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4:55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实践教学“激励、帮扶、分层”

一、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激励、帮扶、分层”实践教学探研缘起

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应用型学科,对学生的新闻采、写、编、评、摄等动手能力和时代的创新意识要求甚高。

综观当下我国高等院校新闻采访学课程的教学现状,“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一所由多民族学生组成的民族院校,由于大多数学生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适应性不强,新闻素养普遍较低,再加上旧有的教学模式造成理论和实际工作严重脱节,其实战能力不强。

本课程教学团队曾经对回到民族地区及其他地区就业的毕业生进行了长达5年的跟踪回访,发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实训实践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一般表现为: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尤其是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不强,且缺乏创新能力。所以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应该从重视民族特色方面展开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内容应“与当地的地情、民情和媒体特色发展相结合,使所培养的新闻人才能够满足媒体的需求”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对地域文化、当地民族传统习惯和知识的学习;积极与地方媒体进行合作教学;了解当地媒体特征、媒体需求、媒体发展模式,为今后的成功就业提供保障。

二、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激励、帮扶、分层”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激励教学法

追溯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从要素结构的演变角度看,主要有两条线贯穿其中:一条是以教师为中心,源于夸美纽斯(捷克)――赫尔巴特(德国)――凯洛夫(前苏联)等,其课堂结构基本属于讲解(教师)――接受(学生);一条是以学生为中心,源于杜威(美国)――布鲁纳(美国)等,其课堂结构属于‘创造情境――发现探索’。”②本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比对、梳理上述“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主导作用”和“重视学生惰性”理论的利弊,结合二者之间互为作用的关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激励教学法。

激励教学法是本课程教学团队根据西北民族大学学生生源广泛,民族成份众多,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不强等特点,根据设定目标(问题),激励学生发现、探索实践内容,设计“动脑、动手、动嘴、动腿”等实践教学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并从中发现、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口语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以增强他们的文化归属感和心理归属感,使他们在“创造情境发现探索”的激励作用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其动手实训实践能力。

(二)帮扶教学法

近代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在其掌握的学习理论(1986)里认为:“只要对三个自变量(知识准备状态、情感准备状态、教学质量)予以适当注意,就有可能使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达到掌握水平。”③该理论在矫正学习障碍学生,帮助学困生提升学习能力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团队针对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非汉语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教育贫困地区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散混合互补”的教学方法,即将这些特殊情况的学生一一分解、混合到“新闻采访1+1男女搭档课堂技能实训优化小组”和“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中,让他们在实训实践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三)分层教学法

关于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国内外学者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我国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S・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④

由于西北民族大学学生的地域性、民族性、跨文化等特性,本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组建“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新闻采访1+1男女搭档课堂技能实训优化小组”,以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为圭臬,在实践教学内容上进行分层设计,力求使学生在实训机会、实践频率、动手能力等方面实现共享共赢。

三、“激励、帮扶、分层”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以“赛事、项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其学习、实践的热情和主动性

1.积级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院校和社会各界组织的“新大赛”。

德国著名民主教育家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本领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往往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只是被动地去学习,这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活动往往只重知识讲授,缺乏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往往是期末考试后给学生一个成绩就算结课了,这就导致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知识点,而轻视实际操作,从而产生一批高分低能的“尖子生”。本课程教学团队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摸索,将各类新闻大赛和新闻教学紧密相连,以比赛“激励”带动学习,带动学生练习新闻采访基本技能,比如“黄河新闻奖”“民族杯摄影大赛”“单车摄影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等,这些比赛分别与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摄影、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课程相关联。这种训练方法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关注社会,为以后走上新闻岗位做好基本素质的准备。

以比赛“激励”带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其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它把新闻技能训练的内容和各种赛事相结合,用比赛代替了原来各种零散的实践训练,这种赛事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经过这些赛事的洗礼,学生们就能明了当前传媒的内容要求、形式要求,使他们能够和业界的专业要求无缝对接。而且比赛不仅仅局限于校内,还包括一些国际性大赛。

以比赛“激励”带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理念,大胆提出让学生“在比赛中掌握技能,在实战中得到提高”的教学思想,只有在这样的“仿真”实战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体会自己和一线新闻工作者的距离,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训练积累宝贵的经验,从而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不断取得进步⑤。

2.积级组织学生开展新闻采访实践项目。

组织学生进行新闻采访实践训练,首先要进行专题项目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激励形式,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运用采、写、编、评、摄等“融媒体”技能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项目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闻采访学的项目实践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案具体为:

第一,根据实践教学目标,新闻采访学课程可以分为基本技能技巧模块、新闻采访思维活动模块、新闻采访呈现模块。第一模块主要解决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各种新闻采访技能熟练地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培养学生的新闻采访能力;第二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对新闻价值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采访创新能力;第三模块主要解决采访技巧与新闻采访思维活动的“融合”创新,培养学生新闻采访的综合创新能力。

第二,三个方面同步进行。一是利用网络平台构建采访实训项目,保持课程内容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新闻采访课程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优势,建立课程的网络学习型平台,诸如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内容设计。二是以实践教学项目为依托建立实教训教学基地。三是围绕实践项目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新闻采访活动。比如2016年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共同开展的“重走范长江之路・甘肃段”大型新闻采访活动,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反响,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本课程教学团队在践行实践教学项目中始终坚持项目设计的“学生主导性”、项目过程的“完整性”和项目技能的“融合性”。

(二)以“分散混合互补”的学习小组展开实训实践,帮扶学生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助共赢”

1.遵循男女混搭、民族和地域混杂、兴趣爱好趋同的原则,将学生建成若干个“新闻采访1+1男女搭档课堂技能实训优化小组”,展开多元化、跨文化的帮扶学习。

本课程教学团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生源地、性别、民族身份及爱好、兴趣、特长等,据此按照男女混搭、民族和地域混杂、兴趣爱好趋同的原则,将学生建成若干个“新闻采访1+1男女搭档课堂技能实训优化小组”。该小组主要完成新闻采访课程的课堂技能实训任务。如每一单元的理论课程结束之后,为了印证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为了解答理论在实践中的“灵活”及“变通”,“新闻采访1+1男女搭档课堂技能实训优化小组”将要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实施“寻找新闻线索”“讨论新闻采访选题”“进行采前准备”“设置采访问题”“讨论新闻采访方法”等一系列新闻采访实训活动。一般情况下,“1+1新闻采访”实训小组主要在校园和周边社区进行新闻采访实训活动。

通过“1+1新闻采访”实训小组的合作实践学习,学生在充分展示自我自信、一起分享成长喜悦的同时,不仅进行多语言、民族习俗、民族知识的相互学习,还锻炼了学生一起面对解决各类采访疑难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团体合作的精神。

2.遵循男女混合、民族和地域混杂、才能倾向、性特征等诸方面的异质性,组建“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

本课程教学团队依据学生人数,遵循男女混合、民族和地域混杂、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基础知识水平等诸方面的异质性,组建6~8人的“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该小组主要完成教师每周布置的课外新闻采访任务。其特点是:以实践前行反过来检验课堂的理论知识,实现新闻采访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对接。其采访范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囿,一般是灵活机动,随时出击。

除此之外,“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还承接校内校外的新闻采访实践项目,不仅要积极充当社会大众媒体“通讯员”的角色和参与完成教师的课程教研项目,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向校园媒体发稿以及完成学校各类新闻赛事的新闻采访策划等实践项目。

6~8人“新闻采访创新实践课外小组”的组建,不仅使学生在“激励、帮扶”的语境中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团队的力量,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语言表达、交流和活动的机会,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品格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及团队精神。

(三)以“基础采访技能层、中级采访技能层、高级采访技能层”促进“专业课程学习专业课程实践”的良性循环

通过对新闻采访学实践课程的内容分析,历经数年的实践教学,本课程教学团队尝试对新闻采访学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从而实现学生循序渐进实践能力的提升,渐入采访艺术佳境的飞越。

1.基础采访技能层。通过课堂ppt直观演示和课程案例实训法,主要实训新闻采访的基本原理、新闻采访的分类及其新闻敏感、新闻采访规程等的训练。

基础新闻采访技能层是新闻采访学课程实践教学浅层次的知识建构和技能习得。要求学生明晰新闻采访的流程,并掌握相关的采访方法和技巧,属于新闻采访学实践课程内容分层设计的第一层。

2.中级采访技能层。通过“每周播报”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和挖掘新闻线索、培养新闻线人的能力;通过“每周焦点”对学生进行新闻采访选题、采前准备、接近采访对象、设问提问、选择采访方式等重点内容的实训。本层通过“1+1新闻采访”实训小组实现了新闻采访从技巧到能力的过渡。这是新闻采访学课程分层设计的第二层。

3.高级采访技能层。通过“模拟新闻会”、每年一度的“三下乡”新闻实践和各类新闻赛事活动及新闻实践项目的实战演练,进行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和目标新闻产品的创作。任课教师收集好课程目标新闻作品后,进行评审,最终将优秀的作品推荐到业内的相关赛事和大众媒体去参赛和发表。这是新闻采访学课程分层设计的第三层。此时,新闻采访完成了从技巧到艺术的飞越。

学生通过这一层级的实践实训,打通了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和非线性编辑等专业课程的“关节”,所学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另外,绝大部分学生对新设备、新技术的探究能力和融媒体的认知也有了提高⑥。

四、结语

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激励、帮扶、分层”实践教学探研,是在前人论述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实践课程的改革思路,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粗浅尝试。需要说明的是,文中的实践课程设计及应用设计只代表本课程教学团队的浅尝体验,其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和新方法,谨请与各位同行商榷。

注释:

①银燕.探析内蒙古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方法[J].传媒教育,2016(5):14.

