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7:22

研究性学习意义篇1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主动参与性为主要形式的研究性活动,它不排斥学生接受性学习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传递交流数字知识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辅地位而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侧重于认知和运用。

高中数学教学新课程改革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要求。研究性学习能满足这些新的要求。其目的是在实施主动、灵活、钻研的学习活动,优化运用学生的知识积累,强调实践活动的作用,加强各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培养锻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以丰富的知识技能为保障,必须尊重学生个性,以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作为认识的基础,以一定的科学方法作为实践的工具,在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和环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目标。数学研究性学习对课堂教学有如下意义。

一、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传统意义上,数学课堂教学是老师讲解演算数学过程,学生接受、理解并记住这个过程。这种授课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定的优越性,如知识传授比较系统,容易组织课堂教学,能照顾到多数学生,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种接受式的学习,会使得学生缺乏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心,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固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很多优点,但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上存在不足。而研究性学习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类似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如何面对疑难情境,学会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生由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发现式学习。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以接受和记住现成的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提高学生兴趣和学习能力为目的。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形成,是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增强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这种探究方式也是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及今后进行科学探索所必需的。

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研究学习要求学生多动手实践,切忌眼高手低,不能认为学理论知识比较高级,动手实践比较低级,因为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数学学科概念、原理多,知识都很抽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抽象的知识和具象的实践结合起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实验,使学生有灵活选择的余地,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自主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

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为宗旨,学生在探索研究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他们都时刻需要进行反思探索活动,并通过经验的融合和重组解决遇到的难题,这对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着重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首先,在教学中运用模型、图表及图像,丰富学生的表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质量和效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其次,要善于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具有多维性,同时多种思维方式并用就能引导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习惯的束缚,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就会思维灵活,能积极地将原有知识融会贯通地加以利用,学习效果就会有显著提高。因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应该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

最后,要注重引导发现和培养学生思维的个性,这种个性就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性。思维具有独创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但这种方式常常被当成对教学秩序的扰乱,甚至被当成另类而加以否定。这就需要教师既要有伯乐的识才能力,又要有接受乃至欣赏不同人才的兼收并蓄的胸襟。

四、促使学生掌握各种科学研究方法

符合学科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的恰当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资料的收集、数据的处理、分类比较、归纳推理、科学抽象等。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逐渐掌握这些科学方法,并积极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锻炼就会为学生将来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积累行之有效的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的多少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是体现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关键。现在知识的更新很快,只有知识的学习掌握转化成学生独立自主地释疑解惑的能力时,才能适应并能解决将来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力争立足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培养,把学生置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索,从中获得大量的实践经验,体验探索后获得成功的高层次心理愉悦体验。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不能仅仅依靠学生自主学习,还要靠老师的正确引导。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对研究性学习有着更新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学生自身全面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意义篇2

在语文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预设得过多,文本的学都是学生在教师的问题的引导下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到行文思路亦步亦趋地来完成的,而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革新,其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性的思维和创新精神。

在长期的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育训练中,学生慢慢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呈开放学习态势的研究性学习恰恰要改变这种状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每一个问题由于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结果会有很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学生没有了单一性标准答案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他负责的研究领域中任思绪自由地驰骋,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这样一种开放的自由的学习,正是学生灵感火花、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学生通过探究可以学得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这种研究经历是具有个体特征的,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有很大帮助的。

2.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结构单一,教学方法死板,课堂气氛沉闷。“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实施以“研究”为中心的“五步教学法”(即质疑——选题——探究——解疑——检测),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健全学生人格,激发学生潜能。

研究性学习虽不能直接导致学生的自由发展,但是它尊重学生主体性的特征能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和创造力,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提示人的潜能所在并将其释放。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和实践操作为主的,它的实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4.构建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是学生的“研究室”,教师已无法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学生也不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中,师生所寻求的是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5.有利于各学科相互沟通,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其可能涉及物理、天文、历史、地理,这样就有利于构建一个文理互通的大学科,而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也必须具备这些知识,从而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如何实现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从“接受性”到“研究性”学习的转变,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气氛

研究性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打破思维的禁锢。大胆设想。

这就需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发问勇气,敢于向权威、教师挑战。同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入状态,调动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设问题情境也很重要。因为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二、注重自主探究,自我释疑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就要指导学生用研究的态度深入钻研文本,形成研究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以自主研究为核心,教师必须改变注重传授系统知识的观念,改变以往“讲深讲透”的习惯,充分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综合性。例如可尝试让学生制作了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库,收集了作家的年谱、生平事迹、照片、作品,以及各种评论文章,图文并茂。在阅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进入学习资源库,自行浏览,形成自己的课题,寻找合适的资料,分析综合别人的意见,形成自己的见解,得到问题的结论。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性加强了,学生搜寻资料,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会得到加强。实践证明,学生从中获得学习的能力和乐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各种经验,体验各种过程,从而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合作.

三、拓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空问,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拓展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思维、想像和创造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多角度多层面地充分体验生活,这是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架起了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使语文走向生活。以语文的视角去观照生活,以研究的态度去对待生活,挖掘生活的丰富内涵,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对现实生活的排斥,让学生在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中,不断充实和丰富生命的体验。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语文课堂教学就成了课堂生活,语文的魅力也就应运而生了。

研究性学习意义篇3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可分为两大类型: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有三种主要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四个主要步骤:指导确定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六个主要目标: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毫无疑问,实施研究性学习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它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有何创新意义?

