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设计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3:30

对环境设计的理解篇1

关键词:室内设计,环境心理学,联系

 

室内设计现在已不是一个新的名词,开始有很多人已经了解了室内设计也在接受室内设计,但并非任何的设计都叫做室内设计。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包括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从简单的介绍中不难发现室内设计具有很多的元素,而室内设计重要的无非是“设计”二字,何谓“设计”、为什么“设计”、如何“设计”?这是很敏锐的话题。从纸面上来讲回答可以简单理解成:一、用实物传达给人信息的一种方式叫做设计;二、为了表达设计者心里的想法和愿望所以设计;三、用设计者的思维去构思,用设计者的手去完成。论文格式,联系。

以上分析从设计上说明设计是源之于设计者也就是人,而人对设计不单是为了表达和传达信息,它是设计者本身的一种宣泄和真是自己的方式。当然室内设计也不然未然,而室内设计就不单是设计者自己为自己去表达和宣泄,他是为人,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人。在室内设计史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设计风格和不同的设计理念,更有不同的文明、思想、和科技。它在被不同的时代接受不同的人们去享受,它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其实室内设计它的诞生和发展的宗旨是以人的生活为起点以人的需求为目标。总的来说是“以人为本。论文格式,联系。”然而人的生活是什么?人需求又是什么呢?这就无非要接触到人的心理。接触心理,很多人不亦说乎的都会想到心理学,那是不是室内设计是不是和室内设计有很大的关联呢?

回答当然是有大大关系,但也不能说要做好室内设计就要去学心理学,非也非也。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些问题是这么说的:“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其实这是一观点说明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的情绪。这就说到一个重点问题环境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而室内设计则是去改变一些环境,宗旨是让人去舒适喜欢,而不是去厌恶。论文格式,联系。因此我要想改变好环境不仅是说要会设计构想、手法和方式,而是要去如何去运用这些手法和方式。手法方式千变万化,人的心理也是五颜六色的,那么如何使设计符合人的需求呢?

想要得知人的需求我们要去了解人得心理,心理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心理呢?我们知道我们是在室内设计,室内代表着一定的空间一定的环境。论文格式,联系。在设计的时候我要知道向上述所说的“什么环境适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去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人照成的心理和人对环境的理解。当然我们针对的是一个局部小的环境里的分析,但室内它也是一个环境相对于范围比较小点。

说到此处,其实我们可以参照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可能比较陌生。

首先,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论文格式,联系。

其次,我们在了解下环境心理学的含义。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在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在上述说明中大家都很清楚的知道环境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将它视为一系列刺激。围绕环境整体,它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环境认知;环境压力;个人空间和领域性;密度、拥挤和环境类型;空间行为;环境问题与行为对策。

可见,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论文格式,联系。但这正好是在借用与我们去做室内设计需要的过程,我们需要它的分析去配合我们的设计更好的符合人的需求。就像上述环境心理中所说的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由其知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3、依托的安全感4、从众与趋光心理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很广泛,: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3、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上述的材料说明了环境心理学对室内设计的帮助,即一个好的室内设计环境心理学在其中占据的位子。个人观点:一件好的室内设计它需要的是设计者的思想,更需要设计者对一切事物的了解和认知,最重要的是对人的认知。

对环境设计的理解篇2

首先是具有高效性特征,其指的是在发展中放弃粗放模式和拒绝浪费,最大程度的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对非再生资源的利用,达到以最少成本取得最高资源效益的目标。其次是具有持续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环境设计的结构、设施设置和设计构思上,强调环境艺术设计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还要满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其三具有多样性,这一特点的关键在于对环境艺术产品的设计,倡导设计的多样性,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以减轻消费过大给环境造成的压力。最后具有循环性,循环包括人工环境中生活生产所消耗的能量、原料进行可循环利用,并且能够自动分解,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形成一个闭合的资源循环利用网络。

二、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坚持以人为本

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也就是说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人的多样化的需求,保证环境艺术设计的结果可以提供给人们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环境不仅要具有观赏价值,充分赋予环境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最重要的还要健康安全,因此,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美感、经济、构造、技术和功能等多个方面。经过设计之后的环境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还应符合自然、环保的生态理念。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标准要在满足人类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应充分体贴、关注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

2、使用天然材料

使用天然材料是完全符合生态理念的一个措施,要求环境艺术设计者充分了解天然材料,清晰准确的认识材料的用途、结构构造和材料特性。例如,许多具有清香气味和天然纹路的木质材料,可以创造安静、舒适、美观的环境,同时还不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像鹅卵石这种材料和形状特殊的石材,可以用来铺路,供人行走,能够有效的起到活穴健身的作用。特殊的天然材料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中,仅了解其特点和特性是不够的,还要了解材料的合理加工和制作,寻求节约资源的重要途径。

3、开发利用新能源

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设计中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然能源在提供能量时不可避免的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果环境污染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那么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就难以顾及。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时要对新能源进行开发利用,以减轻传统能源造成的高污染、高消耗的问题,实现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融合。

4、强调环保设计

强调环保设计符合社会和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上的需求,环保设计作为组成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内容,对节约资源、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环保设计要求环境艺术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降低能源消耗和低碳生活等问题,将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作为环保设计的重要标准。

