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5:17

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篇1

关键词: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

analysisofsafetymanagementofChemistrylaboratory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ZhangZhaoxia,Hongpengzhi,LiYong

GuangdongoceanUniversity,Zhanjiang,524088,China

abstract:BasedonfullyunderstandingtheimportancetothesafetyproblemsofChemistrylaboratory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alysisthestatusofuniversitychemicallaboratorysafetyandtheexistenceofhiddendangers.Fromtherelevantlaws,regulations,rules,normsandstandards,treatmentsmeasuresandactivelyexploretheuniversitychemicallaboratorysafetyproblem,torealizetheharmonious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andtheenvironment.

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chemicallaboratory;security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高校数以万计的化学实验室每天都在进行着生产研发,无可避免地面临着污染、安全等问题,而这正是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不容忽视的问题。20世纪初,美国通过了防止污染行动的法令,鼓励工业与化学界的化学工作者探索新的工艺技术、绿色反应条件,尽量淘汰旧的工艺技术与合成路线,迫使化学工作者检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国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政府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200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了《关于加强实验室类污染环境监管的通知》,开始把实验室、化验室、试验场地纳入环境监管监督范围内。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化学实验室种类与数量迅速扩容、效能逐步提升、规模日渐壮大,而且流动性增大,高校化学实验室对我国科技进步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高校化学实验室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孵化场所,是培养学生产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与技能,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状况的复杂性,认真辨识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探求切实解决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问题的可行性策略。“稳定、发展、环保”等观念意识下的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化、高效发展的可持续化等问题,已成为高校、政府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1高校化学实验室“三废”安全隐患源

1.1废气

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废气主要包括:化学实验中直接产生有害、有毒、有刺激性或有腐蚀性的气体;化学实验过程中泄漏、排空以及中间体取样检测所溢出的标准气或载气等;化学实验中试剂、中间体、样品及残渣的挥发物。从物质定性分类上,高校化学实验室废气主要包括酸雾、醇类、醛类、醚类、胺类、苯系物以及各种常见有机溶剂等挥发物,实验室热源类煤气、石油气等,还有特殊情况下的光气、汞蒸汽等危险气体。

1.2固体废弃物

高校化学实验室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来源为:因环境、保管以及时间问题,导致失去标签的固体样品、试剂等;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取用过多的固体样品、最终固体产物、用于分析的固体产物等;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消耗或破损的实验用品(如防护手套、玻璃器皿、滤纸、纱布、橡皮塞、变性乳胶管等);在化学实验中,各种各类实验用植物或动物尸体、微生物培养基等;具有放射性的固体废弃物;在化学实验中,残留或失效的固体化学试剂以及化学试剂瓶等。高校化学实验室固体废弃物种类复杂,包括化学类、生物类、化学用品类、玻璃器皿类以及废弃常用并已经被化学污染的固体废弃物。这类物质,若处理不当,将带来可怕的污染后果。

1.3废液

高校化学实验室废液主要来源为:化学实验室学生集体实验所产生的废液,如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以及有机化学实验的残留液;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测试用多余的样品液、样品分析以及作标准曲线的残液等;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失效的标准溶液、试剂、洗液以及溶解液等;在化学实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丢失标签的液体试剂、蒸馏液、浓缩液以及样品液体等。废液种类及成分极其复杂,从物质定性上分类:酸类废液,如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亚硫酸、亚磷酸、高氯酸、盐酸、磷酸、硫酸、硝酸等;碱类废液,如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甲醇钠、液氨等;溶剂类废液,如常用的石油醚、乙醚、乙醇、甲醇、四氯化碳、二氯化碳、三氯化碳、苯、甲苯、乙苯、DmF、硫醇等;含重金属类废液,如化学实验常用的铜、铅、锌、汞、银、铬、镉等废液。这类废液若直接排入下水道中,不仅腐蚀管道,还会对受纳水体及土壤造成重大污染,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土生物生长受到抑制或变异,间接给食用这些生物的动物或人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2高校化学实验室主要存在的安全问题

2.1化学实验室“三废”物质的处置

高校化学实验室排放的“三废”物质中,有多种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一是剧毒物,可致癌、致基因突变或变异、致生物畸形等;二是酸碱、酸碱化合物以及有机溶剂,可给水体及土壤造成重大危害,破坏生物正常生存环境或导致生物产生异变等;三是含微生物的培养液、培养基测试微生物等。此类化学“三废”若直接排入地下管网或混入生活垃圾,最终导致交叉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危及人类的健康。

2.2安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部分高校教师的安全意识不强,对化学实验的安全管理停留在口头上,实际进行化学实验操作时,只关注完成教学或科研任务,忽视了安全教育及安全培训,导致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缺乏安全责任感,存在麻痹侥幸思想,加之操作技能不熟练,容易发生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

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不到位。高校化学实验室对废弃物品的处理未按制度、规范执行,更有甚者,有些学校的化学实验室废弃物的操作规范、管理制度以及各类事故的应急预案缺失,造成管理的真空区,埋下安全隐患。

2.3实验室运行环境的安全事故

常见的安全事故有火灾、水灾、机械伤害以及货物丢失等。

引发火灾的主要原因包括:实验室供电线路老化、超负荷运行等;仪器设备陈旧、短路、打火等;仪器设备接地、防雷不完善等;易燃物的引燃、烘烤不注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可能导致火灾的发生,甚至导致爆炸。

水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做实验的师生忘记关闭水管或水龙头阀门;水管或水龙头质量不过关、年久老化破损以及机械伤害等。

机械伤害,主要表现为带电操作的电气实验室;高速运转、高压合成、高温高压提取或冲击运动的机械实验等,这类实验的开展,很容易发生机械伤害事故。

防盗也是不容忽视的实验室安全问题,实验室的数据、资料、仪器设备、易损耗品以及财务票据等,都必须做好防盗防丢失的防范工作。

3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问题辨析

3.1高校对化学实验室缺乏统一协调与规划,没有或很少体现其特殊性

在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环境下,高校积极扩大发展规模,在化学实验方面,兴建各类大型实验室,丰富教学、科研资源,积极拓展实验室的空间,无形中给化学实验室带来诸多安全管理问题,如安全投资不足,药品的购买、运输及保管存在安全隐患及监督不力。

3.2安全防范意识淡薄

高校化学实验室,目前普遍存在重视教学与科研,忽视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问题,如忽视对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的更新,忽视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的管理等。有些安全工作流于形式,领导只是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组织制定相关制度、开展安全培训,但因为防范意识不足、宣传教育不力、安全思想松懈,导致安全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师生对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了解不多。

3.3高校职能部门对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监管不到位

高校职能部门普遍存在对化学实验室安全监管不到位或者没有全面考虑化学实验室的特殊性的问题,对化学实验室安全监管工作的类别、层次、危险品等监管不到位。

3.4化学实验室安全运行资金不足

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状况的改善,包括软硬件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高校重科研和教学而轻安全防护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导致化学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滞后,安全资金投入不足,为化学实验室埋下安全隐患。如,化学实验室通风不良、消防设备简陋、应急救援系统不完善、安防设施设备超期服役、污水处理系统不完善等。

4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

4.1化学实验室防火、防爆安全措施

进入化学实验室的师生,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严禁在实验室内烤煮食物;严禁私自改装电源线路;严禁在化学实验室内使用任何明火或动火操作;严禁在化学实验室内抽烟。

4.2化学实验室防污染安全措施

对化学实验室产生的“三废”物质,要严格按实验室的相关规章制度、安全规范处置。如对“三废”物质要分类存放,分类处理;仪器、器皿等要及时清洗;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的化学操作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剧毒化学物品及其包装、容器在进行报废时,必须进行消毒处理;化学试剂严格按实验用量进行操作等。

4.3化学实验室防中毒安全措施

对化学实验室涉及的特别是剧要严格按照规范管理,设有专门的柜,要双锁、双人同管,按量发放,做好登记,试剂标签清晰、准确,加强安全教育。

5结束语

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提高化学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而且必须优化化学实验室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共同搞好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高校师生应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严格按照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条例、规范开展化学实验;加大实验室安全资金的投入,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奠定物质基础;化学实验室应根据化学实验的特殊性,制定适合化学实验室安全的管理细则,探索智能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与技术,为高校的化学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提供坚实的安全管理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哲清.实验室的空气污染和爆炸事故[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3):43-44.

