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的专业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1:31

美术的专业知识篇1

目前,在我省各个师范类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中,基本都安排了师范生顶岗实习的课程内容。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收获与体会。有些师范生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感觉,能够把自己在学校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完整的表达出来,得到大家的好评。也正因为如此,顶岗实习的岗位范围也越来越大,从原来的小学初中到如今的涵盖从幼师教育到职技教育的系列顶岗实习岗位。

但是,也有些美术专业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收获不是特别的多。更重要的是,有些单位及带队教师反映美术学院的师范生在实习期间,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但是不能系统地、完整地把这些理论传输给自己的教学对象,也就是说,有些美术专业师范生自己本身的专业能力很强,但不能或不善于教授和传输给别人。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原因很多,有美术专业师范生自己的原因,有些美术专业师范生的表达性、语言的组织能力上稍有欠缺。但是,这些问题也还是暴露了我们在美术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教学中,课程过多地安排了理论练习习课程、内容相对单一。能够帮助美术专业师范类学生解决上述问题的课程是否相对安排比较少,造成了美术专业师范生空有专业水平但表达性太弱的问题,有些美术专业师范生甚至理论水平也不错,但也不能在顶岗实习期间,向自己的学生完整的表达并传授出自己的专业知识。

流畅的、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专业水平,并让自己的教学对象能够迅速掌握自己所表述的内容,毕竟是师范类高校学子必须掌握的技能。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顶岗实习的带队老师在现场的指导与纠正外,恐怕更多的需要在理论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之间找到好的结合办法。在日常美术专业教学中,保留现有的关于美术专业师范生表达能力培养的课程,修改那些不能让美术专业师范生论述与表达能力有质的提高的课程内容。甚至专门安排课程,提高师范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让美术专业的师范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把知识完整的传输给他人。

以前,我们武断的把有些美术专业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不太好的教学效果笼统的归结于所谓“不太会说话”,“表达能力弱”。现在,我们知道了事情不是那么简单。诚然,人与人之间的语言能力有所不同,但更重要的,是美术专业师范类学生的系统表达能力的训练如果不能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在他们的顶岗实习期间,类似的问题还会一届一届的存在下去。

我们需要仔细地梳理目前教学课程已经存在的、所有包含提高美术专业师范生实践技能,直接或间接教授美术专业师范生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我们要考量这些课程的内容及数量。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方面的课程有可能达不到上述的要求,所以造成了目前我们美术专业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困扰。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的师范类学校的课程设置上,涵盖提高美术专业师范生表达能力的课程纸面上还是有一些的,比如实习课、考察课及实用技法练习课程等等。我们首先需要找到这些课程中教授并提高美术专业师范生实际表达能力的内容,研究对美术专业师范生而言,掌握这些内容的时间、掌握程度和难点、重点。这些内容其实涵盖了我们培养美术专业师范生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知识传承、心理承受能力、甚至肢体语言表达的方方面面。

如果我们的美术专业师范类学生按照目前所有这些课程的教育系统地、顺畅地受到教育后,还是会碰到上述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对这些设立的课程的数量、内容等全方位进行思考了。这一点,也得到了很多美术专业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带队老师的认同。

单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这些课程,都能够提高美术专业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与表达能力,那么,为什么还有一些同学在顶岗实习期间不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呢?前文提到,现在的顶岗实习的范围很宽广,从幼儿教育到职技教育都有,指望这些笼统的理论课程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课程的设置才需要适应目前的顶岗实习的状态。

我们当然希望美术专业师范生能够在扎实的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在顶岗实习期间,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完整、正确地传输给每一个人。这也是我们的教学大纲本身美术专业对师范生的基本要求。

但是,出现上述问题。说明了我们在师范生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上海需要有一些弥补的地方,出现了一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师范生走进社会时不再彷徨,对于提高美术专业师范生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也有积极的作用。

基于现在的顶岗实习模式,我们发现每一个参加顶岗实习的同学其实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在目前美术专业师范生的教学中,其实已经安排了一些内容,比如理论的教学集中在师范生的一二年级,到三年级开始,课程中已经就加入了大量的实践练习课程,这种课程安排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之所以有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出现,恐怕除了课程安排顺序上,还可能是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有所调整。

所以,美术专业师范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如果出现了一些问题,都需要仔细的研究这些问题是个例还是具有一定规律性,如果是后者,就足以引起我们警惕。

所有这些问题,我认为都是可以通过日常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弥补及加强的,也有很多具体的方式方法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学校在日常教学课程安排中,是否应该在师范类学生的课程里,加强这类课程的安排课时数量,毕竟,只有数量上去了,学生接触的时间多了,熟练度增强了,传授知识的能力才会有质的提高。

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因为笔者在对顶岗实习的同学多次访谈中,同学们普遍反映,平时这类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某些同学有“吃不饱”的感觉,所以到真正走向顶岗实习的岗位后,普遍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心里不够踏实。

另外,现在大三、大四的美术专业师范生的课程安排,具体到每一周而言,时间还是比较宽松的。所以做为上述课程有益的补充,学校应该引导同学们加强这类能力的课下练习。比如组织同学业余时间的模拟顶岗实习练习,安排有经验的第一线老师来传经授业解惑。这些教师工作在第一线,也经常接触来顶岗实习的学生,肯定有很多实际的经验可以告之学生,这些经验未必是纯理论,也许更多的是岗位经验的总结。但是,对于身处象牙塔的同学们,一定是新鲜而有效果的。

美术的专业知识篇2

关键词:美术基础;广告学专业;审美观

美术课程的设置在广告学专业的课程构成体系里历来就有着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美术课程在当今以广告策划为主要方向,以非艺术生为学生来源的广告学专业里,没有必要开设美术基础课程,更何况大学现在普遍采用大类招生的背景下,美术基础课对于同一大类的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讲显得多余;另一种看法认为美术基础课程对于大多数学科的学生来讲都是有必要的,对于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更为重要了,即便是采用大类招生,在上大类通识课时弱化了专业的特征,但是在专业课阶段都应该补充这一知识的缺失。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观点?美术基础之于广告学究竟有多重要?本文来做些梳理。

