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2:14

教学能力篇1

一、重新定位,提高认识

一位教师是否出色,不是看他有多少知识,而是看他能让学生学会多少知识。我们都经历过学生时代,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老师课堂设计的好,班级管理的好,教学模式好,与学生互动好,我们就会觉得自己能够学会很多知识,并且学会融会贯通,学会创新与思考;相反我们只会被一堆堆的文字和公式抹杀掉我们的思维和能力。所以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利于培养更多、更好的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一)教学能力决定着教师的质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所以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很大程度上取决教师是如何教的。比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学生愿意接受的、生动形象的,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加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教学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只是一味地去说,根本没有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导致学生脱离课本后面对实际问题时就无从下手。所以教学能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教师能否提供更多机会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实践,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独立钻研和科学创新能力。

二、领悟内涵,深刻理解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能力,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

(一)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思维的准确性,即在课堂教学中知识表述科学、准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思维科学、精细;二是思维的条理性,即在课堂上思路清晰、有条理;三是思维的概括性,即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内容处理恰当,既反映全貌、又突出重点;四是思维的发散性,即在教学中能多方向、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索问题、开展教学,思路开阔,能提出多种假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五是思维的变通性,也就是能变通思路,产生超常的教学设想,提出教学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六是思维的独创性,也就是能产生新颖的、别人未能想到的好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措施等。

(二)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较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教师口头表达科学准确、简洁易懂、逻辑严密、生动形象;二是较强的文字表达及板书能力,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能写一手好字,会设计板书结构,使之既能反映教学全貌、又能突出重点;三是较强的身体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教师能够充分恰当的运用身体的位置、姿势、动作与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学内容;四是善于运用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媒体的能力,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实验设备、录音机、电视机、幻灯机、投影仪、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教学。

(三)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善于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善于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能力,善于营造课堂教学环境的能力,善于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的能力,善于管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与纪律的能力,善于反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善于评价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能力,善于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较强的人格、情绪的感染力等。对于感染力,我不得不强调“亲和力”的作用。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如果能在充满真情的话语中展示亲和力,在充满爱心的微笑中释放亲和力,在高贵美好的人格中放射亲和力,在热情殷切的期待中体现亲和力的话,对学生肯定能有较大的感染力,从而使课堂上的教与学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三、构建体系,以评促教

构建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基本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分析与推理能力、概括和综合能力、教师的兴趣爱好、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控制自身情感的能力等;二是学科知识背景,主要包括所教学科知识的深度、广度,教具(实物)演示、实验操作能力以及与所教学科相关的学科发展等;三是对所教知识结构的认知,主要包括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对例题价值与功能的认知能力,对习题进行合理配置的能力以及板书能力;四是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认识水平,主要包括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洞察学生心理变化的能力以及及时发现、纠正学生错误的能力;五是学科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设计问题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调动学习兴趣的能力,教学诊断、反馈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

教学能力篇2

独立学院把自己定位于教学型大学,要把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重大责任,教师素质的高低也就直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因此关注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独立学院提高办学能力,为社会输送和个人才的保证。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不同的研究人员基于不同的角度给与不同的建议,这些建议分别从产学研、激励机制、人才引进等方面探索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的提高,但独立学院本身校办产业的不成熟,难以走出真正具有较高价值的产学研之路,激励措施与公办学院的差异也使独立学院很难得到双师型教师的青睐,因此独立学院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道路。

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组成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包括:⑴具体学科知识背景;⑵对所教知识结构的认知及对学生认识规律的把握;⑶教学设计能力;⑷教学的基本素养。当然在每一种内容之下又包括很多方面的能力。

1.教师要有一定的学科知识背景。大学教学中,因为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较多,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科目较多,因此教师担任的科目存在着专业上的不完全吻合,这不仅仅是独立学院的问题,甚至在二本甚至一本的学院也存在教师资源稀缺的问题,因此教师教学能力必须要建立的一定的学科知识背景之下,在本次研究中,对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184人次进行了调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担任科目与所学专业完全吻合的课程评教分平均在93.67分以上,担任学科稍微偏离本专业的课程评教分数平均89分,学生评价差异较大,见表1。为适应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要求,部分教师不得不担任一部分与本专业接近但又不完全吻合的课程,当然在经过两个学期以上的教学适应之后,教师普遍也能达到与专业吻合的课程的分数,因此在安排教师课程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专业背景。对于对于独立学院教师资源流动大的特点,不得不安排部分教师在专业知识上有深度,还要不断扩展知识的广度。表1:学生评教得分

