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整体文化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8:07

校园整体文化设计篇1

【关键词】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价值;策略

中图分类号:X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01-01

从普及高等教育和高校扩招开始,我国大学校园改造升级建设进入了高潮期。老校区改建、新校区建设遍地开花。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是校园整体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营造优质的校园文化,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但在实际建设中,出现了许多不伦不类的景观设计,例如湖北某民办高校中的假长城景观令人啼笑皆非,许多校园景观求大求新,忽视了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和价值,“千校一面”的情况突出。鉴于此,对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很有必要,使校园环境景观不仅承载生态、美观的功能性作用,更能体现校园文化,使大学师生在适宜的校园环境中生活、学习。

一、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与原则

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是校园整体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成体系的系统化工程。在师生对校园环境设计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价值也更加显现。一方面,学校教育的范畴不仅仅是若干平米的教室,而是整个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具有审美意蕴、功能性和文化传承性,能够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交流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另一方面,其价值体现在学校软实力上,例如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武汉大学的樱花,成为推广大学品牌的助推器。同时校园环境景观也能激发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人文力量更强。所以说,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不是简单的景观元素堆砌,更要结合校园的地域性、文化积淀,设计出适合自身的环境景观。

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需要有个性、凸显自身优势,但其设计共性和原则基本一致,就其规划设计原则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整体性规划设计。校园环境景观设计需要考虑与校园整体风格一致,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色彩、设计语言、形态要与校园建筑、校园文化协调统一。景观个性不能掩盖整体性风格,要实现校园环境的完整。

第二,文化性规划设计。校园文化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校园历史文化的积淀传承性,另一方面是营造积极、开放的校园文化。所以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要体现校园文化的厚重感,同时要考虑满足师生学习交流、生活活动的需求和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第三,生态性。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要与地域性、经济性和绿色可持续相联系。凭借校园地理特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尊重地域气候特点和植被规律,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避免大拆大建。使建设成本、后期维护成本减低,同时要融入绿色可持续理念,使之能良性循环。

二、校@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元素众多,例如交通道路、雕塑小品、植被、建筑等,本文从大学校园几处代表性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场所入手进行策略分析。

第一,校园入口。校园入口是校园环境和形象的第一个展示空间,所以对校园入口的环境景观设计要凸显校园的特点。在设计上多以道路为轴心,进行对称性展示。宽敞的入口道路两旁或为草坪,或为常绿植物,同时借助景观植物和雕塑、小品等进行搭配设计,在道路的延伸线上以水体、山体等为依托。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园入口的景观设计,在进入校园后道路设计成环岛,环岛中央是大片的草坪和绿植,一方面起到分流车辆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在视觉表达上大气稳重。在道路两侧也是草坪,其中有学校第一任校长的铜雕像,凸显校园的文化性和气质。

第二,校园中心区。中心区是高校教学楼、行政楼的集中区域,在这一区域内的环境景观设计一方面要体现功能性,例如多条步道的设计、座椅的设计和小品、绿植的设计。设计时将多栋建筑中的空间划分层次不同的功能区域,利用水体、坡地等进行划分。

第三,开放空间区域。这一区域是高校内学生组织活动、休闲、交流的场所。所以这一区域的景观设计种类多、功能多、承载的文化性重。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依山傍水,依靠珞珈山和东湖,在开放空间区域的景观设计上充分利用山地、坡地和水资源,以草坪、树木和喷泉、湖泊为景观重点,在湖光山色中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环境。

三、结语

总而言之,校园环境景观规划设计不是孤立的设计,更不是脱离校园实际的设计。以校园环境整体性为基础,突出校园地域性和文化优势,体现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和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校园师生营造出精神愉悦、功能满足的校园环境,体现高校自身的文化特点,展现独有的风格。

参考文献:

[1]张洪征,李东东,孙妍.现代高校对校园景观的要求[J].河北农机,2017(03).

校园整体文化设计篇2

关键词:高校、图形景观、表现形式、审美功能

图形是人类创造的具有强大表现功能的视觉符号语言之一。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图形展开有效的组合,以此来实现信息的传达,沟通与交流;还可以借助图形设计和组合,来记载人类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表达不同的文化审美倾向。图形的这些超强的信息负载能力和空间创意能力,使其一直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现今社会,各类图形设计层出不穷,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现代图形设计早已超出传统的应用范围,走向更宽广的社会和文化领域。它的表达方式既可以是二维平面的,也可以是三维立体的。近年来,我国高校艺术建设发展迅猛,作为一种景观元素的图形运用,在高校环境景观设计中也被广泛使用,以便更好地为校园景观设计服务。图形景观在宣传高校形象,展示校园风貌及校园地方特色等方面起到了其他校园景观元素不可比拟的作用。图形景观不仅表现力丰富,其表现方式也直接快速。然而图形景观作为一种景观元素,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却鲜有人研究,校园景观设计者也很少把图形景观设计真正纳入到校园整体的景观规划设计之中。因此,尽管图形景观是校园景观设计一种重要的构景元素和手段,却常常是随机应用,缺少整体规划。本文旨在通过对图形景观的表现形式,表现特点和文化审美功能的初步探讨,为图形景观在高校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一个整体性思路。

一、图形景观的界定

图形景观以轮廓塑造形象,以视觉形象传达文化信息,空间环境信息和审美价值。它在环境景观空间中通常具有一个或者两个视面价值,或者只有正面可视,或者是双面可视。它或与周边的环境空间构成整体的审美关系,或自成一体。

高校校园中的图形景观主要是指那些尺度较大,有一定规模和构成规律的平面形式的图形景观,以及校园中由构景元素组合而成的图案形式的景观。例如,有规模的校园文化宣传海报,重复性墙绘图形和植物花卉拼装图案,等等。这些图形景观在校园文化信息的传达,高校人文气质的塑造,校园历史的展示,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二、图形景观在高校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设计者和策划者常常借助图形景观来表达他们的主导价值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图形景观还能促进文化理念的传达和弘扬。它们对高校人文信息的传达,办学理念和文化地域特色的展现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通常只把建筑物,雕塑,喷泉,树木花草等传统形式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景观,很难将图形景观,特别是平面图形和图案列为校园景观设计的构景元素。很多时候甚至是忽略了这些图形景观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和价值。通过对成都、西安、南京、海南、兰州等地高校的实际考察和调研,我们发现图形景观不仅在高校景观设计中广泛应用,而且表现形式多样,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图形标识

图形标识通常指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环境与道路标识系统。校园景观中的图形标识主要目的在于标志校园机能,提高校园运转的效率。它通常以标准化和易识别的图示,结合文字指示校园环境中的空间要素和文化信息,形成无形的视觉指引,引导人们自然而快捷地到达目的地。图形标识在高校中都有应用,是校园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校园景观中的图形标识主要包括交通标识,建筑物标识,道路标识,具有引导性的指示牌和场所位置的导向标识等。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越是高水平的国际化高校,越是有高质量的校园图形标识。

由于图形景观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校园构景元素,因此,并不是每个高校都重视其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和审美作用。它对高校形象的宣传价值更是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但随着近些年高校建设的不断发展,高校对自身形象的日益重视,图形标识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价值才逐渐引起设计者和决策者们的重视,并慢慢地被设计者和决策者们纳入到高校形象宣传和校园景观的整体设计之中。

2.地面铺装上的图形设计

地面铺装上的图形设计主要是指地面铺装材料上的装饰性纹样,以及那些由铺装材料组合而成的图案形式。比如:地面瓷砖上的纹样,铺装材质拼贴的图形或图案等。地面铺装上的图形设计在现代各种景观设计中长期存在,应用广泛。但在现代校园景观设计中,地面铺装上的图形设计没有太多的讲究。设计者只是把地面铺装材料铺装在地面上,或是简单利用铺装材料表面自带的图案,而很少考虑地面铺装上的图形设计,忽视了它们对校园文化的宣传作用。这些地面铺装上的图案与校园的历史文化没有太多联系。因此可以说,设计者们基本不考虑,也不重视地面铺装与校园历史文化的联系,以及对校园形象宣传的作用。地面铺装仍只停留在单纯的功能使用上。除非特别的设计或者在特定景观设计中,一般情况下地面铺装的图形设计主用是实用性的,很少展现高校自身的文化和地域审美特色。

