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常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3:33

生物常识总结篇1

一、归纳总结在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复习中的应用

2012年浙江理综化学考试说明中,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部分要求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了解常见金属(如na、mg、ai、Fe、cu等)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可将na、mg、ai、Fe、cu等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的性质进行归纳总结。

再如,复习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可归纳总结非金属单质和非金属氧化物、氢化物及非金属形成的酸(亚硫酸、硫酸、硝酸、盐酸)和非金属形成的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归纳总结在化学反应原理复习中的应用

中学化学中的平衡有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可将四种平衡归纳总结,通过对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平衡移动的掌握及应用,深刻理解几种不同的平衡常数。再对比四种常数及影响四种平衡和常数的因素:

1对某一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下,无论反应物的起始浓度如何,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除以各反应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所得的比值是个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用K表示。

2弱电解质在一定条件下电离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的电离出来的各离子浓度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浓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叫做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

3水的离子积:水或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乘积。

4溶度积: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饱和溶液中相应的离子之浓度系数次方的乘积。

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平衡常数、水的离子积、溶度积外因都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不变常数也不变。

三、归纳总结在有机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如果能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学生才能在学习、练习、考试中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避免混淆。其中:1、能使Kmno4褪色的有机物: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酚、醛、葡萄糖、麦芽糖、油脂;2、能使Br2水褪色的有机物:烯烃、炔烃、酚、醛、葡萄糖、麦芽糖、油脂;3、能与na反应产生H2的有机物:醇、酚、羧酸、氨基酸、葡萄糖;4、具有酸性(能与naoH、na2Co3反应)的有机物:酚、羧酸、氨基酸;5、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反应的有机物: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6、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有机物:醛、烯烃、炔烃;7、能发生颜色(显色)反应的有机物:苯酚遇FeCi3显紫色、淀粉遇i2变蓝、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葡萄糖遇Cu(oH)2显绛蓝。

此外,还可以归纳总结不同种类的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的条件;根据反应条件判断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需要加热的有机反应,加热所需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的反应;物质制备时的实验操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

四、归纳总结在实验化学复习中的应用

通过对实验化学的归纳总结和整合,掌握基础知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达到对知识和能力的真正掌握。如终点的判断:1、选用酚酞作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食醋溶液时,滴定终点的判断依据:当滴入最后一滴naoH标准溶液,溶液的颜色变为粉红色且在半分钟内不褪色。2、镀锌铁皮锌镀层厚度的测定实验中,锌镀层与l:4稀硫酸反应终点的判断依据:产生气泡的速率突然减小变得极慢。3、在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实验中,实验以na2S2o3和H2So4两溶液相混合时开始计时,到溶液出现的浑浊将锥形瓶底部的“十”字完全遮盖时结束。4、摩尔盐制备时,将(nH4)2So4饱和溶液倒入FeSo4溶液中,搅拌,小火加热,在蒸发皿中蒸发浓缩至溶液表面出现晶膜为止。将溶液静置,自然冷却……

再如,固体的干燥方法:阿司匹林的在空气中风干;锌镀层厚度的测定中,铁片的用酒精灯小火烘干;摩尔盐的用干净的滤纸吸干;还可以有冻干和放置在干燥器中干燥。

再如,对比过滤、趁热过滤、抽滤、倾析。为了分离除去在高温下溶解度也比较小的杂质或加入的用于吸附杂质的活性炭,所以要趁热过滤,防止温度降低,有目标物析出,和杂质一起被滤出。倾析用于沉淀的结晶颗粒较大,静置后容易沉降至容器底部的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抽滤用于加快过滤速度、得到比较干燥的沉淀。

生物常识总结篇2

【关键词】观赏树木;教学;实践

观赏树木学是高职院校园林及园艺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掌握各类树木的形态识别、生态习性、观赏价值、园林用途,了解树木的繁殖及栽培养护知识。通过多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学校与园林单位联合,采取多种实践形式和教学方法,以树木识别为基础,探讨如何在实践中掌握各种树木的习性、观赏价值及园林用途。

1课程内容安排及教学要求

课程内容安排:首先介绍观赏树木的分类、植物形态识别基本知识;然后根据当地树木物候变化,依次识别不同树木在不同季节的外观特征;对于同一种树木,需要结合多环境条件、多种年龄进行识别,环境、生长状况的变化,有利于更好地辨识和掌握树木的生态习性、生长发育规律、观赏特性、园林应用等;最后讲授总论内容,对不同类型树木的习性、观赏特性、园林用途等进行归纳、分类。