对于独立学院的教师来说,因为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也就要求教师不仅能有理论知识,更要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或者实验的能力,因此在独立学院中鼓励教师参与或者设计实验、实践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2.对所教知识结构及认知规律的掌握。这种能力是教师将知识系统的,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种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⑴将自身专业能力转化为专业知识结构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模块化教学的能力,能将学科知识分成独立的知识模块,并能将这些独立的模块再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分为了便于掌握知识,合便于知识形成体系。⑵有效利用认知规律的能力,减少教学中的无效环节,这需要教师知道这些专业知识需要哪些旁围知识,并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中能够进行必要的复习,甚至对旁围知识进行讲授,以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具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并且具有一定的旁围知识和认知规律之后,才能具备教学设计能力,很难想象在一个专业背景极其缺乏,不了解认知规律,如何能够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就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材内容有取舍,有详略的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案例及实践活动。根据专业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假设,调动学生兴趣,知识点环环相扣,启发学生思考,将专业知识溶于认知规律之中,实施有效的教学。

4.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基本素质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必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与推理能力、概括和综合能力、教师的兴趣爱好、阅读理解的能力、控制自身情感的能力,这些素质或者能力实际上在学生认可教师专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进而认可教师的人格魅力。

二、独立学院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关系

独立学院一般定为于教学型高校,因此对教师科研要求较低,激励措施也不到位,独立学院中教师教学压力较大,所以主观上能用于科研的时间较少,导致独立学院教师从事科研的人数较少,研究成果较少,成果转化为更是凤毛麟角。但实际上教师从事科研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是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的。

因为独立学院科研包括内容较广,且专业之间科研内容差异很大,本文选择课题研究及教材编写两项,以此反映教师科研能力的强弱,利用教材编写及论文的发表两项反映科研能力的项目,表现科研能力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

1.样本选择及研究方法。本文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为例,选择2008~2009年,两个教学年度、四个学期,184人次的教师教评资料及科研资料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发表学术论文、参编教材两个显示科研能力强弱类别教师在教评分数的差异及职位的变迁。得出科研能力对教师教学能力及教师自身发展的影响。

2.实证结果

⑴论文创作对教学能力的影响。利用城市科技学院教师教务系统评分资料及教师论文创作之间的数据进行简单求平均,根据四个学期有科研成果和无科研成果的教师教评分数求平均,得出教评分数差异表(表2),可以看出,有科研成果的教师与暂无科研成果的教师在教学中学生评教得分上存在明显差异:①其中有科研成果的教师普遍得分高于无科研成果的教师;②有科研成果的教师与无科研成果的教师随着教学时间的演化差异有扩大。

表2:有与暂无的老师评教的分差异表

⑵参编教材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利用是否参与教材编写的教师教学评分差异,得出参编教材与未参与教材编写的教师教学能力差异表(表3),通过表3比较可以看出,参与教材编写的教师比未参加教材编写的老师更早的进入教学状态,并且教评分数增长迅速,而那些没有参与教材编写的教师很容易进入一个平台结构,成长较为缓慢。

表3:参编教材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差异表

⑶积极参与科研的教师职务变迁。在城市科技学院教师队伍中,基层领导(各教研室副主任)均有论文及刊物的发表,教学能力较强,获取的奖项相比较较多,这些数据说明在独立学院同样应该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不过由于独立学院教师研究平台相对较少,且独立学院以教学为主,因此学术研究要求相对可以降低,但教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甚至比本科院校要求更高。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⑴研究结论。本文从教师及参编教材两个方面考察了教师科研能力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教师科研能力对教师教学能力产生着积极的影响,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普遍教学能力较强,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发展速度较快,适应教学的时间更短。实际上独立学院教师生涯的变迁事实上也说明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比其他老师有更为广阔的空间,更能受到重视。