[2]黄美荣,李振宇,李新贵.含银废液来源及其回收方法[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5,36(1):9-12.

[3]张胜寒,赵翠仙,许勇毅.浅谈分析化学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J].天津化工,2006,20(2):50-52.

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篇2

关键词:高校医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究与分析

1引言

高校校内的医学实验室相对较为特殊,该场所日常主要用于:主体学生们进行实践医学护理素质塑造、实践性动手实操技能提升,以及相关医学实验创新研究能力的提升等,其内部常常会放置一些相应的医用仪器设备,大多成本较为高昂,因此,强化高校医学实验室的安全性管理十分必要。近些年来,伴随各类高等院校对于学生的加大扩招等,相应的医学实验室的规模也日渐得以拓展,继而社会中各高校医学实验室系列事故现象也频频发生,因此,对于高校医学实验室的安全性管理的强化尤为迫切。当前,对于该特殊场所的安全性管理理念等依旧未具客观规范性、未成体系,这常常会对实际的系列安全性管理有极大的制约与限定。

2医学实验室具有的安全问题

高校医学实验室,其室内的安全性问题较为多样繁复。譬如,实验室职员与相应护理系学生等的安全、各系类实验产成废弃物带来的相关危害、对具体校园环境等产生的污染等。因此,应当更加关注高校医学实验室的各类别安全性问题,具体相关内容如下所示:

2.1关于化学性方面的危害

系列医学实验中,常常会运用多元化的化学物质,而化学药品,常常具有系列较剧烈的反应特性,譬如强酸、碱性,强腐蚀性,甚至包含一些内含毒素、易于挥发等的特殊药剂。日常校园医学实验室管理工作过程中,或者相应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环节操作不够规范、重视的不够等,往往很容易诱发相关意外性状况,以至于给自身或室内操作人员等带来相应的安全性隐患。

2.2关于物理性方面的危害

众所周知,物理学系列学识汲取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内含多类别的能量,而相应的能量在实践发挥效用时,往往也对相应医学实验室有影响,对相关的常规性管理维护人员,以及实践施行医学实操的相关学生们造成了潜在安全威胁,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类:(1)实践使用电力、用水相关境况下,常常会由于操作不规范、运用不科学等,使得对应实操学生等各类意外触电、体表皮肤烧伤等危害状况频发(2)具体实验室内,常会有一系类的专业化设施、设备,而在实践运用过程中,若未理性化悉知相应的规范操作流程、未能很好地领悟其相关物理性运作原理等,常常也会很容易引发事故,相应专业化机械设备的操作不当,最终使得相应人员受到一定的伤害等。(3)除此之外,实践医用实验室内,还常常有相关的医用药品、或者定项化医用仪器等,具有一定的辐射性,或者在受自然光接触性会产生一定潜在性的反应,其常常也会对相应参与人员有一定的危害等。

2.3关于生物性方面的危害

主要是相应的特定生物,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具体医学实验室进行系列实操项目过程中,常常对人体或者周遭的空间环境有一定的危害性。一般而言,该方面常见的危害来源有两大类别,即特定相关生物或者病毒的基础性组织切片,以及相关刺激性释放气体的具象化物体。

3关于高校医学实验室安全性管理相关要措

(1)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①关于医学实验室方面各类高等院校内部,其相应医学实验室的建构,应当依据自身综合特性以及院校内部各类实际状况,来进一步细化与完善具体医学实验室的规章与限定准则,可对应定制完备的系列规定,以纸质版的形式印发出来,可以适时地张贴在实验室内较醒目的位置,以便执教者、日常管理者以及实操实验的学生们都可以更好地将各项特别注意牢记于心等。②关于各类仪器设备方面实践化的医学实验室内部,常常都会放置一系列的相关医学仪器设备,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这些相应的医学设备,还应当进行较为精细化的维系养护与周期性管理。另外,这也对于实践运用的学生或管理人员,相对的有了更细碎化的限定要求。譬如,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应当明确悉知相应的实操规范流程,进行实际应用时,还应当及时进行信息记录,相应医学设备的运转等,也应当特别地予以说明和备注等。③关于具体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方面该项主要是指,对于高等院校内部的相关医学实验室而言,应当日渐建立和完备其常规化的安全性方面的管理制度,以便更好地进行日常顺利地运作。譬如,高校内部的相应部门应当适时协同并签订关于校内具体医学实验室的安全性管理的责任书,以便更好地将三级管理模式中一系类的责任等具象化地落实至每一个安全管理的参与人的实践管理中。④关于相关特殊危险品的管理高校内部医学实验室的场所较为特殊,其中各类药品种类呈现多样性,化学物质、物理特性大类、生物属性等等,因而该场所内部的相应物品,其常常含有各类别的特性,比如容易挥发、与自然空气接触易发生剧烈的反应、腐蚀性、放射性等等。因而,对于其相关的安全性管理应当格外关注,应当依据实际状况,严苛予以定性化以及定量化的限定标准。此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应当严苛依照既定的管理施行流程,以更好地保障实验室内人员等的安全。(2)除过以上相关所述,对于实际医学实验室的执教者以及实操学生们而言,还应当积极树立安全性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意识,在实践运用医学实验室的过程中,应当时刻以安全为第一要义,对应相关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施行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安全工作的进行。具体可以通过一系列深化准入医学实验室的各项规章限定,以更高效地提升执教者与受众学生们的安全性自主意识。