3.建筑外墙上的图形设计

建筑外墙上的图形设计主要是指校园建筑物的外部包装所展示出来的图形样式,包括传统或现代装饰纹样和连续性的建筑外墙图形等。建筑外墙上的图形设计可以是一栋建筑物外墙上所展现出来的图形设计,也可以是多栋建筑物或成排建筑物联合展现出来的图形设计。这些建筑外墙上的图形设计在校园环境景观中能展现出令人震撼的视觉美感和整体性文化氛围。通常,我国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多是在功能主义原则指导下展开的,图形在现代建筑外墙上运用得并不多。很多高校的建筑物外墙都是由单一色彩刷成的,高校建筑外墙上很少有专门设计的图形样式。即使部分建筑外墙上面有装饰性的图形设计,那也多见于传统的老建筑物上面。比如,四川大学老校区的行政楼。这些老建筑物外墙上的图形设计主要集中在建筑物的墙面、梁、栋上,不仅纹样复杂,色彩艳丽,风格样式也基本上继承了传统的风格模式,彰显着高校的历史与文化。这些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寓意的纹样在对校园的历史,文化精神起到了有效而良好的宣传作用,是高校无形的文化资产。但除了这些老建筑物上的传统图案纹样外,在校园的现代建筑物外墙上很少见到图形设计,大多是单一,或是几个色块的简单搭配。

4.学校形象宣传类的图形设计

学校形象宣传类的图形设计主要是指宣传学校形象的大尺度Vl设计。它们置于户外,数量多而有序,主要包括校徽等学校标志,以及一系列宣传学校形象的视觉传达图形设计。通常,这类图形设计应用在展示校园的宣传海报上。严格来说,它们属于平面形式的图形设计,只是由于尺寸大而有序地排列在校园中,形成独特的景观。当然,这类图形设计更多还是在学校有重大节日之时出现,多作为临时景观来呈现一个特定的主题。只有在一些特定的景观空间中,有些固定的宣传设计还能与其它景观元素构成一个整体景观,成为固定的构景元素。

近年来,随着各学校对自身形象宣传的重视,校园景观的设计者们就必须考虑这些平面图形对校园景观设计整体效果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校园景观中给这些图形留出展示空间。

5.壁画和浮雕类图形设计

壁画和浮雕是现代校园景观中最具艺术性和审美性,视觉传达效果也最强的图形景观之一。因而,浮雕和壁画在现代校园景观设计中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图形景观形态。

相较于校园景观中其它的图形景观设计,浮雕和壁画对校园的历史文化、精神风貌和校园环境主题的营造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而且,它们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塑造学校审美气质和寓教于乐等方面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浮雕和壁画在现代校园景观中很受到设计者和决策者们的青睐也就理所当然了。特别是在那些受西方校园景观设计影响较深的学校中尤为明显。

6.动态形式的图形景观设计

动态形式的图形景观是指在运动过程中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的图形设计,一旦图形景观的载体静止了,图形景观就消失了。比如,喷泉在启动之后所形成的水态运动图形景观;校园节日期间点缀校园景色的霓虹灯所构成的图形景观等。这些动态图形景观对展示校园的形象风貌、节日文化传统等方面也都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活动或节日时,这些动态图形景观既能增添喜庆气氛,也能提升校园形象。

三、高校图形景观的文化审美特点和功能

作为文化艺术品的图形景观,它既凝聚着人类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体现着人类的审美观和文化价值观。由于高校图形景观自身必然具有文化与审美特性,校园图形景观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形态设计,也是高校展现其独特的审美气质和文化历史的方法之一。

1.文化符号和信息载体特性

据调查,现代人获得的信息90%以上来自于视觉,并且人的视觉具有选择性。因此,图形设计,尤其是具有文化审美价值的图形景观,会使人们接收信息变得更为容易。固定而简练的图形符号比文字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富含有更多的信息与内容,它能给人以清晰明确的直观体验。正如贡布里希所言:“图像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传达无法用其他代码表示的信息”。图形符号作为一种信息代码,具有提供最大的视觉信息的能力。图形由于自身独特的视觉形式,因而在校园景观空间中具有较高的识别性和较强的认知性。如图形标识,校徽,各种校园招贴等,它们在校园景观设计中都被有序而广泛地运用。设计者和高校决策者也会在高校环境景观中用各种图形景观来传达有关高校的各种信息,让其承担符号展示与信息传达的作用。

2.审美特性

图形景观也是一种审美艺术,具有所有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性。图形由于自身的第一特性,使得它始终伴随着人类文化发展始终。因此,图形景观集中地展现了一种文化的审美标准,审美传统与审美价值观念,尤其是那些独具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图形景观。它们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既能使校园文化别具一格,也能使校园更好的发挥其审美文化传承的作用。

图形景观在唤醒受众审美能力的方面,常常能发挥出其他校园景观元素无法比拟的作用。特别是那些可重复,规整而特色鲜明的校园图形景观,尤其能引发受众的视觉关注,对受众的审美感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图形景观蕴含和保存了人类延续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内涵、审美习惯,是人类文化中重要审美形式。这不仅使得图形景观自身具备了两大特性,也使得它成为现代校园景观设计的一种重要的构景元素和景观形式。若能使其更好地融入整体环境景观设计之中,图形景观则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它不仅对学校的文化、历史、办学理念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语言,还能满足人们审美鉴赏的需求。这些都能使图形景观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功能。

首先,强秩序性和重复率较高的图形景观可提高校园景观的整体性视觉美感。在校园景观中,那些从校园景观全局出发的图形设计能很好地展现校园整体的视觉形象。图形景观是校园景观中的较为独特的景观形式语言和景观实体。它们的造型,色彩,风格以及有效的组合使得校园景观多样而独特,并增强了校园景观的整体审美文化氛围。

其次,图形景观可加强校园的场所感和认同感,提高校园的场所精神,强化校园文化的整体统一性和识别性。不同的“场”,有不同的文化特性。校园作为一种场所空间而存在,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性。图形景观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和强大的视觉传达功能是许多其它景观形式无可比拟的。比如,在民族学校中,图形景观设计就必须尊重并体现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呈现其独特的认知效果。

校园整体文化设计篇3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小编与大家分享校园文化广场景观设计论文,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迈进,众多高校都在城市的边缘建立了新校区,同时校园广场的设计也成了校园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园广场的设计,旨在传承本地的历史传统,结合校园独特文化,以师生文本,构筑具有现代意义,集文化、艺术、休闲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景观。

关键词:高等教育;文化广场;校园景观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迈进,大学校园及其在校人数也在不断扩充,新建院校及高校新校区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是大规模的高校数量及在校人数,使得高校在文化营造特别是校园广场的建设上出现了较高的要求。校园文化广场不但承接着校园师生聚会、文娱的功能,同时也体现着该校的校风及文化传承。欧美国家对于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的探索已经初具成果,尤其是在生态建筑和生态社区的设计方面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国内一部分学校也在摸索和尝试新型校园文化技术的应用。现以南阳理工学院为例进行探索和分析。南阳理工学院主要文化广场周围主要是学生教学区、休息区和体育运动区和一个餐饮区,四周以道路景观贯穿,将这几个区连接在一块。

中间的栗河将该区域一分为二。该学校文化广场以音乐作为设计元素,结合周边环境的映衬,凸显对艺术的崇尚和热爱,同时又有水的动感,像一曲跳动的音符,生机盎然而又妙趣横生。以音乐为主题,结合校园文化,充分考虑地质地貌等原始生态,把科技、安全、生态、艺术、人文结合起来运用到设计中去。打造出以人为本、以生态学为出发点、景观与科技共存、教育与管理并存的校园生态环境。校园文化广场与单元建筑、道路、环境协调相统一。该校园广场的设计引入了很多的设计手法: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3)校园广场轴线手法的合理运用。

1平面布局与功能分析

从自然生态的布局上来说,中国人居住环境的理念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天调,然后天下之美生”。而该广场的设计同样从自然生态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地形条件,沿河景观,把生态放在第一位回归自然,注重追求创造宜人的、富有情趣的绿色休闲空间,保护与再现特定环境场所的景观特色及空间结构特征,都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延伸和体现。南湖音乐广场设计在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的条件下以吉他为造型元素,将音乐符号溶于其中,动静结合。

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中间景桥将整个广场一分为二,一半是以绿地景观为主,另一半以水景观为主,而中间的雕塑广场又将两个区域合二为一,组成一个整体。四周模拟成道路环绕。左边的主入口的广场是以音乐喷泉为主,以绿地进行环绕分割,使人们在坚硬的混凝土地上享受着喷泉随着音乐起伏带来的美妙感受。而沿河景观采用曲线组成,有曲线美之称。而在音乐喷泉广场的下方则是绿地景观,也就是所谓的小游园设计,运用音乐符号元素构成,与整体相呼应。临湖景观的设计、音乐喷泉的设计音乐动感区域的设计,将整个广场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