⑵研究建议

①完善教师工资等级激励措施。当前独立学院人才评聘机制基本照搬一本或者母体的评聘方法,但是降低了科研的要求,没有科研的奖励机制导致教师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因此独立学院应该探索属于自己职称评聘制度,可以将母体等级继续按科研或者按教学评分继续分等级,以差异化不同能力结构的教师工资差异,再加上教学研究能力,据岗位工作和科研成果进行量化打分,并与职称工资挂勾。在提高工资竞争力的同时将评教结果与工资挂勾。

教学能力篇3

【关键词】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课堂实践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无疑说明了在振兴民族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特殊地位和其职业的重要性。然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达到振兴教育的目的呢?我想应该是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了。纵观目前教育的整个过程,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师德、广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而且应该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把握教学规律、较强且熟练的业务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及其完善能力。其实这些都应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完成教学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的可能性,它反映出教师个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从整个教学过程中看,教师个体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扮演着两种角色,一是导演;二是演员。这样也就要求教师具备导演应该具备的能力和演员具备的演技能力。

首先,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角色,这需要教师具有对所教学科的良好认知能力、对学生的充分调动驾驭能力、对知识结构的严密合理的讲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科有全面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组织教学能力协调学生进行各种课内及课外的学习活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还应有教学设计能力,包括教学目的、分析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及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等。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灵性、悟性和韧性,也就是对所教学科在感觉上有一种直接的心理感觉,形成理性的分析,从而使得所教学科内容上升到最让学生容易接受、新鲜、诱人的目的,达到最佳境地;对所教学科要有一定的观察、体验,深刻认识后让学生能够达到一定的创新敏感性,悟出一定的哲理,上升为理论层次;还要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要有克服自己的弱点,与别人共同探讨、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其次,教师要扮演好演员的角色,做到这一点则应该具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力、敏锐而真挚的感受力、真实、准确而合理的判断力、灵敏而有细腻的适应力、鲜明的形体与语言的表现力;同时还应该有一定的真实感、形象感、幽默感、节奏感和亲近感。当然,教师不可能都是天才的表演家,但是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向专业的演说家、表演家方向努力,许多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这些优秀老教师的课之所以吸引人,不仅在于功底深,知识扎实,更在于他们具有突出的口头表达能力,具有很高的说话艺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年轻教师不仅仅是课堂技术的机械执行者,而是课堂实践的自觉反思者,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进步,逐渐成长。

此之外,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脑中要有结构,心中要有学生。做到这点那就全胜了。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的逻辑结构与认知的发展有机结合,从而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活动结构及实施方案,将教学活动过程真正看作是互动式和轻松快乐的一种享受过程。教师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积累、完善所教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通过学习、研究并且长期与学生相互交流获得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知识与体验,需要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观察、分析,获得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认知,为教学方案及教学策略提供坚实且是可靠的依据。真正达到教学快乐。

在现代化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但是,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教师仍然起到主体的作用。教师得当的演,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兴趣十足、事半功倍;教师得当的导,会使学生明确方向,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伟.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J].群言,1994(09)

[2]唐迅.建构面向21世纪的现代师范教育理念[J].教育研究,1998(9)

[3]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7

[4]王鉴,申群英.近十年来我国“有效教学”问题研究评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

[5]石巧君,章喜为.教学学术型教师的价值实现研究――基于教学反思的视角[J].中国电力教育,2011(02)

教学能力篇4

1.1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要求改变过去“讲授一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民主式、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改革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达成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与学生共享资源和想法.这必然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与教学手段、方式,以应对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1.2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一种接受式学习,学校和教师更多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学习积极性.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和教师反思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探究式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挖掘和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学习方式向主动性、独立性、问题性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变.当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自发进行的,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如果教师教学行为与能力不能够实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2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深化课程改革