1.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为了打破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聆听、接授、模仿”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生推向主体学习、自主学习的地位。我们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人人都有创造的禀赋;在创新面前,后进生、优等生都是平等的,他们同样具有创造潜能,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挖掘和培养。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教师只是从理论、研究程序、方法上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如

提供可参考的研究课题和介绍一些资料整理、图表绘制的方法等,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分析和研究,总结出自已的观点和见解,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及开拓精神不断地得到锻炼和发展。

2.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喜欢以统一的模式去衡量和要求学生,忽视了学生有丰富个性的一面,结果造成了一批墨守成规、人云亦云的缺乏独立个性的人。当前创新教育极力提倡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就是要求每个教学者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来考虑学生的发展。因此,虽然研究性课题的选题至关重要,但绝不能由老师指派学生进行某项研究,而应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行选题,要具有自己的思维风格,这样才能展示他们的个性和才能,使他们能更自觉、主动、充分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以全面提高他们自身的整体素质。

3.重视学生研究过程体验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提倡“重过程”,即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和体验。书本知识都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当前的自然、社会仍存在许多现象和问题等待我们去观察、分析,以获得解决。只有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学生引入到丰富多彩、富有创新目标的学习实践中去,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为了收集更多的资料,学生除了去图书馆找参考书外,还可以在因特网上找到不少材料,甚至还可以外出实地考察、访问。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运用,确定“研究”方向,从而有所发现、创造和提高。整个过程,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获得体验和感悟,这与阅读课本或听教师讲解所获得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应坚持的三个原则

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有不少教师作了努力和探索。我认为,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至少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这就是“互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不唯一性原则”。

1.“互动性原则”。

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而不仅仅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思路进行思考,最后得出教师规定好的答案;也不仅仅是把原本由教师讲授的内容改为学生讲述。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理好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做到师生平等、共同探究。探究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2.“实践性原则”。

我国的基础教育曾走过弯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教材,普遍存在知识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加上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死板、单一的检测手段和评价标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尽管花费了不少时间,读了不少书,但大多跳不出单一的教科书和广大教师为他们编制的问题范畴。所以说,我国的青少年,在接受12年基础教育的时间里,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实际、接触社会。这不仅使他们所学的知识脱离时代、脱离生活,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错过了培养人格、锻炼品格的最好时机。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社会现实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它们运用到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

3.“不唯一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意义篇4

首先,新时代学生渴望全面接触纷繁变化的社会,要求政治课开放、求实,摆脱刻板,枯燥。心理学规律告诉我们:学生没有经过积极思考而获得知识就不比其通过主动探究而得到的知识印象深刻,另外单纯的接受性学习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也不比研究性学习强。并且现代学生接触的信息是多渠道,多层面的。因此,他们对政治课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政治课能真正把理论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切实就他们所关心的诸如构建和谐社会、合理调节收入分配、腐败寻租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国际形势变化,大国关系调整、重大时政新闻等理论与现实问题给以令人信服的解答,摆脱说教,灌输式;希望通过政治课的学习,切实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参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政治课适应当代中学生的“求变”、“求新”的要求,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引入研究性学习方法,就某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结合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共同去探究问题,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对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学存在两大弊端,一是过多偏向思想理论教育,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二是说教明显,学生辨析能力培养缺乏。而研究性学习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的重点不再仅仅在获取知识,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知识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在掌握政治课理论的同时让其得到一种科学的学习理念。

其次,研究性学习引入政治课教学。带给政治老师的是新的挑战与机遇,能促进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科研能力,完善自身教育素质。把研究性学习方法融入政治课,政治老师起着主导,积极的作用,要做好这方面工作,需要新时代的政治教师具备以下三点:首先、对研究性学习方法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做好理论上的把握;其次政治教师具有有关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课题的能力,和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科研的完整过程;再次、政治教师不光有能力指导,负责某个课题科研,更要有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就某个理论观点的讲解,渗透与结合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能力。政治教师要具备以上三点,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认识自身的不足,及时充电,吸纳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从自认为是学生的权威者转变为参与者,学习者。师生之间必须走上协作,合作化的道路。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充实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研究的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研究性学习意义篇5

1、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其核心强调: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学生要发挥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馈和知识外化。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就是说,一方面学习者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化而受到重新建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必须时刻保持认知灵活性。

3、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知识是由人创造的并受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影响。学习者的意义建构是多元化的,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这个原因就在于,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每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着独特性,因此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将是不同的。所以,为了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必须发挥学习者的群体优势,教学活动过程应该力求促进学习者的合作与互动。

4、由于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合作者。教师要改变以往单向控制教学活动的角色观念,从一个给学生提供知识的权威形象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名高级伙伴或合作者。从一个已有信息的载负者、传递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和学习观的变革。它为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更合乎认识规律的理论指导。没有正确的学习认识论指导,任何一种学习模式无法发挥理想的效果。利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的一些积极观点,有助于促进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完善和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设计应遵从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出发,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应体现如下原则:

1、设计应以“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一个人的主动性是学生知识建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去思索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是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是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为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创造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个教学环境中,教师能给学习活动带来帮助与支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进程是以个人的经验为基础的,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不完全相同,有时会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社会协商”,才能达成共识。因此,研究性学习模式要重视协作学习环境设计,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

在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中,学习活动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学习的内容要不限于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还可以面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自然、社会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其它问题。

3、体现探究性原则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探索、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建构主义用问题来驱动学习。研究性学习模式要把提出学习任务,视为整个模式设计的核心和重点,要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目标、任务,使得学习者在利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确实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建构主义是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比较有效的研究性教学习模式实例如下:

(一)在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本科生“植物生物学主题研究报告”活动。主题研究模式是一种集中关注学科的中心概念或原理,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旨在把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让学习者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建构。这一模式的一般步骤是:

1、教师根据植物生物学课程内容和学科发展,提出一系列的研究主题供学生自由选择,如: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植物基因工程、植物克隆、维管组织、植物的无性繁殖、植物雄性不育、结构植物学、植物的向地性、光合作用、光呼吸、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有性生殖、双受精、被子植物起源、……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题。

2、指导学生查阅文献。由于大多数低年级本科学生没有做过科研工作,也极少阅读文献,对文献查阅方法了解甚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学生在确定选题之后,教师先给学生介绍各种有关中、英文刊物,学生可到图书馆查阅纸介文献,也可指导学生上网查阅电子文献。教师应帮助学生,直至学生查到所需文献为止。

3、阅读整理文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遇到的困难是:大量的英文专业词汇不认识;对一些中文专用术语不理解;是对一些生物学科学研究方法的原理、操作不了解。这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对论文的理解。为此,教师要简单介绍阅读文献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要介绍相关的辞书、工具书和实验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师对个别有困难的同学要进行单独辅导。

4、报告写作与设计研究方案。这一步骤可有采用两种不同形式:(1)可实施合作学习,在这种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进行。个体在各自的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小范围的争论、交流、协商和综合。小组选出代表归纳、整理本小组的意见。(2)部分能力较强的个人对所查阅的文献进行综合写出报告(或大摘要),对该专题进行综述,少数学生甚至可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策略。

5、班级报告会。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同学将查阅和研究的专题的主要内容制成powerpoint,并进行大会交流。各小组代表和个人代表发言,小组任一成员可随时补充,对相互间的不同观点可据理力争,甚至驳斥、批评。在这种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组织者、主导者,又是群体中的一员,和学生共同讨论,交流发表个人见解,并进行总结性发言。

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是一种结合课程进行的模拟研究,学生通过教材、期刊文献、电子文献,特别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广泛收集所选专题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地研究训练。在专题研究活动中,将学科概念、理论等得以产生的起因和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弥补了理科教材中的知识多以结论的方式呈现,或由于受学时和表现手段的限制,对科学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论形成过程介绍较少的缺陷。

(二)课题研究学习模式。课题研究模式是一种教和学的实践型模式。目的在于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增加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亲历探究是真正体验科学之魅力的最好途径。这一模式的一般步骤是:

1、选择课题。学生个人或组成小组根据课程内容确立研究主题。

2、师生协同研究开展课题项目。

(1)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方案和技术中路线。

(2)围绕主题开展各种室外调查与实验室内的研究活动。

3、撰写研究报告或组织课题成果展示会。

4、课题评价或课题答辩。

教师在布置各种研究课题时,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常遇到的困难,要适当给予帮助,为学生提供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设计研究路线、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从而更深入、更持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既培养了学生刚毅的意志品质和科学精神,又激发起了他们探索、积极思维和以求得逞的欲望。

在组织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联系了师生间、学生之间的情感,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心境。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过程中,使他们时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学习活动的价值,求知欲望就会愈来愈强,培养了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使学习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课题研究性学习比较适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现成的参考资料少,就需要自己构思,相互讨论,查阅各式各样的资料,克服种种困难。教师对学生取得的任何成果,要给予鼓励和充分的肯定。在课题报告或小论文完成后,还可安排答辩,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由于以上研究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注重了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生复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在高年级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实验阶段时,接受训练的学生能够马上开展研究工作,在有限的毕业论文时间内能够做出更多的研究结果,受到指导教师的普遍夸奖,毕业后也得到校外用人单位的好评。

研究性学习意义篇6

关键词: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度;学习效果;大学生

一、引言

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效果的关系问题研究源于组织行为学中满意度与绩效的研究。随着满意度与绩效问题研究的深入,教育领域的学者们对于专业满意度的定义、满意度与学习成绩之间的中介变量、以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绩效的指标等关键问题提出了争论。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大学生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以及实证研究。本文吸收了学术界在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效果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度与学习效果研究的概念模型以及相关假设,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该模型与假设进行检验,以期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效果提供可行性建议。在高校教学改革和招生改革等大背景下,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研究对于学校对内提升专业教学的质量,对外树立专业品牌以及专业评比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效果的关系问题借鉴了组织行为学中工作满意度与绩效的相关研究。从梅奥的照明实验开始,学者们开始探讨满意度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然而,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证明,满意度与绩效之间也许不存在单一的正相关关系,满意度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复杂,其影响因素除了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之外,还和领导行为、个人的工作经历、工作环境等因素有关。[1]

我学者对于满意度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最初主要聚焦在企业。学者们研究了企业中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问题。惠调艳对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总结,她认为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即因果关系与无因果关系。[2]其中因果关系分为三小类不同观点,一种是工作满意度导致工作绩效提高,主要是根据社会心理学中态度导致行为进而产生预期结果的理论假设;另一种是工作绩效导致工作满意度,即工作绩效提高导致工作满意度增加,在实证研究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结论,即显著相关性和非显著相关性都有;第三种观点认为,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之间相互作用,但是因果方向不明确。非因果关系论包括无关系和影响变量两种论点。无关系论认为工作满意度与绩效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影响变量论则认为工作满意度与绩效之间需要其他的中介变量才能够发挥作用,例如工作投入度、组织承诺等。

夏凌翔和黄希庭认为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可以分为三种,即因果论、非因果论和重新定义概念论。[3]因果论与非因果论的归纳与惠调艳的研究并无本质区别。重新定义概念论的主要观点认为满意度与绩效的相关性不高是由于对基本概念的认识和测量存在问题,需要重新定义满意度与绩效。例如,Fisher(2000)认为满意度存在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二者存在很大差别,并建议用积极情绪、幸福感等代替工作满意度,来研究其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4]对于绩效的概念,organ(1995)等认为当前研究中绩效等同于任务绩效,主要考虑利润、销售额等客观的绩效,对其他的非客观的绩效关注不足,例如组织公民行为等,应该全面地认识和测量绩效。[5]

