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的理论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6:22

美术的理论知识篇1

关键词:美术理论教学预设问题美术教师

一、简析美术理论教学

(一)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强调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实践证明,教师一味地传授学生美术知识而不在意学生的反应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枯燥感,甚至产生抵抗美术的情绪。就美术理论教学而言,其最终目的无非是让学生扎实掌握美术理论知识。既然教学目标明确,那么若是采用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法定然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更有效率。据此,美术教师在美术理论传授过程中可以采用两种教学法,一是单纯地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二是在师生互动的教学中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环节。举例说明,美术教师在教授学生工笔画、写意画的理论知识时,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并让两小组负责对工笔画的研究,剩下两组分别负责写意画作的研究。当然,如有必要,美术教师也可参与其中。

其次,当小组对自己所负责的画作研究透彻之后,各小组分别派代表利用多媒体演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当然成果展示可用ppt的演示方式进行。最后,教师应鼓励研究不同画风的小组相互交流学习,并支持他们提出、分析、讨论问题,最终得出精准答案。研究相同画风的小组也可相互点评、交流,对各自所研究的成果进行补充,最终完善该课题的美术理论。在美术理论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光靠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仍是无法得出精辟答案的,这时就要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美术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在此过程间,学生自然可以提出不同意见。随后,美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盲点对学生进行启发或点播,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美术知识体系。若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于某美术理论的见解比教科书上更为精辟,则可采用学生的研究成果。毕竟,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二)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美术实践的教学。

就传统的大学美术理论教学而言,一般都是在大型的多媒体教室进行。而且,美术教师也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美术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造成美术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自身艺术思维的培养。这并不表示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美术理论知识并不重要,相反,美术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起着基础作用,美术教师在传授中更应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这时,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实践教学不失为一种选择。

例如,美术教师在教授学生一定美术理论之余,可以在课后让学生参观相关美术馆,并鼓励学生在美术馆欣赏作品之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将美术作品理论化,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之余分析其绘画技巧或是风格等。再如,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美术专业的学生光学习接受美术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就切实掌握了该知识,而是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检验。因此,美术教师教会学生绘画素描的相关方法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所传授的理论方法进行试验。相信学生在进行绘画的过程中定能发现某些理论知识掌握的并不牢固,从而对那些知识盲点重新进行温故学习,最终切实掌握该美术理论。教师在对学生传授建筑或是雕刻相关的理论知识时,定然不可能让学生真实地进行建造或雕刻活动。此时,美术教师就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不同建筑风格或是雕刻技巧,再根据自身对于艺术的见解而设计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美术作品。相信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设计过程中,不仅可以对传统的美术理论知识有深刻的了解,而且对于美术知识的掌握还会产生新的感悟与思考,甚至形成新时代下别具一格的美术风格,从而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二、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的研究

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的研究表明,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相关的问题时,才会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研究,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才会被充分激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充分利用预设问题,研究这一教学方式必然会对学生美术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预设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教师在进行美术理论教学之前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第二,在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之后,美术教师还可以鼓励班级其他学生参与该问题的讨论,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让学生学会在交流与沟通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在班级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后,教师还应让学生对该问题做出归纳、总结,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例如,美术教师若想传授印象派的相关知识,可以在理论教学之前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莫奈的《日出印象》这幅作品。让学生先自行欣赏,并发表相关意见。与此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将相关意见加以归纳总结,最终得出印象派的美术特点。最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传授学生印象派美术作品的相关知识,并让学生将其归纳的印象派特点与专业知识相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真正掌握相关美术理论知识。此外,美术教师在教学生掌握不同形式的建筑知识时也可采用预设问题的教学方法。如在正式的理论传授之前,可以先让学生欣赏大家众所周知的巴黎圣母院的照片,同时,美术教师还可让学生欣赏拜占庭式的代表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图片。然后,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两种建筑的欣赏提出问题或是分别对其相同点或是不同点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得出哥特式建筑“拱顶p细长柱”等特点,同时学生也掌握了拜占庭式的建筑特点,更加丰富了美术理论知识。

我国著名的美术批评家陈传席曾说过,“只有技能的学习,没有理论学科的学习,不能叫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技能则不能”。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美术学科的学习中美术理论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教育界教育模式改革之际,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目标是美术理论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术理论教学及其预设问题研究发展下,大学的美术理论教学必然会有一个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马秀明.由美术理论教育来看高等美术院校审美教育机制的建构[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

[2]江苏省美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

美术的理论知识篇2

关键词:美术理论;美术教育;艺术创作;意义

上个世纪初期具有现代意义的美术教育在我国开始兴起,至今已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这期间其经历了渐兴、停止、恢复与发展的几个阶段,如今已进入繁荣发展的时期。然而,在美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院校、美术从业者及美术学生的发展。

一、对美术理论的重视不足

我国美术界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大艺术浪潮,比如“85美术”、“玩世”、“波普”、“艳俗”等等。在美术界的艺术浪潮之中,美术从业者创造了不少既有中国特色又具世界特点的艺术作品,但是也存在对西方艺术简单模仿的情况。之所以有如此现象的存在是因为部分美术家的理论知识基础不牢,没有形成关于中西方艺术发展的系统认识。

