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合肥宏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十篇合肥宏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十篇

合肥宏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3:31

合肥宏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篇1

20*年是我县工业战线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是全面推进由传统农业大县向新型工业强县转变的奋进之年。继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之后,今天我们召开全县工业经济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今年我县工业经济的各项工作。可以说,既是推动新一轮工业经济大发展的动员会,更是我县实现工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促进会。县委、县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四大班子领导在百忙之中参加我们的会议。刘书记、胡县长对工业高度重视,多年来一直关注工业、关心工业、支持工业,提出了由传统农业大县向新型工业强县转变的奋斗目标,特别是刘书记在临猗工作多年来,一直把工业拿在手上,放在心上,支持在行动上,积极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胡县长在太原学习,刘书记今天又专门参加会议,并明确要求有关职能部门和各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这样高规格的工业经济工作会议在近年来是少有的。刘书记后面还要做重要讲话。市经委的张堂民副主任也在百忙之中赶来参加我们今天的会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刚才张勇局长就全县工业工作做了一个很好的报告,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20*年全县工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过去的一年,全县工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克服了资金短缺、原辅材料价格上涨、环保、安全生产压力进一步加大等困难,保持了工业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骨干企业增幅明显。以丰喜临猗分公司为代表的骨干企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丰喜、华晟、卓里、华晋、华恩、翔宇、兵娟、湖滨、恒兴等9家重点企业共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2.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9.5%,其中:华恩、兵娟、翔宇、华晟、金宇、湖滨、恒兴同比分别增长75.6%、170.7%、58.6%、34.8%、61%、28.4%、55.4%。共上交税金9191.3万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交税金1.11亿元的82.8%。可以说,骨干企业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拉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招商引资富有成效。县委、县政府紧紧扭住“招商引资、强县富民”这一主题,大力推进“党政主推、部门主抓、企业主唱”的招商引资新机制,使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招商成效明显,二是外商进入势头看好。从企业招商情况看,卓里集团同全国知名重卡生产企业陕汽集团成功联合组建“山西陕汽卓里克劳耐专用车有限公司”,年内完成600辆陕汽牵引车和卓里克劳耐专用车销售任务,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又与中国一汽四环有限公司签定协议,共同建设年产3万辆低速载货汽车项目。华晋纺织印染公司与香港集威国际有限公司合作的年产5000万米高档服装面料印染生产线土建工程全面完工,设备已经安装到位,正在调试运行。与深圳联丰公司合作的年产20万方高密度纤维板项目立项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一洲印染公司与香港联美物流有限公司合作的5万锭棉纺织项目已落户高新工业园区。青山化工公司与香港佳绰有限公司合作的年产600吨CBS—X增白剂项目由企业自筹资金完成投产。从外商企业进入情况看,加拿大汉枫缓释肥有限公司与丰喜临猗分公司合作的年产5万吨硫包衣尿素和10万吨大颗粒尿素项目已经动工,预计项目合作成功后,汉枫公司还将对我县尿素生产进行参股。杭州元通公司上马的10万吨煤基醇醚燃料项目落户高新工业园区,目前土建工程已经动工。新加坡客商在孙吉新湖滨果汁公司年内投资4000万元的第二条浓缩果汁生产线建成投运。去年全县共引进工业项目11个,到位资金3.96亿元。从总体情况看,我县招商引资工作已经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三)制胜高端引进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管理科学体系、高科技的前端产品、新型的服务理念、企业的长远发展等都在不断撞击着企业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经营决策,如何把握市场脉搏,把企业放在市场经济的最前沿,是企业老总们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企业的生产经营已进入新的转型期,进入了以人为本、以人制胜的时期,在这方面,各企业除了大量招收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以改变现有员工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外,更是倾力于引进行业或项目中的高端人才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企业引进外来的副教授、高工等各类人才达120余人,卓里集团、青山化工引进4名博士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华晋、青山、绿海等企业都以高薪聘请了职业经理人任总经理。这些引进的新型人才,将成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四)延伸链条壮大集群。全县工业五大产业群中,化工、机械、食品、针纺四大产业群已初具规模。从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看,化工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39.5%、机械行业占到24.1%、针纺行业占到15.9%、食品行业占到14.7%。这些产业群的发展壮大与县委、县政府长期以来主导的拉长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密不可分。企业在发展中努力实现产品链条的上伸和下延。化工产业群中,以尿素为主导的煤化工业,目前发展到甲醇、醋酸、二甲醚、DSD酸、吐氏酸、农药、消毒剂、增白剂、甲醇柴、汽油等相关产品和下游产品,部分产品实现了原料自给,为化工行业的大发展不断开辟新的途径。特别是随着国家能源紧张,甲醇柴、汽油上马以后,将为化工行业的发展壮大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机械行业由单纯的零部件加工,迈向了有更多技术含量和更高附加值的集成件和整车制造。针纺行业由过去的纺纱、印染向织高档布、染高档布迈进。食品行业由浓缩果汁向新型饮料迈进。总之,随着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企业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集群将继续发展壮大。

(五)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0*年初,全县确定了工业10项重点工程,总投资9.38亿元。目前完成投资6.5亿元,项目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的6项工程是新湖滨果汁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的年产1万吨浓缩果汁生产线、丰喜临猗分公司投资6000万元的年产6000万套编织袋项目、翔宇化工公司投资7337万元的年产万吨DSD酸项目、青山化工公司投资4000万元的年产万吨造纸荧光增白剂apC项目、丰喜临猗分公司的甲醇二期工程、华晋纺织公司的5000万米高档服装面料印染生产线;在建项目有3项,分别是卓里集团投资5000万元的年产500吨医药中间体项目、中惠塑料编织公司投资2500万元的年产5000万套编织袋项目、一洲印染公司的2万锭高档纺纱及2000万米高档服务面料生产线已开工建设;国能生物发电项目由于国家政策因素,暂时被搁置。以上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后,预计可新增产值18亿元,新增利税3.4亿元。

(六)效益企业特色明显。随着我县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工作顺利推进到位,企业效益得到明显发挥。丰喜临猗分公司上交税金5517.6万元;华恩公司上交税金842.9万元,同比增长44.9%;华晟公司上交税金856.4万元,同比增长91.3%;金宇公司上交税金622万元,同比增长69.9%;恒晟公司上交税金172.8万元,同比增长20.4%;兵娟公司上交税金378万元,是上年同期的4倍。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主要源于新项目、新产品的拉动。丰喜临猗分公司甲醇项目上马后,甲醇价格每吨达到3400元。华晟公司企业改造到位后,彻底改变了过去的生产经营环境。恒晟公司2万锭纺纱生产线达到了目前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兵娟制衣接受的新军服生产,为企业开拓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几大果汁企业在我县落户后,不仅带来了财政税收的增长,更主要的是带动了农民致富,拉动了果业生产,使残次果由原来的每斤几分钱涨到了今年的每斤8毛多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民致富奔小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过去的一年,是我县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一年,是凝聚着企业各位老总和广大干部职工心血和汗水的一年,是受到县委、县政府充分肯定的一年。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工业战线上的各位企业老总、全体干部职工、特别是受聘到我县参加工业经济建设的各位博士、高级管理人才,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在今天会议上受表彰的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表示热烈的祝贺!

20*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经来临。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企业的融资将更加困难。二是工业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三是土地政策进一步偏紧,新项目上马的用地问题明显突出。四是环保压力持续增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五是治超工作全面深化,原辅材料价格上涨,企业产品成本可能继续升高。六是企业发展环境仍需不断优化。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振奋精神、创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

2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业经济工作,对于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分重要,需要我们工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同心一力,排难攻坚。具体讲,就是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深化招商引资为重点,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做大工业经济总体规模

我县是一个内陆省份的内陆县,虽然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讲,与沿海、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二产不强大,一产就缺少了支撑,三产就难以激活。因此,做强做大工业经济的总体规模,对于我们今天在坐的各位来讲,责无旁贷,重任在肩。而要迅速做强做大工业经济的总体规模,就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快招商引资,招大商、招好商、招重商。就是要瞄准世界500强企业,瞄准行业或区域的龙头企业,瞄准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进行有重点、有选择的招商引资。这一点,去年丰喜临猗分公司、卓里集团等企业都进行了大胆的偿试,而且效果不错。今年我们在招商引资中,要以园区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团体,继续引深“企业为主、党政联推”的招商引资格局,充分发挥企业招商、引商、联商的积极性。要求大家自觉自愿地打开厂门,打开县门,以开放的视野,大度的胸怀,热情的态度,温馨的服务亲商、安商、富商。各工业经济主管部门要对外来进入的企业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做到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引进一个,带动一片。同时,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我们要切记克服过去那种“西瓜芝麻一起抓”的做法,对于那些污染严重、能耗量大、工艺落后、高危行业要慎重选择,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由重数量型向重质量型转变。

(二)以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为重点,提高企业科技实力,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多年的实践证明,没有项目的支撑,企业就无从发展;没有大项目、好项目的推进,企业就不可能发展壮大。这一点大家都非常清楚。根据县经济工作会议安排,今年全县工业要重点抓好十大项目建设,总投资8亿元,具体有:翔宇化工公司投资3700万元的年产5000吨磺化吐氏酸项目;青山化工公司投资6000万元的年产5000吨Ba增白剂项目;蓝天钢化玻璃有限公司投资2800万元的玻璃钢化生产线项目;卓里集团投资4000万元的年产500吨医药中间体项目;丰喜临猗分公司投资1.2亿元的年产10万吨甲醇三期项目、投资6000万元的年产5万吨双氧水生产线项目、投资2.5亿元的年产6万吨环己酮项目;兵娟制衣投资5800万元的吊挂西装生产线扩建项目;山西杭通燃油开发公司投资2500万元的10万吨燃油生产线项目;瑞翔化工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年产1万吨二奈酚生产线项目。这10大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年新增产值24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在抓好这些大项目建设的同时,经贸、二轻、中小企业局等经济主管部门都要认真筛选出一批50万元以上的中小项目,进行重点扶持,重点促进,在全县努力形成项目建设的热潮,企业发展的高潮,经济推进的大潮。

(三)以提高人才素质为重点,加强人才培训与引进力度,加快建设现代企业人才队伍

人才是企业的灵魂,人才就是生产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拥有一支能征善战,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企业就占据了市场经济的制高点。近年来的企业发展表明,像丰喜临猗分公司、青山化工公司、卓里集团、华晟粉末公司等企业,注重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企业就迅速发展壮大。在今年的工作中,一是各企业都要下大力气招引行业中的博士生、硕士生等高级人才,加大对新产品的引进、研发、前瞻性工作力度,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时时放在行业发展的最前沿,激发创业、扩张、勇争一流的奋进精神。二是切实加强职工培训。对企业员工要进行经常性的业务培训,采取定点培训、轮训、聘请专家讲座等形式,从产品的质量、技术、应用到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加强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三是采取招聘会、定点培训、委托培养等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办法,吸引大中专毕业生进企业工作,特别是吸引我县在外的大中专学生回企业参加工作,改善企业的员工结构,提升员工的整体水平。四是组织企业家参加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资本运营、现代营销等专题培训和考察学习活动,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五是努力在全县上下形成一种尊重人才、尊重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氛围,把企业的发展壮大切实建立在人才展现魅力、知识创造辉煌的制高点上,加快建设现代企业的人才队伍。

(四)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重点,把握宏观态势,保持县域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去年以来生活资料价格上涨过快,运力增加,原辅材料价格高涨,导致产成品价格一路攀升。今年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变为通货膨胀。这就意味着今年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市场竞争压力会进一步加大,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未雨稠缪,及早动手,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思想准备,确保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1、加强企业经济运行的预警、预测。发改、经贸等部门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运行情况,定期产业政策导向,通报经济运行信息,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2、建立企业倒贷体系。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银根紧缩,将使企业融资更加困难,经贸部门要着手牵头,组织相关企业建立企业倒贷体系。防止和克服因为银行贷款到期不能按时偿还而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形成良性的互助机制。

3、强化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国家对各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都有严格的标准要求,达不到要求的责令停产治理。比如废水排放必须达到一级标准,也就是达到农田灌溉标准,政策性很强,要求的很严厉,我县的几大果汁、印染企业等排污大户,一定要认清形势,达标排放。坚决禁止任何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不运转,直排、偷排行为。否则,一经发现,立即停产整顿。烟尘污染企业也要按照要求全面达标排放。县污水处理场要加快建设速度,力争在今年六月份开始运行,否则将会影响到全县企业的正常运转。环保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严防各类污染事故发生。

4、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今年是迎接改革开放30周年和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喜庆之年,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求我们各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力度,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加大事故责任处罚力度,坚决杜绝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安监部门要监督检查企业的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做到纵到底,横到边,不留死角。

(五)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大力强化服务意识,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活力

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强化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为企业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今天,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强企业权益保护和负担监督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部门必须严格遵照执行。凡需入企业检查、收费、处罚,除安检、环保可以随时进入企业检查外,其他部门一律实行准入制,未经企业权益保护和负担监督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批准办理准入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进入企业进行检查、收费、处罚等,企业有权不予接待。坚决禁止对企业的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要进一步密切银企关系,深入打造“金融安全区”。努力集中民间闲散资金,鼓励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供电、交通等部门也要积极为企业搞好服务,能给予的政策全给予,能开的绿灯全打开,最大限度地增强工业的发展活力。

三、强化责任,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促发展

今年的工作任务已经明确,能否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看企业,企业看班子,班子看老总。我们要在全县上下大兴狠抓落实之风,求真务实之风,开拓创新之风,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各项工作之中去。

1、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一定程度上讲,思想的开放度与企业发展的好坏成正比,思想的开放度决定着企业的发展速度。要求我们工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昂的斗志,蓬勃的生机,争创一流的精神,切实找准国家政策与企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咬住目标不放松,全力推动企业大发展。

2、进一步转变作风,真抓实干。作风硬则事业兴。要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作风过硬是关键。要求我们各企业,特别是企业领导班子一定要率先垂范,勇为人先,认真研究企业的发展大计,认真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做到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一级抓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形成班子抓合力,职工抓干劲,企业抓发展的良好氛围。

合肥宏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篇2

交通运输部官网公布《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其中一条条款成为舆论的焦点:“国家实施免费政策给经营管理者合法收益造成影响的,可通过适当延长收费年限等方式予以补偿。”换言之,因为每年节假日二十来天的免费放行,公众可能继续向高速公路多缴好几年费用。此外,即使公路收费年限已满,如果不是“由公共财政承担养护费用”,仍可以“按满足基本养护管理支出需求的原则收取通行费”。在不少人看来,这是为长期收费埋下伏笔。

数字解读:据统计,全球收费公路总长约为14万公里,其中10万公里在中国,占70%。只顾收费,而罔顾公路具有的公益性是不合适的。有关部门应当公布公路收支的明细,让纳税人知道钱花了多少,赚了多少,收费是否合理。再不能糊涂路费,一收了之了。

500名

北大保安甘相伟考上了北大中文系,他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一部书《站着上北大》。甘相伟成为北大保安出书第一人,成为中国教育2011年度十大影响人物,2013年中国十大读书人物。在过去20年里,北大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考取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考上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有的毕业后当上了大学老师。

数字解读:为什么是北大?为什么总是北大?据报道,北大保安队对渴望学习的保安员,会尽可能地提供方便,在排班和定岗方面为他们留出学习的时间。北大给了这些有梦的年轻人圆梦的机会。新闻评论员蔡方华认为,如果整个社会都能像北大那样鼓励人们深造,如果每个小环境都允许人们通过奋斗改变处境,就能唤醒更多人的进取渴望。

61.6%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论文剽窃、先交版面费等现象,使现行职称评审制度饱受诟病,改革呼声越来越高。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发起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9533人参加),42.7%的受访者为职称评审感到焦虑。61.6%的受访者希望改革现有的职称评审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表示,针对职称评定与工资待遇等各类福利挂钩太多的问题,人社部正在进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将分类推进各行业的职称制度改革。

数字解读:调查发现,职称对个人的用处主要是提高待遇、职位提升、业务认可。而这些功能8.3%的人表示“用处不大”。多数受访者赞同取消现行职称评审制度,由各单位自主根据员工业绩和能力定级晋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对职务聘任,应该建立同行评价体系,按工作能力、业绩来评价其贡献和水平。

一人一本?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与2011年的4.35本相比基本持平。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而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

数字解读:调查还显示,在问及受访者不读书的原因时,获选率最高的选项是“工作忙,没时间”,其次是“没有读书习惯”,还有看电视多、找不到感兴趣的书等原因。与时期的“读书无用论”不同,如今流行的是“有用读书论”——功利地读书,只读“有用”的书。前总理同志有言:“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悬空的20%

“国五条”地方细则今年3月出台以来,北京、广州、深圳等35个城市了各自的实施细则。针对20%个税政策,除北京明确规定自4月1日起实施外,绝大多数城市重申了国务院文件的要求,并未说明何时开始实施;合肥、南京、郑州等地则干脆连提也没有提及。业内人士认为,新一轮房地产的调控难度很大,一方面不能放松现行的政策导向;另一方面,不解决股市等资本市场长期不景气的问题,不解决地方政府长期依赖土地财政的问题,恐怕难以厘清资本追逐利润所带来的楼市异化问题。

数字解读:在缺乏其他可靠稳妥的投资途径的现状之下,房地产热很难退却。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晟认为,必须遏制楼市作为“投资品属性”的不断膨胀。与其试图撇清房价与货币政策的关系,不如建立健康的资本市场、丰富人们投资渠道,来为楼市合理“减压”。

65.25亿元

据港澳资讯统计的数据显示,252家带“国有”背景的上市企业,2012年年报中公开披露的业务招待费一项,总计65.25亿元。业务招待费前20位的上市国企为:中国人寿、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南车、葛洲坝、中国北车、中国重工、中煤能源、五矿发展、宏源证券、中国化学、东方电气、招商证券、中航飞机、长城电脑、中化国际、中金黄金、中海集运、经纬纺机、平高电气。中国人寿业务招待费最多,达14.18亿元。根据上市公司的财务规定,业务招待费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等活动中,用于接待应酬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包括对外联络、公关交往、会议接待、来宾接待等所发生的费用。

数字解读:有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一项既可能涉及官员贪腐,也可能涉及企业是否合法经营的重要事项,业务招待费本质上是一个公共事项而非“私人事项”,对于占有公众资源的国有企业更是如此。

25%

由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做出的“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只有约25%的大企业主明确表示希望由子女接管家族企业。较多的中国一代高净值人士表示会尊重子女的兴趣和意愿,希望子女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规划开创人生。因此,建立企业法人制,引入职业经理人成为普遍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有14%的企业主考虑转卖并退出企业,这部分企业主财富管理的重心将逐步从实业经营转为金融和其他类型的投资,财富传承的主要方式也会从企业股权的移交转变为金融财富的传承。

数字解读:陈志武教授有一个著名的判断:发展是为了让人更自由。

62项

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是在第一批取消和下放71项行政审批项目的基础上,再取消和下放62项行政审批事项。会议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改革重在行动,要扎扎实实、不停顿地向前推进。

数字解读:针对担忧行政审批权的下放,可能导致一些产能过剩行业出现无序化竞争,导致过剩产能矛盾更加突出这一疑问,有学者指出,只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作用,产能过剩企业就没有生存空间。这一过程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可是,这是发展市场经济必须要经历的痛苦,没有这点痛苦,真正的市场机制也就建立不起来,市场化改革也会停滞。

55.0%

合肥宏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篇3

关键词结球甘蓝;“3414”;肥料效应;湖北潜江

中图分类号S635.1;S1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10-0070-03

abstractthefertilizereffecttestofheadingcabbageinQianjiangCitywascarriedoutby"3414"fullimplementationplan.theresultsshowedthateffectsofnfertilizerontheyieldandcommodityrateofheadingcabbagewerethehighest,followedbypfertilizer,Kfertilizer;commodityrateofnpKwas84.21%,commodityrateoflackingn、p、Kfertilizerwere51.75%,61.89%,73.25%;yieldofnpKwas42680kg/hm2,yieldoflackingn、p、Kfertilizerwere25737kg/hm2,30760kg/hm2,36787kg/hm2.thetargetyieldis40000-44000kg/hm2,theoptimumnfertilizeramountwas200kg/hm2,optimumpfertilizeramountwas85kg/hm2andoptimumKfertilizeramountwas200kg/hm2.

Keywordsheadingcabbage;"3414";fertilizereffect;QianjiangHubei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品;蔬菜生产从“庭院经济”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昔日“小菜一碟”成为关系社会稳定的民生问题。潜江市政府(潜政发〔2011〕7号)下发了《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2011―2016年底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300万元发展蔬菜产业,支持蔬菜生产技术革新、蔬菜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全市蔬菜种植总面积2万hm2,其中结球甘蓝种植面积2200hm2,占11%,是潜江市主要冬春时令蔬菜及外调蔬菜。

调查发现,结球甘蓝生产过程中,过量、盲目施肥现象依然存在,产品营养失调、品质下降、风味欠佳等质量问题较为普遍。研究认为,不良施肥会导致菜田土壤性状恶化、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1]等环境问题。为了改变结球甘蓝生产过程中盲目或过量施肥的现象,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化肥利用率,2016年依托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笔者在湖北省尝香思食品有限公司蔬菜生产基地开展了结球甘蓝“3414”肥料田间效应试验,探讨了结球甘蓝施肥效应及其适宜施用量,为潜江市洲滩平地结球甘蓝生产提供施肥技术指导。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潜江市竹根滩镇朱湖村滩田进行。土壤为潮土灰油砂土土种,质地为砂壤。有机质含量16.23g/kg,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68.9、19.3、185mg/kg,pH值7.82,土壤肥力中等[2]。前茬为大豆,产量为2700kg/hm2。

1.2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结球甘蓝,品种为满月333。供试肥料:尿素(纯n≥46%)、过磷酸钙(p2o5≥12%)、硫酸钾(K2o≥50%)、持力硼(纯硼≥15%)。

1.3试验设计

采用“3414”完全实施方案,设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0水平为不施肥、2水平为最佳施肥量、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14个处理,具体试验处理方案见表1。小区田间随机区组排列,面积30m2(2.31m×13.00m),株行距35cm×40cm,小区栽植基本苗228株,密度为7.6万株/hm2。

1.4试验过程

试验前茬大豆秸秆粉碎还田。8月27日采用地膜+遮阳网覆盖育苗。基肥于机械翻耕整地时施入。9月29日抗旱移栽,栽后浇足活棵水。追肥为人工条施。磷肥全部作基肥;氮肥、钾肥50%作基肥、50%作追肥;追肥分2次,第1次于莲座期(10月16日)(以处理6生育进程为施肥期,下同)追施20%,第2次于结球期(11月1日)追施30%;各处理硼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

移栽前和莲座期分别用2.5%溴氰菊酯2000倍液防治小菜蛾、菜青虫,结球初期用72%农用链霉素3500倍液防治黑腐病、软腐病。

2结果与分析

2.1氮磷钾单因子施用量对结球甘蓝商品率的影响

根据结球甘蓝的生物学特性,本试验分别于1月10日、2月20日对不同施肥处理结球甘蓝成品进行了采摘(商品菜标准:结球性好、个体鲜重0.6kg以上),其商品率情况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氮磷钾肥配施(n2p2K2)商品率为84.21%,缺施氮肥商品率为51.75%,缺施磷肥商品率为61.89%,缺施钾肥商品率为73.25%。表明此类田块氮肥对结球甘蓝商品率影响最大。磷肥次之,钾肥最小。

对表2中的数据,氮因子抽取处理2、3、6、11数据,磷因子抽取处理4、5、6、7数据,钾因子抽取处理6、8、9、10数据,进行结球甘蓝商品率(y)与各养分因子施用量(x)的一元二次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结球甘蓝商品率与施肥量均能拟合为一元二次效应方程,二次项系数小于0,呈现正常的抛物线形状。但氮、磷、钾单因子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氮、磷复相关系数R2均为0.98,拟合程度较高,表明按此氮、磷养分量施用,可以促进球白结球、提高商品率;钾复相关系数R2为0.49,拟合程度较低,表明按此钾养分量施用,并不能促进球白结球,必须调整钾肥施用量。

2.2氮磷钾单因子施用量与产量的效应关系拟合与分析

试验分别于1月10日、2月20日对不同施肥处理甘蓝进行了采摘,得产量鲜重见表4。

对表4数据,氮因子抽取处理2、3、6、11数据,磷因子抽取处理4、5、6、7数据,钾因子抽取处理6、8、9、10数据,进行结球甘蓝产量(y)与各养分因子施用量(x)的一元二次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产量与施肥量均能拟合为一元二次效应方程,二次项系数小于0,呈现正常的抛物线形状。氮、磷、钾单因子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氮、磷复相关系数R2为0.99,表明拟合程度很高,可以作为推荐氮、磷肥施用量;钾复相关系数R2仅为0.53,表明钾拟合程度较差,则预测值误差较大,必须结合土壤养分状况及生产水平推荐钾养分施用量。同时,从拟合为一元二次效应方程常数项可以看出,对产品产量影响氮肥最大、磷肥次之、钾肥最小;氮磷钾肥配施(n2p2K2)产量为42680kg/hm2,缺施氮、磷、钾肥产量分别为25737、30760、36787kg/hm2。

依据一元二次效应方程,按最大边际效应求取偏导函数。求取最高、最佳施肥量,继而预测最高、最佳产量,具体如表6所示。

综合分析:目标产量为40000~44000kg/hm2,推荐纯n、p2o5、K2o的最高施用量分别为230、100、300kg/hm2;推荐纯n、p2o5、K2o的最佳施用量分别为220、95、240kg/hm2。

2.3氮磷钾三因子施用量与产量的效应关系拟合与分析

对表1、表4数据采取三元二次回归模型分析,得到球白产量(y)与纯n、p2o5、K2o养分施用量(x)的三元二次效应方程y=20712.896+78.7439x1-0.3395x12+235.1741x2-1.5113x22+31.6706x3-0.1618x32+0.23373x1x2+0.2138x1x3-0.0574x2x3。拟合的三元二次方程相关关系不显著,F=5.49

依据三元二次效应方程,按最大边际效应求取偏导函数。求取最高、最佳施肥量,继而预测最高、最佳产量,具体如表7所示。

综合分析:目标产量为40000~44000kg/hm2,推荐纯n、p2o5、K2o的最高施用量分别为220、90、225kg/hm2;推荐纯n、p2o5、K2o的最佳施用量分别为200、85、200kg/hm2。

2.4氮磷钾单因子缺素相对产量分析

缺素区的相对产量(%)=缺素区的实收产量/全肥区产量×100。通过计算得:缺氮素相对产量为60.30%;缺磷素相对产量为72.07%;缺钾素相对产量为86.19%。试验田土壤养分含量检测结果以潜江市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常规五级)[2]划分,有机质、碱解氮均处在“中度缺乏”水平范围,有效磷、速效钾处在“潜在缺乏”水平范围。缺素相对产量及土壤养分丰缺状况表明,氮肥对甘蓝产量影响最明显,虽然土壤磷养分处于“潜在缺乏”水平,但施用适量磷养分,效果明显,钾养分同样处于“潜在缺乏”水平,但增施钾肥增产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增施有机肥前提下,科学推荐氮、磷肥施用量,适当减少钾肥施用量。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甘蓝产量与氮、磷、钾养分施用量拟合程较高,但达不到显著水平,可以参照推荐氮磷钾养分使用量。目标产量为40000~44000kg/hm2,推荐纯n的最高施肥量220kg/hm2,p2o5的最高施肥量90kg/hm2,K2o的最高施肥量225kg/hm2;推荐纯n的最佳施肥量200kg/hm2,p2o5的最佳施肥量85kg/hm2,K2o的最佳施肥量200kg/hm2。

有研究[3-7]J为,结球甘蓝施用有机复混肥后,产量明显增加。杨全怀等[8]研究认为,结球甘蓝施用磷肥112.5~150.0kg/hm2增产效果明显。丁丽[9]研究认为,中等肥力田块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193.2、83.6、192.7kg/hm2时,甘蓝产量可达61167kg/hm2,此结果与本试验基本一致。此类洲滩田块对结球甘蓝成品率及产量的影响氮肥最大、磷肥次之、钾肥最小。氮磷钾肥配施(n2p2K2)商品率为84.21%,缺施氮、磷、钾肥商品率分别为51.75%、61.89%、73.25%[10-11];氮磷钾肥配施(n2p2K2)产量为42680kg/hm2,缺施氮、磷、钾肥产量分别为25737、30760、36787kg/hm2[12]。

4参考文献

[1]刘宏斌,李志宏,张云贵,等.北京平原农区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土壤学报,2006,43(3):405-413

[2]丁亨虎,艾天成,苏运河,等.运粮湖农场土壤肥力及施肥技术的演变[J].湖北农业科学,2009(9):2090-2094.

[3]刘宗海,李玉平,蔡兰英.赤水市秋甘蓝配方施肥氮肥“2+X”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通迅,2016(5):120-122.

[4]姜丽娜,符建荣,王强,等.秋甘蓝有机复混肥效应及氮磷钾养分吸收特征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05,17(5):284-286.

[5]韩国先,陈水校.春甘蓝肥料试验总结[J].现代园艺,2012(14):15.

[6]王建军,王书娟,张育民.北京市延庆县结球甘蓝肥料反馈试验总结[J].北京农业,2010(增刊1):102-104.

[7]陈阳,周先治,陈晟,等.晓丰甘蓝高山栽培肥料配比试验[J].长江蔬菜,2012(14):68-70.

[8]杨全怀,马艳,黎瑞君,等.贵州省关岭县结球甘蓝田间肥料试验产量初报[J].实验研究,2015(8):69-70.

[9]丁丽.结球甘蓝“3414”肥料效应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0):1976-1979.

[10]陈玉山,吴志珍.结球甘蓝施用氮、磷、钾肥料效应分析[J].福建热作科技,2012(3):15-17.