一、美术知识与广告审美的关系

美术知识主要指的是绘画的相关知识,如绘画的透视规律、调子规律,素描、色彩、速写等形体塑造与色彩运用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绘画鉴赏能力,如对于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综合艺术等视觉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在广告专业的教学设计中,相关的基础的美术知识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个广告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对于一幅广告作品的理解将很难用专业的审美眼光来解读。不妨用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有一些颇具想象力的广告设计师,常常借鉴一些艺术名作来进行广告作品的创作。他们往往采用替代的手法用要宣传的商品形象更换掉名作中的一些局部的物品,让人产生新奇和愉悦的感受,从而对这一商品和品牌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比如让蒙娜丽莎手里拿一瓶可乐,让罗中立的《父亲》喝一碗王老吉等等,没有这些基本的美术知识,一是不可能产生共鸣,二也不能从一个专业的角度去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魅力,自然也无法体会这些作品用在广告设计中后它们的再生价值。

美术知识,不仅仅指的是美术鉴赏的知识,一幅作品的历史和产生的过程,以及其代表的那一时期的经济文化特征,也包括创造一幅美术作品的各种技法和创意思考。广告专业的学生通过相关美术课程的学习,可以在对技法的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同时扩充自己的审美理论知识,自觉不自觉的接受科学的审美观的熏陶,以至于为后续的广告设计活动奠定基础。

二、美术知识在电脑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作为广告专业的学生,都要接受电脑广告设计的教育,几种内容编辑和图形处理的软件是必修课程,这些课程里面,基本的美术知识必不可少。同时,用这些软件进行广告作品的设计,处处都体现了美术知识的运用。

诚然,在广告作品的设计中,确实鲜见很多在美术作品中的自然写生色,大多采用的都是根据主题表现需要的主观色,而且为了视觉冲击力的需要,颜色更加直接和大胆,大多数时候更多的使用更加亮丽的色彩,运用更多的色块去表现对象,但是,图形的处理与渲染,整个广告作品的画面的效果的处理,依然需要遵循美术作品中的统一和谐之美。更有很多电脑广告设计作品,直接借鉴绘画的元素进行广告作品的创作,用纯美术作品加上文案和商品图形的形式来表达实用的商品和品牌的价值,给人以无尽的美好遐想。

“今年过年不收礼,要收就收脑白金”这则耳熟能详的电视广告想必依然让大家记忆犹新。这是一则采用动画美术的形式制作的广告作品,在这之前该产品广告采用的一位大爷和一位大妈做形象来推介脑白金产品,那种裸的王婆卖瓜式的真人推销让观众产生了很大的对该产品的抵触情绪,不能达到预期的广告效果。在广告设计师的努力下,人物形象变成了两个艺术化处理的可爱的老头老太太,加上幽默风趣的扭腰弄姿的能歌善舞的动作设计,呈现给受众一个经过艺术处理的产品广告,受众接受度剧增,由以前的反感到可以接受,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姑且不说这个广告的美誉度如何,但从它给受众留下的可爱的难以忘怀的印象这一点,这就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广告作品,而在其中,美术动画形象扮演了主要的角色。

三、艺术教育对广告专业学生是不可或缺的。

关于艺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没有人不懂,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从幼儿园时期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国家的教育体系依然不能实施自己设计的这一大政方针,迫于高考升学的压力,在全国绝大部分的中学都无法按照要求正常开设艺术教育课程,除了计划备考大学艺术专业的高中生还在学习艺术课程外,对其他文理科生而言,艺术素质教育形同虚设。因此,对于通过文理科的高考录入广告专业就读的学生来讲,艺术教育这一门课就要扎扎实实的补上,这也是这一门专业的课程性质决定的。

毋庸置疑,和艺术生相比,文理科出生的广告专业的学生由于缺乏长时间的绘画训练,对于绘画理论、形象思维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色彩的运用能力和鉴赏力、图形的审美能力等很多方面都差很多,他们的方向应该放在以广告策划为中心的、主要以文字性的工作为主导的知识上,但是,艺术素质的提高,对于所有学习广告的学生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作为一个广告人,审美能力是主要素质之一。以一个专门从事策划工作的广告人为例来作分析。如果无法体验美的感受,不能预知一个广告活动它可能的卖点,不去体会可能的潜在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他设计出来的策划案将不会有准确的消费者定位,推出的活动的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当然,艺术教育不是说一定非要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才算,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作为广告专业的学生要做一个有心人,通过阅读各种书籍,观摩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参加一些文化艺术和美术实践活动,有目的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结语

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专业中的开设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它似乎对于学生以后的从业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作为广告学专业知识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石,它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从最开始的广告从业者来源于美术专业的学生这一点可见,广告行业是和美术密不可分的。作为行业内分工的一部分,从事市场调研与分析、媒介策划和活动策划等工作的广告工作者可能不需要太多的美术知识,不必要像广告创意与设计的从业者那样的美术设计专业化,但是,在面对客户在做自己的工作的推介时,一些更加艺术化的表达可能更加容易和客户进行沟通,也更加容易被客户所接受和认可。

注释:

①王秀丽,高校广告学专业的艺术素养教育的研究型课程体系构建[J].新闻知识,2012(12)

美术的专业知识篇3

【关键词】师范美术教育教学方法转变策略

一、扩大专业学生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

目前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所以很多课时都放在了学生的专业训练中,这样就让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也很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无法从事以后综合性的美术教育工作。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要从学生今后的发展角度进行考虑,将美术教育专业知识、专业训练和综合性知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美术教师。美术这门艺术科目有其独有的方式体现现实,反映社会生活。在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注重以下几方面:其一是美术基本功的练习,在这其中包含了造型能力与色彩认知。造型能力是专业教学中比较重视的技能训练,不过色彩学也同样不能够忽视。在教学中要多多进行绘画色彩学的研究,实践配色,掌握色彩规律,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其二是进行美术创作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可以多让学生创作创新,这样能够将美术教学中的一些公式化与概念化的知识落实,在这其中,师范专业学生还要对设计理念进行学习和使用。在现代生活领域中,不少都包含了很多现代设计思想,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进行了改变,设计的内涵和外向发展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所以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学会使用电脑;其四是扩大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若是局限在美术方面的研究是不科学的,还需要对艺术相关的文化美学特点进行了解和掌握。

二、提高专业学生审美

在我国的师范专业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些问题,在美术教育中经常是以培养专业画家的方式培养学生,这让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只注重自己的专业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即便是有很好的绘画技能,但是却不是一个合格、能够教导小孩的专业教师。在美术课程标准相关文件中有指出,美术课程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加强社会与生活的热爱与责任感,并且要培养学生尊重与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与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审美能力,这样才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审美能力要有审美感知、鉴赏以及表现等能力。在师范学效的美术教育专业中,学校要多设置一些美术鉴赏课程,要让学生对绘画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使其可以在思考中提升审美能力,进而成为一个了解艺术和欣赏美的人才。经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才能够让学生在毕业之后的美术教育工作中引导学生发现美与感悟美,并且使其生产美与创造美。