“人类通常难以避免同样的错误”,这是叔本华的一句名言。现阶段,美术界中有部分人认为理论是以美术创作的附属品的形式存在着的。在他们看来,艺术家进行创作并不需要理论的支撑,他们需要的是情感经验、是手上工夫、是创作灵感。而事实上,艺术创作是不能离开理论的,没有了理论的支撑,就失去了灵感的来源,也就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因此,对当前存在的对美术理论重视不足的现象,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并采取措施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举个简单的例子,笔者有次碰到了几名毕业于艺术院校的自由画者,他们竟对“八大山人”一无所知,甚至认为“所谓八大山人就是八个大山人”,由此,不难看出,现如今艺术从业者的理论修养水平已到了让人担忧的地步了。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很大程度上与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密切相关。我国部分专业美术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理论修养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时对美术理论课程的课时量安排较少,难以满足学生理论学习的需要。

二、西方视阈下的美术理论的意义

根据格内尔与艾斯纳(西方本质主义美术家)的观点,美术是人类实践与文化中极具特殊性的一部分,人类的美术能力是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教育所形成的,而非自然发展所得。所以,格内尔与艾斯纳认为,作为大众化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教学应当由美术创作、美学、美术批评及美术史四个部分的内容构成。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学理论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不难发现,西方的美术教育家非常重视美术理论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理论修养。

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关系密切。美术学校借助设置美学课程的方式,让学生形成关于美的类型、本质及形态的系统认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对美的判断、感悟、认识及鉴赏的能力。美术批评则是基于美术欣赏的基础之上的,是按照相应的标准对美术现象与美术作品进行价值判断及理论分析。对学生而言,学习美术批评的相关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判断力、艺术感受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美术史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任何专业的学生而言,都必须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历史,形成关于自己学科的发展过程、意义等内容的系统认识。“读史使人明智”,因此,学生通过对中西方美术发展史的学习,能够掌握美术的发展脉络及发展现状,并且能在吸收其精华的基础上拓展美术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美术教育的本质与美术理论的意义

近代,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有赖于蔡元培,上世纪初蔡先生提出了“美育救国”的口号。当前,“美育救国”依然意义重大,它对全民审美意识的形成于发展而言意义深远。所以,以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的身份存在的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文化与美术文化的教育。针对当前人们对美的需求不断增加的现状,作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教育机构的美术学院,其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顺应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够自觉审美的人才;培养的人才应当是服务于社会的美术爱好者、美术工作者及美术教育者。 现阶段,我国高等美术院校的审美教学的比较科学的途径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具体而言,专业理论知识培养的是学生的精神素质;而专业实践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技巧与技能,二者是缺一不可,相得益彰的。只有在既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美术人才。

美术的理论知识篇3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美术教师素质

高师美术教师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工程师,是高师美术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和实践者。高师美术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成绩,决定高师美术教育的方向、水平和质量。没有能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再好的方案、计划也将付之东流,因此,加强高师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所谓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教师的素质在教育心理学上是指老师在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所具有的一般人的先天特点,以及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特质。根据教育学的解释,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教师的心理内容来源于教育与社会实践,教师素质也是在教育与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成熟和养成的。研究教师的素质对于发展现代教育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利用教师的智慧和潜能,而且能促进教师通过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对自己某些素质上的缺陷进行不同程度的补偿。

高师美术教师既是艺术的传授者,又是未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塑造者。艺术性和师范性的双重统一,决定了高师美术教师除了应具备一般美术家应有的艺术创作能力外,还应具备独特的素质。这些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合格的高校美术教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和马列主义文艺观,热爱美术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这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师资队伍建设上显得尤为重要。高尚的道德素质,要求高师美术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是最重要的精神要素之一。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产生强大的持久的动力,才能忠于职守、踏实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高尚的道德素质,还要求高师美术教师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搞绘画艺术,可贵的是功力和灵气;搞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是热忱和无私。当一个画匠要比当一个画家容易得多,而当一个画家与当一个美术教育家相比,后者比前者艰巨得多。因而,高师美术教师的道德素质应表现为献身教育、志向坚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还应该指出的是,平等信任每一名学生也是高师美术教师良好师德的表现。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术教师应热爱全体学生,并公正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而不是因为偏爱几个“未来画家”,冷落了大多数学生。

二、全面的文化理论素质

高师美术教师应具备全面的文化素质,包括知识素质和智能素质。

首先,要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在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新发现充斥着各个知识领域,新理论、新学科、新技术令人目不暇接,但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只有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沉着应变,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其次,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长期以来,高校美术师资普遍存在画地为牢的状况,教中国画的教师不去过问色彩或工艺;甚至教中国花鸟画的教师还要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阵营,专业方向分得太细太窄。这种状况带来的副效应就是因人设课、编制的膨胀、师资力量的浪费,等等。在欧美高等艺术院校里,很少有人终身只从事一门课的教学,不少人可同时胜任几种不同类型的课。现代艺术发展的特性之一就是由分化走向综合,材料、技法、语言的综合运用使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应具有全面的艺术素养,提倡一专多能。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具体言之,高师美术教师必须掌握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知识,了解美术概论、构图学、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材料学、艺术鉴赏等相关知识;要具有综合的绘画知识与技能,掌握素描、色彩画、中国画、版画等基本绘画技能,同时还要掌握一些设计知识和技能。

再次,要有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美术专业的教学过程既是技法的传授过程,也是理论的传播过程。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必须要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技巧,懂得艺术教育的规律,才能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一个缺乏理论素养的教师必然流于俗匠。所谓的专业理论,至少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教育理论;二是专业基础理论;三是艺术美学理论。目前,高师美术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基于感性经验上的侧重于具体技法技巧的传授,比较忽视对艺术教育规律和专业理论的研究和系统把握。而国外高师则开设了教育原理、教育哲学、课程论、学科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评析、教学法等课程。作为一个合格的高师美术教师必须自觉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理论修养。

