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十篇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十篇

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5:16

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篇1

一、总体目标任务

1、进一步强化科普联席会议制度。

一是要继续完善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创新工作方法,加强科普政策和《科普法》的落实,组织协调好重大科普活动,探索科普工作新做法。二是联席会议继续实行例会制度。每年召开1-2次全体会议,总结交流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协调解决全市科普工作的重大问题,负责成员单位的联络和协调工作。三是以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为中心,完善科普,以机制创新推进科普管理再上新台阶。

2、进一步推进科普惠民实效。

一是通过开展2014年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科学分析数据值,为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指标提供参考,二是大力推进五大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打造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中国科协会员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普惠民”乡镇行等品牌活动,力争全年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不少于150项,普惠百万市民。三是继续深入推进惠民惠农服务站和科普场馆建设,成立市科普志愿者总队和市科普讲师团,开展“社区科普大学”试点工作,年内新增科普惠民服务站22个、科普惠农服务站10个,新建基层科普场馆2处,打造“科普惠民”升级版,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科学技术的恩惠。

3、推进民生科技普及。加快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开展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规划的研究论证。围绕社会热点,重点支持资源环境、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及示范应用,在争取国家科技惠民示范工程上实现新突破。发挥南京大学生态研究院资源优势,以首家省级湿地修复工程实验室为平台,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建设。深入推进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全民科技素质培训,加快提升人民群众的科技素养。

4、组织科普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集中精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办好几项重大科普活动,集中宣传党和政府的科技方针政策,集中展示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和风采,集中反映公众对科技的实际要求,包括科普宣传周、科技下乡、科教进社区、特色科普展、青少年科技节等活动,力求在内容、形式和机制上不断创新,办出特色,造成效应。

二、重点工作安排:

(一)科普管理重在制度化。

充分发挥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在加强科普工作规划和组织重大科普活动中的作用,协调有关方面各自做好职能范围内的科普工作。

1、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普工作联席会议例会制度和汇报交流制度,全年召开联席会议二次,传达上级精神,交流工作情况,商议部署科普工作。

2、认真分析市科技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十二五”规划中科技事业的内容,继续做好省级工程中心,国家和省重大产业、科技专项等的申报工作

3、加强组织协调,总结经验,将科普工作列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考核和镇场科技工作年度目标工作之中。

4、继续开展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市的创建工作,以此建为契机,提高科普工作整体水平。进一步营造创造生态文明城市的浓厚氛围,做好相关工作。

5、加强队伍和阵地建设,健全完善各级科普工作网络,发展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完善和新建一批科普教育基地。继续发挥新闻单位的阵地资源优势,结合日报小记者班开展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动,打响小记者班的科普品牌。发挥报社青年骨干力量,把科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团总支全年任务中,开展系列科普教育活动。

6、积极筹措落实科普专项经费,按照人均5元,全市530万元安排科普事业经费;确保全市科普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二)科普宣传力求长效化。

以发挥媒体优势,创建精品栏目为目标,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7、按照省、市科普基地管理规范,提高各级科普基地宣传普及的效果。进一步做好科普教育基地的申报、统计工作。

8、发挥电视、广播的宣传优势,办好“田”、“专家零距离”、“新农村”、“卫生天地”、“科技之窗”、“环保新视野”等科普专题专栏。

9、组织环保讲师团到各开发区、镇(场)开展各类环保科普培训;报网互动,丰富媒体的宣传手段。依托我局自办刊物《环境保护》、环保网站、世纪以及零距离等地方门户网站动态性的宣传环保科普工作;组织环保志愿者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开展各类环保科普的宣传活动。

10、发挥《日报》的党报宣传喉舌作用,及时报道我市科普工作动态,适时登载科技知识;结合《民生新闻》、《民生服务》、《卫生园地》等栏目,宣传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工作的典型事迹;办好“科技”、“环保”、“卫生园地”、“科技创新”等科技、卫生、农业、环保等专版和专题科普栏目。做精科普工作专题报道。结合科普宣传周、科普行动日和其他重大科普活动,精心谋划,改被动报道为主动策划,在加强报道数量的同时提升报道质量。做细科普新闻报道。在继续加大对企业和产业科技创新的报道外,要把视角更多地投入到市民日常生活中,扩大科普教育面。

11、建设和更新改版“科普网”、“虞城科普网”、“文化网”、“农业信息网”、“非遗网、文博网”、“公众环境信息网站-环保”等一批精品科普网站。

12、继续办好部门自办的《生态》、《科普新视窗》、《现代农业特刊》、《环境保护》等刊物,增加科普内容的比例。充分发挥“虞城科普网”、《科普新视窗》宣传载体和信息平台作用,年内,上报党政信息不少于10条,科协网站信息不少于1500条,不断激发科协组织正能量和社会影响力,推动科普事业在高平台上实现新发展。

(三)科普活动通俗化、社会化。

以形式生动活泼、内容通俗易懂的活动为重点,提升科普活动效果,加强社会影响。

13、通过低碳社区的创建,充分调动街道办事处、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居民代表委员会、驻街单位以及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全民参与共同保护美丽的家园,建设一批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低碳社区。在全省率先开展创建低碳社区活动的基础上,继续举办好“共建生态文明,同创低碳社区”的巡回公益活动。

14、依托南京农业大学和扬州大学等农业高等院校,对基层年轻农技推广人员进行中长期、纯专业的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实施农技推广体系内人员全员继续教育计划,年参加各类知识更新培训及实践不少于15天;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体化运作为契机,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市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继续在各县市中保持领先地位。加强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扬州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涉农研究院建设,与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科技型合作社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继续推进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新产品展示、农业物联网技术展示等途径,示范推广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

15、推动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发展,深化科普工作方法改革,加强科普资源建设,鼓励团组织建立科普工作阵地;大力开展青年科学素质培训,以各级各类青年培训为抓手,提升青年科学素质,采取“独立办、联合办、参与办”相结合的形式,提高青年科学素质;全面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通过技能比武、导师带徒、创新创效等途径,依托创建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等活动,营造技术创新的氛围,带动青年提高职业技能。

16、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持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00项。支持科技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创建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院士工作站、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着力加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积极探索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新办法、新举措。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引进、建设与管理,注重提升知识产权质量和转化率,着力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12件。继续开展科技进步奖、优秀专利奖等奖项的评选,激励科技人员、企业家创新创业,促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继续实施“百名工程硕士”培养计划,为企业培养、输送一批科技人才。

17、继续加强对我市各级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科技特色学校)的指导和管理,培育新的科学教育特色学校,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市的科技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是青少年活动中心、蒋巷村、沙家浜等科普教育基地作用,落实各项科技活动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活动中心在全市科技教育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市科技教育档次。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节、第八届科技创新大赛等竞赛活动,营造青少年学科学、爱科普、重创新的浓厚氛围。

18、围绕创建健康城市,开办健康教育学校、孕妇学校、健康俱乐部,开展专题健康教育;加强卫生新技术的普及和卫技人员的技术培训;与中医院合作的“中医药博物馆”,积极申报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提升中医药文化,

19、继续科普文艺宣传:文化惠民村村演、组织参与第十二届科普创作文艺汇演、开展全市数字电影免费巡映活动。做好图书馆免费开放、数字化管理、数据库建设、情报咨询等工作。全面推行农村“四位一体”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图书室、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和党员远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继续办好图书馆市民课堂,要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并做好延伸服务工作。继续做好图书馆与理工学院图书馆的校地合作建成的三大中心,对外开放“市科技文献信息查询中心、地方文献阅览研究中心、公共图书流转服务中心”。

20、继续在全市职工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技能素质。进一步抓好文明职工、职工之家的创建和评选活动。继续加大评选活动力度,树立典型。同时,加大各个阶层的职工,对科学知识的学习爱好,从文化、环保、科技方面满足不同阶层的职工的要求。继续探索市总工会企业服务中心运作模式,建立相应工作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美,条件成熟后,逐步向教育、卫生等领域扩展,以实现为职工维权和为企业服务的统一。

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篇2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根本任务,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工作主题,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巩固和发展“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大力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为增强试验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重要基础支撑,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在“十一·五”基础上有显著进步,公民获取科技知识的机会和渠道更加宽广,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认知更加理性,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和处理实际问题更加科学,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和科技能力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的区域差距明显缩小,科普公共服务更加公平普惠,政策支撑、经费投入、监测评估和考核激励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3%的全省平均水平。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试验区的深入贯彻落实。突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更加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宣传普及低碳生活、防灾减灾、创新创造、公共安全、身心健康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形成和谐、健康向上的科学文化氛围,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服务。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市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的提升。未成年人的科学兴趣显著增强,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明显提升。公众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的愿望进一步攀高,城乡之间和与发达地区的居民的科学素质差距逐步缩小,公民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和科普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科普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更加丰富,科普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和监测评估等体系进一步完善,公民提高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制更加完善。各级政府认真履行职责,加大投入,完善法规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捐助或参与兴办公益性科普事业,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实行优惠政策;社会各方面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社会化工作格局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合力不断增强。

二、重点任务及工作措施

(一)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提高行动

任务:

——宣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等内容,使未成年人不断提高科学认知水平,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着力提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与兴趣。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使其具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措施:

——推进学前教育阶段科学启蒙教育。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素质教育。不断总结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改革经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评价、考试制度,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丰富校外、课外科学教育活动。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环境友好型学校创建等活动;充分发挥科技场(馆)、科研院(所)等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各种科技传播行动;广泛开展学生进实验室动手做科研、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等活动。

——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特色校园、绿色校园活动过程中,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自救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

——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作用。鼓励中、小学校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会议等形式,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在观念、方法上给予指导,提高其科学监护水平,探索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

分工:

牵头部门:市教育局、团市委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文体广电局、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安监局、市农科所、市妇联、市社科联、市科协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高行动

任务:

——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开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生态家园、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安全生产、倡导卫生健康、实行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等科普宣传教育,推动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高农民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和增收致富的能力,引导农民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普及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本领,以及适应现代科学文明生活的能力。

——提高贫困地区农民和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

措施:

——建立农村科学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院校、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面向农民大力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加强农村科普示范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科技致富二传手”等项目的实施力度,深入开展科普示范县、乡(镇)、村的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科普“站、栏、员”和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科普示范带头人。

——继续实施农业从业人员培训。面向农村产业服务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就业市场和企业岗位需求,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和上岗培训;组织有技术、资金和创业意愿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支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参与新型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农村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经常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专家和农村致富能手下乡入户开展科技指导、科教兴村、科普惠农等服务;开展“环保进农村”和反对封建迷信等科普活动。

分工:

牵头部门:市农委市科协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林业局、市扶贫开发办、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民宗委、市民政局、市文体广电局、市卫生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农科所、职业技术学院

(三)实施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提高行动

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为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措施:

——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贯彻落实《省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0-2014年)》,将科学素质内容纳入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促进用人单位加强从业人员的科学素质工作。

——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挥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建立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职业培训制度,承担各种形式的再就业培训和劳动预备制培训。开展“巾帼建功”活动、激励妇女岗位建功成才。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大课题,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

——开展职工科普教育活动。企业、研发中心等组织积极举办面向职工的各种竞赛、专题讲座,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等技术革新活动,组织专家深入企业开展具有行业特点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送科技活动,着力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技能型团队。充分利用科普专栏、职工书屋、实验室、产品陈列室等建设科普宣传阵地。

分工:

牵头部门:市人社局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工能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卫生局、市文体广电局、市工会、市妇联、市科协、职业技术学院

(四)实施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科学素质提高行动

任务:

——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目标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将提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科学素质贯穿于的选拔录用、教育培训、综合评价全过程,大力增强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科学执政科学管理的能力,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科学素质的提高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措施:

——加强对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的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建立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科学素质学习培训制度,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将科学素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对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与学习,提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科学素质。

——加强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科技知识学习。以创建学习型、发展型党组织为载体,各级党委(党组)中心学习组将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建设等战略思想以及科技发展规划、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等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提高党员干部职工科学素质的宣传教育。

——着力提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推进科学发展的执政能力和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科学素质监测、评估体系,在选拔录用、综合评价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中体现对科学素质的要求。

——举办面向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科普活动。组织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示范教育基地参观考察,参加科普报告和科普讲座等各种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提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科学素质的良好氛围。

分工:

牵头部门: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市科技局、市妇联、市科协

(五)实施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提高行动

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健康生活等知识,促进社区居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升社区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激发社区居民提高科学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围绕建设文明和谐的学习型社区,提升社区科普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措施: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在提高居民科学素质、服务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科学生活、安全生活、健康生活等方面的科普宣传教育,引导社区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获取有益知识、拒绝不良信息,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提升自身素质、适应城市生活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实施,提升社区科普能力。充分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建立完善社区科普活动室、图书室、科普画廊等科普设施建设;结合社区信息化建设,发挥好互联网、移动通信、电视等新型传媒的科普宣传功能;逐步建立街道社区科普组织,建立社区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社区等创建活动,组织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

——搭建社会化的社区科普工作格局。有效整合社区内及周边科普资源,鼓励教育系统、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科普场馆等建立起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积极参与社区的科普活动。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面对城镇社区,组织开展专家咨询、科普讲座、科技展览等活动,寓科普活动于文艺宣传、旅游休闲之中。

