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的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3:13

心理素质的训练篇1

怎样保持最佳的歌唱状态,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我们常看到在学校艺术比赛、演出时,有些人由于歌唱心理素质欠佳,在演唱过程中心理失控,使自身的演唱水平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鉴于这类问题,笔者认为:在从事课堂教学和演唱中必须探索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歌唱者进行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从广义上讲,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歌唱者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为演唱取得优异成绩做好心理准备;从狭义上讲,就是培养歌唱者善于控制和调节自我心理状态的能力,在演唱时能置入角色之中,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

心理训练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达到调节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发展应用心理机能,促进最佳竞技状态的出现,以增强适应能力。喻宜萱教授在《十几年来音乐院校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一书中,着重指出:“要重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正确心理,是声乐基础训练之一。”她还说:“从这几年的经验中,我们懂得了要在训练之前,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必须指明一个人的心理不自然、不平静,精神不集中、不充沛就不能发出美好的声音,就不会唱好歌曲,只有当他(她)内心充满歌唱的愿望时,只有当她(他)具有真挚的学习信心时,才能做好课堂上的作业。因为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的歌唱情绪,使学生从训练之初,就养成一种良好的歌唱精神状态,非常自然地、诚挚地、聚精会神地、严格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当然,一切艺术无不受它那独特的表现形式的局限。正如前人所谓“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泉者不能绘其声,绘人者不能绘其情”等等。就歌唱心理而论,虽然在歌唱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并非能解决一切问题。

凡事都应循序渐进。学习歌唱也是一样,它既有主观能动的因素,又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在主观因素中歌唱的机能运动有技巧、能力两方面的问题。在技巧上如学会吸入深的气息,打开喉咙,找到高位置,咬字、吐字方法得当。准确地说,方法对路可以领会快、走捷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歌唱中肌肉运动的能力,如深气息控制中运行,各声区的连通与高位置的开放,咬字、吐字的灵活、准确有意识长期磨炼及不断反馈、调节,并非一下子能做到的。对技巧的要求要严格,力求准确无误。对能力的要求则要因人因时而宜,不能操之过急。主观因素中,重要的是歌唱心理能否平衡,歌唱的生理条件好坏等等。在客观条件中,教师的水平和能力,日常音乐对你的影响及学习环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

正在学习的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要求。有些人不顾自己的条件、综合音乐素养能力,不顾客观条件的种种制约,脱离实际地把标准定得过高、太快,根本非能力所及。于是整天盲目的练习,使噪子过度疲劳,甚至声音沙哑后还在继续练唱,这不但对于学习没有好处,反倒有害。另有些人,只要一练,就苛求气息、位置、状态等方面要十全十美,对自己过分要求,完全脱离了学习的规律,完全不考虑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效应,结果造成思想负担重,从而导致歌唱器官运用失调。长期下去,必然会形成恶性循环,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学习。

为了避免挫折感,最好把学习的目标,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这样便能头脑清醒,精神振奋,心情舒畅,促进歌唱欲望,达到学习心理平衡及歌唱机制的有效调节。

心理素质的训练篇2

论文摘要:在田径运动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运动完成的质量和能否取得比赛的好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田径运动训练时,既要加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又要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一、身体素质的训练

1.力量素质训练。力量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各种体育活动都是由肌肉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力量牵拉骨骼进行运动,跑、跳、投等运动均离不开力量素质。力量素质好,必然地对身体控制能力强、关节的稳定性好,在运动过程中疲劳出现得较晚,可以大量减少损伤的发生,因此它在预防运动损伤中起着关键作用。短跑、跳远及跨栏运动中易发生股后肌群拉伤,这主要是由于股后群肌肉力量本身就很弱而在训练中常常又得不到到重视造成的,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大股后群肌肉的力量训练,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股后群肌肉损伤。

2.平衡能力训练。机体的平衡主要是由前庭分析器来控制,如机体的位移、起伏、旋转、加速及空间位置等。而肢体的平衡则主要由本体感受器来控制,如完成动作过程中肢体的位置的控制;跑步时虽然路不平整,但也不会摔倒,也会扭伤踝关节,这正是由于本体感受器的精确控制。但是在受伤特别是关节或肌健受伤后,由于一些解剖关系发生改变,如组织的撕裂、破坏本体感受器装置及其功能也会被坏,从而失去了对肢置的精确控制,极易造成再次损伤,而这一环节易忽视,,因此,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平衡能力的训练,一旦出现损伤,除了进行功能性恢复训练,一定还要进行平衡能力恢复的训练。

3.耐力素质训练。田径运动损伤中慢性损伤和劳损最为多见,尤其是中长距离项目更要注意。有的损伤虽然不至于让运动员停止训练,但正由于大多数运动员都在此种情况下坚持训练,所以在长期训练积累后会出现难以痊愈的慢性损伤和劳损。中长跑时因膝关节长时间反复曲伸,髂胫束因此而来回地前后滑动,与股骨外髁之间反复磨擦,易导致膝外侧疼痛征候群等,还会引起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甚至骨折;马拉松运动员常发生膝外侧疼痛综合征,胫前肌腱鞘炎及足趾挤压伤。现代研究表明,系统地关节和肌肉力量耐力训练对减少这些损伤非常有效。在耐力训练的结束期还会出现的肌肉酸痛、僵硬现象,这可能是由于疲劳提高了肌肉感受系统(肌梭)兴奋性,从而使被劳损的肌群处于较长时间酸痛或僵硬状态,这种僵硬如不能及时的消除,就可逐渐积累发展成为慢性软组织损伤。因此,在每次耐力训练的结束期应做一些调整活动以放松肌肉,如:提踵、转体走、放松摆臂、踢腿等使心跳、呼吸趋于平静,使血液向全身分散,这对预防慢性运动损伤大有裨益。

