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科学学前教育观的内涵十篇科学学前教育观的内涵十篇

科学学前教育观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9:36

科学学前教育观的内涵篇1

关键词:中国梦高等教育立德树人

党的十为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宏伟蓝图。其中,实现中国梦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议题。为此,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设想。在内涵式发展中,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那么,为什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理念,它与中国梦有怎样的关联?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

一、中国梦是当代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并提出“内涵式发展”的基本理念。那么,怎样理解内涵式发展?为什么提出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与实现中国梦有什么内在联系?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思考。

(一)中国梦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发展理想a。

高等教育发展,在每个时期都可能有不同的发展理想。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可能是尽快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在当代,高等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因时代主题的发展而获得了新时代的发展理想。当前,中国梦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的“共同理想”,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这就告诉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负责,而且要对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负责。虽然高等教育的科学事业是以发现真理为目标的,但真理总是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名义被发现。所以,高等教育承担的既是人类的真理性探索事业,又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事业。

高等教育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增长。而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应该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因此,高等教育作为国家重要的科学研究实体机构,培养高等人才的主要机构,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力量。高等教育通过发展科学技术,进而转化为生产力,就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应该贡献的力量。这样,高等教育就应该把中国梦作为自己的发展理想。

(二)从粗放型发展到内涵式发展。

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主要与经济发展的模式相适应,也与市场经济的现实状况相适应。如果说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以资源和能源为基础的高消耗的粗放型发展道路的话,那么,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与此相适应,走过了一条粗放型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对大量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发展首先面临着数量和规模问题。从90年代开始,国内大部分高校都进行了“扩招”,招生规模扩大,但是师资队伍、科研实力、基础设施等各种条件都无法满足学生教育的需求。这样的结果就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数量超过了质量。因此,虽然培养了大批量的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但人才质量并没有达到预期。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不断提高,对科学技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需求也逐渐提高。十以来,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战略。这其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问题。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对“软实力”的依赖越来越多,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

(三)内涵式发展要把“服务社会”作为宗旨。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培养人才、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当国家和社会发展提出新的需要的时候,高等教育也要相应改变自己的发展策略,重新制定发展规划。因此,高等教育提出了“内涵式发展”的新战略。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要从高等教育质量入手,培养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国家的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数量是发展的尺度,但更重要的是质量尺度。“党的十站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面对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新要求,提出要切实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这是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基础上,对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对于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钱学森之问”提出的问题就是,高等教育如何培养高端人才,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代提出内涵式发展的内涵。高等教育要想更好地服务社会,就需要从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入手,探索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尊重科学真理的逻辑,尊重社会发展的逻辑,这是内涵式发展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尺度。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人文理性”为“工具理性”提供价值观基础

过去的高等教育发展是以数量为标准的。现在,如果转向内涵式发展,就应该调整新的发展标准和评价标准。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内涵式发展呢?我们认为,包括两个尺度。这两个尺度分别是工具理性和人文理性。

(一)内涵式发展要以工具理性为尺度。

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某种使用性的科学和技术的人才,科学和技术是近代以来工具理性的要求。因为高等教育所承担的服务社会的职能,所以高等教育首先要把自身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这是高等教育的外在的内涵式发展尺度。因为,科学技术是能够通过实际的研究成果得到确定性的认可的。那么,评价高等教育是否实现了内涵式发展,就要看高等教育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是否发挥了真实的作用,是否在某些科学技术领域当中有重大突破。一般来说,应用性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依靠基础性的科学理论的发展。所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外在评价尺度,作为科学技术为载体的工具理性,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而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其内涵的价值有多高,往往取决于科学基础理论有多高。基础性的科学理论在其直接性上,可能没有实际的用处,但这些基础性的研究如果有了突破,就必然引起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创新。所以,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需要以工具理性为支撑,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重要的突破。

(二)内涵式发展要以人文理性为尺度。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能仅仅通过工具理性来实现,还需要有人文理性。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高等教育发展几乎完全以工具理性作为其动力支撑,这当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高等教育如果要进一步发展,实现在内涵上多发展,只有工具理性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人文理性。什么是人文理性呢?就是要把培养“人文精神”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基础性尺度。人文精神应该是大学所以为大学的原初的规定,比如在西方大学产生的初期,主要是用来培养人文精神的科研机构。只是在后来,大学才把服务社会的工具性价值附加到大学,这样就使得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了工具理性的方向。而长期以来,在工具理性的扩张下,高等教育原始培养“人文精神”的维度逐渐被遮蔽。尤其在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思潮冲击下,高等教育更注重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层面,而忽略了人文理性的层面,导致了高等教育在内涵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空场”。

(三)人文理性是工具理性的价值观基础。

工具理性是人把外部自然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探索真理的方式。在全部自然科学中,都是以工具理性作为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的。工具理性就是把理性作为一种认识外部世界的“工具”,这种理性精神是人类发现自然世界规律的有力武器。只有掌握了自然世界的规律,人类才能够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得充分的物质生活资料。在科学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工具理性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人文理性对于工具理性来说,应该更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这一地位主要表现为,人文理性能够为工具理性提供价值观的基础。我们常说:“科学是无国界的,而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这一说法充分体现了人文理性与工具理性之间的关系。人文理性主要表现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观。当然,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一个人要尽量做到对客观自然规律的描述。然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一个科学家总是要从某种价值观出发从事研究的。或者是出于对自然规律的真理知识的热爱,这是一种纯粹的科学价值观;或者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而投身于科学技术的研究,等等。总而言之,科学研究是“人”的认识活动。而只要是“人”的认识活动,就要与某种价值观相关联。如果一个人的价值观是错误的,那么,虽然他可能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成果,但这些成果的使用很有可能与“人”的价值需要相违背。因此,工具理性如果离开人文理性的支撑,就会迷失方向。可见,人文理性是工具理性的价值观基础,它能够保证工具理性的发展方向。

三、中国梦需要以人文理性为基础,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我们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以人文理性为尺度,这并不是要取消工具理性。问题在于,应该用人文理性为工具理性提供价值观基础,从而保证工具理性的正确方向。而把人文理性作为基础,就需要把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定位在“立德树人”上。

(一)德才兼备应该以“德”为基础。

当代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从“立德”开始。人才在广义上应该包括“品德”和“技艺”两个方面。如果说“技艺”是一个人才的“硬件”的话,那么“品德”应该是人才的“软件”。因此,对于人才来说,品德是基础性的条件。“党的十提出的‘立德树人’,一方面,强调了‘德’在人的德智体美诸种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教学科研管理都要服务于‘立德’。另一方面,‘立德树人’强调‘立德’是‘树人’的一种方式,树人需要立德,立德才能树人。”[3]品德是行为中的价值观,是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当前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需要有一种为国家和民族担当的正义感和德性感作为支撑。人才首先是指具有某种技能的专业知识的人,通过高等教育可以获得某一个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承担相应的技术性工作。然而,如果没有对中国梦的精神文化力量的领会,这种服务国家和民族的意识观念就会淡薄,就会失去精神动力。因此,人才不仅要掌握技艺,更要培养自己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要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在适当的时候应该以大局为重,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成就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是以一种为国家和民族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实现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如果没有高尚的民族情怀,没有高尚的品德,就不会把科学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二)中国梦需要个人超越功利主义,树立道德观念。

中国梦不是一个抽象的与个人无关的梦,它既是国家的梦,又是民族的梦,同时也是每个个人的梦。这就要求个人应树立爱国主义理想,超越功利主义的束缚。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利益得到了彰显。然而,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来说,个人利益始终应该被放置在国家利益之下。当然,不排除个体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行为,但是,这种个人利益必须要服从国家利益,把爱国主义作为个人的高尚的精神理想。应该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梦想,这个民族是没有真正的独立性和安全感的。因此,要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把爱国主义作为个体的理想信念,才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文化基础。为此,当代高等教育就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全部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

(三)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当前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不只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那样就会导致社会发展的“物化”倾向。相反,要把“以人为本”作为中国梦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人自身的自由和幸福。经济的发展只是实现人类自由和幸福的条件之一。此外,还要有人本身的思想道德的发展。如果社会道德不能得到发展,失去正义,那么,社会就不会和谐。因此,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中的具体实现,也是中国梦所特有的内在要求。中国的发展,还要以精神文化为动力,提升国家的战略软实力,而这一切都要落实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中。

总而言之,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式发展。而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就要转变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参观《复兴之路》展览重要讲话[eB/oL].http:///gn/2012/12-01/4374124.shtml.