2主题建筑结构

广场周围主要是教学楼、体育场,因此为了降低建筑密度,在广场设计上没有明显的建筑物,多为连廊、花架、景观桥、雕塑和景观亭来突出广场的意境。景观亭子主要运用木结构,顶棚配置稻草,与诸葛亮三顾茅庐中的茅草屋相吻合,营造一种汉魏主题风格的味道。水面以木质平台为主,材料主要为防腐木,上下相呼应,与水面相互映衬,配上景观石,构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画面。

3水景的布置

中国园林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由此可见水对于景观的重要性。在设计水景时,我们更应该考虑地域水资源的状况,尤其是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如何设计水景更应该值得考虑。从地域分析,溧河贯穿整个区域,而且南部有一块南湖,因此有充足的水资源可以利用,同时有利于水景的整体布置。水体设计分为小水体设计和大水体设计。

首先从南湖的水景规划出发,鉴于南湖面积较大,而且水资源四季丰富,因此在湖面进行大水体的设计符合本地区的现状。其次在水景设计时坚持宜“曲”不宜“直”的原则,在进行湖面的设计时进行了曲线设计,不仅增加了意境,而且进行了变换。亲水平台与水面喷泉相互结合,旱水相结合,则是水体设计的又一重要原则。

4植物的配置

针对植物的配置,首先要了解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南阳市地处中原,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季风的进退与四季的替换较为明显。冬干冷,雨雪少;夏炎热,雨量充沛;春回暖快,降雨逐渐增多;秋季凉爽,降雨逐渐减少。因此植物的配置则需要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来确定。植物分为乔木、灌木、地被。大乔木中心广场以银杏为主,游园里以皂角和五角枫孤植效果更佳,五角枫秋天叶变红,则效果更好,银杏叶子变金黄,更增加了秋天的金黄。

沿溧河则以垂柳为主,配上灌木和植被,形成三层景观效果。行道树则以法桐为主,灌木则以花灌木为主,地被则以喜荫而且生长好的草被植物为主。同时广场游园区内达到四季有花,而且设计了一个牡丹园和花17百草园、果园,要特别注重花灌木的搭配,主要花灌木有百日红、桂花、碧桃、紫叶李、樱花、红枫、杏树、梨树、紫丁香、山楂、腊梅、石楠球等。而灌木则以大叶黄杨和金叶女贞进行搭配,因为耐修剪而且可以随季节修剪成各类造型。

5地面铺装

在开敞的城市多维空间中,地面铺装直接影响到景区的环境质量。良好的步行环境,通过地面铺装的形式,质感和色彩的处理,能使行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舒适、愉快的感觉。就功能而言,步行环境的设计主要是提供一个不易磨损的路面系统,使行人能安全、有效、舒适地步行到目的地。

6道路的设计

校园整体文化设计篇4

关键词:校园建筑;设计要点;环保

1.引言

目前,国家为了使校园建筑适应人才培养计划及国家各行业领域的综合发展,在校园建筑设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校园建筑乃至整个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发展校园建筑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校园建筑的不断发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充分地体现出国家有关于建设发展或者可持续发展的的各项战略要点,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突出力量。

2.校园建筑设计的普遍性原则

本段主要为大家系统地讲述一下校园建筑设计的普遍性原则,要想进一步地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必须应该先要搞清楚什么才是校园建筑设计的普遍性原则。所谓“校园建筑设计的普遍性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将目前的各所成形的校园建筑抽象地看待为一个具有着多功能而且具有着一定规模的人所居住的居住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2.1宏观层次

在校园建筑设计的普遍性原则的陈述上首先讲述的规则是宏观层次,这是校园建筑设计注意要点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宏观环境的具体对象是整个一个立体的空间环境,并且以此空间环境为一个对象,然后再让校园建筑的设计师从整体角度出发营造一个空间环境设计对象。在整个的设计环境中设计师应该要注意到校园建设区域范围内的整个学生生活空间和具体的人文环境。

在校园建筑设计的相关注意是相当中,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应该要十分注意两点具体问题“第一,在校园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十分清楚地知道整个校园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即校园建筑设计的根本出发点,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建成的校园都适合与学生学习和居住,老师施教和教学。在每一个校园建筑进行初步设计之前,设计师应该从校园建筑规模的总体范围为出发点,并且应该对基地,教学理念等进行详细彻底的分析,找出整个校园建筑的关键切入点,同时应该做到明晰整体设计的重要出发点。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把握设计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利害关系点和矛盾冲突点,更加可以容易地突出主体特点,从而进一步地明确主从关系。第二点是在校园建筑设计注意要点中,从宏观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角度出发,应该做到的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相互制约的循环思维过程。在对校园建筑进行设计开发和建设的过程当中,有关于校园设计的总体思想,即之前所提到的宏观思想,设计思维过程应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整日的设计思维应该做到多想循环应变。所谓“多项循环”是指从校园建筑设计的总体为出发点进行规划,然后再从整个外部空间为着手点进行明确的分析,考虑整个校园建筑的外部结构规划过程,再接着就应该进行反过程,即先从校园建筑的规划设计为出发点进行整个建筑物的考虑以及整个建筑物和周围环境。如此一来,便在整个校园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循环的建筑思想,在校园建筑设计的整个建筑物结构中,其设计应该主要分为四个主要部分,这四个部分在校园建筑的设计过程当中,应该是要相互制约的,并且在对校园建筑进行设计的每一个阶段,设计师都应该要考虑到其他各阶段的设计工作。

2.2中观层次

在校园建筑设计的普遍性原则的陈述上还有一点所讲述的规则是中观层次,中观层次也是校园建筑设计注意要点中的关键点。中观层次的主要作用在于对整个校园建筑设计的外部优化。在校园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当中,应该考虑到建筑物的建设效果,校园建筑设计应该要考虑到同校园建筑群的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力求达到融为一体的建筑效果。中观层次的建筑效果也主要分成了两个相关部分,分别是外部空间主体化和外部空间宜人化。所谓外部空间主体化,主要是说在整个校园建筑当中,应该经常要考虑到将建筑物配角化,简单地来说就是在校园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将外部空间作为主体,然后再依照整个建筑物和图底的关系,着重分析外部空间围合的形态和联系,以及连续性。另一种常说的中观层次则是说外部空间宜人化,这种就是要将现实中人的活动与建筑物的周边环境有效地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以人为主体的整个建筑物构造中对建筑物周边的环境的介入加以强调。在考虑到外部空间宜人化的过程中,还应该做到依照整个校园建筑设计的整体设计格调和目前学校的生活氛围进行人为的策划,在整个校园建筑中应该适当地策划出一些功能空间。这样做可以到到影响生活,提高外部空间的的双重效果,使内外空间相结合共同贡献于整体环境。

2.3微观层次

在校园建筑的设计要点中还有一项是要注意到校园总体建筑中的微观层次,所谓微观层次即是指重构灰空间和构筑空间。“灰空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色彩方面上,而第二个方面则是指介于室内外的过度空间。“灰空间”在第二方面含义上来讲主要是说它存在着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已经抹去了整个校园建筑群中内部建筑和建筑的总体界限,使校园建筑群中内部建筑和建筑有机地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又不失连贯性。校园建筑群中内部建筑和建筑在总体空间上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很容易在整个的校园建筑群当中营造出内外一致的校园建筑,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的有机的整体感觉。

在对于整个校园建筑设计群总体而言,有关于过渡性空间的综合考虑和相关的服务设计在总体设计水平上会显现地更加突出。在校园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当中,通过对于微观层次上的灰空间进行设计和对于校园建筑物的局部虚化处理,再加上联廊,平台,立面的洞等效果的体现,校园建筑设计在整个空间上和整个层次感上都给人以不错的视觉盛宴。

3.结束语

通过近年来笔者对于现代校园设计理念的不断学习和深入理解,对于校园建筑的构造和设计不断深化,总结出校园建筑设计应该做到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复杂场地环境中营造出具有校园时代精神的场所空间,校园环境应该适合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并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校园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应该注意到校园建筑设计的要点,严格遵守相关建筑规定,重点强调教学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刘建军.对当今大学新校园规划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电子版),2010(33):80―83.