・课程与教学・大学生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度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研究

上述研究对于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效果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也应该在相关概念界定上更为严谨和科学,在研究主体的选择以及问卷设计等方面也需要加以注意。对于专业满意度而言,从目前关于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研究的情况看,专业满意度的概念可以归纳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专业满意度是指学生对于所学专业本身是否满意的程度,主要涉及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的课程设计、教材选用、考核方式、教师的状况、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本专业的就业前景等专业自身的因素。[6]广义的专业满意度不仅包含了狭义的内容,而且包含更多的间接影响学生对于专业满意度的因素,例如,学校及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包括学校的声誉、校园文化氛围、图书馆的藏书状况,计算机的拥有数量,班级的规模、教学的声誉、公共交通状况、生活服务,以及学校管理机构对于学生的态度等。[7][8]在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的主体方面,目前研究发现,学生的家庭背景,老师与父母的期望,学生自己对于大学和专业的最初期望,父母的教育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9][10]

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专业满意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情况的满意度,还包括与学习相关的软硬件的满意度,以及实习就业预期等满意程度,广义的学生专业满意度与狭义的专业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2:学生的性别、生源地、年级和父母教育水平等作为控制变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满意度。

对于学习效果,在借鉴工作满意度与绩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学习效果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反映,是一个全面的概念,不能简单地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因此,我们主张用全面的学习收获来代替学习绩效,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宗旨。

假设3:学习效果是衡量学习绩效的综合概念,要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收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借鉴工作满意度与绩效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我们认为在学生的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效果的研究中可以加入中介变量,即学习投入度。这一点源于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并仅为产生一定的结果。[11][12]在学习过程中,这些态度的直接表现就是专业满意度,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并最终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试图构建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的中介模型(见图1),并提出假设4。

图1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与学习效果三者的关系模型

假设4:专业满意度越高的学生学习投入度越大,进而其学习效果越显著。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1.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西安工业大学的280名本科生,其中大一学生18人,大二学生56人,大三学生110人,大四学生53人;男生77名,占32.5%,女生160名,占67.5%;调查的学生中66.2%来自农村,33.8%来自城市;75.5%的学生家长受教育水平是高中以下,24.5%的学生家长受过高等教育。在调查中,共发放问卷28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37份,回收率85%。

学生基本情况统计如表1所示。

2.测量问卷

在问卷设计过程中,根据文献研究的结果,对于大学生专业满意度的测量采用了广义专业满意度的概念,专业满意度问卷参考了李淑芬和樊明成的调查问卷,其中包括专业课程、实习与实践环节、教材、教师、教学设备、学生管理与支持服务、本校的学风,校园文化氛围、专业就业前景等九个维度,共19道问题。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方法。同时,我们在问卷中增加了整体满意度,用来检验其与其他满意度细节问题答案之间的吻合程度。

学习投入度的测量,引用了我国学者李西营等在Schaufeli的学习投入量表的基础上开发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学习投入量表(UweS-S)。[13]即学习投入是个体学习时具有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心理韧性,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对学习充满热情,沉浸于自己学习之中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从活力(vigor)、奉献(dedication)和专注(absorption)三个维度来测量学习投入的程度。该量表共包括17个项目,问卷采用Likert7点计分法,从1到7分别代表“从来没有”、“缀趺挥泄”、“很少”、“有时”、“经常”、“十分频繁”、“总是”。计分是按照所选数字进行累加计分。动机共6题,为1、2、3、5、7、9;精力共6题,为4、8、10、12、15、17;专注共5题,为6、11、13、14、16。

学习收获的测量,借鉴了全美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中的学习收获情况调查(nSSe)问卷,它是目前比较成熟的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量工具。该问卷全面涵盖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各种收获情况,共有10道问题,从专业知识、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认识自我等十个维度测试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情况。

3.调查程序

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问卷由研究者在上课前或者课后休息时发放,学生有足够时间从容完成问卷;对整个问卷长度进行了控制,学生可以在10分钟之内完成;在问卷填写前进行了说明,告知学生问卷仅仅用于学术研究并会对有关信息进行严格保密。本次问卷调查在2015年11月进行,属于学期中间,避开了开学初的兴奋与疲倦以及学期末的考试压力阶段,上述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四、研究结果

1.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结果

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问卷一共包含47个选项,其中专业满意度包括20道选项,学习投入度包含17道选项,学习收获包含10道问题,经Cronbachà检测信度系数为0.939,表明每个因子变量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问卷的内部一致性很好。Kmo球形检测系数为0.878(Kmo>0.8表示适合做因子分析),表明本问卷中的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广义专业满意度与狭义专业满意度的关系分析

我们利用SpSS的均值比较工具对广义专业满意度和狭义专业满意度的均值进行单样本t检测,专业总体满意度均值为3.46,问卷1-10题为狭义专业满意度,1-19题为广义的专业满意度范畴(包含了狭义专业满意度)。通过计算,分别将狭义专业满意度和广义专业满意度与整体专业满意度进行单样本t检测,结果显示狭义的专业满意度与整体专业满意度无显著差异(0.229>0.05)(见表2),广义的专业满意度与整体专业满意度无显著差异(0.248>0.05)(见表3)。该分析表明广义专业满意度与狭义专业满意度在测量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其均值与学生对于专业整体的满意度基本一致。广义专业满意度因为其全面性可以作为测量专业满意度的有效指标。