课程学习要求:识别园林中常见观赏树木150种;掌握常见树木的观赏特性、生态习性;熟悉国内外引种的观赏价值高、正在推广的树木新品种;认识当地的乡土树木资源;了解常用树木的历史文化、繁殖方法、栽培管理及园林应用知识。

2教学方法

打破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将总论与各论内容重置,即先各论树木识别,后总论概括与整理;总论章节采取实例法、归类法等形式,变泛泛抽象的理论讲授为实践的总结和整理过程;室外课堂讲授、树木材料采集,室内课堂查阅教材、鉴定、整理;培养自我学习能力,课堂考评老师及其他同学,逐步培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自我发现能力;专业知识材料及标本的查阅、收集方法的介绍和实践,养成良好的知识积累和自我学习习惯。

3教学与实践的具体安排与实施

3.1第一学期教学与实践的安排:早春开学后,简单介绍观赏树木的分类、树木形态识别基本知识,后期根据树木物候期安排树木各论的学习,采取集中实习与平时实践结合的方法。具体安排如下:

3.1.1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期初课程内容有:常绿针叶树种的识别、早春树木发芽前的冬态识别、树木发芽期的观察与识别。学期中后期内容有,3-7月份开花树木的识别,采取室外讲授,并采集枝条及花朵等,课堂鉴定、整理树木资料,并整理标本,要求每人一份。室外讲授应该有很强的季节性,采取分次、分地点进行。同一种树木,因为地点不同、环境条件不同,年龄及生长发育的差异,形态特征有较大变化,进行多重比较、识别后,能极大提高树木的识别与记忆。

3.1.2教学实践的其他形式

通过实地调查、材料收集、标本整理,得到烟台市城市园林树木种类、周边山上乡土树种计,每位同学利用自己的树木标本和说明,建立烟台市树木资料信息库。

3.2第二学期教学与实践的安排,主要学习内容为结合总论学习,对定型稳定期树木的形态识别、种子鉴别、树形欣赏、园林应用等进一步认定;对采集的标本整理、归类,统一进行认定、评判、打分。具体教学与实践工作如下:

3.2.1课堂教学与实践

室外进行秋季果实的识别,对不同树木果实从色彩、性状上进行分类,通过比较、分类记忆。另外对部分树木种子,待成熟后及时采集、处理、低温沙藏,了解北方休眠树木种子发芽特性。

把总论学习结合到课堂中,即总论中的生态习性、生长发育规律、观赏价值、园林应用等章节,可根据校园及常见树木的生长环境、生长发育的状况来分析判断,该树木的习性要求,如学校建筑物北侧的龙柏、珍珠梅生长良好,说明其具有极强的耐阴能力,而锦鸡儿、贴梗海棠生长不良,说明其耐阴能力较差,不适宜种植遮荫环境;根据树木枝条粗细、长短、分枝、分蘖等特点,了解树木生长发育的快慢程度、树形状况;对树木不同时期的观赏价值,进行评判;对不同树木栽植的环境与植物配置,给人的美感如何?与周围环境格调的协调性如何?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分析和总结。

加强各类树木的归类总结工作,即树木类型及常见种类归类,主要有大乔木、中乔木、小乔木、大灌木、中灌木、小灌木、地被、藤本等类型;不同类型树木生长发育观察;生态习性比较及归类,如耐阴、耐旱、耐水湿、抗污染等;不同观赏性状归类,如树形、叶色、质感等;不同园林用途归类,如孤赏树、行道树、庭荫树、花灌木、地被、垂直绿化、绿篱、造型等;不同季节开花树木归类,包括早春至秋季以及花期不同;不同花色树木归类,等等。

3.2.2集中教学实习

分别在9月中旬、10月上中旬、11月中旬、12月中下旬时间,实习地点主要在当地大型苗圃基地、学校、公园、城市不同的功能区,以及学校图书馆及电脑查阅等,观察及记载内容为不同树木秋梢生长、不同树木的种子、秋色叶变化、树木落叶后的树体结构、查阅资料等,采取教师带队指导,以及学生自己调查形式相结合,如采取分小组对城市不同绿地类型中树木种类进行调查、整理,对不同树种应用的场所及生长状况调查。另外,为了更好了解掌握树木的园林观赏及应用,与设计单位人员建立密切合作,通过2-3次讲解不同绿地类型植物景观施工图,与现场树木一对一结合,加深对树木观赏特性识别;同时,根据图纸及现场树木配置、造景形式的对比分析,理解总论中关于城市树种规划的原则和内容、树木配置及园林应用章节内容;并且认清施工现场工程苗、成龄树的景观差异,对后期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开设,做好铺垫和感性认识。