5、注重天然生态环境的基础条件

对环境设计的理解篇3

现代室内设计,就是指在不会影响房屋的安全性能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将室内元素进行合理地搭配、变换,通过其他方式将室内的艺术气息体现出来,为人们创造一种科学、实用、安全、优美的室内环境,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要求。进行现代室内设计,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确保这些方面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就可以打造出更加适合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首先,要考虑到室内空间的使用情况,合理利用空间,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为室内环境的设计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创造更好的视觉效果。接下来要对室内装修进行设计,利用适当的装修材料,充分体现环境的优越性,例如各种不同颜色的涂料会使得室内设计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要根据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追求,打造更加符合人们要求的舍内环境。最后,需要考虑到房屋内各种物件的摆放,需要进行合理地设计,既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又不会使得室内看起来显得拥挤。详细了解每一个物件的尺寸大小、功能,以及人们对其的需求程度等,再经过分析,合理安排每种物件的位置,实现各物件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为室内环境增添更多优美的元素。以上即是对现代室内设计做出的相关介绍,只有了解了设计的主要过程等,才能更好地设计出安全性和艺术性均会有所提高的室内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让人们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增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2.环境心理学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环境心理学是由环境学和心理学两方面构成的,在心理学中明确提出,人们的行为和心里变化都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在进行现代室内设计的过程中,人们对环境的行为及心里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需求,理解用户对室内设计的感受,了解其个性及行为特点,这将使得室内设计工作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加符合用户的要求。另外,环境心理学对人们的引导作用也会得到充分地体现。有时候,人们的心理及行为变化会受到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环境的引导作用,对人们的个性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2.2室内设计师要注意进行室内设计要符合用户的心理特点及行为特征。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设计师要针对用户对环境的需求,以及用户在某个物件上的使用习惯等,设计出更加方便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室内环境。

2.3不同的用户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会有所不同,因此,进行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了现代室内设计的主要依据。设计师与用户之间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沟通,因此,在人们的表达上并不能对室内设计做出更好地规划。然而,在对用户进行环境心理学方面的分析后,设计师可以较为清晰地理解人们在室内设计上的需求,方便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科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2.4设计师要始终注意良好视觉效果的产生,人们会通过眼睛,感受到室内环境的好坏,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重视环境对人们感知器官的影响,选择适当地设计材料等为人们提供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环境。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环境心理学的作用,对人们的心理情绪进分析。环境心理学是环境带得人们的第一反应,人们通过这一学科将对环境的要求及认识充分地展现在室内设计师面前,为其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另外,环境心理学还可以引导使用者体会到更加完美的室内环境,指引设计师进行更加符合人们要求的室内设计。

3.环境心理学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问题

在社会逐渐发展的今天,我国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更加重视,然而,由于我国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还处于不够充分的阶段,导致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影响作用较小,不能充分发挥出其本质功能。另外,随着人们对室内环境要求的逐渐提高,现代室内设计也开始转向以环境心理学为研究基础的发展方向。然而,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也是未能得到充分满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经济条件不允许。人们往往希望将自己所生活的室内环境变得更加符合自己的需求,然而这种需求的实现却需要付出太多的物质条件,因此,人们便无法追求自己内心高质量的室内环境。

3.2人们对室内环境的高要求往往难以用语言表述出来,无法使得室内设计师了解到其对室内环境的需求,由此可能会导致室内设计效果与用户的要求完全不符,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3.3由于室内设计方案的局限性,人们无法发挥出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内心对良好的室内环境的需求也会受到限制,导致对室内设计的效果降低,无法实现内心对室内环境的认可。由此看来,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各种约束条件使得环境心理学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导致现代室内设计无法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符合要求的生活环境,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情感态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

4.结束语

对环境设计的理解篇4

关键词:教学现状;色彩学;环境艺术设计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对色彩教学的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当前各高校的热门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了多个领域知识,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今各个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多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但是在近几年的教学研究中发现,学生对于课程中涉及色彩的相关理论知识显得比较匮乏。尤其是在设计方案绘制效果图时,对色彩搭配的原理并不是很清晰,有时在设计中出现色彩盲点。这些问题对未来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成果有着比较直接的影响。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出现的教学问题有以下分析:

1.传统的课程设置,涉及色彩学相关课程有限

在各个高校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从课程的性质上分,主要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类。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往往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与色彩相关的课程也只是涉及了基础课程中的色彩、色彩构成两门,在学生大二、大三则不再涉及色彩学的相关知识,而此时正是学生对专业课程进一步了解和提升阶段,如果在这期间能设立色彩学的相关课程,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把握设计中的色彩原理,对色彩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更有针对性。

2.教学内容单一,缺少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衔接

教师在讲授色彩基础课程时,教学内容仍停留在传统的“教”与学生被动的“学”,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专业的倾向性,如何把色彩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联系的更加紧密,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的讲授应该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要了解基础课程的作用及对未来专业乃至工作的影响,让学生更全面的发展,把专业基础课程重视起来。而且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举些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色彩与环境艺术设计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对色彩学更加的重视。

3.学生对色彩课程不够重视,效果图的绘制中色彩运用不当

由于各高校艺术生扩招,导致学生基本功不过硬,对于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不高,从而不重视色彩课程的学习,而在之后专业课的设计创作中,学生的设计方案已经定稿,但对于效果图的上色,空间各部分色彩如何搭配,却感到十分“头疼”。不知道运用什么色彩去表现空间的室内效果,这已不是个别现象,可见学生对色彩知识的匮乏。学生又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对于开设色彩学的课程是必要的。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色彩学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的色彩认知能力

色彩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色彩学的开设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对色彩的认知能力。学生对于色彩的认知来源于感官,但并非所有人对色彩的认知都是相同的或是相对正确的,所以开设色彩学,能够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色彩,包括色彩的本质、特性、性格、搭配及色彩的心理学等方面,让学生更透彻的了解和理解色彩,这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有着质的影响。

2.对空间设计中色彩搭配能力的培养

学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是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过渡,是平面到立体的一个认知过程。一个好的室内设计作品除了平面布局要合理、立面造型要新颖,更重要的是色彩的搭配是否得当,这个因素甚至决定了设计成败。因此,色彩学的开设能够培养学生对空间设计中色彩搭配的能力。

