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年护理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4:53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篇1

abstract:thetrendofagingpopulationinoursocietyrequiresmoreprotectionoftheelderly'srights,andthemostimportantissueisthepension.now,homeempty-nestersincreaserapidly,buttraditionalfamilysupporttotheelderlyremainsthemostimportantway.themodernuseofremotecareisagoodwayoftakingcareoftheelderlytosolutethedifficultproblembroughtaboutbyspaceandtimeinterval.ofcourse,theremotecarehasshortageinsomearea,itneedstocontinuallyimprove.

关键词:远程看护;老龄群体;问题;措施

Keywords:remotecare;theelderly;issues;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265-02

0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0、11条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但自我国推行计划生育国策以来,由于独生子女增多,人均寿命增延长,家庭结构出现“4-2-1”现象,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导致空巢老人家庭不断增多。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空巢老人家庭占家庭户总数的36%。2003年全国婚姻家庭调查,在城市中,成年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的比例高达69%。8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家庭占总数的17.95%[1]。目前,家庭养老为老年人最主要养老方式不能彻底改变,让老年人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中生活,它既符合我国传统文化,又尊重老年人长期在家庭中形成的生活习惯,同时,可以避免机构养老带来的重新社会化和环境疏离等问题。那么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解决空间、时间间隔所带来的子女照料老人困难的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的家庭养老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进行转变,实现看护活动的信息化、it化来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提高看护的效率,使老年人安度晚年。

2009年4月,杭州市拱墅区率先探索推出“全球眼”实时远程看护的科技养老服务举措,免费为辖区内80岁以上低保、困难老人和重残老人安装了“全球眼”摄像头,并赠送具有GpS全球定位功能和“一键通”呼叫功能的CDma手机。这套系统与社区服务平台和杭州市96345便民服务平台互联,实现了对空巢老人实行全天候远程看护的服务。在我国,远程看护系统还没有被全社会和老年人所普遍认同,对于远程看护这个新型服务大多数的人仍旧抱着静观其变的思维来观察它的走向与趋势。为此,笔者试图通过分析远程看护在家庭养老中的作用及目前面临的问题,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立法,总结实践经验,提出远程看护在保障老年人的权益方面的政策法规设想,以期完善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制度。

1远程看护在家庭养老中的作用

1.1提高看护的效率减少老人来回往返于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的负担,随时随地可以与医护人员进行联系。方便得到医护人员的监护,对老人饮食量的调节和运动方法等做出适当的指示。减少看护者由于长期看护所产生的疲劳感和不良情绪。

1.2可以消除地区之间的看护差距远程看护是通过网络的传输技术实现的,即使是身在遥远的地域、偏远的海岛、孤僻的山村及乡镇,只要持有电脑、电视电话、小型摄像头等通讯设备,按照护理专家的指示进行操作就能够从事看护劳动和接受必要的护理。

1.3能够削减看护的费用老年人即使达到需要看护的状态也要使其继续保持自立生活的能力。通过对影像、声音等传输技术的应用,医护人员无需到老年人家中上访,老人们也不必往返于医院、诊所、养老机构,在自己的家中便可接受康复训练。这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也降低了看护成本。对于在海岛、荒僻山村生活的老人也不必入住大城市的养老机构,不但节省了昂贵的交通费,而且也免去了舟车劳顿之苦。另外,还大大缩短了老人们往返医院、养老机构所需时间以及等待治疗的时间,同时也降低了时间成本。远程看护系统的形成无论对于看护方,还是被看护方来说,在经济上将会带来巨大的成效。

1.4可以实时交流,使移动中的看护成为可能利用信息通讯手段在和远方的亲人、朋友等实时地通过影像、声音进行交流。利用远程看护系统对于视觉有障碍的老人和外出迷路的老人来说,对他们的安全确认和紧急时刻的通知能够得以实现,可以轻而易举、毫无顾虑地实现一个人的外出。给老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自立、没有孤独感的生活环境,让他们随时能与家人、亲朋好友、医生、护理人员取得联系。

2远程看护在家庭养老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城镇社区已经开展了远程看护服务,远程看护在我国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优势和前景日益凸显。但从总体上看,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在实践中面临许多问题。

2.1远程看护服务的覆盖面过小目前,远程看护在我国部分地区有一些较为成功的实践,但就全国范围而言,仍表现为零散的或区域性的行为,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服务机制。同时,服务对象的限制条件也很多,例如80岁以上低保、困难和重残等等。这些条件的限制,使得服务对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社会发展、社会分工使不同社会阶层老龄者的需求和能力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由此可能造成这样一种状况:能够享受服务的可能是最高或最低阶层,占比例最多的中间人群却得不到很好的照料,公平性较为欠缺。也就是说,一种覆盖整个社会所有老龄者的远程看护服务体系尚未完善起来。

2.2资金投入困难,政府投入机制亟待完善政府投入资金不足、支持力度不够,运行机制不甚合理,与老龄者看护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推广远程看护,完全依靠政府是肯定不行的,政府投入收益不高,投资主体比较单一,远程看护系统设施由政府包办的做法是否完全合理有待商榷,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以多种形式发展远程看护服务业还很不够。

2.3远程看护系统的互联平台范围不广目前,我国远程看护服务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仍相差甚远,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受到限制。缺乏与医疗机构、养老机构、辖区派出所、消防队、老年人的直系亲属等进行更有效的互联,导致服务功能单一;规模过小,辐射能力弱,影响力低;服务被动,缺乏服务活动的主动策划、组织与评估;没有形成产业化格局,实体发展不够快、不够广。还需要提高人们尊老、爱老、敬老的意识,从而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

2.4专业看护服务人力资源欠缺人力资源储备与供给不足,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界定、从业资格认定、社会价值认同等问题突出。从事远程看护服务的工作者不仅要懂老年学,还需具备心理学、医学、保健学、营养学、运动学等各方面知识,同时要求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准。目前,从事远程看护服务的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

2.5远程看护系统服务项目单一且存在隐私保护的风险在老人家中安装摄像头进行全天候监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的困难,减轻了亲属照料老年人的负担,但是老年人也要承担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而隐私泄露可能会对老人在人身和财产方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远程看护系统的功能也不应局限在“看护”老年人方面,老年人在情感交流及日常生活交流的需求也应加以重视,使其满足心理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层次需求能够被满足是老年人能否幸福的关键。

3完善远程看护,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需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规范

通过远程看护系统实现无空间时间限制的看护老年人,不仅是可以推广普及的赡养老人的新模式而且可以使老年人的生活产生质的变化,赡养人也可以更好的履行其在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更好的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然而,毕竟这种新模式还处于试行阶段,还存在各种问题需要解决,这就使得我们有必要用相应的政策、法律规范来促使其进一步发展,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3.1制定远程看护的相关政策措施在资金方面,政府应制定扶持政策,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既有政府补贴和支持,又有社会资本的投入,同时也可以将个人资金以社会保险或商业保险的形式纳入看护系统资金筹集范围。有了社会资本和个人资金的投入既减轻政府负担又可以打破目前居家养老领域政府垄断、低效率的局面,引入竞争,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及营利性机构的参与提供渠道及制度性的保障,实现远程看护的专业化和高水平化。同时,老年人可根据自身需要来选择不同的服务类型,各地区能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服务方案,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政府应尽快整合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包括社区内的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生活照料、家政服务、信息资讯、服务人员等,使其更好地为老人服务。在财源方式的选择上,日本的看护保险制度规定:若被保险人享受了看护保险服务,则本人应负担全部费用的10%,其余90%由看护保险负担。看护保险负担这部分费用的来源一半是被保险人缴纳的保险费,一半是公费负担。在公费负担这部分中,国家出25%,都道府县各出12.5%被保险人缴纳的保险费,因被保险人不同而不同。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包括对一些条件特殊困难的老人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通过减免所得税激励企业捐助等等。这里财政承担部分主要用于对低收入者的援助和地区间平衡,个人承担部分主要是为了强化服务利用者的责任意识、增强消费理性。在看护对象的条件方面,逐步放宽限制。充分体现按需供给的原则,对有远程看护服务需要的所有老人均给予服务。针对不同需求、不同层次、不同对象,提供不同的服务。鉴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贫富的分化程度,以及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老龄者要得到相应的看护服务,需要经过具体的审查和认定,根据老龄者选择的服务方案规定具体的服务内容、时间以及费用的限额。老龄者从申请到实际得到看护服务,要通过规范的程序。这样,从制度层面上规范服务内容和标准,既可以节约成本,又能带动效率的提高。

