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的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0:17

直接融资的缺点篇1

(一)企业融资难度加大(1)企业整体融资总需求快速增加是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因素。被调查企业2015年前3个月整体融资需求较2014年同期增长3.8%,其中近6成企业的融资需求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在这6成企业中39.1%的企业融资需求增幅在15%以上。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减慢。由于企业的生产周期放缓,直接引起企业资金利用效率的下降。从流动资产周转率来看,2015年平均为6%,而2014年为11.4%(见表1);从应收账款周转率增速来看,2015年平均应收账款周转率增速为3.5%,而2014年为45.9%,表明被调查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弱化。其二投资占用。在企业扩张期,用流动资金做投资,无疑增加企业融资需求。从被调查企业的融资用途来看,选择补充流动资金的占比仅仅为37.1%,而用于研发新技术占比为35.7%、用于开拓新市场占比为28.6%、用于开展新项目占比为50%。这些资金投入基本上可视为投资,况且都不是瞬间见效,需要一定的蛰伏期。正是由于企业把本应补充流动资金的资金用于研发、技术改造、开展新项目等投资活动,造成资金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其三沉淀资金增加,主要表现为资产总额及应收账款增加较快。据测算,被调查企业的资金缺口环比增速为15.3%,较去年同期多增8.7个百分点。其中37.5%企业资金缺口增幅在29.5%以上,仅有4.2%企业的资金缺口在收窄。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最为显著,增幅在(18%,36%)区间内。(2)企业的信用度整体下降是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从银行端来看,评“优”“良”①的企业比例分别下降了8个百分点和12.5个百分点,由“优”调整为“良”的比例为13%。企业信用度整体下降直接影响企业的贷款申请成功率①的下降,据样本企业测算由2013年的92.7%降至2014年的89.6%,直至目前的78.7%,其中16.7%的企业贷款申请成功率降幅甚至在30%左右。(3)融资期限错配是企业融资难的重要体现。从融资需求来看,目前企业亟须中长期信贷资金,而实际所获得的却是短期信贷资金。35.7%被调查企业需要中长期科技开发贷款,50%需要中长期的技术改造贷款,28.6%需要开拓新市场,7.1%需要中长期的基本建设贷款,而目前企业所获得的贷款中短期贷款占比高达97.1%,远远高于之前年度的70%。而全市中长期贷款环比增速在放缓,较去年同期减少0.21个百分点。贷款期限与资金实际使用期限严重不相匹配倒逼企业短贷长用。

(二)金融机构有效信贷需求明显萎缩(1)信贷市场需求疲软导致资金价格大幅下降。从增量贷款来看,许昌辖区被调查金融机构各期限贷款月度加权平均利率为7.58%,较去年同期下降0.68个百分点,剔除利息下降政策因素影响(0.22个百分点),贷款月度加权平均利率实际下降0.46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多下降0.44个百分点。在被调查金融机构中,77.8%的被调查金融机构增量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降幅在(0.1,1.4)个百分点。从存量贷款来看,被调查金融机构的各期限贷款月度加权平均利率为8.51%,较去年同期上升0.04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存在承兑垫款、贴现垫款、信用证垫款等现象导致银行罚息,折合后的年化罚息率基本在18%左右,这就大大拉高了存量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基数。如果剔除这种因素的影响,实际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0.02个百分点,为8.4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直接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增量和存量贷款利率双双下降,充分说明在市场范围内银行所认可的有效信贷需求在缩减。(2)优质客户潜在需求疲弱。一方面优质客户群体规模在收缩。从不同等级优质客户的数量来看,“优”“良”“中”分别减少70家、404家、104家,而“差”却增加51家,且“优”“良”“中”级别企业授信额较去年同期减少50亿元。另一方面是优质客户贷款满足度较高,尤其是大型上市企业,基本在100%以上,造成潜在信贷需求增幅空间有限。(3)项目贷款信贷需求不足。项目贷款由于周期长、收益稳定、还款有保障,一直被银行青睐,优于一般贷款。但是项目贷款成功率、实际投放占计划投放比例均在收窄。据银行反映,一方面是项目营销对象的成功率②在大幅下降(见表2),从申请项目贷款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的营销成功率下降0.29个百分点、中型企业下降0.26个百分点、小型和微型企业分别下降0.51个和0.3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是项目贷款的实际投放占计划投放的比例在大幅下降。据此次调查测算,平均占比在40%左右,覆盖区间为(14%,54%);去年同期平均占比为62.9%,覆盖区间为(35%,110%)。特别大型、中型企业同期贷款投放比例下降较为显著,其中大型企业由73.8%下降至61%,中型企业由59.6%下降至33.6%。究其原因是对于一些大型项目直接融资比例较高,2015年1—3月许昌市企业实现直接融资18.67亿元,高于去年同期6.17亿元。对于部分中小企业项目来说,主要是受后续资本金跟不上、合法性文件等审批要素不完整、抵押物未落实、授信政策变化特别是房地产行业政策受限以及许昌辖区担保链持续发酵等综合因素影响。

二、企业融资难与金融机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模型阐释

对企业融资难与银行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现象的内在逻辑,本文采取寻根究底的方法,依托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供求曲线模型,采取模型分解的形式逐步将其复杂的内在联系抽象化,并通过概括化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一)曲线平移从企业端来看,在目前经济形势下,由于企业有效信贷融资需求的扩张,当利率价格变动不足以抑制资金需求量变动时,资金需求量保持小幅上涨,企业信贷需求增加,需求曲线上移,由原市场均衡状态形成新的市场均衡状态,用图示表示就是由图a图B。从图B中可以看到,信贷需求曲线远离原点,由Ld位置向右移至Ld1,在市场机制下形成新的均衡状态,在新的均衡点F下,有效信贷总供给量为L1,均衡利率为r1,由于新市场均衡的形成往往存在时滞性,在短期内企业可接受的利率仍为原市场利率r0,而此时的实际信贷总需求量却由L0增加至L0′,这样企业实际需求量L0′大于银行潜在供给量L1,市场出现信贷资金供不应求,形成一个资金缺口L1L0′,体现为企业融资难。从银行端来看,在当前经济下滑情况下,银行的信贷门槛无疑提高,虽然企业的信贷需求总量在增加,但是符合银行条件的信贷需求却在下降,带动银行有效信贷随之下降,有效信贷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市场由原均衡状态形成新的均衡状态,用图示表示就是由图a图C。从图C来看,信贷总需求曲线Ld左移至Ld2,由于市场的滞后性,银行的利率短时间内仍为r0,而实际有效信贷需求量却由L0增加为L0″,而潜在有效信贷供给量为L2,有效信贷供大于求,形成一个缺口L0″L2,表现为金融机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从企业端和银行端同时来看,也就是把图B和图C进行合并形成图D。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明显下滑,特别是在销售收入回笼放慢、盈利能力下调、投资速度加快的现状下,企业对资金价格变动的容忍度在提高,即在同等价格下,资金需求量在增加,信贷总需求曲线Ld右移至Ld1(见图D)。因此,实际信贷总需求量由L0增加至L0′,而在新的均衡状态F下,有效信贷总供给量为L1,这样L0′与L1间形成一个缺口L1L0′,出现企业融资难现象;与此同时,银行认为企业安全边际在下降,价格的风险溢价在提高,同等价格下有效信贷需求量在下降,信贷总需求曲线Ld左移至Ld2(见图D),实际有效信贷需求量为L0″,而潜在有效信贷供给量为L2,这样L0″与L2间形成一个缺口L0″L2,出现金融机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因此,企业融资难与银行有效信贷不足现象并存。缺口L1L0′是由需求曲线Ld1所形成,L1L0″缺口是由需求曲线Ld1′所形成。由于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因此坡越大斜率越小,即需求曲线Ld1的斜率相对较大;同时斜率越大弹性越小,因此Ld1′的弹性相对较大。亦即需求曲线的弹性越大,企业资金缺口反而越小,因此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增加需求曲线的弹性。由于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因此越陡峭斜率越大,这样Ls2曲线斜率相对较大;同时斜率越大,弹性越小。即供给曲线的弹性越大,金融机构有效信贷潜在供给能力与企业实际有效信贷需求间的缺口反而越大。因此解决银行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问题根源上在于减小供给曲线的弹性,换句话说就是增加供给曲线的刚性。

