--示范--模拟训练与练习的过程来实施的,而学生的体育学习也是通过体育教师在动作展示中的“听”、“看”和“体会”来感知这些动作的全过程[2]。但是,这种“听”、“看”和“体会”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被动而又机械化的,以此,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就无法对这些动作所具有的艺术性和规律性有一个完美的体验,进而严重影响到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同时,受竞技运行的影响,人们在对体育运动和竞技运动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体育课程经常存在着以竞技体系为中心的课程,完全不顾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以及可接受性,导致学生出现对体育课程严重厌恶的情况。

加强初中体育教学的方法

2.1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学地位

在初中教学的新课标之中,其教学的方法更多的是强调采取多元化的模式来执行,但是,在这个多元化的内容中,却没有对课程的内容作出明确的指示,这就赋予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权利。那么,在初中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就需要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程的制定之中,而在教学方案的组织和实施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来制定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体育教师对课程意识的缺乏,根本无法独立的去设计课程与组合教材。面对这种情况,初中体育课教学要想有效的发挥其课程实施中的体能发展和身体锻炼目标,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不可缺少的。在初中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不断的培养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之中,并且要具有这种欲望,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实践素养和课程理论,有效的保证体育和健康课程内容在初中体育课教学中顺利的实现。

2.2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实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学生的体能发展,从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以此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之中[3]。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的配合,而学生的配合度和其学习的兴趣存在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身体差异出发,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提出不同的掌握要领。例如,在体育内容中所涉及到的体操和武术这些具有可编制多种套路的学习中,可以先由教师在此基础上自由的发挥,或者将动作和要素由教师自由编制组合,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在体能上的不同需求,同时还可以使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方案中降低一定的难度,更好的发挥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

2.3积极拓展初中体育教学的模式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发展的社会,随着多媒体教学应用的不断加深。在体育课堂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声音、动作和图像等直接的通过移动、定格、闪烁、快播与慢播以及色彩变化等,在加上教师的讲解有效的将教学中的内容发挥出来。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对动作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都可以详细的看清楚,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学生在运动中的各部分动作拍摄和录制下来,对学生们的动作问题通过录像和图片仔细的推敲,也可以陪同学生观看,对学生动作中的问题及时的告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动作的掌握度,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增加学生清晰动作表象的基础上有效的增加教学的实际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课教学在实现身体锻炼和体能发展这一目标中,其所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多的,面对这些问题,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才可以找出合理而又科学的解决方法,更好的将初中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实现出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吴键.学为人师体育教师的技术技能必须过硬――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三[J].中国学校体育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理论依据实际问题

1.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考试制度的改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考试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效果,对学生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和培养各种能力的一个测试。但是如果考试的这些功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那么考试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为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理论的兴趣,并形成终身体育思想,高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中不仅要进行体育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的考核,还要实施体育理论知识的考试。而在体育理论知识的考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成为影响其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本文尝试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中实际问题的分析,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完善体育理论考试体系。

2.高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的理论依据

2.1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是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深入了解的重要途径。

现在普通高校体育理论的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得不到学生的重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运动技术,全面发展身体,提高身体各项素质,而且要让他们学习专项知识、生理知识、训练学知识等各项理论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做到能够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身的体育锻炼,从而终生受益。通过体育理论教学使学生提高对体育锻炼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并能根据自己身体条件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选择适宜的运动负荷进行锻炼,这既是体育理论教学的任务,又是解决学生坚持体育锻炼,达到终身受益目的的关键。因此,加强体育理论的教学是对体育教育本质更深层、更全面的认识。体育理论考试是让学生真正重视体育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理论考试可以促使学生更系统、全面地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更有效地解决体育运动中出现的问题,达到对体育运动的深层次了解。

2.2《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养成锻炼的习惯,根据各高校的体育现状对体育教学大纲进行全面修改,制定出一套符合本校体育教学的工作方案。”高校要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终身锻炼的习惯,就必须进行体育教育。体育教育以增进健康、发展身体、终身受益为目的。体育教育有一套系统的科学理论依据,体育课的教学按照教育学的原理,包括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个环节,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同时发展理论。没有理论体系的教育或没有实践过程的教育都不能视为完整的教育。而实现体育教育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和全面化,既要进行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的考试,又要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考试,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体育知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因此,加强体育理论考试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