②罗玲.“激励教学法”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39.

③邵立斌.农村初中小班化英语教学中开展帮扶学习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12):106.

④蔺燕.民族学院分层次分类型教学研究[D].2014年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

⑤汤文靖.新闻学专业“以赛促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以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为例[J].大学(研究版),2015(8):44-45.

⑥吕永峰.基于“分层设计+模块教学”的传媒类专业课程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1):261-262.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篇2

“行知模式”的理念与实践环节设计

新闻学概论作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入门课,在大多数学校都被安排在一年级新生的课表当中。其作用有三:一是引领学生掌握新闻学基本理论、了解新闻业基本规律、概况和业务的导航作用;二是指导学生专业学习的路径和方法;三是激发学生热爱新闻传媒业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作用,这也是新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这三个作用如何通过教学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得以体现呢?

新闻学概论是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入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通常,新闻学概论课的授课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学模式是从认知到实践的“知行模式”。但是对于初涉者而言,诸如“新闻价值”、“新闻的客观性”、“新闻自由”等一些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如果缺乏亲身实践,缺乏对新闻行业的接触和了解,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也就难以脱离浅显的层面。

另外,由于不同地域的媒介发展水平极度不均衡,因此,初入大学,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的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媒介接触和使用上的差异很大。如果还是停留在课堂讲授,新闻学就将成为“象牙塔新闻学”,这直接表现为相当一部分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接触新闻学不久,就开始对专业丧失兴趣。

行知模式的理念

知与行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古老的认识论范畴。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行先于知,由行而致知,行是知的基础,行高于知等见解,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荀子主张世界是可知的,知行统一,“行”是基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意为行重于知,行是知的目的和完成。朱熹进一步解释说,“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意思是说知而不行,体会不深;见之于行,则认识更明,知行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不可偏废。王夫之则强调知行统一:“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所行”,强调行对知的决定作用:“行可兼知,行高于知。”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就其现代意义而言探讨的其实就是认知和实践的关系。特别是王夫之明确提出的“知行相资”的命题,对知行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阐述对于新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他的“由行而行则知”的“行知观”和“由知而知所行”的“知行观”,正是今天我们新闻学教育中应该提倡并坚持的教学理念。我将王夫之的先“行知”后“知行”的行知观借鉴到新闻学的教学中,并总结为“行知模式”。

“行知模式”的关键是先实践,后认知。即通过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再回到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的认知和提升。

“行知模式”的实践环节设计

“行知模式”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作为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下的能力: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领会并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理论的能力;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这些能力也正是“知行并重”的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1.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堂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对一些新闻传播现象进行课堂讨论)、媒体参观(如参加节目录制)、专业讲座和实践作业。将全班同学分为固定的小组,课堂讨论和一些集体作业都按照小组进行,小组发言人由小组内成员轮流进行。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实践作业是“行知模式”的重要路径。主要训练学生发现与概论说明问题的能力。

2.实践作业内容

实践作业灵活而富有挑战性,意在帮助学生快速找到新闻专业学习的路径与方法,提高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问题研究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

个人作业和集体作业配合教学内容进行布置。个人作业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着意于独特视角、观点的发展;集体作业侧重培训学生团队分工与协作的能力,并着意于作业整体综合的高水准。集体作业要求小组成员以ppt形式进行课堂发表,个人作业提交书面作业。下面是一些个人作业和集体作业的内容与设计:

讲授新闻行业时,布置个人作业,请每位同学采访五个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了解他们对新闻行业的看法,要求提交采访记录、提供采访人的联系方式。通过采访增加大家对新闻业的感性认识。考核重点不在采访技能上,而在于增强学生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的能力,是否能够找到需要的采访、调查对象。

讲授新闻价值和新闻选择时,布置集体作业,请学生选择同一天的不同媒体进行新闻内容的分析,比较不同媒体对新闻的选择和处理。讲授媒介改革时,布置集体作业“南方周末历史梳理与评价”。出发点在于既让学生从个案入手了解一个媒体的发展史,同时又通过个案透视整个报业的发展情况。结合同学的研究结果,再进行评价和补充,使学生对业界的情况有了感性的认识。

“行知模式”的教学案例“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生情况调查”

给学生提供1999―2000级已经毕业的学生联系方式,要求这些一年级学生就“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生情况调查”独立设计问卷,并提交采访和调查报告。目的在于通过采访已成为“媒体人”的学长增加对专业学习的热情,消除恐惧、不适和陌生的感觉。从提交的调查报告来看:第一次成功的采访经历不仅让大家很兴奋,而且通过与学长的接触为大家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窗户,比如“其实每天看教科书上,反复强调新闻真实,总是感觉很遥远,这次采访才让我真正明白原来主观主义总是在不经意中使我们的报道失去真实”;“由于堵车,我迟到了……我将永远铭记老师的一句话‘永远要比采访对象早到’”。下面是学生的一份采访流程,这个流程再次证明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它提醒我们充分尊重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准备工作:

从班委处得到师姐的联系方式后马上开始联系,得到许可

与师姐商定具体采访时间和地点

上网查询师姐所在单位的具体情况并购买该报社报纸作研究

摸清乘车路线和所需时间

采访提纲准备:

熟悉广告班设计的本科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

自己准备问题单,包括大学期间生活、学习的具体方法和能力培养,以及就业后对于新闻工作者的特殊性及工作中对新闻人职业操守与道德的理解

采访过程:

2005年11月23日下午5:00来到中国××报社,在师姐的办公室开始采访工作

请师姐填写了调查问卷

按照问题单进行了提问,并记录关键词句

随师姐参观了报社的一些部门,并听她介绍报纸的采编至出版的流程,下午6:00结束采访

采访收获:

此次采访收获很大,第一次以一个采访者的身份接触一个有经验有资历的新闻工作者,也是第一次真正接触现实中的新闻工作。在采访工作中锻炼了自己的表达、写作能力,获得了新闻学入门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同时得到了关于如何度过大学生活的诸多启发。

CCtV和凤凰卫视媒介公信力比较

这是一项集体作业,训练目的有两个,第一请同学了解什么是公信力,如何进行公信力研究;第二,请学生在CCtV和凤凰卫视媒介公信力比较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媒介环境和影响媒介发展的媒介政策,从而客观地评价媒体。选择这个项目的每一小组均经过了资料搜集整理,问卷调查、采访,数据分析的过程。其中一个小组还委托香港理工大学学生完成了香港地区的调查。

从作业结果来看,学生对公信力的概念有了比较明朗的认识,对国家电视台CCtV和境外台凤凰卫视的体制和运作方式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而且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及调查的数据得出了比较信服的结论。他们甚至在作业的最后写下了这样的结尾段落:

虽然我们作业最后把两个电视台的公信力平均分算了出来,虽说有根有据,但是我们认为是不科学的,原因如下:

……

第二,接受调查者的学历和职业集中;

第三,网上的资料可靠性不强,比如观点一边倒;

第四,数据统计不科学,统计时没有考虑年龄、职业和性别等因素;

可以看到,结题报告中已经开始对作业本身及结论提出了质疑并展开了思考。而这些如果不是在行知模式的前提下,恐怕是既抽象又难以在课堂空间内实现的,尤其是对于一年级新生。

“行知模式”的教学效果

“行知模式”的教学实践使得新闻学的课堂活跃而充满乐趣。对于学生而言,新闻学不再枯燥,而是充满挑战和活力的应用型学科,激发了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科的激情与投入。学生的反馈也表明“行知模式”较好地完成了我们在前文中所提到的新闻学概论的教学任务:

在“新闻学概论”这门课上,我们学的不局限于课本,而是早早地触及新闻人那神圣的领域,感受与学习着专业知识与职业精神。

学生对集体作业方式非常认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很多同学学会了制作ppt和使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已经能够初步利用媒介技术提交不同形态的研究成果。集体作业培养了大家的团队精神和表达沟通的能力。课堂作业发表、作业点评也增强了大家的独立思考能力,从刚开始“跟着感觉走”到能够用专业眼光进行分析,这就是一个由行到知,再从知到行的知行相资的过程,一个通过实践来认知新闻规律、新闻业务的过程,一个对已学知识进行吸收与应用的强化过程。正如学生所言:“在采访、调查、节目录制、媒体参观等实践环节,实践了老师关于先行后知,实践结合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思路。现在一有问题,首先会想搜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