3.提升学生色彩设计和重组能力

学生在大一阶段对于色彩的理解,只是一些基础知识,色彩学的开设能够让学生对色彩有重新的认识,并有针对性的对色彩学进行讲授。环境艺术设计是三维空间的设计,对于色彩的应用与二维平面是有本质区别的,学生通过色彩学的学习,对于色彩搭配,色彩的重组能力都会有所提升。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关于开设色彩学课程的具体实施计划

1.开设时间

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学生在大一期间开设的课程与色彩相关的只有色彩及色彩构成两门基础课,开设之后学生会对色彩有初步的了解。但在学生大三期间,讲授专业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色彩的基础知识掌握较模糊,甚至对于色相、纯度、明度等最基本的概念都含糊不清,这就导致了讲授专业课的同时还要强调基础知识,而这一现象是极为普遍的。开设课程的时间可以设置在大二上学期,这时学生已经学过了色彩的基础知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也开始接触专业的基础课程,例如手绘效果图表现、CaD制图、室内设计原理等等课程,这一时期开设色彩学,对于学生从二维平面转化为三维空间的思维转化是必要的,并且在这一课程中掌握色彩心理学及色彩搭配的相关原理也是必要的。色彩学的开设为之后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2.开设内容

色彩学涉及了很多方面,它以光学为基础,并涉及心理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与艺术理论等学科,所以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并掌握了色彩学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的进行设计创作。对于开设色彩学课程,可以分为多个部分,例如:色彩的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可以简单介绍,让学生回顾大一时所学的色彩知识)、色彩心理学这一部分主要讲授不同色彩对不同人们的心理感受,在室内空间中如何选择色彩或是如何利用色彩心理的知识来弥补室内空间的缺陷,这都是在色彩心理学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也是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室内设计的色彩搭配技巧,对于室内的配色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这个部分的讲授,要举例说明,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

3.开设方式

色彩学的开设方式,可采用必修课的方式,色彩学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色彩是设计的本源,没有色彩的设计是缺少生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虽然强调的是对空间布局的设计学习,但是色彩学的培养对他们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结语

各高校应该重视色彩学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实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实践。色彩学的融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全面的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设计元素,在设计方案时,能够更加准确的运用色彩来突出设计风格、渲染空间气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及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拓展知识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综合技术人才。同时,对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单一模式有所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色彩学融入环境艺术设计的课堂,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肖歌,周建民.室内装饰配色指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

对环境设计的理解篇5

(一)以科学为导向

在人类工业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是第一动力。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科技的影响。环境艺术的设计,也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对科学技术和材料等进行充分的利用,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样一来能够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应用,更能够减少甚至杜绝不必要的浪费现象的产生。在资源逐渐短缺的当今社会,只有提高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才能够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应用,并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总而言之,要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将生态的理念进行充分的展示。

(二)艺术的设计与参与

生态环境所代表的事物应该是多种元素和条件的综合体,而不能被作为一种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同时,作为一门艺术,环境艺术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有效地融合生态理念,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那就是艺术的设计与参与。伴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艺术家和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从现代的视角出发,设计中要能够充分体现现代的思想和理念,促使环境艺术设计既能够充分体现艺术的内涵,又能够对满足现代人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作出贡献。

二、将生态理念融入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的实践

(一)天然材料的应用

合理地应用天然材料是生态理念在现代环境设计艺术当中充分运用的具体体现,这对设计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师只有充分地了解各种天然材料的功能和特性,才能够对其进行更好的加工和制作。例如,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设计师对园林艺术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各种树木的特性,使所种植的树木既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又能够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要能够充分了解树木的习性,了解树木在当地环境中是否能够生存。天然材料的有效应用,有助于资源的节约,能够更好地体现生态理念。

(二)加强对环保设计的重视

加强现代环保设计,是一项能够造福后代的工程。现阶段,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环境艺术设计也将不断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促使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和资源的有效节约能够充分体现环保设计的中心思想,使生态得到可持续发展。要通过环保的设计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并将这一设计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设计师要有能够面对低碳生活和减小资源消耗的能力,并将环境艺术设计的仅有标准规定为绿色环保和节能。

(三)将天然生态环境的基础条件进行重点的掌握

对环境设计的理解篇6

关键词:人居环境公共环境交互设计

在一个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居住用地一般占城市用地的40%—50%。住宅区不仅是社会学上的环境,还是人文上的环境。在当代住区公共环境的规划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设计,但大部分设计强调的只是设计的外衣,而非设计的实质内涵。好的设计能使人们的生活在美化的基础上更加便捷和完善。研究一个住区公共环境的设计,要研究一切与它相联系的物质和非物质。本文提出了住区公共环境的“交互设计”方法。从用户角度说,“交互设计”是一种如何让设计易用,且让人使用愉悦的设计方法,它致力于了解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与使用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强化和扩充。

现在很多住宅区的公共环境设计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对设计思维的扩充和对问题的全面思考,忽视住宅区公共环境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没有考虑公共环境里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性。在此对设计方法作了改善,提出了“交互性”设计方法,以在设计中强化住宅区公共环境的整体互动,使得住区公共环境设计更加舒适和完整。

着重研究存在于当代住区公共环境中的诸多问题和解决方法。以住区公共环境与其所有相关联的元素之间的相互“交互”为问题的切入点,寻找一个解决住区公共环境设计问题的新方法,最终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现代住区公共环境。

“交互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注居民与住区公共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另外一个特点是:关注住宅区公共环境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的交互作用。所以,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寻找要素自身的特征、规律和内在关联,以完善住区公共环境设计。除此之外,“交互设计”还应延伸到其他各个层面中,它们存在于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中,“交互设计”方法强调的是系统化的设计方法。设计中任何一个阶段都能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并深化。另外各个设计层面都拥有共同的背景因素,产生共同的主题,这些背景因素也是设计的前提。