4深入完善与强化实验室安全性管理的相应方法

当前社会发展阶段,高等院校医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方面依旧实存相应的亟待进一步完善之处,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强化与完善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践切入:(1)进一步加大具体实验室的安全性宣传力度。对于高校内部相应医学实验室而言[1],为了更好地提升相应实践参与人员师生、管理人员的安全性能动意识,适时地进行相应的安全性宣传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可以利用校园内部的局域网络,适时地借助相应多媒体设备,来周期性地播放系列相关实验室安全性宣教的视频,以便更好的引导受教学生们汲取有效安全信息,从而在相应实际操作过程中,遇见偶发性状况时,可以更灵活、科学的随机应变。此外,院校还应积极组织相关的偶发境况演习活动,以便更好的为相应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坚实的准备。(2)高效提升实验参与人员的综合性素养。相关的安全性事故未实际出现之前,院校就应当积极引导实践实验参与人员树立“防范于未然”的忧患意识。具体可通过对实践相应参与人员进行适时的专项化培训,对应的培训内容可以更多维度的拓展,比如对医学实验室内相应危险药品的效用及特别注意事项的讲解,对于相应危险状况的科学应对方法讲解等等,以便更高效地提升相应实际参与人员的专业化学识以及综合性素养等。(3)优化处理实验过程中系列废弃物。①关于生物废弃物方面的优化处理。该方面的废弃物按照形态划分常有两大类别,即固化物以及液体废弃物[2]。其中,前者更多是指,在相应实操学生们系列实验完成后,对于遗留于室内的动物残骸或者植物植体等。对于这些遗留物,应当进行时效性的专项化处理,不可肆意丢弃,还应当适时依据相关规定进行消毒特别处理,随后进行质密封存处理,一般情况下常运用专业化的塑料袋进行封存以及统一化集中性处理。而对于相应实验使用过的培养液体,常需要进行适时的高温杀菌,随后再进行相对集中化的处理。②关于废液、废渣的处理。实验期间产生的一系列废液、废渣,应当被有机集纳起来,统一于既定地域内进行优化处理。③对于额外废弃耗材的处理[3]。对于相应医学实验室内,在实践实验过程中,常会产生一些额外的废气、耗材。比如相关的塑料废品需要被有效处理,一般而言,常需要利用一种塑料容器,其对应制作材质较为特殊,通常将相关的废弃物,适时集纳起来,随后一并进行置放。除此之外,还应当依据既定日期时间进行灭菌以及回收等处理,这期间,对于相关玻璃材质的废弃物,还应当适时进行类别分化、优化处理等。(4)进一步强化对相应医学实验室安全性管理的监管。主要是针对院校内相应医学实验室的内部细化区域而言。譬如,校内医学实验室内,实践施行实验的场地、常规化储存各类别药品专项室、特别储备相应含有毒性或其它特殊性状的库房等等。对于以上相关的实验室内场地,都应当如期进行全面检查与监测,以及系列不定期、不定项的抽测性检查,以便更好地保障相应的安全性管理要措,可以更完备地得到落实。另外,对于既定医学实验室而言,其内部的水、电、医学仪器、各类别专业化设备等,也应当适时地进行要周期化地检测,以更好地规避相关的安全性隐患状况的发生。

5结束语

综合以上相关探究与分析,对于高校医学实验室的安全性管理,应当不断深入强化,以更好地保障对应医学实验室的更良性化运作,也较大程度上对于相应学生们医学实验室的使用安全性等有一定的维系保障效用等。

参考文献

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篇3

关键词:绿色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化学实验课程

1问题提出与绿色化学

“8•12”天津港码头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震惊全国,甚至世界。这种特别重大的安全责任事故,至今压在人们的心底无法抹去。然而,近年来高校实验室(中心)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这些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而且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财产甚至生命的重大损失。认真地梳理、调查、分析这些安全事故的原因,非常明显,主要起因:(1)不正确的安全观念和态度(侥幸、无所谓、不在乎);(2)缺乏知识及技术;(3)生理的不当不适应;(4)不适当的环境和设备引起的行为。总之,是人的责任安全意识不强或管理不善,都是人的因素。据确切统计,人为因素占98%[1]。因此,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居安思危,防患未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environmentallyBenignChemistry)、清洁化学(CleanChemistry)。即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减少或消灭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2]。可以看出,绿色化学注重源头预防,提倡无毒、低毒原料和反应条件的应用,使资源和原料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实现环境的无害化和可持续化发展。基于绿色化学理念,在绿色化学视域下,尝试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创建绿色、环保、安全的化学实验室管理升级版,取得了良好效果。

2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安全管理

2.1加强绿色化学教育

树立实验安全意识绿色化学教育主要是绿色化学思想、理念、“5R原则(不用危险品、减少用量、循环使用、回收再用、再生)”的教育。把绿色化学的思想和理念融入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贯穿到化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理论教学的绪论课,在讲好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发展、应用中,适当提及新兴学科绿色化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以及应用,让学生知道绿色化学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处。尤其是在讲授化学科学技术对科学和社会历史贡献时,一定要提到,化学科学技术的另一面。即人类生态环境的化学污染和化学产品的安全危害。让学生一开始就有绿色化学的思想和理念,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始终具有绿色、环保、安全的意识和责任。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定律、技术、方法和化学反应过程都可以融入绿色化学的思想和技术。化学实验课教学中,更是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用绿色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减少或消灭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如何使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的排放;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以及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产品。教育以绿色化学为科学基础,使师生“知其所以然”,使其体会“何应为、何应不为”,将安全意识转化为安全习惯,实现安全意识固化和安全行为常态化。加强师生实验安全操作技能训练,从每个细节入手,从根源上强化安全意识和责任。实验教室里有《化学实验规则》《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化学实验室安全歌》以及“绿色、环保、安全”的红色标语,使用仪器设备、药品用品上有“绿色、环保、安全”的标签。处处是“绿色、环保、安全”的字样,事事是“绿色、环保、安全”的责任。营造了“绿色、环保、安全在我心中,绿色、环保、安全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这样,在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参透绿色化学的思想和理念,常念化学实验安全的“紧箍咒”,就能安全无忧;只有警钟长鸣,才能防患于未然。

2.2制订绿色管理制度

明确实验安全责任哲人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安全的保障和“笼子”。在绿色化学的视域下,首先对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分析研究,增加绿色、环保、安全的实验内容,去除毒性强、污染重、危害大的实验内容,用微型实验和替代实验的方法,保证化学实验内容的绿色安全化。对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进行认真的修改完善,在《化学实验规则》《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化学实验药品仓库安全管理规定》中,有法规依据,包含绿色化学的理念和技术;有严格的实验操作规范和责任担当赔偿要求。尤其是,还全面制订了《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筑起化学实验绿色、环保、安全的“防火墙”,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立下了不可逾越的规矩。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还有两项必须做好的工作。一是,化学实验“三废”的处理。高校化学实验的内容广,学时多,频次高,任务重。所以,“三废”物品量多危害大。为此,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主要是废气、废液能收集净化的,收集净化后再处置,不能收集净化的,在确保流通的情况下排放。对废渣,特别是剧毒药品,实行个人责任处置制度。多数是封袋,贴上标签,注明废品名称和危害,安全处置。二是,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3]精神,化学实验室的危化品仓库,有懂技术、有知识、管理经验的专人管理。并实行,需要主管部门签字的《人员准入制度》,有管理人员负责的《人员进出登记制度》和《物品进出仓库登记制度》等。始终绷紧安全管理这根弦,处处扎牢安全管理这个“笼子”。

2.3遵循绿色化学理念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2.3.1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绿色理念

绿色化学的理念可概括为“三性”:一是洁净性,致力于从源头上防止和消除污染;二是原子经济性,在获取新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子,实现“零排放”;三是安全性,尽可能不使用有毒或有害的危险化学品,反应条件尽可能温和或安全。该理念的目标并不是被动地去消除安全存在的隐患,而是要主动地从源头上去“防患于未然”,有效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根本上转变思维方式,培育师生安全思想观念,提高其安全素质,构建完善安全技术体系,将实验室的危险降到最低程度。基于这一理念,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又负有新的工作责任。实验室的设施建设,仪器设备、药品的购置,实验技术和方法,从计划到实施都要遵循“三性”理念,重视安全管理的整个过程,形成化学实验室绿色、环保、安全的管理系统模式。

2.3.2设施设备的安全绿色化

按照绿色、环保、安全的要求,学校投入较大资金对化学实验室的校舍、水、电、通风、实验台等进行合理设计和升级改造。选用原材料保证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给排水管径不小于规定数值,以确保给排水的通畅;照明电与动力电电闸分开,设计短路、过载、漏电等保护装置,确保一键断电,有效遏制事故的蔓延;通风、排气系统满足大型精密设备的特殊需要,便于有毒有害气体的散发;建立了消防预警设施,事故警报系统、呼救系统、逃生系统等。设施设备的绿色化,从源头上堵住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消防、报警、呼救、逃生系统的设置,在事故发生时都会发挥最大效益,使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2.3.3实验技术方法的绿色化