校园整体文化设计篇5

本文以当今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知识与文化经济为背景,对能够直接或间接表现大学校园文化的品牌形象设计以及传播推广的有效性进行整合策略研究。具体以高校视觉形象设计与建立校园品牌文化的有效联系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各类高校视觉形象设计成功案例的对比研究,提出“整合元素突出特色”、“系统设计统一传播”、“与时俱进不断融合”的具体设计策略。结论强调,通过高校视觉形象设计在传播大学校园品牌形象和大学品牌文化中的有效性研究,可以明晰大学校园品牌形象设计整合的重要性。

关键词:

校园品牌形象视觉形象设计视觉符号标识系统整合

中国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2-0138-03

引言

众所周知,品牌形象设计在企业竞争中的运用由来已久,在狂热的市场竞赛中,打造优秀的品牌形象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高等院校长期以来都是在政府的支持和主导下,没有市场上的风险,因而也就缺乏品牌形象建设的意识。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与高校改革的深入,大学校园品牌形象的塑造对于大学自身的发展已具有了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学形象良好与否制约着学校的发展,而良好的大学形象是一所学校无形的资产,使之更易于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与支持,赢取更多发展机会。

高等学校形象设计由三部分组成:一是ml(mindldentity)理念识别,是学校精神特征和校园文明系统,二是Bl(8ehaviorldentity)行为识别,是学校所有规章策略及运作系统;三是Vi(Visualidentity)视觉识别,是学校外观形象系统。其中ml是核心,Bl是设计良好形象的运行保障,Vi是学校形象的个性化、识别性,便于社会公众感知和记忆,能起到提升形象,提高知名度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最直观的视觉识别系统来阐述品牌形象设计在构建大学特色品牌形象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概述

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是为了塑造高校视觉形象而设计制定的统一的、标准化符号,包括高校标志、名称、标准字、标准色等高校视觉识别系统的基础部分及其具体表现和应用于组成高等院校的各视觉要素上,如校旗、标志建筑、景观设计、办公用品系列、网站、宣传册、交通工具、学生装、员工服装、展示和陈列馆、校车等对外标示物的标准化设计。设计到位、实施科学的视觉识别系统是传播高校理念、扩大高校知名度、塑造高校形象的有效途径。

2视觉形象设计战略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各个国家之间在信息化、网络化的驱动下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上密切合作和交流,全球信息资源体现共享化趋势,教育发展趋于国际化,这些因素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发展才能迎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当前,高等教育已经从单纯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逐步向教育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产业过渡。思想文化价值的国际化潮流加剧了这种竞争的严峻性,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我国的高校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科学合理进行品牌定位、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导入企业CiS战略以及进行科学的品牌传播与维护。

2.1有助于创造和形成统一鲜明的学校形象

高校品牌形象设计战略就是要使高校面向市场、面向未来,获得公众更多的认同感,从而确定自己的整体优势和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同行业学校间、全国各高校间、国内学校与国外学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构建有特色的高校品牌形象成了当务之急,而视觉形象的设计无疑是其中最直观、直接的重要一环。首先,高校视觉形象系统能将高校的办学理念、教学质量和学校文化可视化、情感化,通过品牌传播途径从而取得广泛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社会口碑,从而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与机会,才能使学校保持青春与活力。其次,高校视觉形象系统是提升高校品牌价值、增强高校品牌竞争力、完善高校品牌管理的重要内容,优秀的校园形象设计能够创造和形成统一鲜明的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2有助于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

优秀独特的高校视觉形象会无形中产生一种号召力、吸引力、推动力、凝聚力,促使学校成员关心、爱护学校,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一个好的视觉标志一旦被大众所接受,就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形成一种团结一致的精神和拼搏向上的团结意识。对于每一位具体的大学生来说,学校认同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校学习生活中逐渐产生的。学生通过各个具体形象要素与具体的学校行为活动中得出对学校整体印象与评价,进而对学校产生情感认同。例如江南大学的设计学院标识(图一所示),是一个七巧板的构成图形,似平面似立体,由院标志引申出每个专业的标识图形,并且由此延生出一系列其他有趣的导向图形,充分体现了设计的奇思妙想,非常符合艺术学院的创造性精神,正是由于这一种艺术精神,深得学院师生的认同和热爱,大家终身引以为豪。

2.3有助于高校走向国际化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许多高等院校都已与其他国际名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交换生、进修生等业务也得到了很大提升,高等教育正迈向国际舞台,开创国际市场。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发生深刻变化,也将对中国教育产生恒久而深远的影响,教育领域也必然将逐步开放,一些国外著名高校纷纷把目光转向中国教育市场,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凸显并趋于多元化,教育国际化市场正在逐渐形成,这样使教育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因此,好的高校品牌形象设计无疑给各高等院校提供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更好地将高校的教学理念、人文精神、校园文化给传播出去,为走向国际教育市场提供一个完美的形象基础。

3国内高校视觉形象设计的现状分析

3.1现状调查

就目前我国高校自身形象建设的现状调查来看,与国外知名高校相比较,在视觉形象设计上差距较大,均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当下各高校虽然纷纷推出自己的视觉形象设计,但是大多数属于半成品,只是简易地设计了校徽、公用字体等标识,在很多细节元素上往往忽略,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富有特色的校园视觉识别系统,以致于宣传不到位,传播效果不明显,投资未能得到预期的回应。比如作为工科主打的学校的标识和作为商科主打的学校的标识并不能从校标上直观体现出特色与区别,艺术性院校和普通综合性院校的标识设计也拉不开差距,促使受众无法直接对学校有直观了解。例如广州美院的校标与南京师范大学的校标进行对比(图二所示),两者都是以校园建筑为题材的视觉标识,如果不是真的亲临过该校园,观众很难从直观的视觉标识上区别院校间的差别,更别说理解院校的校园文化和教学理念。

3.2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品牌化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

高校品牌视觉形象设计其实是对企业形象设计的一种延伸借用,但和企业相比还是有所区别。目前我国高校多数已经意识到各高校间差异性逐渐模糊的这个问题,在品牌形象建设上也投入了许多精力,但效果一般,多半是盲目跟从,毫无章法,缺乏符合自身特色的整体品牌形象设计。同时标准色使用随意,色彩标识不明确,辅助色缺乏自身特色等设计问题。单一陈旧的标识设计,视觉冲击力弱,品牌化力度不够,难以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宣传力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较差。

3.2.2理解片面系统性不足

许多高校在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方面存在理解片面的问题,或者认为视觉形象就是标识、校名、标准字体,或者虽然设计了整套视觉形象却缺乏综合和整体的运用。视觉形象的设计主要被用在基本的办公用品、校园网络形象、楼内指示系统中、宣传册上、纪念用品上等,其他方面的拓展运用却非常少。高校品牌视觉形象在校园文化中的推广和运用范围不广也是其无法有效传播的重要原因。

3.2.3理论认识不深整体参与性不高

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塑造的动力来自于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付出和努力,形象塑造是一种集体行为。但许多高校师生对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认知不够深刻,认为高校形象设计没有实际意义,为此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是浪费,教职工的参与积极性不足,学生了解不够深刻,这直接影响着高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整体提升。

4大学校园品牌形象的整合设计策略

所谓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校园品牌形象设计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整合设计策略,这样不仅可以创造和形成统一鲜明的学校形象,而且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帮助高校有效地向目标公众传播和谐形象。具体如下:

4.1整合元素突出特色

对一所大学而言,校园品牌形象的设计为的是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传播优质的办学理念以及历史发展文脉,因此设计应整合多方设计元素,准确传达信息,多角度、全方位地将教学特色与校园文化通过视觉语言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当考察一所大学时,我们往往发现每一所学校都有很多特点与优点,然而设计是需要用简洁清晰的图形语言去表达最突出的校园特色,这就要求在整合各方元素的基础上注重个性的表达,树立专有的大学形象,能够更好地帮助学校凸显校园文化特色,一方面能够增加学校内部师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另一方面还能给受众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心理冲击。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微设计(图三),由三个篆体的“人”组成,简洁又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味道,其体现了三层含义:一是人民大学要为人民办学;二是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人才;三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又隐含“三人行,必有该师焉”、“三人成众”、“携手劳作”、“同行并进”等意。校徽颜色的选取则为宫墙的深红色,设计者认为这种颜色理性、大气、包容,具有中国特色,并被称为“人大红”。一枚小小的标志设计蕴含了中国人民大学最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如何整合学校的文化元素以及如何突出校园的主要特色。

4.2系统设计统一传播

一个完整的高校品牌形象建设是由高校理念识别系统、高校行为识别系统以及高校视觉识别系统三个子系统共同组成。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统一,从不同的方面表达学校的文化、组织、管理、人才、发展战略、校园环境等,它具有完整性、结构性和层次性。一定不能单纯地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观而忽略了视觉形象设计在整体上的一致性,各个子系统在突出表现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理念宗旨等特色要素的同时,也要注意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以确保达到视觉上的协调,统一传播给受众,从而通过这种整体的、连续性的视觉冲击给受众留下深刻的记忆印象。如图四所示,香港理工大学校徽采用了深红色,它的圆角代表理工英文拼写的“p”及大学英文拼写的“U”,而校徽内的字母“t”代表卓越科技,亦予以保留:而周边开口的设计则代表大学将与世界作更紧密的联系。与其相搭配的校园标识设计也相对较为整体,同校徽的设计风格上相一致,并且从与校园环境协调的角度对标识系统的各个组成分类进行了整体系统的设计,各系统间联系紧密,视觉冲击力强,形成了统一的校园风格,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校园品牌形象传播的力度,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4.3与时俱进不断融合