科学学前教育观的内涵篇2

1.1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党的十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具有高端引领作用,其发展水平和质量决定着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决定着我们站在什么样的制高点上。我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也不是高等教育强国,这是一个基本判断。[1]大而不强是我国高等教育不能回避的现实。有学者在2005年运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的数据,对全球39个国家进行了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排名研究。结果显示,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比利时、韩国和芬兰位列前10,中国则为第23位。[2]我们有近3000所大学,但跻身世界一流的大学屈指可数;我们拥有3000多万在校生的规模,但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一些毕业生的基本素养、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所有这些,都阻碍了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因此,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1.2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

新的世纪,世界教育已经迈进了一个“战略谋划的世纪”。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各国强烈地认识到高等教育引领创新发展、提高人才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2009年,奥巴马一上台就表现出对高等教育的偏好与改革美国高等教育的雄心,并且以实际行动付诸实施。2009年2月11日,奥巴马的预算法案通过。该法案提供了近8000亿美元财政激励议案,其中近140亿美元用来增加大学发展所需要的补助经费。2009年,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协会(theeuropeanassociationforQualityassuranceinHighereducation)公布了《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与指南》;2011年12月,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公布了最新一版的高等教育质量准则(UKQualityCodeforHighereducation);一些亚洲国家更是强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幅投资,创建高水平的教育基地。面对新一轮全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浪潮,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真抓实干,切实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1.3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已于2002年实现了大众高等教育的目标。但是,马丁•特罗教授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表现,三个阶段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与形式、学术标准、管理与决策以及高等教育的功能、模式,招生和聘请老师的政策与办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质的不同。他指出,如果只追求量的增长而不顾质的变化,将由于“无法解决增长所引起的问题”而陷入两难境地。1998年,全国高校招收本专科生108万多人,毛入学率为9.8%。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大幅度扩招,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收本专科生320万,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美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用了30年,日本、韩国和巴西则分别用了23年、14年和26年。[3]由于我们的条件建设和制度建设都没有同步跟上,高等教育大发展在提供更多教育机会的同时,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发展不够科学,要害是质量不高。”[1]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把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2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演变,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从最初与外延式发展概念的统一,到后来二者的对立;从20世纪90年代作为一种发展模式的存在,到2006年开始转变为一种理念,如今又提升为一种战略。

2.120世纪90年代之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表现为一种模式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标志着“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提法正式为国家政策所认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九十年代,高等教育要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积极探索发展的新路子,使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此时的内涵式发展,主要表现为一种以提升效益来扩大招生规模的发展模式。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是指在原有高等教育规模的基础上,以挖掘高校内部潜力为主,来扩大高等教育容量”。[4]在这种内涵式发展的促进下,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998年,招收本专科学生突破100万。但是,这种以通过内部挖潜来扩大招生规模的内涵式发展不仅有它的局限,而且有它的极限。当潜力殆尽的时候,这种内涵式发展模式也就走到了尽头,取而代之的是以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到2006年才被再度提出。

2.22006~2011年,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呈现为一种理念

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教育规模要有较大扩展,到2010年毛入学率达到15%。1999年,招收普通本专科生约160万人,比1998年增幅高达47.4%。此后几年,招生规模连年大幅度增长。2002年,普通本专科招收32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5%,提前8年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但是,由于这种扩张仍然是在传统内涵式发展思维模式之下进行的体制内扩张,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任务主要由公立教育系统即精英教育机构来承担,扩张的直接后果就是高等教育资源的饱和甚至是超负荷,高等学校人满为患,办学质量受到质疑。以生师比为例,1998年,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与专任教师之比为8.4∶1,1999年增长为9.1∶1,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生师比分别为12.0∶1,13.5∶1,14.6∶1,15.3∶1,15.5∶1,15.6∶1,到2006年突破16∶1大关。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开始引发人们的反思,在意识到单纯外延式发展存在重大偏失的情况下,内涵式发展被重新提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推动各类高等院校协调发展。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为标志,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话语明确无误地由“扩招”、“提高大众化水平”转变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不过此时内涵式发展的含义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内涵式发展从一个与外延式发展基本同义的概念转变为与规模扩张相对立的、以提高质量为策略主旨的概念。此时,内涵式发展与其说是一种模式,毋庸说是一种发展理念。

2.32012年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战略发展阶段

2012年,党的十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是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未来十年是我国发展极为关键的阶段,是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内,能不能抓住机遇,推进改革,决定着我们能不能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跨越。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以质量的提升为根本,以满足社会和大众需求为目标,必须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一种真正符合中国发展战略和社会进步需求的发展,也是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

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和谐发展高等教育的质量、规模、结构、效益是一个有机整体,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结构是基础,规模是前提,效益是关键。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即指高等教育的质量、规模、结构与效益的均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3.1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

内涵发展的基本要义是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基于质量保障之上的,任何时候数量发展与规模扩张都必须以质量保障为前提,没有质量的发展只能是一种“泡沫式”的发展,不可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立足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和国际发展潮流提出的深刻命题,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振兴。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服务社会的质量以及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质量。四大功能有机互动、相互支撑,才能为内涵发展打开更大空间。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在高校工作中占据着中心地位。《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当中的中心地位,要着力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高校科研水平的高低不仅彰显了高校的综合实力,也是国家综合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高校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要从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入手,建立科学规范、开放合作、运行高效的现代科研管理机制,要创建以科研成果创造性、实用性以及科研对人才培养贡献为导向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提高科研水平。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利用高校资源丰厚、人才汇聚、学科综合交叉的能力优势,加强与行业、企业、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拓展社会服务面向,全方位地开展服务。高校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具有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双重优势。高校要积极参加文化建设,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

3.2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

英国学者巴巴德波勒斯曾说,调整教育以适应数量上的新压力及新的社会需要,主要的途径是进行教育结构的改革。对高等教育而言,无论是规模扩张还是质量提升都面临一个结构优化的问题,结构的优化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意义。高等教育结构的内涵和外延都十分丰富。从宏观层面而言,有区域结构问题、学科结构问题,有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综合性大学和特色性大学的结构问题;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有人才的层次结构如博士、硕士、本科、高职高专等的结构问题,有人才的类型结构如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结构问题,有人才的学科结构如不同学科专业类型人才的结构问题等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要办出特色,克服同质化倾向,根据各自的办学历史、区位特点和资源条件等,理清特色发展思路,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我们既需要一批世界高水平大学,这些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强国的突出标志,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需要一批特色突出的行业高校和地方高校。我们既要有满足综合性大学培养“宽专业、厚基础”人才的宽口径专业,也要有面向行业和企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专业,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人才培养的新需要,也只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获取持续发展的可能。

3.3规模的合理发展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前提

高等教育要发展,首先的表现就是教育规模的扩展,这也是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初期发展阶段的共性特征。规模的发展是发展的前提,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要素指标,只有规模的发展才能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没有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质量和效益就无从谈起。但是,规模的发展绝对不是发展唯一的指标,更不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和追求。我们说,内涵式发展是一种规模的适度发展,既要最大满足社会经济和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要看发展的条件和可能。把扩张作为绝对指标,盲目扩张,超出了条件和可能,质量将无从保障,规模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连续扩招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质量的下降也引起了人们的警惕。2012年,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叫停了持续13年的本专科生扩招,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走以提高质量为内核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3.4提升效益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科学学前教育观的内涵篇3

百舸争流,在全区教育发展的进程中,金台区教研室不缺位、善作为,坚决贯彻区局“潜心办好每一所学校,精心培养每一名学生,倾心塑造每一名教师,以内涵发展促进质量提升,以质量提升打造金台教育品牌”决策部署,紧抓校本研修这一核心,探索建立了《金台区学校内涵发展星级评价体系》,以内涵发展星级学校创建为抓手,力促教育内涵发展,其做法受到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充分肯定,省内多个县区教研部门前往金台区学习考察。

始终不渝促内涵“三大成效”初显现

2012年,金台区提出教育发展要全面从外延向内涵转变。随后,连续三年开展“三大行动”,内涵发展建设年、突破年、提升年梯次推进,以2015年全区内涵发展星级评价体系建立、2016年全区认定内涵发展星级学校56所、全区教育质量全线提升为标志,教育内涵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统一了思想认识,建构内涵发展的核心价值