合肥宏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篇4

关键词:甘肃;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3-0088-06

总理曾提到“惦记甘肃人民的生活,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希望在2012年使甘肃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2007年全国的平均水平。而当前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农牧民收入普遍偏低,实现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快速提高面临较大困难。

一、甘肃省大部分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甘肃民族地区包括临夏州、甘南州及阿克塞、张家川、肃南、肃北和天祝五县,甘肃民族地区共有21个县(市),人口321.49万人,占全省人口的12.2%。甘肃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

从农牧民纯收入看,共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有3个县农牧民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阿克塞县(7158.3元)、肃北县(6764.0元)、肃南县(5522.2元),这3个县人口占全省民族地区人口的1.76%。二是有2个县农牧民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临夏州的临夏市(3719.2元),甘南州的玛曲县(3085.1元),这2个县人口占全省民族地区人口的8.37%。三是有16个县农牧民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临夏州和甘南州的14个县,以及张家川县和天祝县,这16个县的人口占全省民族地区人口的89.87%。2008年,临夏州和甘南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847元和2049元,分列全省倒数第一位和倒数第三位,分别相当于全国水平的38.8%和43.0%,分别相当于全省水平的67.8%和75.2%;张家川县和天祝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水平的39.8%和44.9%,分别相当于全省水平的69.5%和78.5%。

由此可以看出,甘肃民族地区县(市)数量多,整体实力较弱,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绝对数低,增长较慢是制约甘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2008年甘肃民族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临夏州和甘南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8%和19.8%。但其中救灾款的快速增长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甘南州和临夏州转移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倍和46.73%。因此,一旦救灾工作结束,甘肃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仍将面临较大的困难。

二、造成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较低的原因分析

受自然资源的制约,加之生产条件的不足,气候因素的影响,农业就表现为风险大、收益不确定的弱质性,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经营收入也就呈现了增长的弱势性。甘肃农民,尤其是临夏、甘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的这种结构决定了其农民收入增长质量不高,增速不快,丰年增收、灾年减收的客观现实。

(一)农民收入结构比较

甘肃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水平较低既有民族地区自身的原因,也有全省共同存在的问题,而这些共同存在的问题民族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

1.家庭经营收入比重高,工资性收入比重低

除临夏州外,甘肃其他民族地区农牧民纯收入基本上是呈现出家庭经营收入比重较高,工资性收入较低的局面,以甘南州为例,2007年,甘肃甘南州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为96.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5.2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29.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2.转移性收入相对较低

由于各项惠农政策的持续有效实施,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对甘肃民族地区农牧民的增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007年,甘肃临夏州和甘南州农牧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7.1%和56.8%,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4和52.1个百分点。但临夏州和甘南州农牧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占各自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仅为4.1%和3.6%,转移性收入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重相对较低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9和3.4个百分点。

3.第一产业收入所占比重高,非农产业收入比重低

甘肃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长期以来依赖第一产业增收,2007年,临夏州和甘南州农牧民人均第一产业收入分别占家庭经营收入的67.7%和83.6%,虽然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仍相对较低。

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重高,转移性收入等其他收入所占比重低,以及家庭经营收入中,一产比重高,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低等是造成甘肃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水平偏低,以及与全省及全国收入差距拉大的结构性因素。

(二)农牧民素质不足以促进自身收入快速增长

1.农牧民整体素质偏低,就业不充分

农牧民自身素质是农牧民收入增长的潜在因素和关键。目前,甘肃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仅相当于小学水平,这导致了农牧民接受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率较低,缺乏及时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本领。

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全省未上学和小学学历的分别占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2.51%和40.52%,高中以上学历仅占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56%。而甘肃民族地区农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更低,临夏州和甘南州未上学从业人员占各自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8.06%和36.81%,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55和14.30个百分点,见表2。

同时,甘肃民族地区外出务工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甘肃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6.5%;小学文化程度占28.9%;初中文化程度占56%;高中文化程度占7.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临夏州、甘南州、张家川县、天祝县和阿克塞县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外出务工人员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仅有肃北县和肃南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临夏州和甘南州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5和0.1个百分点,见表3。

2.农牧民缺乏市场意识,对信息不敏感

由于农牧民缺乏市场意识,加之市场信息不充分,交易规则不健全,因而在搜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规模、技术变化、相对价格等信息并做出决策时,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极易一哄而上,造成市场均衡的脆弱性和市场进入的盲目性,造成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农产品的价值无法实现,严重影响了农牧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这种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农民的交易方式。

(三)农业发展基础条件无法支撑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

1.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难以进行扩大再生产

目前甘肃农牧民不但收入水平低,而且在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广大农民社会保障缺失,生产所得除消费外,还要用于医疗、教育、养老、建房等,剩余很少。2008年,临夏州和甘南州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1.3%和1.0%;临夏州和甘南州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1880元和1837元,分别相当于临夏州和甘南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101.8%和89.7%。由此可见,甘肃民族地区收入水平低,农牧民收入绝对部分或全部用于生活消费支出。同时,农牧民对家庭经营的投入和用于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支出减少,根本不可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造成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临夏州和甘南州年末耕地面积分别占全省的4.1%和1.9%,农业机械总动力分别占全省的3.8%和1.3%,化肥施用折纯量分别占全省的2.7%和0.4%。

2.农业内部结构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有限

由于受粮食安全政策影响,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结构很难有大的调整,造成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比较优势不突出。部分民族地区种植业比重明显偏高,林牧渔业比重低,2008年农业产值占临夏州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64.8%,张家川县甚至达到了79.6%。农业结构的单一性、趋同性,限制了多种经营的发展,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不突出,规模有限。

3.土地贫瘠,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少,使用不集中

甘肃自然条件恶劣,山大沟深,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国土面积中有2/3属于干旱、半干旱的荒漠、山地、丘陵地区,有效利用面积少,耕地质量差。而甘肃民族地区,如甘南州和临夏州最低海拔为10000多米,最高海拔均超过了4500米,境内地貌复杂多样,甘南州有高山草地、高山森林和丘陵低山,临夏州有青藏黄土高原、山沟、川地等,自然条件非常恶劣。

同时,甘肃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占有耕地4.7亩,而临夏州和甘南州农业从业人员人均占有耕地分别仅为2.4和3.3亩,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3和1.4个百分点。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终将受到“耕地资源”瓶颈的制约:一方面农民一家一户不可能单纯依靠土地大幅度地增加收入,进而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难以成为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源泉;另一方面,现行土地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及甘肃外出务工人员相对较少,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滞留在农村少量的土地上,人地关系恶化,户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小,加之甘肃民族地区比较贫困,农业生产难以采用规模化的现代耕作手段,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4.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农产品加工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自身的收入弹性,开拓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空间,而且可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增收能力。甘肃农产品大多数仍以低级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售,其附加值和比较利益都很低,农产品商品率低,影响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目前甘肃农产品加工率不足30%,大多数农产品基本上还是直接进入市场,没有经过深加工,产品档次低、收益小。

民族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同样如此,如甘南州缺乏畜产品精加工龙头企业,造成以原产品形式外流,使甘南州丰富的畜产品得不到加工增值。目前甘南州只有甘肃华羚干酪素有限公司、甘南州科瑞乳品开发有限公司、甘南州燎原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三家企业只对少量的乳产品进行精加工外,临潭顺达公司、玛曲雪原肉业冷冻厂、首曲生态食品有限公司、天玛生态食品有限公司、夏河锦凤翔食品有限公司、甘南晟羚肉类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玛曲宏达实业有限公司等畜产品加工企业只能对牛羊活畜进行屠宰后,简单的分类包装冷冻。加之这些加工企业加工能力有限,收购价格又低于市场价格,所以加工规模小,年加工冷冻的牛羊肉还不到出栏活畜的20%,大概有45%的畜产品外流。

5.城镇带动农村的作用不明显

城市规模较小,全省除兰州城市人口规模达到特大城市外,中等城市只有白银市、天水市、张掖市、武威市。加之,甘肃以原材料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融合程度较低,带动地方经济的能力较弱,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不足,不利于城市功能梯度辐射。这就造成了甘肃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经济辐射力和带动作用非常有限,同时,临夏州和甘南州等民族地区自身发展能力较弱,造成甘肃民族地区城镇规模小,中小城镇经济薄弱。其中,2008年临夏州和甘南州城市化水平分别为12.42%和17.75%,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73和14.40个百分点。

(四)农业市场环境不能带动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

1.农资价格上涨太快

农资价格和农业生产成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好处。近年来种子、化肥、仔猪等农资价格连年上涨,国家和省上虽然通过降低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负担,但仍不能弥补因成本提高对农牧民造成的损失,生产的高成本使得农业生产并不能给农民带来多少利润。如2008年甘南州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4.6%。

2.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

关注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大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是努力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的必要保障。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甘肃农业生产经营户的农产品仅有1%的农业生产经营户通过合作组织统一销售农产品,所占比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金昌市、张掖市和嘉峪关市;全省有6.23%的农业生产经营户将农产品销售给企业,从14个市州来看,酒泉市、张掖市和嘉峪关市所占比重列全省前三位,分别达到55.11%、44.71%和19.36%。而甘南州农业生产经营户在销售主要农产品时全部没有由合作组织统一销售,也没有农业生产经营户将农产品销售给企业,主要是通过商贩上门收购方式来销售农产品。

嘉峪关市、酒泉市、金昌市和张掖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甘肃前四位,而临夏州和甘南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列全省倒数第一位和倒数第三位。由此可以看出,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是甘肃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低,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3.农产品流通体制不健全

在甘肃农产品流通领域,批发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但是,这些批发市场大部分只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一个交易的场地而已,还存在着档次低下、功能单一、交易手段单调、服务与管理落后等诸多不足。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相比,零售农贸市场的基础设施更为逊色,由于缺乏公平、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农产品流通,只能在狭小的范围内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致使价格信号不能及时反映农产品市场供求变化和资源稀缺状况,无助于农民的生产决策,农产品市场供求失衡。

与全省相比,甘肃民族地区还面临市场不足的局面。甘肃民族县(市)共占全省县(市、区)的25%,但乡镇综合市场数、专业市场数和农产品专业市场数分别仅占全省的12.5%、17.2%和17.3%。

三、积极探索提高甘肃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的渠道

(一)进一步加强政策对农牧民增收的促进作用

1.积极寻求国家政策支持

目前,国家的政策整体上是支持农业发展的。一是近年来连续推出的中央一号文件,大力支持农业发展。二是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并制定了三个国家专项规划,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方面,还设立了贴息贷款、实行贷款利率优惠、税收优惠等一整套特殊优惠政策。三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农村改革即将步入新阶段。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和灾区的支持。甘肃要解放思想,积极为农牧民享受政策创造条件,想方设法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促进甘肃农民增收。同时,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让更多的转移支付和投资落户甘肃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

2.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加大民族地区农村投入力度

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投资方向,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

3.大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一是要建立土地交易市场,确保实现农民的土地权益,政府尽快建立并完善土地交易规则,培育土地市场;二是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模式,在甘肃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可大力借鉴宁县民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用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应对市场的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并可将部分劳力从土地上彻底解放出来。

4.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大力拓宽融资渠道,为农牧民增收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一是尽快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通过各种形式,使国有商业银行每年向“三农”注入一定量的资金;二是进一步强化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职能,强化其为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方面的职能,在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保证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和农产品加工销售的所需资金;三是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扩大农业保险试点,降低农牧民生产风险;四是积极探索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农村民间金融、合作金融等非正规金融的发展,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向农村建设。

5.为返乡农牧民工创造创业条件

首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的相关统计,掌握返乡农民工的数量、分布及农牧民工相关个人资料,并积极引导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创业。建造农民工创业园区,提供相应的技术,资金和市场指导,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制定促进创业的优惠条件,建立相应的配套设施,积极引导返乡务工人员为甘肃及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做贡献。同时,也应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使其在经济好转时能够迅速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改善民族地区农业市场运行环境

1.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在积极引导农牧民适应市场需要种植适销对路农产品的同时,拓宽销售渠道,引导农民闯市场。一是培育农业经纪人。通过培训将一部分农牧民脱离传统的种植业,专门从事农产品的中介服务,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开展政策引导,法律帮扶,信贷扶持和税费优惠,促进经纪人迅速发展壮大。再通过农业经纪人将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解决农牧民丰收时卖难的局面。二是政府引导搭建临时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同时,引导农牧民利用村头、地头的空闲地带建立起临时性的批发市场,客商可以直接到村头谈生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牧民受益;三是利用网络进行农产品交易。在农民还不具备上网的条件下,县、乡政府应当结合自身农产品优势,利用农情信息网等渠道,做好农产品宣传工作,同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运行成本又大大低于其他方式。

2.健全农产品流通体制

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农产品流通体制,以现代农业物流加快农业经济发展,降低农牧民生产风险,促进农牧民增收。一是进一步做好农产品流通规划工作。做好产区市场建设规划和销售区市场布局规划,产区批发市场应建在农产品集中产地,销售区批发市场应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可能的辐射范围布局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是加大市场基础建设力度。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易条件和手段,提升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档次。政府可以采取贴息、税收优惠引导社会资金,尤其是应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使其成为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中坚主体,建设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流通配套设施。

3.加强农资价格监管力度

一是加大农资市场价格监测力度。加强农资经营成本和价格的监测,建立健全农资市场监测预警报告制度,组织成本和价格监测人员定期搜集化肥、农药、农膜、种子和农用柴油等农资市场价格信息情况,并及时汇总、分析、报告和通报,随时掌握农资市场价格动态,监控农资销售成本、价格,严防农资市场零售价格异常波动,确保农资市场价格始终准确全面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二是加大农资价格监督检查力度。组织工商、物价、技术监督、农业等部门,加大对农资市场监督检查力度,依法取缔无证、无照、无资质的经营网点,从严查处乱涨价、乱收费、超过规定差率等价格违法行为,以维护农资市场正常的经营和价格秩序。同时,要及时做好农资价格监测,信息反馈、政策咨询、日常监管等基础性工作,随时掌握价格动态,防止出现价格异常波动。充分发挥12358举报电话的作用,积极受理价格投诉举报,认真查处农资价格举报案件,帮助农民排忧解难;三是适当建立健全农资价格补贴机制。制定和完善因化肥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农民种粮成本增加的直接补贴政策,以利于提高农牧民生产积极性。

(三)提高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

1.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加大国家财政对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中央投资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适当调整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结构,增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投入;二是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要围绕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较大幅度地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继续安排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资金,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三是提高甘肃农产品加工率,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大对牛羊肉、菌类等土特产品的加工水平;同时,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活力的中小龙头企业。目前大型龙头企业很少,省上要出台相应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等,加大对中小龙头企业的大力支持;另外,还要鼓励发展一批专业合作组织,维护农民利益,确保农牧民能够分享到农业产业化带来的好处;四是加快农业的组织创新。加强对小规模家庭经营的改造,加快农业利用现代产业组织形式的步伐,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军农业,促进农业企业化经营。

2.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

因地制宜,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是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一是成立推进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的机构,明确各级政府责任目标,制定并不断完善对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的扶持政策,在技术上加强对农牧民的指导,对建成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基地的各级政府给予奖励;二是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增加财政对设施农业的投入、提高对农业贷款的比例,切实提高农牧民建设设施农业的经济能力。

(四)优化民族地区农牧民收入结构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牧民收入结构调整

一是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二是改变轻重工业严重失衡的局面。加快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发展步伐。同时,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紧密的利益联结方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牧民参与收益分配的能力;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促进甘肃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同时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尽快提升服务业经济比重。

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发展小城镇

一方面要加快劳务输出,加快转移就业。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健全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扩大规模,提高补助标准,举全社会之力,集中力量对农牧民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术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和各种适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牧民就业创业的本领,促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由季节性短期输出向常年稳定型输出转变;另一方面要加大乡镇企业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把发展小城镇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从而带动并辐射农村发展。要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从而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的增收问题。

3.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一是甘肃民族众多,除有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外,还有保安、东乡和裕固族三个特有少数民族,各民族保留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古朴的乡情习俗;二是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众多,有的地方还保留着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原始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景观。这些带有极强文化与生态色彩的农业旅游地,可通过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村,开发民族节庆活动及农家乐等多种乡村旅游活动,促进农牧民增收,并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五)努力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

首先要培养农民的知识、技术素质。一是增强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科技兴农的意识,转换观念,扩大农村教育投资规模;二是允许并支持开设民办学校,鼓励民间融资办学,增强农村办学的活力;三是保证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防范学龄儿童失学;四是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和乡村工业相适应的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开设职业技能课程,以技能培训班等形式,帮助农民尤其是青年农牧民掌握科技知识和各种实用技术,搞好职业教育。同时,还要进一步转变农牧民思想和观念。通过教育解决农民思想中不愿离开家乡的思想;强化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增强农牧民市场意识,使农牧民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干什么最赚钱;要强化农业科技知识的教育,增强农牧民科技意识,使农牧民充分认识要增收,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坚决摒弃部分农民存在的懒惰思想,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勤劳才能致富。通过提高农牧民素质,使农牧民真正成为新技术的受益者和新时代知识农业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张积良.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收入问题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02).

[2]林玉妹.农民增收:制度创新和产业突破[J].当代经济管理,2007,(01).

[3]闫章荟,包志明.农农民增收缓慢的症结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2007,(01).

[4]林玉妹.农民增收:制度创新和产业突破[J].当代经济管理,2007,(01).

[5]黄汉权,肖磊.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J].当代经济管理,2007,(01).

[6]张积良.甘肃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兰州大学学报,2004,(03).

[7]甘肃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合肥宏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篇5

(2005年2月22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六次全会、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加强我县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对县委二00五年重点工作进行责任分工,由县委各位常委牵头负责,认真抓好组织协调和督导落实。

一、关于紧扣第一要务,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1)夯实加快发展的思想基础。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审视县情,重点要在四个关键环节上统一思想:一是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谋求跨越式发展。克服小绩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障碍,树立慢进则退,快速追赶的进取意识,在跨越发展中实现纵比提高、横比进位,不断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二是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在发展中优化经济结构。克服封闭保守,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农意识,树立增量调整的发展观念,又要舍得牺牲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念开放经、算发展帐,抓住大北京经济圈崛起的机遇,实施项目带动、发挥优势、创造特色、错位发展,借助外力机械地、快速地扩充经济总量,在发展中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三是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积极有作为的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克服不敢负责、怕担风险的保守倾向,树立和追求摒弃个人利益得失,造福百姓的精神境界,坚持发展不停步、投入不断档,不断研究和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破除土地、资金制约,实现发展的新突破。四是进一步强化求真务实作风,不断提高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防止和克服心浮气躁和浅尝辄止的浮躁心态,在与时俱进的前提下,坚持连续与发展的观点,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持续不断地向重点部件集中使用力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2)以工业区开发建设为龙头,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继续保持并巩固工业区良好的发展势头,适应市场和国家政策的要求,不断创新办区理念、运作模式和经营机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硬件建设上,在完善南北两个分区道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绿、洁、亮、美的标准,对工业区进行环境改造和重点部位包装,进一步提高工业区的对外形象和知名度;软件建设上,以完善机制、提高效率为根本,进一步明晰管理权限、理顺关系,使工业区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独立运作、加快发展,确保年内合同引资15亿元、到位资金7.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300万元的目标,使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工业区,促进汽车零部件、服装制造、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的壮大。通过工业区的龙头带动,把经济发展的重点向工业领域倾斜,把加速工业化进程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认真落实“工业富县”战略各项措施,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工业经济大发展。(3)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把项目作为争取国家投资、吸引外资、启动民间资本的载体,一是进一步强化项目意识。牢固树立“项目是资源、项目是机会、项目是发展”的观念,形成人人关注项目、人人支持项目、人人促成项目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对项目的领导。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包项目制度,强化项目管理,落实项目责任,抓紧建立专业化的招商队伍和市场化的招商机制,积极参加“5·18”经贸洽谈会、“10·18”北方农交会等招商活动,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确保全年合同引资20亿元、签约项目100个。三是切实做好项目的衔接工作。准确把握国家扶持发展的政策导向和产业市场发展趋势,超前储备一批市场潜力大、吸引投资强、产业链条长的项目;着力推介一批精品项目和特色项目,努力形成多途径、宽领域、多元化的项目投资格局。四是把改善投资软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行“阳光政务”,完善客商投诉查究机制,建立平等竞争、统一规范、公开透明的投资环境。五是以项目作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项目建设。抓住两条高速路开工建设的机遇,确保村村通目标圆满实现,切实提高城乡道路通行能力。坚持项目环保审批“一票否决”,保护好绿水、蓝天,努力取得项目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相统一的综合效益。(4)以产业化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坚持用抓工业的方法谋划农业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扎实抓好三个方面重点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按照省市安排,逐步减免农业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调结构、兴产业、强基础的基本思路,抓住龙头企业培育和基地建设两个关键,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开拓产品市场,健全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一乡一业、一村黄贰⒆ㄒ祷???⑵笠祷?芾怼⒁惶寤???⑸缁峄??瘢??嫣嵘?┮挡?悼?⒌闹柿亢托б妗H?枪睦?⒄苟嘀中问降呐搴献骶?米橹?椭薪榉?褡橹??晟瓶萍肌⑾?鄣壬缁峄??裉逑担?欢咸岣吲┮瞪??淖橹??潭取7龀植?祷??返姆⒄梗????ⅰ肮??农户”、“批发市场+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形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经济链,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努力提高非农产业在整个农业经济中的比重。(5)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按照不禁止即允许的理念,突出环境治理,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减少审批事项,合理确定营业额,全力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执法环境和服务环境。引导肠衣、滤芯、渔具、塑料等传统行业向乡镇和各类小区集中发展,要积极主动为非公有制经济推荐投资项目,引导社会资金向重点开发的产业投资。切实落实各项优惠和扶持政策,在人才、融资、技术、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配置上提供服务。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扩大规模,提高素质。支持金海橡塑、康兴滤芯等一批企业做强做大。抓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民间资本组建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初期创业。

 二、关于深化各项改革,努力消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1)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积极引导县乡集体企业进行改制或二次改制,认真做好改制企业职工的安置工作,按照有关政策妥善解决好离退休人员、工残、职业病人员及职工遗属的各项待遇问题,确保社会稳定。推进配套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有关授权经营、收益收缴办法和程序,以确保出资人到位并切实履行职责。做好企业改制前后的过渡和衔接工作,保证生产运营正常。(2)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围绕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全面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据中央和省市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研究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快捷便利的新型审批体系,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到为市场主体和广大民众提供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着手建立完善各项预警和应急机制,强化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3)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坚持政事分开、分类管理、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按照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部署和相关配套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4)加快城镇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全方位开放、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总体方向,改革城镇建设和管理体制,加快城镇规划修编,加大规划执法力度,规范一切建设行为。全面开放城镇公共服务市场,广开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债,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建设。同时坚持建、管并重,加强对重点部位、突出问题的整治,探索建立长效的机制、办法和手段,实现城区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经常化,提升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

以上第(1)(4)项工作由同志负责,第(2)项工作由同志负责,第(3)项工作由同志负责。

三、关于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1)加强宣传思想工作。(1)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坚持正确导向,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行各业的新成就、新气象。加强新闻宣传队伍建设,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宣传水平,努力使宣传报道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强化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以开展各种道德知识学习宣传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突出针对性,把握层次性,注重实效性,努力营造诚实守信、团结和谐、文明开放的社会氛围。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反对奢靡之风,倡导勤俭节约、励精图治、恪尽职守、埋头苦干的新风尚,激发全县人民加快发展的热情和干劲。(3)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民心工程。着眼于发展大局,进一步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重点是搞好农村公路建设和文明生态村创建两项民心工程。农村公路建设要突破资金制约,采取群众自筹、民营企业捐助等方式,继续拓展筹资渠道,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确保年内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文明生态村创建,要按照“全面规划、梯次推进、因地制宜、分批达标”的思路,认真总结经验,每个乡镇都要确定重点村街,明确责任,全力实施。工作中要引导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同时采取部门帮扶、社会捐助等方法齐抓共建。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创建活动,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群众精神风貌。(4)深化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按照建立新机制、充实新内容、夺取新成果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把精神文明系列创建目标、任务、措施、责任纵向延伸到乡、村、户,横向拓展到党委、单位和个人,使系列创建活动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继续抓好农村“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五星级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校园”的创建和行业评议工作。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推动双拥活动蓬勃开展。(5)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普及高中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全面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发展成人教育,推进职业教育,认真搞好扶贫助学工程,建立贫困学生支助制度,确保贫困学生不失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做好第三中学的筹建工作,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农民的思想党悟和科学文化素质,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大力推广各类实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6)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公共医疗卫生经费投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疾病防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加强食品、医药等执法检查,确保人民群众食品、用药安全。做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改善社区医疗服务,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7)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以治理“网吧”、歌厅为重点,坚持扫黄打非、专项治理,加强对文化娱乐市场的管理。立足屈家营古乐等特色文化,不断发掘和整理新的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有线电视覆盖率。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8)做好人口、资源和环境工作。以创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为目标,完善考核机制,加强依法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人口自增率控制在3.5‰以内。立足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坚决纠正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巩固城区大气污染治理成果,逐步拓展大气污染治理范围,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大气污染及环境治理任务。

以上第(1)(2)(4)(7)项工作由同志负责,第(3)(5)(6)项工作由同志负责,第(8)项工作由同志负责。

四、关于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关心群众生产生活。(1)扎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全面落实扶持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培训和服务,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加大就业和再就业资金的投入和监管,不断扩大就业规模。统筹城乡就业,切实维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2)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把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和实现农民增收目标的一项产业来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和专业化培训、企业化运作、规范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劳务输出工作思路,努力改善劳动力就业环境,引导和促进城乡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积极开展对外劳务协作,搞好信息服务,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努力扩大劳务输出规模。(3)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两个低保”,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加快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捐赠和“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建立和完善对低收入者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好城乡困难家庭的实际困难。  

以上第(1)(3)项工作由同志负责,第(2)项工作由同志负责。

五、关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巩固发展团结稳定的社会局面。(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积极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工作。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深化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完善村民、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加强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工作,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进一步加快依法治县进程。(2)切实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坚持和完善党委、政府定期研究信访工作、党政领导信访接待、研究处理重大上访问题联席会议、领导包案、信息报送和责任追究等制度。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继续严格执行“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信访工作原则,重点解决集体上访、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问题,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坚决杜绝赴市、赴省、赴京上访,把问题解决在当地,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带着深厚感情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防止扯皮推诿、简单粗暴造成矛盾激化和重复上访。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3)围绕创建“平安固安”,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继续深化与法轮功等各种邪教组织的斗争,在农村普遍开展“崇尚科学、关爱生命”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杀人、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着力构筑防范体系,加强对社会面的控制,为人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健全农村“两会一队”等群防群治组织,做到人员充足,工资补助足额按时发放。治保、民调、治安巡逻队等群防群治组织做到领导、组织、任务、制度、报酬“五落实”。要通过创新机制,切实发挥各层面的作用,形成全民参与的社会治安防范格局。扎实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继续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4)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督查工作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坚决消除各种重大安全隐患。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遏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性事故。

以上第(1)项工作由同志负责,第(2)项工作由同志负责,第(3)项工作由同志负责,第(4)项工作由同志负责。

合肥宏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篇6

(一)市工业企业发展成就

1.工业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显著。工业是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近10年来对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带动市经济以年均15%以上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

市工业企业在(-)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进一步巩固了工业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年,市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443亿元,占GDp比重达66.5%;是“”期末2倍,年均增长19.3%。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7.56亿元,是“”末期的1.81倍,年均增长15.9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9.17亿元,较“”期末翻了一番多。

前四年,全市工业生产在前一个五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良好发展态势,为进一步巩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2.工业企业规模扩张迅速。进入以来,伴随工业的整体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攀升、跨越,晋档升级。

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目迅速增加。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5家,比年增加364家,年均增幅19.91%。

第二,企业单体规模迅猛扩张。年,市工业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86家。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收入规模从年的322.79亿元扩增为年的521亿元,经营规模扩大61.41%。

3.工业企业综合实力增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锤炼,市工业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显示出较强的发展潜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工业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抗风险能力和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年,市工业企业资产总规模达1331.6亿元,是年的1.87倍,年均增长16.92%。

第二,资产结构趋于合理,变现能力稳步提升。年一季度,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比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2.2次,比同期加快0.1次。

第三,发展能力迅速增强,发展潜力进一步得到挖掘。市工业企业在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设备更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改善,并保持高水平。年,市工业企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262.37点,比年超出32.37点。

4.技术品牌创新全面展开。近年来,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市、自主创新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推动下,企业科技创新、品牌创建都取得了骄人业绩。

第一,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市拥有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6家,国家钢铁质量技术检测中心1家,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部级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3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2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50余人。这些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科技成果充分显现。年,市专利申请量达到685件,其中授权专利372件,授权率为54.31%,同比增长61.7%。中冶华天的“合金化微调方法”获得了美国专利授权,实现了市海外专利授权零的突破。年,全市共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4个,10项科技成果入围年度省科学技术奖;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分别达到83家和155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60亿元,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7.9%。

5.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期间,市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迅速,效果显著,一批节能减排、污染治理与综合利用项目相继建成发挥效益,生态环境有很大改善。

节能减排设施逐年增加,节能减排项目加速实施。年,钢尘泥脱锌转底炉、热电总厂燃气-蒸气联合循环发电、长钢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等一批国家节能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节能减排效果显现。年,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以内,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高达94%;全市万元GDp能耗降为2.201吨标煤,比2008年下降5.58%;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9%,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100%。

(二)市工业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工业企业的结构性和竞争力问题依然突出。

1.工业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尽管市是典型的工业城市,但工业企业体量总体不大。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705家,不及合肥市拥有数量的1/2,与芜湖、安庆等市拥有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也有较大差距。且在的工业体系中,缺乏一定数量的具有主导力量、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较低,产业优势不突出。到目前为止,除钢年销售收入规模超过500亿元外,还没有一家销售规模达到100亿元,年销售规模在50亿元以上也仅有星集团一家,年销售规模超过10亿元的仅10余家。

分散的工业布局,导致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也大大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制约市工业的高速、协调发展。

2.工业企业的竞争能力依然不高。主要表现在:工业企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较慢,传统型加工企业仍占主体地位;高新技术和新兴工业企业发展比较缓慢,尚未形成集群效应、产业优势;工业企业的产品档次依然偏低,产品技术含量普遍不高,产品附加值多数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多。

3.技术创新依旧薄弱。目前,市工业企业尚未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着科技人才短缺、科研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落后等诸多问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总体偏低;大部分工业企业处于价值分配链条的低端,未能在开放的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工业企业的运营效率较低,管理水平不高;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同行业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创新型人才短缺,且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于冶金、机械等传统产业领域,新光源、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所需人才匮乏。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企业外向度较低。从企业内部看,技术装备老化、工艺落后等问题降低了市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从企业外部角度讲,工业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较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尚未形成适应全球竞争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网络体系;工业企业的内外部融资能力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现有工业企业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业企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和资产重组活动。

5.二产偏高工业偏重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比例相对偏高,占GDp的比重高达66.5%,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不到第二产业的一半。工业偏重,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占比较大,达91.5%。工业经济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增长方式尚未彻底转变,工业企业发展对资源、能源依赖程度仍然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和约束日趋严重。

二、工业企业升级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市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多重任务,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必须科学、全面地分析判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工业企业升级发展的环境挑战

进入“后危机”时代,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为工业企业发展带来了诸多严峻挑战。

1.国际金融危机成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倒逼机制”。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但本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除了带来外贸萎缩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外,还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促使企业家和管理者去思考结构调整的策略和方法,在应对市场变化中加快企业转型与升级。从此种意义上讲,此次金融海啸对工业企业的影响是“积极的”。

从先期工业化国家发展路径和此次危机启示看,现有的工业发展方式存在着种种弊端,实体工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升级方式必须得到重新审视和重视。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再工业化”、“低碳经济”、“静脉产业”、“智慧地球”等新理念层出不穷。加快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谋划、布局,打造新的增长极,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成为工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些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的提出,将从客观上对市工业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形成强大压力,迫使改变发展方式,实现企业升级。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极其紧迫。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要实行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规模扩张日益受到资源、环境、技术、人才和体制等众多方面的约束,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维持工业企业发展的旺盛生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对市的工业企业而言,转变发展方式是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管理方式的转变和企业全面升级的有机统一。

3.周边城市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速度加快。当前,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周边城市,在推进自主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调整升级上已形成竞相赶超、加速跨越的态势。

加快企业提档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是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二)工业企业升级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工业企业迎来了一系列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些机遇将有效助推工业企业的顺利升级。

1.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随着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成立,市迎来了极为重要的历史机遇。作为城市的老龙头、轴首,长三角西进的第一站,市具备区位、资源、生态环境和综合交通枢纽等多项优势,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尤其是长三角的产业转移的首选地点。随着大量产业向市的转移,市工业企业的数量将会大幅增加,工业企业产业链条逐渐加长加粗,工业企业间的区域竞争与合作势必加强,工业规模和等级将得到持续提升。

2.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和实施“1255”城市发展战略的机遇。市委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发展思路,尽快形成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区域性特色服务业基地成为市产业发展的新的航标。“6653”现代产业体系的提出,为市工业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战略定位、取向和路径,是实现整个工业经济可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保证。

全会还提出了“1255”城市发展战略,即由1个主城区、2个副城区、5个中心镇和5个产业功能区共同构建的城市空间布局体系,着力打造以主城区为中心、副城区为“两翼”、中心镇为呼应、产业功能区为支撑的城市框架。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为工业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和载体,有效保障工业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

3.低碳经济方兴未艾的机遇。寻求经济长期增长的重大科技创新,发展低碳经济,是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发展共识。低碳经济倡导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追求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绿色GDp,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全新经济发展形态,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积极组织各方力量认真加以研究,努力抢占工业企业低碳发展的先机,从实现整个产业低碳化的高度,统筹考虑,有序推进,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引导工业企业进行低碳化改造,对提升市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4.企业管理方式革新和日臻完善带来的机遇。从早期通用汽车划时代的组织结构改革,到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管理模式,再到当前互联网时代微软、英特尔、思科等企业的崛起,企业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时刻处于变化之中。“核心能力”、“学习型组织”、“再造工程”、“虚拟企业”、“竞争战略”等反映这种变化特征的新概念层出不穷。“变革”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代名词。持续推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的创新,将为市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三、工业企业升级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主要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主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方位转型,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发展优势工业企业和新兴工业企业,鼓励和支持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积极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领域的工业企业,推进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市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层次。

(二)工业企业升级目标

1.工业企业数量持续增加。经过五年的培育,使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超过210家;培育200家左右的成长型梯队企业;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工业企业、中国500强企业、中央企业、集团联盟入驻,精心谋划建设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

2.工业企业规模稳步扩张。规划期内,市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年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100户、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超10户。到2015年,形成千亿级企业1家、百亿级企业5家、50-100亿企业12家,10-50亿级33家,5-10亿级46家,1-5亿级118家(见下表),纳入升级行动计划的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3450亿元。