三、提升专业学生探究能力

美术教育能够传递美术文化,并且也让受教育的人成为社会化的人,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使其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对师范学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体系做出改善和优化,通过对教学体系的创新,以此培养懂得美术教育学、心理学的学术型教师。美术教师不但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的知识点,同时还需要掌握美术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这也是美术教师理论知识结构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因此,在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研究探索能力,使其在美术学习中能够养成积极探索的行为和习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经过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才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继续展开探究,进而对美术领域和教育领域都做出一定的贡献。

美术的专业知识篇4

美术设计类专业是当代高校艺术类一级学科范畴下的重点发展分支,也是各综合性院校及美术专业型院校重点学科。有效合理的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方法是该专业学生学习质量有效保障,同时,它也反映有关专业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本文结合该专业在当代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实际中的常见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对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方法现状的总结为广大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提供参考进而更好地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展美术设计类学科。

关键词:

美术设计;教学方法;发展现状

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以下简称“设计类专业”)是高校美术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设计看做一种通过构想或计划,以及把这种构想或计划通过一定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使其视觉化、形象化的创作过程进行专业学习的分支学科。高校设计类专业的学科设置一方面体现了美术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设计类专业更具有实用性,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即将抽象的美术表达形式具体化、实用化、功能化,这一特征使得设计类专业学生学习到的是一种实用技能。结合上述内容以及当代我国高校设计类学生的实际学习环境,设计类专业的常见教学方法也恰恰迎合了设计类专业的主要特征和功能,经过笔者总结,现将当代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常见方法和其主要作用归纳如下:

一、理论教学为基础保障

设计类专业是依托美术学科发展来的分支学科,因此要想实现学习者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就离不开教育者针对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当代我国高校设计类专业在学科课程设置的编排上也反映了这一要求,而设计类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体现在美术理论知识和设计理论知识。设计类专业教师通过对美术基础理论的教学,可以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从更为深刻的角度去用心理解美术,从现实意义上讲,学生学习中外传统美术理论的主要作用在于让学生了解主流文化,对美术这一学科的发展形势有宏观的认识和理性的理解。与美术理论相呼应的则是针对性更强的设计理论知识,相比美术理论知识,设计理论其实更为抽象,特别是教师在对某些设计元素,设计思想进行讲解时,学生并不都完全能心领神会,不过,也正是这些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元素才起到的了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作用,这部分理论知识也更为关注设计中的技巧运用,如何掌握和谐的、能反应美的、立美宜人的设计思路才是学习的重点。综上,设计类专业教师通过理论的教学是设计类学生学习的基础保障。

二、实践性教学为知识巩固

本文引言部分指出,设计类专业在研究事物美的属性同时也更多地体现了美术的实用性,实践性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呼吁学生关注设计类专业的艺术实践过程,通过这样的形式进而使学生对设计的意义进行再认识以达到对理论知识所学的巩固。举例来说,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深入,大学授课中实用多媒体设备已不是新鲜事,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向学生演示某一设计作品,条件更为丰富的还可以利用更为生动的实物教具进行授课,例如参观博物馆、具有鲜明特点的建筑、景观等设施。教师实施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使设计的目标作品更为直接的呈现到学生面前,同时,实践性教学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这就真正做到了“艺术理论引导艺术实践,艺术实践丰富艺术理论”。

三、互动教学确保学科活力

设计本身就是极具创作性的一个概念,枯燥乏味的说教并不符合这一学科的特点,因此互动式教学就显示出了其优势。当前,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师主要教学发展的另一方向就是互动性教学。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在传授完基本知识后会有针对性的对某一知识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具体的形式包括问答、辩论、讨论等。当代设计类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一方面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在互动的形式上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上述课堂上可以使用的互动方式以外,很多院校以及专业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些高校间、省市以及部级的各种艺术类作品比赛,这些竞赛类活动一方面是对作品的展评,但是从教育学的理论来看,其本质也起到了互动式教学的作用,通过竞赛活动,学生与不同地域的同专业学生进行学术上的切磋,比赛成绩的优劣本身可能使学生得到鼓励,并激发更浓厚的热情,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参赛者与他人的互动交流、比较和学习是也潜移默化地能使自身的创作能力大大提升,而这恰恰呼应了前文所述的“设计的特征”。专业教师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热情,而互动学习的功能在保证学生学习效果更佳的同时也保持了美术设计类学科的活力。

四、学科交叉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设计作为美术的分支学科,必然要依托美术的有关知识作为基础。但是无论是设计还是美术都与哲学、宗教、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概念紧闭相连,教师仅单一的传授设计的相关概念是不现实的,很多设计思想、理论基础、灵感来源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这是所有艺术类学科的共通特征,因此设计类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设计本身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予以考量,一些知识可能与其他学科互补,而一些则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美术设计课程的这一特征,使得教师在关注其与其他学科交叉关系时就要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结合其他学科进行设计创新的能力,目前,高校设计类教师在这一点上十分重视,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有针对性的延伸了其他学科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自身也不断吸取更多的知识,扩大个人的知识面,以保障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丰富的课题知识环境。交叉学科的相关研究极为锻炼学生的辨别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而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必然从中扩宽视野,激发创作灵感,提升艺术创新能力。

作者:张潇予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德].论艺术的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美术的专业知识篇5

一、从欣赏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术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对于入学前学习美术知识较少的同学,这门课程显得格外难,有时付出的努力和学习成果不成正比,许多同学面对美术望而却步,渐渐失去了学习信心。因此,美术教学的第一步应从认识和欣赏开始。对于新入学的学生来讲,老师要通过对美学、美术以及美术与幼教的关系等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改变学生对美术狭隘、片面的认识。进而,教师可以开展审美教学,教会学生欣赏艺术品的美和生活中的美,让同学不断地认识美,渐渐地对美感兴趣。

二、用能力说话――确保知识技术过硬

美术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老师必须通过美术实现对幼儿吸引、引导、帮助和教育的目的,因此扎实的美术功底和灵活的美术运用是幼教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本领。在美术技术、技巧的教学方面,需要分为输入和输出两个层次。第一,是美术信息向学生的“输入”。在以绘画、手工、装饰为主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掌握和学习相关知识,了解每种美术形式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避免只会临摹、缺乏自创的情况。第二,是学生对美术信息的“输出”。一方面,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美术常识,“讲得出”美术作品的信息和内涵。另一方面,学生应掌握幼教相关的美术技能,“做得出”美术作品和美术道具。