2.1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导者和直接参与者,课程改革只有获得教师的认同,教师才会把课程改革的价值理念内化,并付诸于实践.因此,进行课程改革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从自我做起.教师要转变教学观、课程观,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开发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能力.要开展探究式的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讲授—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开展开放式、民主式、对话式的课程教学,实现教师由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转变.其次,教师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学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师要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向学生提供新鲜而富有营养的涓涓细流.同时,教师要主动为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为课程改革付出更多的努力,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2.2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课程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推行,改革中唱主角的主要是学校的各个行政部门,而教师仅仅是以上级政策的执行者的身份出现的.正如加拿大著名课程专家大卫•杰弗里•史密斯所指出的,很多课程改革“在制定其教育决策的时候,很少考虑教师的经验.教师只不过是些公仆,其职责是将别人做出的决定付诸行动”.[3]甚至很多教师认为课程改革是学校领导及行政部门的事情,与教师自己的关系不大.这种课程改革中教师地位和角色的错误定位导致了改革结果背离改革初衷的后果“.教育改革不只是技术的工作和行政手段,必须关心教师对创新的认同感、情绪和理解.”[4]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应该是教师能够做到也愿意去做的.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在改革中教师主观能动作用是否得以发挥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必须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充分调动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给予了教师更多的自由空间,使教师能够在改革中真正找到自己主人翁的位置.这样不仅使课程改革更加容易被教师接受,而且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确保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的目标.可以说,让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是利用改革来监控教学行为,而是要真正实现教师与专业的对话,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专业自强、自主.

2.3重视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提升教师课程改革的参与能力

课程改革从实质上讲,其实就是对教师以前做法的一种修正,甚至是一种否定.所以课程改革中无论是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还是课堂教学手段方式的转变等都需要教师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进行课程改革时,首先要充分分析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等与课程改革的要求之间的距离.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师培养发展计划,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向老师们提供在国内外知名学校进行在职短期或长期深造、培训、发展的机会,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及教师课程改革的参与能力.

2.4改革考评制度促发教师课程改革的主体意识

提高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参与意识与能力,不仅要向教师提供进一步深造、培训的机会,提供更多的自我发展的空间,还要健全学校的评估、考评机制,促使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首先,将教师完成教学职责和任务的情况作为业绩考评的主要内容,重点考核教师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并以其作为教师津贴、晋升、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尤其在评价教授时首先要评价其教学职责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不仅要通过诸如督导组听课、各个院系、教学组内部进行听评课的方式进行,而且要通过学生评课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内容,由过去以教为中心、注重教育结果的外在质量评价体系向以学为中心、注重教育过程的内在发展性质量评价体系转变.

教学能力篇5

据教育部2010年数据显示,我国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院校792所、独立学院316所[1]。可以看出,普通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有很大比例。但由于近年来办学规模的不断加大及资源的短缺,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一直处于薄弱环节,特别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与重点院校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提高普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对当代大学生本人和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2]。

1普通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在服务社会这一职能的前提下,对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已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之中,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正逐渐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但各院校发展不平衡,存在以下几个共性的问题。

1.1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影响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不足。近几年普通院校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总体上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双师型”师资不论从数量还是水平上都相对偏低,教师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薄弱,多数专职实验教师由年轻教师兼任,而这些年轻教师刚刚走出校门,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强,因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效果欠佳。二是设备资源不足。实验室仪器设备落后、陈旧以及高水平的仪器设备短缺,硬件设施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3]。

1.2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能力培养不到位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理念在某些普通院校根深蒂固,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缺乏专业技能训练和科研技能培养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相互衔接和合理安排,各年级的实践教学相互独立。重复性、验证性的实验项目较多,“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较少,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性较差。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够、实践与理论关系模糊,能力培养不到位。

1.3科研学术氛围不浓,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淡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实践的兴趣不高,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校原因。主要受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一个学生能力的考核,主要取决于理论成绩,看考试分数的多少来评判一个学生能力的强弱,这种管理模式导致学生“只为读书而读书”,学校科研学术氛围不浓。二是学生自身原因。自扩招后,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多数学生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能力不足,没有精力去参加科学研究,因此,导致了普通院校科研学术氛围不浓,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淡薄。

2提高普通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密切联系又相互独立、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实践教学资源。

2.1依托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以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前提下,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1)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和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发展实际,以“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理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素质教育试点为主线,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更新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将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思想贯穿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当中,使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都为这一目标服务。随时根据社会信息反馈,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对不适应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及时将科研成果充实到实践教学内容之中。将有待钻研探讨的问题提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接触最新的科研成果,推动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去求解,为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提供良好的空间与场所。(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课程结构的合理化、内容的综合化、形式的多样化。彻底改变目前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要借鉴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智慧和资源。实践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情境式、提问式、交互讨论式、主题设计式等授课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个人的独特见解,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求同、求异、求变、求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训练,为学生提供人人都能动手、个个都参加实践的条件,给予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4)转变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加强评价监督力度。做好实践教学质量考核工作和评价监督工作十分重要,要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和方法,不能仅凭一张卷子来评价学生的综合成绩,可采用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方案设计、实验论证、社会调查报告等方式,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得出可以不是唯一标准答案的结果;考试内容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由随机性检查向科学化、制度化和常态化方面转变;充分发挥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监督、调控、引导与激励作用,及时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改进和不断提高。