4.灵敏和协调性训练。灵敏、协调素质都是较复杂的运动素质,是运动技能和各种素质在运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大脑皮层运动动力定型的完善和神经过程灵活性是完成运动技能,动作协调稳定而且高度自动化,在活动中表现为灵活而省力。在环境条件突然发生变化时,还需要创造出新的动作来适应新的条件。这就要求神经中枢的机能活动性和分析综合能力高度发展,迅速对情况作出判断,当机立断地完成新的动作。在田径运动中,上肢和下肢的不协调、主动肌和被动肌的不协调、呼吸和用力不协调及人体和器械不协调等都是造成肌肉拉伤的重要原因。灵敏和协调性的改善可提高应激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例如,在跳远、跳高、撑杆跳等项目落地过程中,虽出现不正常的落地姿势,但如果灵敏协调性较好,可以很快调整过来,以安全的姿势落地。

5.柔韧素质训练。柔韧素质训练是预防田径运动损伤的重要素质。柔韧性包括关节活动的幅度及跨关节的肌肉、韧带、肌腱、皮肤的伸展性。关节活动幅度小,肌肉伸展性差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强柔韧性练习,可以提高关节肌肉的灵活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对抗肌的协调性及紧张和放松的能力,从而减少运动损伤。柔韧素质训练一定要动静结合,如果静力练习时间过长,被拉长的韧带、肌肉恢复时间又不足,不仅不能达到练习的目的,而且还可能引起关节松脱或肌肉松弛,因此,在柔韧练习中必须要辅以摆腿、踢腿等动力性练习。此外,在平时训练中柔韧和力量一定要结合进行,尤其是在力量训练之后更应采用专门的牵拉练习来帮助肌肉疲劳的恢复。

二、心理素质训练??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2.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

3.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4.自我监控。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朱丽萍,吕金江.重视高校体育课田径教学[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3).

[2]李雪峰.素质教育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运用[j].运城学院学报,2007,(2).

心理素质的训练篇3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8-000-02

摘要在现代高强度高对抗的篮球运动中,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对比赛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保证运动员技战术的正常发挥;反之,心理素质不稳定会导致运动员发挥失常。所以,在现代篮球的发展中不仅要培养运动员的技战术,同时要加强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

关键词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在新时代的篮球运动中运动员不仅具有高超的篮球技术,同时还要具有过硬的心里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对比赛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只是个认识问题、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个训练问题、时间问题,必须从时间上去寻找尽心训练的途径让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得到加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沈阳体育学院篮球专项的学生进行研究调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文体育学术期刊和体育著作等文献,获取了近五年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借鉴其中的期刊和著作对本论文进行研究。

2.观察法

在校期间对沈阳体育学院篮球专项的学生进行观察。

3.访谈法

对沈阳体育学院的篮球运动员和教练员进行面放座谈,广发了解我院篮球运动员的信息,为本论文提供现实依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

篮球运动员专项心理训练是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和竞赛的需要,对运动员施加影响,促使其能在比赛极度紧张的条件下保持与提高自己的情绪状态,具有自己调节的能力,以利发挥运动能力的心理过程。篮球专项心理训练还可以改进球队内部的相互关系,使队员团结一致向着统一的目标努力,保证了球队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在比赛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二)心理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发展运动员进行训练和参加比赛所需的心理品质,克服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激发运动员从事训练和比赛的良好动机。心理训练的任务是:适应能力,特别是比赛活动,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和适应的兴奋状态;对完成技术动作有很好的自控能力;能调节和消除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紧张状态;能在瞬间做出准确的时空判断和较好的“时机感”;有坚强的意志,在训练和比赛中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克服困难而努力。

(三)篮球运动员的篮球意识的培养

篮球意识的形成有其独自的规律性,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而得到升华。篮球运动员活动过程中都与运动员的观察力、分析判断能力、反应能力、战术思维能力密切相关,这些都是篮球意识活动能力的要素。可见,培养运动员的篮球意识,就是要在训练和实战过程中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使其在正确思维模式的引导下不断总结,积累实战经验,巩固正确的篮球意识。

(四)篮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运动动员意志训练过程中使用附加困难的方法

方法原理和主要方向方法

使用在疲劳背景下延长训练的时间、次数(预先不告诉运动员)和有关的附加作业1.克服追加距离段要求,并在成组越野跑结束时超越的定向

2.在比赛训练结束时使用追加时间和阶段,带取胜的定向

3.在杠铃练习系列结束时使用追加的次数,带极限性重复次数的定向

在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或使用不习惯的器材和设备进行训练(方向―形成技能的可靠性,培养信心)

1.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进行训练

2.在变化很大的条件下,或在山上、在松软的土地上、在使用水阻力的条件下完成周期性训练。

3.从室内转到室外场地进行训练课

4.周期性使用不同质量、重量和不同运动器材的练习

5.带重物跑或跳(铅腰带、加重鞋等)

改变行动的实际条件和空间条件,目的是提高完成的准确性和信心

1.在缩小的范围内投不同重量的运动辅助器具

2.使用狭窄的调高架和撑杆调高

3.在缩小的赛台上进行拳击练习

4.在足球和冰球场地上缩小球门进行射门练习

培养篮球意志品质的方法就是要不断的提高加大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程度的定向。培养篮球意志品质就要系统地增加难度与负荷来组织训练。