三、“学以致用”――做到理论实践结合

将美术应用到幼教当中是学习课程的关键。因此,美术应用是幼教专业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第一,要学会用。在讲授美术技能的同时,老师要启发学生如何将所学的美术知识应用到幼教工作中。老师可根据幼教中不同主题布置阶段性的作业任务,如节日的教室布置、手工课、看图说话、图形教学等,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放在不同的主题任务中思考,促进知识应用。第二,要主动用。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其他专业课中应用美术,将知识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它可以通过学生试讲课的方式实现,同时也是有效的就业指导。第三,要善于用。教师要启发和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都有美的存在,进而将美渗透到行为、举止、授课方式中。这个能力需要逐渐渗透、逐步培养,实现途径是在课上给学生思考、发问和讨论的时间,在教学中多举鲜活的实例。

四、“授之以渔”――体现幼师专业特点

职业学校幼师专业的学生就业后将成为幼儿教师,这意味着他们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好美术教学。详细讲授幼教美术教学方法,指出幼儿教学工作的特点、难点和工作方法。通过实例、实战的方式指导学生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灵活地运用美术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幼儿教师的心理转变,能够真正地把幼儿当成教学对象进行教学和教育。第二,要教会学生如何传播美。在美术教学基础上,学生还应学会如何引导幼儿审美,如何利用美术与幼儿沟通,如何通过美术激发幼儿的创造力等方面。以美术为切入点,老师引导学生对幼儿的心理进行全面分析,进而学习美术的娱乐、锻炼、艺术、沟通、激励等主要功能的实现途径。在作业和任务的布置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和发散性的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实践,实现美术在幼儿教育中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五、将眼界放宽――着力培养创新能力

美源自于生活、美无处不在,它不仅仅存在于美术课上。因此,要教好职业学校幼师专业的美术课,就应让学生放宽眼界,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不断地积累美术功底、美术教学方式和美术素材,同时善于发现并有能力培养幼儿的美。老师的课堂教学,只能作为学生学习美术的冰山一角,仅仅起到入门引导的作用,在课下,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做好美术作业、搜集教学素材、提升个人审美和拓宽教学思路等。要让学生明白每节课的目的,明确课后作业和阶段性的学习目标,起初老师可以给出作业范例,但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老师应尽量避免范例禁锢学生的想象力,要让每次作业成为一次全新的创作。同时,要定期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让学生自己讲述创作经历、作品意义和学习心得,通过一次次的锻炼让学生体会幼教工作中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

美术的专业知识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美术的专业知识篇7

关键词:美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183-02

当前,职业教育正在以其独特的活力绽放着新时代的气息,专业美术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中开设美术专业课程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对美术史料以及理论本身有知识系统框架的认识,培养学生发现、认识、理解生活中美的形式和内涵,通过美术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学生对美的事物的鉴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但是在目前的职业教育当中,美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思想的限制,总是处于比较“夹生”的地位。要想美术职业教学专业课程达到既满足教学计划又能够在职业教育中发挥有效作用的目的,这就要求必须要对美术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以及发展做出具体研究,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的研究分析。

1美术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1美术类学生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

美术职业教育在面向大众扩大教学规模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果要进行课程的改革,要认清学生自身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经过调差总结学生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理论知识的修养较低。大部分学生对知识面比较狭窄,对于美术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欠缺文化功底,对美术专业的理论知识的认识水平不高。这样的状况首先是和入学动机有关系的,美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入学的之前,一部分学生是由于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的美术专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考试失利或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已选择的美术专业,这样一来一部分学生对于美术课程之前的知识储备是不完善的,所以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是有差距的。其次就是由于受招生体制的影响,学校为了扩大招生,不惜降低“入学门槛”,导致部分文化基础较低、文化素养偏低的学生进入学校。(2)形象思维强但是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对认真体系的构建还不够健全,认知方法还不够成熟。然而艺术类的专业具有特定的隐形规则,要求学生要有发散性的思维,学生往往在此感到逻辑能力和理性思考的能力不足。美术专业要求学生在设计创作中要有发散思维和想象力,这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分析也会造成影响。(3)个性鲜明,富有创造激情。美术创作中要求学生尽量表现出自身的创作理念、创作主张以及创作手法。创作者需要自身具备丰富的情感、敏感的观察力以及浪漫主义的幻想才能在创作中表现出个人的主观意愿。学生正处于个性鲜明,富有创造激情的年龄阶段,有助于造就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但是学生的这种特征有时也会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差、行为思想比较偏激、不愿意服从别人的管理等许多负面效应。

1.2当前美术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经过对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的调查得知,85%的学生认为美术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是相当必要的,对整个专业知识的学习比较有利,能够拓展专业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15%左右的学生认为没什么必要开设,主要是不知道具体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学了之后有什么用处,学生认为技能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与就业看起来关联不大的就不感兴趣。经过了解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的美术专业课程需要改革,教学课程应该加强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联系,改变现有的教学方式,拓展教学内容,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适当的选择授课内容。学生希望美术教学课程能够在培养他们审美能力的同时,注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拥有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背景下,能够将自身所学作为专业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从调查中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学生对于美术专业基础课程的认识还是存在偏差的,因为还是有学生认为开设基础课程是没有必要的,这表现出了学生对于基础教学认识的片面性。毕竟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立竿见影的得到技能方面的提高,所以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时可以理解的。目前,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还是比较单一的,教学课堂依然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传统模式,这种单方进行知识灌溉的模式,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对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讲解,忽略学生的主观意识以及兴趣爱好。教师一般知识注重对教材知识理论的讲解,忽略个案的具体解构。虽然说理论是教育教学中的主要部分,但是这样就使得讲课内容枯燥乏味,对作品风格以及内涵达不到预期的掌握效果,因此,为适应时代需求,培养新型人才,应该适当地改变传统教条式的教学方式。

目前,美术职业学校中教师队伍综合实力还有所欠缺,师资调节不够合理。不同学历下的教师具备不同的专业水准及教学能力。从当前的教学来看,美术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主要分为:(1)具有高水平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师。这类教师虽然是专业出身,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实践教学方面还是经验有所不足。(2)具有专业技法的教师。这类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以实践应用为目的进行教学,但是在理论基础方面稍有欠缺。(3)校外专聘的非专业相关的教师,由于是外聘教师,所以这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教授时间断、教学深度不够等问题。由于师资力量方面的设置及人才引进机制问题,会造成教师队伍整体能力难以提高的窘状,对教学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美术职业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思路