虽然没有用新闻传播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将学生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行知模式”的效果研究,但一个教学事例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行知模式”在新闻学教学中的作用。我给三年级学生开设的新闻报道专题,带领学生对郊区的“黑出租车”进行采访。他们之前上的新闻理论课、新闻采写课也有课堂讨论和采写实践,但是“纸上谈兵”多,实地采写少。实地采访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很多同学因为惧怕、胆怯而放弃采访。“其实,我对黑出租背后的故事充满了好奇,但初来乍到,完全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不知道该如何打破僵局去跟一个完全陌生的人交流,更没有胆量和勇气上前去采访。”相比之下,刚入门的学生反而能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一系列的调查和采访。通过实践作业,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资料搜集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和独立进行思考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不同学校开设的此类课程稍有不同,如新闻理论、新闻学原理、新闻学概论、新闻学导论、新闻传播学基础等,但教学大纲大体相同。通常开设在低年级的,是新闻采访、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课程的先修课。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学校媒体;中职;新闻文体;实践教学

更加注重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突出特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能力培养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①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应该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语文应用能力为中心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所有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都应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和学生素质提高。新闻文体文章是当前中职语文教材中所设置的的应用文文体之一。“新闻文体作为一种应用文体,是报道者对事实发现、选择、加工、处理的过程”。②只有在一系列的采访、辨别、写作、修改、评论等实践活动中,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当前,中职学校普遍都有校报、网站等学校新闻媒介,刊登了大量有关学校内容的新闻文章,这给组织开展新闻文体教学,创设从新闻采访到新闻写作、从刊发作品到评论新闻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提供了可能。现就结合学校实际,借助学校新闻媒体,创设实践教学全过程,探索新闻文体教学模式的实践,谈谈自己做法和体会。

一、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校报

新闻贵在“新鲜”。新闻的“新”指时间新、内容新,新闻报道的是新近出现的事实,是新人、新人、新气象、新经验、新问题、新思想、新趋势等;新闻的“鲜”,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具有鲜活的个性、奇特的表现,能引起人们兴趣。”③新鲜性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学校媒体刊登消息等新闻作品所写的都是学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这更增加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尤其是有关自己及自己同学、自己老师、自己班级的新闻作品大家都会争相阅读,甚至会看好几遍,这种阅读热情是其他文体的文章所不能达到的。

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大动力。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家对自己相关或相近的内容的新闻作品阅读兴趣高涨这一现实,将学校报纸人手一份发到学生手中,对大家普遍感兴趣的新闻文章,引导学生精读、细度,并结合教材新闻文体课文的学习对校报上发表的典型新闻文章进行讲解分析。通过不断地阅读学习,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地提高自己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同时也解了新闻的及时、准确、真实、简洁等特点,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新闻六要素,明确了新闻结构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进而熟悉相关的新闻知识,掌握新闻的基本写法,为进一步开展新闻文体写作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校内采访

新闻从哪里来?新闻主要通过采访获得。采访是新闻写作者为掌握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柯天在《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中指出:“采访是一种应世最高的艺术”,说明新闻采访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问。采访什么样的人?怎样采访?问怎样的话?需要事前最好充分的准备。“被采访者回答问题的深度、广度和生动性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记者知识范围和理解能力的判断,取决于记者的采访准备是否充分以及对采访的态度。乃至其提问的语气、措辞、结构、肢体语言等。记者的每一次采访都要经过采访对象的考试,采访成功与否,就要看他的提问艺术”④。通过这些介绍,我们看到新闻采访过程,就是一个与人交往过程,是一个很好的交流互动机会,这对训练学生的对话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能力大有裨益。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学校校报或学校网站记者的身份,对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学校、班级中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先进人物进行采访,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人物成长的经历,为写作新闻准备素材。

三、精心指导学生进行新闻写作

“新闻是及时迅速地(甚至与事实发生同步进行)来反映现实的变动。一条新闻,一旦误了时间,成了明日黄花,那就失去了效用”⑤。学生经过采访积累了充分的素材后,要及时组织学生开展新闻写作。写作过程中,老师要结合在课文新闻文体学习和阅读学校报纸的典型文章,掌握的新闻要素、新闻文体结构,按照文体特点来开展新闻写作。

从新闻事实发生到在新闻媒体上,是一个迅速紧凑的过程,这就需要写作者反映及时,行动迅速,业务素质较强,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更需要较强的写作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新闻的写作,才能在最短时间在媒体发表赢得时间。这种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新闻写作就像考试中在规定时间完成作文一样,非常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若经常这样完成新闻报道的写作,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很有益处的。

四、及时在学校媒体刊发学生作品

新闻写作完成以后,我们要尽可能地在学校报刊、网站等媒体刊发学生的作品,看到自己作品在媒体发表,这无形中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和肯定,有的学生甚至会铭记一生,这更坚定他练习写新闻的信心,进而全面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的新闻作品在学校报刊网站上发表后,教师要跟上组织学生开展新闻作品评论,让大家对自己同学的作品开展评论,大家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好的方面肯定,不足的地方改进。作者依据大家的意见,认识到自己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同学们看到自己身边同学的新闻作品变成报刊文章,会跃跃欲试,自己也会暗下功夫。这样良性互动,既锻炼大家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为新闻文体教学营造了良好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得到提高,新闻文体教学的实践性特点特得到充分体现。

能力和素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锻炼提高。我们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应该借助学校的新闻媒体资源,结合教材新闻文体作品教学,精心设计新闻文体教学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语文应用能力,以达到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S].2009.

[2]季宗绍等.新闻采访与写作[m].复旦大学大学出版社,2006.

[3]季宗绍等.新闻采访与写作[m].复旦大学大学出版社,2006.

[4]季宗绍等.新闻采访与写作[m].复旦大学大学出版社,2006.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篇4

【论文摘要】本文从确定评价内容是科学评价学生学习的关键入手,提出在确定新闻学专业学生实务课程评价内容时,应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四个方面出发,并注重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近年来,我院新闻学专业实务课程的学习评价方式一直在进行改革,改革环节涉及课堂教学和期末考试。实践证明,我们正在探索的这种学习评价体系,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对原来的学习评价方式改革的过程中,笔者越来越意识到确定恰当的评价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的关键。

一、确定恰当的评价内容的重要性

1.恰当的评价内容是实现评价目标的重要途径

对于新闻学专业实务课程来说,评价目标的达成,必须借助恰当的评价内容。

我院新闻系杜萍老师在教授新闻采访这门课的过程中,将这门课程的学习评价目标细分为五个部分:其中之一是学生的专业习惯养成,为了实现这一评价目标,她设计的评价内容为“课前新闻播报及解析”借助恰当的、具体的评价内容,新闻采访课的整体的评价目标才能实现。

2.恰当的评价内容是确定评价方法的重要依据

教学评价的方法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为完成教学评价任务所采用方法,教学评价方法的选择必须受到教学评价内容的制约。笔者在教授新闻编辑课的过程中,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新闻编辑实践需要,设计了修改问题稿件这样一个具体的评价内容,这样的评价内容,决定了我们选择的评价方法只能是学生亲自动手修改相关问题稿件。

3.恰当的评价内容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工具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恰当的评价内容。我院新闻系张荣花老师在教授广告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她从广告行业实际出发,设计了由学生成立广告公司,模拟广告公司相关工作环节和工作内容,进行实际运作,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分组成立部门齐全的广告公司,根据课程教学进展,教师设计的消费者分析等评价内容,既属于教学大纲要求内容,又密切联系实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恰当的评价内容是评价主体有效实施评价过程的重要保障

评价主体有效实施评价过程的重要保障就是恰当的评价内容,新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的成效,如果内容设计出现偏差,评价客体就可能产生抵触心理,学生中任何一种负面情绪,都会影响评价主体对评价过程的有效实施。

二、恰当的评价内容通常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新闻学专业教育通常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以,新闻专业实务教学的评价内容,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选择: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新闻学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与专业实务课程有关的概念性、规律性的内容,又包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涵盖人际交流、安全等各方面的生活常识。

在基础知识的范围内确定评价内容的时候,通常只能从全部基础知识中选取代表性的、最典型的知识进行测试,以此判断学生对全部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例如对于新闻编辑课版面设计这部分内容来说,版面编排手段就属于基础知识,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版面,必须涉及到每一种编排手段。学生在设计版面的过程中,既要熟悉版面编排手段的具体内容,还要熟悉版面编排手段的不同呈现形式以及如何把版面设计的好看,这样一来,学生围绕版面编排有关的知识的学习情况都得到了展示。

2.基本技能

一个合格的新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一方面包括例如会进行新闻采访并写作新闻稿件等;另一方面包括具备参与日常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特别是人际沟通的一系列技能。