大学品牌形象的建设工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时代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教学实践中将不断完善。同时高校品牌形象建设也一定要体现时代精神,要与时俱进,设计中体现时代特色、符合当下审美,这也是融入社会、打动人心的重要方法。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大学品牌形象建设要想跟上时代步伐,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就要求设计师必须要加强对时代特征的理解与归纳,不断将新的思想与理念融入设计中,以体现高校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当今国际化的趋势已不可挡,文化和教育都呈现一种大融合的趋势,为了使高校进一步打入国际市场,必须在高校的品牌形象建设上有所体现。比如,不论是现在的高校校徽还是校园的导向识别系统,都加入了外文元素的融合,极大地拓宽了校园文化的传播路径。再例如,当下时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应该被利用进大学校园的品牌形象建设中,一方面,使得校园品牌形象系统可以保持动态的可持续设计,紧跟时代步伐:另―方面,能将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融入校园文化,提升校园的整体文化水准。如图五所示,不同于平常的标识结构,这个标识是可拆换和更改的,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费用的开支,实现了可持续的理念。另外,在材料的运用上,也是可以坚持可持续性的理念,对于校园标识系统的设计不能仅仅图一时的视觉效果,而不顾长远的利益。

校园整体文化设计篇6

[关键字]高职

校园

规划方案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0-86-2

教育事业是事关国家未来的百年大计,高等职业教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近十几年来高职教育经历了一个"井喷"式的发展阶段,几乎所有的的高职院校都经历了校区的新建和扩建。高职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些理念,比如工学结合、订单教育、厂中校、校中厂等等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校园规划建设方面也必定会有其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方面。

校园规划关系到校园建设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还涉及到投资效益、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对学校的当前与未来做出的一个全局的、总体的安排,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纲。好的校园规划能协调师生员工与校园环境的关系,适应学校教学任务的需要,为师生创造一个适合工作、学习、生活的良好环境。所以,校园规划设计事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全局,影响深远,其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

中国的高校规划历经了百年的发展,先后师承欧美与前苏联,历经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高校合并、重组,发展至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一套较为成熟的并不断完善的高校规划设计理论。其中一些理论已广泛被大家所认可,比如"两关三性"的设计理念,"两观"指的是: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 三性"是指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之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品位和内涵,时代体现建筑的精神与发展。此外还有很多思想在近年来的校园规划中被广泛的运用,比如多样化理论、人文化理论、开放性理论、大学园林思想等等。总体上看,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规划设计理论是较少被学者们单独提及的,本文对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校区扩建规划方案进行分析,以期获得些许启示。

1背景及现状分析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国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儒家文化发源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济宁市。学院占地422.8亩,南北狭长东西较为狭窄,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1050米,东西宽约200-320米,总规划用地约28.19公顷,校园可建设用地23.78公顷。南侧为老校区占地约12.99 公顷,地块内较为平坦,建筑面积约10.9万平方米,建筑质量良好。北侧为新校区建设用地,占地约10.79公顷,地块内为空地和水塘坑,北高南低,高差约1-3米,地形较为复杂。

校园现状的优势主要有1、区位显赫--校区紧邻汽车北站和新327国道,交通便捷,校园周边城市景观特色鲜明,环境优美。2、定位清晰--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特色,学术气息浓厚,用地功能布局也比较合理,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和科学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特色鲜明--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优美的校园面貌,凭借深厚的地方文化积淀形成了丰富的校园特色,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是组织校园绿地景观系统的有利因素。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场地--校园南北狭长,用地相对紧凑,校园绿化环境较好,但休读空间的质量和趣味性有待提高,体育活动场地明显不足。2、景观--各单体建筑均质量较高,但校园标志性景观不突出,景观空间序列感不强,沿城市道路景观界面宜进一步强化处理。

2规划的理念和指导思想

整体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优化生存环境的必要手段,在这个前提下,规划方案从回归自然、为师生创造环境优美的园林式校园出发,以"校园中的园林、园林中的校园"作为首要理念,密切对接老院区现状,形成"曲水流觞,书香溢园"的优美校园环境。校园规划着重体现以下几点指导思想:

2.1现代化校园。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变化。方案通过各种不同尺度和序列的空间类型,营造出多层次的交流空间,通过课堂内外环境的潜移默化,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2信息化校园。总体采用分级生长模式系统化布局,改善传统的各部分封闭独立的布局,既满足信息资源共享、学科交叉、高效便捷的要求,又符合各局部功能管理相对独立的特点。

2.3生态化校园。以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人与自然共存。在建筑布局中,尽可能满足节能采光通风和环保的要求,根据现状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校园环境的生态化。

2.4人文化校园。综合地域文化特点,在校园规划中体现出灵活多变的格局和较强的轴线对位关系。在延续当地传统建筑与园林文脉的同时,利用新型材料和新式技术来表达新与旧的有机融合,创造出校区独特的风格形象。

2.5一体化校园。将规划、建筑、景观三位一体,以整体化校园设计为目标,综合高效地布局各功能分区,集约利用土地,外部空间的设计中,以环境艺术及景观设计营造个性化的环境氛围,加强校园环境的整体性。

3规划设计构思

方案以中国古代钥匙为平面造型元素,以传统建筑牌坊造型为造景元素,取意"通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引喻学院技能型教学特色。规划构思巧妙结合基地形状和南北校区的功能布局,新建校区为圆形的"钥匙柄",通过中间的"钥匙杆"连接南北校区,各教学宿舍楼犹如一组"钥匙齿",富有韵律地排列在南北主干上。北区中间圆形广场放射出两条景观轴线,结合景观门的造型,形成"成功之门"的造型。

采用"一轴一带,两区双核"的规划结构形式,有机串联新旧功能空间形态,形成有机整体的规划布局特点。一轴即统领南北空间的结构主轴线,连接南北两个学校大门、入口广场和各主要空间,沿轴线南北展开富有变化的校园空间序列,形成高低起伏、收放有序的校园主空间。一带为贯穿校园南北的生态绿化带,引入景观水系和绿地,形成校园中心的生态绿化带。两区是新旧两个校园分区,南区主要以改造整治为主,北区则是新规划校区。双核即南北校区形成的空间结构核心,南北两个主教学楼前的入口景观广场--南侧礼仪广场和北侧的金钥匙广场。

新建的北区采用半圆形环状路网,大体分为教学综合区、学生生活区、校前广场区、体育运动区、生态绿化区和防护绿化区等六个分区。各区以中间的圆形金钥匙广场为中心,周边环状布置一体化建筑群,形成北侧教学综合区。西侧是文体馆,中间为教学办公楼,东侧为实训楼,南侧为林荫广场和景观水系。通过内侧的形体呼应,三个主体建筑中间形成两个景观大门--智慧之门和成功之门,提取传统建筑牌坊的造型元素,连接三个主体建筑,形成校园内的取景框和视线通廊。东侧的智慧门形成水轴,以水体和绿化广场为主要景观元素,结合金钥匙广场,以运河为主题的水系景观,体现"智者乐水"的思想;西侧成功门形成"文化轴",以绿化和名人雕塑为主要景观元素体现济宁文化特色。

4道路交通系统布局

学校主出入口分别设置在南北两条城市道路上,结合开阔的入口广场,形成优美的校园景观大门。南北校区均形成主环路网,通过中间南北向的主干道连接。校园内建立分级的人行绿化走廊,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人行路线,改变功能单纯的交通空间为内涵丰富的交往空间,营造多功能、多层次的信息互通和情感交流空间。沿校园南北轴线和主要广场绿地上设置完整的步行系统,其它各建筑及环境间均通过小路加以联系,形成完整、高效的校园步行网络。

5空间景观与绿化系统

师生是校园生活的主体,他们在学校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流与活动,因此,尽力创造校园建筑内外的公共活动空间以适应人们的行为活动是校园规划建设的关键。规划中在校园主教学生活区融入了优美的绿化景观环境,完善了休闲娱乐空间,为师生的交流提供足够的场合和机缘。

空间及景观设计上,强化了南北入口广场、教学综合区及学生生活区的校园主轴线。在中心轴上设置了一系列重要的空间节点。从南面的校园主入口起,经礼仪广场、主教学楼、杏坛广场、墨池和南区学生生活区,到北区的学生生活区、生活广场、主教学办公楼、金钥匙广场和北大门的迎宾喷泉,到北大门为整个轴线的终点,在这些开合多变的空间节点上布置艺术环境小品和标志性构筑物,体现大学校园的艺术文化形象。