分工

牵头部门:市科协、市妇联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文体广电局、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旅游局、市国教办、市妇联、市科协、市文联

(六)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任务:

——加强学校的科技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组织开展中、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举办各类科技教育的培训研修,提升科技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科教能力,提高科技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建设高科学素质的教师队伍。

——加强科学教育的基本能力建设。以科学发展观、先进适用技术、职业技能、现代科技知识等为主要内容,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的教材建设,改进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形成适应不同重点人群的特点和需求、满足科学教育与培训要求的教材教育法。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建设新的科学教育基础设施,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

措施:

——大力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鼓励高等院校增设科学教育相关专业,着力培养科学教育的专门师资。增加在职教师培训的科学教育内容,广泛开展中、小学科学教师之间的

业务交流,提高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推进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与课程实施能力建设。

——改进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学方法。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改进科学教学方法,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先进教学理念,增强教育教学效果。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科学教育培训,改革与探索成人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的基础条件建设。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边远农村中、小学的科学仪器、教具、图书等基本达标,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积极开发科学教育网络资源,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公共机构对公众进行分类教育和培训。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实验室等科学教育基础实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与培训场所,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科学教育提供基础条件支持。

分工:

牵头部门:市教育局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农委、市林业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学院

(七)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任务:

——针对社会和公众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需要,注重科学与艺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鼓励和支持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创作科普作品和开发科普资源。

——集成国内外科普资源及信息,建立共享交流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基本科普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促进科普资源开发、集散和服务的社会化,发挥市场机制引导作用,积极推动科普产业发展。

措施:

——加强科普资源建设。繁荣科普创作,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及信息资源的开发,举办各类科普作品创作竞赛;加强民生、生态和应急科普资源开发,探索适合农村和社区科普产品的开发,丰富资源种类和总量。

——加速科普资源的有效整合。集成市内外科普资源和信息,拓展科普资源的服务范围,促进资源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优化配置、提高效能;加强现有科普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共享交流平台,充分发挥科普资源的社会效益。

——大幅提升科普能力。对各类科技、教育等资源进行开发和转化,促进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制作,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分工:

牵头部门:市科协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社科联、市文联

(八)实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任务:

——加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

——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提升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质量。

——组织实施“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

措施:

——提升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质量和水平。坚持媒体科技传播的严肃性和社会性,建立与市场、公众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和科学传播能力。

——建立精品科技传播媒体平台。加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开辟科技专栏、专版和科普读物;丰富广播电视台的科普内容,提高传播媒体的科普传播质量,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

——提高大众传媒工作人员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加强对新闻记者、编剧、作家等传播者的科学素质培养,坚持科学态度和科学责任,提高宣传内容创作的科学精神,提高各媒体工作者与创作者的科学素养与科学传播能力。

——深入实施“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加强校园、农村、城镇、机关学习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提高数字图书馆的知晓率和点击率,有效推进“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

分工: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文体广电局、市科技局、市农委、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

(九)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任务:

——大幅度增强科普基础设施的整体服务能力,增加公众提高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

——优化科普资源配置,增加科普基础设施总量,形成较为合理的区位整体布局。

——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保障体系。

措施:

——加大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将科普基础实施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逐步建立科普基础设施长效发展保障体系,大幅度增强各类科普基础设施的整体服务能力,增加公众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

——完善科普基础设施的特色功能。强化市科技馆的科普服务功能,力争建设体现特色、突出专业个性的县级科技馆;完善市图书馆、科研院所等科普教育基地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发挥其科普教育功能;整合利用社会相关资源,创建、改建或命名一批青少年科技特色学校、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具备教育、培训、展示等功能的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

——推进基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各级各类文化站、广播站、中小学校、党员活动室、科普活动站、农家书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公共设施,充分整合和利用农村和社区现有的科普资源,增加科普图书、挂图、声像资料以及相关展示设备,建设“科普活动站”、“科普图书室”等基础科普阵地。

——大力增加科普基础设施总量。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工业园区面向公众开放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科技设施,支持中、小学校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和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大力优化科普资源配置,开发开放科普教育基地。

分工:

牵头部门:市发改委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文体广电局、市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

(十)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任务:

——大力提升科普人才整体素质。积极开展科普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机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

——积极优化科普人才队伍结构。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稳定专职科普人才,壮大兼职科普人才,培养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逐步建立起强大的科普人才队伍。

——努力培育科普创作和管理人才。鼓励、支持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科普创作设计、科普研究开发、科普策划组织、科普传媒和科普产业的经营管理,培育创作和管理的高端科普人才。

措施:

——加强农村科普人才培养。依托农村和社区的基层党员干部、专业技术骨干、科技教育工作者和科普带头人等,积极发展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培养和造就各类科普人才。

——发展壮大科技辅导员队伍。依托中、小学科技教育教师、科技专家、老科技工作者和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发展壮大专兼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加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素质培养,提高承担科学教育、组织策划科普教育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依托市内高等院校、科研结构、科技媒体、科普场馆等,在实践中培养一批科普活动组织策划和科普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多渠道推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分工:

牵头部门:市科协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宣传部、市农委、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文体广电局、市科技局、市农科所、市工会、团市委、市妇联

(十一)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长效机制

任务:

建立健全社会各界参与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机制。

措施:

——建立人才动员培养机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建立有关动员、培养和鼓励科普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教育、传媒等社会各界参与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科研与科普的紧密结合机制。研究制定在科技计划项目中增加不部分的相应科普任务、在重大科技项目和大型工程项目的实施中增加相应的科普效果评价的办法和措施,鼓励承担科技项目的部门、单位和科技专家推进科研与科普的结合,使社会公众及时了解最新科技进展和科技创新成果。

——强化科普投入和产业发展保障机制。逐步加大对科技场馆等公益性科普设施的投入,保障基本建设、维护良性运转。落实国家对捐赠公益性事业的税收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贯彻落实和完善有利于科普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推动科普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健全监测评估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和科普统计工作,为《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提供监测评依据,为公民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相关部门和结构的业绩考核,对各级各部门开展科学素质工作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督促和问效跟踪。

分工:

牵头部门:市科技局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农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统计局、市文体广电局、市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

三、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严格执行“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把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重点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为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提供保障。

——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的年度计划和工作规划,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互相密切配合协调,共同形成整体合力,扎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切实加强《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督促检查,切实推动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保障条件

——政策法规。在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法律法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条例和地方科普条例的研究制定,完善促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法规;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科普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供政策保障。

——经费投入。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科技、教育和科普经费的投入水平,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各级政府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逐步加大工作经费的支持力度。各有关部门根据承担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任务,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

(三)进度安排

——启动实施。2011年,组织制定本实施方案中11项重点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案,做好“十二·五”《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动员和宣传工作;指导和推动各县(区)制定“十二·五”期间《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方案并启动实施。

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篇3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精神,大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根据《*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根本保证

(一)深刻认识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重大意义。

《*省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下发后,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普队伍、科普阵地和科普手段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全省公众科学素质有较大提高。但是,由于我省科普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完善,科普设施、经费等资源分布不均,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和质量有待更大提高,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比较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仍然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城乡之间公民科学素质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创新创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人才强省,需要广大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作为支撑。要建设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山清水秀、和谐平安的新*,需要广大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来保障。

因此,把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提高自身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强烈愿望置于重要位置,加强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公共服务,使全体公民共享科学技术成果,对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要求,对“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富民兴赣,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崛起的新跨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牢牢把握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积极推进科学技术教育、普及工作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体系,逐步形成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长效机制,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建设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平安*,为实现*崛起的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努力实现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工作目标。省政府文件

到2010年,我省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到2020年,我省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蓬勃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形成完整的体系,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四)明确主要任务,落实职责分工。

“十一五”期间,根据《科学素质纲要》明确的四大重点人群主要行动、四大基础工程和保障条件与监测评估等工作要求,按照部门职能分工,分别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负责各自工作的实施。牵头部门会同责任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协调、指导和组织实施,探索实施工作的模式、机制,开展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做好本部门、本系统的实施工作。责任部门积极主动参与制定工作方案,做好本部门、本系统的实施工作,及时沟通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抓住重点人群行动,认真组织实施《科学素质纲要》

(五)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重点。

1.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育不同阶段,通过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制订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实施计划,落实科学素质教育的各项任务。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资源和基础条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科学教育的评价机制。

2.针对未成年人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组织课外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开展“校园科技节”、“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专家进校园”、“中学生进科研院所(实验室)”等科学实践活动。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宣传教育活动,围绕年度主题开展科普宣传和科学体验活动。开展青少年科技竞赛、国内外科技交流活动,增强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发现和培养我国科技人才后备力量。

3.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针对农村校外未成年人的非正规教育,实施农村未成年人群英计划,以提高生活能力和生产技能培训为着力点,开展面向农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培训,使他们掌握1-2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培养成为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生力军。

4.加强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健全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长效机制。重视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创建活动,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家庭教育全面开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科技馆、科技类博物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动(植)物园、高科技型企业和农业科技园等科技展教场所,定期免费或优惠向未成年人开放,面向未成年人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拓宽中小学生知识面和锻炼实践能力。加快科技展教品的研制和装备,加强社区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建设,扩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渠道和机会。

5.繁荣少儿科普创作事业,少儿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要精心策划选题,创作、出版并积极推出一批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未成年人读物和视听产品。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要加大科技传播普及力度,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由省教育厅、省科协、团省委牵头,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广电局、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省社科院、省妇联为责任单位。

(六)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以推进农村科普示范工程和提升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为重点。

1.进一步实施农村科普致富“十百千”示范工程,每年创建10个以上省级科普致富示范村,各市、县(市、区)每年各创建10个科普致富示范村,在全省打造一批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强的先进村级党组织,做大做强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带动能力强、服务农民的龙头企业、农技协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一批示范作用强、覆盖面广、效益好的支柱产业和科普致富示范基地,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农村科普服务队伍。进一步推进“三培两带”活动,培养一批农村科普致富带头人,使之成为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农民科普致富。

2.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经常性的、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农村科技教育与实用技术培训,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推进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计划等。建立健全以各级党校、农村函授大学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重点的培训网络,开辟高校、职校、夜校等参与培训的渠道。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每年接受不少于1次的实用技术培训,掌握1项实用技术。每年有20万农村劳动力接受各种系统化、提高型的科技培训。分期分批对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集中培训1-2次。

3.大力开展农村科普宣教活动,通过“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全国科普日、科技周、科普集市、科普之春(秋)等特色科普宣传活动,通过科普报刊、广播电视、科普网站、科普展板等科普园地,提高广大农民科学生产和生活的能力,增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生态家园的意识,树立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遵纪守法、反对愚昧的新风气,推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

4.深入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到2010年,实现全省1/3的县(市、区)成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重点加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的村级科普设施建设,乡乡(镇)建有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配备科普员;村村建有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有科普员。结合实施“科普惠农计划”,推动全省行政村开展科普设施建设活动。

5.充分发挥农村科普组织网络和科普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大力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农村科技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重点培育和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专业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实施农业专家服务团、“科普大使”组织与科普示范基地、农函大培训点、基层农技协对接工程,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为专业户提前、产中、产后全程跟踪服务,形成动员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长效机制。

由省农业厅、省委组织部、省科协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劳动保障厅、省广电局、省农科院、团省委、省妇联为责任单位。

(七)实施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以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提高再就业能力为重点。

1.深入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把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井冈山精神的主要内容融入“科教进社区”活动,通过开展专家咨询、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科学知识竞赛等科普活动,推动社区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氛围。通过创新社区科普活动的机制和方式,提高活动的实际效果,推进社区科教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2.围绕每年的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重点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区科普学校、市民学校的作用,积极创建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科普教育和培训活动。

3.加强科普队伍和服务能力建设,健全街道、社区的基层科普组织网络,建立社区科普长效机制。依托各级学会的科普专家和各级“科普大使”队伍与社区建立定向的服务机制,形成实施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的骨干队伍。培训志愿者,吸纳有专长的科普志愿者,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引导社区居民开展自我服务。大力推进社区科普学校发展,加强师资培训和教材开发,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

4.进一步优化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各级科协、技协、职教协会和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培训中心等社团、机构的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再就业培训和劳动预备制培训,提高城市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加强企业职工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的力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5.围绕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推进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养一大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型、复合型和知识型高技能人才,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广泛开展操作比赛、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厂会协作”、“金桥工程”、“讲理想、比贡献”等活动,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由省劳动保障厅、省总工会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事厅、省广电局、省科学院、省社科院、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为责任单位。

(八)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以提高科技意识和科学决策水平为重点。

1.认真贯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将全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知识学习纳入干部理论学习计划和培训规划,将提高科学素质作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教育规划和相关计划的重要内容,将提高学员科学素质列入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的教学计划。

2.组织、人事部门在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及公务员录用考试时,要把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列入考试范围。建立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学习培训制度、培训登记制度,形成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终身学习机制。逐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监测、评估体系。

3.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积极参与每年的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和主题科普活动。每年省、市、县(市、区)有针对性地面向各级领导干部组织一定场次的科普报告会。

4.推动各级报刊、广播电视、政府网站及出版机构,以提高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和科学决策、科学管理能力为目标,创办专题、专版、专栏,出版系列丛书。