三、纾解企业融资难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并存压力的政策建议

根据上文供求曲线模型分析,本文认为改变资金供求弹性是解决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问题较为实际的切入点。按此思路,具体为增加需求曲线的弹性和供应曲线的刚性,在可操作层面表现为扩展企业融资渠道、提升银行资金成本价格以及与相关政策调整相结合。

(一)对于企业来讲,增加其资金需求弹性(1)增加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寻找信贷资金替代品。据调查显示,企业遇到资金困难时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向银行借款(93.1%的企业选择),仅有17.2%的企业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向金融市场直接融资。这种长期过度依赖银行的固定思维,势必造成企业对银行任何微小政策变动的敏感度极高。而在现行经济结构调整期,企业对于资金风险承受力的更高要求显然与商业银行的低风险偏好不相匹配,这说明在经济新常态下银行并不是企业融资的最佳选择。而企业的融资途径一般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因此当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难以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时,就必须通过加大直接融资比例以削减银行在融资体系中的重要性。(2)完善区域性“准金融市场”,丰富融资渠道。国外60%—70%的中小企业主要靠股权融资来解决问题[1]。所以,许昌市亟待破解的中小企业资金难题不妨尝试这种新的融资思维模式,以创业板市场为先导来建立区域化资本市场,进而搭建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平台、完善区域化资本市场监管体系,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基础上以市场化试点的方式循序铺开。(3)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工程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据此次调查,2015年以来,许昌市项目贷款同比有所下降,特别是对于一些关系国计民生但从银行获取贷款有一定难度的工程,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利用财政贴息和相关优惠政策以便带动更多的银行配套资金或者社会闲散资金,最大限度扩充财政资金的效应,以此改变项目资金需求结构。

直接融资的缺点篇2

一、黑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简要情况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有了较大改善。截至10月末,今年全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146.6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余额的25.8%,同比增长26.8%,比各项贷款余额平均增速高8.6个百分点。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049.4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余额的12.6%,同比增长30.3%,比平均贷款余额增速高12.1个百分点。尽管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但信贷供给与其旺盛的资金需求相比,仍显严重不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不仅仅是金融问题和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原因的基本判断

1.中小企业自身存在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现代管理理念,经营风险高。创业初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拓展乏力,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中小企业的规模和信用水平制约了其融资能力。目前我省中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较为混乱,降低了自身的信用度,严重削弱了其融资能力。三是缺少可供担保抵押的财产,融资成本高。

2.外部环境和制度制约难度较大

主要表现在:一是融资结构体系存在缺陷。在目前企业融资格局中,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来源中占有绝对比重,直接融资发展缓慢,银行贷款和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二是资本市场功能发挥不足。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发育不完善且迟缓,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直接融资所占比重较小。三是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滞后。由于银担合作广度和深度过低等问题,难以有效满足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特别是小微企业对融资担保的需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大幅提升银担合作水平。四是政府的政策支持能力不足,资金投入的模式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3.经济转型时期产生的特有问题

和全国一样,我省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客观也上需要转型。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外部需求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节能减排和人民币升值等压力,尽管中小企业在提高内销比重、提高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推进管理转型、降低单位产值能源消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着盲目转型、品牌建设落后、盈利后劲不足、产业链整合不彻底等问题,这是银行对一部分正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小企业惜贷、慎贷的深层次原因。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久攻不破的课题,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和银行机构有限的信贷支持之间形成了突出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我省持续突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从根本上提升中小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中小企业与多层次信贷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构建以银行融资为主渠道、政府支持为导向、民间融资为支撑、融资担保为补充、直接融资为方向的“五位一体”的融资框架体系。围绕这个融资框架体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1.培育和催生新型金融机构,培育多层次信贷体系

要承认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主要通过民间融资的基本现实,畅通民间直接融资渠道,积极稳健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非公众金融机构,积极探索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融资机构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允许其面向机构定向募集资金,提高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和小额贷款公司的放贷能力,实现民间融资规模创大、质量创高、内容创新,有序活跃民间借贷市场。

2.积极发展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使其真正成为服务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

在监管制度上,应在强化主要约束指标的前提下,探索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类监管、分级监管的模式,赋予地方政府在管理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上更大影响力。一是建议灵活运用金融杠杆,在存款准备金等方面,给予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宽松的政策,保证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有相对宽裕的信贷规模。二是建议银行机构树立“轻财务报表、重实际发展能力和还款能力”的理念,建立一套简便易行、符合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实际特点的信用评价办法,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三是建议允许地方结合省情,自主确定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模式,组建适合本省实际情况的农村商业银行。四是建议提高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并进行具体量化。五是建议通过科学的定位监管,鼓励和支持大银行扩大小客户的信贷规模。

3.盘活地方存量资金,变存款资源为投资资源

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通过设立专项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发行地方企业债券等形式,把一部分存款资源转化为投资资源。我省银行存差在5000亿元以上,每转化1个百分点,就能形成50亿元的投资能力;转化10个百分点,就能形成500亿元的投资能力,占到了我省中小企业信贷资金缺口的50%左右,这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能够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意义重大。此外,要提高政府资金投入的效率和水平,结合结构调整目标,整合优化政府专项资金,放大政府投入资金的功能,切实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主要考虑是尽可能把更多的直接投资变为融资担保资本金,采取市场化方式,发挥杠杆作用,做大做强政策性融资性担保机构,撬动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

4.提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份额,扩大融资渠道

推动中小企业实现境内外上市直接融资,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境内外上市企业总数达到100家。继续组织和推动中小企业通过发行集合票据、企业债券、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改变中小企业过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的局面。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争取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取得代办系统股份挂牌转让(“新三板”)试点资格,推动企业实现场外股权融资。积极引进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以及产业投资基金来我省投资中小企业。结合黑龙江资源禀赋特点,积极推进资源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变资源优势为资本优势和资金优势。

直接融资的缺点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商业银行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正巧遇到了金融瓶颈的制约,融资的极度困难已经成为阻碍其正常发展的核心问题。改善融资环境,加快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不仅成为改革的中心环节,同时也对中国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现状

(一)内源融资为主,但规模有限

一个高水平的中小企业的内部融资、外部融资的比例是很低的,而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完成了原始积累后,一些企业开始面临着二次创业,随着大量高起点、高科技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崛起,这些公司对资金越来越迫切地需求,但因为其内部资金的规模有限,单纯依靠内部融资就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直接融资成为新的方式,但渠道狭窄