规划水系沿轴线贯穿校园南北两区,展现运河文化,体现灵活的学习思维,以北侧金钥匙广场的运河源和迎宾喷泉为水系源头,形成整个校园北区开合有序的水体景观面。北区结合中心金钥匙广场和两个景观大门,分别形成了两条景观轴线:水轴和文化轴,其中水轴位于东侧的文体馆和教学办公楼之间,结合智慧之门,形成流动的水系,以乐水广场作为水轴的对景,体现"智者乐水"的思想;文化轴位于西侧,在实训楼和教学办公楼之间,结合成功门,布置雕塑,文化墙等,体现济宁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校园文化,以教育广场作为轴线的对景点。

绿化设计上,规划整合各种绿地,充分营造中心生态绿带和水系的自然生态系统,使自然园林和人工绿化有机结合。通过道路、庭院、架空廊道,点线面结合,逐层构筑优美校园环境。

5.1校园整体的大环境布局("面"环境)。

采用中国经典园林环境意象,精心叠山理水。水岸曲直相间,水面收放结合,相互映衬,再以小桥、绿化、雕塑来点缀,开拓了校园空间,产生疏密相间、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形成错落蜿蜒的景致。

5.2建筑群体间的步行道空间和广场空间("线、面"环境)。

主轴线空间序列借鉴中国古典建筑群体的轴线处理手法,以层层迭进、收放有致的空间形成起承转合,像交响乐章一般的空间序列关系。

5.3建筑单体围合的庭园("点、线"环境)。

建筑、小品及绿化景观相互渗透、穿插,形成柔美流畅、富于自然韵致的古典园林式校园特色,庭园与建筑相互借景。

5.4建筑物内部的园林空间("点"环境)。

通过天井、中庭、室内绿化等建筑物内部的生态空间处理,力争做到建筑与园林的完美融合。

1)竖向规划结合现状地形和规划设计,统一考虑土方平衡。除地块中间地形较为低洼外,其他地势较为平整,尽量保证地块内土方自身平衡,在保证最小排水坡度的前提下,尽量保持土方量的平衡。

2)管线综合

规划设计的强电、弱电、给水、雨水、污水、热力、燃气等七种管线均埋地敷设。并考虑远期建设需要,综合规划设计。

高职院校校园的规划应是一个完整的社会资源、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的结合体。应在认真研究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深入探索高职校园规划在新时期的特点与规律,使校园的总体规划和建设更加灵活地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适应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校园整体文化设计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方案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文件精神,根据《福州三十七中三年规划》,创建特色学校,提高办学品位,丰富办学内涵,促进教师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特制定此方案。

一、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整合时代校园文化精华,构建健康和谐文化氛围,充实师生校园生活内涵,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

1、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发展背景: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各种文明成果均以文化来传递、延续。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建的,它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标志,充满时代气息和校园特点的人文氛围。校园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将产生巨大的能量,成为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手段和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劲动力。

2、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发展背景: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愉悦性等特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

3、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历史背景: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育工作者;学校曾被评为“福州市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福州市初中教育示范校”等市区先进集体,有较高的社会信誉和较好的群众基础;已基本形成严谨的教风、勤奋的学风、朴实的校风,铸造了“团结务实,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精神。这是福州三十七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历史根基和现实基础。

三、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构建思路

我们讲的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师生为主体创建并共享的,以制度、环境、活动为载体,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和精神氛围。为此我们构建的福州三十七中校园文化将着力形成以下特色:

1、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贯彻“文化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方针,整合学校管理思路、调整管理模式,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结合课程开发,以校园文化的视角设计活动项目,激活校园文化活动,开发“团结务实,和谐进取”的校园精神文化;净化、绿化、美化、优化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健康和谐的环境文化中,感受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引导美的行为、得到美的升华,强化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功能。

2、校园文化建设的运行:以校园物质(环境)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以校园精神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以校园制度文化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以校园行为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和外在表现。

3、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校民主型的制度文化、智能型的知识文化、素质型的心理文化、情感型的审美文化、开拓型的观念文化。以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健康周、校园网、各种专项比赛、演讲、文章、多媒体软件、各种大型活动以及艺术特色校等为平台,显现学校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及其特色成果。着力体现三个方面的教育功能:一是科技文化教育;二是思想行为教育;三是审美情趣教育。形成体现学校办学思路和特色的三大识别系统:一是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办学思路的思想识别系统;二是校训、校风、制度、行为指导语等行为识别系统;三是校园整体面貌、特色建筑和文化设施等形象识别系统。从而使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思路

1、环境文化建设:校园的环境文化是指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绿化、“绿色生态园”和文化传播工具等方面形成的文化环境。校园的环境文化必须处处洋溢浓厚的育人氛围。优美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大脑更聪慧,思维更敏锐,行为更文明,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人们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审美观点来设计校园,这种“人化”了的校园物质文化反映了人们的种种思想观念;同时,校园环境将对作为这种环境审美者的师生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使受教育者如入健康艺术之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艺术作品随处都是;使他们如坐春风,如沾花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之间受到熏陶,从始至终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

校训、校徽;校园内各种提示牌;校园绿化地带;宣传栏、阅报栏、图书架;教学与研究宣传栏;信息广告栏和光荣榜;思想政治宣传栏;校务公开宣传栏;团队宣传栏;身心健康宣传栏;报刊信息宣传栏;座右铭、每周格言等;围墙上的校训“为成功人生奠基”和“公民道德基本要求”20个字等大幅固定标语等。校园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建筑物协调和谐;校园环境宁静优美,树木花草相映成趣,道路平坦整洁;校园内电线、电话线等各种管线统一规划,合理铺设,确保安全美观;校园干净、整洁、地面不见垃圾、无卫生死角;教室窗明几净,布置典雅,给人赏心悦目之感。使师生员工沉浸在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之中,呼吸清馨高雅的文化气息,达到陶冶情操之目的。

2、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内严谨规范的秩序、师生们积极向上的情绪,深深体会到科学的校本管理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其它各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剂,其潜在的功能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构建学校特色制度文化。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校务公开制,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深化,整理完善规章制度,制定运作程序,汇编成册,理顺层次、撤汰冗员、规范程序、行而有据,形成依法办事、民主管理、以德立校的运行机制。同时建立完善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建立爱护公物制度、公共卫生和环境卫生“值周班”制度、绿化制度和校园养护责任制等等。

从另一个角度讲,校园制度文化还包括校园行为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目标是整合他律,强化自律。校园行为文化指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校园行为规范指学校对人的教育培养以及塑造人的规章制度(如:《后进生转化制度》)、细则(如《班主任、年段长工作绩效考核细则》等)、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还包括各项规划、计划、条例、要求、意见等等;行为模式包括学习、生活、工作的行为方式等;这些行为规范和模式构成了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管理内容。对于行为文化的设计,经过学校全体员工的反复讨论一致认同,以体现民主管理,倡导师生自勉自律,以达到全校师生员工共建校园行为文化,共造校风,共守校规的目的。

3、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人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素养,而表现形式则是精神创造活动及其产品。

根据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及发展趋势,依据人本发展理论,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铸造“团结务实,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精神。

为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有:读书会、书友会;记者站、广播站、文学社;体育俱乐部、篮球队、田径队、乒乓球队、象棋、围棋队;音乐俱乐部、合唱团、舞蹈队、“怡心小屋”等。

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项目有:民主恳谈会;青年读书会;教研沙龙;教师论坛;教学反思会;体育健身俱乐部(男子篮球队,女子排球队等);“工会活动室”教工之家等;

以展示为主体的特色文化活动项目。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

特色文化活动的参与方法:尊重师生自由选择。根据项目特色,让师生自愿报名挑选,学校作好选择指导,达到全员参与,主动发展的目的。树立品牌意识。校园文化建设各项目的名称的取名,择优命名。名称要求既有时代特色,又有文化品位,让取名活动也成为一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让师生自己设计项目特色标志,体味项目文化内涵。

校园特色文化活动成果展示:校园文化特色活动的成果展示通过6个平台来实现:校园展示平台,学校将定期开展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教育教学开放周、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校外展示平台,积极组织参加校外组织的各种对口比赛展示;资料展示平台,学校将通过资料信息中心对特色活动整体策划,通过录相、光盘、书面材料实物等组成特色系列资料;素质展示平台,通过特色活动,形成人人有爱好,个个有发展,使师生个体素质得到提升;交流展示平台,开展与友好学校和有关组织的“教育教学研讨会”等交流活动;氛围展示平台,通过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在校园中逐步形成健康和谐的氛围,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网络展示平台,通过校园网展示我校特色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分三步走,首先初步形成特色项目;其次整合所有特色项目,形成学校特色校园文化系列;再次融合福州三十七中制度特色、环境特色、活动特色,最终形成“团结务实,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整体特色。