全区上下形成了内涵发展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的统一认识,确定了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这两支队伍的发展,队伍发展必须依托扎实有效的校本研修发展路径。

二、拓展了校本研修,奠定内涵发展的坚固基石

――校本研修更新了“办学理念”,树立学校内涵发展的航标。引领学校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合理地指导学校和谐、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一所学校要树立自身的品牌,必然要求具有科学的办学理念。如果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办不出高质量,产生不了良好的效益。因此,通过研修,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发展的需求,促使学校修正办学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充实、完善、丰富和提升。

――校本研修促进了“教师成长”,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积淀者,我们大力推动校本研修,统一编印《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手册》《金台区幼儿园教师园本研修工作手册》,推广342校本研修模式,承办宝鸡市校本研修工作现场会,发挥省市区级教学能手示范引领作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区教研室校本研修团队涌现出市级教学能手8名,市级学科带头人4名,区级拔尖人才2名,市级校本研修先进工作者2名,市级校本研修先进个人3名。2016年研修团队负责人及8名教研员被市小教中心、文理学院、市教育学院邀请做培训讲座、点评课等国培活动和市级教师培训活动等。在陕西教育人人通晒课工作中,我区晒课总数及人均节数均位于全省各县区第一名,有7名教研员进入全省晒课达人前10名。这骄人的业绩更是给了全区教师以积极感召与示范引领。

――校本研修提升了“文化建设”,积淀学校内涵发展的丰厚底蕴。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也代表着学校内涵发展的历程。各校依托自身资源,挖掘文化因子,打造校园精神高地。

――校本研修创新了“德育活动”,凝聚学校内涵发展的活力。活动是学校的生命,德育活动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它从学生的角度体现着学校内涵发展的外在形式。如李家崖小学的“解读汉字密码,打造幸福人生”德育系列活动,将汉字教学与大爱教育紧密结合,使德育近小实亲,有趣有声有色,产生广泛的影响。

――校本研修助推了“教育科研”,强大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教育教学是学校存在的基础,教育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以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为切入点,狠抓教育科研,立项高效课堂区级课题88项,开设高效课堂论坛,研制高效课堂学科教学标准,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成果和高效课堂教改标兵的评选,使高效课堂教改实验覆盖全区各学段、各年级、各学科。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在陕政督团(2014)68号文件《关于督导检查金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双高双普”工作反馈意见》中指出:“教育科研工作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区教研室积极指导高效课堂和校本科研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2014年8月我区印发宝金教育(2014)179号文件《关于印发金台区教研活动管理细则的通知》,并统一印制《金台区中小学教研活动记录手册》,配发各校教研组(备课组)。2014年11月印发宝金教育(2014)240号文件《金台区幼儿园保教科研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我区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科研,形成我区教育工作的一个新亮点。

――校本研修升华了“办学特色”,闪亮学校内涵发展的招牌。学校的特色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表现形式,同时它也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增添了亮丽的风景,是学校内涵的真正灵魂。我区的逸夫小学342研修模式在全市领先,可谓楷模。此外,三迪小学的书法教育和科技教育、陈仓路小学的三算教育、神武路小学的科普教育、东风路高中的学科主题研修等亮点纷呈,特色明显,影响深远。

――校本研修强化了“体音美测试”,修正学校内涵发展的偏差。体音美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因应试教育的盛行,它们却沦落为薄弱学科。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区在全省率先开展体音美学科测试,测试不达标的学校一票否决,取消申报内涵发展星级校的资格,促使各校千方百计抓好体音美教学。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在陕政督团(2014)68号文件《关于督导检查金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双高双普”工作反馈意见》中指出:“在全省率先成立体音美科研机构,建立体音美学科测试制度,这次过程督导体音美测试合格率是今年督导过的县市中最高的,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我区体音美测试方面工作也引起多方瞩目,先后应邀赴汉中市西乡县、宝鸡市千阳县、陇县、扶风县等县区传经送宝,推广体音美测试工作经验,引领体音美学科由弱变强。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践行,更需要研究。

三、建立了评价机制,凝聚内涵发展的强大合力

区教体局把学校内涵发展情况作为年度目标管理考评、校长绩效考核、中层干部培养提拔的重要指耍促使各学校与区教体局步调一致,行动上跟进,全力以赴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形成全区一致推动内涵发展的强大合力。区教研室把内涵发展调研检查、整改督察常态化。每学期按学段进行一次调研检查,每学年按学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要按照验收评定标准,做好内涵发展星级校的调研指导和验收评定。各校建立内涵发展月检查制度和内涵发展督察奖惩机制。

目前,金台区已经确定四星级苗子校9所;评定内涵发展三星级校12所,确定内涵发展三星级苗子校18所;评定内涵发展二星级校44所,确定内涵发展二星级苗子校6所,掀起了全区内涵发展的热潮。金台区高考、中考质量连年处于全市领先位置,办学质量稳步提升,释放出内涵发展的极大魅力。

坚定目标抓落实“六大举措”促践行

一、引领并发挥校本研修的示范作用,全面覆盖,全面推进

校本研修手册是校本研修的重要载体,金台区教研室组织编印了涵盖研修制度、学习记录等内容的《金台区校本研修手册》,全区教师人手一册,翔实地记录了教师的研修历程。自省启动校本研修工作以来,金台区坚持每年八月份,结合学校及教师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原已使用的校本研修手册重新修订,根据需要进行删除和增订相关栏目,扩充了研修的范围和内容,更全面地体现校长的一校之魂的引领作用,体现教师研修的状态。目前,在广泛征集一线教师使用意见中已经历了5次修订,逐渐规范并成为金台教研的一大特色。

2013年12月,金台区承担了宝鸡市校本研修现场会工作,现场会上展示全区各中小学的研修工作,观摩了逸夫小学小学语文342观课议课活动。2015年,金台区被省教育厅表彰为校本研修工作先进县区。2016年,金台区年被宝鸡市教育局表彰为校本研修工作先进县区。2017年,被省教育厅表彰命名为“陕西省优秀校本研修团队”。

二、修订并完善校本研修的规章制度,形成机制,长效推进

业成于谋。近年来,金台区从完善制度建设,夯实管理基础入手,积极构建校本研修长效机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加强校本研修的管理制度。近年来,我们不断内化省厅校本研修实施意见和市局实施方案,制订了《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对全区校本研修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成立了由区教研室主任为组长,区教研室副书记为副组长,各学段组长为组员的校本研修工作小组,在区教研室设立了校本研修工作项目执行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全区中小学校本研修的日常管理及学时认定工作。定期召开校本教研会议,研究校本培训工作,采取在检查中培训,在培训中检查的工作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分认定、考核工作,把校本培训的任务落到实处。

――完善校本研修的实施制度。在校本研修推进中,金台区针对学校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订并发文件《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时认定考核的补充要求》,对“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分认定表”中的每个栏目及子栏目都作了详细解释和说明,并以文件的形式将《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时认定考核的补充要求》及时下发各校(园)。针对学校教研活动不规范、内容不扎实、效率不佳等问题,先后拟发了《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补充规定》《金台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学时认定考核的补充要求》,制订了《关于规范教研活动的通知》,实行全区教研活动大课表,在课表中固定各学科教研活动时间,全区同步,便于检查指导,便于通过录播教室面向全区同步远程研修推广。为了规范管理,夯实课题研究过程,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校(园)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校(园)本课题管理工作的补充规定》《关于校(园)本课题管理中应注意问题的通知》等三个校(园)本课题管理规定文件,规范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三、丰富并创新校本研修的工作主题,构筑模式,深化推进

校本研修的主旨是让教师成为教学、研究和学习的真正主人,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生命质量得到共同提高。金台区积极整合培训和教研活动,搭建载体,构筑校本研修新模式,全区各校共同努力谱写了“走出去、请进来、浸入式”的校本研修三部曲。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教师研究能力。金台区坚持“管理”“挖潜”和“借力”相结合,一方面,鼓励教师秉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成长即成果”的原则,立足于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专家的力量,多次邀请省市专家组、课题组莅临我区指导课改及课题研究工作。通过召开培训会、立项会、评估会、结题会等,形成了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有课题的教改教研氛围。近3年,81项省级微型课题结题,6项省教育学会课题结题,42项市级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小课题结题,60项以“高效课堂”为主题的区级教育科研课题结题,318项以“内涵发展”为主题的区级教育科研课题结题,4872项校级课题结题,全区教师教研成果有416项获市级以上奖励。