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人事厅牵头,省科技厅、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省社科院、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为责任单位。

三、推进基础工程建设,确保《科学素质纲要》顺利实施

(九)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以促进科学教育课程发展和增强培训功能为重点。

1.深化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科学课程的需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图书室,充实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

2.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每县市认真办好一所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完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科学教育软硬件资源配置,以科学发展观、先进适用技术、职业技能、现代科技知识等为主要内容,改进传统教材的编写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进一步增强高等院校、干部学院、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等机构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能。

3.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和农村化技术学校科普教育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学历层次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师范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科学教育教师。

由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牵头,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劳动保障厅、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省社科院、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为责任单位。

(十)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以繁荣科普创作和搭建科普资源服务平台为重点。

1.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编创、科技传播等专业机构、团体和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开展优秀科普作品的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动,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促进科普创作繁荣。

2.建立将科技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资源的传导机制。集成社会已有的科普作品和科普信息资源,搭建为基层提供科普挂图、专题科普展览、科普音像、科普报告、科普教育资料等共享和交流科普信息资源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科普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3.支持、扶持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开辟具有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网络科普新途径。开发一批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科普教育动漫产品等。

由省科协、省科技厅牵头,省教育厅、省农业厅、省广电局、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省社科院为责任单位。

(十一)实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以提高科技传播力度和推动科普产业发展为重点。

1.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增加和充分利用好广播电视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提高科普书刊的品种和发行量,大幅度增加科普网站、门户网站、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

2.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积极培育科普文化市场,推动我省科普文化产业的发展。择优扶持影响大、有特色和覆盖率高的广播电视科技栏目,以及点击率稿的科普网站。鼓励和吸引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参与创办广播电视科普栏目、科普网站等,开发与经营科普类广播影视节目、书刊、音像制品、教育和游戏软件等,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普文化产业格局。

3.提高各类媒体对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

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省广电局、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省社科院、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为责任单位。

(十二)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以加快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科普教育功能为重点。

1.各级政府要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本级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加强对科普设施建设的宏观指导,规范科普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加快对现有科普设施的更新改造和管理改革,充实内容、改进服务、激发活力,满足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提供捐赠、资助,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2.整合利用社会相关资源,充分发挥科研基础设施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资源优势,每年建设一批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前提下,新建一批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科技类博物馆,或者在现有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基础上,增设科技教育功能,丰富教育内涵。经济条件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的市、县(市、区)应建成一个以举办科技展教等活动为主要功能,规模适度、内容较丰富并体现当地特色的科技馆。

3.加大基层公共科普设施建设的力度,在城乡社区和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科普画廊(宣传栏)、科普活动室(站),建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到2010年,全省50%以上的城市社区要依托社区活动中心等场所建有1个科普活动室或科普学校、1座科普画廊等。为部分市、县(市、区)配备科普大篷车,以“流动科技馆”的形式为城乡社区、学校和贫困、边远地区提供科普服务。

由省科协、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厅、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为责任单位。

四、强化监测评估体系,促进《科学素质纲要》全面实施

(十三)加强政策法规、队伍建设与监测评估工作,以落实措施、组建队伍和建立体系为着力点。

1.开展科普事业、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关政策的专题调研和科普工作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制定与相关政策法规配套的实施细则,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措施,落实和完善扶持科普事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2.依托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支持科技专家主动参与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依托高等学校培养创作、编辑、组织、策划以及理论研究等各类科普人才。根据科普事业发展需求,在高等学校现有的传播学、博物馆学等相关专业中设立科技传播专业方向,改革专业课程内容,为科普事业培养适用人才。

3.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农民科技培训、企业技术培训和技术创新成果推广,鼓励、扶持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投身于科普创作之中。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高校学生和离退休科技、教育和传媒工作者等的专业和技术特长,培养高素质的科普兼职人员,按科普服务需求组建不同类型的科普志愿者队伍,并对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4.按照《公民科学素质基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监测指标体系,开展对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情况的试评估。开展全省科普统计工作,掌握科普资源概况和配置状况,为政府科普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由省科技厅、省委组织部、省科协牵头,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农业厅、省劳动保障厅、省广电局、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省社科院、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为责任单位。

(十四)坚持统一部署,扎实推进,分四阶段实施《科学素质纲要》。

1.启动实施阶段(*年):

——各级政府建立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机构及工作制度;

——分解任务,明确工作职责,牵头部门会同责任单位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开始组织实施;

——落实政策、投入等相关保障措施;

——开展动员宣传;

——研究监测评估。

2.重点推进阶段(2008年):

——推进主要行动和基础工程;

——落实政策、投入、队伍建设等相关保障措施;

——探索、研究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工作模式和机制,总结经验教训;

——开展监测评估。

3.全面发展阶段(2009-2010年):

——继续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针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提出并落实相关措施;

——逐步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建设;

——开展中期评估,并组织表彰。

4.评估总结阶段(2010年):

——对《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

——进行表彰和奖励;

——研究制定“十二五”时期的阶段目标、任务和措施。

五、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形成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

(十五)加强领导,组织落实。

省政府负责领导《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工作,进行统一动员部署和检查监督。全省实施工作由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领导。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能范围积极开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以外的有关部门,也要结合本部门实际,积极参与实施工作。

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大局,从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对《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成立由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参加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本地区《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

(十六)统筹规划,政府推动。

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实施工作实行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共同负责的工作制度,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科学安排实施步骤,充分履行相关工作职责,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提供必要条件,加强指导督查,探索新形势下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各级政府明确本地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任务及责任单位,制定规划和组织实施要坚持因地制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成效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

(十七)协调联动,注重实效。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要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合理确定实施工作的主要任务,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目标。既要注重工作的统一性,又要注意地区的差异性,充分履行相关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协同配合,形成整体合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相衔接,重实际、讲实用、求实效;既要加强纵向沟通联系,与全国全省整体工作推进保持一致,又要加强所属各单位和团体之间的横向联合,形成上下联通、左右协同的工作格局。

(十八)加大投入,提供保障。

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的要求,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为《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切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有关规定,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经费的增长速度,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科学素质纲要》的顺利实施。

落实各相关部门实施经费。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根据承担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任务,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

鼓励捐赠,广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篇4

(一)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农科教三结合的作法

1.美国科研、教育与推广的体系

美国实行的是政府领导、以州立大学农学院为主体的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的体系,同时,建立了全/,!/国农业研究、推广、教育和经济学咨询委员会,由30人组成。职责:一是向农业部长、州地学院提供农业研究、推广、教育和经济学政策及各项咨询;二是评价有关农业研究、推广、教育和经济学的政策及各项成果和效率;三是检查农业部有……

对农民进行无偿的技术推广服务,这也是美国农业科技得以快速推广的原因之一。

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其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联邦政府,占50%;二是州政府,占25%;三是县政府占25%。地方县政府尽管在经费构成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在发挥科技推广作用方面举足轻重。每一个县政府都设有农业技术推广委员会,由3-5人组成。该委员会负责当地农业项目的推广和协调工作。农业需要什么技术,谁能提供技术,由委员会负责人(站长)与有关大学专家及企业取得联系,进行协调。通过委员会这一中介环节将科技与生产紧密地联系起来。

美国教育、科技与生产三者通过独特的科技推广网相互交融,联为一体。美国的科技创新之所以能够始终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经久不衰的强大动力源,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这种具有强大桥梁功能的中介环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农业推广体系

(1)以农协为主体的推广模式。如日本和我国的台湾省。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会组织和农户,农业发展的受益者是农会组织、农户和政府;推广主体是政府和农协,政府通过农协进行具体的推广活动。由于受农户生产规模小的制约,农业推广一般为非直接获利性的。

(2)以私营咨询机构为主体的推广模式。如澳大利亚推广模式。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大中型私人农场,规模生产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迫切,使得农业推广有利可图;推广主体是政府和私营咨询推广机构。由于性质的不同,政府推广以无偿免费服务为主,私营机构的推广则为有偿服务。

(3)政府推广机构为主的模式。如印度、韩国的政府单一化推广模式。农业生产的主体多是分散的农户或农场,农业推广的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建立推广网络进行技术指导,以非营利性推广为主。随着企业的发展,近年来这一模式有趋于多元化的趋势。

(4)大学、合作社和私营机构相结合的综合推广模式。如美国、荷兰、法国等国的推广体系。这种模式的农业生产主体是各种农业供销社和规模不等的私营农场,推广主体包括政府、农业合作社和私营企业,其中政府与合作社的推广活动属非营利性的,私人企业的推广服务则是有偿的。美国公益性推广以大学推广中心为主,营利性的技术推广则以企业为主。荷兰从1993年起放开全部推广机构,政府采取补贴的方式支持推广工作。1993年3月起荷兰又将研究机构和大学推向市场,采取先放开、后收购的办法,收效很好。

(5)多元化的推广模式。如泰国的政府、企业相结合的多元化推广模式。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户和农业企业,政府和农业企业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政府通过建立完善、高效的推广体系推广农业技术,农业企业通过实施产销一体化经营,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3.几点启示

(1)推广组织的多元化。单一的政府推广体系难以适应多元化、复杂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必须引导企业、农协等非政府组织的共同参与。

(2)技术用户应是推广的主体。积极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引导用户以多种方式参与推广是世界推广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也是发展的方向。

(3)政府行为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坚持谁受益、谁推广的原则,实现推广费用的合理分担。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公益性的工作由政府支持,效益明显的技术由企业去推广。

(二)我国农科教初步改革的作法和成效

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农科教结合和科教兴农战略方针的落实,把农科教结合作为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紧紧围绕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农业、科技和教育改革,在全国共设了12个农科教结合示范区,通过示范区,不断探索农科教结合的最佳途径,使农科教结合的领域不断拓宽,农科教结合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1.初步建立“三大体系”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农村的人才培养、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三大体系”的需要越来越迫切。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多年的努力,这个体系得以建立并逐步加以完善。

(1)农村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示范区促进了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其主要表现:①职业学校面向农村农户和农业企业的需要设置专业,实行定向招生,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技能训练,为第一线培养和输送有技术的劳动者和经营者。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教学、实验示范与技术推广相结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结合。②在普教中引入职教因素。一是实行“3+1”,即初中毕业后再学1年农村实用技术;二是对落榜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集中培训,实行“绿证”换“红证”的办法,让他们学习农业实用技术课程,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达到绿色证书的标准,回农村有一技之长。为了配合农科教改革工作,各示范区都加强和完善了培训中心的建设。一些地方的农科教结合培训中心还把短期、中期、长期培训三个层次紧密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和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强化农村人才培训,示范区的农村教育基本形成校内、校外两条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彼此衔接,协调发展的新型的农村教育体系。

(2)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得到完善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建立健全了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为纽带,村为基础,专家和群众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使得技术推广工作层层有人抓、有人管,目标明确,任务落实,措施到位,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是深入开展科技推广活动。各地都紧紧抓住科技推广这一关键环节,大搞技术培训活动。

(3)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

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撑了示范区农科教结合的发展。一是积极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协会,促进了农科教结合的发展。使农民成功走向市场,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把农业生产引向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方向,促进了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形成;二是农业科技组织、服务组织走向市场。示范区创办科技市场,集农业科技、农业科技产品、农用物资交易、农业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组织、围绕本地的龙头企业、支柱企业,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发挥科技市场在农科教结合中的促进作用,并依托他们的服务,把科技带入千家万户。

2.拓宽了农科教结合的领域,丰富了结合的形式和内容

(1)拓宽了农科教结合的领域

各示范区围绕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科教结合也由种植业、养殖业向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等多种产业发展,并且进入了开发、农业项目引进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农业各个领域。科教兴村、科教兴山、青年星火带头人计划,特别是现代化传播媒介进入农科结合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地方建立了农业教育电视台、站,并以县办、乡办、村办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2)农科教结合的形式不断丰富

各示范区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除了继续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和科技推广等方面实行结合外,还探索出农科教结合的新途径。

一是在产业化过程中实行农科教结合,生产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办学培养技术人员,并且与科技部门联合共同开发新技术,把技术培训、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融为一体;二是以科技能人、专业大户为依托,带动周围农户科技致富,在示范中实现结合;三是集中专家意见,在决策上实现农科教结合。一些地方在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确定工作思路、重大开发项目及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方面,广泛征求专家意见,集中专家的智慧,在决策中体现农科教结合;四是在农业高科技示范区的建设中结合。这是实现高层次农科教结合的重要途径。

(3)扩大了农科教结合的典型群体

示范区的农科教结合工作正在由点上突破向全面推进和提高阶段过渡。各示范区涌现出一批较高水平的农科教结合的典型。进而全面开展农科教结合基地建设。通过典型示范,推动农科教结合工作深入发展。

(4)全社会积极投入示范区建设

近些年来农科教结合的一大特色就是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在充分发挥农、科、教等方面职能部门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扩大统筹范围,把组织、青年、妇女等有关部门也纳入农科教结合的工作中来。

实践证明,建立农科教示范区有力地推动了农科教结合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3.实施绿色证书制度