2.1美术类专业应注重挖掘基础课程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

当前,许多学校对于美术专业基础课程都没有太过重视,忽略了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基础课程能够带领学生展开对美术史和美学的学习,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具有自我主观意识的对美术的审美和评价能力。基础课程能够引导学生从起初接触美术作品时只是带来感官刺激的层面上过渡到一种对自身性情的陶冶,让学生的意识和理想能够达到共鸣。东西方美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学生在欣赏这类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在欣赏的同时还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在借鉴前人绘画技巧的基础上破除形式格法的绘画体系,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特点。

2.2美术专业要注重在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

近年来,学生的人文素养一直处于比较滞后的处境,然而素质教育又是受教育者进行实现其他方面素质的前提保障。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能力发展、思想道德水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审美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注重在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目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人文素养是人的观念以及意识的一种体现,是受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人生观的影响的。在美术基础课程中通过对美的形态以及范畴的认知,学生可以了解到审美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其实没得范围是没有明确界定的,审视的角度不同从事物本身发现的美也就不同,有人眼中的没可能是那种豪迈粗犷的,有的人眼中的美可能就是悲壮、英武之美,还有可能是自然天成之美,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养成对自然、对社会独特的审美,以积极地人生态度面对生活。美术作品通常是以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引发他们的思考,但是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文化修养和知识储备的不同,所以对美术作品的认知和理解也会有差距。学生可以通过美术作品,发散思维,依据自身感受进行作品的想象和创作,根据自身素养,从不同角度表现出创新意识和创新作品。

3美术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关键

3.1探索多样化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目前,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思路下,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改进探索是相当有必要的。在课程改革的不断摸索过程中,探索出一种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所谓任务驱动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一个特定的任务为中心,在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教学资源的应用,进行自主探讨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都是带着既定任务区探索学习的,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会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能够逐渐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思考的学习能力。根据了解,任务驱动教学在非美术专业的学习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也有着显著的成效。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展示一些具有各个朝代明显特点的纹样,让学生进行图片的观摩和欣赏。当学生仔细欣赏研究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追问学生这些不同时期的纹样具有怎样的异同之处?学生将会根据教师之前导入的文化背景,进行思考,围绕教师提出的任务,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研究,或是上网查阅资料等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一个学习目标,如此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循环,最终达到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3.2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也在不断地深入,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多媒体能够通过声音、图像以及文本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实现抽象到具体的转化,美术教学中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是以抽象的语言或是文字对作品进行描述的,学生很难对这类作品进行理解,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这类抽象描述涉及到美术作品,画家以及时代背景以课件的形式或者视频材料的播放具体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有着强大的信息储备,能够弥补课本知识的局限性,将教材中无法满足教学要求的信息补充完整,依靠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后台,可以搜集大量的教学信息,能够节省出大量查找翻阅书籍的时间,给学生和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思考。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学生能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在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有着积极地作用。教师在应用多媒体的时候要掌握好应用的程度,不能盲目依赖,在教学中还是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的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提高教学效率。

3.3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

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其自身的素质水平以及业务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能力和成绩。教师在拥有良好的师德基础上还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对专业技能熟练掌握。教师的讲课方式以及人格魅力等因素都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思想,端正的行为,深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跟随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的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时刻关注美术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对本知识领域的内容以及知识结构进行整合。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下,对自身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及时进行更新调整,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为学生的知识汲取不断的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4教材的选择和开发

职业教育学校在选择美术专业教材的时候要充分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教材在选择方面要有针对性。在保留原有美术教材特征体系以及分片布局的基础上,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对中西方文化进行融合,选择出具有针对性的、适合学校学生群体的教材,达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的。

4结语

目前,正是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新时期,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新型实用人才。因此,美术职业教育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是相当必要的。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进行积累和尝试,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意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更新,以任务驱动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为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美术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提高良好的机会,取得良好的课程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敏.浅析新媒体时代下职业教育美术课程的变革[J].新校园:理论版,2012(1):34-35.

美术的专业知识篇8

美国是世界上实行知识产权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知识产权的法律建设可以追溯到联邦政府成立的第一天。美国的奠基人认识到专利和版权在鼓励研究和创新中的重要性,把其写入了《宪法》第一条第八款,国会有权“保障著作家和发明人对各自的著作和发明在一定的期限内的专有权利,以促进科学和实用艺术之进步”。1790年,美国颁布实施的第一部《专利法》,之后又对《专利法》进行了多次修订。

迄今,美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了全面执行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规定的各项义务,美国政府于1994年12月8日制订了《乌拉圭回合协议法》,对知识产权法律作了修改和改进。

二、知识产权的管理体制

(一)管理体系与管理机构

美国政府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由国会制定及修改《专利法》和相关法令;(2)联邦各级法院负责审理涉及专利的案件,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是最高权威机构,其判决对于包括美国专利商标局在内的所有政府机构、公司以及个人,都具有法律效力;(3)美国专利商标局主要承担专利的审查、公开等项事务性工作,不具备协调、指导全国专利工作的职能;(4)其他政府机构(如国防部、能源部、农业部、环保署、航空航天局、商业部、卫生部、各军种等)都拥有各自的专利管理部门,有权以各自机构的名义进行专利的申请、维护以及许可转让。

美国联邦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按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行政主管机关,如美国专利商标局,主管专利与商标业务。该局下设两大部门:一是专利、商标审查登记部门;二是专利、商标文件部门。前者主管专利、商标计划控制及审查、登记,后者主管有关文件分类、技术评估及预测等。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著作权局主管著作权业务,虽然著作权的取得并非以登记为条件,但实际上各部门的著作权都在著作权局登记。另一类是特别设立的与科技法律有关的机构。美国国会为了研究科技政策,草拟科技立法,修正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案,收集最新的科技资讯等目的而设立了相应的机构,如国会研究服务署、会计署、科技评估室、国会预算室。

(二)管理方式

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包括专利的申请、商标的注册及著作权的登记、技术的转移(或称之为专利的许可与实施的办理)、授权合同的拟定、收取权利金的计算、知识产权权益的保护、信息的追踪及资讯等,因性质及层次的不同,由不同的机构负责。

美国专利商标局负责专利和商标的受理、审查、注册或授权,同时也负责为社会提供文件资料的服务,主要分为专利和商标两个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是美国联邦政府中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部门。美国著作权局负责著作权的登记和管理。

联邦政府为了协调知识产权的资讯,促进技术转移,于1991年通过法案,并在1992年成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中心(nttC)”,该中心提供资讯及有关知识产权的管理培训,并建立了资讯档案,把全美700多个实验室以及数千个研究开发成果资料纳入了“应用技术资讯系统(FLC)”合作,通过全国6个“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Rtte)”进行技术评估、市场调查及技术中介等工作,是美国政府支持的规模最大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机构。