3.各个控制变量对于整体专业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1)性别与专业满意度

调查结果表明,满意度与性别的两独立样本t检测,t=-2,303,自由度为235,双侧显著性概率p=0.022

(2)家庭所在地与专业满意度

家庭所在地与专业满意度之间的两独立样本t检测,t=0.360,自由度为235,双侧显著性概率p=0.719>0.05,接受两独立样本t检测的虚无假设,即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整体专业满意度均值相同,没有显著性差异。见表5。

(3)年级与专业满意度

首先应用SpSS进行正态分布检测,其结果是Z=0.661,p=0.775>0.05,满意度分布属于正态分布,可以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测结果显著性水平p=0.871>0.05,可以进行方差分析。F检测结果如表6所示,F(3,233)=4.881,显著性水平p=0.003

(4)父母教育程度与专业满意度

父母教育程度与专业满意度的相关性检测同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F(5,231)=1.678,显著性水平p=0.141>0.05,即支持虚无假设,不同的父母教育程度与学生的专业满意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见表7。

4.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统计样本各个变量之间相关性和显著性的整体分析如表8所示。通过上表,我们发现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收获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投入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409,两者在0.01水平上达到显著相关;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收获之间的相关系数为.349,两者在0.01水平上达到显著相关;学习投入度与学习收获的相关性系数为.545,两者在0.01水平上达到显著相关。双侧检验的显著性概率(Sig)为0.000,说明三个变量之间的不相关的概率小于0.01。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认为专业满意度越高,学习投入度与学习收获就会越高。

同时对于控制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也显示,专业满意度与学生性别在0.05水平上达到显著相关;父母教育程度与家庭所在地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相关性系数为.450,Sig为0.000);学习投入度与所在年级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为.218,存在高度相关性。

五、分析与讨论

本文的实证调查证实了大学生专业满意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仅包括专业自身的因素,还有其他与学校和学习相关的软硬件条件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该实证研究也进一步补充了王婧[14]、高洁[15]、樊明成[16]等人的对于专业满意度的定义和实证研究。定量数据分析表明广义的专业满意度和狭义的专业满意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从狭义的角度看,专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包括课程安排、基础课设置、专业课设置、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实践能力的培养、实习见习机会、教师的总体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专业知识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和感受。广义的专业满意度则涉及到除此之外的其他因素,诸如教师的职业道德、教材的质量、图书资料、教学设施与设备、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与服务、本校的学风、校园文化、本专业的就业前景等的因素。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提高专业满意度可以从专业课程本身的角度入手,改善课程安排、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实践与实习、教师的知识、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同时也需要在师德、教材、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风、校园文化、专业的就业工作等方面努力。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提高专业满意度不仅需要有关院系在专业课程方面进行改善,同时也需要从全校的角度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图书资料、就业服务等方面共同努力。

学生的性别、生源地、年级和父母教育水平等控制变量对于学生专业满意度的影响是不同的。许多认识可能源自于我们的一种偏见。例如,很多人认为女生由于就业压力、选择面窄等原因专业满意度较高;而农村的学生可能由于生存环境的问题对专业的满意程度比城市学生高。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研究显示,男女性别以及生源地对于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基本没有差异,这一点与王婧的研究相同。[17]同时,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呈现出了有趣的变化,与王婧等的研究结论相反。[18]本研究显示,专业满意度与学生所在的年级呈正相关的关系,高年级学生专业满意度普遍比低年级学生高;学生父母的教育水平对于学生的专业满意度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学生父母与学生就专业问题进行沟通和施加影响的渠道是有限的。

我们的研究也显示,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学习投入度可以作为一个中介变量来衡量满意度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调查数据支持本文所提出的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即学生对于专业的满意程度会影响到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并且进而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在当前提倡综合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该研究发现对于高校的参考意义在于应该设法去提升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激发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由于专业满意度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我们还不能得出是专业满意度整体原因还是细节原因导致学习投入度高学习效果就好。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专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选择出这些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我们对于专业满意度与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之间关系的证实只是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其相关关系,但是具体的三大变量之间作用的路径还需要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和构建科学合理的模型。

六、研究结论

(1)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受到与专业自身有关的因素影响,同时也受到教学管理、学生服务、就业前景等非专业因素的影响,狭义的专业满意度与广义专业满意度显著正相关。

(2)控制变量中,学生的性别、生源地、父母教育程度对于专业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专业满意度与学生所在年级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性别、生源地和父母教育程度对于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

(3)专业满意度、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学习投入度作为一个中介变量能够用来解释满意度与绩效之间的关系问题,专业满意度越高,学习投入度就会越高,进而学习效果就会越显著。

参考文献:

[1]陈维政.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性[J].中国劳动,2003(6):28-31.

[2]惠调艳,杨乃定.工作满意度与绩效关系研究[J].软科学,2005,20(4):62-66.

[3]夏凌翔,黄希庭.论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32-34.

[4]Fisher,CynthiaD.whydoLaypeopleBelievethatSatisfactionandperformanceareCorrelated?possibleSourcesofaCommonSensetheory[J].JournaloforganizationalBehavior,2003(24):753-777.

[5]organ,Dw,Ryan,Ka.metaanalyticReviewofattitudinalandDispositionalpredictorsoforganizationalCitizenshipBehavior[J].personnelpsychology,1995:775-880.

[6][14][17][18]王婧,梁丹,谭琰,等.高校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2):1896-1898.

[7]李淑芬.大学生专业满意的内涵及测量[J].江西社会科学,2013(11):237-243.