4结语

如何能识别观赏树木、掌握树木的习性及观赏特性,最重要的是在于日复一日的积累。根据树木物候的变化,先识别,再分类总结;室外讲授,室内识别鉴定;结合集中实习、施工图纸与现场调查总结,使同学们初步认识当地常见园林树木、郊区山上分布的乡土树种,掌握常见园林树木的识别要点、生态习性、观赏性状、园林用途等;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养成再学习和知识积累的良好习惯,增强同学们对树木以及大自然的爱好和兴趣。通过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们把对观赏树木的学习、考试,变为对观赏树木及大自然的热爱,把花花草草变为自己的业余爱好,把随时随地的树木识别作为一种习惯,真正做到了主观能动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燕.花卉学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2006,11:137.

[2]张学军.浅谈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J].山西建筑,2007,33(22):351.

[3]祝朋芳.《花卉育种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683-685.

[4]李银华.适于我国北方秋季观叶和观果类园林绿化树木[J].河北林业科技,2005,4:172.

[5]李作文.园林地被植物的选择与应用[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81-251.

[6]周道瑛.园林种植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21-40.

[7]卢圣.植物造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65-111.

生物常识总结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复习 知识网络 构建方法

近几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化学试题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总的来说,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单一知识点考的较少,基本实验内容的题较少,体现了知识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原则。

一、知识网络的理念

知识网络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所构成的开放性知识体系。通常,知识网络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系统的整体性。二是联系的多维性。三是网络的开放性。

二、构建知识网络的重要性

1.夯实基础知识,形成学科能力

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能把所学的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混乱的思维条理化,有助于他们扎实地掌握各个知识点,解决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的知识;可以便学生综观全局,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考虑问题的整体能力,正确把握题意,快速解题。

2.另辟蹊径,化繁为简

高考中,许多推断题、计算题比较复杂、抽象,解答这一问题时,可以不遵循出题者的意图,另辟蹊径。但前提是必须做到对知识的系统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3.知识了然于胸,实验才能有的放矢

高考实验主要考查的是物质的性质、原理,其次才是考查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等,因此,只有系统的构建知识网络,做到知识的网络化、归纳的具体化、功能性质了然于胸,才能对高考中的化学实验做到有的放矢。

三、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

1.纵观全局,认识整体

总复习时,我们先让学生对高中化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认识,即要掌握高中化学的五大块:一为基本理论、二为元素化合物知识、三为有机知识、四为化学实验、五为化学计算等五大块知识。在总体把握这五大块知识的框架下,再帮助学生完成对每一块知识的网络构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链条。

2.抓住局部,把握细节

(1)基本理论部分,可以以化学平衡和电解质溶液等主线形成基本理论体系,另外四大平衡即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都可以用化学平衡来进行统领或以化学平衡来收敛和发散。

(2)元素化合物部分,可以元素周期律为中心,“一表两线”来构建知识网络,“一表”即元素周期表,它反应了同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两线”中一条线是教材中知识的主线,如“元素一单质一氧化物(氢化物)一存在”体系;另一条线则是同一物质的因果线索,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制法、保存、用途、存在等,即形成“结构一性质一用途一制法”的脉络。依据“一表两线”,便可揭示元素化合物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连线结网”,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3)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的核心是官能团化学,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官能团的性质,寻找有机化学的规律,即“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结合官能团的性质及有机化学的规律,就能很好地把握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进而绘出有机网络图。

(4)化学实验部分,以药品选用和仪器装配形成实验技能体系。高中化学实验,必须以掌握双基,即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前提,对二者能做到正确理解、有序贮存,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保证使用时能正确提取。因此应熟记以下双基内容:实验基本常识,如常用化学仪器分类及其使用方法、试剂的保存和存放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如药品的取用及称量、物质的溶解及加热、物质的分离及提纯、仪器的装置及洗涤等;常见气体的制备和收集,包括原料、原理、装置、净化、收集、检验、吸收等;物质的检验包括常见气体、阴、阳离子及有机物等。

(5)化学计算部分,以物质的量为中心形成化学定量简单计算网络。以每个物理量的单位为切入点,全面辐射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的个数、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气体的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将质量守恒定律、气体阿伏加德罗定律应用到化学方程式的适量计算、过量计算、差值法计算当中。

3.综合整理,构建网络

生物常识总结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试后反思;现状;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17)4-0036-5