3.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以信息化加速工业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大跨越。在技术创新上有较大突破,建立起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骨干工业企业和主要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品牌创新上有较大突破,进一步以“品牌”支撑“制造”。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显著成效,骨干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新产品产值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4.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着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推进绿色企业创建工作,发展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抓好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组织实施一批清洁型工业重点项目和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基本形成节约、清洁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明显降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幅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显著提高,工业“三废”治理和循环利用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三)工业企业升级主要原则

1.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软件创新,着力提高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工业企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传统工业企业的升级。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对资源能源的集约、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

2.打造规模经济。紧抓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以资本为纽带,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着力点,强化资本运作和有效投入,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营业务突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大力发展集群经济,围绕拳头产品形成配套完整的产业链,形成生产关联、技术关联、无形资产关联的协作网络与服务网络,降低交易成本和运行成本,形成集群效应,提升规模效益。

3.中小工业企业加速壮大。着力降低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微小企业发展门槛,为中小工业企业的孕育、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土壤和体制环境。进一步梳理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一企一策,区别对待,灵活运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发展为准则,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兼并、联合,壮大中小企业规模。

4.沿江开发与周边经济一体化。按照“政府主导、公司运作、统一规划、多元投资、港城互动、产业集聚、重点突破”的原则,以港口建设为着力点,以物流园区为纽带,以产业集聚为重点,以滨江城区建设为依托,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广泛吸纳东部资本,构建生产要素集聚的载体和平台,在沿江形成港口经济带、新型工业带和滨江产业新城,形成外向型经济的高地和对外开放的平台。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淡化区域间的行政关系,加快与长三角地区的体制和机制接轨,主动参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与东部地区市场的融合,实现合作渠道的多元化和合作领域的多极化。

5.信息化、工业化互动融合。以政务信息化为先导,转变行政管理方式,调整和改革现行政府管理职能、组织结构及行政流程,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府对工业企业升级的引导效率和决策质量,增强政府对工业企业升级的调控能力;以企业信息化为核心,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支持工业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和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高效化,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推动工业企业升级。

6.名牌推进与特色经济发展。以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技术为依托,实现产品质量与新技术的有机结合,集中资金提高产品档次;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建立起从原料、产品设计、制造、包装、直至售后服务的质量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标准;以名牌产品企业为中心,集聚关联企业,充分发挥名牌产品的示范效应、效益。以地方特色资源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以错位发展为路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实施产品前延后伸,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更多的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工业企业升级路径

实现工业企业升级,需要在现有发展规模的基础上有层次的、科学合理的计划和实施。按照1000亿元、100亿元-1000亿元、50亿元-100亿元、10亿元-50亿元、5亿元-10亿、1亿元-5亿元六个规模层次,落实、实施工业企业升级行动计划。

(一)钢铁制造业

主要路径:支持钢走国际化道路,参与分享国际资源,依靠全球市场,部署全球战略,减少本国自身的市场条件约束。加快国际国内重组兼并进程,进一步提高规模效益。

稳定和加强钢在国内原料基础。加大勘探力度,推动矿产资源向钢集团等优势企业集中,支持钢参与省内、外铁矿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增加资源储备。重点支持钢建设罗河铁矿工程,和尚桥铁矿年产300万吨原矿项目,白象山铁矿年产200万吨铁矿石项目。

扩展和强化市场基础。支持钢拓宽与省内汽车制造业、家电制造业等用钢大户合作渠道与合作方式,建立产业体系联盟,进一步提高H型钢、管线钢、冷镦钢等优势产品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加快发展汽车板、家电板等具有一定市场潜力的产品。推进高速车轮研发,进一步提高车轮产品世界市场占有率。围绕钢钢铁原材料优势,实施产业招商,大力发展汽车、家电等配套、下游产业,加粗加长钢的产业链。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振兴钢铁产业规划的实施,联合高等院校、相关科研机构,建设技术研发平台,研究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推动实施高强度、高起点技术改造,提高行业总体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

加快钢铁产品结构的调整,鼓励错位发展,提高高端产品的生产产能,重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强度轿车用钢、高档电力用钢和工模具钢、特殊大型铸锻件等关键钢材品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科研单位开展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钢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等技术进行攻关。提高认证标准,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钢材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淘汰强度335mpa及以下热轧带肋钢筋,推广使用强度400mpa及以上钢筋,促进建筑钢材的升级换代。

重点项目:大力支持钢股份300万吨环保搬迁及合钢项目,新建总能力焦炭140万吨、烧结矿415万吨项目,扩能、改造冷、热轧材项目,动车组车轮钢及精品车轮加工生产线工程,高速车轮用钢(电炉)工程;长江钢铁300万吨精品钢生产线项目;天兴钢制品公司拉丝生产线和特种棒材生产项目。

企业升级计划:将钢股份打造成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级规模企业,天兴钢制品、长江钢铁年销售收入分别超100亿元,钢钢材加工配售有限公司、中杭股份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50-100亿元规模级次,鹏程环锻轧钢公司等3家企业达到5-10亿元规模级次等,江南钢铁等4家企业达到1-5亿元规模级次。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1350亿元以上,争取实现1400亿元。

(二)汽车制造及零部件业

主要路径:当前世界重卡汽车企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强强联合、技术、市场、品牌全球化;定位高端市场,生产基地全球化;突出产品的技术性、舒适性、安全性,轻量化、智能化、重型化、大功率化;产业链全球化;发动机核心技术垄断化。

针对世界重卡发展这一特点和趋势,结合市重卡汽车、专用汽车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支持华菱、星等汽车与欧美国际先进卡车生产企业加强合作,提升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位置,提高生产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力支持本地龙头企业与国内重卡强企在技术、销售渠道等各方面进行合作以及资产重组,整合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进军国际市场,进一步提高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技术实力,提高经济效益;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特别是大功率发动机、eSp、电控技术的等关键技术攻关和突破,为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奠定坚实基础;利用汽车及零部件的产业基础,抓住欧美重卡汽车生产产业转移的机遇,重点引进技术先进、规模大的国内外重卡企业入驻,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汽车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推动自主创新。

重点项目:星专用汽车检测实验室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项目,aH系列高空作业车项目;华菱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型专用车动力传动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星集团年产10000辆专用汽车技改项目、30000辆重型卡车等技改项目、大功率节能环保发动机研发;加快渝安汽车项目建设。

企业升级计划:星集团年销售收入达到100-1000亿元规模级次,渝安汽车年销售收入达到50-100亿元规模级次,当涂华菱、华菱车桥2家年销售收入达到10-50亿元规模级次。汽车制造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380亿元,争取实现400亿元。

(三)电力、能源业

主要路径:能源发展多样化,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是全球电力能源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性;通过对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及替代能源的使用比例;研究传统能源原料的新技术,加大对生物和可替代能源的使用、研究与生产。大力研究、应用超超临界机组发电技术、600mw级及以上空冷电站设计技术、兆瓦级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换流站可控硅阀设备技术、快堆核电站设计新技术及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在扩大电力能源规模的同时,结合企业现状,注重发展质量和社会效益同步推进,加大投资,提高规模效益;大力发展清洁煤的技术,提高燃烧率;依托现有产业和技术基础,加快发展兆瓦级并网光伏发电技术、光伏发电监视系统,引导和支持风力发电等再生清洁能源项目投入。

重点项目:重点发展当涂发电公司2×10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项目、能发电公司“上大压小”2×6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项目建设。

企业升级计划:当涂发电公司、能发电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50-100亿元规模级次,万能达发电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10-50亿元规模级次。企业升级总规模达140亿元,争取实现150亿元。

(四)精细化工、生物医药

主要路径:大力发展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能量管理技术,抢抓市场新机遇;围绕核心业务参与全球并购、联合、分工,构建品牌、市场、资本、资源共享体系;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中心和示范装置中心;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需求适应度。破解绿色催化技术、电化学合成技术、超临界流体技术等精细化工关键技术难题。支持开展人体信息识别技术、基因工程、新型药物传输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生物医药关键技术研发,催生新的增长点。

加大投入,创造更多的知名品牌;集聚更多、更高层次的研发机构、研发人才,开发更多的“新、绿”产品,改善产品结构;进一步发挥慈湖精细化工产业园区的功能和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化工大企业和项目入驻;加快资产重组速度,组建规模大的工业企业,创造规模效益;注重管理创新和先进管理经验、模式的推广应用,提升企业软实力。

重点项目:大力支持立白日化二期皂类、洗衣液、研发中心扩能建设项目,西安开米年产40万吨环保型液体洗涤剂项目,国星生化吡啶碱衍生物生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二期2万吨草甘膦产品线、2万吨百草枯扩建项目,丰原生化4改8柠檬酸技术提升项目,桂龙医药产业园项目,金星钛白集团5万吨钛白粉前处理和10万吨后处硫磺制酸项目,中橡化工四期扩建项目,千峰公司年产16000吨工业用油和新型环保节能型金属表面防腐产品及水性乳液涂层系列产品项目,金桐公司年产7万吨多品种新型表面活性剂项目,华福合成材料公司2万吨树脂、二期保温材料项目,以及锐生工贸、宏力橡胶公司、津伦塑胶公司等一批技改和扩能项目建设。

企业升级计划:金星钛白、国星生化、西安开米年销售收入达50-100亿元规模级次;立白日化、中橡、丰原生化等5家企业达10-50亿元规模级次;桂龙医药、锐生工贸等5家企业达到5-10亿元规模级次;宏力橡胶、科邦生态肥等10家企业达到1-5亿元规模级次。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300亿元。

(五)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业

主要路径: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升级和发展必须大力提升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整合;准确把握食品消费趋势,实施技术创新整合,不断开发新产品;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加强品牌包容性和本地化,快速提升整体规模和企业素质。

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大力支持研究食品冷杀菌、高效节能干燥、连续真空冷冻干燥等食品加工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以及功能性食品的真伪鉴别技术,全面提升冷加工、食品包装以及薯类加工技术与装备等领域研究水平,扩大产能;创建众多全国性品牌;在发展传统优势产品的基础上,丰富产品品种;在招商引资方面重点引入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并能带动我市产业链发展的产品和龙头企业;集聚产业优势,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支持本地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加快提升规模、打造全国知名和国际品牌。

重点项目:重点推进雨润肉食品年产1.5万吨高档肉制品生产线技改、扩能项目,蒙牛乳业年产30万吨酸酸乳饮料生产技改项目,达利食品年产50万箱可比客薯片、法式小面包生产线技改项目,雪润肉食品年产2000吨铁卤蛋项目,青岛啤酒环保项目及设备提升、包装车间新建和升级改造项目,黄池食品2万吨茶干加工、4万吨豆浆现代化生产线和2万吨小菜加工项目。

企业升级计划:蒙牛乳业、达利食品、雨润肉食品、鹰唛食用油年销售收入达10-50亿元规模级次,青岛啤酒、黄池食品2家企业达到5-10亿元规模级次,雪润肉食品、甜润米业等4家企业达到1-5亿元规模级次。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120亿元,争取实现150亿元。

(六)造纸印刷业

主要路径:扩大企业规模、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加大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投入进行废纸制浆关键技术研究、造纸原料品质评价体系研究、混合阔叶林漂白化学热磨机械浆制浆关键技术研究和轻质超细造纸涂布专用碳酸钙关键技术研究、宽幅高速造纸机制造技术研究;建立完善的废纸回收系统以及稳定原料来源。承接装备水平高、节能环保能力强的规模企业入驻;支持现有重点企业扩张规模、进行技术和装备升级的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开辟各种渠道保障原材料来源,控制好原料价格,节省成本,提高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系统经济,抓住造纸印刷高速增长的机遇,打造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造纸印刷基地。

重点项目:大力支持山鹰纸业股份公司45万吨箱纸板项目和35万吨文化纸新建项目、原有80万吨造纸技改项目,山鹰纸箱制品公司斜切线纸箱开发等4个共8000万投资项目,比伦纸业公司年产2.3万吨扩能改造项目,经纶文化传播公司扩能项目。

企业升级计划:山鹰纸业股份公司年销售规模达50-100亿元规模级次,比伦纸业等4家企业达1-10亿元规模级次。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70亿元。

(七)纺织服装业

主要路径:提高服装的时尚、创新、设计水平;加强纺织技术以及新型材料的研发;实施品牌战略,发展高端品牌、提高品牌国际化知名度。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和技术创新研究。重点发展和研究高性能、功能化、差别化纤维开发和高新技术纤维产业的培育;注重高档面料与特色、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强化生态环保染整技术及其新型染料、助剂的开发和先进高性能纺织服装装备的开发应用。攻克系列技术难题:新型和多元纤维高效短流程染整新技术;功能性纺织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染整过程在线控制及染化料高稳定自动配送关键技术;高效生态、降耗减排印染后整理生产的新型染料、助剂及其应用技术;无水、微波、红外、超声波、数码等染整加工新技术。

提高装备水平,保持纺织装备水平的行业领先地位;组织实施新面料研发;培养和建设高水平设计队伍和设计平台;注重产品高端化;以劳动力优势和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国际纺织设计能力强大的企业,形成品牌集聚效应;同时提高纺织业的综合水平,培养全球化的视野和国际理念,提升企业角逐国际市场的能力。

重点项目:重点支持天成纺织整体搬迁、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海狮巾被年产200万条高档毛巾生产线、高档纺织品生产线节水改造项目,丝诺达二期扩能工程,红利来服装公司提高装备水平和扩大产能,志成纺织服装技改项目,金姿纺织新装备引进和技术改造项目。

企业升级计划:实现天成纺织、海狮巾被等8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10亿元规模级次。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20亿元以上。

(八)金属制品业

主要路径:资本密集性特点要求金属制品企业规模必须做大,追求银企合作是现代金属制品企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应用信息化,提高产品的精密度和管理细化;推动金属新材料研究、开发,提高金属制品的质量、技术含量,促进产品结构调整。

依托区域钢铁产业优势,金属制品企业拥有良好的上游基础。初步形成以钢比亚西、鼎泰公司、奥盛新材料、玉龙公司等企业为领军梯队,众多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集群式产业。

推动金属制品工业企业升级必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资产重组、并购与联合,打造规模大、资金实力雄厚的金属制品企业,提升规模效益;着力引入金属制品全国或世界领先企业入驻,加粗加长产业链,形成产业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改造技术设备,生产高端产品,提高产品层次,改善产品结构;加快信息化改造,推动金属制品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

重点项目:重点实施鼎泰科技2.6万吨绞线扩能、镀锌、高档钢丝绳、多元绞线新建项目,奥盛新材料8万吨高强度预应力钢绞线项目,金庄铜材精密铜杆技改项目,金钢铁年加工船板30万吨项目,钢比亚西钢筋焊接网生产线扩能改造,徽铝金属变形流动及焊合机理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铝合金型材开发技术改造项目,力通钢缆高强度低松弛二期工程项目,以及其它中小企业技术和扩建改造项目。

企业升级计划:鼎泰科技、奥盛新材料、金庄铜材、金钢铁等7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0-50亿元规模级次,徽铝铝业、力通钢缆等8家企业销售收入达5-10亿元规模级次,玉龙金属制品、环宇金属制品等10家企业销售收入达1-5亿元规模级次。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160亿元。

(九)机械及装备制造业

主要路径:注重信息化在生产和管理领域深度应用,提高机械制造业的系统集成化水平;加强高精尖产品、新领域产品的研发,实施产品转型升级;建立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广泛吸引人才,加大研发中心投入和建设;支持企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提升装备水平。

扩大现有企业产能,拓宽相关产品线,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引进机械制造业的国内外核心技术领先和管理先进的大企业,推动我市机械制造业整体水平上升;大力发展节能型、环保型产品;打造众多机械制造业的全国性品牌和国际品牌,真正把市打造成全国性机械制造强市。

围绕装备制造业集群化、信息化、服务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加大研发新产品的力度,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提高消化吸收再出口的能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扩大资产规模,打造全球资源配置、技术研发能力、系统集成、融资能力强的企业。

准确把握装备制造智能化、技术融合化、产品高技术化、系统集成化等新型装备的信息化发展趋势,突破基础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与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依托工业大学、钢设计院、钢重机、泰尔重工等研发资源,重点发展轧制生产线成套设备、高速线材轧机、炼焦系统成套设备、高炉余热余压发电成套设备等。

重点项目:支持科达机电建造新墙材装备和清洁燃煤气化系统生产基地,南工重机60万吨大型铸锻件用延伸产品生产线产能置换项目,方圆公司年产10000套大型风电回转支承重型装备和清洁能源用回转支承项目生产线技改项目,泰尔重工12000套高性能联轴器及30000件精密剪刃生产线数控化扩建改造项目,双益机械连铸钢水控流水口在线快速更换装置产能扩建技术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车轮及轮的自主化产业集成基地技术改造项目,惊天公司年产8000台YB系列液压锤生产线扩建改造项目、年产200台固定式破碎机,精一工程机械公司风力发电机轴承、偏航回转轴承项目,博宇公司锻压机械3000套风力发电核心部件升级项目等一批机械制造业改造,格瑞德机械制造公司2000台大、中型液压挖掘机新建项目、30000套液压元器件生产项目,万公司数控机床年产10万套风力发电机变浆偏航机组配件及4万套微型收割机变速箱总成生产线技改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加紧建设,尽早投达产、发挥效益。

企业升级计划:实现科达机电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南工重机年销售收入达50-100亿元规模级次,年销售收入达10-50亿元规模级次的企业有方圆公司、格瑞德机械、泰尔重工等8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5-10亿元规模级次的企业有双益机械公司、精一工程机械公司等12家,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规模级次的企业有惊天液压、江湾船舶等48家。实现企业升级总规模达450亿元,以此为依托,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冶金装备制造基地。

(十)电子信息

主要路径:吸引世界知名和国内外高科技领军企业落户和建立相应的人才储备机制,提升市新兴工业企业升级的主要途径。积极参与全球产品标准制定,摆脱低附加值的加工模式;开发新领域、各环节的电子信息应用,大力发展各行业的系统解决方案;提高品牌的广度和深度,开拓国际化品牌战略;大力加强软件开发以及综合应用;产品高端化和技术高新化;制定人才引进和培育规划,加快建设高、中、低层次人才网络;引进和创建高科技风险投资体系,集聚融合优质生产要素。加快对电子信息行业云计算、物联网、3D显示、增强现实技术(aR),提高关键技术服务水平,加强新型元器件生产制造技术、集成电路用关键材料制备工艺技术、非球面(低软化点玻璃)熔制与压型技术、液晶显示器件、等离子体(pDp)显示器件用平板玻璃制造技术、基于开放源码(openSoURCe)的软件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强化环境建设,吸引尽量多的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以及能带动相关产业转移的牵动力大的企业,尽快延长产业链,形成积聚区和品牌效应。注重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拓宽与世界拥有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合作方式和途径。加大人才培育、培训力度,建立广度与深度适当结合的研发团队,夯实产业发展的人力支撑。

重点项目:充分发挥花山软件园区和雨山游戏动漫园区的集聚和带动作用,加速壮大产业规模。大力支持格力电工搬迁与技改扩能及新建小家电项目、中钢天源电子科技产业园项目、微因泰克数字病理检测诊断和细胞组织分析系统的研发、生物检测数据库项目,航行通用电子公司吸入式机芯生产线技改项目,晶威电子科技扩能改造项目,以及泽润光电等重点项目建设。

企业升级计划:实现格力()公司年销售收入达50-100亿元规模级次,中钢天源、微因泰克年销售收入10-50亿元规模级次,5-10亿元年销售收入的规模级次企业有晶威电子、航行通用电子公司等6家,1-5亿元年销售收入的规模级次企业有泽润光电、晟峰信息等7家。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140亿元,争取实现150亿元。

(十一)其它行业

其它行业是指除以上分类以外的行业,主要包括生产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企业、废旧资源回收加工企业、铁矿采选企业等。

工作重点:支持钢集团非钢产业发展,推进海螺水泥扩能、三和仓储钢铁物流园、钢嘉华混凝土扩能项目、鑫港炉料钢铁炉料综合利用中心项目、华成金属废钢技改、旧金属加工基地项目、长江矿业平山铁矿、恒兴矿业落星铁矿、港口中心港区三期工程、2号码头改扩建等工程、现代新型建材公司重钢加工配套项目、通达理贸易有限公司建设物流服务区码头项目、瑞钢材延伸加工项目、昕源搅拌器产业化项目等一批项目建设。

企业升级计划:钢集团达到100-1000亿规模级次,华成金属年销售收入达50-100亿元规模级次,年销售收入为10-50亿元规模级次的有鑫港再生资源、三和仓储、鑫港炉料等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5-10亿元规模级次的有海螺水泥、长江矿业、钢嘉华等4家企业,年销售收入1-5亿元规模级次的有天汇物资、丰源金属等29家企业。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320亿元,争取实现350亿元。

五、工业企业升级的保障措施

工业企业升级通常是指工业企业在数量上的增加、规模上的扩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为实现工业企业的升级发展目标,需要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一)拓展工业企业融资渠道,完善工业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对工业升级建设项目信贷投入。工业企业升级行动计划中投资项目215个,总投资2000余亿元,需通过金融机构、各类资本市场融资1000余亿元。各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重点投资建设项目发展目标,找准切入点,制定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信贷投放计划,合理确定中长期信贷投入,确保为工业企业升级提供1000亿元以上的金融信贷支持。积极引导企业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例,支持符合创业板发行上市条件的企业进入创业板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打造证券市场上的“板块”。借助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投资基金和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平台,积极为成长型企业、发展前景好的新兴产业输血、造血。

抓好国家和省有关金融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在保持信贷增量稳定的基础上,确保信贷的有效投入,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注重信贷投放结构的优化,着力加大对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兼并重组、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加大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重点做好民生、光大、招商银行的落户工作;拓宽融资渠道,继续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银企合作;建立健全地方金融体系,各县、区(开发区)至少建立1家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扩大企业信贷融资渠道。

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投融资体系,推动全市金融投放呈现多元化、多渠道、多品种新格局。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企业投资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技术创新投融资体系。

加强信誉体系建设,建立“共担风险、放大贷款”的信用担保体系,加快构建科技金融技术服务联盟,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商标权、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信誉贷款、股权融资服务。

(二)规划工业企业空间布局,提升企业升级承载能力

以适应市发展需要为基本导向,围绕中心城市的空间拓展和功能培育,集中力量,加强项目研究,科学规划与实施,积极运用先进技术装备基础设施,深化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改善城市的服务功能,构筑良好的人居环境、创业环境和发展环境,不断增强城市的承载力、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政府在制定基础设施规划、确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出台协调政策引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对有一定回报的建设项目,积极吸引社会各类投资主体进入。

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减少企业的建设周期和成本,形成较强的综合环境优势。加大城市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与企业发展升级配套的物流体系与服务体系,提高城市承载水平和服务功能。

全力保障工业园区用地。加强工业用地布局的研究,尤其是工业园区发展的战略研究,做好园区内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和功能分区的优化调整,突出工业发展在规划修编工作中的重要位置,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并支撑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最大限度地为工业发展预留用地空间。按照“合理规划、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的原则,加大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力度,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明确标准厂房集聚区的产业定位,实行一次性规划,一次性征拨土地,分阶段实施兴建适合各种产业的工业基地、标准厂房集聚区。

切实保证工业项目的用地需求,对工业企业升级计划项目的用地计划和土地供应予以优先保障。-三年内工业用地供应达1.16万亩,有效保障了钢新区建设和一大批工业项目顺利开工,为近年来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年,市委、市政府强力推动“征迁拆违”工作,全市当年经营性(工业)用地供应可达1.15万亩,为当年和后期工业企业升级规模扩张、项目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土地供给保障;后5年,以技术改造为主的工业企业升级在土地供应上将保持一个适当的需求,综合考虑招商引资、产业承接、结构性调整、现有企业规模提升等发展需求,比照经济发展速度,平均每年约需提供4000亩的土地供应。

(三)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建立人才供给新机制

持久深入的实施“企业家提升工程”,全面开展以更新观念、提高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理念、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经济决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应变能力、资金运营能力的经营管理者队伍。

从体制创新入手,构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的新机制,充分挖掘人才第一资源的潜能。以构建职业经理人制度为目标,进行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试点,培育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制定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选拔管理办法。

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快集聚创新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打造人才高地。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611计划”,争取6年内引进10名海外领军型人才、10个创新团队;完善科技特聘员制度,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聘请科技特聘员,帮助我市企业引进科技成果和人才;组织开展“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在骨干企业新建2-3个“院士工作站”、2-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大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引导高校根据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调整或开设相应学科专业。

大力抓好企业职工培训,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组织实施千名优秀企业家培育工程和千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积极储备技能型人才。推动技术、技能型人才激励体制、机制创新,改变单纯重视学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人才评价标准,营造技能人才与科技精英同等重要的社会氛围,培育一支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的技能人才队伍;鼓励青年技工努力钻研技术,对初级和中级技工敞开考级晋升的大门,高技能人才的评定制度化、规范化,对有特殊技能的技工给予丰厚报酬。

探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专业服务机构,提高产业创新、研发、推广和高端复合型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水平和速度,加强企业在研发和产业推广方面的发展后劲。

(四)突出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助推工业企业升级

全面落实好《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关于“665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促进政策,引导和支持工业企业升级、高速发展。

从产业发展角度,根据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梳理完善各类扶持政策。整合本级财政资源,设立“665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并科学有效使用。注重突出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新兴产业,引导产业发展、指导招商引资,制定完备的投资导向政策和我市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不断完善、出台配套扶持政策,重点产业重点扶持,新兴产业加快扶持,传统工业根据具体项目给予相应扶持,大项目给大政策,好项目给好政策,特殊项目给特殊政策。

以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大工业污染治理。继续加大工业污水防治力度,确保钢铁行业工业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7%,吨钢耗新水量达到4.42立方米以下。完善造纸、食品、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污水处理,确保排放总量符合水环境功能区要求。加快工业废气治理步伐,确保钢铁行业废气排放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标准,同时符合环境功能区环境总量控制要求;大力推进电力行业烟气脱硫工程建设,确保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二氧化氮排放总量达到环境容量要求。推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处理,支持炉渣、钢渣利用工程和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全面提升环境对工业的承载能力。

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参照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政策,制定出台促进我市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措施。重点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创新型企业所得税奖励等政策。对新标准下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转移来我市或投资成立新公司,其经营范围未发生变更的,都可以依照有关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优惠政策,放大政策效应。

(五)大力实施大项目工程,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一是做好项目规划工作。结合“6653”要求和国家政策导向,着眼“十二五”规划编制,抓紧编制出一批工业企业项目,注重产业链项目、牵动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二是加强投资的计划、实施、投产、储备的连续性。要始终遵循“谋划一批、实施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引导现有骨干企业凝练一批重大项目,分类分期扎实推进。真正实施好今后的投资计划任务,把每一个投资项目落到实处,是加速我市工业企业发展和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和保障。

三是紧随产业发展趋势,制定中、长期科技创新项目计划。研究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发展趋势,编制工业企业中、长期科技创新项目规划,是企业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的根本保障。当今科技发展和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只有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准确把握和自主开发产业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推动产业核心科技项目申报、实施、评估、监管制度化、定期化,保障工业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四是突出招商措施创新性,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一批能够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项目,进一步增强支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培育亮点、培养人才、积蓄后劲等角度出发,引进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知名企业。在企业和项目选择上,注意把握准入门槛、投资强度和回报率等重要指标,坚决摒弃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和发展潜力不大的中小企业;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好项目,加速壮大我市已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未来新兴产业、潜力产业。

(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紧紧围绕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这一主线,不断增强工业企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促进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不断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创新的骨干作用和各类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实施优势产业科技助推工程、新兴产业科技引领工程、传统产业科技改造工程;着力构建技术创新的人才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加强政府引导,整合优势资源,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培育一批有较强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不断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指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支持企业主持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到2015年,新建市级研发机构96家、省级55家、部级5家,培育发展产值过亿的“科技小巨人”企业20家以上,全市50%以上的工业企业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或自有品牌、拳头产品。

深化产学研合作。搭建高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国际产业领军企业、知名院校、科研院所来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加强与中科大的联系和合作,争取中科大在设立高技术研究机构;进一步完善我市与本地科研院所、大企业的“1+6”产学研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完善多种技术对接模式;畅通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的渠道,推动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尽快把我市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创新优势。以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掌握关键技术为突破口,推进创新链上下游的对接和整合,建立以项目为纽带、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到2015年,在钢铁制造、新材料、机械加工、汽车制造、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行业领域中,建设6-8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争取3家进入省级梯次。

凝练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组织实施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依靠科技创新,助推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层次,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全力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撑计划实施,着力推动具有牵动性的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着力研究开发具有较强科技含量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进一步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继续加大科技计划项目的凝练储备和组织申报工作,在节能环保、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文化创意等领域中,凝练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一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点项目,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项目支撑。到2015年,滚动储备重大产业发展项目150个、重点项目300个。

扎实推进各类创新型园区和平台建设。统筹规划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园区、特色产业基地、企业孵化器等各类创新型园区建设,优化园区空间布局,促进扩容提升;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集聚和带动作用,争取早日把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为全省一流的部级高新区,把当涂、慈湖等条件较好的开发区发展成为省级高新区。按照全市产业总体布局,突出区域特色,积极打造花山软件服务外包、雨山游戏动漫、金家庄新材料等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强力推进国家863新材料基地建设,整合提升博望刃模具机床制造业产业基地建设水平,尽快升格为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加快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争取再新建若干个专业孵化器和加速器。

(七)提升中小企业综合素质,增强工业经济活力

中小企业的大量发展是大型企业在人才储备、产业链延伸、竞争力和规模提升等方面的重要支撑条件,中小企业的培育和不断发展是推动整个产业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升级之源、发展之基。

加快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培育。通过重点扶持和引导有序竞争,深入推进中小企业由传统的生产型向市场需求型转变,企业布局向集中、集群方向转变,产品结构向高技术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生产结构向“专、精、特、新”及分工协作方向转变,企业管理向现代化、信息化转变,并依托资源、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科技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型、出口创汇型等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中小企业。

立足产业功能区、扩大工业企业族群容量。工业企业族群中的大量中小企业能够形成产业链的上下游,形成盘根错节的技术相互转移、同时相互协作的群体。适应工业企业族群发展,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合理布局、错位发展”的要求,着力打造市经济开发区、龙山集中区、慈湖港口物流加工区、江心洲生态旅游区、濮塘休闲度假区5个产业功能区,使之成为培育工业企业族群的重要载体。

推进企业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效应。加快以产业集群为重点的工业企业品牌建设,整合产业品牌资源,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度高的行业实现品牌纵向延伸,推动品牌共建共享,通过集团化运作、品牌许可、委托生产、技术质量监控与防伪等方法,着力提高龙头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品牌的产业覆盖、享有面。注重品牌文化建设,强化品牌核心价值塑造。加强与国际知名品牌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依托国际品牌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和知名度,提升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探索建立品牌创建协调、服务机构,统一品牌规划和服务,促进企业品牌建设。

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信息技术向工业各领域、各环节渗透并有机融合,逐步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企业管理的数据化、流程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八)强化政府引导和综合协调推进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进一步推进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切实加快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方式、意识上的转变;加大清理和整治乱收费的力度,切实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提倡柔性执法方式,营造更好的工业企业升级环境。不断加强对经济工作的前瞻性研究,着力提升各级党政职能部门对经济工作的驾驭、引导、协调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在财政、金融、税收以及产业导向方面的职能作用,助推工业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合肥宏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篇7

宣城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冬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6年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6年,面对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罕见的洪涝灾害,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保持发展定力,扎实做好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市三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初步测算,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57.8亿元,同比增长8.7%;财政收入202.4亿元,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0.7亿元,增长9.4%;固定资产投资1414.3亿元,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5.8亿元,增长12.6%;进出口总额15.1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77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79元,增长8.7%。

一年来,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一)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积极主动减量。省定33万吨过剩产能化解任务提前完成,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分类处置“僵尸企业”40户。商品住宅去化周期比全省短3.4个月。着力降本增效。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累计减少企业支出4.8亿元,减免退税43.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9%。畅通金融血脉。在全省首创出口退税贷,税融通和“4321”政银担业务量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4位,新增贷款144.7亿元。黄山胶囊a股首发上市,华菱精工顺利报会,9家企业“新三板”挂牌,直接融资81.9亿元。扩大有效投资。287个列入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59.7亿元,项目开工率、竣工率、投资完成率均居全省前列。±1100千伏古泉换流站、绩溪抽水蓄能电站、亚太汽车关键零部件、鼎连混炼胶等项目加快建设,中鼎动力、卓越新能源等项目竣工投产。