高师美术教师除了应具有上述知识储备外,还应具备独特的智能素质,这包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立体思维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高师美术教育的需要。

三、灵活的教育教学素质

作为高师美术教师,除了应具备运用材料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外,还应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首先是审美教学能力。高师美术教育应善于通过审美施教,让学生学会注意材料的特性和运用工具进行艺术创作,使学生逐步树立审美观,提高审美理论、审美知识、审美想象、审美表现、审美技能等多方面的审美素养。

其次是组织教学能力。由于美术教学具有实践性强、创造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仅要有一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还要发挥教学过程本身的组织作用,即:通过教学过程本身,应用教学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高师美术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师范美术教学要求专业知识的传授要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能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的传技水平上。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条件。作为一个美术教师,还应该去研究美术教育的规律,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建立一定的理论体系,同时,还要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中外成功的美术教育家能建立教学思想体系,著书立说,这与他们广博精深的专业素养、文化理论水平以及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分不开的。人们常说,美术教师要有善思的头、灵巧的手、能讲的口,这的确道出了美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潘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春秋:《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康翠萍:师范性与学术性统一[J].江苏高教,2001年3月

美术的理论知识篇4

论文摘要:对审美意识的关注和培养是音乐理论课程的重要环节,以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音乐理论课程,片面地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使音乐课教学逐渐脱离了艺术范畴。本文分析了音乐理论课程在本质上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艺术性特征,并探索在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突出音乐美感和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多种方式。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是以艺术化的音响之美感染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审美意识,而后潜移默化地善化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美化其言谈举止的。作为高师音乐院系(包括音乐学院音教系)中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未来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实施审美教育,他们的音乐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教学质量,关系着美育能否得以良好实施和广大中小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音乐审美方面的意义,如何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以往在这方面比较薄弱的音乐理论课程,还应把加强音乐审美意识作为其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高师音教专业在音乐理论方面的课程一般包括乐理、和声、歌曲创作、曲式、视唱练耳、音乐史、音乐欣赏等,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以知识性和基础技能为主的课题,因此,灌输式的、机械训练式的教学方法比较盛行,死记硬背、公式化做题、应试性地训练听辨音技能等,一直是学生“应付”理论课程的主要手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理论课教师并没有关注音乐的美感属性,而只是突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即习惯于把理性成分和技术成分从音乐中剥离出来,然后在教学中予以强化。例如,教师致力于音响美感之外的记谱方法说明、和声序进讲解、曲式结构分析、历史背景介绍、音乐家生平描述,或者致力于音程、和弦、节奏模式的分辨、记忆等与音乐审美脱节的技能训练。即使在应该突出审美意义的音乐欣赏课上,用于“讲”音乐的时间也往往比用于感受音乐的时间多得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音乐理论课教学长期以来忽视了课程中的音乐本质因素——音乐的艺术性成分,因此,没有把音乐理论课当成要重视艺术审美因素的课程来看待,或者把音乐理论课视为理论掌握第一、审美感受第二甚至对此不予考虑的课程,造成音乐理论课的教学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艺术性的范畴,远离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如此,理论课教师带给学生的常常不是作为生命整体的音乐艺术,而是失去了生命力的音乐技术和音乐知识。学生面对大堆的资料和反复进行的机械训练,也只是疲于应付考试,并无学习热情可言,更谈不上从中体验到音乐的美和获得身心的陶冶。以这样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对音乐的艺术本质也认识不清,往往难以胜任基础教育中的美育任务。

音乐理论课程虽然名为“理论”课程,实际上却是在经历了对音乐美感的体验之后,对音乐的艺术特色、艺术背景、审美价值及形式法则进行归纳、总结和学习的课程。这些课程没有一门能够真正脱离实际的音响审美感受和艺术理解,因此,它们依然是艺术性课程,是必须凸显音乐艺术魅力和审美意识的课程。比如,在和声课上所讲授的和声学规则来于对历史上众多音乐家的名作所进行的理论总结。和声效果本身是这些音乐作品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成分,因而,在学习和声课时,要感受和品味各种独特的和弦音响与有美感意义的和声进行效果,才能理解和声原则和建立基本的和声感觉;乐理课上的各种乐谱记法、表情术语和常用规则,均与音乐作品中的多种音响表现需要密切相关,对乐理的认识和掌握,也同样需要通过欣赏经典的音响例证来获得感性方面的有力支持;而音乐历史的构成更突出了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音乐美学观念在其中的重要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历史就是音乐作品的历史、审美体验的历史,只有通过聆听不同历史阶段的一系列代表性的音乐文献。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把握住它们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才能获得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到音乐历史内部的艺术发展规律;还有,视唱练耳课中选用的音调片段及节奏模式,也并非简单拼揍出来的音高和节奏组合。它们或者是可用于构成音乐作品的常见艺术形式,或者就直接源于许多音乐名作,有着内在的艺术组织原则和美学意义,因此也需要用带有美感的视谱演唱和从审美角度出发的听音方式,才能更有利于辨别、记忆以及认识其音响特点等等。可见,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内容并不是音乐理论课程的全部,相反,作为音乐领域内的课程,它们的基础始终是建立在对音响艺术的审美体验、理解和把握之上的。可以说,离开了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所谓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这些脱离了音乐美感的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获得的将只是死板的教条和盲目的技术,而不是音乐艺术。