从绿色、环保、安全的角度出发,优化实验教学的内容。采用“替代”原则,对于毒性、危险性较大、成功率较低的实验(如硝基苯和浓硫酸的制备),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模拟实验;用调温式电炉替代酒精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倡“拒用”原则,淘汰毒性大、危险大、耗量大、污染严重且成功率低的实验,选用无污染或者少污染的实验,如氯化钠提纯、醋酸质量浓度的测定等。实施“减量”原则,精密计算,严格控制实验药品用量;积极推广微型实验,保证实验操作安全和“三废”污染的减少。贯彻“循环”原则,尽量选择反应产物可以连续利用的实验,让实验产物可以被其他的实验所用,节约成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绿色化学理念、技术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效益。

3结束语

化学实验室虽小,但安全管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只要领导重视,管理人员用心尽力,融入绿色化学理念,采用绿色化学技术,就能使安全管理升级。近几年,在绿色化学的视域下,加强绿色化学教育,制订绿色安全管理制度,提升绿色化学实验技术水平,使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杜绝了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也遏制了小事故频发的势头。基本形成了高效安全的管理模式,创建了绿色、环保、安全的化学实验课程体系。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良好环境,也为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新途径。

作者:仲婧朱晓慧曹晓群单位:泰山医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仲婧.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化工贸易,2015,7(3):148.

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篇4

关键词高校医学实验室安全对策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拥有先进仪器设备的现代化医学实验室不断建立,越来越多的医学学生及其他医学工作者进入实验室进行各种医学实验和课题研究,高校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也因此产生出许安全问题,为此,笔者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归纳,现总结如下:

1高校医学实验室安全特点

高校医学实验室是一个医学院校进行正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担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护理学等相关的学科的教学任务,是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的一类实验室,这类实验室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实验的类别及项目多,实验条件复杂;承担课题多,任务重,学科交叉性强,环境条件复杂,实验室使用频繁,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

1.2实验室使用多种危险物品,包括:化学药品、气体钢瓶,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甚至是剧毒物品;

1.3部分实验存在接触到病原微生物、放射性物质、致癌物质等潜在危险。

1.4实验人员因操作不当、防护不当、处置不当,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1.5实验室空间比较狭窄,如发生事故极易造成群死群伤或重大财产损失。

1.6实验室的设备精良,拥有大批昂贵精密仪器,新手短期内掌握如何安全操作并非易事。

2高校医学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问题

基于以上各方面的特点,高校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安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化学伤害:是指使用化学物质因管理不当或操作不慎所造成的意外伤害。包括:强酸、强碱、有毒化学试剂或药品、易燃易爆物品、易挥发性化学药品等。

2.2物理伤害:是指各种形式的能量或力所造成的人员健康危害。包括:水、电、火、各种仪器设备使用不当造成的机械损伤以及各种电离辐射危害造成的伤害。

2.3生物伤害:指的是生物的对人类及环境所造成危害,包括各种动植物、微生物、病毒等的液体、固体、气体和组织切片等。

3医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

3.1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在高校医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健全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这是强化管理工作实际效率和质景的先决条件。各实验室应依据其自身特点制定相关实验室规章制度,并张贴于墙上醒目位置。在使用仪器设备之前要明确要求使用人必须熟悉掌握仪器使用说明,使用大型贵重仪器必须签名登记。必须制定剧毒、易燃易爆、放射性危险品管理规定,严格管理程序。各实验室还应进行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以进一步强化医学实验室的管理。

3.2加强和规范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

在高校医学实验室的管理中,加强和规范实验设备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其基本管理项目之一。对于设备的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制度和规章,从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我校现已建立仪器管理档案,按仪器设备的功能分类,使仪器分类、编号、登记更加科学化,极大的方便了日常管理分工和维修档案的建立。为管理好仪器设备,每台仪器上都挂有仪器的操作规程,当发现仪器出现故障时,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请专业人员进行检修,以确保实验设备满足医学实验的基本要求,绝不勉强使用,使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3.3加强对实验室各类人员的安全教育

没有一流的实验室,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而这一切都是以人的安全为前提。要使广大师生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认识放在首位,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并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安全观念,营造重视安全的氛围,是提高实验人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安全习惯,从而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我校根据每个实验室的特点和存在危险分别讲解实验室的基本规章制度,使学生了解进入各学科实验室制度;并列举一些实验室发生安全事故的案例,从实际案例中使学生加深印象,树立安全防范意识,使师生能自觉、主动地按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去进行各项实验操作,才能减少或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4加强实验室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实验教师对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实验工作人员的作用,不断开展实验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及时更新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验技术水平。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对于提高学校教学和科研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等都具有决定性作用。首先,从事实验室工作的人员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热心科研工作,有奉献精神;其次,从事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要不断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再次,不断加强实验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及培训,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以便顺利的完成实验教学任务。采取措施从各个方面调动实验技术队伍的积极性,以增强其综合素质,达到降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最大程度地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的目的。

4结束语

只有在高校医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中,对现阶段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安全管理经验,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提高医学实验室的使用价值,更好的服务于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证医学实验室的安全,从而为教学、科研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莉萍,周师洁.医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与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26-128

[2]叶珏,刘冬青,时娜.论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07,4(3):1-3

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篇5

关键词:化工类职业院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目前,化工类职业院校实验室中的危险化学品种类日益增多,这些危险化学品多为易燃易爆、剧毒或强腐蚀性、放射性等物品,因此危险系数非常高,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人员和财产方面的重大损失。所以,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化工类职业院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意识淡薄。由于职业院校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对危险化学品的相关知识关注度不够,并且缺乏相对应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从而导致了部分在校师生的安全防护意识淡薄,对危险化学品管理的重要性及责任感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2.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虽然实验室建设得到了有效的加强,但相关管理制度、安全防护措施、人员安排等方面却未随实验室情况的转变进行完善,致使安全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危险性大。化工类职业院校实验室内的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且很多都具有易燃易爆、强毒、强腐蚀、强辐射等特点,在储存和使用环节有很大的危险性,任何的疏忽和操作不当,均可能引发爆炸、毒气和化学灼烧等安全事故,从而给学院造成重大的人身财产损失。

二、强化化工类职业院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提升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能够从根本上帮助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具体的措施就是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宣传危险化学品知识、讲授安全防护技能、规范实验操作流程等,提升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防护技能和事故应变能力,以有效减免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危害。

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安全责任体制。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中,首先应针对危险化学品的特点以及实验室管理需求,建立起科学、严谨、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其次,在管理制度基础上,明确实验室管理人员、危险化学品保管人员、实验教师等相关人员的安全责任,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再次,在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中,切实做到责任到人,确保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3.规范危险化学品日常管理,提升管理人员的安全防护能力。首先,危险化学品应集中存放、统一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建立起标准化的仓库或储藏室。其次,完善库存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双人管理制度,并设立两本出入账簿,做到进出有序、可查,定期对危险化学品进行检查,确保账物相符。再次,建立管理人员培训机制,定期开展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同时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帮助其充分了解危险化学品的种类、性质、危害性、储存特点、使用规范等,并确保管理人员能够正确、迅速地使用防护设备。实验室和仓库还应建立起安全事故应急方案,以便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造成的危害。