绿色证书制度也就是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绿色证书工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实施。从1993—1995年为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加强组织领导,探索和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组织制定有关的程序和办法,编写、制作文字和声像教材等,为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做好准备。一些试点工作开始比较早,已经具备条件的省、市、县,可以由点到面,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面上的工作创造和积累经验。1996—2000年为全面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的重点是,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培训活动,充分发挥绿色证书学员的作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引导并帮助农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顺畅地发展。通过实践,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制度。2001年以后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阶段,使我国的农民技术教育逐步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并建立农村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的制度。

4.农技电波入户

农技电波入户是在农科教结合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做法:

(1)建立体系,健全网络

河北省把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技电波入户网络作为突破口,探索出“两线一中心”的模式。两线即“天上”和“地下”两线。天上一条线指县电视台设固定栏目,通过天线电波传送节目;“地下”一条线,指在乡放像小分队并在村设放像点,作为拾遗补缺或强化培训,由县制片中心负责管理;“一中心”,即县(市)农业局建农业科教制片中心,集采、摄、编、制为一体,是该工程的中枢。同时在各级设通讯员、联络员和监督员,由县电波领导小组负责管理。

(2)搞好培训,建立一支精良的农技声像队伍

河北省县(市)制片中心为建立一支精良的农技声像队伍,加强对专职人员的培训,以中央七频道农业节目为教材,并举办培训班。还要请国家、省、市专家指导、讲评,在农业学校开办农业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由于采取了这些有效的措施,农业科技宣传教育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克服困难,求得支持,争取发展

农技制片中心硬件建设需要资金,河北省争取财政支持,同时各县、市又多渠道筹措资金。

(4)提高质量,多出精品

农技电波入户,选题是关键,制作是基础。只有抓住农民的需求和热点,才能吸引农民,提高收视率。因此,河北省要求节目要面向农业、农村、农民,为三农服务,从采编选题入手,与农民需求紧密结合,围绕农民关心的热门话题做文章,力求形式要活、内容要新、层次上要深、艺术上要精,做到可看、可学、可做、可信。为了提高节目质量,1997年河北省举办了农业科教电视“兴农奖”评选活动,激励制作人员多出精品的积极性。

农技电波入户,定位在农民、市场、科技和效益上,利用了农村电视较普及的优势,把农村电视作为农民获得知识、获取信息的工具,建立起了直接通向千家万户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成为农民学习农业科技,了解农业市场,掌握农业政策,寻求致富门路的重要渠道,因而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二、我国农业、农村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农林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不适应。高等农林教育的教育思想还不能很好地反映农业和农村急速的变革,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思想转变上还有一定的惰性。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等都与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2.地位不适应。轻视农业以及农村的传统偏见和行为,严重影响高等农林教育的战略地位。如高等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中学毕业生不太愿意报考农林院校,形成了恶性循环,危及高等农林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这就使高等农林教育的实际地位与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要求不适应。

3.体制不适应。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是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高等农林教育的教学、科研、推广,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科研、推广相分离的体制,使得高等农林教育不能很快地发挥作用,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4.投入不适应。突出的表现在高等农林院校基础设施差,现代化装备水平低。据教育部1998年底统计,全国50所高等农林本科院校仪器设备的价值平均每校为2283万元,是清华大学的5.58%,换言之,清华大学的仪器设备的总值是高等农林院校平均值的17.89倍。高等农林院校生均仪器设备为5371元,只略高于标准(5000元),是清华大学生均的1/3。农林科是研究生物及生命科学的,复杂的研究对象,要求有现代化的装备,但不少农林院校的仪器设备还是公私合营时的产品,现代化的仪器不多。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是国家投入不足,也与高等农林教育的经济效益回报低,导致自我发展能力弱有关。

5.结构不适应。农林业生产已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生产链已向产前和产后延伸,走向专业化,走向持续发展。尽管高等农林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仍不适应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需要。

(二)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农村长远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需要

我国农村还有约20%人口的地区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约8%人口的地区没有普及初等教育,扫盲和巩固扫盲成果的任务仍很艰巨。据1997年我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的占80%,文盲占14%。致使全国约40%的行政村没有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建设速度慢,全国农村劳动者的年培训率只有约20%左右,农村劳动者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只有88万,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就占了60%,平均万亩土地仅有0.8个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仅有0.16个技术人员。

(三)农村教育结构不尽合理

农村职业教育还很薄弱,农村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只有29%,比全国城乡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还很突出。

(四)农业和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普通中小学差距较大,薄弱学校占有相当比例;职业学校教学设施普遍不足,实验实习条件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国家财政至今没有培训农村劳动者的专项补助经费,成人学校办学条件简陋;高等农林院校装备水平低,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五)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制不顺

在教育内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普通教育统筹不够,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效益;在教育外部,农、科、教等部门在教育培训上自成体系,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合力。特别是表现在农科教推广体系不顺:

1.运行机制不适应发展需要。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以政府为主体的模式,运行机制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制定的,使公益性及营利性推广工作均由政府承担。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2.生产一线推广人员少。目前,乡村一级组织不健全,大部分推广人员在乡镇以上,一线人员缺乏,使得推广工作出现基层断层。

3.推广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非专业人员多。目前,我国农业推广队伍中,80%的人员都集中在种植、养殖、病虫防治等产中领域,而发展高效农业、特种农产品,以及产后加工等领域专业人才缺乏。另外,许多地方推广机构中安排了许多非专业人员,难以开展正常的专业工作。

(六)不少地方对农业和农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过多地强调农村教育的升学功能,忽视农村教育的经济功能,仍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社会上及一些党政部门甚至拿升学率作为衡量农村教育办得好坏的主要标准。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现象。

(七)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据1997年我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的占80%,文盲占14%。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在美国,农民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2年,我国只有5年。一项先进技术在美国推广只需1年半时间,在我国平均是6年,甚至更长。我国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只有42%,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在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仅为400万,而玉米、大豆的产量却占世界产量的45%和51%,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65%和67%。我国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30%,且质量与国际市场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国际市场上无竞争优势可言。

三、今后农业和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落实农业、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农业、农村教育发展速度,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主动与农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二)总目标

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行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在确保“两基”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高等农林教育的发展步伐。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适应农村长远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需要的新型农业、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和运行体制,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战略目标

1.“十五”期间的量化目标

围绕农业发展新阶段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快发展步伐,着力于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扩大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大力提高创新能力,为生产发展、农业科技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1)高等农林院校本专科招生数占全国总招生数的8%,其中农林科专业占4%;研究生招生占全国的7—8%。在校生数占全国在校生总数10%,其中农林科占4%;在学研究生占全国的6-8%。

(2)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和巩固率继续提高,青壮年文盲率进一步下降,有条件的地区基本满足学前教育的需求。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已实现“普九”的农村地区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并大力发展学前二年、三年教育;已经普及五年(六年)义务教育的贫困地区,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初中,逐步提高义务教育年限;已经普及三年(四年)义务教育的贫困地区,要普及五年(六年)教育;全国青壮年非文盲率巩固在95%以上,“三片”地区青壮年非文盲率提高到90%以上。农村初中普遍试行“绿证”培训。全国成人非文盲率提高到95%以上。力争使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普遍接受一定时间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3)努力扩大农村成人教育培训规模,使每年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者比例达到30%以上。5年内,使农村劳动者都能够接受相应的实用技术培训,其中培训农户科技当家人1.15亿,“绿色证书”获得者达到2000万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一两项脱贫致富的实用生产技术;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适应农村产业化需要的生产技术,使一部分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对于务工农民要普遍加强岗位培训,提高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建立健会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重点建设好10000所示范性乡镇化技术学校。

坚持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方针不动摇,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力争使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广大群众都能得到相应的教育与培训,使农村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能够普遍接受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今后5年农村职业教育要努力培养800万左右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每个县要建设好一所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或职业学校,其中1500所达到全国重点职业学校建设标准,辐射1万个乡镇,10万个村,培养100万新型农民、致富能手和村镇干部,带动1000万个农户致富奔小康,全面推进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两个文明建设。每个省(区、市)建设好一所示范性高等农业职业学校。今后5年,高等院校要为农村培养50万左右高等专业人才。

(4)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加快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的速度,为农村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创造条件;缓解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专业课师资、实验实习设备不足的矛盾,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

“十五”期间我国同龄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10.5%提高到13%左右,高等农林院校要积极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专科(含高职),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步伐,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使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有较大幅度增长。

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通过努力,到2005年,使我国农村现有劳动力普遍接受一次以上培训,其中每2户中有一名科技当家人,每10户农民有一名获得“绿色证书”,每个行政村有10人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每个乡镇有10人受过大专以上教育。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搞好高等农林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成人学校战略性调整。

2.2006年至2020年的量化目标

初步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高等农林教育体系,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高等农林教育的行列,高等农林院校走向多科或综合,若干学科和专业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储备。

(1)我国同龄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13%提高到20%以上。与此同时,要使我国高等农林院校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同类院校的发展水平,并使若干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困境;对策

据统计,2004年,我国普通高中招生85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30万人,两类教育招生相差约300万人。在2005年6月14日召开的全国县级职教中心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未来的几年内,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将维持在850万人左右,主要任务将转到提高质量上来;从2005年开始,中等职业教育每年要扩大招生100万人;经过两到三年的努力,实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努力形成高中阶段两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这300万人的增量,解决问题的重点在农村。目前,全国已有1.4亿农民进城务工,还有1.5亿农民需要转移,无论是向非农业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转移就业,农民群众都必须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迫在眉睫。

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

2001年,中国总人口127627万人,乡村总人口93383万人,占总人口的73.2%,其中生活在农村者79563万人,占62.3%,另有13820万人生活在城镇。中国人口9亿以上是农民,实际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国家。更为严峻的是,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据测算,至少在40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

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最艰巨的任务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解决致富问题。而农民致富的关键,就在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和农业劳动者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一些中小学毕业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无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

但与众多农村孩子“无学可上”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大多农村职业学校“等米下锅”。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德元指出,与现在农村劳动力8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技能培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生存危机。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一)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职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缺失和职校生源的校度匮乏。目前,我国技术工人总量求大于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2005年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用人需求比上年上升6.2%,各类技术人才明显供不应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技校的招生不容乐观。许多学校每年暑假都要派出招生教师到学生家里做工作,甚至开专车接学生和家长到学校参观,先考察后报名,但仍有很多学生和家长表示没有兴趣。为完成招生计划,不少学校还出台了奖励政策,但就读学生依然很少。

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基础设施跟不上,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室里讲养猪、黑板上搞科研的现象比比皆是。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职业高中年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44.3%;专业师资严重缺乏,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没有实践经验,而一些老的专业教师又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农村职业学位的毕业生就业难农村职业学校普遍成立毕业生就业专门机构,通过联合办学,与用人单位签订安置协议等办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但效果并不理想。据某职高对本校毕业生400人进行走访调查,专业定向教育从业率,农学、水产、财会的对口从业率分别为19.70%、7.07%、8.30%。从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看,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农民基本上是“种田管温饱,致富往外跑”,职业学校许多毕业生走上州出务工经商的路子,用非所学。

科技培训开展难。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教育部把农村教育工作的“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重中之重”。各个乡镇均兴办了乡镇化技术学校,各地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开展乡、村两级应用技术培训,对普及农村科技知识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两基”目标的实现,目前扫除剩余青壮年文盲和脱盲巩固提高工作基本停顿,大规模的应用技术培训也无人组织,不少乡镇化技术学校已改作他用,教育资源严重流失。

(二)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人们重视普通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学校被视为二流学校。许多家长都不愿送自己的孩子进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同时,应试教育传统使许多教师、家长把与考试、分数无关的都归为不务正业,这就使许多学生鄙视职业教育。

“两高”扩招的影响。近两年来,国家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即通常所说的“两高”(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扩招。“两高”扩招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其中应当包括城乡职业高中的扩招。但是,我们看到的是高教和普教热气腾腾,而不少地方的职业教育却滑入低谷。

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不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力图改变职业教育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种种弊端,试图借助市场的力量搞活职业技术学校。但是,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职业教育的所有问题,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仍需承担主要责任。尤其在财政投入方面,政府不增加甚至减少投入的做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简直是雪上加霜。中等职业教育成本一般是普通高中的2—3倍,市场无法代替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投入。职业教育实施的是专业教育,需要比普通教育有更多的设备、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没有政府的高投入,职业教育很难实现专业化教育目标。据统计,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只占职教事业经费的20%左右,这种理论重视、实际忽视的做法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

从职校的收费标准来看,政府投入不足势必导致职校收费标准提高。在我国,一般来说,各级职业学校比普通学校要高出1~2倍的收费标准。职校所实行的高收费政策,无疑会进一步促使学生去挤高考“独木桥”,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生源。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摆脱困境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进一步明确农村教育的目的,加大职业教育比重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思想障碍是人们追求上高中、升大学,鄙薄职业教育,认为普通教育是一流的正规教育。职业教育是二流的非正规教育。这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必须消除,我们应该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两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进一步明确农村教育目的,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农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各级实用人才,要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加大职业教育比重。无论是高中阶段还是义务教育阶段,都应当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在小学阶段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在中学阶段设置职业技术课程,培养适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乡土人才是农村教育的根本。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中高级人才。