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与其他高师音乐课程一样,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主要是培养有能力实施审美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音乐表演类课程一样,都需要抓住音乐课程中的艺术性本质,在传授技能与知识的同时,重视对音乐音响的审美感受,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以和声课的教学为例,要体现其中的艺术属性和审美要求,就应当在听觉审美的基础上,重视对和声效果的感知、分析、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比如,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技术,把书本上的所有谱例转化成具体的音响,包括把谱例中的名作片段以乐队、钢琴或声乐的原创演奏、演唱方式播放给学生听,或者采用先细分再整合的方式,先把谱例与习题的各个声部、各种和弦单独呈现之后,再做声部合成、和声序进的处理,其间使投影屏幕上看到的谱例和习题与听觉上感知的音响效果能直接对应,然后,教师再有目地地引导、指点学生鉴赏不同的和声效果带来的不同美感特征和音乐表现意义,赞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直观的音乐审美感受,从中认识丰富的和声效果,并拥有基本的和声艺术感知能力。在和声作业方面,可以把键盘和声的练习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要求所有的书面和声作业都能以钢琴弹奏的方式体现出来,并注重专门在键盘上进行的和声连接训练,使学生更多地从听觉的角度鉴别、记忆和选择各种和声效果,积累自己对和声美感的体验,而后掌握相应的和声基础理论与应用原则。相对于过去死记和声规则、强调书面习题完成质量的教学方式,重视和声音响的鉴别能力和听觉审美意识,将能切实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和声效果进行合理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也更接近音乐学习的本质。而且,就高师音教专业的学生而言,写出高质量的和声书面作业不是其学习的重点,具有正确鉴别和声效果及欣赏音乐美感的能力才是关键,因为他们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完成美育工作,而不是去讲授和声课或者专职于音乐创作活动。

美术的理论知识篇5

关键词:中职教育学前教育美术理论课

随着学校不断扩招,专业技能课程不断增多,中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也一一显现,其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尤为明显。中职美术教学的发展受到了以往教学的一定制约,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表现为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单一、枯燥,过于重视技能训练,忽略美术理论教学。美术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提高其创新意识。但受以往教学模式的影响,中职美术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

一、中职美术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1.现行教育体制对美术理论课的不重视

受我国教育现状的影响,很多初级中学受客观条件和升学压力的限制,只重视统考课,忽视艺术课教学,致使学生缺失美术教育机会。而初中生中学习成绩较差的普遍进入中职,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导致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基础差、底子薄,美术知识空白,缺少对美术教育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欣赏素养,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针对这种现状,国家对学前幼儿教育教师提出了相关要求并出台了相关文件,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了迎合文件内容便将美术教育的重点放在了手工制作和简笔画、素描等容易出效果的课程上,对美术理论知识教育的忽视越发严重。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发,这种理念陈旧的美术教学已不能适应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就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

2.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中职学生对美术课也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有的认为美术课是副科,并不会影响升学,学得好与不好并没有关系;有的认为画画要靠天赋,自己将来又不当画家,学不学都无所谓。甚至连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更多的是注重技能技法的学习,觉得理论知识并不重要。

3.教师的教学形式单调

现在学校的美术教育也更多的是注重技巧的训练,很多美术教师缺乏对美术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缺乏对美术教育真诚的投入,导致很多美术教师在上美术理论课时教学、形式单一、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美术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教师讲解时大量使用专业术语。

二、解决中职美术理论课存在问题的对策

1.重视美术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审美能力

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有限的,教师应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的发展。

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加强美术理论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应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感受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加深他们对美的理解,而且开启学生欣赏美的眼睛,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是局限在单一的空间里。美术理论课程必须通过情感传递的渐进方式进行。美术理论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通过美术理论教育让学生感受美丑,以“善”为美,以“德”为美。

2.了解学生美术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术理论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真正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从学生常见的、熟悉的画开始理论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后再选择较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进行教学。

3.把握学科特点,丰富教学形式

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美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审美情绪的体验,所以教师既要学会联系现实生活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要结合作品所处的社会现状、政治背景等客观因素,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作品所传递的信息,让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到满足。

三、小结

当前,中职学前美术教育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使艺术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应加强美术理论知识教育,才能让学生理解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促进其身心各方面和谐全面发展,从而使美育不停留在口号上。美术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率,创新求变,美术教学才能真正走出窘境。

参考文献:

[1]耿洪彦.论美术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

美术的理论知识篇6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艺术学院与艺术专业建设的大力提倡是现在全国的艺术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艺术教育发展的同时,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也进一步得以加强与扩大。作为新发展的教育事业它还存在一些发展不足之处。随着教育教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美术教育专业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也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美术教育事业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在一些中小学教育阶段,主课副课划分明显加之有些学校领导对升学率的要求更加引发主、副课发展不平衡的不平衡,也越来越偏离国家对中小学生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宗旨。

在今天国家大力发展教育类专业在各类院校中都出现了语文教育、英语教育、数学教育、体育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师范类专业的发展。但从整体来看语文教育、英语教育的招生人数每年都远远超过于美术教育、体育教育等专业。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体育教育等所谓的传统类副课专业在学生、家长的印象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其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仍然是簿弱环节,并且在人才培养规模,结构、质量上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也从而使得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对未来美术教师的摇篮――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就教育人才质量方面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当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要培养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就要让美术教育类的学生自身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