3.2健全远程看护服务体系实现远程看护服务系统化。根据按需供给的远程看护服务原则,针对老年人在心理上、生理上、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应对晚年各种日常问题和意外的需要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完善远程看护服务体系。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公众)三位一体的远程服务系统,与医疗机构、养老机构、辖区派出所、消防队、老年人的直系亲属等进行更有效的互联,使各部门、各服务单位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共同满足老年人需求,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远程看护服务体系。远程看护服务项目层次化,把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居家养老老人的生活质量。促进远程看护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根据国外经验,独立的专业化的专职养老服务工作者是必不可少的。应当逐步培养适应中国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工作和养老护理等相关专业人才。并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配备专门的社会工作者、家庭保健医生、心理咨询师、法律顾问、临终关怀工作者等相关专业人员,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的远程看护服务。规范远程看护服务人员的岗位,逐步制定服务标准,并逐步建立服务人员资格评定制度,组建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对目前社区中在岗的以下岗职工为主的服务人员进行家庭护理、心理安抚、紧急救助等专业技能培训,经考核竞争上岗,并根据市场原则优胜劣汰,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档次和水平,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化的远程看护服务。

形成远程看护服务的制度化。制定上门服务制度、志愿者服务制度、服务监督制度、服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服务人员奖惩制度,同时规定服务人员在涉及老年人隐私方面的保密义务等。建立和完善政府监督机制,政府领导和各业务部门协调,吸收相关部门人员组建居家养老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监督机制,对享受政府补贴的居家老人进行资格评估,接受服务对象的服务信息反馈,适时评估社区服务机构效能,检查监督远程看护服务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岳海智.浙江城市空巢家庭养老调查[n].都市快报,2005:3-30.

[2]祁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5,(5).

[3]高利平.为居家养老建立社会支持[J].红旗文稿,2007,(11).

[4]吕学静.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篇2

中国老龄化社会保险市场概况与潜在问题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国家在政府或企业的退休金规划中通过年金化的模式来保障老年生活需求[2]。我国社会保险养老给付与退休金制度属于确定给付制,现行制度退休给付与资金运用上的缺失,造成大部分的退休基金都有严重的资产负债不足缺口,使得退休基金的未来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同时,一般民众退休后可能会因为自行运用不当或通货膨胀等原因,导致退休金在短期间消耗殆尽,使得退休后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失去保障,加之未来人均寿命不断延长,极其需要依赖商业年金保险来弥补退休金与保险金缺口。作为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不仅能够满足个人不断增长的养老需要,更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未富先老”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自2004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先后成立了太平养老、平安养老、国寿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5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包括企业年金缴费、委托管理资产和投资管理资产3个项目。5家公司年金业务互有消长,但3个项目均得到显着增长,企业年金业务发展迅速。2007-2011年5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企业年金业务总收入为79823868.39万元,其中,企业年金缴费合计为13225325.93万元,受托管理资产合计为36829691.46万元,投资管理资产合计为29768851万元(如表1所示)。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持续推进,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为企业年金赐予了丰厚土壤。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将达1.8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年金市场。表2所示为我国寿险业近五年的保险业经营情况,从表2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7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业务收入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的年金保险业务成长率最高,达327.8%。2011年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由此可预见未来我国的团体年金保险市场也将会有显着发展,但是目前年金保险市场尚存在着诸多问题。(1)保险市场空间过小目前我国保险业在退休市场上仅限于销售个人自愿购买的个人年金保险,对于与退休制度相结合的团体保险尚未形成统一完善的市场,保险业务的业务空间没有开放,市场范围过于狭小。(2)税赋优惠诱因不足税赋优惠是人们购买年金保险的主要考虑因素,通过退休金计划或商业年金保险可获得递延课税的优惠,即其投资利息与利得在当期不用缴税,长期税赋递延的复利累积效果非常显着。1997年美国盖洛普公司研究调查年金购买者的动机,发现73%的购买者认为影响他们购买年金保险的最重要因素是年金具有递延课税的优惠。边际税率增加1%将导致年金保险购买量增加4.3%;平均而言年金保险可使一个65岁的老人所需准备的退休资金成本减少37%,因为退休前对其提拨金额所带来的税赋优惠,通过报酬率复利累加,将产生更大的退休金财富累积。相较于国外,我国的个人年金商品尚无较大的税赋优惠诱因,因此难以刺激民众购买年金保险的需求。(3)年金保险保费过高年金保险商品设计中存在逆向选择及费用率高的问题,致使年金保险的保费太高,同时变额年金商品复杂度较高,现行的年金生命表无法反映寿命改善的现象,从而提高了保险公司的保险风险。2、长期看护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是指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住院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3]。长期看护保险是除了年金保险以外的另一种重要退休商品,但与其它国家的长期看护保险市场相比,中国目前市场上发行的商业健康险不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市场上的健康险大多是附加险,主要作为一种投资形式存在,且存在着以下问题:(1)长期看护保险市场份额较小社会医疗保险对长期看护的给付相当有限,而人口老化对健康保险中的长期看护保险具有极大的影响,许多老人年老力衰需要长期看护服务。目前中国长期看护保险的市场虽有显着成长,但市场渗透率仍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富人虽有较强的购买能力,却由于可以采取自己保险,并不需要通过保险市场分散其风险;中产阶级虽有购买能力,却往往认为社会保险有包含长期看护费用的给付,而没有动机购买长期看护保险,因此需要靠政府与保险公司以营销宣传方式改变其理念。(2)长期看护保险发生率评估的数据库缺乏长期看护保险的商品设计上,由于缺乏可靠数据支撑,对看护保险发生率的评估体系不完善,保险公司对长期看护状态的判定差异很大。国外将保险给付直接给予看护中心,如此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也使商品本质更符合长期看护的本意。但目前中国在给付型态上尚未实现多元化,保险给付只限于给予被保险人,且被保险人需证明自己仍旧属于需要长期看护状态,对于被保险人非常不方便。(3)长期看护保险业务需求不足医疗费用的上涨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使得寿险公司经营长期看护保险业务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考虑到长期看护保险的逆向选择问题,保险公司不愿大力发展长期看护保险业务。目前市场上仅限于销售个人自愿购买的长期看护保险,对于与医疗制度相结合的团体保险市场开放空间不大。加之普通公众对长期看护的需求尚且不足,高成本商业保险难以达到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广覆盖”的特性,因此市场需求仍相当有限。