(五)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方法

1.赛前心理训练

赛前心理训练是为比赛做好心理准备,克服心理的不适应性,提高比赛自我调节能力,为比赛打好基础。

(1)根据对手的战术、技术、和心理状态特点制定心理训练

教练员通过假想对手所要采用的战术及相应的心理状态,结合本方的战术和人员部署及队员之间的心里默契、可承受的心理负担的实际,来确定心理训练的内容,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产生积极地心理影响,增加抵御对方心理压力的能力。

(2)根据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行模拟心理训练

教练员堆在模拟比赛中暴露的心理障碍,针对性的采取心理调节加以纠正,进行弥补训练从而减少运动员在比赛中失误的次数。在模拟比赛中尽可能的记录和收集各种心理反应,用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心理调节,让运动员处于最佳状态。

(3)做好比赛环境的心理训练

在比赛临近时,安排运动员到比赛相似的现场去训练是很重要的。但是仅仅靠对自然环境的消极适应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意识的心理训练,加强自我主动地调节,以缩短适应的过程和提高运动员性格矛盾的适应度。

2.赛中心理训练

(1)比赛场上的心理调节训练

在比赛中心理训练目的就是发展和维持赛前的最佳心理状态,并根据比赛中双方心理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及调节手段。如在比赛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对方战术的变化、双方比分交替上升、比分落后太多等都会对运动员造成心理障碍。这就要求教练员在平时训练中针对队员内心的变化情况,并做好各种心理调节手段以备随时运用。这就需要进行长时期的心理训练,从而达到队员与教练员走之间形成一种默契。

(2)赛场身心恢复训练

在比赛中运动员体力和脑力都消耗极大,尤其是双方实力同等的情况下,消耗量就更大。因此,对原利用比赛间隙进行体力和脑力恢复对比赛的胜负是至关重要的,教练员必须采取心理调节的措施,如注意力转移和精神放松等,来加快运动员能量的恢复,这是坚持比赛并最终取得比赛胜利的重要保障。

(3)赛后心理训练

随着比赛的结束,运动员的情绪不会随着比赛的结束而消散,有的会延续到赛后。有的运动失败后会迁怒于人,推卸责任;有的因为胜利而得意忘形。所以解决赛后运动员遗留的情绪问题。总之,采用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措施和方法,不能让运动员放任自流。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心理训练是现代化技术发展的需要,运动员心理训练就是对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教育过程,使运动员具有提高运动水平所需要的心理品质,掌握自我调整能力,挖掘心理潜力,为在训练和比赛中身体和技、战术的正常或超常发挥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做好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训练工作对篮球比赛水平的提高有非常直接的作用。良好的篮球意识和过硬的意志品质是篮球运动员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也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因素。

3.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长期、系统、科学的训练积累而成。

(二)建议

1.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一个教育过程,应遵循自觉自愿、重视个体差异、持之以恒的原则,要根据训练、比赛的不同时期,有重点、有区别地进行心理训练。

2.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要有针对性,并且心理训练必须与身体、技术、战术等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3.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遵循一般技能训练的规律,因此,对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必须长期、系统地进行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民治.现代篮球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李炽梅.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及极其训练[J].体育心理.2003.4.

[3]刘慧丽.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28.

[4]朱林凯,王静妍.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比赛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2.6(25).

[5]陈康.关于高校篮球特招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版.2003.3.47(24).

心理素质的训练篇4

一 散打训练中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

1 紧张情绪及产生原因

紧张是人的压力环境下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人的紧张情绪可能是适宜的、积极的,也可能是不适宜的、消极的,这主要取决于个体活动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即感知、记忆、思维等。紧张的行为反应可能表现为抑制行为,也可能表现为激化行为,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有明显的能力消耗。

散打运动是一种激烈的对抗项目。在这种运动中,个别运动员会产生紧张情绪,身体机能发生本能反射变化,其中包括中枢神经兴奋,物质代谢减弱,脉搏、呼吸、血压、体温、汗腺活动和血糖水平的变化等。情绪过度紧张主要是由刺激物引起的大脑皮层对皮下中枢和植物神经系统调节作用减弱的结果。具体来说,由于散打运动的对抗性和激烈性很强,练习者需要“短兵相接”,所以经常出现身体接触、碰撞,容易造成伤害。于是有些学生在训练中会产生恐惧,出现“四怕心理”,即怕打、怕摔、怕倒、怕伤。这种心理会导致身心不安和情绪过度紧张。

2 恐惧情绪及产生原因

恐惧是指在主观感受到危险的情况下个体产生的强烈的情绪反应。此种反应带有个体自觉的痛苦感受,并伴有交感神经兴奋、肌肉紧张、手足发冷、四肢无力、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大量出汗等症状,以及准备逃离危险的本能倾向。

恐惧是在对现实环境有危险性的评价基础上产生的。当学员在散打训练中认为动作过难或要求过高,或在参加非常重要又有相当难度的训练时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散打训练中产生恐惧情绪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讲,散打运动有很多特有的动作姿势,难度很大,容易导致学员害怕动作失败或者害怕受伤;从主观上讲,学员自身的学习兴趣、身体条件、运动能力、意志品质及过去发生的伤害事故等原因,都会导致他们在散打训练中产生恐惧情绪。

二 散打的心理训练

1 目标设置训练

目标设置训练是指对动机性活动将要到达的最后结果进行的规划。目标设置直接关系到训练的方法和强度。正确、有效的目标设置可以集中人的能量,激发、引导和组织人的活动,是行为的重要推动力量。

2 确定任务定向目标

任务定向是强调纵向的比较,即自己与自己相比,注重个人努力、已掌握技能、充分完成目标的心理定向。它有助于内部动机的维持和提高。自我定向则是强调自己和他人横向的比较,注重社会的参照,已超过他认为目标的心理定向。单纯的自我定向往往对运动员的内部动机有损害作用。因此每位散打运动员都要设置任务定向的目标。