一、关于创新方面的要求

作为美术教育类学生首先在创新的方面要有必备的基本素质。今天学生教育准求的是素质教育,是一个在各个方面,多种范围内对学生进行的广阔培养。除了在文化和专业技术课外还要在在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乃至单项素质与综合素质的等方面的教育。“创新”是学生发挥潜力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犹如一个企业一样,只有不断的在产品、技术等方面不断地创新,才能给它不断注入活力并不断地发展。美术教育也一样,作为对美术教育专业起决定作用的教师本身更不能缺乏创新素质。如果作为美术专业的教师自身缺乏创新素质又怎么能来为学生树楷模,在专业上导方向、教育学生的专业发展?因此,只有了创新素质的美术教师,才能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在美术专业领域富有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专业人才。

做为教育类学生以后大多面临的是做教师的选择,在美术教育教学创新方面包括了多方面的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等,如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也包括了对以后所教的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养成而进行的不断创新。这些就要求在美术教育中,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要达到这些创新的要求,就必须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观念,不断的接受新知识,强化教学方法创新精神。在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为重点,是以能力、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观念。对美术教育的学生来讲,以后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专业教师首先在学习阶段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与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

教育事业是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而在教育中的主体――教师,在整个教育中起关键性作用。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接触也最为密切。教师的一举一动动在无形中影响或感染着学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老师,既是知识再渊博也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因为他的不良心理会产生的种种不良行为从而给学生以无意识的传教并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要在心理素质方面达到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首先,要心态平稳有较强的耐性。因为在美术专业教学方面学生的领悟能力与手上绘画的表现能力都会因为其学专业的时间长短及个人对理论知识的领悟有所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进行专业指导时要有不厌其烦的精神和耐心。其次,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的专业能力相信自己能够在教学中组织好教学并把专业学生教好使他们有较好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

三、对教师业务素质的要求

在美术教育中,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业务素质上要求有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基础知识是专业生命的起步与开始,专业理论是专业技能发展的根基与实践指导,反过来技能是理论知识的实践与验证并能够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这些就如常说绘画里面的“手”和“眼”的关系吗,美术的学习一开始学生大多都会掌握住基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一些基本的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在此知识指导下去进行技能的训练。这时就会出现常说的“眼高手低”的现象。这时候就出现了眼睛、脑结合能够分析并看得出好坏作品的差距但因为缺乏技能的提高而手无法表现出来因此就导致了“手低”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不断地在理论的指导下慢慢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只有对学生有了这些了解,才有可能更接近于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因为美术课程的范围较为广泛,但无论美术范围内的任何课程他都必须以美术基础理论、美术技能为基础,在此之上才能学习各自不同的专业理论知识。。

在以上美术教育的三大块的教育都取决于专业教育教师的素质高低。而专业教育教师的业务素质高低取决于自身的知识,技能与能力三个方面的结构。

(一)在知识结构上:作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要具备美术专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并明白自己所在的院校的性质与学生将要被培养向美术专业的哪个目标。同时应该有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指导及学校的各种基本管理知识,只有很好的专业理论与扎实的专业技术并不能成为一个好的专业老师。作为美术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以便了解教学中间学生的各种反应,以便更好的辅助专业教学。美术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在美术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整体的统一性同时还要注意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它与数学、英语等以结果的对错为准与字写得好坏没任何关系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的教学不同,美术教育、教学上当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达到一定程度就不存在对错有的只是不同的“风格”与“个性”。这些用于专业教学上就是专业教育心理知识,这些能够使我们的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了解学生群体的心理,以便沟通,加强师生交流,以便在教学上可以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研究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从而设计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

(二)在技能结构上:美术课程是一门技术性的课程,它作为专业教育其独特的培养目标,就决定了一个有良好的业务素质的教师,必须也要有熟练的技能或是让学生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必须具备一种专业技能,并在教学工程中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其在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职教师,在专业教育中有许多专业课程理论同专业技术操作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有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同时还要有熟练地专业技能。美术教育专业决定了培养实用能在美术行业第一线上应用人才为目标。因此,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应该向专业技术与专业理论相互兼顾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发展。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三)在综合能力的结构上:在专业的教育中,美术课不仅仅只是一门单一的技术性课程,在美术专业的发展上往往是综合知识的发展。同样作为美术教师不仅是理论课的知识讲授者和技术实践上的指导者,他同时还要懂得很多与艺术有关的历史、文学等综合知识。并在教学及教学调控能力上能运用自己知道的各种知识来为自己的课堂创造活跃而有序的教学氛围,从容自如地上好每堂美术课,使学生能够喜欢自己所学的这门课程,在课堂上运用一切能够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的方法,使其配合教师完成当堂所学内容。在尤其是学生,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是有许多缺点的,特别是在专业学习中会更加明显。我们要尽可能地了解每个学生,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分别对待。美术专业虽然是以最终的作品为结果,但在一些技能学习前应该更多的启发学生对客观对象进行科学的观察,强调学生首先是如何的用自己的眼睛去正确的观察。只有观察正确了才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在专业学习上只有方法正确了才能够在专业学习与教学上有所收获与作为。作为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上的不足之处和专业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应该给予及时必要的纠正不能视而不见任其自由发展,这样对于学生以后的专业发展很不利。由于专业学习及性格等方面会因为种种不同原因而使得学生群体会呈现出一个发展不平衡的显现,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上要因为不同的学生差异而要有耐心。并且在教学方式上也要有所区别不能同等对待,这样才能维持班集体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纪律,并是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课堂所学知识。也才能使专业教学能够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顺利进行。