例如我院新闻系杜萍老师在对学生新闻采访课进行评价时,设计了“采访模拟”这个评价内容,实际上就是对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的采访技能的评价。在这个评价内容当中,她设计了三个考核指标:第一,参与度;第二,合作精神;第三,模拟表现:是否能准确的进行采访对象的选择和问题的选择?采访时机是否成熟?是否具有好的应变能力。这三个考核目标对学生运用所学的采访的基本技能和人际交流的基本技能同时实施评价,而且在“采访模拟”之前,有相关的大作业锻炼学生进行新闻采访的能力,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采访能力。

3.创新能力

“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是新闻从业人员对自己创新能力的形象化表述。

笔者在新闻编辑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撰写一份正规的报纸设计方案,既是对相关媒介产品设计的评价,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要完成这样一份作业,学生除了要知道报纸设计方案所包含的内容,还要搜集并分析相关资料,在这个前提下,为自己所设计的这份报纸找到新的市场空间,并设计自己的报纸的办报方针和编辑方针,设计报纸的具体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工作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

4.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就是实际动手能力,这里的实际动手包括熟练做事和解决问题。体现在新闻编辑课上是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媒介产品,选择稿件,处理标题,配置稿件,设计版面这一系列实际工作实现的,而且这当中每一项工作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自己处理或者与组员协调合作处理。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

三、恰当的评价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新闻专业实务课程在确定评价内容时,应该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就业能力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评价主体设计评价内容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院新闻系张荣花老师在对学生学习广告学课程的情况进行评价时,设计的一个评价内容是要求学生去查找广告公司的相关情况,学生在查找的过程中,不但了解了特定广告公司的情况,也了解了大部分广告公司的情况,对广告公司就有了一个较为丰富的认识。搜集相关资料实际上就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这个评价内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学习能力。

2.个人管理能力

在设计学生学习评价内容时,要充分认识到个人管理能力不仅仅包含个人与工作有关的行为的管理,还包括对个人的心理和情绪的管理。新闻专业实务课程在设计评价内容时几乎都会涉及到个人独立完成的作业而且都会有相应的业务要求和时间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任务,克服自己业务上、时间上、情绪上等各个方面的困难,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个人管理能力的过程。

3.团队合作能力

新闻实务课程采访、编辑、广告学等都会涉及集体作业,集体作业要求学生必须与他人进行合作。如何与他人就分歧进行有效沟通?如何与他人配合完成集体作业,这个过程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评价主体在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进行评价时,要用心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以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斌华著.学生评价——夯实双基与培养能力[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1.

[2]李方主编.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2007,1.

[3]若文编著.新闻编辑能力训练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2.

[4]郝贵生著.大学生学习理论与方法[m].人民出版社,2010,1.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实践教学;核心课程;人才培养职称zclunwen.com/

一、问题的提出2007年8月1日《中国青年报》上《成本低敛钱快范长江认作潘长江中国高校新闻类专业泛滥》一文中引用了这样的数据:“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进入21世纪以后,新闻传播类专业不仅在一些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政法类、农业类、体育类院校普遍设立,在一些地级城市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也纷纷涌现。到了2006年,全国已有46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点661个,在校生达到13万余人,每年的毕业生由20世纪八十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人。”[1]李良荣教授在2010中国教育传播高峰论坛上也提到,30年前,全国开展新闻教育的高校只有3家,现在已发展为850余家,与每年新闻单位的人才需求相比,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且这一局面将长期存在。

据笔者的了解和研究,专业数量的激增并没有带来专业人才的适销对路,其中原因之一是在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很多高校出现了照搬名校经验、缺乏明确专业定位的尴尬局面。在具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很多高校都是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一本权威的教材,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如同空中楼阁般的知识框架,最终以闭卷考试作为课程学习的结束,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实践特殊性以及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特殊性。

以下,本文将以专业核心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为例,探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的改进。

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理念(一)专业核心课程的清华模式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是我国部级精品课程,他认为该课程是解决“故事在哪里?”这个核心问题的。他认为,记者不仅会报道突发事件,更会报道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不仅见木,更能见林;不是简单地报道表面的事实,而是报道更能接近真相的事实;不仅能写作5个w,更能回答报道的意义;不仅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更能让读者看清事件的本质。

李希光教授在他的课堂上告诉学生,培养一个好记者的标准要具备以下要素:1.对新闻报道充满了激情;2.对新闻理解充满了理性;3.有社会责任感;4.有新闻道德;5.有强烈的好奇心;6.有怀疑精神;7.有一个批评态度;8.有敏锐的观察力;9.高超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理念李希光教授的教学理念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的。结合当前在广播电视新闻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学习的开端,作为教师务必要给学生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学新闻?我要学什么样的新闻?我要怎样学新闻?我学了新闻之后可以做什么?据笔者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一般是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作为核心课程,历时一学年,主要向学生讲授新闻采访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往往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目标还没有形成成熟系统的认识,对于新闻报道、新闻职业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对某些著名记者和主持人的喜爱等方面。在课程学习中也会以课本知识为主,所以,如果教师在这个阶段只是机械的灌输给他们课本上的概念定义的话,那么他们也只是模模糊糊的接受所谓的方法技巧,而缺乏纲举目张的学习理念,不能帮助他们尽早的树立职业目标。所以,在学习技巧和方法之前,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关于培养学生自主树立专业学习的整体观念,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在课程的开始,首先介绍本门课程的性质、教学内容和特点。其次,在课堂上请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并把自己的意见写下来。再次,请他们观看电影《楚门的世界》,并借此引发思考与讨论———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媒体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和影响,我们要做怎样的电视人?最后,教师在课堂上把他们的意见和讨论发言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大众传媒特别是电子媒体以及新媒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传媒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作为传媒人要遵守专业理念与职业规则,在课程中我们会具体学到很多新闻报道的方法和技巧;另外一方面,媒体还要积极发挥社会公器的职责,促动社会信息传播交流的平等与和谐,而不是成为危害社会正常秩序的反作用力。这是我们在掌握了方法和技巧之后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最后,一名合格的记者要对社会生活保持高度的敏感和关注,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和别人平等真诚的交流。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培养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实践教学方法限于师资力量和硬件条件等限制,很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都是以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课堂讲授为主,该课程的实践特殊性得不到体现。为此,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一)课堂实践教学

1.课堂5分钟现场报道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平时对新闻报道的关注程度较低,对社会信息变动缺乏专业敏感,在采访交流中存在语言表述拖沓,意思表达含混等问题。为此,笔者特意在课堂上设置了课堂5分钟现场报道环节,强化学生关注新闻、把自己当成记者进行新闻报道的意识和动力。

对于刚接触专业实践课的新生来说,一下子让他们进入专业记者的状态未免有些困难。为此,笔者在开课初始的一段时间,先让学生尝试从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中找到他认为是有新闻价值的一条新闻,然后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把这条新闻说出来,特别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念”新闻,而是要自己用一到两句话“说”新闻,并告诉别人这条新闻的价值点体现在哪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关注新闻、寻找新闻价值要素、自己组织语言并现场表达的能力。

在课程进入到中后阶段,笔者尝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现场出镜记者,在课堂上根据媒体已有报道进行再次报道,提醒他们注意自己是在运用电视语言,电视画面和现场主持的相互作用、现场出镜主持的语速、仪态等。此外,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由于紧张不敢尝试,笔者还建议这样的学生在课下用DV等数码设备把自己的现场报道拍摄下来,带到课堂上进行播放。

此外,学生在逐渐熟悉了电视现场报道方式之后,还可以自主选择、设计报道新闻的形式或评论新闻的内容,形成自己的风格。不管事哪种方式,每次课至少有5位同学要进行5分钟现场报道,报道结束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总结。

2.案例教学加情景模拟教学

(1)案例教学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授课过程中,笔者搜集整理了国内外大量的新闻报道实例,特别是在讲授新闻采访部分的时候,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了《新闻调查》、《面对面》、《新闻1+1》、《鲁豫有约》、《康熙来了》、《60分钟》等节目以及奥运报道等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让学生学习其中的报道方法特别是记者和主持人如何与同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能力。同时,笔者也会提供一些存在问题的采访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采访方法。

此外,笔者在教授新闻写作部分的时候,除了上述电子媒体案例之外,还结合了大量的平面媒体案例,让学生根据报纸、杂志的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比如对《南方周末》上的深度报道进行分析、对本地都市报上新闻标题和内容的评价等。这个环节也是跟前面提到的课堂5分钟现场报道环节联系在一起的。

(2)情景模拟教学

在采访部分的教学中,笔者会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情景模拟训练,让学生尝试进入角色。比如在讲到采访形式中的新闻会时,在课堂上笔者会给学生观看一些重要新闻事件的新闻会录像,例如“70码飙车案”发生后的杭州市公安局的新闻会等,然后让学生总结新闻会的流程,记者提问的要素等。其次,笔者还发动学生模拟新闻会现场,根据某一新闻事件由他们自己担任新闻发言人和记者,进行实际问答。在此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很好地调动了起来。会结束后,由学生点评以及教师点评。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邀请新闻媒体的记者或其他相关教师作为嘉宾、发言人,走进我们的课堂,针对某一领域的问题在课堂上接受学生的现场访问,这样的练习比起学生之间的互相配合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在课下更加积极认真的准备。