3 一般心理训练

一般心理训练也称长期心理训练,其过程从运动员接受散打专项训练开始,直至运动生涯结束。由此可见,一般心理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心理教育过程,对散打运动员的成才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将它贯穿在运动员整个运动生涯的全过程。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乃至日常生活的细节中,都应将心理训练与身体训练、技战术训练的具体内容和手段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起来,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1)培养和提高运动员对专项运动的兴趣、需要、动机、性格和气质等人性特征;

(2)改善运动员的各种感知觉过程,形成和完善对该项运动具有重要意义的专门感知觉能力;

(3)培养和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品质,以便在竞赛条件下能形成各种迅速而准确的定向;

(4)提高和完善运动员的思维、想象能力以及快速、准确、灵活的操作能力和运动表象能力;

(5)发展和完善专项运动所需要的情绪、意志特征,尤其是对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果敢、顽强、镇定的意志品质;

(6)熟练掌握并运用自我心理调整的策略、方法和手段。

4 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是体育运动领域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被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具体操作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重现某种技术动作或运动情境的形象,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过程。表象训练有利于建立和巩固动作的动力定型,有助于加快运动训练和加深动作记忆,训练和比赛前对于成功动作表现的体验可以增强战术意志,对技术的动作控制将起到动员作用,使运动员充满必胜的信心,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对散打运动项目进行表象训练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巩固已掌握技能的动力定型、强化战术意识及形成良好的准备状态。运动员可以在每次训练后的休息时间时,排除干扰,进行放松练习,然后对某些技术动作进行表象或进行战术模拟“演练”,以强化和加深对动作的印象。另外还可以在头脑中想出一至数个自己认为完成训练时最成功的图像,并尽可能持久地保持这一图像,使其在头脑中能被清晰地反映出来。然后便会在恰当的时机自如地施展出这些印象深刻的动作,从而制敌取胜。

5 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是针对散打比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的过程。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散打运动员对比赛应激情境的适应能力,在头脑中建立合理的动力定型结构,一边是使技术战术在千变万化的情况下得到正常发挥。模拟训练的内容设计应尽可能与实际比赛中散打实战的情况相似,以此提高学员应付各种情况的能力。

模拟训练可分为实景模拟和语言、图像模拟两类。实景模拟是通过设置逼真的竞赛情景条件让运动员感受到正式比赛的气氛。包括模拟对手可能采用的技术、战术,赛场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比赛的天气、场地、观众的行为等。例如在针对对手技术的模拟训练中,可以让陪练员模仿对手的技术风格、战术特点等来进行模拟实践,或根据对手的技术特点进行针对性喂招训练,来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适应能力。

语言图像的模拟是指利用语言或图像描述比赛的情景。例如,模拟裁判的误判、对手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通过电影、播放录音等来演示对手的特征和比赛的气氛等,以便使运动员形成对比赛情况的限期适应。

6 赛前心理训练

赛前心理训练也称短期心理训练或心理调整训练,它是为迎接某次比赛而进行的心理训练。赛前心理训练的针对性较强,训练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在赛前几个月开始。

(1)适应运动竞赛规模的动机训练;

(2)适应比赛环境条件的心理准备训练;

(3)适应比赛时各种人际关系社会心理特征的训练;

(4)适应比赛时所需的激活水平的激发、控制和调整训练;

(5)比赛时的战术思维和战术思维灵活性训练;

(6)适应和排除突发性事件的心理应急性训练;

(7)各种专门的心理状态的调整、放松、恢复及各类心理障碍的消除。

三 结论与建议

心理素质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要想使心理素质训练获得理想的效果,我们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一定的实施原则。散打运动有散打运动的自身规律和特殊要求,所以散打教练员在对运动员实施心理素质训练与调控时也必须遵循散打专项的特点和一定的实施原则,才可能为最后形成最佳竞技状态打下坚实的心理素质基础。

(1)教练员应选择适宜的训练手段与方法,以消除运动员的不良心理状态。

(2)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的特定心理特征,选择合适的心理训练方法。

(3)根据散打运动员的不良心理状态,为散打训练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沈理然,现代武术散打速成,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108-109

2 叶伟,散打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12

3 李建周,体育运动心理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50-56

心理素质的训练篇5

一、在体育训练中激发自我发展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其影响必须通过自我意识才能作用于个性。体育训练过程是学生自我意识、创造意识、竞争意识的持续发展和实践的过程。为此,我们利用课堂教学和体育训练的机会,结合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敢于正视自己在性格上和意志上存在的弱点。利用各种教材及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勇于生活、善于生活的信念。如利用跳高训练教育学生:在跳高时,会不会跳,跳不跳得过去无所谓,但一定要有勇气、敢于跳越、不怕跌倒,你才有超越高度的可能;如果怕摔跤,跑到竹竿前不敢跨越,退缩了,那么你不但跳不过去,而且定会犯规、也会被取消比赛录取资格。

二、在体育训练中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学生在体育锻炼时,总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当通过努力达到目标后,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充满信心、增强自尊心,进而形成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一位1500米测试从未合格过的女同学,自从每天坚持训练后,成绩突飞猛进,从不合格到合格,再到优秀。老师请她谈谈自己的感受时,她哭着回答:“我一直坚持着,我跑得累时心里想得就是:坚持,坚持,坚持到底!”的确,这位学生为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流了不少汗水,她用毅力克服了练习中的一切困难。她在坚持不懈地训练中,不仅获得了耐力素质地提高,更重要的是意志品质得到了很好的锤炼。