四、专业教学中是师生互利的成长关系

美术的理论知识篇7

[关键词]医疗美容技术系列教材中医美容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81-01

一、提高教学质量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进一步发展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加强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教材建设能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医疗美容专业的教材建设是提高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教材是教学灵魂,是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教师组织教学最重要的依据。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内容,也决定了教师的教授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以教材为依据进行学习,掌握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通过教材传授知识和技能,体现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只有建设符合高职教育实际情况的教材,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载体和支撑。

二、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系列教材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医疗美容系列教材各门课程,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培养和训练职业能力的系列课程。然而,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系列教材存在一定缺陷。

(一)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系列教材选用高等职业教育中医学专业的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中,医学教材主要是为了培养临床医生和技术为目标,注重中医学各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中医临床各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在知识内容的构架上缺乏中医美容知识的介绍和中医美容技能的培养,更缺乏现代美容市场上不断更新的中医美容的新项目、新技能和新的诊疗手段,不适合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人才的培养。随着医疗美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医疗美容事业对中医美容专业人才的需要,有很多中医药类院校都增设了此专业,有很多学者和专家投入到医疗美容的教育事业上来,也着手对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教材编写和改革创新,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实训教材和中医学理论教材分裂

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实训教材和中医学理论教材分裂,中医学教材讲授的是中医理论知识,而医疗美容的实践技能培训应单独成体系。实训教材独立形成,自成体系,与理论教材无法配套,不能衔接,造成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步调不一致,不能达到“教、学、做”为一体,达到理论与技能操作的融合。

(三)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教材建设队伍结构不合理

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教材建设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以各个学校内部教师参加编写为主,所以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学派、各种系列的中医美容教材。这些教材的撰写者是为了评职称编写,东拼西凑,缺少实际运用。并且年轻教师大都从大学毕业直接到高等职业院校任教,没有工作过程和工作经验,对中医美容技能把握不准,要编写中医美容教材,缺少职业技能支撑。部分年轻教师对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和高职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知之较少,要编写中医美容系列教材,缺少高职理论支撑。

三、讨论

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虽然是中医学专业的边缘学科,与中医学在教学内容上有大量相同的内容,但是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更突出于中医美容教学,培养学生对损容性皮肤问题、皮肤的亚健康问题、型体缺陷问题、身体亚健康问题、养生保健等医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这是针对目前医疗美容市场的需求而设定的,随着医疗美容事业的发展,这个行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更加专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医学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营销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专业知识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而随着行业的发展,用于美容、美体、养生的技术越来越广泛,涉及到中医、现代医学、物理、心理等多个学科,必须将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编写更加适合于医疗美容(中医美容方向)的创新型、实用型系列教材。

【参考文献】

[1]张惠玲.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出版,2010(10).

美术的理论知识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大学美术教学;应用

过去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大学美术教学应用目标教学模式,无论是知识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实施,都遵循既定的目标,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这样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个性的发挥,不利于我国美术的持续发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师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作为一种认知与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和学习的情境性,对于美术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对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皮亚杰、科恩伯格等是代表人物。起初它是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建构主义逐渐应用于不同领域,并形成了新型的理论体系。现代建构主义思想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柯和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联系起来。《论意大利最古老的智慧》中所提出的“真理即创造”等理论第一次清楚地表达和描述了建构主义思想。该理论强调学生并不是毫无基础,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应将学生的现有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涉及范围较广,如情境、协作等。基于此,笔者将其中的学习理论与学习环境有机整合的教学模式总结为:立足于学生需求,教师要发挥自身组织者、指导者等作用,利用情境、协作等相关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二、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下大学美术教学改革措施

就传统意义层面来看,学习往往被视为一种模仿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往往照搬教师传授的知识,并未真正实现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不同,它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帮助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取信息,进行同化、改造及内化处理,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视整个学习过程。可见,建构主义理论与以往的教学理论存在本质上的不同。笔者认为,要想促使建构主义理论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教师应对当前的大学美术教学进行改革:

1.明确美术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设置的核心和基础,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不仅能够为课程教学指明方向,还能够实现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因此,明确目标成为美术教学建构的首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过程及情感等维度入手,制订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专业美术教学更多的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为美术领域培养专业人才,注重一种更深层次的欣赏与感受。目前,教学改革趋势下,高校美术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等等。

2.建构美术课程内容建构

大学美术课程内容体系的重中之重在于整体性,树立整体观念,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拼凑,应充分考虑课程要素,加强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学美术课程正处于改革中,整合课程的关键在于树立包容理念,加强对艺术、人文与自然科学的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与道德。目前,笔者了解到一些高校的美术教学课程设置一般由教师自行提出,各个学校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各具特色,但不可否认的是,课程结构设置存在单一性的不足。另外,在教育教学领域快速发展的趋势下,部分大学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盲目性。笔者认为,美术课程设置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术理论;二是美术实践。针对课程的进一步细分,其中美术理论包括解剖学、写作、透视等;而美术实践应设置山水画临摹、人物写生及艺术考察等。各所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地域特色,发扬文化传统,加强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增强课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并借助学分的方式调整学生的关注点,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3.优化课程设置