五、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它的建设和发展既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目标,又要有系统的理论观点和有序的探索。

1、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网络。成立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协调指导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委员若干名,负责校园特色文化活动的策划、规划、协调、管理、检查、考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以校长室为主负责组织实施;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以总务处为主组织实施;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以德育处和团委会为主组织实施;活动文化教师项目由教育工会为主组织实施。活动文化各项目组设首席指导1名,负责各项目组活动管理、项目活动计划及执行;聘任指导教师若干名。

2、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基金。为了保障学校校园特色文化建设落实到位,设立“校园文化建设基金”。一方面由学校每年按一定比例拨出专项经费,确保基金基数;另一方面,向其它企事单位募捐,扩大基金基数;另外将各种合法回扣全部上交基金。专项经费由校园文化建设协调指导委员会统一管理使用。

校园整体文化设计篇8

一、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建设的短板

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建设还存在三个方面的短板:

(一)文化元素的串联

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建设,职业教育虽然积淀较深,但感觉美丽校园还只是路过时的风景,文化气息还没有渗透到校园环境的各个方面;活力校园还只是停留在经验总结上,走近了分析,活动没有那么精致诱人,缺少了一些吸引力和连贯性;魅力校园还只是停留在宣传上,走近了感受,认可度和影响力没有那么优势明显。虽然这些都跟高职校园建校时间短有关系,但是必须要考虑文化元素的串联,要努力在过去发散创建的基础上找到美丽主题,实现提档深化。这种校园文化的串联是要把点状的盆景进行面状的风景链接,把贯穿的文化脉络进行画龙点睛的归纳,把身边的实践进行理论的凝炼和品牌的提升。

(二)整体系统的设计

现在有个时髦词叫顶层设计,它的概念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很多高职院校几乎没有做过文化校园建设的纲要规划。所以做好整体性的系统设计非常重要,而且在开展设计时要注意“顶层的决定性”和“整体的关联性”两个问题,顶层设计的核心理念与目标都源自顶层,因此顶层决定基层、高端决定低端,而且强调设计对象内部要素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联性、匹配性和衔接性。

(三)文化内涵的研究

201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系列丛书》,很多本科院校已经出版了各自学校的文化研究专著,这些学校无论是在课题项目上还是在上,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对学校自身发展的脉络、沉淀的文化、贯穿的精神、发生的故事、点睛的主题等,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良好的理论成果。所以,我们会发现本科院校的文化校园建设都在有序、有力地推进,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015年,高职院校的文化研究也启动了专著出版工作,这时我们就发现高职院校的文化校园研究还非常薄弱和缺乏,这种对自我文化内涵研究的不够,就会导致理论指导实践不足,项目层面不高,操作水平不好等。

二、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建设的方向

对高职院校文化校园建设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要让文化载体形象化

在文化校园建设中,方案要有思想、有原则、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要让环境文化、学校形象和文化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既要有历史传承和地域特点,更要展现出学校独有的特色,要有深度和内涵,要在学校原有的山水地貌基础上,融合用心的设计和思考,找到校园美丽、活力和魅力的抓手,校园建设和行动要让师生“感受得到、感悟得到”。同时,文化建设要注重向长期规划与短期计划有机结合,切忌走过场、搞花架子,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大处着眼,细处入手,形式多样,内涵充实,真正建设好绿化更优、环境更美、文化更浓、活动更精、行动更实、感动更多、认同更高、实力更强、影响更广的校园。

(二)要让落地之举具体化

文化校园建设要从小处入手,系统思考,让校园环境的细微之处都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自身的文化理念、文化传统、文化个性,做到落细落小、落实落深,使校园环境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达到和谐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中,无论是教室、实训室、食堂、寝室等场所,还是雕塑、文化长廊、文化小品等设施,都要强化其中蕴含的文化气息和文化智慧,从而让人从一地、一物、一景、一名、一事中感受到学校的文化气息和内涵。牵头部门和实施部门既要有建设的主体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把文化校园建设的行动计划项目落实好,也要有部门间的协同精神,形成整体合力,把文化纲要的精神吃透吃深,创建文化校园建设的精品,要在端出漂亮盆景的同时,也能实现与美丽蓝图的无缝对接。

校园整体文化设计篇9

abstract:theCampusLandscapeenhancethedesignistoimprovetheoverallimageofthekeyuniversities,campuscultureisanimportantpartoftheconstruction,anditspracticalsignificancefortheoveralldevelopmentofstudents,improveteachingquality,theestablishmentofaneducationalcampusbrandandenhancethecohesion,etc.,isalsoveryimportant.inthispaper,HefeiinstituteofLandscapeimproveengineeringdesign,forexample,ontheuniversitycampuslandscapeenhancethedesignmade​​thefollowingstudy.Keywords:landscapeenhancethedesign;collegecampus;Hefei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合肥学院位于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2002年3月14日,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合肥联合大学、合肥教育学院和合肥师范学校三校合并组建而成。合肥学院是以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学、理学、教育学兼有的多学科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合肥学院原黄山路校区于2012年秋全部搬往南艳湖校区,南艳湖校区成为主教学点,并于2012年9月全部投入使用,学校总占地面积约1500亩,目前校园整体格局已形成,为了满足搬迁之后增多的师生的生活和学习要求,学校决定对校园景观进行提升,打造更适宜的校园环境。

高校校园景观提升设计的原则

作为教学紧密结合产品的校园景观,无论是静态建筑自然景观的空间,还是有教师和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各种动态现象,都具有其深远悠扬的艺术魅力。

高校校园景观提升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1)原则一:以人为本的生态建设。新的教育理念,需要通过学校的规划和设计演变成新理论和新的思维方式,现代化的校园规划更加注重对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注重将学生和教师作为最终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进。在旧校区的景观提升建设中,应结合规划和设计,充分将自然条件利用起来,使原来的校园生态系统得到尊重和保护。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也应合理的利用,以达到最佳的性质,要创造校园景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适当平衡。

2)原则二:功能人性化原理。功能人性化原理所讲的就是“形式为功能所服务”,是校园景观提升的一个重要设计原则。“组团型”校园功能布局模式应当被校园规划所引入,每个高校宿舍楼,教学楼,室外运动场地,图书馆以及学生食堂需要成组布置规划,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社区校园邻里组团计划”,能使尾大不掉的臃态有效的避免。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他们的文化传统会逐渐物化在校园景观环境中凝结。校园景观建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学校的声誉。(1)学习功能。高校作为一种教学场所,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能起到的功能就是辅助学习。(2)运动与休闲互动功能。现代大学是现代社会人才培训与发展需要的地方,然而,一个优秀的人才,要想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所适应,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能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充沛的精力和强健的体魄。(3)交通功能。现代大学校园里,在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数量通常高达一万人,校园集中相结合的交通特性,多数的校园道路应承担分散人群的角色。道路交通在对校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该考虑到道路交通的速度和景观之间的关系,并尽量使无效的路径减少,进行对角线的路径设计,尽可能使交通效率提高,从而使其能够满足运输需求,又有助于整体校园景观形成。

合肥学院景观提升设计的设计目标,要求“生态化、艺术化、人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等五化,此外,还要求满足四大功能,即:生态功能、观赏功能、组织空间功能以及文化功能。要在尊重校园历史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将具有优美形态与时代气息化的校园景观营造出来,渗透高校校园的育人宗旨,“人创造环境,环境培育人”。

高校校园景观提升设计的问题经过多年大量的实践经验,新建成的许多干净漂亮的校园,所有的设施都很完善,但缺乏生机和活力,表面上很漂亮,但对于环境的认同和满意度没有达到教师和学生预期的效果,如合肥学院景观提升设计就存在着五大问题:

绿化密度问题:空间密度不合理,缺乏层次与密度相变化;新校区总体规划及景观设计,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破坏了校园环境。

交通组织问题:人流引导不合理,空间规划功能性欠佳;

3)文化表现问题:校园文化内涵的外延性扩展匮乏;校园景观设计,有时会盲目偏重于创新和学习设计技巧,忽略了当地的景观与校园文化,造成了“千校一面”的普遍现象。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继承优秀的园林文化,是一个摆在景观设计师面前无法回避的问题,大学校园在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方面,其景观设计更应反映出来。

4)景观轴线问题:校园内景观轴线不连续;

5)景观设置问题:服务设施缺乏美感和艺术性。一个美丽的校园应该是一个地方的各种元素的和谐与统一,建筑与景观的相互影响和团结。但一些新的大学在进行景观规划和设计时,景观与规划会相互脱离,造成建筑和周围环境相呼应的缺乏。各自表达的建筑和景观,最后会变成一个缺乏连接统一的地方。