2.3体育科学自身的发展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教学和考试。

现代社会的发展加快了体育社会化的速度。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科学的发展涉及许多领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理论体系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渗透能力正发挥着惊人的作用,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透过“奥运精神”、“女排精神”等,人们看到了奋发向上的民族进取意识。人们谈论体育,参与体育,提高民族素质的意识空前高涨,进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可以更有效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还可以丰富和发展体育科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体育智能和体育意识。强化学生的体育智能和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也就是通过理论考试的形式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检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既了解体育科学知识,又牢固掌握体育科学知识、运用体育科学知识,最终使体育科学知识与各个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不断完善体育科学体系。因此,体育科学的自身发展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教学和考试。

3.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1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认识存在误区。

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中,考试的结果虽然只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往往被高校作为学生获奖、毕业、拿到学位证的一项硬性指标,因此学生一切为了分数而考试,为了取得学分而考试,对考试的目的认识存在误区。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已经实施专项课教学,学生都能够根据兴趣进行选择。但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专项课就是要进行运动训练,重技术轻理论,对学习专项理论知识思想认识不清,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考前突击复习,考后万事大吉”的学生占大多数,学生学完就考,考完就忘的现象普遍存在,失去了专项体育理论对体育专项技术的指导作用,学生对考试结果不去认真地总结分析,更达不到理论联系技术,理论指导训练,完善运动技能和训练方法的目的。

3.2体育教师对体育理论考试不够重视,考试的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师以“技术教学”见长,以上好实践课为本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技术教学上,很少接受主讲理论课的专门训练,也缺乏理论教学经验及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因而对体育理论考试不是十分重视。部分体育教师因思想上没有认识到体育理论教学和考试的重要性,对讲授内容和计划准备不充分而依据自己的主观喜好给学生上课,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理论知识缺乏实用性、指导性、针对性和时代性。这样必然造成学生对体育认识不足、学习态度差,并且很难激发学生对体育理论的学习兴趣,造成部分学生对上理论课时持消极、抵触甚至反对态度,其教学质量和考试结果可想而知。在考试的形式上一般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考试方法比较单一,理论考试前教师进行考前辅导,圈定考试范围,画出重点,以让学生死记硬背通过理论考试,使理论考试失去检查、反馈、促进、提高的作用。

3.3《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题库不够完善。

首先,一些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题库认识不够全面,认为题库就是试题的仓库,只要多出几套题积存起来就可以了,没有认识到题库建设还需要稳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以及明确的考试目标,试卷的命题必须以考试目标为指导来进行。其次,在考试分析中,一些教师未对试题质量进行详尽分析。而试题质量分析是完善并提高题库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可以检查试题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试题的份量、难易程度、区分度是否恰当等问题。这也就从根本上影响到了试卷题型的确定、难易程度的区分等问题,并影响到试题库的质量和数量。

3.4《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体系存在不足。

理论考试体系囊括体育理论考试题型的确定、命题的范围、考试过程和考试成绩的评定等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题型一般采用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题型。这几种题型是一直使用的受考题型,易于让学生接受,但部分教师在命题中不区分试题的难易程度,不注意题型搭配问题,对各种题型进行简单罗列,导致命题难度不一致,试卷区分程度不均等问题;在命题范围的选择上,部分教师仅仅限于书上内容,使学生所学理论内容与所学运动技术很难联系,达不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锻练的目的。此外,在考试过程中,存在着考试时间安排集中、人员密集、部分监考不到位等问题;在考试成绩评定中,存在着答案唯一性强等问题。因此,整个《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体系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一定问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