(二)政府要适当加大对职校生均经费的投入,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政府应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大对职校的经费支持。鉴于许多职校的资金利用效率低,政府可以改变投入方式,可根据每年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拿出应当投入的职业教育经费,在对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进行科学评估和认证的基础上从优选择,并在验收合格后直接购买教育成果,将职业教育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投入资金的使用效果,而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增强政府加大对职校财政支持的自信心。政府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可以将行业、企业作为职校的合作伙伴,将其纳入职业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机构,以优惠政策为职校与企业合作牵线搭桥。

(三)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农民学习和培训提供良好的场所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关门办学”和“单一办学”,学校只注重对在校生的学历教育和培养,办学形式单一,这种办学形式和培养方式显然不利于农民的学习和培训,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改变办学形式。

在办学体制上,要建立健全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普教、职教、成教相互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农民终身教育和培训的体制。

在办学形式上,加强对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进行学历教育,有规划分步骤地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科技的致富领路人。同时,定期吸收农民参加专业进修,为农民开设与农业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大专专科课程,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

在教学方式上,实行产、教、研相结合,把学校的实验场所建立在农民的试验田上,把学校已有的农业科技园区、生物科技园区建设与对农民的示范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现场指导和示范,使学校的教学实验场所也成为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的园地,为农民提供一个学习、进修、培训的良好场所。

(四)要适应市场需求

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要与市场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如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和制作光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户授课讲解,现场回答问题,培养科技示范户。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如家政、建设、服务、修理、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运用等,但所有内容都必须有针对性,要根据自身的特长,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使其尽快掌握1-2门实用技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五)要多方扶持

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篇6

现实中西部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举债”达标问题较为普遍,已对西部农村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形成严重制约

在我国不少农村地区,存在为“两基”而“冲刺”达标的现象,在西部地区表现得则非常突出。为了“普九”达标,许多地方采取“先上马,后备鞍”的办法,经县级政府批准,进行教育集资,创造或改善办学条件,然后再分年逐步偿还;或者向银行贷款,以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而债务人一般是学校,乡镇政府只是口头承诺偿还贷款。费税改革后,乡镇政府借以推脱了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因此,“两基”达标后,很多农村中小学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据测算,全国欠债500亿元左右。(注:李培利,“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任重而道远”,2004。)西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存在“举债普九”现象,这些年来,在落实农村“普九”、进行“两基”达标验收和改善办学条件时,相当多的学校用贷款进行中小学危房改造,建设“普九”工程,因而负债累累。有学者认为,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教育的欠债主要是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

据我们对贵州省息烽县的调查,为迎接2000年的“两基”验收,县里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改善办学条件。世行贷款工程、义教工程的作用尤其重要,但其项目资金都只落实在主体工程上,需要县里匹配资金。由于县财政紧张,无力匹配,匹配资金和附属工程资金就都要由学校承担。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只好赊帐举债进行建设。根据县财政审计监察几部门核实的数据,全县“两基”欠帐911万元。这笔欠帐学校无力偿还,县财政和县教育局也没有款项拨付。据我们在一些学校了解,很多学校校长被施工单位追债弄得焦头烂额,极大地影响了学校工作。对甘肃省通渭县的调查发现,1995年该县实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97年达到省颁脱盲标准,2000年通过市县“普九”和国颁脱盲标准验收,2002年“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市评估验收和教育部的审查认可。事实上,通渭县在“普九”工作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基本都是校舍破旧、设施简陋、场地不足、仪器短缺,采取了“集、贷、借、垫”等办法,多方筹措资金,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硬件建设达到了一定标准。但由于当地自然资源的匮乏和经济条件的落后,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在“普九”工作中的欠帐不能及时归还。目前,全县尚有“普九”欠帐1200多万元。

四川省仪陇县的情况是,仪陇县教育局的调查报告显示,该县承担义务教育的学校与政府共同负债高达5000万元。调查报告中提到,“乡镇和学校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部分学校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如今没有负债的学校几乎没有,多的几百万,少的也有几十万。”调查显示,当地不少教师认为学校背负的巨额债务,与“普九”过程中工程建设硬上马有很大关系。当时县里为了争创部级“普九”先进县,将标准定得很高,很多学校要想达标就必须举债。而“普九”建设完成,仪陇县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县各级政府当初对学校的拨款承诺却始终没有完全兑现。

对西部一些省份的总体调查显示,广西至2002年底,农村中小学累欠债务达26亿元,其中社会贷资5亿元,工头垫资11亿元;从地市看,玉林市欠贷6.4亿元,贵港市欠债3.7亿元。合浦县公馆镇的47所学校有44所欠债,总额达4600万元。陕西“普九”债务15亿元,另有危房改造欠债8.09亿元。四川2000年“普九”负债总额达39亿元。其中安岳、巴中等县均超过1亿元。重庆市近几年仅投入校舍危改资金就达4.44亿元,全市教育欠债已达15亿元,这还不包括正在搞“普九”的6个县;四川广安市为“普九”累计举债达1.9亿多元,全市现在教育欠债已超过2亿元。而重庆市在“两基”方面的负债已经高达23.8亿元,地方财政在农村教育投入上面临巨大的压力。

(二)西部农村办学条件差,与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要求相差较远

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是农村教育发展中长期遗留下来的问题。中小学校舍原本建设标准就低,再加自然损耗和灾害,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危房。这些年来,中央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在不同时期也提出了一些阶段性目标,但从目前情况看,这个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到2002年底,全国农村危房比率仍占7.6%,D级危房也还存有4000万平方米。

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危房问题更为突出。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的抽样调查显示,样本小学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37.8%,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占22.3%,购置教具、墨水、粉笔等资金不足的占32.5%。我们在对甘肃省通渭县的调查中,走访了有代表性的3所中学、4所小学中,危房率平均占到50%,最严重的两所小学危房率是100%。而通渭这个有着如此严重危旧校舍的西部贫困县,2004年仅得到125万元的义教工程和危改工程资金,各级各类学校面临校舍破旧、设施简陋、场地不足、仪器短缺等问题,虽采取“集、贷、借、垫”等办法多方筹措资金予以解决,但基本上是旧债未还,又添新债。目前,通渭县的适龄儿童仍处于入学高峰期,仅2002年净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562人,需增加教室70余间。事实上,在西部地区,由于缺乏起码的办学条件,农村大班额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相当一部分学校学位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

从西部12省区2002年末农村初中和小学危房率情况看,西部大部分省区农村初中危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区仍较大幅度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小学危房率看,有8省区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云南、甘肃、内蒙古农村小学危房率相当高。

学生宿舍和教师住房的缺乏是西部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学校存在的问题。而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地势复杂的特点决定了这种需求较之其他地区要强烈得多。我们调研的贵州息烽县,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甘肃通渭县现有初中学生29544人,需要住校的学生达三分之二,但由于条件限制,目前在校住宿的学生仅有1000名左右。贵州省的情况则是,农村初中一般办在乡(镇)所在地,普遍无学生宿舍,有食堂的很少。家离学校远的学生,有的投亲靠友寄宿,少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合伙租低价民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每天往返4—5个小时,要走20多公里路,往往是早晚两头黑。一方面给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令人担忧。

2002年西部农村初中和普通小学危房率

省(区)

农村初中危房率(%)农村普通小学危房率(%)

全国平均10.97

7.63

内蒙古

15.90

16.58

广西

11.28

8.02

重庆

5.84

10.76

四川

5.41

8.60

贵州

4.18

5.39

云南

10.13

19.00

西藏

-

7.15

陕西

3.32

5.52

甘肃

16.53

17.51

青海

8.38

8.92

宁夏

13.95

7.48

新疆

9.42

8.6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3》等资料测算。

总起来看,西部地区多数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与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相当多的学校现代教育设备少,教育手段简单,基本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初水平。只有少数地方建立了语音室、微机室,并配备了电脑,大多地方基本上还是在“黑板上开机器、做实验”。按教育部要求,2005年应普及计算机教学,而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在软硬件方面还不具备,目标的实现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三)西部农村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

近几年来,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师资队伍素质有所提高,但从目前来看,西部农村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的情况表现得较为突出。在西部相当多地区存在教师学历合格率低、合格教师短缺、代课教师相对较多等现象。

由于国家对农村和城市学校建设的投资不均衡,导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恶劣,教师待遇差、工资低,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在不少地区,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公办教师人心思走,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亦农亦教”,使农村基础教育力量更加薄弱。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总体偏低。相关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农村和县镇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者分别占25.07%和40.03%,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者分别占11.36%和17.58%。农村教师队伍流失严重,尤其是农村的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难以补充到合格教师,大批村级小学只好找代课教师维持运转。在西部地区,这个问题更为突出,据相关调查,贵州省黔西县的中小学的代课教师有上千人,占全县教师总数的五分之一,在农村初中教师中代课教师占七分之一,农村小学教师中代课教师占二分之一。全县初中教师尚缺825人,农村初中教师合格学历达标率只有73.36%。

我们在对西部的一些地区调查中了解到,农村中小学教师月工资一般在500—600元之间,学校没有其他收入,每月95元的“西部贫困地区生活补贴”,由于需要学校“自筹”,多数学校没有办法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均无力参保。近年来农村“民办教师”问题基本解决,但一批“代课教师”却应运而生,主要原因除了某些边远山区教师留不住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校经费有限,而“代课教师”的工资大约是正式教师的1/3。农村初中基础教育质量差的现象相当普遍。由于农村办学条件较差,加上教师工资偏低,普遍存在吸引高素质教师难的问题,农村学校优秀、年轻教师和音体美、英语教师十分缺乏。我们在贵州所调查到的每个乡镇都有这个问题。而从对西北地区的调查看,农村高学历教师的流失很严重。在西北农村,学校拔高使用教师的现象十分严重,初中毕业生教小学生、高中毕业生教初中生属正常现象。

从另一方面讲,在西部不少地区,农村教师流失的同时,低水平教职员工却在不断膨胀。在一些地区,制度化的乡镇领导轮换,使得新领导不得不滥用权力,安排一帮子人吃“皇款”,在乡镇行政机构人满为患时,就退而求其次,不论合格与否,把一些人安排进农村教育体系中来,形成农村教育管理机构层次增加,农村学校内非教学岗位充斥,低水平的教职员工滥竽充数。在挤占了宝贵的农村教育经费的同时,也大大影响了农村的教育质量。据有关估计,有超过20%的教育经费被滥用,使原本教育质量不高的农村教育更加雪上加霜。

据对重庆市江津市的有关调查显示,在农村地区,尤其一些贫困地区,教师素质状况堪忧。从调查情况看,正规全日制大学生一般都不愿到贫困边远山区的学校工作,即使是分配来了,工作也不是很安心,总想通过各种关系想办法外流。再加上有些好教师又留不住,造成山区学校教师结构不能得到良性改善,教师整体素质差,并形成恶性循环。

在对一些地区的调查中发现,目前贫困地区农村初中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小学调上来或中师中专毕业生直接分配到学校任教,到中学后通过自修或函授获得专科或本科文凭。而自修或函授学理科难度大,学文科相对较容易(目前绝大多数教师主要学习的是中文和政史专业),学历达标了,但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现象严重。师资严重不配套,村级学校的教师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现象,而这部分人绝大多数都是民转公教师,当时为了能转公,通过短期突击培训获得的中师文凭,其质量可想而知。(注:重庆市“九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贫困农村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必须指出的是,教职工编制问题也是目前西部农村学校反映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根据国家所定小学编制标准,学生与教职工比分别为:城市19∶1,县镇21∶1,农村23∶1。我们走访过的西部农村学校,尤其乡中心学校,几乎都反映目前的编制标准偏紧偏严。在这些学校,一个教师讲好几门课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身心疲惫,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四)拖欠教师工资问题突出,影响农村教育的正常发展

拖欠教师工资是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西部,这个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但从目前情况看,“以县为主”并不意味着教师工资就有了保障。某种意义上说,它只是将工资支付的重压从乡镇转移到了县,而并没有转移出农村内部,因此“拖欠教师工资”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继续存在,在某些地区表现得甚至越发严重。西部相当多的县财力十分有限,难以承受义务教育的重负,直接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拖欠。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2003年9月10日于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教师节及纪念《教师法》颁布十周年座谈会”上披露:“拖欠数额依然较大、涉及范围依然较广。而且有些地方陈欠未清又添新欠。”他引述的教育部有关统计显示:截至2002年7月,全国累计拖欠教师工资距国家规定标准还有127.06亿元,涉及24个省区;其中2002年1—4月新欠14.6亿元,涉及21个省和420多个县级行政区域。近几年西部部分省区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是:内蒙古2002年3月底全区累欠17.62亿元,其中当年1—3月新欠1.79亿元;广西部分县累计拖欠8.5亿元;陕西2000年底累计欠8.53亿元,2003年11月增加到9.2亿元,7.7万名农村教师人均拖欠3300元;甘肃至2001年累计拖欠13.8亿元;四川至2001年累计拖欠4.68亿元。

(五)西部地区调整学校布局面临较大难度

调整学校布局能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但在西部不少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地形条件的限制,调整学校布局面临着相当大的难度。在不少地区则存在地方政府对学校布局调整过快而又对寄宿制学校投入不足的问题,也大大影响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从调查的贵州省息烽县看,县里对学校布局进行过几次调整,但办学效益仍然不高,而要作进一步的布局调整,不少学校的服务半径会扩大到4—6公里。这也使得学生上学的路程更远,有的学生上学往返要走几个小时,早上不能按时到校,下午放学到家太晚,尤其在秋冬季问题更为突出。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已撤了的校点,当地群众一再请求恢复。某种程度上,学校布局的调整甚至带来了学生的流失。