我们还尝试让学生模拟电视访谈节目,不一定照搬现有节目,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确定节目样式,搜集背景资料,设定选题,拟定采访提纲,扮演角色。学生在课堂上模仿《面对面》、《鲁豫有约》等,虽然涉及的话题以校园生活占多数,但是在这样的训练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节目的基本流程,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现场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笔者还尝试在课程接近尾声的部分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让他们来上一节采访与写作课。他们可以自己选定授课的内容和方式,老师来担当学生听他们讲课。尽管有的学生会紧张甚至是在提问同学时笑场,但是这种情景也是让学生体验实践的方法之一,学生还是比较认同这种体验的。

(二)课外实践教学

1.校园采访报道实践以新闻采访部分的教学为例,按照课程进度的安排,教师向学生介绍了采访准备、采访方式和采访技巧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逐渐引导学生在校园之内寻找选题,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各项工作的准备。在课时安排上也是尽量把学生实践操作和课堂展示作品排在首位。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尽管在课堂上增加了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但是这些毕竟都是在人为设计的前提下进行的初级实践,学生只在课堂上学到了这些的话,还缺乏进行采访写作的亲身经历,无法准确的知道自己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哪里。

以学生的第一次分组采访作品汇报为例。首先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校园话题采访报道的策划,进行背景资料搜索,确定采访主题,拟定采访计划,实施采访活动。其中有一组同学的汇报对他们来说是收获很大的。这组同学选择的主题是“校园食堂的安全与监督”。因为在当时关于校园后勤方面的负面报道比较多,他们这组同学就选择了从学校食堂的角度,带我们一起去了解学校的后勤保障。他们呈现回来的是自己用DV拍摄的10分钟采访。在采访中,他们找到了用餐的学生、食堂的服务员还有食堂的负责人,在负责人的带领下他们进入到了操作间里进行了拍摄和采访,让我们看到了学校食堂的整个操作过程,特别是食品保鲜和卫生消毒措施的运作。他们自己认为最大的收获在于,敢于迈出第一步,去跟别人打交道。刚开始他们很担心怎么找食堂的负责人,人家不理他们怎么办,不让他们拍摄怎么办,为此也想好了一些对策。可是后来他们小组中有两个女生非常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她们说,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她们注意观察过,除了有服务员收拾餐具之外,在食堂里还有一个阿姨经常走来走去,偶尔还会询问学生饭菜怎么样。她们就猜测这位阿姨可能是食堂管理人员。后来,她们两个人就直接找到这个阿姨,跟她说明了采访意图,这个阿姨果然是管理人员,而且答应了他们的采访要求,还专门找人带他们去了食堂的操作间进行实地拍摄。

这样的采访虽然只是初次尝试,但是对他们来说确是非常有意义的“创举”。在实际与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尝试了作为一名职业新闻人,如何去找到采访对象,如何与别人有效地交流。而这只有在实际采访练习中才能得到。

当然,也有部分同学的采访练习存在很多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不管是他们自己发觉的还是没有发觉的,在课堂展示和讨论过程中,都可以得到集思广益的交流与学习。

2.校外采访报道实践

限于时间与客观条件的限制,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实践主要是集中在校园内报道一些活动或采访不同对象。但是,笔者也尝试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走出校门,可以先从他们比较熟悉的方面开始,用他们的DV和相机去拍摄真实的社会生活。比如,笔者在课堂上询问学生的课余生活如何安排,是否有人去做兼职?笔者也建议学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尝试一下兼职。同时,笔者也提醒学生,兼职的目的第一是为了锻炼我们与别人交往交流的能力,锻炼自己的勇气,获得一定的报酬;其次,大家去做兼职的同时别忘了要和你的兼职伙伴进行交流,去了解他们兼职的目的,大学生普遍从事的兼职有哪些,他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哪些等等。还有,笔者了解到在大学城附近有网吧专门做学生上网的生意,有专车负责接送学生,笔者所教的班级中也有部分学生在网吧中上网。因此,笔者就建议学生可以就此来做一个深度报道,让我们详细了解大学城网吧产业链的形成与现状。总之,笔者一直以来都是启发学生不管是走在路上,在地铁中,在商场里,在旅游时等等,都要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做探究真相的有心人,做记录事件的有心人。

3.野外实践与暑期实践

本专业的学生到了大三阶段都会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野外拍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拍摄专题片。我们带领学生在安徽、江西、浙江、江苏等地进行野外拍摄实践,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既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也记录了风景特色,回来制作的DV作品等也屡次获得部级和省级的重要奖项。

近几年来,笔者也一直在思考,能否把新闻采访与写写作的专项野外实践单列出来,就像李希光教授的大篷车课堂那样,老师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到孔庙讲新闻学,探访楼兰古城等。但是,考虑到条件限制,目前还不能完全实现。因此,笔者提出可以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野外实践与学生大三阶段的摄影摄像野外实践结合起来,学生除了担负拍摄任务之外,还要考虑到如何做出一个新闻片或纪录片,突出与人交流的采访报道能力,并最终形成作品。教师要跟学生一起,随时讨论。这样的话,学生的野外拍摄也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我们还可以把野外实践的阵线扩展到暑期实践。暑期,学校团委会安排一定的暑期实践活动内容,鼓励学生参与。

我们可以积极利用这样的机会,也可以发动学生成立专业暑期实践小组,去走进媒体,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记录生活。暑期实践形成的作品可以争取发表在媒体上,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新媒体制作并发表,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生自办媒体实践

笔者所教的学生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平时,笔者一直不忘提醒他们要结合自身的特长特点去积极尝试媒体实践,特别是电子媒体的实践。学生能够使用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实践基地就是学生自办的校园媒体,如我院的《十分快报》、《奔逸》杂志,电子杂志和校园网络电视台。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校内媒体的报道策划、采访和拍摄制作等,课堂知识的积累,还有课内模拟训练和校园报道的实战经验,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最终为学生能够在校内媒体中完整的制作出新闻作品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我们也积极鼓励学生向校外媒体投稿,积极参与各级竞赛以此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结语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专业核心课程,是实践性操作性课程。虽然目前我们不能完全学习清华模式,但是至少在我们讲授此类型课程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是可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我们应该变“老师讲学生学”的死板教学模式为老师学生共同学习研讨,在实践尝试中不断调整修正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协助者,而不是权威的灌输者。

除了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和提高外,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应该逐渐调整。比如,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期末成绩以独立完成的一份报道为依据,逐渐减少以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为考核标准的比例等。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篇6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现状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传统教学教学模式课堂1“.学”与“术”的相互融合难新闻理论、新闻史和新闻业务这三个分支主要构成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如何将新闻理论、史论教学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相结合是不可忽略的挑战,换句话说,就是“学”与“术”的之间的鸿沟难以跨越。2.新闻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对接难新闻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快速更新。但因为受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限制,在传统教学里,课堂教学内容更新速度缓慢,不能够跟随上新闻业界的快速变化,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与新闻业界对接难情况的发生。3.课堂教学内容与学校学生生源实际需要结合难在我国,传媒具有很强烈的本土特色,即传媒的分布和发展有着很强的地域性。各所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院校制定的教学计划中都体现了这一特色,但是实际的应用情况却没有办法保证。在课程体系设置、教材的选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存在着较严重的雷同现象,由此导致培养的学生能力结构相差无几,缺乏特色的竞争能力,与本土就业需求不相匹,最终使得新闻专业人才的竞争成为院校知名度的竞争。

(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验教学课堂1.实验课教材的匮乏情况作为有效开展实验教学的指南,实验课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材建设对实验课教材这个板块并没有十分重视,这直接导致了各校的实验课教学教材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很多教材都是任课老师自己编写的讲义,但是这些教学资料并没有经过相应的审核和评价,这就导致实验的质量直接受到影响。2.实验过程及仪器使用难以与新闻业界对接目前新闻传播专业的实验课有新闻摄影、节目制作、新闻采访、现场报道等。那么,照相机、摄影机、编辑机甚至是卫星转播车是实验课所必备的仪器,但是很少有高校能达到如此专业的要求。实验过程及其仪器设备的配置很难和现在的新闻业界对接,这亦挑战了实验课的价值。

二、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寻求突破与创新

(一)创新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入手,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与改革。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为例,导入新课前添加了学生口述新闻的环节。预先将学生分为几组后,每组选派代表进行限时三分钟的说新闻,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报纸、视频等来辅助讲解。同学们可以针对新闻提出采访技巧、写作方法等问题,讲述者将最终根据新闻内容回答该问题,最后由任课教师依照学生的现场掌控进行点评并给出成绩。