4.完善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的建议

4.1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端正学生对理论学习和理论考试的态度。

高校学生年轻好动,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教师可结合学生特点,加强对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目的性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有利于对自身健康状况、运动技术水平等作出正确的判断,更好地指导体育实践。教师要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技术教学有机联系起来,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如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录像教学或者精选一些典型的案例,对体育运动的一些现象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解释和分析,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让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为,真正体验体育理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在理论考试中,题型的确定应紧密结合所学技术,不对考试范围进行圈定,而是将相关体育专项理论渗透在平时教学实践中,这样,理论考试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达到理论联系技术,理论指导训练,完善运动技能和训练方法的目的。

4.2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理论题库。

首先,在考试命题上,特别是在体育理论的命题上,要注重对命题人员的选拔,选择一批有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人员共同参与,围绕教学大纲、教材及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命题,注重与任课老师及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情况,这样不但能提高任课老师的教学内容与测试学生能力的一致性,而且能避免出现偏题、怪题,提高试题的信度和效度。命题中,在主、客观题比例上一定要把握好,题型的选择也要恰当,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规范、科学的理论题库。其次,要制订一定范围的标准答案,标准答案不要完全拘泥于一种答案,可采用按照要点给分、关键词和关键句给分,还要注意一些新知识、新观念在标准答案中的补充,增加创新答案鼓励分等。最后,要加强考试过程的管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严肃性。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体系。

5.结语

总之,《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是高校体育考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实施有利于完善高校体育考试体系,是高校考试改革的一个环节,应当引起学校教学及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高校师生要共同努力,创造出良好的教与学的创新环境与条件,努力探索科学的高校体育理论课考试体系,从而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创新型与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2]阮霞.创新教育中考试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0,(9).

[3]戚一峰.学生体育课学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

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篇10

一、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与体育教师的关系

(一)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

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教师是传授课程的“艺术家”,教师有权对课程进行某些选择,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和主导者。现存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并没有成为高校体育教师的自觉行为,体育教师都是被动的。在自发状态时,体育教师对课程的安排不认同,就根本不会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所以,我们要调节教师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把握教学的精髓,融会贯通,变知识为主体性,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1]所以我们说,高校体育教师是课程发展的核心。

(二)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是共同建构校本课程的合作者,不再是“传声筒”。所以,我们要做到的是努力改变校本课程开发观念,让教师形成校本课程的一种意识,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以此为基础提高教学的质量。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开发主体中的核心,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都要征得体育教师意见,让高职体育教师参与课程政策的制定与讨论。[2]在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中,关键的地位也属于体育教师,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很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更加是直接决定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他们必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完成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根据教学的实际设定方案进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实施教学。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它源于生活实践,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的特征,是存在于现实生活当中的。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挖掘、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要求教师必须进入高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激发自己的潜能,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二、当前我国高职体育校本课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愿不高

所有教师都听说过“校本课程开发”,75.6%是通过学校获得的,占绝大多数。还有8.9%的教师是从报刊上获取的。剩下的教师是通过“听别人说”获得的知识。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已逐步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但由于各种因素,仍缺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多数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了解程度为“一般”,“非常了解”的仅为15%。多数教师表示愿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愿意率不到40%。

(二)体育教师反思能力和合作精神不高

问题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必具的思维能力,立志于创新的教师必须善于发现那些有价值的问题,使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教师不仅需要教好课,更重要的是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出反思中的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与反思能力是教师主体意识的体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半数的教师会“比较经常”反思,可见很多高职教师逐步树立了问题意识。但是反思能力还存在不足的现象。调查发现,教师间的合作意识还不高。[3]到教学问题或疑惑后,大部分教师都不会与其他教师交流探讨,都保持着较为独立的工作习惯。

(三)体育教师课程知识较薄弱

很多高职体育教师的校本课程理论知识比较欠缺,许多教师都是含混不清。只有15%的教师会订阅与教育相关的期刊,高达35%的教师没有阅读或者订阅教育期刊。虽然学校条件优越,但是高职体育教师很少能够接受校外专家的指导,外因不转化为内因,因此,课程知识都比较薄弱。

三、提升高职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努力提高高职体育教师的素养

高职体育教师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教好书,必须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掌握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方法,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教师还必须掌握的不断出现的新的教学手段。教师必须加强继续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