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史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3:32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篇1

1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档案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各项管理工作及教学、教研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查考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涉及面广,包括综合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招生、学籍管理、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毕业生工作、教学研究、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文字材料和声像载体。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真实客观地记录了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历程,是中等职业学校重要的信息资源。它既是一个中等职业学校长期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又是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在今后工作中扬长避短继续前进的重要条件。分析中等职业学校档案,可以全面掌握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延革和演变情况,更好地总结学校自身形象和价值观建设的得失、成? m?时,中等职业学校档案汇集了中职学校现有的各种先进事迹,形成特色的教育教学总结,是中等职业学校成长和奋斗的沉淀和记录,能有效地推动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形象价值观的发展。

2计算机管理档案势在必行

计算机管理档案具有比较长的历史,自从微机在我国大面积使用推广后,计算机应用管理就已经开始在各行业试行,经过多年的实践.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使用计算机技术也成为必然趋势。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主要是用于编、检索、统计及借阅等业务职能。主要包括用计算机编制档案检索工具。以著录项目组成读目录数据库,然后按不同的要求,利用库内动编制案卷目录、专题目录、分类目录等;二算机进行档案检索。按照档案著录项目中所标容特征和形式特征,检索出符合不同利用者要案目录及其原件;三是用计算机对档案管理中各种数据或情况进行登记与统计。

3当前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问题

3.1档案意识淡薄、档案材料不全

在普通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上至学校领导下至一线教师,“重教学、轻档案”的意识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档案工作可有可无,认识不到档案工作在学校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性。由于对档案重视程度不够,归案意识不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利用率不高。中职学校档案应为学校的发生、发展生动的轨迹,应该客观完整记录下学校的各项工作。但目前在很多中职学校普通存在两种现:一是投有综合档案室,学校各科室按照传统惯有敝法,只负责把自己科室自认为有用的材料加以整理汇总,档案保管各自为政;二是学校各部与档案室协调工作严重脱节,档案工作人员没有深备科全面收集档案资料,各科室教职工贪图一时之便,也没有主动移交手中的档案资源。加之没有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又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档案的错放、随意归档、缺失散失现象相当严重。

3.2档案管理手段落后、硬件设施不达标

中职学校档案不仅是一种历史资料,更是一种信息资源。因此,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这种资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是关键。目前的学校档案管理多是进行基本的收集、整理与保管,以便有效地提供利用,操作也都是传统的、低效率的手工方式,工作上也只是依查我调,还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状态,这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及利用价值。电子信息化管理,使中等职业学校档案室不仅是管理部门,更是一个信息供应中心。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篇2

一、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信息技术的使用,创造舒适、悦目、悦心的局面,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和身临其境的体验,促使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教育手段通过珍贵的历史瞬间(图片、视频),把学生带回到历史人物活动和事件情境中,生动逼真的历史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历史事件,更好地理解教材,使学生觉得历史不是枯燥的历史,而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寓意深刻故事。如教学《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一课时,给学生播放有关的影视资料,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充分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以郑和、戚继光为榜样,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突破教学难点,突出重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人类活动历史在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重演。尤其是一些时空跨度较大,时间较长的历史事件,历史事件的线索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媒体很难描述的具体,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扩展历史事件跨度很大的差异,学生很难掌握。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信息技术虚拟历史事件,清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完整的总体认识。如教学七年级《》一课时,的历史背景是学生学习这一课的一个难点,教学时要充分展示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等基本史实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的前后史实,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宽教育渠道,增强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

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历史的基本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而且应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根据学生实际,创造良好的道德情景,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产生感情的共鸣,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如教学《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时,运用信息技术播放《血染卢沟桥》《南京大屠杀》等影视视频剪辑,再现历史场景,描绘历史故事,使学生亲自感受历史氛围,通过内心体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事实,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用信息技术视听效果感染学生,增强教育效果,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四、增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教师只是一支笔、一本书的教学,黑板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想添加一些课外练习是比较困难的。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有计划的增添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大量内容与练习,使学生视野开阔、知识量扩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的内容,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在线测试,能够及时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和巩固的情况,并且得到快速反馈和评价判断。如选择了错误的选项,计算机将发出“你错了,请再试一次!”的声音和提示来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如果你选择正确的选项,计算机将发出美妙的音乐或“很好,请继续。”计算机还可以利用“历史迷宫”“寻宝”或“竞猜夺冠”等游戏,创建有趣的抢答氛围,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篇3

一、目前历史学科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课堂,能使广大学生在信息时代,从小懂得学习和利用计算机或互联网络来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他们通向未来的社会铺路、架桥。在多媒体化时代的今天,合理应用计算机,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时空不限性,人--机优势互补,教学过程情景化等有利条件,寓教于乐,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意志,培养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人才。

但是,目前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过分讲求形式,盲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倾向。笔者曾经观摩过一些历史教学使用现代化技术的示范课,在感叹青年教师的才华,扎实的基本功,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和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的同时,也常常为一支粉笔,几张幻灯片就能解决的问题,而要化费几倍甚至于几十倍的精力去制作或请人代制多媒体课件而感到叹息。教学示范课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好平时的每一堂"家常课",如此化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这在平时日常教学中是根本办不到的。现代教育媒体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教师这一主体。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教师与现代教育媒体的关系的实质是人驾驭物,发挥物的作用优势而服务于人。

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优势

(1)优化历史教学课程设计

现在常见的教学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这种课程强调让学生受到本学科思想和方法熏陶,认识本学科的知识结构,达到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迁移和运用。但这种课程设计容易割裂历史学科跟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它不易适应现代社会科学发展中的综合、交叉和渗透的趋势,也难以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中诸多因素的内在联系。为了克服学科中心设计产生的分科知识割裂的缺陷,避免历史知识的抽象化倾向,多媒体教学可根据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随时引入时事政治实况及观点、自然界的变化现象,甚至是物理、化学的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等,使各科知识融合贯通,直观自然又方便快捷,这可大大丰富教材内容,使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尽可能地完善,历史课程设计更加优化,同时也增强历史教学的社会性、时代性和综合性。

(2)优化历史课的教学模式

传统授课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依靠阅读教材、讲解教材、提问回答等进行。基本形式是:教师讲解教材板书结构学生

回答问题反馈信息

这种沿袭了数千年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它的长处,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模式,但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历史是一本生动的、活的教材,仅靠讲述是想象不到气势恢宏的历史场面和美妙绝伦的艺术珍品的,而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则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能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使学生身临其境,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它既增强了历史的可信性,缩短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又能启发思维,促进理解。它还可根据教材需要使声像并茂的历史画面多次重复,营造出课堂的历史氛围,同时渗透德育和美育,陶冶情操。它表现力丰富,信息呈现性强,能显着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从“教师——学生”变为“”的关系,这不仅增加了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从而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和学习质量的有效性。