融资环境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融资,因为企业发展资金的规模较小,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由此,从长远来看,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通过外部融资来集结资金。外部融资又被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从理论方面讲,通过债券市场的融资和风险投资以及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中小企业的融资已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方式,包括直接融资。但是,因为当前股市的高门槛,以及风险投资体系的不够完善,还有企业债券发行的准入限制,包括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缺乏,都使得中小企业很难筹集资金。现在通过资本市场的开放,中国虽然建立了全国第二的经济市场,但也只能解决其中小部分的中小型企业,而中小型企业又分布在该地区的大多数国家,这也是缺乏直接融资渠道的融资的问题。总之,债券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直接融资渠道,但是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规模极其小,信用等级不够高,很难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而且商业票据及商业票据转让的短期融资就成了中小企业作为解决方案的最有效途径,但也因为各种原因,难以发挥其本该有的作用,使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方式也不是很理想。

(三)间接融资仍然是主渠道,但贷款困难

间接融资仍然是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首选方案。据谷栽妖(2005)在浙江中中小企业的调查被视为外部融资的首选银行,而信用社和贷款都占70%以上的企业债。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存在,国有企业的产权永远属于国家,因此,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贷款属于有风险的“软约束”,谁最终承担风险,全凭国有银行选择贷款对象的喜好,导致了多数中小企业贷款在国有企业的存在感被彻底忽视的位置。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银行的“信贷紧缩”,也最终引起了“审慎的贷款”。

二、优化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对策

(一)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授权授信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应该逐步改变其所有权种各层次的客户信用评价的准确标准,转变思想观念,调整信贷政策,对中小企业的金融加强渗透。另一大特色是除了中小企业规模小之外,大多数地方是私人性质的,这就决定了在融资困难和申请贷款的情况下,处于弱势群体的中小企业难以发展。只要国有商业银行能够迅速改变自己的观念,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正确认识,更正他们不愿意支持和根本不支持的态度,多多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这是有效地支持经济增长的主要构成部分。对于那些为中小企业有高度评价的信贷支持,在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自身培养了一批安全可靠的客户。

(二)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

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中小企业之间的信用担保体系,应该由当地政府来主导。中央政府需实行全国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对一些重点的特殊项目,贫困地区以及欠发达地区适当提供信用担保,或给欠发达地区的政府担保计划提供进一步的保护。而地方政府依据当地中小企业的特点,也能得到关键领域的支持。

银行要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加强对融资标准的管理和监督。而且中小企业的担保机构不属于金融机构,不能进行融资活动,但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和一般保险机构不一样的,国家政府部门理应明确授权于信用机构,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

(三)建立产业的投资基金和其他基金

1.建立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是一个非上市的投资公司,主要给企业提供直接的资金支持以及参与集体投资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系统。大力发展产业投资的基金投资于中小型企业,解决融资方案,填补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

2.建立中小企业共同基金。基金会由会员建立,并坚决实施公司的管理制度,规范临时性资金和补充流动资金。

(四)大力发展金融租赁业,拓宽融资渠道

融资租赁是长期对企业行为的有效手段,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的方法将借入和借出的材料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融资材料,以达到融资的目标。现在,国内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技术装备比较落后,而且也不是经过自身的积累,所以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对于更新和发展融资租赁业务,公司可以在经营资金短缺或者不愿意花钱的情况下添置或更新科技设备。比如长期贷款及融资租赁,以及派发股票等,这样债券较少受到限制,财务遇到的风险也较低。

(五)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支持作用

制定财政和税收的优惠政策,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大力发展,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对于新发展的中小企业,可以适当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它们短期内就可能会成长为大企业,对于中小型企业或者新崛起的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它们的减免税期限可作适当延长,根据不同前景的中小企业,对它们提供不同的优惠政策。在目前就业情况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在一定期限内,我们可以设立再就业基金会,为下岗员工自谋职业提供款项。

参考文献

直接融资的缺点篇4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061―02

1、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中小企业的融资与其他的情况下是不同的,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主要可以概况为以下三个方面:

(1)直接融资门槛高。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他们的直接融资渠道一般包括风投、债权融资等方式。但是,虽然我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但由于资本市场的进入壁垒高,导致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不能够满足上市的标准,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简单,而一系列的融资方式也使中小企业的融资受到局限,如资产证券就有投资主体单一等问题。

(2)间接融资渠道狭窄。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则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而这个过程中,银行的贷款则是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可是,就我国目前而言,大企业在银行贷款中占有很大的优势,商业银行往往喜欢将钱贷给大企业而非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间接融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3)内部融资不足。内部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来源。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中小企业开始实行内部融资。然而,由于额度较小,中小企业的内部融资并不能够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求;与此同时,由于信用机制方面的问题,中小企业在合作方面也缺少足够的信息,所以借得的款项数目有限,很多不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求。

2、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1)中小企业自身原因。

第一,自身信用度问题。融资的过程是一个极其需要信用的过程。因此,在融资过程中,被融资者的信用极其重要,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它们在融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严重的信用问题,不能够被人相信,这就导致了其融资困难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对自身风险承担能力的错误估计。由于中小企业盲目地发展速度以及扩张规模,导致它们过分地看重发展速度,使得它们的经营过程不能够持续稳定的进行,从而使它们对风险的意识及预计程度不够;其次,对承担债务能力方面的偏差。由于目前国内的很多中小企业并不重视自身信誉的培养,他们很多并不能够重视债务,甚至还出现了很多逃债的现象。在银行方面来看,这会使他们的贷款风险明显增大,所以直接降低了银行进行贷款的意愿。

第二,财务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一般的管理模式是所有者即经营者,也就是说,企业的投资者同时还兼任经营者的角色,而这使他们不能够拥有现代的财务管理观念,并且缺乏相应的财务管理人才;与此同时,他们还缺乏财务报告制度以及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更有可能的是,中小企业为了逃税还会时常编制虚假报表,从而使企业的很多信息不完善。

第三,内部融资能力较差。之所以中小企业不重视内部融资,内部融资能力低,是因为他们在利润分配的过程中存在着轻积累、重消费的现象,他们往往重视短期的利益却忽视了长期的经营发展方向,继续较少地去考虑运用融资来支持经营资金的缺失,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资金积累。而正是中小企业的这种内部融资能力较差,使它们在需要资金的时候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融资。

(2)政府原因。由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他们在宏观经济政策上不能够对中小企业进行有效的重视,因此,相关的融资政策并不能够被有效地运用。很长时间以来,国家一直关注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并将其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力量,因此国家的相关政策不断地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

(3)法律制度原因。目前,我国的金融法制制度并不完善。在贷款出现市场性风险或信用风险时,没有足够的对债务人的惩罚措施。然而,由于债权人特别是贷款签批人的责任追究十分严厉,所以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尤其慎重,甚至宁愿不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以避免风险。因此,如果能够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对贷款出现的风险进行规范,那么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解决。

(4)政策原因。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与此同时,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的市场占比超过70%,这就表明,我国实际上缺少相当地为中小企业提高金融服务与扶持的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而言,我国目前没有建立全国性的服务组织机构与体制,而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却专门有这种服务性的机构与部门。

3、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中小企业融资的解决措施

由于以上原因的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是必然的。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四项措施,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1)提高自身融资能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较高,因此,必须运用多种措施来获得融资。在这个过程中,中小企业必须重视企业内部管理,不断地去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还应该提升服务水平,并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等,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2)积极发展间接融资。当今时代下,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主要途径。虽然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都是非常小心认真,但是银行还应该从中找出融资点,或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减少相应的风险,从而创新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方式。