2.2秉承“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着眼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目标定位。(1)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专业特点来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发明、制作、设计、论文、著作、竞赛等创新成果纳入考核标准,用创新学分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研究、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其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2)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和创新。学校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最主要的责任主体,理应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责任。学校要给予学生广阔的创新思维的活动空间,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鼓励他们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励他们养成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5-8]。

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措施提高普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必须改善现有实践教学的条件,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力度,扩大实践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

3.1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政府要加大对普通院校教学经费的投入,重点扶持薄弱省(市)和薄弱院校。在政府资金投入基础上,学校也应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包括科研经费、企业资助、个人捐款、科技成果的转让、技术服务等,集中资金改善现有实践教学条件。要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创造良好氛围和物质保障。

3.2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完善各种制度建设完善实践教学各种制度建设,确保实践教学有秩序运行。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主导者是教师,管理的依据是制度。在实践教学的管理方面,一靠教师和学生,另一方面要靠制度。制度建设要符合国家的政策和法规,要科学化、规范化,具有可操作性,在实践中要不断地完善、补充。有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有序实施,才能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奖惩严明,才能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稳定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关键要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9-11]。高校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科研活动的引路人;既是学生开展学术活动的启蒙者,又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动力。“打铁必须自身硬”,因此,教师本身要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则教师本身需要的不仅是“一桶水”,而是一桶“源源不断的新鲜水”。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注意本学科发展的动态,不断汲取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成果,充实知识储备,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3.4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大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基本保障,也是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走多学科交叉,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必须开发和应用校际间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改革和完善实验室资源的管理办法,相邻院校、同类院校、普通院校与重点院校之间要加强沟通,相互合作,充分发挥各院校实践教学资源效能,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为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技术支持[12]。

教学能力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素质教育。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3、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总之,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因此,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②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④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教学能力篇7

1.1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是课堂

创新教学就要教学创新。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是作为培养的主渠道。要想使这条主渠道变得畅通、顺利,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

1.1.1利用开放式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平常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其中,并通过亲自的体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严谨、相联性的本质,以便于学生品尝创造性数学活动的趣味,这能让学生对中学数学产生及其浓厚的兴趣。

1.1.2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可能是只有一部分内容适合,针对这类数学内容的教学,一般在解决问题方面采用发现式,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探索中去,从而去探究、发现、解决。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1.1.3采用活动课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掌握度、课程内容等方面入手,在课内课外开展适宜的教学活动,通过竞赛、亲自制作模型、参加游戏等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热爱中学数学,以便于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热情。

1.1.4采用合作型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创新能力

面对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小组间的合作学习已经越来越受到数学课堂的重视。通过合作型的教与学,促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一个探讨、沟通、交流、合作的有效集体,通过彼此之间的启发、思考,就会不断的冲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而,合作型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不可或缺的因素。在这样的交流学习活动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促进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积极的启动数学的抽象思维。

1.1.5多媒体技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采用多媒体技术。它能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成生动、具体、实在的将知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图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图像等。通过多媒体声、像、音、图一并展现初来,有效的连接了数学知识的内容。例如,在双曲线、抛物线的轨迹教学过程中,借用多媒体功能将其轨迹的过程展现出来,不仅简易了学生的理解度,还能加强了学生创新兴趣。

1.2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创新能力并不完全是以知识和潜能为基础的,还需要一定的情感和兴趣。首先,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基于这一点,中学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方面就要新颖、适度,具有探究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在问题的解答中创新思维、提出新疑问并自行的解决。其次,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适时的制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在学习中增强自信。最后,要借助数学的美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图形的认识、理解,来解决几何知识中的难点;数学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图形的美感、线条感、结构感、对称感等,让学生在视觉中充分的感受数学图形所带来的美。