(二)课堂地点多样化(例如室外教学)了解社会各种行业是应用型新闻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因此,改变教学地点,走出课堂接触社会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室外教学与新闻专业的专业实习有着较大的区别,室外教学是指不在教室里,选择恰当的地点,将这特殊的地点与学科知识相融合,学生可以获得转换角色的机会。根据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的具体要求,并将专业理论知识和要点相结合,进行现场模拟采访,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新闻敏感度与遇到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三)小组活动教学法作为2l世纪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小组教学的教学效果显然比传统教学方法有着很大的优势。传统的新闻教学方法没有灵活的变化,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对课堂内容没有兴趣,最终导致了沉闷不活跃的课堂气氛。若想要改变新闻教学的不良现状,让它重新恢复应有的多里,最终达到让课堂活起来的效果,那就要引进“小组讨论教学法”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可以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何总能力,在合小组作中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着手处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以训练其相关技能。利用现在Dv机普遍的优势,可以针对国内外最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开展一些模拟采访活动。该活动应该涵盖新闻选题、策划、采访、拍摄、制作和播出宣传全过程,这样就可以在院系中形成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啊的锻炼。例如,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将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对新生进行跟踪采访,采访他们刚进入大学的心情及生活状况,然后进行剪辑合成,各小组制作一个新闻短片,来了解新闻短片制作全过程。最后还可以将新闻短片进行评比,这样就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力,也可以借此机会培养学生快速、准确、深入的采写报道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结语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篇7

新闻传播工作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的正义和公平,还可以确保社会秩序的和谐,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新闻采访工作是整个新闻制作环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采访工作主要是围绕素材资料的收集和获得来进行的。新闻记者要想获得第一手的新闻资料就需要进行新闻采访工作,因为这一工作是获得素材的有效途径。只有新闻记者精心地安排采访的环节、制定一定的采访计划、运用采访的技巧和手段,才能够将新闻事件加以还原,确保所报道的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1采访前的准备

1.1分析受访者的心态

新闻记者为了能够保证新闻采访的效率和质量以及采访工作的开展,需要在获得一定的材料和线索之后,分析受访者的心态,做好充分的采访准备。首先就需要新闻记者对受访者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根据受访者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来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采访问题和采访计划。此外,新闻记者还需要对采访的地点、时间、环境等细节加以确认。这样才能够有效地确保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取得预期的采访效果。

1.2制定采访计划和问题

新闻记者在分析了受访者的心态之后,就需要制定采访的计划,确定采访的思路和采访的方式。此外,还需要新闻记者设计要进行采访的问题,并且将采访语言加以组织。严格按照采访的计划来设计采访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采访技巧得到准确的运用,提高新闻采访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列好采访的提纲,提高所问问题的深度,做好采访活动的记录工作。从而不断地丰富采访的形式、转变采访观念、做好资料的积累和学习。在提出尖锐的问题时应该考虑到受访者的状态。掌握好提问的时机,灵活变化提问的问题,避免提问比较幼稚的问题,并且养成追问的习惯。及时调整采访策略,善于发现采访对象身上的闪光点。

2采访技巧的运用

2.1营造良好气氛和环境

新闻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采访技巧可以对记者的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进行考核和反应。所以这就要求新闻采访的记者不仅需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还需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提升采访的技巧。首先就是需要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之前努力地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采访环境和气氛。这样便有利于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别是采访的第一个问题,新闻记者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应该尽可能选择受访者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否则则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打击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2进行适当引导

新闻记者对新闻采访的进程要进行把握,并且对采访过程有一定的控制力。当受访者的含义表达不清时,就需要新闻记者进行适当的引导,不能表现得过于急躁失去耐性,从而给受访者造成压力,使他们不配合采访活动的进行。在轻松的环境下对受访者进行引导,如果受访者的回答不明确,采访记者可以礼貌地打断,确保采访活动的进行和质量。

2.3形成良性互动

由于新闻采访过程具有一定的自由性,这就需要新闻采访的记者与受访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还需要新闻记者注意语言的运用,尽量使用使人听起来舒适的语言。只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才能营造和谐的气氛,使采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

2.4注意采访细节

在新闻采访时,新闻记者还需要察言观色,对采访的细节进行观察,并且时刻关注受访者的表情,分析他们的心理活动。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消除受访者的心理疑虑。在很多时候细节能够反应出一些问题的本质,这就要求新闻采访的记者重视采访中的各种细节,找到新闻的根源。

3如何提高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

3.1加强语言功底的训练

由于新闻采访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对记者自身的素质和技能也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为了能够确保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新闻采访记者应该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做好语言功底的训练和培养,这样才能够将隐藏在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用简明、扼要、生动、朴实的语言传达出来。

3.2提升道德素养

新闻采访记者还需要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坚持用事实说话,理智、客观地进行新闻采访活动。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努力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不断地开拓思路并且做好日常的积累工作。从而全面促进我国新闻记者采访水平的提高。

3.3培养艰苦意志

由于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突发性的事件以及很多危险的情况,这就要求新闻采访记者具备坚强的意志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即使在十分艰苦的采访环境中也能保证采访活动的质量。做一个倾听者,并且在采访活动结束之后养成总结经验教训的好习惯。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篇8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向十分清晰,以培养具有新闻学理论基础、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技巧、能够向其它相关领域扩展和渗透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适应媒体工作,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新闻知识,又要具备相关的新闻业务操作能力。因为新闻学专业培养的绝大部分学生将要在各类媒体从事新闻工作,所以新闻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它的实践性特征很明显。谁都知道,新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掌握充分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技能,是新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1]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这个环节。实践性教学是新闻学专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践环节的教学抓得好,落到实处,学生的操作能力就强,专业基础就打得牢,毕业后工作上手也快,成长空间就大,用人单位自然满意。因此,新闻学专业一方面要传授学生新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培训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最好要统一合并采访写作课程,让学生亲自投入新闻火线上;完全以新闻式的标准严格要求之,练习与批判并重。切忌叠床架屋式的纸上谈兵,像个反复背诵食谱而却不愿意下厨的主妇。[2]

新闻学专业培训学生的业务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新闻实习进行的。也就是说,新闻实习是新闻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最主要方式。新闻实习使新闻学教育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通过新闻实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当下传播媒介的发展状况、特点和规律;了解媒体的经营管理活动。通过新闻实习,学生可以培养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制作、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技能技巧。新闻实习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及时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并且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和社会的需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新闻实习是新闻专业学生实现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学校进入社会,从学业转向就业的必要阶段和保障。

二、当下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

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整合的过程。[3]媒介融合已经有了20多年的实践。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1992年创办电子网络版,实现了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西方媒体开始了媒介融合时代。《中国贸易报》1995年推出网络版,中国媒介也进入了媒介融合时代。在当下,媒介融合已经是新闻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实。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相互融合,推动着整个新闻业的发展进步。两种媒体的互动、融合是最常见的方式。譬如报网互动、台网互动等等。当然,媒介融合也包括多种媒介的互动、融合。譬如上海第一财经融报纸、周刊、广播、电视、网站于一体,实现多个媒体的内容共享和互动,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功能。

媒介融合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的采访、编辑、制作等有机融合起来,资源共享,生产可以相互转换的媒介产品。也就是说,媒介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当然,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必将改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和工作方式。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除拥有单一传统媒体强调的专项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跨媒体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制作等多项技能。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既能为报纸、杂志撰写文字稿件,也能为广播、电视采集声音、音像新闻,还能为网站提供网络新闻稿件,也就是说,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成为技术全面的全能型新闻人才。

新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媒介融合的现实对当代新闻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所以新闻学教育也遭遇媒介融合这一现实存在。全球新闻学教育面临四大主要转变或挑战:社会文化差异的认识与意识不断增强,娱乐业、传媒行业、类型、模式的不断合并,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融合(多媒体),传媒、新闻事业及新闻流动的国际化。这些趋势中的每一项都与记者工作及培训相关。[4]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了解媒介融合的相关知识,学习多媒体的知识,培养跨媒体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制作等多方面技能。学生的技能主要是通过新闻学专业实习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当下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模式的分类

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的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模拟性的校内实习

这一类实习模式主要在校园内进行,可分为课堂中的实习和校园媒体中的实习。

1.课堂中的实习。课堂中的实习主要是指结合相关新闻学课程在课堂内进行的实习活动。譬如结合《新闻采访学》课程设立模拟采访、模拟新闻会等环节,让学生进行模拟性采访、提问;结合《新闻摄影》《新闻摄像》课程安排学生进行新闻摄影、新闻摄像等实践环节,让学生拍摄新闻图片、制作新闻短片;结合《新闻编辑学》课程,让学生进行新闻稿件选择、标题制作、版面设计等新闻实习,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自己编辑的报纸和网页;结合《新闻策划学》课程组织学生召开模拟编前会和模拟策划会,让学生撰写策划方案、进行新闻策划活动;结合《新闻写作学》《新闻作品评析》课程来评点学生自己提交的新闻作品,并对优秀新闻作品给予奖励。