同时住宅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设计。在住区公共环境营造过程中,“交互设计”应涉及住宅区建设的全过程,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各方都能满意的公共环境设计,并且“交互设计”还必须强调人的感受,进行人性化设计。

一个住宅区公共环境的品质取决于住区的规划与空间的布局。随着高层住宅和低层住宅的出现,住宅区公共环境在其规划形态上有了明显的变化,由“小区—组团—宅间”三级住区规划基本模式发展成“小区—宅间”式两级模式,再形成街区邻里式概念,最后发展为高层院落式和城市低层高密度等模式。

住宅区公共空间的层次感产生于从公共空间向个人空间过渡的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经过四个层次: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性空间——私密性空间。人由开放空间进入私密空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居民通过不同层次的户外空间,使交往成为一种必然。而且居民的心理也会受到影响:心情会放松舒畅,领域意识会逐渐增强。

简单地说,交互设计就是一种致力于让产品易用、有效、并且让人愉悦的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核他们的期望,并且分析用户在与产品进行交互使用时产生的动作,了解使用者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同时,还包括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由此对多媒体产品进行增强和扩充。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不能用引发问题相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工程师们正努力让产品好用,但不幸的是,他们的参照物是他们自己。出于需要,他们已经习惯了产品的使用摩擦,他们能轻松的使用大量的高科技产品。所以他们所设计出的产品或许让其他工程师觉得好用,却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恰好是这些产品的新用户,他们缺少足够的知识来判断这些艰难的摩擦是否可以避免。相反,他们依赖工程师们,努力使自己成为“懂高科技应用”的人。这样的摩擦无形中阻碍着智能家居的推广和普及,其实笨拙的交互完全可以避免。

交互设计研究的恰恰是产品的应用环境、系统的行为,以及传达这种行为的多媒体交互元素的设计和定义。它与传统的设计学学科关注形式也不同,主要研究的目的在规划和描述产品应用时的行为方式,然后描述传达这种行为的最有效形式。多媒体交互设计是借鉴了传统设计、可用性、用户体验、多媒体技术以及工程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它是一个具有独特方法和实践的综合体,而不只是部分的简单叠加。他强调的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其核心是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源于对潜在用户需求的了解。设计师积极地与终端用户进行交流并且收集见解,以此来推动设计的进展,并且贯彻到整个设计过程。其目标是生产有用、易用和令人愉悦的产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居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将人居环境的理念体现在住宅区的建设中,是新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所以拥有高质量的住宅区公共环境是人们的迫切需求。“交互设计”的含义不仅是住区与住宅区公共环境的互动关系,还是住宅区公共环境设计中物质与非物质、人的心理行为等所有微妙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交互设计之路(美)库帕(Coper.a.)著,(美)丁(Ding.C.)等译

[2]用户体验的要素JesseJamesGarrett

对环境设计的理解篇7

一、引言 

环境设计是指针对建筑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和整合的一门实用艺术,涉及的学科包括建筑学、规划学、景观设计学、环境心理学、美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因此,环境设计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近年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问题较为突出,加之日益凸显的环境问题加大了环境设计行业所应对问题的难度,这些都为提高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了新的困难,而解决方法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优化等等。本文以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技术科学类课程为例,分析问题并提出应对的策略,以期提高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技术科学类课程的问题 

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在我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从第3学期至第5学期增加了新型环境设计专业知识与技巧,并初步设置了“技术科学类课程板块”,主要课程有:《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基础》《艺术设计史》《环境设计与理论》《建筑设计基础》及《城市环境设计原理》等课程。《环境生态学》针对环境问题进行生态学的阐释与研究,对新型环境观念进行系统的阐述,强调地域性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科学基础》结合“声、光、热”学的相关知识,引入环境设计中可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艺术设计史》重点关注的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理论与方法;《环境设计与理论》《建筑设计基础》《城市环境设计原理》等课程增加了新型环境观念的内容。 

以上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技术性特点充分体现了技术类课程的实用性,但从实际的授课效果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交叉内容安排不当和相同知识点多次重复 

从课程设置来看,技术科学类各课程之间存在很多的交叉内容,但各课程针对交叉知识点的学习方向应存在一些差异。而从各门课程实际的授课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由于安排不当,出现了不同课堂讲授的交叉知识点内容重复或相似现象。 

在现有的技术科学类课程中,大多都涉及到与“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包括:建筑内表面处理与保温、隔热效果,楼板与隔声吊顶,厅堂音质与装饰材料,室内照明及照明质量,门窗类型及窗温室生态效益,外表面处理及其生态效益,屋顶绿化及施工,玻璃幕墙的应用及室外微气候环境,室外绿地景观与生态效益,雨水花园设计等。这些内容在《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基础》、《环境设计与理论》等课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涉及,但各门课程针对交叉知识点所讲授的深浅程度、学习方向并不明确,从而出现课堂授课内容重复的现象。另外,由于是交叉学科,而部分交叉知识点在各课程中安排不当,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知识应用情况较差 

就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很少从技术的层面进行考虑,因此,很多与技术相关的内容就被忽视甚至被忽略了。例如: 

1.小型单体建筑设计中,由于对建筑构件认识不够,因此会出现图面表达不够完整或者建筑构件比例、尺度失调的现象;同时,现有的很多节能技术措施也很少在设计中应用。 

2.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室外空间的划分(流线、尺度),并通过配置植物、景观小品等提高空间效果,但是,对于植物设置在空旷的场地还是建筑周围或是建筑墙面、屋顶所带的生态效益及施工过程了解不够。 