三、在体育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耐挫心理

“挫折是一种财富”。我们在体验成功喜悦,也在体验失败的痛苦,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成长,都是一种人生资源,都是一份智慧的积累,早到的挫折即使不能让我们变得成熟,至少可以让我们拥有及早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以应对人生更为严酷的挑战。许多学生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这使他们在一定情况下对受挫的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一旦遇到不顺心,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危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如骂人、与同学打架、破坏课堂纪律、摔体育器材等。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一些让学生多品尝失败的机会,有意识地让学生遇到“不顺心”:如在学一些难度较高的技巧动作时,让他们第一个模仿、示范;多给学生比赛的机会,在各种“较量”中必然会遇到失利;请他们做小组长,管理其他同学,也会遇到“难听”言语地刺激。这就要求他们勇敢面对,不能逃避,许多学生在地第一次碰到挫折时常手忙脚乱、惊慌失措,这时教师要耐心地引导他们,教育他们碰到困难要努力解决。当他们对“困难”习以为常时,他们的心理就有了一定的受挫能力,在今后的日子里也能更加坦然地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意想不到的打击。

四、在体育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有一位心理学家这样说过,“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去学会如何对付危险的局势。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如果我们过多地做了,就会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和自信心。”体育运动对个人来说总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因为人体都有一个极限,就好像跳高场上对任何一个高水平的选手,横杆不可能被无限制地升高,但是他冲向横杆时心中永远只有一个愿望:越过它,使杆再一次升高。这实际上是运动员对自己的不断挑战,对人体极限的挑战,需要具备不断超越自我的信心。

五、在体育训练中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

心理素质的训练篇6

[关键词]心理素质训练;高校;学生干部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006-01

1团体心理训练简述

团体心理训练也称为团体心理行为训练,是应用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借助体验式培训作为媒介手段的一种心理行为训练方式,通过团体内人际的交互作用促进个体成员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优化与他人的关系,学习积极的态度与行方式,实现生理、心理、精神三者关系的平衡与良性发展[1]。心理行为训练通过设置一些符合组织团队建设、个体情景应对的相关内容,让参加训练的受训人员在特定情境中得到情绪的宣泄和体验;在团队合作中增强团队的了解、沟通与融合,有效缓解个体压力与组织压力。

此训练模式有较强的针对性,在训练时会设定主题框架,设置的场地根据需要可选择在室内或室内,以心理游戏和活动为主要载体,注重在参与中体验和感悟,提倡在活动中感受、分享、领悟、成长,从而实现以自我完善、发展团体为目的的心理辅导方式。在学生干部队伍中开展团体心理素质训练,有助于学生干部的自我优化,开发潜能,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情绪调控能力,从而优化心理素质,更有效地的发挥学生干部的效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提升学生干部整体的工作效能。

2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现状分析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将成绩作为学生升学的最主要标准,其它的只作参考。大学生从生理年龄上看应该是思想和心智趋于成熟的阶段,但由于前期缺少思想和心智方面的关注与引导,及社会阅历的缺乏,加上升入大学后独立面对生活、学习、交往、情感及就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中总人数的54.4%是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大学生中有28%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最近的几次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中,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为16%,大学生心理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2]。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以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思想积极、活跃的学生群体,他们既是学生又是管理者,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整个学生工作的效能。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往往会出现缺乏语言表达技巧、人际交往能力不足、不能够及时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缺少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工作中缺少创新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们渴望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自己得到锻炼的同时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这使得学生干部除了要面对一名普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诸多问题,同时还要应对学生干部工作中的工作压力,这对于一部分学生干部来说就会出现心理超负荷的现象,出现心理的亚健康状态,甚至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3心理训练在提升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中的应用

3.1在提升人际交往中的应用

3.1.1人际交往训练

(1)人际交往训练的原则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在对学生干部进行人际交往训练的过程中应遵守以下原则:平等原则、真诚原则、宽容原则、守信原则和互助合作原则。

(2)训练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干部的人际交往技巧

在训练过程中的人际交往技巧主要包括:(a)学会倾听:切勿多话,不要插话,用心了解对方的真正需要;真诚关注,以积极的态度用心聆听;对事不对人,无论对方是谁,之前和你的关系如何,要注意对方说话的内容。(b)把握交谈的艺术:寻找共同点,在最初的交流中即使是一点点的相同也会带来惊喜和共鸣;同理心,这是心理咨询的术语,也叫同感、共情,指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看问题,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学会拒绝,对于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勇于说不,向对方说明原因;遇到人际冲突,以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在交往中可以多使用幽默的语言调节交流的氛围。(c)注重非语言的沟通技巧,例如着装、面部表情、体态语言及距离等。(d)注重团队的合作,学会欣赏队友的优点,时刻反省自己、完善自己,学会站在自己和他人的立场来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3)人际交往训练的内容

人际交往训练包括:人际突破训练(认识和了解他人)、同理心训练、交往真诚感训练、交往中的拒绝训练及团队合作训练。

3.2提升学生干部人际交往的作用

学生干部是老师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要更多的与不同的学生和老师接触,只有具备了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够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干部自身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及智能等心理品质的发展,不断的完善自我,确立统一的人生价值观。

3.2在语言表达能力上的应用

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更需后天的不断锻炼。在实际生活中每个正常的人都要说话,但语言表达能力却大有不同。对于学生干部而言,较强的表达能力更有助于其组织活动和传达工作任务,从而圆满的完成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其工作效能。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主要包括:形象设计训练、言辞表达能力训练、非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及临场能力训练等。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非一日之功,单纯的团体训练毕竟有限,其效果未必十分明显,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干部掌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和技巧,注重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让其在工作中一点一滴的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3.4在情绪调节上的应用