美国商务部对国有专利负有推广的职责,但专利的实施和推广主要是由企业自主决定,由专利权人根据需要和市场情况决定。

目前,在美国大约有500名专利人,他们活跃在美国各地,确认新技术并把潜在的买卖双方召集在一起,促进了技术转移。

(三)执法体制

美国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主要是司法保护。在执法方面,美国建立了多层次的司法体系。版权、注册商标、专利、植物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侵权案件的初审管辖法院为美国联邦地区法院。美国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一般是在州法院审理,州法院判决后,原被告双方如有不服可向联邦巡回法院上诉,联邦巡回法院的判决为终审判决。知识产权案件中的专利纠纷一般在联邦巡回法院审理,上诉则在联邦高级法院上诉法庭审理。联邦巡回法院的建立,减少了审理前的司法管辖权冲突,使专利制度更加稳定。除上述案件外,联邦地区法院还管辖涉及上述权利的不正当竞争和滥用商业秘密的初审案件。各州法院一般管辖州注册商标和按习惯法取得的商标侵权案及商业秘密的滥用和不正当竞争等案件。

在行政程序上,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对根据《美国关税法》(1930年)第三三七节规定的案件(包括侵犯知识产权的进口商品的案件)拥有管辖权。美国海关有权对准备进口美国的假冒商标的商品或盗版商品实行扣押。

在执法实践中,知识产权持有人可以获得制止侵权和保留证据的临时救济,还可获得制止进一步侵权的永久性禁令、赔偿及其他最终救济。对于严重侵犯版权和商标权的行为,美国执法制度还规定了刑事制裁措施。

同时,美国拥有一支专业素质较高的律师队伍,因此美国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多数在原被告双方律师的不断接触和商讨中得到解决,经双方律师商讨后仍不能解决的才诉诸法庭;由于美国解决纠纷的方式是法庭审判,法庭审理的时间较长,纠纷双方的费和诉讼费支出较大,因此多数纠纷当事人都希望通过律师之间的商讨得到解决,事实上许多纠纷也是这样解决的,这构成了美国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案的一大特色。美国知识产权法律律师协会(aipLa)是美国知识产权律师的社团组织,负责组织会员研究知识产权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会员与各方面的关系,组织会员开展对外的交流合作,并每年春、秋两季举办大型学术会议,秋季的学术年会目前在世界已有了一定的影响。

三、专利管理政策

(一)专利管理政策的发展阶段

美国现行《专利法》是1952年颁布的,这部《专利法》中所体现的美国政府专利管理政策,也随着近年来美国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而进行了几次改变,呈现出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专利权属争议阶段(1963年以前)。在这一时期,对于在执行政府合同过程中所产生发明的专利权是由政府拥有还是由承包商保留的问题,一直是争论不休的。由于在此之前,美国政府未曾就这一问题制定出统一的专利管理政策,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政府部局各行其道、各执一词,但总体上不外乎存在两种观点:(1)放权观点,认为在政府合同所产生发明的专利权属问题上,除了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发明外,其他发明的专利权都应由承包商保留,同时许可政府有关部局拥有为政府目的免费使用的权利。(2)收权观点,认为由政府合同产生的发明的专利权应当归政府所有,承包商只拥有免费使用权。

第二阶段——政府主导阶段(1963年至70年代末)。1963年10月,肯尼迪总统了“总统专利政策说明”,首次试图制定一个统一的政府专利管理政策。该政策说明指出,要合理解决政府合同所产生专利的权利归属问题,以便使发明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利益。但是,公众利益的平衡与实现毕竟是一个很难衡量的目标,因此,美国政府的这一政策还是对专利权的归属问题采取了灵活的原则,做出的是比较笼统的规定,即在政府获得专利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利益时,由政府获得专利权,而其他情况或一般情况下,则由承包商保留专利权。

第三阶段——促进专利的商业化实施阶段(1980年实施“Bayh-Dole法案”以后)。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由参议院贝耶(Bayh)及多尔(Dole)提出的“Bayh-Dole法案”,也称“大学、小企业专利程序法案”(即96-517号公法、美国法典第35篇第18章“联邦资助所产生发明的专利权”)。该法案允许小企业和非营利性质机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保留执行政府合同所产生发明的专利权,即有权就其完成的联邦资助项目所产生的发明以自身名义申请专利并享有专利权,而政府只保留一种介入权(march-inRight),只有当专利权人不采取有效步骤实施发明或政府出于公众健康或安全考虑的情况下,政府才有权责成专利权人向合理的申请者以实施许可方式转让该项权利。

(二)“Bayh-Dole法案”实际执行过程

“Bayh-Dole法案”的具体执行程序是,在政府资助项目中,当发明人已经确认一项发明产生时,应及时向所在单位有关管理部门报告,该单位应在2个月内向相关的政府资助机构报告。受政府资助的单位在向提供经费的政府机构提出书面报告两年内,有权选择是否以自己的名义申请专利。如果该研制单位想要申请这个专利,则应向联邦机构提出书面报告,并在随后一年内提出申请;如果研究单位无意于拥有这项专利,也应报告给联邦机构,联邦机构可以自己的名义申请专利,或向社会公开。

“Bayh-Dole法案”适用于美国所有的政府机构,包括国防领域的政府机构以及军队,规定除了这些部门需要保密和技术由保密法管辖外,对于民技术、军民通用技术等无需保密的技术,都应和民用部门一样,积极申请专利关转让实施许可。

1984年美国国会的修正案又把“Bayh-Dole法案”扩大到了联邦政府所有、由合同商管理的研究机构,这样一来,政府合同所产生专利权的拥有者范围进一步扩大了。“Bayh-Dole法案”唯一不涉及的仅有联邦政府所有并直接管理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所完成的发明专利仍然归联邦机构所有。这次修改还涉及到了专利实施后的利益分配问题,在注重保护从事技术开发的科研人员的实际利益的同时,对专利使用费的使用也做出了一些限制,以避免某些承包商不合理地使用该项资金。

“Bayh-Dole法案”的实施,使大学等研究机构所拥有的专利数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并使这些机构乐于转让他们的专利技术,对发明的商品化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

(三)政府机构对其拥有并直接管理的研究机构的专利管理政策

美国政府机构的专利管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政府拨款项目(完成单位与拨款机构没有隶属关系)的管理,二是对隶属于政府机构的研究单位的管理。以上所提及的,是美国政府对于前者的管理,而对于隶属于政府机构的研究单位,则遵循着不同的政策进行管理。一直以来,对政府拥有并直接经营的科研机构产生的发明,政府机构以自己的名义申请专利并拥有专利权。