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发展建议

在人口老龄化以及少子化的趋势下,美国、英国及日本积极因应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针对老人的退休生活从事各方面的准备,其中包括属于社会保险的退休金、医疗、长期看护制度的建立。除了社会保险所提供的保障之外,针对老龄化社会推出了商业保险以及相关的金融商品例如年金险、医疗险、长期看护险、年金屋保险、反向房屋抵押贷款等,大力弥补社会保险保障的不足。针对目前中国老龄化社会保险市场的概况与潜在问题,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发展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1、组建研发团队,由保监会牵头规划,推动保障型及年金保险商品施政计划采用项目制的形式,结合每一个项目的具体需要,专门组建包含风险评估、保险、精算等多个学科领域专家在内的研发团队,因应产品开发进行充分的调研评估,以洞悉民众实际的保险需求。由保监会牵头规划推动保障型及年金保险商品施政计划,针对相关保险业务,实施保险商品送审奖励措施,引导业界开发各类因应老龄化社会照顾、赡养需求的保险商品,并予以大力倡导和推进,以提醒民众适足保险保障与提早规划退休生活的重要性,协助建构更为完善的社会安全体系。加强政府机构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流,在账户管理、基金运营、服务方面分别实现与医疗保险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及民间组织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从而提高基金收益率。同时规范部分提领制度,以增加年金保险的弹性,提高保险费率的多元化,针对不同的族群(例如健康体、弱体体等)提供不同的费率,通过差别费率向健康状况不好的人提供较大优惠,提高保险费率的公平性。2、引进国外新型态保险商品,满足民众多元化投保需求从商品设计来看,国外变额年金设计含有部分保证给付机制,可分散退休风险,提高累积退休资产稳定度,是潜在的退休商品。建议引进外国的外币传统型保单、附保证给付投资型保单、优体保单及弱体保单等新型态保险商品,以满足民众多元化投保需求,并放宽保证利率相关法规,推进预期利率连结型与投资连结型年金保险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独立于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是因应老龄化社会挑战、特别是高龄化挑战的重要制度安排。日本看护保险制度的内容非常丰富,对老龄化群体的看护问题均作了相对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包括看护保险活动的参与主体、看护种类与认定、保险费的给付、财政来源与费用分担比例等具体制度设计。为了鼓励民众购买长期看护保险,建议强制规定购买长期看护保险,并由雇主为员工承担一定比例的长期看护保险,员工自行选择保险公司。提供与长期看护保险相结合的年金保险商品,利用反向房屋贷款方式筹措长期看护之费用支出,同时建立长期看护保险发生率评估的数据库。落实长期照护制度,开办照顾者津贴;培训居家服务员,实施证照制度;结合小区长期照护服务与医疗服务资源,为有看护需要的老人及其家庭提供整合性与持续性的照顾服务。有效配合未来快速成长的长期照护需求,推动长期看护保险立法。另外,寿险年金化所累积的财富是避免因长寿而造成退休金短缺的最佳方法。美国法律规定个人储蓄账户的累积金额,在退休后一次提领的金额不能超过账户余额的30%,其余皆要用于购买递延生存年金。英国也有类似的规定,要求员工在退休后必须将部分退休金用于购买递延生存年金。很多保险公司为因应长寿风险也推出了年金保险商品设计,以递延年金为例,此保单即使在账户金额提领完之后,至特定年龄保险公司仍会给付被保险人年金,被保险人95岁时可选择一次提领终止保单契约,或选择继续给付到死亡。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若无法事先评估寿命延长的情形,可能会面临长寿风险。为了减轻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长寿风险,建议研究探索长寿风险证券化的可行性,例如生存债券、生存交换契约、年金期货、死亡率选择权等。但在发展这些金融商品之前,必须先要建构科学衡量死亡信息的死亡率指数与相关金融专业技术。3、实施税赋优惠措施,推广个税递延养老保险保险商品的推广涉及许多租税诱因。建议政府提供税收优惠以鼓励更多的退休储蓄行为,在民众购买年金商品或其它退休储蓄商品时给更大的税收减免。目前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平安养老、太平养老、长江养老和英大泰和等公司正在参与个税递延养老保险上海试点的前期筹备工作,不过税延型养老险的试点执行并非由保险监管部门一方决定,需要与财政、税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特别是推行有吸引力的养老险缴费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需要让渡的利益较大),避免如2008年中国保监会和天津滨海新区曾经率先出台的补充养老险税收优惠被国家税务总局叫停的情况出现。另外,由于涉及税收问题,倘若各保险产品相异将难以协调,故保险产品应趋于同质性。产品设计中保费上限依然是测量难点,因此需要保监会的指导和统一推进。4、提高业务员的专业水平,创新保险商品销售方式随着老龄人商品市场的预期加强,保险市场的发展有赖于专业业务员的推动。建议强化保险公司业务员对于保险商品的了解,并严格规范各商品的相关告知义务及说明项目。从消费者心态及行为分析,目前国内大部分消费者对年金保险与长期看护保险等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功能与优点没有正确的了解,并常常低估其对这些保险的真正需求。而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在销售时常以佣金为导向,也未能对这些商品提供充分的说明与需求分析。所以未来保险公司在商品设计、销售方式以及业务人员的训练上,都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真正有效地拓展保险市场。资金运用上,以内部资金(internalfund)方式贩卖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进一步开放实现保险公司直接承作资产管理账户,使其它年金制下民众能够依据自身的风险趋避程度与距离退休时间长短进行不同的投资规划,从而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由于保险业务的运作通常具有较高的费用率,为了增加竞争优势,未来在推动年金保险制时应尽量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以提升投资绩效。5、完善监理制度,重视风险评估在精算实务中的应用现行风险评估的关键在于随机投资模型的应用,模型的选取与参数的估计均会影响到评估结果,有必要建立一致性的监理随机模型及监理标准,并加强精算人员财务风险评估和随机方法的训练,注意保险公司过去保险商品销售的潜在亏损是否会侵害新契约的保护权益,强化精算人员自律、他律及法律规范如何相互配合以实现最大效益。同时,资产负债管理对于保险公司非常重要。以传统年金保险为例,保险公司售出的年金保险,需要在未来支付足够的、不能缩减的年金给付,所以应投资于固定利率的长期资产,确保保险公司拥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支付未来支出。根据英国的精算实务,保险公司大都将长期年金收入投资于英国政府股票,这些资产需要适时支付负债,故而应该了解未来的现金流量。中国现行投资环境中长期债券较少,投资选择相对不多,对于中国现发行的保险商品在资产负债管理上带来较大局限[4]。因此建议精算人员参与年金商品的资产负债管理,加强风险管理,建立投资保证商品的风险评估机制。此外,利率风险、长寿风险以及投资保证风险皆是影响年金保险的重大风险因素,国外常有保险公司因为错估未来市场利率的走势或寿命改善的程度而造成财务上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评估年金风险至关重要。国外的精算实务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生命表,可以反映不同世代的寿命改善情况。中国现行年金的生命表未能反应寿命改善的情况,未来人均寿命的延长将成为威胁保险公司经营年金保险的重大风险。同时,金融商品的市场竞争和投资保证也对保险公司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应强化对未来寿命改善的研究。6、强调信息披露,在保险同业公会网站上设立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专区市场公平性的规范上,信息的充分披露和公平对待客户成为重中之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保险商品亦逐步实现多元化,商品信息在客户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严重不对称,可能会造成误解、错失潜在客户,因此英国等发达国家在监理上特别强调信息披露。中国现行的保险商品信息强调附加费用率,忽略了向客户提供商品年金率等信息,建议在监理规范上参考英国的做法,建立较为健全、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在保险同业公会网站上设立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专区,并与太平养老、平安养老、国寿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等寿险公司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专区连结,方便消费者查询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篇3

>>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我国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政策探析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及对我国养老事业的启示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定期健康体检对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居住方法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综合护理干预对养老院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健康教育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作用分析晨练太极拳对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日本老年人介护模式及其理念的借鉴与思考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加强社区保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浅谈老年文体工作对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作用浙江省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上海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浅谈舒适护理模式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和改善舒适护理模式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和改善作用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1/4/28).