2在数学知识的运用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能力篇8

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基础学科,小学开设科学课程对学生未来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科学课教学中,要重在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授方法,放手让学生探求科学的奥秘。

关键词:

优化;科学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使学生快乐、高效学习,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从课堂这一主阵地出发,扎扎实实地推进有效教学实施创造教育,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多年的科学教学经验说明,我们的学生都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面对一种有趣的事物,孩子们的思维就会变得极其活跃,此时只要我们的教师及时把握这一有利时机对孩子进行启发和诱导,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兴趣,他们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执教《大气压力》时,教者给学生提供塑料皮碗、软塑料瓶、注射器、玻璃杯和硬纸片等,让学生玩这些器材,看谁“玩”的花样多。学生有的把塑料皮碗或软塑料瓶按在光滑的桌面上,有的按在玻璃杯上,有的贴在脸上手上,还有的把玻璃装满水盖上硬纸片再倒过来,还有的用手堵住注射器管口后拉活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玩法提问题,学生情绪高昂,趣味盎然,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激发热情,指导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获得知识

现行的教材在指导思想上改变了传统教材的模式,不是从结论出发,而从需要进一步探究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引发学生探索科学规律,再让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去进行科学研究。实现这一根本性变化的前提,就是要大力开展观察与实验。首先要指导学生细致有序地进行观察。实验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只有指导学生细致有序地观察,才能帮助他们发现变化的微妙所在,进而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达到实验目的。比如在《养蝌蚪》这个实验中,我就加以指导,学生可能只注意蝌蚪的外形、颜色,对于它们在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要多长时间学生容易忽视。所以在观察时,我就着手从这几个方面引导:卵是怎样变化的?卵在哪一天孵化成蝌蚪?蝌蚪是什么样的?吃什么呢?是怎样运动的?离开水能生活吗?蝌蚪有哪些变化?这样学生们就抓住了养蝌蚪的本质。其次,要去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程,动手做实验。他们正确的操作,才能使得这项实验顺利地进行。从科学教学现状看,学生操作能力差,给实验教学带来许多困难。在实验课中,要让学生人人动手,个个操作,严格程序,一丝不苟,做到准确、熟练。如在《水的净化》中做“水的过滤实验”时,我认真地向学生介绍各种器材,边示范、边讲解实验步骤,特别强调了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先把滤纸折成圆锥形,玻璃漏斗口要靠烧杯内壁,杯口还应贴着玻璃棒,玻璃棒还应斜靠在滤纸上。我严格了操作过程,实验获得了成功。

三、诱发兴趣,鼓励学生自主认识事物,感知事物

科学课的教学过程,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去认识科学现象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经历认识过程,完成对科学现象的认识。那么,小学生对具体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呢?小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认识始于感知,也就是说小学生的认识开始于用五官直接观察客观事物和现象。只有有了充分地感知,才能形成表象。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感知正常是从兴趣开始的,不精细,也掌握不了事物的主要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我指导学生通过对典型的事物进行细微的解剖认识,更充分地感知,共同研究,互相补充,使同学们逐步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表象仅仅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所以,必须通过表象掌握事物的特征。比如,在教学《两栖动物》的概念时,如果仅仅让学生感知青蛙、蟾蜍等动物的生活形成表象,让他们自己去概括“两栖动物”的概念,他们肯定会说:“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这样有的学生会把乌龟、螃蟹、鳄鱼、蛇、鸭、鹅等都归到两栖动物中去。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是把非本质属性作为概括的基础,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这样把学生引入歧路,不能正确获取真知,不能提高认识能力。我在教学中着重指导学生把青蛙、蟾蜍与他们已学过的其他动物,特别是那些既能在水中,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加以比较,共同研究,逐步抽象概括出两栖动物的本质特征。

总之,学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思维的人,一些活动往往会受到爱好、兴趣的支配,教师应多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

作者:李建祥单位:江苏省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勇.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20).