一方面,美国联邦政府的科研经费大量拨发给联邦机构外的大学、研究机构和公司;另一方面,美国政府极为重视政府所属和直接拥有研究机构的科研工作。隶属于各个政府机构的研究中心、实验室雇用了美国1/6的科学家,拥有全国1/5的试验设备。对这支队伍所产生发明的专利权,一直由相应的政府机构,如国防部、海军、农业部等代表国家拥有的掌握。在这种情形下,美国政府各部门、机构拥有大量的专利。

政府机构代表国家拥有和掌握一些特殊领域或重要领域技术的专利,对于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技术创新和社会技术储备量的增加,同时也为了使社会技术资源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政府对这部分专利的管理政策,也在向促使其在严格管理体系的控制下规范地实施及转化的方面发展。

为了促进联邦政府机构拥有的专利的商业化实施,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斯蒂文森-威尔德勒(Stevenson-wydler)法案”也称“联邦技术转移法案”。该法案旨在促进联邦政府直属的研究机构与工业界的合作,促进联邦政府拥有的专利向市场转移。该法案规定:“所有公司、大学、研究机构对与联邦直属研究机构合作研究完成的发明,可享有专利权,联邦政府只保留一种在一定情况下的使用权。”该法案还规定,所有联邦政府机构的研究与开发预算中,应有0.5%的款项用于技术转让,另外,联邦政府机构可以保留一部分从技术转让获得的许可费,用于技术转让基金及返回到研究机构中使用。在“Stevenson-wydler法案”颁布后,美国各政府部门都成立了相应的技术转让机构。这些技术转让机构的存在对联邦政府所拥有专利的实施转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由政府合同产生的专利管理

(1)从总体上讲,除了涉及国家安全或出于更好地保护公共利益的考虑之外,政府合同所产生的专利权一般由承包商保留。

(2)在承包商保留专利权的情况下,政府拥有无偿使用权、转让发明专利的审批权以及优先发展本国工业的权利。同时,保留知识产权的承包商负有一定的义务。

(3)在承包商保留专利权的情况下,政府拥有一定条件下的“介入权”,当出现以下情形时,政府有权责成承包商转让该项专利的使用权:合理的比较长的时间内承包商未采取有效步骤实施该发明;承包商未满足有关国家安全或公共利益的要求;承包商使用或转让该发明违反了国家的规定。

(4)把承包商保留专利权的范围扩大到企业和营利性机构的重要前提是,政府合同产生的发明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而合理行使该专利权有利于发明的商业应用,并能够更好地保护政府和公众的利益。

(5)管理政策适用于美国所有的政府机构,包括国防领域的政府机构以及军队,除了这些部门需要保密的技术由保密法管辖外,对于民技术、军民通用技术等无需保密的技术,都应和民用部门一样,积极申请专利并转让实施许可。

(6)政府机构代表国家拥有和掌握一些特殊领域或重要领域技术的专利。但随着技术创新和社会技术储备量的增加,同时也为了使社会技术资源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政府对这部分专利的管理政策,也在向促使其在严格管理体系的控制下规范地实施及转化的方向发展。

四、启示与借鉴

(一)知识产权制度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政策手段

建国200多年来,美国经济、科技、军事等多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不仅与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密切相关,知识产权制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鼓励创新,通过专利制度自身促进发明创造和技术进步,促进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利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获取最大经济收益和市场份额。美国知识产权制度和司法体系的有效运转,实现了对知识劳动成果的资产化、法律化,并形成了科技、经济的有序竞争,促进了美国企业从技术创新中获取最大利润。

(二)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需要,及时调整专利政策

美国知识产权的构架、实施细则以及知识产权政策的调整,都是基于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并不断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美国《专利法》与其他国家《专利法》的差别,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美国政府对本国利益的一种保护,特别是对跨国公司利益的维护。如,美国目前仍在执行的专利授权公开制度,使得美国企业一切不可获得专利法律保护的技术都不对世界公开,而它们却可以从其他国家申请专利18个月公开的文件中获取新技术信息;又如,美国现行实施先发明制实际上只适合于美国的申请人。

同时,美国的知识产权工作注重团队作战精神,无论是政府制定政策,还是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工作,处处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团队作战精神。涉及知识产权的各个方面,各部门、各层次相互配合的都是协同作战,使这一制度的作用在企业和国民经济发展能得到有效地发挥。

(三)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加强对政府资助和拨款项目产生的知识产权的管理

美国作为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市场经济体制早已步入成熟发展阶段,政府的职能也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服务功能上。由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美国的政府机构在整个社会运行中的管理作用远不如我国政府机构对社会的作用,但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介入则很深,管理上也较之我国政府更加缜密和严格。特别是对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拨款产生的专利权的管理上,不是放任,而是宏观上有政策指导,具体项目上也有专门机构操作、经营。

(四)外交、贸易等多种手段并用,保护海外知识产权

美国政府认为,以专利权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是美国新经济的基础,也是当代美国经济的核心利益之一。因此,保护美国在海外的知识产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相关法律,为美国应付在海外知识产权被侵犯提供法律基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特殊301条款。该条款规定,美国贸易代表呈送一份年度报告,列出拒绝有效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的国家并注明其中的重点国家;在确定重点国家后30天内,美国贸易代表开始对这些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进行调查,在半年内做出采取报复措施的决定,即实施进口限额,增加进口关税,或取消贸易优惠待遇。同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还在每年一度的国别贸易壁垒报告中对各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估。在多边外交活动中,特别是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中,美国不但使有关反补贴的规则便利于美国技术政策的制定与运作,而且使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条款体现美国的利益需要。

美国把知识产权列为贸易政策的关键部分,以创造一个更加尊重知识产权的国际框架。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wto谈判所达成的一揽子协定提高了美国发明人和知识产权持有人在海外获得和维护平行权利的能力。尽管现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各国间对于知识产权法律、管理和执法的纠纷完全可以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知识产权理事会解决,但美国仍然抓住特别301大棒不放,这样可以更及时、有力、不受干扰地反应美国的意志。

(五)企业普遍把知识产权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和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为了竞争,美国企业界越来越重视对各种各类智力劳动成果给予知识产权保护,并通过执法维护其商业利益,获得企业市场竞争力。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断要求美国政府强化对美国企业最具竞争实力的智力劳动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保护范围,以保护美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优势。如美国近年来对计算机软件、商业方法、基因工程实施的知识产权及专利保护政策就是最好的说明。

美术的专业知识篇9

[摘要]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美容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突出医学美容专业特色,全面进行解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医学美容专业解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医学美容;解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c)-120-01