[2]彭莉贞,胡玉玲,彭莉敏.学习介护有感.全国第13届老年护理学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10:134-135.

[3]何青松,周萍.日本介护在老年病房应用体会.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4):7-8.

[4]石瑞君,孙丽娜.日本老年护理见闻及对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的思考.护理学报,2009,16(10a):26-28.

[5]赵立新.日本护理保险法的制定及启示.学术交流,2006(11):67-69.

[6]王君俏.老年介护发展现状与我国介护事业的关键问题.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18-20.

[7]王峰.日本“介护体系”及其对我国老年介护事业发展的探讨.中国护理管理,2011,11(6):87-89.

[8]王月惠,朱秀丽,苗秀欣,徐静,王喜玲.养老院与居家老年人生活质量比较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11,11(8):36-39.

[9]龚劲丹.浅议我国四二一家庭结构下的养老问题.企业家天地,2010(2):209-210.

[10]刘士杰,原新.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问题与政策.中州学刊,2011(6):122-126.

[11]李涛.我国老年人的养老困局与长期护理保险的破局之道.金融经济,2011(12):81-83.

[12]陈利群.日本介护工作对我国老年服务的启示.护理研究,2007,21(2):371.

[13]刘士杰,原新.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问题与政策.中州学刊,2011(6):122-126.

[14]易景娜,陈利群等.390名社区居家高龄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全科护理,2011,9(11B):2921-2924.

[15]闵瑰,胡晓莹.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及需求研究现状.护理研究,2010,24(9):2353-2355.

[16]陈蓉,郑娜.我国老年人自我护理的现状.全科护理,2011,9(4):914-915.

[17]刘秀芳.从日本老年介护事业看中国护工管理与发展.护士进修杂志,2005,20(7):596-598.

[18]王月惠,朱秀丽.养老院与居家老年人生活质量比较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11,11(8):36-39.

[19]张俊峰.从养老理念转变看日本看护保险制度.中国人口报,2007年1月17日第003版.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篇4

备受各方关注的《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22日经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8章,72条,在家庭保障、社会保障和社会优待、养老服务、宜居环境、参与社会发展、法律责任等方面对老年人权益保障作出了规定。

此次通过的条例是我省1990年通过的《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的升级版。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人士表示,条例将积极老龄化理念贯穿始终,并建立了我省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总结了近年来我省的实践经验,加强主要制度的顶层设计,将我省成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上升为法规规定。

对于许多独生子女而言,父母年迈生病时,在照料的时间上是个大难题。条例对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实行特殊照顾制度,规定独生子女的父母年满六十周岁,患病住院治疗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支持其子女进行护理照料,并给予每年累计不超过十天的护理时间,护理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并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老年人发放特别扶助金,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适时予以调整。政府投资的养老机构应当优先收住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老年人。

为了使上述规定更具操作性,条例设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规定有关机构或组织不支付独生子女护理期间享有工资福利待遇的,由人社或有关部门责令限期给付。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用人单位违反该规定,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可对该单位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同时,根据《福建省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暂行规定》,违法的用人单位将会被列为工资支付行为失信单位,该单位将被重点监管。严重失信的用人单位,会纳入人社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拖欠工资的黑名单,其在招投标、市场准入、融资授信等方面都会受到约束。

养老和医疗是老年人最为关注、迫切需要解决和予以保障的问题。条例首次提出设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现实生活中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现象,这是我省社会保障方面一项制度创新。

条例规定,建立完善老年护理筹资、评估、支付、服务、监管体系,推进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健全完善护理制度,满足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需求;基层医疗机构应当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签约式服务、上门巡诊以及设立家庭病床等多样化的健康服务。

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民政厅将积极配合省人社厅等有关部门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先行先试,试点开展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在试点地区建立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体系,开展失能老年人全面摸底,建立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补贴制度,探索建立长期照护的保障范围、参保缴费、待遇支付、护理需求评估和等级评定标准、服务规范和运行机制等政策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并适时向全省推广。

力争看病不难、不贵

社会保障是保障老年人生活、医疗基本权益的重要制度,条例一是明确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做到扩面、提标二是明确对特殊老人群体的托底保障。

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健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逐步扩大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完善社区用药政策,满足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疾病的基本用药需求,并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结算。

养老保险是老年人养老的重要补充,也是一些发达国家养老的模式和趋势。有鉴于此,条例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为老年人办理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以及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或者对保险费给予适当补贴。

条例还提出,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老年津贴制度,对八十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对老年人提供公共交通出行免费或者直接补贴等。这是增进老年人福祉、让广大老年人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制度设计。

推动在家门口养老

居家养老是养老的主要模式,根据有关调研,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80%以上,但目前居家养老社会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存在服务供求对接不及时、服务项目少、质量不高等问题。条例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原则,提出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方便老年人在家门口取得多样化的社区养老服务。

条例提出,加快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在社区统筹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小型社区养老院,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或公建民营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同时条例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利用集体所有的房屋,为村民提供就近养老服务,加快农村幸福院和农村医疗点建设,并将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土地流转等收益的一定比例用于本村老年人的养老支出。

向啃老说不

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主,家庭保障对老年人晚年幸福有着重要意义。条例强化了家庭在老年人权益保障中的基础地位,保障老年人家庭生活方面基本权利。

一是明确赡养义务。赡养人看望问候是老年人最渴求的亲情慰藉,针对目前存在赡养人较长时间不看望老人的现象,条例督促实现常回家看看,规定赡养人对入住养老机构或者与其分开居住的老年人,应当经常探望;对较长时间未探望老年人的,赡养人所在的工作单位、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养老机构应当督促其探望。

二是明确老年人人身、婚姻、财产和住房的权益,特别强调老年人有权拒绝啃老。条例规定,子女或者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老年人对本人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的权利,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或者其他亲属违背老年人意愿,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

相关阅读:

备受各方关注的《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22日经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8章,72条,在家庭保障、社会保障和社会优待、养老服务、宜居环境、参与社会发展、法律责任等方面对老年人权益保障作出了规定。

此次通过的条例是我省1990年通过的《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的升级版。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人士表示,条例将积极老龄化理念贯穿始终,并建立了我省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总结了近年来我省的实践经验,加强主要制度的顶层设计,将我省成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上升为法规规定。

对于许多独生子女而言,父母年迈生病时,在照料的时间上是个大难题。条例对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实行特殊照顾制度,规定独生子女的父母年满六十周岁,患病住院治疗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支持其子女进行护理照料,并给予每年累计不超过十天的护理时间,护理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并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老年人发放特别扶助金,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适时予以调整。政府投资的养老机构应当优先收住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老年人。

为了使上述规定更具操作性,条例设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规定有关机构或组织不支付独生子女护理期间享有工资福利待遇的,由人社或有关部门责令限期给付。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用人单位违反该规定,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可对该单位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同时,根据《福建省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暂行规定》,违法的用人单位将会被列为工资支付行为失信单位,该单位将被重点监管。严重失信的用人单位,会纳入人社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拖欠工资的黑名单,其在招投标、市场准入、融资授信等方面都会受到约束。

养老和医疗是老年人最为关注、迫切需要解决和予以保障的问题。条例首次提出设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现实生活中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现象,这是我省社会保障方面一项制度创新。

条例规定,建立完善老年护理筹资、评估、支付、服务、监管体系,推进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健全完善护理制度,满足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需求;基层医疗机构应当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签约式服务、上门巡诊以及设立家庭病床等多样化的健康服务。

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民政厅将积极配合省人社厅等有关部门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先行先试,试点开展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在试点地区建立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体系,开展失能老年人全面摸底,建立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补贴制度,探索建立长期照护的保障范围、参保缴费、待遇支付、护理需求评估和等级评定标准、服务规范和运行机制等政策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并适时向全省推广。