1问题提出

在每次考试结束后,物理教师们常常积极对考试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和反馈,对考试系统性、整体性、试卷以及学生总体成绩进行分析,对学生理解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等能力现状进行总结,而学生在考试后的自我总结和反思却往往被忽略。对于学生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考试后更重视分数和排名,而忽略了通过考试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的过程,致使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很难做到举一反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导致“会的内容仍然会,不会的内容还不会”,不利于自身物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甚至会导致学习兴趣的丧失。

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做好物理试后的总结和反思,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是值得广大教师关注和重视的,减少学生存在“题目讲多次仍然不会”“题目错了多次仍然错”的现状,使考真正达到检测学习效果和学习方法、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查漏补缺的目的。

2研究方法

本文中,笔者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当前学生在高中物理试后反思效果的现状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调研,得出高中物理试后反思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给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3研究内容

钟志贤老师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反思学习》[1]中根据反思过程中不同的性质与作用,将反思能力分为了:反思意识、反思技能和反思毅力。因此,在本次调研过程中,笔者围绕学生的反思意识、反思技能和反思毅力3个方面进行问卷设计。

本次调研选取某中学高一年级5个班级共计2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于某一次阶段性考试结束之后发放调查问卷,开展调研,依据调研结果,提出改进策略。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197份,有效率为98.5%。

3.1关于高中学生试后反思意识的调研

在对高中学生物理试后反思意识进行调研时,笔者提出了以下4个问题,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

通过这个问题可以发现,有47.71%的学生在下发试卷后“查看自己的错题,并分析错误原因”,有52.29%的学生选择“比较自己成绩的高低”或“都不太关注”。由此可见,仍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在考试后忽略对自己的反思过程,成绩高低是他们首先关注的问题。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可以发现,在考试失败时,有50.76%的学生表示“总是会”或“经常会”进行总结与反思,有49.24%的学生表示“偶尔会”“几乎不会”或“完全不会”进行总结与反思。在考试成功时,有36.04%的学生表示“总是会”或“经常会”认真进行总结与反思,有63.96%的学生表示“偶尔会”“几乎不会”或“完全不会”。由此可见,考试后有一半左右的学生不会在试后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特别是当考试相对成功时,更容易忽略对考试的总结与反思。由此推断,这也是造成学生考试后不会的题仍不会、做错的题仍然错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对学生认为“考试后自我反思的意义如何”这个问题进行调研,发现仅有37.0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意义”,62.95%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意义”或“毫无意义”。正是由于学生对自我反思意义的认识不够充分,导致学生试后反思意识的淡薄。

另一方面,我们也对物理教师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进行调研,如图5、图6所示。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考试后约有65%的物理教师会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教给学生进行试后反思的能力与方法,然而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老师往往会忽略这个问题。因此,部分物理教师对试后反思的忽略或指导欠缺也是造成学生试后反思意识和反思技能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对高中学生物理试后反思意识的调研,我们发现,考试后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忽略试后的反思,尤其是在考试成功时,忽略试后反思的情况更为严重,这也是造成部分学生多次重复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对试后反思不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试后反思的意义认识不足,从教师引导方面,也可以发现,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忽略引导学生进行试后反思以及对学生反思技能与方法的指导。

3.2关于高中学生试后反思技能的调研

如图7、图8、图9、图10、图11所示,笔者对高中学生的试后反思技能进行调研。

在对高中学生试后反思技能中的评价技能进行调研时我们发现,在每次下发试卷后,有25.38%的学生“会立即更正自己的错误”,有44.67%的学生“会与身边的同学讨论试题中自己的错误”,有29.95%的学生“等待教师进行讲评”。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学生会通过自己更正或与身边同学讨论的途径认识和分析自己试卷中的错误,能够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情况进行总结反思。然而,也有29.95%的学生不会进行总结和反思,只是等待教师的讲评。

生物常识总结篇5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我们下面就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来探索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是对创新的一个歪曲,是非常容易误入唯心主义的泥潭的。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观察是创新的前提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2、实验,在学习中创新。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序言中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就不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实验。

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应该: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3、重视方法的总结,动手动脑

科学方法提出这样几个步骤:收集大量资料,证据;总结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应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这也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关于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辨证原则。

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比如在做完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后应该总结实验时所采用的物理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的实验中是最常用的,是应该掌握的。这样在学完密度知识后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可以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出设计方案,也可以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不仅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一种对物理方法的使用。