可见,课堂中的模拟性实习就是从事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相关教师按照媒体的采访、编辑、写作、评论、制作等流程,把课堂模拟成媒体,并依托相关新闻学实验室,搭建课堂教学实践平台,利用当下社会各种媒体的流程对学生进行的模拟性训练。因为这种模拟性的实习十分接近于当下媒体的实际操作流程,所以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相关的新闻学课程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媒介融合的现状对当代的新闻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新闻学教育必须直面这种挑战。因此,新闻学专业课堂中的模拟性实习也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现在的新闻业务教学还要考虑到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不能停留在报纸的采写编评上,所教的新闻业务,要能够适应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传播渠道(博客、微博等等)的写作、制作和报道的要求。[5]为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在课堂中进行的模拟性实习可以进行跨媒体策划、采访、写作、编辑的训练。教师可以模拟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的采访、编辑、制作等流程对学生进行训练,也可以模拟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的流程要求学生采集声音、音像新闻,还可以进行为网站提供稿件的模拟性实习。

2.校内媒体中的实习。这种实习模式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的报刊、广播、电视频道、校园网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高校一般都有自己一家或多家公开或内部发行的纸质媒体,新闻学专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校园纸质媒体来让学生实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全面参与校园纸质媒体的选题、采访、写作、编辑、摄影、广告、排版、校对、发行等工作。大学广播电台是立足于校园以服务于师生为目的的媒体,新闻学专业学生要充分利用大学广播电台进行实习。新闻学专业学生应该积极介入到广播电台的整个运行过程之中,通过采访、写作、制作师生感兴趣的校园新闻来让自己得到实践性训练。作为开设有新闻学专业的学校一般应该有供学生实习的电视频道或校园电视播放屏。作为校内模拟性实习的一种模式,学生可以采访、编辑、制作视频新闻节目,并通过校园电视频道或电视播放屏进行播放。这种方式既对学校进行了宣传报道,又培养、训练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当然,学生还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实习,参与网页的设计与制作,采访、编辑网络新闻。

为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新闻学专业应该对现有的各种校园媒体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包含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在内的实习大平台,让每一个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都有在不同媒体实习的机会。可以利用这一整合性的实习平台让学生学习不同性质媒体的运行方式,把学生培养成具备跨媒体操作技能的新闻专业人才。

当然,校内实习有其优势,校园环境相对比较简单,没有社会环境那样多元和复杂,学生对校园的人、事、物都很熟悉,他们在校园内进行采访等新闻活动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然而,校园毕竟不是社会,校园内的生活与校园外的生活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校园媒体不是社会化媒体,它们的生产内容和运营方式和社会化媒体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校园媒体的实习只是一种模拟性实习,只不过仿真度比课堂中的模拟性实习更高而已。课堂内的实习和校内媒体实习,都是培养新闻人才的重要方式。校园内进行的模拟性实习的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根据课程时间和学生业余时间灵活安排。因为校园内进行的实习相对比较简单、容易,特别适合于实践性操作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大一、大二学生。

(二)实战性的社会实习

校园内的实习是模拟性的,要真正训练和提高业务水平,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到社会化媒体中去进行实战性实习。在社会化媒体中进行的实战性实习大概可以分专业考察实习和专业实习两种模式。

1.专业考察实习。所谓专业考察实习,主要是指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到媒体进行现场考察学习的一种实习模式。专业考察实习是一种认识性实习,学生通过现场考察媒体,了解媒体的运作流程,对媒体内容的制作、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策划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种实习模式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媒体的特点、规律、现状及发展趋势,亲身感受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和专业精神,洞察媒体的经营管理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学知识,树立新闻学专业归属感,明确以后学习努力方向。专业考察实习的时间以1至2周为宜,可以安排在大学4年期间的任何一个学期进行,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设置专业考察实习的次数。

新闻学专业的专业考察实习也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新闻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考察要考察当下中国新闻业媒介融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选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媒介融合明显的媒体进行重点考察。在媒介融合时代,学生对各种性质的媒体都要进行考察,不仅要考察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制作、发行及经营管理,也要考察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的采访、编辑、后期制作播出及经营管理,还要考察新闻网站的采访、编辑以及经营管理。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 体育赛事 媒体运行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戴世富,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广州510006;靳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北京100000

媒体在体育赛事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如何有效地利用媒体进行体育赛事的宣传报道成为赛事组织者的一项任务。在北京奥运会的筹备阶段,媒体运行(mediaoperation)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国。

所谓媒体运行,是指在赛事的筹备及举办过程中,赛事组织者针对世界范围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需求而提供的无形活动和有形产品的组合。随着国际大型赛事相继在中国成功举办,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利用传播学和管理学中的原理来解释媒体运行。但是,对大型体育赛事媒体运行策略的深入研究还非常少。本研究第一步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广州亚运会乒乓球比赛的媒体报道进行大样本统计,并对样本进行传播文本的显性内容分析和隐形内容分析,研究媒体运行活动对媒体报道影响的效果;第二步,根据上一步研究得出的媒体运行效果,按照演绎逻辑的路径推导出媒体运行的策略。

本研究内容分析法的分析对象为在广州体育馆实地采访的媒体记者对广州亚运会乒乓球比赛的新闻文本。根据亚组委广州体育馆团队媒体部的统计,共有54家媒体的记者来到广州体育馆对乒乓球比赛进行报道。这54家媒体中有党报党刊,如广州日报、辽宁日报,有都市报,如羊城晚报、南方周末,中央及地方的非持权转播电视媒体(enR),还有境外报纸,如台湾旺报和香港文汇报。此外,由于网易是本次亚运会的合作伙伴之一,因此网易亚运频道的记者也拿到了记者证进入场馆进行采访。

本研究使用的抽样框是来到广州体育馆采访乒乓球比赛的54家媒体在2010年11月13日到2010年11月20日期间对亚运会乒乓球比赛新闻报道的电子版数据。为提高研究效率,本研究将54家媒体分为党报党刊类、都市报类、中文外媒类、专业报刊和网络媒体,从每一类中选择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报刊进行分析。为提高研究的信度,本研究优先选择相关报道数量较多的报纸。结合以上两个条件,本研究的分析对象如下:

首先,本研究提出了“媒体运行活动能够增加新闻报道的素材”和“媒体运行活动在优化新闻话语的过程中无效果”两个假设。经过对分析对象的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媒体运行活动能够增加新闻报道素材的数量,但是不能显著影响新闻话语,即两个假设都成立。因此,媒体运行活动有效的策略应当注重为记者提供更多的采访机会,增加新闻报道的素材。-在优化新闻话语生产的微观环境方面则无需太多的努力,满足记者的基本需求即可。具体而言,大型体育赛事的媒体运行策略如下:

第一,在赛事举办前了解记者需求。

如果我们把“增加媒体记者新闻报道素材”看作一项传播活动,那么传播的对象就是媒体记者。有效传播首先要研究受众需求。在实际操作中,媒体运行人员要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到达场馆采访的记者需求。

1 任用有赛事采访经验的媒体从业者担任媒体运行工作者

有赛事采访经验的媒体从业者了解自身群体的需求,在媒体区设计、物资配备等方面会从记者本身考虑。北京奥运会媒体运行部的工作人员大多来自各省市宣传部、党报和电台电视台,广州亚运会媒体运行领域的工作者也大多来自媒体领域。该方法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可行、有效。

2 提前统计媒体采访需求

除了媒体运行工作人员的主观经验作为参考以外,事先调查媒体的采访需求也是可行的办法。在记者身份注册时,可以统计各项比赛专项记者的数量,估算媒体区大小,避免因为场地不合适影响媒体工作。

在赛时运行阶段,混合区和新闻厅是重要的媒体工作区。在混合区,混合区主管可以事先调查媒体采访需求,帮助记者在运动员通过混合区时采访到合适的运动员。在广州体育馆乒乓球比赛期间,混合区主管会事先向媒体记者派发采访需求统计表,并根据统计信息提前约好运动员与教练员。

按照惯例,出席新闻会的人员主要是各队的教练员和队长。但在某些情况下,记者会要求某一个运动员到场参加新闻会。由于整个竞赛的时间节点把握的比较紧,因此要求相关运动员出席新闻会必须在运动员进入运动员休息区前完成。因此,提前发放设计合理的媒体采访需求调查表十分必要。

比如在广州亚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女排最终反败为胜摘得金牌。按照新闻会惯例,中国女排方面由教练和队长出席新闻会。但在新闻厅主管搜集来的采访需求调查表中很多记者表示要求采访周苏红。于是新闻厅立刻与竞赛部取得联系,通过运动员引导主管将周苏红引领到新闻厅。第二天各大媒体报道女排亚运会决赛时周苏红都是关注的焦点。

第二,设计充足并且合适的采访位置。

采访位置的确定涉及竞赛和安全保障两个业务口。根据大型赛事的通用运行规范,一切的赛事组织活动都应当以竞赛为中心。媒体运行活动首先是要保证竞赛的正常运行,所以媒体采访位置的设置不能干扰竞赛活动。如场地摄影位置的数量不能设计过多,以免进入竞赛区的人员过多分散运动员的注意力。记者只是竞赛组织的客户群之一,媒体运行工作不能影响其他客户群观看比赛。而且,赛事报道的内容应当是在赛事组织者可预见的范围内,或者说是赛事组织者允许的范围内。最后,为保证记者的正常工作,媒体区也应设立准入权限。因此,需要使用必要的安保手段将媒体区与其他区域隔离开。