(3)优化问题设计

传统历史教学在课堂上很难通过图片、录像等生动直观的教具来启发学生,多媒体教学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设多种形式,更为逼真的问题情景,它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精心剪辑过的录像、图片进行思考,也可以通过录像、图片引出问题进行思考,达到知识迁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快捷、方便的特点,选用典型的史料,当堂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这种形象、直观、快捷都是传统历史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4)优化历史资料的积累和储存

利用计算机建立教案库、试题库。它可集中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和智慧,并可不断地补充、增改,随时可用。计算机按一定的要求编排的教案、试题条理清晰,可节省很多整理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完善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如可用绘图软件进行历史地图绘制,还可用屏幕拷贝(printScreen)等工具剪切珍贵历史镜头并分门别类,以作为资料保存,使图表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

三、让历史教学迈入多媒体时代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篇4

一、做好新时期公安档案工作的意义

1.指导公安机关工作

档案,是公安机关在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进行治安行的历史记录,它对我们现今的公安工作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指导公安开展侦破作用,因此,当前做好档案工作,是公安机关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公安档案是公安记忆的承载体,它忠实记录并再现公安实践活动的全貌与过程,是公安机关各种记录物中最原始、最权威和最具凭证作用的一种。

2.有助于公安机关行使职能

档案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产物,自古有之,即使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究其原因,档案具有的独特的考察价值,是机关团体、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在工作、生产活动中形成宝贵资源的来源之一。对公安机关来说,档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八个方面:(1)为编写公安史志、地方志、党史服务;(2)为公安管理和决策服务;(3)为公安机关的日常工作服务;(4)为揭露敌人,惩罚犯罪服务;(5)为政审外调工作服务;(6)为公安科研和教学工作服务;(7)为公安宣传教育服务;(8)为制订公安事业的长远规划服务。从这八个方面的作用看出,所有公安机关在其职能活动过程中离不开档案的,并且档案工作的任务之一是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很好的为公安工作服务,

3.促进公安事业发展的需要

公安档案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搞好公安档案工作,可以促进公安事业的顺利发展,并且整体来看它在整个公安体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档案管理虽平淡、繁杂,却肩负着维护公安历史本来面貌,并将历史融入现实与未来中去的重大使命。

4.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

做好公安档案工作是提高公安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当前民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范的公安管理档案,是衡量一个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公安档案分为文书档案及业务档案,记载着公安历史的真实面貌,是进行科学分析,扬长避短,制定发展方向的好教材。公安档案工作做好了,一方面为单位办案人员及时查阅有关卷宗提供真实的历史记录,对案情的进展及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有力证据;另一方面有利于单位领导决策,提供历年来一些文书卷宗,为现实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5.公安档案管理理念的更新

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做好公安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地更新公安档案管理理念,勇敢探索和尝试新的公安档案管理手段,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公安事业整体发展。公安档案管理同单位现代化、规范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决定了该单位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决定着该单位的未来发展,对于实现该单位管理效率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做好公安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公安工作效率及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积极推动公安档案管理工作创新

公安档案在打击犯罪分子,惩治罪犯,维护社会稳定的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档案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公安工作的好坏。公安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工作。近年来,伴随着现代警务机制的创新实践,公安档案工作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公安档案管理工作不仅涉及对公安档案实体的具体管理,而且还要将公安档案管理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加强对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使其在总体上保持持续良好的运行状态。

江泽民同志在兰州主持北地区党建工作和西部开发座谈会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的动力”[1]。随着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关系日益复杂,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无法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为此,必须进行公安档案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以便更好的适应这一趋势。

1.观念创新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成为衡量档案管理现代化重要标志之一。计算机技术以其高效率的特点远远优于纯手工抄写目录,大大提升了检索、查询速度,节省下大量的人力及时间,从而把整个公安工作全面推上“人机结合”的现代化管理轨道。因此我们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价值,运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实现档案资源数字化,档案管理标准化以及档案服务网络化,从而更方便提供档案信息服务[3]。此外,充分利用网络科技也能进一步提高公安档案管理的利用水平。

2.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动力,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是档案工作跨越式发展的支点。[2]随着公安工作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主要因为传统的手工抄写档案不仅费时、费力,也不利于公安系统不同部门间的档案信息查询与共享。这必然要求现阶段档案管理必须进行科技创新,推动档案信息数字化工程开展。将分散不同地区的公安机关档案信息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存贮于计算机服务器,以网络化的方式连接,供公安系统不同部门共享相关档案信息,从而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增强档案查询的便利性。

3.管理模式创新

档案管理模式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在长期的公安工作实践过程中,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档案管理模式,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社会活动中广泛的运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无论在资料收集、整理、鉴定、保管,还是在档案的检索与利用方面都存在着不足,无法适应数字化、信息化方面的要求[4]。为此,在传统档案管理工作方式上,积极引进计算机管理,将手工管理与计算机管理方式相结合成为公安档案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这要求我们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公安档案工作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内容上做到了继承中有所创新。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篇5

我们在增加教育机会方面已取得了显著进步。通过投资基于实证的改革和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项目,联邦政府与各州共同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标准和教学水平,并提高学生高中毕业率,为其进入大学、步入职场做准备。这些投资为各位教师、各学区和各州提供了改善最低效学校(lowest-performingschools)的有力工具。我们也在努力通过“连接学校倡议”(ConnecteDinitiative),让99%的学生在教室里连接到新一代宽带网络。此外,总统关于配备10万名优秀数学和科学教师的目标已取得了进展。去年,美国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和阅读成绩取得历史最高分;高中毕业率有史以来首次高于80%;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助学金(grants)、税收抵免(taxcredits)、可承受的贷款(manageableloans)等方式负担大学费用。另外,根据《退伍军人权利法》,已安排130万名退伍军人接受大学教育。

我们在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要确保教育再次领先世界,培养面向未来的高技能人才,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预算案提出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增加适龄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增加学生接受优质、可负担的高等教育的机会;建立提高学生学习成果的关键因素的证据库。

一、增加接受高质量、

可负担的早期教育的机会

政府要为儿童提供接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的机会,使得他们进入幼儿园前能做好发掘自身全部潜能的准备。研究者已证实,在早期教育阶段为孩子提供帮助而产生的收益远超过投入的资金。这尤其适用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与同龄孩子相比,他们经常在进入幼儿园时准备不足。