运用现有的知识内容推论后面的学习内容是一种物理研究的思路,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方法之一。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有新的突破。在做固体融化的实验过程中(直接加热),开始的实验结论和课本上总是不一致,学生甚至考虑了课本的大胆想法。在引导学生考虑小学学习的热平衡的知识后,就有学生考虑是不是加热不均匀的问题,通过讨论,最终使用了水浴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结论与课本基本一致。这就是运用来探讨新知识新方法,在探讨中学生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新意识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的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生物常识总结篇6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生物课单单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率是关键。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小论文的撰写,创意作品,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上基本创建了一个师生同乐,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喜欢我的课,所教班级的生物统考成绩均能保持前列。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同行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xx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生物课教学中的趣味教学》获禅城区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并在学科论文交流大会上宣读,创新活动设计方案获禅城区xx年度一等奖。我积极地担任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区镇有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编辑推荐:学科带头人工作总结

2010学年个人年度总结

2012年度教师年度考核工作总结

2012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生物常识总结篇7

1.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浓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2.1观察是创新的前提。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

2.2实验,在学习中创新。人们的话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序言中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就不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实验。

实验中要有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应该: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做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2.3重视方法的总结,动手动脑。科学方法提出这样几个步骤:收集大量资料、证据;总结分析;得出结论;得出意见和建议。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应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这也是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方法中关于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辩证原则。

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验证性和设计性的实验。比如在做完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后应该总结试验时所采用的物理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的实验中是最常用的,是应该掌握的。这样在学完密度知识后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可以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出设计方案,也可以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不仅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一种对物理方法的使用。

3.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新意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作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对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的经验,从而形成在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生物常识总结篇8

我们学习各学科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生物学也不例外。一门知识或是技能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才能真正被掌握,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所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学好生物的技巧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学好生物的技巧方法一、弄清知识内在联系,“瞻前顾后”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了。这时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因为生物个体或群体都是内部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如关于Dna,我们会分别在“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三个地方学到,但教材中在三个地方的论述各有侧重,同学们要前后联系起来思考,即所谓“瞻前顾后”。又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我们会学习许多细胞器,那么这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有何异同呢?这需要大家做一下比较才能知道,即所谓“左顾右盼”。

二、学会记忆

生物是一个偏文的学科,因此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上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生物往往会要求你一字不差地答出某概念,比如,问:能释放抗体的细胞是什么?答案应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亦可),但不可以答“B细胞”,又如,问:少量生长素可促进生长,过量生长素会抑制生长,这种现象说明?应答生长素具有两重性,答“双重性”就一分也没有。因为严密是生物科的特点,一个概念,差之毫厘的结果——往往是谬以千里。这又恰恰体现了理科科目的严谨。

三、要准备一个错题本

时间不够,学生可以将改正后的答案抄在即时贴上--然后附在卷子上,可以是左上角(总之要醒目),然后定期装订一下卷子就可以了,这样不用抄题,能节省宝贵时间。再者,改错时学生不只要写完标准答案,要是能加一两句总结或反思就更好了。学生不要放过任何错过的题,及时解决,越彻底越好。只有这样,考试才不会犯类似错误,才更有资本冲击满分。

四、最重要的是做题与总结

1.把做题当成积累

在做题中你会逐渐摸清哪些地方经常成为考点。尤其是大题,出题套路会比较固定,答案也很固定。比如一些有“本质是”这样字眼的题一般要答与基因、Dna有关的知识点;又如,问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是单向传递的,要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生物是很有规律的一个学科,掌握这些常考知识点,会保证得一个中等、稳定的分数。

2.将经典的题收入记忆中

每一道生物题其实都是老师们智慧的结晶,一些考点,单独考的时候并不难,甚至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但出题人往往会将学生在不同阶段学到的知识归纳,找出其共性进行考察,这样就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以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这种题一般为选择题。例如:问:下列哪个细胞器可以产生水?然后列出了如下细胞器: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溶酶体、液泡等等,a、B、C、D四个选项分别包含了上述细胞器中的几种,需要学生动用之前学过的所有关于细胞器内的反应的知识点:在学蛋白质时,学了脱水缩合可以产生水,场所:核糖体;在学细胞呼吸时,学了有氧呼吸第三步时会产生水,场所:线粒体内膜,所以答案为:线粒体、核糖体。通过这道题,学生可以归纳出: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这就转化成学生自己的积累了。这样一来,做题不仅检验了学生知识掌握得怎么样,还替学生归纳、总结了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所以,对经典的题适当加以记忆,会让学生的知识网交织得更紧密,不失为冲击高分的良策。