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校本研修平台,构建高效课堂,引导一线教师在研究中理解课改精髓,掌握教改要领,提高教改水平。成立了以各学科教研员为组长的高效课堂研发团队,研制出了“小学等级+评语质量评价改革”办法,研制出了学校、学科、课型三级高效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各校结合自身实践,探索出了高效课堂新模式。

――以专业引领为龙头,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专业,所以精彩。在金台区,“管理者论坛”和“名师引领研修服务团”在教师专业引领方面独领。

“管理者论坛”侧向于学校管理层,“校长论坛”和“青年干部成长论坛”是其较为成熟的两大分支活动。两个论坛都以交流校本研修中的困惑、感悟、启示、观点、收获等为主要内容,通过“自悟与调研――学区酝酿――全区研讨”三个阶段达到学习知识、答疑解惑、交流经验的目的。2012年9月,举行了“校长论坛”,编辑《校长论坛论文集》3册,堪称“高效课堂”区内交流的一次盛会。

“名师引领研修服务团”成立于2014年5月,聘请特级教师、省市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等百余人组成小幼教、初中、高中三个专业团队,采取集中服务与个人服务、面上服务与点上服务、成员自我服务与专家带动“三结合”的服务模式,深入教学一线开展示范指导。服务团坚持“五个一”即带去一节优质公开课、进行一次课堂问题会诊、作一次专题讲座、进行一次对话交流、带去一份最新的课改信息资料,贯彻“三新”:新理念、新课改、新模式,落实“三进”: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直通校园、直达师生,在促进城乡、校际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多样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师提升空间。其一是依托大学区开展研修。2012年3月,我区按“相对就近、强弱兼顾、分层搭配”的原则在全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层次设立15个大学区,由区域优质学校担任学区长,依托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组织学区内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大学区通过组织同课异构、联校教研、观课磨课、专题培训等教研活动,使广大教师在优质资源的浸润中实现专业成长。

其二是依托高效课堂开展研修。我们以高效课堂为研修核心,组织开展了优秀导学案征集、全员全程教学评优、教师基本功大赛,高效课堂校际交流、送教下乡、复课研讨、高效课堂教改标兵评比、“高效课堂”案例征集等活动,渗透到全区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各学科,三年累计开展活动600余次。

其三是依托丰富的活动开展研修。1.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研修团队负责人率先垂范,刻苦钻研,为各校(园)、兄弟县区、市教院、市小教中心作专题报告;小学组各教研员针对目前教育形势、欠缺的前沿理念以及课堂教学调研中暴露出来的典型问题,进行微课专题培训;“课堂教学该如何‘走实’”主题培训;“有效教学”专题培训;全区中小学体音美教师理论知识培训。2.开展学习讨论活动。在全区开展学习《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围绕“抓改革・促内涵・提质量”主题要求,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实践”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全区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为人师表,渗透德育”意识和“质量立校”意识。3.在全学段全学科教师中开展教学基本功大赛,以赛促研修。

四、指导并树立校本研修的工作典型,分类指导,特色推进

在全面推广、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引导学校立足实际,彰显特色是金台区近年来校本研修工作的重点。研修团队成员发挥教研员的指导职能,分类指导学校工作,小学教研员抓住问题深入学校反复指导,逸夫小学342观课议课活动成为全市校本研修活动一大亮点,在市校本研修现场会、市高效课堂校长论坛以及金台区342观课议课校本研修推进会中都进行了观摩。

英语教研员指导三迪小学积极探索英语学科的“高效早读”,让学优生担任学术助理领早读、管早读。每天学术助理将早读的内容制作成ppt,通过投影仪打在教室的大屏幕上。并且同年级几个班的学术助理相互交流,彼此领读外班的早读,这样更促使其领读之前认真练发音,事先作准备,便于在外班学生面前展示,这样英语老师的早读就可以一拖四,节省时间,达到高效。另外,三迪小学针对“学生自主管理”也开展了特色研修,学校成立校级、年级、班级安全、卫生、文明、护绿等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形成校级、年级、班级三级自主管理体系。

五、加强并提升团队成员的指导水平,创新工作,示范引领

各教研员在研修团队的组织和指导下,加强个人研修,做到研修经常化、随时化、创新化、成果化。

――借助网络研修势头强劲之力。设置学科主页41个,上传研修文章20000余篇;创建中小学高效教学QQ群40余个,共享“导学案”千余篇;自2012年1月所有教研员开通个人博客,坚持每周撰写教育心得、工作动态等,目前共撰写教育心得7890篇,40多所校园网站设立了教师研修论坛;各教研员创建了学科微信群,注册了学科公众号,为教师开展研修提供广阔天地,真正地实现研修经常化和随时化。

――加强自身研修、深度研修,全力提升研修水平。近年来,研修团队成员始终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做到边学边写,边工作边反思,边反思整理,将成果序列化。团队成员坚持每年做课题,做到年年有课题,人人有课题。目前,省级课题结题的有28项,市级课题结题的有53项,在各级各类刊物80多篇,我室并将团队研修成果汇编成册5本。

――打造主题研修的新亮点。自2013年5月成立体音美学月以来,全区义务教育学段开展体音美学科测试工作。2014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将我区体音美学科测试的相关资料以光盘形式下发给本年迎接双高双普的县区。体音美组教研员曾应邀为汉中市西乡县、宝鸡市渭滨区、千阳县、陇县、凤翔县等县区的体音美教师作体音美学科测试的培训。11月2日区教研室组织部分学校校长、教研员赴千阳县教研室、千阳中学、千阳南寨中学开展了“金千教育联盟”教研交流活动。

六、顶层设计,精准指导,开展内涵发展星级校创建评定

2013年上半年,金台区出台了《金台区教育内涵发展星级校评价实施方案》和《金台区教育内涵发展星级校评价标准》。各校根据文件规定,积极申报内涵发展星级校“苗子校”,区教研室严格标准确定“苗子校”,切实开展调研指导、验收评定,并由区教体局隆重召开表彰大会,授予星级校荣誉牌匾,极大地激发了学校的热情,确保了内涵发展不走偏、显亮点。

矢志追赶超越全面提升质量

科学学前教育观的内涵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涵,理论

一、实践概念的多维解读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改造自己,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因而,实践一直是社会科学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践作为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领域,古今中外哲学家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实践活动,阐释其内涵,形成了诸多的实践哲学派别。

(一)中西方传统哲学的实践内涵

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许多哲学家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实践概念。但由于他们未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实践活动的本质,未能从直接现实性和自觉能动性的内在统一中把握实践,最终未能形成科学的实践概念和实践观。

1.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实践内涵的认识

纵观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实践问题的探讨始终是中国哲学认识论探讨的主题。中国传统哲学侧重从知行关系角度阐发对实践内涵的理解。一般认为,中国,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中国最早的知行学说“知之非艰,行之维艰”,(《尚书·说命中》)经过孟子的知先行后,到荀子的行先知后。第二阶段是,是从荀子的行先知后,经过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再到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第三个阶段,是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经过王夫之的“行可兼知”、“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发展到颜元的重习行、轻知识。

总之,中国传统哲学非常重视对实践即行的阐释,也突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即“知”对实践的引导作用。但是受中国传统思维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的关于实践内涵的认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性。直观的、笼统阐释实践概念。中国传统哲学对实践概念的解释往往从直观出发,把实践看作或者是主观精神的活动,或者是人的道德行为,缺少对概念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分析,实践的内涵往往是笼统的,不可能真正揭示实践的内涵。同时,由于没有逻系统辑的分析,中国传统哲学也没有真正阐释实践的作用,特别是对“知”的决定作用,没有科学说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西方传统哲学关于实践内涵的认识

实践概念是西方传统哲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它最早出现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最先把实践内涵化,对实践概念做了初步的解释。德国古典哲学在继承古希腊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内涵的基础上,对实践概念做了进一步的发展,突出体现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实践概念中。

(1)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概念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把实践加以明确系统提出的思想家,他的实践哲学“把人的实践提升到一种独立的科学领域”。