大学生处于心智的不完全成熟期,其情绪的特点是情绪丰富,但情感的稳定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大学生的情绪丰富多彩、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情绪活动易于心境化、情绪具有想象性的特点等[3]。对于学生干部而言,由于工作中面对不同的人和事,要处理好诸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因此他们将面对比普通同学多得多的困难和压力,从而容易产生较多的不良情绪,故加强其情绪调节训练是尤为必要的。

情绪调节训练主要包括:(1)情绪表达训练:受训者通过对情绪的了解,学会正确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在适当的情景下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学会坦然接受和面对自己的情绪;(2)情绪转换训练:旨在提升个人对情绪变化规律的认识,学习寻找引绪的诱因,掌握缓解与转化情绪的方法,学会用恰当的方法释放情绪;(3)减轻压力训练:使其正确认识压力,了解压力的源头及压力对情绪的影响,以及压力的双面性,学会调节压力,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压力源,减轻压力的伤害。

参考文献

[1]白羽.改变心力――团体心理训练与潜能激发[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

心理素质的训练篇7

关键词: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就是以运动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查阅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文献发现,我国中学篮球运动的实际训练工作中,心理训练在中学篮球比赛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80年代以来,运动心理研究的发展趋势,旨在挖掘和发挥人的心理潜在能力,,当代篮球运动心理训练的方向应该是:为提高训练成效,应由注重克服训练时不利的心理障碍,转向事先积极创造有利的心理基础;为发展篮球运动水平,应由注重临场排除不利的心理因素,转向赛前主动创造良好竞技心态;为培养优秀篮球人才,应由注意暂时矫正不良的意志品质,转向长期主动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广丰县广丰中学篮球运动员。

1.2主要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观察、访问和阅读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观察:通过临场或从观看录象中观察运动员的表现.

访问:主要访问广丰县的几所中学的篮球教练员,听取他们对心理训练的具体看法和他们自己所带的篮球队员在比赛和训练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如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研究结果

作者通过观察广丰县广丰中学初三年级100名篮球运动员,随机抽取了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均等的甲、乙两支球队进行了比赛。发现未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的甲队运动员与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后的乙队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差距。未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的甲队与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后的乙队在两分球或三分球还是总体比赛结果的得分均具有明显差异,根据对比,未进行心理素质的甲队在罚球命中率、篮板、抢断、犯规、失误与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后的乙队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结果表明:未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的甲队进行比赛后,不管在技、战术方面还是心理素质方面明显弱于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后的乙队。

2.2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未进行心理素质训练与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在训练和比赛中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分析

2.2.1学生未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表现

未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的甲队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却表现这样的状态:赛前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在比赛中紧张.拘谨.缺乏参加比赛的渴望以及争取比赛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2.2.2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后在训练和比赛中的表现

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后的乙队在训练和比赛中的都能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状态。例如:在训练与比赛中队员们都非常有自信心,不管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自我控制和适应,并学会运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来调节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这就是乙队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

2.2.3原因分析

影响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心理素质不稳定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观方面的因素;一是客观方面的因素。

2.2.3.1主观方面的因素。(1)自信心因素;(2)适应能力因素;(3)情绪因素。

2.2.3.2客观因素。(1)比赛的客观条件;(2)运动员的自身身体素质。

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的身体素质则是速度、力量、耐力和灵敏四种,每一种素质都有其各自的心理特点。

(3)集体配合因素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队友间默契、流畅的配合,必定会增强队员的自信心和队友间的信任感,使运动员在场上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由此可见,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进行心理素质训练与未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在训练和比赛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心理素质的不稳定会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正常发挥。

3、心理素质训练在中学生篮球比赛中的意义

通过心理素质训练,使队员的心理过程和心理品质得到良好的发展,学会具体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手段,提高控制能力。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篮球运动员竞赛日益激烈频繁、赛程大、赛次多、竞赛规则的修改,赛场观众的倾向性与外界各种评价等大大加重了运动员的身心负担,只有提高心理稳定性,才能消除各种干扰。

(2).篮球运动员队伍的年轻化,知识经验不足,自心发展不成熟,心理不稳定,运动实践缺乏都妨碍战术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加强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培养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勇敢顽强、果断镇静和夺取胜利的意志能力。

4、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法

由于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心理素质不稳定、情绪波动大,容易受客观事物的影响。因此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以下几个方法,即注意力集中训练、意志训练、心理调整训练方法等。

注意力训练,就是使运动员学会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的目标,不受任何干扰外来刺激、影响和内心杂念干扰。

意志训练就是在运动训练中有目的的培养和发展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在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是在较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和激烈紧张的竞赛条件下进行的。

心理调整训练方法是运动员经过努力训练即可达到的。

参考文献:

[1]崔丽莹.心理素质教育论[m].1版.广东出版社

[2]孙民治.现代篮球高级教程[m].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素质的训练篇8

【关键词】心理拓展训练教学创新

中国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号: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29-02

1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意义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德国哈恩博士于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立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目的是给儿童一个自由表现自己的场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马萨诸塞州哈密尔顿韦恩哈姆高中校长皮赫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引进了学校教育,现在已经成了美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世界经济发达和教育先进的国家在教育实践中,都设置了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并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我国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日益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心理拓展训练的研究已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学科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具有较大的完善发展的空间,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通过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帮助学生塑造阳光心态,全面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2.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采用专门设计的训练项目,以“先行后知”体验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觉察体验、领悟道理,快乐学习。

3.盘活资源,合理运用现有的资源与环境,一方面使学生心理品质和综合素质得到完善与发展;另一方面,积累经验,锻炼师资,面向社会开展培训,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教学中的特点