(一)全民学前教育计划

预算案将继续支持总统提出的里程碑式的“全民学前教育计划”(thepresident’sLandmarkpreschoolforallproposal),以确保全国4岁儿童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该计划的目标之一是联邦与州政府建立合作关系,为所有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4岁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同时,该计划激励各州扩展这些项目的受惠范围,使来自中产阶层家庭的儿童能接受学前教育,并出台全日制幼儿园政策。该计划通过提高烟草税来获得资金支持,这也将有利于减少吸烟者的数量。为帮助该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预算案提供7.5亿美元学前教育发展补助金(preschoolDevelopmentGrants),与2015年的预算水平相比,增加了5亿美元。当前,学前教育发展补助金正帮助18个州在目标社区发展高质量学前教育项目。预算案还提供9.07亿美元,为残障儿童提供早期干预和学前服务,比2015年预算增加了1.15亿美元。其中,1500万美元被用于“为成功买单倡议”(apay-for-Successinitiative),该倡议旨在对学习能力不足和发育迟缓(尤其是患有自闭症)的儿童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通过创新公私合作关系激励服务提供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帮助识别、发展和扩大基于实证的实践。

(二)启蒙计划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s)的“启蒙计划”(HeadStart)得到了预算案的创纪录式的投入。这将比2015年预算多提供15亿美元,其中6.5亿美元被用于早期启蒙计划与儿童保育计划,使数万名儿童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最近的研究表明,这将促使儿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另外,预算案将在未来10年中投资150亿美元用于扩展基于实证的、自愿的家访计划(HomeVisitingprograms),以资助保育员、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人士与父母和准父母一起帮助家庭追踪孩子的发育状况,识别有关健康和发育的问题,并使服务者提高服务质量,利用好的教养实践(parentingpractices)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早期学习。如同全民学前教育计划一样,该计划会通过增加烟草税来获得资金支持。预算案在扩大接受高质量、可负担的儿童保育机会方面进行了创历史性的投资。

二、为所有学生的大学和职业成功作准备

各州、各学区不断扩大教育机会使所有学生在高中毕业之时能达到严格的“大学与职业预备标准”(college-andcareer-readystandards),以便使他们为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获得成功做好准备。48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已经提高了学生学习标准。父母、教育者和各社区已共同努力推动低效学校(low-performingschools)转型,为学生开启新的学习生活。各学区在推动学生使用高速宽带网络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衍生的个性化教学(personalizedinstruction)使学生能够在校外进行学习。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是明显的――高中毕业率达到历史最高,学生不断取得学术成就。但是,要确保所有学生,尤其是处境最不利的学生,做好在全球经济中竞争的准备,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一号条款”项目

预算案提出,在2015年预算水平基础上增加10亿美元给“一号条款”(title1)项目,这是教育部最大的K-12补助项目,帮助低水平学校为高需求学生提供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此外,预算案提出拨付1亿美元以支持那些运用联邦资金进行基于实证干预的州。预算案也将对那些帮助有学术障碍的学生达到严格的学术标准的项目加大投入,其中117亿美元用于特殊教育,比2015年多了1.75亿美元;有7.73亿美元用于英语学习者,比2015年增加了3600万美元。

(二)支持教师

预算案的可自由支配资金有30亿美元,这将为教育者在教学生涯的每个阶段提供有力支持。政府已经认识到将技术整合到课堂的重要性,这一投资里将有2亿美元拨付给改进教育技术州补助项目(animprovededucationtechnologyStateGrantsprogram),以便为教育者提供训练和帮助,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预算案还提出一个为时5年、每年在强制支出经费中拨付10亿美元的伙伴倡议(companioninitiative)。这将帮助国家和地方共同努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从事教育行业,以满足课堂需求,同时为教师形成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的追求卓越的文化和专业发展的文化。

(三)改进高中学校

预算案设立了一个1.25亿美元的竞争项目,通过促进深度学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的一体化,来提高美国高中的教育质量。这一项目尤其关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高中,以扩大女童以及其他在Stem领域处于弱势的群体的受教育机会。预算案也投资了5.56亿美元用于学校改进补助计划(SchoolimprovementGrants),比2015年预算多了5000万美元。

(四)推广成功的特许学校模式

预算案提出拨付3.75亿美元给特许学校,比2015年预算增加了1.22亿美元。这一投资强调,在需要高质量教育的新地区推广那些显著提高处境不利学生学业水平的特许学校模式。

(五)建立证据库并促进创新

预算案在投资创新项目(investingininnovationprogram)上提供的资金为3亿美元,比2015年预算水平增长了1.8亿美元。这将为各州、各地区在重点领域提供最佳支持,如落实大学和职业预备标准、运用数据提示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改进低效学校等。从任何一个维度看,预算案都会持续推进政府去建立关于推动教育因素的更为强大的证据库。

(六)增加土著青年的受教育机会

预算案支持印第安教育局(Bie)进行全面改革,为进入印第安教育局出资的学校的学生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使该机构转型为土著青年的能力建设者和服务提供者(capacity-builderandservice-provider)。预算案为美国内政部(Doi)提供的资金用于如下方面:增加教育机会;提供不断改善的教育服务和教师质量;推进语言和文化提高项目;提高宽带和数字接入比例;重建学校并改进学校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激励学校创新方案,推动学校转型。预算案也支持教育部新推出的土著青年共同体计划(nativeYouthCommunityprojects),有选择地为那些提供有关文化的、协同的策略使土著儿童和青年入学与就业更便捷的土著团体提供资助。

三、为美国人提供高质量、

可负担的大学教育

现在的美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全球经济不断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大学教育为每个人,也为整个国家敞开机会之门。这就是为什么奥巴马总统致力于使大学教育可负担、易获得,并着力实施改革,提高其质量和绩效,以确保美国大学学业完成率再次在世界范围内领先,如同上一代人所做的一样。这一工作需要多管齐下的策略,包括强有力的佩尔助学金项目(pellGrantprogram),以增加中低收入家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学生贷款项目,帮助学生和家庭做出合理的财务选择,以确保学生债务可控;重点投资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为努力学习的学生提供两年免费大学教育,确保学生接受职业培训或继续深造,提供可负担、高质量的社区学院的选择;更加简化、更加优化的有针对性的税收制度,帮助家庭为孩子支付大学费用。但是,仅仅可负担是不够的。大学也需要帮助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包括处境不利的、学业准备不足的学生,使他们坚持下来并最终取得成功。一些学院和州已经成功应对挑战,并证明这是可以做到的――该预算案是建立在这些经验以及政府已采取的提高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可负担性、质量等举措的基础上的。