3.选择兼顾速度与准度

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套题往往会包含30-40道选择题,每道题大约分值在1-2分,但可别小瞧了选择题,正式的高考中一个选择要占6分,相比较而言,大题的一个空也就1-2分,所以,选择对试卷的分数起着很大的决定性。在平时的训练中有些同学往往做到一半就失去了耐心,继续做题准确率就大大下降。对于这种情况,学生不妨尝试此法:按从前往后的答题顺序,先把考察概念、定义、识图(甚至看一遍题就能给出答案的)的简单题先答上,然后回头攻克涉及分析较繁琐、计算量较大的繁琐题目或难题。这样自信心有了,也能避免被难题卡住,造成简单题没时间考虑的情况。此外,记录自己每次在选择题上花费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争取每次都能在速度与准确性上有所突破。

做好笔记的方法包括要做好阅读笔记、听讲笔记、观察笔记等。阅读的时候要准备笔记本,做好摘要然后还要写上出处,以备日后查找;还要在书上做好批语写上自己对原文的个人意见和心得体会等;还要在原文上做好符号标记以加深理解,其中常用符号有黑点、圆圈、直线、曲线、双线、虚线、箭头、方框、三角、惊叹号、问号等。作符号笔记学生应注意两点:一是符号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二是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学生看完一本书后还要写下自己对整本书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概述就行了。做好阅读笔记后学生还要做好听讲的笔记,听讲的笔记是学生的第二个老师。上课笔记学生应该做到: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还有最后一点就是观察笔记了,即在生物课内外对生物形态和生命现象进行观察时所作的记录。做这种笔记要注意细节,注意前后比较和过程变化,并要抓住特征。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资料,积累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相信只要学生可以坚持不懈地做好这些笔记,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

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这些实际。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更直接、更普遍,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就更为重要。生活实际包括已有的生活常识和未来的生活行为两类。生活常识可帮助我们理解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知识也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行为。

高一学习生物需要注意这3点1、熟悉教材

教材的内容就是生物这么学科的基础,只有将正本教材都烂熟于心就能掌握住高中生物的基础了,那么你考试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你复习生物的时候首先就要将教材全部从头看一遍,将里面的基础知识点整理一遍,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要背诵一遍。

高中生物的学习方法,学习生物需要注意这3点

2、做题与总结

明白知识点不等于会用,所以还是需要通过做题来锻炼你的运用能力和解题能力,而且面对一些比较经典的题型,可以将其摘抄出来,这样今后复习看一看能重新加深印象。不仅如此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题型都是大致相同的,所以答题的方法技巧都要总结出来,下次考试还是遇到同样的题型,那么你就能直接套用进去了。

3、做观察笔记

生物的实验非常的多,所以对于实验我们要做好观察笔记,将实验的各个步骤都写下来还有各个时期的情况和观察的现象都做好笔记,这样会加深你对实验的理解。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高一生物如何更有效率的复习1.要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线粒体就应该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①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②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④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学习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学习减数分裂过程,开始只要弄清两次分裂起止,染色体行为、数目的主要变化,而不能在上新课时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与遗传三定律关系、与有丝分裂各期图像区别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练习与复习中慢慢掌握。

2.设法突破难点

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干知识,能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末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2)抽象问题形象化。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一旦出示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3.课堂上要明确复习目的,注意反思,及时总结

复习的目的是综合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综合能力。而课堂则是复习的主阵地,课堂上的复习内容是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并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上课时要注意理解老师是怎样理清知识的条理、怎样处理综合问题的。这时,务必紧跟老师的节奏、听懂老师的讲解、理顺知识的难易、释破自己的疑难。老师一般都有针对性的练习,不妨通过这一段的练习,多练多问,解决自己的困惑。

4.下课后多想想,梳理知识,强化记忆

生物常识总结篇9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归纳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一书,讲解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反应知识,有利于用来辅助学生学习一些化学方面的必修课程。整本书共分为了四个章节,都是一些学习化学必备的知识点,学习好了这些选修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有利而无害的。下面就是从章节上去归纳总结的一些知识点,可以供大家参考一下。

一、化学反应与原理

在第一章介绍的知识点中,可以看出讲的是化学反应与物质能量的关系以及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其中的反应热相对来说难度系数大一些,也重要一些。化学反应热有很多种形式,例如:生成热、燃烧热、中和热等。化学反应热,简单地说,指的就是在等温、等压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或者物理变化时所放出或者吸收的热量。化学反应热是一种重要的热力学数据,需要我们的学生去掌握好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常见的吸热反应有:大多数的分解反应、盐水解反应、电离、少数的化合反应等。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燃烧或者爆炸反应、多数的化合反应、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其中,吸热和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化学反应中,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物与生成物具有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时候,除了遵循一些基本书写化学方式的要求以外,还需要特别去注意一些小的细节。当然,这个就可以在学习化学反应热的时候,去多留意一下。而且在计算化学反应热的时候,除了给定的公式外,还可以用盖斯定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在这一章节,讲的就是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影响它的因素、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化学反应速率指的就是在化学反应中,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者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所处的条件,其中反应物的性质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如果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时,可以粗略的认为这个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变,因为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当然,在这一章节,需要着重掌握的就是化学平衡。所谓“化学平衡”,指的就是在一定的宏观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其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处于一个不再改变的状态,即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其中涉及到一个化学平衡常数,用常数K来表示。化学反应常数的大小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化学反应可以进行的程度,简单地说就是,化学反应常数越小,说明这个化学反应进行的越不完全。而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有:浓度、温度、压强等,每一种因素对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具体影响又有些区别,这个就需要在平时去具体总结了。