首先,媒体采访位置的数量要在竞赛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化。记者的采访需求具有弹性,即使事先做了采访需求调查也不足以应付突况。因此,有必要设立足够多的优质媒体采访位置保证记者能够搜集到丰富的报道素材。在具体的场馆化操作中,赛事组织方应为媒体记者提供混合采访区、场地摄影位置等新闻采访区,并且保证这些功能区可以正常运行。在某些特殊的竞技项目,如竞技体操和艺术体操,可以在场地中设置多个混合采访区,使新闻记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采访到运动员,获得理想的报道素材。

其次,媒体采访位置应当兼顾运动员和记者的方便。媒体采访位置是记者的重要工作场地,但记者仍需要在工作区发稿。因此,合理的采访位置设计应当方便记者从工作区到采访区的快速转换。同时,媒体采访位置也要方便运动员接受采访,不能因为媒体采访而耽误了赛事的正常运行。

最后,媒体采访位置的设置不应当影响其他业务口的工作。体育竞赛是复杂活动,涉及多达二十多个业务口。混合采访区和体育展示台都位于Fop(Fieldofplay)区域。混合采访区不宜距离体育展示台过近,以免采访声音影响体育展示。同时,媒体采访位置更不能设置在其他位置,如贵宾区,避免记者进行与赛事无关的采访活动,影响现场秩序和赛事的整体评价。

第三,预留优质的记者工作席位。

记者工作席位是媒体记者从采访区搜集完报道素材进行编辑发稿的地方,如记者工作间。同时,工作区也承担一部分素材搜集的任务,如记者看台席和场地摄影位置。作为承担搜集新闻素材任务的媒体工作区需要赛事组织者提前预留优质的资源。比如,记者看台席的位置应方便记者观察场地内的所有信息源,看台摄影位置应位于看台席的最佳摄影位置。这些优质的资源都需要媒体运行工作者与赛事组织方协调预留,保证优质的工作区域就是保证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第四,提供辅助的发稿设备。

为记者发稿提供帮助是媒体运行工作的题中之意。记者发稿需要相应的硬件设施,如电力设备和网络设施。配备这些设备已经被列入国际奥委会《媒体技术手册》(mediatechnicalmanual),亚奥理事会《媒体服务标准》(mediaServiceStandards)和国际大体联的《赛事组织最低标准》(theFiSUminimumRequirement),成为了国际通行惯例。为记者提供辅助的发稿设备,包括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以及足够的电力设施,能够帮助记者顺利地完成采编和发稿活动。如果所有的媒体记者都自备无线上网设备和大容量供电器,很可能造成场馆区域无线电信号混乱,影响计时计分系统的正常工作,而且一旦出问题也会影响记者的工作,影响赛事的对外报道。

第五,为记者提供获得比赛信息的渠道。

以上措施都是从服务媒体记者的角度出发,媒体运行也应当作为信源传递赛事信息。在实践中,不是每一位记者都能够得到足够好的摄影位置,不是每一位记者都能亲临比赛现场观看比赛,也不是每一位记者都能到达混合区或者新闻厅进行采访提问。同时,赛事新闻报道也需要一个统一的、具有专业背景的信息方。因此,新闻服务也成为了媒体运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服务包括官方通讯社和成绩公报递送两部分。官方通讯社以官方记者身份进行采访活动,并将采访内容到inFo系统上,供所有的注册媒体记者在任何一个场馆和新闻中心都能得到最快的赛事进展情况。官方通讯社还包括官方摄影队,官方摄影队受雇于赛事组织方,以工作人员的身份进行拍摄活动,并将照片上传至官方网站,供所有注册记者下载,将优质资源最大化地传播。成绩公报递送服务是指新闻服务工作人员将当日比赛概况,如赛程安排、运动员资料、赛事预估等信息以纸质版的形式提供给记者,为记者发稿提供素材。

因此,媒体记者活动比赛信息的渠道还包括媒体区的inFo系统、赛事官方网站和成绩公报。媒体运行工作的效果要求媒体区的inFo系统应当正常运行,并且作为信息资源保证记者的使用需求。同时,官方通讯社的记者应当具有专业背景。这样官方通讯社提供的新闻素材才能够帮助记者完成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第六,建立完善的媒体运行工作制度。

媒体运行工作在实践中的效果必须通过完善的制度得以落实和保证。因此,完善的媒体运行工作制度是以上媒体运行措施的基础。完善的媒体运行措施包括人员培训、与外部沟通的原则和应急预案。

在人员培训方面,媒体运行工作者应主要来自于媒体从业者,同时也要培养其关心媒体、关照媒体的观念,做到一切工作以帮助记者完成新闻报道为目的。媒体运行工作从一开始规划就应考虑记者需求,

为媒体记者设计合适的采访位置与工作位置,安排快捷方便的工作流线。工作人员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影响记者工作,更不能以过激的方式处理与记者的争端,以免将现场焦点由赛事本身转移到突发事件,一方面影响赛事报道的进行,另一方面影响赛事的整体评价。

新闻采访教学设计篇10

一、围绕社会关注焦点、热点策划

新闻策划,必须心中有全局,以开阔的思维观察和思考,宏观把握,微观着手,将政策法规的核心精神与企业、个人、城市的命运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围绕百姓关注的焦点、热点从关注角度、关注重心上提炼“独家视角”“独家观点”。

新闻策划时要做到心中有全局,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2010年,南阳市委市政府把南水北调移民搬迁工作列为了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调送到北京、天津。输水干渠全长1277公里,年调水规模130亿立方米,惠及鄂、豫、冀、京、津三省两市1亿多人口,可有效解决京、津等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为了让京津人民喝上甘甜的丹江水,丹江口库区的所在地淅川县将有五分之一的人民搬迁他地。为此,南阳电视台,南阳日报等媒体对这一新闻事件,展开了一系列的报道,开设专栏,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

新闻策划,还要紧紧围绕百姓关注的焦点、热点进行。我国第2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如何策划出具有特色的报道呢?我们部门先后开了3次策划会议,最后,把视角放在了民工子弟学校身上。民工子弟学校条件差,老师待遇低,和公办老师相比,他们有太多艰辛!把这样一个可亲、可敬的群体展现在大家面前,不是给教师节最好的礼物吗?于是我们便组织策划了“让流动的花享受平等的教育”的系列报道,既有面上的宏观审视,又有点上的细节刻画,既有现状的真实展现,又有历史的纵深感,产生了强烈冲击。见报后受到教育行政部门、民工子弟学校校长、老师的普遍好评。

二、以策划争夺第一解释权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来源日益多样化,舆论热点瞬间转移,新闻首发的“第一印象”日益重要。新闻事件发生后,媒体不仅要努力成为全面、权威的报道者,更应当努力成为深刻、权威的解释者,掌握“第一解释权”。笔者认为,策划的新闻也要突破思维定势,跳出事外去做冷静翔实的分析和报道,力争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注重新闻策划的“新”(选题新、立意新)、“深”(写深、写透)、“准”(快捷、准时)、“近”(贴近性),成为读者接触各类新闻事件时期待的第一解释者。

南水北调的大规模移民搬迁在2010年的6月17日正式拉开帷幕,为了报道好这一新闻事件,南阳电视台不仅派出自己的记者进行采访,同时,还思考对这样一个百姓关注、社会聚焦的热点,如何策划出不同凡响的节目?节目经过策划通过连线,请搬出地和迁入地的媒体的记者,参与了整个报道过程,全方位地展现移民搬迁的全景。在报道中,不仅仅记录事件本身,还采访到了领导、移民、迁出迁入地的广大群众人士,并将前期的一些准备情况放入其中,使得搬迁的全过程一一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三、注重新闻的贴近性

能够使策划的新闻更受读者青睐

在2009年的6月中旬开始猪肉价格已经持续高涨70天。记者紧紧围绕这一百姓关注的焦点,走访市场,采访养猪大户,听专家的分析和建议,从百姓角度写出了“记者观察”:“猪肉价格为何又做‘过山车’”,对肉价持续走高、生猪价格提前坐“过山车”的情况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专家的阐述,最后告诉老百姓:此次肉价上涨是市场恢复和政策调整的结果,肉价不会带动物价上涨,市民不必担心。文章见报后受到好评。

四、强化新闻“求变”意识

新闻策划从本质上来讲属于创意制胜,创新求变是必然要求。新闻策划的创新一方面是指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在新闻运作方式、采编方式、写作方式上的创新和突破;另一方面是透过新闻事实,对新闻事实有新的独到理解和认识。很多常规新闻一旦增强了“求变”意识,同样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月饼市场报道年年都有,如何出新?记者采访、调查时发现,今年“月饼券”,不但愈演愈烈,而且出现了新情况:网上一片叫卖声,助推了愈演愈烈的月饼促销市场。记者又采访了相关专家,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旦画上了金钱的符号,将改变月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记者调查”:《月饼券,月饼大战中的新角色》,不仅挖掘出了新意,而且提出了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