1.教学理念的创新

研究指出,一般课堂讲授式学习的吸收程度为25%,而体验式学习吸收程度高达75%,能更加有效地将资讯传授给学员。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本质是以活动为载体,以心理体验为手段的教育模式,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式,通过体验项目活动中的情景设置,使学生充分体验所经历的各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从而深入了解自身(或团队)面临某一外界刺激时的心理反应与后果,进而学会控制、实现超越。注重实践领悟和切身体会,尊重学生内心的感觉,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充分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种先行后知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加快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改变。

2.教学内容的创新

融合心理素质训练和拓展训练的特点,运用团体心理训练原理,有针对性的根据项目训练要求设计训练内容;项目内容分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和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磨练学生的意志,重新塑造自我;如自信心训练、情绪调节与控制训练、意志品质训练等。综合素质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主要是领导艺术、管理技巧、人际关系、团队建设、生存训练等。包括个人及双人项目,沟通项目、破冰项目、团队协作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练习,达到相互沟通、共同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认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联系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产生迁移,增强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

3.教学模式创新

以“做中学”、体验式教学为主;通过体验式的学习模式,在挑战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通过活动引发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员全身心投入,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跨越“极限”。拓展训练以小组为单位,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让团队中每一个队员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在共同的目标下一起体验成功与失败,享受快乐的同时体会辛酸,这种特有的氛围使得每个学生都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建立起彼此间的相互信任、理解、关爱,懂得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帮助自己。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既能使学生在集体中获得自信和力量,又能在活动中彰显个性风采,心理产生高峰体验,激发学生潜能,进一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挑战自我。

4.教学环境的改变

改变了以课堂为主阵地“满堂灌”说教式的教学环境,强调“感受”学习,而不是单在课堂上听,将室内训练和室外拓展有机结合,既可在室内开展活动,又可在室外拓展基地或活动场地进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特别注意强调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首先通过破冰使学生放松,产生安全感,开放自我,消除彼此间的隔阂,然后逐步过渡到主题项目活动,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进行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享受学习的快乐。

3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可以充分利用校内环境资源,所需场地、器械、设备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教学方式灵活多变,不需要太多的经费投入,操作方便易行,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在实践教学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组织管理问题。心理拓展训练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体育学等多方面内容,综合性强,需要建立一个拓展训练管理机构,培养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拓展训练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娱乐游戏,而是让学员从训练活动中得到心智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个人的能力和素养对心理拓展训练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心理拓展训练的项目和基本内容,具有较强的开发设计课程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课程设计与教材建设。目前的心理拓展训练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建议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编制教材,将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制定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必须围绕项目主题进行,突出重点,应注重课程的内涵,课程的核心不是在活动本身,而是学生活动中的体验,以及活动后的领悟。在实施教学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并进行引导,挖掘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训练效果。避免为了游戏而游戏,为了活动而活动。

3.安全问题。拓展训练分室内训练和室外训练,在室外训练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安全意识,保证每个学生的安全,在课程设计时要避免高风险项目,对每个项目进行危险评估,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场地设施要使用一流的专业器材,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向学生详细讲解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由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监控活动的全过程,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4.教学效果评估。目前还缺乏较为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建议根据小组的项目结果和学习态度,采取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实践与创作考核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使心理拓展训练成绩评定日臻完善。

4结论

心理拓展训练将活动带入课堂,采取模拟现实场景,先行而后知,让学生体验到不同感受,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的科学方法去引导,可以由内而外地让他们认识问题,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帮助学生释放生活学习压力,调节心理平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强化探索精神,培养进取心,促进果敢、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这种教育方式和心理治疗中的认知领悟疗法异曲同工,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符合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是一种新的动态式的教育模式,是实践性教学的创新,是高校教学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常会丽,于海涛.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14(5):4~5

心理素质的训练篇9

心理素质在摔跤对抗技术中的反映主要体现在智谋、胆略和意志力三种心理技能,三者在对抗攻防技术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一、智谋

摔跤运动是攻防的竞赛,进攻和防守都是造成对方困难的过程,特别是速度、力量悬殊的比赛。当双方速度、力量相当,技战术水平相差不大时,心理因素对竞技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日常训练、对抗、实战中积累经验,学习以平稳的心理掌握和适应对手的进攻规律,判断出对手在技术上的薄弱之处,从而发挥出自己的技术和战术。用己之长,克敌之短,机智多谋地调整好自己的技战术,用自己的心理优势战胜对手。

二、胆略

胆略表现在实战对抗中调整心理平衡,保证情绪稳定的重要心理因素,在对抗攻防中的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和各种攻防技术的有效发挥,都依赖胆略这一心理素质作保证。在训练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胆略,如:在平时训练中对不理解的动作敢于提问,提高自信心;对于某种技术动作敢于做,让熟悉成为习惯,再成为自然。

三、意志力

意志是实战者的心理素质之本,是实战者走向胜利的精神支柱。在实战对抗中,顽强的韧性和拼搏的精神,勇猛的士气都非常的重要。坚强的意志力不仅能在实战对抗中体现它的威力,同时在对抗技术训练当中更为重要。坚强的意志力在对抗进入尾声时会爆发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力量,它甚至可以将败局扭转。

在训练中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式进行意志力的训练:

1.激发实现目的的强烈动机,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2.加强自觉性,严格训练,严格要求。

3.逐步加大困难,提高意志力。

4.采用对抗性训练的方法,提高竞争意识,从而达到强化意志力的目的。

心理素质的训练篇10

[关键词]短道速滑;心理素质训练;对策

短道速滑比赛是技术、战术、体能、心理和智慧的角逐,比赛异常激烈,特别是在抗干扰能力的较量上,短道速滑比赛较其他项目更为突出。因此,短道速滑运动员,在进行技术、战术训练中始终贯穿心理训练,才能培养适应短道项目特点的优秀人才,心理训练应成为短道速滑运动员日常实际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短道速滑优秀运动员专项心理素质