三、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在第三章中,讲了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都是围绕一些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来讲述的。所谓“离子平衡”,即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没有离解的分子与其离子间建立的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离子平衡又称为电离平衡,它是平衡的一种,并且也遵循平衡的一般规律,温度、浓度以及往弱电解质中加入与其相同的离子或者加入能与弱电解质反应的物质,都有可能引起平衡的移动。而离子平衡与化学平衡常数有一样的特称,那就是都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降低,离子常数就减少。

在这一章节中,水的电离、盐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以及离子反应,都需要掌握好它们各自的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还有具体的反应过程、结果等数据,都可以在化学实验室去观测。但在做这些化学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化学反应的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从而降低化学实验的危险性。

四、电化学基础

第四章,需要把握的就比较少了,但同样也是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需要学生当做常识来学习。在这一章,由“原电池”讲到“化学电源”、“电解质”、“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这里面阐述了一些电化学的基础原理,为以后更深入学习电化学奠定了一个基础。关于这一章节的知识总结,就不需要太去注重,只需要多去看几遍书,大概了解书上讲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即可,最好是能记住,并运用到化学的其他知识点的学习上。

从整本《化学反应原理》来看,讲述的都是一些化学反应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去把握在必修教材中学习的一些化学反应现象。虽然这本书是选修教材,但也应把它当做必修课程来掌握,里面包含的很多原理都是必修教材没有深入讲解过的,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为学习化学的必修教材服务。当然,我这里总结的这本书的知识点,还不是很全面和详细,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一个系统的结构框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这本选修教材。

纵观这本书,只要掌握了这些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并且学会去总结书上的理论原理,就差不多可以学好这本书了。例如:其中的酸碱记忆,在平时多去记忆、积累一些碱和酸的物质载体,就可以在学习化学反应时理解好酸碱性方面的内容。pH值的计算,就需要明白pH值的定义,然后再根据一些具体的计算方法去掌握了;电离水解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在平时多去记忆几个常见的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这样在掌握电离水解的时候就容易多了。简单地说,学习《化学反应原理》这本书,需要的就是记忆和总结,做好这两件事,就不怕学不好。当然,涉及到化学计算方面的内容,就需要考察学生个人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了。

生物常识总结篇10

关键词:物理实验分析能力总结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75-02

学生参与大学物理实验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理学概念、现象和规律,而且通过实践动手锻炼获得亲身感受,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能力、撰写实验报告以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研究能力、开拓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科学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较好途径。大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获得了一致认同,作为工科院校的必修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实验课程。为了更好的提升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国内几乎所有开设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高校都进行了实验的教学改革,改革内容涉及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1],增加仿真实验[2],优化教学体系[3],建立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教学设备的更新[5],管理制度和方法[6]等众多方面,在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等培养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物理实验课通常分成三个教学环节,课前预习、课堂实践、课后总结。其中,课后总结通常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写总结。笔者在教学中常常遇到学生不重视或者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实验结果,不懂得如何概括和归纳,从而书写出实验的总结。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惠及研究生培养或后续的工作中,不能只培养会做实验而不会分析实验结果和撰写总结的学生。针对结果分析和报告总结,笔者提出个人的见解。

1问题的挖掘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批改学生的总结报告时,常常遇到学生不重视或者不知道如何去分析实验结果,不懂得如何概括和归纳,从而书写出实验的总结。极端情况是根本不分析,问其原因是不懂如何分析。或者有分析时,只谈误差,将所有可能的误差及其根源全部列出,把普适性的理论用于具体的实验,没有针对具体的实验进行误差的分析。更为重要的是没有挖掘出实验结果所反映的规律、问题等,严重违背了分析问题能力培养的要求。在书写总结时,有将教材中每项实验后的注意事项抄入,或者书写“通过某某实验,认识了某某实验,使自己的动手能力获得了提高”之类的空话。