(六)西部民族教育发展仍然较为落后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9个省区中有44个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这里。民族自治区总人口达6569.6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3905.11万人,占民族自治地总人口的56.03%。少数民族人口占9省区总人口的14.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目前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对落后,“普六”、“普九”及扫盲任务相当艰巨。对一些西部省区,如四川、云南、贵州等,基础教育的重点、难点都在民族地区。由于子女较多等原因,西部许多地区的少数民族家庭尚未脱贫,导致儿童,特别是女童的失学或辍学率较高。据调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16个县(市)中有13个是贫困县。2000年底前,仅有3个县(市)基本实现“普九”,“普九”人口覆盖率只为25.1%。全州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仅达69.32%。在未“普九”的县中,初中阶段入学率最高的县才达73%,最低的县仅为36.6%。全州初中辍学率高达6%,小学按时毕业率仅69.35%,小升初升学率仅79.3%,而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仅占2.5%左右。

双语教学在民族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大多西部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基本上还只是语言的简单学习,多停留在低级层次上。而能满足双语教学需要的师资非常缺乏,无论在质量上、数量上都急待改善。目前,对双语教学有兴趣、有研究的,主要是一些语言学家、教育家、大学教师,但这些人缺乏中小学教学的具体经验。中小学语文教师中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大多数汉语水平不高;汉语水平较高的,有许多又不懂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中,既懂汉语又懂少数民族语言,既有具体教学经验,又掌握语言学理论的教师少之又少。

(七)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非常薄弱

目前,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非常薄弱。尤其落实农村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人权、财权从乡镇转到县教育局,乡镇管理教育的权力相对减小,乡镇在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方面明显减少,也使得农村学前教育办园主体的责任不明确,许多乡镇和村不愿意承担学前教育的责任,视幼儿园为包袱,或投入少,或随意停办,更导致农村幼儿园经费的严重短缺。从贵州省情况看,学前一年受教育率为41.6%,学前三年受教育率仅达23.4%。除少数示范性幼儿园外,一般办园水平不高,学前班“小学化”的倾向较为严重,在总体上难以形成有效的学前教育。而据对贵州省修文县的调查,修文县10个乡镇只有4个乡镇有幼儿园,尚有6个乡镇未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这当中除县级财政困难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乡级政府兴建幼儿园的积极性不高,没有积极筹措经费,创造条件。

再有,西部农村幼师队伍素质偏低,并且工资、医疗、编制等缺乏基本的保障。目前大多数地区在职幼儿教师学历达标率虽然较高,但是原始学历为中专幼师专业的教师少之又少。一些幼儿园由于经费不足,只好临时聘请工资要求相对较低的代课教师,这部分人员素质偏低,业务能力较差,短时间内难以胜任工作。2001年,国家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西部农村幼儿教师现状来看,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到教师本身的素质距要求相差甚远,幼儿教师培训渠道狭窄,幼师队伍后备力量不足,很难满足国家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需要。

另外,各种社会力量办园缺乏应有的规范。目前各种社会力量办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对各种社会力量办园的承办者资格、办园条件、教师资格、登记注册、收费标准、办园质量等没有有效的管理与规范,在房舍条件、师资条件等上都难以保证。

(八)西部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严重滞后

从目前来看,和城市以及其他农村地区相比,西部农村地区尤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中阶段教育严重滞后。西部地区农村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远低于城市地区或发达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农村县级财政基本上都是“吃饭财政”,高中阶段教育又是非义务教育,县级财政基本只能保证教职工工资的发放,很难有能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不少地区的高中校舍不足、教学设备简陋,大大制约了西部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

而对西部绝大多数的农民来说,让孩子上高中在经济上是很难承受的。据估算,一个高中生一年的费用累计在4000元左右(包括:学杂书本费1800元<农村普通高中1100元,省示范高中2300元>;资料费、住校费、交通费等500元;生活费<仅指餐费>1500元,如果是借读生或计划生还要一次性交纳4000元至20000元不等的扩招费),不包括穿衣及其它非正常开支,高中三年下来至少花费12000元。如果考上大学,每年还得拿出6000元到10000元的学费,四年下来又是30000元左右。从近几年的高中招生实际情况来看,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经济问题而不能报到入学。农民收入水平低,是西部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西部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滞后还突出表现在,相当多地区师资严重缺乏,教师教学质量不高。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地理环境偏僻,不仅师范类应届本科毕业生不愿回到农村来任教,而且每年都有一些优秀的教师外流到城市或其它发达地区,结果导致了广大农村高中教师普遍缺乏,不少地方农村高中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很多是学历不合格的专科生,且高中语、数、英教师都超负荷兼课,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越是落后地区这种情况越严重。

(九)西部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面临一定困难

从目前看,西部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育的总体投入不足,而对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投资更少,即使已经拨付的经费也存在挪用现象。在职业教育上,企业或用人单位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就业培训方面投入不足;而农户则缺乏投资的动力和能力。由于农村职教和成教的设施、经费和人员很难一步到位,造成农村职教、成教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其次,是投资渠道也过于单一。目前,民办的农村教育微不足道,农村职业教育吸引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的能力非常薄弱。再次,农村职业培训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主管部门主要是农业、科协、教育、劳动四个部门,其他如财政、妇联、共青团等部门也有所涉及,地方主要是乡镇政府。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多头管理,盲目性、无序性非常突出,内容雷同和空白点多的情形同时存在。从我们对贵阳市的调查情况看,农村职业教育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一是总体办学条件较差,专业设置单一,办学模式陈旧,培训水平相对较低。二是就业市场与农村职业教育不匹配,劳动力市场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来解决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三是规模小、投入少,发展缓慢。贵阳市的农村职业教育规模始终很小,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近年来,“普高”升温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冲击非常大,使得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在还没有走出困境的同时,又受“普高”的冲击而步入了低谷。我们所调查过的地区,这个问题反映都很突出。在贵阳市调查中发现,各区(市)县都在大力加快发展“普高”,而清镇、修文职教中心(职高)连自己的校舍都没有;而全市7个农村区(市)县多数没有职教专项经费。甘肃省定西市的情况是,政府本身对办好农村“职教”统筹力度不够,投入少,学校办学条件差,而近年来,重“普教”轻“职教”现象较为突出。农村职业学校招生困难,一些条件较差的农村职业中学有的已名存实亡,职业班招生寥寥无几。有些区县连仅存的一、两所农村职业学校不是想办法办好,而是“赶时髦”翻了牌子,办成了普通高中。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旨在利用教育和科技为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服务的“富民工程”,其核心内容是实行普通、成人、职业三教统筹,在“加强领导,统一管理,分工负责,通力协作”的16字方针指引下,通过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实施“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推广实用科学技术,培养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技术人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利用科技致富。但从目前看,西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遇到很大困难。主要表现在: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机构不健全,业务经费无着落。一些地方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办公机构无专职人员,有的虽有人员,却无人员编制,使得这些人无心本职工作。另外,一些地方在改革过程中大量裁减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方面的人员,导致人数减少,无法全面开展工作。在一些地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既无专项经费,也无业务经费,使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既需理论作指导又要强调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而在西部许多地方,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很少,具有业务指导能力的专家就更少,从而使得总结评估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使综合改革缺少了推进的动力。

农科教结合推进难度大。农科教结合是政府行为,政府统筹是关键,但是在现实管理体制中却很难把国务院各部委的职能整合运作。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下形成的行业、部门之间的人事、管理、财政、投入体制和利益机制都是农科教结合面临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政府机构改革以后,人员编制都严格定编定岗定人,农科教结合的国家财政专项经费没有着落,给统筹运作带来了实际困难。

(十)西部农村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困难和问题

意在提升教育整体素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在西部农村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从新课改本身来看,存在新课程设计城市化倾向突出、反映农村实际的教学内容偏少等问题。“目前,大多数新教材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情况反映不够,城市化倾向明显,严重影响新课程在这些地区的实施”。(注:郭晓明,“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的进展与反思”,2004。)而新课改中规定的“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离农村社会发展实际较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为新课改服务也不现实。

新课改在西部农村地区的实施中,面临不少困难。首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需要巨大的经费支撑。但是,西部农村由于经济落后财政困难,没有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专项投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取的杂费又非常低,财政又没有投入生均公用经费,因此,学校也没有经费投入到课程改革实验中去,给课改实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其次,在师资配合上较为困难。不少地方的教师难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一些地区小学实验教师群体的基本素质较差,农村初中某些学科教师的整体水平欠佳,部分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的比例与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比例不匹配,导致学科教学要达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十分困难。“据有关研究调查统计,目前贫困地区的村小只有20%的教师能胜任现行教材的教学”。(注:洪俊、熊梅,“关于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2004。)再次,对西部不少地区来说,校点多而分散,很难进行课本研究,这些对课程改革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十一)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推进困难大、问题多

西部农村教育发展中,教育信息化将起着重要作用。《2004—2010年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施“西部教育信息化工程”。但从目前看,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起步很低,面临的困难非常大。

现阶段,我国东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上的差距十分悬殊,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处在严重失衡状态。西部农村尤其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教学手段陈旧,中小学计算机普及率极低,网络设施不健全。根据近两年数据测算,北京、上海等地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数是甘肃省的7倍左右、贵州省的8倍左右、云南省的13倍左右。西部农村乡镇以下的许多学校几乎没有一台计算机。1997年已“普九”的贵州省清镇市,到目前平均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的台数,市直属小学只达2.4台,农村小学仅达0.3台;县直属初中只达4.5台,农村初中仅达2台。而2000年已“普九”的贵州省修文县,平均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的台数,县直属小学仅为1.2台,农村小学仅为0.08台,县直属初中仅为1.7台,农村初中仅0.7台。西部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和资源,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教育信息化起步很低,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

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篇7

近年来,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但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劳动技能缺乏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农业科技的普及与推广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且已成为制约河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想解决这一瓶颈就必须使农村劳动力接受相应的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以此改善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农村职业教育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和出路。

从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省先后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工程”以及实施了“送教下乡”等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措施,对促进我省的农村职业教育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2008年我省职业中学在校生数和招生数分别比2001年增加了42.9%和30.5%,但相对于其他省和我省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相比还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将通过对我省农村劳动力现状的调查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找出我省农村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1我省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1.1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整体素质偏低

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8年,我省年末总人口达6989万人,从就业人口统计,我省农村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74.1%,文化程度大部分为初中以下,且大部分没有受过职业培训。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经验,外出打工大多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建筑、运输等工作。在美国,农民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2年,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的;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专文化;德国农民有6.7%的是大学毕业生,53.2%的接受过2-3年的职业教育;日本农民中的大学生占5.9%,高中毕业生占74.8%。而我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总计才占4.7%,而且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市,农民中大部分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79年,农民受教育年限更短。

1.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制约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把提高国民素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国家农民的文化素质都很高。与之相比,我省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差甚远,截止到2003年底,我省文盲人口达386.72万人,而且大部分在农村。另外,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功能性”文盲(即:不懂科技、外语、电脑)。据有关专家对劳动生产率进行研究,以文盲的劳动生产率为1进行计算,那么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1.43;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2.08;大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4。这一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的劳动效率。

我省农村劳动力归纳起来,突出表现为“三低三缺”:一是劳动技能偏低;二是文化素质偏低;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在农业发展中,缺少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缺少懂科技、会管理的青年农民;缺少农业企业家和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显然,这种状况与我省深化农村改革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形势要求极不相称的。

我国每年虽然有6000项成型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的只有38%,农业科技对生产的总体贡献率约为40%,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一半。目前,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是影响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从事农业及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仅为初中乃至小学文化水平,接受新技术、新信息能力较差,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在美国一项先进技术在全国推广只需一年半的时间,而在我国则需要6年的时间。

1.3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低,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随着农村机械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必须实现有效的转移,才能促进农村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教育,缺乏一技之长,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模和速度受到严重制约,同时也制约了转移层次的提高。一方面,低素质的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与城市下岗职工相抗衡,必然失去在城市“拾遗补缺”的机会,只能从事如建筑、运输等以体力为主或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素质低、没有专业技能,使得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周期相关程度增大。一旦经济过热,房地产升温、运输繁忙,出口增加,农民工的用武之地就会大增;反之,一旦经济萧条,农民返流现象就会出现。总体来看,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对劳动力文化科技素质的要求必然提高。近两年出现的民工荒、技工荒和东南沿海出现的千里难寻一技工的现状已验证了这一点,当前普通大学生的就业难与企业招收一技之长的技工难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我省农村职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培训机构覆盖面小,且相对集中于城市,农村基层少