当今社会,大学美术课程的实施既要关注理性层面,又要重视感性层面。因此,笔者基于跨学科、综合化层面认为,应采取多元教学方法,一方面,将美术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寻找学科之间的契合点,并分析其他学科内容对美术教学产生的影响,实现对多元关系的掌控,提升美术教学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将实践案例作为载体开展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效衔接。在教学中,针对美术理论模块,教师往往采取大课堂、学术讲座等方式开展教学,但是新时期下,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的需求日渐增多。所以,教师应优先选择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式,激发美术专业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其中。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国画作为主题,介绍概念、技法、造型等内容,重点讲解绘画技巧,以便学生能够掌握该项美术技能。不同于公共美术课程,大学美术教学更具专业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亲身体会,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和创新,将创造性思维应用于美术作品的创作中。

4.加强对美术教学的管理

美术教学建构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关键在于管理工作的落实效果。因此,教师应给予教学管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在教学改革中,可以将现有教学模式作为基础,一方面设置独立的艺术教育机构,强调独立性;另一方面与学校的整体美术教学整合,采用同一支教师队伍,兼顾公共与专业双重目标,在校内营造一种良好的艺术氛围,吸引更多美术爱好者积极参与其中。之所以提出独立思路,主要是因为这样能够支持美术教育自主发展,形成独立的风格与特色,为美术教学的持续发展作好铺垫。

5.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教师应注意观察,了解和掌握学生绘画中存在的普遍性和个人性问题,并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调整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形成一个观察、调整、反思的良性循环格局。如果在教学中完全按照统一的框架开展教学,往往会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且影响学生良好绘画习惯的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应引进定制式理念,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活每位学生的绘画潜能,使其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有所建树。此外,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在课堂中应更多地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完成上述目标的重点是教师对于学生需求和心理状态的把握。所以,教师应营造一种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环境,这样才能够顺应学生的发展趋势,给予学生指导与点拨。交互性主要形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使其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通过实践获得新知识。

6.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大学美术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填鸭式教学、教条主义的弊端日渐暴露,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因此,将建构主义理论引入教学非常必要。基于此,美术教学能够回归本真,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为了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有所发展,教师应重视与学生交流,并在生活中掌握学生的特点,给予其更为高效的指导和辅助。多数情况下,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是组织者,应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实现对美术作品的创造,同时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讲解,将传统与现代美术知识有机整合,促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遇到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评价是大学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全面、客观的评价活动对于师生都有所帮助。如,教师能够发现教学中的不合理之处,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学生能够发现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具针对性地学习和完善自身,构建更为扎实的美术知识体系。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师应制订相应的考核体系,坚持创造性与多元性目标,对学生更注重过程考核,如,将写实、多种表现技法的应用等作为评价内容,教师不要立即否定学生的创作成果,要做一名优秀的聆听者,详细听取学生的观点后,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使其逐渐形成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更好地发挥能动性。

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建构主义理论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将其应用于大学美术教学,在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了解该理论的内涵与本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改革和调整,从根本上建构立体化教学体系,不断提高美术教学的水平和有效性,并适当调整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促使其能够兼顾传统与现代文化,形成独立的风格和特色,从而促进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于景宇.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大学美术教学.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12).

[2]向宏年.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大学美术教学.咸宁学院学报,2009(2).

[3]金丹,宋丽娜.普通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建构——基于生态式艺术教育的考察.美育学刊,2011(6).

[4]姜卫春,纪敏,于宏伟,张军.建构主义理论下美术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初探.大舞台,2011(11).

[5]金丹,宋丽娜.浙江普通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的建构及其实施策略研究.艺术教育,2011(12).

[6]赵超.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考.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3(2).

[7]尹玲.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对美术教学的启示.艺术教育,2012(1).

美术的理论知识篇9

高等学校艺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主要是针对高校艺术专业本科阶段的纯理论课教学,范围包括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学专业、绘画专业和雕塑专业的史论课程。这里以中外美术史论课程教学为例来探讨高等学校艺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方法。很多学生对纯理论的美术史论课程不太感兴趣,往往学习得非常被动,到课率不高,知识掌握不好。理由实际很简单,主要是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比较乏味。根据美术史论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和学习交流体会,要提高美术史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还得从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中外知识对比三方面创新教学方法。

一、优化理论课教学队伍,提高教学水平

老师的美术理论知识水平不高,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学生的史论知识是肯定掌握不好的。所以要真正提高美术史论课的教学水平,首先应从教师队伍抓起。除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艺术院校有史论专业外,很多地方高校由于没有专门的美术史论教师,往往采取专业技法老师兼课的形式。虽然专业技法老师在讲述作品时会比较专业,但在纯理论知识方面会存在明显的不足。有的学校也有聘请非美术专业的理论教师讲授艺术专业的美术史论课,比如教历史的、教文学的或者教哲学的老师来上艺术专业的美术史论课程。虽然能比较系统和客观的讲述美术的历史和基本理论,但对美术知识的贫乏是不言而喻的。以上两种反常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一些艺术院校理论课师资的缺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过分的强调艺术创作,而忽视了起码的科研项目和论文。人才引进上只重视专业技法老师的引进,而忽视理论人才的培养。对已有的授课老师进行培训和引进专业的美术史论老师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办法。学校要在政策和经费上支持一些愿意上理论课的专业技法老师去进修学习,让他们真正具备理论教学的本领和方法。而有的老师出于提高自身水平和科研兴趣的需要,也对向史论方向专业领域的转型是比较愿意的。