2问题的讨论与改进措施

实验中的分析与讨论就是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逐步推导出结论,不可离开实验结果去空谈理论,实验中如果得不到预期结果或与别组实验结果不一致,则应仔细分析其原因。分析能力就是把一个看似复杂的问题,经过理性思维的梳理,变得简单化、规律化,从而轻松、顺畅地解答出来。著名哲学家路德维格・维特根斯坦感慨地说:“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事情是值得奇怪的。”通常看似复杂的问题,经过理性思维的梳理后,会变得简单化、规律化,从而轻松、顺畅地被解答出来,这就是分析能力的魅力,也是现在的学习、生活、工作都特别强调分析能力的原因。

为了提高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提出以下建议。

(1)向学生传授分析与讨论的意义与重要性。笔者所在单位的第一次物理实验课为绪论课,除了讲授实验的基本知识外,在课堂上还向学生讲授分析与讨论的意义,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其实就是洞察实验中所获得的数据、表、图和照片等信息,能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掌握有价值的信息,善于从微不足道、毫无价值的信息中发现信息的隐含意义和价值,善于将实验的信息、现象与物理常识、规律和理论等迅速联系起来,并善于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做物理实验与以后做专业课实验,或者研究生阶段从事科学研究实验,甚至工作中或者生活中的问题,这种对问题分析与讨论的能力其本质是一样的,其实就是一种洞察力。这种洞察能力是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创意能力、创作能力等的基础。而这种分析与讨论问题的能力培养,在基础物理实验一个学年的学习中是可以获得初步认识和提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重视和把握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

(2)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模仿是人类一切学习的开端,然后才是创新,最后是你的自主。学生在分析与讨论能力方面的培养也应该遵循这个过程。除了在绪论课中讲授分析与讨论的意义和重要性外,还需在后续的几个实验中给出参考,进行引导和指导,一步步进行能力的训练与强化。笔者在所教授的“螺线管内磁场的测量”与“半导体磁阻效应”实验中,经常与学生交流和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向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分析,然后用图1和图2询问学生,从图中的结果来看,反映什么问题,与物理理论是否吻合?图1是长直螺线管内轴线上的磁场分布,它反映了其内部接近匀强磁场,端口处磁场快速降低,而且冲击法测量结果与理论值非常一致,误差较小。图2是inSb半导体元件的磁阻变化曲线,它反映了弱磁场时是非线性变化,与B2接近正比关系,强磁场时呈线性变化,与磁场B成正比,其实验结果与理论一致。通过简单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对分析与讨论有了较深的认识,对后续其他实验的分析与讨论奠定了基础。

实验的总结是从实验结果归纳整理而得的概括性判断,应与实验目的相对应。要结合学过的理论联系实验的结果。要求文字简练明确、严谨,不可超出本实验结果去说明问题,不得臆想和武断。同时,个人认为总结的写法还可以扩展,包括实验的难点、重点,仪器调节技巧,对实验的体会,团队合作的认识等。

为了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1)给出参考实例,让学生模仿。笔者所在实验室会将往届学生的优秀保证粘贴在墙上,供学生参考该项实验的总结应该如何去写。同时,也开始将其他大学的本科生发表的关于物理实验的学术论文进行展示及供学生模仿,如复旦大学何益鑫关于“Franck-Hertz实验的物理过程”的论文[7],无论是分析与讨论,还是使用的总结上,都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因此,在今年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将此论文作为结论写法的案例向学生进行介绍。

(2)总结能力的继续强化和深化。为了达到给学生做示范,又不能给予学生过多的示范。在开始进行的两项实验中,第一次会比较详细的介绍,第二次就会弱化,其后不在给予提示。在后续的实验中,主要是根据学生书写报告的情况,给予指导。通过逐步提高的方式,将书写总结的能力慢慢在学生的思维中内化,不在是模仿,而是开始能够独立的进行进行概括和总结。

3结语

随着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物理实验从实验内容、实验技术、教学手段、开放程度都在不断更新变化。不仅要在硬件条件上给予大力支持,而且也要在软件条件上挖掘可能,只有不断地向其深度和广度进军,才持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掌握知识宝库的钥匙,获得索取新知识的能力。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课后总结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建议,旨在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分析和总结能力,使物理实验更好的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工作打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殿清.普通物理实验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J].物理实验,2005,25(1):31-33.

[2]蔡青.仿真实验的应用与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改革[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21(1):113-115.

[3]郑军,樊艳,周国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优化[J].中国科技信息,2008(2):220-221.

[4]韩忠,李田,彭华.改革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示范性教学实验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89-91+109.

[5]汤跃明,谢紫娟,张文杰.传感器技术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6(238):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