1.高度集中注意力。注意力高度集中是运动员完成训练任务创造优异成绩的重要条件。注意力伴随在一切心理过程中,是对人的心理活动对象的一定指向和集中,运动员能否快速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对于比赛是非常重要的。高水平的运动表现在运动员处于理想的激活状态中,运动员的注意力完全指向于操作完成过程而排除其他一切因素。善于适时适度地把注意力集中指向所面临的目标,才能促进积极活跃状态,保持适度的情绪激活水平,提高运动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达到提高训练和比赛效果的目的。

2.敏锐的判断与感知能力。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感知能力对短道速滑运动员比赛实施战术至关重要。在滑行动作幅度较大、对抗性强、速度快的比赛中,优秀的运动员不但具有较强的动作节奏感和速度感,还具备较强的放松协调能力。短道速滑比赛由于战术行动和动作变化迅速,因而要求运动员具有敏捷和灵活的思维活动,使之能够在瞬息万变的比赛中,抓住有利时机,抢占有利位置,进而赢得赛场主动权。

3.坚定的自信心与良好的竞赛情绪。短道运动员适宜的动机与坚定的自信心对激发心理能量及技、战术的正常发挥将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乐观的情绪会激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潜能,取得最佳战绩。根据短道速滑运动的特点,运动员不仅要在速度上取胜,而且要战胜对手才能取得好成绩。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及时调整技术、战术,在超越过程中对身体的协调能力则要求很高,尤其是在超越失败时能够迅速改正错误,抓住时机,判断好时间空间的位置,为下一次超越做好准备。

二、心理素质训练的对策

1.模拟训练。模拟训练又分为实景模拟和语言形象模拟两种。

第一,实景模拟训练法。要求运动员在练习中对实际比赛中的各种情况进行模拟,以便对比赛中各种潜在的故障或危机做好准备,并且能处理和克服它们。要在下雨、日晒、高温、严寒、疲劳、无思想准备等各种不同的情况下进行模拟训练。锻炼运动员出现异常情况时不着急、不发火,心平气和、头脑冷静地适应各种刺激,以稳定情绪投入比赛。

第二,语言形象模拟训练。运动员取一个舒适的姿势(坐或躺),闭上双眼,开始在头脑中想象如何走进比赛场地,如何准备,如何开始成套动作,一直到结束,反复描绘,锻炼运动员适应比赛的能力。

2.自信心训练。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心理自信训练,应当贯穿到日常的技战术训练和生活中去,而在比赛前,更应加强和重视。其方法是:

第一,通过一次成功的训练、一个个短期目标的实现来增强自信心,“认识自己”是自信心赖以建立的前提。屡屡的挫折和失败,自信心就会渐渐泯灭。通过一次次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来逐渐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够胜任训练任务。尤其是赛前训练,一定要使运动员多体验成功的心情,哪怕是适当降低训练难度,人为地创造某些有利条件,也要设法让运动员练得顺利些,以增强自信心。

第二,教练员要以百倍的信心去感染运动员。赛前教练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运动员的密切注视当中。因此,教练员要时刻镇静自若,胸有成竹,以充满信心的神态去鼓舞运动员,坚定运动员的信心。同时,教练员要帮助运动员正确评定训练水平,不被暂时的障碍所吓倒。

3.自我暗示训练。自我暗示训练是指通过词语的概念,对运动员心理产生作用的一种训练方法。其方法是:

第一,用以恢复的自我暗示。除了采用按摩、水浴、改善营养状况外,自我暗示也对运动员有很大帮助。这种练习的做法是:运动员采取自然卧姿,闭上眼,嘴唇不动,心中默念一些自我调节的词语,例如我现在很安详。

第二,用以调整训练和比赛前精神状态的自我暗示。在比赛前切忌默想下列暗示Z:“我不着急”、“我不害怕”、“不要紧张”等等,这些词语会引起不良反应。起床前默念:“我睡醒了,自我感觉良好,疲劳已经消除,我感到全身轻松,我想活动了。我的动作一定会轻松自如,我想去参加训练和比赛,这能给我带来愉快和欢愉,我感到今天一定会万事如意。”

比赛前不要用过高期望的词语,如“我包赢不输”,“我稳拿第一”等等,应当积极地自我暗示。

第三,用以掌握和改进运动技术的自我暗示。以短道速滑为例:点名后,运动员进入起跑标志,可以下列词语自我暗示:(1)起跑要狠;(2)过人要敏;(3)弯道要稳;(4)保持身体姿势。

第四,用于赛前心理准备和稳定比赛情绪的自我暗示。比赛前几天,生活轻松愉快,有节奏,情绪既不过度兴奋又不过与压抑,一切自然有序。比赛时,头脑清醒冷静,精神放松活跃。临赛前,进行积极自我暗示(有信心,能滑好),定神(集中注意力),沉气(调整几次呼吸)。每个比赛动作完成后的间歇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即将要完成的动作上。同时要进行赛前程序训练,把自己的思维(什么时候应当想什么)和行为(什么时候应当做什么)都做到程序化。例如,点名前念动训练(想想全部动作),点名后调整心理状态(一定能成功),在准备起跑姿势时集中注意力(想开始动作的要领),编好程序,在训练课时要反复运用,形成习惯,到比赛时运用自如。

三、结语

教练员应将心理训练作为训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注重体能和技、战术训练的同时,重视对短道速滑运动员理想比赛心理状态培养,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以适应高强度的比赛和取得最佳比赛成绩,绝不能忽视心理训练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