力争看病不难、不贵

社会保障是保障老年人生活、医疗基本权益的重要制度,条例一是明确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做到扩面、提标二是明确对特殊老人群体的托底保障。

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健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逐步扩大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完善社区用药政策,满足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疾病的基本用药需求,并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结算。

养老保险是老年人养老的重要补充,也是一些发达国家养老的模式和趋势。有鉴于此,条例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为老年人办理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以及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或者对保险费给予适当补贴。

条例还提出,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老年津贴制度,对八十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对老年人提供公共交通出行免费或者直接补贴等。这是增进老年人福祉、让广大老年人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制度设计。

推动在家门口养老

居家养老是养老的主要模式,根据有关调研,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80%以上,但目前居家养老社会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存在服务供求对接不及时、服务项目少、质量不高等问题。条例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原则,提出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方便老年人在家门口取得多样化的社区养老服务。

条例提出,加快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在社区统筹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小型社区养老院,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或公建民营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同时条例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利用集体所有的房屋,为村民提供就近养老服务,加快农村幸福院和农村医疗点建设,并将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土地流转等收益的一定比例用于本村老年人的养老支出。

向啃老说不

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主,家庭保障对老年人晚年幸福有着重要意义。条例强化了家庭在老年人权益保障中的基础地位,保障老年人家庭生活方面基本权利。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篇5

摘要: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保障老年人合法权利的法律依据。从修订草案的角度上来说,对既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当中“精神慰藉”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优化与增加。当中最核心的内容就在于: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略、孤立老年人。同时,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也正是本文所研究的“常回家看看”的内涵所在。基于此,本文从法律层面入手,主要针对“常回家看看”入法下的几点关键问题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常回家看看;法律规范;可操作性;分析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当中,表决通过了经过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当中,对于权益保护法内容最关键性的改变就在于:将“常回家看看”作为条款内容,纳入了法律保护的范畴当中。其实,“常回家看看”是否应当立法,各方人员已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分析。其中,认可度较高的看法在于:从法律层面上来说,“常回家看看”不单单要求子女严格履行对老年人物质方面的供养,同时还需要从精神层面上给予妇女最够的安慰。笔者认为:这一点与我国发展日益剧烈的老年化形势是充分契合的。本文主要针对在“常回家看看”引入立法后的主要问题展开详细分析与说明。

1.“常回家看看”对法律规范的依赖性

我国传统观念下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常回家看看”应当属于道德规范的调整范畴,法律规范看起来并没有太大介入的必要性。如果强制性的将原本属于道德规范层面的“常回家看看”上升至法律层面,不但收效甚微,同时也会对其执行质量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同时,在日常生活当中,外出工作、定居的子女并非出于主观意愿不回家陪伴父母,而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定时、定期的回家看看。针对以上客观情况,在“常回家看看”立法执行的背景下,其对于法律规范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需要对立法规范下,“常回家看看”条款中所涵盖的具体内容进行全面且准确的认识:但从“常回家看看”条款内容的角度上来说,道德规范的特征体现极为突出。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社会转型发展进程不断加剧的过程当中,社会经济、就业、利益、以及分配等多个方面的形式均呈现出了极为突出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价值观的多元发展导致了大量年轻人对老年人赡养的认知不够系统,尽孝的意义与价值逐步被淡化。因此,从立法层面上对“常回家看看”进行规范,可以使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得到显著的提升,以法律条款约束的方式,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有所保障,同时也可使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2)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关注,以及对老年人诉求的满足是社会对为人子女的基本要求所在。在现阶段的价值观念作用下,绝大部分子女都认为:在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无法满足子女陪伴妇女的情况下,给予父母适当的物质补偿是唯一能做的。但,这种模式的赡养仅仅局限在物质层面,至于老年人所提出的精神需求,则始终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社会发展至今,“空巢老人”越老越多,由于子女长期在外,老年人的心理活动没有正常的倾诉对象,因而可能会导致这部分老人感到强烈的孤独感、抑郁感、以及焦虑感。为了防止老年人因长期存在上述消极情感,出现危险事故,因此,“常回家看看”的核心体现在: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子女当然应当尽量陪伴老人,给予老人足够的精神关爱。若条件不允许,也应当通过其他的渠道,给予老年人关心及问候,以维系子女与老年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2.“常回家看看”法律条款的可操作性

部分人认为:“常回家看看”相关法律条款的操作难度大,不宜履行。即当代的年轻人在走入社会后,大多会为了自身的发展而选择背井离乡,工作压力巨大,假期不多,再加上回家的距离较远,因而“常回家看看”很多时候成为了一种奢望。在“常回家看看”的法律细则当中还规定有“用人单位应当严格参照相关规定,确保员工具有探亲休假的基本权益”。但,这种条款已经在既有相关法律中做出了规范,并且发现可操作性不够。在经过修订的后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当中,对重阳节探亲的习俗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项做法也是为了能够确保更多的赡养人有赡养家中年迈父母的机会。

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我们而言,在努力拼搏一年时间以后,即将面临我们一生之中最重要的选择。为了自身今后的发展,绝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考取更加高水准、高规格的院校。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我们大学四年会与家人分离。“常回家看看”在很多时候就极难实现。在“常回家看看”作为法律条款落实在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当中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如何履行“常回家看看”的义务呢?笔者认为:客观条件允许下,即便是长途跋涉,我们都需要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回家看看老年人。若客观条件受限,也需要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履行“常回家看看”的基本义务,使父母以及家中的老年人能够感受到来自儿女的关爱。

3.结束语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常回家看看”的入法是大势所趋。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构建,要求子女充分重视起对老年人进行赡养的意义,在关注老年人物质需求的同时,尽量的满足其精神层面的诉求,使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乐享晚年。同时,“常回家看看”入法也是现阶段对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加以完善的关键要素之一,其重要意义值得肯定。(作者单位:湖南娄底一中)

参考文献:

[1]肖辉.河北省老年人权益保护状况分析――以我省11地市老年人权益保障问卷调查为基础[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2,(2):37-38,48.

[2]刘灵芝,郝耀武.浅谈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及范围[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2,(12):64-65,67.

[3]汤啸天.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律的深化与细化[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3(6):28-29.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篇6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从19世纪开始就已经着手养老保险的立法,比如德国首次进行养老保险立法的时间是1889年,英国是1908年,法国是1910年,意大利是1919年,加拿大是1927年,美国是1935年,而我国是在2010年。实践证明,法律法规建设对于有效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美国政府在经济大危机时期的1935年,颁布了以养老保险体系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在内的《社会保障法案》,之后又通过并颁布《美国老年人法》、《老人志愿工作方案》、《老年人营养方案》、《老年人社区服务就业法》、《禁止歧视老年人就业法》、《保护病人和负担得起的照护法案》、《老年人正义方案》等法律,设立老年人问题管理署、政府老龄问题顾问委员会和社会保障总署等一系列专门的管理老年人问题的机构,从法律制度上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养老金法案》、《国民保险法》、《福利改革与养老金法》、《退休金法》、《退休金信用法》、《社会保障法案》等,构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体系。

延长劳动力退休年龄

延长退休年龄是解决由人口老龄化带来财政支付压力和政府养老压力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社会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相对下降,劳动力资源供给会更加紧张,政府用于赡养老年人的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成本会加大,政府负担会加重。为此,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将延长退休年龄作为首选对策。