第一,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银行可以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同时,向其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达到商业银行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第二,进一步定位商业银行与企业的关系。由于中小企业的实力较弱,因此,他们可选择较小的银行进行贷款。由于中小银行经营成本低、经营方式灵活等,他们也能够更好地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

(3)拓宽直接融资方式。直接融资是目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方式,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中小企业不需要偿还外部所有权,同时,可以进一步改善资产负责结构。

第一,中小企业上市或发行债券。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中小企业成长与融资政策取得联系,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第二,发展融资租赁市场。租赁可以使中小企业在资金比较短缺或者不想运用营运资金的情况下,通过以融物的方式来进行融资。

(4)加强政府支持。在后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得到融资。然而,商业银行从自身的赢利和贷款安全角度出发,他们会非常认真地对待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充分地发挥其职能,加大与各部门间的联系,帮助中小企业进行融资。

参考文献:

直接融资的缺点篇5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对策

(3)财务信息管理混乱,资信状况较差

大部分中小企业都以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模式为主,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其财物信息管理较混乱。此外,很多中小企业信用观念薄弱,存在逃避还贷的的现象,有的企业为取得高收益在取得贷款后未征得银行同意改变贷款资金的用途,把资金投入到高风险的项目中,这加大了中小企业还贷的风险。由于中小企业资信状况普遍较差使得银行不愿为其提供资金。

3.相关立法及政策方面的不足

(1)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

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然而诸如《中小企业促进法》一类的法律法规往往是从宏观角度制定的,其条文过于原则性,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这就使得这些法律难以实施,无法从根本上促进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而融资租赁、典当租赁这些灵活简便的新型融资方式在立法的规制上也不尽完善,如缺乏监管部门等。此外,征信管理法律法规的缺失也会影响征信业的发展和金融机构对借款人信用状况的评估,从而易导致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贷款审批的难度。

(2)直接融资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不需提供抵押和担保、也不需向出资人还本付息的直接融资极大地节约了融资成本,对于资产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不错的选择。然而,由于直接融资方面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门槛太高,限制了中小企利用直接融资方式获取资金。如《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对上市发行债券或股票的企业的资产规模和其发行额做了条件限制,这导致大多数中小企业因达不到条件而无法直接融资。

“此外,我国专为中小企业开设的资本市场的中的二板市场被定为为创业型中小企业服务,虽然我国的中小企业符合上市条件的,可以通过创业板上市融资,实现风险投资的转移,但是,对于大量的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其资本的流通和退出,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3)《担保法》对法定担保物的规定范围过窄

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往往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要求申请贷款的企业提供抵押和担保。“但现行《担保法》中对法定担保物的规定范围狭窄,注重不动产担保,而一些有价值的流通性很好的如账款、存货一类的动产却不能作为担保物,而且担保登记制度杂乱无章,缺乏执行力。”这就使得很多中小企业由于缺少符合条件的担保物而无法成功获取贷款。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建议

(一)制定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法》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诸如《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但是这些法律制度大都是从宏观角度制定的,缺乏切实可行的配套法律法规。而且受我国早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大型国有企业历来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很多法律制度和政策都是为大型企业设计的,因而并不适用于中小企业。笔者认为,针对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资金需求笔数多、数额少、频率高的特点,有必要制定出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法》,规范和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简化中小企业融资的审批程序和放宽各种融资方式的条件限制,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法律保障。

(二)完善融资方面的立法政策

直接融资中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以及新兴的融资租赁及典当租赁比较适用于中小企业,但是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这些融资方式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修改《公司法》、《证券法》中的相关规定,放宽中小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的条件限制,如降低中小企业上市所需具备的资产规模等,降低其直接融资的门槛。除此之外,还应进一步完善融资租赁、典当租赁方面的立法,规范各种融资方式,使之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

(三)完善《担保法》并逐步建立社会信用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担保法》中规定的法定可担保物主要以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为主,很多中小企业因缺乏此类可担保资产而在向银行贷款时受限。我们认为应该修改《担保法》,将一些流通性较好的如账款、存货等动产纳入到法定可担保物的范围。此外,还应通过立法成立专门的资信评价机构,逐步建立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便于银企之间的信息获取。

(四)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

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建立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通过立法规定其专门的服务对象、贷款条件和贷款程序,并通过政府拨款、税收优惠等政策予以支持。同时,银行内部也应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部门,对中小企业适用有别于大型企业的政策和制度,简化中小企业融资的程序,放宽中小企业融资的条件限制,从而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和成本。

(五)促进中小企业改革

直接融资的缺点篇6

一、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房地产金融市场过度集中于间接融资市场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比较房地产企业信贷市场融资和资本市场融资的比例得到说明(见表1)。表1中的资本市场融资包括股票和债券融资,数据来源于wind咨询,间接融资数据来源于中国房地产信息网,为中国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于中国内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之和。该表显示,房地产企业间接市场融资规模远高于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即使在2007年至2009年间,房地产资本市场融资规模有所提升,两者的比例也不足10%。

自2010年以来,中国证监会实际上关闭了房地产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的大门,房地产首发、增发、债转股、可转债等基本上均维持零纪录,房地产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大幅萎缩(见表2)。此间,虽然发改委对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网开了一面,发行规模持续高增长,但即使这样房地产企业资本市场融资与信贷市场融资的比例在3%的低位徘徊,远低于前几年的水平。

显然,房地产融资对间接融资的过高集中度易于加大间接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风险,不利于银行金融机构形成稳健的资产负债结构,也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房贷在银行信贷市场中占比过高

近年来,房贷在银行各项贷款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20%以上[1],特别是近一两年来,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房地产紧缩调控等宏观政策条件下,这个比例不降反升,2013年以来各月的比例超过30%(见表3)。从行业投放结构看,主要上市银行公开披露的年报信息表明,除个别银行外,房地产业贷款投放高于其他行业的贷款投放。[2]这些信息表明,国家关于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地。房贷规模的居高不下也成了房价不断走高的重要推手,加大了国家房地产政策调控的难度。

(三)房地产金融市场对于保障房的支持不够

自2008年国家重新重视保障房的建设和消费以来,保障房融资一直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瓶颈,首先是在保障房建设方面,由于国家财政资金有限,大量资金需要诉诸于房地产金融市场渠道,但由于保障房建设的投资回报率偏低,相应的投资和信用风险较大,又缺乏有效的风险缓释或信用增级工具,商业金融对保障房建设的支持动力不足。其次是在保障房消费融资方面,由于保障房消费主体均为中低收入者,债务偿付能力低,而且基本没有信用记录,加之缺乏政策性的增信手段,商业金融对保障房消费的支持动力也不够。以“十二五”规划为例,“十二五”期间国家计划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2011年和2012年各1000万套,后三年1600万套,按每套60平方米,每平米成本价2000元估算,共需资金约4万亿元,其中商业性融资按60%估算,那么需要来自商业性渠道的资金约2.4万亿元,2011年和2012年每年需要商业性融资7000亿元。近几年对保障房的商业融资渠道虽有多种探索,但主要渠道还是商业银行贷款,事实上公开披露的有关保障房的融资资料中基本见不到来自非银行贷款渠道的数据信息。表4显示,2011年和2012年的保障房建设贷款远远低于保障房融资需求额,融资缺口占比均超过70%。在保障房建设目标硬性考核下,此种融资缺口实际上以扭曲形式表现,如保障房粗制滥造埋下安居隐患,向开发商强行摊派或与开发商组成寻租联盟等等。