(一)加大佩尔助学金投入

在这一过程中,为中产阶级家庭设立的佩尔助学金最大金额已增长了1000多美元,2015-2016学年度资助额度接近5800美元,预算案将通过确保佩尔助学金与通货膨胀保持同步,来继续履行总统提出的大学学员可负担的承诺。预算案也提出加强佩尔助学金项目关于学生学术进步的要求,确保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并获得学位。

(二)为努力学习的社区学院学生提供两年免费教育,并不断提高社区学院教育质量

预算案里有一个新计划,确保所有美国人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并在高等教育中获得成功,其目标是使两年制社区学院如同高中一样普及。新助学金计划(newGrantprogram)将给那些同意为社区学院每个合乎条件的学生免除学费、增加与联邦基金相配套的资金投入、实施系列改革提高社区学院质量的各州提供资助。此外,预算案里有2亿美元用于资助生涯和技术教育项目(theCareerandtechnicaleducationprogram)设立美国中学后技术培训基金(postsecondaryamericantechnicaltrainingFund)。

(三)推动税收制度更简单有效地帮助家庭和学生

预算案提出在设立美国机会税收抵免政策(americanopportunitytaxCredit)基础上,扩大、简化、优化特定教育税收优惠政策。

(四)使学生贷款为学生服务

预算案继续提出“所得税预扣”(pay-as-You-earn)的改革建议――一种基于收入的偿还方式,以确保计划的定位是良好的,学生贷款偿是可应付的。它也支持改进贷款计划,确保借款者能作出明确选择。

(五)运用实证改进高等教育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篇6

档案展览并不是什么新生的事物。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博物馆、陈列所在中国的兴起,在合理吸收古代档案展示有用部分的基础上,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档案展览。早期的档案展览数量比较少,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展览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配合当时的政治教育,故宫文献馆(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先后开辟了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清代文字狱史料陈列室和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1956年至1966年,全国各级档案部门经常组织档案展览,其中以1958年6月20日至7月30日期间在北京“皇史成”举办的历史档案展览规模最大,展出珍贵的明、清和民国的历史档案,接待各地、各部门观众6000余人。1959年6月,国家档案局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档案资料展览会,分32个馆,展出面积2600平方米,历时3个月,接待参观者26000多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档案工作陷于停顿瘫痪状态,历史档案的陈列展览被视为“扩散封建毒素”的212具,档案展览工作完全中断。

1979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国家档案局。8月,国家档案局在北京召开全国档案工作会议,重申国务院关于加强档案工作的决定。10月22日,中央档案馆举办档案展览,庆祝建馆20周年。此后我国档案展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青岛市档案馆等各级各类档案馆纷纷举办档案展览。

1983年4月l3日,国家档案局印发《一九八三至一九九。年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要求“省级以上档案馆应当配合党和国家以及本部门、本地区重大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活动,举办各种档案展览。”全国各地档案馆开始在馆内设立陈列室,举办档案事业成就展,介绍本馆的历史沿革和工作发展状况,陈列馆藏档案珍品。

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都普遍举办档案事业成就展。1991、1996、1999年先后3次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性的中国档案事业成就展。另一方面,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按照全国宣传工作的要求,利用各种重大纪念活动和重大事件,有计划地举办了一大批有意义、有价值、有效益的专题展览。

二、档案展览现状及成果概述

改革开放30年来,档案馆利用档案展览宣传档案信息呈现非常可喜的局面,全国大多数综合档案馆设有长期性的档案陈列室,新修的档案馆大都有宽敞明亮的档案史料展览大厅,许多档案馆还建有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于一体的地区性档案展览中心,加大投入,购置展具等设备器材,将档案展览作为档案馆的一项基础工作和形象工程来抓。有些档案馆还设有职能部门,专门组织和实施档案展览,一支政治理论水平高、业务素质强和专业制作技术过硬的档案展览人才队伍初步形成。

除了日常陈列外,近年来,各级各类档案馆每年都要结合重要活动举办一、二次有时代气息的档案展览。全国档案系统办展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已经成为档案部门一道亮丽的风景。许多档案展览内容新颖、风格独特,受到参观者的喜爱。在众多展览中,既有规模宏大的大型综合展,又有简单灵活的中小型专题展;既有档案原件展,又有档案、声像、实物、资料、模型等相辅相成的汇集展。除档案系统自办展览外,全国外交、司法、城建等行业系统,中直机关、人民团体、军队、高等院校、大型厂矿企业、名人故居、纪念馆、村级基层组织甚至家庭个人都举办了各种类型的陈列和展览。不仅如此,一些档案馆还组织档案材料到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以及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南斯拉夫、俄罗斯等国家展出,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反响。

三、档案展览的发展趋势

档案展览是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有效方式,是展示档案馆藏的一个窗口。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展览越来越受到档案馆的关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1.展览的社会教育功能不断加强。举办档案展览是档案机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2001年中央档案馆利用馆藏革命历史档案资料,与中组部、等单位共同举办了《肩负人民的希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图片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群众共100多万人前往参观,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我国各档案机构不断开发档案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使档案馆真正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年来,我国各地档案机构还纷纷举办了与城市发展变迁相关的城市发展回顾展。如青岛市档案馆推出的《世纪之路一青岛百年回顾展》,天津市档案馆推出的《海河——辉煌的母亲河》,杭州市档案馆推出的《千年天堂路一杭州历史文化展》,武汉市档案馆推出的《收回汉口租界》、《武汉沧桑》等展览,等等。这些展览通过新旧图片资料的对比,形象直观地反映了城市发展、变化的轨迹,让公众通过展览可以深入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通过档案展览进行历史教育,特别是面向中小学生的历史专题展览,也是档案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

法国从1950年起开始在国家档案馆及全国50多个省档案馆设立了“教育处”,其基本任务就是建立档案馆与中小学之间的联系,按照法国历史课程教学大纲的章节,组织专题档案展览,由教师向学生进行讲解。此举效果非常显著,其中仅巴黎教育处平均每年就要接待二至三万名中学生。现在,国内不少省大多数市、县档案馆坚持免费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动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服务。

2.展览场地转向公共场所。除了在档案馆内举办展览外,更多的档案馆开始将展览场地转向公众较集中的商场、广场、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为了让更多的市民能够参观展览,上海市档案馆在推出《母亲河——黄浦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展览时,就采取了巡回展出的形式,在公园、社区、高校、军营、商场和闹市街头进行展出,吸引了很多观众。

到公共场所举办档案展览,是吸引公众关注档案,了解档案的重要手段。因为以往的展览大多在档案馆展厅内举办,来参观的人除了业界人士外,就是那些经常到档案馆来查阅资料的学术利用者和少数的普通利用者,大多数公众通常不会专门到档案馆来参观档案展览。现在许多档案部门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既然不能坐等观众上门参观,那么就要让档案展览走出档案馆,把档案展览送到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让更多的群众能够方便地观看档案展览。