3.室内环境设计中,对各种材料的规格、适用场合较为清楚,但对很多材料的性能(保温、隔热、防潮、隔声)了解不深,设计中也缺乏应用。 

另外,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表明:我校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在设计方案中结合技术,尤其对新技术考虑的较少,艺术与技术协调融合的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环节缺乏 

现阶段,技术科学类课程基本是以理论授课为主,教师授课时,大多采用的是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环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学生对于课堂讲授内容最多只能停留在与之相关的概念性的设计上,并不能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技术科学类课程的应对策略 

环境设计专业是我校艺术学院的特色专业,在其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具备较为宽泛的交叉知识结构及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能将艺术与技术较好融合、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毕业生,能在设计、研究、教学及工程行业从事环境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达到甚至超越此目标,使技术科学类课程的相关知识能够很好地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大幅提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针对技术科学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一)整合与重构课程内容 

整合与重构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各课程间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科内容的重叠与分化,使相关的“技术科学”内容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知识、技能和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得到彰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通过联合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任课教师和指导设计实践的老师,确定多门课程中重复内容、安排不当的交叉知识点、以及设计实践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点,对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整合,然后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任课教师的意见对其进行重构。

   (二)更新与改进教材 

在目前的教学中,专门针对环境设计或建筑技术的教材很多,但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使用的“环境技术科学”或“景观技术科学”类的教材较为少见。现阶段,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开设的“技术类”课程中,大多都没有专门的教材供师生使用。现有的教材内容大多是和建筑相关,且已出版使用多年。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课题组联合各任课教师,根据对课程内容整合和重构后的结果,进行教材的更新与改进。 

(三)协调教学中“艺术性”内容与“技术性”内容 

我校所开设的环境设计专业属艺术类学科。但严格地从学科属性上讲,艺术类学科自身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科学、技术性成分而理工类学科也存在不同层次的艺术性成分这种属性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被忽视、被割裂了,从而导致“艺术与技术协调融合的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应对“艺术性”与“技术性”内容的主从、协调、比例关系加以明确,尤其是在“技术科学类”课程中,将“技术性、科学性”内容进一步细化,并把握好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将这些内容落实到设计实践中去。 

(四)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仅涉及到教师的授课技巧和手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本研究相关知识整合与重构后的教学效果。为保障教学能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教学方法也应调整和改进。环境设计专业的“科学技术类”课程的教学主要以ppt多媒体方式进行,部分实践教学主要以老师命题、讲解,学生主动调研的方式进行,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可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融合艺术与技术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例如,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在部分课程中引入体验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以《环境科学基础》《建筑与环境设计作品赏析》为例。 

1.体验教学法——教、做合一,“劳力上劳心”的手脑并用 

体验教学法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以《环境科学基础》课程为例,部分章节涉及到散水、墙面、屋顶等建筑构件的相关内容,但由于所用教材中大多是从结构角度进行分析,不利于本专业学生理解,因此,可以将结构部分的内容弱化,结合学生同期进行的建筑模型课,对这些建筑构件常用的材料、一般的做法、不同的环境中的特殊做法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新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说明,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的同时,除了追求艺术性的表达外,对这些构件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加强对课堂上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现场教学法——真实看、摸,加深理解 

现场教学法是指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在相关场地组织学生通过对现场事实的观察、分析,甚至动手体验,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从环境设计专业来讲,运用现场教学法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以《建筑与环境设计作品赏析》课程为例,开设本门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国内外一些优秀的建筑及环境设计作品,包括平面的布局、立面的表达。若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现场教学,通过实际的“看”和“摸”,使学生近距离接触教学对象,可加深其对所讲授知识点的理解。 

对环境设计的理解篇8

关键词:环境工程设备;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24-02

为了提高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竞争力。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了《环境工程设备》课程。该课程涵盖了环保动力设备、环保设备材料及防腐、大气污染控制设备、污水处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备、噪声污染控制设备等环境污染控制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环境污染控制、机械原理、工程制图等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能有机地联系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同时要求学生能运用计算机进行绘图设计,工程特色明显。此外,本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多,因此课堂上需要介绍的知识点多。此外,《环境工程设备》是一门专业选修课,仅安排了32个学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学有所获,是将学生吸引到这门课的关键。

一、课程体系构建

目前,《环境工程设备》已有理论课、课程设计、工厂实习等完整的教学环节。涉及的内容除了各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外,还与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机械设计、环境工程预概算等密切联系。这要求授课老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综合素质。我们专业一直对本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比如在2012年秋季学期加进了环境工程技术经济方面的课程《环境工程预概算》,并补充介绍了aUtoCaD方面的知识。这些措施使学生充分了解了各门课程及相关各专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拓宽了知识面,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结合课程特点改革教学思路

1.教学目的的改革。由于《环境工程设备》涉及面广、知识点多,各部分的独立性较强,连贯性较弱,是涉及本专业课程中针对大三学生开设最早的课程之一,也是继两年基础课程之后同学们首先接触到的专业课,他们急于知道自己将要学些什么,学完后能干些什么,所以它的目的并不是提高学生对内容的熟练掌握度,而是希望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且了解认识其中的联系,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只从章与章之间的知识衔接入手,而是要从各部分内容的联系和独立性为起点,将整个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求深,但求通。