(四)房地产金融市场存在风险隐患

虽然目前公开披露的一些信息(比如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不良率)显示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无忧,但从房地产金融市场结构和期限结构视角看,房地产金融市场存在风险隐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房地产融资市场向银行金融机构的集中度过高,持续给相关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管理施加压力,也不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二是房地产信托资金的风险。由于中国房地产信托目前依然对于信托人的债权事实上实行刚性对付,房地产信托资金的对付风险持续存在。近年来,房地产信托资金持续高增长,这无疑会进一步放大这一风险。三是房地产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埋下流动性、收益性等风险隐患。该风险主要表现在个人按揭贷款,由于此类贷款期限多为20年以上,二期对应的负债多为短期性的,这样的错配会进一步酿成流动性风险、利率波动风险等多种风险。

二、关于应对房地产金融市场问题的若干对策

针对以上房地产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相关对策应着眼于促进解决房地产融资结构过于集中于间接融资渠道,致力于破解保障房商业性融资难的问题,有效分散和化解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风险。

(一)有效扩大房地产直接融资渠道的比重

降低房地产间接融资集中度过高的有效对策无疑是通过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来稀释。但鉴于注重原因,目前房地产企业直融化既存在不利因素也存在有利条件。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就股票市场融资而言,由于以往针对房地产股票市场的放行往往伴随着地价和房价的飞涨即所谓股价、地价和房价的互相拉扯,因此在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选项中,提高房地产企业上市门槛甚至暂停房地产企业的上市,往往成为必选项。最近的一次即自2010年以来至今实施的对房地产企业股票市场融资实施的关门政策应该说是史上最严厉的一次。考虑到房地产调控的趋势继续从紧概率较大,房地产股票市场融资的封冻政策将继续发挥作用。监管层对房地产股票市场融资的关门政策也与资本市场系统性制度重构有关,自2012年9月份上证和深市均暂停ipo至今,期间的增发规模虽高达近4000亿,但房地产企业增发确实少得可怜(见表2)。

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政府在《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的内容之一是显著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这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直融化提供了良机。二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股票市场发行与监管制度改革提速,自2012年9月份暂停的ipo将随着注册制的实施而重启,这对房地产企业股票市场融资无疑是一个利好因素。

综上,房地产企业股票市场融资的有利因素强于不利因素,预计最早在明年上半年房地产企业融资将顺利搭上股票市场ipo的列车。

此外,房地产企业直融化还可借助债券、基金、海外资本市场等渠道。

(二)强化政策激励引导资金进入保障房领域

房地产金融市场对保障房支持动力不足的症结在于保障房建设和消费信用存在缺陷,同时缺乏相应的增信安排。

在发达国家,对保障房商业融资的增信是通过公共政策机制来实现的。即政府借助于财政和政策性金融手段提升保障房融资的信用水平,这些手段包括财政补贴、担保、保险、保证、流动性支持等。如美国的联邦住房局职责之一即为低收入家庭的购房贷款提供低费保证,美国的退伍军人局则为另一类低收入群体即退伍军人的购房贷款提供免费保险。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均有针对中低收入群体购房或租房融资的财政贴息或代偿安排。而我国虽存在对中低收入群体或多或少的购房或租房的财政补贴但缺乏对保障房融资的担保、保证、保险等增信支持体系。政府应尝试建构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该体系除了给予保障房建设直接提供适当的融资支持以外,还应针对保障房建设和消费中的商业融资提供信用增级可支持,以有效弥补保障房融资的信用缺陷,引导房地产金融市场增加对于保障房的资金支持。至于政策性住房金融的建构思路,可考虑两种选项,其一是重构国家开发银行,分离其所有的商业银行业务,恢复其政策性银行地位,并赋予其对于包括保障房在内的公共项目建设融资和增信的职能。其二是新设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两种选项各有利弊,选项一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构资源,达到建立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的目的,不利之处在于,国开行已经步入商业化的路径,不管是在复归其政策性银行本性还是分离其商业银行业务方面均存在决策阻力和机会成本。选项的好处是,省却了方案一的重构成本,但机构新设和招兵买马的成本较高。

(三)有效推进资产证券化,缓释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

资产证券化是应对信贷期限错配、债务关系集中度过高等金融风险的有效工具,由于在最近一轮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资产证券化一度被贴上风险祸源的标签,中国也因此停止了2005年启动的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但自2012年上半年以来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缓释作用被重新认识,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得以重新推进而且新试点着眼于将资产证券化引入常规化发展的轨道,以避免短期的政策和人为扰动而引发的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大幅波动,进而引发金融市场的波动。新试点也同时引入多种新的风险防范措施,防止证券化技术的滥用和风险的放大。如单个银行业金融机构购买持有单只资产支持证券的比例,原则上不得超过该单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40%;信贷资产证券化各发起机构应持有由其发起的每一单资产证券化中的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一定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每一单全部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5%,持有期限不得低于最低档次证券的存续期限等等。

但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推进仍存在一些约束因素。一是额度规模较为有限。2013年新试点仅放出3000亿额度,而且其中1000亿已经给了国开行,其他银行分2000亿的“羹”,难免有僧多粥少之嫌。二是对基础资产标准规定过严。新试点要求将优质资产证券化,禁止将风险较大资产证券化。然而证券化的一个核心功能将存在一定风险的资产通过证券化进行风险重构。正是基于此原因,2008年全球性经济和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更多聚焦于对资产证券化技术的滥用行为(诸如无限次资产组合和证券化)施加限制,但并没有要求将证券化基础资产的信用级别提高到优质级。由此我国只要求将优质资产证券化的做法不仅使得资产证券化基本丧失风险管理的功能,而且也大大降低资产证券化发起人的积极性。

由此,有效推进我国资产证券化还需要政策层面至少在如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其一适度扩大试点规模。考虑到房地产领域中个人抵押贷款存在较为明显的期限错配问题,建议重点给予房地产信贷领域更大的试点规模;其二是放松关于基础资产的质量约束,就房地产信贷而言,只要是投资级以上的资产均可作为房地产贷款证券化的基础资产。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1―201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直接融资的缺点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内源融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政策性融资

abstract:inrecentyears,China'sfinancingproblemfacingthemajorityofSmesinGeneral.Capitalisakeystrategyforsupportingenterprisedevelopmentandfinancingarecriticaltothebusiness.Duetotherapiddevelopmentoftheeconomy,morenewwaysoffinancingongoing,diversifiedfinancingchannels.Forsmallandmediumenterprises,facedwithnumerousformsoffinancing,shouldcontacttheirownsizecharacteristics,comparativ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variousfinancingmethods,analysisoftheircharacteristicsandproblemsinpracticeafterthefinancingdecision.tosolvethefinancingproblemofSmes,improvingthefinancingcapacitiesofSmes,promotethehealthydevelopmentofChinasmallandmediumenterprise.