(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宣城行动。汽车和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材料三大工业主导产业产值占比提高4.6个百分点。宁国核心基础零部件基地在省预警评比中全部绿灯达标,首批5个市级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485.1亿元,增长1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7.6亿元,增长22.5%。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67.9亿元,增长49.5%,居全省第1位。新增部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2户、省级10户,分别居全省第2位和第5位。中鼎集团入围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江南化工成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企业。质量工作得到国务院考核组充分肯定。2个项目荣获“质量之光”奖,2人跻身“大国工匠”行列;司尔特肥业公司荣获省政府质量奖。新增省级标准化示范企业数居全省第1位;新认定安徽工业精品6件,新注册商标1414件。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服务业增加值427.9亿元,增长11.1%。新增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个。游客接待量突破2550万人次,增长18.2%,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增长18.6%,增幅分别居全省第3位和第1位。宣城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和中国最佳文化旅游目的地、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最佳目的地。旌德旌阳镇成为安徽首个、全国第六个“国际慢城”。宣纸文化园跻身全国首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徽杭古道居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首位。“安徽川藏线”成为自驾游新热线。现代农业发展保持全省领先。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735亿元。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10家、家庭农场1160个。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7家企业进入省龙头企业“甲级队”。创建全国四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8个。宣州、郎溪分别成为全国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和“新农直报平台”试点县。

(三)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科创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潜力跃居全省第4位。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户、省级3户,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高4.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宁国龙晟科技公司纤维状储能器件项目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立宣城先进制造业技术服务中心。授权发明专利增长88.9%。引进落户高层次科创团队25个,其中获省扶持团队7个,并列全省第一;招引“国家”人才8人。“四新经济”加速成长。在全省率先启动特色小镇培育创建,旌德白地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绩溪家朋乡获全国首家“摄影小镇”称号。电子商务加快发展,首次跻身全国电商百佳城市。阿里巴巴宣城·黄山区域跨境电商服务中心和区域性电商平台“上街去”正式运行,泾县李园村成为全省首个“淘宝村”。宣城智谷软件产业园正式开园。建成“0563创客街”等众创空间9家;入选首批部级“星创天地”6家,居全省前列。创成全省首个部级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改革红利逐步释放。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行“五证合一”和“两证整合”改革,新登记市场主体29069个,增长16.5%。“营改增”试点顺利完成。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完成市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建成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监管电子化系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旌德县省级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受到中央领导肯定。国有林场改革稳步实施。宣州区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扎实推进。大力促进民间投资,落地ppp项目17个,入围国家第三批ppp示范项目2个。广德撤县设市工作稳步推进。开放合作取得进展。学习对接沪苏浙,与上海松江区、闵行区和湖州市签订深化合作协议。郎溪、广德与溧阳签订共建苏皖合作示范区框架协议。强化招商引资,新签亿元以上项目270个,到位省外资金770.2亿元,居全省第3位;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增长14%,增幅居全省第4位;新建项目主导产业契合度达65%。在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上成功签约项目34个,投资额327.5亿元。建成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全省首个公路无水港。中鼎密封件获“中国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称号,5家食品出口企业成为国家认监委“同线同标同质”推荐企业。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中鼎集团入选海外并购金哨奖“中国十佳大买手”。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中心城市发展加快。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和“芜马宣”城市组群成员。宣城经开区发展提速,新开工工业项目32个、投产20个,以锂电池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效应初显,利用世行贷款项目稳步推进。敬亭山旅游度假区5a景区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交易额达百亿,新塘羽绒产业园建设加快,建材(钢材)物流交易中心、电子商务与快递业协同发展集中区等项目开工建设。《宣城市环南漪湖生态保护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在联合国人居大会上获高度评价。成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省级创新试点和全省城市设计工作试点市。城市建设续建新建项目210个,完成投资132亿元,其中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66.4亿元。市植物园、九曲公园、敬亭圩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项目建成,水阳江大道闭合段、市人民医院改扩建等项目提速,市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宛陵湖东湖公园、万达广场和首批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开工建设。市区完成征地5060亩,房屋征收2985户、48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10万平方米。智慧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省领先,宣城政务云计算中心投入使用。交通建设会战成效显著。溧广高速安徽段正式通车,扬绩高速鸿门互通顺利建成,宣狸高速建设加快,广宁高速开工建设。建成省道S104平兴段一级公路,完成国省道路面改善100公里,干线公路好路率保持全省第一;建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2500公里。水阳江航道整治和宣州综合码头工程加快推进。商合杭铁路宣城段、皖赣铁路扩能改造芜宣段、杭黄铁路绩溪段、芜湖至广德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芜宣机场正式获批并开工建设试验段。水利电力等建设得到加强。全面完成水利水毁修复,大力推进防洪薄弱环节治理,水利建设投资完成率居全省首位。青弋江综合治理、水阳江生态蓄水和城东联圩、双桥联圩防洪治理等工程及扬溪源水库开工建设。续建新建110千伏及以上电网工程17个、竣工投产9个,农电配网改造升级惠及4.3万低压用户。百兆光纤实现自然村全覆盖。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文明创建“十大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城市管理社会参与机制初步建立,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暗访评估,接受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第二轮测评。一批老旧小区、背街后巷和集贸市场得到整治。中心城区新增绿地面积98.5公顷。在全省率先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为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泾县、绩溪、旌德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宁国荣获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和第三届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国家生态县(市)实现市域全覆盖。森林增长工程全面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和“三线四边”环境治理取得实效,3个县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12个镇跻身全国重点镇,31个村入围中国传统村落。

(五)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发展成果进一步共享。脱贫攻坚强力推进。实施脱贫攻坚八项行动,深入开展“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完成产业项目129个。省定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超额完成。全面落实贫困家庭高中学生学杂费减免政策。2.4万余名贫困残疾人得到救助。有望超额完成省下达的45285名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脱贫、12个贫困村出列目标。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升。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达87%。省定民生工程和市政府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新增城镇就业4.5万人,登记失业率3.1%。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全面启动。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率达149.8%,棚改货币化安置率达80%。改造农村危房7460户。社会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稳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年度任务全部完成。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4所。城区新建小学3所。中职学生学费减免政策全面落实。宣州荣获全国首批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宁国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成功承办世界男排联赛分站赛和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医共体试点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扎实开展。宣木瓜、灵芝、黄精入选“十大皖药”。实施全面两孩政策,计生服务管理进一步完善。文化馆一级馆比例跃升50个百分点。村级文化广场示范项目通过文化部验收。宣纸制作技艺荣获“国匠荣耀传承奖”。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市地震台建成,多普勒雷达完成吊装。社会治理得到加强。建成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市级社会服务综合管理平台建成运行,基层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法治宣城、平安宣城建设扎实推进,成为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城市、首批法治城市创建先进单位。在全省率先开通县级网上平台,省交办积案全部化解。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继续“双下降”。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创建扎实推进。G20峰会宣城市安保工作得到国家局通报嘉奖。应急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人民防空工作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全面完成征兵和退役士兵安置任务,创成全国双拥模范城。海军“宣城舰”命名下水。抗击水阳江中下游严重洪涝灾害取得全面胜利,受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1077户水毁群众住房重建维修任务提前全面完成。

各位代表,2016年是本届政府的收官之年,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为本届政府划上了圆满句号。过去六年,我们坚持“11331”发展思路、“好为标准、快字当先”工作基调和“六年并进、六城同创”中心工作,战胜了诸多困难,经受住了严峻挑战和风险考验,宣城大地发生了新变化、增添了新活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六年来,我们坚持抓好发展要务,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五个百亿台阶,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年均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8位。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15.6%,人均财政收入居全省第5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52亿元,年均增长19.3%。宁国进入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3个县市区跻身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六年来,我们坚持推进转型发展,质量效益稳健向好。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36%增至40.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8.8%升至25.2%,居全省第6位。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2家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70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7.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GDp建设用地和工业增加值单位耗水量分别下降27.6%、31%、57.5%。

六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激发。积极推进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累计完成改革任务268项。市场主体由9.3万个增至16.1万个,民营经济占比达71%,保持全省首位。新增银行机构4家、上市企业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9家。国内外友好城市达3个。宣城、宁国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发展加快。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3584亿元和36.8亿美元,新增对外贸易92.7亿美元。

六年来,我们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城镇化率由43.3%升至52.1%。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798亿元,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2平方公里,一批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配套设施建成使用。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375亿元,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60公里、一级公路通车里程270公里。合福高铁、水阳江下游近期防洪治理等重大工程建成。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全省领先。“六城同创”成果丰硕,城市美誉度、知名度明显提升。

六年来,我们坚持为民惠民理念,民生水平显著提高。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均居全省第4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三甲医院可望实现零的突破。计生工作连续六年被省政府表彰为先进市。公共文化场馆等级率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均居全省第3位。连续4年获得全省综治工作(平安建设)先进市称号,工作连续6年、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连续5年获得省表彰,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6年位于全省前列。

六年来,我们坚持转变政府职能,施政能力逐步提升。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看齐、见行动”和观念更新学习讨论。“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三个清单”制度全面实施。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496项减至111项。法治政府建设加快,科学决策机制不断完善。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启动政府立法工作,落实协商民主制度;建立市政府负责同志领衔办理制度,议案、建议和提案办理满意率稳步提高。深化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政风建设评价位列全省第二。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审计监督,节支22.4亿元。坚持廉洁从政,减少“三公”经费支出3.1亿元。认真落实“两个责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持续整治不正之风,严厉查处腐败问题。

各位代表,本届市政府任期的六年,是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六年,也是充满挑战、共克时艰、满载收获的六年。经过六年的发展,宣城已站在新的起点。正如省委书记李锦斌同志在参加省第十次党代会宣城代表团分组审议时指出,宣城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绿色生态显著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在全省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六年风雨兼程,成绩令人振奋。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班子接力奋斗的结果,是全市人民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宣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宣城发展的中央和省驻宣单位,向在我市创业奋战的广大投资者、建设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六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均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工业支撑力不够,主导产业不大不强,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还刚开始;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弊端尚未根本破除;民生保障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亟待提升;少数部门和干部观念更新不够,作风不实、担当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工作中“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经过六年的发展,宣城已经成功进入全省经济总量“千亿俱乐部”,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更加明确,“双百”中心城市规模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未来五年,是全市转型突破的关键期,是加快跨越崛起的机遇期,是决胜全面小康的攻坚期。只要我们坚持发展为上、创新为魂、民生为本、脱贫为先、平安为基,只要我们更新观念、担当尽责、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一定能确保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取得实效,一定能如期完成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一个提前、四个提升”宏伟目标。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十以来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紧紧围绕“235”工作总体布局,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聚力打造“四个特色之城”,加快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实现在全省发展方阵中争先进位。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力争经济总量或人均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到2021年,生产总值达到18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5%以上;财政收入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分别迈上1万美元、1万元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初步建成充满活力的现代产业之城。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优质高效产业新体系初步构建,成为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成面向长三角地区的新兴制造业基地,工业强市和主导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占比超过60%,基本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

——建成要素汇聚的综合枢纽之城。“芜马宣”城市组群一体发展加快,成为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等城市。“双百”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首位度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人口达到7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左右。基本形成以宣城为枢纽、县县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水陆空协同的立体交通网络。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取得成效,成为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聚集地。

——建成有品有味的文化生态之城。城市文化内涵得到丰富,园林城市特色进一步彰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山水诗乡、多彩宣城”品牌魅力显著提升,初步建成生态大公园、文化大观园、旅游大乐园、宜居大家园。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历史文化名城和全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建成共建共享的平安幸福之城。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脱贫、村出列”目标全面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安全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成为全省“首安之地”。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实施创新发展行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随着宣城经济发展层次的提升,创新发展要求更为迫切,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加速实施全面创新。加快先行先试、积极进取探索、大胆改革创新、优化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短板,力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一批成果、形成一批经验。加快建设创新基地和平台。谋划建设中国宛陵科技创新基地,打造宣郎广宁智创走廊,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联盟总部园区初具规模。鼓励企业争设科创平台,争取并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来宣设立分校、分院或研发机构,力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15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40%,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科技成果及产业化项目,实现“宣城制造”向“宣城智造”转变。积极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宣城行动方案,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高水平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力争建成产值超千亿基地1个、超百亿基地10个;实施“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工程和“千企升级”计划,培育产值超千亿产业1个、超百亿企业3—5家;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均实现翻番。壮大现代服务业,力争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文房四宝产业,建成“电商宣城”和1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旅游经济总量跻身全省前列,宣城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力争上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提升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培育发展“四新经济”和会展经济、总部经济。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宣城”。努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重点突破京沪宁杭合地区,引进高层次科创团队100个以上。实施宣籍在外优秀人才回归工程,促进创新创业。推进职业院校校企联合办学,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区域技工大市。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家。

(二)实施协调发展行动,构建统筹联动新格局。统筹城乡、壮大本级、做特县域,形成中心城市与县城功能互补、分工明确、联系密切的有机整体,提升市域发展整体效能。全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9.2%和37%。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坚持产城融合、市区一体,加快宣城和宣州经开区建设、敬亭山旅游度假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发展,积极推进文教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央商务集聚区、高铁新区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积极推进区划调整,集聚人口、壮大产业。到2021年,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30%和40%以上。再铸县域经济辉煌。促进县市区经济增速在全省位次稳步提升,着力打造比肩苏浙的经济强县、旅游文化名县、生态示范强县,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冲刺全国科学发展百强。支持县域打造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小城市。着眼全省领先,建成一批全国、省级特色小城镇。整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到2019年,实现美丽乡镇建设、中心村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自然村环境整治“三个全覆盖”,全面建成富有宣城特色的美丽乡村。深入推进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修好群众“家门口”的路。加快水利“一规四补”建设,实施灾后水利水毁修复与薄弱环节建设治理三年行动。

(三)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建设生态宜居新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加快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打造泾旌绩文化旅游生态健康产业走廊,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宣城样板。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改善环境质量。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实施“洁气、洁水、洁土”工程,加强重点领域污染整治和土壤环境、“三江一湖”流域水环境治理,让宣城更加天蓝、地绿、水净、气爽。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努力形成绿色生产体系、市场体系、投资体系。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配合国家和省开展多金属矿、页岩气(油)等矿产资源深度勘查开发工作。推进绿色生活导向工程,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低碳城市。构建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环境保护和监管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建设。

(四)实施开放发展行动,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全面学习对接沪苏浙,努力成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构建大通道。加快交通网络和枢纽节点建设,建成商合杭铁路宣城段、杭黄铁路绩溪段,完成皖赣铁路芜宣段扩能改造,开工建设宣城至绩溪、宣城至镇江铁路,宣城高铁站和客运总站投入使用,打造区域铁路枢纽。实施公路建设“五大工程”,宣狸、广宁、芜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建设宣泾高速公路;完成水阳江航道整治和宣州综合码头建设,推进定埠港运营。建成芜宣机场和泾县通用机场,发展民用航空。谋划宣城至芜宣机场、宣城至高淳轨道交通。提升大平台。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转型升级。宣城和宁国经开区创成部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广德、郎溪经开区争创部级开发区,宣州经开区创成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大通关。深化关检“三个一”合作,建立高效便捷的通关制度,全面实现口岸管理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加强海关监管平台建设,力争建成国家内陆二类开放口岸。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力争2021年当年进出口总额达22.5亿美元,实际对外投资累计超过3亿美元。推动大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合作交流,推进与沪苏浙产业发展融合对接,强化招商选资、招大引强和园区合作共建,加快形成与之产业互补协调发展格局,力争中德合作产业园区、苏皖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和沪宣“飞地”合作取得成效,引进1—2个百亿级项目。

(五)实施共享发展行动,增进人民生活新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持续增加居民收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项目带动、精准施策,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八项行动,确保贫困群众全部脱贫、贫困村全体出列,全力巩固脱贫成果。推动更高质量就业。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双创”,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扎实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待遇水平稳步提高,构建社会托底保障体系。基本完成现有的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整治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实现城镇常住人口住房保障应保尽保。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深入实施社会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健康宣城2030”规划纲要,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产业,建设健康宣城。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和质量提升。继续支持合工大宣城校区加快发展。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创成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深入推动全民健身,提升全民体质。积极打造国际国内品牌体育赛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成“中国书法城”。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质量。深化法治宣城、平安宣城建设。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铸安行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应急体系建设。

各位代表、同志们,宣城有机遇叠加、区位优越的有利条件,有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发展氛围,有勤劳善良、团结务实的干部群众,有不断进取、勇于开拓的创业队伍,这是我们站在新起点、推动新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动力源泉。我们坚信,经过五年的顽强拼搏,一个具有较强实力、充满创新活力、彰显无限魅力的新宣城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扎实做好2017年各项工作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是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打造“四个特色之城”的起步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高起点、高标准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认真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四个特色之城”建设,努力实现新起点上新发展和新进步。

建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财政收入增长保持同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进出口总额争取实现正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新增城镇就业3.3万人;完成省定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扎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有力推进“去降补”,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实体经济稳健向好。更好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加快铜加工、耐磨材料等行业转型升级,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妥善安置企业职工。支持农民进城和个人住房消费,有效盘活闲置资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扩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和公租房货币化保障,完成棚改10000套以上。完善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化解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入实施企业上市“翱翔计划”,力争1—2家企业上市报会、5家企业“新三板”挂牌,直接融资80亿元。扩大“4321”政银担、税融通、出口退税贷业务,力争新增贷款130亿元。开展减税清费降本行动,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继续开展“项目提质提效年”活动,推进一批补短板重点项目。实施市重点项目500个以上,完成投资500亿元以上,力争纳入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加快±1100千伏古泉换流站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项目建设。提升项目谋划水平,谋划推进重点项目500个以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推动建立省级创新平台10家以上;引进高层次科创团队20个以上,争取省扶持团队2—3个。启动建设中国宛陵科技创新基地,开工建设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联盟总部园区,加快宣城智谷软件产业园建设,力争国家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宣城分支机构、安工大宣城工业技术研究院、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国际技术转移(宣城)中心等挂牌。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0个左右。新增授权发明专利600件以上。集聚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突出抓好宁国省级基地和5个市级基地建设,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1%左右。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专项行动,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力争三大工业主导产业产值突破千亿。继续推进“千企升级”,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力争产值超亿元企业达40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100家,新增“小升规”企业100家。推进两化融合和质量品牌提升。实施智能制造“315”工程,提升企业智能化技术水平。加强质量品牌和服务标准化建设,新增省级以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6户;新申报中国驰名商标2件,新增省著名商标28件、安徽名牌产品12件以上。积极推进文房四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支持宁国、广德分别创建全国、全省质量强市示范市(县)。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从食品向消费品扩展。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开展“文化旅游提升年”活动,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文化产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8%和18%以上。宣城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常运营。推进敬亭山、大桃花潭、太极洞、青龙湾、观天下等5a景区创建,新创1—2家4a级景区。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着力打造一批精品线路。加快中华诗文化博览园和红楼梦文化大观园、中国园子、国际慢城等项目建设。精心举办第八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实施“电商宣城”行动计划,加快快递物流业发展,加强农商互联对接。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做好与民生银行、正海资本、国厚资产管理等对接,力争新引进1家银行和2家本地注册的基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力争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发展股权融资和投资。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信息技术、仓储物流、居家养老、健康养生、教育培训等服务业。培育商贸流通企业,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15家以上。

(二)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加快中心城市产城融合发展。认真做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国家和省级创新试点,按照中心城市“双百”发展定位,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面推进“多规合一”工作,完成城市空间规划编制。加快宣城经开区转型发展,新签项目55个,新开工工业项目22个、投产20个,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百亿产业集群,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全市前列;加快宣州“两区四园”转型升级,支持宣州经开区争创部级高新区。推动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发展,加快新塘羽绒产业园、建材(钢材)物流交易中心、电子商务与快递业协同发展集中区等项目建设。开展“城市建设突破年”活动。在主干路网建设、棚户区改造、服务功能完善、征地拆迁、品质提升、防洪保安上求突破,实施中心城区建设项目223个,完成投资150亿元。续建、新(改)建水阳江大道闭合段、阳德路、宛陵东路等76条道路,力争用两年时间闭合城区“一环、二环”,实现水阳江大道全线贯通。加快市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等项目建设和宛溪河综合整治二期及北门棚户区改造。加快市科技馆项目前期工作。打造以叠嶂路中心商务区等为重点的城市精品街区。加快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确保完成房屋征收4000户、60万平方米以上,强化违法建设管控。深入实施城区老旧小区、背街后巷、“三车”运输秩序等专项整治,加强城市立面改造和市容管理提升,继续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扩大智慧政务、教育、医疗、旅游、工业互联网+等应用。强力推进双桥联圩、城东联圩、敬亭圩防洪治理工程及城区排涝泵站建设,提升城乡防洪排涝整体标准。推动县域经济振兴和特色小城镇建设。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县市区对照沪苏浙赶超目标,发展各具特色的板块经济。支持广德经开区升格。深入实施城镇“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动。加快推进17个市级特色小镇培育创建,重点推进宣纸、宣笔、宣砚、徽墨、中德智造等特色小镇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争创省级示范联合体8个、示范合作社7个、示范家庭农场20个以上。加强宣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力争加工产值达800亿元。稳定粮食生产,推进“放心粮油”“主食厨房”工程。加快宣木瓜、灵芝、黄精等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和茶叶、蔬菜等产业发展。加快宣州现代功能农业科创园建设,组建蓝莓科研中心和长三角植物功能食品研究中心。实施“生态宣城·绿色产品”品牌工程,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60个,争创部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认真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扩大特色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强化涉农资金整合,完成31个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省级中心村55个、自主建设中心村60个。继续开展村级环境整治,健全“三线四边”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水利水毁修复与薄弱环节建设治理,力争开工牛岭水库、港口湾水库灌区等项目,扎实推进水阳江中游治理、凤凰山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继续实施青弋江等中小河流治理、扬溪源等中小水库、青弋江灌区三板桥闸和排涝泵站除险加固达标工程。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续建新建110千伏以上电网项目12个,完成农网改造升级任务。加强镇村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规范运营管理。

(三)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强化生态建设保护。继续推进水阳江生态蓄水工程建设,实施中央城市生态公园、城市水环境治理等项目,力争开工青弋江引水入城活水工程。开展稳绿增效和市区园林绿化提升行动,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建立重点区域、流域跨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力争达到国家考核标准。大力实施“三洁”工程。推行清洁能源技术,强化烟尘、扬尘整治,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实施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强化污染源监管。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强水污染防治,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无序种植养殖,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试点,加快传统工业绿色化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实施节能预警调控、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监管制度,提升企业能源管理水平。完成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完善和全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强化闲置低效土地处置。加强秸秆禁烧工作,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抓好重点改革突破。强化要素资源保障、政策落实,促进民间投资,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深化“营改增”、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和商事制度改革。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资源价格和公共事业价格改革。实施城管执法体制改革。稳妥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创新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探索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果,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扩大“三变”改革试点规模。深入推进农房抵押贷款试点。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加强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组建林权收储中心。积极稳妥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优化完善体制机制。建立统一高效、指挥有力的重大项目谋划、推进、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指挥调度机制。组建并实体化运作城市大建设指挥调度体系,完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城市治理体制改革。增强市国司“造血”功能,推进转型发展、做大做强。推进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市场化运作、公司化运营,探索园区综合执法和行政服务新路径。进一步理顺市与宣州区、宣城经开区财税体制,实现权责利相统一,促进市区一体发展。

(五)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开展“交通建设提升年”活动。完成交通建设投资60亿元以上。建成宣狸高速,加快建设广宁高速,开工建设芜黄高速宣城段,谋划宣泾高速、申嘉湖高速宁国段建设。建成S214定十路和S215绩溪至歙县段2条一级公路,加快建设G318宣十路等13条国省干线公路,力争开工建设S104宣港路等5条国省干线公路。完成国省道路面改善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200公里、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000公里。加快推进水阳江航道整治和宣州综合码头建设工程。建成宣城客运总站。加快皖赣铁路扩能改造芜宣段、商合杭铁路宣城段、杭黄铁路绩溪段建设和芜湖至广德铁路电气化改造,启动巷口桥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宣城至绩溪铁路、宣镇铁路和武杭高铁宣城段前期工作。推进芜宣机场建设。加快合作发展。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深入落实与沪苏浙城市合作协议。推动中德合作产业园区建设,推进白茅岭、军天湖沪宣“飞地”合作,积极打造苏皖合作示范园区。加强与省地矿局、海螺集团的战略合作,共建地矿产业园等项目。开展“招商引资实效年”活动。抢抓杭州承办亚运会契机,承接产业整体转移。修订完善政策,推进精准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招商,强化调度、督查、考核、奖励,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力争新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确保开工、竣工、投产项目个数和实际形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均增长1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努力扩大对外贸易。继续实施外贸“三百工程”,抓好加工贸易和出口结构优化,积极培育外贸企业集聚区。推动卫浴产品转型升级。支持郎溪创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加快外贸综合服务和跨境电商平台建设。确保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和宁国公用型保税仓库建成运营。推动宣城无水港实体化运作,积极申报国家二类口岸。支持中鼎集团等企业开展全球并购、中国整合、宣城制造。

(六)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产业项目为抓手,完善精准帮扶举措,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八项行动,确保97个贫困村出列。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扎实推进“双创”工作,力争新登记民营企业3600户、个体工商户1.4万户以上。实施“创业江淮”、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等计划,健全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各类群体就业。巩固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成果,推进工伤保险扩面,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供养人员供养标准。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快市区中小学建设,开工建设市十六小,重建市五中,完成市二中、三中、信息工程学校改扩建工程。推进宣城中学打造“皖南名校”工程。全面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嫁接名校品牌,加快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推进合工大宣城校区图书馆、实验楼等项目建设。加快职教园区和市国家综合档案馆·宣城职院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推进教师“无校籍”管理,促进师资均衡配置。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市、县体育基础设施“五个一”工程建设。举办市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精心承办亚洲山地自行车锦标赛。健全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医共体建设。加快市人民医院外科急诊大楼和市第四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建设,开工建设市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积极引进沪苏浙和省内大医院设立分院。增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推动人口计生工作转型发展。继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镇(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民文化乐园建设,扩大农家书屋数字化覆盖面。加强古建筑古村落保护和利用。市博物馆新馆和市规划馆对外开放。举办第二届新创作皖南花鼓戏及小品小戏调演。完善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服务功能。高质量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健全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社会福利和公益慈善事业,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事务、外事侨务、地方志、气象等工作。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认真开展“七五”普法,提高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强化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法律援助和社区矫正工作。启动市级调解中心建设。深入推进“一村一警”包村联系工作,推进综治维稳工作中心(站)规范化,完成市级综治视联网建设,试点实施“雪亮工程”,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着力源头防范、畅通渠道、落实责任、依法处置、案结事了,打造阳光、法治、责任。深入推进“铸安行动”,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健全应急救援体系,有效遏制安全生产事故。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和“四品一械”专项整治,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城市、食品安全示范县。健全城市应急联动指挥体系和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工作。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支持驻宣部队改革和建设,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全民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工作,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继续做好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在抓好省定民生工程基础上,市政府还将办好10项民生实事:①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甲医院;②启动“城市源水”工程;③完成市区3处停车场建设;④实施部分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和部分道路及背街后巷杆线整治;⑤对城区“三无”对象中的特困供养人员发放居家养老护理补贴;⑥对100名贫困精神类残疾人提供住院补贴;⑦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⑧实施5个城区保障性蔬菜基地能级提升工程;⑨在市区建设20个蔬菜直销点;⑩实施市区集中供热工程。

四、全面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使命召唤我们励志前行,重任要求我们勇于担当。深入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聚力打造“四个特色之城”,实现宣城发展再出发,政府必须创新思维,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实现政府工作有新作为、宣城发展有新气象。

(一)坚持履职尽责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深化法治政府建设,着力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健全完善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实行重大决策终身追究制、责任倒查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水平。继续推进政府规章制定工作。坚持重大事项及时向市委请示报告,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提高人代会议案和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质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重点领域综合执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发挥行政复议监督纠错功能,健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情况通报制度。

(二)争当创新实干的行动英雄。巩固“讲看齐、见行动”和观念更新学习讨论成果,始终保持奋发有为、争先进位的精神状态,善于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努力在新一轮改革发展大潮中勇立涛头。天上不会掉馅饼,政府系统全体人员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坚持“我的阵地我坚守”,积极主动谋发展,勇于担责干工作,想方设法干成事,不达目的不罢休,真正成为实干兴宣的行动英雄。强化政府执行能力,践行一线工作法,实干苦干、务实重行,落实“三查三单”“四督四保”和精准帮扶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制度,每季度开展集中开工、竣工、投产活动,推动重点任务、重大工程落细落实落地。突出想干事、敢干事两个关键点,坚持以解决矛盾问题为导向,建立健全正向激励、容错纠错机制,建设市政府重点工作调度监测信息化系统,提升行政效能。加强政务督察、行政监察和问责问效,下大气力治理“浮庸懒慢”顽疾,严厉惩处不作为、不担当行为。

(三)打造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回头看”,大力推行并联审批。深化清单制度建设,打造“三个清单”升级版;建立公共服务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制度。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发挥市政府权力清单运行平台、市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作用,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便捷化,最大程度利企便民。全面推进政务“五公开”,强化政策解读和政策落实,加强电子政务和“一网双微一通”建设,继续办好“政民互动”“在线访谈”等栏目,加强“政府服务热线”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立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和赔偿、投诉、救济等制度,以政务诚信促进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依法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保护企业家精神,增强企业家信心。

合肥宏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篇8

安化县人民政府县长肖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2017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全面实施“四轮驱动”战略,团结一心,攻坚克难,顶住经济持续下行压力,有效应对多轮严重洪灾,着力打好脱贫攻坚、转型升级、环境治理“三大战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预期目标和任务,实现了新一届政府的良好开局。201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6亿元(预计数,下同)、固定资产投资17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亿元、财政总收入13.75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7.1%、15.8%、10.5%、12.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7263元、8240元,分别增长9.5%、10.5%。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达90%。

一、脱贫攻坚扎实推进

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围绕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核心问题,聚焦贫困户脱贫和贫困村退出,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实现40086人脱贫、65个贫困村退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下大力气开展精准识贫。清退贫困人口48319人,新增贫困人口46895人。健全脱贫攻坚体系。制定了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精准扶贫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和第一副组长,8名县级领导分别牵头负责一项行业扶贫工作,134支县级以上工作队驻村帮扶,11621名干部结对帮扶。扶贫投入空前加大,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达5.4亿元,本级财政投入3000万元,融资平台投入4.85亿元。全面实施“六个一批”[1]。设立县乡两级产业扶持基金1.85亿元,遴选实施县级产业扶贫项目70个、乡镇项目95个,通过紧密利益联结机制,让近7万贫困群众直接受益;完成扶贫就业培训2226人;易地扶贫搬迁2037户8400人(其中集中安置1076户4208人、分散安置961户4192人),农村危房改造完成4331户,落实补助资金8183万元;全面落实贫困学生教育助学政策;实现“扶贫特惠保”全覆盖,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达100%,个人缴费由财政补贴50%,残疾人、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由财政全额补贴,试行健康扶贫医疗费用“一站式”结算和“先诊疗后付费”;按照全面清理、公开公正原则,平稳完成农村低保和兜底保障对象的认定和清理整顿;聘选生态护林员413人。统筹推进“六大建设”[2]。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实施“以奖代补”,已完成1000公里;整村推进62个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受益人口5.31万人;完成58个村农网升级改造;完成103个村农村广播“村村响”建设;实现贫困村光网和无线基站信号全覆盖。同时安排专项资金3300万元,支持发展以光伏发电为主要内容的村级集体经济。

二、交通攻坚步伐加快

立足基本实现全县所有乡镇集镇区30分钟上高速、1个小时到县城的目标,全面推进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等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交通投资36.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向“畅通安化”的美好蓝图又迈进了一大步。高速公路:通达县城的马安高速提前2个月完成年度任务,明年10月可建成通车;纵贯库区的官新高速历尽千辛万苦终告落地,春节前有望开工建设。干线公路:库区人民多年期盼的平烟公路建成通车,梅城绕城公路竣工通车,乐安杨泥坳至山溪界公路、桃江牛田至大福公路即将建成;G536县城改线二期、茅东公路改建二期(县城东出口)完成主体工程;东坪至梅城公路全面推进,完成投资2亿元;总投资12亿元的东坪至渠江公路、龙塘至江南公路启动征地拆迁,明年上半年将全面开工建设。连通常德的沧新公路提质改造工程即将完工。完成干线公路“白改黑”14.2公里。农村公路:除“以奖代补”农村公路建设以外,完成窄路加宽249公里,完成危桥改造39座、渡改桥3座。东坪至杨林、梅城至乐安农村公交开通营运。同时,启动和加快推进安张衡铁路、通用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公路养护管理,科技治超取得新成效。