3.联合办展。举办档案展览,单靠档案馆自身的力量,往往显得势单力薄。在新形势下,档案展览必须充分利用外界的资源,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积极寻求与其他部门的合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档案展览的质量,而且可以使档案展览在更广的领域内发挥作用。联合办展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档案部门之间的合作,档案部门与图书馆、博物馆之间的合作,档案部与社会各界的合作,还可以是国际性的合作办展。

如今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联合办展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如2002年,上海市侨办和黄浦江开发办主动与市档案馆合作举办了《母亲河——黄浦江的昨天、-"4"-天和明天》展览;同年5月和7月,上海市档案馆又分别与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河北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合作,联合举办了《走近西藏——来自档案馆的精品》展览、《中国皇陵的绝唱——世界遗产地清东陵文物精华展》,这些展览的反响都非常热烈。

4.展览设计更加专业。档案展览的设计大体上可以分为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两部分。内容设计就是在确定的展厅有效展出面积和展线长度的前提下,遵循陈列大纲要求,以收集到位的展品为基本素材,合理安排、精确计算展出内容,最后形成系统的展览内容细目设计脚本。

形式设计包括展厅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形式设计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展览,针对不同的具体问题,创造出不同的气氛;根据不同的展品内容,使用不同的道具,设计出不同的环境空间。只有在设计上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才能发挥档案展览的最佳效果。

如今的档案展览越来越重视设计元素,如上海市档案馆的主题展览“城市记忆”,在展览内容的排列和展厅的设计上都下足功夫,整个展览大厅呈现时空交错的感觉,将展出内容与展出形式结合得非常完美。另外,该馆的专题展览“婚姻民俗”展,不仅设计新颖,还为突出主题,专门搭了两个场景,反映不同时代新人的婚房,给人非常直观的视觉享受。

以上都是档案展览出现的一些新趋势,同时也预示着档案展览的发展75-向。

四、档案展览的突破口

1.网上展览将成为档案展览的必然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一种崭新的档案展览形式——网上展览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网上档案展览以其形式独特、受众多、影响广泛、随时方便人们登陆阅览等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和传统形式的档案展览相比,网上展览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可以打破习惯上的时空限制。目前许多档案网站设有“网上展厅”、“在线展览”栏目,将展览搬到网上。笔者认为,网上展览是一种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崭新的展览形式,应当引起档案部门充分的关注。在进行网上展览时,网页的策划和设计要新颖独特;档案展览的内容构思要精妙,要引人人胜。同时,网上展览应当集利用、教育、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访问量大、点击率高的效果。

    2.广泛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数码视频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为档案展览注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机与活力,而且势不可挡地将成为档案展览的必然发展趋势。在运用大量的历史图片、照片、录像片、历史文献和实物的基础上,适时利用立体空间,施以光、电转换的大型场景复原技术,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篇7

[关键词]档案整理时间;档案内容信息;虚拟整理;元数据

从档案信息内容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上可以看出,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不同的阶段,主要是由于社会发展的时期不同,社会现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档案管理工作的内涵不同,所以,档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就有所不同。可见,对档案信息以及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研究,需要追根溯源,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其进行了解,这样才能保证档案信息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一、我国档案整理实践与理论的演变过程

纵观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历史,主要可以分成三个重要的阶段,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0年左右为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以手工整理为主,档案管理工作还属于按部就班,具有一定的保存载体,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就是对这些档案信息进行保管。档案信息的公开程度不是很发达,导致公众对于档案信息的了解程度甚少。但是这一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却做到了对档案信息实体加强保护力度,一些档案信息还保存完整,很少遭到破坏。经过多年的改进和研究,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也在逐渐完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也朝着更加先进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但是从整体来看,这一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以信息的开发和管理为工作的重点。其次,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为档案管理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档案工作和第一阶段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进步程度较大。其中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采用了计算机技术等先进的手段来进行管理,出现了电子档案。因此,档案的保存类型也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其中包括内容信息,信息结构以及档案的载体信息等都有所改变。为了便于管理,信息载体除了纸张之外,还包括照片、光盘等等。可见,档案信息的多样性和现代化得到了实现。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档案实体整理和档案信息整理并存的阶段,所以,这一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给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大的难题。所以,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应该是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提升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增强其服务水平。第三,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如今,档案管理工作由具体的实体保存和信息的开发逐渐转入了档案信息虚拟整理和保存的时代。档案信息的这一特点主要是和现如今的计算机系统以及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电子文件的数量逐渐增加,档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逐渐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这一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二、“虚拟整理”技术的产生促进了档案内容信息开发利用的发展

(一)适应了电子档案整理的需求

电子文件的出现,计算机让档案人员一下子完全丧失了对电子文件进行实体排序的可能和权力。具体地讲,电子文件实体在硬盘存储上的物理排列方式是由计算机及其技术自己控制的,究竟将一份电子文件存放到硬盘的哪一物理位置,是由计算机自己决定的,计算机对此总是遵循它自己的固定逻辑和算法。在电子文件整理过程中,虽然我们不能随便改变电子文件所在的地址,但能根据文件之间所存在的客观历史联系,通过对文件的排序,反映档案之间的历史联系。这种虚拟整理方法,它是以文件的历史联系为依据,对文件进行的非实体排列,仅用一套符号及语法逻辑来记录和解释档案历史联系的技术。

电子文件“虚拟整理”技术出现后,档案界很快地出现了虚拟立卷的技术。具体地说,电子文件的立卷实际操作对象并不是电子文件实体,而是电子文件信息。它并不是组成案卷实体,而是虚拟立卷,并且采用统一的标识来揭示具有有机联系的一组电子文件。具体做法:由业务承办人对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电子文件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并以此事的主题为名在电子系统中创建一个“文件夹”;给“文件夹”一个惟一的流水号,以便“文件夹”之间可以根据建立时间的先后依次排列;文件形成或收到时,通过标引其归属的某个“文件夹”的流水号,就可以将处理同一具体事务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文件统统归入同一个“文件夹”中。至此,电子文件的虚拟案卷便形成了,这叫虚拟立卷。但是计算机毕竟只是一种设备,它只能从字面上来判定文件间的关系,这是未必准确的。

(二)对纸质档案也能进行辅助整理

在档案的传统整理中,由于文件实体的限制,只能保留档案间的一维历史联系。“虚拟整理”技术的提出,使得纸质档案在计算机及其技术的辅助下,也能实现多维的整理。计算机辅助整理是在不破坏实体排序的基础上,通过对文件材料历史特征进行著录,按照不同的原则对纸质档案的历史特征进行多维的排序,形成档案历史联系的多维信息系统,以达到更全面地记录纸质档案间历史联系的目的。