据2009年统计资料分析,我省2008年初中毕业生为105.27万人,当年普通高中招生44.85万,仅占42.6%,职业高中和普通中专分别招生17.53万和18.51万人,有24.38万人未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再加上本届未完成学业的辍学学生,约有超过50万人没有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而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大军。这些人必须经过相应的职业教育或培训,才能实现由从事低效率的劳动向高效率劳动的转变。而我省现有的成人中专和农村培训教学点很难满足如此大量的需求。而且通过我们调查,原有的培训模式和现实农村劳动力所期望的培训模式存在很大的差距。以往培训主要采取脱产和相对集中的形式,而农民所期望的是就地培训,这样亦农亦学,既可以随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又能做到培训、农活、家庭三不误。

2.2职业学校定位不准、方向不明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人才,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因此,职业教育必须瞄准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农民需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实用人才。我国颁布的《2010-2012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目标为五个方面:一是服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国家产业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培养数量充足、能支撑产业振兴规划实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是适应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育种等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需要,培养一批基础性技能型人才;三是对接以现代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办好涉农专业点,培养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四是对接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五是跟踪现代服务业调整、升级与发展趋势,培养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和综合素养的人才。作为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以这五个目标为导向,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特色,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主攻方向,有针对性地办好2-3个特色专业,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3教育经费分配失衡,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不足

长期以来,在教育科技经费资源分配上总是遵循省地县乡递减的原则,越是接近农业技术开发的单位得到的资源配置越少。作为农业开发主体的农村职业中学和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往往在资源的配置中是不被重视的单位。首先,在现有资源配置体制中,教育经费的分配重点是高校,其次是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再次是中专和技校,最后才是职业中学。而且在重视程度上,普通中学由于受到高考升学率的影响,普通高中的地位在各级政府眼中要远远胜过职业中学,在经费的投入、师资的配备、生源的分配上占有很大优势;第二,在农业推广方面,经费的配置主要在市级以上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县乡获得的经费很少。由于受经费的困扰,基层农业推广工作难以开展,更不用说对农民进行培训了,从而使得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大打折扣;第三,由于职业教育的教育成本要远远高于普通教育,政府又没能给予更多的经费,造成职业教育学费标准较高,如中等职业教育公布的收费标准为2300元不等,“双扩”中专学费3000元,而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专则要5000元,比普通本科学费还要高43%。河北省2008年的人均纯收入才4795.4元,接受职业教育的学费对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使得农民难以承受,这严重挫伤了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策略

3.1建立深入基层的培训机构,扩大培训机构的覆盖面

我国每年有近1000万的初高中毕业生无法继续接受教育,我省也有50余万人的这类人员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他们由于缺乏技能,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期,技术工人需求强劲,而市场中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比例并不高,2004年劳动保障部对40个城市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全国技术工人技术等级构成情况为高级技师占0.7%,技师3.2%,高级工22.7%,中级工39.2%,初级工34.2%。即使在发达城市如上海,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比例也仅为6%。而根据正常制造型企业的需求,高级技工的比例应该达到12%,我国离此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在农业领域,中国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美国1名),每万名农业人口仅有6名农业科技人员,每万名农业人口中拥有在校大学生1人;全国农村所拥有的农民科技人才数量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64%。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与农业人口之比为1:100,而中国为1:1200,平均1万亩地不足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鉴于此,实施职业教育全覆盖战略可有效破解我国技术工人和农村科技人才供需不均衡的难题。同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还是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手段,因为收入差距往往来自学历及技能水平的不同,大多数未能升学的年轻人受学历和技能限制,其就业状况并不乐观,收入也始终处于社会底层。农民由于缺乏技术和技术服务,往往对大面积的病虫害不能及时有效治理,造成大面积绝收,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因此从长远来看,实施职业教育全覆盖战略,尤其是覆盖农村地区,有利于维护教育机会平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3.2了解农民需求、明确培训方向,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农村职业教育以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为发展目标,以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涉农专业建设为重点”。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生产一线和农村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为当地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我省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形成的区域经济特征,决定了我省的农村职业教育只有适应当地农民的需求,适应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需要来确定教育方向、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这样,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发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职业学校在专业结构的调整和设置上还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依靠当地的优势产业突出办好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专业,解决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上的小而全和仪器设备落后的问题。为了加大对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我国对职业教育中的涉农专业实施了免费教育,而且对家庭困难的农村学生上职业中学的,对其实施学费减免政策。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在服务于地域经济方面,一些学校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安国根据药都特色设置了“中药”和“种植(中药种植加工)”专业,中国雕刻之乡曲阳开设了“民间传统工艺(雕塑)”专业等。目前,涿州餐饮、定州建筑、高阳纺织、曲阳雕刻、安国中药等高职、中职专业品牌效应凸显。

3.3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紧密、直接地联系经济,促进劳动就业,在此前提下要大胆创新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群众乐于接受的模式办学。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有的已经成熟有待于推广,有的正在探索和完善。

3.3.1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因此职业教育必须首先立足于培养有技能、会生产的劳动者,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安排中职学生到生产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加强学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在《河北省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对校企联合和顶岗实习做了详细的论述: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顶岗实习,高中后接受1~1.5年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的学生要保证3~6个月的顶岗实习时间,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以及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校企结合,使学校和企业各自发挥自身优势,达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企业可以为师生提供实习基地,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后备人才,最终实现双赢。如2008年5月由河北农业大学和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的“河北农业大学长城汽车学院”,理论教学以百年学府为依托,实践教学以实力雄厚的汽车行业领军企业为基地,率先实行理论与实践1:1的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之路。

订单培养模式、职业教育集团模式,以及高阳、徐水的“学校进企”,定兴、清苑、望都的“引企入校”,涞源、涿州的“半工半读”,阜平“送教下乡,校乡联合”,高碑店“校校联合”等多种办学模式,以及保定市职教中心的“专业部负责制”管理组织模式都需要我们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3.3.2校校联合办学模式

借助于资源整合,职业院校同其他学校联合办学也是目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一种新形式。这种联合可以是职业院校之间的联合,也可以是职业院校同其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还可以是职业学校同普通教育之间的联合等多种形式;既可以是本地联合,也可以是异地联合。总之,只要能够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值得探索。目前,一些地方为了解决职业学校学生进一步升学深造的问题,职业学校同普通中学合作,引入普通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有升学愿望的同学奠定文化基础,而普通中学引入职业教育的资源,设置职业教育选修课程,培养普通中学学生的职业思想和职业技能,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应该说这种联合为将来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

职业院校之间由于发展的不平衡,相互联合办学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如易县职教中心与地处天津市开发区的天津市涉外工业学校、天津市轻工业技术学校实行联合办学。不但一举使分别地处城市、农村的3所中等职业学校走出了办学困境,还使天津市开发区的三资企业有了可靠的技术工人来源,同时搭建了一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桥梁,开通了农村青年到城市就业的“直通车”。

3.3.3校、县、乡、站、所联合办学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状况、区域经济特色,充分发挥县、乡、站、所等各级机构的职能,组织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进城务工人员及在乡农民进行学习、参加培训,以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为基点,以服务于当地经济为出发点,将办学重心下移,直接为基层培养人才。从办学形式上可灵活多样,如采取灵活学制,农闲时进行理论学习,农忙时开展生产实习;从教学人员上,可以是专家教授,也可以是农民身边的科技示范户。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做到“理论实践不脱节,学习生产两不误”,而且使学员感到真实、有效,能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永久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河北农业大学开创的“太行山道路”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学校先后建立校级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50多个,定期派专家、教授等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仅张北实验站年培训农民就达到15000人次。除此之外,还利用现代化条件实施开放式培训,建立了“太行山之路”等专题网站,为农民进行网上答疑。

3.4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吸收社会社会资金办学

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篇8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实施我市民生工程科普惠农富民计划项目为抓手,实现项目带动,以点带面,发挥科普示范作用,不断促进农村科普体系的完善,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建设,提高广大农民和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让科普公共服务持续惠及广大公众,为建设活力*、人文*、和谐*,实现*的率先发展、人民的幸福安康做出新的贡献。

二、目标任务

(一)通过抓重点,抓亮点,抓示范,在全市建设一批直接面向农民和农村青少年,以讲座、展览、培训、示范、咨询、服务为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致力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科普示范基地。

(二)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广泛宣传,以点带面,榜样示范,增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意识,把学习科技知识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意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引导广大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三)建立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开拓创新农村科普工作,提高科普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建立完善适应农村特点,满足农民科技需求的科普工作新体系。

(四)通过建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把青少年科普教育纳入全民科普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持续创新科普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五)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促进品学兼优的青少年科技人才持续发展;创新科普教育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合利用科普教育资源,形成良好的青少年科普教育社会环境和氛围。

三、实施原则

(一)面向社会,统一标准。项目征集范围面向社会各界,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均可申报,统一评审标准。

(二)立足科普,注重公益。项目应立足于农村科普工作战线和我市中小学校,注重社会公益,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

(三)配套到位,追踪问效。各区县要在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的同时,根据市发改委《*市20*年民生工程项目实施方案》中确定的配套资金金额及时足额的拨付建设项目。同时,市财政局、市科协对市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及其结果实行监督考核和追踪问效。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基地购置科普资料和设备,以及面向农民和青少年开展培训讲座,展览,引进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等科普活动的支出。

四、名额分配

按照省市民生工程项目的要求,20*年在全市重点扶持11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5个科普教育示范学校改善科普工作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科普活动和科技培训活动(具体名额的分配祥见20*年度*市民生工程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名额和资金分配表)。

五、资金安排

按照省市民生工程项目的要求,我市20*年科普惠农富民计划项目,每个项目安排5万元资助,共计投入80万元。其中,市级共投入33.5万元,区县财政投入46.5万元(具体分配祥见20*年度*市民生工程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名额和资金分配表)。

六、建设标准

(一)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标准

1、示范基地要建立科普工作组织机构,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5人以上。

2、按照国家、省、市有关科普工作要求,积极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先进技术、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成果,传播现代农村科技信息和管理办法。

3、科普工作要有经费保障,每年用于科学普及的投入不低于总费用的2%。

4、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具备技术先进、示范性强、带动作用大的项目或技术优势,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生态效果好,生产面积要在20亩以上。

5、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技术、信息幅射影响周边60%以上的地区,向周边及其他地区普及技术3项以上。

6、经常开展技术示范、推广活动,每年培训农民次数不低于3期,培训人数1000人次以上;并有相应培训计划、内容、总结、影像等档案资料。

7、示范基地要有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的科普活动室,要配备一定的科普设施(音像设备),基地应至少有一处结合本产业专业的科普宣传栏。

8、接受上级科协指导,完成上级科协下达的有关科普工作任务。

(二)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建设标准

1、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组织机构健全,领导重视,学校能将科技教育列入总体发展目标,有创建示范性科技学校的规划和实施计划方案,有良好的运行机制,以科技教育带动素质教育,在开展学校科技教育工作中具有创新性、独特性、示范性。

2、学校把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学生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围绕科技教育政策,创建有良好的平台和有效载体、有品牌活动,科技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有新的举措。

3、有一支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待遇落实。队伍稳定。

4、开展经常性的科技教育活动,如讲座、竞赛、观摩,组织参加每年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普知识大赛及开展有主题的科技节活动,师生参与率达90%以上;

5、能定期表彰科技教育优秀教师和积极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

6、学校每年有计划安排科技活动辅导员参加专题性的科普报告和进行新科技知识系列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开展科技教育的能力。

7、学校建有与科技特色项目相匹配的较先进的操作实验室。有专人管理和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率和使用率高,项目资源对兄弟学校及社会开放。

8、重视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投入,并逐年递增。保证活动经费,添置更新教学与活动的科技器材。图书室中辟有科普图书专柜、电教室中存有最新科普读物,出借率、使用率高。有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室,定期组织专题科技教育成果展示。

七、组织实施

(一)8月5日召开工作会议,对20*年*市民生工程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工作进行安排布置。

(二)8月15日前各区县根据市发改委和市科协确定的项目内容和数量,向市科协报送项目。(*市民生工程科普惠农富民计划项目申报书一式三份,并报送电子版)。

(三)8月30日前市财政局、市科协汇总各区县报送材料,由领导小组进行评审。评审结果在*市科普网上公示。公示期满,下发关于建设民生工程科普惠农富民计划项目的通知。由市、区财政资金按计划分阶段拨付。

(四)项目实施单位,根据项目确定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开展项目建设,更新科普设施,改善科普工作条件,不断拓展科普功能,面向农民和青少年开展科普讲座、展览、培训、咨询等科普活动。各区县科协组织实施,监督项目的完成情况市科协、市财政局有关部门督导检查。

(五)10月20日前,各区县科协组织项目承担单位,根据建设项目建设标准在自查合格的情况下,向市科协提交关于检查验收的申请等材料。(关于申请检查验收项目的请示、项目结题报告书、关于报送项目完成情况的报告、关于报送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报告各一式三份);

(六)11月20前市科协完成对全市16个建设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工作。

(七)项目资金按照市发改委确定民生工程科普惠农富民工程项目资金标准拨付。

六、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实施*市民生工程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工作是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德政工程,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农民和青少年科学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我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全市各级科协和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对计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纳入相应的工作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保证计划顺利实施。

(二)广泛宣传,正确引导。要通过广泛宣传*市民生工程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工作,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村和教育战线的基层科普组织、科普工作者、科技辅导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激发广大农民和青少年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科普工作.