三、产业转型质效提升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不断优化供给和产业结构,茶产业发展迅速,新材料产业来势喜人,中医药、旅游等新兴产业起步发展,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特色农业加速发展。准确把握安化“中国黑茶之乡”和“湘中药库”的定位,着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亿元,新流转土地2万亩,组建雪峰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发展合作社119个、家庭农场77个,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50%。茶产业稳步发展。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新建茶园1.5万亩,实现茶叶加工量7.5万吨、综合产值150亿元、税收2.8亿元,分别增长15.4%、20%、40%。安化黑茶获评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这是时隔近60年国家农业部第二次评选出的中国十大名茶;荣膺湖南省十大农业品牌榜首,成为中欧国际互认地标产品,成功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力推进华莱万隆基地和华莱冷市三期工程、中茶改扩建等项目建设,龙头作用进一步彰显。着眼茶产业人才体系培育,加快安化黑茶学校建设,完成实训楼主体工程。成功举办安化黑茶深圳文化周。“一品千年,安化黑茶”广告登陆央视一台。《益阳市安化黑茶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通过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成为全省首部文化遗产保护类地方性法规。与58集团合作,在长沙58众创空间建立国内首个黑茶产业离岸孵化[3]器,推进安化黑茶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医药健康产业有力发展。新增种植基地1.2万亩,上海医药集团“湘中生态药谷”项目全面实施,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启动征地拆迁。扎实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金龙山农业完成万亩油茶栽种,启动金叶油业厂房建设。新型工业化取得良好成效。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6亿元、技改投资51亿元,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3家,总数达到127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75亿元、增加值43.5亿元,分别增长11%、5%。突出园区集聚引领。启动新一轮调区扩区,规划面积拓展至5平方公里。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10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10.2万平方米,申报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家,完成专利申请450件。加快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培育。金源新材、金鑫新材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力天高新、金源新材、金鑫新材等扩改项目稳步推进,产业和企业呈现良好发展前景。由国电集团投资建设的安化首个风电项目—芙蓉山风电首台机组即将并网发电,安化(龙塘)生物科技园华晟生物热电联产项目开工建设。矿产企业市场回暖,益阳海螺水泥运行良好。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科学编制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组建全域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着力推进以旅游厕所、停车场为重点内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年大提速行动。茶乡花海生态体验园项目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引起各方关注,有望成为安化茶旅发展的新名片和新引擎。梅山文化生态园提质建设稳步推进,云台山神仙岩风景区建设进展迅速,茶马古道高城水街商业街基本完工,新增华莱叶子茶厂、云上茶旅文化园、双公山居等3家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我县首家五星级标准酒店—华莱国际大酒店启动建设。开通全域旅游信息平台“乡伴”手机应用软件,注册“安化礼物”公共商标,开展旅游商品评选,“安化与你四季有约”活动深入开展。全年预计接待各类游客425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35亿元。商贸流通不断拓展。萸江批发零售市场建设加快推进,成功申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新开工商品房面积27.2万平方米,销售20.23万平方米。

四、城镇升级成效初显

把城镇建设作为县域发展的龙头,加快县城扩容提质,加快特色小镇培育,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城乡面貌持续改善。突出规划引领和管控。县城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完成县城5个片区和县经开区3个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13个乡镇总体规划修编、29个村庄规划编制。强化规划约束,查处违法建设280起,拆除违建面积1.9万平方米。城镇扩容提质加快。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村改居”[4]等工作,多措并举推进城镇化,全县城镇化率达35.2%,提高4.2个百分点。抢抓棚改机遇,全面启动县城、梅城、经开区三大区域棚户区改造,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拉开了序幕,目前已完成实物量调查评估6332户,劳动技校成为首个完成全部协议签订的片区,县城区已筹集高品质限价商品房700套,定向供应棚改拆迁户。与华莱公司签订安化黑茶特色小镇项目协议,预计3-5年内投入50-100亿元,以茶的全产业链为主线,打造世界一流的特色小镇,让安化成为“世界黑茶中心”。子项目雪峰湖大道、滨江景观带已开工建设,黑茶文化广场、钟鼓山茶园正加速推进。市民期盼已久的大码头大桥建成通车,有效缓解县城南北向交通压力。多凌二期紫薇谷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基本完成,有望明年全面开工,县城建设又将拓展新空间。陶澍大道梅山文化长廊加紧施工。马安高速连接线路基拉通。城乡面貌改善。启动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城乡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收运体系项目一期工程(田庄、奎溪等10个乡镇)投入试运行,总投资20亿元的资江流域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包括河流生态治理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已经落地,即将正式动工建设。梅城镇启安道路提质改造工程基本完工,污水处理厂投入正常运行。平口镇启动国家卫生镇创建,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冷市镇建成全县首条村级油砂路。大福、马路、仙溪等6个乡镇镇区铺设油砂路面,江南、小淹、滔溪、南金等7个乡镇实施镇区立面改造,反响良好。小淹镇入选第三批湖南美丽乡镇示范。渠江镇大安村、江南镇黄花溪村、马路镇六步溪村等3个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省级验收。南金乡九龙池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五、生态提质持续巩固

坚守生态底线,以中央、省环保督察为契机,加强环境整治力度,县域生态优势明显增强。狠抓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成立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合力,中央、省环保督察交办的36件整改任务已全部办结。大力开展砖瓦窑、畜禽污染、河道非法采砂等专项整治,关闭砖厂37家,拆除捣毁非法采砂、洗砂点51个。全县禁养区畜禽规模养殖场退出全面开展。强力推进柘溪库区“两网”退出,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组织联合执法整治行动,完成养殖户退出1710户、养殖设施拆除842万平方米,全面取缔新增网箱,“两网”退出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进黄标车淘汰工作,空气质量达标率全省排名大幅提升。推进河长制工作。成立县级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任命县级河长21人,实现县乡村三级“河长”全覆盖,出台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建立河长制“四项制度”[5]。实施河道保洁,购置河道垃圾打捞船,开展柘溪水库水域河面垃圾分段打捞,流域水环境明显提升,水质稳定保持在iii类以上。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新造林6万亩、封山育林4.5万亩,林木采伐指标削减20%。年度生态考核全省排名第二,为全国10个获得补偿奖励的单位之一,“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通过国家中期评估。

六、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坚持创新引领,强化要素保障和绩效考核,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改革创新释放活力。树立鲜明改革导向,营造浓厚改革氛围,把改革作为破解难题、促进发展、服务民生、维护稳定的重要抓手。在全市率先构建“大交通”管理体制,顺利完成县交通运输局和县公路管理局整合。推进农业部门综合行政执法。全面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推进政务服务和政务公开标准化,全面清理行政审批服务及中介服务事项,市场活力有效释放,新增市场主体5352户。编制村级便民服务事项目录,“益村”[6]平台和村民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到位,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实施新一轮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实现了税收征收主体归位,大幅提高了预算保障水平。完成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完成公务用车改革。引入社会中介等第三方资源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制定社会经济组织使用财政性项目资金改革实施意见,提供部分收益与贫困户分享。要素保障强化支撑。强化项目抓手。制定重点项目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编制“三年滚动”重点建设项目库。重点项目建设实行“挂图作战”和问题交办清单制度。强化资金保障。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40亿元,新签招商项目35个。启动金融扶贫示范县创建,新增扶贫小额信贷1.76亿元,发放扶贫再贷款4.9亿元。长沙银行、省农信担进驻安化,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9亿元,同比增长24%。强化土地保障。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开发,报批土地1630亩。强化人才保障。首次实施“5133”[7]人才引进工程,人才引进渠道实现突破,以优岗、高薪吸引高层次人才61名。与湖南城市学院达成人才培养战略合作,首批培训城建规划专业人才50人。强化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力求考核精准。对照上级考核指标,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制定出台县绩效考核办法,落实分解任务,按照“总量控制、差额竞争”要求,着力精简规范奖项设置,营造争先创优的良性竞争氛围,让人人得奖、事事表彰的普惠制考核成为历史。聚焦重点工作。对重点中心工作除允许单独设奖外,还显著提高分值权重,其中精准扶贫占比达30%。突出提高重点项目考核和奖惩力度。严格考核奖惩。及时拨付到位上年度考核奖励资金,兑现奖励,末位单位主要负责人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表态发言。规范督查考核行为,未经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同意,各立项单位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单独考核活动。

七、社会大局基本稳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强化社会保障,提升社会事业,省、市下达的重点民生实事任务较好完成,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保障稳步提升。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新增城镇就业521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13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启动益阳海螺水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城乡居民医保住院报销实现跨省异地结算,尘肺病患者新纳入医保范围。住房公积金积极助力棚改,新分配公共租赁房2420套。加强中小河流和病险水库治理,成功应对多雨灾害,迎战了1996年以来最大洪峰,转移安置29156人,守住了不垮一库一坝、不发生群死群伤的底线,将损失降到了最低,防汛抗旱减灾取得全面胜利。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顺利通过省教育督导评估,九年一贯制的思源实验学校初中部秋季开学,全县起始年级“大班额”问题有效缓解,高考再创佳绩。投资4.5亿元的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正式投入使用,极大提升了我县医疗服务水平。各项免费检测项目全面完成。计生工作稳步推进,完成社会抚养费征收1600万元。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平稳。成立梅山文化研究会,大力实施“七个一”[8]工程,“梅王宴”即将推出。“万里茶道”申遗工作进展顺利,唐家观等6处文物点成功入选,一批国保省保文物得到修复。江南镇获评第一批省级经典文化村镇。安化人民广播电台在中断播出20年后正式复播。“欢乐潇湘·神韵安化”系列群众文艺活动已连续举办五年,《传奇千两茶》夺得全省群众文艺汇演一等奖。成功举办首届“安化黑茶杯”羽毛球大赛,县羽毛球运动学校获批省级训练基地。人防工作获评“十二五”省先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强化安全生产大排查大管控大整治,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年、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深入开展,我县被推荐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县。成功处置“5.11”二广高速蓝田隧道液化天然气槽罐车侧翻事故,如若处置不当,将相当于一颗小型原子弹的爆炸威力,后果不堪设想。提前关闭全市最后两家“限退”煤矿。县审计局、柘溪镇分别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县委书记熊哲文同志获评全省十佳法治建设推进者。村级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深入开展“三级书记大接访”,积极化解积案,综治民调全省排位大幅提升。有效防范社会不稳定风险,对问题楼盘采取“一楼一策”方式,涉及库区移民职工600多人的江南华府有望年底复工。“平安安化”建设持续深化,天网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

国防动员、武警、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等工作全面加强,行政学校、档案、保密、科协、计生协、石油、烟草等工作取得新进展,青年、老龄、残疾人、工会、红十字、工商联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今年以来,我们驰而不息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先后出台县人民政府工作规则、“三重一大”[9]集体决策工作制度、常务会议工作规范、法律顾问实施办法等,政府运行进一步规范。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监督,认真办结人大代表建议意见109件、政协委员提案65件。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深入开展“纠[10]、治陋习”和“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强势推进优化发展环境“护航行动”,切实破解“中梗阻”症结,打通便民利企“最后一公里”,首次系统实施县直中层骨干跨单位交流,首次评选表彰“狮子型”团队和干部[11],干部作风进一步改善,政府公信力、执行力进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回顾2017年的工作,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涌现出不少新亮点、好典型。产业扶贫“安化模式”得到上级高度认可,我县在全国产业扶贫现场观摩会上作了典型推介,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在我县隆重召开。收入组织部门克服政策减收不利影响,着力消化历史包袱,财政收入实现逆势上扬,税收收入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华莱生物创税2.2亿元。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面对脱贫攻坚、环保督察、村级换届、防汛救灾等繁杂任务,不叫苦不怕累,发扬“5+2”“白+黑”连续作战精神,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树立了过硬形象,取得了不俗业绩,充分展现了安化广大干部群众不甘人后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敢做敢为的担当精神。这些,都是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上下精诚团结、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安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向奋战在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市场预期不稳定,实体经济面临困难较多,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仍存在一些短板,城乡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贫困程度较深,发展支撑基础薄弱;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增加,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维稳和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发展环境仍有待优化,干部作风、能力仍有待改进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2018年工作安排

2018年是贯彻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更是我县脱贫摘帽的决战决胜之年。新的一年,尽管国内外宏观形势依然复杂,但我县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向好,内生动力依然强劲。特别是党的胜利召开,更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因此,我们既要坚持目标导向,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因势利导,把握机遇,主动作为,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作风统筹推进全年各项工作。

2018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和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统揽,切实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着力推进“四轮驱动”战略实施,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建设畅通、宜游、秀美、富裕新安化。

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确保如期脱贫摘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1%、12%。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约束性指标任务。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全年要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一、着力推进精准扶贫,确保如期脱贫摘帽

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在2018年决胜之年,我们要举全县之力打好这场攻坚战,确保实现48565人脱贫、62个省定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县摘帽。

(一)突出实施产业扶贫。对已选定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与监管,支持其发展壮大,进一步完善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今年要再精选一批社会责任感强、项目有前景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模式帮扶带动贫困户4万人以上。强化示范引领,打造10个以上县级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每个乡镇建设1-2个示范村,每个贫困村树立一批增收致富示范户,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快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多措并举,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立足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分类别、分层次开展产业扶贫业务培训,确保有条件的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至少参与1个增收项目。鼓励干部离岗扶贫创业、村支两委党员干部带头发展集体经济。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参与,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力度,确保全年发放贷款1.8亿元以上。

(二)突出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的原则,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群众实行易地扶贫搬迁,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完成搬迁安置任务7646人。坚持“两结合、两集中”(即集中安置点与美丽乡村建设、旅游景区开发相结合,向中心城镇、产业园区集中),着力将集中安置点建设成“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小区,重点打造茶乡花海特色小镇集中安置区,安置2000人。认真做好安置对象旧房拆除、宅基地复垦工作,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切实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力度,鼓励、倡导通过修缮加固、除险加固方式,对具备条件的C、D级危房实施加固改造。严格审批程序,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年内全面解决贫困农户住房安全问题。

(三)突出提升群众满意度。大力解决贫困户就学、就医困难。严格落实贫困学生帮扶政策,确保不因贫困辍学。全面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稳妥推进贫困大病患者在县域内定点医院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机制。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抓住全省通自然村公路建设契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成窄改宽、危桥改造、渡改桥、客运站场等年度任务;完成全县所有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完成49个贫困村电网改造;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实现贫困村无线基站信号、光网“双全覆盖”。强化脱贫实效。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发挥村支两委及“第一书记”作用。全面压实各级责任,进一步强化涉农资金整合管理使用。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对2016年以来受理的问题线索进行“大起底”和“回头看”,重点治理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数字脱贫等问题,巩固脱贫成效。

二、着力推进转型升级,培育产业发展后劲

立足安化资源禀赋,巩固扩大茶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旅游、中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路径,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产业新体系。

(一)大力促进茶产业高效发展。继续强化黑茶产业优势,引领绿茶、红茶兼容发展,坚持“稳面积、提品质、强企业、响品牌、拓市场、严监管”的发展原则,紧紧依托“互联网+”,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打造茶产业优势产业链,力争实现茶叶加工量8.5万吨、综合产值200亿元、税收3.5亿元。推进有机茶园建设。坚持生态茶园战略,推进茶园基地提质扩规,突出重点茶区,新建生态有机茶园2万亩以上,支持以茶旅融合为主的有机生态观光茶园、有机茶园认证,支持标准黑毛茶加工厂建设,加强茶树资源、品种保护和繁育。推进茶企转型升级。完成华莱万隆和华莱冷市三期建设,支持梅山黑茶扩大规模、发展壮大,力争中茶安化茶厂新厂房6月底建成投产。加快行业和资源整合,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制定互联网黑茶标准,积极探索“互联网+黑茶”的营销新模式,加快组建安化黑茶产业互联网联盟。推进茶企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对严格按要求落实产品生产标准、全程清洁化生产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着力延伸茶产业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新产品研发推广,支持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妆品等茶叶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重点引进茶酒、茶机、茶具等企业,支持邵氏集团安化黑茶酒全产业链项目落地实施。加强品牌宣传,拓展销售市场。完成安化黑茶品牌形象店统一设计,在国内大中城市开展推广试点。支持企业打造公共品牌下的企业品牌。举全县之力办好第四届中国·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暨第六届万里茶道中蒙俄市长峰会,抱团参加国际、国内大型茶事活动。制定安化黑茶出口行动方案,全力创建“部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完成安化黑茶国际商标注册、产品认证,尽快纳入国家出口商品目录。加快红茶、绿茶发展。支持烟溪打造中国红茶名镇,支持褒家冲茶场及相关企业做强做大安化松针、安化红茶等老字号,建好中国湖红博览馆。

(二)全力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完成全域旅游规划,加强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确保实现游客接待量6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亿元以上。推进重点景区建设。以柘溪库区“两网”退出后渔民转产转业为出发点,整合“四园一区”[12]优势资源,着力打造雪峰湖旅游度假区,完成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和雪峰湖设计艺术馆建设,启动柘溪游客接待中心、林科所森林康养酒店及旅游码头建设,做好环雪峰湖自行车绿道规划设计并完成一期项目建设。大力统筹推进茶乡花海生态体验园、茶乡花海特色小镇、周边山体公园三大项目建设,力争明年基本建成,初步形成接待能力。完善云台山旅游规划,加快云上景区和神仙岩景区建设。抓好茶马古道、梅山文化生态园提质改造,加快蚩尤故里景区建设。夯实基础配套。按照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标准,强弱项、补短板,确保顺利通过验收。加强通景公路、旅游厕所和停车场建设。启动盛世茶都、黄沙坪等旅游购物街建设。推出“安化礼物”系列产品,建设2家以上“安化礼物”形象店。强化文化支撑。加快打造梅山影视基地,重点抓好“一台戏、一部剧、一首歌”[13]宣传推介,打造“梅王宴”主题餐厅和安化黑茶主题茶馆。

(三)精心打造中医药健康产业。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打造道地药材品牌,发挥湖南九峰尖等种植基地龙头作用,加快上海医药集团“湘中生态药谷”项目建设,支持田庄天子山、南金九龙池等发展成为中药材种植专业村,支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逐步扩大全县药材种植面积。加快园区建设和企业引进。完成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征地拆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确保上海医药、湖南博瑞企业入园,加强与启迪国信公司全产业链开发战略合作。支持金厚生物、九志农业等本地药企开展中药材精深加工。支持安化国医馆建设。加快以县中医院为主体,打造集诊疗、养生、理疗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综合体。强化支撑保障。加强与省中医药研究院“院县合作”,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从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制定奖补政策,加快打造中医药健康产业。

(四)积极推动矿产业、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接续发展。定向帮扶渣滓溪矿业、湘安钨业等传统矿产企业,引导促进转型升级,做精做强矿产业。加快打造新材料产业高地,大力支持力天、金源、金鑫、泰森、微网等企业研发提质,建设新材料创新中心。逐步构建以水力发电为主,风、光伏、生物质发电为辅新型能源产业体系。重点抓好国电芙蓉山风电项目建设,确保一期7月底全部投产,启动二期建设。加快推进安化(龙塘)生物科技产业园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芙蓉山抽水蓄能项目前期工作。

(五)继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5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5万平方米。重点支持黑茶产业园加快发展,积极推动烟溪红茶工业园建设。加大高明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力度,尽快完善园区规划,改善外部交通,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成集中供热体系,加快打造钨钴循环产业特色基地。支持梅城工业园特色发展,着力引导电子、商贸、物流企业集聚。支持湖南省黑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力天高新院士工作站建设,确保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申请发明专利85件以上。确保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

三、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以构建现代交通体系为基础,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龙头辐射作用,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一)加速建设现代交通。立足尽快建成“两纵一横”高速路网的目标,全力支持保障高速公路建设。继续维护好马安高速施工环境,妥善处理遗留问题,确保明年10月竣工通车。全力推进官新高速征地拆迁工作,再造一个“安化速度”,确保尽早开工,全面建设。加快推进干线公路“519行动”[14],确保完成G536县城改线二期工程,重点推进东坪至梅城、东坪至渠江、江南至龙塘等公路建设。启动小淹大桥、毗溪口大桥、柘溪大桥等项目建设,加快通用机场、安张衡铁路等项目前期,继续推进仙溪至沩山、烟溪城改线、马路绕城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具备开工条件。积极争取高铁连接线项目建设。整治疏浚资江航道,规划建设一批港口码头。继续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加快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加快物流园区建设。

(二)加速建设新型城镇。加快推进县城建设。以筹备第四届中国·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为统揽,全面加快县城区项目建设。着力拉通县城东西出口,确保完成茅东公路改建二期(县城东出口),争取开工建设城西至木子公路。全力推进安化黑茶特色小镇建设,确保如期完成雪峰湖大道东段、滨江景观带、黑茶文化广场建设,启动钟鼓山生态茶园建设,力争华莱国际主体完工。黑茶学校完成运动场、宿舍楼、实训楼等建设。紫薇谷片区完成辰溪河风光带、紫薇路、辰溪东路建设。建成陶澍大道梅山文化长廊、大码头大桥北区广场、资江大桥南区广场,完成“三桥一坝”[15]亮化美化工程。积极推进“城市双修”[16]工作,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完成县城资江北岸立面改造。深入推进查违控违拆违。确保萸江批发零售市场建成投入使用。全面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加快气化安化进程。积极打造特色小镇。继续推进乡镇总体规划修编。以我县特色产业为基础,聚焦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等功能叠加,精心谋划包装,利用ppp等模式,着力打造江南、小淹、马路、平口、冷市、长塘等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特色小镇。完成梅山古国都规划编制工作,支持梅城新型城镇化省级试点工作,加速推进南桥大道建设。提高城镇化率。继续推进“村改居”工作,探索出台“三进城”(易地搬迁进城、重点工程项目拆迁安置进城、农民购房进城)市民化财政支持政策,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三)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圆满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积极探索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让农户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结合产业扶贫,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向农业农村流动,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优质稻、蔬菜、特色水果、油茶生产,实现全县粮食作物总播种99万亩以上,油料作物总播种41万亩以上。加强品牌建设,做强“梅山一品”熟食土猪、阿香柑橘、红皮小籽花生等地方特色品牌。确保金叶油业建成投产。充分挖掘竹木资源潜力,打造竹产业精深加工园区。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立从田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健全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田园综合体。继续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探索选择乐安镇张家仙湖村、仙溪镇山口村等基础条件较好的村,谋划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建设。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开工建设大湖坪水库,继续推进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抓紧实施资水干流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加快国家基本气象站搬迁,健全防灾减灾体系。确保110千伏清塘变电站投入运行,新建35千伏变电站2座,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8条。加大力度解决偏远乡村通信信号差的问题,新增光网端口3万个,新建无线基站300个。推进“厕所革命”[17]。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以江南镇莫徭小镇建设为试点,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发挥社会各类人才、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鼓励农民创业、鼓励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开发农业农村资源。大力推动移风易俗,依托村规民约,树立文明乡风,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喜庆大操大办。

四、着力推进环境治理,精心守护美丽家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立足生态提质,深入贯彻落实河长制,突出环境治理,守护绿水青山,巩固生态优势。

(一)以河长制推进“河长治”。坚持以河长制为总抓手,全面推行“三长一站”[18]工作模式,强化责任、强化措施、强化考核,确保县、乡、村三级河长巡河履职到位,切实形成水环境综合治理齐抓共管格局。落实“一河一策”。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河长巡河,建立“一河一档”,编制“一河一策”。继续突出雪峰湖综合治理和保护,彻底完成“两网”退出和库区500米范围内的畜禽养殖退出任务,努力建立库区水面垃圾漂浮物治理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库区生态优势,为安化旅游提质升级、库区渔民转产奔小康奠定坚实基础。加强水源地保护,关闭水源地保护区入河排污口。规范河道采砂管理,特别是株溪口、东坪、柘溪电站库区要坚决实行全面禁采,严厉打击长塘、大福、高明等乡镇非法洗砂行为。严厉打击河道内倾倒垃圾、渣土等行为。

(二)加大环保督察整改力度。全面巩固中央、省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治成效,推进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环境治理。加快历史遗留矿区污染治理和资江水源锑超标问题整改,确保督查反馈问题尽早销号。加快资江流域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第一期1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全面完成二、三期工程。全面完成禁养区畜禽规模养殖退出,启动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县项目建设。重点抓好羊角塘银花溪畜禽污染治理。

(三)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五大专项行动,抓好部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项目实施和考核,确保生态转移支付资金稳中有增。继续实施三年禁伐减伐行动,新造林6万亩,禁渔禁猎禁伐要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深入实施化肥负增长行动,全面开展第二次土壤污染源普查工作,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着力培育生态产业,优化调整林业结构,大力发展珍稀名贵树种和培育观赏林。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加强森林防火和林地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加强冰碛岩资源保护。

五、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安化人民。

(一)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2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800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在实施好益阳海螺水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试点工作的同时,推进实施全县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推行“网上社保”,为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提供便利。继续深入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医保制度改革,推动“三医联动”[19]。完善公租房管理体系,强化城镇住房困难家庭需求保障。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和心理援助。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稳步提高五保、低保供养水平,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健全养老机制,逐步完善城乡养老服务示范点等养老设施,启动县城老年公寓、县老年大学、军休活动中心建设。加快实施县城殡仪馆整体搬迁和梅城殡仪馆建设。

(二)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教育强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持续化解大班额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编制完成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全面启动项目前期工作,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确保思源实验学校整体投入使用、安化黑茶学校部分投入使用,启动安化一中改扩建工程,继续实施清塘铺镇中学整体搬迁和东华中学扩建,深入实施“改薄”[20]工程。继续加大教师补员力度,再增加500人以上。加强平安校园创建。加快健康安化建设。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县二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投入使用、县人民医院东院区住院综合楼主体完工、县中医院医养结合项目和清塘铺尘肺病康复医院开工建设。完成古楼等6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完成梅城镇卫生院整体搬迁项目主体工程;启动大福中心医院扩建和马路镇中心卫生院整体搬迁。推进医联体[21]建设。做好重大传染疾病防控。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争创1个以上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继续稳妥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进一步强化社会抚养费征收,大力提升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推动羽毛球运动发展。羽毛球是安化最为靓丽的名片之一,要延续这份辉煌和自豪,就必须从娃娃抓起,积极推动羽毛球运动进幼儿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组织举办好“一路向前,羽你同行”国际大型活动和第二届“安化黑茶杯”羽毛球大赛,尽快启动羽毛球产业园项目建设。加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持续开展“欢乐潇湘·神韵安化”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对梅山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深入实施“七个一”工程。加强“万里茶道”文物古迹保护修复,协作推进联合申遗。力争梅城文武庙获批部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加强安全生产。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开展大排查大管控大整治行动,落实重大事故隐患治理“一单四制”[22]制度,确保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完成消防二中队营房主体建设。强化社会综合治理。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宗教工作网络,落实乡村两级责任制。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实行综治维稳形势研判会议制度。加强非访源头治理,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打击“盗抢骗”等违法犯罪,强力整治“黄赌毒”等治安问题,积极创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加快“三所合一”[23]项目建设。继续稳妥推进江南华府楼盘复工,维护移民利益和社会稳定。

六、着力推进项目建设,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没有项目建设,发展就是喊口号。全县上下要一盘棋,统筹谋划、推进实施好重点项目,推动安化加快发展。

(一)做实项目前期。抢抓“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调整及红线类规划落图确定的窗口期,积极争取基础设施、产业、民生等重大项目建设,最大限度地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资金,确保完成争资40亿元以上。及时调整完善“三年滚动”重点建设项目库,提高项目落地率,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良性循环。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发挥经促会作用,强化乡情招商、以商招商、二次招商、终端产品与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具有资源整合力、产业带动力以及区域影响力的项目,力争引进市域外资金55亿元以上。

(二)加快项目推进。严格落实县级领导挂帅包干机制,实行周统计、月调度、专项督查、问题交办等制度,强化挂图作战推进,落实并联审批、“一站式”审批,重点破解项目前期工作推进中部门互为前置的焦点问题。推行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警企联系机制,严厉打击恶意阻工、漫天要价、强揽工程等行为。继续深入开展“护航行动”,全力破除重点项目建设等经济发展中的阻碍。强化考评关联奖惩,要在项目推进中发现干部、提拔使用干部,及时调整不称职、无担当、混日子的人员。

(三)扩大项目投资。继续推行ppp模式,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突出改善企业营商环境,完善企业帮扶机制,健全以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为主的财政支持体系,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增强投资信心。

七、着力推进全面改革,不断激发内生动力

惟改革者进,惟改革者强。破解发展难题,应对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不断全面深化改革。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部门权力、责任清单“两单融合”,实现权责一致。完成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积极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推进“多证合一”。积极筹建“市民之家”,梳理编制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强势推进“三集中三到位”[24],切实达成办事群众“最多跑一次”目标。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推动部门、行业信息共享。启动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完成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第二批试点。积极探索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新模式,推进全县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强对乡镇政务中心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管理,少点形式,讲求实效,充分发挥便民服务作用。

(二)不断强化要素保障。资金保障。进一步强化资金统筹整合,除涉农资金全面整合以外,聚焦支持重点项目,从项目申报环节开始,加强专项资金的整合力度。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推进国地税联合办税、税收协控联管等工作。强化财政预算约束,全面实行零基预算,开展预算绩效评价。优化财政管理,全面推进支付电子化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扎实做好金融扶贫示范县创建,持续开展银企对接,争取引进光大银行,加速梅山融资担保公司组建,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完成新增贷款21亿元以上。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加大金融风险防范力度,打击非法集资。整合优化政府融资平台,加快市场化转型,强化对投资和经营的效益约束,创新融资模式,完成年度融资任务。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支持力天钨业、金源新材、金鑫新材、梅山黑茶等新三板企业转板上市,再争取1家以上企业新三板挂牌。用地保障。积极推进耕地开发,开展旱改水试点。切实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最大限度地保障发展用地,力争报批新增建设用地2000亩以上。继续开展去存量土地专项行动,加大闲置低效土地的盘活再利用。进一步加强征地拆迁工作,改革安置方式,制定出台全县统一的征地拆迁补偿办法。人才保障。继续实施“5133”人才引进工程,广纳英才而用之。改革人才管理机制,做到人尽其才。

合肥宏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篇9

[关键词]《贞观政要》;成书时间;吴兢

一关于《政要》的“着手编录”及相关问题

谢先生在《集校》中说“大约自开元五年(717)始,吴兢即着手编录《贞观政要》,初具规模,因而书前题写‘卫尉少卿兼修国史’”[4],理由是《直斋书录解题》有《政要》前题“卫尉少卿兼修国史”的记载,因而要使他的解释与《直斋书录解题》的记载一致。我认为,以《政要》前题“卫尉少卿兼修国史”而论,就应理解为《政要》成书及进呈玄宗之时吴兢正任“卫尉少卿兼修国史”才合事理。为什么还要说只是“初具规模”呢?可见,谢先生的理解是有问题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认为,问题就出在谢先生对吴兢《上表》中“微臣以早居史职,”“(对‘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莫不成诵在心”、“并随事载录,用备劝戒”、“仍以《贞观政要》为目”及《贞观政要·序》中“体制大略,咸发成规”等文句的意义没有足够的理解。既然说“早居史职”而有对“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莫不成诵在心”、“并随事载录,用备劝戒”之事,而吴兢入史馆的时间的上限可以定在长安元年(701)[5],那么,将吴兢编录《政要》的时间定在开元五年,岂不是晚了一点?可见,“早居史职”不能定在开元五年。值得注意者,“随事载录”一语显示“载录”时已有内容的分类,而此分类当有取鉴于《太宗政典》及《帝范》者[6]。也就是说“随事载录”之“事”即是内容分类之“类”,此“类”大有取鉴于《太宗政典》及《帝范》的可能。既如此,谢先生何以要将《政要》“着手编录”的时间定在开元五年?因此,谢先生说《新唐书》、《全唐文》所载的吴兢《上玄宗皇帝纳谏疏》,其上奏的时间“当在开元五年或五年之后”,并以此作为“《贞观政要》一书已具雏型”的证据,在事理上是有问题的。——谢先生说:

疏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太宗“尝谓宰相:‘自知者为难。如文人巧工,自谓己长,若使达者大匠诋诃商略,则芜辞拙迹见矣。天下万机,一人听断,虽甚忧劳,不能尽善。今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鉴照形,美恶毕见。’当是时,有上书益于政者,皆粘寝殿之壁,坐望卧观,虽狂瞽逆意,终不以为忤。”这在今本《贞观政要·求谏篇》贞观十六年、贞观三年,全能找到,只是个别字稍有不同(说明一)。疏文中“太宗皇帝好悦至言,时有魏征、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刘洎、马周、禇遂良、杜正伦、高季辅,咸以切谏,引居要职”,在《贞观政要》卷2也都可以得到印证(说明二)。除开《任贤篇》所叙8人外,李大亮在《纳谏篇》专有一节叙其“竭节至公”,高季辅也有一节记其“上疏陈得失”(说明三)。太宗在太子李治犯颜进谏后的一段话,“自朕御天下,虚心正直,即有魏征朝夕进谏。自征云亡,刘洎、岑文本、马周、禇遂良等继之。”这不也与吴兢上疏正相吻合!(说明四)疏文中征引古语“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用龙蓬(逄)、比干忠谏受害作比喻等,与其书卷2“求谏”、“纳谏”两篇所记,也如出一辙(说明五)。这一切都说明,吴兢在《上玄宗皇帝纳谏疏》时,即开元五年(717)前后,《贞观政要》一书已有雏型。[7]

说明一:谢先生说“疏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太宗‘尝谓宰相:“自知者为难。如文人巧工,自谓己长,若使达者大匠诋诃商略,则芜辞拙迹见矣。天下万机,一人听断,虽甚忧劳,不能尽善。今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鉴照形,美恶毕见。”当是时,有上书益于政者,皆粘寝殿之壁,坐望卧观,虽狂瞽逆意,终不以为忤。’这在今本《贞观政要·求谏篇》贞观十六年、贞观三年,全能找到,只是个别字稍有不同”。我认为,这不好说“只是个别字稍有不同”。请看《政要·求谏篇》[8]贞观十六年、贞观三年的文字:“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衍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照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房玄龄等数人勖之。”“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焉。’”按:《政要》贞观十六年之文又见唐王方庆《魏郑公谏录》卷5和《册府元龟》卷157《帝王部·诫励第二》,前者所记较《政要》为详,后者所记虽较《政要》所记为略,但不仅明记时间在十六年五月,而且文字与《政要》文字有异,表明其非来于《政要》,值得注意。而最当说明者,王方庆卒于则天长安二年(702)五月[⑨],则《魏郑公谏录》之成乃在长安二年之前。吴兢身居史馆,能读王氏书,其作疏文引用之,都是自然的。即使不能读王氏书,衡以王书材料亦当来于《太宗实录》等书之故,而吴兢参与修《唐书》,亦必当熟阅《太宗实录》等书,故其作上玄宗皇帝之疏文引用之,亦是自然的。既如此,谢先生何以要将吴兢疏文与《政要》联系在一起?《政要》贞观三年之文,《册府元龟》卷58《帝王部·勤政》亦载,但时间在武德九年十二月(《玉海》卷124《官制·唐待制附次对》记在十月),可知乃别有来源,不好说吴兢作疏文必从《政要》取则。因此,我虽然认为《政要》的始编时间的上限可以推到长安元年(701),从而认为吴兢作疏文有从《政要》稿取材的可能,但不得不认为谢先生一定要将吴兢疏文与《政要》联系在一起,且一定要与开元五年此时间联系在一起,并以之作为《政要》在开元五年前后“已有雏形”之证据的做法,从论证方法说,是多有不可取的。也就是说,谢先生没有达到其论证目的。

说明二:谢先生说“疏文中‘太宗皇帝好悦至言,时有魏征、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刘洎、马周、禇遂良、杜正伦、高季辅,咸以切谏,引居要职’,在《贞观政要》卷2也都可以得到印证”。我认为,此所云“得到印证”,那只是就《政要》卷2《任贤篇》所记房玄龄等八人之事而言,但此吴兢之《疏》所言乃十人,不仅顺序不同,而且所列人数亦有差别。《任贤篇》所列诸人的顺序是: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靖、虞世南、李勣、马周。而吴兢此《疏》所列人的顺序是:魏征、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刘洎、马周、禇遂良、杜正伦、高季辅。《疏》文十人中的李大亮、岑文本、刘洎、禇遂良、杜正伦、高季辅六人都不在《任贤篇》中;《任贤篇》八人中有房玄龄、杜如晦、李勣三人都不在《疏》文中。可见,谢先生此处用作证据的诸人的情况,其有效性是当考虑的。

说明三:谢先生说“除开《任贤篇》所叙8人外,李大亮在《纳谏篇》专有一节叙其‘竭节至公’,高季辅也有一节记其‘上疏陈得失’”。我们有必要看其情况。

先看李大亮事。《政要》卷2《纳谏篇》之文曰:“贞观三年,李大亮为凉州都督,尝有台使至州境,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太宗下书曰:‘以卿兼资文武,志怀贞确,故委藩牧,当兹重寄。比在州镇,声绩远彰,念此忠勤,岂忘寤寐?使遣献鹰,遂不曲顺,论今引古,远献直言。披露腹心,非常恳到,览用嘉叹,不能已已。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宜守此诚,终始若一。《诗》云:“靖恭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所言,深足贵矣。今赐卿金壶缾、金椀各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卿立志方直,竭节至公,处职当官,每副所委,方大任使,以申重寄。公事之闲,宜观典籍。兼赐卿荀悦《汉纪》一部,此书叙致简要,论议深博,极为政之体,尽君臣之义。今以赐卿,宜加寻阅。’”《旧唐书》卷62《李大亮传》:“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太宗下之书曰:‘以卿兼资文武,志怀贞确,故委藩牧,当兹重寄。比在州镇,声绩远彰,念此忠勤,无忘寤寐。使遣献鹰,遂不曲顺,论今引古,远献直言,披露腹心,非常恳到,览用嘉叹,不能便已。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宜守此诚,终始若一。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今赐卿胡缾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又赐荀悦《汉纪》一部。’下书曰:‘卿立志方直,竭节至公,处軄当官,每副所委。方大任使,以申重寄。公事之闲,宜寻典籍。然此书叙致既明,论议深博,极为治之体,尽君臣之义。今以赐卿,宜加寻阅也。’”按:此有二“下书”,或有重累,故疑二“下书”本为一书之语,编者有所未明而分为二书,故意思有所重复混乱。因为第二书中“此书”指《汉纪》,若分为二书,则不明“此书”何指。同时为二书没有必要,若二书有时间间隔,第二书先不言《汉纪》,而书中但言“此书”便是指代不明。但此非本文重点所在,可不备论。可注意者,“今赐卿胡缾一枚”与《政要》之文有异,此为吴兢等编《唐书》时删略所致,抑或《唐书》流传过程中夺文所致,已不可知。又“然此书叙致既明”之“然”字,于文义不协,当为衍文,此字之衍有可能产生于吴兢等编书之时,也可能产生于书成之后的流传过程之中。但此可言《政要》之文来于吴兢曾预修的《唐书》,亦可言《政要》之文与吴兢曾预修的《唐书》有相同或相近的材料来源。从而亦可言吴兢《上玄宗皇帝纳谏疏》中言及李大亮的文字未必一定就是从《政要》取来。谢先生既认为《政要》来于吴兢曾预修的《唐书》,而今本《旧唐书》的有关记载可为依据(详后文),那么,怎不说吴兢疏文涉李大亮的文字是参考《唐书》而来呢?实际上,从上文所言《李大亮传》有二“下书”而《政要》之文只有一“下书”即表明《政要》之文非来于《唐书》,此可见谢先生据以论述的依据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再看高季辅事。《政要》卷2《纳谏篇》之文曰:“贞观十七年,太子右庶子高季辅上疏陈得失,特赐钟乳一剂,谓曰:‘卿进药石之言,故以药石相报。’”《旧唐书》卷78《高季辅传》:“贞观初,擢拜监察御史,多所弹糺,不避权要,累转中书舍人。时太宗数召近臣,令指陈时政损益,季辅上封事五条。其略曰:‘陛下平定九州,富有四海,德超邃古,道高前烈。时已平矣,功已成矣,然而刑典未措者,何哉?良由谋猷之臣不弘简易之政,台阁之吏昧于经远之道。执宪者以深刻为奉公,当官者以侵下为益国,未有坦平恕之怀,副圣眀之旨。至如设官分职,各有司存,尚书八座,责成斯在,王者司契,义属于兹。伏愿随方训诱,使各扬其职。仍须擢温厚之人,升清洁之吏,敦朴素,革浇浮,先之以敬让,示之以好恶,使家识孝慈,人知亷耻。丑言过行,见嗤于乡闾;忘义私昵,取摈于亲族。杜其利欲之心,载以清浄之化。自然家肥国富,气和物阜,礼节于是竞兴,祸乱何由而作……’书奏,太宗称善。十七年,授太子右庶子,又上疏切谏时政得失,特赐钟乳一剂,曰:‘进药石之言,故以药石相报。’”《唐会要》卷55《省号下·中书舍人》:“贞观九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封事曰:‘时已平矣,功已成矣,然而刑典未措,何哉?良由谋猷之臣不弘简易之政,台阁之吏昧于经远之道。执宪者以深刻为奉公,当官者以侵下为益国,未有坦平恕之怀,副圣明之旨。伏愿随方训诱,使各扬其职。敦朴素,革浇浮,使家识孝慈,人知亷耻。杜其利欲之心,载以清净之化,自然家肥国富,祸乱何由而作!’上善之,特赐钟乳一剂,曰:‘卿进药石之言,故以药石相报。’”《会要》之文特明“贞观九年”一点,大异于《旧唐书》,值得注意,盖二书所本者相同或相近。是知高季辅“上疏陈得失”之事史籍本别有所载,而《政要》之文与《旧唐书》所载者近,可言吴兢疏文涉高季辅事乃来于吴兢预修的《唐书》或与《唐书》有相同或相近来源之书,从而不便说吴兢《上玄宗皇帝纳谏疏》一定据于《政要》所载。

说明四:谢先生说“太宗在太子李治犯颜进谏后的一段话,‘自朕御天下,虚心正直,即有魏征朝夕进谏。自征云亡,刘洎、岑文本、马周、禇遂良等继之。’这不也与吴兢上疏正相吻合!”依我看来,此种吻合,乃在二者都在言纳谏之事,而二者之文字差别不小,故不能说明多少问题。

说明五:谢先生说“疏文中征引古语‘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用龙蓬(逄)、比干忠谏受害作比喻等,与其书卷2‘求谏’、‘纳谏’两篇所记,也如出一辙。”按:“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见《政要·求谏篇》贞观元年王珪之语,龙逄、比干事,见同篇贞观六年太宗之语,《纳谏篇》未有,故谢先生所言未尽是。且差别多,似不便说“如出一辙”。如果一定要说“如出一辙”,那只在精神方面,因为《政要》之文言纳谏,而此《疏》之文亦是言纳谏。特别是,《旧唐书》卷70《王珪传》有以下文字:“贞观元年,太宗尝谓侍臣曰:‘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也。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弘远,庆流子孙者,此盖任得贤臣所致也。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嘉谋,致天下于太平耳。’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故古者圣主必有诤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政要》卷2《求谏篇》之文:“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諌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已纳之。”《旧唐书》之“冀凭嘉谋”《政要》作“冀凭直言鲠议”,是为不同。又,《政要》“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已纳之”不见于《旧唐书》。此可见《政要》之文并非来于《旧唐书》,只是与《旧唐书》之文有相同或相近的来源。既如此,如果说吴兢疏文中的文字是从与《政要》、《旧唐书》材料相同或相近之书中来,似乎也是说得过去的。《政要》既主要来于《太宗实录》(详注10),则《王珪传》中之语亦大有来于《太宗实录》之可能。尤其是,如上所言,谢先生既主《政要》来于吴兢曾预修的《唐书》,而今本《旧唐书》的有关记载可为依据,既如此,如说吴兢疏文中文字乃参考其预修的《唐书》而来,也说得过去,不知何以要与《政要》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吴兢于其预修的《唐书》用功甚多,对其内容的熟悉程度必是很高,因而从其中取有关文字入疏文,是很便当的。《唐书》始修在长安三年。吴兢开元初丁母忧期满后之疏文言其修史已成数十卷,此乃“公修”之书,即此所言吴兢预修之《唐书》。今本《旧唐书》中《王珪传》在第70卷,则吴兢预修的《唐书》中的《王珪传》亦当在第70卷前后。也就是说,吴兢丁母忧前,其《唐书》中当已有《王珪传》。此亦可见吴兢疏文之文字以吴兢预修的《唐书》为参照,是可能的。既如此,何以要将吴兢疏文与《政要》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旧唐书·王珪传》所载必有更原始之来源,如果吴兢作疏文从此更原始的来源取则,就更不能把吴兢疏文与《政要》联系在一起了。因此,就算吴兢丁母忧前其预修之《唐书》中无《王珪传》,从而排除其疏文参照其预修的《唐书》的可能,也不能把吴兢疏文与《政要》联系在一起。

所以,我们应该说,谢先生从《政要》的内容找证据以明《政要》的成书时间,较之以往研究《政要》成书时间的学者说来,是深入了一大步。他显然以为吴兢《上玄宗皇帝纳谏疏》言太宗朝事的材料是从《政要》稿中取来的,其理由的正当性也是可以考虑的。鉴于吴兢入史馆的时间的上限既然可以定在则天长安元年,吴兢入史馆后修国史,又必能看到史馆中已有的纪传体国史、《太宗实录》、李延寿的《太宗政典》等书[10],则分类编录字数只有七万余的《政要》并不是很困难的[11],从而可知谢先生把开元五年作为《政要》“已有雏型”的时间,其理由是非常单薄的[12]。

长安元年至神龙元年(705)即则天末期至中宗复辟之时政治固然不光明,但惟其如此,才与太宗贞观之政形成强烈的反差,正处年轻而有理想时期的吴兢对“太宗故事”向往,并由此向往而对“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莫不成诵在心”、“并随事载录,用备劝戒”是可能的。这样,就不当把吴兢着手编录《政要》的时间定在开元五年。

所以,即使依谢先生的以下说法,也当把吴兢着手编录《政要》的时间定在开元五年之前:

神龙元年(705),武则天退位,政局开始动荡。经中宗、睿宗至玄宗即位,前后8年半的时间,换了4个皇帝,发生大大小小的政变7次。争斗的焦点,是恢复李唐统治,还是继续女王当政。两股基本势力,正殊死较量着。恢复李唐统治,最有号召力的自然是“依贞观故事”,再现“贞观之治”。[13]

既如此,只要联系到吴兢《上表》中“微臣以早居史职,”“(对‘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莫不成诵在心”、“并随事载录,用备劝戒”、“仍以《贞观政要》为目”及《贞观政要·序》中“体制大略,咸发成规”等文句进行考虑,就至少可以把吴兢“着手编录”《政要》的时间从开元五年(717)往上推到神龙元年才是。因此,我认为,谢先生把《政要》编录时间与唐代“依贞观故事”、“再现‘“贞观之治’”的历史潮流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是很有意义的,但由于其对吴兢《上表》、《贞观政要·序》的理解尚未全面深入,故所言未能如意。

另外,谢先生为什么一定要把吴兢任“卫尉少卿兼修国史”的时间定在“开元五、六年(717—718)间”呢[14]?谢先生既认为“开元五年前后”的《政要》只是“已有雏型”,而《直斋书录解题》所记的当是《政要》成书后所题的职名[15],那么,如果我们把“卫尉少卿兼修国史”理解为《政要》成书进呈时所题的职名不是更合情理一些吗?谢先生既主张《政要》“基本撰成”于吴兢父丧期间、进呈玄宗在开元十七年,而开元七年后吴兢就不任“卫尉少卿”了,因此,无论是《政要》“基本撰成”时的吴兢,还是《政要》进呈玄宗时的吴兢,都早不任“卫尉少卿兼修国史”了,那吴兢有什么理由和脸面要在《政要》一书的前面题自己的职名为“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呢?谢先生也知吴兢服父丧期满后就任太子左庶子,直到开元十七年贬荆州司马前都如此,那么,《政要》既如他所说进呈玄宗在开元十七年,则《政要》前只有题“太子左庶子”此职名才合理,因为从官品说“太子左庶子”为正四品上阶,“卫尉少卿兼修国史”中的“卫尉少卿”只是从四品上阶[16],二者之间隔着正四品下阶,即“太子左庶子”与“卫尉少卿”之间有两个阶别之差。所以,《政要》前题“太子左庶子”不仅合于实际,而且会更使吴兢感到光荣。既题“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则必表明实际情形与谢先生所理解的有区别。谢先生不是以开元十三年为《政要》“基本撰成”的时间的下限,而其后有内容调整和“修定”之事吗?[17]既有内容调整和“修定”之事,则开元十七年进呈玄宗前必将重新缮写全书,其时吴兢又正任“太子左庶子”,那么,进呈玄宗时的《政要》所题吴兢职名怎能不是“太子左庶子”呢?除非谢先生认为《政要》在开元十三年“基本撰成”后虽有内容调整和“修定”,但进呈玄宗前并未重抄全书,而只是将因内容调整和“修定”而致的不整洁的书稿直接进呈玄宗,故保持其原有的“卫尉少卿兼修国史”之职名!基于以上理由,我认为,谢先生所陈《政要》进呈于开元十七年的结论是完全不能成立的。只有他所说的《政要》“基本撰成”时间的下限在开元十三年一点距离实际的情况尚不甚遥远。因此,在我看来,将《政要》进呈时间定在开元十七年而不顾其时吴兢早不任“卫尉少卿兼修国史”之职的实际情况,实有强以为说的嫌疑。其所以要强以为说,乃是由于对诸多史料缺乏准确的理解。

吴兢任“卫尉少卿兼修国史”果真如谢先生所说是在“开元五、六年(717—718)间”吗?《旧唐书》卷102《吴兢传》:

神龙中,迁右补阙,与韦承庆、刘子玄撰《则天实录》成,转起居郎。俄迁水部郎中,丁忧还乡里。开元三年服阙,抗疏言曰:“臣修史已成数十卷[18],自停职还家,匪忘纸札,乞终余功。”乃拜谏议大夫,依前修史。俄兼修文馆学士,历卫尉少卿、左庶子。居职殆三十年,叙事简要,人用称之;末年伤于太简[19]。国史未成,(开元)十七年,出为荆州司马,制许以史稿自随。

依此,吴兢任“左庶子”乃在其任“卫尉少卿”之后。《新唐书》卷132《吴兢传》:“……复修史……以父丧解,宰相张说用赵冬曦代之。终丧,为太子左庶子。”赵冬曦代吴兢与修《六典》有关[20]。《六典》之修本为丽正书院所主,盖其初本有从史馆人员中物色修书人之事,而吴兢因正丁忧而有张说以赵代吴之事,故其初有可能在名义上只是为了使吴兢因丁忧而停止的工作有人接着做,因而其初未必就是宣称罢免吴兢的“兼修国史”一职。就算是实际宣称罢免吴兢的“兼修国史”之职,吴兢原任的“卫尉少卿”之职当仍保留,因为“兼修国史”之职只是在“卫尉少卿”基础上所“兼”者,若连“卫尉少卿”之职都免除了,那等于是解除吴兢所有的职务了,怎能在其终丧后任之为太子左庶子呢?因此,只能理解为吴兢终父丧之期后因被授予太子左庶子才完全终止了原来所任的“卫尉少卿兼修国史”之职。

《新唐书·吴兢传》在“终丧,为太子左庶子”后紧接着即有“开元十三年,帝东封太山,道中数驰射为荣。(吴)兢谏……”的记载,表明开元十三年吴兢必已终丁忧之期。则吴兢为太子左庶子的时间的下限可定在开元十三年,亦即吴兢解“卫尉少卿”一职的时间的下限可定在开元十三年。但未必就是十三年。谢先生《集校》之《叙录》正文认为“吴兢为太子左庶子是父丧之后的事,时间在开元十三年”[21]。其注文说:“《旧唐书》本传不载吴兢为太子左庶子的时间,而《新唐书·吴兢传》明明白白地写着:‘丧终,为太子左庶子。开元十三年,帝东封泰山……’《资治通鉴》开元十三年十二月,有‘太子左庶子吴兢上表’云云。”[22]谢先生把吴兢为太子左庶子的时间定在开元十三年,实有强以为说的嫌疑。不然我们只能认为他处理材料的精确程度有所欠缺。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我们至多认为吴兢任“太子左庶子”的时间下限在十三年,但实际未必就在十三年,在十二年亦有可能。《新唐书·吴兢传》于吴兢“终丧,为太子左庶子”后再言“开元十三年,帝东封太山”事,即当以二者有时间之别的缘故,《新唐书》点校者将“开元十三年,帝东封太山……”另起一行,当也是有见于吴兢为太子左庶子与玄宗封泰山未必为同一时间之事的缘故。可见谢先生将吴兢任“卫尉少卿”的时间限制在“开元五、六年(717—718)间”而将《政要》“基本撰成”的时间的下限定在开元十三年,其道理是很不充分的,因而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也许有人会问:谢先生是否以开元五、六年为吴兢始任卫尉少卿的时间了呢?果如此,又当重新考虑其意见的正确性了。我的回答是:谢先生所云开元五、六年吴兢任卫尉少卿见于其《成书之谜》,而在《集校》附录《吴兢学行及著述》中开元五年条言“约从此时起,兢着手编录‘贞观故事’”,但未云兢任卫尉少卿,开元五年下即为开元七年,而略开元六年事,七年条云:“(吴)兢以谏议大夫兼修国史行著作郎昭文馆学士”[23],亦未言兢为卫尉少卿事。七年到十三年之间只列八年、九年、十一年、十三年事,而八年、九年皆未言兢有职务变动,十一年言“(吴)兢以父丧解史职,张说用赵冬曦代之”,十三年言“(吴)兢起复为太子左庶子”。如此,则依谢先生之意,十一年吴兢解史职,其所剩之职就是七年之职内减去“兼修国史”一项,即所剩者为“谏议大夫行著作郎昭文馆学士”了[24]。以此而言,谢先生并非认为吴兢始任卫尉少卿在开元五、六年,而是实际只在开元五、六年任卫尉少卿了。但此与《旧唐书·吴兢传》的记载不一致。因为此传明言吴兢任谏议大夫后“历卫尉少卿、左庶子”的。《集校》之《叙录》于吴兢“生平大略表”之“开元五年(七一七)前后”条言“以卫尉少卿之职奉诏编次书目”;表无六年项,于七年言“授著作郎兼昭文馆学士”[25];依此亦是言吴兢任卫尉少卿的时间只是开元五、六年。可知《集校》与《成书之谜》所言一致。但此却与实际情形不符,因为《旧唐书·吴兢传》既言“历”,则表明吴兢“卫尉少卿”一职是任到其为“左庶子”之时的。既然吴兢任“左庶子”当在开元十三年或十二年,则吴兢任“卫尉少卿”一职的时间下限也就当在开元十三年或十二年,而不会是谢先生所理解的开元五、六年。

《旧唐书·吴兢传》既言“……拜谏议大夫,依前修史。俄兼修文馆学士,历卫尉少卿、左庶子”,显见吴兢为“谏议大夫”时既有“兼修国史”之职,又有“兼修文馆学士”之事[26],则其职名之全称为“谏议大夫兼修国史修文馆学士”[27]。“兼修文馆学士”乃在“历卫尉少卿”之前。现在的问题是:吴兢为“卫尉少卿”后,是否还在“兼修文馆学士”?[28]我们只能肯定的是,吴兢任“卫尉少卿”时有“兼修国史”一职,此从《旧唐书·吴兢传》言其“居(史)职殆三十年”可以得到证明,从《新唐书·吴兢传》言其“终丧”后为“太子左庶子”可以得到证明,从《唐会要》(卷63)、《册府元龟》(卷556)、《全唐文》(卷298)所载奏文也可以得到证明(详下文)[29],而《直斋书录解题》所载“卫尉少卿兼修国史”亦可作为辅助证据。但是,我们却找不到吴兢任“卫尉少卿”后是否仍“兼修(弘)文馆学士”的证据。不过,我们也不能证明吴兢为“卫尉少卿”后一定未“兼修(弘)文馆学士”。故谢先生在《集校》吴兢序言前列吴兢职为“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弘文馆学士”,虽有《四库全书》所收戈直集论本《政要》所题之职名可为参照,但是否一定有道理,还是值得考虑的[30]。

吴兢“兼修文馆学士”既在其任“卫尉少卿”之前,谢先生既以开元七年前后吴兢任“昭(修)文馆学士”[31],依谢先生之说那显见是吴兢已不任“卫尉少卿”了,不知何以还要把“基本撰成”的时间的下限即开元十三年的《政要》所题的职名与“卫尉少卿”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说谢先生对材料的理解是有问题的。

《旧唐书·吴兢传》“兼修文馆学士,历卫尉少卿、左庶子”中“历”字当是指从“谏议大夫”而为“卫尉少卿”,因为“修文馆学士”只是“兼”,且学士无品秩,并非正官[32],从而“历”字当不是指由“修文馆学士”而为“卫尉少卿”。但与上文所说的同样的问题仍然存在,即吴兢任“卫尉少卿”后是否还在“兼修文馆学士”呢?从谢先生《集校》吴兢序言前所题“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弘文馆学士”此吴兢职名看,知谢先生是相信吴兢任“卫尉少卿”时是既“兼”“修国史”又“兼”“修文馆学士”的,因为“弘文馆学士”与“修文馆学士”只不过是同职异名罢了。不过,谢先生之所以如此定吴兢的职名,原因是考虑到《政要》进呈在开元十七年,而《唐六典》载开元七年后就改昭文馆为弘文馆了。故他不认为戈本《政要》所题吴兢职名“卫尉少卿兼修国史修文馆学士”为正确。在我看来,戈本《政要》中所题者确是大有问题,因为其显然是据《旧唐书·吴兢传》所载兢有“兼修文馆学士”之事而合以《直斋书录解题》所载吴兢“卫尉少卿兼修国史”之职而来,全然不知《唐六典》所载修文馆学士不可能在吴兢任“卫尉少卿”时尚有之事实。故谢先生改“修文馆学士”为“弘文馆学士”是对的。但此殊不足以作为《政要》进呈在开元十七年的证据。或者反过来说,就是,谢先生既以开元十七年为《政要》进呈的时间,就不可定吴兢进呈《政要》时题其职名为“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弘文馆学士”,因为吴兢“卫尉少卿”之职存在的时间下限只可能在开元十三年或十二年,而“兼修国史”一职之解还要早些。[33]

谢先生虽然不同意日本所藏之《政要》题吴兢职名为“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崇文馆学士”,但参考戈本《政要》所题吴兢职名“卫尉少卿兼修国史修文馆学士”,将其改为“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弘文馆学士”他就同意了,因为他知道崇文馆学士与弘文馆学士乃两个不同系统的官[34]。也就是说,谢先生在日本藏本《政要》所题吴兢职名与戈本《政要》所题吴兢职名之间,选择了戈本所题者而略有改动。此种选择和改动都自有其理由,因为根据《唐六典》的记载,“弘文馆学士”在开元七年后是有的,而“修文馆学士”在开元七年后是不可能有的,既然主张《政要》进呈于开元十七年,就只有在吴兢职名中加以“弘文馆学士”,而戈直对《唐六典》所载“修文馆学士”只当在神龙二年至景云二年之间方有此一点全然不察[35],甚为疏忽,即戈直只注意到《旧唐书·吴兢传》吴兢有“兼修文馆学士”之事,而未注意到此传的这个记载并不精确。但谢先生有理由不等于就正确。应当考虑的是:陈氏《直斋书录解题》所载《政要》前题吴兢职名“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当是全称而非有所省略者,陈书又早于戈本《政要》,不知谢先生何以舍陈书而过多地信从戈书呢?谢先生既以陈书之所记而立说,何以又过多地信从戈书之题而定吴兢进呈《政要》时书前所题的职名呢?因此,我只能说:谢先生参照戈本《政要》而题吴兢职名只有“弘文馆学士”一点合于《唐六典》等制度书的记载。也就是说,如果谢先生定《政要》进呈于开元十七年,而“弘文馆学士”在开元七年后即有,是与其所持《政要》成书时间说不矛盾。但“卫尉少卿”和“兼修国史”都万万不能说在开元十七年时还有,因而谢先生既主《政要》进呈于开元十七年,又不能从《政要》应该有的吴兢职名得到支持,我们就可见他的说法是难于成立的了。

还有的问题是:上文已言,卫尉少卿乃从四品上阶的官。《旧唐书·吴兢传》既言吴兢是先为“修文馆学士”,后“历卫尉少卿”,而其为“修文馆学士”在开元三年之后,是知谢先生言“开元七年”吴兢授“著作郎兼昭文馆学士”[36],与史籍所记不尽相合。《旧唐书》的编者有以“修文馆”、“弘文馆”、“昭文馆”只是一馆多名而不加细别的可能。但《旧唐书·吴兢传》“开元三年”与谢先生的开元七年相差远,不似《吴兢传》“俄兼修文馆学士”之“俄”所可能兼有之义。

《新唐书·吴兢传》既说“宰相张说用赵冬曦代之(吴兢)”,那么,吴兢父丧是在张说为相前后。此点十分重要。《通鉴》开元十一年五月有“上(玄宗)置丽正书院,聚文学之士秘书监徐坚、太常博士会稽贺知章、监察御史鼓城赵冬曦等,或修书,或侍讲;以张说为修书使以总之”的记载。依此,则赵代吴乃在此年五月或五月之后了。但《通鉴》此记载当是有问题的:

《新唐书》卷58《艺文志二》乙部史录职官类于“《六典》三十卷”下明言:“开元十年,起居舎人陆坚被诏集贤院,修《六典》,玄宗手写六条,曰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张说知院,委徐坚,经岁无规制,乃命毋煚、余钦、咸廙业、孙季良、韦述参撰。始以令式象《周礼》六官为制。萧嵩知院,加刘郑兰、萧晟、卢若虚。张九龄知院,加陆善经。李林甫代九龄,加苑咸。二十六年书成。”依此,可有两种理解:一为陆坚有总修书之任的事实,而不只是传达玄宗的修书命令;一为陆坚只是传达修书命令,修书之任实为张说所总。但依《大唐新语》卷9《著述篇》和《直斋书录解题》卷6的记载,则只能认为陆坚为传达修书命令之人,而总修书之任者为张说,时间在开元十年:《大唐新语》曰:“开元十年,玄宗诏书院撰《六典》以进。时张说为丽正学士,以其事委徐坚……”《直斋书录解题》曰:“按韦述《集贤记注》,开元十年,起居舍人陆坚被旨修《六典》,上手写白麻纸凡六条,曰理、教、礼、政、刑、事典,令以类相从,撰录以进。张说以其事委徐坚……”《旧唐书》卷190中《贺知章传》:“开元十年,兵部尚书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及秘书员外监徐坚、监察御史赵冬曦皆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等。”此亦可作张说总修书之任在十年的证据。亦即赵冬曦之预修《六典》的时间在开元十年。赵既是代吴之人,则吴父丧亦当在十年。

这样我们得说明《旧唐书》卷102《韦述传》的记载:“中书令张说专集贤院事,引述为直学士,迁起居舍人。说重词学之士,述与张九龄、许景先、袁晖、赵冬曦、孙逖、王翰常游其门。”《旧唐书·玄宗纪》:张说为中书令在十一年正月。《唐六典》卷9《中书省》:开元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看来,《韦述传》之所以说张说“专集贤院事”,只因其参与修《六典》在开元十三年或十三年后,其时张说正“专集贤院事”,而不能理解为张说总修《六典》事在韦述为集贤院直学士之时,从而更不能认为赵冬曦代吴兢之事发生在韦述为集贤院直学士之时,即开元十三年或十三年后。《通鉴》记“上(玄宗)置丽正书院,聚文学之士……”在开元十一年五月,当是误将十年事作十一年事了。因为《大唐新语》是明言张说为“丽正学士”在开元十年的,《新唐书·艺文志》所说“张说知院”的“院”,承上文虽是指集贤院,而其实际也是丽正书院。胡三省于《通鉴》开元十一年五月之注云开元六年即有乾元殿“更号丽正修书院……改修书官为丽正殿学士”之事,“十一年,置丽正修书学士”,“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胡氏之言极精确[37]。以此,《通鉴》是把“置丽正修书学士”之事误作“置丽正书院”了。