[8]asunciónBeerlipalacioGonzaloDíazmenesespedroJ.pérezpérez.theConfigurationoftheUniversityimageanditsRelationshipwiththeSatisfactionofStudents[J].Journalof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2002:40(5):486-505

[9][15]高洁.教师期望与高中生英语成绩之关系探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

[10][16]樊明成.中国普通高校专业选择的研究:基于学生主体的视角[D].厦门:厦门大学,2009.

[1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七版)[m].孙建敏,李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研究性学习意义篇7

关键词:社会科学方法论:英语学习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学习,我对它与英语学习有了更深的了解跟体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英语学习的现实问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对当今英语学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作为英语方向的研究生,要提高英语理论思维能力,掌握研究英语学习的正确方法。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谈论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概念和特点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包括“论方法”和“方法论”。方法论需要哲学思维,但不仅有哲学的方法论,而且有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除了论述这些方法,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而在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呈现出相互交叉、相互借鉴和彼此融合的趋势。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进而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人文科学方法论是主张以理解方法论以个人主义开展社会现象研究的方法论:自然科学方法论则是主张以实证方法论从整体主义开展社会现象研究的方法论。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创造性的开放体系

创造性和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中展示出自己所特有的开放性,我们应当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直面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种理论和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因此,我们在学术研究中,要尊重实践,认真观察现象,针对不同的现象和问题采取相应的理论进行具体分析。同时要时刻关注国内外学术科研的发展动态,顺应各门学科研究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学术前沿。

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我们进行研究和学习的重要基础,对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具有重大意义。使我们认识到了正确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学术理想,逐步形成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使我们关注当代中国和人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注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重大成果。使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在学术创新和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三、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我们进行英语研究和学习的重要基础,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英语研究思路,对提高英语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具有重大意义。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的浪潮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社会越来越开放,英语学习也越来越注重实际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同样有着开放性的特点。其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不断开放。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表现在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同样离不开开放性。我们既要开放自己,在英语的学习上始终保持与时俱进,跟着时代的潮流;同时在英语学习中也要对外开放,主动的与他人沟通,以提高自己的英文实际应用水平。

研究性学习意义篇8

关键词:模式建构;研究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211-02

研究性学习也叫探究学习(inquirylearning),是首先出现在近代西方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把研究性学习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实践中,通过在《原理》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建构多种研究性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切实增强《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研究性学习历史演进及基本内涵

19世纪以来,关于研究性学习曾经出现过两次研究和发展的热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第一次研究热潮,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进步主义者是此次热潮的主要倡导者。20世纪50―70年代出现第二次研究岢保美国的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是主要的倡导者。第二次研究热潮主要在欧美国家掀起,然后蔓延至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强调教师应重视学生科学的知识结构的形成,重视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布鲁纳最早提出和倡导教学中要运用“发现法”,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且能得出答案,学生要能学会“如何学习”;倡导教师应锐意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中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及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与“研究性学习”都有相同之处,其核心教育理念都是强调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思考、探寻知识,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索研究未知世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并发展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互联网+”时代,教育理念更强调学生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能使“接受”和“发现”二者完美地结合,既做到了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兴趣特征,又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

二、《原理》课的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政治色彩浓厚。《原理》中浓厚的意识形态教育导致学生很难把握其中的内容,这加深了学生对于《原理》的抵触。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比较抽象和概括性的理论,而社会现实情况总在发生变化,教师仅依靠理论进行讲解,会让学生感到太过空泛,很难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而且高校《原理》的教学内容与高中政治课程的内容大量重复,使学生感觉缺乏新意,提不起兴趣。

2.从教学主体分析,教师队伍素质使教学效果受限。《原理》课的从教人员授课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教师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哲学素养本身就不过关,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可和学习。从调研中得出,学生喜欢理论功底深厚、讲课有激情的教师讲课。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讲课精彩就喜欢听,反之则对整门课程都没有兴趣。

3.从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性不高。《原理》教学方式主要还是局限于“灌输式”课堂讲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有些学生觉得该课程内容枯燥且无实际用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展好《原理》课的教学活动,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是摆在《原理》课教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4.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观产生负面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的思想深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同时伴随着高校扩招产生的就业压力日益严峻,大学生几乎一进校门就在思考就业问题,为了能在大城市谋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大部分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和各种证件的考取上。大学生学习目的的功利性,直接削弱了《原理》课的教学质量。

三、《原理》课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转变角色定位。在研究性学习中,《原理》教师要逐渐从“知识论”转向“主体论”,要认识到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从教学的组织领导者、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策划者、咨询者及学习伙伴,强调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确立学生能力本位、全面发展的教学价值取向。

2.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在《原理》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并组织大学生进行与《原理》内容相关的资料查阅和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分析的活动,使大学生能够涉猎更多马克思主义者及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并能洞悉国内外各种哲学流派的最新思潮,加深和拓展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有效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原理》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原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研究性学习最大特点就是能激发大学生学习《原理》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容易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浓厚的学习《原理》的氛围。同时,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加深大学生对《原理》的理性认知。

4.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注重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同时也恰当地诠释了《原理》中强调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价值取向,能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既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关怀的接班人。

四、“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建构

研究性学习意义篇9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田径教学;应用

我国现行田径教学中的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多采用达标式或等级制,不能达到系统收集证据的目的,也不能清楚地反映学生的变化,多数学生只是为了达到某一成绩而学习田径,因此限制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教师也多以提高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误解了田径教学的真谛,这也是田径被认为是枯燥、单调项目的原因之一。

一、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从广义上理解是指学生研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从狭义上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有关内容进行研究。

二、田径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研究性学习首先有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田径运动就其本身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运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解决、自我实践”活动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使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田径教学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地提出问题,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合作精神