这个系统的核心任务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运用历史性原则中的来源原则、事由原则以及时间原则对案卷、全宗的历史特征进行整理,使在传统手工整理中不能体现的历史联系得到完整的记录。

(三)使元数据技术得到相应利用

元数据不仅能有效地反映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而且能有效地组织信息资源并方便对电子文件的查询和利用,在达到信息整序的同时建立检索系统,实现智能控制,保持电子文件的有机联系。可见,在电子文件管理中利用元数据全面记录文件的背景信息和结构以及形成管理的全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抓住时机,做好档案内容信息的开发利用

我国的档案管理活动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终于成长为一种担负着较大的社会使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的职业。但是,职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通过增强档案职业的社会使命感,加强档案职业的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档案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等方面来对档案职业进行重新定位。现在我们已经跨入一个崭新的电子时代,无疑需要档案人员与时俱进,面对电子文件的挑战,如果我们在理论上能做出科学可行的回应,那么我们就可能抓住了这个绝妙的时机,来提高我们的地位。

四、总结

综上所述,档案信息内容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现如今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的重点。档案管理工作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和特点,但是每一个时期都是以档案时间和理论的基本内容作为前提,档案内容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工作也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还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来进行探讨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篇8

关键词:创新教育;技术史;机械专业

作者简介:刘元朋(1976-),男,河南邓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河南郑州45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郑州航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zhjy12-01)“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优化特色专业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5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高等教育要注重学思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也就是说,创新是未来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1]但当前人们批评工程教育在培养“三有三无”人才:“有知识,无文化;有专业,无常识;有技能,无思想”。[2]这显然与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是极不相称的。那么怎样提高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宽广的知识,包括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以及所学工程学科在内的各类学科的基本原理、核心理论以及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和寻求答案的思路和方法构筑而成。[1]因此,科技史教育是创新教育非常重要的实现途径。法国科学家朗之万也认为:[3]科技的教育价值一方面在于发现,同时却也在于能够达到这种发现的努力,这两个方面就如等式的两项一样是不可分离的。本文结合机械专业创新教育改革的现状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在机械专业实施技术史教育进行了实践和探讨。

一、创新教育现状调查及分析

在笔者组织的机械专业“大学生创新教育问卷调查”中,共回收问卷300份,涉及大一至大四350名学生,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别占总样本的10%、20%、40%、30%。在调查问卷中,针对“在本科教育中,您觉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维方法哪个最重要”的问题,66.7%的学生认为思维方法最重要,33.30%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最重要。这说明学生比较认可思维方法训练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机械专业课对学生思维启迪性太差。针对“课程学习过程中,您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的问题,20%的学生选择了专业基础知识,46.70%的学生选择了知识的应用方法,33.30%的学生选择了创新意识教育,这说明学生比较重视知识的应用而不在乎知识的多少。针对“您对学习生活中的某些产品不满意时,是否有改造的冲动”的问题,66.70%的学生表示有,20%的学生表示没有,13.3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有创新冲动,但也有不少同学没有创新愿望。针对“您想对某个事物进行改造时,知道改造工作如何进行吗?”的问题,33.3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66.7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这说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很差,不知道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针对“专业课程学习后,您是否清楚具体问题的解决步骤”的问题,20%的学生表示知道,13.3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66.7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这说明专业课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面还有待加强。针对“你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什么有最大关系”的问题,26.70%的学生认为是学生的性格,40%的学生认为是学生的兴趣,33.30%的学生认为是老师和学校的引导,这说明不少学生对学校创新教育的期待很大。通过上述调查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对创新和工程能力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专业知识本身;现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很差,创新知识还很缺乏,但比较认可创新教育的作用,而现有专业教育尚不能满足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期望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教育及实践机会。

二、技术史在机械专业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当前,机械专业课程的教学是把经过200多年发展历史的机械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机械专业知识过程中不清楚机械专业知识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不了解机械知识应用的条件和局限性,不明白知识有待完善的地方,囫囵吞枣地将知识全盘接受,形成书本型思维定势。虽然,机械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要求教师都必须适当地向学生介绍本专业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但是一般来说学科发展史不作为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对此比较轻视,很少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

技术史记载了人类技术创新活动中最重要的技术发明,是对现代人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和重要变革的创新成果。它内涵了重大技术发明的思想、社会条件、社会影响等创新必须的基础知识,是现代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技术发明的最佳参考资料。技术史涵盖了自然科学、人类思想、社会历史等方方面面,这种大跨度、高集成、全方位和纵横方向的极大延伸等特性注定了技术史所特有的桥梁作用。通过技术史这座桥梁,学生能够高效率地获得诸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应该看到,这绝不单纯是知识在量上的简单堆积,而是不同学科、事件、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启迪与借鉴,是思维开阔的飞跃。有了开阔的思维,解决问题时则左右逢源。[4]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的发展功能是指通过教学有效促进学生智力、能力、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和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探究能力,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技术史能很好地实现这个功能,因为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的认识成果,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人类在这一过程中的思维火花、求知态度、探究的方法。在教学中通过重演和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把镌刻在教材知识之中的智力因素充分展开,暴露发明家思维发生发展的轨迹。这种再现和重演不仅使学生了解技术成果的由来,而且使学习主体对人类的认识能力得到复制与积淀,以至发展和提升。通过技术史的教学,让学生可以不仅学到具体的、现成的工程知识,而且可以学到“科学的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具有洞察力。通过技术发展史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动态的发展,在对技术演变的了解中更准确地理解技术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并学会更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而不是只学到一些作为现成结论的知识片段。

三、技术史在机械专业创新教育中的实施

技术史对工程创新教育非常重要,但如何在工程专业中开展技术史教育却并不乐观。这是因为,目前高校工程专业整体课时空间比较紧张,在有限时间内原有专业知识尚不能保障得到完全讲解,更何况专业跨度比较大的技术史内容。此外,大多数高校也缺乏具有技术史造诣的教师,致使教师对技术史教育缺乏必要的热情。

当前,高校开展技术史教育有以下途径可以尝试:选拔一批教师进行科技史教育培训,以此为依托面向全校开展科技史教育公开课。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技术史素养,加强技术史教育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面向具体专业组织院系部开展相关研究,提炼专业的技术史教学内容,将技术史内容有计划有目标地融入到专业教学计划中去。在实验室文化建设中,面向具体技术,以图版、电子稿等多种形式将具体技术发展史展示给同学,使学生在实践环节中体验技术发展过程。