4.注重废弃化学物的处理,避免化学废弃物污染。对于实验室所产生的各种垃圾、废弃物等,都应当收集、分类并储存在相应的容器中,不能混装,更不能随意丢弃、倾倒。与此同时,将废弃物集中收回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初步处理,比如易挥发的有机试剂,当用量较小时,可以放在通风处让其自然挥发;对废酸、废碱液体,可以加入试剂进行中和,等其pH酸碱度达到排放标准后,再加大量水进行稀释后排入下水道;对于剧毒废气、废液等要定期联系专业处理厂进行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确保整个流程安全无虞。

总之,化工类职业院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是一项风险管理工程,想要做好这项工作,还需要我们从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特点出发,结合当前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从管理制度、安全责任体制、实验室日常管理、师生管理、实验废弃物管理等几大环节着手,制订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此来切实保障化工类职业院校实验室科研、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篇6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管理水平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121

前言:近年来,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很多学校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关注,并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对学生实验课程的规划和实验室的建设上。实验室是学生开展实验课程的主要场所,随着资金投入的增加,学校实验室规模也随之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安全管理难度的大大提升。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加强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保证学校师生安全。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限制因素

(一)安全意识缺乏。意识决定行为,安全意识的缺乏是限制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一些学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学校师生的安全意识缺乏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对其产生原因进行阐述[1]。一方面,学校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不足,安全会议未能按时召开,且未能将实验室安全工作放在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位置,导致学校师生及管理人员也对这一工作不予重视。另一方面,学生平日里生活、学习事务较多,且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培训,也使其安全意识较为缺乏。

(二)安全建设投入不足。现阶段,虽然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展了对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但是在资金分配上,往往仅将资金投入到实验室器材采购、实验室规模扩建等方面,在安全建设上投入较少,安全设施配置明显不足。

(三)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一些学校的安全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甚至部分学校并未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学校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责任也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很多具备安全管理制度的学校,执行力度也相对较弱,缺乏专门的安全检查小组和系统的管理体制,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每个部门都可以管理,在出现安全问题时,各个部门又相互推卸责任,无法及时负责人,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消极的影响作用。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强化措施

(一)提升全员安全管理意识。首先,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安全管理氛围,重视安全文化教育。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向学生渗透实验室安全方面知识。学校也应设置专门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或讲座,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并在校园设置安全教育条幅、张贴安全教育海报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实现安全意识的提升。其次,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将实验室安全管理意识的树立作为安全教育的重点。尤其是在新实验室投入使用之前,应先面向全员开展安全教育。

(二)加大安全建设投入力度。安全设施的配置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首要条件。为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学校也应加大对实验室安全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新实验室建设中,应结合实验室专业特征,请专业人员对实验室进行设计,尤其要重视水、电安装等方面的安全性,配备完善的安全设施。同时,对旧实验室进行及时改造,更新实验室通风设备和实验器材,保证安全通道的顺畅,设置齐全的安全事故抢救设施,从而提升实验室安全事故应对能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应设置红外安防、监控系统等,避免实验室危险物品流失,或是外来人员进入实验室。

(三)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予以支持,因而,学校应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和实验室特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例如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从环保、安全、节约等角度,严格规范学校师生行为和管理人员工作方式,从而增强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同时,学校应加大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细化各部门及人员职责范围,加强监督考核,避免管理缺口,保证在出现安全事故时,能够及时找到相关负责人,实现实验室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结论:实验室作为学生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巩固所学知识、锻炼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重要场所,其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学校应对当前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限制性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全员安全意识的增强,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为学生营造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

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篇7

[关键词]药学实验室;高校实验室;实验室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路径

随着医药产业的发展,药学专业不断扩招,高校药学实验室规模也在大幅增多,高校药学实验室是医药类院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药学实验室涉及到危险化学品、实验动物及精密仪器,使用及管理不当可能造成化学品伤害、实验动物咬伤等安全事故。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是药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医药类高校持续长远的发展,因此对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1高校药学实验室安全文化现状和建设意义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据统计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原因,以人为因素为主,占事故比例98%,主要是安全意识淡薄,致使个人不安全行为或失误,导致事故发生[1-2]。现阶段高校药学实验室主要依靠检查整改的手段来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而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薄弱。另外,高校药学实验室还存在实验室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或兼多职、安全教育频率低、安全制度不完善、安全设施投入不足、欠缺应急预案等问题,使得高校药学实验室存在诸多安全隐患[3-5]。高校安全文化是指安全管理、安全服务、安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以维护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方面[6]。其中精神文化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起着引领作用,后者的完善提升对精神文化也起着积极反作用。安全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师生安全,校园和谐稳定,将为学校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2高校药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

2.1高校药学实验室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实验室安全文化的基础,主要包括实验室健全的责任体系、完善的安全设施和基础设施等硬件和软件实力。合理而科学的物质文化建设能将先进的设备与便捷的使用途径相结合,有效预防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和第一时间控制事故扩大保证人员安全[7-8]。(1)责任体系方面,药学实验室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深入贯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为核心的指示精神,按照“统一领导、落实责任、分级管理、全员参与”的原则,健全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9]。结合学校实际,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对管理责任和法律责任全面落实,保障责任体系有效运行。例如:学校分管领导作为第一级,落实法律法规,统筹协调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作为第二级,对安全管理进行监督协调、制度制定、安全培训等职责;学院领导、实验中心主任、实验人员及专职安全员作为第三级,负有第一管理和安全工作落实职责。(2)消防设施方面,药学实验室需要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例如:每间实验室应根据实验室面积和实验项目危险性配置相应的灭火器、洗眼器、灭火毯等;每层实验楼公共区域配置灭火沙、医药箱、应急喷淋器,并且定期检查维护。(3)基础设施方面,实验室划分区域管理,大型仪器专人使用管理,超过使用年限和存在安全隐患的仪器设备及时维修或报废;配备足够数量的试剂柜,试剂分类管理,危险化学品双人双锁管理;实验室尽量安装门禁卡和摄像头,对出入人员进行监管;实验室内粘贴相应的安全标识;化学品采购、贮存、使用、废液等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动物尸体等废弃物分类收集,定期回收处理;动物实验室设温湿度控制、压差控制系统,清洗、灭菌设备,挡鼠板防止野生动物进入。(4)防护设施方面,每间实验室应有危险源说明及防护措施、危化品试剂mSDS安全技术说明、个人防护用品等;实验室通风系统应安全有效;特种设备如高温高压高速设备配置防护装置;废液废气净化处理装置等。

2.2高校药学实验室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一种强制的行为约束,是对安全文化的具体描述,让师生在实验过程中有章可循,保证各项实验安全有序的进行。制定文化建设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和法律法规,根据各个实验室承担课程和危险源区别制定不同的制度文件,使制度文化成为行动指南。药学实验室制度文件主要包括:安全准入、安全检查、仪器管理、化学品管理、废弃物管理、事故应急预案等方面,新制定的制度文件需下发至各带教老师并集中组织师生培训学习,安全管理制度、危险性操作流程等重要制度需粘贴上墙。以化学品管理制度和仪器使用制度为例说明药学实验室制度文化建设。药学实验室化学品管理制度中对化学品购买、储存、使用及废弃物收集和处理各个环节均明确规定,特别针对危险化学品和易制毒化学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等规定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化学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购置阶段对危化品供应商资质审核,保障化学品质量;入库阶段通过系统将化学品基本信息录入;储存阶段将危化品放入学校危险品仓库,建立出入库台账;出库阶段,领用人填写申请单,经审核通过后预约管理员领用;使用阶段将危化品放入暂存柜中,双人双锁管理,填写危化品使用数量用途和去向;废液回收阶段,废液中和后分类回收到废液桶,空试剂瓶回收处理,达到一定数量后通知回收公司处理[10]。仪器管理制度建设,实验室仪器设备需制定相应的仪器使用操作规程,大型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使用教师按要求培训后方可操作仪器,使用过程中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部分仪器如高压灭菌锅等应由具有上岗证的人员操作,由实验室管理员负责定期维护保养,填写仪器使用记录和维护记录。科研用大型仪器,带教老师或者实验室管理员在学生使用前进行集中培训,考核合格后通过预约平台结合自己的时间进行预约,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提升了他们的实验兴趣[11-12]。