2.教学内容的改革。①关注专业发展的新方向:旧的环境工程课程考虑的主要是大气、水、固废、噪声方面的污染控制,而现在随着污染场地和内容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修复日益重要,由此可见环境污染修复技术的探讨和研究将成为本专业未来研究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环保设备也将成为本专业内容需要扩充和更新的要点。要引导学生及时认识本专业发展的新方向。②及时介绍最新的成果: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工程设备领域的技术也不断得到发展,特别是固废处理技术、环境污染修复技术发展更新速度较快。如:餐厨垃圾的处理由好氧堆肥逐渐扩展到饲料化、蚯蚓堆肥、厌氧发酵产沼气,所涉及的设备均不同。因此在教师教学中应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但是对于一些新的没有使用或使用时间短、优缺点不明朗的不能介绍。③教材只注重理论知识却忽略了和实践部分的联系。教材较少列举国内外实际范例和设计。为使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我们大量列举了国内外实际范例和设计的指导原则。如广州某污水处理厂处理设备的实例,我们提出设备型式设计的第一步是考虑投资规模、劳动力价格等因素,然后根据工程图进行设计验证计算,以验证设计方法的可靠性;同时分析工程中的设计缺陷,并与运行数据进行比较。通过工程设计案例的学习,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了环境工程设计的概念、方法。同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授课讲解时穿插一些一眼认出仪器设备类型的小窍门。④对于实际生活中少用的技术和系统,或过于简单并重复学习的内容应相应地压缩讲解时数。如有色金属材料、经典的大气、污水、固废处理设备等内容可以相应地少介绍。此外,教材中通常有大量的公式推导和论证。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只需了解其结论,设计出实用的设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在规模上、产品质量上使设计的设备达到工业化,实现其商业价值。因此,计算内容可以相应地少介绍甚至不介绍。⑤以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简单易行的污染控制设备作为课程设计内容。⑥锻炼学生进行计算机编程及绘图能力。目前,自动化控制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环保设备中,而计算机编程则是实现仪器设备自动化控制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在课程设计中加入计算机编程的环节。此外,autoCaD计算机绘图技术对于环境设备的设计非常重要,因此在做课程设计时要求学生应用autoCaD技术进行环保设备的绘制,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的能力。

3.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要根据所讲内容的特点,结合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课件、图片、图纸和板书。①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加大教学信息量,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泵、风机、大气除尘、脱硫、水处理、垃圾焚烧处理等章节的讲解上,除了通过powerpoint演示稿来讲解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过程外,还用动画及视频录像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②图纸。因为同学们刚接触大气和水污染控制工程设备章节的内容,对本专业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在授课中,要充分利用图纸的直观性,通过平面图和系统图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各种图号、管线,同时加深他们对本专业的了解。这些图纸给同学们身临施工现场的感觉,增加了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在这些章节中利用图纸能使各种系统的特点和布置方案优缺点的讲解更形象化。③照片和图片。获取图片的方式除了上网和杂志搜索外,还可以通过施工现场拍照。通过这些图片来介绍各种设备、阀门、管件及工地的施工情况。④板书。板书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具有显著的优点,它可以让学生有时间思考和笔记。因此我们在介绍一些重点和逻辑连贯性较强的内容时可以通过板书来增强教学效果。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可以使用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为课程教学服务。

《环境工程设备》课程具有实用性强、应用面广、内容更新快、设备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教学中需补充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使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促进理论学习。随着《环境工程设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已有所成效。但还需开展更多的工作,要通过实践不断探索、总结,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远山,胡忠策,徐建妙,陈小龙,郑裕国.生物工程设备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8,(11):1817-1820.

[2]蔡颖,李绍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思路的改革[J].甘肃科技,2007,23(8):227-228.

对环境设计的理解篇9

【关键词】环境艺术空间设计定位教学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主体内涵是对环境(建筑、园林)内外空间进行规划、整理和再创造,内容极其广泛,涵括了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环境雕塑配置、室内设计,以及各类公共设施等;设计的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是一个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专业,也与一个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一、空间的含义

环境艺术中“空间”的含义与表现形式,已经远远超出了建筑、园林、雕塑、壁画、广告等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而空间设计狭义的理解,是一门关于环境艺术设计依托的“场”的设计及创造,包括一切的场地、场所、场馆等建筑结构、围合部分的设计。从字面理解空间:空=穴+工,“穴”代表着天覆、顶、围合;从象形文字看,很像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当然这不单指有顶面覆盖的,也包括立面围合等一切能限定空间的元素;“工”代表着结构、工艺、技术、科技等物质基础,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场”的设计发展是随着物质基础的发展而发展的,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技术水平和能力;间=门+日,“门”是一种可进入性及分割范围的介质,形成内外,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虚拟的、意向指引的,“日”除了指代光源(自然和人造光源),还应该包括允许光源进入和外漏的媒介“窗”,两者结合定义了“场”的可进入性及通透性、流通性。就环境而言,空间与实体是构成其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就环境艺术设计目的来说,其造型活动的核心,主要是创造能够包容人的空间环境。所以,空间是设计的主体,人是设计的主角。因而,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从环境空间的认识与掌握开始,设计思想中必须重视和强调空间意识的培养。

二、课程的定位

在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里,空间设计被安排在基础教学后期及专题设计前期,起到对设计原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承上是对绘画、三大构成等美学、设计原理在四度空间的综合运用,启下是为后期各专题设计建立空间感、形态感、尺度感及分割组织空间的方法,可以说是环境艺术专业设计方法的入门篇。从认识程度来说,又是从感性认识到感性加理性双重标准的升华,即从绘画、图案、三大构成等以美的原则为依托,崇尚表现个人风格的感性表达到需加入强调技术、功能、材料和使用等的围绕人与人、人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反映地域属性,以理性、严谨等强调在精确数据关系理性认识的回归。

三、实践教学

基于以上内容,环境艺术专业主要是基本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了解空间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和生态学上的新角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教学逐渐建立空间概念。

1.实地考察和测绘

环境艺术空间是一种真实可进入的,要欣赏环境艺术作品的基本条件是,人必须进入其内部空间,边走边看,并将所有景象通过联想组合起来,才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与审美感受。唯有当观赏者亲临三度空间之中,去接收周围各种审美信息,并经过综合联想与理解,方能实现对环境艺术界面的认识和评价。这种基于立体真实空间的特殊审美体验方式,是认识和评价环境艺术特征的重要基础。专业建立初期,不少师生过分热衷于手绘效果图表现的竞技,之后又沉醉于电脑的虚拟视觉世界的再现,更有甚者,用评价绘画或雕塑作品的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这不仅是评论方法上的错误,也是由于缺乏一种哲学见解而引起的概念错误。所以,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首先应该建立的就是对现实空间的真实认识。