美术史论课程主要由《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和《美术概论》构成,三个课程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的授课教师安排上,有时并没有考虑连贯性,任课教师也会不尽相同。有的学校国画专业老师上《中国美术史》,油画专业老师上《外国美术史》,虽然在课程特色上发挥了各自的特长,但对于学生来说就会有种“各说各的”的感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也有一个熟悉和了解的过程,学生和老师的磨合也需要一个过程,一段课下来师生关系刚刚比较默契了,下一段课突然又换了新面孔,教学水平和质量上肯定受影响。所以在教学师资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史论课程的连贯性,让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上能够真正地亲密无间起来。

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制定和微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优化课程设置,考虑理论课与技法课的衔接和协调。例如《中国美术史》可以安排在有中国画技法课的学期,而外国美术史可以安排在有油画、雕塑课的学期,等等。学生在学习技法实践时可以在史论课上得到思考,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又可以在技法实践课堂上实际运用一番,这样互动性在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途径,无形中增强了整个教学的效果。在制定美术史论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时,在课时安排上适当降低讲授课时而增加指导课时,考试要求也可以增加考察报告和总结。美术史论课一般是通过电子课件教学的,虽然有一些美术图片资料,但教学手段还是显得比较单调。为了增加指导课时,可以安排去当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参观,也可以观看一些视频资料。在实际的观看和交流中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实地考察,用实物代替图片能起到“睹物思人”的理想效果。讨论课与辩论赛也是指导课时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一些疑问的课堂讨论和辩论,提供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的平台,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对美术问题的思考和对知识的消化。

与高中阶段繁重的学习任务比较起来,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较少,而课外自学的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所以怎么把课堂内与课堂外结合好,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建立健全小型的美术作品陈列馆和图书阅览室,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翻阅与查询美术资料。陈列馆陈列的不一定是原作和真迹,也可以陈列一些高仿复制品或者高清图片。图书阅览室要考虑照顾到中外美术各个时期的覆盖面,也要有一些比较前沿的学术动态类期刊。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定期组织一些艺术短评和知识竞赛,培养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让学生真正能够学有所用,而不仅仅把掌握美术史论知识看成是考研的工具。经常邀请一些史论专家来学校讲座,既拓展了史论课教师的交流平台,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三、运用对比研究,创新教学方法

美术的理论知识篇10

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的理论基础分析

(1)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来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后经科尔伯格(L.J.Spiro)、斯腾伯格(J.Sternberg),斯皮罗(R.J.Spiro)等人的研究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众所周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即教育者不是传授知识途径,是学习者借助其一定的情境条件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其他人(教育者和学习者伙伴)的辅助,现有学习资料的运用,采用意义建构方式获得来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丰富了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模式的学习本质,使得学习者在美术的学习过程超越自我个体认识,获知更加广泛的理解,促进未知的领域转化成为已知领域,对今后更大的发展提供可能。

(2)正如人本主义理论阐述的学习者通过感性与理性、身体与心灵交融汇集,充分发展个人潜能、人格和自我价值,符合当代美术教育的教学思想。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的学习模式中沁入人本主义理论所提倡的自主自决、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以学习者个体为中心选择学习材料、安排适合个体的学习情境。

人本主义理论具备四个要素特点:首先学习过程是以学习者个人完全参与为主,即拥有认知参与、情感参与等;其次自我发起是学习者内在动力的体现,在学习中内在动力起主要决定作用;再三学习者的渗透性学习,行为、态度、个性等等个体因素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最后自我评价是由学习者的个体学结,独立客观评价自己由想学知识内容,都已经学到知识内容,教育者仅仅起到学习的督促作用。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手段,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方式由自己决定。可以说,人本主义理论就是创造特定的学习环境,辅助学习者确立学习方向和内容,指明适当的学习材料和资料获取途径,培养学习者个人获悉新知识的独立意义,进而促进学习者建立学习的心理氛围。

(3)自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以来,美术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形态正悄悄地发生变化,学习者获知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来源不再是唯一从教育者获得,教育者角色已转化为学习者的鼓励者、示范者、辅助者、指导者甚至是团队队友,多角度的协助学习者学习成长。情境教学理论观点对基于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的学习模式创造性的发挥了情境教学理论,拓展真实学习环境的价值理论,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营造了仿真情境的美术实际学习环境,将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知识的学习实践理念进行转变提升,形成计算机数字环境下美术情境教学的虚拟空间。另外,情境教学理论所涉及的实践环节不足,使得真实的工作知识得不到充分补充,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的学习平台成为最佳补充平台,极大有利于美术知识的学习。

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的数字化学习理念

本世纪初,计算机数字化学习理念被国内教育界首次提出,计算机数字化学习理念对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的学习模式的形成起到很重要的指引作用。数字化学习最佳教育环境是通过课程将技术、连通性、内容和人力资源有机的整合,这种整合方式是建立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理论的主要核心体系。具体特征如下:

(1)数字化学习的基本要素:数字环境、数字资源、数字方式是构成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理论基础的主要前提条件。数字环境包括计算机硬件、知识资源、网络平台、信息通讯和数字工具;数字资源即可被数字化编辑,可在计算机及网络平台中运行的多媒体素材;数字方式是多种学习途径,包括素材资源利用、自主研发创造、团队合作协商、实践实习创造。

(2)数字化学习的资源、课程共享即随意性获取;实效性、可操作性的学习内容;多层次性的学习内容等重要特点是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理论基础。

(3)数字化学习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这成为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理论构建的核心模型体系。

(4)数字化学习的多种学习模式提供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的选择。这些模式包括:“情景一探究”模式(课堂讲授);“资源利用一主题探究一合作学习”模式(校园网);“小组合作一远程协商”模式和“专题探究一网站开发”模式(互联网)等。