他对实践概念的本质规定主要在对人的活动的划分和学科分类中体现出来。在他的《形而上学》中,把人的活动划分为实践的、创制的与理论的三种。理论的活动为求知而求知,以探究万事万物的第一原理为目标。创制活动以制造产品为目的,主要指生产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行为。实践活动主要是在求知的基础上伦理的行为和政治行为。就个人而言,实践的目的是使人富有德性,获取幸福;就公共领域而言,人的实践是政治的实践,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人应当过集体的生活即城邦的生活。但无论在个人领域还是在公共领域,无论是伦理道德的实践还是政治生活的实践均以善为终极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有难以掩盖其光辉的本质,尤其是其人之为自己好的行为,有了重大的哲学本体论的意义,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观乃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养料。但是他的实践观也有其局限性:

第一,实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理论本身的产物。

第二,实践的划分是有其缺陷的,过于注重人,注重人关于人的“善”的目的实现的过程,而轻其存在的基础———物质世界的生产。

(2)黑格尔对实践概念的理解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对德国古典哲学继续了系统的梳理,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哲学体系。实践是黑格尔哲学研究的重点领域。黑格尔对实践内涵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批判继承前人的认识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认识,实现了认识史上的又一次飞跃。他认为实践是对客体的改造,而且是物质性、创造性的活动,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种认识是历史性的突破,超越了前人的认识。同时,黑格尔还注意到了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劳动,并且详细论述了内涵。最重要是黑格尔把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实践领域,用辩证法分析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科学揭示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当然,黑格尔的实践也不可避免尤其历史的局限性,表现为:

科学学前教育观的内涵篇5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俞立中:高校应从扩张转向内涵发展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

我是2003年2月从华东师大副校长岗位调任上海师大校长的,2006年1月又调回华东师大任校长,2012年4月被聘为正在筹建的上海纽约大学校长,10年间经历了三个不同类型大学的校长职位。

我觉得,过去的10年正是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大调整的10年,这是与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紧密相关的。从一个校长的眼光来看,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与硬件与世界高水平的差距已大为缩小,甚至可以说比较接近了。经历了持续多年的大学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26%,因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质量提升的问题就越来越凸显了。记得10年前我就任上海师大校长,和同事们讨论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中国大学扩张的高潮已经过去,学校应该把精力更集中在提升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社会服务的质量和能力上。

如今大家对教育的期望很高,这是件好事。但浮躁、急功近利等社会风气,也不免影响到教育。通过几年努力,我国制定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上海在编制《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组织了三个独立版本的调研和编写,最后定稿时吸纳了各版本之所长。由华东师大负责的版本,提出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也成为后来正式公布的上海纲要的核心理念。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忘记教育的根本目的,还是要回归到人的终身发展上,是为了人的成长和幸福,为了让每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现在许多家长都想把孩子送进“好”的大学。那么,什么才算是“好”的大学?怎么评价一所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我觉得,我们应该真正打开眼界,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

易红:必须辩证看待内涵式发展

东南大学校长

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也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其实在此之前,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讨论已经有了很多。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推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也是国内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这包括很多内容,诸如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家社会发展等。而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是由大学的核心任务决定的。

当然,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辩证地去看。当前,推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并不意味着对高等教育前一阶段发展的否定,而是当前高等教育为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高等教育逐渐克服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薄弱环节的需要。

推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开展各项教育改革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非常谨慎,进行改革之前,一定要广泛调研,请专家学者对其进行详细、全面的论证。这是因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做科学研究不同,一项科学实验失败了可以换种方式重新再做一次,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旦失败,则是以牺牲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以牺牲参与改革的一批学生的培养质量为代价,是无法走回头路的。

齐涛:大学的内涵体现在大学特色和大学地位上

曲阜师范大学原校长

我们曾提出要建设若干所世界知名大学。为什么提“知名大学”,而不提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我们认为,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提法只是一个角度,一所大学的真正价值还是体现在办学特色上,体现在学校的知名度上,所以“知名大学”也是比较恰当的提法,这应当是大学办学的一种追求。但是,知名大学靠什么来体现?要靠知名的教师、知名的课程、知名的教材和知名的学生。过去我们比较看重专业,今后我们应该把课程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点、重要单元来考虑,开出多少品牌课程、知名课程,这是大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专业是个不确定的因素,是学分和课程组合而来的,而课程是个确定因素,是比较稳定的一个单元。

知名学校要靠知名教师,知名教师要靠知名课程。核心是课程,而不是专业。其次是知名教材,要提供和使用知名教材。其三就是要培养出知名的学生。这几种因素最后合成,就是一所知名的大学了。有了知名度,学校的地位自然就得到社会的认可。高等学校是独立的法人办学实体。每一所大学既然是法人实体,就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只是在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办学知名度上存在差异。把大学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是不对的,对一所大学来讲,真正最重要的是拥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特色。所以,每一类学校都应当是在合适的办学层次上,扎扎实实地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而不应该一味追求学历攀升。有了自己的知名教授、知名课程、知名教材、知名学生,就有了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知名点,自己的地位,知名大学的意义就在这里。

如何促进大学内涵的发展,一是高校要“依法自主办学”。《高等教育法》对高校办学自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总体上说落实得还不彻底、还不到位。《高等教育法》对高校的自主办学行为作了规定,主要包括: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制订教学计划、选编教材、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主开展与境外高等学校之间的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聘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调整津贴及工资分配,等等。这些内容更多属于学校内涵发展。既然法律赋予了学校很大的自主性,作为一所具有法人资格的高校,就应该认真研究可以行使的自主办学权力,根据自己的办学方向,在内涵发展方面有所作为。

李元元:深入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吉林大学校长

党的十指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变革转型和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既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也是内涵式发展的目标。从总体上、长远上看,我们应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即全员参与、全面评价、全过程管理、全方位优化和全要素提升的质量观。但就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来看,我国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首先应树立核心质量观,也就是以人才质量和学术质量为核心加快提高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质量观,这应当是当前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策略选择。学科是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共同纽带和载体,在高校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作用,为此,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科调整、优化和建设。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就必须把学科调整、优化和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以建设一流学科或高水平学科引领发展方向、夯实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结构、整合发展资源、激发发展动力。

科学学前教育观的内涵篇6

关键词:人文精神;现代体育;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是各阶段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魄,更能够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领悟到体育精神,进而形成坚强的毅力以促进身心与人格的健康发展。然而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学生对于体育学科的热爱程度也整体呈现下滑之势,体育课堂本该充满欢声笑语,而当前的体育课堂却成为体育模式的教学基地,人文精神的缺失致使体育教学被“物化”。因此,对体育教育人文性的反思成为重塑体育人文精神的必要前提。

一、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现代内涵可以概括为是基于对人个性的尊重而体现的“以人为本”价值尺度,最初源于传统的礼教文化。因此,对于人文精神的阐释,应当体现出人类文化的最根本精神。时至今日,人文精神成为一种境界,即对真、善、美和谐统一的高度追求。从此角度来看,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也就是对体育所提出的创新要求,包括体育技术、体育理论、体育教育以及体育竞技等等,以公平、平等为原则,通过团结一致展示出体育之美,从而成为和平、发展、文明与进步的象征。

二、人文精神视域下现代体育教育发展路径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已经成为当前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共识,对人主体性的认识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切实体现。然而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异化发展态势,人文精神开始逐渐迷失。在素质教育进程不断深入的当前,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全面素质教育水平得以提升的关键。因此,本文认为人文精神视域下现代体育教育发展应当明确几大方向:

首先,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长期以来,体育教育都在强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导致运动负荷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同时,体育场也在国际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下成为功利的竞技场。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参与积极性逐渐减弱似乎成为情理之中,究其根源不外乎是出于体育被“物化”之后所导致体育教育观沦为“以物为本”。不可否认,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大多仅停留在对体育行为的认识层面,实难深入了解体育哲学精髓,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体育同人文精神相连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文精神也就自然被忽视。而体育教育的意义重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竞争意识,同时素质教育也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视为核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体育技能,更应借对体育精神的领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因此只有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重视体育人文精神的融合,才能发挥体育育人的作用。