据统计,在oeCD的34个成员国中,没有提高职工法定退休年龄的国家只有芬兰、冰岛、墨西哥、荷兰、西班牙和英国,而这些国家之所以没有进行改革的原因正在于它们的法定退休年龄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很高了,比如冰岛男性的法定退休年龄在1958年就已经是67岁,而其他五国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已经是65岁,截至2010年底,在欧洲发达国家中,除了卢森堡等3个国家是60岁退休以外,其他国家的退休年龄大都在61岁以上。

日本政府通过借助企业力量很好地解决了延长退休年龄之后老年人的就业问题。日本法律规定60岁到65岁老年人的就业问题主要依靠企业协助解决,并通过延长退休年龄和继续雇佣制度来实现,而65岁及以上年龄的老年人就业问题则由地方政府通过老年人人才中心和福利服务形式安排解决。

发展养老产业

在国外,老龄产业亦被称作银发产业,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包括家政服务、护理服务、卫生保健服务等在内的老年人养老照料服务业;二是包括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在内的针对老年人开发的各类养老机构;三是针对老年人群体特别开发的各类产品和服务,如老年人保健用品、金融理财产品、旅游产品等;四是为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要而开发的各类产品与服务,如创办老年大学、提供再培训项目等。

日本政府以开发针对老年人的医疗看护和健康保障产业所取得的成就而蜚声世界。2010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了21世纪复活日本的21个国家战略项目,医疗和看护产业即是项目之一,其中针对在家养老人群的上门看护服务则是发展的重点。日本政府希望借此在未来10年时间里实现医疗和看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并且借助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发展商业或公益性养老设施建设。此举在短期内快速地带动了一大批老年人用品专卖、老年人餐饮专营、老年人管理咨询、老年人教育培训等行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以养老设施为核心的养老院经济产业体系。

倡导孝道文化

敬老爱老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优良文化传统。1991年,第46届联合国大会提出《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强调每个国家和社会都应该有保障老年人得到照顾和保护的文化价值体系。西方国家往往通过创立老年人专门节日的方式倡导全社会关心关爱老年人,不但注重给予老年人物质帮助和支持,而且注重给予其精神理解和关爱,比如加拿大将每年的6月21日定为老人节,又称笑节;美国的老人节也叫祖父祖母节,定在每年9月劳动节后的第一个星期天;日本将每年的9月15日定为敬老日,而且是法定节假日。

此外,深受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熏陶的东亚各国,如日本、新加坡等国往往通过颁布法律的形式明确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赡养义务。新加坡政府于1995年颁布了《赡养父母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为赡养父母立法的国家。《赡养父母法》明确规定,如果子女未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那么法院将判处其罚款一万新加坡元或者一年有期徒刑。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篇7

然而,如今双方却各有难言之处……

束缚老人的是与非

用布条将部分行动不便的老人固定在轮椅或床上,这是养老机构图省心还是为了老人安全?这一话题曾在青岛市民当中引起热议。苏女士说,她曾和丈夫把家里年近九旬的老人送到当地一家养老院。刚送去的时候,老人身体还挺好的,推着助步器走路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没过多长时间,她就发现护理员把老人拦腰绑在椅子上,对此提出质疑后,护理员连忙说:“没绑,没绑。”赶紧把椅子上的绳子拿开。可是,当苏女士不在养老院的时候,护理员又给老人偷偷绑上了。

不久后的清明节,苏女士和丈夫去接老人回家,发现老人中风了,不能吃饭,于是打了120,把老人送到医院住院。医生表示,老人发病和饮食不良,与被绑在椅子上心情不好有一定关系。出院后,苏女士找了一个保姆专门照顾老人,并表示再也不敢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了。

对于苏女士的遭遇,参与讨论的一位养老机构管理者表示,固定老人的布条在老年护理学中被称为“束缚带”。对于特定老人,例如患有狂躁、遗忘(俗称痴呆)等症的,进行一定的束缚,符合老年护理的要求。通俗一点说,人们坐汽车的时候都有安全带,“束缚带”就相当于老人的安全带,避免老人在护理员不在身边时突然站立和行动导致摔倒磕伤。当然,绑这种安全带,需要经过老人家属同意。

家属吴女士则表示,作为儿女谁也不希望父母长期在养老院被布条捆绑,但是老人现在意识不清了,护理员为安全起见,偶尔绑着老人可以理解,但如果一直捆绑,则肯定不能接受。

律师认为,不管从法律上还是道义上来看,绑住老人都是不合理的。老人进了养老机构,交了钱就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就要享受相应的服务。不尊重人的方式是违反合同规定的,有些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并不能代表他没有意识,他不会选择这种养老方式,有正常的思维方式都不可能这样选择。养老院可以通过改善设施来避免类似情形,怕老人摔倒,养老院可以把地面做得软一点,把床调得低一点,及时监护,加强监护措施,尽到应尽的义务。如果个别老人确实需要特殊监护,老人和家属可以提出来,如果养老机构仅仅图省心就把老人绑起来,那就损害了人的基本权利,是不合适的。

大火烧出管理漏洞

去年3月,福州市一家老年公寓发生火灾,一名76岁的老妪独自坐在轮椅上,遇火焚烧后不幸遇难。经警方、消防现场调查,基本排除了刑事责任,认为有可能是该老妪自己导致火灾。家属则认为,老年公寓方面存在管理漏洞,否则老妪身边不可能有点火工具。此外,老人坐在轮椅上被烧死后才发现,说明公寓方面没有尽到看护义务。

事实上,住养老人在老年公寓里遭遇火灾的案例还有不少,加上老年人行动迟缓,还往往造成比较严重的伤亡。2008年底,温州市鹿城区宽心老人公寓发生火灾,尽管20多分钟后大火基本被扑灭,但过火房间里除了铁制床架,什么也没留下,7名老人全部遇难。死亡者年龄最大的94岁,最小的51岁,平均年龄77岁。

据调查,造成重大伤亡的原因是老人公寓未遵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并且老人居住的房间内没有安装紧急呼救按钮,致使行动不便的老人无法及时求救。公寓负责人潘某随后以涉嫌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被批捕……

服务质量与费用之争

2009年5月,柳老太被女儿送到沈阳市市郊一家养老中心养老。仅仅四个月,老人和女儿就被养老中心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令柳家支付养护费5000元,并且自行搬出养老中心。原来,这是双方在养护费用和服务质量上出现了纠纷。

养老院方面称,按照入住时签订的协议,柳家每个月应该支付养护费用1600元,其中包括特护费800元。然而柳家只支付了一个月的费用就开始拖欠,至上诉法院时已经拖欠养护费共5000元,这显然违反入住协议,请求法院做主替养老院方面要回这5000元钱。

柳家方面则说,入住前约定好的特护费是600元。可入住当天夜里,护理人员来到老太太的房间将她唤醒,说她交的护理费太少了,让她再交200元。老太太补交了钱,以为护理人员的态度会有所改善,结果令她大失所望。“饭盒不给我刷,每周一次的洗澡也没做到。我每天早晚都要打胰岛素针,可养老院的护士每天都打空针。”

没有药物的维持,柳老太的眼睛很快出血了,被送到医院治疗。为了减轻家人负担而花钱养老本是无奈,却因此而造成二次损失,还把老太太折腾够戗,柳家生气了,从第二个月起就拒绝交纳养护费用,并要求养老院方面支付老太太的医药费。

结果,法院以养老中心方面的诉讼请求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而驳回其诉讼请求。柳老太太后来回到自己家中养病。

意外摔伤谁来担责

年过八旬的郑州翟老太被家人送进一家老年公寓,没想到老太太在里面摔了一跤导致骨折,后经司法鉴定为七级伤残。老年公寓和老人家属双方就赔偿一事达不成一致,最终走上法庭。