Keywords:SmallandmediumenterprisesFinancingmethodinternalfinancingDirectfinancingindirectfinancingFinancingpolicy

引言

我国中小企业现有的融资方式有企业内源融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政策性融资四种。

内源融资一般来自三方面:一是企业和企业主自身的积累;二是某些暂时闲置的可用来周转的资金,包括折旧费及非付现费用、保留盈余等;三是企业内部集资。

间接融资是由金融机构(主要是指银行)充当信用媒介来实现资金在盈余部门与短缺部门之间的流动,资金提供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向企业融资。该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银行抵押贷款,直接贷给企业;对个人抵押贷款和消费信用贷款,贷给企业股东个人;专业担保公司担保贷款。还包括在金融危机之前十分流行的投资银行融资。此外,融资租赁、票据、典当等也都属于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资金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风险投资基金融资。

政策性融资主要来自政府的财税支持、政策性银行、中小企业专项发展基金及贷款担保基金。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比较

内源融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其规模小,管理不成熟,负债能力低,并且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增加了融资的成本,很难吸引外部资金投入到企业。因此,中小企业从建立到发展,主要是依靠内源融资。通过企业自身发展形成的利润累积以及国家优惠政策带来的利润增加,是中小企业在不改变股权结构与控制权前提下实现稳定发展的首要选择。对中小企业来说,内源融资的特点是融资成本低,灵活性强,缺点是风险大。内源融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主的积累和对其朋友亲戚的借贷、内部集资等,除了资金有限,不能发挥债务杠杆作用之外,企业往往承载着企营之外的较多压力,一旦投资出现问题,难以以此方式继续融资,信用丧失、债务纠纷等一系列问题比较严重。

间接融资企业最常用的融资渠道就是向银行贷款。相对其他外源性融资手段,银行贷款速度比较快,利率偏低,但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得到银行贷款的几率小得多。而银行一般不会承担较大风险,只愿意向规模大、收益或现金流相对稳定的企业贷款。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银行借款跟其他融资方式相比,缺点在于:第一,银行提供的长期贷款比例小。我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比较短。中小企业受市场环境影响大,抗风险能力弱。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需要,大多发放短期贷款。第二,银行收取的费用名目多,数额大。诸如“财务顾问费”、“贷款安排费”、“风险保证金”等费用名目繁多,收取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

直接融资,即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基金等方式融资。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券发行的准入障碍,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虽然深圳中小企业板已经建立,但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仍是少数。股权融资。是指以债券和股票的形式公开向社会筹集资金的渠道。显然,这种筹资方式只有极少数符合严格条件的公司制中小企业才能使用。股票的流动性比出资证明书的流动性大。股份公司的股票经过批准后可以上市流通,流动性大,使得股票成为一种融资工具,发行股票可以筹集不用承担偿还风险的融资方式。而有限责任公司只能通过股权转让或增加新股东而实现资金的融集。其转让只能协议转让,发行也只能协议发行。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资本市场,因而只能有少数符合条件的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才能通过中小企业板进行直接融资。目前科技型企业日益兴起,这些有前景的企业承担着巨大的风险。通过发行股票融资,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但股票上市也有不利之处:首先是上市的条件严格,门槛较高,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满足上市条件;第二是上市时间跨度长,竞争激烈,无法满足企业紧迫的融资需求;三是信息公开成本较高,加上信息公开的面临商业秘密的泄漏等等。所以,企业上市成本是比较高的。

政府基金。政府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许多基金,但其比重很小。我国政府设立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这些基金的特点是利息低,偿还的期限长。但是要获得这些基金必须符合一定的政策条件。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措施如典当融资和存货融资。典当是指当户将其动产、财产权利作为当物质押或者将其房地产作为当物抵押给典当行,交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取得当金,并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当金利息.偿还当金,赎回当物的行为。典当业作为现代金融业的鼻祖,在国外一直被称为国民的"第二银行"。典当行融资与银行信贷相比,有着优越性:第一,手续简便,能快速地获得资金;第二,当品的种类多样化,灵活性强。我国典当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需要相关制度、法规的管理。保证典当融资的合法性,同时要公开办理程序,收费规定。使典当融资透明化,从而保证中小企业融资的安全性和维护自身利益。存货融资是指中小企业将其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等存货作为担保物向金融机构融通资金。但是,考虑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通过存货担保来获得的资金相对较少。不过这可以用来缓解短期的资金缺乏。

参考文献:

[1]贾婷.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对策选择[J].内蒙古统计,2008(1).

[2]程剑鸣,孙晓岭.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肖虹.公司融资决策行为价值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王兆星.采取积极措施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J].中国金融,2008(20).

[5]井华.关注4000万企业的命运[J].国际融资,2008(12).

[6]陈亚楠.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喜与忧[J].中国金融,2009(1).

直接融资的缺点篇8

【关键词】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产品;短期融资券

一、短期融资券

短期融资券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约定1年内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2005年5月人行公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及配套规程,这标志着短期融资券正式步入债券市场。这些年来短期融资券在国内发展非常迅速,其优缺点主要表现为:

(一)产品优点

1.短期融资券的筹资成本较低。

2.短期融资券属于无担保信用债券,企业以自己的名字在银行间市场发券融资,直接面对投资者,可以提高企业信誉和知名度。

3.短期融资券企业只需一次性注册融资总额度,注册有效期两年,有效期内根据自身资金需求状况,在总额度内灵活确定每次发行额度,分次发行时仅履行备案程序。

4.募集资金可以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二)产品缺点

1.短期融资券存在额度限制,累计融资债券待偿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

2.短期融资券发行期限较短。募集资金不得用于并购、证券投资、期货投资。

二、中期票据

中期票据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按照计划分期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发行期限一般3或5年,以5年为主。中期票据属于非金融机构的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在监管等各方面都吸取了短期融资券产品发展的经验,鼓励市场主体的自律管理,继续发挥市场的约束激励机制。它是一种广义的融资性票据,它是一种经监管当局一次注册批准后、在注册期限内连续发行的公募形式的债务证券,是货币市场上一种较为特殊的债务融资工具。

(一)产品优点

1.中期票据筹资成本较低。

2.资金用途不限,可广泛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包括项目建设资金、营运资金等。

3.企业只需一次性注册融资总额度,注册有效期两年,有效期内根据自身资金需求状况,在总额度内灵活确定每次发行额度,可灵活设计各期票据的利率形式、期限结构等要素。分次发行时仅履行备案程序。

(二)产品缺点

1.中期票据发行存在额度限制,累计融资债券待偿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

2.发行人资质和信用状况:资质越好,信用评级越高,利率水平越低;反之,资质越差,信用评级越低,利率水平越高。

3.市场利率水平:市场利率(一般以同等期限的掉期利率或国债收益率为基准)越高,发行利率越高。预计中期票据发行利率与同期贷款利率相比存在1%~2%利差(视不同评级而定)。

4.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发行时银行间市场资金充裕,则发行利率较低;发行时银行间市场资金缺乏,则发行利率较高。

5.与承销商的定价能力有关:承销商定价能力越强则发行利率越低。

三、企业债券

企业债券是指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公开发行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包括按照公司法设立的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和其他企业发行的企业债券。

(一)产品优点

发行企业债券募集资金期限较一般融资产品长(可达7—10年),发行利率相对同期银行利率较低。

(二)产品缺点

1.企业债券发行存在额度限制,累计融资债券待偿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

2.企业债券由国家发改委核准发行,发债必须对应具体项目,并且对项目手续审查比较严格,审批时间较长,且须在批准文件印发之日起两个月内完成发行。

3.企业债券发行条件较高,对固定资产投资、收购产权(股权)、补充营运资金均有比例限制,不得用于弥补亏损和非生产性支出。

四、非公开定向工具

非公开定向工具,指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以非公开定向发行方式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非公开定向发行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向银行间市场特定机构投资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并在特定机构投资人范围内流通转让的行为。