其次,学科结构的调整。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传统的体育教学体系已无法适应于当前的需要,因此有必要结合教育形势的演进对体育单一的学科结构进行多元化创新调整。具体来看,即以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基础,对体育教育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以此作为核心对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编制进行全面创新。从本质上看,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即在于做好人性的教育,体育本源于生活,因此新时期的体育教育亦有必要回归到生活,对于学科结构的调整,应当从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通过积极引导给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体育本属于一种社会活动,对体育学科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体现体育学科教学的价值。因此,只有保证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才能有效促进体育教学人文精神内涵的体现。对此,本文认为应当在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融入人文性,改变传统的只注重量化的评价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体育学习成果同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一并纳入到考核当中,全面结合多元评价方式,确保评价体系兼具科学合理性与人文性,如此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的价值一直被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赋予了高度认可,但体育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已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人文精神内涵。因此,体育教育者应当对此予以正视,不断深入对现代体育教育渗透人文精神的思考,迎合现代教育趋势,切实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体育成为学生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科学学前教育观的内涵篇7

论文摘要: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集中体现。面对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要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培养优秀人才这个核心,坚持内涵发展为主,突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协调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关系,统筹不同学科、专业以及校内外各方面的资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神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这必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七大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多次强调:“十一五”期问,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强凋:“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必须切实抓实抓好”,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当控制招生规模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在第十七次_拿国高等学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更是明确提出:“坚持发展这个第~要义,要求高校牢牢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始终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就是最大的发展、最好的发展,就是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立校之本,更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集中体现。

随着诸多领域全球化、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导致高等教育生存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h趋激烈,高校之问的优胜劣汰、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日趋加剧。有关数据表明,2008年是我省高等教育学龄人口高峰期,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总量为960万人左右。2008年以后将逐年下降,2014年达到低谷,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总量为42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高校生源将减少50%以上;2014年以后,山东省高等教育学龄人门将保持在450万人左右。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随着高等教育学龄人口的迅速减少,生源紧张等严峻问题将会暴露在所有高校而前,对于特色不明显、就业不顺畅、办学质量差、社会声誉低的学校将会不可避免地被考生放弃、被社会淘汰。面对激烈的高教发展形势,如何在新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高校面前非常严峻的课题。

近几年,泰山医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同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和发展模式,从过去以规模扩大为主的外延式增长转变为以注重质量提高和优秀人才培养为主的内涵式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条主线,以教学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办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专业建设和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稳定生规模的同时狠抓教学质量,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2009年硕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0.44%,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90.6l%,毕业生就业率、考研率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嗣绕培养优秀人才这个核心,全面协调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方而的关系,统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以硬校内外各方面的资源,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完成培养更多更好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1坚持内涵式发展,要突出教9币和学生这两个发展的主体

首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人才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教育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帅队伍的素质,因此,办学要以教师为主体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协蒯、精1的教学团队才可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前沿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传输给学生,才能够培养大学生不断进取的求索精神,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尽其所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平台、搭建舞台,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让骨干教师尽快成长为名师,是优秀的教学团队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争取主动,在观念的更新中实现突破,以新的观念、新的举措、新的方法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新跨越和新发展。其次,要牢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学校存在的理由,教学]二作是其它工作存在的前提,高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先,教学以质帚为重。要把学生满意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围绕教学质量这条生命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教学质量管理,加强教学检查和督导。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教帅与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关系,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人才培养中坚决执行学校应用型定位,以注重能力为主线,引入社会实践资源,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教学层次,完善实践教学监督评价机制,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人才培养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化,全面提升学生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的择业、深造创造良好的条件。

2坚持内涵式发展,要突出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全面协调教学、科研、教育和服务等方面的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内涵发展与规模发展的关系问题。前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倾向足注重规模扩张和外延发展,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内涵发展,“重硬件”、“轻软件”,不同程度地导致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下滑,践证明,这种以质量为代价换取的超常规发展,“大而空”、“华而虚”的发展是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内涵建设,在师资队伍、科研能力、校园文化等方而狠下功夫,积聚内功,丰富内涵,使学校真正做到“大而不空”“小而不弱”。其次,要处理好深化教育改革和加快学校发展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的力度决定发展的速度,改革的方向决定发展的方向。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更强有力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高校自身的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调整和理顺影响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必要的“废改立”,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扫清障碍、铺平道路。第-三,要协调好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强化质量意识,突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只有贴近社会发展需求,才能保持进口通,出口畅,各专业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学校应在专业建设上拨出专项调研经费,组织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主干课教师深入神区、医院、机关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等,进行人文素养、专业能力、职业判断、技术标准、可持续发展等的调研,增强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吻合度的有效对接。围绕社会需求,坚持质量是平台,特色是核心的原则,努力改善专业结构和教学体系建设。

科学学前教育观的内涵篇8

[关键词]教育新常态;民办高校;内涵导向;品牌建设

一、教育新常态下民办高校面临的新形势

(一)法制环境优化。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这是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从宏观上对民办教育发展做出法律层面的顶层设计,明确对民办教育实施分类管理,并采取差别化扶持政策。就民办高校而言,面临的外部法制环境进一步优化,为教育新常态下实现创新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二)扶持力度加大。随着政府对民办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政府财政条件优化,扭转了财政有心无力的局面,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宏观层面从2010年国家民办教育改革试点确定,到2016年民办教育促进法成功修改,再到2017年《国务院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无不体现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微观层面地方政府主动作为,围绕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目标积极推动地方政策实践。这也是教育新常态下,民办高校面临的有利环境条件之一。(三)挑战依然严峻。对国内的大多数民办高校而言,单一的办学资金来源决定了生源就是财源,生源危机也就意味着财源危机,生源下降收费提高的恶性循环加速了优胜劣汰的进程,出现个别民办高校因为生源危机而停止招生;教育发展的规律决定了生源质量就是潜在品牌,生源质量走低也就意味着品牌建设难度的增加。生源数量、生源质量和学校品牌之间有一定互动关系,充足的生源数量是保证生源质量的前提,高品质的生源是品牌建设的重要保障。(四)机遇前所未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给民办高校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以本科层次民办高校为例,招生制度设计方面的歧视造成民办本科高校参加本科三批次招生,一般来说批次越靠后,录取分数越就低,生源质量相对难以得到保证。2016年,广东等15省(市)取消了本科三批次招生,本科二、三批次合并招生的省份进一步扩容,民办高校招生制度环境优化。此外,《山东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自2017年起,夏季高考实施招生录取批次改革和投档录取模式改革,本科段招生除提前批外,实行同一批次录取”。招生制度改革,录取批次合并,为学生选择正名,录取机会进一步均等化,民办高校招生制度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内涵建设对民办高校品牌的支撑作用

品牌是民办高校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是民办高校在群雄逐鹿的高等教育市场崭露头角的制胜法宝。品牌的概念具有多种解释,有一种解释认为:品牌是指组织及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有形和无形的综合表现。笔者认为,“品牌”是“品”与“牌”的统一体,民办高校的“品”主要是指教育服务,与教育服务的载体密切联系起来就是“学生”;民办高校的“牌”主要是指社会影响力,是知名度与美誉度的结合体。民办高校品牌就是其产品质量与社会影响力的综合反映,这里面既有硬的成分,也有软的因素。硬的成分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规模、条件、设施等与物质投入相关联的因素,也即通常所说的“硬指标”。软的因素则主要是指学校的治理制度、校园文化、人文氛围等与精神内核相关联的要素。在物质投入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后者在支撑品牌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内涵建设是在硬指标基本满足的条件下,更多侧重的是对软因素的深度开发,主要表现为“内部挖潜”。内涵建设就是要提升民办高校整体服务质量,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打造有力的“铁拳头”,形成学校品牌的有力支撑。此外,在高考录取实行平行志愿的条件下,品牌影响力决定了学校在考生心目中的位次,给学生提供了排序选择的理由;扎实的内涵建设决定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得到的价值感、获得感和成就感。生源紧张的背景下,录取率不等于报道率,还得考虑就读学生的中途流失率。民办高校学生中途流失可能有多重原因,但从消费者行为选择的角度看,最初选择是理性的,中途放弃无异还是理性的,起码决策者认为放弃要比选择更划算。弄清楚是什么原因让学生选择“用脚投票”,如何通过内涵建设让在校生有“学有所值”的价值感,“物超所值”的获得感,“学有所获”的成就感,这是民办高校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说品牌是“面子”,那么内涵就是“里子”,缺少“内涵”的品牌就只是“花架子”。是品牌让学生选择,是内涵让学生无悔坚持自己的选择,这样民办高校才能实现招生“入口旺”,培养过程“规模稳”,就业“出口畅”。