翟老太及其家属认为,老人之所以会摔倒,是因为老年公寓的场地不符合老年人活动要求,服务人员配备不足,服务工作管理制度及工作规范标准不健全,因此老年公寓存在明显过错。庭审时,律师拿出几份证人证言,说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都是用湿拖把拖地,地上总是湿漉漉的。同时,还出示了几张事发地点的照片,照片显示,地面铺设了整洁明亮的地板砖。“这明显是太滑了”。据此,要求老年公寓赔偿治疗费、护理费及残疾赔偿金等共计7.965万元。

老年公寓一方则辩称,因为事发当天停水,地面绝对干燥,不会因地滑造成翟老太摔伤。事发后,老年公寓及时通知了老人家属,为老人的康复赢得了时间。此外,双方还对协议书当中的一个条款产生了争执:“凡入住老人自行发生烧伤、烫伤、摔伤等,由自身负责,甲方(老年公寓)不负责。”

老年公寓称,在签订这份协议时,已经就该条内容对翟老太的托养人进行了提示,翟老太的托养人也仔细进行了阅读。然而翟老太人说:“这个条款根本不具有法律效力!”《合同法》第四十条明确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庭审最后,翟老太人表示愿意调解,可以将索赔数额降至7万元,而老年公寓只愿意赔偿几百元。

争议引发“霸王”条款

老人属于高危人群,很容易发生意外,一些民办养老机构的负责人诉苦说,老年公寓本身回报低,出事后引发高额赔偿,随时可能关门停业,他们每天都如履薄冰。为了避免纠纷发生,老人入院时,养老机构普遍都在入住协议上与老人家属签订了“免责条款”。

南京市一家老年公寓的吴姓院长说,只要发生养老机构与老人家属之间的官司,她和很多养老院负责人都会去旁听。他们公寓也曾有一名80多岁的老人午睡时摔下床致伤,老人家属随后多次来养老院冲砸,要求赔偿。所以,为了避免发生纠纷,他们在老人进养老院时,也与老人子女签订了协议,凡入住老人自行摔伤等,养老院概不负责。

吴院长表示,家属如果不签协议,他们就不能接受老人。这看似有些“霸王条款”的味道。但吴院长算了一笔账,一般的自理老人养老院一个月收1100元,包括伙食费360元,床位费540元,护理费300元,还有水电费等杂费,这样加起来,赚钱不多。全护理的老人收费在1600元~1800元之间。他们养老机构一年的房租是40万元,如果低于70%,他们就要亏损。万一再发生意外,还要赔上几万元钱,养老院真的无力支撑。所以,他们签这个“免责协议”也是为了自保。

这个“免责条款”是不是有效?律师认为,“免责条款”没有法律依据,应当视为无效。但同时必须认识到,也不能因此认为老人出了意外都由养老院负责,还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关键看养老院有无过错。

入住养老机构,老人权益如何保护

养老机构和老人家属之间的矛盾,多集中在养护费用、护理方式、意外情况等方面,法院判决结果各有胜负。老年人入住老年公寓后合法权益如何保护?法律界人士提出了以下建议。

数据表明,尽管近九成养老服务合同由家属签订,但一半的入住老年人独自承担费用。因此,老人在入住老年公寓时,如果自己具有行为能力,也要认真阅读合同的条款和内容,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以避免今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一份规范的养老服务合同应当包含以下内容:入住老年公寓的条件及程序、服务地点及设施、服务项目及质量标准、体检内容及费用负担、养老服务费用及收费方式、老年公寓的管理办法及权利义务、入住老人的权利义务、付款义务人的权利义务、合同的变更和解除、违约责任、合同期限、特别约定。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篇8

关键词: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综合护理;效果

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一般情况下,如果老年人患上肺炎,病情会非常不稳定[1]。主要是因为他们抗病能力不强,生理功能逐渐退步导致的,因此,老年人重症患者在治疗上难度比较大[2]。因此,护理方法对老年肺炎患者来说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研究综合护理对老年肺炎患者产生的具体效果,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选取我院在2012年至2013年收治的30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一般常规护理和采取综合护理方法的患者各有15例,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15例老年肺炎患者中,男性9例,平均年龄为70.32±12.54岁,女性6例,平均年龄为69.34±10.45岁。在采用综合护理方法的患者中,男性8例,平均年龄为75.53±9.73岁,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68.34±12.65岁。

1.2一般方法

本次研究把30例老年肺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的是一般常规护理方法,本院定期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检测患者的血压,查看患者在排尿、心动过速、情绪上有何变化,并且做好详细的相关记录。如果患者意识比较清楚,呼吸规则并且脉搏跳动正常,则表明患者康复效果不错。

1.3对照组的护理方法

老年人的物理功能已经衰退,抵抗力非常差,病原菌很容易侵入老年人体内,再加上大多数老年人患者还患有其它基础疾病,在很多药物的刺激下,患者的免疫力会大大降低,如果患者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其机体防御功能也会降低,这就要求在患者治疗疾病之前,医生会诊断出患者感染的是何种病原体,了解抗生素使用的具体特点,尽可能让患者少使用抗生素。

1.4观察组的护理方法

1.4.1心理护理

很多老年人在患有肺炎疾病的基础上还患有其它疾病,由于长期遭受疾病带来的痛苦,他们在情绪上会有较大波动,甚至出现心情烦躁、抑郁等状况。护士一旦发现患者情绪存在问题,会及时给予开导,提高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另外,护士还会向患者解释他们心中的疑问,例如康复状况、不良反应等。

1.4.2重症患者的特别护理

由于重症患者病情较严重,意识可能不清楚,并且无法单独下床行走,这些重症监护病人都会有专职的医护人员对其进行看护,这些患者病情变化比容易被发现,医护人员在看护过程中会做好详细记录,如果病人出现异常情况,护士会把具体情况告知医生。

2结果

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在心率、呼吸情况等方面的进行了观察,具体数据如下:

通过上表得知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前,心率、呼吸频率等方面并没有很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本院的护理后发现两组患者在心率和呼吸频率上具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血氧分压pa02值上,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了我院在2012年至2013年收治的30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一般常规护理和采取综合护理方法的患者各有15例,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观察组。通过观察对比发现,采取综合护理的患者不仅在心态上保持乐观态度,愿意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综合护理的治疗效果比常规护理的治疗效果好很多,通过综合护理方法可以减小患者肺部感染的概率,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等方面都属于正常状态[3]。

综合护理是一种全面的护理方法,并且适用性非常广[4]。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非常有必要,综合护理的实施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康复率,死亡率会大大减少,并且可以避免很多不利因素[5]。只要加强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综合护理,使患者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了解综合护理的重要性,这就有利于患者身体的康复[6]。

综合护理能够给老年肺炎患者带来最佳保护,在护理中,只要患者愿意积极配合治疗,患者身体就能够早日康复[7]。医护人员还要仔细观察患者的日常起居饮食于病情变化,积极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8]。有效的综合护理能够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有利于患者身体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舒卿.预见性护理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36):13

[2]赵焕,石寒冰,毕红霞等.年龄与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短期和长期死亡率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1):2285-2287

[3]楼巧珍,张荣,王巍.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俯卧位效果观察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22):131

[4]乔来娣,潘朝霞.集束化综合方案在老年重症肺炎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11):33-34

[5]曾萍.加强护理干预在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10):7-9

[6]陈月芬,吴艳梅.老年重症肺炎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和护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5):451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篇9

【关键词】急诊科;老年;昏迷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46-02

伴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各方面对老年人的关注力度越来越高,医疗护理方面也不例外。在急诊医学中,老年昏迷患者由于受年龄、身体机能下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通常有着发病急、病情严重以及病死率较高的特点[1]。因而,有必要对急诊科老年昏迷患者的护理对策进行探讨。