(三)客观公正,加强监督。项目的申报和检查验收是实施"计划"的关键环节。各区县要保证项目推荐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对推荐对象进行认真筛选,优中选优。要建立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机制,广泛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对在建设和检查过程中发现谎报业绩,编造事迹,弄虚作假的区县,将严肃处理,停发20*年的未付项目资金,收回已发放资金,上报市发改委在全市通报,同时取消或核减该区县下年的推荐名额和金额。

七、几点说明

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篇9

一、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宣传,使全市农业部门广大干部职工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使广大管理相对人增强法律意识,树立诚实信用、依法生产经营管理的观念;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依法办事的能力明显提高,农村法治化管理有序推进;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依法行使民利,依法反映合理诉求,依法维护正当利益,依法履行应尽义务。

二、工作重点

(一)制定年度普法工作计划。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市农业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订详细可行的年度工作计划。

(二)建立健全机关干部学法制度。干部学法以集中辅导与自学相结合。一是建立局中心组学法制度。全市农业部门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制定详细计划并付诸实施,党委(组)中心组每年至少学习法律知识2次。二是建立全体机关干部学法制度。利用“星期一学习夜”、“三农讲坛”等阵地,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学法。三是建立执法人员学法制度。完善执法人员、法制人员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对参加今年执法证审验未列入省厅培训的执法人员,进行1次集中培训。重点做好学法的重点是《行政强制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新法律法规学习,同时要结合工作实际,加强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基本农田保护、动植物防疫、农机安全、农经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三)继续深入实施百万农民学法维权工程,开展“法律进农村”活动。发挥普法讲师团作用,以各县市区为单位继续组织乡(镇、街道)和村级宣讲骨干开展农业法制宣传工作;继续编印好《农业普法动态》;结合科技下乡、农业恳谈活动等送法下乡进村入户。

(四)开展“农业法律进企入社”活动。以“两区”内的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对象,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重点内容,开展“农业法律进企入社”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法律意识。2012年组织一次农业法律进企入社宣讲师资培训会,再由各县(市、区)组织宣传培训。

(五)加强管理相对人的普法宣教工作,着力增强相对人依法生产经营的观念,促进其知法、懂法、自觉守法。各地要结合绿剑系列行动、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小农资整规活动加强农资经营户的普法宣教工作;结合种子苗木检疫专项整治活动、有害生物防控等活动,做好有关法律的宣教工作;结合种子执法年活动做好有关法律的宣教工作;结合动物疫病防控,做好有关法律的宣教工作;结合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安全村建设和检审验等做好有关法律的宣教工作;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做好有关法律的宣教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普法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各地要充分认识农业普法工作的重要意义,广大涉农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通过学法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通过向行政相对人的普法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依法经营的理念;通过向广大农民群众的普法教育,可以帮助他们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二)讲究方法,注重实效。要做到机关干部学法与开展普法宣教工作相结合,自学与集中辅导相结合,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对广大群众的普法,要组织开展宣讲教育与其他形式相结合。要结合农业恳谈活动、春耕服务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送法下乡。要结合农民培训,安排农业普法课程。要利用农业信息网站和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农业行政执法和农业科技专家的特长,结合实际,把比较单调的学法、普法过程做得形象、生动。要针对农民的特点,采取法制文艺演出、法制录像、法制漫画等生动活泼、通俗形象、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运用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典型案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寓法制于新闻事件,寓法制于典型案例,寓法制于百姓生活,寓法制于文化娱乐,真正使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工作总结篇10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2021科技活动周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科技活动周工作总结范文1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的要求,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我镇以提高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宣传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主旋律,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要内容,认真开展了各项科技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深入宣传

成立了以杨大章校长为组长,何清红书记为副组长各校校长任组员的,科技活动周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具体领导下由各校长任具体负责,把本次科技活动周的工作落实到了实处。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召开了三次校长会,第一次校长会旨在解决校长的思想认识,让全体校长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第二次校长会旨在计划的制定;第三次教校长旨在计划的落实。各学校学校召开了教师会,旨在解决广大教师对科技活动周的思想认识,让全体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保证科技活动周实施方案的落实。

二、活动丰富,扎实开展

1、举办科技活动周启动式。我镇于5月21日上午在镇小举办了隆重的科技活动周启动式,对本次活动的安排和要求作了具体的布置,分管领导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对学生讲了科技活动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对科技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2、各学校班级出了一期专题黑板报。学校要求,每班出了一期题根科技有关的专题黑板报,学校作了认真检查,并进行了评比,通过黑板报的形式,使学生增强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和安全健康的理念,逐步形成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3、各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知识作竞赛。各校初赛,再选2人人参加镇比赛。通过这次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4、读科普文章、写科普文章、画科幻绘画。全镇3-8年级学生阅读优秀科普文章100余篇;4-8年级学生写读书笔记50余篇;3-8年级的学生参加画科幻绘画活动,共完成科幻绘画24幅,幅幅精彩、内容丰富。

5、各学校对各班的活动记录进行检查评比,对优秀班级进行了表彰。

我们会以此为新起点,结合镇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同时,我们要继续从兴趣入手,在科技活动中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把科学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各项活动之中,努力把我镇科学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我们期待着通过此次“科技活动周”活动,能推动全镇师生主动投身于学校的各项科技活动中去。让我们更好地科学学习、科学生活、科学决策,科学地去做每一件事。总之,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使学生接触实践、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质。校园里进一步营造了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

科技活动周工作总结范文2

根据宣汉县教育科技知识产权局20xx年“粮食科技活动周”的实施要求,结合我乡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乡各学校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宣传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主旋律,

认真开展了各项科技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乡各学校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深入宣传

成立了以中心校校长王毓臣同志为组长,各村小校长和各年级科技辅导员为组员的科技活动周领导小组。把本次科技活动周的工作落实到了实处。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各学校成立相应组织,召开校会、教师会,让全体师生从思想上高度认识,保证科技活动周实施方案的落实。

二、活动主题“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粮食科普进家庭进学校”

三、主要工作

1、各班上了一堂“爱粮节粮——舌尖上的浪费”的主题班会。

2、办一期“节约粮食、从我做起”的黑板报、学生手抄报。

3、学校通过红领巾广播站进行为期一周的粮食科普知识宣传并向家长发放了粮食科普知识宣传单。

4、教育学生在食堂就餐时吃多少打多少。用实际行动节约粮食。

四、活动效果

通过“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粮食科普进家庭进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学校食堂就餐时学生倒饭菜的现象明显减少了,下午放学,学生买零食的现象也明显减少了。此次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也对广大家长起到了教育作用。

宣汉县凤鸣乡中心校

20xx年6月3日

科技活动周工作总结范文3

按上级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以提高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宣传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主旋律,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要内容,认真开展了各项科技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深入宣传

成立了以校长王活为组长,其他领导为组员的,科技活动周领导小组。召开了教师会,旨在解决广大教师对科技活动周的思想认识,让全体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保证科技活动周实施方案的落实。

二、活动丰富,扎实开展

1、5月19日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讲了科技活动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对科技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2、学校团委出了一期专题黑板报。通过黑板报的形式,使学生增强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和安全健康的理念,逐步形成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3、读科普文章、写科普文章、画科幻绘画。每位学生阅读优秀科普文章3篇以上。

4、通过此次“科技活动周”活动,能推动我校师生主动投身于学校的各项科技活动中去。让我们更好地科学学习、科学生活、科学决策,科学地去做每一件事。总之,通过举办科技活动周,使学生接触实践、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质。校园里进一步营造了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

科技活动周工作总结范文4

根据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20xx年科技活动周的通知》的有关精神,我县认真组织开展了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的系列科技活动周活动。围绕活动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群众性科普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科技活动周工作,为确保20xx年科技周宣传活动取得实效,县政府分管科技副县长滕连泽亲自过问科技活动周活动相关安排情况并督促落实。县经济商务和科技信息化局作为牵头部门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20xx年科技活动周的通知》(青经信函〔20xx〕21号)就活动主题及主要活动内容进行了安排布置;县级相关责任部门负密切配合,精心准备、积极参与,抓好落实。加大对创新创业的宣传,确保了20xx年科技活动周系列科普宣传活动有序推进,营造了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使活动取得明显实效。

二、重点突出,内容丰富

(一)突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宣传主题,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集中宣传活动。5月28日,由县经济商务和科技信息化局、县委宣传部、县科协、县人社局、县教育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和园林局、县卫生计生局、县粮食局、县总工会、县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主题的20xx年青川县科技活动周集中宣传活动在县城人民公园举行。活动围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通过展览展示创新作品和政策宣传,向社会公众宣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创新发展新理念,鼓舞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激情。共发放各类资料1.2万余份,展出展示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宣传展板30余幅,120余名科技人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二)科技专家助农活动扎实有序。围绕我县六大特色农业产业,组织动员百名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培训。一是县林业和园林局组织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沙洲镇、营盘乡和三锅乡等林业生产第一线,为当地的林农开展了林业产业(油橄榄、银杏和山桐子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技术讲座、技术交流、现场指导和答疑等活动。发放包括银杏育苗技术与规范栽植技术、核桃病虫害防治、油橄榄栽培管理技术手册和油橄榄保花保果技术等宣传资料。此次科技活动周培训林农近1000人次,发放林业科普资料3000余份。二是县农业局组织技术人员,引导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深入基层、开展服务,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热潮。首先是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以干部走基层解难题送服务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织农业专家和科技干部深入乡村基层和农户,采取科技下乡、巡回宣讲、举办讲座、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学技术用技术的技能。其次是稳步推进农民创业培训。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等开展创业培训,通过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使其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方法、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其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增收增效。再次是建立农业信息服务进农家行动。建立农业服务热线12317,增强农业产业全程服务,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咨询团的作用,加强专家能手直接为农服务的力度,推动互联网、语音电话和短信在农村的直接应用,架起政府与农民、科技与生产、农户与市场的信息金桥。三是全县各乡镇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如马鹿、骑马等乡镇举办了科技培训、科技展览等活动。充分利用黑板报、坝坝会等多种宣传方式,悬挂宣传横幅,结合远程教育节目组织党员干部收看学习科技政策节目,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科普知识及依靠科技致富的典型人物等,在全乡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也加大了科技活动周的社会影响面。为发挥科技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骑马乡组织开展以农业科技咨询,田间管理知识宣传、示范和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培训及示范活动。5月25日上午,组织全乡村干部、科技示范户60人在新民村由新旺竹荪协会对当前袋料黑木耳的培育、种植、管护工作进行讲解,现场观摩和学习,并要求参会人员向村民宣传,进一步发展好全乡产业。马鹿乡充分利用川北薅草锣鼓队送文化下乡演出之际,组织全乡村干部、科技示范户50余人在砂石村、跃进村就科学种植、养殖技术进行了讲解、培训,培训会上乡党委书记还同群众交流了5月上旬带领乡、村干部与部分群众代表到茅坝、乐安、三锅、清溪等乡镇参观学习产业发展致富的一些看法、想法,要求他们向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等群众大力宣传科学种植、养殖,积极创新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促推马鹿产业发展,提高收入,充分发挥科技致富效果。部分乡镇创新培训形式,积极配合科技活动周,制作出一些贴近农民,实用性、实效性很强的农业科教专题片在乡镇广播站进行播放,满足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需求。

(二)突出爱粮节粮、膳食平衡、合理营养理念,加强粮食科技活动周宣传。20xx年粮食科技活动周以提高爱粮节粮的意识,宣传以绿色生物、信息技术为主导的节粮减损技术成果,宣传以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指导粮食消费,科学减损的节粮理念。为充分体现我县粮食行业特色和区域特点,充分展示粮食科技新成果、新产品、绿色储粮技术、农村科学储粮技术。一是积极开展农户科学储粮技术下乡服务活动,利用墙报、赶集、发放资料和播放推进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光盘等形式大力宣传科学、先进、安全、环保、经济的农户储粮技术,展示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成果。二是在县城街道展示了各种粮食的营养与健康图片,并向消费者宣传粮食食品卫生安全及粮食营养健康等基本常识,发放以大米、面粉、食用油的营养与健康宣传资料近20xx份,接待群众咨询300人次;三是在城区及主要乡(镇)场街路尾悬挂有关粮食食品卫生及粮食质量方面的大幅横标;四是同国有粮食企业一道走村访户,向农户宣传科学收割和储粮知识及国家粮油质量标准,并鼓励农户大力生产优质安全粮油(订单粮油);五是并结合这次粮食科技周活动,对全县36个乡(镇)开展了粮食执法检查活动,检查同时,向个体经营户宣传粮油精深加工科技新产品技术,绿色储粮技术,粮油运输技术规范,粮油仓储技术规范和粮油检验制度等。

(四)卫生科普宣传、专家义诊咨询活动有声有色。围绕预防食品安全、疾病防控等主题,县卫生和计生局在科技活动期间组织百名医务工作者和乡镇卫生人员深入乡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疾病防控知识宣传和义诊医疗咨询活动;展出科普展板13幅,义诊义疗800人次。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医疗卫生进社区、免费义诊等各种形式,普及了卫生科学知识、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倡导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医疗卫生成果进入千家万户,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借助社会媒体力量以及发挥卫生宣传平台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了各种常见病、地方病的防病治病知识;加大献血、用血的宣传力度;增强了妇女儿童的保健预防意识;提高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