三、民办高校内涵导向品牌建设路径的选择

(一)完善内部治理体制,增强科学发展动力

内部治理体制是关系民办高校长远发展的顶层设计,是民办高校内部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平衡机制。完善的内部治理体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是民办高校科学发展的动力之源,是民办高校内涵导向品牌建设的制度保障。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民办高校的治理体制缺陷,任人唯亲的“家族式”管理问题突出,内部治理体制与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完善内部治理体制的过程是民办高校举办者的自我革命,需要企业家的胆识和教育家的智慧。内部治理体制不仅要体系现代企业运行规律,而且要体现现代大学治理规律。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的校长不仅是优秀的企业家,更是卓越的教育家,并能够用教育家的智慧驾驭企业家的资源。在完善内部治理体制方面,国内民办高校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该校按照督、管、办分离原则,探索实践举办者拥有法人财产权和监督权,董事会拥有决策权,校务会独立行使办学管理权,校党委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的现代大学运行机制,率先打破了民办教育在管理上的家族化传统,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和大学治理体系。以完善的内部治理体制为支撑,围绕内涵建设不折腾,才能干大事儿,成大事儿,铸就百年教育品牌。

(二)打破传统观念束缚,树立内涵发展理念

民办高校办学行为受到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双重制约,同时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才能使民办高校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教育规律要求民办高校办学要体现“稳定性”。所谓“稳定性”以学生数量和教育质量为例,民办高校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的学生,但学生数量的大起大落,办学规模不稳定势必对教育质量带来不利影响。民办高校在创业阶段重视规模,“钢筋水泥”硬投入可以快速增加,学生数量逐年攀升,但师资文化软投入短时间内难以突破,使整个校园呈现出“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校园文化的沙漠”,大学从“知识的殿堂”变身为“知识的超市”,教育质量快速下降。市场规律要求民办高校办学要体现“灵活性”。所谓“灵活性”以收费定价为例,民办高校结合高等教育市场情况,应该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体现价格在市场机制中的核心地位,收费不能“一刀切”,并且要通过制度创新增加收费灵活性,体现出差异性以回应市场的关切。在政策层面放松对民办高校收费约束时,民办高校纷纷应声“涨价”,但针对学生的差异、专业差异等因素很少考虑适当“降价”,价格表现出“刚性”的一面。围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思路,科学调配资源。只有在内涵发展上动真功,才能见实效。打破传统观念束缚,树立内涵发展理念,就是要打破定势,让受教育规律调节的稳定下来,让受市场规律调节的灵活起来,从而使学校发展充满活力。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有品才能有牌,品是牌的支撑,牌是品的体现,民办高校教育服务产品的质量是民办高校品牌的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内涵导向品牌建设的关键所在。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没有质量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质量的教育更是没有内涵的教育,教育品牌更是无从谈起。“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所谓“龙”是指名生,今天学生为母校而自豪,明天母校为学生而骄傲。民办高校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特色及优势,以内涵建设为导向确立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向过程要质量;其次,要巩固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学科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同层次、同类型院校的品牌专业,增强学校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更好适应“专业+院校”招生模式改革的需求;第三,强化课程体系建设。通过深入调研,吸收行业、知名企业、科研单位等专业技术人员广泛参与,主动克服同质化倾向,完善课题体系。按照“内涵导向,品牌发展”的原则,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以完善实践体系为根本,围绕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努力构建以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民办高校一张靓丽的“名片”。

(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优良教师队伍

师资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是学校品牌的构成要件之一。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创建高素质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的前提条件,团队支撑是产出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的有力保障,高层次成果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教师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支撑性要素,对提升学校品牌具有积极作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所谓“仙”是指名师,“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打铁还需自身硬,名师才能出高徒。伴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公办与民办高校教师的地位差异从制度层面正在逐步缩小,待遇差异随着非营利民办学校事业单位待遇试点范围不断扩大,为民办高校吸引优秀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实践中,一方面政府在给民办高校发挥优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自身却“作茧自缚”。以山东省高校职称改革为例,政府下方了高级职称评审权限,民办高校却并没有因为有了权限就更灵活。曾经的待遇优势让民办学校成为人才聚集的洼地,可以把公办学校教师吸引过来,而今部分民办高校沦为“跳板”,优秀教师跳槽,教师流动性过高,这是值得民办高校深度反思的问题。文件中“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操作中“待遇就低不就高,感情傲慢淡漠,人文环境恶化”,逐步形成内部师资的“逆向选择”。“办学以教师为本”,高素质的师资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是内涵导向品牌建设的有力支撑。因此,民办高校在实践中一定要树立并不断强化师资是学校发展基石之理念,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加大师资建设投入,打造优良师资队伍,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用实际行动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从而使教师发自内心产生对教育、对学校和对学生的眷恋之情,激发教师提升自我,潜心育人。

(五)创新学生服务模式,创设成长成才环境

学生是学校管理的对象,更是学校服务的对象,是学校事务重要的参与主体之一。在学生管理中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创新学生服务模式的关键。学生管理的本质是服务,是民办高校管理体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校美誉度,形成良好社会口碑,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的决策,应该与学生保持合理的沟通。尊重学生表达意见的权利,保障学生参与决策的机会,克服“重管理轻服务”,“重行政命令轻人性沟通”的做法。“学校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管理的核心,创新学生服务模式,构建全员育人服务体系,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环境,从而为实现内涵导向品牌建设,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对民办高校而言,没有学生,就像饭店没有顾客,哪还需要书记、校长?因此,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即使书记、校长也应该平等贴心的服务学生,其他承担职务者自不必说。以楼管为例,只有把服务做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楼管的事业才算做好了。服务观念萦绕于心,学校的领导者时不时到学生食堂转一转,看看学生的饭菜贵不贵;到学生宿舍走一走,看看学生生活上还有哪些不方便处;到教室里面坐一坐、听听课,体验一下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怎么样。从细节入手创设成长成才的环境,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管理者受人尊重,被管理者体验到平等和愉快,育人才会富有成效。

(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特色育人氛围

文化即“人化”,是理念、价值、行为的统一体,什么样的文化孕育什么样人文环境。学校文化是学校多年积淀内生出的气质,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根本,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学校文化是指学校特有的精神境界和环境氛围,它隐含于学校的理念、制度、管理、行为等因素之中,对强化学校内涵建设,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具有积极作用。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民办高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以内涵导向品牌建设为引领,彰显学校文化特色,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着重营造富于学校特色的育人氛围。学校文化就像一个“咸菜坛”,文化滋养的过程就像“腌咸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受启发。我国民办高校办学历史不长,学校文化建设滞后于学校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民办高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加大投入的力度,形成传承性强,突显个性和富于张力的学校文化。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在育人方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内涵建设方面“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的作用,使学校文化本身成为一种品牌。

总之,重视内涵建设,打造教育品牌是国外私立高校发展的成功经验。教育新常态下民办高校内涵导向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导向品牌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民办高校从治理体制、发展理念、教育教学、师资队伍、服务模式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形成合力,协同推进。

作者:娄自强曹明兰单位:青岛工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光明日报,2015-03-02.

[2]徐绪卿.新常态下民办高校发展的着力点[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3]盛振文.以内涵发展强力推进特色名校建设[J].现代教育,2014(1).

[4]董洪亮.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凭栏处)[n].人民日报,2013-03-28.

[5]程永波,李雪飞.高校内涵发展的目标选择与实现途径[J].江苏高教,2014(6).