一、资料

本文在研究中选取我院急诊科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所收治的老年昏迷患者9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性老年患者51例,女性老年患者45例,年龄为60岁至81岁,这些老年昏迷患者平均年龄为73.8岁。在研究中将这些患者通过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

二、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老年昏迷患者在护理中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而对于观察组的老年昏迷患者则应用个性化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因为昏迷的老年患者的吞咽与咳嗽等容易出现障碍,这就增加了呕吐物与呼吸道的分泌物堵塞呼吸道的可能性,因而护理人员应及时快速的清除呼吸道,确保老年患者的气道通畅[2]。浅昏迷的老年患者可通过鼻导管进行给氧治疗,深度昏迷的老年患者则应适时采用的面罩给氧治疗方式,若在处理过程中存在给氧效果不佳的情况,可通过气管插管呼吸机的方式来对老年昏迷患者进行给氧操作。在对老年昏迷患者的给氧中,护理人员应实时监测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与血氧饱和度,进而避免低氧血症的出现。除此以外,还应针对老年患者以往病史等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个性化的护理方式。通过个性化护理方式的应用,减轻老年昏迷患者的心理压力,在维持患者心理平衡的基础上协助患者战胜疾病。

在疗效评价标准上,本研究以《急症诊疗规范》为依据,采用的是计分法,以老年患者的语言、意识以及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等作为基础来进行评分,起点的最高分不超过18分,满分则为28分。恶化指的是老年昏迷患者的病情愈加加重,积分减少或已经发生死亡的老年昏迷患者;无效指的是积分增加超过4分以上的老年昏迷患者;显效则指的是积分增加大于10分的老年昏迷患者。

四、讨论

因为老年患者的脑功能受到抑制而导致患者意识丧失与随意运动消失,使得老年患者出现昏迷,昏迷属于对刺激没有反映或者出现异常反射活动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老年昏迷患者的意识水平严重下降,呈睡眠样状态[3]。老年昏迷患者是急诊科常见的患者,有着死亡率高的特点。老年昏迷患者的急诊科护理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与护理经验范围较广。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护理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急诊科老年昏迷患者的护理呈个性化护理发展的趋势。对于老年昏迷患者来说,通常病情变化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因而计划性诊断、治疗措施以及护理对策相对来说较少。这就决定了护理人员在急诊科老年昏迷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多观察并勤巡视[4]。做到老年患者病情的变化能够及时发现,并进而做出相应的判断,采用相应的个性化的护理方式。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有较好的护理专业知识与护理经验,同时要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医学、心理学以及营养学等方面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进而为急诊科的老年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急救以及护理,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老年昏迷患者的急救效果。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急诊科对老年昏迷患者护理效果的高低对老年昏迷患者的急救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组比观察组的老年昏迷患者在急诊抢救成功率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简而言之,结合老年昏迷患者的实际情况,个性化的护理方式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提高急诊科老年昏迷患者的护理效果,因而有必要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珊珊,马桂琴.急诊老年昏迷患者265例病因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2(6);558-559.

[2]卢金凌.急诊昏迷患者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29);214-215.

[3]王晓荔.急诊昏迷病人的临床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01):43-44.

[4]郝晓娟,李红,许婷,潘娟.急诊科昏迷患者212例急救护理路径的探讨[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02):178-179.

作者简介: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篇10

告诉你,它既不是人均GDp最多的欧洲小国卢森堡(113533美元,2011年,下同)、阿拉伯半岛上的小岛国卡塔尔(98329美元);也不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GDp总量居世界第一,人均GDp也达到48387美元);更不是浪漫国度法兰西(人均GDp44008美元)……

而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东边近邻日本。

多年来,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一直位居世界各国前列。2011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日本女性平均寿命为83岁,男性为80岁,仍是世界第一长寿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其中的人均寿命排在最前面的也是日本,其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3,4岁[顺便要提到的是,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为73.5岁,排名第8位]。

对日本人均预期寿命之高,我们除了表示惊讶和钦佩之外,笔者以为,也应该学学日本在保护人民健康方面所做的工作与努力,认真应对老龄化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本文即是日本应对老龄化之做法与成效的一个简单介绍。

应对老龄化的日本立法

日本是在1996年进入了老龄社会的。但在这之前大约40年前,日本就开始通过立法来解决养老问题了。1959年,日本颁布《国民年金法》,采取国家、行业、个人共同分担的办法,强制20岁到60岁的日本人都参加国民年金体系。1963年,日本政府推出了倡导保障老年人整体生活利益的《老人福利法》,推行社会化养老。1982年又出台了全面推广老人保健设施的《老人保健法》,使日本老人福利政策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居家养老、看护的方向。这三项法律恰似三根支柱,支撑起日本的老年人福利保障体系。

为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日本建立了养老金保险制度。养老金保险制度由国民年金、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等组成。国民年金是日本养老金制度的基础,在日本拥有居住权的20岁以上60岁以下的所有居民都必须加入。个体经营者、无业人员等每月需交付1.33万日元,企业职工和公务员则分别加入包含国民年金在内的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缴纳金额为收入的17.5%,由职工和雇主各负担一半。这种“全民皆年金”的强制性保险措施,使所有连续25年以上参加保险的日本人,都能在65岁后领取养老年金,使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得到保障。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越来越多。为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从2000年4月开始实施《看护保险制度》。这个制度规定,市町村及特别区、国家、都道府县和医疗保险机构等为保险人,(40岁以上的人为被保险人),被保险人为了今后得到看护服务,须要缴纳一定的保险费。需要得到看护时,可以提出申请,经看护认定审查会确认后,即可享受看护保险制度所提供的不同等级的看护服务。被保险人只需承担看护保险费用的10%,其余部分由看护保险负担。

十年黄金计划

8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老龄化的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想,卧床不起需要照顾的老人剧增,而出生率却一降再降。劳动力的不足使更多的妇女走向社会,从而使家庭的扶育功能进一步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认识到有必要“确立综合的家庭对策”。1989年12月,日本厚生省制定了《推进老龄者保健福利十年战略》,即所谓的“黄金计划”。日本政府认识到,三世同堂的减少和家庭照顾、看护功能的弱化,有必要提出建立一种“无论是谁,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放心地、方便地享受切实而良好的服务”的社会服务体系。应该说,《十年战略》的制定标志着日本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政策又一次出现转变。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确定了日本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今后发展的方向。

《十年战略》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对家庭功能做了重新估计和认识,提出了既要“重视需要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又要“转变对家庭照顾、看护(功能)认识”的课题。它对以同居形式赡养老人的家庭做出了积极的评价,认为这种方式在保证被瞻养者的生活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指出,这种方式要“建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之上,如果照顾一方的家人感到是一种负担,而被照顾一方经常感到不便和不满,那么这种家庭赡养对双方都是不幸的”。因此,提出要从“没有(社会性)上门服务情况下勉强进行的家庭赡养”向“适当活用(社会性)上门服务的家庭赡养”转变。针对与日俱增的独居老人和老年夫妇家庭的照顾、赡养问题,提出了增加家庭服务员,强化上门服务,通过充实保健、医疗、福利服务,“使卧床不起老人为零”的方针。第二,明确了实施福利服务的主体。规定由市盯村一元化负责实施上门服务和提供福利设施服务。因为市盯村贴近居民生活,了解实际情况,由市盯村具体实施福利服务,一者可以急人之所急,二者有利于社区福利的形成与发展。第三,《十年战略》总经费的1/3为民间投资。虽然《十年战略》中没有直接言及以市场为基础的民间福利服务,但1989年版《厚生白皮书》中则有一章专门论述民间服务健全发展的问题,说“日本试图走一条国家与民间相结合,政府与社区相结合,社区与家庭、个人相结合的道路”。

老年健康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