田径教学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在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首位,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田径项目大多属于个人项目,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这种团队精神正是个别田径项目(如接力跑等)所必须的。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田径教学内容和练习形式往往较为单调枯燥,所以在有些项目(如长跑、竞走等)的教学中,学生自觉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经过分析、综合、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从实践中挖掘更多的材料,并且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的知识。

三、田径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在田径技术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田径技术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方式

田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方式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个人独立研究(如400米弯道跑技术)、小组合作研究(如田径运动会的编排工作)。但分组时要注意学生的均匀搭配,尽量把差异降低到最低限度。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方法应多样性。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四、田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思想观念的改变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前提

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强调知识的传授,单一专业的训练造成相对封闭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单纯的技术传授,忽视了体育意识的增强和学生兴趣的培养,严重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现代教学目标和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田径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加以改变。

2.避免研究性学习开展时机的随意性

实施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周密计划。事前教师要精心准备问题。

3.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运动技能的练习

研究性学习的优点很多,但它也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替代运动技能的学习。因此,田径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注意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各种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田径教学中是一种新的尝试,它对学生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研究态度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2)田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主要以在课堂上渗透为主,以课后独立完成为辅,与传统教学方法合理搭配进行,逐渐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3)田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还是个新生的事物,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2.建议

(1)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发生角色的转变,从传授者变成组织者和指导者。(2)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不是要放弃传统教学方式,而是要把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3)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观众”转变成“演员”。

【参考文献】

[1]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研究性学习意义篇10

摘要:词汇策略认识不足与运用不当是造成中学生词汇学习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该阶段是自主学习及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效培养中学生认知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听觉编码、构词法、形象视觉编码、分类联想、上下文猜词等高级认知策略除了共有认知主义理论基础外,各自还有其他相关理论支持,这些理论详细阐释了各编码策略的发展机制,为学习者和教育研究者们提供了理论指导,可以丰富实践经验。

关键词:词汇学习策略;认知策略;理据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8-0062-02

词汇维系着语音语法,是外语学习的基石,因此,词汇学习贯穿整个外语学习过程。词汇知识是一个复杂的连续体,主要包括词汇基本的音形识别、词汇意义及其拓展和搭配使用等,帮助学习者运用恰当、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提高语言学习能力是广大教育者甚至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相关研究回顾

词汇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知识维度范畴和词汇学习模式两大领域,前者包括词汇量的评估、词汇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和词汇知识的测试等;词汇学习模式主要包括教学环境下显性学习和附带习得两种方式。外显有意识学习是初级词汇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外语学习者广泛采用的学习模式,这种显性学习需要学习者付出更多努力,因此,恰当的词汇学习策略能有效促进词汇知识的积累。

词汇策略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其中以词汇策略的阐述与分类、词汇策略的使用情况调查、某一领域某种词汇策略的有效性和词汇策略与语言学习各方面的关系为主。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全面地论述了词汇学习策略及其分类,国外以oxford,nation为主,而国内则以顾永琦的分类最为系统、完善,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三大类。由于东西方文化、学习环境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国内外关于词汇学习策略的调查结果不尽相同,但以认知相关策略运用最为频繁。词汇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关系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各种词汇策略与语言水平能力、词汇知识各维度和学习者个性风格的关系等。

纵观国内外有关词汇学习策略的分类与使用情况调查发现,认知策略在众多研究中存在交叉现象,但是很少有学者对认知策略进行系统的理据研究。而现有词汇理据研究主要从语言学方面进行,主要包括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词源理据等。

二、认知策略理据的研究意义

词汇策略的发展建立在学习策略研究的基础上,是学习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o’malley&Chamot的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最具有影响力。学习是学习者认知能力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因此与认知相关策略是学习者使用最为广泛、频繁的策略,所以词汇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最具研究意义,它对词汇学习的影响也备受教育研究者的关注。

首先,词汇学习是我国外语学习者面临的重大难题,当前,我国中学学习者对词汇策略的认识不足,词汇策略运用处于低水平阶段,以死记硬背、查字典、记笔记等低级阶段的认知策略为主,而对词汇知识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的高级认知策略运用缺乏,如听觉编码、构词法、形象视觉编码、分类联想和上下文猜测等。中学阶段是词汇学习策略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词汇策略对以后的自主学习甚至终身学习大有裨益。此外,中学阶段的学习者已经具有基本外语能力,他们已掌握了部分学习策略,并具备运用高级认知策略的基础。

其次,认知策略的理据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语言学发展,它结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来研究词义发展和词汇演变轨迹。词汇学习策略研究不仅基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而且也基于语言词汇的理据性特征。从词汇的语言学特征来看,词汇学习最基本的是对其音、形、义的掌握,而认知策略的发展则从不同程度上关照了词汇知识的各维度,这有利于词汇的全面学习。如听觉编码侧重于语音音节学习、构词法注重对词汇结构和拼写的掌握,分类联想和形象视觉编码强调对词汇意义掌握,因此,根据上下文猜词将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词汇搭配及运用能力。

最后,词汇策略理据研究对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词汇教学也是外语教学领域的一大难题,在长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环境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有限,其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策略至关重要,而教师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词汇策略理据研究给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他们进一步认识认知策略的发展机制及其对词汇学习的影响,以便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三、认知策略的理论基础

学习的解释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其本质是学习者认知能力发展的过程,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认知策略,而认知策略中的高级复杂认知超越了一般的学习方法,决定着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其词汇策略的重点在于形成和发展认知策略。已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宏观角度进行过阐释,但其他相关理论可以进一步解释这些复杂的认知策略。