2.3高校药学实验室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在潜移默化中的形成的思想引导、意志磨炼、情感熏陶、价值取向、思想高度。首先,建设一流的大学应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师资队伍必须包括一流的实验队伍[13],根据安全责任体系人员等级组织培训提高工作水平,例如:第一级管理人员每学期1-2次参加法律法规培训,第二级管理人员每学期2~3次参加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培训,第三级管理人员每学期4-5次参加药学实验室化学品安全、药学实验室生物安全、药学实验室消防知识等专项培训。二是药学实验室安全准入培训及考核,很多高校实验室安全培训在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和培训环节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导致学生在实验安全教育中获得的收效要低于预期[14]。高校安全准入教育需要全面培训各方面的安全知识,准入考试也可以参照必修考试计算学分,让所有师生都重视实验室安全知识。学校可以开发手机软件包含安全知识视频和题库,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三是高校需要多开展实验室安全进课堂、安全演练、实验室安全知识有奖竞赛等活动,比如主题为“药学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提高学生实验室安全素质。加大实验室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在实验楼中设置安全知识的宣传栏,粘贴安全知识的安全工作简报、经典语录、宣传材料等,同时借助广播、报纸、微信公众号、微电影拍摄等形式宣传实验室安全知识,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使安全文化深入人心[15]。

2.4高校药学实验室行为文化建设

实验室行为文化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是实验室人员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实验室行为文化是在时间积累中逐渐形成的,优良的行为文化往往决定实验的成败,一个小的细节有可能引发大的安全事故。带教老师在讲课中必须将实验中的风险、注意事项讲给学生,并将正确安全规范的实验操作给学生演示,发现学生不规范的行为及时制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比如:进入实验室检查是否有安全隐患,实验操作过程中将物品合理摆放,配制试剂粘贴试剂标签,领取试剂填写出入库记录,实验结束后将试剂放回原位,废液中和后倒入相应的废液桶,实验结束后关闭水电门窗等。实验室管理人员每日检查实验室使用、记录填写、卫生及安全情况,发现不规范使用行为及时纠正并整改。药学实验室营造的安全文化氛围,学生实验中的安全意识,将安全知识落实到实际操作中是对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间接评价。行为文化一方面需要老师自身规范操作正确引导,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并对操作不规范行为及时纠正,另一方面需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训考核,两方面不断努力才能建设优良的实验室行为文化。

3结语

高校药学实验室必须不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建立适用于药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保障药学实验室可持续发展。药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并且深入的工作,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树立安全责任意识,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为建设安全有序的高校药学实验室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雪洁,刘晓茵,纪耀华.引入eHS模式的药学类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及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7):21-23.

[2]俞佳,陈嘉雄.浅谈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及其措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4):214-215,225.

[3]肖红艳,任二辉,宋庆双,等.高校实验室eHS文化建设[J].实验室科学,2020,23(1):154-156.

[4]华子春,魏永春.以查促建:江苏省部分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结果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1):1-6.

[5]杨志杰,吕海霞.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1,48(435):248-249,255.

[6]李志华,刘金玲.新时代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理念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134-136.

[7]于子钧.关于化工类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探讨[J].天津化工,2019,33(6):61-62.

[8]王雅士,兰文波,李倩如.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现状及策略探讨[J].广东化工,2021,48(435),189-190.

[9]崔锦峰,郝大鹏,刘镇岐,等.高校实验室“五个一工程”安全文化体系构建模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1):286-289.

[10]陈亮,王博,王林燕,等.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8):255-257,261.

[11]腾鑫,杨晓玲,庄启昕,等.化学类实验室的文化氛围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4):238-241.

[12]孟国忠,农春仕.基于pDCa循环的大型仪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2):299-302,316.

[13]柯红岩,张婕,金仁东.“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3):227-229.

[14]李海平.高校本科教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现状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2):93-94.

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篇8

随着学校专业的增多,实验室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需要做实验的科目越来越多,实验室的仪器以及实验人员也日益增长,实验室的安全隐患换也逐渐增多,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以确保学校平日教学顺利进行,科研工作顺利完成。

1.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所高校的实验室的安全工作一直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主要问题为:

1.1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文化氛围缺失

目前,很多学校重视教学却忽略安全问题,对实验室的安全问题了解有限。实验室的安全宣传工作没有做好,使得学校师生的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学校对于实验室安全问题的不够重视,忽略了对于安全文化气氛的培养。校园的文化活动局限于学生间的常规活动以及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对实验室的安全氛围基本忽视。实验室的安全文化气氛缺乏培养,学校师生的责任感和安全意思不强,严重的阻碍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1.2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各所学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一直得不到完善,管理机构不明确,责任部门没有确定。并且,由于大部分学校扩大招生,造成实验室紧缺的情况十分突出,实验设备的紧缺以及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紧缺,使得实验室的检查得不到保障,管理不能有效地落实,制度不能够有效地实施,严重的阻碍了实验室的安全运行。

1.3基础安全设施不完备

因为学校师生安全意识的薄弱,很多学校在建设实验室时缺乏对安全设施的规划,实验室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很多的学校只重视实验室内实验设施的管理一七实验室环境的改善,基本上经常会忽视实验室那安全设施的规划,并且会存在一些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导致有可能出现安全问题。

1.4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

学校内实验室的安全教育较为缺乏,并且没有系统性,一般都是学生边做实验老师别说注意事项,没有形成一种系统是的教育体系,造成了学校实验室内安全知识教育缺乏,安全意识薄弱,从而间接地让实验室内的安全隐患日渐暴露出来,这样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导致师生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的损害,学校声誉的影响。

2.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2.1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职责

目前,很多学校现在对于实验室的监管部门一般是学校的保卫处,但是保卫处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很好地管理实验室,并且没有健全的制度来针对实验室的管理问题。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由上至下分级管理,实行管理责任制,落实到各个学院、导师,加强每一个人的责任心。

学校建立一个有效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每年可针对该体系组织学生老师进行学习与考试,通过考试起到教育的作用,并且通过的学生与老师才可进出实验室。

2.2加强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

每所学校都会有着实验室安全观念淡薄、缺乏相关技术水平管理人才等问题。为了解决以往实验室的安全教育问题,学校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工作:通过上网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你用校园网文化,开发一套适合学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学习系统,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系统来增强自己的安全意识。

增加平日对于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内容。制作实验室相关安全教育的ppt,通过课堂教育、学生竞赛、安全讲座等,增强学生对于实验室安全的认知。

增加对于学校师生教育的渠道。可以开展实验室安全竞赛,或通过校园广播以及其他的平台,使实验室安全教育传播普及到学校的各个角落。

2.3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安全规划设计

很多学校在建设实验室时通常比较重视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忽略了实验室基础安全设施的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实验室的安全规划设计以及仪器的采购和摆放等,从源头上保证实验室安全措施的建设。