谢先生《集校》以吴兢父丧在十一年[38],恐未是。因为当是吴兢父丧已有一段时间,即吴兢之史职因其丁忧而空缺了一段时间,张说乃以赵代吴。故与其说吴兢父丧在此年,毋宁说其时吴兢正居父丧之期为佳。

《旧唐书·玄宗纪》开元九年九月:“癸亥,右羽林将军、权检校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燕国公张说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是张说为宰相在开元九年九月癸亥。《政要》序言不提张说,则吴兢父丧有可能在开元九年九月或九月之前。但即使如此,张说用赵冬曦代吴兢并未在此时,而是在开元十年,是出于修《六典》的需要。以往的研究只强调张说以赵代吴是出于张与吴之间的私怨,其实不尽然。修《六典》乃出于玄宗的命令,故源乾曜、张嘉贞不能阻止张说以赵代吴。只有如此理解,才能解决所有的矛盾。不然,我们就要问:张说刚为相就换修史之人,行之太促,合于事理吗?张说刚为相,其位置在源乾曜、张嘉贞位置之下,吴兢与源乾曜、张嘉贞关系密切,张说能不考虑就以赵代源乾曜、张嘉贞二人所安排编辑《政要》的吴兢的史职吗?当然,人们可以说:张说可以在与源乾曜、张嘉贞商议后乃以赵冬曦代替吴兢修史。但如果是那样,赵代吴只是为了使修史之事有人继续做,而不是为了罢免吴兢的史职,因为不仅源乾曜、张嘉贞二人一定知道吴兢乐于史职,而且如谢先生所理解,源乾曜、张嘉贞二人所嘱吴兢编辑的《政要》还未进呈于玄宗,源乾曜、张嘉贞二人是不会同意张说轻易免除吴兢的史职的。因此,如果张说以赵代吴是在张嘉贞尚在相位之时即开元十一年正月之前,那么,根据以上分析,大概其初只是一方面使赵代替吴兢修史,以免修史之事有阙,一方面仍保留吴兢的史职。但到开元十一年正月张嘉贞罢中书令、张说继任中书令后,张说当也接替了“监修国史”之职,从而就可以将原来只是临时代替吴兢修史工作的赵氏的史职加以正式化,进而在吴兢服父丧期满后通过另任吴兢为太子左庶子而使吴兢真正离开史职。这样,我们就得对吴兢《请总成国史奏》所说“顷岁以丁忧去官,自此便停知史事”一点,有所说明。看来,吴兢服父丧即不能继续修史,当然也就是“停知史事”,而服父丧期间张说就以赵冬曦代吴兢修史之职,服父丧满期后又只以吴兢为太子左庶子而未使之有“兼修国史”之职,从总体上当然也就可以通言“顷岁以丁忧去官,自此便停知史事”了。

谢先生定开元十一年“(吴)兢以父丧解史职,张说以赵冬曦代之(吴兢)”[39]。我们只承认其以张说用赵冬曦代吴兢在开元十一年为近真,而不承认吴兢父丧在此年,因为《新唐书·吴兢传》并未明言吴兢父丧在此年,根据此传文字隐含的意义进行分析,也不能得出吴兢父丧在开元十一年的结论。因此,如果谢先生所说“(吴)兢以父丧解史职,张说以赵冬曦代之(吴兢)”的含义就是指吴兢“父丧”、吴兢“解史职”和“张说以赵冬曦代之(吴兢)”此三事都在开元十一年,那么,我不得不说,至少前一事只是谢先生的根据并不确实的猜测。不过,即使依谢先生的理解,即吴兢“父丧”在开元十一年,那么,吴兢在“父丧”之前实任“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因此若十一年进呈《政要》于玄宗,则书前题“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就是十分恰当的,从而不必将吴兢进呈《政要》于玄宗的时间强推到开元十七年了。不过,我更倾向于认为吴兢父丧在开元十年十月之前。理由是:《新唐书·吴兢传》载,开元十三年玄宗封禅泰山,吴兢是参加了的,表明其时的吴兢必已服满三年的父丧之期而到朝中任职;吴兢被任为太子左庶子又是被记在玄宗封禅泰山之前的,则其为太子左庶子的时间下限可定在玄宗东封泰山之前。玄宗封禅泰山在开元十三年十月[40]。我们即使以开元十三年十月为吴兢服父丧满期而为太子左庶子的时间计之,上推三年也已是开元十年十月了,可见吴兢父丧必不可能在开元十一年。因为其时的吴兢与玄宗的关系已不能与开元初的情形相比,因而不可能有夺礼即被要求提前到朝中任职之事[41]。我们不能寻出丝毫证据以证明吴兢未服满三年的父丧之期。从总体考察,可以看到,吴兢与玄宗的关系是循着由亲密而逐渐疏远再到完全疏远的方向发展的,开元十七年吴兢被贬外地是二人关系的绝大的分界线,可视之为完全疏远的标志。因此,谢先生以吴兢父丧在开元十一年,是完全不能成立的。如果理解为吴兢父丧在开元十年十月之前,就与有关记载相符合。开元十年十月之前的吴兢正好任“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其进呈《政要》于玄宗,在书前题其正任的“卫尉少卿兼修国史”是非常恰当的。这样的理解正好与(1)《政要》前所题之职名“卫尉少卿兼修国史”,(2)其时张嘉贞、源乾曜都在相位,从而《政要》序言又称二人为“良相”和(3)开元十一年正月张嘉贞即罢相[42]从而不似《政要》序言同称源、张二人为“良相”之背景此三点相一致。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如谢先生那样绕弯子将《政要》的“基本撰成”时间的下限定在开元十三年[43],而将进呈《政要》的时间强推到开元十七年。

其实,即使依谢先生的理解,《政要》前所题吴兢职名为“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弘文馆学士”,也只有理解为《政要》进呈玄宗在开元十一年五(三)月之前[44],而不能定在开元十七年,因为虽然“卫尉少卿”一职在吴兢所任的时间的下限可以推到开元十二年或十三年,“弘文馆学士”在开元十二年、十三年也有——虽然实际上吴兢未必任有此职,但吴兢“兼修国史”一职在开元十一年三月就被赵冬曦接替了,因而只有开元十一年三月前才可能有吴兢任“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弘文馆学士”之事,如果《政要》前所题吴兢职名果为“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弘文馆学士”,就只有把《政要》进呈时间定在开元十一年三月前了。但这不能作为《政要》进呈时间可以定在开元十一年的证据,因为我们除了考虑吴兢职名“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弘文馆学士”一点以外,还要考虑吴兢服父丧的时间问题。前文已言吴兢父丧当在开元十年十月之前,《政要》当不会在吴兢服丧期间进呈,因为一则没有急于进呈的必要,再则吴兢服丧即当已离京还乡而不能进呈。如此,就只有把《政要》进呈玄宗的时间定在开元十年十月之前为合理。二关于《政要》的正式编录及成书的时间问题

谢先生之所以要把《政要》正式编录的时间定在开元八、九年,而把“基本撰成”时间的下限定在开元十三年,是因为他认为:“开元八年、九年源乾曜、张嘉贞二公并相时,‘命’吴兢‘备加甄录’,于是正式上马撰录。”“依据序文,正确的结论只能是:开元八、九年‘二公并相’之际,恰是吴兢受命正式编录《贞观政要》之时。”[45]

谢先生的“正式上马撰录”说,是有道理的,因为吴兢以前编《政要》是自己编录,没有人“命”他,故不“正式”,而“开元八年、九年”源、张二人“命”他编书,当然就是“正式”了。但不能把吴兢自己着手编录《政要》的时间定在开元五年,已如上述。而“正式”编《政要》之时间究竟以开元八年为是,还是以开元九年为是,谢先生未能决,故说“八、九年”。我认为,将时间定在开元八年是完全可以的。因为吴兢未必一直参与了《群书四录》的编著工作,即《群书四录》虽在开元九年编成上奏,但不损害吴兢有开元八年编《政要》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就算按计划吴兢自始至终都应参与编撰《群书四录》之工作,由于源、张二人身为宰相,也必定能使吴兢提前终止编《群书四录》的任务而从事《政要》的编录。我这样说,除了上述的理由外,还考虑到了《旧唐书·韦述传》和《新唐书·艺文志二》乙部史录目录类的记载:《韦述传》言吴兢与韦述等参与四部书即《群书四录》的编录工作,可是《新唐书·艺文志二》乙部史录目录类于“《群书四录》二百卷”下之注文所列撰书人中无吴兢而有韦述,其故当在吴兢未自始至终参与该书的编著工作。

另外,谢先生说“父丧期间吴兢虽然编成全书,却不愿通过解除自己史职的张说上奏”,我认为是绕弯子的说法,不能同意。我坚持开元十年十月之前即吴兢丁父忧前《政要》就已成书且进呈于玄宗。因为依吴兢《上表》,既然在源、张二人“命”他编书前就有“以《贞观政要》为目”的书稿,依《贞观政要·序》源、张二人“命”他编书后只是“体制大略,咸发成规”,则成书并不困难。因此,如从开元八年五月开始在旧稿及其“成规”基础上编书,到开元十年十月,有两年零五月的时间[46],最终编成七万余字的小书《政要》是不成问题的[47];就算吴兢是从开元九年九月癸亥前即张说为相前编辑此书,到十年十月,有一年多的时间,也可完成。从吴兢开元十四年上《请总成国史奏》要求皇帝命人给他安排楷书手之事看来,吴兢编辑《政要》既是身为宰相的源、张二人所安排,则其能得楷书手相助,是不难想象的。因此,不论吴兢是从八年五月开始编书,还是从九年九月或八年五月与九年九月之间的任何时间开始编书,到十年十月,共有二年多或一年多的时间,在既有旧稿及其“成规”为基础,又有宰相可提供便利的条件下,是完全足以最终编成此区区七万余字之书的。就算依据谢先生《成书之谜》的以下说法,一、二年时间编成《政要》也是没有问题的:

吴兢曾经参预了长安三年《唐书》的修撰,以后又一直兼领史职,而且还在私撰唐史。这一切,对于他编录《贞观政要》是非常有利的条件。书序所说“参详旧史”,即是参照他曾预修的《唐书》(说明一)。对照《旧唐书》中太宗君臣事迹与《贞观政要》的记述,立时便可发现,叙事如出一辙,文字成于一手(说明二)。以《贞观政要·任贤篇》所列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靖、虞世南、李绩(当为“勣”)、马周8人事迹,与《旧唐书》中此8人传记贞观年间事迹对照,除详略之别外,文字全同(说明三)。《贞观政要》仅是“撮其指要,举其宏纲”,因而较“全用”国史旧本的《旧唐书》简略(说明四)。但其文字、顺序,成于一手必定无疑(说明五)!这类实例,只要仔细对照,在两部书中比比皆是。既有现成的“旧史”可供参照、摘录,又身在史馆便于“缀集所闻”,加之本已有雏型,还有宰辅之命,成书并不困难,进呈玄宗是指日可待的[48]。

说明一:谢先生说“书序所说‘参详旧史’,即是参照他曾预修的《唐书》”。按:此说不全面,是臆说,因为吴兢可以参考的资料多,《唐书》只是其中之一。《玉海》卷49《艺文》“唐《贞观政要》”条:“《志》杂史:吴兢《贞观政要》十卷。《书目》:兢于《太宗实录》外,采太宗与群臣问对之语,以备劝戒,为《政要》,凡四十篇十卷……”此中的“《书目》”当指吴兢的《西斋书目》或与《西斋书目》有关[49]。果如此,其所言的可靠性极大,即《太宗实录》乃主要取材之书。既如此,怎能说吴兢只参考其预修的《唐书》呢?

说明二:谢先生说“对照《旧唐书》中太宗君臣事迹与《贞观政要》的记述,立时便可发现,叙事如出一辙,文字成于一手”。按:“成于一手”之说,大可考究。因为吴兢预修之书乃多人著作,尽管有共同遵守的体例,其间的差别必然存在,因而不可能是“成于一手”。

说明三:谢先生说“以《贞观政要·任贤篇》所列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靖、虞世南、李绩(当为‘勣’)、马周8人事迹,与《旧唐书》中此8人传记贞观年间事迹对照,除详略之别外,文字全同”。按:既然详略有别,文字就不可能“全同”,可见谢先生此表述尚欠周密。我比较了《政要·任贤篇》所载八人事迹与《旧唐书》中此八人传记所载事迹,发现有为《旧唐书》所不载者,这不好说是“除详略之别外,文字全同”。而尤其值得注意者,我通考了《政要》其他篇目所载房玄龄事迹,发现不见于《旧唐书》的很是不少。因此,绝不能认为《政要》所记八人事迹来于《旧唐书》。此事我另有所考,此不赘。

说明四:谢先生说“《贞观政要》仅是‘撮其指要,举其宏纲’,因而较‘全用’国史旧本的《旧唐书》简略”。按:从上文的说明已可知所谓“撮其指要,举其宏纲”,并非是撮举《旧唐书》的“指要”和“宏纲”,故谢先生所说“因而较‘全用’国史旧本的《旧唐书》简略”于此处论述《政要》的实际情况没有意义。

说明五:谢先生说“但其文字、顺序,成于一手必定无疑”。按:此“其”显指《政要》和《旧唐书》。从上文的说明看出,所谓“文字、顺序,成于一手必定无疑”,实际是错误的。

可见,谢先生的说法并不准确。

奇怪的是,谢先生既说吴兢编集成书并不困难,不知他何以要把《政要》成书时间推得很远——开元十七年?

可以肯定,吴兢编录《政要》可参照、摘录的书绝不止于《唐书》,早已成书且得称赞的《太宗政典》他不会不参考。实际上我们从吴兢之书名为《贞观政要》即可看出,其所以名“政要”,主要的应该就是为了有别于《太宗政典》的缘故。《太宗政典》有三十卷,篇幅不小,《政要》只是就“太宗故事”“撮其指要,举其宏纲”之书,当然简略,故名之为《政要》。

王应麟《玉海》所主张的《政要》“上于开元八、九年”的说法是比较接近实际的[50],吴枫先生认为王说“有根据”,也有道理[51]。谢先生的说法,离实际未免太远了一点。谢先生的结论之所以离实际远,是因为他认为:“如果是开元八、九年成书,怎么可能在书《序》中提前写上(源乾曜、张嘉贞)二人的封爵呢?”[52]但是,谢先生如果知道还可以把书《序》所称的“安阳公”、“河东公”中的“安阳”、“河东”理解为源、张二人的郡望,而非封爵,那么,又怎能轻易否定开元八、九年的成书说呢?可见,王应麟《玉海》所主张的《政要》“上于开元八、九年”的说法虽不确切,但其正确性还是有一定的考虑余地的。我在前揭1992年发表的拙文《关于的成书时间问题——与瞿林东先生商榷》中(详注释1)已证明《政要·序》所称的“安阳公”、“河东公”中的“安阳”、“河东”是源、张二人的郡望,惜谢先生未予留意。

三关于开元十七年进呈问题

谢先生之所以认为《政要》进呈在开元十七年,有三个原因:

(一)他虽认为《政要》“基本撰成”的时间下限在开元十三年,但其后有内容调整和“修定”之事。

(二)他认为:“张说入相兼修国史后,二人志趣、人品等方面都不兼容。父丧期间吴兢虽然编成全书,却不愿通过解除自己史职的张说上奏。”又认为:“(吴兢)父丧期间完成《贞观政要》的编录……但在张说排斥异己的情况下,吴兢又怎么能够不通过这个宰相兼修国史就直接将书呈献给玄宗呢?只好暂时不拿出来。”[53](三)他把《政要》进呈与《旧唐书·吴兢传》所载吴兢“出为荆州司马”和《新唐书·吴兢传》所载“坐书事不当,贬荆州司马”一事联系起来进行考虑。

第(一)点可称为“内容调整和修定”说[54],第(二)点可称为推迟进呈说,第(三)点可称为“书事不当被贬”说。现在我们对此三说分别加以讨论。

(一)关于内容调整和“修定”问题

谢先生说:“吴兢为太子左庶子,是开元十三年父丧起复之后的事。这恰恰说明,《贞观政要》成书时间在开元十三以后……所以,父丧期间编录成书的可能性最大[55]。起复后,又调整了卷第四的内容,然后伺机上奏。”[56]我认为,“调整了卷第四的内容”一说乃依据不足的猜测。因为谢先生说玄宗之世有三个《政要》本子,一为正式进本,一为进本的底本,一为底本之前的稿本[57],又说蒋乂“先见到吴兢家中尚存的底本和稿本,转相抄录,流向社会”[58],还说蒋乂有“整理”《政要》之事[59]。那么,谢先生提到的《政要》写字台本“与其余诸本全异”的内容[60],能无蒋乂“抄录”时据“底本”或“稿本”增加的可能吗?理由是,所谓“底本”与“正式进本”内容有所不同,是完全可能的,而“稿本”甚至可能不止一个,不同“稿本”之间内容亦难免有差别,而所有“稿本”的呢与“正式进本”的内容有差别,更是情理所在。蒋乂整理《政要》时据“稿本”增加内容,自亦可能。明白此点,怎能说《政要》成书后要“调整”内容,“伺机上奏”呢?因此,谢先生所说的《政要》“编录成书”后的内容“调整”和“修定”都没有坚实的理据支持,不能成立。虽如此,谢先生关于蒋乂“先见到吴兢家中尚存的底本和稿本”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的考虑价值的:因为《新唐书·蒋乂传》言“外祖吴兢位史官,乂幼从外家学,得其书,博览强记”,其中“得其书”不能如谢先生所言是指“吴兢藏书归蒋乂所有”,因为《蒋乂传》载其“家藏书至万五千卷”,而据载吴兢藏书就有13468卷[61],若兢藏书归蒋乂所有,则乂之藏书当不会只有“万五千卷”。鄙意如此,乃是考虑到蒋乂家世之情况:《蒋乂传》言其祖环“开元中弘文馆学士。父将明,天宝末,辟河中府使。”可知蒋乂非孤贫特起者。易言之,乂之祖、父当有一定之藏书传于乂。加上乂本人当亦增加部分之书。若乂果得吴兢之藏书,则其藏书当不会只有“万五千卷”。故《蒋乂传》之“得其书”当理解为“得读其书”或“得广读其书”或“得尽读其书”或“得其(兢)所著书”或“得其所著书及藏书中之部分书”。此几种意义中,无论以哪种意义为是,都可知蒋乂能“先见到吴兢家中尚存的底本和稿本”,是可能的。不过“转相抄录,流向社会”的未必就是蒋乂,因为《蒋乂传》未言其事,《传》之附传,言其子係“大和初,授昭应尉,直史馆。明年,拜右拾遗、史馆修撰……”,其子伸,“大中二年,以右补阙为史馆修撰……”,其子偕,“以父任,历右拾遗、史馆修撰……”,故“转相抄录,流向社会”之事,係、伸、偕三人皆可能为之,不必尽以之属于乂。当然此涉及到宪宗读《政要》之事实一点,但此为宫中之本,与“流向社会”无关。故不再置言。[62]

(二)关于推迟进呈问题

在讨论之前,得对谢先生所说的“张说入相兼修国史”和“宰相兼修国史”的说法进行说明。我认为,“入相兼修国史”“宰相兼修国史”并不是谢先生的笔误,因为他在另一处也说“张说入相兼修国史”[63]。他这样说,可能有《旧唐书》卷97《张说传》、卷98《李元纮传》、《唐会要》卷63《在外修史》和《新唐书》卷132《吴兢传》的记载为依据。《张说传》:“开元七年,检校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天兵军大使,摄御史大夫,兼修国史,仍赍史本随军修撰。”“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仍依旧修国史。”“明年(开元十五年),诏说致仕,仍令在家修史。”[64]《李元纮传》:“及张说致仕,又令在家修史。”[65]《唐会要》:“开元八(七)年十二月二十日诏[66]:‘右羽林将军、检校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燕国公张说,多识前志,学于旧史……可兼修国史……’”“(开元)十五年六月二十六日,诏左丞相张说在家修史。”[67]《吴兢传》:“张说罢宰相,在家修史。”但谢先生的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兼修国史”并不是总史职的人,总史职者乃“监修国史”之人。开元九年张说入相,其时张嘉贞为中书令、源乾曜为侍中,都是所谓的“真宰相”,地位在张说之上。张说入相前,不可能没有“监修国史”之人,而此“监修国史”之人最有可能为张嘉贞,因为张嘉贞地位略高于源乾曜。开元九年九月张说入相后,当不会立即接替嘉贞而为“监修国史”之人。张说为“监修国史”之人当是在开元十一年正月张嘉贞罢中书令而接替中书令职之后。故上录史籍所载张说入相“兼修国史”不会是“监修国史”之误,至少在其反映开元十一年正月张嘉贞罢中书令前的张说的实际情况,当如此[68]。

我这样讨论张说到底是“兼修国史”还是“监修国史”及其到底有无“监修国史”之事,并不是刻意要纠缠于小问题,而是要明白就算张说排斥异己,那到底在什么时间可以行此排斥异己之事的问题,进而明白其如何影响吴兢向玄宗进呈《政要》的问题。张说停中书令之职在开元十四年四月[69],之后为“监修国史”之人有可能乃身任侍中的源乾曜。按理说,如果吴兢在此时要求回史馆,是可以达到目的的。但在玄宗已不喜欢吴兢的情况下,源乾曜是不敢轻易以吴兢复史职的。此可理解何以在开元十四年张说罢中书令后直到十七年吴兢不能复史职的原因。当然亦可考虑吴兢方面的情况:其早年有“典郡”之请,此可能与史馆中人的矛盾有关,如以吴兢复史职,是否有人情关隘问题,值得考虑。另外,吴兢其时最关心的是私撰的国史,开元十四年张说罢相后吴兢通过上奏文,而后有令其到史馆中撰录之事,是已可参考史馆中的典籍,从而于撰国史,甚是方便,虽无“兼修国史”之名而有“兼修国史”之实,因此也就没有一定到史馆中复职的必要。故吴兢虽未到史馆中复职尚不能作为吴兢不能向玄宗进呈《政要》的理由,因为一则玄宗尚不至于小气到不能接受臣下颇具善意之一书的程度,再则就算张说作梗,但在其罢相后已不能作梗了。故此亦可理解谢先生所说的《政要》推迟进呈玄宗的理由并不充分的道理。

现在我们可以顺着谢先生的逻辑思考问题:由于开元十四年四月张说罢相后,到开元十七年六月萧嵩任中书令,此三年零二月中都没有中书令之任命,只有源乾曜是“真宰相”,因为源是侍中。依谢先生的看法,既然《政要》在吴兢服父丧期间即开元十三年之前就“基本撰成”了,那么,吴兢既亟亟于希望玄宗学习“太宗故事”,会不尽快将书进呈于玄宗吗?何以要等到开元十七年呢?如果吴兢真要将书进呈于玄宗,由于吴兢的理由十分的正大堂皇,玄宗亦无拒绝的理由,因而就算源乾曜尽行和事老之所为,不给吴兢多少帮助,张说能阻挡《政要》的进呈吗?何况,张说即使阻挡,也只有在开元十四年四月之前即张说罢中书令之前方有可能,那么,《政要》的进呈何以要推到十七年呢?谢先生显然也注意到了此点,为了自圆其说,乃有上文所说《政要》的内容调整和修定之说。但如上文所论,那是不能成立的。谢先生所说吴兢不愿通过张说将《政要》进呈于玄宗一点,其意思除了张说的有意阻挡之外,说到底,是说在吴兢还有一个面子问题。可是,谢先生考虑过没有:吴兢身为太子左庶子,乃正四品上阶的官,与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官品相同,地位甚高,他进呈《政要》一书于玄宗一定要以张说为门限吗?“(太子)左庶子之职,掌侍从,赞相礼仪,驳正启奏,监省封题……凡皇太子从大祀及朝会,出则版奏外办中严,入则解严焉。凡令书下于左春坊,则与中允、司仪郎等覆启以画诺,以覆下,以皇太子所画者留为按,更写令书,印署,注令诺,送詹事府。若皇太子监国,事在尚书者,如令书之法。”[70]可见,太子左庶子有接近太子之可能,此乃不言而喻者。既如此,吴兢身为太子左庶子后,如欲进呈《政要》于玄宗,如果自己有所不便,岂有不能得太子及其身边人的帮助之理?何况,吴兢自己进呈,一定就会有所不便?既如此,何必要将吴兢进呈《政要》的时间定在开元十七年?

因此,我可以肯定地说,从开元九年九月张说入相到开元十七年六月源乾曜罢相此近八年的时间内,只要《政要》完成,是可以在任一时间将书进呈于玄宗的,因而不存在张说可以阻挡的问题,不存在《政要》成书而要推迟进呈的理由。此一则是因为吴兢地位本不低,可以自行进呈,二则因为吴兢可以得到张嘉贞、源乾曜、太子及其身边人或大或小的帮助,三则因为张说实无阻挡的理由和可能。——如果是在开元十一年之前《政要》成书,则其进呈更是十分方便了。因为吴兢可以得到身为宰相的张嘉贞、源乾曜二人的大力帮助。根据这些理由,我不得不认为,谢先生一定要把《政要》的最终成书时间定在开元十七年,有很大的猜测成分,是很难成立的。

(三)关于“书事不当被贬”问题

谢先生认为吴兢被贬的“书事不当”就是吴兢在《上表》中说了“耻”“正当盛世的大唐皇帝”唐玄宗的话。但我认为,此说不合情理,只是理据不足的猜测。我说“不合情理”、“理据不足”,是因为他把唐玄宗看得过于小气、过于不明事体了。我认为,就算唐玄宗很不喜欢吴兢在《表》文中说“耻”的话,他也不至于很快的贬黜吴兢,理由很简单:吴兢的话太正大堂皇了,体现的也是至诚之心,是希望唐玄宗及他的政府好。因此,无论玄宗觉得吴兢的话如何刺眼激耳,他也不会公开发作。可能的作用只能是刺激玄宗下决心做出大成绩,以便在群臣面前摆谱,至少是不会有人再说“耻”那样的话。因此,玄宗不会因此而贬黜吴兢。如果他要贬黜吴兢,那么他在公众舆论方面即是处于被动地位,会遭到普天下的臣民耻笑。退一步讲,就算谢先生所言吴兢上《表》令玄宗不喜欢的说法有道理,我想也不能把《政要》进呈时间定在开元十七年即吴兢“出为荆州司马”和“贬荆州司马”之年。因为如果是吴兢一进呈《政要》及上《表》文玄宗就将吴兢贬到外地,那就显得痕迹太露,完全没有政治技巧可言,因而绝非高居帝座且有相当统治经验的政治家所能为。因而,即使吴兢上《表》文激怒了唐玄宗,玄宗因而要把吴兢贬到外地,玄宗的做法必然是要等待一些时间,寻找机会,再将吴兢贬到外地。这样,吴兢被贬的时间只会在开元十七年之后,而不会在开元十七年。因此,无论我们怎样理解,把吴兢进呈《政要》和因进呈《政要》而上《表》文的时间与吴兢被贬的时间都定在开元十七年,在道理上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若顺着谢先生的思路,即吴兢被贬与进呈《政要》和上《表》文有关,再考虑到玄宗不可能不高明的政治技巧,那就只有把《政要》成书及进呈的时间从开元十七年往上提,才合情理。这一来,倒反是我关于《政要》成书时间在开元九年九月至十年十月之间的说法得到支持了。因为,若理解为《政要》成书在开元九年九月至十年十月之间,而吴兢进呈《政要》和上《表》文触怒了唐玄宗,那么,将吴兢之贬拖延到约七年之后即开元十七年,就是非常高明的做法,其表现就是很隐微。唐太宗的《帝范》说“术以隐微为妙,道以光大为功”,难道唐玄宗不知此理?因为,难道唐玄宗不能读到《帝范》!