随着我国医学的迅猛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期一门新的医学学科――医学美容专业产生了,与其相应的美容医学教育体系随之建立。医学美容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要求具备一定的学历,并取得医疗美容主治医师资格证。对医学美容技术人才更要加强基础知识培养,为今后从事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医学美容专业的解剖学教学一直是照搬或参照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和教案,教学内容对于医学美容专业学生来讲“偏多、偏深、背离实用”,与医学美容专业的临床应用性不足[1]。因此进行解剖教学时,结合医学美容技术特点,适当与临床美容联系,培养出更多实用型医学美容人才已成为医学美容专业解剖学教学改革的重点。

1医学美容专业特点及解剖学教学结合

医学美容专业教学大纲一般参照临床医学专业,大多难度较大、内容较多、对医学美容专业不太适用,使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进行该专业的解剖教学时应与临床美容知识相联系,如:讲述面肌时,可联系临床唇裂及修补术,讲述腭骨可联系腭裂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解剖和医学美容技术密切相关,是学好专业技术的敲门砖,从而主动学习。另外,在解剖教学中要体现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特点,压缩对医学美容专业来说是并不重要的内容,如神经系统、内脏部分的课时;对与临床美容相关的内容多作介绍,如讲解眼球周围肌肉时,可适当联系临床常见的斜视、上睑下垂等病例;删除抽象并与该专业相关性不大的内容,加强专业相关解剖知识的讲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教材的改革

医学美容专业使用的解剖学教材,延续传统系统解剖学的内容,内容多,对美容专业实用性相对较低,改革教材可突出美容专业特色,与美容专业相关解剖知识详解,做到详略得当,达到解剖与美容的较好结合。编写规范化、专业化的美容解剖学,强化专业特征,并体现解剖知识为医学美容技术服务的功能。

3提高和培养解剖学教师创新意识和专业素质

近年来由于美容专业在本、专科设置的普及,美容专业解剖学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而部分教师缺乏医学专业的解剖学教学经验,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往往与医疗专业雷同,并且对美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在教学中仅仅介绍解剖学知识,而不能将解剖学知识和临床的美容操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充分体现医学美容专业的解剖学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用型美容人才的培养[2]。因此,美容专业的解剖学教师应适应现代美容学发展的需要,深入美容单位作临床实践,将解剖学与临床医学美容学紧密联系起来,使解剖学教师真正了解临床美容工作中最需要的解剖学知识是什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适应美容专业的发展,为培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专业素质、熟练的美容操作技术的高层次美容人才积累足够的知识储备。

3改革教学手段,重视多媒体课件

近年来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极大的解决的了解剖教学的诸多问题,大量的图片可供学生观看,直观地加深印象,实验课中则更易实践观察及学习,并且适当运用医学Flash动画,活跃课堂气氛[3]。如讲到眼睑时,可添加重睑手术前后对比的动画。美容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可运用多媒体这一有效手段,增添美容相关发展及解剖在美容中的应用,以增强学生兴趣。

4创新授课方式增加教学趣味性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学生均是第一次接触解剖,对各类挂图、标本、图片具有较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抓住这一特点,加强学生注意力,同时联系临床病例,使学生兴趣更加浓厚,主动学习解剖知识[4],另外教师良好的师德及幽默的语言都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学习的热情[5]。

总之,医学美容专业解剖学教学,必须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将以临床医学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向“突出美容,注重人文,加强应用”为主的课程体系转变,培养出更优秀和实用的医学美容技术人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临床美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美容人员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美容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和较强的临床美容实践能力。故而针对教材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转变,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仍将是我们今后不断进行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敖绍勇,周清萍.美容医学“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建立与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2):1733-1734.

[2]吴勇.高职医学美容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8):972-973.

[3]佟浩,王振宇,段坤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人体解剖教学中的探讨[J].解剖科学进展,2002,8(3):228.

[4]骆世芳,孙善全.浅谈美容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5):485-486.

美术的专业知识篇10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33-01

一、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培养目标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高职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往往不同于中职和普通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目标。我国的高职美术教学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高职美术教育着重培养应用型美术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毕业生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时,不能忽视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在日常学习中应以就业方向为主,不断提升美术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大幅度地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二、国内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教育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我国的高职美术教育规模逐渐扩大,每年各大高职院校都要进行对外扩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水平并未能得以提高,许多的高职美术教育专业老师资源极度匮乏,日常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此外,部分高职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明确。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还是以培养画家为主要教学目标,忽略与社会实际现状的联系,不能培养适应时展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专业性美术人才。

(二)教育方法不科学,学生操作能力弱

国内的高职美术教育依旧受到传统美术教学方法的限制,从而导致现代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水平很难取得大幅度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如何推动美术教育科学化建设进程已经成为各大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因为教学方法缺乏合理性,高职美术教育中存在教材内容偏离实际社会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很难适应自身工作,很大程度上促使其工作效率低下。还有一些高职美术教育一味地注重理论知识较学,忽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尤其是我国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特别注重对理论专业知识的教学,使得一些相关性的专业技能培养处于边缘状态,进而严重阻碍了美术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的提高。

(三)改革进程缓慢,实施力度小

高职美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很难满足社会需求,尽管社会不断提倡高职美术教育体系进行改革,然而与之相反的现实状况是许多院校的美术教学改革常常处于被动中,改革进程缓慢,改革制度执行力度小。更有甚者是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老师不知改革工作如何开展,无法正确认识到社会对美术人才的具体要求,更不能意识到只有通过对美术教育体系的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时展进程的专业性美术人才。

三、高职美术教育的改革途径

(一)变更课程体制,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向与课程体制制定紧密相关,因此,改革高职美术教育体系首先要变更课程体制。高职美术专业教材应该在以往内容基础之上,根据时展的需求融入新的元素,必须以市场需求为教学改革的导向。教学课程的设置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教学方向应该有针对性。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操作技能,从而推动专业化的美术人才全面发展。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建设,增强学生适应力

高职美术教育不应该只为培养画家而展开教学,而是要注重美术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今社会更加需要的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全能型人才,所以国内的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实践性教学建设。学校可以通过实际案例、项目组织教学,使得学生依据课堂上实践性教学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完成一个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

(三)更新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

高职美术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美术教学框架,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迎合社会人才市场对美术专业人才的要求,高职美术教育要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专业性美术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高职美术教学要加强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思路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职业型与技术型有机结合。

我国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必须要顺应时展的需求,大力培养专业型、实用型以及复合型人才。根据美术行业对美术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国内各大高职院校应该加快美术教育改革进程,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学设计方向与学生日后就业相联系,积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