而空间设计是对其形成的尺度、功能、序列、形态、格局及感知特征进行设计能力的培养,所以,同时也要解决尺度与比例问题。在学习绘画中,我们强调的是物体在画面中的比例尺寸关系,往往是一种缩小比例和画面关系,有较多的主观创造意识在里面;而对于空间,比例与尺寸、尺度更为真实和严谨,它们是建筑及其室内空间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三个要素,直接影响到建筑、室内空间的形状及人们对建筑和空间性质的感受,这些就需要通过对不同功能、不同性质的空间,从长宽高、面积到空间实体部分的门窗、通道、柱梁等构建,再到家具配饰等装置的实际测量及绘制,才能逐步形成准确的空间尺寸、尺度与比例关系。

2.临摹

我们通常认为的临摹主要出现在绘画基础阶段,这是学习绘画的一个主要途径之一,能够帮助解决初学者的造型和用笔等问题。而针对设计初学者来说,这一方法同样适用对前期一直以绘画为学习重点的学生,初次接触空间设计总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而临摹成功案例或现实案例能很好地解决这种生疏感,通过抄绘,能够了解设计内容和方法,也能起到积累设计素材、认识设计理论运用方法的作用。结合前期的实地测绘,更真实地认识在这些案例中设计师反映不同空间特质时使用的尺寸和比例关系。

3.理论的建立――分析和比较

抄绘能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设计的内容,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素材的收集,更应该把这种临摹建立在学习好的设计方法上,如何检验抄绘效果呢?这就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案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去分析和比较。横向可以从同一空间性质出发,比较不同的表现方法,如,同是住宅空间,设计者、使用者的不同必然导致设计的不同,这就说明设计的因人而异;而纵向可以从造型语言的同一性、如何在不同性质、空间中的运用,这更多表现在不同设计大师的理念认识的区别,往往可以从众多案例中总结出他们独特的设计风格。

分析和比较在空间造型理论的学习运用中也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空间是由点、线、面、体占据、扩展或围合而成的三度虚体;形状是由其周围物体的边界所限定,是立体形态。空间的形状、大小、高矮及空间组织影响到人对空间整体的感知(愉悦、开朗、压抑、冷漠等)。在设计空间形状时,必须把功能使用要求与精神感受方面的要求统一起来考虑,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达到对空间形状与功能的认识。一是列举基础形状在不同的运动轨迹下形成的不同性质的功能空间,比如以圆形为例,当运动轨迹为直线时,所拉伸出来的空间就会以稳定、扎实、中心、权威为特点,反映的空间类型可以是银行、写字楼等以严肃、严谨为特征的场所;而一旦运动轨迹发生变化,形成折线、曲线等非直线型,就会激发出原本作为曲线的圆空间的动势,这种动势可以是方向性的,也可以是强调韵律的,还可以是活泼动态的,常见的运动场馆、娱乐性空间等;二是表现在相同功能空间形状变化的多样性。当然,这里的功能指的是大类功能,多样性也是针对各空间的绝对属性,即服务对象区别表示的。如都是展示空间,博物馆与会展中心就会形成不同的形状,一个是以封闭空间为主要特征的,另一个则注重空间开敞度的设计。

4.创意空间――设计实践

一切实地考察、测绘、抄绘、比较、分析最终都会在学生的独立设计中得到检验,从设计的合理性和创造性两个方面考察。合理性主要是对空间客观属性的评判,创新性则更多地反映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及设计能力,其中就包括对环境属地人文特征的理解、空间造型创造、空间组织和规划等。

空间设计创作必须具备真实的地址,作品应建立在大地某个不能移动的空间中,受到周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一个鲜明特征,反映空间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妥善处理好设计作品与周围大环境的关系,是关乎成败的设计原则。空间的固定性特征,带给教学的研究课题是环境整体设计意识与环境个性设计风格。创新设计是整体意识与个性表现的综合。实践证明,整体意识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个性表现风格是艺术创造的生命之源。针对设计初学者,创新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对成功方案手法的学习运用,如空间配色、组织、造型方法等;另外也可采取的是仿生概念设计,仿生手法在设计创造中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是以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形”“色”“音”“功能”“结构”等为研究对象,有选择地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这些特征原理进行的设计。表现在现实事物和生物的无穷丰富,个人的不同喜好及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情感和理解,从外部造型的模拟到组织关系等都可以造就设计的多样性和独创性。

结语

环境艺术专业是对形成的尺度、序列、形态、格局及感知特征等进行设计能力的培养,第一要明确环艺专业是建立在空间概念的基础上,体现与建筑学和专业的关系,掌握空间设计原理,以及在各类环艺空间规划设计的应用;第二要着重对不同性质的空间的分析能力,对其功能、形态、空间序列和感知意义的设计方法的培养;最后要建立空间理论的实践性检验,即概念空间的设计。

这是环艺专业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应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从发现空间的品质和继承自己的个性开始。在对空间设计基础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学生思路,让学生摆脱各种限制去创意空间,把理想中的空间用搭建模型的表现方式实现在图板上,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只要想到就没有做不出来的东西,从而充分感受构建空间各种关系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李朝阳.室内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对环境设计的理解篇10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的认知水平与精神需求也在日益提升,对环境艺术设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开始逐步意识到良好环境的意义所在,更是对生态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对环境设计和生态理念的概念进行深层次剖析,明确了将生态理念引入环境设计中的必要性与意义,在生态理念的统筹下依照现代先进思想理念,运用现代高新科技,立足于环保理念、能源利用、生态发展和具体选材设计等多个方面探求生态保护和开放的高可行性措施,将生态理念深入到实际生活中,真正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