科学学前教育观的内涵篇9

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去年结束的中共十给高校教育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并指出了社会当前紧缺应用创新型人才。为更好地响应党对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号召,本文试就会计专业教学发展现状以及会计专业教学实现内涵化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针对如何实现会计专业教学内涵化提出一些相关建议以飨读者。

【关键词】

内涵式特点;会计专业教学;教学发展

1会计专业教学发展现状以及内涵式特点的会计专业教学概述

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教育也在不断进行着教育方式的新探索。与之同时,高校中的会计专业教学也迫切需求改革。特别是要加强基于内涵式特点的会计专业教学发展的研究,从而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管理人才。

当下,高等教育中会计专业教学刚刚经历与内涵式发展相对的外延式发展。造成了现下会计专业学校盲目扩大,会计专业学生数量众多。同时,根据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来看,能一次性通过考试的学生并不多。排除学生自身的问题,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谓基于内涵式特点的会计专业教学,即在会计专业教学发展方面改变以数量为主导的现象,充分利用会计专业的所拥有的内外部资源,通过资源优化整合,挖掘会计专业学生自身的潜力,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着力于会计专业软实力的提升。积极探索属于会计专业特有的教学手段,建立良好的会计教学结构,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会计教育品牌。

同时,会计专业教学实现内涵式,在规模发展方面并非不再停滞不前。要正确地处理好会计专业的内涵式发展与其外延发展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思想指导下,确保提高会计教学质量的情况为前提,允许有步骤、有控制的实行外延式发展扩大规模,帮助树立会计教学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

2会计专业教学实现内涵化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校教育特别是高校的会计专业在跨越式发展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会计专业的跨越式发展中,会计专业教学暴露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会计专业在教育理念方面亟待更新。进入全球信息化时代以来,时代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会计专业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而很多会计专业的教师在会计教育理念上仍然固步自封,无法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的教育要求。比如,在大力提倡信息互动的现今,高校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通过课堂互动来达到师生之间交流顺畅,从而更好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可是,在现如今的高校会计专业教学课堂方面,仍然有老师单向发出,学生单向接受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产生这种课堂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不能很好地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

其次,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创新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教学只能采用知识讲授方式进行,课堂气氛沉闷,加上枯燥的学习内容,根本达不到社会所要求的教学效果。当然,造成教学方法单一的原因很复杂。除开学校硬件设施不全,教师不能端正自己的职业态度等原因之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会计专业教学没有实现内涵化。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实用性非常强的会计专业,其教学实现内涵化发展是亟待进行。

3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动会计专业教学内涵化发展

3.1内涵式发展路线同科学发展观一样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

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要着眼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改变课堂的沉闷气氛是实现会计专业教学内涵化需要攻坚的一个难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积极准备相关材料,深入了解学生,引入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通过形象化等方式将会计专业的枯燥知识变得有趣。

3.2会计专业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推动内部活力激发

作为实践性质特别强的会计专业,在教学方面,教学内容应该以激发学生动手欲望为导向。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活力,增加学生的兴趣。从营造课堂活跃气氛起,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同实践能力一起提高。

3.3采用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促进会计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

首先。在知识讲授上面,避免单纯地采用“照本宣科”,在讲授方面,应该注意及时更新教案,采用本专业领域内最新的动态变化进行知识讲解。同时还要在讲授的过程中注意交流问题。实现双向沟通的课堂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知识讲授法之外还有案例教学法同情景教学法供教师选择,所谓知识讲授法指的是结合身边的真实案例并对其进行简单的加工,产生出一个典型例子,将这个例子交给学生单独或合作研究,然后生产研究报告。通过报告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情景教学法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准备相关工具等,为学生模拟一个相关专业的工作情景,让学生进入情景解决本专业相关的问题,以此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4结束语

随着社会地不断发展,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专业教学地发展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基于内涵式特点的会计专业教学发展具有很大的前景,其满足了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学校打造学科品牌,使得学生能够学到真正实用的知识,实现人生价值。诚然,教学的发展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刘天,李霞.发挥校外实习基地在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6).

[2]冯华.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

[3]张尧洪.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6).

[4]肖昆,谭旭红.应用型会计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09(01).

科学学前教育观的内涵篇10

关键词: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质量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隐性现状

高等教育是一种事业,必须恪守,彰显诸多价值基准,但高等教育系统亦是一种社会组织,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价值追求,利益偏好以及发展易趣。①在各种扩招声音日渐强烈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受《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半血自的激励,积极投身于扩招潮流之中,并在21世纪初形成了极具扩招的重要推动力。受种种冲击力的符合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不可阻挡地开始了扩招。短短十年中,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不到1%增长到2011年的34%,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了3000万,跃居世界第一。而这一系列的扩招却导致了国内高等院校,包括民办院校,国际交流学校的急剧增长,高等学府教育科研能力急剧下滑,人才及实才不断减少,而大量的“学历垃圾”像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导致了部分院校教育理论的模糊,办学模式的偏离。②种种现象背后潜伏着的危机显而易见:扩招规模与大学本身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极不平衡: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趋于下降:毕业生就业率大跌,薪酬普遍低:硬件难跟上,高校负债重。因此,为相应党在十中第一次提出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改变传统意义上以外延发展为主的模式,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

党的十对我国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要求,第一次建设性地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确立了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③所谓内涵式发展,就其实质而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发展。科学发展不是不发展,而是要更好,更快,更全面,更协调的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不是不要外延发展,而是使外延的扩展与内涵的丰富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内涵式无非是把只关注外延扩展的价值取向转向外延扩展与内涵丰富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内涵式发展是一种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雄厚的资源,充足的设备,足够的校舍固然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但学校的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质量更是衡量一所大学价值的重要标准。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院校的立校之本,是提高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也是一所高校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砝码。

三、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高等教育政策需要正视大学精神并像其倾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大趋势,使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出现了某种趋同,教育政策的影响力被超越国家疆界的全球实力所塑造,高等教育被视为生产高额经济利益的源头,高校面临产业文化的侵蚀,而高等教育政策的天平也逐渐向社会公共服务倾斜。对大学市场经济的定位,加剧了大学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大学本真文化的丢失,使高等教育内涵化越来越远。正如洪堡所言,大学所体现的文化原则将客观科学(文化知识)的进步与主观精神和道德培养(教养)融为一体。大学的经济属性与政治属性是建立在文化属性上的,也可以源于文化属性。⑤只有具有文化属性的大学才能使大学的内涵本质得以延伸,反之,则吾等崇尚的庄重,尊严,神圣,自律,让人向往的高等学府不复存在。因此,当下的高等教育政策必须正视大学精神,应从提升自我精神和责任做起,使我国高等教育倾向其内涵化本质。

2.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善高校评估机制

十报告进一步强调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内涵式发展必须是有质量的发展,因为量的扩张没有质的提升是粗放的发展,是缺乏竞争力的发展,有了质的提升,量的发展就会更加有效益。要做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首先要改变评价制度,通过完善评价机制,促进教学。高校评价系统应以最新的高校质量评估理念,类型,模式,方案为基准,着实分析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评估标准区分度要强,既不能过于单一,也要发挥其评估分类指导的作用,而且不能封闭于高教系统内的评估,加强社会参与度。⑥教学评价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通过完善其评价机制,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在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上,发挥重要作用。

3.内涵式发展必须朝着有创新,特色的道路上发展

有特色的发展必须是自主性的发展,创新性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不同的高校因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状,通过战略规划,凝练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形成自己的特色。通过加强团队建设,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在特定的研究问题领域推出系统性的、规模性的和高质量的标志性成果。有特色的发展,必须是自主性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学校领导必须支持那些基于自己客观条件找到自己发展的路径,必须是符合主客观条件的、有自我特色的发展。有特色的发展,必须考虑学校的历史条件、学科优势,做到扬长避短,从而形成开放而又稳定的传统。从而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优化,调整学科和专业,使自己的优势随时间的演进而得到不断的增强,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和专业。

4.内涵式发展应当是有长效机制的发展

长效发展应该是遵循通过积累、沉淀而不断超越的发展;长效发展应该是有战略的发展;长效发展也应该是可持续的发展;长效发展应该是有自己学术传统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完善管理模式,创造出积极进取、合理竞争、自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用科研事业凝聚人才,用科研活动造就人才,用奖惩机制激励人才,用规章制度保障人才,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义

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使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对高等教育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高等教育更加深入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动协调发展、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需要高等教育全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引领和带动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需要高等教育更好的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高等教育更加自觉的坚持“以人为本”立场,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因此,落实十精神,就是坚定的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总结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式下提出来的。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贯彻落实十精神关于高等教育的规划纲要,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伟大复兴而发光发热。(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熊春文,,试论40%对于中国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的意义,《复旦教育论坛》(沪),2012.3.5-10

[2]许智宏,社会转型期大学精神重塑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国科学报》,20112.6.11

[3]杜玉波,在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扩大会议上的发言,《中国教育报》,2012年11月26日

[4]郑文,陈伟,我国高等教育发张的多维特色:中国模式探索,《教育研究》,2012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