可以对实验物品进行标记,在实验物品上贴上标签,标明实验物品的基本属性和相关信息,分类保存,对每样物品进行归档,在网上登记实验物品的档案,加以管理。

加强对实验室的安全防护措施,比如增加门禁系统或红外感应系统,加大监控力度。对于危险物品要进行严格的监控以及防护。

安放必要的救援设施。比如在生物工程实验室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及专门的应急救援箱、防毒面具等,以便在发生意外时能够及时的进行救援。

2.4培育良好的实验室安全环境文化

可以通过发放实验室安全手册、宣传单等物品,并且开展一系列的讲座,从各个方面帮助学校的师生树立良好的责任心以及安全价值。

在实验室的周围贴好适当的标语,并且在实验室的门口挂上安全须知,并且表明当意外发生时所需的措施。

2.5实施全面的管理效果评价

学校应该定期的发放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文卷、走访等方式方法筛选出最好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案,定期不断地完善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方式。

3?结

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篇9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标准化;管理

学校化工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化工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重要场所,而化工实验室的安全操作问题一直都是人们重点关注和亟待解决的。近年来学校的化工实验室的实验项目,生产性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实验室建设及投入经费的逐年增加,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实验材料等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化工实验项目也要求尽可能模仿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相对于之前的粗放式实验室管理方法越来越受到挑战,寻求一种新的方法进行化工实验室管理,对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提高化工实验室使用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1-3]企业按政府的政策来实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以来,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条件,改善了安全生产环境,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对保障企业职工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4]因此,本文基于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12个模块要求,结合学校化工实验室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化工实验室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

1实验室安全目标管理

首先需要制定一系列实验室的安全目标管理制度。有了科学、规范、健全的安全目标管理制度是化工实验室高效、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接着必须制定一整套在校内可行的、严格的安全目标管理办法,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才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化工实验室管理部门和专业教师根据实验项目安全操作规程、管理方面的评价结果、实验项目生产化成果、生产标准化评价系统的分值,改进实验项目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设备存在的不足之处,制定实验安全生产的目标和过程管理,征求学校实验室管理部门意见后由学校领导批准实行。

2实验室组织机构与职责

严格规范化工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全面落实开展各个实验生产项目的责任主体,配合学校各部门对化工实验室安全的具体要求,划分化工实验室安全生产制度的适用范围,建立实验室的组织机构和各人员职责,并悬挂在实验室醒目的位置上。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主要领导责任人,协助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实验室安全工作,对实验室安全工作负有支持、指导检查和监督作用;实训中心责任人及实验室安全管理员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开展实验生产项目的专任教师负有安全生产操作的指导责任。

3实验室安全生产投入

化工实验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中的各项规定,结合学校化工实验室建设的实际情况,每年提取一笔经费作为实验室的安全费用,这项费用主要是在改进和完善实验室安全生产环境的。实验室根据学校的制度按要求支出,在教学成本中列支。并且安全生产费用优先用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实验生产项目的整改措施方面。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建立实验室在安全方面投入费用的台账,具体有支出收入计划、数额大小、使用规范、变更计划项目等明细。

4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培训

为了达到开展化工实验生产时的安全标准化要求和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化意识,学校有义务、有责任组织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主要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教工与学生的化工实验室安全生产教育和考核,教学课堂上的安全生产教育,现场教育,事故案例教育等内容。实训中心负责编制各类教育培训计划,并负责实施,学校提供资源条件,协助做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5实验室设备设施管理

为了加强实验室设备设施的管理,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制定实验设备设施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加强各组设备监控,确保在安全、稳定的情况下生产运行。(1)实验设备“一台一档”,从购进到报废都有详细记录,包括各设备参数、安全检查、运行、维修等。(2)实验设备需专人管理,并在旁边悬挂实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并能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安全生产操作。(3)实验设备需及时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并做好记录,保障在开展生产实验时正常、安全运行。(4)实验设备运行与维护坚持“设备专人负责,共同管理”的原则,保证人员设备安全。假如设备管理人员调离,立即配备新人。

6实验安全操作管理

为了确保实验操作现场安全,实验室必须悬挂实验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制度;[5]各化工实验室场地和设备旁要有明显的安全标语、安全警示牌;消防设施做到定期检查、更新。根据标准化的要求需做到以下规定:(1)化工实验设备的操作规程需设置在醒目的位置,方便实验操作人员观看;安全标语和安全警示牌在危险设施、设备和场地旁设置。(2)化工实验室的安全警示牌和标志由实训中心统一管理,无特殊情况和审批,不允许移除。(3)化工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实验室场所的检查,根据安全标准化的要求对悬挂的制度、规程、安全警示标牌等进行确认是否完好无缺。(4)化工实验安全生产操作时,需在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的指导下操作,并做好实验数据记录和设备运行记录。

7实验室隐患排查和治理

为了加强学校化工实验室安全生产操作,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学习环境,保护学生和教师的人身安全,必须消除化工实验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根据安全标准化的要求对实验室制定隐患排查和治理制度。实训中心对安全隐患排查做好整年度的计划,根据年度安全目标、岗位职责、安全投入、设施设备、安全教育等做好相对应的表格。明确各人员的检查职责,做到应检尽检。从不同检查周期的角度做好日常排查、定期排查、不定期排查等。所有记录归档保存,完善制度所规定的安全隐患排查。化工实验室安全隐患需进行闭环管理。从发现安全隐患到整改排除,动态跟踪、复查监控,整个过程有始有终,实现闭环管理。

8实验室重大危险源管理

化工实验室经常会使用种类繁多的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品和剧毒物品;有的实验项目需要在高温高压下操作或者高电压、高转速等特殊条件下进行。所以加强对化工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大危险源的规范管理,对重大危险源的采购、出入库、使用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管控,建立使用台账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实验室显著位置进行风险告知,应包含危险源类别、防护措施、应急预案、安全责任人和有效的应急联系电话等,在实验室的相关部位应有安全警示与安全标识。对化工实验室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监控,可以提高化工实验室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加强对危险源的控制力和识别力,可以有效地防止重大或者特大事故的发生,消除安全隐患,保证了社会和学校的稳定,使教师和学生能在非常安全的环境下工作生活。

9实验管理人员的职业健康

职业卫生工作是企业安全、健康、环境(HSe)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认真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治法》,学校必须制定实验安全生产时的职业健康规章制度,防止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安全生产方面受到伤害,消除职业病,保证职业健康。化工实验室管理人员也应定期地进行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和培训,使得实验室管理人员非常清楚明白该职业的一些危险和不安全之处,能熟知一些危害的防治方法和注意事项,杜绝或减少职业性危害。学校按规定向实验室管理人员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的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教师和学生按照使用规范穿戴。积极采用新工艺,选用新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实行清洁化实验生产。

10化工实验室的应急救援

为了能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化工实验室安全生产目标,必须要有化工实验室应急救援管理办法,这样能大大提升应对事故救援的能力,统筹事故救援方案,平时还能加强学生和教师的安全培训和应急救援演练,有效的排除化工实验室的危害,保障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保证学生和教师的人身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减少财产的损失。所以制定化工实验室的应急救援方案是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必要环节。

11化工实验室的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

实验室发生的大小安全事故,处理结束后都必须建立安全事故台账。安全事故台账应包含事故发生的时间、事故的类别、伤亡人数、损失大小、事故经过、救援过程、事故教训、等内容。实验室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和安全应急救援方案。积极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的扩大化或者二次事故的发生。现场人员立即撤离并及时上报学校相关领导责任人,不欺上瞒下,拉好现场警戒线防止事故的蔓延。对事故懈怠的相关责任人将追究其相应的责任[6-7]对防止或抢救事故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对排除事故隐患有重大贡献的人员,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操作方面有表现优秀的人员,学校需根据具体情况在实验室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制度下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12实验室安全持续改进

为验证化工实验室的各项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实际应用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确保化工实验室安全目标制定的可行性,进行年终实验室安全管理会议。会议需提出化工实验室安全生产标准化内容的纠正、预防、持续改进措施实施情况,学校和实训中心需对化工实验室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做好各个项目的评分工作,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能持续改进,使得化工实验室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管理工作不断完善。

13结语

学校化工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大课题,我们需要不断深入了解、学习并持续改进。从学校开始建立并实施化工实验室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以来,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化工实验室实验项目的安全生产基础条件,改善了开展生产实验的环境,完善了化工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提高了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对保障广大学生和教师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熊顺子,门妍萍.阿德莱德大学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及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126-129.