教学能力篇9

善于交谈对一个现代人的事业与生活裨益无穷。学生时期是造就一个人会“说话”的至关重要的阶段,语文基础课教师必须很好地担负起指导学生学习说话、学习表达的重任。这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造成学生不善表达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害怕、紧张等心理障碍,语速不当、语言杂音过多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训练学生。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克服紧张、恐惧说话的心理。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一个人要勇于做人生舞台上的主角,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人的能量是巨大的,潜力是无穷的,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破釜沉舟。青少年的自我认识不足和过低的期望是自信不足的最主要原因。自卑者在认识自己时通常都是建立在不正确的社会比较上,习惯于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在公众场合讲话之前,他们常有一种“我很难成功”的消极自我暗示,这种倾向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抑制了其语言能力的正常发挥,以致语塞和表达混乱。作为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事在人为,一个人不下水,永远不会游泳,一个人不敢当众表现自己,就永远不能训练出好口才。尝试“说话”不成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活动难度过大或外界条件不好,也可能缺少必须的技能或运气不佳。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走出去,享受哪怕是很小的成功的快乐,表达不完善不要紧,下次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也许就会说得更好。在具体教学方式上,首先可以让学生站在众人面前听人讲话,克服他们面对众人的紧张感;然后让他们在众人面前讲自己最熟悉的话,做到能够“开口”;接着是命题表达练习,让学生真实自如,从容不迫地讲自己的心里话;最后抽签确定演讲题目,进行全面的口头表达练习。

二、帮助学生清晰思路,使思维与表达同步。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口头表达受复杂生理和心理活动制约,嘴巴的讲和大脑的想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依存关系。口头表达的随意性特点有别于书面表达,因此特别要求思维的敏捷、清晰和灵活。如果学生逻辑混乱,说话就难以做到层次清楚、组织严密,也就无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具体教学方式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快速表达练习、限时反应训练(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项内容的构思和表达)、抽签即兴演讲练习和字词词组句子段落篇章的发散辐射练习等,通过加强其思维能力的清晰性和层次性,进而达到提高说话能力的目的。

教学能力篇10

同志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新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为知识经济培养一代新人,是21世纪教育承担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面对激烈的竞争与挑战,教育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育人模式。下面谈谈我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实行民主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包括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按新课标、新课程的要求,努力实施。在化学教学中,实行民主教学,我力争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活跃民主的教学气氛,我向学生承诺尊重学生人格,不随便批评人,有问题与大家共同研讨。跟学生建立起了团结、平等、民主、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解除学生的压力,和他们打成一片,从而使学生在我面前心情放松,思维活跃,勇于思考,大胆陈述己见。通过课堂民主教学,创造了一个教学互助促进的良好创新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精心设疑,萌发创新意识

“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产生积极思维活动。因此,教学中精心设疑,能刺激学生求知欲望,激起其思维的波澜,点燃兴趣的火花,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萌发其创新意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设情境是触发创新动机的有效手段。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议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必须巧妙地创设激趣情境,善于设疑、释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学会解疑。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让学生回忆石蜡燃烧过程中质量的变化后提出问题,石蜡在燃烧前后质量守恒吗?同学们都争先回答:不守恒,减少了。我又反问:真的吗?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分组讨论,让学生设计一个能检测石蜡燃烧前后质量关系的实验。为了解决这一疑问,学生开始主动学习、思考、研讨,结果学生提出几种设计方案,有些还很优秀,这样的课堂设计,诱发了学生思考,激活了学生思维,教学中鼓励大胆质疑,倡导百家争鸣,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

四、重视方法指导,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把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了重要位置。让学生通过自己看书、观察、思考、练习去学习掌握知识。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适时指导学生自学课本,观察教具和实验,亲自动手设计实验。在放开心,放开手的前提下,主动发展,使每个学生学有收获,学友创新。例如,让学生设计用什么方法制乙醇最好。学生通过看书本,到图书室查阅资料,搞社会调查,然后提出好的方法制乙醇后,再进行讨论得到好的结论。使每个学生大胆去探索、创新。

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乐于实验的特点,我合理增添了实验内容,将一些综合实践题、除杂题、鉴别题移至实验中,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独立完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浓硫酸时,我提出了一个思考题,让学生证明浓硫酸稀释放出大量热,看谁想的方法多。结果学生的实验设计摆脱了用温度计测试或靠手感体会的陈旧模式,而是巧妙利用活动课时间,为他们开放实验室进行验证,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意识强,思维异常活跃,创造潜力得到了开发;当他们利用自己设计方案完成了实验时,便会产生成功的愉悦感,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