(一)产品优点

1.融资额度不受“累计融资债券待偿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限制。

2.非公开定向工具注册效率较高,申报材料简单,注册速度快。信息披露要求低,相关信息只向定向投资人披露,无需在市场上公开披露。

3.投融资双方协商确定融资期限,融资期限灵活。

(二)产品缺点

发行利率略高于同期限的其他债务融资工具。

五、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作用及发展

截至2011年12月,经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年度新发行量、累计发行规模、存量规模分别达到了1.84万亿、5.67万亿、3.03万亿。由此可以看出,债务融资工具发展已经成为解决以往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资金结构单一、融资成本过高的弊病,拓宽企业经济融资渠道增加融资总量,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改善融资结构的重要融资工具。

我国目前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债券市场发行主体从政府、大型国企、金融机构拓展到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投资主体已涵盖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用社、企业等各类机构,已初步形成面向机构投资者、场外大宗交易的银行间市场为主体的债券市场架构。虽然债务融资工具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但仍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从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出台和即将出台的政策,以及各级政府、企业对债务融资工具的重视程度,应从以下几方面积极推动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工作:

1.结合各地经济发展基础、产业特色,在支柱产业和“地标企业”上着力,对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信用等级企业制定不同的融资方案,突出企业融资优势。

2.发挥地市人民银行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管理者的职能,组织、做好债务融资工具宣传培训工作,使更多的企业了解、掌握债务融资工具的相关知识。同时,要做好已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后续服务和管理工作。

直接融资的缺点篇9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要]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推动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小企业却一直面临着融资困难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提高。针对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本文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以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原因,提出了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强金融创新等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金融;融资结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015

1融资方式概述

1.1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指来源于公司内部的融资,即公司将自己的资金(未分配利润和折旧等)转化为投资的融资方式。内源融资企业不必向外支付借款成本,因而风险很小。外源融资指来源于公司外部的融资,即公司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资本,使之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融资方式,包括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公司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租赁也属于外源融资的范围。外源融资具有速度快、弹性大、资金量大的优点。外源融资的缺点是企业需要负担高额成本,因此产生较高的风险。

1.2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指公司以出让股份的方式向股东筹集资金,包括配股、增发新股等方式。债权融资是指公司以发行债券、银行借贷方式向债权人筹集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最根本区别在于所有权的区别,即股权融资是股份制企业有偿发放给投资人的企业所有权的过程。而债权融资只是企业有偿发放给投资人的企业债权的过程。

1.3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盈余者与短缺者相互之间直接进行协商或者在金融市场上由前者购买后者发行的有价证券,从而资金盈余者将资金的使用权让渡给资金短缺者的资金融通活动。直接融资包括股票融资、公司债券融资、国债融资、不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借贷等。直接融资能最大可能地吸收社会游资,直接投资于企业生产经营之中。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2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2.1融资渠道窄、方式单一

依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还是相对狭窄,以银行借贷等间接融资方式为主,而且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绝大多数是依靠自身的资本积累即主要依靠内源融资。同时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在社会公开募集资金,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的要求比较高,发行证券的条件也比较严格。中小企业一般不能达到上述标准,因此只能依靠内源和间接方式融资。

2.2融资贵

融资贵即融资成本高。中小企业现金流量比较小,资金来源灵活性差,财务风险增加,直接导致其在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时成本高,手续复杂,且要求抵押的条件也比较苛刻。

2.3融资难、过多依赖民间借贷等非正规融资渠道

由于中小企业难以从合法融资渠道融资,同时民间信贷活动异常活跃,导致很多中小企业铤而走险。民间借贷是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起步的,中小企业在创立之初资产规模有限。因此,来自亲戚朋友的借贷以及自身的资金积累便可解决资金需求问题,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资金需求越来越大,而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较难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多依赖于企业之间的信用以及民间的高利贷来获得流动资金。

3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3.1中小企业自身条件限制

中小企业管理结构混乱、市场风险识别能力低、盈利能力极其不稳定、信用风险意识薄弱等都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因素。我国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科学的公司管理结构,公司管理制度混乱是存在于中小企业的普遍现象。

管理方式落后、缺乏科学的公司组织形式、操作程序不规范等问题突出,又由于部分企业财务制度混乱、信息不透明、财务报表缺乏有效的审计,这些问题都增加了银行对企业的审查难度、企业贷款的风险,使得银行面对中小企业融资时存在惜贷现象。同时,这些问题也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形象,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缺乏可用于抵押的财产是中小企业的另一特点。商业银行追求稳健经营,在授贷过程中具有严格内控机制、审核标准。在这一背景下,即使银行具有大量可贷资金,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规模普遍较小、自身资金积累不足等原因导致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支持。

3.2金融市场发展不全面,资本市场不发达

由于我国处于金融改革的关键期,目前金融管制现象较多。金融管制自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不适当的金融管制不仅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而且又阻碍了融资活动的正常开展。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可以通过政府主导的信贷配给获得融资,而中小企业则不得不求助于不规范的其他途径融资,结果进一步加大了金融市场监管的难度,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的。由于改革制度设计不配套等历史原因,我国资本市场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主要包括上交所、深交所两个股票市场、深交所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等。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中小企业股票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帮助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层次太低,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建立还处于空白阶段,股票市场上市要求标准过高,为中小企业设立了较高的入市门槛。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市场最大的金融主体,往往忽视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需求。面对以上窘境,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资金约束,难以发挥其原本的经济职能。

4对策与建议

4.1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中直接融资仅占2%左右。在这种融资方式下,中小企业越来越依赖商业银行等间接融资方式。因此,开辟直接融资渠道缓解资金需求压力成为必然。我国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以解决企业对银行资金过度依赖的问题。另外直接融资具有许多间接融资不具有的特点,例如能使资金需求者获得长期资金来源,以通过多种直接融资方式能够扩大中小企业长期资金的比例。而且多样化的融资方式选择会整合现行企业的融资结构单一化的状况,改善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弱化资金需求压力发展直接融资会带来企业股份化、资产证券化、证券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一些有内在联系的企业就可通过互相参股、控股形式来组织生产和进行市场运作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自有资金的配置效率。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当务之急就是要改革中国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越深企业融资方式越多样化,更有助于企业融资结构的合理化。

4.2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

我国中小企业囿于不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信用观念薄弱、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等原因难以融资。因此,中小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首先,改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大力吸收引进高级管理人才,提升公司管理的科学性,同时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有效防范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其次,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自身会计信息质量。严格按照会计规章制度,建立规范的企业会计制度,科学合理地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进行企业账目的设立。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要确保会计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最后,增强信用观念,强化信用意识,加强企业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进一步提高自身融资能力。

4.3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强金融创新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了新的道路。在当下,包括互联网的融资环境的塑造,必然需要政府以及相关监管机构的扶持和引导。政府有义务从多方面进行努力,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制定相关政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融资信息获取难等问题,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中小企业融资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直接融资的缺点篇10

中小企业融资的“多头困境”

中小企业资金的来源有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渠道。从现实上看,目前中小企业内源融资的规模受到限制,而外源融资的间接渠道与直接渠道存在着双重缺损,即间接融资体系存在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对称,而服务于民营经济的直接融资渠道尚未成熟,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基本上处于缺位状态。具体表现如下:

内源融资规模受限内源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之本,具有原始性、自主性、成本低的特点,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留存收益、折旧基金和企业内部集资等。从现实上看,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规模受到诸多因素的束缚。一方面,目前中小企业利润分配中基本上都存在短期化倾向,缺乏长期经营思想,很少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考虑用自留资金来弥补经营资金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折旧率过低,使企业无法满足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的需要,导致企业设备与工艺严重老化,技术改造不足,重置投资能力严重下降。再者,新税制的实施,使中小企业失去了往日的税负优势。

间接融资渠道不畅从企业自身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相对较短,财务管理水平较低,报表账册不全,内控制度缺乏等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整体信用形象,大大挫伤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资金支持的积极性。从信贷结构看,受传统制度惯性影响,金融体系仍显现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特征。统计资料显示,从机构数量来看,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在银行格局中所占比例高达89.6%。国有银行作为目前信贷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出于成本效益和降低风险原则考虑,往往将信贷额度绝大多数分配给发达地区、大中城市、优势行业和大中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县域民营经济的支持呈现弱化态势。

直接融资步履维艰目前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中,绝大部分是通过银行贷款形式间接融资获得,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债券的直接融资不到10%。这是由于我国当前金融市场初步建立,资本市场成熟度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受到许多规模、盈利等方面的严格限制,筹资门槛高。而且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的多层次渠道尚未建立,这都致使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基本处于缺位状态。股权融资渠道欠缺,客观上造成中小企业对银行依赖程度过大,极可能引起利息负担过重,负债率过高,阻碍企业良性发展。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制度根源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不少国内学者将其原有归结为中小企业固有的缺陷和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问题。笔者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有失偏颇:其一,民营企业固有的内生性缺陷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是任何国家中小企业自身都无法克服的问题。其二,鉴于贷款成本和投资风险考虑,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供给上的“规模偏好”和“所有者歧视”其实无可厚非。况且在现有金融制度下,提倡改变国有信贷行为和资金投向也缺乏现实性。在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特殊历史时期,研究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能停留在分散性政策层面,而应深入探寻其制度根源。

融资领域的“悖反”现象当前,我国金融制度变迁落后于经济制度变迁,造成了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适应、融资结构与经济主体需求不对称的“悖反”现象。

第一,国有、民营融资比例与国有、民营经济比例的“悖反”。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民营经济是最具有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的经济成分。据估计,目前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已达63%,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已达74%,但其所得到的信贷,在全部银行信贷资产中的比率不到30%。

第二,中小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与民间资金相对大量过剩并存的“悖反”。一方面众多的中小企业缺少发展急需的资金,另一方面民间资金在寻找安全的投资领域。初步概算,全国的民间资金大约3万亿元左右。这样大的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由于缺少有效的中介渠道,致使非正规金融或地下金融实际大量存在于我国的金融体系中。

第三,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观愿望与融资体制中“金融抑制”的“悖反”。近年来,政府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然而,从经济发展现实来看,当前融资体制仍然呈现出明显的“金融抑制”特征:一方面,以国有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正规金融体系垄断并支配了大部分的信贷资金供给;另一方面,主要服务民营经济的非正规金融体系尚未取得法律许可。这种以纵向信用体系为主的国有垄断融资体制,在客观上限制了多元化民营融资机制的产生。

旧有融资制度供给过剩受历史因素影响,我国金融体制和融资体系的建立具有“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的外生性特点,缺少市场自发形成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过程。从交易成本理论上看,这种外生型的融资制度使金融体系难以分摊银企之间固有的交易成本。首先,因产权制度缺陷和预算软约束,国有金融机构没有动力承担中小企业融资的交易成本。一方面,有效竞争机制的缺乏,致使国有金融机构的经营业绩与自身收系不甚紧密,导致银行缺乏动力去收集信息、创新交易技术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融资交易呈现“非完全市场化”特征,而在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时,银行却要承担银企之间通过市场而增加的交易成本,致使银行出现惜贷行为。其次,外生型的融资制度也难以内生出能够有效分摊和降低融资交易成本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多样化的融资产品,因而无法满足各种类型、具有不同交易成本承担能力的民营中小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

新型融资制度供给不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另一个制度性根源是为民营企业融资服务的制度体系的短缺。概括而言,一个健全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管理制度体系;第二,面向中小企业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管理制度体系;第三,由征信体系、信用管理体系、信用担保体系构成的社会信用制度体系;第四,规范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第五,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扶持的政策体系等。这五个部分彼此联系、互为补充,共同在中小企业融资制度框架体系中发挥作用,成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关键。

如何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针对上述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制度性原因的分析,解决的思路应该是:一方面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清除国有融资制度过多而形成的“制度壁垒”;另一方面尽快建立民营融资制度,填补民营融资制度不足形成的“制度真空”。鉴于我国经济体制多元化的现实以及经济金融改革市场化的趋势,建议将“政府强制推动”与“市场诱致变迁”相结合,运用系统综合治理的思维,全方位、有重点地构建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体系。

深化金融改革,消除“金融抑制”现象“金融抑制”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等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提出的,通常是指存在一系列繁杂的行政控制或税收机制,从而阻碍金融体系正常健康发展的状况。在当前,我国的金融抑制主要表现在:金融资源基本由政府垄断经营,利率因被国家控制,国有大中型企业占据绝大部分的信贷资源,对融资市场过多的行政干预等。“金融抑制”不仅束缚了银行体系的扩展,降低了资本市场效率,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从而加剧了经济分化,最终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加大制度供给,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在间接融资方面,加大政府对民间金融的制度供给。民间金融作为一种非正式金融途径,其较强的地缘性和人缘性使其对所提供融资的中小企业相当熟悉,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节约信息成本和有效地防范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放贷风险。同时,因民间金融借贷手续简便,资金可得性强,能够与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长期互动关系。过去对地下钱庄、民营银行等合法性民间金融机构,各级政府一直采取“不干预”或是抑制发展的政策,没有实行鼓励和引导发展的积极措施。因此,政府应正确认识非正式金融在现阶段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体制外的民间金融机构纳入有组织、有管理的系统之中,使其为中小企业融资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在直接融资方面,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制度环境。国外成熟经验表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能够更大程度上满足多样化市场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因此,在我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专门服务于高成长型和创业型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结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举措。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包括两个层面,即二板市场和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就其分工而言,二板市场主要解决处于创业中后期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则主要为达不到进入二板市场资格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政府的职责主要在于积极开拓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同时也要注意对其交易规则进行制度规范和行为监管,以防止可能出现的股价操纵和国有机构炒作问题,促进非正式上市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创建良好融资环境从实质上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其根源在于融资过程中出现了“市场失灵”。而要治理“市场失灵”问题,政府就要用自己“看得见的手”来调控市场的“看不见的手”,以维护市场运作的规范与公平。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政府的核心职责不在于出面改变国有银行的信贷行为与资金投向,也不在于培育多少外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更不在于给中小企业提供进入股票市场的方便,而在于营造中小企业内生性融资制度成长的外部环境。

完善信用体系,降低融资风险系数金融活动的根本基础是信用关系。随着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非规范化、非秩序化行为破坏了社会基本信用制度。在信用重建中,中小企业信用由于处于整个信用体系的底层,因而更易受到忽视。从现实中看,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和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淡漠,信息披露意识差、财务信息虚假等现象密切相关。因此,当前急需建立和发展包括中小企业信用记录、信用征集、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管理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