另外,我们从《新唐书·吴兢传》的用字亦可考虑问题。《传》说“书事不当”,也显然与进呈《政要》及上《表》文无关。因为《政要》中的文字是不会有“书”得“当”“不当”的问题的,因为那全是“太宗之故事”,就算唐玄宗很不喜欢吴兢,也不至于在《政要》内容中找岔子,理由太简单:太宗乃玄宗的“圣祖”[71]。如果是上《表》文刺伤了玄宗,那么,在《吴兢传》中当说是“奏事不当”或“言事不当”,而不应是“书事不当”。谢先生以《吴兢传》中有“书事不当”的记载作为理由并将其与开元十七年吴兢之贬联系起来,以此时间为《政要》最终成书进呈的时间,在情理上是难于说通的。

谢先生又说:“这时(指开元十七年),吴兢职为太子左庶子,上疏直谏是其份内之事,即使有所顶撞,也不应加罪。”这话本身是好的。这正好可以使我们反问:那么,谢先生何以要以吴兢上《表》为其被贬的理由呢?这也看出谢先生说法的理由是很不充分的。

谢先生有所误会,即他认为开元十七年,“吴兢已解史职,仅在史馆私撰国史,尚未上奏”。吴兢被“贬为荆州司马”的原因只能是其进呈了《政要》和上了表文[72]。为了不曲解谢先生的意思,我们把他的原话引在下面:

对于吴兢其人,留在京城,实在嫌其不识时务,先前他不是请求为外任吗,干脆“出为荆州司马,制以史稿自随”,让他到下面继续改修他的国史吧!《旧唐书·吴兢传》中这样明确地写着,其时为“十七年”,只不过是没说在几月罢了。《新唐书·吴兢传》虽然未记时间,却加了一句,“坐书事不当,贬为荆州司马”(按《传》文无“为”字)。“书事不当”指什么?此时吴兢已解史职,仅在史馆私撰国史,尚未上奏。而且,被贬之后,是许其“以史草自随”的,显然不会是其所修国史“书事不当”。这时吴兢职为太子左庶子,上疏直谏是其份内的事,即便有所顶撞,也不应加罪。那么,所“书”不当者还有什么?唯有《上表》不是直接进谏[73],却又要“耻”正当盛世的大唐皇帝,加以“书事不当”的罪名,实在不过分。[74]

我说谢先生有误会,就因为实际上吴兢并未完全解史职,或者说其时之吴兢虽无“兼修国史”之名,但有“兼修国史”之实。《旧唐书·吴兢传》说兢居史职“殆三十年”,此“三十年”的下限就是开元十七年。之所以要如此记载,乃是因为吴兢虽然在父丧后以任太子左庶子而未有“兼修国史”之职,但他有因“诏”而“赴(史)馆撰录”之事[75],实际还是被认为“居史职”了。不然“殆三十年”的记载就无从理解。我们认为《旧唐书·吴兢传》如此记载,是完全可以的,故说开元十七年的吴兢“并未完全解史职”,是“虽无‘兼修国史’之名,但有‘兼修国史’之实”谢先生只考虑了吴兢任太子左庶子而未有“兼修国史”之职一端,而对《吴兢传》言其“居(史)职殆三十年”之记载的含义有所忽略,故有所误会。

我说谢先生有误会,还因为根据《新唐书·吴兢传》的记载,吴兢“赴(史)馆撰录”,等于是在公开场合修史,因而以前的“私撰”实际变成“公修”了。既是“公修”,其撰述的内容很容易为人所知,是必然的。由于吴兢所撰者乃“断自隋大业十三年,迄于开元十四年春三月”的当代历史,是所谓李唐“皇家一代之典”,乃“所书至重”的“帝载王言”,“记人君善恶,国政损益,一字褒贬,千载称之”,而吴兢又是本着“善恶必书”的原则从事著述[76],极易涉及种种忌讳,因而有被视为“书事不当”的内容,是难免的,以此遭贬,合于事理。所以,谢先生“……那么,所‘书’不当者还有什么?唯有《上表》不是直接进谏,却又要‘耻’正当盛世的大唐皇帝,加以‘书事不当’的罪名,实在不过分”的说法,在理由上是难于成立的。“书事不当”只有理解为是吴兢所修的国史《唐书》《唐春秋》“书事不当”才合情理。

这样就得说说谢先生的另一误会了。他说“此时(按为开元十七年)吴兢已解史职,仅在史馆私撰国史,尚未上奏”。按:《新唐书·吴兢传》载:“始,兢在长安、景龙间任史事[77],时武三思、张易之等监领,阿贵朋佞,酿泽浮辞,事多不实。兢不得志,私撰《唐书》、《唐春秋》,未就。至是,丐官笔札,冀得成书,诏兢就集贤院论次。时张说罢宰相,在家修史。大臣奏国史不容在外,诏兢等赴馆撰录……久之,坐书事不当,贬荆州司马,以史草自随。萧嵩领国史,奏遣使者就兢取书,得六十五篇。”《唐会要》卷63《在外修史》《册府元龟》卷556《国史部·采撰二》载有吴兢“丐官笔札,冀得成书”的奏文及其始末之事,其奏文部分即《全唐文》卷298以《请总成国史奏》为题之文;据《唐会要》、《册府元龟》此奏文所上的时间在开元十四年七月十六日。《新唐书·吴兢传》《册府元龟》所载者皆当来于《唐会要》,而《册府元龟》所载者又详于《新唐书·吴兢传》所载者。故欲知其全,当就《唐会要》、《册府元龟》之全文考之。《唐会要》全文曰:

(开元)十四年七月十六日,太子左庶子吴兢上奏曰:“臣往者长安、景龙之岁,以左拾遗起居郎兼修国史。时有武三思、张易之、张昌宗、纪处讷、宗楚客、韦温等相次监领其职。三思等立性邪佞,不循宪章,茍饰虚词,殊非直笔。臣愚以为,国史之作,在乎善恶必书,遂潜心积思,别撰《唐书》九十八卷、《唐春秋》三十卷,用藏于私室。虽绵历二十余年,尚刋削未就。但微臣私门凶衅,顷岁以丁忧去官,自此便停知史事。窃惟帝载王言,所书至重,倘有废绝,实深忧惧。于是弥纶旧纪,重加删缉。虽文则不工,而事皆从实。断自隋大业十三年,迄于开元十四年春三月,即皇家一代之典,尽在于斯矣。既将撰成此书于私家,不敢不奏。又卷轴稍广,缮写甚难,特望给臣楷书手三数人,并纸墨等。至绝笔之日,当送上史馆。”于是敕兢就集贤院修成其书。俄又令就史馆。及兢迁荆州司马,其书未能就。兢所修草本,兢亦自将。上令中使往荆州取得五十余卷,其纪事疎略[78],不堪行用。

十五年六月二十六日,诏左丞相张说在家修史。中书侍郎李元纮奏曰:“国史者,记人君善恶,国政损益,一字褒贬,千载称之。今张说在家修史,吴兢又在集贤院撰录,令国之大典,散在数所。且太宗别置史馆在于禁中[79],所以重其职而秘其事。望勒说等就史馆参详撰录,则典册旧章不坠矣。”从之。[80]

合肥宏晟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篇10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晚唐五代的“地子”进行了讨论。论者多认为,归义军时期敦煌文书中的“地子”就是“地税”,它以田亩多少按亩征收,而敦煌文书中的“地税”,当为依据田地面积划定户等之产物,因此,“地税”为“户税”之变称,归义军时期的地税为户税之代称,地税等于户税。

笔者认为,“地税”的范围广,“地子”的范围小,即“地税”是大概念,“地子”是小概念,“地税”中除了“地子”外还有官布、税草和税柴。

作为“地税”中交纳粮食的部分——“地子”,它完全是据地交纳的。但在封建社会,农民常常租种土地,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地税”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子”,原则上是由地主,即土地拥有者交纳,并非是由租佃人,即土地耕种者交纳。“地子”的税率约为亩税8升。

关键词:敦煌文书地子地税

1996年,笔者发表了《从敦煌文书谈晚唐五代的“地子”》a(1)(以下简称《地子》)一文,利用敦煌文书,对晚唐五代的“地子”进行了初步探讨。拙文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和讨论。随后,鲍晓娜、雷绍锋、陈国灿、堀敏一a(2)等先生都先后发表文章,对唐五代的“地子”进行了不同侧面的探讨,或表示赞同,或提出不同意见。

通过学习各位发表的论著,并继续研读有关资料后,我认为拙文确有不当之处,而有些意见又无法使我完全信服,故本着学术争鸣的态度,草成此文,提出自己的意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地税是大概念,地子是小概念

关于唐后期五代的“地子”,姜伯勤先生在《一件反映唐初农民抗交“地子”的文书——关于〈牛定相辞〉》a(3)一文中指出:“至于唐代后期以及五代,即当‘两税法’成立之后的‘地子’已变成两税法中‘地税’的别名,与《牛定相辞》作为‘义仓’税的‘地子’的含义不尽相同。”在这里,姜先生将“地子”等同于地税。

在《地子》一文中已辨明:晚唐五代时期的地子,虽然与两税法时期的地税有密切关系,但还不能在地子与地税之间划等号。因为地子只是地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税的范围要比地子广,即不仅包括地子,而且还包括官布、柴、草等。

1987年,鲍晓娜先生发表《唐代“地子”考释》a(4)一文,认为宪宗元和元年正月制文中的“地子”和敦煌文书《唐天复四年(904)贾员子租地契》中的“地子”都是指地税。

雷绍锋先生认为,归义军时期的“地税”并非“地子”,更不包括“地子”,它们当属不同类型且无多大联系的两种税目,其中的“地子”是田地税的一种,它与“官布”、“官柴草”等并列,依一定税率计亩征收。而此时期敦煌文书中的“地税”,如p.2814背《归义军曹氏时期悬泉镇百姓某乙等乞请缓收税债状稿》中所说“每户着地税两硕伍斗”及p.3451号、p.3155号背文书所说的“地税”,当为依据田地面积划定户等之产物。由于户税同土地关系紧密,所以,归义军统治下的百姓就径称“户税”为“地税”了。简言之,“地税”为“户税”之变称,归义军时期的地税为户税之代称,地税等于户税a(5)。

随后,陈国灿先生也著文同意雷绍锋氏的意见,认为“地税”是与“地子”完全不同的一种税目,“地子”是以田亩多少按亩征收,因之各家的征收数量均不相同,而“地税”是按户征收,每户税额相同。由此看“地税”实际上是一种户税。简言之,“地子”与“地税”属两税中的两种不同构成,不可混同看待。“地子”实为两税法下的田亩税,“地税”为以户等高下征收的两税钱,即户税,只因归义军治下的沙州,铜币奇缺,多以实物代钱,故按户征收的两税钱,在这里也以粮食斛斗来计值B(1)。

认为“地税”并不包括“地子、布、草”等,而是另外一种税目即户税的学者,主要依据的是p.3155背《唐光化三年(900年,张承奉为节度使时期)神沙乡令狐贤威状》,B(2)现将该文书转引如下:

神沙乡百姓令狐贤威

右贤威父祖地壹拾叁亩,请在南沙上灌进渠,北临大河,年年被大河水漂,寸畔不残。昨蒙仆射阿郎给免地税,伏乞与后给免所著地子布草役夫等,伏请公凭,

裁下处分

光化三年庚申岁十二月六日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件文书的图版不大清楚,故各家录文略有出入,如在“年年被大河水漂”和“寸畔不残”之间还有“并入大河”四字,从图版看,已明显被抹去,唐耕耦等《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293页收有本件图版录文,并加注曰:“‘并入大河’似已涂”。故我们的录文未录此四字。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如“伏乞与后给免所著地子、布、草、役夫等”中的“免所”二字,唐耕耦录为“多少”,雷绍锋录为“充所”。

论者多认为,由于令狐贤威祖传下来的13亩耕地被河水漂没,已蒙“仆射阿郎”免去了“地税”。地税已免,但还有依地所出的地子、布、草、役夫等,因此才又上状,请求免除这些由地所出的负担。由此可见,“地税”与“地子”是两种名目,“地税”并不包括“地子、布、草、役夫”。

关于令狐贤威的这一状文,我们是这样理解的:一般情况下,每年七八月秋收之时,就应缴纳地税,由于令狐贤威的13亩耕地被河水漂没,应该免除这13亩耕地的地税。但有关部门并未从户籍上勾划掉令狐贤威的这13亩土地,因此,负责征收地子、草、柴等的机构,如仓司、草场司、柴场司等,也就要求令狐贤威缴纳这13亩耕地上的地税。但令狐贤威由于并没有这13亩地可耕种,就一直推拖不缴,一直到了年底,即十二月六日,令狐贤威得知:“昨蒙仆射阿郎给免地税”,即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下令“给免地税”,即上状有关部门,要求免除他祖传下来、被河水所淹没的13亩耕地上的地税,具体来说,就是“地子、布、草、役夫等”。

为何令狐贤威上状不直接要求免除地税,而要具体为“地子、布、草、役夫”呢?前已述及,地税主要包括地子、官布、柴、草等,此外还有一些附着于土地上的劳役,如烽子、渠河口作及其他役夫等。地税所包含的这些内容,并非任何时间都全部缴纳和征发,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要,进行征收或征发。如烽子需轮流上烽;渠河口作,也是当需要修治水渠时才征发;刺柴,也是根据需要由“刺头”、“枝头”带领去砍伐或刈割.而有关部门在光化三年给令狐贤威这13亩耕地所划定的地税缴纳内容为

“地子、布、草、役夫”,故令狐贤威上状要求所免的就不能笼统称为地税,而是上级给他下达的具体内容,即地子、布、草、役夫。明乎此,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地税包括地子、官布、柴、草等,即地税是大概念,地子是小概念,但并非是两种不同名目的税种。

如果将地税理解为户税,地子就是地税的话,那就会得出如下结论:即令狐贤威由于耕地被河水漂没,便免除了其户税,而被河水漂没之土地上的地税反而依然存在,这在任何时代都是无法解释的。

没有了耕地,就该免除地税,这在p.3501背《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曹元忠时期)押衙安员进等牒》第5件文书中C(1)也有反映:

平康乡百姓菜幸深。右幸深有地壹户子计额请在南沙灌进渠地壹顷叁拾亩。去三月官中开河道,用地拾亩,至今未有支替。伏乞令公鸿造,特赐矜免地税,伏请处分。

本件文书明确记载,菜幸深的10亩耕地因官府开河被使用后,菜幸深所要求的只是“矜免地税”,而没有具体内容。就是因官府使用其耕地后,还未下达其地税应缴纳和征发的内容,故只上书要求“矜免地税”。

我们说地税的范围广,除土地上的收获物地子(斛斗)外,还有草,另外还有附着于土地上的官布、柴及烽子等。因此,当遇到意外的情况时,官府有时只免除其中的一部分,并不是整个地税。如p.3193号背《年代未详有关土地税收纠纷牒及判》C(2)曰:

(前缺)

1、囗新城南,请受地六十亩

2、囗遂共同乡百姓张海全

3、囗囗囗皆总吃却,升合

4、囗粮颗粒并无交囗

5、囗囗岁地子始免

6、裁下处分

(下略)

本件文书虽然残缺较多,但从其内容可以推测:某百姓请受地六十亩后,由于某种原因,或人手少,或由于贫穷,没有耕牛等,遂与同乡百姓张海全共同耕种,但由于文书残缺,不知遇到了什么灾难,便上牒要求免除当年的“地子”。由此亦可证明,地子的范围比地税小,只是土地上的收获物——粮食。

归义军时期“地子”的内容,应是吐蕃占领敦煌时期赋税制度的延续。如p.2858号背《酉年(829年?)索海朝租地帖》C(3)曰:

索海朝租僧善惠城西阴安渠地两突。每年价麦捌汉硕,仰海朝八月末已前依数填还了。如违不还,及有欠少不充,任将此帖掣夺家资,用充麦直。其每年地子,三分内二分亦同分付。酉年二月十二日索海朝立帖。身或东西不在,仰保填还。(下略)

这里的“每年地子”,自然是每年土地上的收获物——粮食。其中的“三分内二分亦同分付”,据笔者理解,应是所纳地子的三分之二,由租佃人索海朝负担,另三分之一由土地所有者僧善惠负担。关于吐蕃时期的“地子”征纳,S.5822《杨庆界寅年地子历》D(1)有明确记载,现转引如下:

杨庆界寅年地子历

青麦肆驮半玖斗,小麦肆拾驮贰斗,粟柒驮伍斗,糜两驮,豆肆驮半伍斗,计伍拾玖驮壹斗。

曹兴国小贰斗。徐游岩粟贰斗。田福子小半驮贰斗。杜邕小陆斗,豆壹斗,粟五斗。赵隆隆小陆斗。王光俊小半驮伍斗,青伍斗,粟半驮伍斗。董元忠青贰斗,小半驮贰斗。王孝义小伍斗,豆壹斗。吴琼小半驮,豆伍斗。曹进玉

据池田温先生研究:“突税是对突田的田地所课的谷物税,或即土地税”D(2)。姜伯勤先生指出,吐蕃时期的“地子”就是“突税”的汉称。这是沿用了两税制改革前夜以“地子”称“地税”的成法。D(3)陈国灿先生亦认为:“这种据亩征收的土地税,当与唐地税相似,民间亦有将其径称为‘地子’者”D(4)。“突税”或称为突课,它是地税中缴纳粮食的部分。因为地税除“地子”即缴纳“突税”外,还有其他差科,相当于归义军时期的柴、烽子等。如p.3774号《丑年(821)十二月沙州僧龙藏牒》D(5)第27行有“齐周身充将头,当户突税差科并无”。即在齐周充当将头的几年内,免除了其突税差科。这里的“突税”相当于“地子”,“差科”就是附着于土地上的力役,主要有身役、知更、远使等。

《唐会要》卷88《仓及常平仓》载:“元和元年正月制……应天下州府,每年所税地子数内,宜十分取二分,均充常平仓及义仓”。从元和制文中可知,唐前期作为义仓税的“地子”,已演变为唐后期地税中的“地子”了。作为地税中的“地子”自不能和作为义仓税的“地子”相提并论,但也不能在地税和“地子”之间划等号。因为地税中既包括“地子”(斛斗),也包括钱、帛等等。二、地子由土地拥有者(地主)交纳

在《地子》一文中,笔者谈到“地子”的征纳方式时说:“‘地子’完全是据地交纳的,即谁耕种土地,就由谁交纳‘地子’。”

现在看来,笔者当时的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虽然“地子”是据地交纳的,但在租种的土地中,“地子”原则上是由地主,即土地拥有者交纳,并非是由租佃人,即土地耕种者交纳。

在封建社会,农民常常租种官府或地主的土地。就是农民本人,由于意外的灾难或创伤,也常常把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土地租给别人耕种.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地税重要组成部分的“地子”,由谁交纳呢?是土地拥有者(地主),还是租耕人交纳呢?对此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而敦煌文书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答案,如S.3905背《年代不详奴子租口分地与王粉堆契抄》e(1):

1、奴子为阙少所须,遂将口分孟受南支渠地壹畦柒亩租与

2、同乡百姓王粉堆壹周年,限断作价值两硕五斗,内

3、麦贰分,粟壹分。其囗囗囗当日交相分付讫,一无

4、悬欠。其地内所作草布地子差科

5、囗物,一仰本地主,不忓王粉堆之事。

6、囗定已后,不许休罚囗叁石,充入不

7、囗之人。恐人无信,用后凭检(验)。

虽然本件文书残破不全,但其内容基本完整,即奴子因家庭困难,将其土地7亩出租与王粉堆耕种一年,租价为两石五斗。出租以后,其地应纳地子、布、草、差科等,仍由土地拥有者奴子承担,“不忓王粉堆之事”。另如p.3214背《唐天复七年(907)高加盈出租土地充折欠契》e(2)明确提出,土地租佃后,“其地内所著官布、地子、柴、草等,仰地主祗当,不忓种地人之事”。

从上所论可知,归义军时期,土地的出租是个体农民之间的私事,政府并不多加干预。政府所关注的主要是赋税征收,而土地在户籍上属谁,即在政府的档案中土地属谁,政府就向谁征收地子。即使在土地出租以后,地子也是由土地所有者(即地主)承担,租佃人只向所有者(即地主)负担租价。

归义军时期,敦煌土地租佃中由地主承担赋税的情况,在麴氏高昌到唐西州时期的吐鲁番文书中也有反映,现举例说明如下:

《高昌延昌二十四年(584)道人智贾夏田劵》e(3)曰:智贾租种别人的常田一亩,租价为“银钱五文”,契中约定:“(赀)租百役,更(耕)田人悉不知;渠破水谪,田主不知”。e(4)

《高昌某人从寺主智演边夏田劵》e(5)乃某人从寺主智演处租种常田三亩的契约,其租价为“小麦贰(斛)五斗”,并规定:“若渠破水谪,仰耕田(人)了,若紫(赀)租百役,仰寺主了”。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索善奴佃田契》e(6)是索善奴租佃别人土地的契约。该契约规定,索善奴租种土地,除付给地主租价外,“田中租课,仰田主;若有渠破水谪,仰佃”。虽然该件文书残缺,但内容仍完整,即租佃的土地,其应缴纳的赋税由田主承担。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傅阿欢夏田契》F(1)曰:武城乡人傅阿欢租佃范酉隆常田贰亩,租价为银价16文。契中约定:“田中租殊(输)佰(百)役,仰田主承了;渠囗囗谪,仰傅自承了”。从该契可知,租种土地有租价,而随土地缴纳的赋役,则由田主承担。

《唐永徽二年(651)孙客仁夏田契》F(2)也规定,租佃的土地,“租殊(输)伯(百)役,仰田主了;渠破水谪,仰佃田人了”。

《唐龙朔元年(661)孙沙弥子夏田契》F(3)为武城乡人孙沙弥子租种顺义乡人李虎祐常田贰亩的租佃契,其租价为麦,契约规定:“祖(租)殊(输)佰(百)役,仰田主了;渠破水囗,仰更(耕)田人承当”。

从以上所引吐鲁番文书可知,从麹氏高昌到唐代西州,所有土地租佃契中,承佃人都要向田主交纳租价(钱或粮食)。另外,还明确规定:“租输百役,仰田主承了;渠破水谪,仰耕田人承了。”即据地交纳的赋役,由土地拥有者承担。这与归义军时期土地租佃契中的约定:“其地内所著官布、地子、柴、草等,仰地主祗当,不忓种地人之事”是一脉相承的。

不仅佃田契中如此规定,就是佃菜园契中也是这样规定的,如《唐某人佃菜园残契》F(4)规定:“租殊(输)伯(百)役,壹仰菜园主承了;渠破水谪,仰佃菜[园]人承了”。

《唐龙朔元年(661)左憧熹夏菜园契》F(5)规定:“园中渠破水谪,仰治园人了;祖(租)殊(输)伯(百)役,仰园主了”。

《唐总章三年(670)左憧熹夏菜园契》F(6)曰:“祖(租)殊(输)伯(百)役,仰园主;渠破水谪,仰佃人当”。

当然由于特殊的情况,在土地租佃契中,也有由佃地人承担地子的,如敦煌文书p.3155背《唐天复四年(904年,张承奉时期)令狐法性出租土地契》F(7)载:

天复四年岁次甲子捌月拾柒日立契,神沙乡百姓僧令狐法性,有口分地两畦捌亩,请在孟受阳员渠下界。为要物色用度,遂将前件地捌亩,遂共同乡邻近百姓贾员子商量,取员子上好生绢壹疋,长捌综緤壹疋,长贰仗五尺。其前件地,租与员子贰拾贰年佃种,从今乙丑年至后丙戌年末,却付本地主。其地内,除地子一色,余有所著差税,一仰地主祗当。地子逐年於官,员子逞纳。渠河口作,两家各支半。从今已后,有恩赦行下,亦不在论说之限。更有亲姻及别人称认主记者,一仰保人祗当,邻近觅上好地充替。一定已后,两共对面平章,更不休悔。如先悔者,罚囗纳入官。恐后无凭,立此凭验。

地主僧令狐法性

见人吴贤信

见人宋员住

见人都司判官氾恒世

见人衙内判官阴再盈

见人押衙张

都虞侯卢

据本件文书记载,令狐法性将其口分地捌亩租与贾员子耕种22年。在贾员子耕种的22年中,“其地内,除地子一色,余有所著差税,一仰地主祗当。”并明确规定:“地子逐年於官,员子逞纳”。在这里,“地子”又是由租佃人交纳的。这一结论,与上述土地拥有者交纳地子的原则又不一致。这种由租佃人缴纳地子的情况,并不符合国家法令,而是土地拥有者和耕种者“私勒契书”的个别事例。第一,令狐法性出租土地是先取贾员子的绢、緤,而非以后交租;第二,租期为22年。年限过长,在敦煌租佃契中,还从未见过这样长时间的租期;第三,“渠河口作”由“地主”和“佃人”各支半。所以,“地子”由租佃人交,而非由土地所有者交纳。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典押”,而非正常情况下的租佃关系。因为据大中四年(850年)制文规定:“又青苗两税,本系田土。地既属人,税合随去。从前赦令,累有申明。豪富之家,尚不恭守,皆是承其急切,私勒契书。自今已后,勒州县切加觉察,如有此色,须议痛惩。”G(1)从大中四年制文可知,按规定“地既属人,税合随去”。即应由土地拥有者承担地子。三、地子有一定的税率

关于“地子”的征纳税率,史籍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各种文献的字里行间分析,地税中的“地子”的确是有一定税率的。既不能随年增加,更不许“分外征求”。

穆宗长庆初年,同州刺史元稹针对“百姓税额已定,皆是虚额征率”,即贫民失去了土地仍要依旧课税。为此他采取了均税措施,令“百姓自通手实状”,又派里正、书手等加以审核,除逃荒及沙掩等地外,“其余见定顷亩,然取两税元额地数,通计七县沃瘠,一例作分抽税”。这是根据土地买卖、田地换主的现实情况,重新审定各户顷亩数,兼顾土地肥瘠等情况,新定田税额。长庆四年(824年)三月敕称,今后“州府所申户帐及垦田顷亩,宜据见征税案为定后,与户部类会,具单数闻奏”G(2)。由此可见,各地征税的确是有一定税额为依据的。G(3)

这个税额,就是大历十四年(779年)各地的征税数,如陆贽《翰苑集》卷22《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论两税之弊须有厘草”条云:“复以创制之首,不务齐平,但令本道本州各依旧额征税”。《通典》卷6《食货六·赋税下》载:建中元年制定两税法时,就规定两税“其应税斛斗,据大历十四年见佃青苗地额均税。”《旧唐书·食货志》也说:两税之“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数为准”。

唐朝实行两税法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改“量入制出”为“量出制入”。归义军政权的赋税制度,目前还未见有“量出制入”的迹象,而只是据地出税。

由于两税法时期的田亩税在全国没有统一的税额,(4)那么,作为田亩税重要内容的“地子”也不可能有统一的税率。下面我们仅仅根据敦煌文书的零星记载,以敦煌

地区为例,对“地子”的征收税率略作初步探讨。在《地子》一文中我们引用过敦煌文书S.2214《年代不明纳支黄麻地子历》,并判断该件可能属于张氏归义军早期的文书,其所记五户交纳“地子”的种类,只有一户是麦、粟并纳,其余4户都是只纳粟,没有麦,更没有麻。其纳税率,每亩纳麦约4·3升。每亩纳粟大都在5升上下,只有一户较高,每亩9·5升。

关于交纳“地子”的文书,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收藏的敦煌文书中也有部分记载,如Дх.1453(a)《丙寅年八月二十四日关仓见纳地子历》载H(1):

丙寅年八月二十四日关仓见纳地子。史堆子纳麦一石九斗四升,麻二斗囗升半(押)。姚清子纳麦两石八斗八升,麻三斗六升(押)。刘苟儿纳麦两石囗斗六升,麻三斗四升半。李定住纳麦三石六斗四升,麻四斗五升半。康幸深纳麦一石二斗(欠麦一斗)(押)。高住儿纳麦两石二斗(押)。阴山子纳麦四石陆斗。樊安信纳麦两石八斗八升(欠麦三斗),麻三斗六升。石富通麦一石八斗,又户麦一石八升(押)。马善友麦一石一斗六升,麻一斗囗升半(押)。赵丑达纳麦一石三斗六升,(麻一斗七升)。索愿昌麦一石一斗二升(押)。史章友纳麦一石四斗,麻五斗囗升(押)。石通子纳麦三石二斗,麻四斗(押)。李囗住纳麦一石七斗四升,麻囗斗三升(下缺)

整理这份文书的丘古耶夫斯基认为,这是一份有关据地亩面积出税的文书。“这件写本的年代是丙寅年,毫无疑问应是966年,因为所载的三个纳税人名字我们在同这一年代相近的文书中也遇到过。其中两人阴山子和石富通在958年的p.3379写本和大约同一年编制的Дх.2149写本中也有记载。Дх.2149写本我们认为是莫高乡欠税人名目,也有高住儿的名字,本件里记有他纳麦2石2斗。可惜的是缺少各地段交纳何种农作物税的资料,因而无法推算出税率。”H(2)日本学者堀敏一认为,本件与其他记载着有关应交小麦、麻等税率的地子籍相一致,它是核实向官仓交纳地子数额的簿籍,记录了仓吏从农民那里实际受纳的地子数额,并带有纳税者的印记H(3)。

本件文书中没有纳粟,全是纳麦、麻的记录。但在俄藏Дх.1453(b)《地子历》H(4)中却有纳麦、粟、麻的记载:

杜盈粟一斗,胡家地子麦两石二斗五升,粟一石二斗五升。纳麻三石六斗。史什字麦一石五斗,纳地子麦七石一斗二升。郎君粟一斗付再盈麦三石,龙盈德粟(下残)

丘古耶夫斯基整理本件文书后写到:“这件文书的编制时间大概也应是966年”。“写本左半截(即我们这里所引文书)可能是此文书正面(即前引Дх.1453a)见纳地子历的延续。写本右半截除记载粮食数量外,还有新的内容,即指出每人的土地数”。H(5)

这些文书,虽然记载了交纳麦、粟、麻的大略情况,但还无法得知据地交纳“地子”的确切税率。

在S.4060背《己酉年(949年)二月十四日就(龙)良晟等便麦豆历》后有一段类似交纳“地子”的记载,即:

再升地五十三亩半,著粟一石九斗。兵马使地六十二亩,著粟两石二斗。保实地四十二亩,著粟一石五斗。

S.4060背还有一段文字,现录文如下:i(1)

大郎子六十四只,囗囗养成七十六只,保实五十一只,押衙七十只,庆宗四十六只。

尸都额一顷伍拾柒亩半,大郎子五十三亩半(著粟一石六斗二升),兵马使地六十二亩半(两石七升),保实四十二亩(著粟一石四斗七升)

我们通过对以上三户田亩数与交纳粟的数量换算,得知每亩纳粟约3·5升。但没有记载纳麦和麻的情况。

关于“地子”税率比较详细的资料,目前所见还是我们在《地子》一文中所征引的S.8655《归义军时期王道员等户地子籍》i(2),该件文书首尾俱残,现存6行,为便于说明问题,将其转引如下:

户王道员,受田陆拾贰亩半,纳麦两石五斗,粟两石一斗八升七合半,麻三斗一升两合半。

户邓义成,受田拾柒亩,纳麦六斗八升,粟五斗九升半,麻八升半。

户王进员,受田贰拾贰亩,纳麦八斗八升,粟七斗七升,麻一斗一升。

户王顶定,受田一顷拾贰亩,纳麦四石四斗八升,粟三石九斗六升,麻五斗六升。

户王山子,受田肆拾玖亩,纳麦一石九斗六升,粟一石七斗一升半,麻二斗四升半。

户田义信(朱笔:音声),受田伍拾捌亩。

(后缺)

本件文书共记载了六户的田亩数及纳麦、粟、麻的数量,除田义信户残缺外,通过对其他五户受田数及纳麦、粟、麻数量的换算得知,其纳税率是每亩4升小麦、3·5升粟、0·5升麻。

池田温先生在《论九世纪敦煌的土地税役制度》一文中引用了本件文书,并定名

为《年代未详(约十世纪)户王道员等地子籍》。同时根据堀敏一氏的推算,将每亩地纳麦、粟、麻的数量相加,指出“地子额共计八升”。

从S.8655号文书所揭示的地子额可知,晚唐五代的归义军政权,虽地处西北,有自己的一套制度、措施,但在总体上仍执行着中原王朝的政策,是晚唐五代的一个特殊藩镇。

当然,这一亩税8升的地子额,只是一件文书的反映,而归义军政权统治敦煌长达180余年,这一个案还不能使我们对归义军时期地子的税率作出全面的探讨,但毕竟为我们更深入地研究提供了启示。

由于直接文献资料的缺乏,我们还无法明确得知晚唐五代时期“地子”的征税率。即就敦煌地区而言,因为晚唐五代归义军统治的时期较长,政治、经济情况比较复杂,再加上资料的限制,目前还不可能得出一个明确的税率。但从以上探讨可知,“地子”的确是有一定税率的。至于税率不一,可能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税率,它与统治者的政策,生产力发展状况以及战争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上面我们仅就阅读敦煌文献所得,对晚唐五代的“地子”作了初步探讨。由于文献记载的缺乏,尤其是本人学识有限,见闻不广,以上探讨肯定有许多不当之处,其中如“地子”的征收税率,也只是勾勒了大致轮廓,还需要更直接、详实的材料来论证。因此,衷心希望识者诸君多多指教,以期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转贴于a

(1)载《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

a(2)鲍晓娜《唐代“地子”考释》,载《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4期;雷绍锋《唐末宋初归义军时期之“地子”、“地税”浅论》,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5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陈国灿《略论唐五代的各类“地子”及其演变》,载《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庆祝韩国磐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堀敏一《中唐以后敦煌地区的税制》,原载《东亚古代的国家和地区》(唐代史研究会报告第Viii集),刀水书房1999年出版。汉译文载《敦煌研究》2000年3期。

a(3)《考古》1978年3期。

a(4)载《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4期第137—144页。

a(5)见前揭雷绍锋《唐末宋初归义军时期之“地子”、“地税”浅论》。

B(1)见前揭陈国灿《略论唐五代的各类“地子”及其演变》。

B(2)参阅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293页,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出版。

C(1)参阅《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二辑303页。

C(2)参阅《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316页。

C(3)参阅《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23页。

D(1)参阅《英藏敦煌文献》第9卷166页;《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407页。

D(2)见前揭池田温《论九世纪敦煌的土地税役制度》。

D(3)参阅姜伯勤《上海藏本敦煌所出河西支度营田使文书研究》,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2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

D(4)见前揭陈国灿《略论唐五代的各类“地子”及其演变》。

D(5)参阅《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283——286页。

e(1)沙知《敦煌契约文书辑校》第33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

e(2)《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二辑27页。

e(3)《吐鲁番出土文书》5册154页;图文本第2卷第250页,文物出版社1994年。蒋礼鸿主编《敦煌文献语言词典》释文曰:夏,通“假”。租赁。《释名·释天》:“夏,假也”。“夏”、“假”二字古通用。同时还引用吐鲁番文书作了说明。(见该书第341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e(4)谪:朱雷《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25页:在麹氏高昌立国到唐代之西州时期,但凡土地租佃契约中,除规定佃户交租外,皆有一项规定有关用水浇灌的责任,即“渠破水谪,仰耕田人了”。由于租佃人取得所租耕地,就应保证该段土地之渠道的完整。若有损坏,因渠水流散,所造成损失,官中必然要责罚。“谪”字,诸字书所引诸类古籍,皆作“责”、“罚也”。

e(5)《吐鲁番出土文书》5册159页;图文本第2卷第252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出版。

e(6)《吐鲁番出土文书》5册18—19页;图文本第2卷第177页。

F(1)《吐鲁番出土文书》5册76—77页;图文本第2卷第207页。

F(2)《吐鲁番出土文书》5册20页;图文本第2卷第178页。

F(3)《吐鲁番出土文书》5册87页;图文本第2卷第213页。

F(4)《吐鲁番出土文书》6册584页;图文本第3卷第296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

F(5)《吐鲁番出土文书》6册406页;图文本第3卷第210页。

F(6)《吐鲁番出土文书》6册428页;图文本第3卷第222页。

F(7)参阅《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26页。

G(1)《唐会要》卷84《租税下》。

G(2)《册府元龟》卷90《帝王部·赦宥九》。

G(3)(4)参阅张泽咸《论田亩税在唐五代两税法中的地位》,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1期。

H(1){俄}丘古耶夫斯基《敦煌汉文文书》第一卷530页;又见《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423页。

H(2)[俄]丘古耶夫斯基著、王克孝译《敦煌汉文文书》第1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

H(3)参阅{日}堀敏一《中唐以后敦煌税法的变化》,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1期。

H(4)图版见丘古耶夫斯基《敦煌汉文文书》图版32,录文见《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424页。

H(5)丘古耶夫斯基著、王克孝译《敦煌汉文文书》第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