高校校园景观提升设计的内容高校校园景观提升设计的内容是一定要结合每个高校校园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各自校园景观提升的具体内容。针对本次合肥学院景观提升设计,其具体提升的主要内容如下:

1)绿色的风景线。

绿色景观主要以草甸,树木,绿色的藤蔓等为主,绿化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应该以形成一个安静,美丽,清洁和绿色的环境为前提,创造出各种可以用来学习和生活的绿色广场,与组团建设要相互结合,教学和居住区绿地也要进行规划布置,在分区设计进行的时候,其周围的绿化景观要与建筑主体和谐统一,教师和学生也要努力制造一个合适和美丽的绿色空间,还可设置喷泉,雕塑,文化广场和其他建筑产品反映其校园文化氛围独特性。2)大气的主入口。

大学的主入口的在高校展示区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大门入口和出口的通道,大门及入口区相关的设计元素包括:确定正确的可行设计和适当的风格设计;根据车辆或行人的交通,进行不同的入口位置,宽度和类型的设计布局,地面铺设入口和边坡治理方法应该是人性化的;门标记的位置,在大小和布局上,也应该是清晰明确的。合肥学院景观设计的主入口大门就是利用了入口的地形高差,形成了便于活动的小广场。3)便捷的的道路网。

校园道路上任何校园规划设计模式其主要还是道路服务校园风景的一个核心部分。进行精确定位,清晰,优美流畅的线条设计,会使校园道路将成为活跃在校园的校园景观元素。在道路规划和设计校园时,我们应该遵循四个主要原则:设计校园交通标志,指导和控制流量;将校园的土地分为使用不同类型的道路,呈现出校园的整体布局;独立车辆路线和行人路线;每条路线都要经过精心设计,以避免出现无效的路径,旨在增加倒角路径和对角线的路径设计,以使所有航线连贯流畅,线条清晰,植被景观不被破坏为目的。以合肥学院为例,其有长势优美的行道香樟树,但树种过于单一缺乏识别性,改进方式可以各主干道采用不同的行道树且要保持距离,既能增加特色识别,又能保证视线通透,一举两得。

四、高校校园景观提升设计的特点

合肥学院景观提升设计的主题是将合肥学院的室外环境打造成一个开放的交流学习环境,一个季相丰富的自然环境,一个文化传承并充满浪漫艺术气息的校园环境。具体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系统环境从空间结构进行,中心区的校园景观为第一层景观,由不同群体形成了第二个层次的圆形景观。第三个层次则是形成建筑物内的庭院景观。具体来讲,单一的校园建筑和景观设计应服从于整体的布局,并且其设计呼应要协调,统一且不死板。2)生态、绿化、美化应采取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结合立体绿化草坪,避免的土壤和土壤侵蚀,绿化率应是提高植物发挥的最大生产力,在没有大面积种植草坪,美化满足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草坪增加灌木,根据土壤特性,植物生态习性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生态园林建设,是校园景观设计应该遵循的。要使学生牢记我们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在高等院校进行校园景观规划时,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及环境保护的知识。3)文化景观特点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就是校园景观设计,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具有完整的功能,以及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映,但每个学校的学科的历史和文化都存在差异,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突出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办学宗旨的结合,强调空间的反映,特别是校园空间的格局和开放的空间形态,对于景观建筑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风格特色也应突出,将人文景观的物质形态,我们的各种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色彩和素描和其他形式的内容,以及功能分区进行合理的布局。

校园景观,根据其功能一般分为三个主要范畴,即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各区应该是以整体景观规划为原则,按照计划每个区的特点,保持整体色调协调,但也需要有重点,各区具有其各自的独特性。教学区设计主要欣赏区建设环境,让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舒适,整洁,愉快,有序的教学、课间休息空间。如合肥学院的教学区就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树种,少病虫害,花果不污染环境,以对人体无害的树种搭配乔灌草,营造层次丰富的景观层次。体育区设计主要遵循其可行性。要以便于开展各种运动、经济实用为目的的塑胶操场和运动草坪为基础。不同的运动项目之间的隔离可用常绿灌木,草坪还可以设置一些运动健身器材和桌椅供学生和老师来使用。

居住面积被设计为休闲类型。教师应以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休闲环境为目标,充分考虑照明,通风,应急响应,防护等其他因素,采用自然式或混合式的方法来设计舒适的绿色生活的空间。合肥学院就以充分利用现有植被为要求的个性设计,要季节变化明显,选择观花和芳香性的树种,营造多层次的小空间景观。对于合肥学院的水域系统区域,也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植被,考虑场地性,选择合适的湿生之物于水生植物,与景观特色相互呼应。

五、结束语高校校园环境在学生健康成长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个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最接近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和设计的提升应突出其教学的功能,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学习环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他们能够在学校里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够舒适、快乐的成长。通过对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提升,让越来越多的规划者和设计师关注,使学校的环境成为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知识渗透的环境。校园环境的质量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工作学习与学生交流沟通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高校校园景观环境提升设计中,既要考虑学校的整体形象,还要将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到一个新的水平。随着大学景观的变化,大学校园景观建设才会出现不断发展的概念,大学景观环境建设的理论探索也将得到提高和成熟。

参考文献:

[1]戴志中.高校校前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荣耀.校园规划的人文观―对当前我国大学规划设计的反思[J].理想空间,2005,(2):7―8

校园整体文化设计篇10

关键词:校园文化;整体性建设;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生在各方面都处在发展阶段,他们大多时间在学校度过,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在建设过程中却普遍暴露出许多问题,表现为认识的片面性、设计的随从性、建设的随意性。

二、中小学校园文化整体性建设的内涵及其功能

中小学校园文化(以下称为“校园文化”)指的是以中小学校园为地理环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高度成熟的文化。校园文化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①导向功能;②育人功能;③凝聚功能;④约束功能;⑤开发功能。

三、中小学校园文化整体性建设的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它纳入学校整体建设中,与学校的整体建设保持方向、步调一致;要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当地社会文化建设相适应,与传统文化、未来文化发展趋势相协调。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纵向继承性原则、横向适应性原则、设计前瞻性原则。

四、中小学校园文化的整体优化

校园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而且包括由校园人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总之,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三者有机结合的整体。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保证、互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满足于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要追求一种有序的、有机的、优化的整体建设。

五、中小学校园文化的主体

中小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直接继承者、建设者、创造者和反映者。我们认为中小学校园文化的主体不仅包括教师和学生,还应包括学校领导及其他管理人员,即校园内师生员工组成的集体。另外,校园的职工队伍也是校园文化主体的一部分,他们通过服务工作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非常具体的影响。

六、校园文化整体性建设的实践

1.确定目标发挥导向功能

针对以往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认识片面性、设计随从性、建

设随意性等问题,根据学校的历史和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校制订了今后的发展规划。

校风:刻苦拼搏奋发进取

教风:爱、严、新

学风:勤、实、活

领导:团结协作、开拓创新

学校奋斗目标:以“德育为首位,科研为先导,教学为中心,五育并举”为办学方针;以“全面发展,提高质量,办有特色”为指导思想,努力创办“三特”(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三园”(求知的学园、活动的乐园、生活的乐园),积极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

2.健全制度发挥控制功能

根据学校的实际,我们制订和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我校领导根据县教委、县教委党委精神,制订《校长工作职责》《集体议事制度》,提出了“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既明确了个人的工作职责,又提出了今后领导工作的努力方向。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学生制度,如《楚门小学学生一日常规》《雏鹰奖章活动细则》《先进班集体、先进个人评比细则》等。

3.开展学生活动发挥开发功能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统一的教学与课外适合个人特点学习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和独立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培养各种人才。

4.优化校园环境发挥陶冶功能

几年来,为改变落后面貌,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改善校容、校貌,做到净化、绿化、美化校园。主要抓绿化景点文化、墙壁文化、橱窗文化,在校园所有的空地铺设了草坪,种植广玉兰、桂花等花草树木,在新建的运动场周围植树种草,建成长约20米的铝合金宣传橱窗,使之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开展教研活动,提高引导功能

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表现为敬业爱岗,表现为做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更新教育思想、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性,开展了各类教研活动。

6.开展群众活动发挥凝聚功能

工会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会活动师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开展了拔河比赛、“红五月”活动、“庆祝教师节”联欢会等活动,丰富了教职工的文化生活,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凝聚力。

多年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树立整体观念,通过正确的校园文化体价值观念的导向和良好的文化氛围熏陶,才会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性格、兴趣不同的个体融合在一起,为实现学校奋斗目标和自我完善而奋进。

参考文献:

[1]任树纲,张同善.大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