1.听觉编码策略。听觉编码策略利用语音相似性原理和音节组合规则,根据发音或音节记忆单词,探究词汇读音及其意义之间的关系。该策略最常用于词汇学习的初级阶段,从语音或词形方面研究词汇特征,有助于初期词汇读音与拼写,为进一步进行深层次词汇学习做奠基。听觉编码策略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工作记忆模型的子系统——语音回路,它包括语音存储装置和默读复述装置两个部分,语音信息以记忆痕迹的形式存储在语音存储装置中,并随着时间不断衰减或消逝,因此,要使它们保存下来,就必须通过默读复述装置进行强化。语音工作记忆主要是对新语音结构短暂存储,如在学习词汇“ear”时,学习者通过语音存储装置暂时存储这种语音结构,当以后学习“hear,near,clear”等词汇时,就加强了学习者对“ear”这一语音结构的熟悉度,这对稳固的、长期语音特征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能显著预测词汇习得。

2.构词法策略。该策略根据单词的构词规则巧记单词,虽属于认知策略,但主要受词汇结构特征影响。因此,它的理论基础包括语言的词形理据和词源学理论,词形理据即词法理据认为可以从词汇的词缀和其他手段分析其意义。据研究,英语词汇中有约2/3的词为派生词或合成词,这类词由词根及前后缀构成,结构清晰明了。而词根数量仅占总词汇的0.5%~1%左右,最常用的有100多个,并且前后缀都具有特定意义,如“ness”常为名词后缀,“less”则为形容词否定后缀,在掌握基本词汇“care”的基础上,结合词缀分析“careless”“carelessness”的结构相对容易。运用构词规则不仅可以掌握词汇的拼写,而且还可以有效把握词汇的词性、词义等其他语言学特征。

3.形象视觉编码策略。形象视觉编码策略根据学习者以往的认知经验,联系词汇意义所代表的具体形象记忆单词。该策略以双重代码为理论基础,人类处理信息过程以语言表征系统和非语言表征系统两个子认知系统为基础,前者以语意代码为基础,记忆和存储语言信息,后者以意象代码为基础,主要存储意义代表的视觉形象或其他知觉经验,两种系统同时独立而交互作用,处理产生经验形象的具体词汇。中学阶段特有的词汇特征也为形象视觉编码提供便利,这些基本词汇主要包括表行为的动词、实物名词以及其他可感知的形容词副词,它们的形象特征比抽象词汇更加具体、明显,便于学习者建立意义与形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存储和提取。研究也表明,非语言意象系统的介入使各种认知活动中的具体词汇比抽象词汇处理得更加快速、准确。

4.联想分类策略。分类策略与联想策略本应属于两种词汇学习策略,但两者在认知上具有密切关系。心理联想是语言认知活动中必要的认知手段,在词汇学习时,学习者把新学词汇纳入已知的认知结构系统中,结合语言学习与认知思维进行一系列联想与联系活动。而分类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另一方式,学习时,按照词汇之间的相似性,把它们进行分门别类。联想分类策略以原型范畴理论为基础,该理论认为词汇意义对应着客观世界的各种概念与范畴,不同词汇之间的某种关系,同一词汇不同意义也具有一定相似性,它们以概念网络的形式组织起来形成语义网络。客观世界的概念化范畴化认知包括高层次、基本层次和低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类的词汇是事物概念和认知的起点,这些词的具体字面意义即原型意义是词汇的核心意义,其他延伸意义在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所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特征。另外,高层次与低层次范畴同语义学中上下义关系相似,如“colour”包含“brown”“purple”“yellow”等,这种关系为语义包含。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根据语义关系有助于掌握词汇的一词多义和不同词义之间的联系,扩大词汇广度与深度,如“board”的基本意义为“木板”,根据其家族相似性,我们可以联想到“黑板,甲板,上船”等其他延伸意。

5.上下文猜测策略。上下文猜词策略亦称语境猜词策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遇到生词,学习者利用上下文语言语境知识和背景常识等非语言知识对生词进行猜测,达到预测生词意思、理解语篇的目的。由于外语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生词,所以猜词策略就成为了重要的词汇处理策略之一,但是该策略对语篇、语境及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等适用条件要求较高。语义学、语用学及语境学等理论详细阐释了上下文猜词策略,词汇的学习及使用受特定语境线索的影响较大,学习者对语义语用作精确的认知推理需要在丰富的语境中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上下文猜词策略是语境化语言教学实践的重要途径,如“amongprominentsummerdeaths,onerecallsthoseofmarilynmonroeandJamesDean,whoselivesseemedequallybriefandcomplete”,学习者只有在句子语境中才能猜测短语“summerdeath”为“英年早逝”的意思。

四、结论

中学词汇策略运用主要以低级认知策略为主,兼用部分熟知的复杂认知策略,对其它有效的高级认知策略认识不足,运用不够广泛。中学阶段是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结合认知规律与语言理据的认知策略培养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认知策略理据研究为学习者和广大教育者提供了理论指导,促使教育参与者们在实践中培养正确、高效的词汇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黄远振.词的理据理论与词汇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3(3):29-32.

[2]卢杰,张志强.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与词汇知识的相关性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11):84-85.

[3]吕丽珊,吴春明.英语词汇知识维度与发展模式研究概述[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93-96.

[4]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王洪刚.词的理据性和词汇习得的策略性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6(3):105-108.

[6]周玉凤.国外关于语音记忆与词汇习得关系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0):77-78.

[7]GuYongqi.Vocabularylearningstrategiesandlanguagelearningoutcomes[p].paterpresentedattheinternationalLanguageineducationConferenceinHongkong,1994.

[8]o’malley,J&a,Chamot.Learningstrateg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9]oxford,R.Languagelearningstrategies:whateveryteachershouldknow[m]newYork:newburyHouse,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