[2]阮慧,项晓慧,李五一.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10):4-7.

[3]何泳.高校实验室安全生产标准化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5,32(11):241-243.

[4]国务院.国务院安委会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1]4号[Z].2011.

[5]GB21746-2008.教学仪器设备安全要求总则[S].

[6]武晓峰.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81-84.

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篇10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内容;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01-02

随着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教学与科研活动对实验室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实验室开放性和共享性程度提高,实验室火灾事故、爆炸事故、毒害事故、机电伤人事故和设备损坏事故等也时有发生[1]。加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不仅是教学、科研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

(一)一般性安全管理

主要指防火安全、电气电路安全、仪器设备使用安全、个人防护措施、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操作规范、紧急预案等。实验大楼建设要充分考虑实验室的通风、照明以及温度、湿度控制等设施,电路、水、气管道布局安全、规范,有防火、防爆、防盗、防破坏的基本设备和措施等。

(二)化学品安全管理

主要包括化学品的种类与特性、化学品的储藏与使用等,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目前,高校实验室已逐步成为事故发生的高危区域,各种实验室特别是化学生物类实验室成为存在隐患最为突出的场所,实验室每天使用的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和易制毒的化学品种类不计其数,如果在管理上稍为不慎,处理方式稍为不当或不及时,都有可能酿成灾难,严重威胁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学校的社会声誉。

(三)生物安全管理

主要包括生物制剂安全、微生物安全、人体血液/体液安全、传染性生物防护与控制等。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生物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污染都可能构成极大的危害。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条例和法规,以法律形式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进行了规范,主要包括《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04)、《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l9498—2004,2008年修订)等。所有这些法规政策标志着中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安全认可工作进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

(四)辐射安全管理

主要包括激光辐射安全、X射线安全、电磁辐射安全、辐射性物质与防辐射措施等。为了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污染防治,国家颁布了《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和防护条例》等文件。2004年5月起,国家环保总局、公安部和卫生部联合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活动,这表明了国家对放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高校作为中国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在较多领域使用了核技术,因此也存在着如何加强放射源管理的问题[2]。

(五)废弃物安全管理

包括普通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化学品废弃物处理、生物废弃物处理、辐射材料废弃物处理、锐器废弃物处理、混合废弃物的处理等。

2005年7月,教育部和国家环保总局针对高校实验室的排污问题,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把高校实验室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学校管理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成为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教学科研校园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分别于2005年8月和2007年9月通过并实施了《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和《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但很多高校的化学实验室对废弃危险化学品仍未按该办法处理。部分高校即使在由指定人员收集后,仍然由于处理费用昂贵的问题,将收集后的危险废弃物低价交由不规范的公司运走,其最终结果还是倒入室外某个固定的场址,这对排放点的土壤和地下水将造成更加严重的点源污染[3]。

(六)高温高压设备安全管理

包括各种气瓶、高压反应釜、气体发生装置、高温设备、高真空设备等设备的区分、使用时注意事项、日常维护等。随着高校实验室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实验室承担的任务和拥有的仪器设备逐渐多样化,各种高温高压等特种设备在实验室中时有发现,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呈现出来。2009年5月1日,国务院出台新的特种设备管理条例并正式实施。条例提高了特种设备事故的等级,提高了处理事故的部门级别,只要锅炉爆炸有人员伤亡,就要成立省级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同时对管理部门的监察人员也提高了问责力度,这充分说明国家对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的高度重视。

(七)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保障实验室信息资源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关系到实验室良好有序的发展。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4.1.6条款要求“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为此,实验室应制定有关的措施或文件,并有效实施,以保证利益不受侵害。

二、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

(一)完善安全工作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

研究表明,思想上不重视和管理不善是引发各类事故的主要原因。据中国火灾事故资料显示,90%以上的事故与人的错误有关[4]。因此领导重视,责任明确是安全工作的关键。管理首先要解决体制问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要完善安全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可采取“学校归口管理—院系集中管理—实验室具体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成立各级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责任分工明确的安全工作管理队伍,明确各个层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及应履行的职责,并签订相应的安全承诺书,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不留真空地带。

(二)树立安全环保意识,加强防范措施

实验室管理要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重视实验室安全防范措施的建立,以“防患于未然”为指导思想,对实验室、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进行分级管理,划分出实验室安全监控重点区域,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实验室或区域特点,了解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并采用事故树[4]分析方法,获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子,以及每种因素发生后可能导致的破坏范围及威力,针对性地布置各种防范措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三)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的制订是系统管理的起点,也是监督管理的基础。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其因果性、潜在性,必须要研究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类型,从而探讨各种消除、控制事故发生的方法,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5]。为此要狠抓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以达到规范、约束并指导实验室安全管理行为的目的,为实验室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为教学科研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组织各种安全教育,加强实验室日常培训

实验室安全管理要“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安全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安全素质,是防止各类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6]。实现实验室的安全工作目标,不能仅靠赋予师生管理责任,还必须组织各种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强实验室日常培训。

学校应在两个层面上开展安全教育工作:(1)学校层面:一是对师生开展常规性安全知识教育,内容涉及安全规章制度、消防知识、案例教育等;二是对师生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例如灭火器使用、报警、火灾逃生等,并且定期组织演练。(2)学院层面:组织学生学习掌握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特别是特种仪器设备和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规范、化学试剂的使用与保管规范、实验操作规范以及实验室内部的管理规定等。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师生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考核,以促进全校师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掌握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与技能。

(五)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

实验室安全文化作为实验室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中国高校实验室中的应用还存在许多空白点。借鉴各行业的先进经验,构建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文化的“软管理”作用来激发师生内在积极性,可以促使师生主动遵守安全规范,自觉消除安全隐患。结合不同实验室特点,建立实验室安全视觉识别系统(主要包括安全色、安全标志、警示线、警示语句及根据工作场所、设备和产品等特定条件下所衍生、组合的各种警示标识),能够形象地传达安全管理理念,提高安全视觉标识的统一性、标准性、系统性和艺术性而具有良好的宣传效应。它能使人感悟到安全文化的个性与内涵,其传播力量与感染力量最为具体而直接[7]。

总之,实验室的安全与环保工作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是创建“平安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中国高校迈向世界一流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环保工作涉及面广,责任重大,需要多部门的重视和协调。目前我们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所开展的工作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仍需要实验室管理部门和实验室工作人员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五一.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2]王咏妙.对高校实验室辐射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8,(4):91-92.

[3]朱丽华,徐锋.中国高等学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3):40-42.

[4]王同顺,赵素然.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保证师生的生命安全[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4,(6):143-145.

[5]王立达.成教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