四、技术史在机械专业创新教育中的实践

根据机械专业创新教育对技术史的需求,我们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逐渐将技术史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实验室文化建设等教学活动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特别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一门“技术史”公共选修课,对技术史教育进行了尝试。

“技术史”公共选修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结合重大机械、计算机、日用品的技术发展历史,了解重大技术的演化历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创新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能力;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具有进行创新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除了使学生掌握技术的演化进程和创新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激发他们对后续课程的学习热情,提高知识学习方法的科学性,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技术史”公共选修课程着重讲授人类发明创造机械产品、计算机产品、日用品的过程,以相关产品的典型装置的进化史为主。机械产品主要讲解了机床、汽车等产品的发展史,计算机产品主要讲解了计算机、鼠标、键盘、软件等产品的发展史,中间也穿插讲解了计算机技术对机械技术发展的影响,而日用品主要讲解拉链、易拉罐、膨胀螺钉等产品的发展史。在授课过程中,以技术的设计、发明、应用、替代为主线,把重大技术发明、重要发明家、重要的技术思想串联起来,既讲清产品本身的进化选择过程,也讲清科学、技术、文化、经济、军事等其他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具体影响。此外,在授课过程中也注意把微观的案例分析与宏观的规律概括结合起来,着重突出技术认识论的内容,即技术问题的提出、设计方案的制定、技术的检验与评价、方案的实施与改进、技术发明者的知识结构、思维方法等技术认识程序。在宏观上,着重讲清技术创新的动力与社会、经济、技术等条件,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程式,技术与多种社会因素之间耦合相干、互动演变的总体规律,从而突现技术的本体论与价值论内容。[5]

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对技术史有了全面认识,改变了大多数同学对技术的片面认知,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创新不需要有什么渊博的知识,什么机智的头脑,只需要一颗留意的心,多多留意生活中的细节,认真思考,一个个创新就会诞生;通过学习可以对专业有一个更宏观的认识,所学的知识好像被一根根线串起来,形成网络,所有的知识都贯通起来了。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5):1-17.

[2]杨小明.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东华大学科技史教学经验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3]李建珊,贾向桐.当代科学教育中的科学史向度[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5(2):15-18.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篇9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性;实践性

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和组织教学过程的具体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随着时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进行及时调整。2005年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就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了16条纲领性意见,其别强调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005年6月,我校就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五个转向”的新办学思路,其中强调办学目标定位要从教学研究型转向研究教学型,要求把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渗透于本科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全面提升本科教学的品质。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巩固2003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的优良成果,在更高的层次上来研究和做好本科教学工作,结合三学期本科教学制度的实施,我们于2006年3月―7月进行了200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通过合理设置课程板块、继续调整课程结构比例、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和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了培养目标的时代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得到进一步明确

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和组织教学过程的具体依据,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应当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着眼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认真领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意见》精神的基础上,我们先后制定了《山西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山西大学三学期本科教学制度实施方案》、《山西大学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执行的原则意见》、《山西大学课外学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指导思想,即:

积极引入研究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按照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规格,努力实现研究方法与教学方法、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自觉探索与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与教学管理五个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同时,我们还具体提出了四条基本原则:

1.基础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强调学生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强调拓宽基础教学的内涵和专业教育的口径,体现专业的交叉;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注重本科教育的灵活性,强调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形成若干柔性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体现专业的特色。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按照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规格,以社会

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坚持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3.研究与实践并重的原则

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学术观点的讨论,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实践训练项目,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专业培养方案,真正体现实践教学不断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原则

遵循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原则,始终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加强文理交叉渗透,积极面向理科学生开设哲学社会科学方面课程,面向文科学生开设自然科学方面课程,同时要重视艺术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推进素质教育。

以上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的确立以及一系列文件的制定,使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得到进一步明确,从而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合理设置课内板块,课程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

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因此,在作为培养方案核心部分的课内板块中,我们设置了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种类型。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数学、体育等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为了把加强基础性和强调适应性相结合,学科(专业)基础课按照二级学科门类或专业设置,专业课则包括本专业的主干或核心必修课程以及按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类型设置的选修模块课程。其中,我们重点进行了以下三类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1.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了改革,强调要坚持“精讲、管用”的原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规范化的实践教学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特别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实行课程团队制和课程负责人制,均由学科带头人、知名专家学者、博士生导师负责组织课程团队,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由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行龙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博士生导师、校党委副书记张汉静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采取集体授课的形式,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2.在公共基础课选修部分的课程设置上,我们强调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既要突出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的核心地位,又要开设一定的科学技术史和自然科学知识普及课程。为了完善课程设置,除教师个人申报外,一方面教务处组织了一系列名师讲授的品牌课程,如欧阳绛教授的“问题求解”,徐久刚教授的“资本论”,李正民教授的“古典文学精品赏析”,刘庆昌教授的“教育者的哲学”等课程,另一方面各学院、研究所(中心)也选派优秀教师组成课程团队,采取集体授课与学术讲座的形式,开设了一批能够体现专业水平与研究特色的高质量公共选修课,如历史文化学院的“中国史大讲堂”,哲学社会学学院的“哲学概论”,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明清晋商制度变迁研究”,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生命科学前沿”等课程,科技哲学研究中心开设了由国家

重点学科――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郭贵春校长担任负责人的“科学与文化”课程。

3.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我们强调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形成若干柔性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研究特色和地方特色。如历史文化学院设置了中国断代史、区域史和世界史三个模块,经济学专业设置了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研究特色的晋商研究等六个模块,体育教育专业设置了体育教学训练、社会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和任意选修五个模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工程两个模块。这些选修模块的设置,不仅体现了专业方向的灵活性,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

三、科学设计课外板块,实践教学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增强,有赖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设计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管理。根据实验课在教学安排上有别于其他实践环节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我们把实验课的教学安排归入课程教学进度表,要求实验课单独设置、单独考核、单独计算学分,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求各专业继续增设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规定有“三性”实验的实验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必须达到80%以上。此外,我们重点在实验课之外单独设置了课外板块,并分为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要求各专业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进度表,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1.在课外板块的内容设计上,必修部分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等环节,选修部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学科竞赛、科研训练项目等内容。此外,各专业还根据三学期本科教学制度的要求并结合专业特点,设置了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实践环节,如历史学专业开设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当代史等系列学术讲座;物理学国家基地班开设了理论物理计算软件、偏微分算法及精确求解方法等技术培训课程以及物理学诺贝尔奖简介等学术讲座;电子商务专业开设了计算机等级考试、物流师等级考试、剑桥办公管理国际证书等技术培训课程。