一、引言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各类资源的不当开发与利用,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造成诸多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工业文明带来的水土污染、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等均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长期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开始屡次通过爆发各种自然灾害等方式向人们发出警告,人类有必要对生态理念在环境开发中的必要性与意义有足够全面的认知,努力寻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平衡点,加大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问题的研究。现阶段,很多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正逐步深入有关生态环境改造方面的研究,努力探求如何在降低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改造我们的生存环境。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并非为独立的概念,实质上是环境、艺术及设计这三方面学科的总和,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又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这三者含义在特殊关系纽带连接下的综合。首先,环境。环境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为普通意义上的客观自然因素,如动植物、空气与水土等;其二为我们主观意义上的非自然因素,如社会制度、行为标准、道德规范等,泛指一个大范围的空间范畴。人类实际上就是基于这么一个大环境得以生存的,而环境本身的主体与内容并非一直。其次,环境艺术。目前环境艺术在不同人看来有不同的见解,在认知上还未能达成一致,不过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与自然存在紧密的联系,为此可以自然和艺术为切入点,人为改造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发展。第三,环境艺术设计。即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对环境的承受力和成本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充分考量,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开发。其涵盖面比较广,可包括城市规划、建筑与室内设计、园林设计等,设计理念更为宽泛,涉及到美学、自然学、社会学、文化学、建筑学、经济学以及城市规划等多种应用性学科。而且,环境艺术的设计往往需要是由制图、绘画以及色彩搭配等多种内容构成。

三、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基本特征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着力于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与发展;空间环境设计的着力点在于:在保障人类良好的生活质量及配套的基本功能的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系统的良性循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关乎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发展,所以其往往体现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全部过程。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高效性,在发展中摒弃掉放弃与浪费的行为思想,应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大化利用,由零散归集到整体再实行综合化高效利用,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用,特别是针对不可再生性资源,更是要尽可能的利用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效益。其次是持续性,在设计的整体与局部构思上,着力于追求持续性发展,尽可能的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保证后代人的发展基础。再次是多样性,就是指产品设计的多样性,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拥有更多的选择,这样能够增添消费者的粘性,让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扩大,避免了消费扩大对环境带来无法承载的压力。最后是循环性,指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所消耗的产品和原料能够得到降解,并且重新回到环境循环当中。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就是指让污染物得到有效充分分解以及能量的利用形成闭合循环的回路,主要形成一个以元素和能量的闭合回路,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循环利用。

四、生态理念融入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方法

1.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科技的迅速发展不仅提高了生产力,还涉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之中也需要与科技进行完美的融合,这一点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将高科技产品以及新型原料应用进整个环境艺术设计之中,能够有效的提高设计质量和水准,能够通过对材料的回收以及再利用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真正的与现代型的环保理念相融合,提高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这一点也是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之中所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2.开发利用新型能源。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不同的内容和环节,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往往会面临诸多的问题和矛盾。比如在进行化石燃料的应用时,因为涉及到能量的供应,因此在使用时难以避免会出现一定的化学污染,另外在进行环境设计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和废气污染,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科技的作用之下进行有效的创新和解决,否则则难以真正地将生态环保落到实处。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之下,在设计的过程之中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新型的能源来进行环境的保护,充分利用各项资源来进行有效的设计,真正的节约能源并将环保纳入整个设计理念之中。

3.使用天然的材料。除了需要注重高新技术的运用之外,还需要运用各类天然的材质,天然的材质不仅能够提高整个设计的质量,还能够与生态理念进行完美的融合。在进行材料的选择时,要尽量选择一些天然无污染的材料,并了解每一种材质的实际使用效果和属性,针对材料的特殊属性来进行有效的加工,充分利用各项材质,既实现有效的设计,又能够将设计与环境保护进行有效的融合,促进天然材料的高效应用。为此首先需要了解材料的内在构造和属性,分析材料的制作以及加工,真正的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将环保生活以及设计进行有效的融合。

4.与天然环境相适应。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想促进环境节约型社会的有效建设,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以低消耗为设计原则,充分采取各种天然材质,通过对材质的有效利用和规划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这一点不仅能够减少设计的成本,还能够真正实现天然无公害。在设计之中遇到各类复杂的环境问题时,也可以在天然的环境基础之上进行美感的艺术创造。保障现有的设计既能体现出一定的个性魅力,还能够真正的利用各种天然环境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设计氛围。

5.重视设计的环保性。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国家之中就已经出现了环保化的设计,该模式起源于工业发展的初期。在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各个国家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因此环保化的设计理念开始被提出,这种理念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主要目标,真正的实现设计的绿色化和环保化,将环境保护与艺术设计进行有效的融合,通过资源的有效选择来进行设计,真正地实现节约能源绿色生活。另外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除了需要尽量减少对资源的消耗之外,还需要真正的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在人类的整个发展历程之中,除了需要注重经济发展之外,还需要关注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相处,环境设计必须要将环保融入设计之中,充分意识到生态理念对促进社会平稳运行的重要性,将生态理念与环境艺术设计进行完美的融合,这一点也是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之中的重点和核心,这种环保的理念也开始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在不断的发展历程之中,尽管社会开始关注环境保护,但是仍然无法将生态理念落到实处,不管是市场运作还是生态化的发展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自身来说,必须要将生态文明作为自身的发展理念,既保障艺术作品的美感,又能够真正的实现绿色化污染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

[2]刘爱英.原生态设计在环境艺术中的运用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2.

[3]于冬波.生态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李静.中职美术教育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