2.在课外板块的设置比例上,本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我们规定课外总学分不得低于40学分,必修部分原则上不低于25学分,其中基础性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应达到25周,应用性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应达到30周;选修部分由各学院根据《山西大学课外学分管理办法》制定适合各专业的实施细则。从各专业实践教学进度表的具体安排来看,课外板块的学分数均达到了40学分,平均值为41学分,其中最高为47学分,最低为学40分,周数均达到了40周,平均值为49周,其中最高为83周,最低为25周,实践教学环节得到明显的强化。

3.在课外板块的管理方式上,为了保证以上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我们明确要求各专业的课外实践要参照课内板块的办法进行规范管理,对各实践环节的周数或学时数、学分数、学期安排、考核方式均须作出明确规定,考核成绩录入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以上对课外板块的科学设计与规范管理,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必将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试行三学期教学制度,研究性教学理念得到进一步彰显

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和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为了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明确提出要把研究性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引入本科教学全过程,开始试行三学期教学制度,并强调在按照三学期教学制度的要求制定培养方案时要做到“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促进多元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1.合理安排三学期运行方式。在教学运行方式上,我们将其安排为“1+2”模式,即每学年分为第1学期(短学期)、第2学期(秋季学期)和第3学期(春季学期)三个学期,第2、3学期各17~18周(教学周为16周),第1学期4~5周。一方面,两个长学期的教学周由以前的18~19周缩减为16周,另一方面,各专业又对两个长学期的课程设置及其内容进行了精简、更新与优化,因此,课内学时得以大幅度缩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各专业课内板块必修部分的学时数来看,平均值为2045学时,广告学、电子商务、艺术设计、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等应用性专业均控制在2000学时以下。

2.科学设计三学期教学安排。各专业在两个长学期主要安排了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既体现了课程的系统性与连续性,又在不增加课时负担的前提下积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短学期的教学安排上,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各专业均开设了一批研究性课程、研究性实验和各类选修课,并组织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高水平的报告、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经统计,所有专业共开设了研究性课程193门。此外,三学期的教学安排也有力地推动了教授、副教授走上讲台为本科生授课,并且为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各种国内外交流的机会。

通过运行方式的合理安排和教学安排的科学设计,各专业均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构建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育人新模式上进行了建设性的尝试,研究性的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计算机发展史教案篇10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密围绕创新教育的四个目标,在课程结构构建、改革教学和考试方法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传播学专业课程结构要适应媒介技术发展对传播人才的要求不断完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打好基础。传播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可以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考试方法可以从建立课程题库、将课程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注重阶段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

关键词:

创新教育;传播学专业;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考试方法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1]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密围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四个目标,在教学方式与考试方法方面双管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应对媒介技术发展优化课程结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打好基础

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主要由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和新闻传播实务三大类课程构成,其中前两者主要属于理论类课程,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因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可分为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和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在课程建构中不能仅强调大众传播类课程,需要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课程根据本科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规划在课程体系当中,课程性质可分为必修和选修。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是媒介融合时代传播学专业课程构成的一个新要素,掌握计算机技术是学生从事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应适当提高此类课程在传播学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机会学习和掌握传媒技术,提高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的整体构成变化不大,主要应该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断更新和调整,增加一些适应媒介发展变化的新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动态,体会到技术创新的影响,特别要指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媒体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闻传播实践,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锻炼,培养他们成为真正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

二、根据课程性质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探索主要从理论类课程、业务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三大类课程入手,根据课程性质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中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主要包括传播理论、新闻理论、新闻传播史、网络传播、人际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就是理论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较多地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基本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为使基本理论教学深入浅出、简明易懂,教师要选用大量的教学案例进行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基本理论的内涵。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媒介变化的新形势下对新闻传播理论进行反思和置疑,这就可以适当抛给学生一些当前有争论的观点、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争论的过程中使真理越辩越明,并且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思考,学会理据充分地阐述个人观点。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活跃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气氛,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敢于置疑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中选用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新闻采访、写作、评论、编辑、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等课程属于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这类课程理论与实务联系密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楚基本原理与方法,更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内外实训机会,锻炼他们的新闻业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新闻采、写、编、评、舆论调查、公共危机处理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些案例的优缺点,向业界前辈学习实务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采用情境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些虚拟或真实的大众传播现场情境,利用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中获取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策划新闻报道、舆论调查、危机处理,并鼓励学生超越案例的局限,大胆思考与众不同但又合理有效的报道、调查与处理方式,使学生不仅仅能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更能够超越条框限制,运用新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3.在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在“纸上”谈兵,还必须掌握photoshop、illustrator、premiere、Dreamweaver、Flash等多种计算机软件技术来适应电子媒介时代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教学需要讲练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是对基本的操作技术进行示范,之后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反复操作和训练提高他们的熟练程度。但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还未达到教学目标,能运用基本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并结合新闻传播的理论知识,进行平面、影视、网络媒体的编辑与制作才能达到学习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选取优秀的行业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评价,并通过布置阶段性和综合性作业的方式,指导学生在作品鉴赏的基础之上完成自己的、具有一定创意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灵活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

教育对象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创新个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1]为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需要改革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进而将创新意识不断内化在自己的人格当中。

1.建立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题库,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从创新教育的内涵可见,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任何创意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原型启发”,这些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就是诱发学生产生创意的“原型”,因此对于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核不仅不能放松,反而需要不断提高考核内容的深度和考核范围的广度,全面、综合考察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此类课程,可以通过建立考试题库的方式,使学生对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内容进行全面复习,教师通过勾画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系统图示指导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但在题型设计方面可以多样化,通过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方式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观点述评等方法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情况。

2.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将课程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需要教师在讲授清楚基本理论之后,根据章节特点适当进行实训。学生的实训作品质量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此类课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给学生布置实训作业,采用个人独立完成或小组协作的方式提交课程作业。教师在习题课中,选择部分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或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在作品评价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新闻业务水平,并将课程作业的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学生总评成绩中,提高学生对实训作业的重视程度,使学生在独立和协作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立分析与处理新闻实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另外,这类课程的理论知识也不容忽视,期末考试也是必要的环节,通过综合性考试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适当采用应用性的题目来考核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应对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注重阶段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结合最为密切的一类课程,此类课程不能只以期末考试为主,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适时给学生布置阶段性作业来考察学生对基本软件技术的掌握情况。因此,此类课程适合采用阶段性作业与期末综合性作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阶段性作业重点考察学生对软件技术中的某个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情况,期末综合性作品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中大部分软件技术的整体把握与应用情况,并在综合性作业中将学生的创意水平作为评价标准之一,肯定他们的创新成果,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创新情感体验。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